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会计处理(通用12篇)
计量会计处理 篇1
一、摊余成本的本质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对摊余成本的定义如下: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 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 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 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摊余成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 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也是实际利率法运用的必然要求。
摊余成本的本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实际占用另一方的资金数额, 既包括本金, 也包括到期尚未偿还的利息。
《企业会计准则》给出的摊余成本的定义较为晦涩难懂, 可以改用数学公式表述其定义, 即: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 (实收利息) -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 (实收利息)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摊销额=投资收益-现金流入 (实收利息) ;若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则各期现金流入为零 (最后一期除外) 。
二、摊余成本在债券融资中的运用
在债券融资过程中, 发行方通过“应付债券”科目进行核算, 如果购买方准备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 则应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进行核算, 其经济实质是购买方将一定数额的资金借贷给发行方, 发行方承担按照合同规定还本付息的义务。由于债券的发行价格往往与票面价值不相等, 因此购买方在计算实际利息收入时不能直接用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相乘, 而应按照发行方实际占用的资金即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相乘。
例: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价款1 000元, 购入乙公司当日发行的5年期、面值1 250元、票面利率4%、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并打算持有至到期。该债券的实际利率采用插值法计算约为10%。该笔交易的经济实质是甲公司将本金1 000元借贷给乙公司, 1 000元即为2010年1月1日时点上甲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甲公司当期应当获得利息收入为100元 (1 000×10%) , 而年末乙公司按照协议给付甲公司的资金为50元 (1 250×4%) , 那么事实上乙公司除本金1 000元外, 又占用了甲公司应得的利息50元 (100-50) , 因此下期甲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变为期初摊余成本1 000元与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50元之和即1 050元, 甲公司应当获得的利息收入为105元 (1 050×10%) , 与乙公司实际给付的金额之间的差异继续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下一期摊余成本。
如果将该债券改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经插值法测算实际利率约为9.05%。那么甲公司将本金1 000元借贷给乙公司, 第一期甲公司应当获得的利息收入为90.5元 (1 000×9.05%) , 由于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因此该利息被乙公司继续占用。下期末甲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 090.5元, 甲公司应当以此为基础计算债券的利息收入。
从以上例题中可以看出, 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实际是指在复利计算的情况下, 由于测算实际利率时的内在平衡关系,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最终账面价值应当与可收回金额相一致,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情况下为债券的票面金额,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为按照复利计算的本息。因此, 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两个科目的金额之和。
三、摊余成本在分期付款交易中的运用
除债券融资外,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销售和融资租赁业务也采用摊余成本对长期应收款或长期应付款进行后续计量。
例:A公司于2010年1月1日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 该商品售价70 000元, 双方协议分四年等额付款, 每年末支付20 000元, 共计80 000元, 不考虑税金问题, 经插值法测算实际利率约为6%。由于延期收取款项, A公司总共收取的80 000元可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货物的真实价款70 000元, 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收款日期超过了正常的信用期限而产生的类似于利息收入的融资收益, A公司应当在未来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此金额进行摊销。因此, 在第一期, A公司长期应收款的摊余成本为B公司实际占用的资金70 000元, 应确认的融资收益为4 200元 (70 000×6%) , 而本期B公司实际归还款项为20 000元, 超过利息4 200元的部分15 800元, 应当视为B公司归还的本金。因此根据定义, 下一期长期应收款的摊余成本变为54 200元 (70 000-15 800) 。简单来说, 长期应收款或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应为账面余额减去尚未摊销的融资收益或融资费用。
四、利率的选择问题
对于债券融资来说, 计算实际利息收入所使用的利率是债券内含的实际利率, 该利率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会对摊余成本产生影响。但准则规定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 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也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这样也就意味着对于以上资产选择折现率既可选择原实际利率也可选择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 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对摊余成本的计算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最后记入资产负债表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金额和记入利润表的“投资收益”项目金额不同, 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可乘之机。另外, 在超过信用期的分期付款销售中, 购买方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进行折现后的金额确认长期应付款的初始摊余成本, 准则并没有对折现率的选择做出具体的规定, 而不同的折现率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应付款项在资产入账价值和融资费用之间的分摊, 也会影响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
五、资产减值的问题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对应收款项的估计数进行修正时, 应调整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以反映修正后的预计现金流量, 在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应当采用初始实际利率, 相关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从理论上来说, 当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既可以通过降低未来实际利率来反映更低的收益, 也可以通过调减摊余成本来体现资产的减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后一种处理方法, 也就是说, 当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实际利率保持不变而调低摊余成本。2009年11月5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 建议对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该征求意见稿将摊余成本计量的目标界定为:“在金融工具的预计存续期内分摊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 提供关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实际回报的信息。实际回报反映了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费用的分摊、支付或收取的贴息、交易费用、其他溢价和折价, 以及金融资产预计信用损失。”该意见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处理方法差异较大, 在其框架下, 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未来事件的预测为标准, 更加强调对不确定事件的估计, 一旦实施势必会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和确认造成重大影响。○
计量会计处理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不断发达,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双重计量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选择。本文首先提出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了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计量各自的特点并探讨了这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双重计量。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双重计量;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都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不断发达,通货膨胀以及越来越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适用,于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逐步得到应用和完善,当然无论哪一种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只有将这两种计量模式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因此未来的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主要计量模式将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双重计量模式。本文首先提出可能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了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计量各自的特点并探讨了这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双重计量是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影响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对会计计量的选择起到根本性的导向作用,要达到的会计目标不同,所选择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主要存在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种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它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因此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倾向于目的性基础,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方便为管理当局及其他投资者提供相关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对象
不同的会计核算对象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对于大多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而言,选用历史成本计量能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一些存在活跃市场的非金融资产、企业兼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动态的财务信息。
(三)管理层风险偏好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者倾向于选用历史成本计量会计要素,这样能更平稳地获得现金流入;而风险爱好者则偏向于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获得更多现金流入,但也能承担损失的风险。
(四)资本保全
资本保全(也称资本保持)是指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无缺,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也要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蚀。资本保全包括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观点。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所应保持的是货币资本的货币金额,在扣除当期与所有者任何的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就是当期收益,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市价计量模式;实物资本保全观则认为要保全的是实物资本,即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只有在期末生产经营能力超出期初生产经营能力,在扣除当期与所有者任何的交易后,产生的超额部分才是当期收益,要求采用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基础。
(五)经济因素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以能够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为根本前提,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物价趋于稳定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会计信息及经营状况;在物价剧烈波动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会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时就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六)政治因素
政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的,它对会计也产生着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市场经济自由化走向了极端,到处充斥着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导致了资本市场近乎崩溃。为了重建资本市场,美国先后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组建了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据资本监管市场的要求,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而公允。鉴于此,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成为最佳的选择。在我国,九十年代末,财政部指出要在会计准则中逐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来由于我国缺乏活跃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在财政部重新修改了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改用历史成本计量。其后,随着不断地尝试与实践,财政部也在不断修正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态度。
(七)其他因素
像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等都影响着会计量模式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以交易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等价物进行计量,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价格,只要以后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发生变化,则不再进行后续计量,对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始终保持其初始价值。这种计量模式反映了客观事实,且具有可验证性,为报表使用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并能有效防止企业为达到某些目的弄虚作假,粉饰报表。因此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都是最基本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唯一的计量方式。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市场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一般是根据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来确定的,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就参照同类或相似资产、负债的交易价格确定,如果都无法取得,就只能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由于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在的交易价格,并能预测未来的交易信息,因此能适应金融创新的需求,也能在物价波动的环境下保持会计信息的相对准确,使企业资本得到保全。较之历史成本,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从而提高了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的出现是历史或时代的选择。
三、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双重计量
(一)财务会计的单一计量模式存在局限性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信息,忽略了对经济事项动态的描述,无法反映现在甚至是将来的信息,如果在会计实务中单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可能会导致报表利润虚增。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其特点是价值波动大,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准确反映其真实的价值,甚至可能产生很大偏差,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根据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而公允价值虽然能反映现在或将来的交易信息,从而受到报表使用者的追捧与推崇,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花样繁多,市场环境又不断变迁,导致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甄别,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判断难度很大,而且大部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无同类或相似价值可参照,只能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因此其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允价值的取得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再者,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在会计期末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以求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尽可能准确认定,这个过程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且要求会计人员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双重计量模式是我国当前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
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已经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缺陷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计计量将处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局面,这既符合受托责任观的要求,也达到了决策有用论的目的,兼顾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历史成本是由当时交易各方基于自身利益共同协商的.结果,不代表任何一方的主观意志。它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价格,但却能追溯当时的交易信息,告诉投资者和债权人过去已发生的财务事实,能如实描绘出企业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财务运行的轨迹,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交易信息,这一优点是其他计量模式所无法取代的。但正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过去交易事实,无法提供现在甚至是预测未来的交易信息,但市场的发展是动态的,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中,尤其是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不利于投资者根据报表数据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另外,随着近年来金融工具的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入,使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虽然一度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风口浪尖,但仍无法遮掩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当然,正如前面所述,没有一种计量模式是完美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有着其无法避免的缺陷。要获得公允价值,必须有这种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者参照同类、相似资产负债的交易价格,两者都没有,则要采用估值技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估值技术是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由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另外折现率的确定也有很多不定因素,导致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为企业管理者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单纯采用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是不现实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市场提供可靠而又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于大部分非金融资产和负债而言,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一些存在活跃市场的非金融资产、企业兼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另外,在物价平稳的时期,主要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能最大程度地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财务信息;在物价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应更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简而言之,双重计量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苏力.透析公允价值计量的虚拟性及其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27(12):246-247.
[2]刘松.论会计计量对收益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18(49):37-38.
[3]何艳、张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探讨[J].商业会计,2007(19).
[4]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财会研究,2010.02.
[5]孙婷.对双重计量模式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1.06.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探讨 篇3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为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客观的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计量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目标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会计目标的不同选择对会计计量的地位、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尺度等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阶段。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的定量性,如果没有会计计量的理论和方法,会计目标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正如亨得里克森(1992)所言“会计上的计量应指向为特定用途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一、对现有计量属性的评述
所谓计量属性,即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在会计计量中,一项资产的价值可以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属性予以计量。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了5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下面对这5种以及公允价值做一一评价。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它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因此成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会计受到一些会计学家的批评,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严格地说,其可比性有限;二是由于费用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是以现行价格计量,从理论上看,两者的配比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三是在通货膨胀下,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保全资本。
(二)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反映现时的财务状况,能够避免物价变动时的虚计收益,但也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及时性等缺点。
(三)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主要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可以提供评估企业财务适应性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但其缺点也是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并且放弃实现原则。
(四)可实现净值
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指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它提供的是预测性信息,与决策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缺点是更难避免主观随意性且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为出售而持有的某些资产项目上。
(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它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与决策相关性最强,但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差,
(六)公允价值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较早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而且运用得最为广泛。但最先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1946年,Paton教授在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中指出,“成本和价值并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 market 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value)。”20世纪9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企业资产和负债使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于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范围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纵观近年学者们对会计计量属性的研究,争议的焦点也几乎是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到底是基于交易的计量——历史成本,还是基于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更能实现会计的目标?随着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以成本数据为信息的会计数据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成本所能提供信息的滞后性与真实性的缺失使得它越来越远离会计“客观反映、有效控制”的目标,这也正是历史成本的重要缺陷所在。而在当前,会计人员应该不加入个人偏见地考察会计事项的本来面目,不受外界需求影响地对企业的会计事项加以反映,并且能有效果地、实现预期目的地采取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与程序,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并实现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即会计工作的目标:“客观反映、有效控制”。“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与会计的本质、职能相对应的,它符合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并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前文所述,較之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更符合“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会计目标的计量属性。
三、新旧准则转换的思考
(一)我国企业会计处理逐步规范
我国原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1992年11月制定和颁布的,是我国第一次颁布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财政部会计司根据当时的情况,借鉴国际惯例出台的第一个会计准则。它的颁布,是我国会计政策改革的一次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国会计体系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但是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10月31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6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后又陆续出台《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等都作了新的规定,现行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已经与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一致,迫切需要加以修改,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次改革是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完善会计规则,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我国本次对原基本准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本次改革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是:
第一,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直接和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
第二,公允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做预测的合理性。
第三,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公允价值的普遍使用,将使财务纪录和财务报表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动态信息。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浪潮迅速兴起,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相对于以成本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更有助于我们实现“客观反映,有效控制”的会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R].2006.
[3]黄世忠.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
计量会计处理 篇4
一、实例分析
(一)自用土地使用权的核算
1. 企业(非房地产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
例:2009年1月1日,A公司购入一块土地取得使用权,以银行存款支付800万元,并在该土地上自行建造厂房,发生材料等支出共计2 000万元。该工程已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假定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年限为50年,该厂房的使用年限为25年,两者均无净残值,均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和计提折旧。为简化核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其会计处理如下:
(1)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时
(2)在土地上自行建造厂房时
(3)厂房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
(4)按月分期摊销土地使用权和对厂房计提折旧时
其中,土地使用权的月摊销额=800÷50÷12=1.33(万元),厂房的月折旧额=2 000÷25÷12=6.67(万元)。
2. 企业(非房地产企业)外购房屋建筑物所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以及建筑物的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七章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不与地上建筑物合并计算其成本,而仍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进行摊销和提取折旧。但企业外购房屋建筑物,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以及建筑物的价值,则应当对支付的价款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如果确实无法在地上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二)作为存货的土地使用权
例:A公司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09年1月1日购入一块土地使用权,以银行存款支付800万元,并在该土地上自行建造商品房以供出售,发生材料等支出共计2 000万元。该工程已经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简化核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其会计处理如下:
1. 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时。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8 000 000
贷:银行存款8 000 000
2. 在土地上自行建造厂房时
借:在建工程20 000 000
贷:工程物资等20 000 000
3. 厂房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
借:开发产品28 000 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8 000 000
在建工程20 000 000
作为存货的土地使用权不进行摊销。
(三)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
1.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如果企业将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出租,那么土地使用权就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然而,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土地使用权再转租给其他单位的,不能确认投资性房地产。
例:2007年1月1日,A公司购入一块土地取得使用权,以银行存款支付800万元,并在该土地上自行建造一栋厂房,发生材料等支出共计2 000万元。完工前与B公司签订了经营租赁合同,该工程已经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开始出租。对该项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没有发生减值。假定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年限为50年,该厂房的使用年限为25年,两者均无净残值,均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和计提折旧。为简化核算,不考虑其他因素。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时
(2)在土地上自行建造厂房时
(3)厂房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
(4)按月分期摊销土地使用权和对厂房计提折旧时
其中,土地使用权的月摊销额=800÷50÷12=1.33(万元),厂房的月折旧额=2 000÷25÷12=6.67(万元)。
2. 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并不立即投入使用,而是待其增值后转让以赚取增值收益,这类土地使用权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依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闲置土地,不属于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也就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对于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则不需要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账务处理。
二、建议
计量会计处理 篇5
B,系统误差
C不确定度
D.引用误差
2、当测量结果与相应的标准值比较时,得到的系统误差估计值为
(C)。
A.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B.标准值与测量结果之差 C.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差 D.约定真值与测量结果之差
3、估计测量值J的实验标准偏差的贝塞尔公式是
()。
4、若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x),则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S(X)为
()。
5.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温度计对某实验室的温度重复测量了16次,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其分布的实验标准偏差s=0.44℃,则其测量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是(B)。
A.0.44℃
B.0.11℃
C.0.88℃
D.0.22℃
6,对一个被测量进行重复观测,在所得的一系列测量值中,出现了与其他值偏离较远的个别值时,应(C)。A.将这些值剔除
B.保留所有的数据,以便保证测量结果的完整性
C.判别其是否是异常值,确为异常值的予以剔除D.废弃这组测量值,重新测量,获得一组新的测量值 7.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测量值为:0.0lmm,0.02mn 0.01mm,0.03mm。用极差法计算得到的测量重复性为
(B)。(注:测量次数为4时,极差系数近似为2)
A.0.02mm
B.0.01mm
C.0.015mm
D.0.005mm 8.为表示数字多用表测量电阻的最大允许误差,以下的表示形式中
(A)是正确的:
A.土(0.1%R+0.3μΏ)
B.土(0.1%+0.3μΏ)
C.土0.1%土0.3μΏ
D..(0.1%R+0.3μΏ,k=3 9.一台0~150V的电压表,说明书说明其引用误差限为土2%。说明该电压表的任意示值的用绝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A)。
A.土3V
B.土2%
C.4-1%
D.土1V 10.对被测量进行了5次独立重复测量,得到以下测量值:
0.3l,0.32,0.3,0.35,0.32计算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即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B)。
A.0.31
B.0.32
C.0.33
D.0.34 11用标准电阻箱检定一台电阻测量仪,被检测量仪的最大允许误差(相对误差)为:土0.1%,标准电阻箱评定电阻测量仪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10-‘(包含因子庚为2),当标准电阻箱分别置于0.1Ω,1Ω,10Ω,100Ω,1000Ω,1MΩ时,被检表的示值分别为:0.105Ω,0.9987Ω,10.005Ω,100.08Ω,999.5Ω,1.0016MΩ,。检定员判断该测量仪检定结论为
(A)。
A.不合格
B.合格
C.不能下不合格结论
D.不能下台格结论
12,在检定水银温度计时,温度标准装置的恒温槽示值为100℃,将被检温度计插入恒温槽后被检温度计的指示值为99℃,则被检温度计的示值误差为
(C)。
A。+1℃
B.+1%
C.一1℃
D.一2%(三)选择题(多选)
1.使用格拉布斯准则检验以下r2:5个重复观测值:1.79,1.80,1.9l,1.79,1.76。下列答案中
(A、C)是正确的。(注:格拉布斯准则的临界值G(0.05,5)=1.672)
A.观测值中存在异常值
B.观测值中不存在异常值
C.观测值中有一个值存在粗大误差
D.观测值中不存在有粗大误差的值
2.注册计量师在检定或校准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一切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例如采取(A、B、C)措施。
A.在仪器使用时尽可能仔细调整 B.改变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例如测量方向、电压极性等,使两种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中的误差符号相反,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将测量中的某些条件适当交换,例如被测物的位置相互交换,设法使两次测量中的误差源对测量结果的作用相反,从而抵消系统误差
D.增加测量次数,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对测量结果或测量仪器示值的修正可以采取
(A、B、D)项措施。
A.加修正值
B.乘修正因子
C.给出中位值
D.给出修正曲线或修正值表 1.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是
(B)。
A.被测量的期望值
B.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C.被测量的真值
D.被测量的近似值
2.均匀分布的标准偏差是其区间半宽度的(C)倍。
A.B.C.D.3.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有关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为(B)标准不确定度。
A.A类
B.B类
C。合成 D.扩展 4.如果有证书或报告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是U90,U95或U99,除非另有说明,可以按(A.)分布来评定B类标准不确定度。
A.正态
B.均匀
C.反正弦
D.三角 5.当被测量的函数形式为y=,各输入量间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y)可用()式计算。
6.为了使所有给出的测量结果之间能够方便地相互比较,在确定扩展不确定度时,大多数赁况下取包含因子为
(D)
A.k=3
B.k=2.58
C.k=1.73
D.k=2 7.扩展不确定度的符号是
(C)。
A.u
B.ui
C.U
D.uc 三)选择题(多选)
1.下列表示中
(A、B)的表示形式是正确的。
A.U=0.01cm(k=2)
B.Ur=1%(k=2)
C.Uc=0.05cm
D.U=土0.5%(k=3)2.可以用以下几种形式中的(C.D)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A.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i
B.A类标准不确定度uA
C.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D.扩展不确定度U
3.某个计量标准中采用了标称值为1Ω的标准电阻,校准证书上说明该标准电阻在23℃时的校准值为1.000074Ω,扩展不确定度为90μΩ(k=2),在该计量标准中标准电阻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B、D)
A.90μΩ
B.45μΩ
C.4.5X10-6
D.4.5X10-5
4.数字显示仪器的分辨力为1μm,可假设在区间内的概率分布为均匀分布,则由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C、D)。A.μm
B.μm
C.μm
D.0.29μm 1.计量检定的对象是指(B)。
A.包括教育、医疗、家用在内的所有计量器具
B.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
C.企业用于产品检测的所有检测设备
D.所有进口的测量仪器
2.处理计量纠纷所进行的仲裁检定以(C)检定的数据为准。A.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D.经考核合格的相关计量标准
C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D.经强制检定合格的工作计量器具 3,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应依据(c.)进行。
A.产品标准B.检定规程c.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D.包装商品检验大纲 4.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是指(A)。
A.当时的测量数据及有关信息的记录B.记在草稿纸上,再整理抄写后的记录
C.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保存的记录
D.经整理计算出的测量结果的记录
5.型式评价应依据(D)。
A.产品规范,评价其是否合格
B.计量检定规程,评价其计量特性是否合格 C.校准规范,评价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和可靠性
D.型式评价大纲.评价所有的项目是否均符合型式评价大纲要求,提出可否批准该型式的建议
(三)选择题(多选)
1.强制检定的对象包括
(A、D)。
A.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
B.标准物质
C.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D.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
2.测量仪器检定或校准后的状态标识可包括
(A.C)。
A.检定合格证
B.产品合格证
C准用证
D.检定证
3,对检定、校准证书的审核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核验人员对证书的审核内容包括(A
B C)。
A.对照原始记录检查证书上的信息是否与原始记录一致
B.对数据的计算或换算进行验算并检查结论是否正确·
C.检查数据的有效数字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D.检查被测件的功能是否正常
4.检定工作完成后,经检定人员在原始记录上签字后交核验人员审核,以下(A、C.D.)情况核验人员没有尽到职责
A.经核验人员检查,在检定规程中要求的检定项目都已完成,核验人员就在原始记号上签名 B.核验人员发现数据和结论有问题,不能签字并向检定人员指出问题 C.由于对检定人员的信任,核验人员即刻在原始记录上签名
D.核验人员发现检定未依据最新有效版本检定规程进行,原始记录中如实填写了老版本,核验人员要求检定员在原始记录中改写为新版本号 1.对检定结论为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出具(B)。
A.检定证书
B.检定结果通知书
C.校准证书
D.测试报告
2依据计量检定规程进行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相关部分校准。出具的证书名称为(C.)。
A.检定证书
B.检定结果通知书
C.校准证书
D.测试报告 3.存在计算机中的证书、报告副本应该(B.)。A.经实验室最高领导批准后可修改
B.不得再修改
C只有经过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修改
D.必要时由检定员负责对错误之处作修改 4.发现已发出的证书中存在错误,应按(C.)处理。
A.将证书中的错误之处打电话告诉用户,请用户自行改正B.收回原证书并在原证书上划改和盖章后重新发出
C.将原证书收回,重新出具一份正确的证书并重新编号.在新出的证书上声明代替原证书和原证书作废
D.按原证书号重新出具一份正确的证书 5.计量检定机构收到一份要求鉴定真伪的该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应按
(D)处理。
A.请求司法机构给以鉴定 B.要求在被鉴定证书上签名的人员核对笔迹 C调查这份要求鉴定的证书是从哪里获得的D.按检定证书上的惟一性标识查找保留的证书副本和原始记录进行核对
(三)选择题(多选)1.检定、校准和检测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规则和经确认的非标准方法文件,都必须是(A、B)。
A.经审核批准的文本
B.现行有效版本
C.经有关部门注册的版本
D。正式出版的文件
2.计量检定印、证的种类包括
(A.C)。
A.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
B。检验合格证
C,检定合格印、注销印
D.校准证
3.检定证书的封面内容中至少包括(A.B、C)。
A.发出证书的单位名称;证书编号、页号和总页数
B.委托单位名称;被检定计量器具名称、出厂编号
C检定结论;检定日期;检定、核验、主管人员签名
D.测量不确定度及下次送检时的要求
4.校准证书上关于是否给出校准间隔的原则是
(B C D)。A.一般,校准证书上应给出校准间隔的建议
B.如果是计量标准器具的溯源性校准,应按照计量校准规范的规定给出校准间隔 C一般,校准证书上不给出校准间隔
D.当顾客有要求时,可在校准证书上给出校准间隔
1,某企业建立一项三等量块计量标准作为企业最高标准。应将其主标准器送以下机构中的哪一家检定才合法?答案是
(A)。
A.具有相关能力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B.本市某产品检测所
C.另外一家建立了二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D.另外一家建立了一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2.新建计量标准稳定性的考核,当计量检定规程中无明确规定时,可选一稳定被测定对象每隔一个月以上测一组结果,共测m组,m应大于或等于(B.)。
A.3
B.4
C.5
D.6 3.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计量标准保持其(C)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A.示值
B.复现值
C计量特性
D.测量范围
4.按规定,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是在重复性条件下,用计量标准对常规的被检定或被校准对象进行n,次独立重复测量,用(A。)来表示重复性。
A。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B,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C加权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D.B类估计的标准差
5.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方法为
(D)。
A.只能选择传递比较法
B.只能选择比对法
C可以在传递比较法和比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
D.原则上应采用传递比较法,只有在不可能采用传递比较法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比对法 6,《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期为
(C)·
A.新建3年.复查5年
B.新建5年,复查3年
C.4年
D.5年
7。某计量标准在有效期内,扩大了测量范围而没有改变准确度等级,则应
(B.)。
A.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
B.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
C.重新申请考核
D.办理变更手续 8.部门最高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应当经(C)批准后,在本部门内部开展非强制计量检定。
A.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B.本单位领导
C.其主管部门
n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三)选择题(多选)1.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的量值应当经(A B.)检定或校准来证明其溯源性。
A.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
C具有计量标准的计量机构
D.知名的检测机构
2.下列条件中(A.B D)是计量标准必须具备的条件。
A.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能满足开展计量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B.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及设施
C.具有一定数量高级职称的计量技术人员
D.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3.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的主要配套设备中的计量器具可以向(A B C)溯源。
A.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
B.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C.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
D.具有测量能力的高等院校 4.计量标准文件集应做到(A B D)。
A.每项计量标准都应当建立一个文件集,适用时,文件集要包括《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等18个方面的文件
B.计量标准文件集的目录中应当注明各种文件保存的地点和方式
C.文件集中的所有文件均应归档,并永久保存
D.申请考核单位应当保证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正确性
5.每项计量标准应当配备至少两名持有(A B.)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A.与开展检定或校准项目相一致的《计量检定员证》
B.《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和相应项目的注册证
C.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
D,相应技术职称证书
6,下列关于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描述中,(A
D)是正确的。
A.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则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B.若计量标准需要加修正值使用,则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修正值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C.经常在用的计量标准,可不必进行稳定性考核
D.新建计量标准一般应当经过半年以上的稳定性考核,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后,方能申请计量标准考核
1.检定规程是(B.)的技术文件。
A.保证计量器具达到统一的测量不确定度
B.保证计量器具按照统一的方法,达到法定要求C.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出厂标准
D.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客户要求
2.通常,校准方法应该统一到(C)上来,这是量值统一的重要方面。
A国家计量检定规程B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C国家计量校准规范D国家测试标准
3.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是由(D)组织编写并批准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作为确定计量器具法定地位的技术文件。
A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B全国计量测试学会C.国家计量院D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4.计量检定规程是用于对(D)领域计量器具检定的依据。A.教学
B科学研究
C.产品检测
D.法制计量管理 5.JJG是
(A)的符号。
A.计量检定规程
B,计量校准规 C测试标准
D.检测规范 6,开展校准可否依据实验室自己制定的校准规范?(B)。
A.可以,只要有校准规范就行B.可以,但需要经过确认并获得客户对校准规范的认可C.不可以,只有依据国家校准规范才可以开展校准D.不可以,该校准规范只能校准本实验室的仪器
三)选择题(多选)
1.制定校准规范应做到
(A
B D.)。
A.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B.适用范围应按照校准实际需要规定,力求完整C.必须规定被校仪器的计量要求和使用的计量标准的型号
D.应充分考虑采用先进技术和为采用最新技术留有空间
2.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A B C)。
A.被校仪器的计量特性
B.校准条件
C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D.记录格式和检定结论
1.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D),测量同一生能稳定的传递标准器,通过分析测量结果的量值,确定量值的一致程度。
A国家标准的规定B实验室校准规范的要求C检定规程的规定D预先规定的条件 2.进行比对时,由(B)提供传递标准或样品,确定传递方式。
A.参加实验室B主导实验室C,比对组织者D.与本次比对无关的实验室 3,在比对工作中,参考值的确定方法有多种,由主导实验室提出经专家组评审并征得(B)同意后确定。
A.同行专家B.参加实验室C.比对组织者D.主导实验室的领导
4.在比对数据尚未正式公布之前,所有与比对相关的实验室和人员(C)。
A.可以与其他参加实验室交流比对数据,但不得在刊物上公布
B.不得泄露本实验室参加比对的标准器的规格型号
C.不得泄露比对结果
D.不得泄露参加比对的人员情况
5,当比对时间延误时,(D)应通知相关的参比实验室,必要时修改比对日程表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A.比对管理者
B.发生延误的参加实验室C比对组织者
D.主导实验室(三)选择题(多选)
1、比对中,主导实验室应
(A.B C D)。
A.做好传递标准的稳定性实验和运输特性实验
B.起草比对实施方案 C处理比对数据和编写比对报告
D.做好比对总结工作
2.比对中,参加实验室应做到(B.C.D)
A.起草比对方案B.按要求接收和发送传递标准C.上报比对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报告 D.遵守保密规定
3.对比对结果的评价通常是通过比较各实验室的(A
B)来进行的。
A.测量结果偏离参考值的程度
B.En值(又称为归一化偏差)C.实验标准偏差
D.测量结果间的差
1.进行期间核查是为了
(A)。
A.是为了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的时间间隔期内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B.代替校准获得新的校准值
C代替检定获得溯源的证据
D.节约成本 2.在下列计量器具中,需要对(B)进行期间核查。A.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等.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装置
C.检测中使用的采样、制样、抽样的设备
D.没有量值要求的辅助性设备,计算机及其外设等设备
3.选择核查标准的一般原则是必须(A)。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B.具有准确的量值
C,是经校准证明其有溯源性的测量仪器
D.是可以搬运的测量设备(三)选择题(多选)1.常用的期间核查方法是:用被核查的测量设备适时地测量一个核查标准,记录核查勤据,必要时画出核查曲线图,以便(A C)。
A.证明被核查对象的状态满足规定的要求,或与期望的状态有所偏离而需要采取措施 B.使测量设备具有溯源性
C.及时发现测量仪器、计量标准出现的变化 D.使测量过程保持受控,确保测量结果的质量
2.按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关于期间核查的规定要求,下列各项中需要期间核查的对象是(A.C D)。
A.计量基准
B.工作计量器具
C.工作标准
D.本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3.不定期核查通常是在(A.C D.)情况下进行
A.测量仪器即将用于非常重要的或非常高准确度要求的测量
B.大型测量仪器在周期检定前C.测量仪器发生了碰撞、跌落、电压冲击等意外事件后
D.测量仪器带到现场使用返回时
选择题(单选)
1、型式评价是为(A).A.承认计量器具的型式符合法定要求提供数据和技术评价。B.批准计量器具的出口提供依据。
C.批准法定计量器具准予使用提供证明。
D.代替产品检测以提供计量器具合格的证明。
2、型式批准的对象是(D)A.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B.凡申请制造的计量器具新产品。C.列入强检目录的进口计量器具。
D.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的计量器具。
3、型式评价结束后,经审查合格的,由(B)向申请单位颁发型式批准证书。
计量装置故障处理与安装验收研究 篇6
关键词:常见故障;应对措施;多种验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一、计量装置常见的故障分析
(一)人为因素致使计量装置出现故障
近年来在各个城市,或乡镇或多或少都有窃电的行为发生!随着治安管理条列的日益完善,窃电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但是不可否认窃电的手段、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在乡村不少村民私自乱接乱拉电线;居民楼中有些素质偏低的居民将供电企业的用电装置调失准;其实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二)自身干扰
计量装置自身干扰无疑是造成计量装置出现故障的原因之一。在自身干扰的作用下,计量装置误差会变大,长期下来就会影响计量装置的准确性。计量装置系统产生干扰主要是电力系统谐波的干扰,而谐波来源于电力系统内部电子设备与非线性负荷。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当然也会影响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以电能表为例。电能表自身故障问题,是由于电能表自身质量,电子式智能电表显示黑屏、计数器乱码,或受潮湿,高温等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是因用户电表使用年限较长!从以上这些事不难看出一些问题,由于用户数量的突飞猛增,装表接电的工作力度及范围的增加,工作的完成质量也就显得差强人意了!虽然说都是一些小事问题,但是它的影响波及范围却不容小觑。
(三)综合误差
综合误差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所以说综合误差的发生概率并不是非常大。当计量装置长期不更换,或者不检查。必定会产生故障,而计量装置一旦发生故障就会使其综合误差增大。
二、应对计量装置问题产生的措施
(一)窃电问题的处理方法
窃电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是触犯法律的违法行为,从小的方面是电能计量装置管理生活安全产生严重影响,这是我们不可容忍的。所以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管理中窃电问题的处理是不可厚非的,相比个人窃电行为也当给予严厉打击。
要想最快地锁定窃电者,则应该在电能计量装置安装前,就选择最优的计量方式,采取高供高技,并对计量柜和计量箱进行统一标准,最好选用专用的防窃电功能计量柜。除此之外,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可及时发现用户窃电行为。最简单的防窃方法莫过于将封印编号记录在电能计量装置安装工单上,并有客户签名盖章确认,录入相关的信息系统。将一些窃电者进行锁定,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损失。
(二)电能表自身故障的处理方法
为了避免买回来的电能表安全指数太低,对人身财产造成不必要的威胁。我们在买的时候要对电能表的显示器、计数器进行查看。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正常使用电能表的居民,要加强计量装置的管理,严格执行电能表的轮换周期,对有问题的电能表进行更换。
电能表的安装场所应该是干净明亮、不易受损、受震、不受磁力及灰尘的影响。在装表接线时也必须严格按照接线盒内的图纸施工;对无图纸的电能表要进行内部接线的查明。有几种常见的电能表接法,单相电流表必须将相线接入电流线圈;三相电能表必须按正相序接线;三相四线电能表必须按正相序接线。
三、计量装置的验收工作如何进行
要想保证计量装置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其可靠性,则必须按照相关流程进行验收。一般情况下,计量装置的验收工作分为无电验收和带电验收,如果验收不到位,就会给计量装置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一)无电验收
很显然无电验收就是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的验收工作。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检查电能表、互感器监测终端以及其他附件的型号规格容量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检查这些装置的安装是否牢固。
2.检查互感器的回路极性与线相一致,接线的螺丝是否拧紧,接地是否到位,各个线路连是否规范。
3.检查互感器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是否是采用绝缘材料,导线的横截面是否超出负荷。
(二)带电验收
带电验收就是计量装置通电后的检查验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使用相关测量电压的万用表检测电能表内各项电压指数是否正确,用验电笔检查电能表相线中性线是否接对;通电后检查电能表是否正转表速是否正常,检查是否存在逆转或停转现象。
2.用中相电压检查法,在计量装置负荷对称的情况下,拔出中相三相元件,电能表转速应该比正常状态下慢一半左右,还需检查接线箱的接线盖板,以及其表箱是否按规定密封。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大家的阐述,相信大家对计量故障类型以及计量装置安装验收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优化计量装置各个方面质量性能,提高计量装置运行效率和质量。针对其产生的问题,切实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减少供用电双方的纠纷,就应制定公平的电量追捕方案,只有在合适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良好的使用效果。对待一些计量装置故障问题,需要具体在安装中注意按照说名书要求去做也是有必要的。让居民在日常安全生活中对待计量装置做到理论够用能力必备,这也此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可以给广大计量故障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平安,李恒.电能计量工作中故障及处理方法的分析[J].电源技术应用,2013(09):363+370.
[2]郑世鑫.计量装置故障处理及安装验收[J].广东科技,2013(22):61-62.
计量会计处理 篇7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模式,新会计准则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列示了单独的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对该项资产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章“确认和初始计量”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三章“后续计量”中提出了两种计量模式。企业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即同时满足两个特定条件下, 投资性房地产也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无论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模式, 其会计处理是相同的, 只是会计科目使用不同, 在这里不做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针对投资性房地产取得后的相关会计处理做对比。
一、两种计量模式准则依据及会计科目设置比较
两种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都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设置“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科目。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 还需要在此科目下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
成本模式下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设置“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摊销) ”科目。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经减值测试后确定发生减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设置“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
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核算期末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期末也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二、两种模式下后续计量会计处理的比较
1.取得租金收入的会计处理比较
两种模式下取得租金收入的会计处理相同。无论是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取得租金收入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
2.与非投资性房地产之间转换的会计处理比较
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会计处理不同。房地产的转换, 是指因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而对房地产进行的重新分类, 如将自用的固定资产、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或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固定资产的转换, 而不是指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的转换, 计量模式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在这里不做讨论。
一是成本模式计量下的转换。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与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似, 所以在于与非投资性房地产互相转换时比较简单, 只是将相应的会计科目对应结转。
投资性房地产如果是由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的, 应按其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 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将存货的账面价值转出。企业自用的的房地产转换时应自租赁期开始日或用于资本增值之日开始, 才能按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从而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将原本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房地产转为自用时, 即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 应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转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例1】20X2年1月1日, 甲公司一栋自用办公楼出租给乙公司, 租期5年, 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办公楼的原值为2 400万元, 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使用寿命为20年, 已使用5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照经营租赁合同约定, 乙公司每月支付甲公司租金14万元。12月31日, 这栋办公楼发生减值迹象, 经减值测试, 其可收回金额为1 600万元, 此时办公楼的账面价值为1 680万元, 以前未计提减值准备 (单位以万元计算) 。甲公司应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X2年1月1日, 将自用办公楼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2) 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后, 应按期计提折旧,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3) 确认租金收入,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4) 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不会发生损益;同理, 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时, 也不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中当期产生的损益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出租获得“其他业务收入”与其相对应计提的折旧即记入“其他业务成本”配比后的差额;另一部分为该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减值损失, 应冲减当期的营业利润。但是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是相对应的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这样使同一资产的会计核算失去了连续性, 不能反映其真实完整的价值变动, 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的转换。企业的作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应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 (同时转出“累计折旧”) 等科目, 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同时已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的的, 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自用房地产, 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按其差额, 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例2】 20X2年1月1日, 甲公司一栋自用写字楼出租给乙公司, 租期5年, 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由于该栋写字楼地处商业繁华区, 所在城区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而且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房地产的市场报价, 甲公司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该项出租的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该栋办公楼的原值为2400万元, 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使用寿命为20年, 已使用5年, 累计已计提折旧600万元, 未计提减值准备。转换日, 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1750。按照经营租赁合同约定, 乙公司每月支付甲公司租金14万元。20X2年l2月31日, 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1850万元。甲公司应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X2年1月1日, 甲公司开发完成写字楼并出租,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2) 确认租金收入, 编制的会计分录参照上例, 略。
(3) 20X2年12月31日,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3】假设转换日, 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1830, 其他条件不变, 甲公司应做的账务处理有哪些变化?
(1) 20X2年1月1日, 甲公司开发完成写字楼并出租,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2) 确认租金收入, 编制的会计分录参照上例, 略。
(3) 20X2年12月31日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将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差额, 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如果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时增值额计入“资本公积”理解为资产重估增值, 那么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房地产也应该属于资产重估增值, 却不记入“资本公积”而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这样的会计处理值得探讨。虽然这样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但却使会计信息缺少可比性。
三、两种计量模式下处置的比较
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 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 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毁损投资性房地产时,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两种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思路基本是一致的, 只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 还必须将累计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发生额在原转换日记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四、总结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不同计量模式, 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方面, 上述我们只是基于最基础的会计处理进行对比分析。在我国, 仍有多数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因为这样资产的初始价值比较容易取得, 而且稳定, 会计处理相对简单, 但是也使得现在大部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公允价值, 其总资产被低估, 没有公允地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公允价值模式则能使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更加及时、客观地反映其市场价值, 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相关性的要求。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 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 但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困难。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一般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及评估师师参考当时的市场情况, 有关的可比销售交易状况进行确定, 这需要花费高昂的信息搜集与鉴证成本, 所以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时采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要高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 公允程度不易控制, 会给企业带来账面损失的风险, 因此持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应谨慎的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计量会计处理 篇8
一、初始投资成本调整
1. 在会计上, 通常是将初始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
价值份额作比较, 来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那差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确认营业外收入;反之, 则体现为商誉, 可不调整。
2. 在税法上,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应以投资方为取得
该项投资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确定, 不存在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比较。只有在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时,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应作调减处理。
二、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
1. 在会计上, 将投资方按照在净利润中享有的份额, 确认投资收益,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损益调整) 。
2. 在税收上, 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
除另有规定外, 被投资方宣告利润分配时, 投资方确认股息所得 (属于税后利润分配) , 按税法规定给予免税处理。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应做调减处理。
三、被投资方实现净亏损
1. 在会计上, 将投资方按照在净亏损中享有的份额, 确认投资亏损,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损益调整) 。
2. 在税收上,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投资企业不能确
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 只能由被投资单位以后5年所得弥补。税法上投资企业确认了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的, 在年终申报所得税时, 应将“投资收益”科目借方的金额做纳税调增处理。
四、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
1. 在会计上, 投资方按照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其他权益变动) , 同时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2. 在税收上, 只有在处置投资时, 才确认所得或损失, 除
非追加或处置股权, 否则投资的计税基础不会因为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发生变动。
五、被投资方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
1. 在会计上, 投资方按照应享有的份额调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并确认应收股利。
2. 在税收上, 投资以后被投资方宣告分配的金额 (无论是
否收到) , 投资方均应确认股息所得, 并按税法规定, 为免税收入, 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征税。即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不变, 仍按初始计税基础确定, 不作调整。
六、举例说明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产生的差异应如何调整:
甲公司于2008年1月以现金1003万元向乙公司投资 (含已宣告分配但尚未支付的股利3万元) , 占乙公司表决权股本份额的40%。另支付相关税费10万元, 乙公司在甲公司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及分配情况如下:
2008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当年度分配400万元2009年实现净亏损800万元未分配利润
2010年实现净亏损3000万元未分配利润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单位:万元)
(1) 2008年1月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成本) 1010
应收股利3
贷:银行存款1013
此时, 长期股权投资在税收上的初始计税基础与会计成本相同为1010万元。
(2) 2008年乙公司分配净利润4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0*40%) 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损益调整) 160税法规定, 应确认股息所得160万元, 该部分享受免税优
惠,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仍为850 (1010-160) 万元。
(3) 2009年, 乙公司净亏损800万元。
借:投资收益32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损益调整) 16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成本) 160 (3) 2009年, 乙公司净亏损3000万元。
借:投资收益85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成本) 850其余的剩余负债计入备查账簿为350万。
在税法上差额亏损的允许确认的投资损失, 但是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应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做调增处理。
七、结语
总之, 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这一块涉及很多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调整, 只有分清楚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才能正确地确定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从而为企业提供更正确的数据。
摘要: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规定的差异, 从而产生一系列调整问题, 就此提出一些在学习上的心得和总结。
计量会计处理 篇9
一、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时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确认为财务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为:按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按应支付的金额,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 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例1:20×1年1月1日, 华丰公司与新锐公司签订了一份购货合同, 华丰公司从新锐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合同约定, 华丰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价款。该设备价款共计1 800 000元, 首期款项300 000元于20×1年1月1日支付, 其余款项在20×1年至20×5年的5年期间平均支付, 每年的付款日期为当年12月31日。20×1年1月1日, 设备如期运抵华丰公司并开始安装, 发生运杂费和相关税费60 000元, 已用银行存款付讫。20×1年12月31日, 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办理竣工结算, 发生安装费30 000元, 已用银行存款付讫。华丰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用银行存款如期支付了款项。假定折现率为10%, 购买价款的现值为1 437 240元。则华丰公司作如下会计处理:
(1) 20×1年1月1日:借:在建工程1 437 240, 未确认融资费用362 760;贷:长期应付款1 800 000。借:长期应付款300 000;贷:银行存款300 000。借:在建工程60 000;贷:银行存款60 000。
(2) 确认信用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 具体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该数据已作优化。
(3) 20×1年1月1日至20×1年12月31日为设备的安装期间,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符合资本化条件, 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20×1年12月31日:借:在建工程113 724;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13 724。借:长期应付款300 000;贷:银行存款300 000。借:在建工程30 000;贷:银行存款30 000。借:固定资产1 640 964;贷:在建工程1 640 964。固定资产的成本=1 437 240+60 000+113 724+30 000=1 640 964 (元) 。
(4) 20×2年1月1日至20×5年12月31日, 设备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不再符合资本化条件, 应计入当期损益。
20×2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95 096.4;贷:未确认融资费用95 096.4。借:长期应付款300 000;贷:银行存款300 000。
20×3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74 606.04;贷:未确认融资费用74 606.04。借:长期应付款300 000;贷:银行存款300 000。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与此类似。
税务处理:20×1年12月31日,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 640 964元, 计税基础为1 890 000元 (1 800 000+60 000+30 000) , 二者之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249 036元 (1 890 000-1 640 964) , 但所扣除的费用没有差异, 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无须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假定会计与税法均规定该大型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0年,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不考虑净残值。
20×2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会计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折旧=95 096.4+1 640 964÷10=259 192.8 (元) 。税法确认的费用=税法折旧=1 890 000÷10=189 000 (元) , 在申报20×2年的企业所得税时,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70 192.8元 (259 192.8-189 000) 。
20×3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会计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折旧=74 606.04+1 640 964÷10=238 702.44 (元) 。税法上确认的费用=税法折旧=1 890 000÷10=189 000 (元) , 在申报20×3年的企业所得税时,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49 702.44元 (238 702.44-189 000) 。
20×4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会计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折旧=52 066.64+1 640 964÷10=216 163.04 (元) 。税法上确认的费用=税法折旧=1 890 000÷10=189 000 (元) , 在申报20×4年的企业所得税时,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27 163.04元 (216 163.04-189 000) 。
20×5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会计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折旧=27 266.92+1 640 964÷10=191 363.32 (元) 。税法上确认的费用=税法折旧=1 890 000÷10=189 000 (元) , 在申报20×5年的企业所得税时,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2 363.32元 (191 363.32-189 000) 。
20×6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会计折旧=1 640 964÷10=164 096.4 (元) 。税法上确认的费用=税法折旧=1 890 000÷10=189 000 (元) , 在申报20×6年的企业所得税时, 应调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24 903.6元 (189 000-164 096.4) 。以后各年比照20×6年进行处理。
二、购进固定资产的原值中含有预计弃置费用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 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还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 记入“财务费用”科目。
进行税务处理时, 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 因实际尚未发生, 不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含弃置费用。因弃置费用折现形成的财务费用与会计折旧之和与税法折旧之间的差异, 应当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例2:经国家审批, 甲公司计划建造一个核电站, 其主体设备核反应堆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法律规定, 企业应在该项设备使用期满后将其拆除, 并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2007年12月31日, 该项设备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 建造成本共计80 00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 预计弃置费用为1 000 000元。假定折现率 (实际利率) 为10%。固定资产报废时实际发生弃置费用1 100 000元。则甲公司各年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为 (假定不考虑折旧) :
(1) 计算已完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核反应堆属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
2007年12月31日, 弃置费用的现值=1 000 000× (P/F, 10%, 10) =1 000 000×0.385 5=385 500 (元) ,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80 000 000+385 500=80 385 500 (元) 。借:固定资产80 385 500;贷:在建工程80 000 000, 预计负债385 500。在税务处理方面,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 385 500元, 计税基础为80 000 000元, 二者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385 500元, 但所扣除的费用没有差异, 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无须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2) 2008年12月31日, 计算应负担的利息=385 500×10%=38 550 (元) 。借:财务费用38 550;贷:预计负债38 550。税务处理为: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38 550元。
(3) 2009年12月31日, 计算应负担的利息= (385 500+38 550) ×10%=42 405 (元) 。借:财务费用42 405;贷:预计负债42 405。税务处理为: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42 405元。
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与此类似。在10年内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614 500元 (1 000 000-385 500) 。另因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385 500元, 每年计提的会计折旧大于税法折旧,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10年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385 500元。因此, 10年共计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元。
计量会计处理 篇10
在核算中,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应体现当时的公允价值, 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因其变动所带来与金融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 (即公允价值的上升或下降)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尽管对当期利润并没有产生影响, 但由于税法规定, 在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其计税基础仍为原来的账面价值, 从而导致资产新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这种差异将会增加或减少未来在处置资产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进而影响利润表中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及能否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 应当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而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所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转出的先前因公允价值下降而形成的累计损失, 二是在此基础上当前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如果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能否转回, 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 金融资产属于债务工具的, 原确认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 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2) 金融资产属于权益工具且在活跃市场有报价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的, 原确认减值损失不得通过当期损益转回, 但可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而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所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回。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发生减值还是减值的转回, 会计处理中对当期利润的计算都有一定的影响, 即冲减或增加了当期利润;税法中规定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之前, 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即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变化, 从而造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后, 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也将进一步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投资收益,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两者之间的差额, 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 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 (资本公积) 对应部分的金额转出, 计入投资收益, 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此时, 由投资收益所产生的对损益的影响分为两部分:前者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收益 (或损失) , 其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 不产生纳税调整的问题;后者在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时就已经确认了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只需转回即可。
四、案例分析
例1:2×06年1月1日, 新华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A房地产公司发行的五年期债券, 面值总额为100万元, 票面利率5% (假定与实际利率相同) , 利息每年末支付。新华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内部管理不善, A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下滑, 2×06年12月31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8万元 (种种迹象表明债券价格的下跌是暂时性的) ;2×07年A公司加强内部管理, 调整经营策略, 至12月31日, 债券的公允价值又回升至100万元;2×08年12月31日,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国内房地产业出现不景气现象, 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到85万元, 而且预计这种下跌是非暂时性的, 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2×09年该房地产公司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降低开发成本, 使公司业绩有所回升, 12月31日债券的公允价值又上升至90万元;2×10年1月3日, 新华公司将其转让, 获得价款91万元。新华公司的账务处理 (单位:万元, 例2同) 如下:
(1) 2×06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贷:银行存款100。
(2) 2×06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并收到利息, 借:应收利息5;贷:投资收益5。借:银行存款5;贷:应收利息5。债券公允价值下降为98万元时, 借:资本公积2;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8万元, 但计税基础仍为100万元, 由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果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在转回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即公允价值预计能够回升) , 可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 2×07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并收到利息, 债券公允价值上升为100万元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贷:资本公积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又回升至100万元, 计税基础也为100万元, 由此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只是将上述 (2) 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予以转回。
(4) 2×08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并收到利息, 债券公允价值的下跌由于是非暂时性的, 因此应确认减值损失, 在会计处理中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15;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
值得注意的是, 金融资产在发生减值时, 由于其减值金额不得在税前扣除, 当账面价值跌至85万元时, 计税基础仍为100万元, 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此时, 由于下跌是非暂时性的, 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回升并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否则, 也可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 (2) 所述。
(5) 2×09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并收到利息, 当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 (债券的期初摊余成本100-发生的减值损失15) ×5%=4.25 (万元) 。借:应收利息5;贷:投资收益4.2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0.75。借:银行存款5;贷:应收利息5。此时, 债券的摊余成本为84.25万元 (100-15-0.75) 。
而2×09年12月31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0万元, 应转回的金额为5.75万元 (90-84.25) 。由于是债务工具,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在会计处理中计入当期损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75;贷:资产减值损失5.75。这里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 即是对上述 (4) 中确认减值损失的转回。
(6) 2×10年1月3日转让, 借:银行存款9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9.25 (15-5.75) 、———利息调整0.75;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 投资收益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处置时, 应注意将与之有关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利息调整”等所属明细账户结平。
例2:2×08年3月6日, 东方公司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100万股, 支付价款1 050万元 (其中包括交易费用以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50万元) , 占B公司表决权的1%。购入时, 东方公司将其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8年3月12日, 东方公司收到B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50万元;2×08年6月30日, 股票的市价上升为每股11元;2×08年7月31日, 股票价格下跌至每股9元, 东方公司认为这种下跌是暂时性的;B公司由于违规经营, 受到证监会的查处, 2×08年8月29日 (该月最后一个交易日) 股票价格为每股6元;B公司经过彻底整改, 2×08年12月31日, 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为每股7元;2×09年1月5日, 东方公司以每股7.2元的价格将其出售 (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东方公司所做的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 2×08年3月6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000, 应收股利50;贷:银行存款1 050。
(2) 2×08年3月12日收到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50;贷:应收利息50。
(3) 2×08年6月30日股票价格上升至每股11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
由于股价的上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 100万元, 而计税基础仍为1 000万元, 由此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因而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4) 2×08年7月31日股票价格下跌至每股9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0。
由于股价的下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00万元, 而计税基础仍为1 000万元, 由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另100万元的差异可作为上述 (3) 中所确认的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 如果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在转回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可进一步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5) 2×08年8月31日股票价格持续下跌至每股6元。由于股票的公允价值发生的是非暂时性下跌, 因此应确认减值损失, 在会计处理中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4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
此时, 股价的这种非暂时性下跌, 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 而计税基础仍为1 000万元, 由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00万元, 能否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参考案例1中 (4) 的阐述。
(6) 2×08年12月31日, 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为每股7元。由于东方公司的股票投资是权益工具的投资,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但可以列入所有者权益, 会计处理中将其计入资本公积,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此时, 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 即是对上述 (5) 中确认的减值损失的转回。
(7) 2×09年1月5日, 以每股7.2元的价格出售公司股票。借:银行存款72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000, 投资收益20。同时, 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结转至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贷:投资收益100。
20万元的投资收益为处置的收益, 其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 而真正的投资损失在前期发生减值时已经确认;100万元的投资收益只是上述 (6) 中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
摘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以及持有期间,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公允价值的上下波动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形成了当期的暂时性差异。本文举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参考文献
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及选择 篇11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属性;比较;选择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计量的财务会计要素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大相径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选择何种计量属性,从而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迄今为止,会计上出现了6 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这六种计量属性的出现各有其历史背景和优缺点。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评价
1.历史成本
通常历史成本是针对资产要素而言的,是取得一定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所承担的义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币值不变为假设,以交易结果为依据,强调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真实、客观地取得经济业务的资料,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其局限性为:第一,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第二,利润的计算不够真实;第三,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第四,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也称重置成本,指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取得相同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行成本否定了币值不变,强调资产的持产收益。现行成本有利于收益的正确确定和资本保全,便于信息使用者区分收益的口径,配比上逻辑一致,财务报表能提供现时信息。其局限性为:第一,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 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 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第二,报表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
3.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指销售或假设销售某项资产可望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行市价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来自资产销售的现行价值,能够提供企业应变能力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能较好地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经济学上的价值信息接近。其局限性为:第一,放弃了实现原则,违背了持续经营假定;第二,脱手价值难以确定,主观性大;第三,某些资产或负债不存在脱手价值,如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能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
4.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资产的预计售价减去追加的生产费用及销售费用和税金后的差额。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能够反映与现金等值的信息,与决策最为相关,可以克服费用分配上的主观性。但是,可变现净值运作较困难,且不易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变现净值仅用于计划未来将销售的资产或未来将清偿的负债, 反映了企业预期的变现能力, 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但它无法适用于企业所有资产。
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指某项资产未来可望变成现金的折现值。资本化价值侧重于未来的计量。该计量属性能够提供反映主体经济价值的信息,信息的相关性最强但是,利率确定的主观性使得计量结果的可靠性较差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其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6.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额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值。特点是交易是双方在自愿、公平条件下进行交易,它以存在交易为前提,并且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更适合于未来的交易。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因而公允价值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理论基础
1.资本保全和收益的确定
资本和收益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维护好资本, 才谈得上确认收益, 即真实的收益应当建立在资本完整无损和保持企业同样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之上。当今, 国际财务会计惯例中对资本保全有两种观点: 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的观点主张保全货币资本,视当期收益为期末净资产的金额减去期初净资产的金额,再扣除当期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之后的余额。要达到财务资本保全,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即可。实物资本保全的观点主张保全实物资本即实际生产经营能力,视当期收益为当期会计期间内的实体资本的增量。这样只有采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现行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才能真正保全实物资本。显然,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和收益确定要求有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之相适应。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选择计量属性的直接理由是会计是一个经济系统,其主要职能就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非都是会计专家,他们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角度看,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是首要特征,在当今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投资者和管理人员最关心的是决策中所需要的现实价值信息,而不是历史成本数据,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这样才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和信贷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因此,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现行价值或资本化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但是从受托责任的角度看,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当为最佳选择, 因为由此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客观、可靠、有据可查、不偏不倚,能较好的向所有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解脱管理者的责任。
(二)应当遵循的原则
选择是一个权衡利弊, 趋利避害的过程。每种计量属性各有优缺点, 在享受其优点的同时, 就必须承受和设法克服其缺点。因此, 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 我们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沟通会计计量属性的事实基础和决策价值
对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这6 种计量属性而言,其可靠性依次由强变弱,相关性依次由弱变强,因此,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强调程度不同,也就会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
2.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
会计计量作为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必须要考虑到计量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计量方法在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为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以产生的边际效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为界, 即衡量该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能获得的效益是否大于或能否补偿为提供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代价, 以免得不偿失。
4.考虑信息使用者的水平
所选择的计量属性必须要能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切实可行。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就不可能要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复杂的计量属性与计量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 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往来款项、负债、净资产等主要是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可变现净值作为参考计量;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业务中以公允价值属性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量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将更合理地并存,必将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海.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的探讨[ J ]. 辽东学院学报,2005,(6).
[2]李丽青. 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0,(4).
[3]李姝.浅谈会计计量[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4).
计量会计处理 篇12
一、计量模式变更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 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将计量模式变更时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例:20×7年1月1日, 甲企业将一栋写字楼对外出租,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该写字楼的原价为9 000万元, 已计提折旧45万元, 剩余使用年限为99.5年, 无残值,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9年7月1日, 假设甲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 甲企业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该写字楼进行后续计量。20×9年7月1日, 该写字楼公允价值为9 500万元。甲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9 500万元,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270万元;贷:投资性房地产9 000万元,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93万元, 盈余公积77万元。
以上会计分录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变更时进行的账务处理, 其存在以下问题: (1)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低。虽然调整了期初留存收益, 但此会计分录中的留存收益却包含了20×9年年初至变更日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这显然与配比原则相悖, 因此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2) 追溯调整法应用不当。在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易确定的, 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但是, 以上账务处理并没有考虑该投资性房地产以前各期期末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可靠地取得。 (3) 计量模式变更的账务处理没有考虑对企业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不符合客观实际。
二、改进方法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时的会计核算应该严格按照追溯调整法的要求进行调整。承上例, 假设该写字楼20×7年12月31日和2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能可靠地取得, 分别为9 100万元、9 200万元。
1. 计算计量模式变更后的累积影响数。
累积影响数由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计提折旧额构成。因此, 投资性房地产在任何时点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税前差异-累计折旧。20×7年年末, 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9 100万元, 账面价值为8 865万元, 税前差异为235万元 (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影响额为100万元, 成本模式下计提折旧影响额为135万元) , 所得税影响额为58.75万元, 税后差异为176.25万元;20×8年年末, 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9 200万元, 账面价值为8 775万元, 税前差异为425万元 (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影响额为200万元, 成本模式下计提折旧影响额为225万元) , 所得税影响额为106.25万元, 税后差异为318.75万元。甲公司变更当期的比较财务报表列报前期最早期初为20×8年1月1日。
2. 编制有关项目的调整分录。
(1) 对20×7年有关项目的调整分录: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100万元,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135万元;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8.625万元, 盈余公积27.6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58.75万元。
(2) 对20×8年有关项目的调整分录: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200万元,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225万元;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86.875万元, 盈余公积31.87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06.25万元。
3. 变更日甲企业的账务处理。
【计量会计处理】推荐阅读:
会计确认计量09-27
会计计量属性08-09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10-20
管理会计计量方法06-17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用07-09
计量模式财务会计07-25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09-19
绿色会计计量的论文09-23
2018注会《会计》考点:后续计量08-28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对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