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属性

2024-08-09

会计计量属性(精选10篇)

会计计量属性 篇1

会计计量属性

导学案

2018年3月8日第3、4节

教学目标 掌握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

掌握会计计量属性的账务处理

引导学生会计方法的处理 教学重点 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

教学过程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五种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 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 计量。

一、历史成本

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二、重置成本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中,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四、现值

1、固定资产采用现值计量的情形:

(1)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2)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4)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值口径。

(5)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 值口径。

(6)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资产组)减值测试时,可收回金额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2、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3、辞退福利补偿款超过一年支付的,以现值确认辞退福利金额。

4、预计负债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以相关现金流出的折现值作为其最佳估计数。

5、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6、销售(劳务)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按照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未来应收款的现值)确定销售收入。

五、公允价值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5、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处理时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非货币性交易中,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7、债务重组中,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习题:

1.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A、现值 B、可变现净值

C、历史成本 D、公允价值

答案:D 解析: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下列有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六要素和会计计量属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当作自有资产入账,体现了谨慎性的质量要求

B、出售无形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属于收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C、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D、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答案:D解析: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当作自有资产入账,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质量要求;出售无形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属于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上述选项中,只有D选项属于正确答案。

3.资产按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A、重置成本 B、历史成本

C、公允价值

D、现值 答案:B解析: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 篇2

关键词:产权会计,属性,公允价值

产权会计在全球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所关注的是产权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 即产权会计是人们在运用现代产权理论与会计学并将而二者相互结合的产物, 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的具体运用。导致这一研究仅局限于产权与会计二者间的关系, 本文正是观察的只一点, 将以产权会计计量的核心问题—计量属性来进行研究。

产权会计计量属性分析

一、产权会计计量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价值数量方面的记录和反映。而价值仅是财产物资的一种社会属性, 因此, 对价值运动数量的记录本质上是以记录主体拥有对财产物资的排他性产权为前提的。而记录主体承担着确定主体本身及主体相关利益人所享有产权的重要责任, 此时会计在明确和界定产权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会计并不能完全精确地界定产权。企业是其所有者交易产权而形成的契约联合体, 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 企业各方势必会签订合同, 慎重选择会计计量单位和其属性。而价值计量是唯一可以被各产权主体接受的, 同时使各产权主体利益得到均衡结果的计量。所以, 产权主体迫切需要对产权进行价值计量, 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各方利益。

二、产权会计计量的对象

产权会计计量对象指被计量的客体, 就会计要素而言, 就是指负债, 收入、资产、费用等公允价值的概述。

(一) 公允价值的含义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关键, 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核心。作为多种计量属性的集合, 公允价值必然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 公允价值的本质

关于公允价值的本质, 国内会计界并未形成相同的观点。根据坎宁的名著《会计中的经济学》中对价值计量法的独创性论述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的会计计量属性, 是价值观念的体现, 也是价值观念的会计表现, 具有公允性、现实性和估计性的特征。

(三) 公允价值对产权会计的促进作用

现实中产权会计关于财产的计量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主要有两方面决定: (1) 由产权会计的本质、目标、和职能决定。 (2) 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公允地维护外部产权主体财产保值增值等正当产权利益、反映产权流。公允价值对产权会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产权制度的要求。会计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产权制度, 且又反过来服务于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产权会计遵照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 使其计量属性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 (即公平、等价、平等、诚信、自愿等原则) , 这五项原则是公平、高效的产权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的体现, 而这些基本原则的实现有赖于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2) 实现产权功能。产权功能指产权制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因为人的理性及人们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通过产权的设置、界定、安排及变更以影响个人行为, 最终达到不同的社会效果, 这便是产权具有特定功能的原因所在。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是会计为产权主体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 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进而有利于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激励功能和外部性内部化功能的实现。

(3) 维持产权域秩序。产权主体将拥有的资源进行投资的目的是提高自己产权份额绝对量的增长, 增加其在社会总产权份额中的比重, 进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但若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 产权主体之间相互冲突摩擦, 这势必会增加成本, 降低经济运行效率。而公允价值是基于现行和未来价值的会计计量,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域秩序与产权域秩序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这奠定了高质量的信息的产权基础, 也能够更好地界定和保护产权, 更好地维持产权域秩序。

(4) 实现产权会计目标。对正当产权利益的界定和保护是产权会计产生所在。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 实现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的产权会计目标, 客观上需要价值计量的实施, 而追求价值计量是产权会计的内在要求。因而, 基于公允价值本身特点, 公允价值是价值计量的最佳实现形式。公允会计计量使产权会计走上追求价值计量的正确道路, 并且使受托责任能够得到良好的认定和解除, 实现产权会计目标。

三、基于公允价值所提出的建议

(一)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完善的理论, 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而言, 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要重要许多。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在深入了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国情, 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压力, 不考虑自身情况, 一味地与国际准则趋同。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二) 加强市场监管

良好的秩序和道德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因而在规范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 还应当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 从而避免不公平交易和操纵利润的情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企业的内部职能分离出去以后, 除非会计服务公司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企业造成的 (例如企业对前者隐瞒重大经济事项) , 否则责任应由前者承担。这样, 证券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督部门面对的将不再是数目宠大的上市公司, 而是有限的会计服务公司, 这将大大减轻其工作强度, 并可以执行更有效的监督, 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也更加迅捷与完整。

(三)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有法可依”是前提,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确保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获得产权, 进行产权交易、分享合法权益和提供全面系统法律保障。和证管机构相比而言,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角色转变应该大得多。后者的工作重点将不再仅是规范一套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 而是扩展到对所有可能听会计方法加以定义或称标准化。会计服务公司 (在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以外) 可以通过对这些标准的会计方法进行各种组合推出自己的信息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关注的不再是会计报表的整体可比性 (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除外) , 而是各会计方法的可比性。准则制定机构工作重点的转变, 也将促成会计选择研究重点的转变, 学术界将由对各种会计方法高下的争论⒀, 转而着意于会计方法的创新。应该建立会计方法创新的专利注册制度, 激励创新, 保护会计研究者的利益。

(四) 实施企业产权价值运动

在对企业产权价值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 首先涉及到的是产权价值的计量问题, 而计量必然涉及到计量标准——货币单位, 这就必然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资金联系起来。具体而言, 企业所发生的产权经济活动, 首先要通过会计的确认来确定它是否应作为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对象, 是否引起产权价值运动;其次, 对已确认为会计对象的产权经济活动, 应将其引起的产权价值量的变化通过会计计量量化为一定的资金量;再次, 对已确认和计量的产权经济活动, 通过会计记录, 一方面要将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加以揭示,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其所引起的产权价值量变化的轨迹以资金运动的形式加以描述;最后, 将一定会计期间内所记录的产权经济关系和所描述的反映产权价值变化的资金运动轨迹加以汇总整理, 并对外披露。

参考文献

[1]徐娟.浅谈会计本质的再认识[J].经营管理者, 2009, (04)

[2]徐娟.浅谈会计本质的认识[J].现代商业, 2009, (15)

[3]邵瑞庆, 陈春华.再忆潘老[J].财务与会计, 2009, (03)

[4]郑悦, 陈志宏.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会计本质的新思考[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8, (07)

[5]陈志宏, 周峰.会计本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诠释[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09)

会计计量属性 篇3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计量属性 异同

一、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以及财务会计计量两者属性的共同点

(一)两者都是以历史的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

历史的成本能够成为财务会计当中一个非常主要的计量属性,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财务会计的对象所具备的特征:财务会计常常都是属于企业当中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其业绩能够使用货币量化的历史展开认定。历史的成本实际上是在过去交易当中的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所具有的可靠性以及客观性促使其成为了财务会计当中的一个主要的计量属性,且它一般都是应用到交易中或事项出现的时候进行一个初始的认定。

(二)两者都以重置成本作为补充计量属性

在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虽然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历史成本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还是需要使用一些的一些计量属性进行补充。主要原因是因为会计的信息质量所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相关性。在财务会计中,重置成本通常是被用到盘盈固定资产中的计量。

在税法当中,使用重置成本更注重扣除成本的合理性。在税法当中有两个地方都规定了使用重置成本:在税法当中一个是在对土地方面的增值税展开计算的过程中,土地开发商可以除去旧的房屋或建筑物当中的一些评估的价格,使用重置成本作为可以扣除的成本。如果根据历史成本法对可以扣除的成本进行相关的计算,那么在当前房地产的价格时常发生一些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就不可能正确的计算出应该扣除多少成本。在税法当中的第二个地方就是对盘盈固定资产方面的计算过程当中,以和固定资产相同的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税的基础。

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的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在使用历史成本中存在的差异

历史成本在两者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历史成本可以确定的状况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使用一些其他的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作为一个相对较传统的计量属性,但对那些金融新兴衍生的工具,就必须将公允价值当作财务会计中最重要计量属性,才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进行比较的话,财务会计更注重决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所具备的特征肯定是需要选择和计量对象的决策最具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就比较明显的显示出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无法和税务会计中一家独大的地位相比较。

(二)公允价值: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间存在的差异

1.在两者中的适用范围不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当中相关性最大的计量属性,对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也可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此类资产的计税基础仍是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在历史成本和当前的市场价格都无法确定时,税务会计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它是被当作补充的计量属性来使用,只局限于资产,不包括负债。

2.使用的目不同,且存在差异。近年来,财务会计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不断衍生,很多新的金融工具业务不断出现,它们通常都是属于履行中的合约,尤其是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无需付出初始的净投资或者初始的净投资也很少,和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转移通常也需要到相关的合约到期或者是履行时才可实现,对此类业务进行核算,就需多次的使用到公允价值。

三、结语

具体到会计的计量属性,不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在我们国家,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都基本上趋于成熟,在我们国家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中,专门针对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做出了相关的规范,企业只需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以及认真的执行就可以了;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就不具备在某个相关的税收法规当中给出的明示,但它在实际中是真实存在的,不可不察、不可不明。

参考文献

[1]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8年,第3期第5页.

[2]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会计计量属性 篇4

【摘 要】近些年来,会计体制该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计量属性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广。而我国相关部门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已经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现值计量就是比较常用的计量方法。然而,在目前的现值计量属性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笔者针对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作用及其改进进行了研究探讨,总结了相关有效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现值作用;改进

可以说,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同时也为会计核算工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逐步增强会计主体单位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重点对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作用及其改进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一、现值计量属性中存在的问题

1.现值计量属性自身存在不足

目前现值计量属性最大的缺点就是具备较强的主观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严重影响了其可靠性。当会计人员在对某项资产的贴现值进行评估确定时,应该遵守净现金流量流入的具体时间、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等方面的因素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财务会计人员也只能依靠主观意识进行预计,具体将现金流量多少、什么时间流入等进行预计,并没有寻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主管预计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每一位会计人员产生的主观估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新近流量又是发生在未来阶段中的,我们在对闲置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也只能根据时点进行表达,所以往往是把净现金流量假设在末端,这也是导致现值偏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对现值计量属性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定义,可实际运用次数较少。

2.传统会计与现值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

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

3.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足以支撑现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

现如今,我国会计人员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文化程度,还是素质修养方面,都呈现了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内容,甚至对企业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工作并不了解,更别提对时间价值与风险概念的人事,从而导致现值计量属性形同虚设,很难应用与实际会计工作中。其次,现值计量属性要对现金未来流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分析,通常对于职业判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大部分的会计人员缺乏这种职业意识,最终导致现值计量属性结果的精确性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

二、对我国运用现值计量的思考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上,已经明确要求了会计主体在获取资产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要求,任何会计主体单位都不允许擅自随便更改其账面资产。而这一原则也是当前我国会计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计量属性,也给会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确定未来的发展决策时,往往会参考与历史早期的成本计量资料,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误导政府财政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会计行业日后的长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悖于资产的定义上,资产作为会计主体单位创造经济利益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先的成本原则只是过分的强调了过去,但现行的计量属性则是会对企业现有资产已经将来的限制进行科学、惊喜的计量,这才是资产定义的根本表现,这种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成本原则。

2.使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向面向未来发展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都是历史过信息,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制约了财务会计的长远发展。因此,人们无法从财务会计人员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如果使用者非常迫切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这就很容易出现决策错误的现象。但是,若是将闲置计量属性应用到其中,反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宝贵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虽然这些信息并不是很快实现经济效益,但其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才是众多投资者尤为关注的。并且,随着计量限制属性的飞速发展,有效推动了财务会计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更多便捷的条件。

3.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意识

实际上,所谓的现值主要是指现金未来流量的贴现值,其具体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问题。但是,就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现状而言,大部分财务人员很少重视到时间价值,这也势必会对日常理财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面临当前竞争力如此激烈的社会,会计主体单位中存在的风险较大。如果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财意识薄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经营者必须告诉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限制计量属性的应用,确保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全面的了解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束语

现值计量属性在理论上优点突出,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应该在研究对某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如何清楚地确定与之相关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会计计量属性 篇5

1.管理会计的隐形知识属性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管理会计站在财务战略角度支持决策分析、推动业绩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在当前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亟待提高会计人员在复杂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一味强调系统性,实际上是在众多的理论内容面前匆匆而过。其实,理论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决策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管理会计中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标准化的语言文字或图像所传递表现的知识,其阐释和传授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理论讲述实现,比如一些概念、制度和技术方法。隐形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语言解释,只能被演示证明其存在。企业进行管理决策、规划、评价活动前需要会计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中收集、整理与分析活动相关的数据,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利用财务数定量地实现目标。这一过程中选择数据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程度决定着管理活动有效性,而这些职业判断能力源于隐形知识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直觉和洞察力。

管理会计理论教学由教师课堂讲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通过揣摩教师讲述思路,学生可以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但是教师的讲述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化效率,许多考试分数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面对相应的实践问题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缺乏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不能把握会计方法的本质。因此教师必须反思并改进教学方法,解决理论讲述不能清晰地传递隐形知识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和企业对会计教学的期许。

2.案例教学法在隐形知识传递中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获取隐性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模仿、互动、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20世纪代,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推出的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获取隐形知识。

教师选择的案例内容可以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包含问题和难题的故事,能够有效地说明教材所阐述的`理论或观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首先认真研读案例文本,了解案例的基本事实、分析主要问题,形成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信息、交换看法、达成初步的共识,为课堂讨论做准备。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与案例相关的理论框架,各小组根据成员的主要观点整理发言提纲,推选一人发言,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案例资料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通过课堂讨论,为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决策过程、形成多种观点提供了可能,吸引学生感知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兴趣。课堂讨论中教师不断向学员施加压力,使其察觉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通过互动、沟通,不断思考、归纳、领悟,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3.管理会计案例设计原则

3.1 选择典型案例,培养专业胜任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交叉后形成的学科,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实践活动信息量驳杂,诸如在复杂环境下确认计量财务数据这样的专业能力只能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和自身实践才能获得锻炼。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必须选择、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围绕教学目标编写案例资料,以便于在讨论时引导学生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将案例教学过程转变为深化熟悉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过程。

3.2 控制案例分析讨论的难易程度。由于学生是首次涉足管理会计学科领域,应以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为主,使用过难的案例资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设计应采取先易后难,以专题型案例为主、综合型案例为辅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具有实用性。不论是只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专题案例还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综合案例,其案例资料都应当完整、清晰,问题设计切合实际经营状况,学生可以在对案例资料的分析、讨论、总结过程中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为其步入管理会计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4.管理会计案例具体设计思路

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包括决策与规划会计、控制与评价会计、成本管理等五个部分。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形成一系列能有效传递隐形知识的案例设计思路,在重点章节理论教学结束时讨论专题案例,将该章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利用综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强对管理会计系统的整体理解。

4.1 专题案例设计思路。

4.1.1 成本管理部分。根据会计准则,变动成本法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时运用,对外报告必须采用完全成本法。教师在设计成本管理部分的案例资料时,

除了要求学生根据显性知识分析两种方法下利润差异的原因以外,还要进一步思考资料提到的生产经理的哪些行为是由变动成本法引起的,后续还可能采用哪些改善行为?企业决定采用及时生产法进一步降低成本时,成本管理方法的改变对企业行为存在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在突出考查现行成本管理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师在课堂讨论时,引导学生体会成本管理方法构成特点,为学生在以后实践工作中自主设计会计方法做出示范。

4.1.2 预算管理部分。管理会计中预算以理论知识为主,内容枯燥,案例教学的重点应该集中在预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上。设置问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资料选择预算具体编制方法、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析差异成因。 学生可以分角色讨论,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为隐性知识传递奠定基础。

4.1.3 责任会计部分。涉及责任会计的隐形知识主要是各类责任中心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对其继续经营状况的评估问题,包括某部门或者生产线属于哪种责任中心、绩效评估标准、对责任中心管理者的评估方式等。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计算出财务指标,还需要对问题做出情景分析,例如扮演部门经理的学生需要回答在无法提高利润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剩余所得、扮演会计师角色的学生则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剩余所得反映了企业的项目投资情况而不是会计利润,迫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逆向工程”。

4.2 综合案例。理论讲述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空洞的,很难将其融为一体。综合案例能够涉及管理会计学科的多个理论部分,问题设计复杂,促使学生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合整理为综合案例的考核点包括成本核算、经营决策、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案例设计可以从将当期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入手,检查学生对成本核算程序的熟悉程度,重点放在如何选择成本动因上,要求学生说明对企业现有间接制造费用分摊政策、成本计算方法赞同或反对的原因及改进意见。教师还可以加入诸如特殊订货、亏损产品停产、有限资源利用等经营决策资料,学生承担案例中的决策人责任,以自己核算的产品成本为基础做出决策。通过筛选信息,识别问题,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自主地观察、分析、判断、取舍财务数据,学生才能体会、掌握其中的隐形知识,从而能够解决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和问题。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的论文 篇6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8)。

〔3〕上海会计〔J〕。,(11)。

会计计量属性 篇7

会计确认过程会涉及确认目标、确认对象、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会计确认目标就是在会计确认结束时其结果能够进行财务报表体系, 并对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会计确认对象就是对什么进行确认。会计确认标准是解决经济信息“能否”和以“什么”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会计确认方法就是在进行会计确认时所涉及的具体专门技术。总之, 在会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中, 从会计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加工, 到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披露, 会计确认无处不在。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本身具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其选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 满足不同的会计目标要求, 因此, 如何选择计量属性, 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 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说来,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 都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如在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 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 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

2.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用关系。由于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公开披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关团体利益及其分配。因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 由于成本补偿不足, 可以虚计和夸大企业的经营收益, 从而虚夸和粉饰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使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然而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 由于成本不能足额补偿, 其资本难以保全, 从而侵蚀投资者的资本及由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因此投资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限制这一快捷计量属性的采用。

3.使用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代价的, 在选择计量属性, 构件计量模式时, 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 只有具有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才能增加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否则, 基于现在或未来时态进行的会计计量就建立在主管臆断的基础之上了, 以此搜集详细数据和信息资料是会付出代价的。

二、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结合上述会计确认的定义和解释,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会计确认的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确认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会计确认从时间上来看, 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 (或称为再确认) 和终止确认。初始确认是对符合确认标准的经济事项首次正式加以记录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 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信息应该进入会计系统;经济信息以什么形式进入会计系统;这些信息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会计系统, 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信息其金额应为多少。后续确认是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 对各项数据进行筛选、浓缩、提炼或加以补充、重新归类、汇总、组合, 以及对于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由于发生变动而对变动影响的确认。终止确认是指对已经确认的项目何时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这些定性的判断都需要定量的配合, 这时就涉及依据所选择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都可用于初始确认。初始确认时采用的计量属性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确认的发生及发生频率。历史成本在用于初始确认后由于不再反映被计量项目的价值变化, 因而不会引起小于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而进行的后续确认。而采用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时, 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化后需要结合后续确认进行后续计量。

第二,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确认的范围。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标准之一, 要求被确认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计量是把确认的事项或交易加以定量化入账或列入财务报表的必要手段, 如果被计量对象没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或者相关的计量属性无法可靠地计量, 那么就只能被排除在确认范围以外。以自创商誉为例来说, 如果对于资产的计量选择的计量属性都是历史成本, 那么就会由于自创商誉可能不存在着历史成本而不予以确认;如果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 那么就有可能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予以确认。

第三,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影响到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这两个约束条件, 进而影响确认。例如, 历史成本信息一般情况下较容易取得, 信息“成本”较小, 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这一条件较易符合,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得以确认;而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较难, 信息“成本”较高,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效益小于成本的情况,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不予确认。从重要性上来说, 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例如, 假设对某一事项或业务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有可能会因为其历史成本信息并不重要而不予确认或不予单独确认。

综上所述, 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的基础, 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也会反过来对会计确认产生影响。由于会计确认贯穿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方方面面, 原始资料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确认, 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变动需要进行确认, 会计信息的输出仍需要进行确认, 因此,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肖自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 .

浅谈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篇8

摘 要 现行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存在一些缺陷、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该是以历史成木为主,根据需要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反映其他计量属性,其中历史成木属性体现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中,其他属性体现于会计报表附注;应该增加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在企业内部设立预测、决策或管理会计部门,以提供相关决策信息。

关键词 财务会计 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会计信息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量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会计计量一般涉及到会计计量的属性和会计计量的单位两个方面。会计计量单位一般有食物、劳动量和货币三种。自复式薄记诞生并在理论上得到总结以后,会计计量就以货币计量为主。关于会计计量的属性则存在较大的争议。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今年来很多计量属性都遭到了质疑,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成为会计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金融危机的出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取舍问题成为利益各方争论的焦点。

这6种计量属性同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分别组合,便构成了12种计量模式。由于各计量要素的性质、着重点、研究角度均不相同,所以由各计量要素组成的计量模式也各有其特点,这就需要会计实务有一个计量模式选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选择会计计量模式时,应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会计环境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环境背景,会计计量理论同样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并且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上所述,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之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就因为存在着物价变动这一客观因素。毫无疑问,在物价稳定或者物价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计量单位应该首选名义货币单位,而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时候,就应考虑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环境对会计计量的影响,还表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主要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就只能求助于其他计量模式。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向外界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一些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两种,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矛盾性,如何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之折现值和公允价值这6种计量属性而言,其可靠性依次由强变弱,相关性依次由弱变强,因此,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强调程度不同,也就会选择不同的计量模式。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应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连续的,根据过去的经济信息能够预测到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加快,市场瞬息万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已经变弱,会计计量应将注意力从过去转向未来,更多地采用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之折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三、可操作性

会计计量作为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要考虑到计量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计量方法在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会计计量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工具,要能为广大会计工作者理解并正确使用,要切实可行。在可操作性方面,以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因数据容易取得,便于检查,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会计方法,并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掌握,因而可操作性最强。相比之下,其他的计量模式因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随意性较大,可操作性就相对较弱。

四、会计计量对象

会计计量对象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会计计量对象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在计量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对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就是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和现值》中说明:公允价值主要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将企业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公允价值的主要应用对象。因此,对于不同的计量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或者说不同的计量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计量对象。

五、提供信息的成本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提供任何信息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其内容主要有会计成本和误差成本。会计成本就是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所要支出的费用,诸如会计人员工资、会计账表费用等。误差成本是指因所提供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信息使用者错误决策而带来的损失。这两种成本都客观存在,但因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资料数据都是基于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所以会计成本低,而会计人员利用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则需要花费相当成本,增加了报表准备成本。误差成本也同样存在于各种计量模式之中,并与可靠性和相关性具有一定关系。

当然,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并不是只能从上述12种计量模式中选择其一,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多种计量模式并用。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计量单位基本上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不同计量模式差别主要体现在计量属性的不同:历史成本运用最为广泛,收益采用现行市价,或有事项采用的是可实现净值概念,债务重组则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因此,针对不同经济事项,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会计研究.2000.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 篇9

(1)历史成本法

此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安置、开发、遣散的实际成本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操作简便,数据确凿,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并不直接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相关联,拥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职工所分摊的招聘、培训等历史成本可能并不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可比性和正确性,此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重置成本法

此法是在当前的物质条件下,对重置目前正在使用人员所需成本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现有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该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对什么是相同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的确定标准主观性过强,从而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

(3)机会成本法

会计计量属性 篇10

(一)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内涵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该假设包括两个意思:1.会计仅反映那些能以货币表达的信息,如果一个信息本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但苦于无法用货币来表达的,则只能无奈地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比如,人力资源就应该作为企业的一个关键资产进行账务反映,但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尚无法广泛地达到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企业是不反映人力资源的。2.币值稳定假设 为了会计信息的稳定性,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一个假定币值不变的含义。

(二)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目的 在诸多的计量手段中,只有货币标准是具有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和统一性的,货币计量单位假设为会计活动的开展选定了主要核算手段。

(三)货币计量的要求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要点提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货币的选用标准常用于正误甄别测试。

(四)例外情况 当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该假设不成立,应改用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上一篇:宣城汽车贷款手册下一篇:三年级健康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