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2024-09-29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共6篇)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篇1

1 医院工作的主要属性或特征

1.1 社会公益属性

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从其自然属性上看,医院在本质上是具有技术服务功能的。其主要职能是以医疗救治为中心,向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维护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其社会属性看,由于医院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结果目标的特殊性,它又具有一般的技术服务所不具有的社会功能:一是在伦理学维度上,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等基本人权的保障和促进功能。不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医院,都必须遵守伦理学规范,而这种伦理学规范的核心内容就是生命权、尊重、公平以及知情同意和隐私权。二是在经济学维度上对劳动力的维护和修复功能[1]。健康既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人人享有健康”既是世界的宣言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追求的目标。公益性是医院的本质属性,对于医院来说,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坚持公益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1.2 准公共产品属性

按照管理学原理,某种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可以依照下列标准分为3类:(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产品是否向整个社会成员提供、具有共同受益和联合使用的特点。(2)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排除任何人进行消费,或者排除代价极高;(3)消费人数与成本比。在现有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上,消费人数增加不会提高成本,即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从医院管理和属性来看,医院所提供的产品符合前两条,但是并不符合第三条。那么,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是既带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带有私人产品特性的混和产品。 作为医院来讲,其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商品性的同时具有公益性。一方面,与所有的技术服务一样,医院的服务创造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劳动产品进行交换,具有商品性[2] 。另一方面,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机构,不仅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保障手段,也要履行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道德义务。因此,对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私人需求,还同时具有公共需求的性质,是商品性和公益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医院服务工作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对于坚持医院的公益性,缓和医患矛盾,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伦理学属性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人的本质属性应是医学实践的核心和出发点。 这就注定了医院在将医疗技术服务于患者时,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医疗行为首先应遵循伦理原则,为病人最大利益着想是医务人员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与责任,也是医患关系不可缺少的伦理基石[3]。医院在实施医疗技术服务时应始终贯穿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特征,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受到医疗职业道德或医学伦理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医学伦理等意识形态软规则的自律保证,法律制度等硬规则的他律就不可能实现。理想的医疗技术服务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充满人文关怀的。而并非象其它技术服务一样,是在一定理论与经验支配下的单纯的、刻板的、机械的行为操作。因此,“以患者为中心”这一临床理念不仅要应用于管理,更要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临床治疗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临床研究与临床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1.4 开放性与保密性

医院既是对外开放的公共场所,又是需要严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的场所,具有开放性和保密性。

医院是各类患者聚集的场所,是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场所,人口流动性大,密度高,且医院人群中各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造成医院环境及设施污染严重。为防止交叉感染,医院制订了一系列的严格消毒、清洁措施与标准,这些措施和标准是医护人员、患者等必须严格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为治疗疾病受益者不仅限于患者本身和患者家庭,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的及时救治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在我国2002~2003年发生的严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旦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就会造成更多人感染,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

医院在实施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检查和治疗的需要,患者需要向医护人员展现身体的某个部位,讲述心灵的困惑,描述自己的家庭、工作经历和生活背景,暴露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隐私,将自己的健康生死权交给了医生,医院和医生就要把这个公共开放的场所变成一个贮藏患者私密的场所,承载着患者无限的信任和生命的寄托而施以人性化的治疗服务。医院和医生要严守患者的秘密,防止私密信息泄漏造成各种伦理学问题,影响医患关系。

1.5 服务结果的极大或然性

与工业和农业技术服务等不同,医学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医疗过程面临的每一个个体具有极高的变异性,也就是说每一个患者都是特殊的,没有任何两个患者是相同的。这些不同性在于患者遗传素质、患者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价值理念、文化素养以及对治疗措施的依从性等,所有这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处理会出现不同的反应,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群体水平来估计某种治疗措施引发的各种结局的概率,但是对个体来说具有极高的或然性,即从个体水平来预计,很难确定未来的治疗效果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一种治疗措施的有效率是90%,严重副反应发生率仅为千分之一,那么这种治疗措施就会使大多数患者受益,但是仍会有极少数人因此而受害,甚至造成残疾和死亡。虽然我们可以为患者解释这种安全系数,但是具体到某一个患者,医生无法给出这个患者因此发生死亡或受益的绝对答案。所以,对于医疗服务的结果人们既要看到它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又要了解到他对个别患者的不确定性。

1.6 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高度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几乎是所有交易活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但同其它行业相比,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则更为突出。在医患关系中,患者一方缺乏使自己恢复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身心遭受疾病痛苦折磨时不得已与医院和医务人员打交道,建立起医患关系,但对医生诊治疾病的能力、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收费价格等难以做出判断,这就使得患者处于脆弱和依赖地位。而医务人员受到医学知识的专门训练,熟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加之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使他们具有了程度不同的医疗经验,这些医学信息上的优势决定了他们在医疗中的主导地位,垄断着医疗技术,控制着对患者生命的治疗挽救权和经费开支权。医患双方这种医治和被医治的关系,就内在的蕴藏着医患矛盾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医患双方这种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如果没有医患之间互信的道德基础、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维系、没有相应的和健全的制度以及法律保障,那么就会在可能的情况下造成许多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了解医院工作的这些属性和特征,是人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政策以及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和频发的医疗纠纷与直接或间接背离这些属性或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要缓和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就必须让医院首先回归其本来的面貌和功能,以此为基础,制定防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 防制医疗纠纷的对策

2.1 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让医院回归其公益性,这是防制医疗纠纷的社会前提

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则是其根本原因。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其中:1979年提出的“卫生部门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医院管理与经营理念影响最大。医院管理政策的改革和医院产权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医院管理与评价的过度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医疗卫生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机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2)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的竞争。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转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如此,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医院的公益性逐步让位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管理理念也偏离了医疗服务的根本,最终导致了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强调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按照医学的属性和医疗服务的最终目标来改革目前的医疗体制,是控制医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避免医患纠纷的根本措施。党的十七大首先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就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定位问题,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和体制改革的方向。 国家卫生部提出“四梁八柱”的医疗政策改革方案,试图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让医院回归其公益性,从而为缓和医患矛盾与减少医疗纠纷提供制度支持和机制保证。

2.2 加强疾病的预防,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以一贯之的路线方针。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错误地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过多的投放到疾病的治疗而不是疾病的预防上。这个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用世界卫生资源的2%支撑着世界22%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和严重:突如其来的“非典”凸现了疾病预防的薄弱和健康教育的缺位;“天价药费”让我们领教了“看病贵”;医护人员头戴钢盔上班,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式的医患关系,而“肖志军事件”则暴露了普通民众对一般医学常识的无知……形形色色的医疗问题直接或间接暴露出疾病预防的迫切性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祖国医学中有“上工治未病” 的预防和保健理念。相对于治疗疾病而言,预防无疑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从源头上能够减少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健康教育。据统计,每花1美元于健康教育服务上,就可节约6美元的医疗费用,可见健康教育意义之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教育宣传,不仅大大节省有限的卫生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了解一定的医学科普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之目的。并从源头上减少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像发展义务教育一样,大力发展健康教育。从更深的层次上为缓和医患矛盾和减少医疗纠纷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2.3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保障。

强化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对医疗纠纷过程中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进行立法保护,从而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保护患者人群的根本利益。医院是服务于就医患者的,医护人员需要有冷静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处理每一位患者,工作是繁重且具有极大风险的。患者也需要在一个安静和谐的气氛中逐步恢复健康。医患矛盾的激化会导致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破坏和医院必须的和谐环境,容易造成进一步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也容易造成其他患者病情的恶化。因此,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医院环境和工作秩序。而目前由于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矛盾激化造成医院工作被破坏,甚至出现职业“医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并直接导致医疗服务成本提高,这种医疗成本最终仍然要转化为“医疗费”,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因此,对医疗纠纷的防范,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的确立与维护。这就需要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原则应该进一步完善,不能将医院作为一个简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人”单位对待,必须对其特殊性进行正确认识。

2.4 强化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宣传,积极疏通医疗纠纷中存在的症结

医疗纠纷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的复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由于医疗技术复杂,且医学知识发展迅速,一般人群对医学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较轻的过敏、疼痛,较重的并发感染,甚至死亡等,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医疗结果的或然性引起的,而非医疗事故。但是如果宣传不当,或错误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极度悲痛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容易将矛盾激化、扩大化,造成医院和其他患者损失。因此,各种媒体关于医疗事故的报道,对医学知识的宣传应该慎重、全面、客观。在监督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客观宣传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和医疗结果的或然性。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教会社会人群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并客观认识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从而疏通医疗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症结。

2.5 “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防范医疗纠纷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医院工作的伦理学属性、保密性以及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都要求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然而,在追求医疗服务“金钱化”,医疗技术“机器化”,工资奖金“高额化”面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空间与力度又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与单薄。调研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3]。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其结果是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患关系疏离,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等。这与医学的属性和目的背道而驰。“医乃仁术”作为一条古训,突出了医学的社会属性,强调了医学本身的人文关怀,张扬了医患关系的人本属性。知情同意、自主择医、不伤害、严守秘密、诊疗最优化是国际社会认可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它们充分体现了医学的宗旨、医学职业道德理想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真诚无私的关爱。因此,“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始终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道德要求,医院服务工作不可或缺的“软”势力。因此,医院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还需成立一个伦理组织来宣传倡导医学伦理理论、理念、原则和规范,制约医护人员道德行为失范问题。通过大力教育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造就一支“德馨”、“技强”、“知广”、“心高”[4]的医疗服务队伍。在高尚职业道德的自律下,医务人员将人文关爱滋润患者的心田,让患者在疾患的痛苦挣扎中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和医患关系、预防减少医疗纠纷也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入手,多管齐下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从医院属性以及伦理学角度论证预防医疗纠纷、处理医患矛盾的对策,以期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

参考文献

[1]周守君.卫生事业性质与卫生改革有关问题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7;(4):76

[2]曹培文.评“探讨”一文的效益观—兼论医疗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01;(10):9

[3]医患关系报告.八成医疗纠纷有关医德医风[MPT]医学信息网2004-06-30

[4]董兆举.医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大医观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0):51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篇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月颁布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着重推荐了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并且补充和更正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第67段关于“未来现金流量(或贴现值)”中不够充分、不够确切的部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曾称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Present Value)或折现值(discount value)是计量属性之一,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认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是一种资产或负债的摊销方法,因为按照前者的举例,现值是在资产或负债已经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确认并计量之后,用于摊销这些成本和价值。

第5号概念公告第67段,不论在开始的描述和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同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并列,都曾肯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计量属性之一。显然,第7号概念公告对这一点起了更正作用。

究竟是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第67段的提法有错,而第7号概念公告加以更正,或者第5号概念公告的提法没有错,只是由第7号概念公告来取代它,我们不去纠缠这一点。现在,我们必须承认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第6号概念公告之后,沉默了,专门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通过现值估计)发表一份概念公告,其意义不同寻常。

主要是因为在1990年12月至12月的中,FASB发表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到现值技术(present value techniques)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11份涉及到现值技术的应用。FASB开始觉察到在第5号概念公告中所描述的计量属性对于决定在会计计量中“何时”和“如何”去应用现值尚不够明确。

特别是6月出台了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其中第3段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

这样,认真研究并规范如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去估计公允价值就显得特别迫切。

计量与计量属性

在财务会计程序中,确认和计量最为重要。有的会计学家说,“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其实确认也是核心职能。但确认离不开计量。所以,FASB把可计量性列为确认的基本标准之一(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3段)。大家都知道,计量是由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部分构成的,在会计的理论和实务上,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计量尺度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名义货币。在计量中,需要研究的是计量属性。

第5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只能用来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用历史成本计量,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

(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这些既能用于初始计量,又要在后续时期重新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 in subsequent periods)

现金流量的现值——只用于按上述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后的摊销,它属于一种摊销方法。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到,作为一项计量属性的共性是必须能够用于初始计量。这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不是一项计量属性。

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

第7号概念公告所推荐的是另一项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并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

我们知道,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用于会计计量,由市场价格转化的形式。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1961年Moonitz在《会计研究文集》(ARS)No.1“会计的基本假设”中列为基本假设B类第2个假设就是市场价格(market prices),这是很有远见的`。但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而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用以估计的,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探求公允价值。

用这一方法估计公允价值涉及到三个步骤:(1)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2)如何合理地选择折现率;(3)通过现值如何估计公允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个步骤;第2、3两步骤说明现值不等于公允价值。现值同公允价值的关系是:

第一,现值只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同利率的结合。现金流量是估计的,利率可以随意选择。这样,就会出现多种现值。这些现值不可能都与决策相关。

第二,现值本身不是计量的目的,也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

第三,现值要成为计量属性,它就必须反映、至少应能近似地反映公允价值的定义。

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定义?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

现值计量的目的

通过现值计量,应能捕捉到形成公允价值的各项要素。这些要素产生经济差异:

第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较复杂的案例中对一系列未来现金流量按其发生的不同时间的估计;

第二,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间安排的可能变量的预期;

第三,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

第四,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中的价格的不确定性;

第五,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包括不能变现、市场不完善等等。

例如:(1)一项在一天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的资产,其现金流量是确定的收入;

(2)一项在10年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的资产,其现金流量是确定的收入;

(3)一项在一天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其最终收入是不确定的,其金额可能少于$10,000,但不会超过;

(4)一项在10天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其最终收入是不确定的,其金额可能少于$10,000,但不会超过;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篇3

会计确认过程会涉及确认目标、确认对象、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会计确认目标就是在会计确认结束时其结果能够进行财务报表体系, 并对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会计确认对象就是对什么进行确认。会计确认标准是解决经济信息“能否”和以“什么”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会计确认方法就是在进行会计确认时所涉及的具体专门技术。总之, 在会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中, 从会计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加工, 到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披露, 会计确认无处不在。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本身具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其选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 满足不同的会计目标要求, 因此, 如何选择计量属性, 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 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说来,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 都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如在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 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 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

2.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用关系。由于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公开披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关团体利益及其分配。因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 由于成本补偿不足, 可以虚计和夸大企业的经营收益, 从而虚夸和粉饰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使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然而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 由于成本不能足额补偿, 其资本难以保全, 从而侵蚀投资者的资本及由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因此投资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限制这一快捷计量属性的采用。

3.使用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代价的, 在选择计量属性, 构件计量模式时, 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 只有具有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才能增加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否则, 基于现在或未来时态进行的会计计量就建立在主管臆断的基础之上了, 以此搜集详细数据和信息资料是会付出代价的。

二、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结合上述会计确认的定义和解释,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会计确认的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确认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会计确认从时间上来看, 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 (或称为再确认) 和终止确认。初始确认是对符合确认标准的经济事项首次正式加以记录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 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信息应该进入会计系统;经济信息以什么形式进入会计系统;这些信息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会计系统, 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信息其金额应为多少。后续确认是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 对各项数据进行筛选、浓缩、提炼或加以补充、重新归类、汇总、组合, 以及对于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由于发生变动而对变动影响的确认。终止确认是指对已经确认的项目何时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这些定性的判断都需要定量的配合, 这时就涉及依据所选择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都可用于初始确认。初始确认时采用的计量属性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确认的发生及发生频率。历史成本在用于初始确认后由于不再反映被计量项目的价值变化, 因而不会引起小于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而进行的后续确认。而采用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时, 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化后需要结合后续确认进行后续计量。

第二,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确认的范围。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标准之一, 要求被确认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计量是把确认的事项或交易加以定量化入账或列入财务报表的必要手段, 如果被计量对象没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或者相关的计量属性无法可靠地计量, 那么就只能被排除在确认范围以外。以自创商誉为例来说, 如果对于资产的计量选择的计量属性都是历史成本, 那么就会由于自创商誉可能不存在着历史成本而不予以确认;如果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 那么就有可能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予以确认。

第三,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影响到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这两个约束条件, 进而影响确认。例如, 历史成本信息一般情况下较容易取得, 信息“成本”较小, 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这一条件较易符合,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得以确认;而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较难, 信息“成本”较高,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效益小于成本的情况,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不予确认。从重要性上来说, 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例如, 假设对某一事项或业务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有可能会因为其历史成本信息并不重要而不予确认或不予单独确认。

综上所述, 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的基础, 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也会反过来对会计确认产生影响。由于会计确认贯穿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方方面面, 原始资料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确认, 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变动需要进行确认, 会计信息的输出仍需要进行确认, 因此,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肖自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 .

计量属性财务会计论文 篇4

如果根据历史成本法对可以扣除的成本进行相关的计算,那么在当前房地产的价格时常发生一些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就不可能正确的计算出应该扣除多少成本。在税法当中的第二个地方就是对盘盈固定资产方面的计算过程当中,以和固定资产相同的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税的基础。

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的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在使用历史成本中存在的差异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进行比较的话,财务会计更注重决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所具备的特征肯定是需要选择和计量对象的决策最具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就比较明显的显示出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无法和税务会计中一家独大的地位相比较。

(二)公允价值: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间存在的差异

1.在两者中的适用范围不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当中相关性最大的计量属性,对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也可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此类资产的计税基础仍是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在历史成本和当前的市场价格都无法确定时,税务会计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它是被当作补充的计量属性来使用,只局限于资产,不包括负债。2.使用的目不同,且存在差异。近年来,财务会计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不断衍生,很多新的金融工具业务不断出现,它们通常都是属于履行中的合约,尤其是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无需付出初始的净投资或者初始的净投资也很少,和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转移通常也需要到相关的合约到期或者是履行时才可实现,对此类业务进行核算,就需多次的使用到公允价值。

三、结语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篇5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变化,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越发的明显,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影响着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进而影响会计计量, 而计量是会计的核心。新的会计准则中在对计量属性变革中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一、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

(一) 计量属性变化基于的考虑

企业财务目标是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依据, 信息的使用者需要的信息都必须是高质量的。因此会计人员在实务中选择何种计量属性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首先, 因为日益膨胀的资本市场导致了权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大, 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开始由受托责任观转变为决策有用观, 因此新准则中会计属性的制定必须符合这种转变。其次, 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报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 比如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评定标准的本质变化反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因此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化和会计质量评定标准息息相关。

(二) 计量属性变化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

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因此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质疑,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会计准则无法和国际会计惯例相符, 尤其是未能引入公允价值。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中适度、谨慎的引进公允价值不仅仅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也是和国际接轨的需要。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金融资产交易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会计属性变革的现实影响

(一) 计量属性变革带来的正面影响

1. 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像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由于公允价值综合考虑到了各种的市场因素, 即在交易公平的条件下, 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的交换和负债的清偿。这样来看, 公允价值是将资产、负债进行客观的计量和真实的反应, 是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2. 有利于资本保全

市场价值的发生和业务是不是发生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 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以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本保全。公允价值不仅仅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信息, 还反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到期累积风险分散到各个合约的存续期间, 在符合谨慎性的同时, 也满足了资本市场创新的需要。

3. 满足债务融资的需要

债权人一般通过对企业提供贷款或持有公司债务进行投资, 而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 公允价值信息更能预测企业的未来经营状况。尤其是对金融类资产和负债而言, 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风险, 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来满足债务融资的需要。

(二) 计量属性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公允价值不一定是真实的价格, 也不一定是基于真实交易上的价格, 公允价值其实是超越了真实价格的范围, 延伸到了假设性交易和虚拟价格的范畴。除此之外, 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在活跃市场中取得不具有及时性。因此会计属性的准确计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容易导致企业的利润操纵

会计上把利益相关的人, 称为“经济人”如果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能够获利, 并且付出的成本又很低, “经济人”就会想办法通过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对于公允价值的评估, 仍旧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审核。另外, 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并不是很完善, 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虽然有很多准则及其指南用到公允价值, 但在计量中没有进行具体规范及相应披露。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就会加以利用公允价值, 成为制造账面利润的方式。

3. 引起企业成本的加大

增加资产评估成本:需要专业的评估人员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增加账务管理成本:公允价值的引入会计人员需要对以前年度的账目进行调整。

增加监管成本:为了避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制造账面的利润, 因此要增加相应的监管成本。

增加培训成本:要学习新准则的有关知识, 掌握有关流程, 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必须加强。

三、结论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应当提供与真实价值相关的信息,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计量也会更加完善化, 现代化, 不断完善计量系统, 实现会计目标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

[2]秦敏.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 2007 (1) .

会计准则的伦理属性 篇6

许多会计理论和方法只有用数理工具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从会计的演进过程看,西周朝廷会计的三柱法、唐宋宫廷会计的四柱清册、明清民间会计的龙门账以及近代会计的复式记账法都是以一定的数学等式为基础建立的。从会计的职能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核算是借助数学工具,从数量上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监督是对核算的过程进行最精确、最负责的管理。

对于现代会计而言,数学是会计学的方法论支柱,从古典会计名著中也可找到相关证据。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意大利数学家吉罗拉莫·卡尔达诺的《实用算术》和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的《传统数学》中的会计知识都是以数学的面目出现的,复式记账法只是其中的一个篇章。正是基于此,部分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著名会计学家顾准提出:“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只有从纯数学的角度才能对复式记账法做出确切的解释。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计算行为,但记录和计算必须遵循商业规则。从会计信息化的手段看,电脑会计系统就是记账方法的数理机制与电脑技术的完美结合,此外,通货膨胀会计把指数调整引入会计的框架。可以说,现代会计的许多分支都在数学的基础上得到了逐步的完善。

二、数理会计的结构体系

数理会计就是借用数理的语言和方法来构造会计理论和会计分析工具的会计学分支,主要表现在会计的数理方法和会计的数量关系方法两个方面。会计的数理方法就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分析工作所需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目的在于提供研究和分析的工具;会计的数量关系方法是利用数量分析的手段,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目的在于探寻会计数量变化的规律。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双重约束标准下,数理会计的结构体系可概括为:理论解释的数理法则;会计计量的数理基础;账户体系的数理分类;复式记账的数理规律;信息管理的数理模型;交易行为的数理语言;账簿记录的数理关系;会计目标的数理模式。

(一)理论解释的数理法则

理论解释的数理法则主要包括理论解释的等级模式、资金运动的数理描述、两权关系的基本规律。

1.理论解释的等级模式。

理论解释的等级模式可表述为下列四个层级:①推测(缺乏相关信息的猜测);②假设(一种想象或可能性,缺少事实的支持);③推断(这种解释与很多问题的事实相吻合,它有理由令人信服);④结论(这种解释是结论性的,是科学的知识)。会计中也有类似的结论,目的是把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用会计的语言进行不同层次的记录和归纳。用数理的语言形成精确的、可衡量的表达,这就是会计法则。

2.资金运动的数理描述。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再生产过程(宏观的和微观的)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的形态可分为两类:①政府的预算资金。它属于社会资金的分配环节,参与宏观资金的循环过程。企业一般按上级或主管机关审批的预算上领下用,通常只有经费开支,没有业务收入、成本和利润核算。预算资金运动的自然周期和会计期间一般是一致的。这类资金是政府(宏观的)或部门(微观的)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企业的经营资金(资本)。对于经营资金,经营者不仅负有保管责任,还承担生产经营责任。它不仅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宏观循环),而且沿着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周而复始的流转(微观循环),资金运动状态呈立体状,其会计核算的特征也最完整。因此,现行会计也就分为两个系列,公共部门会计和企业会计。

3.两权关系的基本规律。

会计核算的本质是揭示产权关系,解除受托责任。两权关系规律决定了现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独资、合伙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一致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有可能是经营者,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则可以完全分离。依据产权关系和经管责任的要求,会计核算的主体是经管责任者而不是企业本身,企业只是会计核算要素的载体,即承载会计要素的容器。

(二)会计计量的数理基础

会计计量的数理基础主要包括计量理论的数理公设、会计计量的数理特征、资产计量的数理分析及边际效用分析。

1.计量理论的数理公设。

量的本质特征是可计量性,对一个量加以计量就是测定它是同类型标准已知量的多少倍,并用数值来表示。从这方面看,量的特征可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计量对象。要计量就必须有计量的对象,不同类型的计量对象应以不同的名称进行区别。确定计量对象就是定义量的名称和区分量的类型。②计量单位,即计量中的标准量或基准量,它是确定计量结果数值大小的唯一根据。计量单位必须与计量对象的类型相对应。③计量方法,即测定计量对象是计量单位多少倍的方法,或者说是数量的确定方法。量的类型不同,适用的计量方法也不相同。计量单位与计量方法合称为计量方式。因此,必须用量的名称及计量方式来定义量的内容才符合量的本质特征,才能充分说明量的类型及对这类量如何计量等问题。

量又可分为基本量与导出量。基本量的计量单位是以选定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所显示的数值为标准确定的,以国际单位为基本单位。社会经济领域内,一般将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视为基本单位。实物单位是按基本量词类型确定的基本单位;货币单位是计算货币量的基本单位,由国家的货币制度所确定。计数和测量是计量基本量的方法。导出量是基本量的函数,所以导出量的计量方法就是计算,构成导出量的函数关系式称为计算公式。因此,量一旦有了定义,便可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进行计量。

2.会计计量的数理特征。

会计计量由货币计量和一系列特征说明构成。货币计量就是一个数值与一个货币单位的组合,如“100 元”,数值部分表明了可计量性、可比较性和可分合性,量纲部分则充分说明了会计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虽然以货币为量纲来记录和反映商业活动最具综合性,但货币计量和其他计量有所不同,一般的计量单位是不变的或者刚性的,会计学上的货币计量则是可变的、柔性的、多种量度的。由此形成了会计学上一些独特的研究领域,如外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当然,仅以“数值+货币单位”是不足以说明什么的,货币计量还需要某些有用的特征来丰富和充实。会计信息是对经济事件的会计表达,必然带有该事件所赋予的其他信息或特征。如公司以10000元售出一批产品,对这一事件的货币计量是“10000 元”。该事件同时给出了对该金额的许多特征说明:售出的是商品A;顾客是王某;推销员是赵某;成交地点在某市;提货地点是第一仓库;成交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等。结合这些特征说明,就有可能得到足够的会计信息,从而充分地了解这一事件。假如这些特征共有n个,每一个代表一维坐标,即可构成一个n维的特征空间。

现代会计计量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资产的定义和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不仅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能提高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其他会计要素的计量都可通过资产的计量来实现。负债可定义为某一会计期间会计主体应减少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可定义为某一会计期间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营业收入可定义为某一会计期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成本费用可定义为某一会计期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利润可定义为某一会计期间会计主体净资产的增加。

3.资产计量的数理分析及边际效用分析。

现行的资产计量模式有:①实际成本计量;②重置成本计量;③可变现成本计量;④现值计量;⑤公允价值计量;⑥摊余成本计量等。这些计量模式的数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购入商品是因为商品对人们具有效用。在实务中,各种资产的计量方法只有在边际效用计量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将购入n种资产的数量qi及持有货币资产的数量m对会计主体的效用用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即为:u=f(q1,q2,…,qn,m)。其中,qi为第i(i=1,2,…,n)种非货币性资产的购入数量。显然,最佳的购买方式应在下列约束条件下才能使效用函数达到最大,即:p1q1+p2q2+…+pnqn≤M。当货币资产的边际效用大于所购资产的边际效用时,会计主体便会停止购买。m为货币资产的剩余数量,那么,效用函数的约束条件就变成如下等式:

根据拉格朗日函数法求得最佳购买方案的必要条件是:。该函数表明,会计主体按最优方案购入各种资产,花费在每种资产上的边际效用都相同,都等于货币资产边际效用。这是外购资产的均衡条件,若将这一关系转化为:,即为资产的价格。同时,该等式还表明,对于会计主体来说,第i种资产的边际效用(∂u/∂qi)为货币资产边际效用(∂u/∂m)的pi倍。按边际效用计价法则,第i种资产的计价应为每单位pi元,这就是实际成本计价法。实际成本计价是均衡条件下边际效用计价的特例。会计的基本假设保证了均衡条件的成立,均衡条件下按实际成本计价正好满足了边际效用计价的客观要求。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均衡条件并非总是成立的。比如,残次品的取得、经营环境的变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等,都将使得按边际效用计价的结果不同于按实际成本计价的结果。因此,在现代的会计实务中产生了非均衡条件下的多种计量模式。这些计价方法都是特定条件下边际效用计价的必然选择。

(三)账户体系的数理分类

账户体系的数理分类主要包括正账户与负账户、基本账户与调整账户、活性账户与对偶账户、实账户与虚账户等。

1.正账户与负账户。

会计账户是会计主体财产的存在形态和类目标志。在两权分离并以经管责任的原则为依据的情况下,凡属经营者有权支配、使用的财产或债权属于资产,反映资产的账户为正账户。而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对记账主体经营者来说,是应该承担的经管责任或负债,属于负资产,反映负资产的账户为负账户。正账户和负账户又进一步分为基本账户和调整账户。

2.基本账户与调整账户。

基本账户是企业短期经营的结算账户。调整账户是企业连续经营的产物,是会计分期与企业再生产过程或经营资金循环的自然周期不同步造成的。基本账户是直接反映会计对象的账户,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其会计核算基础,设置这类账户必须符合所有基本账户的核算范围并覆盖会计主体的全部资产和全部负债。同时,各基本账户之间必须紧密衔接,既无重叠也无遗漏。基本账户又有内外之分。反映企业内部可供经管责任者直接支配和运用的盘存类财产的账户称为正内账户;涉及资本(业主产权)之类的账户称为负内账户。而在各种往来结算账户中与债权人或债务人有关的账户称为外账户,其中,属于债权的叫正外账户,属于债务的叫负外账户。基本账户只反映资金变化的自然效果,要正确反映两权关系和成本利润的对比,提高经济效益,还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有关基本账户进行调整、分配和加工处理。因此,在基本账户的基础上产生了调整账户。

调整账户依据基本账户而设计,有的与被调整账户共同反映同一对象,有的专门反映核算对象在流转中的某一个环节,有的则通过集合分配或对比反映成本和效益。调整账户又可分为专用调整账户(如材料成本差异、利润分配、固定资产折旧)、综合调整账户(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待摊费用)和对比调整账户(如利润账户)。专用调整账户的直接被调整对象仅涉及一个基本账户,综合调整账户的直接被调整对象涉及一个以上的基本账户,而对比调整账户主要用于损益调整和成本分配。

3.活性账户与对偶账户。

有一类账户,因为其性质不固定,并且能相互转化,所以被称为活性账户。活性账户的性质具有互斥性,即在同一时点上,其性质非正即负。一个会计主体只能有正性和负性两类账户。当活性账户的性质为正时,属于正活性账户;当其性质为负时,属于负活性账户。能相互转化的两个账户互称对偶账户,如利润和亏损、财产盘盈和盘亏、预提和待摊等。互为对偶的两个正、负活性账户可以互换。

在交易发生的过程中,账户余额可能发生变化。当资金流入企业时,相关账户的余额可能增加;相反,当资金流出企业时,相关账户的余额可能减少。把交易引起的账户余额的增减叫作资金的流向,资金流入企业为正流向,资金流出企业为负流向。两种性质的账户(正账户和负账户)和两种资金流向(正向和负向)构成四种基本类型的账项。不管经济业务多么复杂多样,组成复式记账会计分录的账项不外乎以下四种:①资产增加(正账户、正向),(+、+);②资产减少(正账户、负向),(+、-);③负债减少(负账户、负向),(-、-);④负债增加(负账户、正向),(-、+)。

4.实账户与虚账户。

会计的奥妙就表现在实账户与虚账户的设置上,实账户与虚账户构造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复式记账的数理规律

复式记账的数理规律主要包括会计分录方程、账户性质(正账户或负账户)、资金流向(正向或负向)和账项效果(正效或负效)的关系。

1.会计分录方程。

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将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按正负账户的分类原则简化为“资产=负债”。当我们把资产和负债账户所反映的金额当作绝对值来理解时,这一等式就是:|资产|=|负债|。对于记账主体而言,一笔分录必有两个互相对应的账户,它们的借贷方向相反、金额相等。具体可描述为:+A=-L;+L=-A;+A+L=0。这正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资产增加与负债减少等效(+A=-L),两者都记借方;资产减少与负债增加等效(-A=+L),两者都记贷方。

会计分录方程是复式记账法的计算依据。由于所有账户的账项都是严格按照分录的指令登记、汇总和结算的,有几笔分录就有几个分录方程。根据数学原理,可以推导出两个重要平衡公式,即账项发生额平衡公式和账户余额平衡公式。①账项发生额平衡公式:正项发生额之和=-负项发生额之和;负项发生额之和=-正项发生额之和;正项发生额之和+负项发生额之和=0。②账户余额平衡公式:正账户余额=-负账户余额;负账户余额=-正账户余额;正账户余额+负账户余额=0。

以上两组方程说明:①在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下,任一会计期间,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之和与贷方发生额之和互为相反数,或一个会计主体在任一时点所有账户余额的账项方向值或效果值之和等于零。②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任一时点,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正账户余额之和与全部负账户余额之和互为相反数,或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账户余额的账项方向值之和等于零。当企业持续经营时,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余额也是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余额。所以余额方程也就是会计恒等式: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由于它反映了某一时点相对静止的资金运动状态,简称静态方程。

2.账户性质、资金流向和账项效果的关系。

在生产经营中,四种基本类型的会计分录决定了交易账项的要素:账户性质(正账户或负账户)、资金流向(正向或负向)和账项效果(正效或负效)。通过对三要素的分析,得出复式记账中账户性质、资金流向和账项效果的数理关系。凡效果为正的账项,其性质和流向都同号:同正(+,+)或同负(-,-);凡效果为负的账项,其性质和流向都异号:正性负向(+,-)或负性正向(-,+)。由此可见,效果的符号是由性质和流向两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三项因素中,只要已知任意两项的符号,即可求出未知的第三项的符号。当三项因素中已知任意一项符号为正时,其余两项因素必同号,如某账户的性质为正账户(资产)时,另外两项因素效果和流向都同号;反之,当已知任意一项的符号为负时,其余两项因素必异号,如某账户的性质为负账户(负债)时,另外两项因素效果和流向符号相异。这就是复式记账规律。

对于账户性质、资金流向和账项效果符号的正负关系,有人借用电工学中的右手定则(安培定则),将借贷法指示的三项关系描述的十分清楚。T型账户左为借方,右为贷方,左手心朝上指示正账户,左手背朝上表示负账户;拇指指示正向,小指指示负向。当账户性质为正账户时,左手心向上,大拇指在左、小指在右,表示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当账户性质为负账户时,左手背朝上,大拇指在右,小指在左,表示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只要已知三项中任意两项的符号,都可用左手定则指示出未知一项的符号方向。同理,也可设计右手定则。

(五)信息管理的数理模型

信息管理的数理模型主要用于探讨信息的获取方式和信息的管理手段,具体包括会计核算技术和会计管理技术两个方面。

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数学家、法学家、工程师等也参与到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中,使会计活动进一步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模型化描述已成为一种趋势。核算是会计的传统职能。传统的会计核算技术主要包括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和成本计算等初级模型。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标准成本法、成本性态分析、经营杠杆分析、存货管理、线性规划、影子价格、价值工程等中级模型,传统会计管理的量化模型大多通过四则运算构建。而现代会计管理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模拟技术、排队管理、相关分析、动态规划、蒙特卡罗、泰勒级数、马尔可夫、经营预测和管理决策等高级模型,现代会计管理的量化模型大多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构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大都要经过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合适。只有通过检验的模型才能用以科学地估计和预测。数理统计方法的严重不足是:①要求大样本;②要求样本有较大的代表性和较明显的分布规律;③计算的工作量较大;④可能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一致的情形。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们通常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完全,包括参数信息不完全、结构信息不完全、关系信息不完全或运行信息不完全。模糊评价模型和灰色动态模型解决了这类问题。用灰色动态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研究会计管理问题,能使会计中许多抽象的问题实体化、数量化,并在变化规律不明显的情况下,找出规律,分析变化,从而揭示系统发展的优势、劣势、潜力、危机,使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六)交易行为的数理语言

交易行为的数理语言主要探讨信息的存储(俗称“记账”),将会计语言转化为数理语言,包括交易行为的账项数轴与分录数轴、账项坐标与分录坐标、经营资金的动态特征、会计等式的立体结构。

在会计记录中,业务交易是通过会计分录来记录的。运用会计语言对业务交易所做的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它对交易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并起描述作用,同时对记账起指令作用,是交易与记账之间的桥梁。会计分录不同于一般的文字记录,它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把业务交易转换成会计语言,并按会计语言进行信息的存储——记账。而把会计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才能对交易做出精确的记录。交易形式的复杂性决定了数理形式的难度。账项数轴和账项坐标是会计基本的数理工具。它能全面、形象地反映经营资金状态、各种会计信息及以经营者为记账主体的复式记账规则。

1.账项数轴。

用数轴来反映账项要素,如图1所示。原点是记账主体,右方为资产、左方为负债,基本业务用① ~ ④表示,箭头方向指示资金流向和账项效果。箭头相对方向(以0为中心):离心(箭尾向0),①、④表示正向;向心(箭头向0),②、③表示负向。箭头绝对方向:向右,①、③表示正效;向左,②、④表示负效。箭头长度反映金额大小。

①的位置在0的右方,是正账户(资产);箭头相对方向是离心,表示正向;箭头绝对方向向右,表示正效;由此可知①反映的是(+,+),第一种账项。②的位置也在0 的右方,也是正账户;但箭头的相对方向是向心,与①相反,表示负向;箭头绝对方向向左,表示负效;由此可知,②反映的是(+,-),第二种账项。而③的位置在0的左方,是负账户;其箭头相对方向是向心,表示负向;虽然③的性质和流向均与①相反,但它的绝对方向也向右,与①相同,所以也是正效;由此可知,③反映的是(-,-),第三种账项。同理,④反映的是(-,+),第四种账项。由此可知,分录三要素可在数轴上得到完整的体现。设①的金额值为a,②的金额值为b,③的金额值为c,④的金额值为d,则:a>b>c>d。

2.账项坐标。

用笛卡尔坐标系来反映账项要素(账户性质、资金流向和账项效果)之间的关系。如果以直角坐标系的横轴X表示账户性质,纵轴Y表示资金流向,两者的交点为原点。原点以上,Y为正向;原点以下,Y为负向;原点以右,X为正账户;原点以左,X为负账户。三要素和金额都可用直角坐标图来描述。以第四象限为例,资产减少,(+,-);OA为账项线,其长度代表金额,可见OA为负效(贷)值。同理,可显示第一象限的资产增加,(+,+);第二象限的负债增加,(-,+);第三象限的负债减少,(-,-)。四种基本类型的账项都可在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内对号入座,如图2所示。又因一笔分录由两种账项构成,同理,也可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基本业务的分录坐标。

3.经营资金的动态特征。

经营资金的动态平衡图(见图3)显示了经营资金的双轨运动。它在平衡状态中运动,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当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时,在任一时点,记账主体的左方和右方即经营者的资产和负债永远是对称和平衡的。不管经营资金流量大或小,在任何时点,资产与负债之和总是等于零。这就是复式记账规律产生的依据,也是形成科学的经济监测手段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图3 中,00为经营资金的期初余额;01~ 04为四种类型的分录下对应时点经营资金的余额;0n为下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资金目标。

经营资金动态平衡图描绘的阶梯状直线图形仅仅是按照传统的企业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基本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等设计的,与资金自然循环的客观状态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由于资金自然循环周期与会计分期不同步以及对时间因素的计量误差等造成的。折旧、待摊、预提、差异、贴现、标准成本及预算等,都是跨越时间(过去的和未来的)的核算手段。

随着社会实践的检验及电脑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会计假设和原则不断受到修正,对企业未来效益的预测和控制功能以及对经营责任的计量和监督功能等不断强化,对会计的反映功能特别是对企业资金时间效应计量的精确度和及时性要求愈来愈高。随着会计分期的不断缩短,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将不断提高,阶梯式经营资金动态平衡图也将不断趋于它的真实原形。

4.会计等式的立体结构。

经营资金运动是立体的,但立体模式难懂且不易理解,而投影学描绘的平面图往往比立体模型更方便、实用。由于经营资金运动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只要在它流转不息的螺旋体中截取其中的一个周期片段,从互相垂直的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剖视,即可近似地反映资金运动状态。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剖视图,就是前面描绘的账项坐标图和经营资金动态平衡图。由此可见,复式记账的坐标原形是立体空间,如图4所示。

如果复式记账的坐标原形是立体空间的话,那么作为核算基础的会计等式自然也是立体的。它应当既反映资金运动,又反映平衡关系。平衡公式: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流转公式: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资金流量公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这三个会计等式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它们从不同侧面或方向,搭起经营资金运动的立体模式,分别反映经营资金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公式简称静态方程,流转公式和资金流量公式简称动态方程。

(七)账簿记录的数理关系

账簿记录的数理关系主要探讨信息的加工过程(俗称算账),具体包括原始记录与账簿记录的数据模式、统计转录与会计分录的业务逻辑、手工会计与数字会计的信息流程。

1.原始记录与账簿记录的数据模式。

账簿由相互联系、具有特定格式的账页组成。账簿记录是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来实现对每项经济业务完成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因凭证对经济业务的反映是片面的、零星分散的,每一张凭证只能就个别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把某一时期的全部经济活动完整地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把会计凭证提供的大量分散的核算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登记到有关账簿中去。

从数理关系来看,账簿记录与经济业务之间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账簿通过对会计凭证所反映的大量经济业务进行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加工,在一定时期终了,就可以为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有关资料。账簿记录和财务报告之间又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日记账可以用来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完整情况,也可以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完整情况。分类账可按提供会计资料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总分类账簿根据分类标志的不同级次开设,用以提供总括性的核算资料,是每个核算单位的主要账簿。明细分类账簿通常根据某个总账级次所属的次级分类标志开设,用于提供某个总分类账户详细的核算资料。总账记录和明细账记录的数理逻辑由此产生。会计明细账和总账的平行登记,从本质上讲是统计转录。具体如图5、图6所示。

2.统计转录与会计分录的业务逻辑。

由图5、图6 可见,统计转录与会计记录虽然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但统计转录的两个账户(数量标志)可以看作是方向一致的两个数量值,它不存在两权关系和方向性,是统计常用的平行转录。而会计的两个账户之间金额相等、账项效果方向相反,即两个账户的账项效果值互为相反数。它存在两权关系,体现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财产关系,或委责者与责任者的权责对等关系。

3.手工会计与数字会计的信息流程。

手工会计的核算程序要根据核算单位的性质、规模大小、业务繁简以及管理的要求来具体确定。微观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为:记账凭证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处理程序。现行会计信息流程的设计也是沿袭手工记账的账务处理流程,信息输入是从记账凭证开始的。而理想的流程应当是全程自动化,将原始凭证中用普通语言描述的业务交易内容转换成会计语言,并按照它的指令进行信息存储,由记账员依据原始凭证描述的交易内容及其涉及的相关账户方向和资金流向以及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判断一笔分录中的两种账项的方向后,自动填制记账凭证,实现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信息流程的全程自动化。

(八)会计目标的数理模式

会计目标的数理模式主要探讨信息输出的模式(俗称“报账”)。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全面综合,利用它可以得到大量的综合信息。报表模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①简单模式。包括文字叙述式、规范报表式和资金流量式。②中级模式。包括汇率折算报告、合并会计报告、管理咨询报告、企业清算报告。③高级模式。包括指数调整报告、指标评价报告、预测会计报告、增值会计报告。

三、数理会计的价值

数理会计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涵盖了现代会计的几乎全部内容,由此可以构造出完整的数理会计学体系。从这个观念看,数理科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不仅为会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学家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态度,使其对会计问题的本质产生全新的看法。因此,可以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将数理会计的作用归纳为: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解读,同时又是数字化会计的依据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马冀.浅谈会计的数理属性[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4).

袁明哲.数理会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汪一凡.会计信息系统原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袁明哲.计量会计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马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学科体系重构[J].财会月刊,2007(2).

马冀.核算技术的模型构造与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5).

马冀.模糊会计建模方法及应用评析[J].会计之友,2013(6).

上一篇:自适应淘汰机制下一篇:大逻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