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研究(共12篇)
计量学研究 篇1
体操运动是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古代的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在旧中国时体操发展滞缓。1949年后,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关注,体操运动开始广泛深入的发展。竞技体操作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开始1896年第1届奥会,1955年开始,我国的竞技体操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跨入了世界体操强国之列。竞技体操作为奥运会、世锦赛重点运动项目,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现如今国际竞技体操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女子跳马、自由体操等项目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如何能保证其优势项目,发展其弱势项目成为国内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训练实践,提高竞技体操的竞争力,加强科学研究成为了国内竞技体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研究文献,其论文量多,覆盖面广,为论文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以“竞技体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所限时间为1986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共获得文献1220篇,经过筛选,有效文献为1106篇。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科学计量学方法为主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采用知识图谱中的引文分析方法、共被引分析方法。
(1)引文分析方法。
引文分析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
(2)共被引分析方法。
共被引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共被引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等。文献共被引主要表示同被引参考文献间的知识结构关系,反映其之间的联系。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指以期刊为基本单元而建立的共被引关系。作者共被引分析指n个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别的作者采用,其作者间具有共被引关系。
(3)Citesoace介绍。
Citespace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制并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是用来分析和共被引网络的java通用方法。基于信息科学中“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时间对偶概念,并实现了两个互补的视图:集焦视图和时区视图。本文运用Citespace II[3.8.R1(32-bit)]软件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此软件能够绘制共词聚类图谱和时区视图,通过对网络引文分析,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文献(即知识拐点)。Citespace II以导入文献为分析对象,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可视化分析、共引分析等的基础上,以结构关系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分析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学术间的演化规律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学术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热点等。
2、国内竞技体操发展现状的知识图谱
2.1、国内竞技体操相关文献关键词及中心度分析
将收集的1106篇国内期刊文献通过CitespaceⅡ软件进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Time Slicing选择1986-2015年,Year Per slice选择2年,阀值选择默认值(2、2、20),(4、3、20),(4、3、20),运行得到竞技为体操主题词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图。高频关键词位于前5的是:竞技体操、体操、中国、世界锦标赛、体操比赛。我国竞技体操运动高频关键词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如表1所示。
在Citespace运行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中,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此外还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可视化图谱中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光圈对该类文献的重点进行标注。中心度值大则表明节点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个领域的影响力就大。排列前10位的是世界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体操、难度动作、男子、体操运动、团身后空翻、体操运动员、男子体操、体操。
2.2、国内竞技体操研究作者分析
通过对研究作者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该学科领域的科研情况。表2中列出了发文量前5名的作者,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是何幸光、李思民、韩华、吕万刚、左成、钟明宝、王建、王文生、许铭、杨晓景。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该领域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的中心值都为0.01和0.00,与其他人无直接联系,则研究者们相互间的交流较少。
通过分析发现,作者合作图较为分散,大多以个人自主研究为主,学者间的合作较少,且研究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国内各高校。其中何幸光以16篇排在第一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李思民以15篇排在第二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韩华以14篇排在第三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方面;总体来说,研究者科学研究的维度单一,缺乏稳定深入的研究团队合作,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我国竞技体操研究要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2.3、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包括单一的相互引证和多种复杂的网络引证,文献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引证关系构成了引文网络。引文网络是目前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影响最大的就是共被引(即共被引分析)方法。共被引分析具有客观性和前瞻性,两篇文献的共被引关系式当其同时被后来的文献所引用。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共形成27个聚类,为竞技体操的知识结构。每个颜色块的范围表示同一聚类。
运行Cite Space II软件对竞技体操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将1986年到2015年的文献按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共10个时间区。阈值设定为(3、2、10),(3、2、12)和(3、2、14),运行软件得出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网络可视化图谱(图1)。图中每个节点都表示一篇被引文献,节点的大小代表文献的共被引次数,节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被引时间。
2.4、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代表着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演变的生产源,对其进行分析可评估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及研究实力。从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分布图可以看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院、专业体育院校是竞技体操研究方面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以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为例,对国内竞技体操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我国竞技体操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大多都是独立机构自主完成的,极少数是跨单位合作,科研机构缺乏合作将会使研究成果发展滞缓,不利于深层研究的发展。
3、国内竞技体操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的时区视图(timeline)展示方式中,表示不同的聚类发生事件的时间分布。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图显示了7个聚类,每个聚类对应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随时间变化轨迹其结构的演进过程,能更好的把握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趋势,为竞技体操理论研究研究及训练实践提供动力。文献的共被引与作者的共被引聚类分析是相关联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与热点。学术领域的代表文献往往都是代表领域的代表人所著。
4、结论
(1)从Citespace的词频分析法统计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及不同关键词之间共现的频次可以得出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竞技体操相关研究主要有国际体操规则及赛事分析、竞技体操技术动作及编排分析、竞技体操理论本质三个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严重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方面研究的可行性较差,深度与广度不够,创新能力差;
(2)国内竞技体操研究团队及研究机构方面,研究团队方面,各领域缺乏长期、持续、深入的专业研究团队,只有少数个人之间的合作,研究者科研活动的维度明显单一。研究机构大多为专业体育院校,交叉学科发转缓慢;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操运动快速发展,但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如何实现体操普及与竞技水平提高的协同发展,保证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待加强和深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摘要:本文通过以“竞技体操”为主题词在CNKI上检索的1106篇文献为基础,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制作我国竞技体操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图、国内竞技体操研究的作者合作图、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图、国内竞技体操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图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国内竞技体操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竞技体操,研究现状,热点
参考文献
[1]李贵庆,胡雪晴,杨继美.国内外高校健美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2).
[3]聂应军,吕万刚,郑湘平.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院学报,2013(11).
[4]张春合,刘兴.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研究前沿与发展动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
[5]杨虹.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研究进展[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候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7]陈祖香.面向科学计量学分析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8]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吕万刚,胡建国,宋文利.体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
计量学研究 篇2
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华
作为我国计量学领域的.专家,张钟华院士对此认为,“过去我们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但不是很成功.现在我们提出要自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准确的数据.所以计量工作才引起大家重视,这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作 者:胡杨 章廉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计量学研究 篇3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学科分布、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文献被引情况、来源期刊、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分析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现状,为我国家庭农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15
家庭农场是在土地流转、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既有保留家庭承包经营的传统优势,同时又吸纳了现代农业要素的优点。目前,农业部门仅仅在一些地方试点就发展了700多家,可见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发展延伸性。因此,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辅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数万个专业大户注册、转化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必然会在短期内呈井喷式发展。未来的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可能主要由家庭农场、专业农户(规模较小,尚未达到家庭农场要求)和兼业农户组成。可以肯定的是,在长期内我国仍会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但土地流转形成的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因而也是未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主体。家庭农场作为一种经营制度已经被国家所肯定,发展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从国家到地方的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80—2013年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收录的范围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12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 9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3 500多万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率96%;特色期刊(如农业、中医药等)收录率为100%;独家或唯一授权期刊共2 300余种,约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的34%。它的收录年限为1915年至今出版的期刊,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因此,笔者选取该数据库作为检索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来源。
1.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法对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等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学科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文献被引情况、来源期刊、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1.3 检索策略
笔者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检索“家庭农场”题材文献的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3年12月11日(实施数据检索的日期)为止,以篇名为“家庭农场”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335篇。匹配方式设定为“模糊”,是为了使检索结果尽量全面,涵盖了所有题名中包含“家庭”和“农场”的全部期刊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度发文情况
通过检索可知,有关家庭农场研究的文献始于1980年,1984—1986年达到高峰;之后,相关研究的文章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在1989—2012年这24年间,发表文章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0篇左右;2013年,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文章再次大幅度激增,截至本文检索日期,发文数量就达到了430篇。
分析其原因为:根据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在1984年伴随全国农业改革的大潮,农垦总局启动了家庭农场兴办工作。从1984年到1985年初,围绕国营农场要不要举办家庭农场的争论激烈,这一时期农垦改革问题成为焦点,因此如何开展家庭农场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研究课题,调动了广大学者的钻研热情,与其相关的科研文献不断涌现。随后几年家庭农场的文献数呈急速下滑趋势,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较少,可见从1986年以后家庭农场的研究遇冷,导致其发展缓慢。直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起草“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文件,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重新将家庭农场研究课题推上热潮。2013年,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文献数量急剧增长,截止到本文数据检索日期(2013年12月11日),发文数量达到430篇之多,且年底发文量仍与日俱增。数据表明该科研领域正处于当代热点,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详细发文情况见表1。
2.2 学科分布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会计、人物传记、金融、畜牧与动物医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政党及群众组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财政与税收、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投资、思想政治教育、农作物等40个学科领域。可见家庭农场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在涉及的学科中,“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位置,发表文献数量占总量的89.6%;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文献学科分布见表2。
2.3 文献作者分布
通过检索可知,1980—2013年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达到8篇的仅有1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郑风田;发表4篇文献的作者有10人,发表3篇的16人,发表2篇的13人,共发表文献122篇,仅占文献总量的9.1%(表3)。由此可知,关于家庭农场的研究虽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高产作者很少,该研究中稳定的高产核心作者队伍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作者都仅发表了1篇文章,表明家庭农场研究人员更替频繁,没有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浅尝辄止,缺乏连续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8] 刘克俭,马启礁,赵登宏. 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再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6-17.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8] 刘克俭,马启礁,赵登宏. 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再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6-17.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篇4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氮、磷)平衡的科学,以及元素平衡对生态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生物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1]。
2 生态化学计量学小史
1862年李比希提出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这个理论认为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个定律阐述的精华就是生物体中元素的组成平衡对于生物体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李比希认为化学在动物和植物生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许多生命有机体对于贫瘠环境的适应的研究以此为基础产开,大量证据表明,限制性元素的含量不同会影响有机体元素的组成。
1925年,Lotka首先将物理-化学系统热力学定律与生物世界相联系起来,著成了《物理生物学的基础》(Elements of Physical Biology) 一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模型﹕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模型,这个模型定量阐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许多生态学基础理论由于他的思想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完善和发展。1958年,哈佛大学的A.Redfiel首次提出了Redfield比率:海洋浮游生物的C、N、P有特定的组成,摩尔比为106:16:1,后人认为这个比率不是不变的,而是受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调节。这个假设的提出极大发展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986年Reiners 集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化学计量学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且结合化学计量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模型。
自Reiners提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拉开了化学计量学在生态学中应用的序幕,科学家们在20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研究结果显示,不仅群落结构与动态、物种共生、营养级动态、生物的养分限制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影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供求平衡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系也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制约。因此,生态化学计量学成了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为连接分子、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生物学研究的新工具,为研究营养级动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崭新的视点[2]。
生态化学计量学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快。最近的研究不仅包括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之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还包括了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以及植物叶片和细根不同器官之间计量特征的关联[3]。
3 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3.1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
自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被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理论,已经在需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比如种群动态、森林演替和碳循环。尽管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国外玩,但是也在东部南北样带、草地生态系统及全国水平的陆地生态系统做了大尺度的研究。2004年,McGroddy等总结了世界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叶片和凋落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了不同生物群(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和热带森林)具有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但有关同一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还未曾报道,于是吴统贵[4]以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型优势乔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闫恩荣[5]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通过对叶片和凋落物C:N:P比率与N、P重吸收的研究,揭示3种植被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重吸收的内在联系。
3.2 不同演替阶段之间
2004年,Wardle等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灾难性的干扰,当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到后期时,生产力经常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新鲜的凋落物和腐殖质中氮磷比增加,这说明随着演替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磷的限制。我国南亚热带森林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是氮限制的区域,而这个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存在高氮沉降的现象,所以植被和土壤中氮、磷状况及其比值特点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刘兴诏[6]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3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氮,全磷含量的基础上,揭示了该地区的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3 不同季节变化之间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随季节而变化。在新叶中N和P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研究叶片养分含量季节变化,可以估算叶片养分的转移,植物叶片在凋落前将养分转移到生长组织中,降低了因为叶片凋落而引起的养分损失,提高了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这是植物保存养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减少植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分依赖。由于N和P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元素,所以N、P在树木体内的转移受到普遍的重视。虽然对叶片养分含量季节变化以多有研究,但进行分析时多是以浓度为基础。当叶片成熟时,干重会增加,因为纤维素和木质素增加了。以干重的百分比来表示养分,那么碳在成熟叶中的积累以及在老叶中的减少将使养分含量的计算产生偏差。因为叶片充分展开后的大小形状变化不大,所以单位叶面积的养分含量变化可以客观地反映养分转移,基于此,薛立[7]对日本中部10 种树木叶片中氮和磷的季节变化及其转移做了研究,更加精确的揭示了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
3.4 植物叶片和不同器官之间
理解物种性状演化的一个关键是查明植物叶片和不同器官之间计量特征的联系,阐明不同器官结构和功能属性的关系,这对于确定控制功能性状的内在机制以及性状间的比例关系是非常有益的,许多全球生态系统机理模型将因此得到重大改进,周鹏等对调查研究了植物叶片和细根不同器官之间计量特征的关联,以此来探索温带草地草本植物各功能性状在不同器官内是否具有一致的关系;这些性状在不同器官间是否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
4 结语
尽管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涉及到了植物生态学的多个尺度,但是各个尺度上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并未同步展开。已有的研究显示我国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全球尺度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有所不同,但是,目前针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植物个体水平和物种水平的研究调查,对于群落水平的研究报道尤为罕见,植物在群落水平和个体水平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相似,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这一问题关系到能否将不同植物个体的特征和生理生态功能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动态相连接,统一各个尺度的相关问题,综合理解群落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相关功能。杨阔[8]等就探讨了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随环境的变化,这必将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要:指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概念、历史,并总结了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历史,进展
参考文献
[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8):3 937~3 947.
[2]程滨,赵永军,张文广,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6):1 628~1 637.
[3]贺金生,韩兴国.生态化学计量学: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J].植物生态学报,2010(1):2~6.
[4]吴统贵,陈步峰,肖以华,等.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1):58~63.
[5]阎恩荣,王希华,郭明,等.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C:N:P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1):17~18.
[6]刘兴诏,周国逸,张德强,等.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1):64~71.
[7]薛立,罗山,谭天泳.日本中部10种树木叶片中氮和磷的季节变化及其转移[J].应用生态学报,2003(6):875~878.
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研究 篇5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
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D.P.McMillen和J.F.McDonald,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 Charlton(),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 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彭非
【参考文献】
1 Anselin,L.1988.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 Anselin,L.and R.J.G.M.Florax ed.1995.New Directions inSpatial 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 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 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A Method for ExploringSpatial 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28,p281-298.
4 Brunsdon,C.,A.S.Fot
heringham,and M.E.Chalton..“SomeNotes on ParametricSignificance Tests for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 Casetti,E.1972.“Generating Models by Expansion Method:Applications to 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 Analysis,Vol.4,p81-91.
6 Casetti,E.1982.“Drift Analysis of Regression Parameters:An Applica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Fertility ofFertil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Modeling and Simulation
13,p961-966.
7 Casetti,E.1992.“Bayesian Regression and the 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 Cliff,A.D.and J.K.Ord.1981.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Applications,Pion.
9 Haining,R.P.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0 Paelinck,Jean H.P.and Leo 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 House,
Teakfield Ltd.
11 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第1期.
12 庄大方,刘明亮,罗建国.遥感和空间分析支持下的耕地、城镇动态变化空间采样方法研究,统计研究,19第10期.
计量学研究 篇6
【关键词】计量史学;现代历史科学;研究;作用
一、计量史学的相关概述
1.计量史学的含义。计量史学被誉为“人类科学中的科学”,人们对于计量史学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古人很早便对“量”有了极大的探索兴趣,在我国《食货志》一书中便较早地记载了大量的含有数字类的资料,这体现了古时人们便十分关注关于量的研究。再如,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斯学派对于“数”也极为推崇,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世界文明文化中对于“数”、“量”一类的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而这种科学便作为“计量史学”的雏形,伴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将数学理论、信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相互结合并引入到史学研究中的形式。通过这种资料的处理与模型制作方式的使用,对历史情况则可以采取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而这种方法则被称作“计量史学”。
2.计量史学的发展现状。在我国近百年的史学理论研究中,研究学者们发现,在对史学理论进行研究与介绍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历史与实际相互脱离的情况发生。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缺乏一种能够结合研究内容提出方法理论的可行性办法。
二、计量史学在现代历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计量史学在中国研究史中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学者们对于历史学的定性研究是相对较少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极少会考虑到量的因素。所以要从历史事物的定性研究中探索出关于历史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则显得十分重要。但是这些历史事物的特性通常来说却不容易显现出“量”的特质,只有随着历史现象之间联系与影响的不断加深,才能确定其影响作用目的实现。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使得推进历史探究目标得以前行,那么借助量的分析,也成为史学研究中值得提倡的方法。计量史学在现代历史科学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对计量学在现代科学中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史学中的史学思维、智识结构、科学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计量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些涉及广泛的知识结构也同样可以成为弥补史学知识的结构不足的内容,从而打破计量史学通的局限性。通过这种将史学与学科内容相互集合的学习,既方便史学思维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利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打破隔阂与藩篱,促进知识的共通与融合。譬如,计量史学也能够为所研究的对象提供正确的数据支持。举例来说,通过对相关资料展开的计量分析,能够对我国或者某一地区中关于天灾人祸或者其他灾害情况进行计量探究,便可以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程度有所了解,进而也能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与调控水平作出正确评价。
第二,将计量史学同现代科学的运用结合起来,也更加使得我国从史料史学的特征方面出发,做到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在民间历史史料的汇集、整理、归纳等过程中,也能够促使计量史学的研究前景得到极大的拓展。例如,在现代医学发展与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中,北京的协和医院从1921年开始,便进行了病历系统收集的工作,并且这种收集工作在90多年间从未出现中断过,医院根据这些建立好的病历档案,便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不仅能够直接对病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并从中分析出困扰我国国人健康的疾病病因,同时也有利于弥补之前长久缺失的关于疾病谱研究的空白,最大限度地为人们的健康研究服好务。
第三,计量史学运用到现代科学中,更加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再如,在医学领域中,现在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致力于建立完善关于中国各地民间医生医者的档案体系,并且希望通过这些档案医案的收集,方便学者们能够对一些疾病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并争取从不同时期疾病的演变规律、发展特征与特别差别等细致因素出发,通过模型演示与长时间的数量统计,获取计量学的分析结果。此外,计量史学的相关方法还能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领域,做到真正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保障其快捷、客观、准确、科学的研究特点得到继承与发展。
结束语:
研究计量史学在现代历史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能够推动现代史学朝着现代、科学的积极方面发展,同时也成为历史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且不断地做好经验总结与细致研究,才能使我国的历史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从而为历史学领域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奠定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奇.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6:507-513.
[2]王瀛培.计量史学研究综述——数学统计、计算机与历史研究的结合[J].池州学院学报,2011,01:107-109.
[3]王旭东.20世纪历史学传统嬗变和方法论的计量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3,05:68-70.
现代分析化学与化学计量学研究 篇7
一、现代分析化学
1. 发展历程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在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当中,便可见分析化学的踪迹,例如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以及道士的炼丹。但是此时的分析化学仅仅被当做是一种技术,没有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直到上世纪初才正式确立了分析化学学科及其地位。分析化学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共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浪潮:一是二十世纪之初,基于溶液平衡理论的产生及所取得的成就,化学家将其应用到容量分析当中,从而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基于物理学方面的大发展,仪器分析开始得到应用。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基于计算机以及生物、材料等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分析化学积极融合这些学科的发展成果,使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特点
现代分析化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使用的方式方法来看,现代分析化学利用当前各个学科的最新前沿成果和最先进的分析仪器对所要研究的物质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从研究的目的来看,现代分析化学不只是对物质进行简单的测定,而是要获得物质多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物质的形态、空间构象、生物活性等等,并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追踪。
3. 发展趋势
⑴向高灵敏度发展
分析化学从产生之初便致力于追求高灵敏度,这也是研究人员的永恒需求。由于新科技元素的注入,现代分析化学在灵敏度方面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当分析化学融合激光技术以后,推动了各种光谱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分析的灵敏度,甚至连单个原子的检测都变为了可能。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其他更先进技术的应用,现代分析化学在灵敏度方面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2)解析更为复杂的物质
目前,人们已了解到的化合物超过千万种以上,而且新的物质又不断出现,复杂物质的解析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在化学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开发新的技术,使色谱、光谱和质谱技术能够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它们的联用,在分析复杂的物质,尤其是生物大分子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分析效果。
(3)分析操作的智能化
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现代分析化学也开始步入到智能化的时代。通过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定规范的程序,便可以实现样品的采集、分析检测和结果处理等整个过程的自动化。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还能实时对分析进行监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分析化学的智能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化学计量学
1. 发展历程
化学计量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已成为分析化学中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分析化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测量仪器,通过这些仪器的使用,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大量的分析数据,这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化学分析中数据的获得可以变得轻松、快捷。正是由于现代化测量仪器的出现,为化学计量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随着分析化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于测量仪器的使用,研究人员很容易获得分析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很多,研究人员如何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便成为了新的问题。此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数据的分析提供极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化学研究人员可以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这种情形之下便产生了化学计量学。
2. 在化学中的应用
(1)在多元校正分析法中的应用
当前很多领域都会涉及到物质的分析,例如药品的含量测定、大分子蛋白的结构检测、化学合成物的性能检测等等,这些使得化学分析的检测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研究人员对结果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当通过现代分析仪器获取到测定数据之后,研究人员一般使用多元分析法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在该方法使用过程中,通过优化相关实验,可以使分析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大。目前,化学计量学中的很多分析方法,如曲线拟合、回归分析等,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多元校正分析法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生物学家在研究人脑组织的时候,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概念,此网络由很多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借此来研究人脑神经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研究人员可以解析相关数据,并能够解决网络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数据,所以被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有报道证实,有关ANN的图谱分析已经应用到了蛋白质的结构预测等方面。此外,分析化学中的遗传算法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3)在波谱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在已有光谱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出能够快速、便捷的定量分析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化学计量学为该想法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当化学计量学融合到波谱化学中时,可以使包括平滑、变换、最优化等在内的多种技术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分析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三、小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分析化学以及化学计量学也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了使现代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研究人员需要具有现代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的思维,并熟练掌握研究方法。同时,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吸收各学科的先进成果,应用到现代分析化学及化学计量学中,不断提高它们的地位,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渊.原始性创新是21世纪分析化学面临的最根本挑战[J].中国科学基金,2003,(05):257-261.
[2]黄丹.浅谈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今日科苑,2009,12(08):78.
计量学研究 篇8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以国家为主体, 地方、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军队等为补充的多层次资助体系提供科研经费产生的论文。基金论文代表着研究领域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①且目前我国基金资助项目绝大多数的产出是以论文为主要形式。②③因此, 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 探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运用文献资料信息学常规检索统计方法,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 通过高级检索:“基础研究”[主题];[支持基金] 选择中国所有基金项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2014年。检索日期2015 年3 月14 日, 共检出文献3116 篇。
1.2 分析方法
将3116 篇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 对出版年份、期刊、地区分布, 研究热点、资助基金分类、第一作者及其单位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2 中国基金资助产出医学论文情况分析
2.1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年度分布
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 2010-2014 年5年期间, 中国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论文的数量总体水平逐步上升 (见图1) , 论文的数量逐年增长, 5 年年均增长513 篇, 年均增长率达16.48%。从表1 看,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数占总基金论文数的比例整体也呈增长态势。
2.2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期刊分布
3116 篇中国基础研究的基金论文共刊载于1274 种期刊, 由布拉德定律可知, 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 ④据统计结果, 排名前75 种期刊累积载文量为总数的33.15%, 所以可以初步确定这75 种期刊是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核心期刊, 占期刊总数的5.89%。而前255 种期刊刊登了1764 篇文献, 占文献总量的56.58%, 占期刊总数的20.02%。从表2 可见, 在1274 种期刊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居于首位, 为62篇, 占文献总量的1.99%。其次是科技管理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生命科学、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分别占总文献量的1.83%、1.00%、0.96%、0.90%。
2.3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地区分布
全国各地区争取到基金资助项目的多寡,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⑤2010-2014 年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3, 表4。5 年累计论文量居前的地区一直是人口密集、科技和经济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陕西、天津和四川等省 (市) , 其中仅北京市基础研究基金论文量就占了总基金论文量的30.21%, 远远大于其他省市, 其次是上海、江苏及广东;相比之下, 西藏、海南、内蒙古、新疆及甘肃等人口稀疏、科研院所较少、科技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省市基础研究基金论文量所占比重较小 (均不超过1%) 。
2.4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研究热点分布
通过关键词频次分析, 可以得出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总体来说, 2010-2014 年基础研究的基金论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转化医学、研究开发、中医药、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及科技政策等研究领域 (见表5) , 表明这些领域是中国基础研究中基金资助的热点领域;此外, 随着基础医学不断地发展, 干细胞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医学方法技术也逐渐成为国内基金资助的重点领域。
2.5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基金分布
3116 篇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中, 一篇论文有2 个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 按最高一级基金论文进行统计。在这5 年中, 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来源于全国61 个基金项目, 其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多 (见表6) , 共计1504 篇, 占总基金文献的48.27%, 其次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分别所占比重为11.20%、6.29%、4.69%、3.40%。
2.6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分布
对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进行计量分析 (见表7) , 可以从侧面了解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力量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 (M≈0.749×√Nmax) 的公式, 其中Nmax为统计时间最高产作者论文数, 发文量≥M的作者均为核心作者。总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多者 (Nmax) 为中原工学院胡明晖, 共14 篇, 经计算M=2.80, 由此可确定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核心作者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不低于3 篇的作者。本研究中核心作者共57 人, 共发表基金论文207 篇, 占总文献量的6.64%;其中发文10 篇以上作者1 人, 7篇1 人, 5 篇1 人, 4 篇19 人, 3 篇35 人。
此外, 从作者单位的基金论文量 (见表8) 也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基金论文产自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含附属院所) , 位列前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从这两个表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基金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较多, 前20 名的作者单位中有8 个为中医药院所, 分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3 讨论
基金资助项目是经有关专家严格筛选和反复论证而确定的科研项目, 研究起点高、立意新,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代表了国内各学科领域中主要的科研发展水平和研究方向, 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⑥文中统计分析表明:
过去5 年来, 中国每年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数量总体水平逐步上升, 其占总基金论文的比例整体也呈增长态势, 这预示着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能力逐年增强, 基础研究科研人员中的学术地位逐渐增高, 相关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等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 国内各类基金的立项正逐步加大力度, 努力提升全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刊载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期刊众多, 而尚未形成固定核心期刊。3116 篇基金论文共刊载于1274 种期刊, 根据情报学中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聚散定律, ⑦⑧即如果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 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 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因此排名前75种期刊应为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核心期刊。而前255 种期刊刊登了1764 篇文献, 占文献总量的56.58%, 占期刊总数的20.02%, 根据巴特莱提出形成固定核心期刊的条件:“二八定律”, ⑨即不足20%的专业期刊刊载80%的专题文献, 而其余80%的专业期刊只刊载20%的专题文献,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为促使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 各核心期刊可采取以下3 点措施: (1) 重视基金论文的刊载, 以提高本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而让更多高、精、尖的文稿投向本刊; (2) 撰写约稿信, 并将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高的优秀论文优先予以发表; (3) 参加学术会议时与专家、学者达成长期约稿关系。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尽管地区分布广, 却很不均衡。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的论文来自全国32 个省 (市、自治区) , 然而5 年累计论文量居前的一直是地理位置优越及科研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较好的地区, 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 (市) , 其人口密集、邻近海岸, 科技和经济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 有较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然而即使这些省市科研水平较高, 但仍存不均衡性, 单是北京地区, 基金论文比重就已高达30.21%, 位居首位, 而次之的是上海, 却仅占7.91%, 相比之下, 西藏、海南及内蒙古等地广人稀、科研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省 (市、自治区) 所占比重更是微小 (均不超过1%) 。可见中国基础研究受基金资助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雄厚地区, 尤其是国家政府机构聚集地区, 而整体科研实力尚显不足的边远地区, 承担的国内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这表明国家并未妥善协调好国内各地区的科研发展, 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缺乏保障措施。因此, 政策倾斜力度还有待加强, 亟需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优势, 鼓励相对落后地区的科研人员与地理位置优越及科研物质条件较好、科研团队强大的单位通力合作, 取长补短, 从而带动薄弱地区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
中国资助基础研究基金类型来源广泛, 呈多元化态势, 却过于集中。基金资助类型从侧面反映出学科所受基金的来源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⑩5 年期间, 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来源于全国61 个基金项目, 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是主要支撑力量, 占总基金文献的48.27%, 远远大于省部级和地厅级或其他的基金资助 (所占比重均不> 1%) 。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设立的最主要科学基金, 是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点基金投向, 11这也表明中国资助基础研究基金与其相一致。且前5 名的基金类型皆为国家级别的基金项目, 占总基金资助项目73.84%, 由于国家级别的基金资助项目对课题的要求高、评审严格, 所资助的项目及其所产出的论文基本上是该学科的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 中国国家级别的基金资助项目正对国内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但需采取更好的协调措施合理分配, 兼顾国内各地区基金项目, 扩大其在地方的学术影响力, 充分体现各项基金的宗旨, 以最大程度促进当地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
计量学研究 篇9
一、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情况
文献计量学作为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的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是一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 特别适用于时间跨度大、文献数量庞大的研究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计量的知识资源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具有完备知识体系和规范知识管理功能的、由海量知识信息资源构成的学习系统和知识挖掘系统, 囊括了我国的主要知识资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两个研究工具, 为全面准确地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本文所论述的邓小平文化思想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 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涉及但不包括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科技思想。根据这一定位, 笔者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 分别运用“邓小平+文化”、“邓小平+文艺”、“邓小平+精神文明”三种题名组合进行文献搜集。因为文化与文艺具有相近性, 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其主要内容来说,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检索, 保证了最全面、最大量获取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文献。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实施检索并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 在1978年到2012年10月的时间范围内共获得了“邓小平+文化”文献522篇、“邓小平+文艺”文献375篇、“邓小平+精神文明”文献460篇, 共计1, 357篇, 见表1。
通过检索共获得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文献1, 357篇, 可以看出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非常活跃、成果丰富。从表面信息看, 文献标题内包含“启示”、“体会”、“论”、“浅析”、“试论”、“论析”、“论述”、“述评”、“研究”等标示文献体裁的词汇, 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2年, 发表刊物主要为社科院所、高校、党校、党政部门、出版社出版的社科期刊、党报、年鉴等。从其数量、题名和内容来看, 可以把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始起步阶段 (1980年~1992年) :这一阶段包括13个年度, 特点是文献数量少 (共115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8.5%, 年均0.88篇) , 内容以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体会、笔记、札记、综述为主。第二阶段为逐步进入高潮阶段 (1993年~2005年) :这一阶段包括13个年度, 特点是文献数量多 (共1, 042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76.8%, 年均8篇) , 文献内容涵盖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 包括文化战略、文化建设、文化工作、文化安全、文化开放,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 文艺理论、文艺思想、文艺批评、文艺审美, 精神文明建设等, 特别是树立了1997年、2004年两个研究高峰, 文献量分别为171篇、169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12.6%、12.5%。第三阶段为稳步拓展阶段 (2006~2012年) :这一阶段已大体经历7个年度, 特点是数量比第一阶段多、而又比第二阶段明显减少, 共有文献200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15%, 年均2.9篇, 年均文献数量是第一阶段年均数的330%、第二阶段年均数的36%, 内容上出现了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动力、文化统战、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汇, 表明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在历经高潮、取得丰硕成果后, 进入了更加稳健、理性并不断创新的阶段。
二、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演变规律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唐代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 既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文化思想发展形成过程的反映, 又是研究者积极弘扬邓小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主动行为。结合检索文献的年度分布状况和实际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一些演变规律, 见图1。
(一) 紧跟文献发表和出版的步伐。
学术研究必须占有资料和素材, 邓小平有关文献的发表和出版为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提供了契机。随着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发表, 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发表, 1983年《邓小平文选 (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 》出版, 1989年5月《邓小平文选 (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 》出版, 1989年10月《邓小平论文艺》出版, 1993年10月~1994年7月《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全部出齐, 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迅速跟进, 其中学习性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1980年6月发表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李沛、王佑夫的《正确认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学习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体会》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 此后“学习《祝词》的体会”、“学习《邓小平论文艺》的体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等相似的副标题频繁出现在文献中, 表明这一时期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具有学习性、针对性、分散性的特点。经对1992年底以前发表的11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标题中包含“文艺”的文献数97篇, 占84%, 表明在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初期主要以“文艺”为研究对象。
(二) 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密切相关。
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内容。但是这一政策的出台并未引发学术研究的大力跟进, 到1993年前, 标题中出现“精神文明”的文献数量仅有14篇, 占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专题文献总数460篇的3%, 说明这一《决议》未能得到有力的宣传研究贯彻, 表明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失之偏软, 1989年发生的“六四”风波与此不无关系。因此, 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说,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 我们不是没有讲, 而是缺乏一贯性, 没有行动, 甚至讲得都很少。”后来这种研究状况因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切实的重视有了明显改观。随着1994年《邓小平文选》出齐, 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 199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等一系列事件发生, 包括精神文明、文化、文艺等专题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逐步形成热点, 呈现出系统化、体系化、全面性的特点, 并在1997年出现了精神文明研究的高峰, 在2004年出现了文化思想研究的高峰。从内容看, 自2003年到2006年, 出现了一批总结十多年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式的文献。主要有2003年张润泽的《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赵丽的《近年来邓小平文化观研究述评》;2004年辛达海的《近十年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沈传、张晓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综述》;2005年陈始发的《十年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2006年王振军的《国内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等。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活跃与丰硕, 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
(三) 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相吻合。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发展过程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逐步走向成熟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初步形成;第二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形成轮廓;第三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第四阶段, 经过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并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和我国宪法。从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看, 1980~1992年的13年间共有115篇, 年均9.6篇;1993~1997年的5年共有428篇, 年均85.6 篇;1998~2007年的10年共有668篇, 年均66.8篇。分析比较这一数据表明, 在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较少, 说明科学研究有一个探索开拓的过程;到邓小平文化思想达到成熟之前的几年, 研究文献达到了峰值, 说明研究成果反映了理论发展实际, 并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给予了有力推动;在邓小平文化思想达到成熟之后的十年中, 学界持续保持了高密度、高热度的研究态势, 充分说明邓小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文化思想既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学术界的重要使命。
三、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研究、积淀, 思想学术界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范畴、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时代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选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分析方法、表述话语, 但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构成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为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贯彻落实邓小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在基本范畴上, 笔者倾向于张景荣的观点, 把邓小平的文化概念分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人文意义的文化、文化部门的文化四种形态。[1]在思想体系上, 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 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与渊源。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基础上的。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有四个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民族性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邓小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精神指导;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对近半个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深层次思考是其实践渊源。[2,3]
(二) 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性质与定位。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站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全局与战略的高度确立了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观点, 有的学者称之为邓小平文化战略观。战略体现性质, 决定定位。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文化战略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四项基本原则,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战略方针;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实践关系的战略方针;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战略方针。
(三) 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要求。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强调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三是坚持古今中外的开放的文化观, 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强调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 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四是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并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归纳。五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属性。学者们一致认为, 虽然“三个面向”最初是针对教育提出来的, 但它不仅仅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定, 也指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4]
(四) 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学者们围绕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征发表了很多论文, 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包括:人民性、民族性, 科学性、真理性, 创新性、时代性, 开放性、包容性, 继承性、发展性, 务实性、实践性等等。[5]这些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特征, 说明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推进文艺创作、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邓小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基石和理论内核, 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来, 继续成为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并结合新的实践得到了丰富、发展和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6]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重点任务。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和路径的产物, 对于继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是我国文化建设中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本文研究的目的也正在于,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更好地继承、发展、运用、践行、创新邓小平文化思想,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景荣.邓小平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 1999, 2
[2].赵明杰.论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渊源[J].决策探索, 2011, 5
[3].辛达海.近十年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 7
[4].陈始发.十年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 2005, 1
[5].赵丽.近年来邓小平文化观研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3 (4)
[6].闫晓英.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3, 3
计量学研究 篇10
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同时其影响力、文献规范性和检索途径相对有较大的优势、文献量大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文献类型包含文献、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报纸、外文文献、年鉴、百科、词典、统计数据、专利、标准、科技成果、工具书等。目前,中国知网已发展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服务的读者已突破4000万,中心网站及镜像站点年文献下超过30亿次,并以每年1825万篇文献量的速度递增。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为工具,对1995年至今我国以“运动与健康促进”为主题收录的论文作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充分体现我国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也是进行期刊文献计量分析的重要资源的来源。
为了更全面研究我国运动与健康促进的期刊文献情况,故本文检索时间截止于2016年4月15日。在采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过程中,检索模式设置为“期刊检索”,检索项定位是“篇名”,检索词设定为“运动与健康促进”,检索时间为1995年2月出现的第一篇相关文献至2016年2月最近一篇期刊文献,匹配方式为“精确”。所得统计结果显示:1995年至2005年收录的期刊文献共26篇,2006年8篇,2007年8篇,2008年7篇,2009年10篇,2010年14篇,2011年15篇,2012年14篇,2013年18篇,2014年19篇,2015年21篇。自1995年起收录的期刊论文共162篇,对检索的论文排查后发现无一无效论文,所选论文均符合研究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以科技文献的各种外部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是输出必是量化的信息内容。本文主要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载文期刊、发文机构以及高频被引论文等4大方面对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162篇篇名为运动与健康促进的期刊文献来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揭示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载文数量年度分析
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们健康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人的身体、心理方面,还表现在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生命不仅仅在于运动,生命只有在更科学的运动基础上才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运动与健康促进包含于运动健康,在充分了解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把握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相关文献研究。
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和变化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与态势。总之,自1995年至今以运动与健康促进为篇名的期刊文献检索的载文数量的结果来看,从历年文献的数量来看总共才162篇,相对于从1995年至今以运动与健康为篇名的期刊文献检索的载文2010篇而言,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以运动与健康和运动与健康促进收录的文献大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说明运动与健康正在以其更全方位的研究视角进入我们的生活、关注着我们的健康。
2.2 主要载文期刊分析
文献的主要来源是期刊,且论文以期刊刊登的方式更易被学者发现学习研究。由上表知,符合以运动与健康促进为篇名检索条件的论文总共162篇学术论文收录于40种期刊,平均刊载量为4.05篇,其具体分布为:体育期刊123种,占比75.93%;特种医学期刊9种,占比5.56%;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8种,占比4.94%。与此同时,对1995年来对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载文在3篇以上的期刊进行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期刊《当代体育科技》(10篇)、《体育世界?学术版》(6篇)、《科技信息》(4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篇)、《价值工程》(3篇)、《体育科学》(3篇)、《青少年体育》(3篇)、《中国老年学杂志》(3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3篇)、《中国体育科技》(3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篇)、《湖北体育科技》(3篇)、《体育科研》(3篇)。162篇文献收录于相关的40种期刊中,说明以运动与健康促进为篇名的研究文献分布之广,可见其涉及的研究区域之广阔,说明在此领域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同时针对这收录的162篇论文中研究层次排名第一的是基础研究(社科),占比高达70.37%,其次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占比7.41%。
2.3 高频关键词
近年来我国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论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文献数量年度分布趋势符合普莱斯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种类不多,主要以体育类期刊和其他期刊为主,大学学报类比例偏低,高频关键词以心理健康、大学生以及体育运动为榜首的三个关键词为检索结果分析,出现次数10次以上同时位于第一的是心理健康(39次)关键词,其次是大学生(38次)、体育运动(32次)、健康(23次)、身心健康(19次)、健康促进(19次)、阳光体育运动(11次),可见研究论文集中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而对于青少年及老年运动与健康促进方面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同时权衡中西部体育运动开展情况,政府有关机构应在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中贯彻科学的运动健康促进理念,增强国民健康促进意识,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体育运动是健康促进的积极方式。体育运动对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作用、对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促进作用、对健康的身体运动量的促进作用。合理的体育运动对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学者在对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学习过程的同时应了解体育人口的不平衡状况十分严重,表现为:一是,体育人口的地区闻不平衡,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及城市里,参加体育活动的较多,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二是,体育人口的人群结构不平衡,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多,而中青年则较少。三是,体育人口层次不平衡,高收入阶层参加的体育活动的层次较高,而广大低收入者的体育活动则较相对简单。
3.2 研究建议
计量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科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民族学与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43
Study of the Academic Half-life of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Abstract Half-life reflects the aging of literature. The aging of literature in the branches of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are analyzed quanta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data are acquired from CNKI and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academic half-life; cited half-life; citing half-life;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1 引言
文献老化程度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半衰期则是描述文献老化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献老化的研究最早由美国纽约大学的Gosnell博士在《大学图书馆中文献老化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1],1958年英国学者Bernal在《科技情报传递:用户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老化速度,1960年Burton和Kebler在《一些科技文献的“半衰期” 》一文中提出用“中值引文年限”来替换“半衰期”概念[2],也被称为共时半衰期。随之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半衰期来揭示文献老化规律的文章。我国学者罗式胜对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等进行了系统介绍[3-5]。白云对CSSCI收录的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信息进行研究,考察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得出结论认为被引半衰期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学科的老化密切相关[6]。在民族与文化学学科方面,华涛[7]、邓三鸿[8]、鞠秀芳[9]等也对本学科的期刊进行分析,给后来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目前,对于期刊的半衰期研究已相对成熟,被引半衰期已成为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综合以往的半衰期研究会发现,大多数的研究只建立在期刊半衰期的基础上,这些研究尚未深入讨论半衰期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获取CNKI数据库中民族与文化学科的引用和被引数据,从学科及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指标的时序变化角度,深入考察民族与文化学学科及各分支的文献老化现状。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10多个数据库。引用数据包含所有来源数据库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标准、报纸文章等类型文献,被引数据不包括图书与外文。民族与文化学学科是一个横跨《中图法》众多分类的学科,其文章也发表在众多学科的期刊中,这给收集数据提供了挑战。在检索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上所列出的民族和文化学学科各子学科,找到相应的中图分类号,由于分类表与中图法分类有很大差别,在细分子学科中图分类号的时候会有出入,笔者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的分类要求,把类似《改革开放30年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的文章分入“民族问题理论”一类中而没有分入“新疆民族研究”中,并且没有重复计算,力求最大可能得到有效数据(见表1)。
对比各子学科2010~2012年度的发文数,可以发现,蒙古学、藏学、新疆民族研究这几个子学科三年的发文数都非常低,文章数量太少难以准确计算学科半衰期,所以本文的研究将舍弃这些数据量很小的子学科及中图分类法中未列出的部分二、三级学科。
3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1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1.1 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
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是指该学科在统计当年所引用的全部文献中,按照时间划分,较新文献的引用数达到总引用数50%时的年数[4]。具体计算方法是:统计某一年内所有发表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出版年的降序排列,统计同一出版年文献数占所有文献数的百分比,然后计算每个出版年的累计百分比,在计算过程中,我们把计算当年记为第0年。公式如下:
HL = X +(50%-A)/(B-A) (1)
其中,X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经过的年数;A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B为累积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
本文以2012年文化学子学科的数据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学科引用半衰期(见表2)。
最接近50%的引用累计百分比是在2002年达到的48.84%,距2012年为10年,则对应公式(1)中参数的值分别为:X=10,A=48.84%,B=53.56%,由此可计算出文化学子学科引用半衰期为:
依次本文可统计计算得出民族学和文化学各子学科的半衰期(见表3)。
3.1.2 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分析
nlc202309040952
可以看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的引用半衰期都较长,都在6年以上,“民族史学”更是在11年以上,相比较于管理学学科5.8年的引用半衰期长了不少,这些都是因为本学科的学科性质较偏理论,学者们在研究的时候需要比较多地参考成熟的理论成果,也需要借助这些成果来印证其理论研究,所以引用半衰期较大。而且笔者在引用数据中发现各个子学科皆引用了大量的图书,这也使得引用半衰期较大。
观察发展趋势也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各个子学科的半衰期相对稳定,波动在适当的范围内。唯有学科代码为85099的“民族学和文化学其他学科”在2011年的时候波动太大,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科中大部分的文献是属于没有参考文献的人物传记类文献(其中2010年共506篇文章,329篇为人物传记,占65.02%;2011年共466篇文章,291篇为人物传记,占62.45%;2012年共455篇文章,232篇为人物传记,占50.99%),这样就造成了少量的文献有大量的引用,那么这些文献的研究课题的轻微改变就会造成学科半衰期的大幅波动。
2010~2012年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8.96年、9.21年、9.26年,可以看出除了学科代码为85020的“民族史学”与85060的“世界民族研究”,其余的学科引用半衰期都接近平均值。民族史学作为一个研究民族历史的子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该学科的经典文献利用率较高,半衰期较长。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世界民族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外民族政治理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等民族政治方面的研究[10]。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和现在的世界形势有关,世界上冲突不断,针对每个冲突来由的研究,对于每一个新的民族政策的研究等等导致了这门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相对较短。
3.2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2.1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
被引半衰期是指某学科的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从被引半衰期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文献对整个学科领域的影响情况[3]。其计算方法与学科引用半衰期类似:
HL2 = X +(50%-A)/(B-A) (2)
同样,我们以2012年文化学子学科的数据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学科被引半衰期(数据见表4)。
最接近50%的被引累计百分比是在2007年达到的46.14%,距2012年为5年,则对应公式(2)中参数的值分别为:X=5,A=46.14%,B=56.10%,由此可计算出文化学子学科被引半衰期为:
HL2=5+■=5.39
本文经过统计计算得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各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见表5)。
3.2.2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分析
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各个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在逐年增加,年平均半衰期增长最高达到11.90%,说明该学科的文献扩散速度在减慢,学科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学科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文献老化速度在减慢。
同样可以发现,“民族史学”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高,这是因为学者在研究时更喜欢引用该学科较为成熟、历经时间检验的文献,故而该学科的半衰期较长。而“世界民族研究”相对与时俱进的探索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学者们在做研究时更喜欢引用该学科较新的文献,所以该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较短。
3.3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较
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都是反映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两者既联系紧密,又有一定的区别。故本文对比和分析了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各个研究领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2010~2012年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数据对比见表6),试图发现其差异以及联系,并探讨产生差异和联系的原因。
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各个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均要大于被引半衰期,仔细分析发现产生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数据源的问题,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然而其被引库中并不包括图书信息和外文文献,而在引用文献中却有很多的图书和外文文献。图书著作的生命周期较一般的期刊论文长,一般发表很多年后仍然会被引用,外文文献则是由于语言等方面原因,生命周期较一般的文献更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引用半衰期被拉长。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是一个横跨《中图法》众多分类的学科,其文章也发表在众多学科的期刊中,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引用与被引不均等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会去引用其他学科相对成熟、年代较远的成果,而其他学科引用本学科则偏向于引用学科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也导致了引用半衰期比被引半衰期要长。
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都是表征文献老化规律的指标,但是两者在研究对象、半衰期的长短意义上却完全不同。作者的引用是一种主观行为,而被引是一种客观的结果。笔者发现,引用半衰期的趋势波动对于被引半衰期的趋势基本没有影响,如“民族学与文化学其他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在2010年时出现波动,而被引半衰期则始终平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科内外引用被引的不一致性以及CNKI的被引库缺失了部分数据。
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其引用和被引大多发生在该学科内的文献中,一篇文献引用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对应文献的被引行为。一个相对保守的学科,这个学科的被引数值理论上是无限接近于其学科引用数值的。正是因为学科间的引用关系、互引关系以及单项引用关系,才会出现偏差,但是一个学科有一定的学科范围限定,不可能出现偏离该学科大幅引用其余学科的情况,理论上偏差不会太大。一个学科某年的引用半衰期变长,则说明该学科发表的文献较多引用更早的文献,那么这一年的被引数据中较早的一定会更多,被引半衰期也会变长。所以从本质上看,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nlc202309040952
为了进一步认证笔者的想法,笔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参考文献中的图书、外文数据和中文期刊论文的数据进行了分离,计算出中文期刊,学位论文等中文学术资源的引用半衰期(见表7)。
从数据来看,大体上的发现是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随着引用半衰期的增长,被引半衰期也随之增长。
4 结语
本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分类表,以CNKI收录的引用与被引信息为数据源,观测2010年至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变化,对我国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文献老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约为8.0年,被引半衰期约为6.0年。引用半衰期大于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较稳定但普遍较高,同时被引半衰期在缓慢增加,说明该学科整体老化较慢。在深入探讨各子学科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科越偏向于理论,其半衰期越大,这说明这些领域知识更新慢,老化较慢;一个学科越是偏向于实证和热点,其半衰期越小,说明这些领域知识主题变化频繁,更新较快,老化较快。某个学科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产生新的理论方法,这样是保持一个学科活力的重要手段,这种相互引用关系也会影响文献老化速度,而通过文献半衰期研究者可以轻易得出其中的规律,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osnell C F. The Rate of Obsolescence in College Library Book Collections, as Determined by an Analysis of Three Select Lists of Books for College Libraries[D].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43.
[2]Burton R E, Kebler R W. The “half-life” of som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s[J].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0, 11(1): 18-22.
[3]罗式胜.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应用[J].情报科学,1994(1):23-25.
[4]罗式胜. 期刊引用半衰期的概念──一种与期刊被引半衰期对应的指标[J].图书与情报,1995(2):20-21.
[5]罗式胜.关于期刊被引半衰期概念的进一步说明[J]. 国外情报科学,1996(1):44.
[6]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7-130.
[7]华涛,苏新宁,白云.中国民族研究影响力评价(2002-2004)——民族研究概况与期刊被引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1-78.
[8]邓三鸿. 民族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0-65.
[9]鞠秀芳.民族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
—2006)[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6-77.
[10]包胜利.2006-2009年中国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10.
作者简介:张迪(1990-),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分析、数据挖掘;赵越(1990-),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邓三鸿(1975-),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数据分析。
计量学研究 篇12
本研究希望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近年来儿童肿瘤领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当前儿童肿瘤领域研究产出状况、各国参与程度、研究力量的分布以及重点研究方向,供研究人员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Thomson Reuters公司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 EXPANDED)[4]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截止到2014年9月的所有相关文献。
1.2数据检索
检索条件如下:入库时间不限,文章类型为论文或综述(Article or Review)。检索策略为TI=(“cancer*” or “tumor*” or “neoplas*” or “oncolog*” or “carcinoma*” or “malignanc*” or “leukemia*”)and(child* or pediatric*), 共获得SCI数据20 496条。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Thomson Data Analyzer (TDA), 是美国Thomson Reuters公司开发的文本挖掘软件,可以对文本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全景分析[5,6]。 Ucine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可以直观地将分析数据图形化显示[7]。 本研究将检索结果以“txt”格式导出,并导入TDA软件进行数据筛选与统计分析。 通过对文献出版年代、国家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儿童肿瘤研究的历史、各国研究实力的分布。 使用Ucinet软件生成国家/地区的合作网络关系、 学科合作网络关系, 研究儿童肿瘤研究在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况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
高频主题词代表研究者对该主题词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关注,当两个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者方向的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出现的次数越多,关系越密切。 利用聚类分析法可进一步按这种“距离”将一个学科内的重要主题词加以分类,从而归纳出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为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 研究截取2009~2014年以儿童肿瘤为主要内容的文献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 利用TDA软件对这些文献中的关键词(包括key words author′s和key words plus)进行筛选、整理。 按照词频大小排序,选取词频大小在50以上的关键词。 首先利用TDA软件生成高频词的共现矩阵,再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儿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2结果
2.1时间分布
1970~2014年, 儿童肿瘤领域总共发表论文及综述20 496篇,时间分布情况见图1。对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 儿童肿瘤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0~2005年, 文献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第二阶段从2005~2014年, 文献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幅度加大 (由于数据库收录有一定的滞后性,故2013年呈下降趋势)。 发表文献的年度分布表明儿童肿瘤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 论文产出逐年稳步增高; 近年来,该领域的文献数量增长速度加快,学科发展更为迅速。
2.2国家及地区分布
结合图2、3数据可看出,美国是全球范围内儿童肿瘤研究领域的领军力量,研发规模最大、研究论文质量高,并且国际合作对象广泛,因此是全球儿童肿瘤研究网络中最大、最重要的创新与知识的来源。 除美国以外,英国、德国、意大利及加拿大属于第二阵列,但研发力量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这些国家形成了关系紧密的合作研究网络,在儿童肿瘤领域的研究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大陆虽然按论文发表数量进入了前10位,合作网络关系图表明中国的学术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学术实力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2.3学科分类
依据WOS期刊学科分类,20 496篇文献共涉及127个学科类目 ,其中肿瘤学 、儿科学 、 血液学 、 外科学、临床神经学等领域发表的文献较多,学科类目分布最多的前15个领域见表1。 为了解儿童肿瘤研究的学科布局、把握各学科间的关系,对前50个学科进行网络分析,见图4。 结果显示,儿童肿瘤研究涉及的各学科相互关联,尤其是肿瘤学、儿科学、血液学、外科学、临床神经学等学科之间。 另外也反映出儿童肿瘤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包括临床诊断与治疗、 公共卫生领域的儿童肿瘤研究、基于实验室的儿童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等,已形成了广泛的学科协作网络。
2.4关键词分布
选择2009~2014年发表的5796篇论文的关键词,共计16 776个。 经过筛选、整理,最终获得关键词共计11 817个。 其中词频大小在50以上的关键词有145个 ,将这些词作为儿童肿瘤领域的高频词 ( 因篇幅有限, 表2展示了词频前30位的关键词)。 利用TDA软件生成145*145的高频词共现矩阵,使用公式转化为相关矩阵,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儿童肿瘤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
2.4.1儿童白血病的治疗研究代表性关键词(词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24)、化疗(632)、白血病(437)、 急性髓性白血病(417)、骨髓移植(238)、干细胞移植 (202)、甲氨蝶呤(77)、随机试验(69)、复发(67)。 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为4/10万左右, 约占该时期所有恶性肿瘤的35%。 一直以来,儿童白血病治疗的相关研究都是儿童肿瘤的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化疗。 随着白血病新药物不断被发现,新型疗法不断被采用,研究人员开始对新药物和新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 与常规疗法进行对比, 监测白血病治疗的预后情况,开展临床试验,探索疗效更好的诊疗方案,提高诊治水平[8,9]。
2.4.2儿童实体瘤的治疗研究代表性关键词(词频): 成神经管细胞瘤(169)、肾母细胞瘤(143)、神经母细胞瘤 (123)、 照射 (121)、 实体瘤 (116)、 外科手术 (113)、 放疗 (105)、 脑肿瘤 (67)、 长期随访 (63)、 切除术 (62)。 儿童实体瘤是儿童恶性肿瘤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为胚胎性肿瘤,具有生长快、病程短、不易发现等特点。 常见的儿童实体瘤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等[10]。 其病因 、 病理、生物学特性、治疗原则等与成人肿瘤有很大的不同。 为提高儿童实体瘤的诊治水平,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许多儿童实体瘤诊治情况的系统调查。 目前对于儿童实体瘤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术前化疗、介入治疗等[11]。 随着诊疗手段的改进与发展 ,儿童实体瘤的治疗研究依然会是儿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2.4.3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代表性关键词(词频): 风险(415)、危险因素(221)、流行病学(213)、死亡率 (119)、 人群 (122)、 队列 (106)、 母亲 (70)、 怀孕 (71)、 流行(86)、预防(65)、登记(52)。 儿童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儿童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仅次于意外事故[1-2]。 了解儿童肿瘤的发病特点,做好肿瘤的早期防治有助于制订早期肿瘤控制计划, 对肿瘤患儿的预后尤为重要。 儿童恶性肿瘤在地区、 肿瘤类型以及种族、年龄和性别分布上呈现各自的规律[12-14]。 随着恶性肿瘤监测数据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将发布更具说服力且真实反映流行病学统计信息,这将为肿瘤病因、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4.4儿童肿瘤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研究代表性关键词(词频):存活者(756)、生命质量(341)、随访(180)、 远期效应(150)、5年生存率(83)、干预(77)、肥胖(63)、 体重指数(62)、体力活动(60)、代谢综合征(58)。现代肿瘤理论及诊治手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肿瘤患儿预后生存健康状况要求的提高,使得小儿肿瘤的治疗原则和治疗理念产生改变。 治疗原则已由传统的完全根治转变为在肿瘤根治、追求生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功能维持、促进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生命质量[6]。 因此世界范围内开展了许多儿童肿瘤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相关研究[15],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评估 , 多从5年生存率 、体力活动情况 、治疗的远期效应 、代谢情况等方面进行预后评价。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开展了儿童肿瘤患者的预后健康干预措施的研究,以提出具体的干预方法,从而提高肿瘤患儿的预后生存健康状况。
2.4.5儿童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代表性关键词 (词频): 表达(252)、基因(159)、突变(141)、细胞凋亡(141)、 细胞(105)、多态性(95)、敏感性(86)、通路(51)。 随着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进步与发展,为研究肿瘤细胞抗原受体基因的特征、凋亡途径、抗原表达、肿瘤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对揭示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16]。 开展儿童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起到许多推动作用。 儿童肿瘤的分子诊断可填补传统病理诊断和影像诊断的不足,通过对肿瘤标志物、基因表型等进行分析,更加细化患者的危险分层,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实现儿童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
2.4.6儿童肿瘤患者的家庭护理研究代表性关键词 ( 词频 ): 父母 (182)、 家庭 (135)、 护理 (129)、 悲痛 (72)、生活(61)、耐心(59)。 随着分子生物、基因诊断、 CT、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在临床的普遍应用 ,以及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分化诱导等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儿童肿瘤患儿的生存率已有明显提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获治率已达90%,5年生存率也由过去的25%左右上升至50%以上[17,18],在此情况下,逐渐显现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肿瘤术后、化疗期患儿的家庭护理, 可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9,20]。 因此针对儿童肿瘤患者的家庭护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3讨论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儿童肿瘤研究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该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从国家层面看,美国在儿童肿瘤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是全球儿童肿瘤研究网络中最大、最重要的创新与知识的来源。 英国、德国、意大利及加拿大等国虽发文量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形成了关系紧密的合作研究网络,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大陆虽然按论文发表数量进入了前10位排名, 但其合作网络关系图所表现出来的学术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学术实力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儿童肿瘤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已形成紧密协作的学科网络。 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儿童肿瘤患者的家庭护理研究、 预后生存情况研究、儿童白血病的治疗研究、儿童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儿童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因此,需要在这些领域投入更多的经费支持, 加强与国际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巩固我国儿童肿瘤研究与防控工作的成果,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协作网络, 进一步提高儿童肿瘤的科研水平,促进临床诊疗水平。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儿童肿瘤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儿童肿瘤研究的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对了解国际上儿童肿瘤研究的发展现状, 指导我国研究人员开展儿童肿瘤研究, 具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目的 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反映儿童肿瘤研究的发展状况。方法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儿童肿瘤研究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年代分布、地域分布、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方面的计量分析,以探究儿童肿瘤领域的研究实力分布、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结果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儿童肿瘤的研究较为活跃,研究产出数量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动。我国在该领域的论文产出数量可观,但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儿童肿瘤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已形成紧密协作的学科网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儿童肿瘤患者的家庭护理研究、预后生存情况研究、儿童白血病的治疗研究、儿童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儿童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 各国对儿童肿瘤研究的不断重视和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儿童肿瘤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在儿童肿瘤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但还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仍需紧跟国际研究热点。
【计量学研究】推荐阅读:
文献计量研究07-26
计量经济学研究07-14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10-20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研究09-03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09-23
企业存货计量方法研究07-09
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09-01
计量的重要性研究09-06
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07-08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