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计量(精选12篇)
公允计量 篇1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按照立足国情、国际趋同、涵盖广泛、独立实施的原则, 财政部对会计准则作了系统性的修改, 于2006年发布了包括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应用指南, 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此次会计准则最大的进步在于会计观念由过去的利润表观转变为现在的资产负债表观。资产负债观中突出的亮点在于计量原则中公允价值属性的成功引入和运用,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作为全书的一个核心模式, 不但体现了我国会计观的重大突破, 同时也为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简要阐述。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及属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内容上, 定义非常简单, 但它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体现公平交易性。指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独立竞争, 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二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即指交易是在正常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进行的, 而非清算状态下进行的。三是平等自愿交易原则。即指交易双方地位平等, 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在非强迫条件下自愿地完成交易。四是完全竞争市场。“熟悉情况”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 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任何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 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来确定交易的价格。五是较强的时间性。即只有在“当前的交易”条件下才能确定金额, 如果任何一个条件变化都有可能引起金额的变化。六是相对的公允价值。因为公允价值可以采用估值的办法, 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金额不唯一, 但如果在相同交易条件下, 其金额应该是一个相对确定的区间。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是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 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的重新计量。有时在缺乏市场价格时还要应用现值技术, 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 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 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 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从会计角度讲, 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新准则规定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总体上这五种计量属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格;另一类是现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都是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 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就其本质讲属于现值范畴, 它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它是特定条件下的现值, 比其它几种方式更具有公平性和可靠性。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 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 也就是说, 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在38项新准则中有近八成的准则中应用了公允价值模式。6个会计要素中有5个要素涉及公允价值模式, 这充分体现了其计量方式的重要性及普遍适用性。
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 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即:第一级市价法。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 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级参照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 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它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确定。第三级估值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 也不满足参照法的两个条件的, 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等确定其公允价值。
在应用时我国出于对现况的考虑, 对引入和运用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 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例如资产类中包括金融资产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性投资计量;外购多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分摊;符合条件下的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分期付款取得资产现值的确定;投资者投入资产价值不公允情况下的成本确定;资产减值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方式取得资产的成本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形成资产和成本确定。
负债类中包括金融负债。
所有者权益中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中公允价值变动额;投资性房地产中将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额;金融资产重分类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使用公允价值形成债务重组利得转增资本等。
收入中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等。
利润中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 直接计入营业利润和使用公允价值产生的计入营业外收入 (支出) 的利得和损失等。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及如何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 但我们在看到公允价值模式众多优越性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其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时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我国虽然市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不可否认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活跃的二级市场, 与现值技术相关的准则尚不完善, 数据、资料不易取得, 造成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因此,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有时会影响会计要素的可靠性。二是具体运用中, 不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 从而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很多时候要采用估值的办法取得, 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 一些人会出于各种目的, 在公允价值的先天不足上作文章, 从而通过影响其公允价值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三是关联方交易影响了价值的公允性。在我国, 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 近几年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 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有的上市公司以少量资产抵偿大量债务, 从而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正是因为公允价值模式存在以上不足, 因此现阶段为了确保会计计量属性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过渡, 建议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1. 加强会计执业监督。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交易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审查与监督。
2. 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加强公众监督。
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披露内容的质量, 做到内容全面、真实、详细、具体、及时、可理解, 有利于实现公众监督。
3. 强化培训,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现况, 财政部门要继续推行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中心的继续教育, 尽快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4. 完善现有的会计法律规范, 从严处罚恶意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操纵利润行为。
5. 不断完善、逐渐推行公允价值模式。
由于我国当前客观现实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因此, 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短期内还是应该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 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 尽量采用公允价值, 最大可能地达到会计信息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
以上是本人的肤浅见解, 相信通过会计界同仁的不断探索,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 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模式必将得到普遍的推广。
公允计量 篇2
(1)公允价值可以并且应该适度地运用。
所谓适度,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新会计准则仍是站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新准则把能够运用公允价值的业务限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为数不多的领域,就是因为这些领域已基本满足公允价值运用的必须条件。当然,新准则没有专门设置公允价值一项,对于哪个项目能用哪个项目不能用,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中加以规定。这样的结构也使新准则更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2)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统一规定。
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而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是不同。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我们认为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一致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提高精度。
(4)完善市场体系以促进公允价值的推广。
必须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各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公允性。首先,企业应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类别标准,建立对公允价值变动专人负责、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其次,外部制约力量应加强,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有关的法律,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给违法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另一方面,中注协、财政部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表恰当的意见。这样才能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4结论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 篇3
【关键词】 公允价值;发展趋势;计量;研究
一、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即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或者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以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的认定。也就是说强调的是对资产客观现值的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货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交换价格。市价是所以参与者应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者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者出于非自愿,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管理者或内部人员掌握某些资产或负债更为详细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市场交易价格偏离了这些资产或负债的真正价值,也不能因此不应用市场交易价格,更不能因此改变这些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价值而重新计量。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其他的计量办法。首先考虑的是在市场上寻找是否存在相类似的交易,如果存在,则以类似交易价格作为计量基础,例如当接受股票捐赠时,应采用市场股票的现行交易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方法,包括初始确认的计量和以后期间进行的新起点计量。可见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引入公允价值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顺势而为。
1.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兼容历史成本计量,因其能提供全面向现在、未来、市场、风险等在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具有不确定性而无法确认、计量的会计信息。相比之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为主要特征,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面向过去,因而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FASB在第7号财务公告中大力推荐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且提出应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特别是当某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但具有合约规定或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就成为获取公允价值的重要技术手段。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由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不到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中国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国际趋同化,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大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的分布和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意义深远。
三、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与推广
(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1.市价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市价法的应用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可供引用的市场价格必须是与所计量项目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才可以引用。在符合其使所有条件后,直接引用资产和负债的价格作为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做些许调整。在市场法中对类似项目的要求却不是很严格,市价法中的类似项目只做参考,不能被直接引用,可以把它们称之为“准类似项目”。市价法主要运用在企业并购中,对并购企业的公允价值进行估价。
2.类似项目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类似项目法应用条件与市价法比较相似,在没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可供引用时,采用类似项目的价格。类似项目法中的类似项目要比市价法中的类似项目的定义要严格得多,要求类似项目应该和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似的现金流量。
3.支持收益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的支持收益法认为现在的价值是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源泉所在。重视重置成本的成本法和重视可比较数据的市场法都是以目前的情况为重点,相比较而言,收益法更重视未来,是未来导向。收益法是将自己未来的经济收益按照一定的比率折现,得到所计量项目的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又被称为现值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验证。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延展
公允价值的根本特征在于其“真实与公允”,其计量对象交易全面性,不仅包括资产,也包括负债;公允价值得以存在的交易市场具有兼容性,不仅包括活跃市场,也包括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反映虚拟的市场价格,即交易和交易双方可以是假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及时充分、能够面向市场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能够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公允价值在理财学、管理会计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价值是现代理财学的核心概念,正确进行企业价值及其组成部分的计量和评估是现代理财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将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应用于理财学当中,意味着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及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对资产、负债、收益进行计量的同时能够得到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管理者提高经营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用于预测未来,价值管理已经成为管理会计关注的重点,无论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和评估价值问题,其中都必然涉及到公允价值及现值,提供面向现值及未来价值计量仅仅依靠企业历史成本计量体系已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在理财学及管理会计学中引入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
1.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在财务会计报告链中,会计人员处于核心地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质量的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大难度,在会计准则中详细介绍不同等级公允价值的确认和以公允价值为目的的现值技术,规范实物操作,要使会计人员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2.完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接公允价值导向的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企业对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观念的改变,形成与原有准则规范下不一样的利润。这就有必要对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在内的现行法律法规作进一步完善,规范应税利润的确定及利润的分配,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接,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协调的法律环境。
3.完善公允价值的审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审计准则及公允价值为导向的新准则的出台对企业的会计实物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关系密切,应将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提上日程。
虽然目前公允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主观随意性、可靠性难以保证、实际操做难度大等缺点,这些都不会成为应用公允价值的障碍,随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为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伴随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财会通讯.2006(12)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 篇4
(一) 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和前提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的取得, 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 平等自愿的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市场价格才能是公允价格;
2. 公允价值必须是在持续经营的状态下形成的;
3. 是完全市场下的公允价值;
4. 公允价值的时间性;
5. 公允价值是需要估计的。
(二)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定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针对不同情况规定了公允价值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计价基础, 明确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以公允价值计价: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 允许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其余的仍按原来的计量方式计量。也就是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也规定, 只有当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对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 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 则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务重组利得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 计入当期损益。
从以上这些具体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条件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相当谨慎, 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三) 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提出了3种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市场法 (Market Approach) 、收益法 (Income Approach) 、成本法 (Cost Approach) , 并详细介绍了这3种方法运用的环境。
1. 市场法
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 因此, 无论市场价格的来源如何, 市场价格都被认为是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最好反映和验证。市场法就是指运用市场价格与其他涉及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 (包括一个企业) 的市场交易产生的相关信息来估计公允价值。在公开市场上, 交易的价格通常是公允的和可接受的, 也是容易得到的。运用市场法需要对市场条件做出假设, 选择具有替代性的价格参照物, 并对其中的不可比因素做相应的调整。
运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时, 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参照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大体上是可以替代的;可参照的交易实例的交易条款与交易条件应能够反映正常的市场状况和市场价格标准。也就是说, 选择的参照物应尽可能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相同, 而且交易条款应反映公开市场的正常交易状况。
2. 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现时获得可替代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付出的金额 (通常认为是现行重置成本) 为基础。市场参与者通常认为资产可以接受的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取得一项具有类似功效的资产所付出的成本所决定, 同时要对价值的减损做相应的调整。
价值减损的情况包括物理上的减损、功能技术上的减损、外部经济利益的减损, 其范畴比财务和税务上的折旧更宽阔。
通常在与所计量资产相同的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无法直接取得所计量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运用成本法来确定所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
3. 收益法
收益法是运用估价技术把未来的金额 (如现金流量或收益) 转换为单一现值 (折现) 。这种方法是基于现在市场价值对未来价值的预期的前提。与市场法和成本法相比, 收益法更重视未来。
具体的方法包括现值技术 (Present value techniques) 、期权定价模型 (Option-pricing models) 、多期超额盈余方法 (Multiperiod excess earnings method) 等。由于期权定价模型过于复杂, 多期超额盈余方法一般用于计量一定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 因此现值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4. 估价技术方法的选择
估价技术方法多种多样, 在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 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 这时就要求财务人员尽可能客观、合理地选择估价方法。选择估价技术方法, 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选的估价技术方法是否被市场参与者所广泛接受;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时所做的一系列的假设是否足够全面, 是否包含了各种要素;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时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是否与企业其他经济行为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相一致, 是否与市场参与者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相一致;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是否前后保持一致;选择估价技术方法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看出市场法是最接近真实的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由于市场法所依据的信息全部来自外部市场, 是最客观的;成本法和收益法比市场法更具主观性,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估计应选择最接近市场的方法, 以保证公允价值更真实、更可靠。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优势与困难
(一) 公允价值计量得以推广运用的外在原因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科学的计量属性, 在其被充分认识和运用之前, 历史成本计量以其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而一直处于会计计量的主导位置, 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经营模式的日益多样化, 金融工具的层出不穷, 使会计的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商业的高度发达, 又使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异常频繁。历史成本显然无法应对这些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变化, 此时, 公允价值的出现就正好解决了这些历史成本计量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同时,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更及时地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单纯的可靠性转向了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的相关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 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所固有的优势, 使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 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模式。
(二) 公允价值的内在优势
公允价值被认为是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基础, 它从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全面反映市场的风险、期望。与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具有以下优势:
1. 公允价值能更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的变化。
正因为公允价值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使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现行经济状况和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 因而也就能及时反映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这些资产或负债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交易发生时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 价格的变化只能在它们实现或清偿时才能得以反映, 而一直以来用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会计一般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化时并不确认收益。
2. 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充分和客观。
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 并且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 使公允价值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市场的各种信息。
3. 公允价值能够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计量。
公允价值尽管在多数情况是需要估计的,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可靠的估价技术方法来确定。选择的技术方法能充分反映市场上可能影响公允价值的各种因素, 包括时间风险、金额风险以及人为因素等, 这比历史成本只能反映已经发生的事项显然又有更高的科学性。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本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 使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正确的决策。因此, 一些学者认为, 应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
(三) 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困难
1. 公允价值的确定条件相对较为苛刻, 很多情况下难以获取可靠的公允价值。
尽管公允价值的定义中仅要求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即为公允价值, 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才是公允价值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 而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存在活跃市场, 这就使很多交易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2. 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反映处于不断变化中, 这就使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市场经济中, 商品价格日新月异、商业形式更是不断创新, 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 也就增加了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难度。
3. 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 难以验证。
历史成本计量是以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交易为基础, 交易的价格就是计量的成本。但公允价值是未发生的交易的价格, 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估计, 因此难以从现有的市场交易中得到验证。
4. 公允价值的确定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 确定公允价值通常需要进行估计, 这就势必包含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是最接近真实的市场价格, 也需要会计人员从市场上多个市场价格中进行主观选择。
正因为存在以上困难, 使许多人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但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反而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合法工具, 因此应该审慎使用。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在国际上, 实际上早已停止了“要不要应用公允价值”的争论, 而是进入了全面探索“如何更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阶段。而在我国, 公允价值的运用要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对公允价值是否应广泛应用始终存在着争议。
(一)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不利因素
1. 市场不够发达, 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取得长足发展, 但是, 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难以取得, 主要在于我国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即使勉为其难地获得了公允价值, 花费的成本也过高, 这也就是财政部在2001年修订会计准则时提出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原因。
2. 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在我国, 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非常普遍, 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之间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 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同时, 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国属、省属、市属的各级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中, 许多交易行为存在政府因素引导, 交易价格缺乏市场依据, 公允性更无从谈起。
3. 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利用其他的外部信息和估价技术, 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由于在我国存在以上影响公允价值推广运用的问题, 以及公允价值运用中本身所存在的困难, 都使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仅处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从属地位。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 公允价值只有在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时才能谨慎运用, 这就使我国部分企业在运用相关具体会计准则时, 尤其是当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利益时, 会因为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更难以操作、更难以验证, 而选择回避运用公允价值。
(二)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展望
诚然, 我国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 现阶段,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在更多情况下, 更倾向于更易验证、更易确定的历史成本。但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 公允价值的运用也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 因此, 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
1. 借鉴FASB的经验, 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推广运用公允价值。
FASB得以成功广泛运用公允价值, 首要一点是先从变化最快的金融工具入手继而再逐步向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项目推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金融工具也日益多样化, 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更能符合各方的要求。之后, 再有条不紊地向其他业务领域拓展, 比如市场较为成熟的房地产、汽车等, 从而使公允价值逐步被接纳和认可。
2. 加强会计学领域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尽快建立完整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我国在推广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 要不断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实际, 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3. 促进相关法律环境的改善和各种活跃市场的建设, 为公允价值有效应用提供有力的保证。
只有在一个公平和活跃的市场上, 才能取得一个较为“高质量”的公允价值。尽管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 但相关法制建设迅速发展, 以及活跃市场的日益完善, 会计目标逐渐向决策有用性转变, 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也越来越受重视, 这些都会为我国进一步推行运用公允价值不断注入动力。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不同的计量模式, 其本质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它的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一般来讲, 公允价值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及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 其次进一步分析了运用公允价值的优势及弊端, 最后介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本文旨在说明:公允价值的推广运用有其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将逐渐实现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的协调。
公允计量 篇5
一、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很好服务于工业时代的历史成本模式已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资源,而1978年FASB首先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的信息,并以此建立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此引发了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但从总体看,“价值观”下得财务报告能够跟好地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 从权益投资者角度
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影响,财务报表所含信息对于权益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而言应当有助于他们推测企业的基本价值。因而,FASB和IASB在准则制定中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权益投资者。就权益投资者而言,财务报告主要用于向其提供关于投资决策目的的和关于价值或价值的估计变量的信息,或提供用于评价公司权益价值的估值模型所需的输入信息。而“价值观“所隐含的信息是: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公司进行估价,所有对估价有用的信息都与决策有关。因此,相对于“成本观”,“价值观”下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权益投资者的需要。
2、 从债券投资者的角度
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债券投资者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资产(以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为例)的市场价值。因为在SEC和正式的准则制定产生之前,资产负债表的形成主要由贷款估值的需要和债务契约的需要主导,因此,债务契约对公司资源和债务求偿的估计主要运用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并以此来评估负债人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总而言之,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比基于“成本观”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债券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原因
1、 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根据SFAS157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考虑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的前提下,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时可能收到的或转让出负债时可能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它与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一致的。计量资产公允价值时,首先应当确定其估计价值的前提,之后运用估价技术及其参数进行估计。FASB涉及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公告第114号》(SFAS114)和《财务会计准则第115号》(SFAS115)。在现值计量中SFAS114要求从债权人角度的最佳估计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并运用利率进行折算。因而,SFAS114关于用现值技术对减值贷款的计量并非公允价值计量。而SFAS115规定确认减值损失的条件是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
因此,就F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参与者的假设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的假设估计或参考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估计
2、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目前,IASB尚没有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相关规定主要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教育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中引入“交换价格”的理念,却没有明确交换价格为买入价或是脱手价,也未涉及“市场参与者”假定,因此并不完全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IASB运用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规定可收回金额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IASB对可收回金额的运用主要是从管理者的理性行为出发处理资产。而管理者做出的决策需要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而在资产减值计量中,IASB主要从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有效使用假设来剂量可收回金额,这与“价值计量”的要求并不相符。
因而就I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价值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市场参与者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估计
3、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采用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是概念的演绎不彻底,另一方面二者的分离也提高了准则的复杂性,同时给准则的执行也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根本区别在于估计时所站的角度及由此产生的估价假设不同。公允价值计量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则从主体管理者的理性决策出发,即本质上是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从财务报告的“价值观”看,公允价值计量更恰当。原因如下:
( 1) 从概念层面看 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的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没有提供一个价值计量的中立基础。而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为基于“价值观” 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中立基础,市场是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终裁定者。在有效市场中, 市场所形成的估计不仅是无偏的, 而且是无误的,因此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当通过确认和计量的分离来限制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
(2)从执行层面看,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即使资产存在市场价值,也需要从自身主体出发估计其持续使用中的价值,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是并列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通常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特定主体估计只是市场一致估计的替代。
(3)从计量结果看,当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时,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当不存在任何可观察参数的极端情况下,计量公允价值并不排除使用主体预期的信息和假定,但这些信息和假定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隐含的假定是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的结果一致。
(4)从准则趋同的角度看,FASB一直积极推动公允价值计量,而IASB 在征求意见时也采纳了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财务报告的价值观下, 对资产而言, 何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何时应当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约束, 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我们认为, 对于在交换的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最相关的, 而对于在用的资产而言, 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 实施减值会计可能更为恰当。无论如何, 在价值计量中,不仅需要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 而且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在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参数时, 充分披露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始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实际意义, 除非资产的成本无法获得, 如企业合并交易中取得的资产。同样, 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也并不排斥在初始确认时对交易采用成本计量, 因为价值计量总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 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在初始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是否应当确认首日损益这样的争论。
总之, 与财务报告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考虑到财务报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场的非有效性, 现行准则中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不对称的约束, 即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界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的基础上, 基于公允价值来建立单一的减值计量模型, 以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 并简化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1 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引进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意义重大,首先能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的现时价值。因此这些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更真实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从而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其财务风险。根据这些信息,企业管理层,政府部门,企业的投资者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使企业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趋于统一。第一,目前,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从以上可看出,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第二,收入和费用、成本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的计量属性趋于一致,从而也符合了一致性原则,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也变得更加可比。第三,公允价值的统一运用,避免了企业在计量上的多种计量属性的混乱局面,有利于报表的编制,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时做出的额外分析,减轻报表使用者的负担。
2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2.1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①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②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③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也视不同情况予以了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和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 非货币性交易的计最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改变了原准则按照交易的账面价值入账的方法,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①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②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未满足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4 债务重组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
2.5 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6 金融工具的计量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或事项并未实际发生。无法采用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准确地计量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3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3.1 改善经济环境,建立统一、开放、活跃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 首先,要大力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更及时、更经济。其次,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同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混业经营,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再次,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依法行政,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3.2 建立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和市场信息数据库 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的建立将极大推进价格信息的公开化、实时化,方便企业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数据。把各企业历年已实现的收益、报酬率、成本、价格、生产量、销售量等情况输入市场信息数据库,以备以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采用。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库里过去的现金流量资料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从而使现值技术由复杂变为简单。
3.3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 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市场尽快融合,从而使会计人员去接受市场的锤炼,另一方面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二是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总之,合理的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会计队伍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
3.4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会计实务的实践。短期研究的重点应是对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长期研究应侧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体系健全的研究。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理论界应深入研究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早制定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这个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 篇7
“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全新的计量属性概念,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它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财务会计信息。按FASB的说法,是自愿的双方在非清算的交易中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清偿)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与此大同小异,即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因此,所谓的公允价值就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自愿的双方所达成一致的市场交易价格。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故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以上的公允价值计量通常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但在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计量时,却往往无法取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只能改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值)来进行计量。其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更符合公允价值的涵义,即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现值计量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做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
历史成本之所以能在长期的会计计量实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可验证性。因此历史成本会计相对更可靠。但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则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公允价值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可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业绩。但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却是其致命的弱点。
但是,在不同环境下用户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当利率和资产价值稳定时,历史成本会计尚能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基本的相关性要求。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利率与资产价值稳定这一假定不再成立,用户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提高,可靠性退而居其次。另一方面,现代财务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创造了条件。何况即使是历史成本会计也有大量的估计和判断,所谓精确、可靠与否仅仅是相对而言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日益提高。1990年9月10日,SEC主席Hichard.C.Breedn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而不论其是否可销售)的计量属性。FASB先后颁布了SAFS105、107、115、125、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IASC也较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
可见,历史成本会计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的范例,而公允价值的兴起也体现了用户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的权衡中,由可靠性为主转变为相关性为主。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展望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实质已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如收入要素(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等项目)就是按现行市价来进行计量的。对于负债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条规定“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第37条规定“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都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由于负债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需偿还的金额,而货币又有时间价值,企业未来需偿还的金额一般都大于其负债实际发生时的数额,也就是说负债实际发生的数额实质是未来需偿还金额(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利率折算成的现在价值。所以说负债要素的一些项目实际上也已经是按本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又如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进行计价,这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肯定。此外对无形资产中的专有技术、商誉等项目,不管是采用超额利润法还是余值法来评估其价值,其实质也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原理来进行计量的。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具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辨证统一问题。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并且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会计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过渡。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篇8
1. 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跃和流动的市场上交易, 其标明的市价 (需经实际交易发生的交易费用调整) 提供了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 (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 中, 自愿购买 (或承担) 或出售 (或清偿) 一项资产 (或负债) 的金额。如果具有适用的市场价格, 公允价值就是交易数量与市价的乘积;如果没有适用的市场价格, 公允价值则应基于所处环境, 采用适当的估值技术来确定。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以上机构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 我们可以看出虽不尽相同, 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 而且进行的交易是自愿的, 交易双方是熟悉情况的, 而且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 是双方一致同意的。
其二, 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 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其三, 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从各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各国各机构对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只要在该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 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还是在不活跃的市场中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核心在于“公允”, 其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和负债客观价值的计量, 资产和负债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 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客观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的确认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信息公开即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双方自愿、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
2.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现行的混合计量模式中含有多种计量属性, 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到了五种计量属性, 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那么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在初始计量时, 取得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因为它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市场价格。对历史成本来说, 不涉及后续计量, 是一种静态的计量方式, 资产和负债一直是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反映, 直至出售或清偿, 强调收入和成本的配比。与历史成本不同, 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的计量方式, 公允价值会计除了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计量外, 还要进行后续计量, 强调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虽然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但是出发的角度不同,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属性。
现行成本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的投入价值, 而公允价值站在独立于企业的市场价值 (对于买方是投入价值, 对于卖方是产出价值) , 自制资产现行成本一般低于公允价值, 而新购进资产两者的金额可能相等。
现行市价不强调价格的公允性, 即对交易市场是否公开、活跃无特定要求, 公允价值强调市价的公允性。现行市价完全依赖于可观察的市场价格, 难于对无现行市价的资产进行计量, 而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公允价值可基于得到的最佳信息进行估计确定。
可实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业务中销售该项资产可望得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追加的成本后的金额。由于传统意义的可实现净值并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未经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因此, 对于长期应收和应付项目等而言, 其可实现净值不能满足公允价值的要求。但对于短期应收应付项目, 由于其货币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故其可实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属性:特定主体现值 (根据管理当局的特定用途来估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市场预期现值 (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所估计的现值) , 它本身不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 只是资产或负债的摊销方法, 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它仅仅是确定公允价值计量金额的一种手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 但并不是所有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现值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与利率的结合, 是在某种计量属性下的一种手段或技术, 不是一种可以单独应用的计量属性;现值作为计量属性必须能够反映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种可观察的计量要求, 即交易双方是持续经营的, 交易所达成的金额是双方自愿的, 这种价值就成了公允价值。因此, 市场预期现值是公允价值的一种, 而特定主体现值是现行价值, 不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 篇9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在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交易过程当中, 一般来说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有以下优点:
1.会计信息间的相关性较高。大家都知道, 衍生金融工具有相当多的特点, 包括衍生、杠杆、风险、创新等各种特性。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依靠更多的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才能够判断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机会与风险, 评价收益的浮动区间。利用利润收入和费用损失, 让企业会计报表信息与现时信息同步, 为使用者提供更健全合理的会计信息, 使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包括的财务状况、营业绩效及管理者的投融资决策等。
2.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现在, 收入、成本与费用都是采用配比式的货币计量单位, 而计量属性却没有配比, 收入是根据现时市价进行计量, 成本与费用是根据历史的成本价格进行计量。综上得出, 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核算会计信息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弱化计量属性中的多元性, 让会计计量属性遵从配比原则, 使会计信息中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同步提高。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1.导致部分信息不可比。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常常会看到, 同一份会计报表中, 用历史成本方法来计量非金融性资产, 而用公允价值方式来计量金融性资产, 报表中各项目的计量方式不同, 因而会计项目不可比。拥护者认为, 两种资产项目的本质不同, 完全能够使用不一样的计量基础。
2.操作技术有困难。相对历史成本计量来说, 公允价值计量有较强的技术性, 即使能够克服技术上的难关, 它的成本费用也比较高。在报告期间获取衍生金融产品的现时市场价格是不菲的开销直接增加了会计报表准备期的成本。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建议
(一) 构建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构建框架, 统一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从理论上来说, 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要以规则为整体导向, 这样就能够让会计准则更具体化, 相对应也会更加复杂;相对来说, 这样的导向能够使准则更简单、更容易实际操作, 这种准则是由很多基础原则构成, 在实际的操作上回更依赖会计工作者的专业判断。
笔者认为,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方面制定更具体的估价体制才是明智之举, 在计量目标比较明确的基础下, 根据专业评估机构的相关经验, 对估价技术运用制定标准化准则, 适当控制计量主体选择评估方式, 对大众化的评估方法做出指导性建议, 从而建立规则向导下的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的框架。
(二) 优化会计准则的操作性能
对于衍生金融产品的会计准则来说, 要强化其操作性, 就必须重要下列三点:其一, 坚持新企业会计准则。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必须依附市场, 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经济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 因此, 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市场体制的势在必行的, 只有建立完整有效的资本及金融市场, 才能让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定义最标准的公允价值的概念, 获取最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最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其二, 确定信息披露位置。在最新的会计准则中, 并没有相关规定具体要求衍生金融产品的披露位置, 造成标准不统一, 使用者在阅读时存在某些问题, 不符合规定中要求的清晰明确性, 与此同时, 使用者在综合比较银行财务信息, 分析银行财务情况等方面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 本人认为, 相关准则中应该明文规定, 统一具体披露衍生金融产品的信息。其三, 建立公允价值估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估机制, 寻找最合适的方法手段, 让企业信用与公允价值相联系, 避免因企业信用问题都制约评估公允价值的情况。除了这种方法, 在会计信息披露日, 公布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时候, 可以在相关备注中添加附录, 预测未来衍生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是否存在变化及其变化的趋势。
(三) 健全风险防范及管理机制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通过金融机构的资产持有权参照其拥有资产的意图及能力的情况, 金融机构可以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 并据此确定资产计量的基础。建议今后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时, 一定要限制金融机构的选择权力, 规范新准则模糊不清的概念定义。使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与其风险管理两者的本质目标保持一致, 就是说, 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 同时还能够使其利润最大化。
四、结论
作为新型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拥有很多其他计量方式无法超越的优势, 但公允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可靠性难以保证、难以操作、加大企业经营风险等诸多问题, 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 需要构建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进一步优化会计准则的操作性能, 不断健全风险防范及管理机制。通过全方位的努力, 使国内的金融工具会计行业能够蓬勃发展, 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相关与可靠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75.[1]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75.
[2]吕明晗.金融危机后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9) :116.[2]吕明晗.金融危机后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9) :116.
论企业公允价值计量 篇10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是历史成本的延伸,被用作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因为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真实,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所以公允价值可以满足企业外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大多数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主要运用于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完善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可靠程度最高、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 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适时发布市场监测信息,保证公允价值获取途径的通畅;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交易是人的活动,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运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
3.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1)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应当提高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2)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加快建立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相关规范,在法规方面保证资产评估师的继续教育质量;加强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3)减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损失,改善评估执业环境。
公允计量 篇11
【关键词】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资产减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与当前社会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综述
一些国家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具备公平性的交易 (非清算交易) 中,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在我国,公允价值是指在具备公平性的交易中,洞悉事实的交易各方代表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与一般会计准则的定义相同。由上可知,不同的公允价值的定义的表述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具有某种一致性,并且都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
至今,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过度资产评估这一现象在一些国家是大量存在的。资产价值的严重缺失没有进行正确处理的事件经常出现,使得实业对外财务评估报告存在大量资产虚报和盈亏虚夸的事实,导致实业的评估信息与资产事实差异很大。
在资产评估领域中,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在知识经济腾飞的今天,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都表现得尤为显著。对企业的盈亏起着重要作用的资产减值会计,也会对将来可能增加的全部资产盈亏做出评估。
二、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性分析
20世纪初期一些相关经济文件发布,完整解读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知识,标志着准则制定机构将它在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提高了评估报表的正确性,由于受到经济环境、法规法律及科技条件等外部环境限制,它目前仅仅被作为主要围绕资本评估进行计量的一种工具,脱离了其字面的原本含义,但最大限度地反映实业资产本源的价值,仍是其进步与运用的意义,并且从实业资产的初始评估到后续过程所反映的价值都不是单方面的,从而为决策者的指导和执行者的活动提供更有价值的判断。
尽管两者的产生、发展和具体评估方式的不同,但是它们都被作为是在现行准则中制定可实行经济规则的基本准则。
1.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过程不同
对于我国,公允价值是一个舶来品。19世纪后期美国就有公用事业企业不动产的判定的判例。其中就有“Smyth VS Ames”判例,它正确应用公允价值确定了投资资本的盈亏率。以后的几百年里,公用事业企业普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重估,但施行过程并不是非常理想。伴随着19世纪30年代SEC的成功组建和运行,资产重估增值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与规制,但是,根据20世纪后期的大量调研显示,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重估资产的行动人为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当大,这严重地对评估报告的可靠程度造成了负面效应。以上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不良行为在经济方面活动中的出现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早期又叫“稳健性准则”,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它一开始的使用目标是保护金融机构和其他当事人的利益不受侵犯,目前逐渐成为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会计准则权威制定组织所普遍接受的计量原则。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它们的含义也在渐渐的发生改变。
2.实际评估方式差异巨大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两者的条件和发展的过程不同,所以两者作为评估资产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最后导致一些部门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规则也有很大不同。
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公允价值具有其独特的定义,本文在开头也已经提到。公允价值计量是以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当事人的视角来观察问题,最终确认计量卖出实业资产可能获得的或转让负债可能支付的金额。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要求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计量工具,能随时随地反映实业的固定的资产。可以这样说,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价前提是市场参与者报告资产评估的最佳使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对与资产评估的最佳使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性分析
在财务会计的价值体系中,会计准则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主要对的是未来经济评估负责,需要考虑整个方面,评估资产与负债的计量依据是预期的经济利益盈亏,这个价值体系下下计量资产负债包括初始与后续两方面的计量,其中后续计量需要依据价值进行随机整改。在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都有所体现,它们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凭依的视角和定义概念时所做的假设不同。殊途同归贵,结果仅仅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价前提是市场参与者报告资产评估的最佳使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对与资产评估的最佳使用。总的来说,它们都是要对经济评估负责的,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拥有矛盾但最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两者服务于经济评估的最重目的是一致的。
四、结语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系中,拥有独立法人财产的公司等一些实业,能独立的对自己的实业的资产评估负责。在对实业的资产评估过程中,不论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还是通过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首先分析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的矛盾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并判断它们在经济准则中所起的相似的功能;最后得到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乔元芳. 国际财务报告准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J].新会计,2011(13):56-59.
[2]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5(10):35-41.
[3]周中胜,窦家春.公允价值的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1(11):3-9.
公允价值计量再思考 篇12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又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属性, 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可见, 新准则体系的制订与颁布证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已经得到我国准则制订机构的接受和认同。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为目前公允价值会计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建立适合自身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准则或规范,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1. 会计目标的转变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标准。会计目标定位不同,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提供方式的要求就不相同, 这又会进一步导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上的差异。关于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 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从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可以看到, 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应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在“受托责任观”下, 提供会计信息主要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经营者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防止经营者随意操纵业绩, 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 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应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应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现时信息, 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那么, 就必然要求相应地改革“受托责任观”下所形成的传统会计程序和方法,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 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性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目前, 人们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产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上。因为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 主要通过成本和收入的合理配比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的未来经济前景。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将成本和收入配比时往往带有相当的武断性, 因存货计价、间接费用的分配、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会计处理等, 都存在着多种方法和选择, 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特别是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的出现, 使得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 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 也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 这样, 历史成本不再可靠。再如, 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 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此经济环境的发展, 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只有这样, 才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
3. 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各种风险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创新、金融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在金融创新领域, 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 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 (NIF) 、“期货” (Futures) 、“期权” (Options) 、“远期合约” (Forwards Contracts) 、“互换” (Swaps) ……等。显然, 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看, 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 但传统会计按历史成本法计量却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 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 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 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4.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和推广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现行企业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 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 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 这两者之间的差额 (收益)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 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这两者在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中并未进行区分, 从而出现收益的超额分配, 虚利实分等现象。反过来, 如果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 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见, 公允价值的使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5.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和推广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 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财务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 现实基础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 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 实质上已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如收入要素就是按现行市价来进行计量的。对于负债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条规定“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由于负债是经过一段时间才需偿还的金额, 而货币又有时间价值, 企业未来需偿还的金额一般都大于其负债实际发生时的金额, 也就是说负债实际发生的金额, 实质是未来需偿还金额 (未来现金流量) 按一定利率折算成的现在价值。所以说负债要素的一些项目实际上也已经是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的。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许多优点, 但它也具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 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 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对此, 我们首先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辨证统一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信息使用者, 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 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反过来, 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 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不可靠。从这方面来讲, 公允价值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 竞争并不充分, 市场信息很不透明, 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 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另外, 由于每个会计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要求, 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因此, 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应该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采用公允价值, 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 即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 并且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益完善, 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在我国得到普遍的推广。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的问题与思考
(一)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存在困难的, 准则中规范公允价值的条款无不渗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审慎, 究其原因, 无非是担心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不但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而且会再一次使其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目前对于我国采用的审慎使用态度基本占据上风, 财政部负责人也在多种场合阐述了这一基本观点, 目的是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建议审慎使用的基本理由是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 我们应该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采取适度的态度。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也基本是遵循这一基本理念进行的。
1. 公允价值仍难公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 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 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一方面,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 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 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另一方面, 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 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 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 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 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更让人们担心的是, 由于“公允价值”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并容易被操控, 其广泛应用极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从而操纵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参与制定新的会计准则的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审计部总监金以文认为, 目前中国内地的评估机构一般都是针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行评估, 对于金融类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专业人才也比较少, 经验比较欠缺。总之,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理论上操纵利润的空间比较大。
2.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缺失。
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 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方法问题, 主要回答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另一个是范围问题, 即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前一个问题,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说明得十分有限, 这样以来, 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 却显得办法不多, 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后一个问题, 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 不需赘言。可以看到, 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 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 关于公允价值的判断条件方面, 中国和国际上的差异比较大。在中国市场价格不成熟, 其信息数据并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 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发布相关信息, 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 公允价值较容易取得。如果估算模型的取数略有偏差, 计算出的收益将有非常大的差异;对于业内来说, 财政部包括相应的监管部门都还未能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出一个明确标准, 这将给运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再思考
公允价值即公平价格, 它是一个动态概念, 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会计计量属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公允价值受时间性、地域性、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竞争状况、信息透明度、人们心理因素以及国内外宏微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故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让公允价值尽可能接近理想假设条件下的公允程度, 避免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对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要考虑公允价值对企业及整个金融稳定的影响, 认真听取来自企业界及其监管机构的各种声音, 加强会计准则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有助于形成一种解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更为兼顾的方法, 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之间, 公允价值计量与各监管政策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有助于帮助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更好地理解那些估计可靠的、可鉴证的公允价值的实际方法。
总之, 公允价值的运用要保持适度的谨慎, 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公允价值的缺陷, 并充分发挥其优点, 保证公允价值在我国顺利实施,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服务。
摘要:公允价值即公平价格, 它是一个动态概念, 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让公允价值尽可能接近理想假设条件下的公允程度, 避免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参考文献
[1]卢永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思考[J].金融会计, 1999 (11)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74, 25 (9) :33, 34.
[3]吴群.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思考[J].会计研究, 1997 (10) :75, 77.
[4]葛家澍.财务会计:特点、挑战、改革[J].财会通讯, 1998 (5) :54, 60.
【公允计量】推荐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07-20
企业公允价值计量08-07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06-13
准则判断计量公允价值08-04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09-19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09-23
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05-13
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论文06-12
议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07-10
公允价值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