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

2024-06-17

商业伦理(精选12篇)

商业伦理 篇1

只有伦理自觉和守法经营,才能维持最基本的商业秩序乃至社会秩序。

这个冬天很热闹。不久前,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奇虎360和腾讯开战。双方均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从而干扰对方软件的正常运作与更新,并相互指控对方侵犯电脑用户隐私。双方公开斗嘴、动手的战争不断升级,目前双方的争斗以工信部的介入而暂时告一段落。

无独有偶。乳品行业的两大巨头伊利、蒙牛也在不久前上演了一场互相恶意损害对方商业、商品声誉的商业战争,该事件更是引起了公安机关的介人。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无意了解双方的恩怨情仇、孰是孰非,但显而易见的是,卷入这些商业丑闻的企业早已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清白之身”。上述四家企业是社会公认的精英企业,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商业社会,都对这些企业寄予了极深的希望。这不光是因为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的的新生儿,还因为它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竞争行业,它们早已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和检阅,理应成为标杆企业。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互相的撕咬之下,行为失范、价值扭曲的丑陋不言自明。

在我们物流行业,企业间的灰色、黑色的竞争手法亦不少见,轻者压价,互挖墙角,严重的更是不择手段,彼此倾轧。企业的品质并没有随着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反而出现了集体性的商业道德沦丧。

如今,当新兴精英群体中规模最大、实力最为显著的企业家群体大谈特谈社会责任之时,更不应忘了从市场、社会的角度,构造友善的市场秩序,这应是更深层次、也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应该包括按照良心经营、拒绝同流合污、敢于突破不合理法规、抵制政府不正当干预、积极地组织商业自治、维护企业正当权利和利益。只有这些伦理自觉和守法经营,才能维持最基本的商业秩序乃至社会秩序。

所幸的是,我们相信,会有企业家能从接连发生的企业丑闻中学到正确的教训,迫使那些缺乏底线的企业家考虑走出丛林状态,寻找自身重生之道。

商业伦理 篇2

作为未来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MPAcc必须对商业伦理道德有较熟悉的了解,否则,我们的行为随时都可能给自己和这个社会带来负效应。此时,我们学校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门课,无疑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因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道德的高尚。古语有云:“才胜于德,称之为小人。”

开始的两次课是毛洪涛老师带给我们的CFO职业道德基础一门课。对我国高等教育颇有研究的毛老师分别从MPAcc办学背景和培养目标、发达国家与我国CFO现状、CFO制度的内涵与实践和CFO的职业化之路等四个方面给我们讲解了CFO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毛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CFO作为企业高层的财务监督及决策人员,必然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CFO的职业经理人性质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CFO应该无条件地忠于资本运作的规律和原则,不仅对董事会负责,而且要延伸至对公司所有利益关联方、直至社会公众负责。因此,CFO的职业道德要高于普通会计人员,要体现“公众利益第一”和“社会责任优先”的从业原则。

中间几次课是唐晓勇老师带给我们的“中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溯源 与伦理分析工具”,唐老师给我介绍了中西方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通过这门课自己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以前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也因此找到分析社会中一些问题的钥匙。唐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也最大。这除了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更有企业家对儒学和企业经营方法融合的兴趣的原因。

不断探底的“商业伦理” 篇3

这一个典型例子:一人到一家知名家电卖场购买上网本参照网上的推荐,他从性价比等角度选中了一款产品。卖场里,一位导购却“热心”地细数该型号的上网本存在屏幕机身连接脆弱等问题,并积极向他推荐了另品牌。

去过商场,超市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购物经历。一位家电业从业人士说,对手品牌出新品的时候,自己的品牌营销团队都会买台过来,研究它的缺陷再培训导购人员。据悉,这在很多行业的竞争性品牌之间都经常发生。

而关于这个现象,至今最典型的就是前一段时间饱赚公众眼球的伊利蒙牛

诽谤门事件。关于这个事件,警方证实的消息是,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商讨炒作,打击竞争对手伊利,Q0星儿童奶一事属实,涉及费用约28万元。

而这个事件尚未结束,蒙牛又主动爆出乳业行业的“无间道”桥段:蒙牛集团发布声明称,因诽谤伊利而被捕的员工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2005年才来到蒙牛”,其进行的诽谤是未向任何上级请示的擅自行动。

更戏剧性的是,蒙牛在声明中还提及,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也曾花590万元巨款对蒙牛产品进行过诽谤攻击。事发后,伊利的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3人,曾因此事被刑事拘留。

事实上,伊利和蒙牛两大国产乳业巨头的经历,在国内并不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绝非个案。这种低级竞争的形式甚至有发展成为潜规则的势头。在一些被称为“网络黑社会”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的服务内容里,不仅包括为客户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更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以诋毁诽谤竞争对手,使其无法正常运营。因为企业的负面新闻往往是传统媒体和网站关注的焦点。AC尼尔森份报告就指出,网络评论中70%都是负面消息,所以这些

网络打手公司”利用企业的负面信息,甚至是捏造事实,对其进行攻击。

这使中国的商业伦理不断探底,而且更为复杂的是,这种探底借助了新技术的力量。

“恶性竞争互相攻击诽谤,不可能有真正的赢家。”知名时事评论员丁洪先认为,市场竞争发展到现在,应该追求一种共赢,共同维护好一个健康的市场,让市场有序良性发展,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进行分食,这对包括消费者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有莫大的益处。

相反,恶性竞争一方面搅乱了市场破坏了市场秩序攻击别人产品安全性,炒作“早熟”概念等,引得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只会渐渐消磨掉消费者心中对乳品的信任。

在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商业伦理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是商学院,也更多强调战略、经营、管理等,商业伦理仅具有形式象征性。

快消行业营销专家黄志东认为,在现代商业伦理的语境下,企业的商业伦理行为尤被人看重。若企业的行为有违伦理道德,也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涉及违法的话代价将更加沉重。恶性口碑营销事件的出现,既反映出商业伦理道德问题更反映出市场法治意识的薄弱。而要消除市场环境下存在的种种潜规则,种种不正当现象,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离不开法治建设的持续进步。

在此类事件中,政府的作用显然缺位。几乎在每一起重大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出手”总是迟迟不见往往给社会民众造成心理上的重创,以致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负面心态。

并且,当企业都开始重视用媒体来宣传自己时,部分中国媒体的责任感并没有因为其影响力的增大而提高反而呈现出了一种‘权大于责‘的局面于是在缺乏监管的力度下,各种失德的媒体开始层出不穷。媒体的监督功能缺失可能部分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

有人提出,这些屡探商业伦理底线的事件,和中国的传统环境也有着很大关系。

谭小芳:让商业伦理回归 篇4

姑且不论来自质检总局的“99%”有无水分, 至少专家认为内地奶粉在工序和配方上与进口奶粉相差无几, 一些洋品牌也在内地设有工厂。由此可见, 消费者“崇洋”, 并不是对内地奶企的实力和技术不放心, 而是对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良心”不放心。针对这个问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著名企业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

《现代企业文化》:非常感谢谭老师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您是怎么看待企业家的良心问题的?

谭小芳:关于企业家良心, 通用电气的前总裁韦尔奇曾明确地表示, 在追求数一数二的公司地位时, 牺牲正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摩托罗拉公司在追求自己的卓越选择时, 自认为“从未放弃个人尊严和尊重个人的基本信念”。杰出的跨国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是因为它们拥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同时也慑于发达经济体内的严刑峻法与公平、公开竞争的企业精神和商业伦理。

迄今为止, 国内企业的这方面案例频频出现。为什么某些中国企业家如此欠缺悔意与良心?特别是食品类企业, 最应成为道德良心的企业。中国企业目前大多只重视快速扩张、规模、利润, 但却忽略了法律与道德约束, 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社区、消费者等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唯利是图, 背弃商业伦理与道德, 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做下去的。做企业要讲信用、诚恳, 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

《现代企业文化》:您曾经针对企业家的道德观问题提出过“商业伦理”的相关观点。能请您简要讲讲吗?

谭小芳:好的。美国安然事件曾经带来了主流商业世界的震撼:一直以来被大家视为无关紧要的商业伦理课程重新被各大著名商学院引入。更重要的是, 对申请MBA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可以造假。这可对中国学生提出了一大挑战。因为中国留学生造假本事让美国各大商学院防不胜防。中国的学生可以跟大学教授串谋, 可以给开成绩单的人红包。他们却不知道, MBA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经理人, 未来的经理人必须是具有良好道德底线的人。

学校教育中, 商业伦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即使是商学院, 也更多强调战略、经营、管理等, 商业伦理仅具有形式象征性。近些年来, 在资本的驱动压力下, 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规模、利润, 却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与企业相关或由企业直接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如各种问题产品、环境污染、矿难、非法集资、偷税漏税等。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不具备, 商业道德与商业伦理都难以保证, 就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投资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的社会责任了。

费正清就曾经说过, 中国商人最大的理想就是, 他的子孙不再是商人。即便到了晚清, 先进如张謇, 也把自己的下海经商称之为舍身喂虎。两千余年来, 我们看到的景象正是,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 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 所以, 从来就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与之相呼应的,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 提出了ethikas (伦理学) 这个术语, 此后, 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进而, 把伦理的概念引申到商业领域就形成了商业伦理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 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商业伦理研究的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 研究使商业和商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 进而研究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商业道德问题。

《现代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将伦理的概念引入到商业领域呢?

谭小芳:一提到食品安全问题, 大家就不由自主地谈法律漏洞, 说违法成本太低, 谴责执法监管不严等问题。这确实是问题所在, 但法律和制度都是属于“补丁”的性质, 事后救济的作用很大, 但前置预防的效果却不理想。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要问, 究竟这些商家是为了生存, 迫不得已添加这些有毒物质, 还是仅仅为了赚更多的钱?也许这是一个双向的恶性循环, 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但当大家都这么做之后, 就变成了迫不得已。如何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仅靠事后的法律救济和监管, 显然不能治本。其实,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 可以治本的东西, 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那就是商业伦理。

我们国家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 古代长期“重农抑商”, 近代又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放后我们又经历了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提到商业或商人, 首先蹦出来的词语就是“无商不奸”“无商不恶”“商场如战场”, 就是和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霸王条款、吃回扣等联系在一起的。再看我们的家庭教育, 商业伦理是完全缺失的, 学校教育中, 商业伦理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即使是MBA、EMBA等专业的商业教育中, 强调最多的就是战略、经营、管理, 商业伦理道德课也是缺席的, 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也从许多500强外资企业的高管那里听到, 他们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就要接受的培训不是人事制度, 也不是财务制度, 而是“BusinessConduct”,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这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应当怎样解决呢?

谭小芳:目前, 企业界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案例都是表象,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 要求政府、组织和个人根据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去决策和行动。以德养生, 以德养心, 以义止利—中国传统经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 或许能疗救奶粉事件中已然破损的商业伦理。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每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商业伦理:困惑中的选择 篇5

关于企业伦理道德,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难以解开的困惑,一个令人感到悲哀的困惑:为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得越高,人们偏离伦理道德越远?

解开这个困惑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企业在采取行动之前能否扪心自问,自我反省:关于商业伦理道德,企业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对于道德伦理的价值观,企业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比如,企业对于问题产品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一旦产品出现问题,企业怎么做才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反应?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道德伦理责任?

营养食品公司的食品中毒案例

企业如何应对产品质量问题?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斯隆商计划的负责人汉森(Kirk O.Hanson)给出了以下案例,为认识产品质量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

詹姆斯(Fred James)是营养食品公司(Nutritional Foods Inc.)总裁―这是一家生产营养食品的企业,生产规模为5000万美元―正在听取情况汇报,公司副总裁希里(John Healy)汇报的内容是几个小时前公司收到的卫生检查报告。

报告出自国家卫生系统,一份来自于西雅图,另一份来自于南加州。在卫生检查报告中,国家卫生系统的官员称,营养食品公司生产并销往美国西部的一种不经巴氏消毒的苹果食品,与一起儿童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可能有关联。但国家卫生系统尚未排除其他因素导致儿童中毒事件的可能性。目前其他信息尚无法获知,而希里也未能确切知道问题产品的生产批号。

经过一番竞争,营养食品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美国西部天然食品和不经巴氏消毒食品的知名厂家。在产品分销的过程是,营养食品公司尤其关注产品是否新鲜和安全,每天通过自有的冷藏车分销产品,

在健康食品市场上,不经巴氏消毒的产品流行了许多年,而营养食品公司是同行中最为成功的一家,在吸引主流市场的同时也在开发细分消费群体。

“好了,希里。”詹姆斯说,“这两份报告并不确定我们的产品有问题,只是说‘可能’有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干等着几天后卫生部发来最终确认的报告?”

希里将相关人员派遣出去,到西雅图和南加州了解食物中毒事件的详细情况。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三份、第四份报告接踵而来。

虽然同样没有最终结论,但是这些报告让希里感到不安:公司是否犯下了重大错误?希里立刻派遣人员赶赴出现问题的地区,并催促他们查清楚问题产品的生产批号。同时,他要立即和詹姆斯会面商讨相关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给零售商提个醒,让他们停止销售相关产品?是否也应该给公众提个醒?但这样做会破坏我们公司的声誉,影响股票价格。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前,我们是否有义务想得更为长远?关键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确实性有多大的把握,这件事发展下去会有多严重?”希里说。

让希里深感不安的是,派遣出去的人员已经从国家卫生系统获得了确切的消息,营养食品公司与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关。然而,他们无法获知相关产品的生产批号。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临近下班的时候,营养食品公司又收到了三份类似的报告,其中两份是由报社记者转达的―他们想验证消费者的说法,确认是否因为食用了营养食品公司的食品导致食用者身体不适。另一份报告提到了营养食品公司的另一款产品。

希里思考的问题是:此时是否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恰当?

第二天早上,詹姆斯与公司危机行动委员会成员一起召开会议。“召回问题产品,通过媒体让消费者将问题产品退给零售商,让零售商停止销售问题产品并退货,仅仅采取这些行动是否恰当?”詹姆斯说。

“我们是否应该告知消费者更多的信息?是否考虑召回所有的产品?”詹姆斯说,“对于那些食物中毒的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表态?如果我们表示关怀,是否意味着一种危险,也就是说,我们将为此承担所有的责任?”

为了孩子,让我们重建商业伦理 篇6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爆乳品行业的惊雷: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全国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不少知名品牌都在黑名单上。这一结果实在是触目惊心!整个中国乳品行业已经陷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乳品行业有没有可能摆脱这场危机,摆脱危机之路究竟何在?

毫无疑问,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在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异军突起。乳品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典型。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过于快速的增长过程本身就可能蕴涵着巨大风险。更何况,增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制度性与结构性问题,也影响着乳品行业各种产品的品质。这些问题包括,价格约束下企业面临的沉重成本压力,行业自治与政府监管的相对乏力,以及最重要的企业伦理的普遍匮乏。

中国的商业化起步于伦理短缺时代。经过20世纪对传统的持续摧毁、个人生活被国家全面控制的经验,很多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已非常淡薄。由政府、媒体、经济学家共同营造的追求财富的全民狂热,更使人们只从财富的角度看待商业活动,完全忽视了其伦理的维度。生活在这种道德虚无主义环境下的企业家,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在使用有害添加剂的时候,缺乏负罪感。

当然,产品质量问题往往出在低端市场上。由于种种法律与政策原因,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贫富分化的扩大。其经济后果就是产业界形成明显的生产分层,技术最先进的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及国内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品。大部分企业面向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它们通常在赢利边缘上徘徊,为了利润,不惜粗制滥造、甚至制造假冒伪劣。

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多年来普遍倾向于重商主义政策。由于企业活动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所以,地方政府与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还有其他企业——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的短期经营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环境导致行业无法有效自治。企业与政府关系过于密切,必然使企业“原子化”,缺乏与同行企业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他们只看到同行间的竞争关系,甚至视之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而不能采取集体行动。乳品企业早就意识到了本行业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竞争问题,但始终无法联合起来构造有序竞争秩序。整个行业陷入奔向底线的竞争,最后导致自我毁灭。

行业自治失灵的同时,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目前质量、卫生、食品药品等领域的监管体系多少都存在缺陷,最大缺陷是监管部门地方化,基层、地方监管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复杂利益关系,反作用于地方、基层监管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切实有效监管的意愿和能力。

凡此种种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的商品质量低劣、假冒伪劣盛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当然,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程度不等地存在这些问题,人们似乎也“容忍”了这些问题。

但这次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触及了伦理底线,它直接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民众再也不能容忍这样的产品。与之同步,国家质监总局也毫不手软,毅然公布了诸多企业的名单。这表明,从民众到政府,都已经对乳品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乳品行业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革新。

不光是乳品行业,很多行业可能都面临这样的伦理革新。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这样一场革新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整个社会在脱贫心理刺激下,追求的是增长的速度。今天,人们要求生活的品质。财富固然重要,但安全感、幸福感更为重要。而这要求一场全面的社会大转型。事实上,过去几年,民众的心理与舆论方向已经发生变化,政府也从单纯追求增长转向追求“科学发展”,政府财政开始注重民生投入。

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产品的升级、转型,这是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所在。反过来说,上述变化也为产业界的自我革新创造了某种政治、社会条件。现在就看企业界的了,企业界能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否具备起码的职业伦理,能否有效进行自治。同时也需要看监管体系的再造。

校园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对策,校园

引言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 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 有着五十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 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中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 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 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 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 正像法庭公诉人诉说的那样:患儿一边在吊水抢救, 一边还被不知内情的父母继续喂养有毒的三鹿奶粉, 此情此景令人欷歔。

随着三鹿事件的进一步曝光、审理, 包括三鹿奶粉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相关责任人, 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三鹿集团破产、拍卖。当然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 痛定思痛, 人们不仅要问:谁应该为此次灾难买单?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笔者将其归纳为商业伦理的缺失。

一、商业伦理概念及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 商业伦理概念的提出。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 提出ethikas (伦理学) 这个术语, 此后, 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 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 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 使商业伦理领域存在着“灰色地带”。在更多的情况下, 美国商业伦理不是被定义为一个静态的规范, 而是被定义为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 其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成“双赢”。

2. 商业伦理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商业伦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在商业经营过程中遵守诚实、不欺诈、守信、不短斤少两等商业伦理原则的记载。《史记》中有“市不豫贾”的记载, “不豫”即不抬高物价、不虚假伪冒、不欺骗顾客、以诚相待。数千年的商业文明发展史中儒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商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学强调“正其谊而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追求义与利的统一的商业观念, 注重从治人、治事、治国的道理中, 体悟取予积贮、审时应变、择人委任、赀计出入的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时期, 促使人们开始了对经济和商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 在伦理学研究的层次上的探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在实践中主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 涌现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道德建设的论文,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确立,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却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现象,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 贿赂和变相贿赂成风, 商业欺诈, 侵犯消费者权利, 环境污染等频频发生, 这无一不在拷问着人们的良知, 商业伦理道德方面面临许多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以我校商业伦理教育为例的现状分析

当我们提及商业伦理, 势必会把视线聚焦于教育。确实, 在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税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就读的学生是未来的商人, 是商业企业的管理者, 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更关系到中国商业行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 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伦理的价值层面是极复杂和内隐的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Purcell (1997) 对Dartmouth College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班的学生所做调查显示, 大多数人认为十年前在学校所参加的商业伦理研讨会, 对他们有正面的影响[1]。戚安邦、姜卉 (2006) 也指出, 虽然伦理不容易教, 但伦理却可以分析, 经由教学者的引导去了解分析伦理步骤, 将有助于受教者者商业伦理决策能力[2]。

但在当今时代, 中国校园的商业伦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以我所在的学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 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有待提高。

从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研究出发, 我们将伦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是伦理议题识别、伦理判断、伦理评价和伦理选择。伦理议题识别是指当问题出现时, 能够识别问题中的伦理成分, 作为决策时的考虑要素。伦理判断是指在面对伦理情境时, 能从人、己、利、害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价值判断。伦理评价是指决策者对多个备选方案按照某个或某些标准进行评价, 并将这些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而伦理选择就是在已经评价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3]。通过在我院调查发现, 经济利益在大学生的伦理评价标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占到了59.3%, 这说明大学生伦理发展阶段的层次不够高, 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 商业伦理课程的开设尚未引起学校的重视。

我们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专业将商业伦理课程单独开课, 即使是选修课。关于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 顶多只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 花很少的篇幅来讲授, 甚至有的专业课程中从未涉及到商业伦理, 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在我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商业伦理这一概念不大了解, 48.68%的学生对这一概念基本不了解, 5.9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只有29.61%的学生说是了解, 具体到非常了解的就少得可怜了。当问及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一概念时, 绝大部分学生说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杂志, 通过学校教育了解的仅为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的薄弱。

3. 商业伦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商业伦理课程, 自然谈不上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我在调查期间也了解了其他一些高校的情况, 有个别学校也开设了商业伦理课, 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 以知识的灌输为主, 结果一个教学周期下来, 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倒是增加了不少。但识别伦理议题的能力, 伦理推理、伦理判断的能力, 伦理评价的能力, 伦理选择的能力就不见得有多少的提高了, 至于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做正确的决定则更是乏善可陈。再者,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 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张试卷做完得到卷面成绩了, 评价也就完成了。试想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会真正有助于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吗?教学效果会持久有效吗?

4. 学校德育缺少对心理问题和伦理心态的分析。

大学生的伦理困惑是和大学生心理问题密切相连的, 往往是伴随着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常常使他们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而忽视对大学生伦理心态的分析, 就事论事的较多, 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只看到了行为的表面, 不能从长远解决大学生的矛盾心态, 使其困惑得不到消解, 甚至反复发作, 困扰他们的行为选择[4]。

三、学校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要想实现商业伦理在学校的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 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 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去引导和整合人们的行为,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其次, 还应在工商、财税及管理学院等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 最起码也要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 以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 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商业伦理教育体系。因为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基地, 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重视对人才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 这样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 而且是道德型的。再次,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 家庭也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家庭父母或其他的长辈言传身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 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 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 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 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 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完善的商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有着密切联系, 培养与造就具有世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能和优良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儒商, 应当成为商业伦理教育建设的重要立足点[5]。

参考文献

[1]URCELL T S J.Do courses in business ethics payoff[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 :50-58.

[2]戚安邦, 姜卉.论中国MBA商业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6) :65-69.

[3]柯丽敏.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调查和设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1) :95-98.

[4]赵国军.影响当代大学生伦理困惑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94-96.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商业伦理 篇8

关键词:商业伦理,发展现状,商业伦理建设

一、商业伦理的含义及特点

1. 商业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指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商业伦理是指从事各类商业活动的行为主体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企业和企业中的个人在从事各类商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通俗地讲,商业伦理就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一般社会伦理在商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2. 商业伦理作为一种流通行业的伦理,具有自己的行业性特点。

(1)商业伦理有自己特殊的善恶标准和评价行为善恶的特殊方式。它必须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提出适当的对策。商业伦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它要求商业从业人员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商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窗口行业伦理。商业服务业是直接面向顾客、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3)商业伦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商业伦理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体、更生动,往往通过制度、章程、守则、服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务公约、保证、条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商业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商业伦理往往与商业经营、商业管理直接相关。

二、商业伦理的发展及现状

1.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约束机制。

我国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商业伦理约束立法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法规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全面的针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商业伦理行为约束机制。面对国企管理者的不道德商业伦理行为,往往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错误,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进行惩罚与约束。

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企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则看得并不重要。有的认为,只要所有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就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2003年3月发生在安徽的毒奶粉事件,生产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没有看到该奶粉的经销许可证下就经营销售一些劣质奶粉,导致安徽出现多起脸肿、呕吐、头大、烂眼的婴儿,甚至出现婴儿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3. 对商业伦理观念认识淡薄。

在企业目标的确定上,很多企业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是经济目标,企业的经营与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地追求经济目标,就有可能不顾商业伦理问题,如现在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背信弃义、毁约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并没有引起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政府也对企业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调控,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将伦理问题置于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之外。

4. 不注重企业经营伦理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对待企业经营伦理化建设问题上,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态势。一些知名大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而其他企业对商业伦理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例如南京冠生园是一个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马失前蹄,用陈馅做月饼事情被曝光后,不但对消费者没有丝毫歉意,而且怒对媒体并振振有词说用陈馅做月饼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企业本身缺失了起码的伦理道德,缺失诚信,其结果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自身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5. 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发展。

我国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崇尚以“仁”服人,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的治理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却远不及相邻的韩国和日本,无论在日常生活礼仪,还是在工作文化交流中,都能看到儒学的影子,而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其中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制约力量,还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建设现代社会商业伦理的几点建议

1. 推动商业伦理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中国在经济立法上的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和《价格法》等。这些经济法规对商业伦理的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加强商业伦理建设也必须结合这些法规进行,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经济立法体系还不尽完善,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和具体性还有待改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有法不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中一个大问题。政府必须做好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全面硬化法制环境。

2.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建设。

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等形式来进行建设,这是商业伦理的确立与实施的内在动力。经济部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商业伦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重视本部门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可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教育和建设来展开。一方面,将商业伦理的原则和要求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商业文化中充分表现出时代的道德风貌;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3.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对于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在中国,尽管《经济观察报》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自2001以来“对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评选纳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素,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道德评价之先河。然而,目前对国内企业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比较缺乏,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道德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

4. 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业活动的求利动机以及利益对人性的诱惑,许多商业组织及个体有时缺乏应有的自律性。因此,当社会舆论、价值传统和内心信念等都对其伦理道德自律失去作用时,就只能依靠于社会对他们的外部监督来阻止和约束不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的出现,来进一步促成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关键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广大民众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结论

的确,确立商业诚信,决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的事情,而涉及到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其伦理道德观显为重要,因为它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一个国家;企业的伦理观不仅影响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面对其他重视企业伦理建设的现实,中国企业更应该通过商业伦理建设来提升自己的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今天的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新兴国家,还是曾经的发达强国,需要平等地坐到一起谈判,共同商讨对付经济危机的方略,确立并维护普遍的评价标准和伦理准则,并且通过有权威的国际组织来监督,以便共同克服困难,应对危机,建立诚信和信心,为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明东.以晋商常家为个案探讨“儒商”商业伦理特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冯军.管理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王盈.美国商学院加强商业道德和伦理教育[M].世界教育信息出版社, 2007.

再塑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的思考 篇9

商业伦理精神表现为商人和商业组织的伦理精神, 反映着商业经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 它是商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的商业伦理精神

(一) 我国古代晋商的商业伦理精神

在晋商诚信观中, “义利双行, 诚信为本”与“利以义取, 信誉至上”这两句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商人在长期经商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诚信的商谚, 如:“宁叫赔折腰, 不让客吃亏”, “买卖不成仁义在’。可见, “义利双行, 诚信为本”, 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首要信条。其中, “严于律己, 诚信笃实”则更多地强调了晋商自身的修养, 强调了晋商所肩负的社会期待与责任, 全面地呈现出晋商诚信观的价值导向。

晋商认为, 经商虽然是以“利”为目的, 但期间又应以道德信义为标准, 对待顾客、商家, 无论大小, 都应以诚相待, 如发现货质低劣, 宁肯赔钱, 也绝不抛售。山西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四五百年中, 长久不衰, 称雄于中国各地商帮之中, 与其坚持以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是分不开的。生产经营商品的商铺, 靠商品质量赢得信誉取胜。经营货币资本的票号, 靠优良的服务赢得信誉取胜。古今中外, 事同一理, 一切商家企业只要坚持信誉第一的原则, 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商业伦理精神

1、义中有利, 利中有义。

当前市场经济, 不论生产者, 还是经营者, 其直接的出发点和目的, 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如果不能产生利润, 那么, 企业本身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 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如果对利过分崇尚, 却也会助长惟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 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 而且也将破坏现代市场经济的以至整个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所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义”和“利”作为个人生存、国家兴盛、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 其统一则兴, 分割则衰;协调则昌, 对立则亡。”

2、求同存异, 以和为贵。

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以和为贵也是一种重要的商业伦理精神。一方面,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创立一种关系协调的和谐状态。从另一方面来说,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 也存在竞争, 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只有有竞争, 才能有发展。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把竞争等同于斗争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商业行为中的欺诈, 出口方面的竟相压价等。完全置同行和整体利益于不顾,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晋商的以和为贵的理念。当然, 如果过分的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 只是注重和合而淡化了竞争, 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

二、我国商业领域内商业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素质较差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我国大部分商业企业的道德素质不但没有较大的提升, 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

首先, 大部分商业主体对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多, 不明白强化商业伦理的重要作用, 不知道提高道德素质对增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很多商业企业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善恶标准, 常常出现不文明、不道德、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丧失良知的行为。危害市场秩序, 损害消费者利益。

其次, 很多商业主体行为自律的能力不强。据调查显示, 对于大型合资商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50.4%, 认为“一般”的占46.5%, 总体水平是“较好”;对于大型集体商业企业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22.3%, 认为一般的占66.9%;对于国有商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5.8%, 认为一般的占77.1%;对于个体商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1 5.9%, 认为一般的占3 9.7%, 认为不好的占44.4%。

(二) 商业诚信精神匮乏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没有或丧失了信用, 轻者危害经济健康发展, 重者会导致经济崩溃的灾难性后果。目前我国厂商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 信用危机频频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银行信用关系危机。厂商屡屡“设局”骗取银行信用, 以金蝉脱壳之术破产废债, 搞多级法人、搞虚假重组、借各种试点和转制的招术使银行债权虚置等, 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第二, 商业信用关系危机。厂商之间的三角债、链条债、连环债、网络债, 使企业陷入一种“人人欠我、我欠人人”的恶劣境地和“欠债有理、欠债有利、欠债有本事”的阴暗心理。商业信用关系紊乱、社会正常的商业信用功能遭到摧毁性破坏, 正是商业信用危机的反映。

第三, 消费者对厂商的信任危机。长期以来, 许多厂商并未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行为, 因此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极为普遍。在产品方面, 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在价格方面, 采用掠夺性价格、欺诈性价格等价格形式, 这是目前我国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法与违德的价格行为;在促销方面, 设计与播送虚假广告、误导性广告及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的广告, 或操纵及强迫顾客购买, 在推销中实行贿赂, 如送礼、拿回扣等。

(三) 商业公平竞争精神缺失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 凡竞争都需要秩序, 不受任何约束的竞争本身会损害竞争, 市场运行有序化就是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消除不正当竞争和垄断, 让所有的市场经营主体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但是, 公平竞争有时是很难实现的。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不公平的现象不断涌现, 美国学者把这些现象归纳为五类:“贿赂、胁迫、欺骗、偷窃和不公平歧视”。这五类现象在我国十分突出, 集中表现在金融证券、保险、商品销售、房地产等领域。房地产业牟取暴利、保险和药品推销使用高回扣手段更是广为人知, 传销之风风靡神州大地。

三、再塑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从古至今, 商业活动中提倡“和气生财”, 主张“诚实守信”, 反对欺诈拐骗, 讲求商业道德。

政府应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 建立严厉处罚机制。同时, 引导企业通过合法、合理和合适的途径与手段获取正当利益, 使“诚信”和“真实”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文化的核心。正是统治集团采取的对商业的宽松政策和对违法的严惩机制使得汉唐在商业史上创造了辉煌。

因此, 在新时代、新时期、新背景下, 政府应汲取中华民族固有的良好商业伦理精神, 摒弃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商业伦理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 与时俱进, 有所创新。

(二) 加强商业企业内部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商业伦理精神。现代企业更应在企业内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企业上下自律内省。企业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诚实守信的公德意识, 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 要加强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职工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水准, 在本职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最后要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从而塑造市场认同、社会赞誉、适应社会要求的良好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持久地发展。

(三) 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对于商业伦理建设而言, 加强相关的经济法规的建设刻不容缓。市场经济确立以来, 我国在经济立法上的步伐明显加快,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

各种经济法规对商业伦理的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 加强商业伦理建设必须结合上述法规进行建设, 这样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的经济立法体系还不尽完善, 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和具体性还有待改善, 因此, 在经济领域内更广泛地立法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此相适应, 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也是商业伦理建设的切实保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要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商业伦理规范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

打造“诚信为本”的企业信用文化, 以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为荣, 让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第一需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健全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核心工作,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能证明、解释与查验自然人资信, 并用于监督、管理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规范发展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对违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及时予以公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 中国商人都应具有良好的商业精神。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动机都是谋利, 但要遵纪守法, 遵守商业游戏规则, 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诚信, 同时注意平衡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仁、义、礼、智、信”及“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商业主体在构建现代商业伦理时, 要把以仁为本、以义为准、以礼为上、以信立业、以智为先的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 形成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 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商业伦理体系。

诚信是立足社会的基石, 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现代商战中笑到最后的企业绝对是誓守商业伦理、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 我们呼吁诚信, 呼吁商业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白明东.晋商常家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 2009, (6) .

[2]、郝继涛.明清时期的商业伦理体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

[3]、孟彩云.论商业道德的时代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 2010, (5) .

商业伦理 篇10

一、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 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 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构成了商业伦理的主体。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诚信是其核心的内容, 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 首先, 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 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 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 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 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 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 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讲诚信、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 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其功能是相同的。二者都为企业服务。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 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 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 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3.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 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 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 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 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 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 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 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 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 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主观上推动着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 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 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 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二、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重要性

2001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谈判”终于加入WTO, 时任世贸组织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的米罗·葛洛说:“中国入世后, 世界各国人们对于中国的印象, 首先就是其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其次就是中国政府的诚信, 尔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综合起来的诚信就是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加入WTO后, 世界500强这等优秀的企业将会无情的冲击我国的国内市场, 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愈加的激烈, 如果再不重视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我们的企业何谈向前发展, 走出国门。可见,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无论是对于当前的中国政府来说, 还是对于所有中国的企业来说, 都是关乎生死的大事。那么, 对于企业来说,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到底起到何种作用?

1. 企业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的保证

无论是惠普的“以诚心换忠心”, 还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都充分的说明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塑造企业诚信文化。企业的内部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 是企业的员工, 而人既是制度的制订者, 也是执行者,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情趣意志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智慧、企业凝聚力, 是制度无法约束的, 只能用诚信文化这种无形的、非正式的力量去影响和规范员工, 使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约束和行为控制, 这将有利于提高内部制度的执行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在其《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或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外显能力层。第二层为制度能力层和创新能力层。第三层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层。这三个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诚信文化属于第三层, 它参透于企业智力、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环节或领域, 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 因此, 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3. 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

“治业之道首在于诚”。真正赢得顾客和市场, 靠的不是动辄几千上亿的广告宣传, 而是通过自身企业诚信文化塑造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 这就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市场辐射作用。顾客的青睐和好感, 最终会转化为自觉的购买行为并且伴随着对企业产品的免费宣传, “金杯、银杯, 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顾客的宣传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 无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最基层的员工都必须充分的认识到,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法宝, “明天的市场靠的是今日的诚实守信”。

4. 塑造员工的良师

首先, 是约束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凝聚力仅仅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类所谓的“硬性”约束是无法达到目的, 必须要企业诚信文化这类“软性”的约束加以辅助。其次, 是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企业诚信文化所倡导的“以诚立本, 以信立足”“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等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会转化为员工强烈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激励员工用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优秀的企业诚信文化会在企业内部行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 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产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

“人无信不立, 政无信不威, 商无信不富”。企业诚信关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 在当前, 尽管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到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诚信的企业却不多。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和诚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要为不诚信付出5855亿元的代价, 其中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直接损失约55亿元, 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目前,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缺失在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员工诚信的缺失;员工对企业诚信的缺失;企业对顾客诚信的缺失;对竞争者诚信的缺失;对政府诚信的缺失;对社会诚信的缺失。

导致企业诚信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是企业逐利性的价值观, 这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其次, 是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第三是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那么, 我们该如何基于我们不同的国情来塑造适合我们的企业诚信文化呢?

三、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1.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外部力量推动

对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归结起来, 要有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保障, 包括政府的约束、管理、引导;社会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以及行业组织或者社会诚信中介组织的监督, 另一种力量来自企业内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关键, 包括企业的制度约束;企业领导者从上向下层的监督;企业员工从下向上的监督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1) 政府的约束与监管。首先, 要加强诚信教育。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进行舆论宣传、教育, 让“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其次, 加快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针对互联网上新的交易的特点, 制定出可以约束网络经济的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弥补这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第二,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维护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律法规, 要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既使守信的企业得到可靠的保护, 也让失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其带头的作用, 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并建立个人与企业的征信系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推行个人信用实码制, 逐步扩展个人的基本账户, 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 实行个人信用资料联网。充分利用工商、银行、财政、审计、质检、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 制定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 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可靠性强、权威性高、覆盖面广、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第四,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政府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要依托现行的企业代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档案, 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 利用诚信档案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的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反馈到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上。第五, 加强政府的约束和监管, 允许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强化政府在信用上的管理作用, 建立正常信用机制。与此同时, 政府要允许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益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2) 媒体和公众监督。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对于企业诚信文化塑造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传媒和公众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积极的予以宣传。同时, 也要抓住一些反面的教材, 让丑陋的行径无处躲藏。对于重诚守信的企业, 要给予褒扬, 我们可以设立相关的媒体奖项, 例如“CCTV诚信企业奖”、“中国十大诚信企业奖”等。同时对于一些不守诚信的企业通过一些电视、报纸栏目定期的予以曝光, 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透视栏目在这方面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厦门电视台经常把违章的车辆曝光, 这也是很好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诚信之风”深入人心。才有可能彻底的改变“不讲诚信、只求眼前”的错误道德观念。

(3) 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市场越是发达, 市场交易的手段就越是专业化, 也就越需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如信息服务组织、会计事务所、信用评价组织、征信组织、企业管理协会等, 形成社会信用服务监督体系。例如, 可以授权其成立资信公司,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 为客户提供信用状况证明资料, 帮组客户判断和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同时, 加强社会信用中介组织人员队伍的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其行为, 要通过明确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 保证社会信用中介组织客观、公正、独立的运营。

2.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内力推动

(1) 企业领导者的推动。企业家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的商业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精神和形象, 同时也对员工个人的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最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据美国管理学会调查, 企业家具备的各项品质中“诚实正直”是其中最被推崇的三种品质之一, 表现为实事求是, 表里如一, 襟怀坦白等。无数事实证明企业家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会使企业员工对领导者产生信赖感, 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 企业制度的约束。首先,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权力要有约束机制, 发现了问题, 要能够及时纠正。要健全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 重大事项要民主投票。建立诚信管理制度, 既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又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其次, 企业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 将奖惩机制落实到用工选择、岗位分派、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具体环节之中, 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 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 使诚信蔚然成风。第三, 设置诚信档案。为每个企业的股东、员工、供货商等相关者都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让诚信记录成为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3) 企业内部的监督。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除了来自外部的监督外, 内部自身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内部的诚信监督,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 企业自上而下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的监督。第二, 企业自下而上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第三, 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表现为平行的监督, 所谓平行的监督指的是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 管理者相互之间的监督, 当然这种监督也包括员工的自我监督和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取消进场费 国美重塑商业伦理 篇11

今年8月,国美电器(00493.HK)开始在旗下门店试行取消进场费,这一打破家电传统销售模式的举动引起了业内的震动。取消进场费可视为国美重塑商业伦理之举,这或许会促进整个家电业的商业伦理再造。

取消进场费背后

国美此时取消进场费,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它目前的处境。

去年以来,以黄光裕被拘为标志,一直在家电零售连锁行业势如破竹、顺风顺水的国美开始时运不济。随后上任的国美主席陈晓开始放弃“快速扩张追求规模”的思路。今年年初,国美提出“网络优化、效率提升”的战略方针,上半年关闭110家店、只新开30家店。在陈晓收缩国美战线的时候,老对手苏宁却趁势突击,开店速度明显加快。苏宁新闻发言人对记者透露:“一定确保完成年初制定的新开200家连锁店的计划,同时适当加快二、三级市场发展。”一旦苏宁2009年内新开店的计划实现,国美继续收缩门店,那么,苏宁将很快赶上甚至超越国美的门店数量。

苏宁电器2009年半年报显示,其总营收273.34亿元,同比增长5.46%;净利润12.65亿元,同比增长14.89%。而国美的半年报显示,其总营收为204.63亿元,同比下降17.73%;净利润为5.8亿元,同比下降49.57%。曾经被国美压制多年的苏宁,此刻可谓扬眉吐气。

在一系列挑战面前,稳定军心、提高效益、关闭效益差的门店成为国美主要任务。国美宣布年内升级改造50家单店,这些改造门店和新开门店都将取消进场费。国美副总裁何阳青进一步解释,在这些试点改革的门店中,将取消不规范、不透明的费用。

进场费(也叫进店费)是商场和超市利用其在市场交易中的相对优势地位,向供货商收取的一种费用。国美依靠在家电零售业的绝对强势地位,一直向供货商收取各种进场费,这构成了其重要收入来源。

黄光裕被关押后,国美对厂商的话语权削减,从强势的领先者落为苏宁的行业竞争者。同时,国美的融资环境恶化,几度周折后才找到贝恩资本。短短时间历经如此多坎坷,导致这个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身上的霸气、匪气荡然无存。主动提出取消进场费,可谓国美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寻求“变脸”,试图挽回第一把交椅的尝试。在另一种意义上,这是国美以退为进、回归良好商业伦理的起点。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华强认为,国美今非昔比,随着跑马圈地阶段任务的完成,下一步势必要向集约经营和效应经营的精益化管理转型,取消进场费只是这个战略转型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商业伦理的角度解读国美取消进场费的意义。国美如果能够还原商家的本色,将市场逐鹿的重新布局与商业伦理布道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确是明智之举。

在张华强看来,国美对于商业伦理的布道源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市场布局之需。面对苏宁的逼人之势,一度风雨飘摇的国美需要新的战略,获得厂家的支持。商业伦理布道与市场逐鹿的布局相互渗透。国美取消进场费就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商业伦理的布道一定能够给市场逐鹿带来预期的利益,否则商业伦理的旗帜就难打到底。如国美在做出取消进场费的决定之后,已经估算出在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展示更多的产品,销售收入的提高完全可以弥补甚至超过因取消进场费而减少的收入。

软资公司价值管理人朱世晋认为,国美的主动变化符合商业伦理,这是因为这种伦理在这类经济单位的灵魂、基因甚至是其核心竞争力中:减速、变换姿势意味着不会被甩出跑道。而被动变化的,往往只是改良,改良是一种被动稳定传统利害关系的做法,直到刺穿固有模式的底线,逼迫你走向迅速覆灭或开始思考是否该从根本上遵循商业伦理的指引。“既然是观察和研究经济现象,那就要收集证据来看清楚,研究对象是主动还是被动。”朱世晋说。

颠覆行业“潜规则”?

取消进场费后,国美总部将与供应商签定新的合同,并对年度各项费用及回款周期等营销数据做明确规定,将收费透明化、合理化。

“双方都将其纳入财务管理范围,以此计算出其投入产出比和赢利点。”国美副总裁何阳青说,即使会造成短期内盈利下降,从长远来看,国美和供应商的合作的确能通过这样的经营方式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国美最终还是要靠经营来盈利,而不是收取一些其他费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商业经营中,“店大欺客”已经成为常态,甚至成为业内的“潜规则”。在这种规则作用下,占据强势地位的一方会在追逐更大利益的驱动下,采取更多非合理手段压榨另一方,打击竞争对手,从而上演商业“无间道”。

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家电产业的话语权就由厂家转到了渠道商的手里,国美、苏宁的强大足以让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家电厂家服服帖帖,乖乖地缴纳各种进场费,更别提那些小供货商了。一旦发现有厂商不服从规则,被清出门户是肯定的。当年,面对“不听话”的格力,黄光裕毫不客气、毫不手软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一度沾染了部分匪气的国美,在打击对手苏宁的时候,甚至采取过极端措施。显然,依靠自己的强大优势,强行收取进场费,甚至搞“四不准”,已经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此次取消进场费,可谓国美回归商业伦理的一个举动,特别是能够使家电厂商和零售商之间曾经剑拔弩张的关系趋于协调。

身为家电连锁业的大佬,国美此举可能颠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使得整个家电连锁行业的生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在何阳青看来,这个尝试,将会颠覆传统的家电连锁行业的商业模式。

张华强表示,进场费不只是中国独有,国外也普遍存在,但似乎只有中国的商家把它当成了压榨厂家并以此为盈利的手段,使得进场费成为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如果把实际存在的进场费分为两部分:正常、正当、规范的部分与不正常、不正当、不规范的部分。那么国美所要取消的进场费只是后面这一部分,即被人们称为潜规则的部分,其中的猫腻太多。国美如果将前一部分进场费也取消了,既不可信,也容易引起同行的抵制;国美如果将前一部分进场费适当降低,那属于价格战,与道德无关;国美如果取消的是后一部分进场费,那是它早就应该做的。但是由于后一部分进场费乱相长期没有得到清理和规范,而国美能够在这方面带个头,不无积极的商业伦理意义。

至于国美取消进场费的做法能否在商业伦理建设领域产生“蝴蝶效应”,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引发连锁反应。国美自身继续采取配套措施、业界的跟进、媒体的助推等也非常重要。

家电业重塑商业伦理任重道远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表示,实现合理的经济伦理秩序,制度的建立只是条件之一,商业道德是另一个必要条件。随着取消进场费的门店越来越多,以及相应新策略的推进,国美对家电零售业的冲击和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进场费,朱世晋认为:“有价值的企业可以合理照收,因为价值足够,资源有限,必然需要付出成本。这是符合商业伦理的。”钟坚则表示:“企业应有社会责任。” 当然,不只是国美,中国企业建立新的商业伦理,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当企业开始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时,整个社会也要间接承受由此带来的成本—价格上升问题。

当然,家电零售企业的商业伦理重造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说国美取消进场费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商家的本色,那么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商业伦理 篇12

为什么要关注商业伦理?

首先,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观点,己经相当广泛地被许多企业接受。作为企业员工,都希望在有道德的组织中工作。企业管理者更加关心为利益相关者产生正面结果、减少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同时在某些产业团体内部,也会自愿联合起来推动产业内的伦理行为,例如美国“国防工业行动”(“DII”Defense Industry Initiative)。

其次,企业将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约束和监管,包括政府、组织、媒体、股东和消费者等等,这些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伦理行为规范。法律调节、政府监管、舆论监管将大大促进企业伦理管理的进程。

最后,企业要做大做强,伦理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早已被近年发生的企业失败案例所证实。

商业伦理管理必将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企业和其他组织人士的关注。

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的斯”)的核心价值观是安全、商业伦理、内部控制。对于奥的斯而言,商业伦理意味着完全遵循联合技术公司《伦理规范》的要求,从事能为公司利益相关者带来正面结果的行为和减少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奥的斯的商业伦理管理体系

《伦理规范》阐述的商业行为准则,是伦理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向全社会公开的文件,在公司官方网站中可以获得。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在发布《伦理规范》时明确指出:“业绩是联合技术公司首要的承诺,技术和创新是公司的原则,但《伦理规范》是创造优异业绩文化的关键,公司成功最基本的因素是伦理文化。公司业绩承诺是基于以下基本原则:法律要求必须得到满足,财务报表必须完整准确,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得到公平的对待。简言之,如果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就无法实现我们的业绩目标”。

伦理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司内如何开展伦理管理的政策规定。在奥的斯,主要有《合规计划及公司伦理规范》和《商业行为》两项政策。政策中明确规定“公司崇尚最高标准商业伦理及商业行为,将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合规计划来防止和发现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的行为”。同时规定“各董事、管理人员、员工和代表各自负责,严格执行商业伦理规范要求和标准,CEO及各级主管,负责建立和培养诚信商业行为文化,鼓励开放式交流以及灌输遵守商业伦理规范的意识”。政策还规定了商业行为组织的具体商业伦理管理机构。伦理管理政策正式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是履行伦理管理的主体,这样就能够确保伦理管理在公司内的有效执行。

企业合规政策主要包括一系列具体伦理管理的指导性政策,如《利益冲突》、《礼品政策》、《不正当支付》、《第三方旅行和差旅政策》、《企业风险管理》等。这些政策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都要共同遵守,严格执行,政策还规定了企业内部具体实施的方法、程序和批准权限等。

其他指导和辅助文件,包括一些伦理管理过程中实施和指导性的补充文件。如:伦理管理沟通、伦理表现评估指导、伦理决策方法、经理伦理管理能力以及一些合规政策的解释性文件。这些辅助文件使伦理管理文件体系更加丰富和实在,让管理人员和员工得到必要的指引,并能够在伦理管理中有效地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文件。

奥的斯的伦理管理实践

奥的斯的伦理管理实践主要包括总裁伦理管理年度目标、计划和报告系统、组织机构、伦理管理方法和工具、主要的伦理管理项目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保障了伦理管理在公司内部的正常开展。

总裁伦理管理年度目标、计划以及报告系统

在奥的斯,总裁不但有营运的业务目标和计划,而且有伦理管理的年度目标和计划。在每个季度的美国总部营运计划审核会议上,总裁首先要报告公司的伦理管理情况,然后才报告业务状况。联合技术公司的伦理管理副总裁,每年也要到公司听取总裁以及有关的管理人员汇报伦理管理工作。

伦理管理的组织机构

包括合规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商业行为官、合规调查官等。

合规委员会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责任是坚持、遵守和执行公司的《伦理规范》和各项伦理管理政策、审核和批准公司年度伦理管理计划,并领导、实施、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整改计划,对企业发生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纠正并防止其再次发生等。

纪律委员会负责对出现违反法律、公司政策和伦理规范的事实进行认定,并对违反政策的人员作出纪律处分的决定。同时也可提出整改纠正的建议、措施和行动。商业行为官是公司实施商业伦理规范和合规计划的领导者与协调人,负责制定、领导和实施年度伦理计划,开展企业风险管理项目,实施伦理管理沟通和培训项目,领导开展各项伦理管理活动等。

合规调查官是负责调查公司内部怀疑违反法律、公司政策和伦理规范的事情,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到公司纪律委员会和上级商业行为办公室。公司伦理管理组织机构有助于在公司内部有效的开展和规范地进行伦理管理工作。

伦理管理方法和工具

主要包括伦理沟通、伦理培训、各种伦理管理指导工具、伦理表现评估等。

伦理培训和沟通是伦理管理的一大特色,始终贯穿在伦理管理目标和计划之中。总裁伦理目标之一是全体员工必须接受伦理培训。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商业行为办公室采取了多种方法:在办公室的员工可以使用电脑,通过内部网站,登陆“伦理资源中心”(一家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专门从事协作企业进行伦理管理工作)网上伦理培训中心学习相关的伦理课程。公司规定老员工每年必须完成4门课程,新员工在进入公司的头两年每年学习8门课程,以后每年完成4门课程。奥的斯还会组织伦理培训的“培训培训员”项目来进行伦理培训,以便使每位员工都能接受伦理培训。其方法是由商业行为办公室编写统一的伦理培训材料或个案研究,由商业行为官培训全体经理,然后由各部门经理再培训他们部门的员工。这样就确保了每位员工都接受到伦理培训。商业行为官也会针对一些高风险的岗位,按照公司的培训计划,对一些部门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伦理课程培训。公司还利用各种内部媒体渠道进行伦理沟通,如建立公司伦理管理内部网页、通过内部电子公布栏,公司内部刊物发布伦理信息、每年都设计和发布伦理海报,并在公司内所有工作场所张贴。

公司近年开始每年都组织“伦理停工日”活动,在停工日当天,公司总裁和全体管理层会一起参与活动,总裁会宣讲公司的伦理目标和计划,报告有关执行状况,各部门也会做各自的报告,组织有关的活动。伦理培训和沟通项目的进行,使伦理管理在公司内部深入人心。在员工满意度调查中,伦理管理满意度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09年的90%,并一直保持在高满意度的状态。近年,伦理培训已经扩展到供应商、代理经销商和第三方合作伙伴。

伦理管理项目和活动

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风险管理、员工满意度调查、合规和利益冲突认证、“对话”和“申诉专员”项目,以及违规行为报告、调查和处理等。

企业伦理风险管理每年都进行,主要是针对企业伦理管理可能面对的风险,按照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即根据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评估和判断其风险等级,然后按照评估出来的风险等级进行监控、预防和整改。企业风险管理通过评估,每年找出企业面临的5个最高风险项目进行整改,这样的持续评估和改进计划,能够使企业有针对性地预防伦理管理的风险。

合规和利益冲突认证也是每年都要进行的项目,主要是让员工申报有关潜在的利益冲突、不正当支付以及其他有关的执行公司政策的事宜。公司政策不允许上下级之间存在私人关系,除非间隔至少三个管理层级。

“对话”和“申诉专员”项目是公司提供给员工的一个补充的、秘密的与管理层沟通的渠道。如果员工在遵循公开的沟通渠道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问题未能解决或想在保密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或意见,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这两个渠道进行沟通。这些渠道保护报告人身份(保密)、不偏袒员工或管理层的任何一方(中立)和独立于管理层运作(独立)。员工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提出疑问、表达疑虑、提出建议、报告问题和称赞某人某事等。员工可以通过电话、信函和互联网反映问题,全部的问题都会先反映到美国总部的“对话”和“申诉专员”项目中心,然后再由该中心分发至有关的管理人员去处理和答复员工,整个程序处理的时间规定为14天。

联合技术公司总裁这样评价“监察官”、“对话”项目:它让员工能够放心的在安全环境中与管理层进行沟通。这两个项目也确保了在公司内部,任何人都会受到约束和监督,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提出问题,甚至是举报公司的不良行为。公司无论在各种渠道中获得怀疑违反法律、公司政策和伦理规范的问题,无论是实名还是匿名投诉,都会交到商业行为官和合规调查官处进行立案调查,并根据公司内部的程序进行处理。对于立案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公司有一整套管理文件、标准工作程序和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所有的调查都在公司的管理和监管之下进行,同时也包括对调查人员的工作要求和监管程序。

奥的斯的伦理管理评估

如何评估企业伦理管理的效果,这是任何管理工作都要面临的问题。在奥的斯电梯和联合技术公司,伦理管理的评估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内部,采取部门和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每个员工和部门在年初都要建立起他们各自的伦理管理目标,这些员工的个人目标中,必须包括有伦理管理的目标,到年末由其主管对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公司和总裁的伦理目标完成情况,由上一级管理层进行评估。业绩的优劣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

上一篇:中学体操教学的困境下一篇:网页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