新闻伦理

2024-07-28

新闻伦理(共12篇)

新闻伦理 篇1

摘要:新闻伦理一向是媒体秉承的道德箴言,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根据事件发生情况、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所形成的行为准则。一旦准则遭到践踏,不仅会对媒体行业产生影响,从业人员承受巨大压力,而且还会对社会舆论及其风气产生恶劣影响。因此,必须坚决守护新闻伦理,将新闻伦理内化为从业者的精神气质,促进新闻活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活动,制约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类的伦理道德就随之开始,新闻活动也如影随形。但新闻伦理的形成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随着社会发展,新闻伦理现象引发人类的关注与思考,新闻行业与媒体人士逐步发展整合,逐步使新闻伦理形成具体体系。随着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新闻伦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新闻伦理的恪守不仅成为新闻行业及媒体从业人员重要守则,也引导了社会舆论与风气,更成为了中国面向世界窗口的风景展现。文中将分析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及如何推进新闻伦理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新闻行业的规范化、道德化、准则化。

1 新闻伦理规范新闻行业的发展

1.1 新闻媒体无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

现代新闻行业一些新闻人员已经开始无视社会的道德准则,为了快速得到蝇头小利,例如,扩大自身影响,获得品牌效应,获得名利,为扩大钱财收入,没有得到公民的允许擅自将他人隐私公之于众,从而给权利人带来了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媒体及其从业人士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越来越多。为博得大家注意,新闻活动的报道方式与报道内容愈来愈多地牵涉到公民的隐私,从而获得关注度与点击量。由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这种情况仍有恶化趋势。2015年1月16日16点55分,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就在人们惋惜一个青春鲜活靓丽的女孩的凋零时,深圳晚报记者却乔装成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偷偷潜入太平间对着女孩的遗体拍照。这是怎样的无底线行为啊!这样置死者于何地,置家属于何地,置新闻行业于何地!这是亵渎新闻伦理的行为。记者应该努力挖掘新闻点,但不应该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抛却新闻伦理,失落新闻宗旨,坑害新闻事业。在这种形势下,就越来越需要新闻伦理的崛起,以正社会风气,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到侵犯。

1.2 媒体信誉的丧失

媒体信誉是指新闻媒体被大众所信赖的程度,是媒体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精神品质,是衡量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和民众信赖程度的标尺,也是媒体获得大众喜爱、喜闻乐见的品质。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决定他在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可在如今这个时代,大众已经不再充分信任媒体,反而避之唯恐不及,大众媒体正被社会所冷视,媒体人感叹时世艰难之余可有自省过自己的行为多另大众齿冷。这与个别媒体及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无视新闻伦理的存在息息相关。也反映出某些媒体在新闻报道的不实与公信力方面的丧失。但是,也反映出新闻伦理在新闻行业已遭到践踏,新闻伦理已经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摆正社会风气。

1.3 与竞争对手恶性竞争

美国《德克萨斯新闻协会伦理规约》宣称:“我们坚信新闻事业是一个光荣的专业,不要在社论或新闻中贬低竞争对手。”这是人们对于新闻行业所抱有的完美想象。但是,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无处不在。如利用低俗下流、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隐私或丑闻来博得眼球。这样一来,媒体的关注度有了,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公民的权利与利益。1997年8月30日深夜,戴安娜王妃与情人法耶兹在巴黎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经过医生全力救治,但不幸没有挽回女神的生命。戴安娜王妃于31日凌晨4时许去世。举世震惊,舆论哗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案情分析及时间验证,证明了当时戴安娜王妃当时正处于狗仔队的围追堵截中,与男友为摆脱一帮媒体从业人员的恶性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两人殒命,司机也当场毙命。当戴安娜王妃车祸中去世的消息传来之时,英国的一些记者们拒绝为戴安娜王妃的死亡担负责任,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经就职《News of the World》的Phil Hall,终于公开承认,他们就是戴安娜王妃死亡的直接凶手。“如果那些paparazzi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媒体竞争所犯下的错误将会永远铭记史册。所以,铭记新闻伦理,把握新闻事实,促进新闻行业的良性竞争已经刻不容缓。

2 遵循新闻伦理行为的具体方法

2.1 提高媒体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越来越需要能高速处理有用信息且能提高信息处理质量的人才。现在新闻行业的步伐已经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意味着新闻行业及其媒体有被大众传统所不信任及抛弃的危险。尤其是在新闻行业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如果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传统媒体的信誉,而且会给社会公民带来不好的引导,带坏社会风气,造成对社会的恶劣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新闻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准则,依循新闻伦理,做一个素质高、水平高,有原则、有底线的“新闻人”。

2.2 完善新闻法律法规

在当今中国,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只有一些专门针对新闻行业的法规。这就需要新闻活动及媒体从业者切实把握法律规则,认真遵循法律原则,做一个知法守法的“新闻人”。另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协调新闻监督部门与之共同努力,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将新闻伦理上升到法制的水平和高度,用法律的权威与力量来威慑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使其认识到违法所要受到的惩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新闻媒体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 结语

上文首先介绍了新闻伦理对于新闻行业的巨大作用,然后分析了新闻行业如今存在的种种弊病,以及提出了可解决的措施建议。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行业作为民众的眼睛,政府的喉舌,担当着巨大的历史责任。新闻伦理作为新闻行业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要将其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相信在时间的洗涤之下,新闻行业终将去除一身铅尘,朝着更远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一赫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J].新闻传播,2014(18).

[2]焦琦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初探[J].新闻传播,2013(11).

[3]陈玉,崔东宝,王王飞.浅析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J].知识经济,2014(2)

新闻伦理 篇2

媒体工作者经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真实地报道一则新闻,可能就意味着对警方的破案造成威胁,让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而选择配合警方,则意味着要违反,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本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这其实对于一向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工作者来讲,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侮辱。而在我看来,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尽力配合警方,将嫌疑人绳之以法。也许不少反对者会说,根据亚里士多德观点,在媒体应该避免两极中,有一点曾说,处理世间纷扰,过多地受制于各种条件,就会失去自我的声音,完全沦为外界权力和利益的传声筒。如果新闻工作者配合警方作假新闻,就逃脱不了充当政府喉舌的嫌疑,而且此后产生的后期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当读者或观众再遇到类似报道时,多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心理,这到底是真是假?该不该信?这样一来这个媒体的诚信度将直接下降,这对于媒体来讲无疑是致命的。然而,康德的“绝对律令”将良心与责任置于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即任何人做事都必须基于与生俱来的良心,良心会告知我们如何承担道德责任、如何选择善恶、如何区别好坏。人一旦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不管是轻微的还是无意的,都应产生负罪感。我坚信在牵扯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上,本来可以伸出援手让恶人得到惩治的媒体工作者,却为了所谓的职业德而袖手旁观的话,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自己在良心上也将会永远过不去。

其实这是在道德范畴内的一个抉择,什么是道德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则是道德品质的其中两种,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

没有协助警方报道假新闻的报社是遵守了职业道德,违反了社会公德。而协助警方放新闻烟雾弹的电视台,则是遵守了起码的社会公德,违反了职业道德。表面上来看,不论做哪种选择都有利弊,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我们这个社会要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社会公德也好,职业道德也罢,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既然不论做什么选择都会有利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权衡轻重缓急,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已经对社会和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危害,媒体工作者若是为了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协助警方,甚至有些报道为犯罪分子的逃脱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与助纣为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看似是遵守了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实则对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继续作恶,这样一来不但受害者得不到公平的解决办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威胁也增大了,社会秩序紊乱了,媒体是拥有了更多的新闻好素材,却最终也背上了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骂名。而相反,如果协助警方破案,大部分的民众,不管什么职业道德,他们只知道此媒体曾经协助警方抓获了犯罪分子,这一酣畅淋漓的过程中,媒体与警方相互配合,牵着犯罪分子的鼻子走,结果是恶人自食其果,受害者讨回了公道,百姓只会大呼过瘾。这就好比某人在愚人节那天跟大家开的的小玩笑,真相揭晓后,大家会心一笑,并不会从此以后就心存芥蒂。所以媒体也不用担心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其整体的形象,若是有的话,那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先锋卫士之类的正面形象。

仔细权衡轻重不难发现,社会利益地位要远远高于媒体利益地位,社会都混乱了,媒体哪里还有立足之地,还有话语权呢?

媒体行业,作为社会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掌握着社会舆论的动向,理应对社会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很多方面视角要开阔,眼光要更长远,更要看清受众范围的圈定,明白得与失的关系,那么在遇到这种看似“两难”的问题上,选择是没有那么难做的。在没有法律条文的明确约束时“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09新闻班

刘晓

新闻报道的“两难”解析

学校:山东师范大学

院系:文学院09级新闻班

新闻伦理研究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 新闻伦理 职业道德 伦理构建

一、新闻伦理的界定及研究的背景、意义

新闻伦理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以及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

在对灾难的报道时面临抉择、新闻舆论加速影响政治司法、记者们在新闻真实性和道德伦理之间陷入两难等一系列问题,把新闻伦理这一边缘性研究领域推向人们面前。新闻传媒及其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伦理规范对引导正确的社会方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新闻从业者作为新闻事实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必须对广大受众负责。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行业伦理是一个严肃的专业话题。

二、国内近五年新闻伦理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

(一)新闻真实性从两个方面违背新闻伦理的两难处境

在违背新闻真实性因而违背新闻伦理的问题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存在两种方向各异的情况。其一是新闻失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违反真实性原则会导致新闻生命的丧失。相当一部分新闻失实属行为主体知不可为而为,故意与应当如何背道而驰,从而造成违背新闻伦理的后果。其二是指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展示不应该或不适宜展示的内容。有些报道虽然逼真,然而是以有违新闻伦理的自然主义的表现为代价。李允认为真实性和伦理的矛盾点在于新闻重要还是人重要,选择了新闻真实的记者们,在尊崇敬业精神的同时,丢失了职业操守。

(二)当今信息时代新闻伦理遭到亵渎

新闻传媒的重要功能,是通过报道事实为受众提供信息、对社会进行瞭望并以自己的方式恰当地干预社会生活。在涉及新闻伦理遭到亵渎时,研究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电视节目和近几年流行的狗仔爆料等方面。有研究指出有些传媒将传媒功能任意发挥,毫不顾及社会效果。某些传媒的做法看似充满人情味,其实是一种不顾及后果、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客观上鼓励和助长了某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新闻伦理一次次受到挑战。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媒体最终丧失了公信力。

(三)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动机的良好,并不等于手段的正确。尤其是对于摄影摄像记者,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是选择拍摄第一,还是施救第一,一直以来就是业界讨论的热点。

最近几年灾害频发,引发了许多人关于新闻报道与人性、尊严的思考。侯森认为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倡导社会先进文化,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王雄从记者的双重身份出发,指出在灾难报道中,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应从“人”的角度出发。

(四)我国的新闻伦理如何构建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伦理面临许多困境。由于新闻业的不成熟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新闻伦理亟待构建。王晓明指出,构建有中国特色新闻伦理体系首先要提高新闻媒体的道德水准,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新闻媒体的内在信念,使其主动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新闻伦理建设。管成云,谭婷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构建我国的新闻伦理首先应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这是指新闻传媒领域的各个新闻媒体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凝炼构建具有规约性的普适伦理制度。其次应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是指把新闻伦理制度的构建上升到国家行为层面,在国家政权的统摄下构建一套系统的符合实际的伦理制度。

三、结语

近几年的研究新闻伦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多学科的着眼主要表现在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困境、归因与对策研究这个部分,多视角的解读则在新闻伦理的规范与建构研究层面表现较为明显。然而,综观近几年的新闻伦理研究成果,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以整个社会生态为背景,从宏观上的社会道德、文化传统与微观上的人性等方面探求新闻媒体与社会互动,以及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文章还不多见。

因此,无论是对新闻伦理具体失范或困境的剖析与追问,还是对新闻伦理整体理论建构的规范与反思,都急需哲学、伦理学层面的考究,否则很多研究只能流于泛泛,既不能直指问题的症结、道明问题的关键,也无法体现出对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效用。

参考文献:

[1] 谭君. 当代中国新闻伦理的扭曲与重建[J]. 青年记者, 2005, (11)

[2]王淑芹,李淑英. 新闻道德缺失的诱因分析[J]道德与文明, 2007, (01)

[3]趙志立.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J]当代传播, 2006, (06) 王旭升.

[4]吴晶. 新闻报道与新闻伦理的失衡现象[J]. 青年记者, 2007, (06) .

[5]海伟池. 论网络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J].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7, (06) .

[6]张艳妮.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介竞争背景下新闻伦理的困境[J]. 东南传播, 2007, (06) .

[7]杨雨丹.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 新闻大学, 2008, (01) .

[8]李允. 面对良知的拷问——关于新闻伦理的探讨[J]. 记者摇篮, 2008, (03)

[9]王雄.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J]视听界, 2008, (04)

不能缺失的新闻伦理 篇4

新闻伦理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按照伦理学观点, 无论是从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还是从“伦理”、“道德”的词源角度考察, 二者都没有根本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作是同义词。伦理学家罗国杰阐述:道德较多地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 伦理则多指这种关系的道理。所以,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伦理”概念, 一般就是用于表示道德伦理。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伦理即新闻职业道德, 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出于自律的需求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伦理涵盖的范围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

当前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 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 是非法的权钱交易。

有偿新闻首先是破坏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为了达到某些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实, 混淆黑白, 颠倒是非, 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其次是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判断信息的取舍在于新闻价值, 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为了其报道对象需要达到的宣传效益, 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

有偿不闻则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假借行使舆论监督之名, 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其实质是新闻敲诈。造成34人死亡、1人失踪, 却被瞒报80多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特别重大炸药燃烧事故曾在2008年震惊全国, 被国务院批复认定为一起非法盗采国家资源、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恶意瞒报的责任事故。而在调查中逐渐浮出水面的瞒报背后的利益链, 则是那些被数百万元高价收买的“封口”记者, 经调查核实共有8家媒体, 10人涉案。类似“封口费”事件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虚假新闻报道。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发布假信息欺骗受众的一种舆论行为。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新闻报道者背离客观事实, 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而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可以概括为: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等等。

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进一些虚构成分, 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 因此往往容易传播和引起轰动效应。2007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年7月8日,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此新闻后, 百姓一片恐慌。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 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 原来是一条由记者策划导演的假新闻, 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公信危机, 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虚假新闻还会使关联事件蒙受损失。有些新闻报道总是会涉及相关行业, 而蓄意造假、捕风捉影的负面报道往往会对一个行业造成严重的打击。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香蕉有毒”虚假新闻事件就曾给整个香蕉产业造成数以亿计的重创。

虚假新闻误导受众, 往往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等假新闻一经报道, 曾引发大范围的民众恐慌。

从某种角度说, 虚假新闻报道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危害, 严重的甚至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过度消费及恶意炒作。新闻从业者或新闻媒体为了收视率、点击量, 为了抢“独家”、抢“头条”而挖掘一些本不应该触及的东西, 甚至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

2011年10月, “深圳杨武之妻被强奸案”曾经轰动一时, 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原本就倍感痛苦与屈辱的杨武一次次被拉到镜头前, 被要求讲述事情的原委经过, 甚至回忆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 以至于杨武最终跪在地上, 头深深地埋下去, 哭泣着乞求:“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 我不愿意回忆, 求求你们了, 出去好吗?”而他的妻子即使躲在出租屋里, 向里侧卧在床上, 两手抓着床单, 将脸捂得严严实实, 也不被记者放过。在媒体的“舆论暴力”下, 最终演变成一场怪诞荒谬的“大众狂欢”事件。有人不禁要问:“这, 是采访还是集体偷窥?这种剥衣式采访简直就是二次伤害!”由此可见, 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收视效果, 不惜将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受害者推到镜头前, 把他的窘迫放大给受众, 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汶川地震中这种因采访而对被报道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的现象尤为突出。很多记者一次次“真情报道”, 诱导被采访者回忆痛苦、消费痛苦, 而使被采访者一次次陷入痛苦的回忆中。比如, “最美女警”蒋敏因在媒体追问下越发悲伤、身心俱疲, 昏倒在被采访现场。

而那种新闻采访至上干扰救援工作进度、扰乱正常的司法程序、无视弱势群体尊严、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媒体记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观众负责、对自己的使命负责, 可是, 我们不要忘记采访之上还有人性, 同时也应该对被采访人负责、对人性负责、对伦理道德负责。

新闻伦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的欠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否则,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国家、政府决策, 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 那么写出的报道就往往有失公正。

超越限度的利益驱动诱发记者造假。有些记者为了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不惜“造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 展开恶性竞争, 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 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及被报道者的权益。

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其社会责任, 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 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 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 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

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对一些弱者并没有给予真诚的同情。

如何推进新闻伦理建设

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认为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以促进职业自律十分必要, 应该确立“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 社会效益第一”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从业人员自觉进行道德推理, 加强道德修养, 守住最起码的底线和良知。罗伯特·斯蒂尔《媒体的职业道德准则》一书, 提出了道德推理准则, 如: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这条新闻?发表新闻会带来什么好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如果这则报道与我或我的家人有关, 我会有什么感受?当记者报道的新闻与新闻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 采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报道, 会给记者一个明晰的选择。这些标准同样可以衡量一个记者的同情心以及对人格尊重的人文精神。

要增强法制观念, 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 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 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 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 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的发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加强新闻伦理建设, 营造客观、公平、正义的舆论环境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蒂尔.媒体的职业道德准则.美报纸主编协会, 1999.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现象 篇5

——有偿新闻、新闻性广告、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12090336 体育新闻 侯杨婧桐

【摘要】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

【关键词】新闻伦理、有偿新闻、软广告、新闻价值

道德者,乃社会规范也。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直也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现货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新闻工作者如何保持自身的操守,记者、编辑、媒体乃至于其管理组织,如何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有货和压力,切实旅行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所关注的,也是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所关注的。

诚然,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是有那么多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但当代社会上仍有许许多多的所谓的“新闻人”,他们披着新闻的外衣,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满足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有损新闻人形象,违背新闻道德的行为。当然,这些表现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笔者再次将这些表现大致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偿新闻的腐蚀

有偿新闻,是新闻采编这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的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品报酬的活动。其中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历来是新闻事业的大敌,但是由于利益的因素参杂其中,致使其屡

禁不止。有偿新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发表歌功颂德的新闻或者广告新闻。这种新闻在有关县市发展情况或者地方领导个人的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以2012年6月7日城市晚报的一篇报道为例——《商界“抠”女人 资助900娃》,这篇报道被新浪网、吉林信息网等网络媒体大肆转载。文章主要报道了宋治平——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捐资4000余万等事迹。报道中提到:“宋治平是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该集团是一家涉足医药、化工、设备制造、煤炭、仓储运输、医药物流等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现有员工3780人。董事长宋治平女士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人大常委、吉林省工商联副主席。曾获得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作为新闻报道,这种功绩的如实报道也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体现。但是,文中还提到:“按理说,一个女人能有这样的作为已经很满足了,可台阶上的宋治平丝毫没有怡然自得的满足心理,在各项荣誉面前,她冷静得碧玉沉湖。”俨然就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了。据前几年的新闻可考,康乃尔集团由于有毒气体排放、夸大药物功效等负面新闻备受公众质疑。笔者不敢给这篇报道定性为有偿新闻,但是舆论导向的其目的显而易见。

二、应运而生的“软广告”

首先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者经营部门混岗,从中央传媒到地方传媒,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而且作为基本工作之一,必须完成,否则会收到经济处罚。特别是拉广告,封口的回扣对于记者的诱惑力很大,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这种制度上的要求将使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收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据笔者所知,吉林报业集团中的商业性报纸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很多记者不愿从事教育、体育等新闻部门的工作,而愿意致力于广告部,广告部的收入可见一斑。

其次,经常新与企业合办传媒的新闻性栏目或节目,以“某某杯”奖的行驶搞的栏目或揭幕活动,是这类情况的变种。这种现象一般不被人认为违反传媒职业道德或规范,恰恰说明我们现在职业精神的缺失。传媒负有监测社会的职能,这样的“合办”即意味着这个栏目或节目(也可能使整个媒体)自动放弃对该企业的监督权力。

第三,“新闻性广告”或称“软性广告”,他是“广告新文化”的产物,亦即“新闻式广告”,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无论在何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它都以新闻的面目出现,其新颖的标题、高超的技法,足以吸引眼球,让受众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这种现象据笔者观察,在长春晚报中尤为严

重。从呼吸道疾病、前列腺疾病、银屑病的医治,到左旋肉碱、减肥咖啡等产品,无一不是采用新闻报道的口吻,被采访者(即患者)自述服药过程,诉说生活无望,感叹药效神奇。这种软性广告针对的受众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喜欢读报、听广播,所以“中华眼贴”等软广告也频频出现在FM96.8中。

关广告不能被滥用,但执法检查中发现,都市类报纸广告新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刊”故意模糊新闻和广告的界限,产生误解。常用的手法一是整版广告标题采用“新闻体”,如“治肝之路——记者某某康复医院”;二是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大多以专家访谈形式出现,如“健康专版”等,夸大其辞,不少“科学概念”纯属编造,不符合科学常识。

当“新闻报道”取代传统广告形式成为一种“潮流”时,很多人担心它损害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会殃及企业自身。如果这种方式超越了某条红线,就不再是一种营销观念与方式,而是把公关带入到一个病态的灰色地带。批评者认为,不能让读者为媒体自身的经营压力买单,读者永远要看到真正有意义的新闻,而不是被欺骗、变相被强迫地观看广告,广告的新文化等于媒体的自残。批评归批评,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存在,趋势仍然难以阻挡。

三、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在侦查破案的报道中,过分渲染细节,是近年来不少媒体,包括报刊、书记和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关部门多次提出批评,但同样问题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为片面追求可读性,不惜“打擦边球”。

湖北某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反映公安干警侦查工作的通讯,讲的是两个人流窜到山东、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盗窃轿车。去年年底在十堰作案时,干净根据蛛丝马迹将二人捉拿归案。通讯中富有两幅图表,一副是“作案示意图”,将左岸“工作流程”的十个步骤用文字写出,再用黑线框上,用箭头将是个方框连在一起。另一幅图是“作案工具”,附上五种作案工具的图样。内文详细描写工具制作过程和作案时的具体使用方法。

2012年6月7日,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报道《16岁少女做陪酒女遭男友虐殴 身体如被千刀刮》,内容描写详尽:“被殴打的这一个多月期间,黄某所用的工具,包括带铁头的皮带、烟灰缸,甚至从老家带来的杀猪刀。小萍说,背上的伤,是黄某用杀猪刀刀背砸掉皮的。更为残忍的是,黄某还强拖浑身是口子的小萍进浴室,用热水冲刷伤口。”虽然只是文字叙述了作案工具,但是这种可读性对于一些极端分子而言便成为了效仿对象。这种社会类新闻在网络媒介中不胜枚举。仅“父亲强奸女儿”在搜索引擎中就有322000条搜索结果,点开其中一条,犯罪过程映入眼帘:“不久,孙某跟女儿说要带她去看海,女儿很高兴。可是,孙某

却把女儿带到西滨村蔡林社的一堆草丛里,要女儿和他发生性关系,女儿挣开父亲后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父亲追上,抱到草丛堆里,实施奸淫。从此女儿仿佛生活在地狱。孙某供认,4年来,他总共与女儿发生了150多次性关系。”

纵使社会上再没有这样的“父亲”,但是这种犯罪心理诱导会导致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产生犯罪心理、并且对于阅读新闻的未成年儿童造成巨大的影响。

结语

浅谈娱乐新闻写作与伦理道德 篇6

一、娱乐新闻的虚虚实实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

1.形容词和副词的大量运用。国内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的具体表述有很多,但是对新闻的一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都认为新闻应该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国2009年11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就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在段业辉等编著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客观报道首先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客观报道包括三部分内容:(1)中立的报道立场;(2)真实的报道内容;(3)客观的报道形式。”

因此,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报道不偏不倚的立场,应该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词语。但是,在娱乐新闻中,形容词、副词却非常常见,在收集到的2天腾讯娱乐新闻中,没有一篇报道不用形容词。这些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得文章不那么生硬,提高了可读性,也使文章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这些词的运用,却属于记者的主观猜测或合理想象,并不符合事实,尤其,记者给一些明星贴的标签容易使读者对该明星的印象片面化。如《黄海波新广告大片曝光 胡须LOOK受剩女热》这篇报道中,提到“黄海波的胡须LOOK造型尽显大气、稳重、睿智的男人风范”,暂且不说“受剩女热”是否有确切的调查依据来说明或者具体出自谁之口,对黄海波的写真造型更是连用几个形容词大嘉赞美,娱乐新闻中常见的形容词还有“气质美女”、“辣妈”、“迷人微笑”、“明星范”等等。

2.模糊的消息来源。为了保证新闻的要素真实准确,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保证新闻的可信性。一般,新闻中都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但是娱乐新闻报道中写明确切消息来源的非常少,大部分报道要么没有标明任何消息来源,要么只有模糊的消息来源。如“据香港媒体报道”、“有传”、“香港讯”、“台北讯”、“可以推测”等。娱乐新闻中有很多没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尤其是一些偷拍明星的,娱记仅仅凭借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或者人物表情或者其他的小道消息就在文中大肆猜测明星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具有什么心情,然后,作个总结。这样的写作模式本来不是新闻应该的,但是娱乐新闻中却比比皆是,例如《韦唯和外籍男友恩爱现身 度假归来显开心》的全文框架是“记者发现……疑似……可见韦唯十分注重养生。”“现场……可见两人度假甚欢”。新闻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就是真实,娱乐新闻尽管以娱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就算报道明星的琐屑生活,也应该有确凿的事实依据,是明星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是告诉读者看图说“新闻”,或者自己给明星贴标签,这不仅是对事实的忽视,对被报道者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涉及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多娱乐新闻给读者非常强势的感觉,娱记没有当事人的采访,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判断。这方面娱乐新闻中比较常见的有:明星买房是否有结婚意向,跟异性在一起是不是要开始新的恋情,跟同性亲密是否有断背情结等等。例如4月22日和23日收集的腾讯娱乐报道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古巨基掷千万购英皇豪宅 否认为结婚置业》、《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蔡卓妍代言楼盘折扣买房 自言心态健康不受诱惑》、《Hebe抗拒异性近身 约同性密友看电影》等。

3.标题跟正文关系不大。有的人把新闻的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或者窗口,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管传统的报纸的读者还是现在网络新闻的网民,大部分受众都会首先关注新闻的标题,如果标题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才会继续阅读下去。这种情况在网络上尤其严重,网络信息海量,对标题的新颖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络新闻中出现了很多的“标题党”,而娱乐新闻对“标题党”的发挥更淋淋尽职,标题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抓住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出现了正文跟标题不想符合的情况。《姜文缺席<关云长>香港首映礼 惹甄子丹不满》这篇报道的正文是“姜文屡次缺席宣传活动,记者问及甄子丹是否知晓原因时,他称,这要问他本人才知道。”虽然对于姜文的缺席,甄子丹确实作出过回应,但是通过甄子丹的回答就得出标题中的甄子丹不满,或许有点夸张甚至严重,不论姜文甄子丹两者之间真正的关系如何,但这篇报道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有隔阂,如果本来甄子丹没有那种意思,或许会造成两者的尴尬。《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这个标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都是事实,送铁塔面包也是事实,但是整个搭配在一起,就真的耐人寻味,并且“寓意深长”正文指的是温岚用铁塔面包表达自己对周传雄新歌的肯定,但是标题中的寓意深长却有周、温之间存在暧昧的嫌疑。《张惠妹新歌感触多超催泪 自爆难忘旧男友画面》正文是“阿妹也表示没有很具体的人”。

二、娱乐新闻为“明星新闻”,社会责任感淡薄

穆青新闻伦理思想的启示 篇7

记者成才要先做人

在《穆青传》和《穆青论新闻》中, 很大一部分内容都谈到青年记者如何成才的问题, 他在为《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一书撰写序言时说:“我认为, 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 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 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 也是‘歪才’。”此外, 他在《热切期盼年轻记者早日成才》中再三强调, 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 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 成才是第二位的。成才的第二个条件是不能急功近利, 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根基。第三是要经得起挫折, 在顺境中能够前进, 在逆境中也要打起精神, 继续前行。 (见《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至于如何做人, 也谈得很深刻。穆青认为, 做人有这么几条原则: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 任何风浪前不动摇。这个信仰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 碰到风吹草动、风云变幻, 就会迷失方向, 如同空中的柳絮, 随风飘荡, 那还能成什么才呀;二是要有执著的追求;三是要有坚强的毅力, 刻苦的精神, 要严格要求自己;四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品、高尚的情操, 对党的新闻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和真挚的感情。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成才就有了思想基础。

穆青的成才观不是随便提出的, 是他用自己一生的新闻实践和经历提炼出的哲理, 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穆青曾这样评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作品, “这篇通讯写得怎么好怎么好, 其实, 关键并不在于写作技巧, 而是把焦裕禄同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典型来写的, 突出了他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 我们把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都融入到焦裕禄的事迹里面去了, 它体现了我们的理想。如果全国的干部、党员都像焦裕禄这样, 那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这样一个高度、这样一个思想境界, 是写不好焦裕禄的”。他的一言一行也在实践着他的新闻理想。穆青身上所具有的优秀道德观念、思想品质和精神情操, 影响着他的作品, 并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前, 一些媒体记者在新闻中弄虚作假, 这是记者本身素质出了问题。比如, 记者吴华参与石牛寨“疑似华南虎”造假事件, “北京纸馅包子”事件。记者凭借媒体的公信力来制造虚假新闻, 达到获取个人短期利益的目的, 这类事件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穆青作为一个“老新闻前辈”, 已经给当今年轻记者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也为青年记者如何成才指明了方向、说明了方法, “一个合格的记者, 必须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有高度责任感, 对人民的利益有高度责任感……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 没有这几条也谈不到成才”。

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穆青在《做精神富有的人》中说, “最近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形象, 议论不大好, 人家说现在有些记者不好好招待不去, 不接不送不去, 搞有偿新闻, 吃了以后还拿, 拿了以后还要, 人家表面上不敢得罪, 但背后骂这是一群‘新闻乞丐’。” (《穆青论新闻》, 第426页) “新闻乞丐”是穆青最早提出的, 主要指编辑或记者利用手中编稿和发稿的权力, 收受贿赂, 或索要金钱, 虚报、谎报或不报新闻事实, 搞有偿新闻。在穆青看来, 新闻记者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保持记者和党的新闻事业的传统和荣誉, 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类事件的严重性, 不搞“有偿新闻”。

现在, 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依然存在。据一些群众反映, 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社记者到某地区采访, 没有好菜好饭招待不行, 稍有怠慢, 就拿出杀手锏, 用曝光等方式软硬威胁。如果记者都被“金钱”腐蚀了, 记者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的角色将不复存在。2002年6月22日, 11名新闻记者在山西繁峙采访“6·22”特大爆炸事故时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送的现金、金元宝。虽然这些“金钱交易”最终受到了惩罚, 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 这也是传媒界的耻辱。“现在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好多了, 你们的基础比我们强, 大学毕业、研究生, 文化水平比我们高, 知识面也广了。但你们缺乏的东西就是政治上的锻炼、社会实践, 所以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 很好地打基础, 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舒适享受。物质享受是没有止境的, 好了还要更好, 一个人整天去为这个奋斗, 我觉得太庸俗了。我希望大家用主要精力去追求事业, 不要做一个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贫乏的人, 而宁愿去做一个物质上比较贫乏而精神上非常富有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所作为、令人尊敬的。”

青年记者在成长的过程中, 如果迷失了方向, 或者经不起各种消极因素的引诱, 结果在这个或那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再好的苗子也长不成大树, 最终导致半途而废。

“勿忘人民”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思想中起到高度概括作用的部分, 也是青年记者成长过程中要时刻谨记的一条。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 “前不久, 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告诉他, 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 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 勉励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穆青论新闻》, 第416页) 每次在讲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时, 他总是强调他的一生都离不开人民的哺育。穆青对人民的热爱,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系。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 以及不惜一切代价支援部队建设的感人事迹, “人民”二字在穆青心中重如泰山。“我之所以有今天, 功劳也在人民群众身上, 是人民哺育了我, 人民教育了我, 并给予我以前进的动力。”

穆青勉励青年记者不仅要树立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更应该把这份感情通过“笔杆子”表现出来。1979年4月, 他在河南采访植树治沙英雄“老坚决”潘从正后, 勉励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说,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要有“老坚决”那种春蚕吐丝的精神, “都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 吐好丝”。

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新闻记者是“社会瞭望者”和“把关人”, 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传媒炒作“艳照门事件”, 违背了媒体的道德底线, 把社会丑闻当作新闻卖点, 丑闻细节详细描述, 对社会和公众也产生了恶劣影响, 过度娱乐化泯灭了媒体的良知, 倘若媒体一味追踪“喜闻乐见”, 却忽视了社会责任, 恐怕非但不能承担社会监督哨的责任, 反而可能成为低级趣味的帮凶。近日, 韩国女明星崔真实自杀事件, 也反映了媒体在传播新闻事实的过程中, 肆意传播, 以致造成当事人身亡的悲惨结局。如果媒体真正做到了把公众利益放到第一位, “艳照门事件”的恶劣影响会缩小很多, 后者事件关联人崔真实也不会走上不归路。

2010年新闻伦理研究综述 篇8

(一) 新闻伦理原理研究

对于新闻伦理原理的研究, 往往需要用到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有研究者指出, 研究媒介伦理, 应关注“元理论”的研究, 对传媒伦理进行实质的理性把握[1]。如果单纯从新闻学角度研究, 而不将其置于广阔的学科背景下, 恐怕很难得到丰富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2010年对新闻伦理原理的研究有一些成果, 但不够丰富。

有学者提出在伦理与道德分殊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媒介专业操守的理论框架的问题, 对“大众传媒怎样进行能够自圆其说的道德和伦理选择”这个问题进行总体性的探讨。他分析了道德、伦理与大众传播职业, 列举了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 以《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为例进行了大众传媒道德和伦理分析, 又列举了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表现。作者认为, 大众传播职业道德是一种专业标准, 而大众传播职业伦理是主观的理性抉择原则。另外他认为, 《伦理规约》是一个参照标准, 新闻道德问题比较容易识别和批评, 新闻伦理问题则需要伦理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讨论和分析[2]。

有学者分析了中国本土媒介伦理的形成, 认为媒介伦理存在于社会深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当中。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案例, 叙述了一种媒介伦理的形成。作者认为, 高水平媒介伦理的建立有赖于媒介理念、媒介机制和媒介制度的保障[3]。

(二) 媒介自由与社会责任研究

媒介应有言论自由的权力, 但同时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性是新闻伦理的底线要求, 新闻伦理是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 当新闻从业者的自由性与责任性发生失衡造成矛盾时, 新闻伦理意识便开始发挥作用[4]。对新闻伦理的研究, 有很多都是围绕着媒介自由与社会责任展开的。2010年也不例外, 这方面的研究颇多。

有研究者分析了城市化视阈下农民工形象的建构, 认为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有失公平。媒体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观公正地报道, 应反思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及时自律、回归人文关怀和公共职责[5]。

另外, 有不同的研究者都对“校园弑童案”报道从新闻伦理角度进行了研究。首先, 几位研究者都认同校园暴力犯罪与媒体报道的相关性, 认为媒体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研究者通过分析一个国内的网络调查和一个国外的案例, 认为媒体报道对校园犯罪事件有示范作用[6]。也有研究者认为, 犯罪新闻的特性决定其必然存在伦理风险, 而深度报道操作不当会加大伦理风险。还有研究者认同对犯罪行为的报道可能引发社会底层情绪郁积者的效仿, 导致更多的类似事件发生[7]。其次, 有研究者认为, 出于媒介自由 (对司法的监督) 、公民享有知情权、报道可能会带来警示作用[7]等原因, 此类新闻有必要报道。所以, 研究者们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如不对犯罪行为归因、不提供宣泄渠道的指导[6]、把好新闻“选择关”和“编辑关”[8]、尊重生命和人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6]等。

(三) 报道尺度与报道规范研究

报道尺度与规范研究是新闻伦理研究的热点,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文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操作性较强、与现实联系紧密, 并伴随着不少的案例分析。2010年, 研究者们在这方面有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研究。

1. 报道尺度研究

有研究者从歌手陈琳之死看自杀报道的底线, 认为记者应遵守职业伦理、尊重死者的人格和隐私, 他援引了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自杀预防:供媒体工作者参考》 (2008) 中的11条建议: (1) 抓住机会来传播自杀的正确信息以教育公众; (2) 避免耸人听闻化的语言或视自杀为正常的表述或者将自杀描述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3) 避免在显著位置进行过度的重复报道; (4) 避免对实现自杀方法的描述; (5) 避免提供有关自杀实施地点的详细信息; (6) 谨慎地处理报道标题; (7) 谨慎地使用图片和录像片断; (8) 对名人的自杀报道要给予特别谨慎的处理; (9) 充分考虑自杀者亲人的情感, 给予特别的关怀; (10) 在报道中应当提供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取到帮助的途径和信息; (11) 认识到媒体从业人员自己也有可能受到自杀报道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 这是供中国媒体参考的操作尺度[9]。

有研究者分析了新闻暗访的伦理困境, 文章认为, 世俗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矛盾造成了隐性采访的困境, 文章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把握其尺度:“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10]

2. 报道规范研究

有研究者分析了“三俗”现象与新闻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11], 也有人从“裸照的二度传播”展开论述, 表明了媒体应自觉拒绝低俗内容的立场[12]。

对规范的研究, 其中必然包括对失范的研究。关于新闻伦理失范的研究, 有研究者把新闻伦理缺失的原因总结为四个“矛盾”:新闻行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功能相矛盾、新闻从业者的自由性与责任性相矛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相矛盾、新闻媒体的揭示性与平衡性相矛盾[14]。也有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下研究新闻伦理失范, 认为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见诸于五个方面:传媒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传媒与广告商的关系、传媒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传媒与党政管理部门的关系[13]。

(四) 其他研究

除了以上研究, 2010年关于新闻伦理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研究。

关于视觉伦理有少量的研究。有文章用“亲密圈”和“无知之幕”来分析新闻摄影伦理, 认为新闻摄影应尊重拍摄对象与坚守新闻专业主义[14]。有研究者从媒介环境的视角分析了灾难视觉生产的伦理焦虑, 发现视觉生产者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和图片发表对读者的影响两个层面, 并认为视觉生产者的视觉控制表现了中国权力博弈的特有逻辑[15]。

也有研究者进行了有关新闻伦理教育的研究, 文章认为新闻伦理教育在课堂上遭遇到了尴尬, 首先就是因为宏大的理论教学与具体的现实实践相脱节, 所以该研究者主张引入“具体情境的伦理探讨”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16]。

另外, 还有一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伦理的研究。比如有人总结新媒介技术的伦理威胁为:网络技术加剧道德冷漠、人际疏离;滥用网络技术导致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与精神危机[17]。也有人提出了加强网络新闻伦理建设的途径:进行网络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加强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18]。

还有学者以“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为题研究跨文化视野下国际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 以历史的维度考察了“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历史命运、基本原理和策略等。文章认为, 在当前世界语境中, 有必要在次层面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 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但是, 最为根本的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19]。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 有学者系统梳理了转型期以来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1992—2009年国内新闻传播专业七种核心期刊有关媒介伦理问题的论文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 总结了这些年来媒介伦理研究的成绩和不足[20]。

(五) 小结

2010年新闻伦理研究内容比较丰富, 有不少成果。有学者尝试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新闻伦理原理的研究, 少数研究可以与社会伦理研究成果相映照, 这些有益的尝试如果渐渐形成研究趋势的话, 将会大大加快新闻伦理的研究步伐。另外, 出现了一些层次比较丰富、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研究成果。再次, 新闻伦理的研究思路拓宽了, 研究的话题也比较多。

当然, 研究也存在着显然的不足。突破性的研究很少, 能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作出的研究很少, 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叙述事实、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的窠臼中。尤其是对网络伦理的研究比较薄弱。另外, 对新闻伦理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哲学功底, 有的研究者功底比较薄弱, 甚至会把事件和概念拉在一起、混淆不清。

新闻人职业伦理的发展 篇9

一、我国古代道德伦理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职业道德思想的因素, 新闻职业道德继承了古代伦理道德中优秀、合理的成份。先秦诸子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 这些都是现代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先驱。所谓“诚”, 即传播信息要真实, 不虚假。孔子云:“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篇》) ”。“信”, 即宣传者要守信用。荀子云:“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内不自以诬, 外不自以欺”, “实”, 就是要注重事实。墨子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 必以众人耳目之实, 察知有与无为议者, 诚惑闻之见之, 则必以为有, 莫闻莫见, 则必以为无。”“公”即客观、公正。孔子云:“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 ”, “巧言乱德 (《论语卫灵公篇》) ”, 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等伦理思想, 都是今天中国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起了一个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中国近代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到近代才开始纳入到新闻学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 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也较快, 许多人开始直接讨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1815年, 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 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职业道德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出现而应运而生。1859年, 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在其施政纲领《资政新篇》的“关于太平天国之办报条陈”中论及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品德问题, 提出新闻官必须是“性品诚实不可阿者”。1876年, 我国早期报业先驱王韬发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的论文, 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1919年, 徐宝磺在《新闻学》中把“提倡道德”作为报纸的六大职务之一被提出来。1923年, “吾国新闻界泰斗”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 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 认为:“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1933年, 郭步陶在出版的《编辑与评论》一书中指出:“品格”应是养成编辑者最重要的第一元素。1934年, 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以“新闻职业道德”为题, 进一步又用专章论述新闻职业道德, 这是我国报人、学者第一个用专门的章节论述新闻职业道德的书籍。

三、新中国成立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7月范长江在华东新闻讲习班开学典礼上提出的“四个信条”, 这是新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雏形。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 新闻事业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最得力助手。由于建国以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新闻队伍虽历经了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 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优良职业道德传统仍脉络相承。社会主义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是1991年1月19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讨论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这标志着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此《准则》在1994年与1997年两次修订后更为完备。作为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 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工作守则或规范措施。如《中央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1993年6月7日颁布) 等。这些守则和措施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我国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讨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文章也屡见不鲜, 如黄瑚的《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系统地讲授了现代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 包括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评价等。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所有新闻伦理学著作中, 对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搜集得最为完备的书籍。可以说到了20世纪末, 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已经非常成型。■

摘要:新闻职业道德是调整新闻界与社会普通大众之间、新闻媒体之间、新闻从业者个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准则。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各国的新闻传播界都很关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理念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并且都与其所处的文化有关。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陆世鸿:《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47.

[3]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4]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史料[M].开明书局.1951:41.

浅析胡适的新闻伦理思想 篇10

一、提倡容忍、负责、独立的态度

胡适对于报人应具备“容忍”的态度这一伦理思想最早是在《新青年》时期形成的。胡适曾指出, 那些“压迫言论自由的人”和“我们主持言论的人自己”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容忍, 需要容忍异己。[2]由此可见, 胡适在这里所说的“主持言论的人”实际就是指报人, 对于报人而言, “容忍”就是要容纳异议, 容纳不同的意见。

胡适曾写道“凡立一说, 建一议, 必须先把此说此议万一实行时可以发生的种种结果都一一想象出来, 必须自己对于这种种结果准备担负责任。这才是立言无所苟”。[3]根据胡适的阐释, “立言无所苟”就是指在报刊发表言论的时候, 应该保持负责任的态度, 他的这一主张是在《独立评论》初期提出来的。对于胡适本人来说, 他将这种态度运用于新闻写作中, 尤其是他在《独立评论》时期的政论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 在进行分析时, 很少看到激烈的鼓动性的言语。另外, 胡适主张报刊用“真姓名”发表文章, 他认为报刊在不确定作者“真姓名”或者以“匿名”来发表作者文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胡适在办报过程中, 除了不断强调报人和报刊应该容忍、负责任以外, 强调“独立”同样是胡适报刊伦理思想中又一核心。从学生时代的《竟业旬报》开始, 胡适就主张人民应该养成独立的精神, 在《努力周报》时期, 他提出报人的身份、言论和角色的独立问题, 又在《独立评论》时期提出了报人的精神独立问题, 并且, 在胡适创办《新月》《学文》等报刊的时候, 他还坚持做到经济的独立。

二、保持“评判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胡适撰写的《新思潮的意义》就对当时的新思潮运动提出了“真确解释”。“据我个人的观察,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4]此处提到的“评判的态度”虽然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同样适用于报业。

“评判”含有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的含义, 既然要保持“评判的态度”, 那对于报人来说, 在分析一些新闻现象时, 不该只是停留在报道事件的表层, 还要着眼于事实, 做出客观理性的评论分析。在消极方面做出指正, 在积极方面应该大力倡导, 保证社会舆论导向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在态度上保持思辨的胡适, 在行动上也是坚持不懈。在1953年台北市报业公会欢迎会上, 胡适说道“:我们这一行业——报业, 确是无冕帝王, 我们是有力量的, 我们的笔是有力量的。只要我们对这一行业有信心, 只要我们的主张是站得住的, 有材料, 有证据, 不为私, 是为公, 以公平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去, ‘功不唐捐’, 努力是不会白费的。”[1]

“功不唐捐”, 就是告诉人们认准目标就应该笃定地去追求。胡适的报刊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强, 他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份力量都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新闻工作者作为掌握社会文化资本较多的力量, 更要保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都要努力克服, 立足实践, 掌握真实的新闻材料, 发出自己公正的声音, 坚信为改造社会所做的努力都是不会白费的。

三、发扬独立自由的言论出版观念

言论出版自由思想作为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一部分, 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把“自由”看成是人的一种权利, 认为言论出版自由就是“自由”在著作出版领域的表现, 这不仅仅是一种权利, 同样是一种运动。这种思想、出版、言论等方面的自由不仅能保证政治民主, 还可以指导监督政府和政党。

不论在哪个时代, “自由”都是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志。对于报界来说, 如何实现言论出版自由呢?胡适认为, “一方面需要废除不良的法令和制度, 同时报人也要坚持以自身的伦理来争取。”[5]这些途径在现在社会也是发挥作用的, 特别是这个自媒体时代, 不仅要建立相关法律政策来保证言论自由, 同时报人也要为争取这种权利而积极努力。

在媒介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我们能轻易快速地生产与传播信息。就是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 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也层出不穷, 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同时, 不少热衷于炒作的媒体, 经常以不负责任的新闻评论来混淆视听, 还有些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忽略了社会责任的担当;有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与评论时, 缺乏独立思考, 等等。因此, 胡适这种独立、负责任的新闻态度, 锲而不舍的精神, 保持评判与自由的理念, 足以能够给当今的传媒、记者带来有益的思考与启发。

摘要: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被公认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 他曾指导和编辑过的报刊就有20多种, 并在学生时代就投入到办报活动中。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闻伦理思想, 主要体现新闻写作立场、新闻态度、言论出版自由等方面。

关键词:胡适,新闻伦理,容忍,言论自由

参考文献

[1]胡适.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台北市编辑人协会上欢迎会上的讲词[M].胡适全集·第22卷, 第756页.

[2]胡适.容忍与自由——1959年11月20日:台北, “《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M].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5-40.

[3]胡适.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M].胡适全集·第21卷, 第200-202页.

[4]胡适, 潘光哲.容忍与自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14-20.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与建构 篇11

关键词 灾难性新闻 新闻采访 伦理道德 规范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媒体记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将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事情以最真实的状态告知受众,特别是对当前发生的重大灾害或大事件,尤其需要记者深入灾难现场,将灾难现场以最真实的形态转达给大众。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灾难性新闻采访逐渐与灾难事件同步化,缺乏给记者编辑的时间。本文主要对当前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失范现象及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灾难性新闻采访的时间伦理规范分析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焦点主要在于生命与新闻采访之间的取舍。这个伦理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记者在灾难性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如何在道德的原则上做出采访的正确抉择,如何构建新闻伦理框架的采访和报道。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新闻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要素的无限性对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挑战。新闻记者既要符合既定的新闻规则,又要遵循一定的道德伦理。特别是灾难性新闻,新闻空间要素具有一定的限制,对媒体的采访是一个很大的竞争。灾难新闻的时间具有二维性,救援处于时间的第一维,而记者采访和救援处于第二维度。当两者彼此交织,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矛盾,也就是新闻采访过程中可能由于时间的失范而造成舆论微词。

就灾难性新闻本身来说,人名是第一要位的,救援活动肯定是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但是新闻采访本身也要求具有及时性,所以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灾难性新闻的采访也很重要。对当前的媒体而言,记者已经从以往的灾难性事件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在:记者的采访权和受难者的生命的优先问题,虽然人们一度认为生命最重要,但是作为新闻事件本身来说,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传到,就有可能收到失真问题的影响。因而在新闻采访的实际过程中,很多记者依赖于个人经验进行取舍,而不是根据法律或者伦理道德的决策,但是在报道的第一时间,需要良知作为基础,记者做出判断是根据先天的秉性和后天的道德熏陶相结合,在特殊状况中很难恰如其分的把握。因此,记者在灾难现场面临这新闻伦理的挑战。在2008年5月14的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附近的两名幸存者需要马上抢救,而记者为了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五分钟维持现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时间伦理的争议,到底是幸存者的生命比较重要,还是新闻的时效性比较重要?

根据现有的新闻伦理理论研究,结合个案分析,灾难性新闻采访很少从时间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特别是随着灾难性新闻采访的进一步深入,记者出于对新闻真实性和行业敬业的角度出发,开始对时间伦理逐步规范化,导致对其新闻时效性至上的理念受到更多的质疑。但实际上,站在新闻的角度上来说,新闻的时效性与灾难性事件中公民的性命之间的伦理规范,还需要根据其程度而言,适当取舍。

二、灾难性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语言行为的伦理规范分析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活动,恰当的语言行为,可以促进记者与受访对象的友好交流,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灾难性的新闻采访过程中,环境的紧张性对采访记者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具有很大的考验。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就有记者问被压在废墟中的男孩还能不能呼吸,不仅显得很失礼而且很没有意义。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语言不能够有违新闻的真实性,但同时也不能违背人性伦理道德,因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正确的树立以被采访对象为本的原则,而不至于采访语言的莽撞。

新闻采访行为主要是对采访记者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督,遏制新闻的失真性,同时也尊重被采访对象,形成一种采访活动的规范化。在灾难性新闻采访活动中,行为伦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伦理界限的模糊性给采访者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2008年俄罗斯地震过程中,救援人员就出的幸存者不能马上见光,而记者却用强光对准幸存者的眼睛,被救援人员怒吼,而记者不顾一切又冲上去。这也对救援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一般来说,灾难后72小时内,记者可以不直接参与救援,但是其采访过程为了挖掘更多的新闻,可能需要违背了自身的良知,保全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根据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

综上所述,灾难性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新闻本身的要求与社会伦理道德在很多方面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记者正确进行规范,对其采访时间、采访语言和采访行为进行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海明.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J] .社会科学研究,2009(5).

[2]刘文蓉.灾难报道新闻伦理问题初探[J] .青年记者,2011(24).

[3]李灏楨,张树楠.突发灾难性报道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刍议[J].大众文艺,2011(13).

网络媒体新闻的伦理研究 篇12

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对网络媒体新闻的指导

网络媒体新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网络媒体新闻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跨越了“国界”的限制, 这也就使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对其进行指导, 促进道德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 促进网络媒体新闻的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也就使得新闻的发布具有即时性,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成新闻, 让公众及时地得到各类事件最新的进展情况。因此, 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的指导, 提高发挥网络媒体新闻的优势, 增强网络媒体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性。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因此, 网络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深刻理解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从事网络媒体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网络媒体新闻应该反映群众愿望、实现人民要求、维护人民利益这样的新闻, 这也就是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网络媒体新闻的指导地位, 不能让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观, 以及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影响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指导地位, 进一步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和解决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把学习理论与执行各种规定、纪律结合起来, 从而逐步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 提高党的宣传方针和各项规定的自觉性。

进行网络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

针对网络媒体新闻的特点, 强化网络媒体新闻职业工作过程的程序的责任和自我约束力, 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自律能力,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关键是人, 网络媒体新闻审核人应该对所提供的信息加以审核和管理, 既要充分尊重舆论自由, 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起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网络媒体新闻的发展要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网络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 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新的发展阶段更应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引导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网络媒体新闻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加强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加快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网络媒体新闻加大研究的力度, 建立健全道德监督体系, 为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提升网络媒体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对于明显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网络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实施必要的解决措施。

切实提高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导向的措施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观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观的教育学习, 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网络媒体新闻事业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决定了人民是网络媒体新闻事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网络媒体新闻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继承和发展我国新闻工作者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我国新闻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工作者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在新的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群众, 以人为本,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结语

总之, 加强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 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伦理学方面的研究, 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舞台上的竞争力, 增强综合国力, 促进世界和谐, 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

[1].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通知。

上一篇:母亲的小市民生活下一篇:意见气候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