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指标

2024-06-09

计量学指标(精选5篇)

计量学指标 篇1

摘要: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大环境下, 我国公共卫生类期刊急需借鉴借鉴国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该文使用2015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 (JCR) 和Web of Science, 研究分析Q1区SCI公共卫生类技术期刊基本特征和期刊影响因子 (IF) 、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自引率和统计年自引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力等计量学指标, 发现我国的公共卫生领域期刊国际国际影响力不高, 稿源国际率低, 论文影响力低。此类期刊需要与国际出版平台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编委作用, 丰富文章类型, 组稿高被引文章反映出的热点领域稿件, 并落实国际化办刊措施。

关键词:公共卫生,出版周期,影响因子,高被引文章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近期国际上及中国频发的公共卫生问题, 特别是2014年突发传染病事件如埃博拉爆发、脊灰疫情复燃、中国广东登革热流行等, 将大众关注度提到新高。

汤森路透2015年7月发布的2014年《期刊引证报告》 (JCR) 显示[1], 我国的科技研究发文量迅猛增高。而在公共卫生领域, 我国公卫领域发文量在2003年SARS爆发逐年上升, 由2003年的第九名, 到2007年仅次于美国发文量位列第二, 并一直保持至今。然而, 该领域相应的SCI期刊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时值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正处于“机遇期”, 该文通过分析位于Q1区的40种公共卫生领域SCI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平台和出版语言, 载文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自引率、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等计量指标, 找出我国公共卫生类期刊与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差距, 以期能为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确方向。

1 研究方法

数据统计基于2015年11月30日检索汤森路透数据库。链接ISI Proceedings网址[1], 进入Web of Science页面, 基本检索选择出版物名称, 时间跨度界定2010~2014年, 检索国家/地区和文献类型并分析结果;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结果界面进入创建引文报告, 检索发表论文篇数排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点击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选择JCR版本和检索年;进入学科分类选择PUBLIC, 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 HEALTH并通过期刊标题观察位于Q1区期刊数据。检索结果为2014年SCI收录公共卫生类Q1区期刊。点击所选期刊的超级链接, 获得每种刊的详细信息。经过归纳、分类、总结和分析, 得到SCI收录公共卫生类Q1区期刊的数据。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国家分布、出版语言、出版方式、出版单位和出版周期

位于Q1区的公共卫生学术期刊共有40种。美国18种, 欧洲20种 (其中英国13种, 荷兰2种, 瑞士2种, 丹麦1种、德国1种、芬兰1种, 新西兰1种, 日本1种;除一本瑞士办期刊为多语种期刊外——B WORLD HEALTH ORGAN, 其余均为英语。从国家和语言分布可以看出, 高影响力期刊大多来自英美, 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有关: (1) 国际上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且JCR数据库中的主要数据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全部都是英文收录, 其他文种需要翻译成英文。 (2) 英美是经济发达国家, 这与公共卫生发展方面高度发达是一致的。

在所有SCI收录公共卫生学科165种期刊中, 有32种是OA出版方式, Q1学科中有5种期刊是通过OA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形式出版的, 分属英国 (2种) 、美国、瑞士和日本, 其中影响因子排名前十位中占3种。尽管国内外均有报道显示, OA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即年指标均高于非OA期刊[2], 且在医药卫生领域OA出版期刊被引频次逐年大幅提高[3]。

这40种期刊的出版单位绝大多数 (36种) 是国际著名的出版商, 如Elsevier、Oxford、Springer、Taylor、Wiley等。其他有大型学术团体, 如日本流行病学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依托大型出版商办刊仍是学术出版主流, 欧美国家出版方式已经全面市场化并与国际接轨, 而我国在国际化出版方面需加快脚步[4]。

40种期刊中, 21种是半月刊或月刊, 13种是双月刊或季刊, 3本是8或10期/年, 两本是年刊, 还有一种多语种期刊是没有明确的分期。除了特殊的期刊EPIDEMIOL REV和ANNU REV PUBL HEALTH是一年一刊, 所有期刊均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稿源数量也基本适合出版要求。由于公共卫生学科的特殊性, 有些研究需要长期大样本进行积累, 并进行回顾综述分析研究, 所以像EPIDEMIOL REV和ANNU REV PUBL HEALTH这样的年刊, 其影响因子仍能位于第4、5位, 且强于多数月刊、双月刊期刊的影响力。

2.2 计量学指标统计分析

Q1区40种期刊的IF在2.699~10.042之间, 平均值4.297, 5年IF平均值为4.657。即年指标 (Immediacy Index, Im In) 在0.351-4.345, 平均值1.110。Im In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用来评价哪些科技期刊对热点反应快速发表了大量热点文章, 进而能够衡量该期刊中发表的研究成果是否紧跟研究前沿的步伐。同等情况下, 引用期刊的发表周期越短, 源期刊的即年指标越大, 因为引用期刊的发表周期越短意味着源期刊论文被引情况越早被检索, 但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5], 即广义的“发表周期”包括写作、退稿等时间。

注:ANNU REV PUBL HEALTH有一个特殊文献类型是book, 对被引频次贡献大。总被引3 361, 除去自引3291。

40中期刊的总自引率平均15.5%, 5年自引率平均9%, 对期刊IF值的贡献相对合理。其中一本期刊PAEDIATR PERINAT EP的IF值中高达57%属于自引贡献, 说明有人为操控IF值的嫌疑。短期大量自引可能会大幅提高影响力, 但长时间人为操控就有可能被JCR排除在外。

40种期刊的特征性影响因子分值在0.002 04~0.057 49之间, 平均0.019 2, 与知名大学科期刊还是有较大差距。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LANCET GLOB HEALTH其特征性影响因子较低, 仅0.002 04, 在Q1区期刊中排名最后, 说明其有引文的数量和质量不相符, 可能存在施引期刊的层次相对较低的现象[6]。而论文影响力平均值通常假定为1.00, 大于1.00标明期刊中的每篇论文影响力较高, 而这40种期刊绝大部分影响力分值高于1.00, 均值为1.779, 说明40本期刊的论文整体影响力较高。

2.3 发文量及国家分布、论文类型、高被引文章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发文量来衡量。检索2010年—2014年在公卫领域期刊产出论文数和地区分布时发现 (图1) , 我国发文量位于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表明了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具较强的科研实力。而IF排名前五位期刊发文地区分布 (图2) 时发现, 高影响力论文集中在英美, 中国则排名第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公卫领域文章可能存在发文量与质量相分离的状况, 中国的公共卫生稿件质量需提高;同时由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期刊影响力不高, 大量的优质稿件趋向投稿其他高影响力期刊。因此, 只有提高自身期刊质量和国际知名度, 才能更好的吸纳优质稿源。

2014年IF排名前五位的期刊发表的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英美 (表1) , 除两个年刊特殊情况外均多为各国际稿源。国际稿源率按IF排名依次为:81%、77%、49%, 57%、8%, 而我国公卫期刊的稿源大多来自中国, 国际化程度明显不够, 国际稿源又多是经济欠发达国家。

表2是2014年IF或者期刊影响力等任一指标高的期刊及两种年刊与中国IF最高的公卫期刊BIOMED ENVIRON SCI出版文章论著和综述引文结果。可以看出, review自引较Article少, 对影响因子贡献质量好。虽然Article论文是针对研究的原创和前沿性, 而review论文因广泛性特点引起各个专业领域的引用, 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 在研究高被引文章对IF的贡献时发现 (表3) , 2014年LANCET GLOB HEALTH仅5篇高被引文章的贡献率达到了38.3%, 单篇最高引用68次, 对If的贡献值也是最大的。而且其他学科期刊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曾造就过“两篇论文造就的影响因子神话”[7]。这些都说明, 高被引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非常巨大, 因此需大力加强高被引论文的选题和策划;同时, 这些高被引论文的背后正是反映了学科的研究热点, 也是我们组稿的优先选择方向。

3 优秀公卫学科期刊启示

40种高影响力期刊稿源丰富, 国际化程度高, 论文影响力大。国内期刊该充分发挥主编或编委特别是国际编委的作用, 以其学术影响力组约优质稿源甚至国际优质稿源, 提高每篇稿件和期刊的影响力。而中文的公共卫生领域期刊可以尝试中英文出版, 同时并规范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等JCR检索条目。在鼓励英文办刊的环境下, 也可以探索依托国际著名出版商升读合作。SCI收录期刊以月刊和半月刊居多, 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多语种期刊也能依托强大的国际出版商, 期刊显示度高, 国际影响力高, 部分通过OA方式出版, 出版时滞短, 有利于吸纳高质量前沿稿件。缩短出版周期以吸纳前沿和新颖性稿件, 但要根据期刊情况来规划, 不能盲目缩短出版周期。

研究发现, 文章类型对SCI期刊的IF值有直接的影响。综述引用率高, 组稿高质量综述能对IF将有不小贡献。另外, 评论、热点研究、综述、简报等的引用次数也都计算在IF的总引用次数中, 而且不会增加IF计算时分母的量。因此, 丰富文章类型、创办特色的栏目也是提高IF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影响丽而言, 高被引文章作用最大, 而且所反映的学术热点, 是我们组稿的重点, 加强选题和策划是有效的途径。

通过高自引和低载文量提高引用率等人为手段, 或许可以短期内达到提高IF的效果。低载文量意味着可供研究者、读者阅读下载、引用的的信息量小, 容易被读者群忽视, 而且如果期刊总是高自引, 有可能被JCR淘汰。人为操控影响因子将产生长期不良的影响。因此, 可以尝试提高载文量, 丰富各类创新性学术研究观点, 使期刊拥有广泛可读的信息量, 以供阅读、下载和引用, 人为操控不可行。

目前期刊正在向无纸化方向发展, 大量新媒体被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中。例如, 前述40期刊中有的已经实现OA方式出版, 并且已出现没有明确卷期的期刊。而BIOMED ENVIRON SCI虽然依托了Elsvevier平台出版, 也落实了论文DOI标识, 但并没有引入新媒体来宣传BIOMED ENVIRON SCI的特色和优质论文。探索论文二维码、作者ORCID标志, 提高国际辨识度, 并加入新媒体手段, 以方便宣传和读者群阅读。

4 结语

无论何种手段, 增加国际来稿、提高稿件质量、缩短发表周期是提高影响力的最根本途径。中国的公共卫生期刊特别是SCI收录期刊需与国际化出版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编委的学术作用, 在文献类型、稿件质量、出版周期等方面提高期刊国际化程度。是否OA出版应与杂志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文章类型、加强高被引文章热点方向组稿是增加引用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ISI Proceedings.Web of Science[EB/OL].[2014-11-20]http://isiknowledge.com/wos.

[2]The Open Citation Project—Reference Linking and Citation Analysisfor Open Archives.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and downloads (hits') on citation impact: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EB/OL]. (2014-02-10) [2014-02-20]http://opcit.eprints.org/opcitpapers.shtml.

[3]秦小川, 蒋士卿, 刘雪立.OA出版对我国学术期刊相关引证指标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8) :985-990.

[4]仲西瑶, 步召德.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99-302.

[5]俞立平.从时间周期看总被引频次与即年指标评价误区[J].中国出版.2014 (12) :8-11.

[6]杜建, 张玢, 刘晓婷.期刊影响因子、h指数、相对h指数及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情报杂志, 2011 (30) :23-28.

[7]于伯章, 钱俊龙.2013年SCI收录核科学技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6) :639-647.

[8]孙学军.两篇论文造就的影响因子神话[EB/OL].[2014-07-23]科学网博客,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3394354634b.

计量学指标 篇2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2009年版(统计年限为2005—200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以收录的41种“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作为统计期刊,分别对其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分别计算每一年相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并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相应年的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经统计,《国际护理学杂志》4年中的总被引频次均位于本系列榜首,分别为1677、2118、2750、3357,相对较高且稳定,说明该期刊总体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受学者型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学术交流亦较为广泛。

2006-2008年版中本系列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均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分别为11、43、87;《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在这3年中均较之略高。2009年版中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是《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总被引频次为113次;而《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较之略高,为116次。表明这两种期刊对目前医学研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也可能与其专业面窄且同其他学科交叉少有一定关系。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质量并不均衡。

由表1可见,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所占比例数较大,其中总被引频次<500的期刊数逐年减少,500≤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数变化不大。2006-2008年版均未出现总被引频次≥3000的期刊,到2009年版仅有1种。由表1可以看出,该系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创刊时间长、出版周期短、载文量较大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值。

(二)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数所得到的比例。影响因子是目前公认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

统计显示,2006~2008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期刊均为《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其影响因子分别为1.177、1.304、0.980。

2009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国际护理学杂志》,为0.888;《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次之,为0.797。

以上统计表明,4年中这两种杂志的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影响因子较稳定。

4年中影响因子最低的期刊分别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年版,0.066)、《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版,0.132)、《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年版,0.162)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版,0.16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其本身学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受所报道学科性质的影响,导致与综合性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2显示,影响因子<0.3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减少,由2007年版的31.7%减少到2009年版的14.6%;0.3≤影响因子如,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增加,每一年比其前一年均增加10%左右。这与从2006年初开始“国外医学”系列陆续更名改版为“国际医学”系列,其办刊宗旨及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有一定关系。0.5≤影响因子<0.7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也逐年略有增加,由2006年版的13.5%增加到2009年版的22.0%。但0.7≤影响因子<1和影响因子≥1的期刊数有波动,甚至2008年版和2009年版中为0。另外,0.3≤影响因子<0.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最大,2006-2009年版中分别为43.3%、36.5%、46.3%和56.1%;其次为影响因子<0.3组,期刊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9.7%、31.7%、22.0%和14.6%。总之,该系列中半数以上期刊的影响因子<0.5,表明该系列中学术影响力较高的优秀期刊为数不多,期刊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说明该系列期刊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三)指标平均值对比及分析

“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指标平均值是指该系列中全部统计期刊相应指标的平均值;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指标平均值是通过统计《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学科分类表”中医药卫生类的17个学科领域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后,再分别计算相应平均值而得到的。

由表3可见,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但均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线以下,说明该系列期刊总体被使用和被重视程度还不够高。2006-2008年版该系列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年小幅上升,2009年版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没有明显变化。而这项指标略低于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平均水平,这与“国际医学”系列以刊登综述为主、论著为辅有关。同时也表明,该系列期刊所刊论文创新性与影响力相对不够高。

总之,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这两项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相应年医药卫生类期刊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为使“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尽早赶超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优势栏目,扩大版面,不断提高期刊影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更名为《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后,在过去单一的综述、译文、文摘“三合一”固定栏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论著、述评、讲座、海外专递等新设栏目,特别是从2008年下半年增设了“国际期刊连线”栏目,刊登Radiology和EuropeanRadiology论著摘要的中文译文,自原文出版到刊登最短间隔1个月,大大缩短了发表时滞,同时,每期的刊载量也从72页增加到104页,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广大专业人员的欢迎,提高了该刊的影响。

(二)积极发现优秀作者,约组优质稿件,提高载文质量

为确保论著的质量,在充分发挥编委作用的同时,还应实时跟踪本刊优秀作者及中华放射学会各学组骨干的学术动向,及时搜集其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情况,主动约稿。编辑部还应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会议,去捕捉、感受前沿的专业信息,发现研究热点,主动联系并约稿。同时,定期向国内外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约组述评、专题讲座及海外专递等稿件,使每期刊物都有新视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提高专业素质

计量学指标 篇3

编辑部2005年主持新疆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引证率统计与分析” (院2005Y08号) , 该项目荣获2010年新疆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主持新疆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新疆农科院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xjnky-2012-y07) , 2014年主持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项目“民族类和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MGKJQY404) , 2014年主持新疆农业科学院公益性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 (KY2015020) 。通过编辑学项目的研究, 极大地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编辑质量与水平。

《新疆农业科学》2013年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农业特色科技期刊奖、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奖和优秀网络奖;2014年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农业期刊编辑创新奖、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14年特色品牌期刊与学术影响力提升奖、2014年期刊社会服务奖和“百会万人下基层”先进集体奖。2014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D来源期刊, 每期均优先数字出版。

《新疆农业科学》是全国中文、中国科技、中国农业、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РЖ) 、CJCR、CSCD等国内外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新疆农业科学》已成为展示新疆农业科研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数据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CSTPCD) , 新疆农科院刊登的基金论文数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161和143篇, 连续两年进入国内CSTPCD研究机构前50名, 分别排名第29位和39位。根据《引证报告》, 《新疆农业科学》基金论文比1.00, 当年发表农科院基金论文分别为115篇和102篇, 当年占农科院基金论文数比例分别为71.4%和71.32%, 连续两年对新疆农科院进入国内研究机构前50名贡献率超过70%。

新疆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投稿中, 以在《新疆农业科学》发文数量最高, 一直超过总发文量的50%。选择《新疆农业科学》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刊登的论文进行计量指标分析, 客观反映新疆农业主要研究机构和高校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本文主要针对2013—2014年《新疆农业科学》刊登的所有论文, 从论文来源、分布和通讯作者构成、基金项目论文数等方面分析新疆2013—2014年农业科研现状和学科发展状况等。

一、新疆主要农业科研、高校机构刊登论文情况

2014年共刊登论文343篇, 较2013年度的339篇增加4篇。其中新疆农业大学124篇, 占36.15%, 较上年度133篇减少9篇, 占比例下降3.08%;新疆农科院71篇, 占20.70%, 较上年度66篇, 增加5篇, 占比例提高1.06%;石河子大学45篇, 占13.12%, 较上年度61篇, 减少16篇, 占比例下降4.89%;新疆大学17篇, 占4.95%, 较上年度23篇, 减少6篇, 比例下降1.83%;塔里木大学16篇, 增加2篇;新疆农垦科学院9篇, 增加5篇;新疆林科院6篇, 增加2篇;其他研究机构和高校等49篇, 较上年度减少5篇。总体来说, 增减幅度不是特别大, 基本保持稳定的数量水平。

刊登论文统计结果显示, 新疆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继续保持前列, 并呈现持续稳定的势头。新疆农科院2014年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将2项, 连续10年荣获一等奖, 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新疆农业科学》这10年共发表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的论文数1000余篇。有些机构刊登的论文数量下降或者增幅下降。这些除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有关外, 这种变化也可能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关。

对2013年、2014年的论文统计和分析表明,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在新疆农业高校、农业科研单位中承担农业基础领域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数量最多, 科研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竞争优势较强, 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兵团则以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综合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强。分析还表明, 本刊投稿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论文分别占30%和60%, 即本刊的稿源主要来自这两大机构, 而且是本刊的主要作者群。这说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在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见图1。

(一) 2013—2014年新疆农科院主要研究所发表论文的计量指标

据两年统计, 《新疆农业科学》发表论文数在CSTPCD中统计显示, 占全年度大农业基金论文40%~50%, 表明《新疆农业科学》是反映主要研究所科研动态和学术交流状况的重要平台, 能客观地展现新疆农科院各研究所、科研现状、发展动态等,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014年新疆农科院在《新疆农业科学》共发表论文71篇, 排名第一;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14篇, 较上年度微生物应用研究所9篇提高5篇;排名第二的植物保护研究所9篇, 比上年度排名第二的经济作物研究所、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的8篇, 增加1篇。该年度排名前三的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发表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3.33%, 较上年度排名前三的微生物应用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 (并列第2名) , 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园艺作物研究所 (并列第3名) 所占当年论文总数21.21%, 提高了22.45%。显示出这3个研究所本年度科研活跃度和创新活力较强, 如图2。

(二) 2013—2014年新疆农业大学发表论文的统计与分析计量指标

2014年新疆农业大学共刊登论文共计124篇, 较上年度的133篇下降9篇, 其中林学与园艺学院刊登30篇, 占论文总数的24.19%, 列第一, 比上年度排名第一的草业与资环学院的27篇, 增加3篇。动物科学学院刊登论文25篇, 占论文总数的20.16%, 列第二, 较上年度排名第二的林学与园艺学院26篇减少1篇。农学院刊登论文21篇, 占论文总数的16.93%, 列第三。动物科学医学学院刊登17篇, 占论文总数的13.70%, 列第四。草业与环境学院12篇, 占论文总数的9.67%, 列第五。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8篇, 占论文总数的6.45%。和2013年比较, 林学与园艺、农学、动科、草业、动医学院发文较多, 表明这些学院科研工作较活跃, 学科科研综合实力和水平较高, 优势比较突出, 也显示新疆林果近几年来发展较好, 科研项目多, 产出的阶段性成果也相对较多, 见图3。

(三) 2013—2014年石河子大学发表论文计量指标

2014年石河子大学刊登论文共计45篇, 较2013年度的61篇减少16篇, 其中农学院34篇, 列第一, 占论文总数的75.55%;生命科学学院4篇, 排第二, 占论文总数的13.33%;动物科技学院4篇, 占论文总数的8.88%。显示农学院研究项目较多, 阶段性成果较多, 一直保持优势, 见图4。

(四) 2013—2014年新疆大学发表论文计量指标

2014年新疆大学共刊登17篇论文, 与2013年度23篇论文比较, 下降6篇, 其中生命科学学院9篇 (与上年度比较下降6篇) , 占论文总数的52.94%;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篇, 占论文总数的41.17%。与上年度比较生命学院论文, 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论文数的下降, 从一个侧面显示本年度涉农论文项目有变化, 论文数也会相应有变化, 见图5。

二、2013—2014年刊登论文学科分布

据统计, 2014年《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数量前10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 (79篇) , 与上年度的学科相同 (56篇) ;畜牧兽医 (59篇) , 上年度为作物栽培育种 (56篇) ;植物保护 (36篇) , 上年度为畜牧兽医 (39篇) ;作物栽培与育种 (33篇) , 上年度为植物保护 (34篇) ;土壤肥料 (32篇) , 上年度为草业与环境 (28篇) ;草业与环境 (22篇) , 上年度为土壤肥料 (20篇) ;农业机械 (21篇) , 上年度为生命科学 (20篇) ;生命科学 (17篇) ;贮藏加工 (16篇) 、微生物 (10篇) , 共发表论文325篇, 占总发表论文总数的94.75%, 2013年这些学科共发表论文248篇, 占总发表论文数的43.12%。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 占论文总数的23.03%, 表明在新疆农业研究领域中, 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 科技产出较多, 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 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 属于新疆优势学科, 见图6。

三、2013—2014年通讯作者构成情况

2014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56人, 占作者总数的74.63%, 与上年度的25人, 占75.81%, 基本持平;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79人, 占作者总数23.03%, 与上年度的689人, 占20.05%, 也基本保持一个水平。2014年副高、正高合计:97.66%, 与上年度合计95.86%继续保持高职称作者比例。年龄构成分析表明, 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69人, 占作者总数的49.27%, 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49人, 占作者总数的43.44%, 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18人, 占作者总数的92.71%;博士生导师108人, 占作者总数的31.48%, 硕士生导师109人, 占作者总数的31.77%, 硕导和博导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63.26%, 与上年度的75.13%相比有所下降。表明本刊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 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 对本刊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见图7—9。

四、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计量指标

对2013—2014年本刊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级项目论文201篇 (上年度213篇) , 占全年总数的58.86% (上年度62.83%) , 省部级项目论文130篇 (上年度87篇, 占25.66%) , 占全年总数37.90%, 地厅级项目论文12篇 (上年度39篇) , 占全年论文总数的3.4%。

2014年度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1篇, 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6.50%, 比上年度的300篇、88.50%有所提高, 表明本刊接近90%的论文来源于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 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 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 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

《新疆农业科学》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为主, 地厅级、校级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见图10。

五、年度审稿专家情况

2014年, 《新疆农业科学》进一步完善了审稿专家制度, 强化了内部管理, 在审稿专家的学术把关, 本刊的论文水平、审稿时效、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2014年度累计审稿专家391人, 计978次, 以审稿质量与审稿时效为主要依据, 评选出优秀审稿人24人。

六、结语

对《新疆农业科》2003—2014年刊登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 对论文机构分析、学科分布、作者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为新疆农业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管理部门、决策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和准确地从一个侧面了解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术动态, 评价研究人员个人和研究团队、项目组及研究部门科研创新能力、活跃度、影响力和学术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表明, 《新疆农业科学》在推动新疆科技进步、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 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与奖项, 为《新疆农业科学》国际化发展、争创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琼, 王芳, 何婧, 等.2013年《新疆农业科学》文献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7) .

[2]张琼, 王芳, 郭文超, 等.《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刊登科技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8) .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4]张琼, 王芳, 郭文超, 等.《新疆农业科学》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年度报告 (2005) [J].新疆农业科学, 2008 (S1) .

[5]张琼, 王芳, 郭文超, 等.《新疆农业科学》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年度报告 (2006) [J].新疆农业科学, 2008 (S1) .

计量学指标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于2010年10月,利用宁波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部分资料,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宁波市2个区县7所中小学本市户籍6~18岁汉族学生3 087名。其中男生1 526名,女生1 561名;城市学生1 554名,农村学生1 533名。

1.2 方法 采用全国体质调研规定的统一标准化的调查方法,所有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均经过培训。中小学生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3版)》[2],血压测量采用立柱式水银血压计、医用听诊器,血压连续测3次,以平均值为最终血压值,舒张压以柯氏音第Ⅳ时相为标准。腰围、臀围测量采用软皮尺,使用前与钢卷尺进行校对,误差不得超过0.2 cm。体重采用杠杆秤,使用前进行校对,误差不得超过0.1 kg。测量身高、体重均脱鞋脱帽,只穿单衣裤。所有测量均在各学校集中进行。

1.3 统计分析 参考有关文献,将6~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年龄分为5组[3],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之间各年龄组的体格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Excel录入数据,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计量指标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探讨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Perason相关分析,应用Stepwise多元回归探讨有关指标对血压的影响。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中小学生形态学特征

从表1来看,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之间除腰臀比值在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在部分年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要表现为9~17岁农村儿童青少年学生体格发育指标略低于城市。男生的身高、体重、腰围、腰围臀围比、BMI均高于女生,而腰围身高比小于女生,臀围在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之间除在6~8岁组的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年龄阶段的许多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与同年龄段城市学生比较,*P<0.05,**P<0.01。

注:与同年龄段男生比较,*P<0.05,**P<0.01。

2.2 中小学生高血压患病情况

宁波6~18岁中小学生高血压患病率为2.49%,其中男生为3.01%(46/1 526),女生为1.99%(31/1 561);城市学生患病率为2.45%(38/1 554),农村学生为2.54%(39/1 533)。各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的性别、城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血压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围身高比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腰围臀比外,其他指标与男、女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3。

2.4 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围身高比对血压的影响

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值、腰围身高比对男生血压值的影响(自变量进入模型概率水准为0.05,移出概率水准为0.10)。结果显示,Hip,WHtR,BMI等指标进入收缩压回归模型(β值分别为0.13,0.56,-0.24,P值均<0.01),年龄、BMI进入舒张压回归模型(β值分别为0.43,0.26,P值均<0.01),且共线性诊断结果VIF均小于3,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

应用同样方法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围身高比对女生血压值的影响,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仅有腰围和年龄指标进入回归模型(自变量进入模型概率水准为0.05,移出概率水准为0.10),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β值分别为0.30,0.19;舒张压:β值分别为0.13,0.34,P值均<0.01)。

注:**P<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危险因素之一,与多种慢性病有着密切联系。目前研究发现,成人高血压很多源于儿童期,且儿童血压偏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4]。因此,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早期发现和预测高血压,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

研究发现,宁波市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9%,其中男、女生分别为3.01%和1.99%,低于相关研究结果[5,6]。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随着人体脂肪组织的增加,血压也相应升高[7]。近年来有大量前瞻性和横断面研究关于人体测量学指标评估血压变化的意义,并寻找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8]。国外一项关于5~11岁儿童的大规模横断面研究表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高血压的监测指标[9]。成人人群也有类似的发现[10]。我国一项前瞻性人群研究发现,体质量指数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体质量指数和腰围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11]。宁波市目前城乡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全球总体水平,已达16.04%[12]。有研究发现,肥胖儿童高血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高达11.37,BMI过大是青春期肥胖儿童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13,14]。

计量学指标 篇5

1 CSI简介

CSI《China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简称) 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正式推出的一款全新资讯类产品,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于引文评价的事实型数据库, 主要用于衡量国内科学研究绩效、跟踪国内科学发展趋势、适合众多使用群体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该数据库涉及理、工、农、医和社会科学等39个主流学科, 评价数据源于2001年至今的4 000余种中国科技期刊的千万级引文数据和近百万条中国海外发文数据, 数据每双月更新[3]。CSI通过基于引文数据的整理、分析、挖掘来揭示学者、机构、地区、期刊的学科贡献及影响力, 反映国内近10年来科研水平, 体现科学发展前沿和趋势。

2 CSI功能

从CSI主界面 (如图1) 可以看出, 它从国内期刊论文和中国学者海外期刊论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指标分析评价包括三个功能模块:中国国内论文科学指标分析;中国海外论文科学指标分析;中国地区科技指标综合分析。其中:中国国内论文科学指标分析包括对中国学者、机构、地区、期刊及国内学科的整体评估、研究前沿、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学科基线发展动态和趋势做定量化的指标分析;中国海外论文科学指标分析是针对中国学者海外发表或者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论文做关于机构、地区、学者的海外科学指标定量分析, 以此揭示各研究团队在海外的影响力;中国地区科技指标综合分析通过论文统计、专利统计、成果统计、技术市场、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科技进步监测等指标, 用数据再现地区的科技投入与产出关系, 客观揭示地区的科技影响力及发展趋势。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以CSI2001—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 对西北农林科大2001—2010年的国内论文各项科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采集于2011年1月31日。

3.1国内发文量、文献被引量、学科分布科学指标分析

CSI的中国国内论文科学指标分析模块的统计数据显示, 西北农林科大近10年在全部学科中的发文量为28 026篇 (如表1) , 在国内2 787个全部学科机构中排名第30位 (如表2) , 在同类高校机构中排名首位 (如表2) 。发文量最高的年份为2010年, 发文3 703篇。10年来文献被引量68 386次, 被引量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 被引次数达到9 979次。文献被引量在2 787个全部学科机构中排名第26位, 在同类高校中位居第3 (如表2) 。5年平均统计发文量呈上升趋势, 2006—2010年发文量最高, 达到17 586篇;2003—2007年被引量最高, 达到47 379次。可以看出, 西北农林科大近10年的科研论文产出率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科研论文的影响力呈逐渐上升的可喜趋势。

同一机构下多个学科的产出与影响力排序可以体现该研究机构内部院系的竞争关系。西北农林科大10年发表的28 026篇科研论文主要分布在农学、畜牧兽医、经济学、生物学、植物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学科, 在计算机与自动化、建筑科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化工、昆虫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发文量均在200篇以上。西北农林科大发文量排名前8的学科及在全国机构中的排名如表3所示。

同一学科下的研究机构产出与影响力排序可以体现研究机构间的竞争关系。通过对西北农林科大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两大主学科的发文量和总被引次数的统计, 排名前10的核心团队如表4、表5所示。各学科发文量和总被引次数及篇均被引量指标的统计可以体现研究机构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及各项突出的研究成果。

根据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0年9月1日最新排名, 西北农林科大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这两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4]。ES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推出的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的全球11 400多种学术期刊和1 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只有近10年按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在前1%的学科方可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5]。CSI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了, 随着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的实施, 西北农林科大的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学科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优势学科向国际前沿延伸的态势明显, 社会影响和辐射作用日渐增强。

3.2 学者科学指标分析

同一机构下高影响力的学者代表了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通过CSI数据库的统计得知, 西北农林科大共有593位核心研究成员发表文献, 他们在这10年里对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中张兴、张涌、李华、李生秀4位学者近10来的发文量各超过了200篇, 发文量排名前20的学者如表6所示, 其发文量均超过150篇。不同发文量区间人数的统计如表7所示。论文被引次数越高说明该学者论文的影响力越大, 论文被引量最高的学者为李生秀教授 (注:为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持人) , 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前20的学者如表8所示。当中, 李生秀、张兴、李华等学者既为高论文作者、又为高被引论文作者。

同一学科领域里高影响力研究人员的定量分析能客观地体现这些学者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及某一学科的核心群体。本文对农业科学、生物学科领域的核心群体进行统计, 农业科学领域有13 495位学者发表了文献, 文献被引量排名前10的学者信息见表9所示, 其中曹卫星、张福锁、于振文、绍明安、沈其荣、康绍忠等是农学学科领域的核心学者;生物学领域有16 421位作者发表了文献, 文献被引量排名前10的学者如表10所示, 其中傅伯杰、肖笃宁、方精云、彭少麟等是生物学科领域的核心学者。

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顶尖论文指标分析

顶尖论文代表了该机构的多个研究方向, 高被引论文代表了学科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动态, 热点论文代表了一个潜在的研究热点。通过CSI数据库统计得知, 10年里西北农林科大顶尖论文共有680篇, 主要分布在农学、生物、畜牧兽医、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化工、药学、水产科学等学科;在全部学科中, 高被引论文有656篇, 其中前20篇被引用次数均超过40次, 又以该校学者邱莉萍2004年发表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第3期上题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一文被引用119次排名第一。我们知道学术论文中的引用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同行认可, 就某篇论文而言, 被引用的次数越多, 说明该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 它对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论文的学术价值[6]。西北农林科大近两年发表的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被高度关注的热点论文共有91篇, 其中《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松花江哈尔滨站近100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2个山羊品种多胎性状的微卫星标记研究》、《两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间接推求方法对黄土的适应性评价》等论文近两年的被引次数均超过4次。与同类高校相比,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在顶尖论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的数量均在西北农林科大之上, 说明西北农林科大在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4 启示

C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出西北农林科大2001—2010年近10年来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呈现可喜的发展趋势, 同时与同类其它高校和研究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CSI是一个动态数据库, 数据每两个月进行更新。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CSI数据库的评价分析功能, 可以帮助决策者对比机构科技发展水平、衡量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出关系。同一机构下多个学科的科研产出与影响力排序不仅体现该研究机构内部院系间的竞争关系及该研究机构的学科优势, 而且还可以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根据机构的研发能力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科研产出;而同一学科下的各研究机构产出与影响力排序不仅可以体现研究机构间的竞争关系, 帮助科研工作者挑选合作单位、选择工作机会, 而且可以帮助科学评估专家了解机构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平衡问题。

通过CSI对学者科学指标的定量分析, 不仅能帮助用户了解各学科的专家群体并再现这些专家近年来的各项突出研究成果, 而且对科研管理人员选拔和人才引进、对出版社和编辑部遴选编委会成员和发现潜在作者、对科学评估专家了解作者的科研轨迹和学术成果、对科学研究人员寻找导师和合作者均有参考作用, 而同一学科下核心学者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对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CSI对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的定量分析, 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重要研发项目的开展情况, 制定长远规划和标准, 掌握领先技术和前沿问题, 得到最新的管理策略和实践信息;帮助出版社或期刊编辑基于热点研究和前沿问题分析初步判断文章价值, 追踪特定研究领域的热门趋势, 为策划选题或设立新刊提供决策依据;帮助科学评估专家洞察科研领域的变化和趋势, 发现崭新的前沿课题;帮助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人员全面获取研究课题资料, 快速定位最为相关的信息, 敏锐发现研究热点和趋势, 密切跟踪领域最新进展。

高校图书馆作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应充分利用各类检索系统或文献计量数据库对高校国内外的科研成果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及时客观地揭示和报道学校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情况, 这些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在介绍CSI数据库功能的基础上, 利用CSI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10年来的国内学术论文在全部学科中的发文量、文献被引量、研究成果主要学科分布、顶尖论文、高被引论文及高影响力的研究成员等各项科学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重视利用CSI的评价分析功能不仅对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出版社或编辑部均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而且对高校图书馆在搞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CSI,研究绩效,科研论文,学术论文,科学指标,文献计量

参考文献

[1]熊璐.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邱均平, 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 2003 (4) :22-28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CSI数据库介绍[EB/OL]. (2010-06-01) http://lib.nwsuaf.edu.cn/old/wxjs/txt/zysm/CSI.htm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我校2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EB/OL]. (2010-09-19) .http://news.nwsuaf.edu.cn/html/xiaonaxinwen/20100919/11161.html

[5]邱均平, 马瑞敏.引文索引的功能与科学评价: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引文数据库为例 (上) [J].中国索引, 2005, 3 (4) :17-22

上一篇:保卫保障房质量下一篇:推广缓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