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2024-06-17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共12篇)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1

一、人力资源应当予以确认

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 包括体力和智力, 从现实应用的状态, 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 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 具有未来服务的能力, 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 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 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人力资源会计除了仍采用传统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外, 还有以下四个人力资源会计所特有的基本假设: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是一个组织的有价资源;人力资源价值是可变的;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经营管理所需信息。如果说这些可以成为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话, 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物质资产是货币性资本的载体;物质资产是一个组织的有价资源;物质资源价值是可变的;财务会计提供经营管理所需信息。”这么说来二者没有质的区别。

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方法是用货币单位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方法认为人力资源只能采用非货币形式对其进行计量和说明。常见的计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1971年, 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源的经济概念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一文, 提出了职工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式。他们认为一个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是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的现值, 即将一个职工从录用起到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支付的报酬, 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 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一个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n为一个n年龄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 (t) 为该职工退休前第t年度的预计收入;r为适用于该职工的收益折现率;T为退休年龄。

若考虑职工退休前偶然死亡的可能性这一因素, 应按死亡的概率计算人力资源的期望值, 公式为:

式中:E (Vn*) 为一个职工的人力资源的期望值;Pn (t) 为该职工在年龄t死亡的概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员工终生就职于该企业不会变动且工作年限达到预期。但它片面地认为职工工资即为价值, 没有考虑到工资同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可完全对等的。该模型便于个人累加后将企业不同部门进行比较, 还可以累加得到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但对于团队合作创造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二) 随机报酬法

1985年, 弗兰霍尔茨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介绍了“随机报偿价值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对企业的价值在于他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用途和服务。一个人在一个组织机构内担任某职位的可能性是随机的, 在这种随机过程中人所提供的服务是对组织的报偿, 弗兰霍尔茨把这种过程称为“有报偿的随机过程”。根据上述随机报偿理论设计的计量个别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称为随机报偿价值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可以计量个人预期附条件价值和个人预期可实现价值。具体计算步骤为:1.确定职工可能占据的服务职位及其离开的可能性。可以将一系列的服务职位表示为i, 其中i为1, 2, 3, 4, …, m, m是离开组织的职位符号。2.确定这些服务的价值, 即个人占据每种服务职位的价值, 用符号R表示, 所有可能担任的服务职位价值就是R1+R2+R3+……+Rm, 其中Rm的值为零。3.估计个人在组织中供职的年限及占据该职位的概率。可将某人提供各种服务的时间概率设定为P (Ri) , 则个人对组织的价值为P (R1) +P (R2) +P (R3) +……+P (Rm) 。4.将所计算未来价值折现为现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V为人力资源价值, i为一系列的服务职位, m为离开职位, Ri为某职工在组织第i种职位可得到的价值;P (Ri) 为某职工担任某种职务的概率, t为时间, r为贴现率。

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更加准确计量事件的影响, 但该方法也有局限性, Ri值是人力资源价值, 本身就是未知的。忽略了其他资产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将企业的全部收益归结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高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 未来净资产折现法

史善思在1996年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一书中对经济价值法进行了改造, 提出一种计算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未来净值折现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GV表示人力资源群体价值;Vt和Mt分别为在第t年该人力资源群体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Vt+Mt) 即为第t年的预计净产值, t从1到n为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期限;r为贴现率。

如果可以预测Vt和Mt的平均增长速度, 则上述公式可以修正为:

其中, V0和M0分别为现实年度该人力资源群体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其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为工资总额和利润总额;g1和g2分别表示人力资源群体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增长率。

该方法既考虑到了净收益有考虑到了工资, 以净产值代替净收益来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由于将全部净产值归于人力资源价值, 有可能夸大了人力资源价值。

(四) 非购入商誉法

非购入商誉法由赫曼森在1969年提出。赫曼森认为, 企业过去若干年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一部分或全部都可看成是人力资源的贡献, 这部分超额利润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类似于企业确认非购买商誉价值的方法, 因此将其称为“非购入商誉法”。其具体做法是:1.根据本行业一定时期全部非人力资源资产总额及同期行业净收益总额, 计算该行业投资报酬率;2.根据本企业同期全部非人力资源资产总额及本行业投资报酬, 计算本企业该期应实现的正常净收益;3.根据本企业已实现的净收益, 计算其与按照行业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本企业应实现正常净收益的差额, 该差额反映企业的额外收益 (可看作“企业非购买商誉”) ;4.以本企业的额外收益除以本行业投资报酬率, 其计算结果是该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上述公式可以改写为:

该公式表明, 将行业投资报酬率与本企业实现的净收益相比所折算的资产, 与企业实际占用资产之间的差额, 应是人力资源的价值。

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把人力资源看成无形资产, 是一种将企业的超额利润按照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而不是计算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的方法。它适用于群体价值计算, 具有不存在未来收益估计和较大客观性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当某企业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 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或为负价值, 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 也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的原理。

(五) 人力资源当期价值方法

李世聪教授领导的课题构建了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 认为人力资源应使用当期价值进行计量, 它包括人力资源当期投入成本和当期创造的新增价值两大部分。如何从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中把人力资源创造的部分分离出来是其关键。为此通过条件假设和逻辑推导, 分别构建了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和分配等四种价值计量模式, 以分别计算出企业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和分配等四种价值。

模式1: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价值模型, 其公式为:

V=L+ (OP+RI+-OL) ×H

其中, V为人力资源当期群体价值;L为人力资源当期群体投入成本;OP为企业营业利润;RI为企业投资收益;DL为企业减亏额;H为人力资源创造新增价值所占比例。

模式2、模式3:人力资源的当期个体价值与绩效价值一致, 所以模式相同, 其公式为:

式中, 为1, …, n个员工;Vi为职工的人力资源当期个体价值 (绩效价值) ;Li为职工的当期个体投入成本;Ri为职工的价值调整系数 (根据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分数求得) ;n为群体员工人数;OP、RI、DL、H的含义同前。

模式4:人力资源当期个体分配价值模型, 其公式为:

式中, Pi为人力资源当期个体分配价值;T为分配总额;Si为分配标准;Vi为人力资源当期个体绩效价值;∑Vi为人力资源当期绩效价值总值。

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为解决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1.在确定分割比率时, 分割依据依然是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进行计算分割, 忽略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非同质性。模式2、3中个体人力资源被假设成在创造的净利润中做出的贡献是等同的, 他们价值的不同点在于当期投入价值的不同, 这点显然也是不对的。2.该方法忽略了人力资源价值是多年积累所形成的并将在以后的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收益这一现实, 否定了人力资源在进入本单位前的价值积累。3.对于持续亏损企业而言, 人力资源当期价值就会被低估。

四、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环境

在我国, 现有的产权制度制约了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完全竞争的人才市场尚未形成, 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指导人力资源会计实践,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1.人力资源法制化。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中途违约离职的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处罚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2.大力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3.开展试点工作, 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目前,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任重道远, 还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汉友.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条件[J].财会月刊, 2006 (4) .

[2]文善恩.人力资源会计[M]//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3]邢月波.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2) .

[4]龚江云, 季姗.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J].审计月刊, 2007 (7) .

[5]陈长星.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研究[J].经济师, 2007 (5) .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2

(1)历史成本法

此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安置、开发、遣散的实际成本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操作简便,数据确凿,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并不直接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相关联,拥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职工所分摊的招聘、培训等历史成本可能并不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可比性和正确性,此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重置成本法

此法是在当前的物质条件下,对重置目前正在使用人员所需成本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现有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该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对什么是相同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的确定标准主观性过强,从而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

(3)机会成本法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3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本群体、个体、绩效、分配价值和未来群体、个体价值等一系列计量模型,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本群体价值、个体价值、绩效价值、分配价值以及未来群体、个体价值六位价值一体化,并已经过多家企业应用验证,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与实践效果。

一、为什么提出当期价值理论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其价值计量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物力资本。国内外对此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也没有解决这一难题,导致人力资本价值不能计量,从而使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绩效考评、收益分配与机制建立等都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无所适从。特别是收益分配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无法计量而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客观价值量,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其权益受到了侵犯,从而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本价值开发的重大障碍,因此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和计量模型、恰当地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综合国内外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研究现状,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人的内在价值计量,二是按人的未来价值计量并加以贴现。所谓按人的内在价值计量,是指按蕴含于人体内的内在能力、智力、学历、资历等因素来确定人力资本价值量,而这些人的内在因素与多种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他受思想意识、观念、信仰、情绪、待遇乃至环境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就是条件相同的人也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因而,按人的内在价值计量是不可能解决人力资本价值计量问题的;所谓按人的未来价值计量,就是按人的工资、津贴等收入计量未来价值并加以贴现,但是,劳动者创造的贡献价值远远大于其工资和津贴收入,同时这种未来价值受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所计量的价值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与实际不符,计量的数据只能作为预测、决策的参考,不能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核算、绩效考评与收益分配的依据。因此按这种思路同样不可能解决人力资本价值计量问题的。对此,笔者研究了国内外多种价值计量模型,并对这些模型一一进行了实证测算,测算的结果与实际均有较大的差距,因为这些模型是按人的内在价值和未来价值计量的,很难反映其客观实际价值,也很难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按人的内在价值和未来价值去研究人力资本价值是无法实现的。

笔者发现上述道路走不通,只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思路,通过反复、深入地研究,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不同于国内外研究的全新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即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

二、什么是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

所谓当期价值,是指人力资本当期投入价值(即人力资本当期投入成本)是直接为人力资本所耗费的包括工资、津贴、福利费、培训费、保险费、离职费等支出,这些费用理所当然是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的组成部分,应列入人力资本当期价值之内。人力资本价值构成的另一部分就是人力资本当期创造和实现的新价值。企业实现的新价值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以及亏损的减亏额。新价值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共同创造的。但在现行核算中,只反映物力资本,而未反映人力资本,将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完全归功于物力资本,而将人力资本排除在外,人力资本未享受应得的权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目前,企业人力物力所创造的新价值和投入价值按现行核算已混为一体,无法单独反映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新价值和投入价值。笔者运用数理计算方法,按生产要素引入弹性系数计算出人力资本当期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所占的比例(H),然后与企业投入和产出总的价值相乘,求得人力资本当期实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同样应列入人力资本当期价值之内。这部分价值大,意味着人力资本能力强、实力雄厚、贡献显著,否则反之。

(一)从时间含义来说,当期价值是指当年价值

为什么是“当年”的价值呢?这是因为:1.人力资本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历年累加,如果历年累加既无据可查,且计算更趋复杂化。因此,必须固定一个年度按当年计算为好。2.时间上定为当年,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一致,便于采集数据。人力资本当年发生的投入和当年应分摊的费用与当年创造的利润、收益等数据和凭证可从当年会计核算资料中取得,十分方便,有利于现行会计核算。

(二)从空间含义来说,当期价值反映的是一个单位人力资本所实现的经济价值

这与现行核算的单位主体(即以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为核算主体)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计算的人力资本价值要受单位经济价值和效益的制约,单位创造的经济价值高、效益好,人力资本价值就应大一些;单位创造的经济价值低、效益差,人力资本价值就会小一些,不论群体价值、个体价值都是如此。自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单位所计量出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会有差异的。因人力资本的价值要受单位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所制约,笔者所反映的当期价值,就是立足于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本当年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有立足于一个单位当年人力资本可实现的经济价值,才具有现实和可以实现的经济资本,单位才能有承受能力。离开单位当年实现的经济价值去谈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现实的。

(三)从理论含义来讲,当期价值是以马克思剩余价值和现代资产价值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观点,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人力资本价值是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要劳动价值实际上就是补偿劳动消耗部分,体现为人力资本当期价值中的投入成本;剩余价值部分体现为人力资本所创造的新价值部分,两者之和即为人力资本当期价值。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产,符合现代资产价值计量的特点,其价值应与对物力资产价值的确认、计量相一致。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符合资产价值计量的特点和成本计价原则。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利润和剩余价值产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认识,即剩余价值和利润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理论的提出及其模型中“H”比例的提出,说明企业利润或剩余价值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所共同创造的,因而当期价值理论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思想观点。

三、当期价值内容的组成

计量当期价值包括人力资本当期投入成本和当期创造的新价值两大部分。

(一)人力资本当期投入成本是指直接成本

人力资本的直接成本是指为取得、开发、保全不同等级人员的使用价值而发生的成本。人力资本间接成本是指与取得、开发、保全人力资本使用价值有关的人事管理活动的职能成本,不属于直接为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内容。这部分费用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费用一同发生,是管理费用的一部分,与物力资本价值构成相一致,应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不应作为人力资本价值。

(二)人力资本当期创造的新价值是从企业创造的新价值中分离出来的

对于亏损企业的减亏部分同样应列为企业的新价值。笔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运用数理计量方法解决了如何从企业创造的新价值中把人力资本创造的部分分离出来这一国内外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首先,通过条件假设和逻辑推导,建立企业人力、物力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公式:

Q=ALαKβ (1)

式中:

Q——效益或产出

L——人力资本的投入

K——物力资本的投入

A——技术水平参数

α——人力资本投入的效益参数

β——物力资本投入的效益参数

为了简化计算,将公式(1)两边取对数得到:

LnQ=LnA+αLnL+βLnK(2)

再令: Q'=LnQ

A'=LnA

L'=αLnL

K'=βLnK

则公式(2)变换为:

Q'=A'+αL'+βK'

即人力资本投入、物力资本投入、产出三者的自然对数之间存在上述线性关系。为了进一步简化计算,笔者直接采用企业当期人力资本投入、物力资本投入、产出的数据,并假定技术参数A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视为常量。在此情况下,将(1)式变为如下生产函数:

即: Q=αL+βk(3)

其中:Q——企业效益或产出的对数值

L——人力资本投入的对数值

K——物力资本投入的对数值

公式(3)已说明短期内企业效益(或产出)与人力资本的投入之间呈线性关系。运用式(3)便可以求得:H=αL/(αL+βk)。H比例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本对新价值贡献的比例,通过它与企业总的新价值相乘,计算出人力资本所创造的新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人力物力共同创造新价值的分离。

把人力资本创造的新价值从物力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笔者分别构建了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和分配等四种计量模型,分别计量出企业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和分配等四位价值。在计量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的基础上,笔者还构建了人力资本未来群体、个体价值计量模型,计算出未来群体、个体价值的现值,为企业管理和经营预测、决策提供信息。笔者所构建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从逻辑关系上十分严密,前一个模型是后一个模型的计量基础,当期价值计量模型是未来价值计量模型的基础,形成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有机体系。

四、当期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模型一:人力资本当期群体贡献价值

V=(VA+I)×H

式中:

V——人力资本当期群体贡献价值

VA——工业企业当期的增加值

I——工业企业当期利息支出

H——人力资本对新价值的贡献比例(人力资本贡献率)

(1)运用此模式可以计量人力资本群体(如整个企业、企业的独立核算部门、附属企业、分支机构等)的贡献价值大小,反映集体力量的劳动成果和智慧,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以评价和分析企业的创新价值的能力和水平。

(2)根据企业当期群体贡献价值除以员工人数即可求得人力资本当期人均个体贡献价值。

模型二:人力资本当期人均贡献价值

VP=V/N

式中:

VP——人力资本当期人均个体贡献价值

V——人力资本当期群体贡献价值

N——该群体员工人数

不同的行业应该选择不同的产出指标。在工业企业中,笔者以工业增加作为企业经济效益主要产出指标考评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较为合理。因为工业增加值是当年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是在总产值基础上扣除中间消耗的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后的剩余产品价值,即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中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是各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劳动量的货币表现,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反映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其计算公式和过程如下:

企业当期工业增加值=当期总产值

-当期物质生产部门消耗价值-当期支付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费用-利息支出

模型三:人力资本当期个体绩效价值

Vij=VP×Gi×Rij

式中:

i=1……个岗位

j=某岗位1……个员工

Vij——某岗位人力资本当期个体绩效价值

Gi——某岗位、岗级调整系数

Rij——某岗位个体绩效价值调整系数

此模型为了使人力资本人均个体贡献价值和个体绩效价值集中反映,将两者融为一个模型,改变现有人力资本绩效考评多以非价值指标评价员工贡献大小的情况,实现了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的有机结合。

模型四:人力资本当期个体分配价值

人力资本收益价值的分配直接与员工当期个体绩效考评挂钩,它分配的具体实现过程是:首先确定分配总额;其次确定分配标准;最后确定分配额。

人力资本当期个体分配价值=分配总额×分配标准

五、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一)创造性地提出当期价值理论

建立人力资本当期价值计量理论,改革传统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方法。由于蕴含于人体内的内在因素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人力资本价值计量带来难度,因此,从人力资本当期贡献价值的角度来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符合现代资本价值计量的特点和原则,与物质资产价值的确定、计量相一致。物质产品价值一般由产品制造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利润三部分之和构成,产品创造成本是制造产品直接投入的成本,相当于人力资本当期投入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和利润属于剩余价值,相当于人力资本当期创造的新价值。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由当期投入成本与当期创造的新价值之和构成,类似于物质产品价值构成。所以说当期价值理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二)创造性地提出人力物力按贡献分离

首次提出将企业人力、物力按贡献价值分离的观点,把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从物力资本中分离出来,解决了二者长期混为一体无法单独反映的状况。人力、物力贡献价值混为一体所造成的影响:1.由于人力资本贡献价值不能从物力资本中分离出来,无法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进行计量,则企业的群体价值、个体价值无法计算出来,各人应得的回报就更无法计算了,无疑将影响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由于不能分别反映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贡献价值,致使贡献高低的原因不明,从而使企业不能对症下药,往往具有盲目性而造成失误。3.将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价值完全归物力所有,人力的价值排除在核算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4.人力价值不仅企业无法反映,国家宏观也无法反映,致使人力的情报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和反映出来,从而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制定。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提法虽然意识到企业投入产出的贡献价值是人力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没有把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贡献价值进行具体分离,缺乏相关的量化研究。至今与此相同内容的研究尚未发现,所以此项研究成果具有源头性。

(三)创造性地构建了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系列计量模型

笔者分别构建了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系列计量模型,分别计量出企业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和分配四种价值。同时,在计量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的基础上,笔者还构建了人力资本未来群体、个体价值计量模型,计量出未来人力资本群体和个体价值的现值。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了多方位的信息。笔者所建立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从群体到个体到绩效到分配到未来等计量模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逻辑严密,前一个模型是后一个模型的计量基础,当期模型是未来模型的计量基础,形成了有机的价值链,实现了人力资本六位价值一体化,成为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有机体系。

(四)创造性地实现非价值指标价值化

运用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仅用非价值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有失偏颇,而传统的人力资本绩效考评只注重非价值指标,而忽略了价值指标。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绩效贡献,笔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把人力资本价值计量和非价值指标的绩效考评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运用非价值指标进行绩效考评与评分并折算成价值指标求得绩效价值调整系数Rij,通过岗级测算,体现岗级的重要程度,求得岗级调整系数Gi,实现非价值指标价值化。为了方便和集中反映,将两个系数巧妙地融入人力资本个体绩效价值计量模型中,实现不同岗位人力资本的个人绩效价值与岗位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计量和反映出不同岗位人力资本的个体价值。同时,笔者依据员工绩效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分配价值,使企业的收益分配与员工的绩效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以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解决了收益分配充分体现贡献大小的问题。

(五)创造性地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修正、改进与完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成果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到企业实践中去检验。笔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经过长岭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邹县电厂、长沙性特自控设备实业有限公司、长沙市政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验证、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对其模型与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使计量的人力资本群体价值、个体价值、绩效价值、分配价值和未来群体价值、个体价值等计量模型都能准确地反映其客观价值,为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绩效考评、收益分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受到企业的好评。企业一致公认这套计量模型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创造性地建立人力资本核算方法,填补传统会计、对人力资本价值反映的空白

笔者针对人力资本当期价值,建立起人力资本价值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人力资本成本核算、人力资本权益核算以及人力资本价值核算和人力资本报告内容四个部分。按照现行核算制度,可将人力资本会计核算纳入现行会计核算范畴,以填补传统会计对人力资本价值反映的空白。

结论:这项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当期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合理、科学的计量,给人力资本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进而更好地维护人力资本的产权,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此项成果对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和收益分配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推广应用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应用探析 篇4

1. 净资产度量方法。

净资产度量方法是指,随着企业在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收益的延迟确认及对损失的及时确认,尽可能低估资产而高估负债,最终体现为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低估。净资产度量方法主要包括Feltham和Ohlson (1995)的估价模型法和市净率法,而得到更多应用的是市净率法。Beaver和Ryan (2000)以账面价值或市场价格为因变量,对年度哑变量和公司哑变量、公司本期和前五年的市场回报作回归分析,哑变量的系数代表公司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格的持续性偏差部分,该系数越小,说明会计稳健性越强。

2. 偏度度量方法。

遵循稳健性原则意味着对损失的确认更及时,通常采取一次性确认的方式;对收益则延迟确认。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多于对“好消息”的反映,出现负值的可能性随之增大,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在统计上就会出现负偏的现象。Basu (1997)、Givoly和Hayn (2000)以及Ball (2000)都曾使用偏度度量方法衡量会计稳健性。

3. Givoly和Hayn (2000)的应计项目计量模式。

如果会计是无偏的,从长期来看,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公司的累计利润应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趋于一致。这是因为应计项目倾向于反转,从而使得累计应计值最终归零,在净收益高于(或低于)现金流量的时期,预计在后续期间跟随的是负的应计项目。但是在遵循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期,财务报告中会产生累计值为负的应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产生负的累计应计值的程度和速度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财务报告的稳健性。采用应计项目计量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不以市场为基础,二是可以得到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数值。Givoly和Hayn (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经营性应计项目比总应计项目更能代表会计稳健性。具体地说,总应计项目减去折旧和经营性应计项目后得到非经营性应计项目。非经营性应计项目主要受以下项目的影响,即各种减值准备、重组费用、会计估计变更、或有损失、资产销售或处置、费用资本化、收入的递延及后期确认等。尽管会计制度对这些项目有所规定,但是由于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以及会计主观判断不可避免的特点,还是给经理的会计选择和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Givoly和Hayn, 2000)。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会计稳健性可称为无条件稳健性,本质上属于总体的偏见,和当期消息的好坏没有关系,倾向于通过加快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确认而从低报告权益的账面价值。因为无条件稳健性下资产估值的偏见众所周知,它是事前和总体的,理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往往会在签约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无条件稳健性原则下,探究会计稳健性在缔约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困难的。当研究者试图从更广阔的制度视角来透视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时,无条件稳健性本身的局限性就会愈发明显。

4. 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

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采用盈余或报酬模型,以股票的正或负报酬作为“好消息”或“坏消息”的代理变量,“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及时地在当期盈余中得到反映,盈余与“好消息”或“坏消息”(股票的正或负报酬)的关联性呈现不对称的特点,整体表现为分段的线性形式。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更准确地体现了会计稳健性的不对称性、及时性的特点。标准模型为:

其中:Xt为公司在第t年的每股盈余(t为考察年度);Pt-1为公司股票第t-1年年末的收盘价,用来平减Xt,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Rt为公司股票在第t会计年度的年度回报率;DRt为哑变量,Rt为负时,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εt为残差项;α0是截距项;α1代表虚拟变量的系数;α2代表盈余对“好消息”即股票报酬为正时的反映速度;α3代表“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通过盈余得到反映的程度。如果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则“坏消息”比“好消息”被更及时地反映,α3的预期显著为正。

一般来说,盈余的反映滞后于股票回报,所以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的特点符合最小二乘法对以先导变量为自变量、以滞后变量为因变量的要求,回归的标准误差和统计量可以更好地设定。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来自Basu (1997)界定的盈余对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不对称地及时反映的定义,衡量方法更为直接,比价值相关性模型能更及时地度量盈余。更重要的是,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的本质是对条件稳健性的衡量,其在制度因素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中经常被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条件稳健性来源于Basu (1997)的定义,指的是盈余反映当期的“坏消息”比“好消息”快。在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中,条件稳健性体现为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不对称的及时性,这种不对称的及时性来自于会计人员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更谨慎。

条件稳健性要求会计政策能够反映当期的经济事项,会计上是否稳健是以“坏消息”(经济损失)比“好消息”(经济收益)被更及时地通过盈余反映为条件。条件稳健性能够更好地体现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由此映衬出会计行为背后更深刻的制度背景,会计信息质量内生性的本质也才能更清楚地体现。正是Basu推动了会计稳健性研究的发展。

5. 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

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产生于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条件下,对市场的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股票回报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因此,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运用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合理的做法就是运用非市场数据加以验证。

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正是基于条件稳健性而运用非市场数据来度量盈余的及时性。他们认为,应计项目不但可以消除现金流的“噪音”,而且还能及时确认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并假定应计项目和当期现金流之间呈现不对称的相关性。

其分析思路是:公司的现金流尤其是来自耐用资产的现金流一般是相关的或者具有持续性,这意味着当期现金流的实际变动与对未来现金流预期的变动是正相关的。比如,当期现金流减少的投资项目,其未来现金流也可能减少。正是由于建立在预期的现金流而不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的基础上,预期现金流的变动最终通过应计项目来完成确认过程。基于稳健性原则,不对称确认就出现了,因为经济损失更可能被及时确认,作为一种未实现的经济费用计入应计项目以便与收入配比,而经济收益更可能在其真正实现时才得到确认。这种不对称确认意味着在当期现金流为负的情况下,应计项目与现金流呈现更大的正相关性。

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建立在当期应计项目对现金流回归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应计项目探索经济损失是否得到及时确认。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当期经营现金流的正或负可以代表“好消息”(经济收益)或“坏消息”(经济损失),而经济收益或经济损失体现在应计项目上。对于代表经济损失的负的现金流,能够迅速确认在应计项目中;而对于经济收益,只有实现时才予以确认。也就是说,应计项目和现金流是分段的线性函数关系,在“坏消息”出现的时期,应计项目和现金流呈正相关关系。模型为:

其中:ACCt为第t期应计项目数额除以期初总资产数额;CFOt为第t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除以期初总资产数额;DCFOt为虚拟变量,当CFOt小于0时,其取值为1,否则其取值为0。

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既体现了应计项目对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反映的不对称的特点,又具有不依赖股票的市场价格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度量的优点。

二、在我国证券市场合理运用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

综观我国的会计稳健性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验证会计稳健性的存在逐渐转移到分析制度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上来,但是我国内地的会计稳健性研究都运用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截至目前,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的优越性是其他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难以相比的,但是它对市场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在计量上还受到不少质疑。而且,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难以同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得到的结论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评价一个报告制度的整体稳健性时,使用单一计量方法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Givoly等,2006)。由最近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金成隆、林美凤,2005;Lara和Penalva, 2007;Anwer和Duellman, 2007)。在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上,我国内地的会计稳健性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会计稳健性更深刻地体现出制度约束条件下管理层的行为动机,因此关注影响管理层动机的内部制度因素很有必要。Ball等(2003)通过研究认为,会计准则是导致稳健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制度因素带来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才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条件。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及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都体现出了条件稳健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揭示会计行为背后的制度背景。基于此,笔者建议国内学者可以考虑将两种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稳健性条件下对损失确认的及时性特点,但是要求证券市场必须具有相当的有效性,而Ball和Shivakumar (2005)的应计项目或现金流回归计量模型恰好具有不依赖市场数据的特点,如果将两个模型结合应用,不仅能消除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不足对Basu (1997)的反向回归模型结论的可靠性的影响,而且能兼顾股价对信息反映的综合性和及时性的优点。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进行了介绍, 并就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合理运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证券市场,偏度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Basu S..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24

[2].Feltham G., Ohlson J.A..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

合同计量的一般方法 篇5

实行招投标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可以防止垄断和地区保护,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经过几年的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进入我省公路建设的大型施工企业有各行各业的,他们中的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招投标,为我省的公路建设也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例如在投标过程中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完预算后需降低15%~20%才能中标。下面就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等问题与同仁们做一些交流。

二、工程计量:

工程施工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承包人无法也不愿垫付如此大的资金,因此要进行月进度款的计量与支付。

1、计量范围:

《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1999年版)中明确规定工程量清单中开列的工程量是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提供的预计工程量,不能作为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义务中应予完成的实际和准备的工程量,因此计量范围应为工程量清单及修订的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和合同文件规定的各项费用的支付。

2、主要计量依据:

(1)工程量清单及说明

(2)合同图纸

(3)工程变更令及修订的工程量清单

(4)合同条件

(5)技术规范

(6)有关计量的补充协议

(7)索赔时间/金额审批表

3、计量原则:

(1)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不得计量;

(2)按合同文件所规定的方法、范围、内容、单位计量;

(3)按监理工程师同意的计量方法计量。

4、计量时监理工程师审查的主要附件:

(1)《中间计量表》

(2)《分项工程开工申请批复单》

(3)《检验申请批复单》及有关自检材料

(4)工程质量检验表及有关的质量评定意见

(5)《工程变更令》

(6)《工程交工记录》

5、工程计量的程序:

(1)计量通知和申请:工程需要计量,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人提出的计量申请或向承包人发出计量通知。

(2)审查有关文件资料:监理工程师必须检查承包人为计量准备的有关资料,发现问题或资料不全,应退还承包人,暂无进行计量。

(3)填写中间计量表:必须清楚真实的填写计量结果,对承包人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异议,应进一步检查计量记录。

6、在我省的几条高速公路的工程计量中,由于监理对计量严格按合同要求执行,所以,首先由现场负责技术员根据每月的实际施工进度,报出符合计量要求的工程量基础数据,然后按照项目办的要求,运用陕西公众软件有限公司《工程费用管理》软件打印出标准统一的《中间计量表》,与所要求的所有主要附件一同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核签,各现场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汇总各技术员的计量数据并送交驻地监理办计量工程师审核,计量工程师将再次对照各种规范以及项目办下发的计量要求,严格细致的复核每一项计量数据和汇总报表,审核无误后再报驻地高监签认。最后将计量报表一式七份并会同每一期的计量报表软盘,在每月25日前报项目办批复。

7、计量方式:

(1)实地测量与实地勘测。如土方工程,一般对横断面宽度,挖方的边长等需实地测量和勘查,又如场地清理也需按野外实测的数据根据计算规则进行计算。

(2)室内按图纸计算。对于钢筋结构物以及多数永久工程,一般可按图纸计算工程量。

(3)根据现场记录。

8、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

计量规则和方法主要在技术规范(如《范本》)的有关内容和工程量清单的前言中明确给予规定,在进行计量时必须遵守其要求。并且在不同的合同中,这些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会有差别(如《专用本》),因此,计量时必须严格按本合同计量细则的规定进行计量,不能按习惯方法,因为有些工作细目不直接出现在工程量清单中,而做为承包人应做的附属工程隐含其中。如借土场的清理与掘除费用包括在土方单价内,不予单独计量支付;预应力砼的模板、张拉、压浆、砼的浇筑、修饰和养生以及预制构件的吊装和联结等不予单独计量支付;涵洞及排水管道凡在图纸中已经标明的洞口建筑,包括端墙、八字墙、锥坡、跌水井、铺砌以及基础挖方、地基处理、基坑回填等均做为涵洞及排水管道的附属工程,不予单独计量;浆砌片石或砼预制块(板)铺砌的边沟、截水沟、渗水池、急流槽的基槽开挖、回填与压实以及防漏层等均不另行计量等。作为承包人应有充分的了解,因为规范文件的有些要求并不与工程量清单相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图纸与实际存在明显出入,如原设计挖方路段石方数量与实地不符,多余部分不予计量;二是招标文件及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对图纸中部分工程量属于承包人附属工程,不予计量,如浆砌护坡的砂砾垫层等。这与我们平常认为清单上有的监理工程师就得认可截然不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完整地完成相应的全部工程,这样有利于工程计量及工程成本核算。[next]

9、由于项目大

计量项目繁多,为了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计量,我们建立了工程计量台帐,将各项计量分类、分项、分月,避免重计和错计造成监理部及项目办审核后返工重做,或错计而给单位造成无谓的损失。同时,也可为计划与进度控制管理提供准确而显明的数据。

三、合同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合同与其他建设合同一样,是施工单位即承包商与业主和监理的唯一纽带,就我省的施工现状来说,施工合同的组成主要有招标文件、投标书,以及在招标过程中双方认可的来往信函等。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的变更、设计补充、工程延期、费用索赔、工程的分包转让、合同双方的违约、争端与中裁、保险与保函等进行管理。一般而言,合同支付项目的灵活性要比清单支付项目大,也更难把握和控制,其内容包括:动员预付款、材料设备预付款、工程变更、索赔、价格调整、延迟付款利息、拖期违约偿金,保留金和提前竣工奖金等。合同管理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投资控制,因此,对于上述项目的计量与支付,监理工程师要求必须有详细的证明材料及施工原始资料并按符合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有详细准确的施工原始记录并妥善保存。

1、动员预付款:

又叫开工预付款,是业主提供给承包人用于开工费用的无息贷款,国际上一般规定范围是0%~20%,而我省目前均采用合同价值10%的比例。监理工程师在确认承包人已经完成合同协议的签署,并提供了履约担保或银行保函后,向业主签发按合同规定金额的付款证明,业主应在该支付书收到后14天内核批,并支付开工预付款的70%的价款,在投标文件载明的主要设备进场后再支付预付款的30%。开工预付款在中期支付证书的累积金额达到合同

价值30%之后,开始按工程进度以固定比例分期从各月的中期支付证书中扣回,全部金额在中期支付证书的累计金额达到合同价格的80%时扣完。扣回比例各工程项目可能有所不同,在兰临高速公路建设中规定每完成合同价格的1%扣回开工预付款的2%。

2、材料设备预付款:

由业主提供的一笔无息款项,用于支付购进工地的各种成为永久工程组成部分的材料和设施。而收回的具体作法是将每期证书中的材料预付款减去上期证书中的材料预付款额。材料预付款在支付工作中属于较麻烦的一项,一方面要预付,一方面要扣回,并且出现的次数很多。因此,在我省目前均不支付此项费用。

3、保留金:

保留金就是业主为了使承包人履行合同而对承包人应得款项的一种扣留,直至完全履行合同后再发给承包人。保留金的金额以合同价值的5%为限,每次扣除额应是中期支付证书已完工程价值的10%。

如果承包人按期完成全部工程并通过验收,业主分两次将保留金退还给承包人,一半在交接证书(竣工证书)签发后退还,另一半则须签发了缺陷责任终止证书后退还。

如果签发的交接证书仅是工程项目某部分的交接证书,则退还的保留金仅是竣工部分的保留金,并且也是一半。

如果签发缺陷责任终止书时,承包人仍有未完工程,业主有权扣留余下的保留金,直至遗留工程完成。

因此作为承包人应在合同工期内尽可能地完成全部工程,这样就能保证保留金按期返还,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和企业发展。[next]

4、工程变更费用:

任何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变更问题,导致变更的原因很广且很复杂,因此对其支付也就很复杂,对不同情况下的变更,其支付有不同特点并有相应的办法。由于实际工作中对变更费用的争议很大,尤其是对单价的合理性常常无法达到一致(监理、业主、承包人三方一致),因此,FIDIC条款也制定了相应办法,当没有达到一致时,可进行暂付。我省对工程变更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应的也增加了审批的时间,因此我省的部分工程项目实行暂付的办法,但有些项目不能保证其费用,造成部分工程还得干但无资金来源的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合同管理走向正规化的一个过程、一个序曲吧!

5、暂定金额:

暂定金额是指包括在合同之内,并在工程量清单中以“暂定金额”名称表明的一项金额,就是为了实施本工程中尚未以图纸最后确定其具体细节或某一工程部分,或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增加的工程细目,如桥梁荷载试验、钻取混凝土芯样等,而这些细目及附属、零星工程在招标时尚未能确定下来,可列为暂定金额;为了专项工程施工或供货、供材、供设备而由指定分包人或供货人提供专业服务(如铁路分离立交);或留作不可预见费;除合同另有规定外,暂定金额应有监理工程师按业主批准指令全部或部分地使用,或者根本不予动用。

对于业主批准的每一笔暂定金额,监理工程师有权向承包人发出为实施工程或提供货物、材料或服务的指令。监理工程师提出要求时承包人应出示有关暂定金额支出的所有报价单、发票、凭证和帐单,但如果该工作是根据投标文件列明的单价或总额价而作价的,则不需出示,如本项目中的钻取混凝土芯样。

另外还有索赔费用、价格调整、违约罚金、提前竣工奖金等项目,在我省目前尚无先例,但在公路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会逐步得到完善。

以上这些合同支付项目均在招标文件及其技术规范中会有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资料均在招标过程中形成,等到施工时这些资料有时没有转交给施工单位,造成施工单位相当被动的局面,所以招标文件的任何组成部分在施工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招标工作的同时更应重视在投标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资料:其一可以为该项工程的施工提供便利;其二可以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投标工作提供数据。

四、结论:

浅谈企业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

企业社会成本的成本和效益具有社会性,内容较为特殊,其计量特点决定了计量基础和形式的多样性,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多种计量属性,且应用一些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尽量做到相对准确。企业社会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国内外会计机构的经验,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数量的方法。该计量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叫价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进行调查,最后将所有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或平均,求出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

(二)权衡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对两组方案的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最后确定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

(三)无费用选择法。该方法同样要求被调查者在若干组方案中进行选择,但无论哪一组方案都不提供赔偿金额,只要求被调查者选择由一定的企业社会成本和一定的商品、劳务组成的组合。

(四)专家调查法。该方法也是一种意愿调查评估法,也就是利用专家学者的对特定群体的调查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支出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意愿调查评估法所得的结果应该最接近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但在采用此法时,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的。由于该方法所评估的只是调查对象本人宣称的意愿,结果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在进行调查之前做好细致准备。

调查分析法主要用于计量企业社会成本中较难查到市场价值、重置价值的部分。调查分析法是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应遵循下列标准:被评估的事项必须是使用者或者受影响者能够明显体会到此项的益处或害处;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评估,都必须能将所受的影响转换成货币单位;调查对象必须愿意提供真实答案。

二、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指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并可以观测和度量的企业社会成本的变化进行测算、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一)市场价值法。该方法假定企业对其周围地区的支出的企业社会成本对商品产出水平有影响,因而可以用该企业导致相关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企业社会成本。

(二)生产率变动法。又称人力资本法,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把企业社会成本看作一个生产要素,企业社会成本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后者是可以观察到并可测量的。如企业社会成本的支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为劳动者发病与死亡率降低、医疗费开支的减少、居民发病率的下降等。

(三)预防支出法。是用人们为了避免企业外部不经济的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这一方法假定人们为了避免危害会支付货币来保护自己,所以可以用预防支出来预测他们对危害的主观评价。

(四)机会成本法。是指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企业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会放弃其他的使用机会,把在其他使用方案中被放弃的可能获得的最大经济利益称为本使用方案的机会成本。如节约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收益。

直接市场法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取消成本分配的繁琐过程;由于提供的是产品销售可取得的价值资料,与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该方法建立在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的,在很多情况下环境质量的变化可用可观测的市场价格来估价,从而使得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某些资产的现行市价难以确定,降低了信息资料的可验证性,导致了直接市场法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尽量做到客观。

三、替代性市场法

实际上是重置成本法,即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假定在现有条件下,当某项社会效益或社会成本无法直接确定时,可通过企业按照重置(取得、开发)与现有状况相当的社会效益或估计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应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所付出代价的方法。使用时要注意替代品必须与所估计事项具有相关性。

(一)后果阻止法。该方法在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减少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恶化程度较深且已经无法逆转时,可通过增加其他投入或支出额来减轻或抵消了困难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减少而导致的后果。

(二)资产价值法。该方法把企业社会成本看作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以企业社会成本减少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额来估计企业社会成本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的一种方法,称为资产价值法。

(三)工资差额法。该方法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差异,如噪音的高低、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必须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

替代性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和衡量时涉及的因素均是客观的。重置成本是时点的价值,是现实信息,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将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可以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该方法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仍不能保证已耗生产能力得到补偿或更新。

四、支出成本法

支出成本法,即历史成本法,是指按取得某项社会效益和发生某项社会成本时的实际支出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即这部分企业社会成本是以所支付的全部价值作为入账成本。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支出成本法因支出内容、金额可验证而被认为相对可靠,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的特点。而且取得成本较低,对决策有一定用处,是成本业绩评价和预测不能缺少的信息来源。但由于受时间、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支出成本的相关性较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取得的实际成本有较大差别,而且价格明显变动时,不同交易时点,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这些代表不同价值量的历史成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在计量企业社会成本方面,支出成本法最为有效。如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公益福利成本的支出,包括企业上缴的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等应交税金及附加,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以及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社区服务费等方面的计量。

五、政府认定法

政府认定法是指由政府机构对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做出一定要求和补偿的方法。企业因为支出了企业社会成本,使社会减少了损失或增加了收益,而企业则由于这部分支出增加了企业成本,损失和收益的具体数量又很难确定,这时可使用政府认定法。政府可以通过有关机构采集各个企业的相关情况做出判断,对企业社会成本带来的外部经济和减少的损失加以预计,对企业进行相应奖励和补偿。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计量企业社会成本节约工业、运输设备修理,节约住房、公用事业和居民的费用成本等方面。

六、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法

浅谈强化计量管理的方法 篇7

1 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1) 每一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行业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生产工艺、能源管理、物料管理等需配备一定数量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也需使用计量来检测数据, 拥有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 企业生产、经营及决策才可保障可靠的信息, 从而真正实现“一切用数据说话”的依据,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效益工作的不断深化, 并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所以说计量是实现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

2) 计量核算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进厂原料进行计量验收, 出厂产品选择。若缺乏计量检测手段或计量不准确, 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 降低成本的根本要素则是降低消耗, 实现降低消耗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分别是是加强企业管理方式来, 实现消耗考核, 同时做到合理用能、用料;另一种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技术改造, 包括改造设备、改造工艺、改革能耗结构、引进产品设计。这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 前提必须要求测量结果提供各项数据为依据;

3) 产品的最终检验合格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检测, 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 通过每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才可称为最终的合格产品, 企业只有不断地推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工艺技术, 才有希望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二检验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效果是否理想化, 则需要计量检测来完成。因此, 计量检测是基础手段。我们可以放眼从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发展的实践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 中期的、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都是以完备的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其技术基础保证产品质量的。所以说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4) 计量是科学利用能源的基本条件, 能源计量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技术基础, 它能保证能源统计报告信息和数据资料的准确, 保证能源消耗的可比性, 进而达到先进合理, 保证能耗定额的贯彻执行;

5) 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是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同时也是是企业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企业必须做好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工作,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 要随时依靠计量器具对可能危及设备正常运行的参数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进行监测, 防患于未然。所以说计量是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必要保障。

2 我国工业计量现状

分析我国工业讲师现状与探究一条促进我国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启发意义的前提是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好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典型现状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 使用的能源方式是粗放型的, 导致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据统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 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能耗高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问题, 同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 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造成这种偏低数值局面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据了解, 有一部分工业企业对原煤、电、油、气等能源产品的折标系数不规范, 计量、检测工作不规范;尤其对原煤入厂计量, 化验不及时, 出现一些评估值;人为因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企业能源亏损不准确, 能源介质的计量工作中的计量工作人员, 因为工作不认真影响了计量的不准确也就造成了能源很大的浪费。

我国工业生产现状处于能源紧张形势,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 国家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加强节能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工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 通过计量的, 可以同步实现和检验节能的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遵循一定的标准, 效果如何评估、指标如何考核等事项。企业的能源计量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生产工艺与用能流程, 主要用能设备的企业用能平衡、单位产品能耗运行效率及环境的排放情况监测等等, 都要依靠科学的能源讲师管理方法和能源计量检测手段, 通过科学精确化的工业讲师使工业生产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 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3 对策思考

计量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型的过程, 真正有效落实好计量工作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的步伐, 同时需要企业领导者、企业内部、国家3个层面全方位的支持和监督, 从而使得多元化推进和确保计量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

1) 工业企业计量的前提和保障是计量意识, 一个企业核心管理层的计量意识决定了计量工作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计量意识的是否存在, 主要从两个层面去看:一是在领导者的管理工作当中, 是否把计量工作列入管理的范畴;二是领导者及相关人员是否做到实事求是、计量公正的工作态度。这是从事计量工作管理人员索要拥有的十分重要的素质, 尤其是领导者的正确计量意识,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大多数工作人员对计量工作的看法, 甚至决定企业职工开展计量工作的方式方法。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会带动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即一个是能够保持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领导者;就是风向标, 是能够带领整个行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者, 用正确的计量意识带动企业的计量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因此计量意识需先行, 所以说企业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计量意识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往好的方向迈进;

2) 有效的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出合理能源计量工作计划, 并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 推进清洁生产, 通过开展能源讲师宣传和培训, 来使得企业员工能源计量意识得到增强,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落实能源计量工作。

(1) 加强计量器具管理, 依法管理重点环节的计量器具, 定期检定, 建立档案, 逐步采用先进选用的计量设备;

(2) 必须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 健全机构, 充实明确人员, 落实责任, 完善制度;

(3) 加强产品定额管理和能耗分析,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实行定额管理指导下的能源

管理体制, 以此来考核、评价、分析主要产品的能源消耗情况, 既保证定额指标的适宜性, 也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加强计量数据管理, 从统计、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入手, 将能源计量指标纳入成本核算;

(5)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意识,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在企业内部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派出计量管理人员外出参加国家强制性标准培训组, 系统学习关于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4 结论

一个企业铸品牌, 计量是关键, 我国在工业生产中要坚决加强计量工作的力度, 将工程变为“节能降耗, 污染减排”的工程,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工业要发展, 计量需先行”何为计量, 它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障, 工业生产要得到正常的运行是离不开准确可靠的计量的。本文从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和我国工业计量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浅谈强化计量管理的方法 篇8

1 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1) 每一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行业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生产工艺、能源管理、物料管理等需配备一定数量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也需使用计量来检测数据, 拥有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 企业生产、经营及决策才可保障可靠的信息, 从而真正实现“一切用数据说话”的依据,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效益工作的不断深化, 并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所以说计量是实现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

2) 计量核算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进厂原料进行计量验收, 出厂产品选择。若缺乏计量检测手段或计量不准确, 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 降低成本的根本要素则是降低消耗, 实现降低消耗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分别是是加强企业管理方式来, 实现消耗考核, 同时做到合理用能、用料;另一种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技术改造, 包括改造设备、改造工艺、改革能耗结构、引进产品设计。这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 前提必须要求测量结果提供各项数据为依据;

3) 产品的最终检验合格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检测, 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 通过每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才可称为最终的合格产品, 企业只有不断地推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工艺技术, 才有希望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二检验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效果是否理想化, 则需要计量检测来完成。因此, 计量检测是基础手段。我们可以放眼从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发展的实践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 中期的、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都是以完备的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其技术基础保证产品质量的。所以说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4) 计量是科学利用能源的基本条件, 能源计量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技术基础, 它能保证能源统计报告信息和数据资料的准确, 保证能源消耗的可比性, 进而达到先进合理, 保证能耗定额的贯彻执行;

5) 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是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同时也是是企业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企业必须做好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工作,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 要随时依靠计量器具对可能危及设备正常运行的参数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进行监测, 防患于未然。所以说计量是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必要保障。

2 我国工业计量现状

计量工作就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障, 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 工业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行。可以说“工业要发展, 计量需先行”, “没有计量寸步难行。”理解并深思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是做好工业生产中计量工作的前提。

分析我国工业讲师现状与探究一条促进我国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启发意义的前提是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好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典型现状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 使用的能源方式是粗放型的, 导致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据统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 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能耗高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问题, 同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 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造成这种偏低数值局面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

我国工业生产现状处于能源紧张形势,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 国家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加强节能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工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 通过计量的, 可以同步实现和检验节能的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遵循一定的标准, 效果如何评估、指标如何考核等事项。企业的能源计量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生产工艺与用能流程, 主要用能设备的企业用能平衡、单位产品能耗运行效率及环境的排放情况监测等等, 都要依靠科学的能源讲师管理方法和能源计量检测手段, 通过科学精确化的工业讲师使工业生产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 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3 对策思考

计量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型的过程, 真正有效落实好计量工作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的步伐, 同时需要企业领导者、企业内部、国家3个层面全方位的支持和监督, 从而使得多元化推进和确保计量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

1) 工业企业计量的前提和保障是计量意识, 一个企业核心管理层的计量意识决定了计量工作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计量意识的是否存在, 主要从两个层面去看:一是在领导者的管理工作当中, 是否把计量工作列入管理的范畴;二是领导者及相关人员是否做到实事求是、计量公正的工作态度。这是从事计量工作管理人员索要拥有的十分重要的素质, 尤其是领导者的正确计量意识,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大多数工作人员对计量工作的看法, 甚至决定企业职工开展计量工作的方式方法。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会带动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即一个是能够保持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领导者;就是风向标, 是能够带领整个行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者, 用正确的计量意识带动企业的计量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因此计量意识需先行, 所以说企业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计量意识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往好的方向迈进。

2) 有效的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出合理能源计量工作计划, 并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 推进清洁生产, 通过开展能源讲师宣传和培训, 来使得企业员工能源计量意识得到增强,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落实能源计量工作。

(1) 加强计量器具管理, 依法管理重点环节的计量器具, 定期检定, 建立档案, 逐步采用先进选用的计量设备;

(2) 必须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 健全机构, 充实明确人员, 落实责任, 完善制度;

(3) 加强产品定额管理和能耗分析,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实行定额管理指导下的能源管理体制, 以此来考核、评价、分析主要产品的能源消耗情况, 既保证定额指标的适宜性, 也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加强计量数据管理, 从统计、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入手, 将能源计量指标纳入成本核算;

(5)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意识。

4 结论

一个企业铸品牌, 计量是关键, 我国在工业生产中要坚决加强计量工作的力度, 将工程变为“节能降耗, 污染减排”的工程,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工业要发展, 计量需先行”何为计量, 它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障, 工业生产要得到正常的运行是离不开准确可靠的计量的。本文从计量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和我国工业计量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人力资源价值的会计计量方法探析 篇9

1 货币性计量方法

货币性计量方法是用货币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其计量对象是个人价值和群众价值。

1.1 个人货币性价值计量方法

1) 调整后的未来工资和报酬折现模型。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 并以效率因素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来计算企业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公式为:

式中:E=效率系数, RE (0) =现实年度全行业企业资产的收益, RF (0) =现实年度某企业资产的收益率, RE (4) =现实年度前推的第4年度全行业企业资产的收益, RF (4) =现实年度前推的第4年度某企业资产的收益。

人力资源价值=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价值×效率系数

该公式的优点在于采用了多年的综合业绩来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 符合人力资本自身的特点。但该人力资源价值模型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 没有考虑员工退休、离职、死亡、升迁等诸多可能性;其次, 该公式的权数确定缺乏理论依据, 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三, 员工的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 有可能对企业的贡献大的、人力资本价值高的人实际拿的工资很少。

2) 工资报酬折现模型。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应是其未来收入的贴现值。因此, 一个年龄为Y的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 是其今后工作年限内工资收入的现值总额, 公式如下:

式中, V (y) 为年龄为Y的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 I (t) 为职工第t年的预计收入。R为贴现率, T为退休年龄, y为职工现在的年龄。

3) 内部竞标法。认为只有那些稀有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 这些人力资源会成为各组织竞相争用的对象, 各使用部门对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进行内部投标竞价, 竞价最高者即可获得该项人力资源, 这个最高竞争价就是该人力资源的价值。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 在企业内部建立“准人才市场”, 不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且可以促进人事部门根据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只注重稀有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 而忽略了其他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另外, 不同部门各自计量, 会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

4) 资本加工成本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应等于一个人从养成到能创造价值为止这段时期耗费资源的价值, 包括出生前后的照顾成本和成长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成本。因此, 人力资源价值即“加工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C (t) 表示第t年的加工成本, r表示逐年增加的平均加工成本, i表示加工成本的折现率。

1.2 群体货币性价值计量方法

1) 非购入商誉法 (Non-Goodwill Method) 。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表现为一个组织的当期收益水平超过同行业或整个行业正常收益水平部分的资本化价值。这一计量方法说明, 如果一个组织的实际收益率与整个行业正常收益率出现正偏差 (或负偏差) , 这就是由于该组织拥有高于 (或低于) 平均水平的人力资源的结果, 其价值应该按正常水平予以资本化并加以记录。在每年末都应重新计算一次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价值。其与年初数额的差额即为当年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增减情况。

非购入商誉法的主要优点是:它的计算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数字, 而且不必要求对外来收益进行评估。但是, 这一方法的缺陷是并非考虑组织的全部人力资源价值, 而只是限于超过整个工业正常水平的人力资源的价值。

2) 经济价值法 (Economic Value Method) 。认为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计量应包含在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的预测中, 群体的价值可以用其未来服务的现值加以衡量。 (1) 预测组织未来的各期盈利。 (2) 将预测的各期盈利折成现值, 并加总。 (3) 依照人力资源的贡献比例即人力资源对组织盈利的贡献比重, 以盈利作为计量全体价值的基础, 合理性较强。但经济价值法将人同机器设备一视同仁, 忽视了人的能动创造性。

2 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会计方法及政策的执行者都认为会计采纳非货币性计量是一种趋势。非货币计量模式也分个人计量模式和群众价值计量模式。

2.1 个人非货币性价值的计量模式

1) 技能详细记载法 (Skill Inventory Method) 。技能详细记载法是指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各个人员的一些素质构成和能力特征进行分等衡量, 如确定其受教育程序、学习培训次数、知识结构范围、工作经历等方面一些定量化数据, 间接地衡量各个人员的条件价值。

2) 绩效评估法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是指应用一定的比率、评分或测试卡等方法, 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衡量、比较, 以提供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 (1) 比率法。用组织内部职员的出 (缺) 勤率 (出勤时数与满勤时数之比或是缺勤时数与满勤时数之比) 、工作差错率 (如打字员打印文件差错率) 、完成定额百分比 (如推销员完成销售定额百分比) 等比率来衡量、评估职工的工作绩效。 (2) 评分法。由评估者确定从某些方面对职员进行评分、分档 (如优、良、一般、差) , 或者予以数量化为一定的百分数表示, 借以做出有效的考核与评价。 (3) 测试卡法。设计一定的测试问题表卡, 对职员的工作态度、表现情况、待人处事方法和服务潜力等进行分项考评, 以便对其价值进行全面的测量。

2.2 群体非货币性价值的计量模式

群体的非货币性价值的计量可采用行为变数模式 (Behavior Variable Model) 。这个模式是把影响群体价值的原因按主次分为三类变数。 (1) 原因变数。如管理行为、管理技术以及组织结构等, 这些变数对群体价值的影响甚大。 (2) 中介变数。它包括组织气候、群体作用、同僚领导型态以及下属的满足感等, 这些变数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能否渗透到人力资源中, 反映组织的内部状态和绩效潜能。 (3) 结果变数。即最终的生产效率, 它是原因变数和中介变数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以上变数进行变异分析, 可估计组织未来的经济效益, 因而可折现为现有人力资源的价值。

3 实物期权的计量方法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群体在分工与合作中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 更多的时候是以不确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方面的沟通和碰撞。这种沟通和碰撞的产出结果也是多样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结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呈正态分布的, 出现任何一种结果都是可能的, 其区别只是概率的大小而已。当实际的结果出现在置信区间以外的时候, 该人力资源群体的价值是应该按照实际结果计量还是按照其应该呈现的概率分布计量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人力资源具有实物期权的某些性质, 因此, 我们可以考虑在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计量过程中引入用。

实物期权逻辑在于建立期权和面对期权决策期间减少不确定性的信息流动, 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规模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与质量的不确定性。实物期权的类型很复杂, 具体按照实物期权服务的功能可以分为时间期权、规模期权和灵活性期权等。其中, 时间期权是组织通过分阶段投资, 或先进行少量投资来获取进一步投资的权利, 当大量投资的风险降低时, 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投资, 化解风险;规模期权是通过投资于特定的技术或生产设备, 当组织面临的需求或供给条件发生变化而需要调整生产规模时, 组织及时扩展、收缩、关闭生产设备, 避免企业遭受更大损失的权利;灵活性期权是当企业的需求 (供给) 条件发生变化时, 企业能够改变生产方式, 转换合作伙伴以减少成本和提高质量的权利。

人力资源依附于员工个体存在, 作为一种特殊的决定性资源, 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资源的特点。首先, 人力资源具有多用途性, 某一人力资源可以在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工作;其次, 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都具有自己的专长, 擅长的领域千差万别;第三, 人力资源所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随着未来经济形式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新经济条件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节奏变化快, 人力资源的上述特点尤其突出。因此, 在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时, 应尽可能的考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上述诸方面的特殊性。具体地讲, 在人力资源中往往存在多项可供选择的内容, 拥有了人力资源也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力, 企业可以根据目前及将来出现的各种状态来选择使用人力资源。如公司雇佣一名管理学专家来负责销售部门的日常工作, 该专家同样可以完成管理大型软件的设计工作。公司有权对该人力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 合理地衡量人力资源中的选择价值, 无疑有助于企业充分开发使用人力资源, 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这种选择权对企业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买权, 公司可以执行从而使得该项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也可以不执行, 这时候公司的受益的增加值为零。

从金融期权向实物期权转化需要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要把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的实物决策中, 并构造实物期权。鉴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与金融期权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相应的实物期权。一个金融期权给予投资者一种权利, 在某段特定时间内支付一个事先确定的执行价格而得到一种特定的资产;一个拥有人力资源的企业同样有这样一种权利, 在现在或者将来支付一定的费用得到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人力资源相当于金融期权的标的物, 人力资源的支出成本相当于期权的行使价格, 人力资源的使用时间相当于期权距到期日的时间, 人力资源的价值的不确定性相当于期权中的衍生品风险大小。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基本在期权的计量模型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进行计量。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和金融期权的定价方法一致, 使用Black-Scholes公式:

其中:V-期权的当前价值, A-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 X-投资成本, r-无风险收益率, T-到期时间, σ-标的资产的波动率, N (di) -正态分布在di处的值。

假定某企业组建一个研发群体, 在组建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总计为300万元, 该小组预计工作6年, 使得企业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折现后增加250万元, 权威机构评估该现金流量总现值的年波动率为30%, 无风险利率为5%。将以上信息转换为期权的表达形式为:A=300万元, X=250万元, T=6年, σ=30%r=5%。

根据Black-Scholes定价模型计算如下:

根据公式得出V=140万元

摘要:人力资源所有者不再满足于仅仅获得“工资报酬”, 他们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起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然而, 如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 在理论中仍然没有定论。提出三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的方法, 即货币性计量方法、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及实物期权的计量方法, 以期能为企业在实践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夏飞, 孙斌.关于企业人力资本贡献价值测量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5) :80-82.

[2]金静红.人力资源计量模型及其评价[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117-119.

[3]孙琳.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6) .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10

在讨论会计计量对收益的影响之前, 有必要先对相关概念做一下简要的论述。

1、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计量的一种形式, 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 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 通过相关的计量方法, 从而确定应予记录和报告的各会计对象要素金额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

(1) 计量单位。单位是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 我们选用货币来进行会计计量, 是因为货币能充当等价物。现实生活中, 货币这个标准量的名称既可是名义货币又能是一般购买力货币, 两者都可以作为计量价值和单位。因此, 要进行会计计量, 我们需要解决以何种货币为计量单位的问题。

(2)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 在财务会计中, 计量属性是指资产、负债等要素可用财务形式定量化的方面, 即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方面。目前可用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等。

不同的计量单位和各种计量属性相组合可构成多种计量模式, 如名义货币/历史成本、名以货币/现行成本等。

2、会计收益

收益起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1890年的《财富论》中最早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而在会计学上, 一般认为收益代表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之比, 或是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会计学收益基于实际发生的交易, 并考虑“收益实现原则”, 同时还取决于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正确配比。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计量的规定基本与国际接轨, 我国会计收益也有意向全面收益靠拢。

二、各种计量模式对收益的影响

1、两种货币计量单位的不同影响

名义货币单位, 就是各国主要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 即未调整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货币单位。会计假设“币值稳定”, 忽略货币单位 (购买力) 变动, 或者理解为一定时期币值变动可以抵消。

一般购买力单位, 以实际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单位。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一般通过物价指数来衡量:一般物价指数=当年一般物价指数/基年一般物价指数。

现实生活中, 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存在, 名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处于经常变动之中, 因此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一个“币值稳定”假设下的理想的计量单位。下面通过举例说明两种计量单位下, 由于币值的变动给收益带来的影响:

假设某公司2006年购买一辆商务小轿车, 价值40万, 2007年花费50万购入一辆小轿车。假定2006年的一般物价指数为100, 2007年的一般物价指数为110。

则 (1) 在名义货币单位下计量, 两年购入小轿车的总成本为:

40+50=90 (万元)

(2) 在一般购买力单位下, 若以2006年为基期, 两年购买小汽车的总成本为:

40+50×110/100=95 (万元)

假定小汽车的折旧年限为5年, 无净残值。 (1) 情况下, 2008年的折旧额为90÷5=18 (万元) ; (2) 情况下, 2008年折旧额为95÷5=19 (万元) , 这样对2008年的收益造成了1万元的影响。

2、下面假定在名义货币计量单位下, 探讨一下各种计量属性对收益的影响。

(1) 历史成本——亦称原始成本, 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传统会计计量中, 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是财务会计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有其明显的的优点:降低工作量, 入账数据易取得, 且可靠性强等。但在价格变动较为明显的情况下, 其局限性变得明显起来, 如价格明显上涨时, 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的价值量没有可比性, 为现时决策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差, 且价格上涨时, 按历史成本计量各种成本、费用时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业绩和因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具有偶然性质的利得或损失。因此, 当价格明显波动时, 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与在历史成本下进行会计计量, 对收益的计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2) 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 通常它可表述为本期重置或重建持有资产的一种计量属性。从定义上即可看出,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除非在原交易时日, 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代表的数量就会不同。因此, 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成本、费用, 将低于为重置或补偿消耗资源的成本, 从而高估所确定的经营利润, 甚至造成虚盈实亏现象。

(3) 现行市价——也称脱手价值, 主要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价值。

(4) 可变现净值也称作预期脱手价值, 它主要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量。此项计量属性适用面较窄, 只适用于预定期间将完成的交易。以现行市价与可实现净值两种计量属性作比较说明其对收益的影响:

假定某公司年末有一批未完工产品, 其年末市价为10 000元, 这批未完工产品要达到产成品还需加工费3 000元, 产成品年末市价为15 000, 假如不存在销售费用。则:

(1) 在现行市价计量属性下, 在产品价值=10 000元

(2)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下, 在产品价值=15 000-3 000=12 000元

在全面收益定义下可知, 资产市价的变动, 也计入期末收益中, (1) 、 (2) 两种情况下, 对收益产生2 000元的差异。

(5) 现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SFAC NO.7明确否认了现值是一种计量属性, 而把它当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种计算方法。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自愿双方在非强迫或清算销售的现行交易中, 对一项资产或负债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金额。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集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公允价值在其使用领域, 与旧准则、旧规定相比, 对利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以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为例, 说明案例中在采用公允价值属性和采用历史成本属性下对收益的影响:

假定甲公司拥有一栋办公楼, 用于本公司总部办公。甲公司2007年3月份与乙公司签订5年的经营租赁协议, 将办公楼整体出租给乙企业使用, 租期开始日为2007年4月1日。假定2007年4月1日, 该栋办公楼的账面余额为5 000万元, 已计提折旧1 000万元, 当日公允价值为5 500万元。

(1) 假定甲公司采用成本计量模式, 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 若甲公司认为该栋办公楼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那么甲公司账务处理为:

对比 (1) 、 (2) 两种情况可以看出,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涉及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列入公司利润表, 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涉及损益类科目, 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甲公司的税前利润增加500万元。

当然, 我国新会计准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相当谨慎的。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三、小结

由上文我们可知在不同的计量模式下, 会计计量的结果可以对收益造成不同的影响。著名实证会计学者瓦茨、齐默尔曼认为, “理论只不过是为行动提供一种‘行为正当’的借口, 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利益”。因此, 计量模式的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利益倾向, 只有明确了会计计量如何对收益产生影响, 才能选择有利的计量模式, 同时, 审计人员也能更好的了解一些公司企业财会人员利用会计计量操纵利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11

关键词:收入差距;计量经济学;方差; 实证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的研究越来越多,继国际通用指标基尼系数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均等指数方法。如李军、张丹萍(2005),杨少华、彭维湘(2006)等均用到了均等指数[1,2]衡量收入差距,但是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了均等指数方法的理论证明和实际操作,发现其数学证明完整无误,但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的方法与其理论论证的前提不符,并且对同样的收入数据采用不同的分组情况可得出不同的均等指数 ,其数值上的巨大差异降低了均等指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可信度。本文还发现均等指数的构造与计量经济学中的均方差非常相似,且有关系 ,二者只相差一个仅与样本容量有关的常数倍,由于方差(即均方差的平方)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则居民收入数组的方差即可衡量居民收入的内部差距大小,这一过程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实现,具体表现为判定系数 。并且,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衡量总体差距的大小,那么结合判定系数与回归斜率则可很好的判断收入差距,判定系数越大,回归斜率越小,收入差距越小;或者说判定系数减回归斜率的差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小。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简单易行(利用Eviews软件即可)的操作方法,最重要的是,当利用按居民收入的分组数据 时,可以避免分组的差异,很好的弥补了均等指数取决于分组的这一缺陷。本文对衡量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证明其不失为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好方法。

二、 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简介与疑问

(一)收入分配均等指数的思想原理与构建

均等指数的构建是于等分法的基本思想,等分法的基本作法是:通过统计调查方式,将一定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或家庭)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居民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组,使每组有相同的居民(或家庭)数;计算出每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个平均收入水平即代表该收入组的收入水平;通过比较各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从而可以得到总体居民收入分配直观上的度量。比如,五等分法是把一个社会中的居民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依次分为5个收入组,且每个收入组人数相同。如果收入平等地分配到所有居民之间,每组的居民都应该得到五分之一的收入。这是收入绝对均等的情况。

假设取得一定社会中 个居民的相关资料。现将他们按收人水平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并设 为第 居民的收入水平,则 为非负单调递增序列,且 不全为零。

令 为收人总和, 为平均收人。进一步,令 ,则 为第 居民在总收人中的收人比重,或称收人份额。易知 。

定义1 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1]为

性质1。

性质2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即 。

性质3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即 。

(二)对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方法的疑问

均等指数方法的构造过程简单明了,且有完整严格的数学证明,似乎是度量收入差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数学上完整的证明不能代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无误,因为大多数人在理论的论证完整性面前忽视了理论前提与现实数据获得的差异,而出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做法 。

上述均等指数的构建原理是基于等分法,而指数公式的导出却是以样本个体为对象,这两者看似不矛盾,但实际上基于分组的数据与未分组的个体数据在计算中会使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样都用分组数据,只是分组方式不同,计算结果也截然不同。数值结果的不唯一性使得按均等指数方法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与可信度。

下面以一个简单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设有100个个体,收入分别为 ,采用均等指数法计算但有几种不同的分组情况,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1)计算对象为个体时,用各自收入除以总收入5050即得各自收入比重分别为 ,平均收入比重为0.01,按式(1)计算,取 ,可得

(2)若将个体进行分组,按收入由低到高分为10组,每组10人,则这10组的比重分别为

此时的平均比重为0.1,还是根据式(1),但是取 ,计算得

(3)若将个体按收入由低到高分为5组,每组20人,则这5组的比重分别为

此时的平均比重为0.2,还是根据式(1),取 ,计算得

由此可见,同样的数据,只是分组的方法不同,导致算出来的结果相差近5倍,并且组数越少均等指数的数值越大,所以用均等指数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方法还需继续研究。

三、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现从均等指数的构建出发,介绍计量经济学中的方差概念[3]与之的相似性及用方差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

(一)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设有数组 ,记期望、方差和均方差分别为 ,则有

从公式(7)——(9)可发现,数组的期望即为该数组的平均值,若相比收入分配比重即为平均比重,而方差表示的是数组离开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且有

而均方差即为方差的开方,亦可衡量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并且均方差和均等指数有如下关系:

由于方差的意义表示数组的离散性,便可以根据收入分配等分法,通过统计调查方式,将一定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或家庭)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居民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组,使每组有相同的居民(或家庭)数;计算出每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个平均收入水平即代表该收入组的收入水平;通过比较各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从而可以得到总体居民收入分配直观上的度量。

既然对于均等指数而言,不同的分组会有不同的数值结果,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分组的影响,下面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将从整体与内部两方面考虑,而避免分组造成结果不可信的影响。

(二)回归直线衡量整体差距与内部差距

当得到收入分配等分法描述的各收入组数据后(这也是通常情况能得到的数据,如统计年鉴),可以收入家庭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然后根据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拟合优度判定收入差距的大小。

定理2 按收入等级分组,以收入组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中,回归直线斜率大小与总体公平程度成反比。即斜率越小越公平,斜率越大越不公平。

证明:根据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定义易证。

如图2,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数据公平差距不同,从几何意义可直观地看出,收入差距较小的曲线拟合的直线斜率较小,而收入差距较大的曲线拟合直线的斜率较大。

定理3 据定理2所述拟合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值域为 ,当斜率为0时是绝对公平的情况,当斜率为 时则绝对不公平。

证明:根据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定义易证。

定理4 据定理2所述拟合的回归直线的判定系数与内部公平程度成正比,即判定系数越大越公平,判断系数越小越不公平。

证明:设一元线性总体回归模型[4]为

两边取均值得总体回归方程

设样本回归直线为

样本回归直线是对样本数据的一种拟合,对与同一组样本数据,用不同的方法去估计回归直线的参数,可以拟合出不同的直线。从散布图上看,所有样本观测值都恰好在回归直线上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总是存在或正或负的偏离,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称为样本回归线的拟合优度,在计量经济学中,拟合优度是用在总变差分解的基础上确定的样本判定系数去度量的。

为了说明样本判定系数的意义,我们来考察一下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的组成情况。由于样本回归函数为

以平均值 为基准,说明 对 和 的偏离程度,如图:

判定系数 是回归直线对各观测点拟合紧密程度的测度。判定系数越大,各观测值在拟合直线附近越紧密,离散程度越小。

当观测值为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各收入组的收入比重时,收入分配越公平,各收入组间差距越小,观测值离拟合直线越近,即 越大。即判定系数的大小与组内公平性成正比。证毕。

据上文所述,以收入分配等分法的数据作线性回归,依据拟合直线的斜率与拟合优度即判定系数的大小综合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斜率大小表明整体差距,判定系数表明内部差距,斜率越小越公平,判定系数越大越公平。亦可看判定系数与拟合直线的斜率的差值,此差值越大,越公平。

四、实证研究及结论

下面用全国2000——2008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5],如表1所列,计算出各收入等级的收入占累积总收入的比重。

下面以人口累积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用Eviews软件操作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于表2中数据相差不大,判段较难,需要进行处理,假设有数组 ,欲将该数组等距缩放为0至100,各 处理后记为 ,则数据缩放公式为

根据此方法对各年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比较与根据基尼系数方法[6] 的有不同,列表比较如下:

此文所述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证支持,这异于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理论上虽成立,但现实操作中难度大,易出错。根据回归直线斜率及判定系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操作简便,直观易懂,其结果可信性也通过实证加以证明,是对于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方法的较有力的补充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张丹萍:《度量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数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2]杨少华、彭维湘:《对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度量》[J],《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9期。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郭平、彭妮娅:《基于等基尼系数线的平均增长点方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An Econometrics Method of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o Raise Doubts About Equalization Index and Improve It

Guo Ping Peng NiyaPan Guoq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unan Changsha,410079)

Abstract:The paper discovered that the calculating of equalization index based on groups data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premise, it causes that different groups will get different outcomes and reduces the credibility of equalization index in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doubt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equalization index is similar with standard variance, the paper advanced a new way of using variance to measure income disparity. Combined with judgement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 slope in econometrics, this new way is good at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and the feasibility has been proved.

Key words:Disparity of Income; Econometrics; Variance; Empirical

作者联系方式:郭平 gping1963@163.com ,13974995636

彭妮娅 pennyar@gmail.com, 13874872619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 篇12

计量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油田基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目前基层的计量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多方面问题, 制约和影响着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文就从多方面对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不断提高油田基层的计量管理水平。

1 油田基层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计量器具种类多而杂。

目前油田基层单位现场计量器具种类繁多, 同一种用途的流量计的种类都五花八门。据调查, 仅现场注水流量计在基层就达十余种, 并且口径不一、安装、连接方式不同。每次改造不统一, 只进行部分井站的改造, 选型不同, 不留备用表, 造成周期送检的困难。

1.2 计量仪表、器具拆装困难。

原油流量计、污水流量计、以及部分注水流量计都存在拆装难, 给送检维修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部分轴流式流量计、通用电子流量计等现场拆装困难, 需用专用工具;高压流量自控仪、智能磁电流量计由于在线远传, 安装时还需调试, 往往因接线不及时, 或拆检造成损坏, 因此就影响了单井注水量的在线传输和监控。

1.3 传统的计量管理工作中要求按检定周期送检各种计量器具, 送检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灵活性差。

目前除部分控电系统的电流表、电压表, 电子地磅等能够现场检定外, 其它日常使用的仪表基本都要现场拆卸后送至技术检测中心进行检定或维修, 特别对那些准确度高, 极易受震动影响的计量器具, 在送检过程中频繁拆装, 搬运, 很容易因碰撞和非正常安装而使准确度破坏。

1.4 只重视计量器具的溯源, 忽视了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多数人目前还存在这样的误区, 计量器具只要检定合格了就行, 对开具的检定证书和校准报告上的数据不予理睬, 没有及时将计量数据反馈到产品生产中去, 只停留在计量器具的送检上, 致使质量成本上升。

1.5 误认为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的准确度一成不变, 不能及时进行运行期间的巡查和有效监督。

实际上, 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与计量器具的结构, 材质及使用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1.6 自动化系统存在诸多弊端, 利用率较低。

自动化系统的配套设施较多, 从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一是部分自动化仪表受外界条件环境影响较大, 适应性较差;二是自动化仪表不能及时进行定期的检定, 没有备用仪表, 拆卸困难, 维修不方便;三是操作使用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对自动化仪表的使用和维护不当, 容易造成误操作;四是单位的技术人员对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掌握得不够, 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使自动化仪表发生小故障就得请厂家专家, 否则就搁置、停用。

2 计量管理工作对策及新思路

2.1 科学合理制定检定周期, 探索从传统的计量管理向满足现场使用效果的方向转变

结合目前我矿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 我们逐类跟踪、摸底、对比, 规范操作使用, 在确保数据采集准确的情况下, 部分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也可以不是一成不变的, 适当延长部分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 应该能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2.2 加强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 实现计量数据对现场工艺控制的快速准确反映

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重点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对计量器具实行A、B、C分级管理。根据目前油田的实际现状, A类主要指关系到成本结算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B类主要指精确度等级和使用程度低于A类的计量器具, 但其测量数据对企业的生产存在一定的影响, 也需要定期校准, 但数量较大, 只做一般管理要求;C类一般是监视类仪表, 准确度等级较低, 一般采取自行校准, 允许一次性溯源, 损坏后进行更换的管理方式。

只有遵循计量工作的客观规律, 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对于检定不合格或使用中已经损坏的计量器具坚决淘汰, 不允许使用;更要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计量的监督,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或显示不正常时, 应立即停止使用, 及时重新检定, 将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

2.3 加强计量器具的现场监督, 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计量的有效性

基层的计量管理, 现场监督是关键。加强对在用计量器具的监督, 定期对关键计量器具进行巡查;对最高标准器具在送检前后各进行一次巡查, 主要用量值较稳定同类标准器具确定送检前后有无损坏或变质情况;对计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考核目标, 计量管理人员每月对各单位进行计量监督检查, 及时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状态, 确保计量器具的可溯源性。尤其要抓好工程项目计量器具配备及检定工作, 及时做好新增计量器具的首检工作, 严把产品的质量关。

2.4 完善计量器具动态管理台帐, 实现计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首先要抓好计量器具的配备工作: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按照GB/T20901-2007的标准, 结合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现状进行合理配备, 实现用能单位和次级用能单位的配备率达到100%。二要做好备用计量器具的存放管理、标识管理、动态管理;三要认真记录器具的编号;四要定期巡检;五要加强对计量器具合格标识的管理。

2.5 探索各类仪表器具的现场检定方法, 减少拆检对现场计量的影响

鉴于目前大多计量仪表、器具送检存在一定的困难, 又由于基层对成本的严格控制, 不可能对每种类型的计量仪表、器具都留有备用这一现实问题, 同时为减少拆卸、安装工作量;拆装、运送造成的损坏和对准确计量的影响;以及送检对基层现场标准化的影响等等。

2.6 建立本单位的自动化管理技术队伍, 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完好率

针对目前基层自动化设备的增多, 基层人员对高科技高信息技术的缺乏, 急需建立起一支由上至下的自动化管理技术队伍, 对所管辖区域的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维修、检定负责, 及时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同时, 在自动化系统及仪表安装前对现场操作人员严格培训, 提高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使自动化系统能够长期正常运行;在油田的各项生产活动中, 要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就必须在抓好其它管理工作的同时, 重视计量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基础作用, 从抓企业的计量管理制度入手, 重视基层的现场管理, 坚持创新求发展的思路, 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的计量工作就一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油田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军, 王殿安.应用统计控制技术减少计量误差[J].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6 (06) .

[2]贾炜镔, 李志春, 曹庆芳.谈原油动态计量流量计基本误差法和流量计系数法[J].工业计量, 2006 (S1) .

上一篇:手绘技法下一篇:GMP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