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

2024-07-09

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通用10篇)

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 篇1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在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正确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提高企业在存货计量方面的水平, 本文将重点研究企业在对存货计量时采用的方法, 以供企业合理选择。

一、企业存货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一个企业能否把企业的产成品、半成品和原料作为存货,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时间上必须是在日常活动中

企业确认存货时, 首先要明确将要确认的这些产成品、半成品和原料等, 是否属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如果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那就可以确认;如果不是, 如企业破产倒闭进行清算时变卖的产品等, 就不可以确认为存货。

2、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是出售

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售, 不论是可供直接销售, 还是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出售。

3、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确认存货时, 需要判断与该项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实务中, 主要通过判断与该项存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 企业要根据是否取得存货的所有权来确认经济利益的归属。

4、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 要确认存货, 企业必须能够对其成本进行可靠地计量。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必须以取得确凿、可靠的证据为依据, 并且具有可验证性。如果存货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 则不能确认为一项存货。

二、企业存货计量的法律依据

根据存货的存在状态, 我们可以把企业存货划分为新入存货、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相应的, 对存货的计量主要是对存货的初始计量、发出存货的计量和存货的期末计量。企业对存货进行计量时, 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对存货计量的规定。

1、对存货初始计量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初始计量主要做了以下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即初始入账价值;其他有关事项要按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来进行计量。

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有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加工成本主要是与存货有关的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其他成本主要是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支出。

2、对发出存货计量的规定

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出存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已售存货, 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 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 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 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3、期末存货计量的规定

会计准则对期末存货计量主要有以下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

关于存货的初始计量、发出存货的计量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的具体内容和计量方法, 将在下一部分中具体进行分析。

三、企业存货计量方法分析

1、存货的初始计量

对存货的初始计量主要就是对存货的成本进行计量, 也就是确定存货的初始入账价值。按照企业获得存货的途径不同, 要把存货分为外购存货、进一步加工的存货以及其他形式的存货, 分别进行计量。

(1) 外购存货的初始计量。外购的存货是企业最常见的情形。外购的存货入库前不涉及加工问题, 往往不会产生加工成本, 所以一般情况下外购存货的入账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费用:采购价格、相关税费和其他成本。因此, 企业在对外购存货进行初始计量时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外购的存货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其他成本。其中, 采购成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采购费用。

对于其他虽与存货有关, 但是不符合存货计量条件的费用需要归为当期损益, 而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仓储费用 (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2) 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主要包括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和自行生产的存货。对于二者的初始计量要分开进行。其一, 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 要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 作为实际成本。需要缴纳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 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 应将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的物资, 按规定准予抵扣的, 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其二, 自行生产的存货。企业自行生产存货在大型工业企业中比较常见。自制存货主要涉及原料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方面的成本, 因此, 一般情况下自制存货的初始计量主要依据下面的公式:自制的存货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其中, 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在对自制存货进行初始计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 由于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 应确认为当期费用, 不计入存货成本, 否则会使企业的存货与实际价值脱离, 虚增企业利润;第二, 仓储费用确认为当期费用, 不计入存货成本。但是要注意, 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 应计入存货成本。具体核算时可以先在制造费用中归集, 然后分配转入存货成本。

(3) 其他形式取得的存货。对于通过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取得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盘盈等方式取得的存货要根据具体获得形式采取相应的计量方法。

2、对于发出存货的计量

对于发出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企业在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时, 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四种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要在这几种计量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量。

(1) 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计量发出存货, 是指企业在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时, 要以先购入的存货成本为计量依据, 来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 即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这种计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期末存货成本接近市价, 有利于企业准确核算期末资产的价值, 确保资产的价值。

(2) 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于移动加权平均法,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该方法的过程和需注意的问题。本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单位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月末存货单位成本。其中, 存货单位成本= (原有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实际成本) / (原有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

(3)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存货成本分摊较为折中, 月末一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主要是: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其中, 存货单位成本= (月初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进货实际成本) / (月初存货数量+本月进货数量) 。

(4) 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要求企业逐一辨认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生产批别, 分别按其购进、生产时确定的单位成本, 计算发出存货。这种计量方法的优点在于存货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相一致, 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但是在实务操作工作量大, 因此适用于贵重物品。

3、存货的期末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的期末计量要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 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同时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可变现净值, 是在日常活动中, 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 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否则会造成错误的核算结果。由于不同性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是不同的, 因此, 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2) 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其一,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当有迹象表明, 存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变现净值时, 企业就要相应地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 比较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再与已提数进行比较, 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 应予补提。其二,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必须注意的是, 使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原因是以前使存货减值的因素消失或减弱而使存货价值增加, 并不是出现了新的原因使得存货的价值增加。同时, 可转回的跌价准备的金额要在已计提的金额内, 直到所提准备全部转完为止。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存货的计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但企业在实际中运用的时候经常存在着偏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问题, 因此企业应该在自身对存货的理解基础上逐步加深对准则的理解, 并熟练掌握会计准则对存货计量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刘玲:浅析存货计量的新旧变化[J].会计研究, 2009 (12) .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Z].2006.

[3]吴敏红:浅谈企业存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6) .

浅析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篇2

【关键词】存货 计价 比较

一、简述存货计价方法

(一)先进先出法

是对发出存货按先入库的单位成本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可使企业随时结转发出成本,但对发出的存货要逐笔计算登记,工作量较繁琐。

(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采用该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量。但由于无法随时提供日常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位成本及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运用此法计算出的库存商品成本较均准,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到存货结存情况,但计算量大,对收发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四)个别计价法

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二、案例比较分析

例1:某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A商品结存m件,购入单价为p,本月先购进n1件,发出q1件:再购进n2件,发出q2件。假设A商品本月购入单价分别为p1,p2,比较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下的发出存货成本。

方案一:先进先出法

⑴若q1

①q1+q2≤m

c1=q1*p,c2=q2*p;

②m

c1=q1*p,c2=(m-q1)*p+(q1+q2-m)*p1;

③m+n1

c1=q1*p.c2=(m-q1)*p+n1*p1+(q1+q2-m-n1)*p2

⑵若q1=m

①m

c1=m*p.c2=q2*p1

②m+n1

c1=m*p.c2=n1*p1+(q2-n1)*p2

⑶若m

①m

c1=m*p+(q1-m)*p1.c2=q2*p1

②m+n1

c1=m*p+(q1-m)*p1

c2=(m+n1-q1)*p1+(q1+q2-m-n1)*p2

⑷若m+n1≤q1

c1=m*p+n1*p1+(q1-m-n1)*p2.c2=q2*p2

方案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c=(m*p+n1*p1+n2*p2)*(q1+q2)/(m+n1+n2)

方案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c1=(m*p+n1*p1)*q1/(m+n1);

c2=((m*p+n1*p1)*(m+n1-q1)/(m+n1)+n2*p2)*q2/(m+n1 -q1+n2)

因此,在業务收发频繁的情况下,较之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更为简化,而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更能随时反应存货收发情况,便于统一管理控制。

例2:考虑CPI变动下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某批发零售业上年度存货单位成本为c,上年度存货单位售价为p,CPI1,CPI2分别为1,2月份的物价水平。

两种方法下利润比较

1.先进先出法。

1月份利润=(1±CPI1)[p(a+m1-n1)+(n1-m1)c]-a1c

2月份利润=(1)(1)[p(a2+m2-n2)+(n2-m2)c]-a2c(1±CPI1)

2.加权平均法。

1月份利润=(a1+m1-n1)[p(1)-]

2月份利润=(a2+m2-n2)[p(1)(1)-]

令a=a1=a2,m=m1=m2,n=n1=n2,剔除通货膨胀后

①先进先出法下利润增量为ac(-)

②加权平均法下利润增量为(mac(-)+aCPI2)

1月份利润差量(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a*n*c*(±CPI1)/a+m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更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资本保全;而使用加权平均法,则可以节税anc(±CPI)。反之,从税收筹划角度出发,先进先出法则优于加权平均法。

三、2011~13年XX类型上市公司对发出存货方法的选择

整理近些年报告可知,先进先出法主要适用于餐饮行业及高价消费品行业。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相同,仅是权数有所差异。如今信息化技术大大减少了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局限性,使其实用性增加。在农林牧渔,房地产以及批发零售行业等运用较广泛。个别计价法则适用于大型设备制造业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或量小价高的存货,便于将成本按照最终产品归集进去,也可用于产品的研发。并且,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税务筹划:而在通货紧缩条件下,先进先出法则对企业更为有利。

(笔者仅以深圳A股中小板中农林牧渔业为例)

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巨潮资讯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新企业会计准则》.

[2]陈立军,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郭延孟.《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税务筹划探究》[期刊论文].会计之友2012(4).

[4]邓永勤,丁方飞.《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混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统计观察2009(8).

[5]叶英华.《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对企业的影响》[期刊论文]- Commercial Accounting2008(2).

浅议企业存货的计量与核算 篇3

关键词:企业资产,存货,计量方法,会计核算

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下, 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强化资产管理是现代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及竞争形势的必要前提。存货在维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供应链作用。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处理和反映相关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 新形势下, 针对企业存货进行有效计量与核算, 是企业会计优化存货管理的重要职能体现。

一、企业存货及其会计计量与核算的内涵概述

计量与核算是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会计职能。计量是会计职能中针对相关经济活动成本实施计价量算处理的重要手段, 存货核算是在价值规律遵循一定会计计量原则针对企业存货成本进行价值计量并对存货库存收发活动及其单据凭证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 存货计量与核算的目的在于权衡存货成本效益, 提高存货利用率, 降低资金占用水平;不同计量方法和模式下的会计核算结果具有明显的迥异性,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决策的调控和运营效益。

二、企业存货计量的原则和方式

会计原则是确认和计量会计对象的依据, 市场经济环境中, 现代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及会计程序呈现特异性, 强调相关持产损益的计算, 当存货市场物价上涨时, 存货会计处理需要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价基础, 以现金流入量现值为代表进行存货会计计量与核算, 力求资产账面价值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变化。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核算已发出存货成本, 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次使用的、价值逐渐转移但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周转材料等存货, 可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对于相同功用的存货应采用相同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存货成本, 采用个别计价法成本确定不能替代使用的、特殊性存货以及已提供的劳务。另外,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发出的存货, 通常还可采用毛利率法或售价金额核算法等计价方法进行核算。

三、企业存货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

合理的存货计量方法是实施会计核算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基于企业管理需求, 根据存货性质及其实物流转方式、选择有效成本计价方法, 针对企业存货实施核算, 强化存货成本控制:

(一) 存货的确认。

存货成本的可靠计量以及存货效益能够流入企业是存货确认的前提条件, 企业存货的确认通常是以企业是否拥有所有权作为判断标准, 若对于按购货合同已经预付购货定金的产品, 不包括在企业存货之内。

(二) 存货初始成本计量。

成本是存货初始计量的要素,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企业存货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入账。企业存货实际成本的计量因其来源不同而迥异。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货金额及托运、装卸、保险、仓储等费用, 还包括托运过程中的合理损耗以及符合规定的税金。对于企业自行生产的存货成本包括物料耗用成本、工资等相关实际支出费用;委托加工存货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物料成本以及加工托运与保险、税金等费用。以非现金资产债务抵偿方式取得的存货, 按其账面价值减去相关进项税额后, 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为实际成本;捐赠型存货按凭据注明金额加上相关税费为实际成本;对于盘盈类存货应按存货归类后的市场价格进行会计计量与核算。

(三) 存货的领用、发出计量。

企业各项存货的日常收发, 必须根据有关收发凭证, 进行明细账登记。市场条件下, 存货成本往往差异较大, 企业会计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企业领用或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进行会计核算, 以助于明确企业净利润。计划成本法适用于存货品种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先将各种存货归类制定详细计划成本目录, 遵守前后一致原则, 对于平时领用、发出的存货按计划成本计算, 注意使用当月实际差异率按月分摊其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并记入有关账户。

(四) 期末存货的计价。

市场环境下, 存货价格及供需状况动态变化频繁, 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应基于谨慎性原则, 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确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企业应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价值时, 应将其损失从存货价值中扣除, 计入当期损益, 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 存货的盘点处理。

存货定期盘点是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可采用日常盘点、月底盘点和年终盘点的形式, 定期组织各部门盘点存货并及时对账审核, 保证存货账实相符。存货年终盘点时要将收发存货账内结存数量、实有数量及其差额等相关会计信息详细登记入账, 从实际盘点日到年终月底最后一天时间段内的收发数量和金额要单独计算, 核算时对于企业盘盈存货应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盘亏存货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非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处理。

四、结束语

总之,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 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优化企业成本效益的重要途径。新时期, 采用合理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方式加强企业存货成本管理, 对于协调企业生产经营环节, 强化企业存货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核算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7.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存货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资金链的畅通金融危机存货管理

0引言

存货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存货管理在整个流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企业为了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和降低进货成本而必须储备一定的存货,但存货占用资金是有成本的,进行存货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以最低的存货成本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美国LLC协会组织就是通过在供应链管理活动中利用RFID技术以改善资产管理,库存管理,订单调节,货品计价和付款来节约RFID的成本创造企业价值的。

本次由次贷危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在全球经济危机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日益显现,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萎缩,出口贸易减少,再加上中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风暴中所受到的冲击,企业所需的资金更是紧张。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保障正常的经营首先得保证资金链的畅通,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将面临破产的危险。鉴于资金链断裂的可怕结局及存赞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好地接受全球金融风暴的挑战,接受全球竞争的挑战,就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存货管理并为此寻找出路。

1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企业存货管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李惠(2007)介绍了Excel2007软件在存货ABC管理法中的应用。利用Excel2007软件建立存货的ABC管理模型Ⅷ。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做好岗位分工控制,加强对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存储与保管控制,确保存货资产的安全完整(孙丽,2008)。此外,鉴于目前管理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等手段可以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为此要整合供应链,应运供应链信息化来降低存货成本(徐瑛,2003)“。外国学者也认为应运用Raining Data RFID技术将物质世界的产品、库存、托盘、容器等和数字世界的企业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高效的业务运作,以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同时进行存货的优化管理,确定经济订货批量。控制存货水平,平衡存货采购成本与存储成本。以形成最低存货成本(李春献,2008)。外国学者Amsterdam则阐述了一个从仓库到展示区的有序转移库存模型,以确定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转让量。在加快存货周转问题上,孙建国(2005)认为,我们应将物流及资金流同位考虑,运用存货资金周转率指标来加以分析。在存货销售后应收款项的收回方面,竺紊娥(2007)认为应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加快售出存货应收款项的收回。

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整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存货管理体系。

2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存货管理方法说明

企业运营需要一定的资金,并通过销售货物获得一定的收入。若企业的现金流入无法满足现金流出,要维持正常的生产。企业必须借助一定的渠道融通资金。其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但在金融危机下,市场萎缩,资金紧缺,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减少,这就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盘活资金,维持正常的生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存货管理,加速存货周转,同时加快收回应收账款,尽量拖延应付账款。

基于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存货运转的整个流程提出了加强存货管理的四大法宝:

具体说明如下:

2.1为保证适时适量进货,可利用已经研究成熟的经济订货量(EOQ)基本模型求出最佳订货点。

2.2管理要科学有效存货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实践的需要,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2.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由于存货占用企业的资金量大,品种繁多,实物量也较大,因而容易产生隐患损失、计价混乱、账实不符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存货的监控,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控制机制。

2.2.2 ABC分类控制法指根据需用数量的多少及需要量总成本金额的大小对各类存货分为A、B、C三类,根据其重要性对不同类别物资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在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上,我们将一改传统的手工分类登记方法,利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存货的ABC管理模型,以简化相关运算,有效提高存货管理的工作效率。

2.2.3适时制(JIT)该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其物料采购与供应的方式为:将采购与物流供应视为生产链的延伸部分,即为看板管理向企业外传递需求的部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采用了“拉动式”系统,整个生产过程以销售为导向,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起点,后续生产工序处于主动地位,这样的柔性生产系统结合全面质量控制体系(TQC)和适时采购系统,减少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各阶段的存货数量。Patrington将适时制称为管理哲学就是建立在JIT消除浪费和完整利用资源这两大原则上的”。

2.2.4约束理论(TOC)它是一种在能力管理和现场作业管理方面的理念,即把重点放在瓶颈工序上,保证瓶颈工序不发生停工待料,提高瓶颈工作中心的利用率。通过合理设置“时间缓冲”和“库存缓冲”来进行存货管理,以防止随机波动。

2.2.5 ERP中的存赁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将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一个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到客户,其目标就是将“供应链”有效运转,并运用计算机硬、软件手段尽力缩短这个“供应链”,提高其运转效率。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方法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存货管理,降低存货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得更多的资金。

2.3周转要迅速快捷:加快存货的周转

根据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 篇5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三条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用于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资等。企业存货损失的确认计量是否正确合理, 不仅影响企业当期成本费用及利润数额的正确性, 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期末存货资产结存额的正确性, 还紧密关联着企业是否应确认计量相关的税费。企业存货损失具有产生原因多、发生次数频繁、涉及项目范围广、损失额难以计量、会计准则与税制对存货损失有不同的确认计量规制等诸多特点, 正确确认计量企业存货损失, 是会计核算及相关税务处理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在理论学习及实务操作中, 需重视以下三点:

(一) 正确理解企业存货损失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存货会计准则及存货损失税务处理规制中, 均采用列举法界定企业的存货损失。笔者认为, 企业存货损失宜定义为存货权益主体丧失的存货初始成本。包括:①企业存货本身的实体性损耗形成的企业损失。材料物资用于生产经营的消耗是存货形态的变化;存货用于企业基建工程是企业资产形态的变化;但存货在持有及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报废、毁损等无效耗费, 形成了企业存货的实体性损失。②处置存货中形成的企业损失。存货损失是相对其权益主体而言的, 企业存货权益主体是由企业股东、职工、国家、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群体。虽然企业存货损失的最终承担者是股东, 企业净利润的法定归属者也是股东, 但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和税费的承担主体都不是股东。因此, 存货处置中形成企业存货权益群体的损失也应理解为存货损失, 比如企业存货用于捐赠给企业股东、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或者用于对股东的利润分配, 形成了企业权益群体损失。③企业存货损失数额宜按企业丧失的存货初始成本计量, 企业不能转回垫付在存货上的成本费用形成了存货损失额:比如企业存货跌价所丧失的存货取得成本额形成了当期或者未来消耗期间的企业损失, 但企业产生了可能按高价出售存货的利益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存货损失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损失, 不属于会计核算以及税务处理中的存货损失。

(二) 分清企业存货减少与企业存货损失之间的关系

企业存货损失必然形成了企业存货减少, 但企业存货减少并不都是损失引起的, 因此需合理细分企业存货减少原因的类型, 如图所示。

(三) 分清会计准则与税法中确认计量存货损失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准则及税法对存货视同销售业务的列举类型一致, 存货实体损失范围都采用列举法界定, 需要转出进项税的存货损失范围相同等。但这两方面规制的信息服务目标不同, 在存货损失确认计量中存在着诸多差异:①存货跌价损失的确认期间不同:企业预计的存货跌价损失形成当期会计费用, 但税制规定经过审核后的企业存货实际损失才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 预计的存货跌价损失不准在本期所得税前扣除;②存货流转损失影响流转税基数及会计收入数额有差异:确认流转税的存货流转业务并非都确认会计收入, 比如税法规定了非常损失的存货应转出增值税的进项税, 售价明显偏低的降价出售存货,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组成计税价后计算增值税, 企业基建工程领用存货应视同销售货物确认增值税等, 会计核算中, 并非都直接按增值税基数确认会计收入;③存货损失影响企业所得税基数以及会计利润数额有差异:导致会计利润减少的存货损失并非都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 虽然存货实体性损失可在所得税前扣除, 但对外非公益性捐赠存货形成的企业损失不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存货流转中形成企业损失的确认计量规制剖析

(一) 存货实体及权属流转中是否形成企业存货损失

企业存货实体或权属的流转可归为以下四种情况:

1.销售存货形成的存货实体及权属的流转, 包括存货的降价销售。按相关税制规定需确认流转税, 按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收入, 降价出售存货减少了企业会计收入以及利润, 因此, 无需再单独确认计量降价出售存货的企业损失。

2.外购或自制存货用于对外投资、抵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用途, 形成了存货实体及权属均流转的视同销售业务, 这不仅应视同销售货物确认流转税及应税收入, 同时这也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需确认会计收入, 可见这类流转没有形成企业存货损失。

3.企业内部的基本建设工程以及企业集体福利设施等用途耗用的存货, 这是企业资产实体形态的改变, 未引起企业资产权属流转, 这类流转没有形成企业存货损失, 也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但需要确认计量流转税, 包括需转出消耗的外购材料存货的进项税, 确认所消耗自制存货应承担增值税的销项税及城建税等。

4.企业外购或自制存货用于捐赠、职工个人福利以及利润分配用途形成的存货实体及权属流转。虽然这类业务没有引起存货本身使用功能的丧失, 但企业存货权益群体未能从中获得利益, 企业外购或自制这类存货所垫付成本也未能得到补偿, 企业还因此承担了税费, 这类存货流转中形成了企业损失。

(二) 存货用于捐赠、职工个人福利以及利润分配用途应否确认会计收入及应税收入

对于企业外购或自制存货用于对外捐赠、职工个人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应视同销售货物确认流转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这应当视同销售货物确认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中规定以上情况应确认会计收入及应税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未直接规定此类存货流转业务应否确认会计收入, 但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的2013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 明确举例说明了企业向职工发放的自制存货, 确认会计收入并形成会计利润的核算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自制存货用于捐赠、职工个人福利以及利润分配的流转业务, 宜确认为企业损失。理由如下:

其一,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二条规定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但销售商品收入应同时满足包括“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 而这类存货流转业务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也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因此, 这类存货流转业务不宜确认企业会计收入。

其二, 企业存货权益群体不仅未能从这类存货流转中获取经济利益, 而且企业外购或自制这类存货的成本也未能得到补偿, 企业还因此承担了税费, 所以这类存货流转应全额确认为企业的损失。

其三,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规定企业对外非公益性赞助捐赠支出不准在所得税前扣除, 即只能在所得税后扣除, 这意味着税制确认对外捐赠支出属于企业的损失;但税制同时又规定对捐赠存货资产确认应税收入计征所得税, 这意味着捐赠存货资产被确认为能形成纳税所得额的企业收益业务, 可见税制对捐赠资产是否属于企业损失的认定不完全一致。如果对捐赠存货确认为所得税的应税收入, 依据配比性原则, 该类存货的成本应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捐赠存货资产因权属流动形成流转税, 而企业所得税的定义是对企业所得额征税, 企业未能从捐赠的存货资产业务中形成所得收益额, 因此, 也没有理由对捐赠存货资产确认为收入。

最后, 企业会计收入及利润应当是企业实际经营绩效的体现。如果企业存货用于捐赠、职工福利或利润分配确认为会计收入及利润, 显然会脱离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 这类业务不宜确认收入。但按照确认会计收入方式核算这类存货流转业务, 可简化纳税调整, 也有助于会计核算与现行所得税计算数据共享, 税费业务处理也能够趋同并轨。因此, 在这类流转存货额较少情况下, 采用确认收入方式核算这类业务, 不会显著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

(三) 案例分析

下面以企业自制存货用于职工个人福利为例, 阐述有关税费及利润的确认计量核算方法。

例1:秦汉公司在2012、2013年均发给每位职工一套自制服装, 其公允价值等于计税价为每套800元, 该批服装成本每套300元, 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其中工人170人, 车间管理人员10人, 公司行政管理人员20人, 该服装产品增值税率17%, 该企业所得税率25%, 城建税率7%, 教育费附加3%, 不考虑其他税费。在未核算本期服装福利费情况下, 2013年会计利润额50万元, 企业发放实物福利前发生的职工个人福利费已超过职工薪酬的14%, 假设企业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13年发放实物福利确认为损失的相关税费及会计利润核算方法如下:

1.按照流转税制应视同销售形成增值税及城建税。形成流转税=形成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不考虑抵扣的进项增值税) =200×800×17%+200×800×17%×10%=27 200+2 720=29 920 (元) 。

2.编制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发放实物福利的会计处理:

确认应交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处理:

发放实物福利确认成本费用的会计处理:

3. 计算分析发放实物福利损失对企业所得税及会计利润的影响额。由于本期结转管理费用额中包含了该实物福利额, 从而减少了本期利润;产品完工成本中包含的实物福利, 在未来销售产品期间转销为营业成本, 从而减少未来产品销售期间的企业利润;本期转销的营业成本中, 包含着过去发放实物福利形成的成本额, 冲减了本期利润。发放实物福利的成本费用在账务结转处理中形成了销售期间的营业成本, 冲减了销售期间的会计利润。因此不必细分营业成本中所含上年实物福利的损失额以及当年实物福利的损失额, 而且也难以细分计算, 为简化核算, 各年仅按当年实物福利损失调整纳税所得额。

本期管理费用中的实物福利以及本期营业成本中含当年实物福利成本额=20×300+20×800×17%+180×300+180×800×17%=87 200 (元) 。

发放实物福利形成所得税= (收入-营业成本-城建税+利润中扣除但不准在税前扣除的实物福利) ×25%= (0-0-2 720+87 200) ×25%=84 480×25%=21 120 (元) 。

实物福利减少企业本年的净利润= (自制福利服装成本+增值税) +城建税+形成的所得税, 或者=形成本期管理费用及未来的营业成本+城建税+形成的所得税=87 200+2 720+21 120=111 040 (元) 。

2013年企业所得税= (500 000-2 720+87 200) ×25%=146 120 (元) (含实物福利承担的所得税) 。

2013年企业净利润=实物福利前营业利润-实物福利城建税) -企业所得税费用=500 000-2 720-146 120=351 160 (元) 。

未来销售产品期间的营业成本中含有本期实物福利额=180×300+180×800×17%=78 480 (元) 。

因此, 如果按照确认损失方式核算发放实物福利业务, 能使企业管理层直接感受到发放实物福利对企业净利润具有的负面影响, 从而谨慎作出发放实物决策。当然, 本例中由于发放实物福利的存货数额不多, 按照确认收入方式核算也不会显著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同理, 可剖析企业自制存货用于对外捐赠或利润分配用途, 影响企业税费、净利润以及形成企业损失情况, 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

三、企业存货实体性损失的确认计量规制剖析

(一) 企业存货实体性损失的会计确认计量

企业发生的存货被盗、丢失、过期变质、报废、落后淘汰、盘亏、自然损耗、干燥失重、计量差错短缺以及灾害事故引起的毁损等状况, 形成了企业存货实体损失。在理论上或者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实务中, 可以盘点存货实存情况, 并将盘存结果与其账面结存比较, 由此确定存货盘盈或盘亏数额。但我们考察发现, 较多中小企业存货明细账中记录不明细, 存货日常领用情况并未在明细账中详细记录, 因此, 很多企业存货明细账的结存数大于其实际盘存数的差额并非都是存货盘亏形成的损失数。

存货明细账未能及时记录存货变化的企业, 宜采用以存计耗方式确认存货的减少额:①如果能够按月盘存, 材料存货的期初结存及本期购入数之和扣除月末盘存结存数, 通常确认为生产经营消耗的材料存货, 形成成本费用, 而不确认材料存货损失;商品存货的期初结存及入库数之和扣除月末盘存数, 通常确认为销售结转的存货数额, 形成当期销售收入中转销的配比性营业成本, 也不确认为商品存货损失。②如果不能按月盘存的, 比如按季度盘存, 平时各月可按收入的一定百分比估算当月应转销的商品存货成本, 按产品成本构成及当期投产情况估算消耗的材料存货数量金额, 各季度初结存加当季度形成存货之和扣除季末盘存结果的差额, 调整当季度的存货转销额, 通常不必确认企业存货损失。而且对于企业商品存货的减少, 如果用确认存货正常损失方式转销, 与确认为销售成本转销, 两者对企业会计利润以及所得税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 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不必单独确认存货的正常损失。

对于企业存货发生了灾害、被盗、大批变质毁损等情况, 应当单独盘存确认该种存货的实体性损失:

该种存货实体性损失数量=期初结存量+本期形成量-正常消耗转销量-期末盘存量, 存货实体性损失金额=存货实体性损失数量×单位存货的形成成本。

对于灾害形成的存货的实体性损失扣除残料赔款的净额, 形成营业外支出, 非灾害形成的通常计入管理费用。

(二) 企业存货实体性损失对企业税费的影响

企业存货的实体性损失按照产生原因划分为非常损失及正常损失, 按照申报方式分为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 有关税制中分别列举了相应的范围。

1. 存货实体性损失对流转税的影响。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0条规定非常损失的购进货物进项税不准予抵扣, 即已经抵扣的进项税要转出;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而实务中的非常损失通常理解为火灾、洪水、台风等灾害事故形成的损失。由此可见, 存货等资产的非常损失在流转税以及会计核算中有不同的界定, 只有税制中确认的存货非常损失才需要转出其购进环节的进项税, 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及事故形成的存货损失不属于税制中的非常损失从而不需转出进项税。

存货实体性损失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管理规定有, 现行《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不区分存货的非常损失和正常损失, 而是采用列举法规定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范围以及应当提供的相关证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零售企业存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2014年第3号公告) 中规定, 商业零售企业存货因风、火、雷、震等自然灾害, 仓储、运输失事, 重大案件等非正常因素形成的损失, 为存货非正常损失, 应当以专项申报形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第8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可扣除资产损失, 第10条对不得税前扣除项目规定中没有列示存货实体性损失。“法无禁止即可为”, 即能通过收集相关证据确认的企业存货实体性损失均可在所得税前扣除, 但需提供专项申报或清单申报中列举存货损失项目的相关证据。

2. 存货实体性损失影响企业税费确认计量方法的优选。

确认的存货非常损失应转出进项税但需在所得税前专项申报扣除损失额;确认的存货正常损失不需要转出进项税而且又可采用清单申报税前扣除额;存货实体性损失不单独确认而直接分摊形成营业成本方式, 这不需要转出进项税又不需要申报损失就可直接在所得税前扣除。由此可见, 相关税制对存货实体性损失确认计量规范缺乏联动的内在制约机制。

因此, 在多种原因形成存货损失或者难以分清存货损失原因等情况下, 笔者认为企业应优先收集能确认存货损失属于生产经营耗费的相关证据从而形成成本费用。其次再选择收集能确认存货损失属于正常损耗的相关证据, 从而可用清单申报税前扣除额。如果企业无法取得能确认存货损失属于生产耗费或正常损耗的相关证据, 企业才选择收集存货为非常损失的相关证据。

例2:唐宋公司为非商业零售企业, 2013年11月因为管理不善发生了存货盘亏丢失、毁损变质、报废、被盗以及正常损耗多种原因混合形成了存货损失, 企业能够取得损失存货的各种内外相关证据。按照专项盘存确认的存货数量以及相关计价规则, 估计损失存货购进成本50万元, 该存货的增值税率17%, 企业所得税率25%, 企业财务人员在2013年12月预计企业当年会计利润不超过60万元, 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办公费用、修理费用、人工费用等项目额尚未完成年终核算, 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如果企业无法取得能确认存货是生产经营耗费或者为正常损耗的足额相关证据, 企业应再收集属于存货非常损失的相关证据。企业需转出的进项税上限=50×17%=8.5 (万元) , 可冲减企业所得税=50×25%=12.5 (万元) 。

但事实上这并没有减少企业所得税负担, 因为存货的正常损失额也能够在所得税前扣除, 而且不需要专项申报。况且企业所得税不是单独针对某项业务确定的, 准予所得税前扣除的项目众多而且难以准确审定, 能够合法调整纳税所得额的机动余地大;相比之下, 流转税是直接对应某项业务确定的企业税负。由此可见, 存货损失确认为非常损失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最大。

四、企业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计量规制剖析

(一) 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5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第19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减计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 应当在原来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因此, 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核算中, 需重视理解以下要点:

1. 分清存货的持有意图分别确认其可变现净值。

(1) 用于销售的商品或材料物资, 有不可撤消销售合同的, 在合同数量范围内的存货按合同价为基础确认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没有合同的或者超过合同数量的存货, 按市场公允价为基础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公式为:

用于销售的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存货数量×合同价或市场公允价-预计的销售税费。销售税费中是否包含增值税, 这取决于合同价或市场价中是否包含增值税。

(2) 自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规定按所耗材料存货能生产出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加工成本以及销售税费确定。

2. 应合理确认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及转回数额。

期末可按单个存货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并与其账面价值比较:期末应提存货跌价准备是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并形成当期损益;如果为负差额, 应在原来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其中的存货成本是指存货初始成本减去原已累计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余额的差额。但存货涨价超过初始成本情况下不调增存货的账面价值, 这不同于公允价计量模式的运用。由于存货物资品种规格多且市场价格频繁波动, 在计量存货跌价损失的实务操作中, 容易形成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方式操控企业会计利润现象。因此, 笔者认为除存在明显贬值迹象的存货外, 企业不宜在期末计提各种存货的跌价准备。

3. 分清存货跌价损失与实体性损失确认计量上的差异。

存货实体性损失是存货数量缺失并按其初始成本计算形成的量差损失, 可在企业当期的所得税前申报扣除;存货跌价准备是企业存货结存数量价值贬值形成的价差损失, 预计损失不准予在当期所得税前申报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随着存货可变现净值回升而转回, 并随着存货实体销售等用途结转成本时而转销, 但确认的存货实体性损失不存在转回或者转销问题。另外, 进口存货因汇率贬值预计形成的存货损失也归属在存货跌价损失中。

(二) 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在纳税调整中的处理

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计量状况不影响流转税变化, 《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准在所得税前扣除。学习存货跌价准备的纳税调整内容, 需重视以下要点:

1. 企业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能否在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前扣除。

如果预计跌价准备的存货在未来期间销售或者视同销售而未形成实体性损失, 则未经核定的存货预计准备始终不能在所得税前单独扣除。如果预计跌价准备的存货未来发生了实体性损失, 则预计的损失可在实体性损失申报确认期间的所得税前扣除。

2. 存货跌价准备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期的纳税调整方法。

实务中通常按照会计利润调整形成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所得额。由于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已在会计利润计算中作为损失扣除, 但纳税所得额中不准予扣除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 因此, 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增项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7条规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调整纳税所得额的暂时性差异。存货的计税基础是存货初始成本与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结余额之和, 而存货账面价值是已扣除跌价准备后的净值。因此:

期末存货资产的累计暂时性差异=期末存货资产的计税基数-期末存货资产账面净值=存货跌价准备余额 (确认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本期纳税调整的暂时性差异额=本期末累计的暂时性差异额-上期末累计的暂时性差异额 (若为正数,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若为负数, 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3. 预计的存货跌价准备在纳税调整中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融为一体。

例3:明清公司2012年会计利润总额为200万元, 其中包括国库券购买利息取得收益5万元, 当年发生了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以及税收滞纳金共13万元, 期末存货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为10万元, 以前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也没有未弥补的经营性亏损。2013年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 其中包括国库券购买利息取得收益7万元, 当年发生了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以及税收滞纳金共17万元, 期末存货资产的账面价值100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为6万元;企业所得税率25%, 假设企业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因国库券利息以及捐赠支出属于应在本期直接调整的永久性差异, 所以主要应计算确认存货跌价准备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以及企业各年应交的所得税, 并编制会计分录。

(1) 2012年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会计处理 (金额单位为万元, 下同) :企业存货资产的暂时性差异额=资产计税基数-资产账面价值=90-80=10 (万元) 。形成了未来可抵扣得税的暂时性差异, 即不准在本期抵扣。

存货跌价准备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额=10×25%=2.5 (万元) 。企业应交所得税= (200-5+13+10) ×25%=54.5 (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52, 递延所得税资产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4.5。

(2) 2013年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会计处理:企业存货资产的累计暂时性差异额=期末存货计税基数-期末存货账面价值=106-100=6 (万元) 。当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额=6-10=-4 (万元) (转回的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存货跌价准备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额=-4×25%=-1 (万元) (转回的所得税额) 。

企业当年应交所得税= (300-7+17-4) ×25%=76.5 (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77.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6.5, 递延所得税资产1。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2011]25号, 2011-03-31

基于ABC分类的存货会计计量 篇6

一、基于ABC的存货计量的基本原理

在企业存货的会计计量中使用ABC, 目的在于分清存货的主次关系, 识别出存货种类中少数的但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决定性的存货和多数的但对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存货, 使会计集中精力抓住重点项目进行管理, 做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最好的管理效益。

一般企业可以根据各种存货的资金占用额占总占用额的比率将存货分为A、B、C三种: (1) A类存货, 是重点存货控制对象, 该类存货种类少 (通常为所有存货的10%左右) 、金额高 (占存货总值65%左右) , 对企业极为重要, 因此对于A类存货宜采取精细计量的方法, 保证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以提供完备、准确的会计信息, 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 B类存货, 介于A类和C类之间, 金额占资金总占用额的25%左右, 数量通常占存货总量的25%左右, 属于次重要的存货。对于这类存货的管理, 在会计核算上宜保持正常的记录, 并定期核对, 保证记录的准确。 (3) C类存货。该类存货种类多 (通常占65%左右, 是存货的大多数) 、金额少 (存货总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占10%左右) , 对企业的重要性最低, 因而被视为不重要的存货, 会计计量上可采取简化的方法, 以减少会计计量的工作量,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益。

二、对存货实行ABC分类的基本程序

对存货进行分类是实现ABC分类计量的前提, 判断存货类别的根据是各种存货的资金占用水平。对于初次外购、加工或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由于没有历史资料, 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济合同、存货历史价格等资料, 分析存货的资金占用额将达到的程度。对有历史数据的存货, 可以根据其历史资料, 结合企业发展规划等进行判断。

1. 收集数据并计算整理。

对存货的资金占用额及其占总资金占用额的比率进行计算, 以了解哪些存货占用资金多, 以便实行重点管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 并按要求进行计算, 包括计算特征数值、特征数值占特征总数值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因素数目及其占总因素数目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2. 根据一定分类标准, 列出ABC分类表。

人们习惯上把主要特征值的累计百分比达70%~80%的若干因素称为A类, 累计百分比在10%~20%区间的若干因素称为B类, 累计百分比在10%左右的若干因素称为C类。

3. 绘制ABC分析图。

以累计因素百分比为横坐标, 累计主要特征值百分比为纵坐标, 按ABC分类表所列示的对应关系, 在坐标图上取点, 并联结各点成曲线, 即绘制成ABC分析图。除利用直角坐标绘制曲线图外, 也可绘制成直方图。通过以上程序, 基本上可以确定各种存货的归属类别。

三、存货的初始计量

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可对各类存货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如对A类存货采取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 以提供准确、及时、明细的资料, 而对C类存货, 采取简化的核算办法, 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将材料或产成本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以减少核算的工作量。

企业的采购成本指物资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对A类存货, 通过设置必要的明细科目进行各种采购费用的及时归集和核算。而对C类存货, 可以采取简化的办法, 将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先进行归集, 期末按照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企业通过加工取得的存货, 主要包括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其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构成。对此类存货中的A类存货, 通过对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各个项目如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进行明细分类计量, 以加强管理;对C类存货可采取简化的计量方法。

四、发出存货的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CAS1) 的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 合理地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及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个别计价法, 是一种比较普遍应用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该方法确定的存货成本最为准确, 因此它对A类存货和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更为适用。

先进先出法, 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 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该方法对发出的材料和结存要逐笔进行计价并登记明细账, 核算比较烦琐, 一般不适于对C类物资的计量。

移动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 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 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再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比较适用于B类存货的计量。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 除以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 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再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 比较简单, 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 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对C类存货的计量。

五、期末存货的计量

根据CAS1的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期末存货计价时, 其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有三种方法, 即按单个存货、分类存货或全部存货作为比较的基础。

单项比较法, 是将库存中每一种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逐项进行比较, 每项存货都取较低数字确定存货的期末价值;分类比较法, 是指按存货类别的成本与相同类别的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 每类存货取其较低数确定存货的期末价值;总额比较法, 是指按全部存货的总成本与全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总额进行比较, 比较低数作为期末全部存货的价值。

根据CAS1的规定, 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每项存货都取较低数字确定存货的期末价值。为准确反映存货的实际状况, 对于A类和B类存货,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C类存货, 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六、存货的盘点和盘盈、盘亏及毁损的处理

根据CAS1的规定, 存货应当定期盘点, 每年至少盘点一次。盘点结果如果与账面记录不符, 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 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或经理 (厂长) 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 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

企业存货发生盘盈、盘亏及毁损, 一般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盘盈的存货, 应冲减当期的管理费用;盘亏的存货, 在减去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之后, 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属于非常损失的, 计入营业外支出。

摘要: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它的正确计量对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 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 探索作业成本法 (ABC) 在存货会计计量中应用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存货计量,ABC,存货管理,存货分类

参考文献

[1].张莉.ABC分析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10

企业存货成本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存货,成本管理,对策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 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资产, 即存货处于不断的销售、重置或耗用当中, 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二是游行资产, 即存货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另外, 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 并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因此, 存货管理在整个流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一、存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目标

企业储备一定的存货是为了降低进货成本, 来满足生产、销售或经营的需要。但是, 如果存货过多就会占用较多的资金, 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 进行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存货作用的前提下, 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 不断降低存货成本, 以最低的存货成本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存货成本管理现状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靠提高产品售价来赚得更高的利润已变得不现实, 因此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由于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实务操作中的缺陷, 使得存货成本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忽视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

现阶段企业存货管理注重了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 但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企业在存货计划、采购、储存、领用、出库全过程的管理, 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管理资源。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这一职能, 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这使企业难以通过职能整合和整体流程管理来实现利润。

(二) 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

实际上, 对存货的预测和控制就是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 全面提高企业资金收益率。无论是订货点的选择、订货数量的确定, 还是货品的分类验收与储存, 都是为了降低存储成本、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但目前企业现状是, 一方面由于对资金效益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不高, 从而对存货的管理要求也就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准确获得存货信息, 因而也就无法实现为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三) 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

库存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仓库除了一本账簿记载着存货的收、发、存数量外, 货品其他方面的基本资料很不建全, 信息的收集与交换主要依靠手工来进行, 使得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虽然在对存货的核算上, 我们也可能采用了会计核算软件, 但它毕竟只能满足核算的需要。自动识别技术、监控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使我们无法实时、动态、高效地了解各种存货信息, 并实现存货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共享。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存货的采购、领用等环节,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稽核和审计工作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许多企业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 使采购销售工作不但无章可依, 同时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 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三、企业存货成本管理对策

通过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存货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 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 存货成本管理环节的策略。

为了提高存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重视存货价值形态的管理, 建立能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数据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存货管理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行家里手,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 加快企业产品的流转速度, 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 提升产品服务形象。不仅能有助于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 而且可以减少存货储备资金的占用, 提高资金利用率, 同时还能加速存货的流转速度, 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一般企业可以采用货物运输外包、仓储外包、物流系统设计外包等方式, 加强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以提高资产效率。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和分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目的, 节省存货成本。

2、从企业客观情况出发,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 加强存货资金流管理。

目前, 主要存货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零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JIT方式组织物资供应, 使整个过程库存最小化的技术总称。零库存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策略, 实现库存最小化, “只在需要的时候, 按需要的量, 生产所需的产品”, 是该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 (2) 存货ABC分类管理模式。存货ABC分类管理是库存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企业的存货可按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资金占用或消耗数量等进行分类排序, 从中找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 并对关键的少数A类存货进行重点管理,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管理模式。存货总成本由进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三要素构成。存货经济批量控制是指在不考虑缺货成本的情况下, 使进货成本和储存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 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适宜的存货管理模式, 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存货管理模式, 以达到最优效果。

3、应建立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数据化、标准化、信息化存货管理模式,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 使账、物、卡三者相符。

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 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 使账、物、卡三相符。简单的来说, 首先是合理的设计单据的格式, 要做到全面有用。然后及时填取发货单、领货单, 货物收到后立即进行归整, 根据收货确认信息付款, 按时把原始单据交给财会人员入账登记, 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存货管理。另外, 还应利用互联网降低采购成本: (1) 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2) 统一从供应商订货, 以求获得最大批量折扣; (3) 将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时订购, 最大限度降低库存, 实现“零库存”管理; (4) 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 这样可以帮助供应商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 同时又不影响生产。

(二) 存货成本内部控制策略。

存货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较多, 一般会涉及到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 可以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 而其中采购和领用两个方面是重点。在存货采购成本方面, 我们应严格执行存货采购计划, 并通过互联网开展订购与销售业务, 通过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订货的要求, 经过多家供应商的竞价, 从中选择最优的供应商, 从而减少采购中的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降低采购成本。在存货领用方面, 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生产部门应根据已制定好的计划、定额, 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 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其次, 在存货发出方面, 应保证存货领用无误, 仓库保管要审核领料单。双方要检查数量和质量, 并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 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 登记材料卡片, 并转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再次, 在存货领用核算方面, 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 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账;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 汇总领料单, 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分类制证, 登记有关账务。然后, 在存货领用内部稽核和审计方面。应保证存货安全, 记录正确。由内部稽核人员审核领料单, 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账, 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 查看存货领用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最后, 在存货盘点及处理方面。为保证存货账实相符, 仓库保管员应定期盘点库存存货, 编制存货盘点表。财会人员年底应抽查存货盘点表。

综上所述, 存货成本管理关乎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狠抓存货成本在管理环节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策略。同时, 培养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保管员才能管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存货方面, 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因此,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存货管理工作, 努力抓好存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献, 孙晓平.企业存货成本管理的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研究, 2008.1.

[2]陈志和.企业存货成本管理之道[J].当代经济, 2008.11.

[3]吉文丽, 黄乐珊, 卢家峰.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9.

客车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存货管理,中通客车,制造企业

一、客车制造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中国的客车潜在消费市场巨大, 经济不发达、落后地区的市场尚未得到挖掘, 为客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相对于客车制造企业而言, 除了一些一级城市市场日益饱和外, 一些三级城市和农村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还没有来临, 目前的客车制造企业由于没有承受真正的资金压力, 假如遇到行业不景气, 这些制造企业就会陷入资金断裂的困境, 难以承担一定的商业风险。销售在这个时期是粗放的, 所以要用增大规模向上游厂商压低价格, 扩大销售。

中国客车销售市场目前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 这个阶段也暴露各个客车制造企业的种种问题, 例如, 不够集中注意力于企业的战略布局, 重视存货管理, 提高信息化程度等等。这些的经验教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国际化的脚步, 受国际大企业先进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的存货管理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的“仓库保管式”方法, 尽管如此, 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中通客车存货管理问题分析

(一) 中通客车现行存货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况

在基于项目的供应链管理的开始, 中通借助信息化的时代到来, 存货管理使用信息化管理, 与供货商和其他企业进行互联网交易和联系。互联网其快捷的账务结算能力以及账务处理的透明度和服务计费的透明度, 提高相互数据交换的产量, 改善其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管理水平, 提升经营效益。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集成和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加强企业物流计划,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和控制的能力, 提高企业在以前,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之外的整合和优化流程之后, 提升供应链效率, 加强能够适应企业管理上的供应商和其他公司的联系和发展, 并加强与其他的后端系统, 综合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

借助先进的O 2O系统, C PFR的管理模式在中通得到部分实现。中通这个现有的存货管理模式是一种价值链存货管理信息模式, 可用性是整个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处理, 企业的这种存货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及配送管理。中通使用O 2O系统, 能够做到实时监控数据, 掌握最新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优化了信息的处理。中通借助信息数字化管理能够对存货的信息变动做出最快响应, 采取适当措施, 统筹规划。

(二) 中通客车现行存货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中通客车在存货管理上获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运用该技术, 中通客车有机会、有能力与企业的供应链进行技术交流, 同时减少了企业供应链的信息沟通, 价格谈判, 合同签订, 交易成本等活动。减少存货成本是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点, 虽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 但是, 只要该信息建设还在继续, 就可以通过降低其他成本来回收资金, 在美国, 制造商坚持走信息化道路, 已经证明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成本与带来的收益相比, 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中通客车进行存货成本的信息化建设是明智之举。

三、客车制造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

根据客车制造企业现状和中通客车存货管理分析,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存货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重视, 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组织架构过于简单, 责任不明确,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等。

(一) 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企业存货缺乏规范管理, 做假账、传递假信息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不重视存货管理, 形成账务处理缺乏规范管理, 库存产成品结转不实, 货款收回不记账等恶劣循环。

(二) 存货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存货的管理开始使用信息化发展的优秀成果, 引入ER P并广泛运用这种模式是实现存货管理信息化的唯一方法。目前我国最受欢迎的ER P系统都包含与“存货管理”相关的模块, 这种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快速、精密的反应, 实有效的存货管理。但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动操作或手动模式, 以并行方式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管理库存, 技术手段低, 信息采集慢,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三) 责任部门划分不清, 管理存在漏洞

企业常常把商品销售过程分成几个步骤, 每个步骤没有对应的部门负责, 而是多个部门共同负责, 可能人们都认为这样安排会大大减少人力物力, 从而减少管理成本, 但这是错误的认知。这样安排会增加存货管理风险的可能性, 人工分配不明确, 责任归属不清晰可能造成采购和销售成本的增加, 看不到存货管理成本的增加, 但却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四) 企业间供应链进行的存货管理存在不足

许多企业仍然从传统的存货管理来看待现在的存货管理, 认为存货管理就是简单的仓储和进发货物, 没有从存货管理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存货管理。

企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存货管理、关注存储成本、运输成本、订货成本等显性成本, 对库存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等隐性成本也缺乏足够的理解, 这使得企业库存成本继续上升, 这些存货隐性成本总是拖累经营效率。

(五)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管理人员的职责界限不明确。一些部门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管理部门也比较多, 所以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导致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存货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话, 存货管理非常混乱, 而有时候有些部门的管理人员则无事可干, 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

存货质量控制不严。除了发生道德风险导致订单的质量下降以外, 存货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也是影响存货质量的主要因素。

四、客车企业存货管理模式改进措施

(一) 建立市场风险预警线

我们可以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 后设置相应的风险预警线来规避风险。而这样一个风险预测系统的运行机制应该如下:在量化的数值和风险模型的基础之上, 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会实时监控市场的变量变化情况, 智能的分析风险等级, 并作出相对应的风险判断。风险提示的前提下, 该系统的运行机制应该如下:在量化的数字和定量风险模型上, 库存的基础标签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将监测市场情况实时变化, 智能分析风险等级, 并作出相应的风险判断。

(二) 加强对存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了使企业的存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跟上信息化的步伐, 建立健全信息系统, 为企业服务。许多企业高管受传统思想影响, 认为存货管理不是一回事, 只专注于销售活动, 加强专业质量管理是杜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公司希望高级管理人员具有高的专业素质, 认为向专业素质不高的管理人员灌输存货管理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与企业一起进步发展。

(三) 建立操作性强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制造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流程, 使库存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衔接。包括职责的分离, 根据个人的分工, 相互监督, 及时做好记录, 货物与采购系统授权控制信息系统。根据设定的工作, 系统登录权限, 让他们的密码定期更新, 使用构建系统的库存, 加强存货和验证的资产, 减少磨损。应当建立以供应链为主, 增加使用信息技术和支撑技术, 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与业务合作伙伴建立系统有效的伙伴关系。

(四) 构建完善的存货供应链管理体系, 对商品进行品类管理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库存系统需要摸索和尝试, 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高供应链效率, 而不是受制于一些微妙的得失, 努力构建一套适合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系统。与此同时, 商品类别管理, 有了完整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 还需要从企业内部本身, 发现问题并解决。商品对应的分类可以使企业库存管理做到“因类制宜”, “因时制宜”, 并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和经济情况, 当一些特殊情况出现时, 立即制定方案并解决, 杜绝出现缺货情况, 提高库存管理问题, 降低经营风险。

(五) 加强对存货管理的重视

一个完整的存货管理制度和系统, 需要最高管理层和基层加强对存货管理的重视, 缺一不可。因此, 企业的高层经理应该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视和认识, 优化存货管理, 把存货管理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例如, 商品的库存数量的估计, 如果库存管理人员只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那么就不能把此结论作为参考数据, 必须充分挖掘并收集全方位的数据, 客观分析数据, 得出足够具有说服力的判断。

五、结论

存货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如果要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就一定要对存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 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关键, 采取适合本企业的存货管理方法, 运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模式, 努力做到存货成本与经济效益相适应。

随着我国客车销售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客车制造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不断创新, 对存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 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 提升存货管理水平,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 存货管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其次, 复杂的存货管理理论模型脱离现实,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不同企业应该结合生产和管理能力、自身环境、以及销售能力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存货管理模式;然后, 企业并不是一味的选择一种存货管理模式, 相反, 企业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 随着市场环境及内部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存货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发展;最后, 存货管理是一项不断提升的工作, 需要企业通过不断地进行流程优化、实行先进的物流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等途径来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玉娥.浅析企业存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9) :75-75.

[2]李艳君.浅谈企业存货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4, (17) :72-73.

[3]王杰.关于企业存货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视野, 2014, (20) :119-119.

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 篇9

摘 要 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新《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对企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内容、方法,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进行。存货作为公司的一项占有很大比例的资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存货管理的好坏也密切关系到整个公司和公司利益的相关者,因此,必须重视对存货的管理。本文企业实际工作中的特点,就内部会计控制在存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就其存货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存货、加强存货管理的措施,并对其未来发展阐述了一些相关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 存货管理 周转速度

一、存货与存货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各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在生产过程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 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 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更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 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只有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存货管理中不仅要保证有适销对路的存货和合理的存货结构,还要研究怎样把存货的数量控制在最优化水平上,这就是存货决策。存货决策中的风险就是不能准确将 存货的数量把握在最优水平上,即一方面夸大企业正常的存货需求量,盲目进货造成高库存;另一方面看不到企业在未来对存货的需求量,不能及时补充货物造成存 货不足。企业任何资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在管理中有很大的风险,其风险大致可分为存货决策中的风险及存货日常管理中的风险。

二、当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

1.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材料领用记录中生产成本及费用 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能显现其弊端。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还会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3.流动资金占用额高。因库存量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4.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 减少进货量, 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5.管理制度滞后,不能够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量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是存货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合适的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要做好管理工作首 先要做好人的工作。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密切联系实际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具体到铸造企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的实际,必要 的专业知识是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做判断的基础,必要的专业技能是运用管理手段的需要,苛守以爱岗敬业为突出特征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内部会计控制的精神保障。

2.准确的计量手段和适用记录载体。管理活动离不开管理工具,准确的计量手段是取得准确数据的基础,适用的记录工具会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有效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准确计量的基础上。铸造企业的物物资流通量大,计量不准确是长期困扰铸造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

3.配套的考核。考核制度是奖优罚劣的准则,是评判结果与标准差异的尺度。内部会计制度的制订与贯彻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创造的过程,每一位参与者所做的工作都要通过考核制 度进行衡量,使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有量化的考核结果。有差别才能激励先进,有考核才能快速解决问题。铸造企业为每一位管理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1.企业要对存货进行分类管理。公司存货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所有存货不分巨细地严加管理。因此,公司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 A、B、C三类。其中,A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10%~1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 80%左右;B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 20%~30%,金额占全部存货总额的 15%左右;C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60%~6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在此基础上,公司应重点抓好 A类存货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存货管理战略,严格控制该类存货的数量,提高其周转的速度。

2.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度。应做好销售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公司在进行销售预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销售预测进行修正,并让经销商参与整个预测流程,发挥经销商更接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优势,以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3.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通过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存货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分明,并保证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4.优化和改良公司的生产运作流程。在优化和改良的 过程中,公司需要分析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哪些是无效的作业流程,哪些是能够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作业流程,进而消除无效的流程。在简化生产流程的同时,公司还 应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使生产线上各个作业流程的时间趋于一致,实现生产线的同步生产。

5.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公司应该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公司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我公司作为医药企业,对存货管理尤为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必须经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SP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防止质量事故发生、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整套管理标准和规程。使用ERP软件当中的进销存模块可完美的将GSP所规定的要求、企业内控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管理存货,目前有多家软件公司可以做到这点,那用友软件为例,进销存模块当中分设了GSP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对产品的进、销、存有了一系列的规范设计。能即时知晓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记录。

6.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优化存货管理除了需要公司管理层改变经营理念、重视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外,还应该让公司的采购、仓库、财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均参与到存货的管理中,共享存货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内部資源的整合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在整合的过程中,公司应当将存货管理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强调公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7.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作的战略 伙伴关系。公司可以让供应商参与公司的存货管理,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向供应商公布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根据公司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来组织安排发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存货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存货的资金占用。

参考文献:

[1]隋玉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8(6).

企业期末存货价值确定的研究 篇10

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含义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 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 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金额, 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 计入当期损益。否则,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 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 就会出现虚计资产的现象。

此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 即按前面所介绍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如先进先出法等) 计算的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如果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简化核算方法 (如计划成本法) , 则“成本”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一) 确定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 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 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 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 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 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 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1.在对可变现净值加以确定时, 应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此处所讲的“可靠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确凿证明, 如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企业产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销售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生产成本资料等。

2.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 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如库存商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 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确定其可变现净值;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 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应当以所生产的库存商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因此, 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 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 通常可以分为:一是持有以备出售, 如商品、产成品, 其中又分为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和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二是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 如原材料等。

(二) 可变现净值重估计售价的确定

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对于计算其可变现净值非常重要。企业在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时,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为基准, 但是如果当月存货价格变动较大时, 则应当以当月该存货平均销售价格或资产负债表日最近几次销售价格的平均数, 作为其估计售价的基础。此外, 企业还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存货准则规定,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 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半销售价格为基础进行计算。

如果企业与购买方签订了销售合同 (或劳务合同, 下同) , 并且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企业持有的存货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 在确定与该项销售合同直接相关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 应当以销售合同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就其产成品或商品签订了销售合同, 则该批产成品或商品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企业销售合同所规定的标的物还没有生产出来, 但持有专门用于该标的物生产的原材料, 其可变现净值也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计量基础。这里所讲的“销售合同”是指固定销售合同, 如价格固定、数量固定、标的物的规格固定、交货地点固定等。

例1:2009年9月3日, 新世纪公司与希望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 双方约定, 2010年1月20日新世纪公司应按每台310 000元的价格向希望公司提供G型机器12台。2009年12月31日, 新世纪公司G型机器的账面价值 (成本) 为2 800 000元, 数量为10台, 单位成本为280 000元。2009年12月31日, G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为300 000元。

确定G机器估计售价的过程如下:根据新世纪公司与希望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规定, 该批G型机器的销售价格已由销售合同约定, 并且其库存数量小于销售合同约定的数量,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G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价格3 100 000元 (310 000×10) 作为计量基础, 即估计售价为3 100 000元。

存货准则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 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 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三) 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

会计期末, 在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对材料存货进行计量时, 需要考虑材料的用途:对于用于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 应将其与所生产的产成品的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对于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则只需要将材料的成本与根据材料本身的估计售价确定的变现净值相比即可。

(四)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账务处理

1.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方法。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企业在定期检查时, 如果发现了以下情形之一, 应当考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存货准则规定, 企业通常应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某些情况下, 比如, 与具有类似目的或最终用途并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 且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 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因为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的, 具有类似目的或最终用途的存货, 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都相同, 这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同的风险和报酬。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也可以对存货进行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 也可以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存货准则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每一会计期末, 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准备, 然后与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金额进行比较, 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 应予补提;反之, 应冲销部分已提数。提取和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冲回或转销存货跌价损失, 作相反会计分录。但是, 当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 其冲减的跌价准备金额, 应以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金额冲减至零为限。

例2:某企业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 假设2008年末存货的账面成本为100 000元, 可变现净值为90 000元, 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0 000元。应作如下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1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10 000

假设2009年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85 000元, 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5 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5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5 000

2010年末, 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所恢复, 可变现净值为97 000元, 则应冲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跌价准备12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2 000

2011年末, 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进一步恢复, 可变现净值为10 500元, 则应冲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3 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跌价准备3 000

上一篇:保险期间下一篇:遥感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