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机制

2024-10-14

计量机制(精选5篇)

计量机制 篇1

计量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项工作, 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计量检定是所有计量工作中的基础工作, 除了要求其具有科学性外, 还要求其依法进行。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 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实践当中计量检定机构的强制检定随着理念的转换, 逐渐趋向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性检定。但是, 在计量检定过程中仍旧会出现不少纠纷。那么, 这些纠纷将如何解决呢?

一、计量检定纠纷的界定

1987年发布的《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三条将计量纠纷定义为:“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 处理计量纠纷, 以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检定、测试的数据为准。”在计量检定过程中, 计量纠纷产生的原因如下:计量器具准确度、对同一“标的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标的物”运输途中所产生的损耗、故意“短斤少两”或偷盗等人为因素、测量人员不同其固有的测量习惯、测量环境的差异、数据处理不当或不同或错误等等原因均可使当事人产生矛盾。

二、计量检定纠纷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强制检定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 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 并列入本办法所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检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 采取以下形式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 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这些条文是对计量检定中强制检定的规定。

非强制检定是法制检定中相对于强制检定的另一种形式, 是由使用单位自己对除了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依法进行的定期检定。如果本单位不能检定, 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第6号公告, 对企业使用的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由企业依法自行管理: (1) 检定周期, 由企业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 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的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 (2) 检定或由企业自行决定, 任何单位不得干涉; (3) 企业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标准器具, 属强制检定器具。

由于计量检定分为上述的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计量检定纠纷也因此不同。

1、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制定本法”, 这是计量立法的宗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法定职责属于计量技术监督范畴, 不具备执法资格, 就无法承担法定职责, 更无法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因此, 实质上承担着全部计量技术性监督工作的是各级政府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 为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其职责是:负责研究建立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进行量值传递, 执行强制检定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起草技术规范, 为实施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 并承办有关计量监督工作。”此条明确法定了计量检定机构具有接受委托行使计量监督的资格。因此, 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

2、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非强制检定是由使用单位自己对除了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依法进行的定期检定。在实践中, 非强制检定也往往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来完成。而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 二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因此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综上所述, 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 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三、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1、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目前有两种途径: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定, 并可根据司法机关、合同管理机关、涉外仲裁机关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 指定有关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仲裁检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四条规定:“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四条同时规定:“计量调解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下, 就当事人双方对计量纠纷居间进行的调解。”

2、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因此, 其解决途径即是民事纠纷解决途径。

(1) 协商。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友好的基础上, 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 这是最佳的方式。

(2) 调解。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如果不能协商一致, 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调解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而不能进行行政干预。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还可以要求相关管理机关、仲裁机构、法庭等进行调解。

(3) 仲裁。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协商不成, 不愿调解的, 可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仲裁条款或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 诉讼。如果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 事后也没有达成仲裁协议, 合同当事人可以将合同纠纷起诉到法院, 寻求司法解决。

参考文献

[1]、辛立敏.计量执法与计量检测的模式探讨[J].中国计量, 2009 (8) .

[2]、张纯义.试谈计量执法与计量检定合二为一制度的设立[J].中国计量, 2009 (6) .

对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的探讨 篇2

一、如何界定计量检定纠纷

根据《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的相关规定, 在界定计量检定纠纷时, 首先应该判断引起纠纷的原因是否与计量器具的精确度有关, 纠纷判断的依据是国家的计量准则、测试数据以及计量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队计量检定过程中产生纠纷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概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计量检定过程中所用器具的精确度;相同的计量对象采用不同的计量手段;数据处理采用的方法不恰当计量对象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以及人为故意的偷窃;不同的计量检定环境;计量检定人员不良的计量习惯等等都是产生计量检定纠纷的主要原因。

二、强制检定以及非强制检定

(一) 强制检定以及非强制检定的区别

根据计量检定的不同性质可以将计量检定划分为强制检定以及非强制检定。下面笔者对两种不同性质的计量检定进行分别介绍。首先, 从计量主体进行区分, 强制检定一般是由专业的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是县级以上的政府计量检定部门牵头进行的。而非强制检定的主体一般是企业自发的, 一般要求企业通过和专业的鉴定部门签订委托合同来实现。其次, 从计量检定的对象进行区分, 强制计量检定的对象主要有环境监测领域、医疗、安全、卫生等, 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与此同时, 强制检定要求的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定期的计量检定。强制检定以外的需要计量检定的领域都是非强制计量的对象, 同样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定期进行计量。非强制检定是企业自发的行为, 因此计量检定的周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不会受到其他机构的影响。但是, 计量检定所使用的标准和器具均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二) 强制检定纠纷以及非强制检定纠纷的区别

通过上面对强制检定以及非强制检定的不同性质的区分, 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检定性质引发的纠纷也不尽相同, 下面笔者分别进行介绍。通常情况下, 强制检定所引发的纠纷都带有政治色彩。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计量检定不具备执法的权利, 只是执行技术监督的职责。所以, 进行计量检定工作属于技术监督, 计量鉴定机构一般是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不同于强制性检定, 非强制性检定引起的多数是民事纠纷, 这是由非强制性检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强制性检定纠纷以及非强制性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分别进行探讨。

(一) 强制性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目前, 在解决强制性检定纠纷时通常采用仲裁检定以及计量调解两种解决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专业的计量监督员的设置可以由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在计量行政部门设立。设立计量监督员是为了让其进行计量监督工作并且协调各种计量检定纠纷事件。除此之外, 仲裁检定婴案中案以下两个标准进行, 其一是计量基准, 其二则是被社会认可的计量标准, 仲裁检定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上述两个标准进行计量检定以及测试工作。不同于仲裁检定, 计量调节在处理计量纠纷事件时应该在相关部门的主持下进行, 并且计量调节的目的应为有效的解决纠纷双方的矛盾。在处理纠纷事件过程中, 专业计量监督员有权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正确的解决建议, 但是并不具备处罚的权利, 相应的处罚应该由当地人民政府的计量行政部门来执行。计量监督员在解决计量纠纷事件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仲裁、检定以及计量纠纷的协调工作。

(二) 非强制性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根据非强制性检定的性质我们知道由非强制性检定引起的计量纠纷事件具备民事纠纷性质。根据该性质笔者对其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 应该做好协商工作。当出现计量纠纷事件时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有效的协商, 这就要求计量检定企业以及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计量检定纠纷事件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商, 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非强制性检定纠纷。

第二, 在出现非强制性检定纠纷时, 如果计量检定企业以及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 应及时有效的调解是计量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举措。调解工作应该有相关结构来进行。但是, 在进行调解工作时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发生计量纠纷的原因, 然后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进行调解, 拒绝进行行政干预。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法庭、相关管理机关、仲裁机构来调解非非强制性检定纠纷。

第三, 当调解也无法解决非强制性计量纠纷事件时, 可以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向相关的结构提出仲裁申请。

第四, 当双方签订的合同当中并不包括相关的仲裁条款, 也无法达成仲裁协议时可以到法院提出诉讼。

四、结语

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了计量工作的有效进行, 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完成是计量工作高效进行的基石。在日常的计量检定工作中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计量检定纠纷事件。文章中笔者集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界定计量检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对强制性检定以及非强制性检定的区别进行了概述, 并对两种检定所引起的纠纷事件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析探讨, 我们得出为了有效的解决计量纠纷事件应该建立健全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按章办事才能保证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喻文宾, 刘晓丹.浅谈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J].现代商业, 2011.

[2]刘方舟.对计量检定和校准的理解与探讨[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09.

[3]高伟, 姜松燕.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对计量检定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J].水利技术监督, 2010.

计量机制 篇3

一、CDM下林业碳汇的确认

(一)林业碳汇项目的交易对象及交易流程

在清洁发展机制下,CDM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复杂的程序,即包括七个基本步骤: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签发排放减量权证(CER,专用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从申请到批准最顺利也需要3到6个月时间,不论是否注册成功,前期的设计、包装等费用至少需要投入10万美元,CDM项目的交易成本较高。在国际范围内,CDM项目的实施由CDM执行理事会(EB)负责监管,执行理事会授权某些经营实体(DOE)对申报的CDM项目进行审查,通过核实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并签署减排信用文件证明使这些减排量成为CERs之后,一个CDM项目就完成了。林业项目一样必须经过这些步骤成为CERs之后才能进行交易,当林业碳汇项目排放减量权证签发后,林业碳汇项目的核证减排量的价值即被承认,因为其被确认的复杂性以及后续减排空间的有限性,使得核证减排量成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有了商品的属性,并在林业碳汇交易中以一种全新的交易对象出现。林业碳汇项目的核证减排量做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应当做为生产要素在会计系统中予以确认和计量。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的交易流程是这样的,土地所有者雇佣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者在自己的土地上植树造林,不管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如何分类,通过造林产生的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属于他们共有的产品,土地所有者可以把树木确认为自己的资产。项目开发者可以把获得核证的减排量出售给基金公司。具体交易过程如图1:

(二)林业碳汇的会计确认

关于林业碳汇的会计核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都在进行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征求意见稿。普华永道(PWC)和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在2007年5月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29%的参与者认为作为存货来确认,13%的参与者认为作为无形资产来确认,还有29%的参与者认为核证减排额必须等到出售时才能确认,另外29%的参与者认为采用其他的方法。但是有一点不管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额出售与否,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额可以用于交易并且是企业能够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肯定属于资产,到底是属于何种类别的资产还存在诸多的争议,主要形成三种观点:确认为金融资产,确认为存货,确认为无形资产等。本文比较倾向于作为无形资产来确认。

首先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是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应该是被企业所控制或者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把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额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额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同时也具备无形资产的特点,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是没有实务形态的,因为参与交易的是CERS,而且每个CERS等于一公吨二氧化碳,它有清楚的界定和额度度量单位,这个额度度量单位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易,因此,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额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由企业拥有和够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其次,与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现阶段,我国CDM(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是以交换为目的,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只能通过出售来实现。同时,CDM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且碳减排量还要通过专门机构每年的核证才能出售,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碳减排量就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自然就不可能流入企业。所以,CDM项目的建设并不意味着碳减排量的产生,只有当CDM项目经由联合国注册成功,每一年经联合国专门机构核证为一定数量的碳减排量之后,企业的碳减排量才随之产生,与之有关的经济利益才很可能流入企业。

最后,与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我国碳减排量的确认金额是可以合理估计的,符合可计量的确认条件。碳减排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每一年的开发所得,与其相关的开发支出包括相关的核证费用、手续费和相关人员工资等,是能够可靠计量的,也是符合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相关条件的。

二、CDM下林业碳汇的计量

(一)林业碳汇的初始计量

林业碳汇项目从研究、开发及注册核证等过程需要一些列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林业碳汇项目的成本,这些项目成本具体包括:土地产权的购买费用或租金、林业碳汇项目设计和技术费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和执行费用、监测、核证和报告以及交易费用等。这些都符合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确认条件,应当计入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的初始成本。

(二)林业碳汇的后续计量

国际上,对于项目减排量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那是因为排放权交易市场比较活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没有一个稳定的交易市场,在国际上也没有定价权,所以我国大都采用的是固定定价合同交易方式,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碳衍生品交易时,不适合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以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核证减排量也只能采用发改委规定的价格进行交易,由于林业碳汇项目是一种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其产生和持有的最终目的是出售,因此对这类特殊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也不需要在年末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提取减值准备。

三、CDM下林业碳汇的会计处理

林业碳汇项目在一个核证周期内,将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计入开发支出,借记“开发支出”科目,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在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得到确认以后,再将所归集的开发支出结转至林业碳汇减排量的成本,借记“无形资产——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科目。林业碳汇项目出售取得收入扣除林业碳汇项目的成本后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同时转销其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支出”,贷记“无形资产——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

参考文献

[1]涂毅、郝玲:《IASB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回顾及影响》,《财会通讯(综合)》2008年第7期。

[2]王艳、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管理观察》2008年第12期。

[3]陈智:《可交易污染物排放许可权的会计确认》,《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2期。

计量机制 篇4

关键词:需求响应,高级计量体系,智能电表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智能用电管理领域的重点任务是建设高级计量体系(AMI),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互动用电管理机制。所谓双向互动用电管理机制主要包含解决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和电能双向计量问题;建立需求响应(DR)机制,通过电价或其他激励形式,促进用户自主地调节用电方式,获得节能减排效益。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电网都已开始智能电表的推广应用工作,这是建设AMI的第一个阶段。为充分发挥AMI的效用,如何配套建立DR机制是我国电力行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1 AMI建设的3个发展阶段

据国外经验,AMI建设一般经历自动抄表(AMR)、自动表计管理(AMM)、高级计量体系(AMI)这3个阶段。

1.1 自动抄表系统

AMR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被逐渐推广使用,它是定时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并通过网络上传到电力公司的单向信息系统。AMR系统由电能表、采集器、数据集中器、数据传输通道、后台系统和红外手持终端组成。AMR系统收集电表、水表、燃气表等装置计量的消费信息,诊断运行状态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到中央数据库,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消费账单、问题解决方案并作分析处理。

AMR系统替代了读表员的工作,可减少人工抄表的错误、降低抄表运行成本、提高抄表的效率和数据采集量。但AMR系统仍是一种单向通信体系,其功能局限于每月的信息读取。

1.2 自动表计管理系统

AMM系统仍为单向通信,系统架构上与AMR系统一致,但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通过分析所采集的用电数据可产生电子商务式收费、故障管理、窃电侦查等增值效益。

AMM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量测数据管理系统(MDMS)。通常,电力企业已安装了各种信息化系统,如安全监控和数据采集(SCADA)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MDMS建设的关键是实现这些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对此,国外采用一种称作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其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SB)形式,信息子系统之间用消息进行通信。SOA采用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作为传输协议,该协议被多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应用软件支持。显然,ESB避免了各信息子系统两两间直接联系所需的繁重的接口问题。

1.3 高级计量体系

AMI是双向信息系统,它支持远程电表编程和控制、双向计量、窃电监测、断电定位、先进的电价制度和实时信息反馈,而且每户家庭都有自己内部的网络和控制界面。

AMI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AMI由智能电表、家庭区域网络(HAN)、通信网络和电力公司主站中的MDMS这4个部分组成。

家庭内的各种智能电器、智能电表和用电显示器通过HAN连接起来;一定区域内各家庭的智能电表再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并通过数据集中器与广域网连接,由此将电表计量数据发送给数据管理中心;由MDMS完成计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在AMI系统中,电力公司还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与智能电表连接,实现远程控制。

2 与AMI相配套的三种DR机制

需求响应指用户因某种激励而改变其正常电力消费模式。

1)DR的一类激励机制是基于市场组织的,即建立一些需求侧与发电侧联合竞争的电能和辅助服务市场,用户报价反映了其响应过程。此类DR需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在我国暂不适用。

2)DR的另一大类激励机制则无需依赖竞价环境,根据它们对计量系统的不同要求,本节做进一步细分。

下面对基于电价、用电信息服务、智能设备控制的DR措施进行分析。

2.1 基于电价的DR措施

基于电价的DR措施指让用户面对反映当前电力供应成本的价格而调整电力需求。用作DR措施的电价主要有实时电价和动态尖峰电价。其中,实时电价以0.5 h或1 h为周期变化,动态尖峰电价的发生时刻则可能只是提前1 d、甚至提前2 h通知。

为准确计费,实时电价要求电表记录和保存逐时负荷信息;动态尖峰电价则要求电表做到分时用电量的日冻结。显然,传统按月累计式电能表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智能电表的应用则可为实施基于电价的DR措施提供可能。

2.2 基于用电信息服务的DR措施

基于用电信息服务的DR措施指利用用电信息显示平台向用户提供用电信息,包括逐时和累计用电量、平均用电成本、累计电费、对环境的影响(碳排放量)等;用户还能查询到历史用电信息并做对比和趋势分析。上述信息能使用户意识到其用电行为对自身用电成本、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用户主动调整用电时间、提高用能效率和节电。

这类DR措施不仅需要智能电表收集和回传用电数据,还要在主站侧构建MDMS,对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电表-主站-用电信息显示平台的双向信息传送。目前,用电信息显示平台主要有两类:① 基于网站的,如Google公司开发的PowerMeter电能管理软件平台;② 专用设备,如Landis+Gyr公司的ecoMeter家庭用电信息显示设备。

2.3 基于智能设备控制的DR措施

基于智能设备控制的DR措施一般要求电力公司事先与用户签订协议,实时运行中主站发送控制信号、根据预设规则对用户侧的用电设备进行直接控制,由此产生削峰和节能效益。

智能设备控制不同于传统负荷控制。它是针对用电设备、而非用户,控制对象主要是空调、热水器等具有热存储能力的电器。另外,它要求AMI建立用户设备与电力公司主站间的双向通信功能,为用户提供了设定和修改供电中断方案的可能,用户可直接手动修改相关设备的设置,此时相应的控制器会发送信号至主站告知相关的改动;用户也可通过特定网站改动受控设备的设置,主站会及时发送控制信号对用户设备实施远程参数修改。

综上,以上三种DR措施对计量系统的要求如表1所示。

3 国外需求响应机制的应用

3.1 基于电价的DR机制的应用范例

Country Energy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负责向分布于5个州的80万个用户供应电力和燃气。该公司在自2004年12月起的18个月,向新南威尔士州Queanbeyan市的200家居民用户开展了一项尖峰电价(CPP)的试点研究(以下简称为CE-CPP项目)。

CE-CPP项目所采用的智能电表为Ampy EM1212型,可最多设置4种电能电价、5种日类型、4种季节类型,可记录逐时用电负荷。此外,还为每家配置了用电信息显示设备,该设备可显示每小时的家庭用电量和相应的费用,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小时前、日前、周前、月前用电量和用电成本以作对比,在CPP时段开始时刻还会发出警报声提示用户。

该公司规定全年CPP日不超过12 d,且至少提前2 h通知。CPP日的尖峰时段电价是峰时段电价的2倍,峰谷电价比高达5.4。其中,尖峰时段对于夏季尖峰日是14∶00~20∶00、对于冬季尖峰日是7∶00~9∶00和17∶00~20∶00,这些时段是居民用户空调制冷/采暖的集中时段。

通过200家居民用户在未实施CPP的负荷曲线,与实施了CPP的负荷曲线的对比可知,CPP的实施显著降低了CPP时段的负荷水平,经统计各CPP日削峰幅度平均达到30%,削峰效益显著。

3.2 用电信息激励的DR机制应用范例

Carbon Trust是英国2001年成立的一家以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的公司。2004~2006年间该公司对582家中小企业更换了智能电表,随后实施了以下三种形式的用电信息服务(下称CT-SME AMI项目)。

1)数据服务。

通过网站提供用电数据查询和简单的趋势分析服务。

2)数据和建议服务。

除了网站上的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之外,还通过Email对企业提供用能方式现状评估和节能建议。

3)个别咨询服务。

除了网站上的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之外,采用电话或上门拜访形式,与企业探讨用能方式的优化。

CT-SME AMI项目实施前、后所涉中小企业典型日负荷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粗线为实施DR措施前的日负荷曲线,细线为实施DR措施后的日负荷曲线。

由图2可知,用电信息服务产生了可观的负荷整形效果,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基荷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用户注意到一些不必要的连续性用电负荷(如待机损耗),从而做出节电响应;② 优化用电时间,表明企业结合生产工序的实际需求,集中了大用电设备的运行时间;③ 削减峰荷,表明企业调整了某种高耗能事件的发生时刻,做出了移峰或削峰的响应。

Carbon Trust公司还分析了3种用电信息服务方式(电话、网站、Email)对需求响应的影响。经分析发现,相对于电话咨询、网站数据查询,通过Email通知用能情况和提供节能咨询的节能效果最佳。这可能是因为Email很直观、电子文档便于在企业中流传,方便了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理解和相关建议的实施过程。

3.3 智能设备控制的DR机制应用范例

LIP Aedge是长岛电力局对居民和小商业用户实施的空调设备控制项目(下称LTP Aedge项目)。

该项目受控空调有2万台,温控器及其安装是免费的,用户还可获得一次性补偿(居民为25美元/户,小商业用户为50美元/户);但相应的,用户需允许长岛电力局在夏季4个月中不超过7 d、每日在14∶00~18∶00间调整其空调温度设置值。

所采用的温控器为Carrier公司的Carrier Emi。该设备具有对空调温度的远程编程设置功能,支持最多7 d、每日4个时段的编程设置。在运行时,长岛电力局主站通常在每日9∶00发送指令,控制方式有以下2种:① 要求温控器在当日特定时段按一定幅度上调/下调温度设置值(对夏季,通常是要求温控器在当日14∶00~18∶00间上调温度设置值4℃);② 发送指令要求温控器立即切负荷。温控器则将确认信息反馈给主站,温控器还采集每分钟的空调温度值和电耗数据,保存这些数据并以1 h为周期将这些数据上报给长岛电力局。

根据长岛电力局的测试分析,在2002年5月1日至2002年9月29日期间,实际控制产生的削峰情况是:居民每户平均削减负荷1.05 kW/户,小商业用户平均削减1.35 kW/户;对辖区内总共23 400台空调温控器的控制,每日削峰总量平均为24.9 MW。

上述范例表明,AMI建设将逐步丰富DR措施,无论是电价激励、信息服务激励还是直接的智能设备控制,都能有效激励用户响应,实现可观的削峰和节能效益。

4 对我国分阶段建立DR机制的建议

DR机制的建设应与计量系统提供的硬件支撑环境相适应,为此建议我国DR机制的建设可分为3步(见表2)。

1)对应智能电表普及应用阶段(第一步):

该阶段计量系统的特点是能收集、存储大量分时段,甚至逐时的用电数据。目前,对企业用户应用的智能电表多具有逐时负荷记录功能,而对居民用户应用的低压单相智能电表则一般只具备分时用电量的日冻结功能。为此,可考虑开展企业用户准实时销售电价制度和居民用户移动尖峰日电价制度;同时,以电费账单为媒介开展初级的用电信息服务。

2)MDMS建成后(第二步):

该阶段计量系统的特点是主站具有用电数据的分析功能。为此,可开发一些专业的用电信息显示平台/设备,丰富用电信息服务内容,尤其需要加入实时用电数据分析,进一步发挥基于用电信息服务的DR激励作用。

3)AMI建成后(第三步):

该阶段具有双向遥信功能的高级计量体系已全面完成。为此,应着重开展用户侧用电设备的远程负荷控制。重点可放在商务楼宇中的空调设备和智能家居中的各类家电设备,全面建设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

5 结语

1)从国外经验看,AMI建设需要经历3个阶段。为了充分发挥AMI的效用,应对这3个阶段配套建立DR机制。

2)DR机制的建立应与计量系统提供的支撑环境相适应,不同的DR措施对计量系统都有相应的不同要求。

3)与AMI建设配套建立的DR机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激励用户的响应,实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参考文献

[1]栾文鹏.高级量测体系[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6-10.

[2]陈树广,武君胜.RS 485总线在智能抄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8,24(5-1):148-150.

[3]Faouzi Derbel.Trends in Smart Met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on Systems,Signals and Devices,2009.

[4]张钦,王锡凡,王建学,等.电力市场下需求响应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3):97-106.

[5]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on(FERC).Assessment of Demand Response and Advanced Me-tering[R].Staff Report,2009,http://www.ferc.gov/legal/staff-reports/sep-09-demand-re-sponse.pdf.

[6]D.Crossley.Review of Load Management and De-mand Response in Australia[R].Report of EnergyFutures Australia Pty Ltd,2006,http://www.efa.com.au.

计量机制 篇5

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就是“应该做的要写下来,写下来的要能够做到,做到的要留下记录”,即实验室必须要按照认可标准要求和实验室实际编制并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所有的质量活动和技术工作都应留下记录,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及实验室的各项质量活动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证实性。在计量业务工作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不仅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实验室认可评审的重要凭据。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可[1]。

1 计量实验室的档案内容

档案资料的范围应涉及实验室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用来记录何事、何人、何时、何处、何故、如何控制的各类资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2],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1 人员档案

人员素质、合理的结构配备、适时培训、严格的考核、管理、监督是实现实验室质量方针最强有力的保证。计量实验室中与人员相关的档案有全体人员基础档案、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内审员档案、人员管理记录等。人员档案记录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人员的学历、经历、资格、授权、技能培训、科研论著、表彰获奖等方面的资料会随时更新,在管理上要实行动态管理。

1.2 仪器设备档案

实验室开展计量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其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此需保存仪器从申购、调研、采购、验收、使用、维护、维修、计量管理、停用、报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样、声像等材料,以直接反映仪器的购置概况、技术性能、使用状况。

1.3 测量标准技术档案

测量标准可能是一台仪器,也可能是多台仪器组成的测试系统,或者是能够复现某种量值的标准物质,是计量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基础,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及定期复查方可开展工作。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求,实验室应建立测量标准的档案,包括测量标准建立、申请、考核、批准、维护、封存、撤销的相关记录。

1.4 质量体系文件

实验室内部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准则。相关档案记录具体包括质量体系文件本身及其编写、复制、发布、修订、改版、发放、回收、销毁的记录,以及过期需要留作参考的质量体系文件等。

1.5 质量管理记录

质量管理的相关记录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客观反映,具体包括内部质量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各类计划、文件、报告、记录等。

1.6 外来文件

外来文件是实验室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计量测试工作有关的标准、规范、检测方法、手册、图纸、软件等。

1.7 计量业务档案

检定证书或校准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客户利益和实验室信誉。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环境条件记录、合同、委托书、任务书及报告副本均应归档。

2 采用分级管理的机制进行档案管理

按照认可标准的要求,即使规模不大的实验室所涉及到的管理环节也不能松懈,要想做好计量档案的管理工作很是不易。计量实验室一般没有单独的档案管理员编制,而兼职的档案管理员毕竟精力有限,将整个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工作完全由一个人负责,容易受到其知识面和工作能力的限制,对其不熟悉的专业档案资料管理容易出错。为此考虑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将计量档案的管理工作按一定的规则分散到各级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由各级部门按职责要求管理份内的档案资料。以一个区域级计量中心为例,实验室由最高领导下辖若干个专业科室和一个综合管理室,每个专业科室有若干个测量标准参数,各专业科室具体负责所属参数的计量测试业务,综合管理室负责实验室的仪器收发、档案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在此种编制体制下,实验室的计量档案一般可按分参数级、专业室级、中心级三个层次进行管理。

2.1 参数级计量档案

测量标准参数是计量实验室最基础的工作单元,具体负责本参数的计量测试业务工作及测量标准的维护管理,是实验室档案资料的重要“产生地”,涉及到的档案资料主要有测量标准技术档案、仪器设备档案、计量业务档案等。

测量标准是实验室开展计量测试工作的基础条件,测量标准的维护是实验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测量标准技术档案应包含的内容如表1所示。

仪器设备档案以台为单位整理归档,担负着仪器技术资料的收集、记录、填写、整理、归档的任务,具体应包含的内容如表2所示。其中设备技术档案应包括设备的基本情况,附件及资料列表,设备申购、审批文件、招标文件、定货合同,安装调试验收记录,设备启用、使用记录及设备损坏、故障、改装、修理记录,设备溯源情况记录,维护登记,设备移交变更情况记录等内容[3]。

计量业务档案是实验室提供产品的具体记录,应包含的内容如表3所示。一般每年进行一次统一整理,将标准格式的原始记录归档封面和按编号顺序排列的原始记录顺序装订成“××年原始记录”;将标准格式的证书归档封面、证书报告登记表和按编号排列的证书/报告副本顺序装订成“××年证书报告”;温、湿度记录按认可周期进行归档整理,将温湿度归档封面和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测量标准实验室温湿度记录装订成“××年至××年温湿度记录”。对于工作量较大的参数可视情装订成两本或三本。

参数级计量档案对计量业务档案和测量标准技术档案中的标准维护、核查、履历部分按认可周期进行归档,即只保存从最近一次认可评审所在年度到现在的档案资料,对于认可周期之外的档案资料由于需要查阅的机会较少,上移至专业室级计量档案进行管理。

2.2 专业室级计量档案

专业室级计量档案是参数级计量档案的有益补充,主要保存属于专业室才有的而不属于某个测量标准参数的资料,如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实验室发布的相关通知、每室一套的质量体系文件等,以及现行认可周期以外的测量标准档案资料计量业务档案,具体如表4所示。

其中,核查原始记录及报告、重复性考核原始记录及报告、稳定性考核原始记录及报告、测量标准履历均按认可周期进行归档,采用规定格式的归档封面和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档案资料分类装订。而历年的原始记录、检定证书副本、温湿度记录等则只需从参数级计量档案中已逐年整理好的计量业务档案取出即可。

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经历和工作实践的记载,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材料分散、内容丰富、变动频繁,为方便及时更新,将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纳入专业室级计量档案中,由技术人员本人负责档案的建立与维护。业绩档案以个人为立卷单位,按照业绩档案应该包含的内容分类排列;获奖证书和相关证件等证明材料均应按相同规格提交复印件,在不同类别的证明材料之间可插入不同颜色纸张,以便于查阅;填写与他人合作的项目或合写的文章、论著时,应实事求是地注明本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如表5所示。

2.3 中心级计量档案

质量体系相关的记录、文件和资料是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符合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为了保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转,需按照规定的原则和相应的方法,对质量管理的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归纳、系统地整理,并进行科学地分类和妥善地保管[4]。

中心级计量档案主要是实验室的各类质量管理记录,分认可周期内、外两部分,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如表6所示,一般应由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室进行管理与维护。其中质量管理部门仅保留认可周期以内的内容,认可周期以外的统一由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3 结语

实验室的档案管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细心与耐心,需要日积月累的完善才能逐步地提高。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及规范管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计量实验室各项工作服务。通过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将计量档案分散到各级部门进行管理,可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实验室必须以有效的质量体系来保证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同时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借助实验认可制度的实施来提升和促进实验室的档案管理水平,从而保证质量体系持续符合认可准则要求及有效运转。

摘要:计量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计量测试过程中生成的各类档案资料是实验室技术工作和质量活动的客观反映和记载,为了规范计量档案的管理,阐述了建立计量档案分级管理机制的思路,通过对计量实验室应包含档案内容的分析,分别就参数级、专业室级、中心级计量档案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重点说明,形成一种三级共管、各尽其职的档案管理模式,为计量实验室进行档案资料的分类和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档案,实验室,计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琼.实验室国家认可档案资料的收集及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5,5(9):3102-4102.

[2]夏华.实验室认可制度下如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4):3-13.

[3]黄桢.实验室认可中档案管理的实践[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16(4):5-7.

上一篇:媒介平台下一篇:生物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