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2024-10-20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精选12篇)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1

摘要:如今是一个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导的时代,伴随着这些社会特点的日益突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1]。企业若是仍然运用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来计量,如无形资产、金融工具、商誉、投资性房地产、衍生性金融工具等经济业务将面临无法计量的惨状,这当中又以衍生性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最为凸显。经济条件的巨变导致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摇摇欲坠,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讨论。也正是这样的转变使不同会计计量的属性研究变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会计计量,公允价值,历史成本

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国家普遍出现了持续性通货膨胀现象,我国从1993年至今,通货膨胀率一直在20%上下波动变化,这是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现状。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的货币计量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人们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往往无法正常地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它已经不能履行其会计计量的职能工作。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在内容上做出了一些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现状的修改,其中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准则企图通过对会计计量属性内容的增加来改变过去单一使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依据进行会计计量的局面。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相关原则

1. 与会计目标要求相符的原则。

若企业是以经济决策为主要目标,那么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要倾向于满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企业是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那么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要倾向于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满足企业成本效益的原则。

企业应该分外注意,在其选择的会计计量模式下,计量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收益必须大于或等于其提供会计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企业不求给投资者和经营者带来多大利润,但不能得不偿失。

3. 适应客观条件与外在环境的原则。

企业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应该适应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结合企业的经营性质和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供准确和有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实务中计量属性的选择应用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同一项资产进行会计计量,它们的计量结果将显示不同的资产金额。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计量属性最终得到的会计信息都是大相径庭的,而所以根据不同的会计信息编写的财务报表也就自然不同,所以最终反映出的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5]。下面我将对我国会计实务中计量属性的选择应用展开更为详尽的说明。

1. 历史成本计量一直占据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在我国新准则中,存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与后续计量就都采用了历史成本。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不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条件时,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2. 重置成本计量与当前的市场价格密切相关,但现实生活中要确定重置成本往往比较困难,因为重置成本计量时要求当前对比参照的资产与原持有资产基本吻合,一旦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在我国新准则中,对盘盈的资产以及对捐赠的资产进行计量时运用重置成本。

3. 可变现净值计量能够反映与现金等值的信息,但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可变现净值不仅操作较困难,也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只适用于计划未来将销售的资产或未来将清偿的负债,无法适用于企业所有资产。在我国新准则中对可变现净值的涉及不太多,仅仅在存货的相关准则中有一些应用。例如存货在后续计量时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时应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金额计量。

4. 观值计量能够提供主体有经济价值的会计信息,虽然它的决策相关性在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强,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现值计量的可靠性在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差。在我国新准则中,承租人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入账就涉及到了现值计量。

5.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体现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虽然在我国运用的历史并不长,但却为日益复杂的市场变动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在我国新准则中,对金融行业与无形资产等的计量大都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比较举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汉斯克里·B·斯蒂安和瓦莱丽亚·V·尼克拉艾[6]对于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之间的选择这一课题也展开过相关研究。他们发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十分有限的,适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情况是当公允价值计量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成本,并且用来传达经营绩效信息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公允价值计量有着概念上的优点,但在自愿的基础上,公允价值是不太可能成为流动非金融资产的主要评估方法。

托马斯J·李斯梅尔[7]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可靠性不是引导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主要因素,因为收益表信息的可靠性通过计量不存在明显变化,而且有时甚至可能对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有坏处。相反,相关性是是引导自发或强制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信息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变化,取决于资产如何被内部使用和是否存在资产可以被出售到外部市场。

随着一些新兴行业和新兴业务的发展兴盛,历史成本会计属性无法计量的情况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而发展壮大的。如衍生金融工具就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领域,以期货、期权合同为例,由于它们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的净投资,只有公允价值才能进行准确地会计计量。又如资本市场上的商誉、投资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等新兴经济业务的真实价值也只有借助公允价值才能准确地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可以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提倡公允价值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界定在1997年到2000年,我国从此开始研究和探讨公允价值;第二是回避公允价值阶段,这一阶段从2001至2006年;第三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这一阶段从2007年至今,公允价值被正式作为计量属性写入我国会计准则[12]。由此可见,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是波折反复的,它的经历可以用“先用后弃,禁而又用”这八个字来概括。

三、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分析

(一)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现实困境

1、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从我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来不过短短三四十年,现如今我国经济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仍不够成熟,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完善,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待不断改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不论是在会计计量理论界,还是在会计计量实务应用上,都证明了其强大的可靠性,也正是因此它牢牢的占据着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并且常常受到企业的称赞和学者专家的好评。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以往一成不变的传统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老式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不断暴露出它的缺陷与不足,渐渐不再适用,这使我国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2、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和高新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当下这样一个强调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因其对防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无能为力,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信息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企业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那么这样编制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就有待商榷了,反过来讲,就算这财务报表依然可用,但它的有用性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管怎样,在我国如果只使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很难满足投资者的决策要求。

葛家澍和徐跃[22]还指出,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虽然提出了许多改进条例,在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即便如此,新准则中基本上多是原则性的规定,具体下来落到细处的规定几乎没有,所以未来我国会计准则还有许多值得修订和扩增的地方[22]。这样的不足在企业会计计量实际应用上会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面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多变的信息要求,缺少具体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企业会计计量的操作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3、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引入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也同样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和创新。这样的发展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小的难题,就比如会计计量的属性选择问题。如今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逐渐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逼迫着我们不得不考虑采用新的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所以,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渐渐被人们提及,直到财政部修订会计准则,确定将其他如公允价值和现值等的会计计量属性引入,直接应用到日常会计核算中去。

在引入的这些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无疑是其重中之重。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为了与国际形式接轨,我国的市场必然将更加开放,会计环境将更加复杂,那么可以预见,未来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会是多么惊人。但是要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例如完善的市场环境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但以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和会计形势来看,还远远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暂时也不能完全适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未来展望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一直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阶段,为了能同更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往来,也为了能与国际世界接轨,我国的市场需要进一步更加开放,相应的,我国会计环境也将更加复杂。由此引出的关于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改革问题和与国际会计计量的趋同问题成为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未来展望的研究重心。

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会计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环境,才能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选出适合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面对现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我国还达不到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可以先寻求出过渡状态的计量属性,并在考虑好过渡状态的计量属性之后再就不同的会计计量进行属性研究。虽然只是讨论过渡状态的计量属性选择,但其实仅仅是这一过渡状态就将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过渡状态下的计量属性选择,我比较认同多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多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意味着抛弃了以往单一应用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往往不是强调了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就是强调了相关性而忽视了可靠性,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就很好的平衡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完美的解决了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难题。同时,通过这种多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企业内外各种经济信息与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和汇总,可以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23]。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即便采用多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在选择的多个会计计量属性里也应该有主次关系。具体来讲,多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仍应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兼顾应用其他如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进行辅助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来进行选择,但由于不同的计量属性有着不同的适用性和利弊,又由于我国国情现状的复杂多变,我们应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结合多方面因素,才最终做出适合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不同会计计量的属性研究能为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夯实会计基础,能促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冯东元.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与应用[J].山西财税,2008,07:37-38.

[2]葛家澍.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赵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5]黄予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75-76.

[6]周亚云,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分析——公允价值计量VS历史成本计量[J].现商贸工业,2010,15:213-214.

[7]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09:7-24.

[8]王立晶.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2

摘要:资产和负债必须有相关的计量属性。本文讨论的会计计量属性,即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其他计量属性都来自市场价格。

关键词:计量属性市场价格

探讨会计计量属性首先从学习新的会计准则体会,而探讨会计计量准则在不同国家会计计量属性去比较。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1989年7月发布的概念框架中指出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结算价值)和现值四种。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01条的表达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的规定:有价证券的核算应按照市价计量,可知对会计计量的表达实际还包括了市价,只不过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概念框架中,出价被界定在可变现价值之列,而可变现价值是被分成可变现净值和市价。笔者认为,国际上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顺应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趋势,中国、日本、韩国建立的本国的会计制度框架。都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框架,从此看出在亚洲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框架的理解表述不一样,中、日、韩三国各有不同,如:韩国2003年会计准则指示企业可选择的会计计量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帐面净值和可变现净值。其中企业持有价值被分为资产的持有价值和负债的持有价值。资产持有价值又称使用价值,是随

资产的使用,资产在企业的立场上被确认价值;负债持有价值是指因义务人将来流出企业的资源价值。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框架相比,韩国会计计量有几个特点:一是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取代了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二是将账面净值安排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计量基础。从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2004年框架看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市价、现值、预定收款金额(结算或未收入金额),基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额的金额,预定付款金额(结算或未支付金额),收款金额基于交换的收益计量基础、基于市场价格变动的收益计量基础、基于合同部分履行的收变基础、基于交换费用计量基础、基于利用事实费用计量基础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相比,日本会计属性有几个方面:一是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分类模式。分别为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提出了计量基础。二是明确指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市价将分别表现为计量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三是从现金流量是否连续计值以及折现是否修改的角度兑现价值计量分别规范。从我国2006年新版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五个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相比,我国会计计量少了一个市价,多了一个公允价值。

从以上实例看亚洲各国的会计准则有相同点,有不可比喻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解有重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公允价值。中国与外国将公允价值定为主要会计计量。

2.对现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日本和我国都将现值定为主要会计计量属性,但韩国没有。

3.对现行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中国都将现行成本定为主要会计计量属性,但韩国与日本没有。

4.对可变现净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韩国、中国都将可变现净值定位主要会计计量属性,但日本没有。

5.对市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本与中国将市价定为主要会计计量属性,但韩国没有。

以上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不会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在亚洲各国流行,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在不同国家之间是有一定差异。其中最有影响的会计计量差异主要剖析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为主要会计计量属性观念不同。

(2)现值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大多数国家将现值为主要会计计量属性。

(3)现行成本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中国都将现行成本定位会计计量属性。

(4)可变现净值和市价为会计计量属性。

以上这五类的差异不会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但是公允价值将分别表现为历史成本、市价、现行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因此,对会计计量属性的界定与IASB没有本质差别,个别的差异也不会影响会计计量的准确性。

从概论的理性化看:计量属性有目的性计量和事实计量两种方式,目的性计量指计量主体的主观需求出发,不同的计量主体对计量属性很可能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认为会计计量属于目的性计量,对会计计量属性来讲,不同时期,针对目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选择。例如:对于一项有若干计量属性的资产,在不同的时间点、计量的目的不同、主题不同,计量主体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来计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现行(计量)成本、市价、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预定收款金额、基于投资企业净资产的金额、账面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都不是最恰当的,哪些应定位于分解的会计计量属性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会计计量属性的分类几十年来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但是工作中和会计实务操作中,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变化,会计计量属性的侧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并逐步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向混合成本计量模式过渡,亚洲国家一直流行会计法规和历史成本记账。这种方式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这种现状,真正开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必须有规范的制度框架并且要十分详实和具体,从而达到工作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汪祥耀等著《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一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价格、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2006.9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探讨 篇3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为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客观的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计量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目标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会计目标的不同选择对会计计量的地位、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尺度等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阶段。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的定量性,如果没有会计计量的理论和方法,会计目标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正如亨得里克森(1992)所言“会计上的计量应指向为特定用途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一、对现有计量属性的评述

所谓计量属性,即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在会计计量中,一项资产的价值可以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属性予以计量。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了5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下面对这5种以及公允价值做一一评价。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它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因此成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会计受到一些会计学家的批评,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严格地说,其可比性有限;二是由于费用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是以现行价格计量,从理论上看,两者的配比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三是在通货膨胀下,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保全资本。

(二)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反映现时的财务状况,能够避免物价变动时的虚计收益,但也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及时性等缺点。

(三)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主要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可以提供评估企业财务适应性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但其缺点也是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并且放弃实现原则。

(四)可实现净值

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指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它提供的是预测性信息,与决策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缺点是更难避免主观随意性且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为出售而持有的某些资产项目上。

(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它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与决策相关性最强,但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差,

(六)公允价值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较早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而且运用得最为广泛。但最先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1946年,Paton教授在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中指出,“成本和价值并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 market 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value)。”20世纪9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企业资产和负债使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于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范围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纵观近年学者们对会计计量属性的研究,争议的焦点也几乎是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到底是基于交易的计量——历史成本,还是基于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更能实现会计的目标?随着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以成本数据为信息的会计数据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成本所能提供信息的滞后性与真实性的缺失使得它越来越远离会计“客观反映、有效控制”的目标,这也正是历史成本的重要缺陷所在。而在当前,会计人员应该不加入个人偏见地考察会计事项的本来面目,不受外界需求影响地对企业的会计事项加以反映,并且能有效果地、实现预期目的地采取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与程序,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并实现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即会计工作的目标:“客观反映、有效控制”。“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与会计的本质、职能相对应的,它符合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并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前文所述,較之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更符合“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会计目标的计量属性。

三、新旧准则转换的思考

(一)我国企业会计处理逐步规范

我国原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1992年11月制定和颁布的,是我国第一次颁布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财政部会计司根据当时的情况,借鉴国际惯例出台的第一个会计准则。它的颁布,是我国会计政策改革的一次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国会计体系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但是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10月31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6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后又陆续出台《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等都作了新的规定,现行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已经与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一致,迫切需要加以修改,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次改革是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完善会计规则,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我国本次对原基本准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本次改革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是:

第一,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直接和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

第二,公允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做预测的合理性。

第三,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公允价值的普遍使用,将使财务纪录和财务报表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动态信息。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浪潮迅速兴起,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相对于以成本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更有助于我们实现“客观反映,有效控制”的会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R].2006.

[3]黄世忠.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使用价值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现状

2006年2月15日, 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 (以下简称《资产减值》) 。目前, 新准则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资产价值计量属性还存在着争论和模糊认识, 基于此, 本文从分析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入手, 探悉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中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是会计的核心。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 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状况。根据计量时点的不同, 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一般认为, 初始计量通常采用历史成本, 而后续计量通常采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于后续计量, 因而主要采用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不过, 在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就不存在这种差异, 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虽然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有很多种, 但是如今FASB、IASB、JWG基本上已经对公允价值定义中最重要的特征搭成了一致:即“计量日”、“公平、自愿交易”“交易双方熟悉情况”。例如, JWG《金融工具与类似项目:准则草案与结论基础》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 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 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应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的估计”。由此可见, “现在时点”上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实际交易价格或者对该价格的估计即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 立足现在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一个主要区别, 过去某一时点公平交易中的价格可能是过去时点某一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但当时间推移至现在, 就不能再说它是现在的公允价值了。在物价相对稳定,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在数量上可能会基本相同, 但这并不能掩盖二者在时间基础上的本质差异。由此可见在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会计主要解决当资产发生减值时如何确认减少的部分价值, 而资产增值却不予以确认, 因此它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部分运用的结果。

关于资产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国际上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FASB为代表认为, 从经济的角度讲, 决定继续使用已减值资产而不是出售已减值资产类似于对该资产的投资, 因此, 已减值资产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第二种观点以IASB为代表, 这种观点基于管理者的理性行为, 采用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的计量基础, 并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我国《资产价值》采纳类似IASB的观点。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以公允价值计量减值资产在理论上具有优势, 因为它更加符合会计理论所一直推崇的演绎法:资产在取得时 (初始计量时) , 以取得时候的公允价值即历史成本计量, 那么在后续计量时也应以计量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似乎更加符合会计计量的目标。以计量资产的特定个体价值为目标的使用价值作为确定可收回金额从而作为计量减值资产的基础, 很显然会导致资产计量属性的前后不一致, 因为使用价值和公允价值是两种对立的计量属性, 前者立足特定企业, 而后者立足于市场。如果以使用价值为基础计量减值资产, 会导致该资产在初始计量时的金额是以市场为依据确定的, 后续计量的时候却以特定企业为依据确定。不过, 许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很容易地获得 (R e a d i l y A v a i l a b l e) 是FASB采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减值资产的标准的一个原因, 而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信息传递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通过建立在市场一致预期上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在实践中几乎难以操作;再者以使用价值计量长期资产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所以在我国采用可收回金额计量减值资产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可收回金额是指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较高者。我国《资产减值》第八条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应该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 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应当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 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该净额可以参照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按照上述规定仍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 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我们知道,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技术 (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和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所需的市场信息两部分组成。SFAS 157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并称之为“公允价值层级”。第一层次的信息是市场投入的信息, 它反映的是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 依据这一层次的信息估计的公允价值是最可靠的。第二层次的信息是不包括在第一层次中的市场投入, 它反映的是相同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和不考虑市场活跃与否时所有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第三层次的信息是指资产或者》负债的不可观察到的信息。按照《资产减值》第八条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只有估计公允价值的信息处于第一和第二层级中的时候就用市场法来估计公允价值, 然后用公允价值减去该资产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做比较确定可收回金额, 否则就直接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在这里, 其实如果用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信息落入第二层次, 那么可以认为用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是和参照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相当的。因此, 第八条规定的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用现值技术的公允价值计量似乎都落入第三层级, 估计的公允价值可靠性都不高。此外, 该准则第十一条规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 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很显然这里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是基于企业投入的信息, 因此这里现值计量的目的不是公允价值, 而是和公允价值相对的特定个体价值, 即IAS 36中提到的使用价值。因此, 我们认为我国《资产减值》也应该采用使用价值概念, 为今后出台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奠定基础, 否则容易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相关概念和估计技术的混淆与误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 资产价值会计本质上是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部分运用的结果。当许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时, 资产减值会计采用公允价值在理论上具有优势, 因为它更加符合会计理论所一直推崇的演绎法。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时, 大部分国家的会计准则倒向了归纳法, 即采用了实务中使用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中现值计量的目的是确定资产的特定个体价值, 而不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 现值计量中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都应该反映特定主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毛新述, 戴德明, 姚淑瑜.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10) :35-40

[2]、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 (2) :7-12

[3]、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张媛, 褚红梅, 修宗峰.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简介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2) :51-53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5

【摘 要】近些年来,会计体制该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计量属性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广。而我国相关部门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已经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现值计量就是比较常用的计量方法。然而,在目前的现值计量属性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笔者针对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作用及其改进进行了研究探讨,总结了相关有效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现值作用;改进

可以说,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同时也为会计核算工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逐步增强会计主体单位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重点对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作用及其改进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一、现值计量属性中存在的问题

1.现值计量属性自身存在不足

目前现值计量属性最大的缺点就是具备较强的主观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严重影响了其可靠性。当会计人员在对某项资产的贴现值进行评估确定时,应该遵守净现金流量流入的具体时间、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等方面的因素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财务会计人员也只能依靠主观意识进行预计,具体将现金流量多少、什么时间流入等进行预计,并没有寻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主管预计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每一位会计人员产生的主观估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新近流量又是发生在未来阶段中的,我们在对闲置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也只能根据时点进行表达,所以往往是把净现金流量假设在末端,这也是导致现值偏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对现值计量属性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定义,可实际运用次数较少。

2.传统会计与现值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

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

3.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足以支撑现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

现如今,我国会计人员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文化程度,还是素质修养方面,都呈现了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内容,甚至对企业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工作并不了解,更别提对时间价值与风险概念的人事,从而导致现值计量属性形同虚设,很难应用与实际会计工作中。其次,现值计量属性要对现金未来流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分析,通常对于职业判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大部分的会计人员缺乏这种职业意识,最终导致现值计量属性结果的精确性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

二、对我国运用现值计量的思考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上,已经明确要求了会计主体在获取资产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要求,任何会计主体单位都不允许擅自随便更改其账面资产。而这一原则也是当前我国会计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计量属性,也给会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确定未来的发展决策时,往往会参考与历史早期的成本计量资料,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误导政府财政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会计行业日后的长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悖于资产的定义上,资产作为会计主体单位创造经济利益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先的成本原则只是过分的强调了过去,但现行的计量属性则是会对企业现有资产已经将来的限制进行科学、惊喜的计量,这才是资产定义的根本表现,这种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成本原则。

2.使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向面向未来发展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都是历史过信息,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制约了财务会计的长远发展。因此,人们无法从财务会计人员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如果使用者非常迫切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这就很容易出现决策错误的现象。但是,若是将闲置计量属性应用到其中,反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宝贵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虽然这些信息并不是很快实现经济效益,但其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才是众多投资者尤为关注的。并且,随着计量限制属性的飞速发展,有效推动了财务会计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更多便捷的条件。

3.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意识

实际上,所谓的现值主要是指现金未来流量的贴现值,其具体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问题。但是,就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现状而言,大部分财务人员很少重视到时间价值,这也势必会对日常理财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面临当前竞争力如此激烈的社会,会计主体单位中存在的风险较大。如果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财意识薄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经营者必须告诉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限制计量属性的应用,确保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全面的了解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束语

现值计量属性在理论上优点突出,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应该在研究对某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如何清楚地确定与之相关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6

摘要:会计计量也就是针对经济活动金额实施记录及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具有一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则对其具体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异同

作为企业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在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二者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即在对计量属性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分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异同。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基本认识

会计计量是对应该进行记录的各种经济活动的金额予以记录的会计处理的过程,即采用货币单位量度财务报表要素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为一定的计量尺度,并需要用到的计量属性和单位。会计计量相关问题及为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会计计量属性

指的是被计量课题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特定形式[1]。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相关计量属性标准,计量属性包括现行市价和现行成本,以及历史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及可实现现净值。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一章中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以及重置成本和现值、可变净现值。五种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如表1所示。与国外的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计量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区别在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入,但是,在引入这一计量属性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保证严格的谨慎性和适度性。我国目前尚处于新型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引入公允价值的时候,需要予以严格的限制,以免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的情况。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对整个会计系统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可操作性。

表1不同计量属性下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分析

计量属性资产负债

历史成本以购置时具体金额为准以承担实际义务时金额为准

可变现净值按现时销售的金额/

重置成本按现时购买的金额按现在偿还的金额

公允价值按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按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债务清偿的金额

现值根据由处置产生的以及预计使用的未来现金流入量进行金额折现根据预计期限内需要予以偿还的净现金流出量进行金额折现

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之异同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之相同

税务会计是对纳税单位的纳税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与企业的税负问题紧密相关,并负责对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予以密切的关注,以更好的进行税负核算以及监督等。因此,对税务会计而言,其处理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资料大多从企业的财务会计过程中得到。而对于财务会计处理中根据企业实际税收筹划的需要而进行调整的事项,或者与国家现行税法不相符合的会计事项,则需要由税务会计进行负责,结合不同的方法予以调整和计算,并进行会计分录,然后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对其报告等予以补充和融合。税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优于税收征收的存在,导致了税务会计的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税务会计的发展[2]。

在不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各种以货币为具体表现的税务活动均属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范畴。税务会计具有一定的特点,包括核算方法的融合性和业务处理的法律性,以及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会计差异的互调性。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计量属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二者适度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二者而言,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的时候,均以自愿和公平为根本前提,并以实际市场价格为参考标准,来确定具体的金额,并通过科学、合理估值实现对资产价值的计量。其次,二者在进行计量属性补充的时候,选择的对象均为重置成本。财务会计中重置成本的应用大多用来计量盘盈固定资产,而税务会计方面,在对重置成本进行具体使用的时候,更注重扣除成本的“合理性”。另外,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主要计量属性均为历史成本。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历史成本属于“过去交易”的公允价值,并具有十分突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因为被应用于对各种事项或者交易的发生时刻进行“初始确认”。

(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之不同

1、公允价值应用方面

(1)使用态度。税务会计在使用公允价值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税法的具体规定,保证税基计算的可查核性以及准确性。而受到历史成本自身可验性以及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影响税务会计在采用历史成本的时候,需要满足各种经济活动真实发生这一根本条件。而且,对于真实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而言,还需要拥有相应的交易记录,才能保证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正常使用。如果因为业务类型特殊性等原因的影响,缺少相应的记录,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以及视同销售等业务。那么,为了避免出现税收流失而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税务会计便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计量属性。因此,税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的时候处于十分明显被动和消极状态[3]。而与税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候,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针对无法获得历史成本的情况,采用公允价值可以十分方便的进行金融资产计量,更好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2)使用范围。除了使用态度之外,二者在公允价值的具体使用范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税务会计应用公允价值的时候,如果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则公允价值为所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如果出现资产移出企业的情况,则需要利用公允价值来对资产转让所得予以确定,并进一步计算企业的所得税和流转税等。因此,税务会计使用公允价值的时候,计量的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包括资产,还包括收入。其中,计量收入时的出发点是产出,资产则为投入。而财务会计则与之不同,其计量负债和资产的出发点均为投入。在所计量的项目中,金融负债以及金融资产是较为典型的项目类型。而且,经过大量的实践应用也发现,公允价值还有可能被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包括非金融负债和资产等。从而对传统的会计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模式予以彻底的改革。

2、历史成本应用方面

历史成本指的是企业在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得到一定的财产物资时所付出的等价物或者现金。处理过程中,资产按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会计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目的是为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机质的会计信息,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决策。其中,相关的有用信息包括各种能够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予以反映的信息。但仅仅通过初始计量历史成本信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要修正历史成本信息,予以后续计量。税务会计则服务于利益相关者,为其提供相应的纳税信息。纳税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历史成本只反映初始确认的金额。因此,对财务会计而言,初始计量会选择历史成本资产,但在后续计量中,则大多会利用其他计量属性予以一定的修正。而对税务会计而言,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都始终选择历史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在计量属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本文对二者相互关系以及计量属性差异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异同。(作者单位:哈尔滨安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任坐田.论实质重于形式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及完善[J].会计之友,2011,(17):67-68.

[2]任坐田,陈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J].财经论丛,2011,(2):92-97.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7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会利用市场数据和相应的公允价值资料分析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证明,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我国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虽然我国的商业界和学术界没有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达成共识, 但是他们普遍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 很难有人会可以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 历史成本反映的是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初始公允价值, 当市场的价格发生变动之后, 企业应该按照市场价格重新计量自身拥有资产或负债的价格, 只有重新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我们都知道, 公允价值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但是有的时候公允价值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不同的会计人员具有不同的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 公允价值不能为企业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人员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 预测未来的交易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工作内容, 预测企业未来的交易事项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收付实现制原则, 有的时候, 公允价值需要计量一些金额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在财务报表中反映这些财务报表的价值变化, 外部投资者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企业应该不断地采取措施改进并完善自身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建议

1、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下, 难免会出现一些操控自身利润的企业, 也就是说,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可能会成为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工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应该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能够很好地利用公允价值。具体来说, 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 我国应该完善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 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机制, 政府不应该过多的干预市场价格,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市场公允价值的客观性, 才能使交易主体按照市场的公允价格开展各种交易。

2、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

我们都知道, 公允价值很难确定, 面对这个问题, 国家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制定一些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 国家制定的应用指南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 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中应该明确说明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问题、折现率问题以及企业现值的计量问题和现值的确认问题。明确了这些问题, 会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就不再主观的去判断交易事项的公允价值。经过了金融危机之后, 企业应该在坚持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计量公允价值, 严格控制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3、建立必要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部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操作细则, 有的审计准则中明确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职业标准。企业在确认公允价值的时候应该遵循相关的审计制度, 与此同时,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企业的惩戒力度。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工作应该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具体来说, 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应该把当期未实现的利益计入企业的当期收益, 应该把它们计入净资产的账面价值。除此之外, 会计人员不应该在企业的营业利润中列报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情况。

4、做好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如果企业不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准则, 再完美的准则也是没有用的。我们都知道, 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与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企业应加强对自身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会计人员才能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开展公允价值的计量工作。

三、结语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下研究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能够减少企业公允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为了提高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 国家应完善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 国家还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除此之外, 国家还应该完善相应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从企业方面来看, 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翁倩.公允价值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 2011 (7)

[2]张丽芳.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J].湖南大学, 2012 (10)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8

一、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操作方式与选择

(一) 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操作方式

通常而言, 业界都是针对计量对象的计量特性以及计量单位的精准确定来选择何种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共有这几种: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当前会计目标是以既要反映受托责任又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的双重目标为导向, 以上五种计量模式不能实现会计的双重目标和信息的双重特征的未来。

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结合了会计的双重目标和双重特征, 具有以下3种主要操作执行方法:第一种是不同特性来分析同一个报表, 例如用历史成本分析下的资产负债表和用现阶段成本分析下的资产负债表;即历史数据和现行数据下的资产负债表对比, 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按照个人需求挑选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第二种是在同一个报表下的具体不同项目的多种特性计量;这种方法下的数据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企业价值;第三种是按单一属性分析不同报表, 适用于如市场风险大的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的特殊情况。

(二) 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如前文所说, 不管是传统会计计量模式还是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都是根据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比如为了方便比较分析和考核, 在企业内部要让各个部门选择非货币的计量单位要保持一致;让劳动计量和实物计量都保持一致, 便于计量。因此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选择依据会计计量具体属性和会计计量的多重目标两方面的因素。

从会计计量属性的因素来看,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资产传统计量属性, 除了易受物价影响以外, 具有客观性、科学严谨性, 容易反馈出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主要用于对货币性流动资产和计量各种负债。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现资产的市场价用资产计量的价格, 考虑了市场价、资产留存损益以及评估企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的绩效高低, 在非货币性投资计量中使用最多。现行市场价值计量属性是要以市场商品在仓储存货中的销售价格作为基准计量, 可以反映商品存货实际经济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并且可以保证资产信息的高质量, 在市场价值稳定的存货中使用最多。可实现净值计量属性在计算长期固定资产投资中使用最多, 主要是说现实销售价格扣除预估销售费用来计算存货的商品。

从运用会计信息的角度看, 要实现多元化会计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政府会计和国有企业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未来现金流量计算适用于致力于市场投资和企业融资的金融公司, 它可以反馈现行金融机制和企业金融决策的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客观可靠的进行计量适用于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还有各种特殊性的企业市场交易事项需要依据会计事项的多种属性来选择促使体现企业价值比如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以及非货币交易等。

二、多种特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具体执行操作原则

多种特性会计计量模式的操作原则包括主要参考原则和辅助原则。

主要参考原则包括:一致性, 包括通过会计对象、实际财务结果、经营情况以及流量的进入保证会计计量结果的正确无误;一贯性, 会计计量方法前后保持一致, 不可随意更改;可验证, 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人员的验证中结果一致。

三、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重要应用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互联网科技促使了会计计量模式获得成功的成本降低, 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 因此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 同一份财务报告因为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和计量时间标准为原则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客观存在按不同标准编制的会计报告。现在普遍的资本负债表虽然自己已经拥有多种计量特性, 但是资产负债表根据项目的不同额外添加了好几种的计量特性。可见现代会计已在总结各种计量属性的精髓, 形成现代会计的成熟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社会经济环境的越发展越复杂, 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优势会充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近年来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取代传统会计计量模式, 为企业、市场、政府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研究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应用

参考文献

[1]景东东.新旧准则下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D].贵州财经大学, 2013.

[2]郭敏.双重会计计量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3]张霞.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9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 该准则包括存货等共38项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具体操作规则, 使实际业务处理较前有了很大提高。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重点在于测量资产回收金额的多少, 这就涉及到我们在计量资产可回收金额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同时, 资产计量属性的不同, 导致可回收金额对企业产生的收益是不同的。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能够充分反映计量客体所具有的特性。企业计量资产的现行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所要求的, 这种要求必然使企业采用的计量属性能反映资产现行价值, 以体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特性。资产减值会计主要涉及以下5种计量属性。

1. 现值。

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条件下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值评估的指标和参数是直接从市场中获得的, 这也充分体现了现值具有的市场化特征。但是, 这一计量属性往往依赖于较为活跃、公开、完善的市场环境, 否则可能会因为缺少参照物和可比数据而难以计量。

2. 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目前购买一项资产或劳务时, 所要支付的现金及相当于现金的资产, 也称为重置成本。一般状况下, 如果一项资产发现减值, 则该资产的现行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现行成本=现时建造该项资产所需要的所有成本-该项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其中公式中的贬值是减值的一部分。由于资产的应计损耗和重置全价全部考虑到现行成本中, 所以现行成本主要适用于以资产重置或补偿为目的的资产的计量。

3.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贴现是指在一项正常的业务中, 某项资产在未来可得到的现金流量净值的贴现净额, 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充分体现了贴现的含义, 因此该种计量属性是同时考虑风险因素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的, 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入理解为资产的收益。在具体的运用时, 应遵循以下步骤:一是选择适当的折现率;二是对需要减值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进行测算;三是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进行测算;四是折现求得现值。

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计算出来的现值。该计量方法在理论上最能反映资产的实质, 同时又能准确反映资产本金化的价格。但是在运用该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 也要考虑很多因素, 主要有选择何种折现率折现、资产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对未来每年现金流量的估计等, 计算出来的现值可能会因为可靠性较低而难以运用。因此, 该项计量属性主要适用于可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资产或整体减值资产的计量。

4.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以预计销售的价格减去进一步加工的成本、预计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因此可变现净值为一种净值的表现。在该种计量属性的计量下, 资产的计量公式如下:

资产=正常交易下所获取的现金或等同于现金的资产-加工成本-预计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5.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为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它也可称为现时成本或现行市价, 因为他们都可以观察到市场确定金额, 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如果现行市价和现时成本不能获得,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可以用来估计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用可变现净值来取代, 因为两者的概念不相符的。如果忽略不计短期应付和应收项目的货币时间价值, 那么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近似可以用可变现净值来反映。

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一旦资产出现了减值迹象, 应该测算该资产可收回金额, 则比较资产可收回金额和账面金额的大小来判断资产, 并需要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根据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两者之间较高者来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所以, 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涉及到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三种减值资产的会计计量属性。

1.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该计量方法在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基础上, 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对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以下举例说明:

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拥有一项原价为2850万元的固定资产, 已使用3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预计使用年限8年, 预计净残值为50万元, 该公司固定资产的必要报酬率为8%, 甲公司预计该固定资产在未来5年内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如下表所示:

假定该项固定资产的折现率即为该公司的必要报酬率, 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0万元。

则: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50- (2850-50) ×3÷8=1800 (万元) ;

经计算得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548.07 (万元) ;

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应为1548.07万元, 该固定资产2012年应计提251.93万元 (1800-1548.07) 的减值准备, 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影响2012年企业的收益, 使本年度减少251.93万元 (1800-1548.07) 的收益。

2. 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

可变现净值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存货跌价体现。资产负债表日, 当可变现净值大于库存成本, 按库存成本计量;当可变现净值小于库存成本, 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库存储备等于成本减去可变现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本期损益。以下举例说明:

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库存配件100套, 每套配件的市场价格为10万元, 账面成本为12万元。准备将其全部加工成A产品, 将每套配件加工成A产品尚需投入17万元, 共可加工成A产品100件。2012年12月31日, 估计销售A产品过程中每件将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1.2万元, 当天市场价格为每件28.7万元。

则:每件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8.7-1.2=27.5 (万元) ;

每件A产品的成本=12+17=29 (万元) ;

所以, A产品减值, 配件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每件配件的可变现净值=28.7-17-1.2=10.5 (万元) ;

每件配件的成本=12 (万元) ;

每件配件应计提的跌价准备=12-10.5=1.5 (万元) ;

共计减值准备=100×1.5=150 (万元)

因此, 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影响2012年企业的收益, 使本年度减少150万元的收益。

3.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一方面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为例进行说明:

2012年3月10日, M公司以每股16元的价格购入N上市公司200万股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市场环境恶化, 2012年8月30日, N上市公司股票急剧下跌至每股10元, 如果N公司不采取新的措施, 预计还能持续下跌。

则:2012年3月10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00×16=3200 (万元) ;

8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200×10=2000 (万元)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即资产减值损失=3200-2000=1000万元;

因此, 资产减值损失使得2012年企业收益减少1000万元。

四、结论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仅影响当期资产, 也影响当期费用, 进而影响当期利润。一般情况下都会增加费用减少资产从而减少利润。但是有些情况下也会虚增资产, 缩减费用,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尽管大多数企业规定:必须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计量, 但该准则并没有规定各种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和减值的计提。在不明确的情况下, 这种计量属性的不规范选择来进行资产减值的计量会给企业管理层带来很大的可操控利益区间。因此, 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以目的及目标的可操作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来考虑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来计量减值资产,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管理当局操控利益的空间和计划, 使企业的收益少受或不受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玉廷, 戴德明, 夏大慰.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2]黄毅勤.国有企业资产减值相关利益思考[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12)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10

1 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历史成本

根据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 企业购入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入账金额应为买价、相关税费等;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入账金额应为买价、相关税费和必要的安装调试费等;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 其入账金额也应该根据自营建造期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在建工程的支出或者是出包建造对应需支付的合同总价款。此外, 如果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使用了长期债务资金的话, 还要考虑将一些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费用计入工程成本。根据准则的规定, 资产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资产时所实际付出的代价, 即取得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因此, 虽然不同方式下取得的固定资产入账金额具体构成不同, 但都是固定资产实际购置时点发生的历史成本, 是一种历史数据, 入账价值均为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代价。可见, 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和计量时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2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结合财务会计实务工作内容,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到折旧计算和改扩建核算两个部分, 下面将分析这两项核算内容涉及的会计计量属性。

2.1 折旧计算———历史成本

固定资产虽然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不变, 但由于人为使用、自然力的作用或者技术进步的因素其价值会产生损耗, 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些损耗在会计上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 比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和“在建工程”等科目, 从而影响当期和以后期间的经营损益, 由各会计期间的收入所弥补。根据准则规定, 日常核算常用的折旧计算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不论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 应计提折旧总额总体来看都应该等于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其中原值即初始计量时的历史成本, 预计净残值是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原理的前提下对历史成本的抵减, 因为预计净残值是企业的净现金流入量, 应该从历史成本中扣除。因此, 折旧计算方法也称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分配方法, 成本即历史成本, 说明折旧核算内容体现的还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只不过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 需要跨期分配和核算而已。所谓的折余价值或账面净值 (原值-累计折旧) 指的是尚未分配出去的历史成本。

2.2 改扩建核算———历史成本

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是指通过改良或者扩建的方式提高资产的生产能力、延长资产的使用年限, 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和总体效用, 那么笔者认为改扩建的各种支出理应当影响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因此, 在会计核算上也要求将各种改扩建支出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先计入“在建工程”账户, 待完工投入使用了再按照累计的工程成本转入“固定资产”账户中, 具体包括改扩建之前的账面价值和改扩建实际支出。账面价值是基于历史成本调减计算的, 改扩建支出也是历史成本, 因此, 改扩建核算应用的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3 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期末财产清查有关;二是与固定资产减值核算有关。下面将探讨这两项核算内容所运用的计量属性。

3.1 财产清查———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

固定资产作为工业企业必不可少的实物财产, 又是长期资产, 在期末结账前必须进行清查, 以对外提供企业实有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当盘亏时, 即固定资产的账存数大于实存数时, 只需按照账面多记录的历史成本相应调减固定资产账户记录, 包括“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 记录的都是与固定资产历史成本或历史成本相关的抵减数据, 体现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相反, 当盘盈时, 即固定资产的账存数小于实存数时, 由于多出来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上没有记录, 无法寻找到历史成本信息, 因此准则规定按照盘盈时该项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入账, 调增账面价值, 以做到账实相符。此时财产清查核算就用到了重置成本计量属性。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企业按照当前的市场条件重新购买与原有资产相同或相似的全新资产对应付出的代价。具体应用到固定资产核算中就要求会计人员以盘盈资产的会计期末为计量的时点, 重新到固定资产交易市场中寻找功能相同的固定资产的交易信息, 包括价格和各种费用数据, 并结合固定资产的损耗对盘盈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值, 以此作为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可见, 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正常情况下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入账价值上所选择的计量属性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重置成本, 而后者是历史成本。

3.2 固定资产减值核算———公允价值、现值和可变现净值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计量日转让资产所收到的金额, 是一种公平交易市场中的脱手价格。资产的现值是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原理, 将资产正常使用状态下预期现金流入以及使用期限届满时的预计净残值折算成计量时点的现金流入量, 即将终值换算成现值。可变现净值理论上是针对于存货资产的期末计价的, 是对存货未来变现金额的简单估计, 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 在计算上要求用存货的预计售价扣除继续加工的费用以及在变现期间预计支付的各种税费。准则规定在每年的资产负债表日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发现有减值迹象的要具体确定可收回金额。若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 就应根据两者的差额调减固定资产的账面记录, 一方面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另一方面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可收回金额应比较两项指标, 从中选取较高的金额。指标一是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 是当前的现金净流入量;指标二是预计未来现金流入量在当前具备的价值, 通过折现确定。可见, 减值核算用到了公允价值和现值两个计量属性。同时, 笔者认为所谓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从某个角度看也体现了可变现净值内涵, 只不过提到可变现净值大多想到的是对存货期末进行计价所要计算的价值指标。因为不论是存货还是固定资产, 虽然前者是流动资产, 后者是非流动资产, 但是两者都是非货币性资产, 都只能通过出售来加以变现, 所以总体来看,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核算涉及到公允价值、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三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于会计计量属性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内容, 细化了五种计量属性与固定资产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期末计价核算内容的关系, 指出了原因, 进一步明确了核算方法, 希望对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实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戴德明.财务会计学 (第八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14-15.

[2]杜孝森.论公允价值计量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J].商业会计, 2016, (05) :25.

[3]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 2013, (24) :23-24.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现值作用;改进

可以说,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同时也为会计核算工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逐步增强会计主体单位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重点对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作用及其改进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一、现值计量属性中存在的问题

1.现值计量属性自身存在不足

目前现值计量属性最大的缺点就是具备较强的主观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严重影响了其可靠性。当会计人员在对某项资产的贴现值进行评估确定时,应该遵守净现金流量流入的具体时间、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等方面的因素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财务会计人员也只能依靠主观意识进行预计,具体将现金流量多少、什么时间流入等进行预计,并没有寻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主管预计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每一位会计人员产生的主观估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新近流量又是发生在未来阶段中的,我们在对闲置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也只能根据时点进行表达,所以往往是把净现金流量假设在末端,这也是导致现值偏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对现值计量属性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定义,可实际运用次数较少。

2.传统会计与现值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

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

3.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足以支撑现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

现如今,我国会计人员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文化程度,还是素质修养方面,都呈现了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内容,甚至对企业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工作并不了解,更别提对时间价值与风险概念的人事,从而导致现值计量属性形同虚设,很难应用与实际会计工作中。其次,现值计量属性要对现金未来流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分析,通常对于职业判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大部分的会计人员缺乏这种职业意识,最终导致现值计量属性结果的精确性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

二、对我国运用现值计量的思考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上,已经明确要求了会计主体在获取资产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要求,任何会计主体单位都不允许擅自随便更改其账面资产。而这一原则也是当前我国会计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计量属性,也给会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确定未来的发展决策时,往往会参考与历史早期的成本计量资料,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误导政府财政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会计行业日后的长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悖于资产的定义上,资产作为会计主体单位创造经济利益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先的成本原则只是过分的强调了过去,但现行的计量属性则是会对企业现有资产已经将来的限制进行科学、惊喜的计量,这才是资产定义的根本表现,这种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成本原则。

2.使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向面向未来发展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都是历史过信息,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制约了财务会计的长远发展。因此,人们无法从财务会计人员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如果使用者非常迫切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这就很容易出现决策错误的现象。但是,若是将闲置计量属性应用到其中,反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宝贵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虽然这些信息并不是很快实现经济效益,但其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才是众多投资者尤为关注的。并且,随着计量限制属性的飞速发展,有效推动了财务会计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更多便捷的条件。

3.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意识

实际上,所谓的现值主要是指现金未来流量的贴现值,其具体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问题。但是,就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现状而言,大部分财务人员很少重视到时间价值,这也势必会对日常理财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面临当前竞争力如此激烈的社会,会计主体单位中存在的风险较大。如果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财意识薄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经营者必须告诉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限制计量属性的应用,确保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全面的了解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束语

现值计量属性在理论上优点突出,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应该在研究对某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如何清楚地确定与之相关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安富. 我国现值计量属性运用探析[J].企业经济,2005(10).

[2] 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浅析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篇12

关键词:公允价值,意义,局限性,对策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会计实践的事实, 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也代表了会计发展的国际趋势。但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的影响是深层次的, 它的实践依据仍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会计实践过程中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也必须经过深入讨论并改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1、公允价值的涵义: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 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 是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被世界很多市场经济国家所推崇。

2、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的改变。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体系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到我国的会计体系中。并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 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二、会计制度下公允价值的重要意义

1、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兴经济活动与事项层出不穷, 特别是金融业务的创新, 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 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特征的工具等。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没有历史成本, 传统会计计量无法确认。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经产生了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 在会计报告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与计量。

2、实现了对公允价值局限性的突破。

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较谨慎, 从而解决了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差的缺点, 同时有效制约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3、适应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全球趋同。

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 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地相关性, 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

4、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

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 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更确切的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风险, 给投资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会计信息。

三、公允价值的局限及不利影响

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其他计量属性不同, 公允价值没有可验证性。它首先是一种虚拟交易价格, 没有实际存在, 所以对其定义更为复杂, 而公允价值定义直接关系到其计算过程。因此, 要解决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允价值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个属性, 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 不适合作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属性, 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

1、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 还适用于后续计量, 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 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 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外, 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 因不同投资者之间, 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 在增加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

2、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可操作性缺失。

一般说来, 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范围问题, 即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另一个是方法问题, 即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 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 这样的现象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 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 却显得办法不多, 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如对“活跃市场”、“市价”、“适当的折现率”等缺乏明确的规定, 给实际的操作上带来了困难和随意性。目前在各国会计准则中, 一般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 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估计尚不可能时, 则应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 而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 第一个层次的计量依据最为客观。即使如此, 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并没有实际进行交易, 第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也是估计的结果。因此, 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

3、公允价值很可能成为利润操纵工具。

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 因此, 可以想象, 公允价值将很可能成为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主要工具。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 本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使用价值, 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 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新会计制度对金融工具、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采用公允价值, 由于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 增加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使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但是公允价值在现实中存在难以计量、缺乏可靠性、使用者的不良动机等影响。因此, 我们应充分考虑采取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除了具有清晰的会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使用其他多学科技术、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 在实践中, “管理型”的会计人才仍然较少, 面对公允价值准则束手无策或随意性强。因此,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给投资者更准确的会计信息企业内部人士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强烈的利润操纵动机, 对于人员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通过加强监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投资者甄别会计信息能力等系统工程来解决。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防止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利润操作的工具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目前应进一步细化对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估价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 尽量缩小人为的可选择性。企业负责人及会计审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责任人落实到实处, 强化、加大对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 加快司法会计研究, 提高立法和执法的严肃性、科学性。

3、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要有相适应的市场环境。但是现在, 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 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 培育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急需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等, 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4、加强审计监督作用。

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一旦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 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就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 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5、加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我国公允价值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 在相关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确认的依据、计量的标准、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等, 增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给信息使用者一个自我决策的会计信息。

上一篇:美国中学科学教育掠影下一篇:指令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