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

2024-11-11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共9篇)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 篇1

一、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含义

( 一) 伦理与会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 “伦理”是基于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 最早出现在 《礼记·乐记》, 所谓 “乐者, 通伦理者也”。强调伦理的最初是以 “道德”为基础的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在西方, “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 被认为与 “道德”含义基本相同的哲学概念, 是人们对道德现象进行的理论思考。综其所述, 伦理即在 “道德”的基础之上, 以 “道德现象”为研究内容, 强调其在对社会道德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个体间、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环境等关系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规范, 而在伦理学界往往会将伦理学具体分为 “理论伦理学”与 “应用伦理学”两个部分。

会计伦理属于是 “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部分, 具体指以会计工作职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 包括会计人员关系伦理、会计工作关系伦理、会计机构关系伦理以及会计行业伦理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会计伦理主要讲的是在会计工作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分析, 其核心是将伦理置于会计环境中进行相关关系的哲学分析, 以进一步揭示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 (1)

( 二) 道德、职业道德及会计职业道德含义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部分, 是将社会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之中, 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与环境之间等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准则, 是人本身的应然存在方式。

职业道德是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般性道德规范, 用以指导职业者与服务对象、职业者与行业、职业者与其他职业者以及职业者在利益抉择过程中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 会计人员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与服务对象、会计行业以、其他从业者之间相关问题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 三)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 把相关价值观、道德观标准贯穿教育中, 并最终促使专业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培养其忠诚的潜意识, 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 一) 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会计伦理的实质就是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内在的逻辑关系, 将会计职业道德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律进行总结, 归纳出可以指导实务性工作的一般性指导意见。也就是说, 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哲学,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哲学基础, 会计职业道德的科学性取决于会计伦理这一哲学基础的牢固性, 会计伦理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业道德的随之变化方向。另一方面, 会计职业道德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信息反馈给会计伦理层面, 推动会计伦理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直以来,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仅涵盖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而忽略了相关伦理教育, 是一个巨大缺失, 而几年来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并日益严重化无疑与此有着重大关联。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行业诚信危机, 会计伦理逐渐被重视起来, 也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把其选择为专业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课程。

( 二)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的保障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及发展的保障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保障, 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准绳和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着从业人员的职业选择和方向。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被日渐重视的今天, 我们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务必将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伦理的发展的科学性得以保障, 方能使其更好地指导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价值抉择, 才能够从根本过上保证会计从业职在从业过程中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更加科学地解决,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保证会计人员的从业得以有效地认可和普遍地接受。

( 三)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会计行业诚信危机的主要手段

当今社会, 会计诚信危机日渐严重, 而这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内因即指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其自身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 具体指会计从业者在具体的从业中要么存在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要求模糊不清、要么就是自身在面对利益抉择时选择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集体利益, 从而导致了会计职业人员的个体失信, 诸多的会计人员个体失信的最终结果便导致了今天的行业失信局面, 这是会计人员自律问题的最终体现, 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会计伦理价值观缺失导致的职业道德低下的表象。而所谓外因即指职业以外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政治、经济等整体大环境的诚信危机等问题的影响, 极具复杂性。当前我国的 《会计法》、《税法》、 《会计制度》以及 《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而这属于是会计诚信危机的他律问题; 另一方面,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都要求会计伦理以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教育力度给予足够重视, 要求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即加强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 从我国会计行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现状出发, 不难发现诚信危机给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注意得是虽然人们日渐意识到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但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谓会计主体教育机构的工作者, 我们必须要把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 甚至要优于专业知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婧一.在校大学生会计伦理教育工作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 2014.2.

[2]齐平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8.4.

[3]马元驹.关于会计伦理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会计之友, 2011 (11) :4.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 篇2

主讲人:叶陈刚

第二部分 商业伦理与信用理念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五、商业伦理道德原则设计

(一)商业伦理道德规范系统的构成与义利共生理论

(二)商业伦理道德原则的特征与要求

(三)推行集体主义原则:形成商务团队精神

1.商务行业推行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

(1)集体主义原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

(2)集体主义原则是调整我国现实道德关系的主要手段;

(3)集体主义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体系的始终。

2.集体主义原则辩证地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1)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性;

(2)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

(3)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3.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和颂扬自我牺牲精神

4.集体主义原则肯定合理合法的功利主义

5.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拜金主义

(四)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商务活动终极目标

1.依法为民理财原则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2.依法为民理财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人民群众的“好管家”

3.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必须处理好人民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4.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必须妥善处理全体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五)诚信为本原则:经商致富之灵魂

1.“诚”是指真实客观,无欺无妄

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2.“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

老子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3.当诚信与利益冲突时

(1)孔子告诫后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胡雪岩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战必以义,信而服众;利义统一,仁富合一

(3)李嘉诚的经营理念之一:做生意首要讲诚实信用,无信不立;名利不是最重要的,道义至上;与人方便、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耐心及决心是制胜法宝

4.商务人员贯彻诚信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

(1)“诚”是指诚实

(2)“信”是指信用、信誉、信念

5.诚信为本:会计立业之根本要求

(1)对会计人员来说“诚”的内容

①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爱本职会计岗位;

②诚肯善待与自己会计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们;

③诚恳勤勉的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对会计人员来说“信”的内容

①讲究信用,信守“会计当而已矣”的诺言,实话实说,只做真账;

②树立会计信誉,创建会计品牌,提高会计公信力,让公众信服;

③信任他人及会计信息,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会计同行和他人。

(3)对会计人员的内在要求

①正直客观的立场;

②公正平等的意识;

③独立自主的人格;

④笃信虔敬的态度;

⑤会计职业判断与责任能力。

(六)廉洁奉公原则:经商活动之行为准绳

“廉洁”是指清白、节俭、高洁、干净,与损公肥私和贪污盗窃对立。

1.廉洁奉公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到廉洁清正、操守为重

(1)洁身自爱,切忌以权谋私

(2)保护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自我约束,严禁舞弊贿赂

(4)加强学习,造就廉洁清正的高尚道德品质

2.廉洁奉公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到秉公执法、率先垂范

(1)熟悉法律,精通政策

(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以身作则,克己奉公

(七)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1.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人员要讲求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

(1)地位平等

(2)权利平等

(3)机会均等

(4)分配平等

2.具体措施:

(1)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

(2)控制与自由协调统一

(3)权利与权威协调统一

六、企业对外经营伦理道德理念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本质:道德责任

(二)企业经营的道德理念:诚信是企业伦理的核心

(三)企业与购销客户:顾客就是上帝

(四)企业与竞争者: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七、企业内部管理伦理道德理念

(一)伦理道德规范的特殊管理功能:在没人看到时做正确的事

(二)企业与所有者:委托经营,信息对称

(三)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风险共担

(四)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构想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选择

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三种模式:

(1)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德法模式

(2)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

(3)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日本模式

会计诚信与企业财务伦理塑造 篇3

一、会计诚信丧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对会计诚信作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会计人员丧失了诚信呢?

1. 会计诚信丧失的外部原因

(1) 社会道德秩序失衡。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里面, 总是渗透着某种道德文化观念。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生动活跃使人们思想更解放, 视野更开阔, 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商品交换法则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 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 人们忽视了对道德的修养, 助长了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行为, 既侵蚀了会计领地, 又恶化了会计环境, 使“真账假做, 假账真做”的现象愈演愈烈, 导致会计诚信面临危机。

(2) 失信成本低且处罚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直接的利益驱动。在利益驱使下,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迎合企业负责人、投资人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正因为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 不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 才会使上市公司对会计造假趋之若鹜。

2. 会计诚信丧失的内部原因

(1) 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 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 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与工时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因此,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各种信息的记录、归集和汇总等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 从而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会计信息制造者一般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 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 拥有企业内部各种信息, 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 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制造者有可能为着自己的动机和欲望进行逆向选择,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 尽管有时会计人员为一分钱差错折腾半天, 但由于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 而不同的选择又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条件。

二、塑造财务伦理的必要性

财务是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 而财务伦理则是财务活动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的表现, 即财务活动目标、手段、结果的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参照和度量, 是财务活动过程中人与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属性和伦理关系的特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 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财务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承担着提供和监督企业投融资的重要任务, 其伦理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决策, 乃至资本市场的正常动作, 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1. 融资伦理

企业为获得所需资金而选择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的伦理准则, 具体表现为融通资金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一方面, 企业在融通资金时要遵循合理的规则, 在追逐资金成本最小化的同时, 要审视其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另一方面, 要维护资金供给者的利益, 遵循一个遵德按时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伦理律令, 合理分配投资收益。

2. 投资伦理

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并付诸实施时, 应考虑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目标, 追求利己与利他的完美和谐。一方面, 一般认为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 但从财务伦理的角度看, 效率是企业目的性价值的实现, 即只有有利于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目标实现的行为才是有效率的, 因此, 最佳的投资不仅要求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最优的, 同时在社会声誉方面也是最优的;另一方面, 由于决策实际上就是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 因此, 从投资伦理角度来讲, 人们感兴趣的是企业如何赚钱, 而不是只仅仅考虑赚了多少钱。

3. 分配伦理

企业对利润与收益的分配, 要遵循正义与公平的伦理原则, 兼顾分配的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 体现财务效率性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的有机统一, 不能让企业财务分配过程偏离了财务伦理的轨道。

三、基于会计诚信角度下的企业财务伦理塑造

诚信是企业的灵魂, 有了它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诚信更是一种习惯, 一种特质, 一种商业伦理, 一种生存准则。由于诚信在会计行业中表现为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之一, 这些行为规定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标准, 也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 而是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的一个重大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 因此, 从会计诚信的角度塑造企业财务伦理的途径有两个方面:制度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

1. 完善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1) 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 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目前, 中国证监委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因为对投资者而言, 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 有助于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 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更加重要的是做到准确坦诚的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既能增强企业自身的信任度, 又能提高企业在投资者、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度, 对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 增加披露表外信息内容。表外信息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内容, 了解企业一系列有助于经济决策但是又不能在基本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重要信息。表外信息既可丰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 又能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 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上市公司建设财务伦理, 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建立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预测性会计信息系统。预测性会计信息是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 它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 从而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 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中国证监委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文件, 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中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内容, 但是仍然不能够解决上市公司利用规则、规避规则的技术性隐蔽信息披露。因此, 如何将这种强制性披露转变为一种自愿性披露, 这就需要企业财务伦理发挥作用。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建设人事信用制度, 设置执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 把诚信档案与行业的监管和资格管理结合起来, 将诚信档案记录作为业务考核与资格管理的重要依据。

2.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实施以德治国, 倡导诚实守信,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因此, 建立企业高管人员诚信档案, 适时向社会公布其诚信记录, 对严重违规的实施市场禁入, 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提高高管人员诚信意识, 加大其诚信责任, 以加强高管人员的行为规范。

同时, 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提倡会计职业判断,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监督,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 在更大的社会人际氛围内激发会计人员的羞耻感和道德责任感, 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总之, 财务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 还涉及法律、社会责任, 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问题。因此, 财务伦理的前提必须是, 企业追求利润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此基础上, 企业的利益才能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统一起来。然而,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不完备导致了资本市场财务伦理失范, 一些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 模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 因此, 为企业提供建设财务伦理的动力, 在新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将是我们为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财务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的缺失, 模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 使得企业的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能协调统一, 因此, 为企业提供建设财务伦理的动力, 在新的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将是我们为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诚信,财务伦理,塑造

参考文献

[1]王素莲, 柯大钢.关于财务伦理范式的探讨[J].财政研究, 2006, (5) :11-13.

[2]王擎.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伦理缺失分析[J].财经科学, 2006, (8) :36-42.

[3]王书贞.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财经伦理支持[J].江苏商论, 2005, (9) :159-160.

[4]潘娅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伦理思考[J].商业研究, 2005, (17) :66-70.

伦理:最基本的会计原则 篇4

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会计职业作为财务信息的生成与鉴证者,其伦理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乃至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从管理科学的发展来看,管理伦理学成为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从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过渡到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再发展到今天,管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管理伦理学的阶段。《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的作者玛丽凯对什么是最高的管理原则作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关注着利润的下限,但我们绝不会为了这点而牺牲爱人的原则。对我而言,P和L的意义并不只是利润(Prfit)

和损失(Loss),它们同时也代表着人(People)和爱(Love)。”她认为“你愿意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他人”是“管理的黄金原则”,是在管理上最合用的一把钥匙。

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而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保证这种氛围有两种手段:法制和伦理。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而会计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承担着提供和监督企业财务信息的重任,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本文就会计伦理有关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会计职业的独特之处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目标被认定为:向国家、企业内部、企业外部提供有助于实行宏观调控、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合理地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断增加,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依据会计信息作出各种决策,决策者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自身或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从形式上看,会计人员虽仅受聘于企业,但其服务的对象却并不仅局限于该企业,而必须对所有信息使用者及潜在使用者负责。会计人员与社会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不同于医生与病人、律师与委托者之间一对一的责任关系。因此,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性,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会计环境的千变万化,加深了会计处理对象的复杂性程度。在许多会计处理上,会计制度和准则只能提供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或职业判断标准,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的采纳将取决于会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所作的主观职业判断。

二、会计职业的.地位

会计职业贯穿于企业内部与外部,通过会计信息的传递,扮演着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角色。

1.会计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认识会计职业在社会中的位置,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上主要起到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进行审计,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为依据,在审计报告中表示专业性意见,而有关决策者将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涉及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等多方利益。其中,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都有可能为提高自身利益而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通常会以各种利益作为诱惑。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应对呢?

2.会计职业在企业中的地位。认识会计职业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针对企业内部会计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但会计是企业组织中的一员,就理应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除公允地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参与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决策外,企业负责人也往往会对会计人员下达各种指令。在不违反各会计法规、准则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如何应对呢?

三、培养会计人员的伦理童识

会计常常作出具有伦理内涵的决策,其中包括不违反会计法规、准则,但却有悖伦理的决策,而会计的决策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的社会影响效应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伦理”一词的解释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显然,法律法规是无法穷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细节的,也无法对人性作出种种硬性的规定,所以,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约束的。“伦理”体现了一种文化,可以树立信誉。在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信誉的作用举足轻重。

1.会计人员自发的伦理意识。会计人员自发的伦理意识是指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其伦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被严重扭曲。事实上,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上存在着数量上供大于求,但素质和结构上供不应求的畸形现象。这种矛盾的出现与我国会计教育只注重会计技术的培训,忽略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因此,有相当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准则,即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也无法作出合法的或合理的职业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法》及有关会计法规、准则的真正实施。而另一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则恰恰相反,他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熟悉会计法规、准则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但是,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缺乏伦理意识,他们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就更大了。据报道,,我国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的公司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真。显然,会计人员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2.会计人员被动形成的伦理意识。会计人员被动形成的伦理意识是指外在环境迫使会计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会计伦理。在《会计法》实施以后,通过法制教育和会计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将有助于会计人员伦理意识的形成。

(1)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会计法》针对会计实务中的一些普遍性的违法行为,具体地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目的在于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逐步树立会计人员的伦理意识。

(2)加强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包括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这里所讨论的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可以通过严格的职务分工以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来实现,即处理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应严格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同时,也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各相关人员会计法律、法规意识。这样一来,在企业内部的互相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会计信息的机会,也造就了一个有助于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会计伦理意识的环境。

企业外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可以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中,国家监督根据监督对象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国家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监督和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而社会监督则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监督。会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人员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我国应该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美国学者考尔伯格曾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放纵,即仅关心眼前利益,力求获得外部奖赏而不受惩罚;②顺从,即承认并遵从社会或有影响的团体所界定的品行标准;③开悟,即自觉按照高水准的道德规范选择自己的行为。不管我国会计人员的现有伦理意识来源于自发,还是被动因素,用考尔伯格的“三段论”为尺度来衡量,我们离第二阶段的伦理成熟度尚有一定的距离。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 篇5

会计政策是 企业会计 工作的基 础、依据及技术规范。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及会计工作的日益复杂,会计制度赋予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此,许多企业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合法地变更财务信息,并带来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企业会计政 策的选择 是义务与 动机的有机结合,反映了人类的伦理考虑。规范伦理学阐述了这点,以新的视角探 求会计政策选 择目标的根 源。该理论有不同的理论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规范义务论和规范价值论。他从伦理学的角度强调了通过会计伦 理给会计职业 判断注入更 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对会计主 体的道德自 由空间增加新 的约束,为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和执行提供了思想武器。

对于国内会 计政策选 择管制的 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的影响因素、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与利润操纵、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与经济后果、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与管理当 局反应、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与会计寻租,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管制与自发性会计变更等六个方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在形式上表现 为企业会计 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问题,但是本质上却是一种利益 集团之间经 济和政治利益 的博弈,具体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其经济后果 指企业会计报 告将影响利 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从而可能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

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研究认为会计政策的选 择与企业的 经营绩效有 显著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 行利润操纵的 现实也充分 证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利用会计政策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 在在劳动就可 以改变业绩 的捷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 择作弊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 几种情况:为达到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的配股资格线,为免受特别 处理或摘牌的 处罚保持微 利水平 ; 为免受连续亏 损的特别处 理,形成扭亏为盈的 局面 ,有意加重本年亏损等。 于是,为了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政府通 过一系列会计 法规的颁布,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从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来看 , 传统制造性行业,如生产环节多、产量大的钢铁行业, 相比其他行业更具代表性。2010年,我国发布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 推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该行业产能过剩, 近五年里钢铁企业普遍呈现停产、半停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尴尬局面。这些因素都很有可能导 致企业实现零收益或者亏损,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则会面临被ST的风险, 许多钢铁企业都呈现出亏损的不良态势。由于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纷纷下滑,包括武钢股份、*ST鞍钢、山东钢铁、华菱钢铁、太钢不锈、新钢股份等, 半数以上的钢铁上市公司都纷纷调整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这其中,*ST鞍钢在2013年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带来9亿元的净利润,成功地实现了“保壳”。河北钢铁公告披露,公司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调整幅度达20亿元。根据行业分析师的统计,从2011年开始, 钢铁行业已有10家公司累计共13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缓冲业绩。

鞍钢股份在受到钢铁市场严重供需不平衡的影响下,在2011年的财务报表里 反映出了21.46亿元的亏 损额。面对着钢铁市场持续萧条,鞍钢实现全年扭亏的压力很大,在2012年被ST。但是鞍钢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挤压下, 依然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努力将亏损额降到最低。在2011年和2012年的年度报告摘要中, 鞍钢股份都提到要开拓市场、调整物流以及协同化生产等途径进行改善。 在技术层面虽然要下功夫,但是为了尽快挽回损失,财务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11年9月27日 , 鞍钢股份发布公告 , 称将于2013年起再延长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此举很显然缓解了2013年的利润压力。不仅如此,以鞍钢为代表的一系列钢铁企业都尽最大可能在财务方面, 例如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做出努力, 以实现对持续亏损的缓冲和企业的盈余管理。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 这些调整实现了财务利益挽回,同时,倍受争议的调整会不会形成财务舞弊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 本文将以分析鞍钢固定资产年限调整为例来研究会计政策的弹性有多大。

二、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标准 及调整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权变更或者选择且要严格遵守执行的宏观会计政策。另一类是有权选择的会计核算具体处理 微观(企业)会计政策,它是企业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过程选择。一般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对于制造性工业而言,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 所以企业越来 越重视折旧 方法的选择。 纵观制造性行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目前常用的有年 限平均法、工 作量法以及加速折旧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折旧,是指在固定 资产使用寿 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 摊。固定资 产的使用 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 确定 ,不得随意 变更。

一方面是 固定资产 折旧选择 要考虑政策因素。在会计准则方面,根据准则的 规定, 固定资产的 使用寿命、预计净 残值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符合该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如下: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 定资产折 旧方法。 在税法方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如建筑物、房屋为20年等,企业无法自行缩短折旧年限; 在折旧方法上, 规定只有常年处于高腐蚀、强震动状态或产品更新换代、 技术进步较快的固定资产才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即使会计上采用了加速折旧法,若不符合税法规定,企业应进行纳税调整。从政策上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折旧不会轻易更改,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性质进行选择。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折旧选择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在不同行业里,固定资产折旧的速度是不同的。新兴行业的市场快速成长,技术更新迅速,固定资产贬值较快; 成熟行业的市场增长缓慢, 需求稳定, 固定资产利用较为均衡;而夕阳行业,随着市场不断萎缩, 固定资产的价值快速下降。另外,盈亏状况也会影响企业对折旧政策的选择和调整。盈利企业既可能为了最大化 利润而减少当期折旧, 也可能为了平滑利润而增加当期折旧; 亏损企业既可能为了减少亏损而减少当期折旧, 也可能为了增加以后期间利润而增加当期折旧。

三、 鞍钢股份频繁调整折旧年限 是否有玄机

本例通过回顾鞍钢2011年、2012年固定资产折旧调整, 分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调整与利润的关系。

(一 )2011 年 进行的调整及部分 延长年限的理由

2011年9月26日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 审议批准了《关于调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议案》并公告:根据公司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公司相关部门对各类固定资产重新核定了实际使用年限, 公司决定从2011年7月1日起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具体方案见表1。

。。。。。。。。

近年来公司不断扩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 对设备生产先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 并定期对设备生产线进行全面检修及年修, 对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进行定期修缮, 提高了设备主要是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装备水平及 生产用房屋建 筑物的使用 寿命, 从而在实际上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 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 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同时,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情况, 公司的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同行业大多数公司。因此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将使公司的财务信 息更为客观。

(二 )2012 年 进行的调整及部分 延长年限的理由

2012年11月16日,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调整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议案》并公告: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公司对各类固定资产重新核定了实际使用年限。决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调整, 具体方案见表2。

董事会关 于会计估 计变更合 理性的说 明 :2012年公司对 固定资产 更新维护 方面的支 出预计人 民币68.9亿元。公司固定资产购置情况 : 2007年及以前 人民币438亿元 , 2008-2012年约人民币507亿元。固 定资产成新率 约为56%。通过对 主体设备生 产线进行技术 改造 , 定期对设备 进行检修, 提高了设 备的使用 性能, 延长了固定 资产的使用 寿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四章第十 五条“企业应 当根据固 定资产的 性质和使 用情况 , 合理确定固定 资产的使用 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 规定 ,及第十九条 “企业至少应当 于每年年度终 了 , 对固定资产 的使用寿命 、预计净残 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 核”的规定,公司根据固 定资产的性质 和使用情况 对各类固定 资产的预计使 用年限进行 重新确定。调整后,本公司的折旧年限符合同行 业同类固定资 产折旧年 限平均水平。

(三)调整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两次调整, 估计得出该调整会对企业经营效果产生影响。在2011年9月26日披露的公告中阐述本次会计估计变更, 预计将影响公司2011年度固定资产折旧,折旧额减少10.36亿元,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增加7.77亿元,公司2010年度经审计的所有者权益为553.45亿元、净利润为19.50亿元。在2012年11月16日披露的公告中阐述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对公司的主营业务范围无影响, 预计影响公司2013年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 二者分别增加9亿元,预计2013年将比2012年少提折 旧费用12亿元。2011年公司折旧费用68.9亿元 ,2012年预计公司折旧费用55.4亿元。

在公告中 , 该企业详 细说明了 因技术改 造延长了 固定资产 的使用寿命,延长了折旧年限。但结合2011-2012年鞍钢股份受到 的一系列 冲击 ,2011年和2012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 ,被实行了退市风险警示, 如果2013年度公司经审计的净利润继续为负值,深圳证券交 易所将有权决 定暂停公司A股股票上市交易 ,鞍钢股份随时都会面临退市 ,所以迫于压力 ,它必须得通过 使用管理以 及其他手段进 行改善。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鞍钢股份通过选择房屋、建筑物等持续发生价值损耗,并且能对企业经济利益有较大影响 的固定资产 作为调整对 象 ,2011年从20年延长到30年 ; 2012年从30年延长到40年。同时 , 对依赖于工作量的机械、动力以及传导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折旧年限基本 满足在行业可 允许年限范 围之内。通过调整,鞍钢实现了对企业利润的改善。具体见表3。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鞍钢固定资产调整与利润的 关系, 结合重工业 行业背景, 分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从一些上 市公司为粉饰 报表进行财 务舞弊, 对外声明实现技术改良、结构调整等表面目标,掩盖其实现利益机制真实目标的行为来看,利润的增加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状况,企图蒙蔽消费者以 及投资者 , 实现其不当 得利。但不乏一些公司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会计政策, 既保护了自身利益,又没有形成财务舞弊,避免企业陷于操纵利润、披露虚假信息的困境。同时, 从会计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相比会计法律及其他规范形式,会计伦理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般而言,法律规范只限制会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 而会计伦理却能从道 德、信念、品行 等更深的层 次来影响并提 高公司管理当局的素质,塑造公司管理当局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从根源上遏制会计政策选择失当行为,进而逐步消除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伦理规范代表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解决行为对不对的问题,是把握会计政策选择正确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钢铁 行业的传 统生产制 造业, 固定资产的 价值在企业 财务报表上会占很 大的比重 ,如机器设备、 厂房、房屋建筑物 等。一般而 言,房屋建筑物 这一类固定资 产 , 根据它们 自身性质 , 折旧年限 要高于20年;而像设备这一类 固定资产 ,不同机型使用 情况以及相应 的维修工作 都会影响它的使用寿命。因此,关于它的折旧年 限 , 只能基于行 业平均水平。如 果折旧年 限小于或 者等于行 业平均水 平 ,都是属于 正常范围 ; 如果折旧 年限高于 平均水平 , 偏离平均 水平达到 一定限度 , 则需要考 虑是否存在造假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确定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两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在会计政策弹性限度之内的。首先,它符合会计政策固定资产后续计量规定;其次,它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呈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2年,或者等于平均水平 ,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后,会计政策的选择也符合规范与道德伦理,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从伦理选择上,虽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目的性常带有主观性,但是,会计政策的 选择要从多方面考虑,既要考虑义 务,维护委托者(所有者)的利益,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也要尽可能 达到“目的”,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是底线伦理,相关性是更高的价值诉求。由于不同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不一致,同一公司在不同 历史时期的各 个利益相关 者的力量也不一致 ,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是不断变化的。 综上所述,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当定位于以股 东利益为前提 的所有利益 相关者的动态平衡。

会计政策的选择保证了真实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对会计政策弹性的恰当应用,符合会计法规制度,同时,因为行业环境与自身条件改变而对固定资产的重新估值, 也符合实际发生的事项。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反而是过度的盈余管理。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将影响企业的财务成果。合理地选择折旧政策可以达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维护。本文以鞍钢股份两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为例,研究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考虑因素以及调整后对企业的影响。建议企业应通过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保证会计伦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说服力,恰当表达财务后果,增强公司利益相关者对所披露会计信息的信任度。

关键词:会计政策,折旧,伦理,财务后果

参考文献

[1] .翟胜宝.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J].会计研究,2009,(03).

[2] .王昌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6).

[3] .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06).

[4] .童立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12).

[5] .秦惠敏.中型企业会计政策选用问题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3,(01).

[6] .张一贞,夏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和成本[J].经济问题,2006,(01).

[7] .乔建伟.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12).

[8] .杨成文.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J].会计研究,2005,(09).

[9] .龚光明,李晚金.会计政策选择:理论逻辑与经济后果——以美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演进为例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4,(07).

分析会计准则伦理与投资者保护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道德,投资者保护,会计伦理

1 会计的伦理、道德以及法规

相信学经济的人都应该知道, 经济是以假设为起点, 而法律却是以伦理作为起点, 二者恰恰是一个矛盾体, 假设在经济的范畴和体系中, 二者相遇, 经济和伦理人怎么统一?正如伦理学术研究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霍布斯问题一样:“个人的利益判断怎么可以推测出整个社会义务的价值判断呢?”然而, 会计伦理确又是伦理和会计伦理的一个边缘概念, 它类似于经济、企业等众多的伦理范畴。相比于经济学和各种企业之下, 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很靠后, 那是因为: (1) 会计本身的东西, 使人们更加向会计核算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2) 人们觉得会计理论的知识不够深, 却注意了对市场中, 中介的注册会计职业道德和伦理研究, 面对各种大型企业、各种事业单位的研究极其的少; (3) 站在会计学的角度上讲, 对于会计伦理含糊不清, 犹如雾里看花。

目前, “会计伦理”这4个字早已成为了我国行文论述中的常见标题。会计的道德和伦理往往会交互着来使用, 从本质上来讲, 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2 公正是会计准则当中的伦理基础

伦理学家哈特曼个人觉得在伦理上的问题分成两部分:其一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和“在生活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哈特曼觉得“在生活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更先存在的, 其原因是:“假设我们并不知道在各种情景下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没有价值, 那我们怎么来分辨出到底应该做什么呢?”换种说法, 就是在伦理的问题当中, 价值与规范的问题是密不可分且先于规范问题而在的。“伦理是会计准则存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从会计准则、伦理中看, “规范会计理论是否应该价值中立?”才是最近几年会计学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不一样的国家或者地区, 他们把对会计的规范依然摆在一个尤为重要的位置, 在各种财务、经济丑闻的背景下,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不遵从这一理念将给社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恶果, 提醒人们会计当中的准则制定一定要做到力求合理、公平、公正。然而, 要使它得到公平、公正, 制定一套完整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其次, 还要在重大准则发布之前, 让所有的单位或者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达到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条件, 必须要保证准则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单位或者个人。

3 单位会计的准则

对于我国而言, 现已有了38项准则, 建立了很全面的体系, 它和国际会计的实质一样, 那就是政府对这套体系的期望颇高, 希望得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从而使制定和执行成为会计质量的因素。财政部也加大了准则的制定过程, 从专门课题起步、研究报告破题、大量征求意见等各方面就可以看出。

3.1 会计的法律机制

颁布与制定会计准则的是财政部, 从法律学上分类, 这属于部门管理范畴中。在法律法规之间的互相作用下, 其会计的法规会直接构成准则的环境因素。由财政部拟稿的文案中,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将为会计的执行提供执法环境。

3.2 准则执法机制

行政执法, 顾名思义, 就是说国家的公务人员有法律授权委托执行行政执法权力的个人或单位, 按照法律的程序贯彻执行, 这是实施法律的一个重点。行政的机制便在于影响法律的机制, 作为会计的主管和制定部门, 他们早已经意识到在实施过程中会遇见的问题, 并且站在政府的角度, 对各个方面都做了强有力的举措, 其主要表现在执行过程中处理突发情况和应对能力等。

3.3 注册会计师的签证机制

“经济警察”这个称号相信很多学会计的人都不应该陌生, 这就是注册会计师。它在准则的执行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必须按照法律法规, 以本身掌握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为基础, 而且必须站在公平、公正、独立的角度上,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4 关于社会的监督

对社会而言, 它的各种舆论也是一种机制, 因为它包含面很广, 除了法律、行政之外, 还有媒体, 尤其是以媒体的监督为中心, 各种走访调查将为人们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和资料, 使人们了解到内幕。除此之外, 其中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证劵分析师, 他们也是会计信息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所以说他们是很重要的角色, 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将财务等信息进行搜索和整理并且传播给大众, 从而造成对各界的重大影响。

3.5 会计的伦理机制

在会计的伦理执行过程中并未受到重视, 原因有二: (1) 大家基本不能分辨出这种机制的好与坏; (2) 会计的伦理不是在短时间内的, 它处于一种长效期, 对于现存的会计道德的规范进行持续的思考。并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奇效, 我们并不可以忽略掉伦理, 恰恰相反, 而是应该去注重它的构造。只有充分的公允的程序, 才会拟定和制造出一个完美的准则, 接近最大可能地来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

会计伦理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优化 篇7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理论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 会计理论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另一方面, 良好的会计政策选择又能丰富、完善会计理论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伦理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选择内涵、目标、利益实现机制、各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 (1) 会计政策选择内涵。会计伦理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从内涵上是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必须以实现最大化最大多数利益相关群体的最大利益为宗旨, 端正企业动机, 坚持会计伦理观念, 客观、公正的展现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2) 会计目标。目标理论注重有价值的会计行为, 即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负债等情况, 综合平衡各方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 实现均衡动态下的利益最大化。 (3) 利益实现机制。会计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的、正式的法律体制, 还需要伦理、习惯等非正式的会计规则来约束企业行为。会计伦理不是对企业政策选择的束缚, 而是更好的实现最大利益的一种开放。为了塑造企业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 提升会计实施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质, 以从根本上避免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失当、失职行为,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促使财务过程和谐运作,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中常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机构的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的管理团队人员、外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政府机构既要制定适当的会计政策, 维护社会环境的和谐, 又要以税收的方式分配企业利润, 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合理确定政策空间,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企业自律的能力。企业管理团队人员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责任人和实施者, 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必须通过合理、灵活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平衡。对外部投资者而言, 投资利益最大化是其投资的根本动因, 但是现有的委托代理行为难以避免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带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此, 加强会计政策选择必须遵守会计伦理, 才能兼顾各方利益。最后, 债权人是企业债务权利的所有人, 拥有对企业真实经济状况和具体会计政策的知晓权, 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对企业的偿债能力, 有一个合理的了解, 对债券人决策提供依据, 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经历的时间不短, 却依然存在着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选择动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实现企业利益的内容之一。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 不顾企业的健康发展, 利用自身管理机会的优势,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法的会计政策,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实, 质量下降, 误导其他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 不利于企业发展。 (2) 选择的形式随意,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缺乏专业素质, 随意性大, 没有真正从企业的利益、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 政策选择单一, 很多管理者侧重于选择操作简单的会计政策, 造成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严重影响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决策的制定。 (3) 选择效果不具有长期性,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持续、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科学统一的选择程序和内在的一致性, 大多数会计政策选择仅仅是将相关政策进行机械的堆砌, 缺乏整体优化的融合。 (4) 选择的环境失衡,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弊端难以根除, 严重影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环境。此外, 我国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中常见的董事长和经理两职集一身现象, 严重阻碍了三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使得策选择权的失衡。

国内学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主要都围绕技术层面展开, 然而作为一种价值论理判断, 任何一种会计政策选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价值, 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后果。因此,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是合理解决问题的关键。 (1)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失。会计政策选择失误的根源是会计伦理缺失, 使得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相关的依据, 使得企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企业、社会的发展。 (2)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位。伦理缺位是指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所应体现而没有体现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权利与诚信等道德精神, 使得伦理精神贯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功利主义的误解, 片面追求功利, 导致信息失真;我国的道德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道德评价失去作用;会计信息不对称, 使得管理者在无人监督时, 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出现“道德风险”。 (3) 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越位。企业管理者依据特定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解决特定的道德问题。然而, 面对不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的主体, 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 另外机会主义倾向诱使企业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目的的强调自身的伦理理念, 误导其他利益相关者。 (4) 缺乏健全的会计伦理体系。会计工作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和制度。然而企业会计活动的环境变幻莫测, 加之现有会计制度体系自身的缺陷, 使得原有的教育、伦理要求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会计伦理体系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加强法律建设时, 要加强会计伦理的“非正式约束”建设, 通过改变行为人的伦理价值, 提高会计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5)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公允、平等的伦理精神。中国的企业管理体制受中国传统等级制度影响较深, 会计核算监督过程绝大部分由管理者所决定, 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授意会计人员进行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时, 会计人员往往采取服从态度。

伦理环境指给经济主体设定、规范一定的体制和制度, 提供伦理遵守范围, 体现在政策、法规、条例、管理规章等制度, 影响、制约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 包括内、外两部分。无论是内部的企业文化环境、监督自控和审计体系, 还是外部宏观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 都是伦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伦理环境有益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管理者行为。因此为了防止伦理失当现象, 必须积极优化会计政策的伦理环境,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优化:

第一,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性质、阶段、目标、利益矛盾以及行业发展特征等因素, 充分发挥内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 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有效执行;此外, 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会计、审计、统计三者统一, 减少由于信息失误带来的决策失误问题的发生,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 加强外部监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 新型行业不断涌现, 必然要求新的会计政策选择关注外部的监督环境。企业的外部监督集中表现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监督体制。政府监督表现在宏观引导和行政监督, 财政、税收和银行等多部门通过分工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确保监督有效。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舆论监督, 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审查。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 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会计政策变更的实际操作者对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地位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缺乏实效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性, 保障会计主体公平、客观、和谐的社会工作环境的公正程度以减少非会计因素对会计信息失实的影响。此外, 提高会计地位, 有助于激发会计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财务状况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 加强企业会计伦理教育。加强企业会计伦理下会计政策选择, 教育先行。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企业会计主体会计行为自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系列引导活动, 使得企业会计主体自觉履行会计伦理的义务。会计伦理教育是以会计伦理要求和社会总体道德要求为本质, 促进良好的社会伦理风尚为目标, 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再教育两种。会计政策选择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其基础就是建立在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既要满足企业短期的经济利益, 也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既满足企业具体业务的要求, 又符合企业整体因素的协调。因此, 会计伦理教育是优化会计伦理环境的长久战略发展方向。

第五, 发扬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注重伦理的价值和导向, 是管理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资。儒家伦理思想坚持“仁、义、礼、智、信”, 两千多年来一直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注重“礼治”、“德治”、“人治”注重人格修养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普遍的仁爱, “义”要求社会责任感, 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 既是当代社会伦理体制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人与人之间需求关系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人人生而平等问题上, 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不能全盘照抄。因此, 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的源泉, 有值得企业会计主体借鉴的特色,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找准契合点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违背‘企业伦理’的会计考量 篇8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学术领袖,阿奇·B·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裁量(慈善)的期望。”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裁量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

王新新杨德峰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及其启示企业研究

(一)经济责任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以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成功的企业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保持竞争优势,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企业的经济责任要素包括:股东盈利、经济效益、竞争能力、经营效率、持续发展等方面。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其他责任的基础。

(二)法律责任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且肩负着必要的法律责任。社会赋予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并支持企业开展盈利性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其经济目标。因此,企业的法律责任要素包括:遵守法律规范、履行法定义务、成为守法企业公民、产品符合法定要求等方面。

(三)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包括那些尚未纳入法典的、期待的或防止的活动与实践,反映了消费者、雇员、股东、社区等对于公平、公正和道德的关注。企业的伦理责任要素包括:防止为完成经济目标而在伦理标准上作出让步、企业公民应该做符合道德和伦理的事情等方面。

(四)慈善责任

社会通常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其是完全自愿的行为,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自行裁量责任。企业的慈善责任要素包括: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资助教育、医疗、贫困、残疾等公益事业等。

二、企业是“矛盾统一体”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描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类型,首先企业对股东负有经济责任,其次企业对顾客、雇员、公众、社区、供应商、竞争者和债权人等负有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二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契约性组织,盈利是企业永恒的话题,所以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性”。然而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其行为关系到众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其“社会性”也显而易见。二者的均衡发展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只有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对于这一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从不同角度都有所论述。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他认为“公司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一)社会学认为

“社会责任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的社会学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企业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次级群体。企业在与社会其他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得到社会给予的好处,同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学认为

“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企业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拥有对社会的权力。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三)伦理学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社会对企业的伦理期待,意指企业的伦理责任。企业作为一种利益性存在和契约性存在,承担着企业公民角色,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承担伦理责任;企业在社会中的权力,也需要通过承担伦理责任来予以制衡。

(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存在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行为常常会超出其自身应有的边界,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

(五)从政治学视角讨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政治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企业生存于一定社会之中,以一定的政治权力架构和经济关系体系为约束。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以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发展。因此,无论从政治道德规范、政治法律还是政治制度来看,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以‘资产负债观’考量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属性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社会责任和隐性社会责任两类。其中:法律责任具有强制属性,而慈善责任并不具备强制属性,只有伦理责任兼而有之。

违背‘法律责任’企业将受到严厉制裁,而对于‘慈善责任’企业则可以自由裁量。我们将伦理责任分为:显性伦理责任(强制性很明显)和隐性伦理责任(强制性不明显)。

(二)以负债度量企业社会责任

1、法律责任

当企业的某项行为违背了法律要求时,企业就应当承担现时义务(即:法定义务),如果该行为将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就必须确认与计量负债。正基于此,准则在众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职工薪酬准则’中“辞退福利”的核算,‘固定资产准则’中“弃置费用”的核算等等。特别是在‘或有事项准则’中,对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亏损合同、重组义务、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众所周知的一些事件中,事前未作任何列示与披露令人深思!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2008年8月爆发的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恶性事件(以下简称三鹿事件)折射出一些会计问题。现时义务的界定:三鹿公司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第一百四十四条和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因而可以认定三鹿公司从事违法活动时已背负了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与事后监管,在“民不告,官不究”的惯性思维下出现了严重的监管缺陷,使的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公众利益严重受损。但是事实无法掩盖,该事件必然会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金额的可靠计量:在该事件中,违法行为确定,承担责任明确,企业将被惩处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鹿公司因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义务’,事发之前就已符合‘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条件,应在报表中给予列示。即便不能列示与资产负债表中,也应作为‘或有负债’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然而事发之前未见任何迹象。至此说明,企业违背法律责任时,迫于企业管理层的压力加之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职业道德的缺陷,应确认的“负债”及“或有负债”还有很多!

2、显性伦理责任

存在明确道德标准与伦理准则的‘显性伦理责任’企业不可僭越,虽然其未被法律所规范但依然被社会所遵从。因此笔者认为:当企业某一行为违背显性伦理时,企业就已经承担了现时义务(即:推定义务),如果该行为将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就必须列报该项负债。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2013年6月爆发的强生公司召回产品时歧视中国消费者的严重事件(以下简称召回事件)具有典型特点。现时义务的界定:强生公司因生产机器失灵致使药品主要成分浓度失控,召回产品是其应尽的义务,也是其对全体客户提供的一种承诺,该公司不应以问题产品“与中国市场无关”为由,对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执行‘双重标准’,在中国召回问题产品属于其应当承担的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违背‘显性伦理责任’导致其经济利益流出的压力有两个:一是舆论的强烈谴责,二是政府的密切关注,两者满足其一就可认定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强生公司召回产品时,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是一起典型的歧视事件!该事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已就此事约谈了强生公司。金额的可靠计量:在该事件中,歧视行为确定,召回责任明确,企业赔偿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强生公司因产品质量保证承诺应当承担‘现时义务’,而且该现时义务并不能因歧视而消失,恰恰在舆论的谴责与政府的关注下,该项现时义务已符合‘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条件,应当在报表中给予列示。即使不能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也应作为‘或有负债’在附注中给予披露!

3、隐性伦理责任

存在明确道德标准与伦理准则的‘隐性伦理责任’未被法律所规范,但由于社会的关注企业应当遵从。正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企业某一行为违背‘隐性伦理’时,企业就已经承担了现时义务(即:推定义务),但由于该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较低或者金额不能可靠计量,企业应将其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或在‘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予以说明。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ZARA公司对其在华供应链存在污染拒绝回应的事件(以下简称供应链污染事件)颇具特点。现时义务的界定:据报道Zara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供应商的污染问题ZARA公司违背了其公开承诺,不仅没有开展任何调查而且拒绝做出任何回应。这种公然违背承诺推卸责任的做法以使其背负了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由于ZARA公司仅仅背负了对供应商的治理责任,而且该责任并非强制。在环保组织的关注下企业拒绝作出回应,并不会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金额的可靠计量:由于该事件只是在环保组织的呼吁下,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间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确定的货币形式加以表现。所以该事件只能披露于报表附注或在‘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予以说明。

4、慈善责任

由于慈善责任被企业‘自由裁量’,企业违背慈善责任并不满足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标准。

因此,即使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下,企业违背了应承担的慈善责任也不应以‘负债’加以考量。

三、结束语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一直被理论界所关注,其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会计学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事件频繁发生之时,用社会学的视角以会计学的标准去考量‘违背企业伦理’的事件,是一种必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章辉美.李绍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会计伦理建设现实问题研究 篇9

一、会计伦理现实问题

(一) 会计人员会计道德失范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指使、强令下, 做出有悖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参与弄虚作假。部分会计人员道德观念淡薄, 不坚守会计职业道德, 违背会计客观真实性原则, 伪造会计凭证、账薄、报表, 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沦丧, 为追求私利, 不惜以身试法,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走上犯罪道路。

(二)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 有两类表现形式, 即“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所谓“假账真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虚假的, 而会计处理是真实的, 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如虚开发票、编制虚假预算等。所谓“真账假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真实的, 会计处理方法是违规的, 以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如不合理地利用会计政策等。会计信息失真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虚开发票。主要指多开发票进行报销, 提高费用, 加大成本, 以达到套取现金或骗税的目的;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 虚拟销售业务, 虚增收入和利润, 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三) 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公正性

目前功利主义价值观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 并且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核心价值观。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的价值取向来看, 其显然是偏向于财务资本所有者, 资产负债表中没有人力资本的项目就是很好的例证, 显然这是有违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缺乏公正性。目前会计准则制定依然是以政府官员为主, 这就涉及到准则制定的政府模式的固有缺陷, 即多重身份的政府在制定准则时, 能否公平的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会计准则并不是当事人多次博弈和公共选择的结果, 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保护国家利益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势必偏向国有经济主体, 而牺牲其它人的利益, 造成他人的抵触和不满。

二、会计伦理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 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会计界对会计伦理问题不够重视, 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我国对关于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 参与讨论的人数不多, 著述较少, 且多数人只是从会计伦理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去研究、探讨。一是不够深入, 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1986年, 在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负责人的建议下, 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会计杂志《财务与会计》增辟了“会计职业道德”专栏讨论, 这才引起了会计界, 乃至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1996年, 国家财政部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 专门用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我国会计人员应遵循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历史。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六项职业道德的内容比较概括, 操作性差, 有待于进一步在理论深入研究和完善。

(二)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健全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层出不穷、财务报告舞弊屡禁不止, 这种状况可以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得到清晰的印证 (见下表) 。

从表中可以看出, 即使在公告没有提供资产失真率不到1%、利润率失真率不到10%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户数的情况下, 被抽查企业的资产失真率1%以上且利润失真率10%以上的企业也高达50%以上。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普遍, 而且比较严重。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仍然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目前已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比较宏观, 操作性差, 这也是导致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不道德行为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会计伦理建设建议

(一) 实现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实现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二律相融是会计伦理建设的核心。首先, 实现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二律相融具有必要性, 会计伦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障。在经济生活中, 经常发生没有违反法律制度, 但却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此时, 会计职业团体可通过自律性监管, 对发现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 对会计败德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与法律监管不同的是, 行业自律主要通过“执业能力和道德”评价来形成约束, 既有“自律”成分, 如凭借个人良心、道德上的自觉自省, 也有他律的成分, 如通过社会舆论的谴责、行业内的纪律处罚等手段, 属自律和他律的相结合。其次, 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的相融具有可行性。二律的相融性具体体现在:由于法律制定、实施和监管成本较高, 且会计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 不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方方面面规范到, 而道德自律的较大一部分约束力正是因为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 因而更具广泛性。同时意识形态作为非正式约束可以构成某一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有助于节约正式制度安排的实施费用。

(二) 明确会计道德评价机制

1. 道德评价机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道德评价体系能否真正建立。

会计道德评价机制要想运行良好, 必须要有一些守法、诚信的评价机构, 它是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 以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会计道德服务。道德评价机构不是具有执法者身份的政府机构, 而是按照“政府指导, 市场运作”的思路行事。从而保证评价机构的中立、公正、可靠, 确保会计道德评价机制的良好运行。

2. 道德评价指标的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

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设计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与会计人有关的企业信息:会计执业环境、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财经法纪检查情况;二是会计人自身的信息资料, 可以从会计人学生时代职业道德课程的考核结果、是否有作弊记录、是否按时还贷、是否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等几个方面设计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道德状况和会计管理道德状况。

3. 工作程序是道德评价体系的一个重点, 它关系到评价结果产生的质量。

道德评价工作应实施以下几个程序:评级准备、实地调查、等级评定、复议、文件存档及公示、跟踪记录。

(三) 开展伦理道德鉴证服务

近些年, 国外政府、社会公众及企业界对伦理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 由此催生了审计师的新兴服务——伦理鉴证服务 (Ethics Attestation Service) , 即道德审计。国外对此已有所探索, 美国企业伦理学教授De George在其《企业伦理》一书中指出, 之所以需要道德审计, 是因为企业的行为会产生影响, 公众、实际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都有权了解企业的道德状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他认为道德审计十分有用, 尤其是公布道德审计结果, 这样能促使企业从事讲道德的活动。但迄今为止还是停留在评价企业道德的某个方面, 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道德状况的审计模型。

从长远来看, 加强会计伦理道德鉴证服务的理论研究, 为会计伦理道德鉴证服务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显得尤为必要, 应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立专门的道德委员会, 制定伦理道德服务标准, 并监督其执行和实施情况。可先根据自愿原则由企业对其自身开展会计伦理道德鉴证服务, 并公布其鉴证结果, 在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以及伦理鉴证标准正式颁布后, 再由企业外部机构进行强制性地审计。

摘要:现阶段, 贯穿于整个会计实践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包括会计人员会计道德失范、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公正性。导致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不道德行为频繁发生的原因是, 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健全。会计伦理建设, 应实现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明确会计道德评价机制, 确保会计道德评价机制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会计伦理,伦理建设,评价机制,鉴证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纳德, 杜斯卡.会计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叶陈刚.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万宇洵, 刘霞.破解我国会计伦理困境初探[J].会计之友, 2006 (9)

上一篇:作文中考备考策略下一篇:开发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