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2024-10-15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共12篇)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篇1

1、现代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有如下特点:

计算机技能。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的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 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才能顺利实现电算化。

系列化资料。这是由电算化操作流程及电算化信息系统维护要求带来的会计档案涉及范围的新特点。除了要保存会计档案的电子数据, 还要保存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 然后才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

软硬件环境。由于不具备传统会计档案的直观可视性, 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2、会计档案的收集与保存利用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 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2.1 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 (如一个会计年度) , 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 (备份) 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 从而形成脱离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 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2 档案的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 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 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 并贴上写保护, 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 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 还应定期进行检查, 定期进行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 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问题分析

3.1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

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 配备具有高清晰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 以他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 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 如有联网, 注意进行定期补丁维护, 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 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易修改且不留痕迹这一特点, 在进行管理时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防止对会计档案进行修改。

3.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3.2.1 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 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 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 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 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3.2.2 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

查阅会计档案, 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 要有单位介绍信, 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3.2.3 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 并设立备查登记薄, 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 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化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 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3.2.4 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

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 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 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 而涉及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 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 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减少认为修改的可能。

总之, 电算化会计档案作为会计档案的一部分, 它与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相互配合, 密切联系。如果说传统形式的会计档案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基础, 那么电算化会计档案就是电算化独特的个性, 它代表着未来会计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强大功能, 必须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这一基础会计工作。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篇2

清涧县昆山中学 贺延军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能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搭建师生和谐平台,优化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下面就我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课堂体验,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善于煽情的语文名师曾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的多向交流,搭建和谐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特征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我在设计《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时,先和学生们商量,如何让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形象,如何让课本中静止的云动起来。同学们一致同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方案,我也愿意加入其中。于是一场师生课件大比赛开始了,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同学们纷纷把作品拿到学校。最让我震惊的是,同学们的课件个个做得都非常精美。那一个个精炼的问题,一朵朵姿态万千的云,再加上优美的动画效果,真令人目不暇接。不用看课文,单单看这些精妙绝伦的课件,就已经对课文内容掌握十分之八九了。这时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课堂,师生展示成果的课堂。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掌声和笑声,我无比欣慰。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过去语文学科中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4

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改变了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刘芳 中国和平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黄邵辉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

解析现代艺术的设计与创新方法 篇3

关键词:巴洛克;包豪斯;波普;解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24-2

一、巴洛克艺术及其代表人物:委拉斯凯兹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出生于塞维利亚,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描绘西班牙宫廷生活的《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从画面上看,全画分成前后两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而皇家织造厂制造出来的地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是纺织女劳动的情景,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女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右侧穿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委拉斯凯兹作品虽然多以神话为题材,但他更注重现实,特别是他在宫廷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

二、包豪斯风格和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习惯上仍延称“包豪斯”。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他区别于同代人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格罗皮乌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他认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证明工业的倍增是正当的。他关注的并不只局限于建筑,他的视野面向所有美术的各个领域。包豪斯对建筑师们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是“全能造型艺术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包豪斯是一所综合性的设计学院,而这一教育思想缘自德国的缪斯运动。

三、波普艺术以及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美国人,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mass productions)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为人知。由漫画式照片的印象及绢印的技巧,创作了反复印象的独特绘画。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玛丽莲·梦露,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可口可乐,美元和Chanel五号等。 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预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15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参考文献:

[1]黄志凌.元素与方法——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研究[J].装饰,2005,(1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6,(04).[4]何政广.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浅析现代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方法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石油市场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同时也引入了规模较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由于这些跨国石油企业有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较高的产品质量以及丰富的营销经验, 在我国的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伴随而来的是石油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近年来, 尽管我国的石油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 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入影响, 我国的石油企业还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说:管理思想较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发展动力不强等) 。因此, 要想让我国的石油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已经显得很有必要了。除此以外, 加强对石油企业创新管理还可以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石油工业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这期间经历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阶段, 在不同的经济阶段石油企业的管理也不尽相同, 不仅推动了石油企业的发展, 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经验。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较薄弱

当前我国很多石油企业都是立足于进行独立核算的市场经济, 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不强, 缺乏相关的创新经验和技能, 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不能够与变化的市场相适应。

(二)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较少

如今, 我国石油企业仍然是把管理创新的焦点放在技术和管理方面, 所开展的活动也仅限于局部领域, 很少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文化方面, 从而就使得管理活动水平普遍较低。

(三)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参与主体有限

与跨国石油企业相比较, 通常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多是在专制人员的管理下完成的, 很少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与, 由于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就限制了管理创新的参与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我国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石油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受计划经济的深入影响, 很多企业的管理思想较落后, 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管理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不能够有效地将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未建立起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三、对公司实行的股份制改革和法人制度较不规范;四、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体制;六、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不彻底。

阻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一) 石油行业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创新

石油企业属于资金投入较高、消耗成本较高、风险较高的行业, 因此, 石油企业所开展的管理创新活动也具有高成本和高难度的特点。

(二) 石油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 很多石油企业并未建立起有效地管理机制, 市场竞争观念较薄弱, 从而就限制了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实施。

(三) 石油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的动力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供不应求的状况普遍存在, 从而就使得企业更加注重对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忽略了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同时这也是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缺乏动力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石油市场也逐步加大对外开放, 而且跨国的石油企业也逐步进入我国市场, 石油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想让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强对我国石油的管理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加强对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应该从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组织结构等方面着手, 从而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主要有:

(一) 革新企业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了WTO,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以及迎接挑战,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革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理念已经显得很重要。而且在管理理念的前提下, 我们还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创新。21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就是巨大的生产力, 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资源。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从而就使得石油企业形成了小富则安的落后思想, 大大限制了石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 石油企业要不断创新, 根据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及时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二) 加强对生产技术的创新

一般而言, 生产技术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 完善企业的服务, 研发新的产品, 占据市场领域等运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及管理形式从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在国际市场中, 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从而就要求石油企业能够加强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实现企业高质量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发展新的生产技术有两种方法, 即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我们要明确, 无论采用哪种生产方法, 不是仅仅地得到这项新技术, 而是要加强对这项生产技术的应用。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技术的创新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而且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弥补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 加强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由于石油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因此要加强石油企业的上市, 使之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但是我国石油企业在早期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内部关系还未正确处理。尽管石油企业属于盈利性的组织, 但是具有较强的政府主义色彩, 负担着较强的社会责任, 这一制度性缺陷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生产效率较低, 经济效益较低。因此, 加强对石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关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制度的革新, 将先进的思想融入到企业中, 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而使得石油企业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开展经营活动。

(四) 加强对组织机构的创新

一般而言, 组织机构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保证企业运行的基本框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对企业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 我国很多石油行业正在进行的企业重组都属于石油企业组织机构的创新。

(五) 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创新

在开展了石油企业重组之后, 石油企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将员工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尊重员工、理解员工, 不断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同时还努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同时石油企业在加强文化创新方面还不断革新企业新的管理理念, 比如说大庆石油企业, 建立的企业文化不但立足于企业“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 而且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又总结出了新的理念, 从而就体现出了石油企业正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 向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六)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起以价值为标准的奖惩制度, 所制定的奖惩制度要遵循创造价值, 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为重要参考指标。培养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而提高员工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汪代红.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原则、理念[J].天然气经济, 2006 (5)

[2]杨培智.浅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J].陕西科技报, 2009 (11)

[3]宋道杰, 代元军.浅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师, 2009 (4)

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篇5

一、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涵义和内容

(一)管理创新涵义

什么是管理创新?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常修泽提出的“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其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芮明杰提出的“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创建起的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 还有其它一些管理创新定义就不再一一列举。

各种管理创新内涵互相包容、互为借鉴,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揭示出管理创新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风险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其实质是持续地改进和优化企业流程,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触及过去的或现行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管理创新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动因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科技发展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改进,以便更有效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家可以通过管理创新创造出购买力,创造出市场。也可以说,管理创新对创新者来说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效率,对顾客来说则是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例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事物,但是,该店运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标准化,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因而开拓了一个新市场,创造出一类新顾客,这就是现代管理创新价值的体现。

(二)管理创新的内容

企业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涉及许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目标创新

企业要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获取利润,企业在各时期具体的经营目标,需要适时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其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可归结为管理问题。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谁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之间的分工也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

3.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指引入新的制度(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规范)安排,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

4.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模式。不同的企业都有其特有的组织模式,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其组织结构要不断调整以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企业必须设计好自己的组织结构,是集权还是分权,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是垂直型较窄的管理跨度模式还是

1扁平型的较宽模式。总之,要建立一种紧凑、灵活、高效、动态的组织结构。

5.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积极地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其主要是市场创新,只通过企业的创造性活动去引导消费,制造需求。

6.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沉淀一种价值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的结果。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所以说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现代企业必须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点,以创新为基础内容,摆脱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管理创新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管理创新靠人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花费大量资金却可以产生效益。其次,管理创新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加强现代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结合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的成本理念的推行,将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第四,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弥补企业在资金与市场上的劣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第五,管理创新若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则将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展开竞争。总之,实施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从而引领企业各项工作,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要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者需要更加即时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快速的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和推进手段

(一)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

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创新在取得成果前,可能要经历无数次反复和失败,可以说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一般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这样几个阶段。

1.寻找机会阶段

面对变化,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方方面面,但无论哪种创新都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因为原有秩序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局限现象,创新机会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局限现象产生的。“局限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企业必须不断对内部状况、外部环境进行扫描、搜索,从中吸取潜在的创新信息。德鲁克提出了七个创新的源泉,后来称之为企业创造变革的“机会的窗口”,这七个变革机会的窗口是:(1)出乎意料的事件;(2)无法协调的矛盾;(3)流程的需要;(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改变;(5)人口结构的改变;(6)观念的变化;(7)新知识。(链条和谁呼应?)

2.提出构想阶段

在观察到局限现象产生以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预测局限现象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办法,提出管理创新构想,并对创新信息进行评估,作出选择,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创新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制定管理创新计划。计划的制订要求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切实可行,不断用先进的标准引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迅速实施阶段

管理创新计划一经确定就要迅速实施,否则会贻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持续改进阶段

管理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虽然有时运气可以导致成功,但真正的成功需要通过持续稳定的创新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要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企业需要真正理解创新过程,在开始行动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持续不断的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改进、完善实施方案,积极转化和推广创新成果,完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构想。研究表明,任何创新的成功是建立在企业活动的可学习性和可重复性上的。企业的创新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较强的忍耐力,能正确对待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

(二)实现管理创新的推进手段

采取何种手段才能有效的推进管理创新的实现?对这一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给出一些企业管理创新的常用的推进手段:

1.将现有企业现状与期望的优秀企业做比较,进行差距评价,明确改进方向。

2.营造一种危机即将来临的氛围作为创新工作的切入口,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组织的危机,向员工明确说明,如果不马上推行变革,组织的生存就会受到致命的威胁。

3.任命具有新观念的带头人。带头人需要尽快将他的新观念注入组织。

4.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鼓励人们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机制,最终培育出推动创新全员创新能力。

四、在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

1.守旧习惯观念对创新的抵制问题

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观念的陈旧和固执。这种陈旧和固执导致企业中不少员工,甚至领导者对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创新观念。这是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由于管理创新一般会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风险性,这就是企业中的那些对风险的认识不客观,对模糊性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因害怕批评、害怕失败、害怕冒险,对创新采取消极态度,造成管理创新实施成本增加,创新进度缓慢甚至夭折。

2.管理创新脱离企业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已经运营多年的企业来说,过快的变动是危险的。不切合企业实际刻意“创新”,往往会使创新得不到实施而成为纸上谈兵。创新者在构想和实验新的管理方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必须保证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

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适用、实用和有效。企业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管理创新,发展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为下一个企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失去既得利益者对创新阻碍问题

管理创新必然要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进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在管理创新中有可能受到利益损失的方面很有可能会想方设法的阻碍管理创新的进行,影响创新的协调和进展。

4.在设计管理创新方案前未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成功的管理创新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如果创新与企业文化相抵触,创新成功的机率几乎为零。在保守、传统的企业中,创新的阻力较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心里抵触创新带来的管理理念、价值观的变化。就社会文化而言,社会的 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传统等,都直接作用于创新的过程。如果说一个企业有能力改进企业文化,使之符合管理创新理念的要求;那

对社会文化而言,企业只能改进管理创新方案,使之适应社会文化。

5.对管理创新项目过度论证问题

对管理创新,一般企业都会以非常审慎的态度进行。一时念起就要变革的企业注定悲剧。然而挑剔的眼光、过度的分析与论证反而可能会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创新是有风险的,没有毫无风险的创新。任何一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势必都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通过一个反馈的环路而日趋完善。如果企业在风险面前毫无勇气,裹足不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二)相应对策

1.企业领导者要加大学习力度,树立正确的管理创新观念

学习是进步的源动力,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管理信息和动态,并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全力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激励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不怕失败、有远见、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四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

2.结合企业实际,精心调研,设计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创新方案

管理创新是从企业实际运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凝聚提炼出来。检验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去。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创新成本,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管理创新项目前一定要精心调研,通盘考虑,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运行状况来确定管理创新课题。

3.积极采取措施,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首先,对员工进行危机教育,使其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就创新目标与员工充分沟通,使员工认同并成为变革的支持者。企业领导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依靠员工、激励员工,让企业员工积极投身到管理创新中来;最后,采用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关注变革的结果并为之努力。

4.完善培训机制,开阔员工眼界,提高员工适应性

通过完善培训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观念的热情,学会运用新的观念看待和处理问题,使员工主动转变思想,修正价值观,增强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适应性和认同感,达成创新理念、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的融合统一。

5.健全评价机制,保障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

一个健全有效地评价机制,能及时发现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规避了创新风险,保障了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段抄袭较多)

由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历程可看出企业环境的稳定性、确定性、可预测性已经被变革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所代替,顺应时代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创新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成长转变

事实证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因难以持续而呈现出衰减态势,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人们意识到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相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推崇。

(二)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向国际战略联盟、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形式

竞争是无时不在的,适者生存,但在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中,“个体竞争”已被“合作竞争”所取代,由此演变出国际战略联盟、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合作模式。这些互利合作的竞争方式弥补了企业个体的不足和局限性,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能用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价值。

(三)企业之间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经营能力的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渐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企业要想生存就要紧跟市场脚步。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实现向“敏捷管理”方式的转变,以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

(四)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研究表明,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6/7都取决于这些“知识”资产。培养和管理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从传统的局部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现代企业为了更好的降低成本,提升绩效,管理目标的考核由原来的只对结果的评估转变为对实现目标整个过程监控的全面绩效管理。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使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得以解决,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七)顾客导向观念被超越

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除了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企业要提高预见性,抢占产业先机,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

(八)现代先进企业逐步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转变,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先进的企业意识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从而更好的获取商业利益。因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家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商业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已经变成一件头等大事,所以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达到实现社会、消费者和企业三赢。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要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和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参考2005年以后的文献)

1.张岩松 , 陈百君,周宏波,现代管理学案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吴晓巍 , 小企业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

3.胡成中 ,企业集团创新论,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1月

4.曹新,刘能杰, 管理是金——未来社会的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年4月

5.罗仲伟,陈佳贵,当代管理学前沿,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

6.常修泽 , 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7.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8.谈爱国,谈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4期

9.王玉清,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年第17期

10.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篇6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主要是描述和说明现代汉语这门语言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交际所使用的工具——语言这一特殊事物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出能够反映和揭示语言本质的普遍规律,帮助人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理论和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最终使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有鉴于此,绝大多数高校中文类、新闻类专业等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将其设定为必修课,给予了这门课程极大的重视,希望借此能够有效地快速地提升大学生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说,各大高校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出发点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然而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令人满意。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不得不改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学者、专家注意到之前30多年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的积弊沉珂,纷纷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和设想,掀起了探讨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的一轮高潮,给当时沉闷、死板的现代汉语课堂带来一丝清新之风。然而,转眼间又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势、教育对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再袭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明显落后,我们需要对过去的一些方案和设想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符合教学规律、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进行肯定和推广,对效果不太好的做法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还要根据日新月异的形势大胆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更好地为促进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过去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进行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它不仅仅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也决定着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否增强和提升。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以往传统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同。模块化教学法主要强调能力的提升,注重的是通过教学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可以说技能的提升是教学的唯一真正目的。这完全打破了以往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甚至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二是教学的核心理念不同。模块化教学把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各自的岗位任务,模块及任务或者能力之间联系紧密,指向性强,但各个模块之间联系却并不紧密,它们是独立的教学单元,可以自成一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理论知识的整体化和不可分割,各篇章间注重、讲究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把知识与技能独立开来。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进一步地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90年代引入我国后,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和追捧,促进了我国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现代汉语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规律的一门学科,应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到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上来,也可以改变过去照本宣科、根据教材知识点的线性结构特点来讲授的传统模式。它把全部内容分为一个个模块,然后给每个模块都设定相应的能力目标,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以及各种能力的习得,最终实现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具体来说,现代汉语主要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几部分构成,我们就将这四部分内容设定为四大模块,然后根据其具体内容设定习得的能力目标。语音这一模块注重语音规律的深入讲解,主要能力目标就是促使学生普通话发音规范化、标准化。经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生语音方面应该出现较大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来检验学习的成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会来提升能力。总而言之,必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体现出理论学习带来的能力提升。文字这一模块介绍了汉字的构造、形体、特点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主要是推进学生用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使他们自觉使用标准汉字,维护汉字使用环境的整洁。在社会实践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举办了几届,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好评和认可。现在在大学生中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我们可以推动学生踊跃参加此类活动,使学生掌握的汉字理论知识能够很快有用武之地,甚至还能推动全社会掀起规范使用汉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词汇部分主要研究词的构造、聚合以及词义的性质、聚合、变化、构成等,这一模块的学习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学生要注意积累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同义词的异同,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搭配。语法这一模块讲述词类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特征、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及其类型,分析句子的方法,标点断句的方法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要求学生要会分析病句,找出病句的原因。可以通过让学生写短文、报告等,互相分析修改;也可以让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寻找病句并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实际写作过程中语法的规范度。

研讨式教学法是在当前注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颇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自对研讨主题进行资料收集、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最终获得对该论题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先介绍该部分内容的导论部分,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初步了解。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题内容,教师告知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方法和要求;2.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内的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资料,思索分析并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3.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概括形成本小组的最终观点,并将其用现代视听教学手段如PPT、小视频等表现出来,同时选定课堂上进行交流的人选,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前期准备;4.课堂公开讲述。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课上介绍本组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然后师生一起评议讨论,可以进行质疑、请教也可以进行辩论,展开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整个过程可由教师进行主持、点评和引导;5.教师总结提高。每位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文章,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这种教学模式。

nlc202309082221

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也容易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现象,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激发是研讨式教学法的一大亮点,是我们的关注点所在。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相反,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具体论题的设计者,其地位和作用相较以前更为重要,要想组织好每一次教学研讨,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首要的是对研讨主题进行精心设计。比如绪论和语音部分,可以设置如下讨论题: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以及方言的最终发展方向;你所感兴趣的方言和普通话语音方面的差异;汉语拼音方案的设置意义;语流音变中轻声及儿化必要性的讨论。文字部分中设置这些讨论题:汉字属于何种类型的文字;汉字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很多差异,汉字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汉字能否不断简化?你如何看待汉字拼音化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好现代汉字的规范化?当前汉字编码的方案有很多种,造成了人力物力地的大量浪费,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词汇部分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汉语语素如何确定以及如何看待音节语素化的现象?词和语素有哪些差别以及如何看待离合词?请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同音词在使用中的作用。义素分析法的作用、局限以及对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如何进行义素分析?举例说明同义词的辨析和具体的表达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历史词、文言词、新造词、外来词的产生及发展演变过程;语法部分比如:为什么近年来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了?那些可以充当状语的区别词,为什么不宜归入副词?词的兼类和活用以及同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是不是任何词或短语只要加上语调就称为句子?层次分析时是不是都能采取“二分法”,有哪些特别的情况?动词后面同时带上宾语和补语,如何分析这些短语的结构?对单复句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有无必要划分及如何划分?

论题设定好后,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判断及准备,指引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化、理论化的方向深入,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对有些本无定论的论题,教师应对各方意见均持鼓励态度,并不一定要分出对错和高下。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课堂研讨实例,认真做好教后笔记,不断修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某部分理论内容的讲授时,关注并选取数个和理论相关联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设置数个专题,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加以充分论证并开展教学。理论方面可以是对书本上讲到的理论进行进一步深化,力求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可以对未涉及到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还可以是对稍有偏颇理论的完善,使学生知识面和眼界更加宽广。事实方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上的现实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使学生感觉到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现代汉语的研究对象就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所以,我们在设置专题时就应该还原语言的实践性,选取语言方面的热点作为专题题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和深入地讨论后,教师顺势引导,得出符合语言规律的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还符合思维逻辑和心理学规律,是值得我们借鉴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现代汉语而言,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专题,比如,在讲述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及发展趋势时,我们可以思考语言规范化是否必要以及规范化会不会束缚语言的发展,影响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在讲述语流音变时,可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轻声词和儿化词;词汇部分我们可以讨论“扩展法”的内容及其局限性;MTV、UFO等能不能看做汉语的新词语;语法部分中可以讨论在汉语中,词组和句子的区别在哪里;什么叫兼类词,“自动”、“高速”你觉得应该归入哪类词比较合适;“住了两天”你觉得归入述宾结构好呢,还是归入述补结构好;副词,有人把它归入虚词,有人把它归入实词,你怎么看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感到现代汉语课不再只是书本上空洞的理论,而是他们可以借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的最有力工具,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时效性和针对性又强,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这种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也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项目教学法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提出,20世纪中后期时,这一教育理论在德国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其明确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特点契合时代的要求,导致全世界迅速掀起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浪潮。其主要内涵概括来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最终的产品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一)设定项目。教师设定项目后,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兴趣自行选择小组题目,并依此开展项目;(二)收集信息。学生在确定了具体的题目后,通过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查阅电脑网络资料或者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将要开展的项目形成初步的印象;(三)制定计划。小组同学在具备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后,可以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四)具体实施。该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项目,形成本小组最后的调研成果;(五)交流考核。在课堂上展示最终成果,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互相交流,教师予以评价,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学生取得的成果也应该进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应用这种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社会热点话题,比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研究、方言问题研究、海外汉语使用状况调研、网络用语研究、新兴语法现象考察等等。实践证明,同学们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极大地投入了热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而不思”的习惯,所以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他们在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论题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论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有的同学甚至能够在某些问题上实现重要突破和创新。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和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只有让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真正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学理论知识能够成为认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从而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分析 篇7

1.1 柔性设计

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灵活性, 所以柔性被做为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特性。除此之外, 柔性设计还要经过不断地改良, 通过不停的更新来保证其具有的使用周期达到理想值, 同时还要求其环保性和节约性。建筑材料就比较符合上述特性并且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因而受大众的支持。其实, 建筑材料设计就是以柔性的理念来构建的。

1.2 虚拟建造

现今的科技发展迅速, 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不断更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上, 计算机应用技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其中就有现代建筑常用的CAD软件。在虚拟的软件环境下我们可以构建自己所想象的空间立体结果, 这个通常被称为虚拟构建。这种构建与人机友好界面、具有一定的编程思想, 这些使其得以快速发展。

1.3 功能仿真

现代建筑依靠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利用计算机分析建筑设计通常要设定一些边界值, 然后利用CAE技术来实现对其的研究, 这个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不确定到确定, 是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设计方法结合产生的特点。电脑的性能一般较好, 这样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虚拟构造的模型, 进行对建筑的功能仿真。

2 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成分析

2.1 建筑功能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功能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 它所代表的是所建建筑的使用要求以及建筑用途。现代建筑除了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技术外, 构成要素与传统建筑基本相同, 都是由木材、石材、钢筋等建筑材料构成。大多数建筑的建筑功能是居住, 其应用时间一般较长, 所以对建筑的耐久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 建筑的建筑功能还应满足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 这些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

2.2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筑手段, 是建造房屋的手段,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技术保障。一般而言, 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有关键性作用, 它提供技术保障。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 它在建筑设计中也很重要, 要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按照建筑物理的一般要求, 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设备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整合与设计, 以更全面的考虑与分析问题。

2.3 建筑物的艺术形象

人们建造房屋不仅仅是为了居住, 还为满足视觉等精神面的享受, 建筑艺术形象就是因此而诞生的。建筑艺术形象包括建筑细部处理、立面构图、光影变化、材料色彩、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等, 这些综合因素创造了综合的建筑艺术效果。其中, 建筑外部造型设计着重追求整体建筑形象的新、特、奇, 表现建筑的外在魅力, 突出自我并且要求一定的亲切感。与此不同,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则主要以舒适实用为原则, 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空间利用为目标, 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建筑设计为基础。

2.4 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

一般而言, 现代建筑所需的资金较大。在现实中, 建筑发展的主要阻力也是资金不足问题, 因此,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也变得非常重要, 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问题。因资金问题, 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要考虑经济合理问题, 包括选材、加工、应用等各个方面, 要最大程度的使经济合理就应就地选材, 减少运费;注意节约木材、水泥以及钢材三大材料, 并且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的整体造价。建筑技术经济问题主要存在于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结构形式选择、基础类型选用、层高与层数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以及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等方面。根据科学的统计,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 工程造价可以降低5%~10%, 同时还可以提高建造效率。

3 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综合性设计原则主要从建筑设计功能、要素、相互关系、发展历史以及结构组成方面进行考察, 在这一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基础性综合分析, 其分析目的是将每一个层次的考察结果具体的反映到应用过程中, 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建筑设计整体与部分的高度统一;整体性设计原则则是将建筑物从细小部分进行整理与规划, 在部分与整体中形成相互依赖、结合以及制约的关系, 其目的是科学展示建筑工程设计运动规律以及系统的特征。

3.2 动态联系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 联系设计能将考察对象具体的融入到建筑环境和建筑系统中。环境是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的外界条件, 这一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并且它与建筑工程设计外界系统相互影响。动态联系原则主要是指探究系统变化、内外联系、活动方式及系统发展方向时, 进行建筑体系调整以及建筑相关运作规律。

3.3 有序性与结构性原则

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 由于系统整体上具有有序性和层次性, 同一层次的系统常存在相干性的关系。所以, 在工程设计中必须科学区分每一个环节的使用功能及相互关系特点。除此之外, 建筑工程设计的结合方式一般采用结构式, 它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

4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阶段分析

4.1 准备阶段

众所周知,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建立在仔细考察创新客体基础之上的。就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其首创性可能源于客体自身的各方面之上, 因此, 创新客体各方面的集合就是现代设计方法创新的可行性空间。虽然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多个创新角度, 但并非每个建筑设计在各个角度都可以达到创新的成果。因此, 在主体应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时, 要对创新客体在相应方面具备创新条件与否进行注意, 若不具备创新条件, 那么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便无法成立;此外, 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行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换言之,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点并非完全固定, 其范围可能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扩大或者缩小。即使在现代建筑设计的某个创新点之上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做法, 但是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工作人员还是要运用相应的创新手段, 对原有设计方法予以创新。因此, 对建筑设计客体创新的可行性予以一定的了解, 是开展方法创新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是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重要起点。

4.2 选择阶段

在知道开展创新的客体具备创新可行性之后, 需要进一步将对于所需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上的选择给完成。一个优秀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成果在其选择阶段也必然是成功的, 在这一点和普通建筑设计是一样的。但是, 普通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产生也可不产生创新的成果, 但是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创新建筑设计的方法, 因此, 在研究之中必然不会将偶然产生出或者无意识产生出的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成果归入到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 其能够有效的保证选择的有效性;通常而言, 目标的有效性选择能够直接涉及到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主体。在创新目标的选择以及选用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间是相互对应的。这符合科学方法论里对方法认识的相关内容。

4.3 实施阶段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实施就是采取适当的创新手段, 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中的相关内容予以科学的改造, 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结果可是多方面的, 这就显示了事物发展之中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1) 朝向肯定自身的方向发展; (2) 朝向否定自身的方向发展。开展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创新的过程予以控制, 使得其能够朝着肯定自身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而达到成功。积极而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成功率。控制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需要众多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创新的过程控制必须要满足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要求, 因为其发展的多向性, 所以应该选择一个方向作为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建筑设计涉及诸多的学科知识, 因此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在使得建筑功能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 有效把握建筑设计的质量, 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设计出既实用又舒适的建筑, 从而使得人们需求得以有效满足。

参考文献

[1]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0 (3) :234-235.

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 篇8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机械行业发展飞速, 相应地, 对于机械设计的要求也必定越来越高。创新是机械设计领域的一次机遇, 将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应用到机械领域必定会推动其发展。机械设计具有时代性, 也就是说设计理念是随时代发展而变革的, 中国当下需要的是设计与创新相结合,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接下来将探讨机械设计的具体创新方法以及对于这些方法的评估。

1 机械设计人员应当树立创新的理念

要突破传统模式而有所创新, 首先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具有大胆创新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创新意味着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运用现代的超前的理念来想问题。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而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 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 他的工作就无法被肯定。一个优秀而专业的机械设计者必然时刻谨记创新理念, 运用独特的创新思维来深入思考问题, 然后不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促成设计的变革。

现在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创新的理念。

(1) 创新具有独创性, 即敢于突破一切传统理念, 打破常规, 寻找更加合理的新原理、新机构、新功能等等。独创性能使设计方案在理念上脱颖而出, 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创新。

(2) 创新具有实用性, 它体现在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可生产性2方面。

(3) 创新具有突破性, 它要求设计人员敢于突破思维惯性, 从定向思维中走出来, 善于从新的技术领域中接受有用的事物, 提出新的原理, 为机械设计打开新的局面。

(4) 创新还具有联动性。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联动思维, 包括横向、纵向及逆向思维, 这三种思维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进而得出最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

2 关于机械设计的优化设计

现代的优化设计是以数学规划为理论基础, 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 在充分考虑各种相关约束的前提下, 寻求满足某些预定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是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方法中较为先进的一种, 它建立在最优化数学理论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 运用数学函数和计算机来计算出最优、最有效率的设计方案, 其核心的设计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国在优化设计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开发了一些先进的优化设计程序并在设计行业引起了很大反响, 但在应用方面优化设计方法尚未普及到每一个设计领域, 对于机械设计领域来说, 优化设计是机械创新设计的一个前进方向。优化设计方法无疑是科学的, 它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更要求他们具备大胆的创新理念, 有创造性、革新性, 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停追求新的高度, 由此设计出满足大家需要并且引领一个时代发展的产品。

采用优化设计方法, 可以使我们综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更全面更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加精确的设计所需数据, 缩短设计周期。它是新时期CAD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将设计最优的原则注入了设计中, 总是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大大提高了机械设计的质量, 使机械设计彻底摆脱了古老的设计模式。

3 关于机械设计的变型设计

机械设计的变型设计是指在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 使机械零件的规格更加标准、产品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 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方法。

我们将产品功能、原理和结构都相同, 而尺寸和性能参数不同的设计称为纵系列产品的设计变型;将在基础型产品的基础上扩展功能的设计称为横系列产品的设计变型;另外, 设计具有先进动力参数的不同类型产品我们称之为跨系列产品的设计变型。由此可见, 机械设计的变型设计可以在保证产品原有基本功能和原理不变的情况下, 随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 调整其他参数, 从而设计出更加完善的产品。

机械产品三维参数化变型设计是以拓扑约束、尺寸约束、工程约束驱动为技术基础的变型设计方法中的一种。传统参数化设计对部分特征驱动尺寸做出修改, 使其他关联尺寸得到相应调整, 从而得到结构相同但尺寸不同的系列零件三维模型;三维参数化变型设计不仅包括这些, 而且涵盖了三维参数化模型驱动后与之相关联的工程图的视图位置、比例、尺寸、注释、BOM表等相关信息的自动更新, 生产制造的下游工装夹具、工艺规程规划、NC代码等的参数化关联设计, 乃至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参数化设计。

机械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包含了很多方面, 所以机械设计的方法也相应有很多种。作为这些设计方法中的一种, 变型设计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让机械设计突破了以往的设计模式, 走向了更加成熟、精确、理想的路线。

4 关于机械设计的反求设计

对于反求工程的研究, 应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

(1) 研究更加实用的测量方法和设备, 提高测量精度, 减小测量误差Δ测。

(2) 研究更加实用的三维重构方法和软件系统, 提高计算精度, 减小计算误差Δ计。

(3) 将人工智能技术、数理统计理论、精度设计等多学科技术合理融合运用, 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参数还原技术, 有效地解决原始设计参数还原问题。

(4) 研究能满足反求工程Ⅱ要求的产品主模型技术, 形成描述产品装配关系的建模体系, 以利于原始设计参数的还原。

(5) 开发具备原型产品设计精度分析功能, 可实现原始设计参数还原的软件。

现阶段国内外反求工程所构造的CAD模型, 基本上仅为几何形状重构, 谈不上满足一定要求的“精度设计”和“精度制造”。为说明这一点, 以下引入反求工程所独有的3个参数的概念:重构参数、实物原型参数和原始设计参数。反求工程Ⅱ设计阶段的结果是重构的CAD三维模型, 这种CAD模型自然具有各种参数 (主要是几何形状参数) 。这些参数是反求工程依据测量点数据经拟合运算得到的, 体现在重构的CAD模型上, 故被称为重构参数。一般地讲, 反求工程并不去直接测量实物原型参数, 故实物原型参数是未知的, 自然, 原始设计参数也是未知的。

目前, 反求工程均使用重构后的模型参数作为制造产品的原始参数, 即用重构参数去制造产品。这里我们来比较一下重构参数 (制造产品的原始参数) 与原始设计参数 (制造原型的原始参数) 之间的误差:在重构的计算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记其为计算误差Δ计;在对零件或原型进行测量时, 会产生测量误差Δ测;零件或原型本身也带有误差, 包括制造原型时产生的制造误差Δ制和原型在使用中的磨损和破损误差Δ损。原型是用原始设计参数制造的, 现有产品是用重构参数制造的, 所以这2个参数之间存在重构误差Δ构。因此, 用重构参数作为原始参数制造的产品若被置于原型的环境下工作, 在某些情况下会达不到要求。

5 现代机械设计与计算机

5.1 CAD软件的应用

现代机械设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它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计算机来分析计算可以缩短设计时间, 并且更好地改进设计。计算机储存量大、运算速度快、集合分析信息能力强, 可以综合分析各种数据进而得出最佳答案, 这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基于这些优势, 我们在机械设计中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这个部分较少用到计算机, 但是其他设计步骤都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完成, 例如画图、计算、设计等等, 再加上我们自己创新的设计理念, 设计质量必然得到提高。CAD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CAD软件主要分为3个部分: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及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密切相关, 主要用来管理系统资源。而支撑软件在CAD设计软件中占了大部分, 我们目前进行CAD设计 (包括画图、分析、计算等) 时应用的软件大都属于此列。

现代机械设计的目标是完全自动化,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的科技尚不能做到这一点;同时, 我们在前文提过, 设计需要有创造性, 所以现在最佳的设计方式是人机结合。在CAD软件的应用过程中, 人的力量是主要的, 也就是说人才是主导, 计算机是人们在设计时用到的一种工具, 处于从属地位。既然如此, 设计者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计算机, 尽可能做到人与计算机完美融合, 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加上计算机的灵活性、精确性, 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更能满足当今机械设计的要求。

在现代机械设计中, 计算机与CAD等软件解决了数据分析与计算的难题, 前文我们提到的优化设计、变型设计及反求设计就是明证。

5.2 数据库管理

现有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种类很多, 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或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在机械设计领域, 数据库管理也十分重要, 需要一个储存量大、可以管理复杂数据的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但当下大多数此类软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创造性, 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来建立数据库, 以便更好、更精确地分析数据, 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设计效果。

设计者在机械设计过程中, 经常需要查阅一些数据资料和文献, 从而得到所需数据、公式或理念。传统方式是设计者花费大量时间和力气自己去一一查找, 十分耗费人力。但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 设计者完全可以省下这番功夫, 只需事先把机械设计的相关资料都储存进计算机系统,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这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储存量大、查找速度快的优势, 迅速分析查找并最终得到所需的资料。查找资料历来都是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机械设计者节约了很多时间, 使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机械设计的创新当中去, 从而促进了机械设计更快更好地发展。

6 结语

现代机械设计离不开创新, 设计人员应当树立创新的理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时熟练应用现代机械分析工具, 从而设计出质量更高、更能满足使用者需要的机械, 这是贯穿于机械设计发展始终的必然要求。

摘要:机械设计是一门离不开创新的复杂学科, 只有设计出创新、合格、高效的产品, 才能更好地为整个社会服务。现从机械设计的创新理念、优化设计、变型设计、反求设计及现代机械设计与计算机的关系等方面浅析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红.论机械设计中的绿色思维[J].芜湖学报, 2007 (1)

[2]袁祖强, 倪受东, 齐新丹.“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标准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3)

[3]宋乐永.寻找创新的“云梯”[N].计算机世界·技术与应用, 2006

[4]田梦.数据库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创新[N].计算机世界, 2009-07-06

[5]杨璟.创新超越[N].中国民航报, 2008-01-25

[6]白柳.浅谈机械创新设计中的反求设计[J].山西冶金, 2009 (6)

[7]程志刚, 李瑞琴, 董亚峰, 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现状与展望[J].中北大学学报, 2006 (1)

[8]宋丽娜, 何丕廉, 刘德建.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计算的创新概念设计[J].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5 (3)

[9]俞国燕, 何真, 郑时雄, 等.基于人机一体的混合智能创新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7)

现代图案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图案设计,形式美,现代设计,图案的写生与变形,艺术表现力

课题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装饰图案教学改革实施与研究, 编号:JYC200938, 批准号为:淮工院【2009】76号文

近十几年来, 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 新的艺术设计思潮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 使得基础教学的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在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下, 取得了新的尝试性的成果。

装饰图案课程是在中国特有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下形成的, 是支撑几十年工艺美术教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从几百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下来的基本技能。不管是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还是民间工艺美术, 在装饰图案教学的主导思想根植于“师法自然”这一传统创作理念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装饰设计能力为主线。而事实上,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 它的意义在于将学生的造型观念从绘画的、写实的观念转变为装饰设计的观念, 并掌握装饰设计的表现形式, 以及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紧密结合。在目前的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中, 装饰图案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装饰图案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 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它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三大构成一起, 为把学生引入各个专业的设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新, 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过渡学科, 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训练装饰设计的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活跃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对于学生思维创意的萌发, 要加以呵护、培养, 使其茁壮成长;对于学生的作业, 即物化了的创意, 教师应该尽量看到其中的优点, 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及现代设计艺术观和审美观,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图形和自然形象的加工与变形是训练中的一种手段, 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 我认为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实践, 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一、在装饰图案设计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装饰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则, 了解其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装饰图案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丰富艺术传达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提高装饰图案设计的艺术表现力。装饰图案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表现内容, 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 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内容。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设计主题越鲜明生动, 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越完美并富于创造性, 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在现代生活中, 装饰图案的应用范围不断地被拓展和延伸,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 指导他们运用适当的艺术形式把装饰图案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开拓装饰图案的新空间, 设计出美的作品。图案作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写生和所见的事物是有限的, 想象却是无限的。“得意”可以“忘形”。自然物象经由想象融进人的情感, 得以变形和重组、创作图案。空间是有限的, 如何合理安排空间,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是设计师的责任。在图案设计和创意上, 单一的、固定的视觉形象已是司空见惯, 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要创造新鲜的、有趣的视觉形象。我们要学会制造不同、新奇、打破事物固有造型, 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造型的有机结合, 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和新的意义。这是将图案作加法创造, 这种创造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 利用正负形、利用共生、利用同构、利用渐变都可以将多种元素和谐融洽的组织在一起。也可以利用单一造型元素作减法创造, 如减缺图形, 也有将视觉元素作反常规的表现, 如无理图案设计、混维图案设计。

二、利用“头脑风暴”思考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用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图案设计课前期给学生一个事先拟好的题目, 比如将一个梨摆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依据其进行图案设计。这不是让学生对平时熟悉的梨做曲线化、直线化等形状上的概括或夸张, 而应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梨, 用发散性思维去感受梨, 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从剖面的角度去表现, 在纸上画出梨的剖面图形;有的在画的过程中会给梨附加些枝叶;有的则画的是一只小虫在噬咬梨的图形;还有的甚至以梨所处的空间和梨的关系绘制了方形中间为圆形的图形。不论学生画得好坏,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打破传统教学循规蹈矩的经验之谈对学生带来的思想上的束缚。这样, 我们会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创造中, 学生不自觉地使用的创作手法实际和我们图案设计的法则具有一致性。比如为梨添加装饰性的枝叶, 是图案设计法中的添加法;将梨的上半部分变形成了一个娃娃的笑脸, 下半部分设计为穿着民间的小花袄, 这实际是图案设计中的象征寓意法。这时根据学生的创作, 找出和图案变化规律相一致的手法加以讲述, 对学生在创作中未使用到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加以补充, 最后再加以总结, 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灵活掌握。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课程的兴趣。

三、将实践项目引入装饰图案的教学

在图案教学初期以项目的方式引入, 对学生设计图案使用的具体场合、情境等做具体的要求。可提供几种情境供学生选择, 如为《飘》这本书、为一块桌布、为维吾尔族花帽的包装盒设计图案等。有了具体、明确的主题, 学生凭借先期对图案设计手法的掌握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在这个基础上, 再进一步讲解有关图案设计在书籍、包装、染织等设计中色彩及尺寸的特殊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很深, 主要以培养学生注重图案的应用性为目的。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能使图案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丰富。新方法强调在不丢弃传统手绘方式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 拓宽学生信息量的同时也可增强课程实用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图案设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通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也谈高师和声教学

王得盛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756000)

摘要:和声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 针对高师和声的基础理论、键盘和声、多媒体音乐制作等教学环节, 加强理论实践及听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和声的兴趣, 从而推动和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和声理论教学;键盘和声练习;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和声教学质量

和声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是主调音乐构成的基本技术手法, 其各种收束进行已成为近代音乐曲式学构成的重要依据, 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高师和声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各自的不同与创新, 都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能够提高和声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默默的耕耘者、贡献者。

在多年的和声教学中, 传统的黑板教学、键盘和声练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和声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把这三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是高师和声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既要通过黑板展示理论教学基本功, 又要有良好的键盘视奏能力, 更要有熟练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学好和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并且要经过认真的练习和听辩,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运用和声与创作实践中难度更大。为此, 本人从以下三个环节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传统教学法打好理论基础

要学好和声,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前提, 而要夯实理论基础, 黑板讲解和作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高师和声教学中传统的粉笔环节不能忽视, 书面和声作业更为重要, 学生可通过书面作业熟悉和弦连接的规则, 从钢琴音响中辨别和弦的功能性。老师和学生共同在黑板上可创作八小节乐段并完成四部和声的写作, 同时让学生分声部视唱, 使其感受到用四部和声的手法所创作出多声部音乐的美妙, 从而鼓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学习和声的积极性。

和声课的开设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为一年, 按教学计划在第二学年讲授, 另有选修和主修阶段的学习, 笔者认为学好和声不能扔掉“纸上谈兵”这个环节, 我们的老前辈桑同、吴軾锴、黄虎威、杨通八等专家都经历了黑板粉笔和书面作业的学习阶段, 他们的经典著作是我们后人学习和声的圣经;黄河大合唱与长征组歌两部大作的问世鼓舞了几代人, 当时也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 但这些作品的和声效果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这些大师们的和声书写练习应该说是他们的重要学习经历。和声学是带有理科特点并离不开音响的学科, 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音响听辩的能力, 对初学者只有通过黑板的讲解和作业练习才能使其入门, 才能使其夯实基础, 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和弦的纵横关系, 才能结合音响听辩四部和声的效果, 所以, 书写练习是学好和声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键盘和声练习

对高师学生来说, 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是非常实用的、也是非常必需的。在两年一届的“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 “自弹自唱”和“歌唱与钢琴伴奏”两项中既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 又要求学生有用和声知识编配伴奏的能力, 这是对高师学生能力的一次严格检验。键盘和声的学习是培养高师学生实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现。从初学和声开始, 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用正三和弦的连接及编配不同的节奏型在钢琴上练习, 一直到各类和弦的编配与运用。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弹的钢琴曲目, 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等钢琴曲目的和声分析, 通过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 掌握和声功能的进行和终止式中的和弦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和声分析与编配的能力。教师要做好键盘和声的弹奏示范, 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流动”的多声部音乐, 丰富的节奏型和音乐情绪的变换, 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和声音响效果的听辩能力, 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随时检查学生键盘和声练习的情况, 有针对性、鼓励性的对学生进行点评,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课堂互动, 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跃起来, 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 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主动学习者。键盘和声题的增加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 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练习, 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键盘和声进行练习, 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同时, 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 进行和声设计与伴奏型的编配, 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并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和声编配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乐曲内涵的能力, 这对学生提高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将对学生以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 是21世纪和声教学必需的教学环节之一, 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过程。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 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音乐软件进行和声教学, 向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和声学习方式,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外,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沟通, 使和声教学能够达到音画同步、看听结合、示范规整、赏心悦目的效果。可让学生在电脑音乐教室完成电子版的和声作业, 教师在电脑上修改并在课堂上点评, 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 进入了高一级的、创造性的学习阶段, 使和声教学达到了音符和音响同步的效果, 从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高师和声教学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 增强课堂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是和声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随着计算机音乐的运用, 纯理论教学模式应加以改变, 必需结合音响才能使和声丰富多彩, 体现它纵横思维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并强化理论知识、键盘和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运用, 温故知新, 环环相扣, 才能提高和声的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学生对和声的实际运用能力,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钱正钧《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2) 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

王得盛, 男, 汉, 中共党员, 1962年生, 宁夏西吉人, 副教授, 现任教于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乐队 (合唱) 指挥。

参考文献

[1]苏会杰, 侯志昆, 孙琳:《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 2002年6月版.

[2]苏伊乐:《传统图案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4期.

[3]杜洪:《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构成艺术的交汇点》[J].《装饰》2006年1月版.

[4]张翔:教学反思:引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J].教育与职业, 2008 (29) .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篇10

国内的茶具市场潜力较大,但茶具产品设计相互模仿、抄袭,导致市面上茶具产品的造型大同小异。本文选取现代茶具造型设计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现代茶具设计重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文化意蕴以及产品语意学分析等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而预测未来茶具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提升我国茶具造型设计,打造世界名牌的茶具产品,振兴我国的茶具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1 现代茶具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

创新设计是设计行业的灵魂,其源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要求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到多向、打破传统,创造新的方式。茶具产品造型设计中可以从茶文化、茶叶特征等等以及茶具以外的事物寻找灵感,运用假设演绎法、螺旋法以及试验和错误法等手段创造构思茶具形象。因此,茶具创新设计涉及的多方面的因素,不但彰显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要将视觉张力和复合性融于要在茶具设计过程中。[1]本节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现代茶具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

1.1 达到艺术与技术相统一

据记载茶具产生于汉代,随着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茶具产品的设计在发挥使用功能时,越发注重茶具的外在形态。我们知道茶既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产品,其承载之物茶具同样具有物质功能和审美功能,前者是技术后者是艺术。茶具产品首先要实现其物质功能,该功能主要指产品人机学和可靠性两种因素。人机学是人与产品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只有当使用者与产品高度一体化时,才会促使使用者身心愉悦,进而促使设计师选择人们喜欢的造型。可靠性是建立于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桥梁,讲究饮茶的人面对高档的茶叶自然会想起高档、精美的茶具,高档的茶具其质量和外在形态都呈现出美观、耐用以及性能强的可靠性,经得住消费者的考验和推敲。因此,消费者对茶具的使用舒适度和外观造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若想创新茶具产品造型的艺术功能,首先要强调造型和颜色的美学原则,通过对比、调和等方式使得产品的外观比例、均衡、和谐,但茶具艺术功能必须以实现茶具的物质功能为基础。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都在探究借助材料和技术手段来创新茶具的大小、色彩、造型等,这些都是实现茶具艺术功能和物质功能重要方式。生产工艺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对产品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茶具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其次,物质材料是茶具产品造型设计基础中的基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如紫砂以泥土为原料,可塑性非常强,在现代工艺技术的支撑下,紫砂茶壶造型出现各种动植物的仿生式样,如黄鹂鸟紫砂壶、树叶型紫砂壶、梅庄壶等等创造了风格迥异的茶具造型,有的茶具外观呈现出轻柔圆润之感,有的则表现出刚健挺拔的品质,有的则是瘦骨清风之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新材质、新结构等不断地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茶具造型设计的空间,如现代茶具设计的材料除了传统的陶器、瓷器、玉器等,造型师还用竹器、水晶、玛瑙等等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追求茶具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1.2 文化意蕴是茶具造型设计的品质保障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都为茶具产品造型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素材。当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文化竞争日益突出,而且在微观层面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将中国五千年的水墨艺术、儒家文化成功地融于其设计之中,成就了其在设计行业精英地位。茶具是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工艺产品,我国也是茶具生产大国,如何在茶具造型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当代茶具造型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更是茶具的品质保障。中国文化广博丰富,但整体概括出来便是用一个“和”字,既可以代表儒家“和而不同”、“中和”等思想,用简单的话来阐释便是包容。表现为三个特征:既有差异性也可以多元化,既可以不同成分之间的互动,是诸元素和谐共生的状态,还表示一种适度之意。“和”字又能代表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精神意境,其重精神而轻形式,通过简约、干练的形式塑造茶具情绪和意蕴,[2]一直以来受到人文雅士的青睐。茶具造型设计中融入“和”的观念,一方面体现茶具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也赋予造型的个性化、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契合当代人追求自然、空灵、高雅的精神意境。

产品的形象是用户首要的直观感受,茶具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喜爱之物,传统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文人气质和品位,无论是在造型、大小、纹饰等方面都展现了文人审美追求。如何通过形象传达情感、意境,营造合适文化气息与情调,是实现茶具设计的重要因素,也是购买者考虑的首要条件,都会选择能表达欣赏自己品味、情趣的茶具产品。因此,茶具造型设计要将产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汇聚一体,以文化情调为切入点,通过形式法则创造意境深远的产品。

1.3 产品语意学分析是茶具造型设计表达的基础

产品的语意学是研究产品语言意义的一种学问,即通过产品外在视觉形态设计揭示或明或暗地揭示产品的内部结构,明确产品功能。[3]产品语意学将工艺品的视觉美感、触觉的舒适,功能的合理、精神意蕴等明确化,其在“以人为本”思想观的指导下,突出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意义,强调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审美倾向等对产品设计的重大作用,合理平衡了人文理性与功能理性,契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物的统一。

其涉及四方面的标准:一是环境的适应性,即茶具外在形态如材质、色彩、大小、造型等与外在环境的适应性;二是产品蕴藏的记忆性即茶具造型是否能让消费者有亲切、熟悉的情感;三是操作性即茶具造型在形态上是否表达清晰、明了,让消费者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四是使用的仪式性即茶具造型设计是否蕴藏深刻的文化内涵、精神意境等。如紫砂茶壶造型设计多采用仿生设计,主要分为提梁式和手握式。提梁式如飞翔的鹧鸪带有倾斜的提手,非常方便出水,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而且壶嘴造型一般采用流线型而非直线型的设计,壶体的倾角有相应的比例,这样出水畅快而不会绞流,又具有一定的美观性;把手设计犹如“一叶小舟过桥来”,与人的拇指形状相契合,既暗示了操作方式又能防止烫伤,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2 现代茶具造型设计的趋势

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艺术特征和审美倾向,传统文化虽是茶具设计的灵感源泉,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的产生与变化,现代茶具造型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时尚性等趋势,并在设计中融入了环保、养生等理念。

个性化、时尚性成为现代社会的审美理念之一,人们渴望展现、表达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不同于大众的时尚品位和审美观念,盛行于当代的极简主义,强调去繁就简,用至简的方式打造个性化、时尚性工艺产品,可以说是当代审美的一种代表。Wongyong Lee设计的茶树形茶具发挥极简主义理念,在满足茶具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仿生设计手段将茶杯、茶壶、过滤网等简单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冲泡和倒茶的便捷性,而且茶杯还可以挂在树枝上,造型奇特、简洁而又不失时代的美感。[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反映在设计领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重人性化设计,这要求设计师们从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环保性、协调性等为切入点,结合多元的需求进行茶具造型设计,从而满足使用者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4]当代人们越发注重养生与保健,天然纯净的材料、无毒害的设计过程既满足人们养生理念又利于环境保护。我国的紫砂茶壶大都采用天然的泥色,不着色无污染无毒害,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但随着这些资源的短缺以及现代环保理念的时尚趋势,设计们在汲取紫砂壶造型精髓的基础上,借助高科技技术与新材料,将经典的紫砂壶造型简化为抽象的几何化符号,既保护有限的资源又使得这一设计赋予传统的韵味与时尚感。

3 结论

茶具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已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而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文化、人格、修养的象征。纵观茶具造型发展史,其设计紧跟着时代潮流发展而改变,现代社会新材料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茶具造型设计提供更为丰富材料和新工艺,提升了茶具造型的审美意境与时尚品味。但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瑰宝,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茶具造型的理论源泉,设计师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继承与改革中摸索茶具造型设计的新方法。

摘要:茶具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学问,涉及技术、艺术、文化、材质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使用功能,更要契合人们精神审美。本文以现代茶具造型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现代茶具设计时要重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文化意蕴以及产品语意学分析等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而预测未来茶具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提升我国茶具造型设计,打造世界名牌的茶具产品,振兴我国的茶具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现代,茶具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侯敏枫.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激发途径[J].包装工程,2010(24):146-148,156.

[2]张茉莉.道家思想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茶具设计为例[J].美术大观,2015(8):110.

[3]刘澄.紫砂壶造型的语意学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70-272.

[4]苗延荣,高洁.浅论现代茶具的人性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2(7):118-120.

试析现代图书管理创新 篇11

【关键词】图书管理模式;继承与创新

当前,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多元化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更加多样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现代通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工作内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在内部管理以及对外服务的形式和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观念、方法和技术已不能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对于图书管理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事业若想求得全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要培养浓厚的工作兴趣

兴趣是工作的第一推动力,是进行自我加压、自我督促的有力保障。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馆员,就要有一颗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心,用一颗执着、热隋、敬业的爱心去探索、研究,把研究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索提高管理水平,以促进自身专业水准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内的资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录,它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是知识的宝库,是科研和教育工作的辅助工具。没有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料辅助,没有馆员对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就不会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流传下来,当然。也就不会有我们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合格的馆员要深刻理解图书馆的工作意义和作用,培养对图书管理的爱好和兴趣,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具备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图书馆具有学术性、社会性、教育性、服务性等功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图书管理员职业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服务性。有些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很轻松,没有紧张繁重的任务,有些工作早几天或晚几天干都没关系,其实,这都是对自己工作认识不清、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图书资料是信息。是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索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图书馆事业,为社会提供广博的信息和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对图书管理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要有全力为读者服务的热心

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兴趣取向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吸取精神食粮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要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4.要有对工作敬业的精神

图书馆是公益设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要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所以管理^员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的“一专多能”,而更主要的是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得力于广大图书馆员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爱岗敬业,这是老一辈图书馆员的优良传统,我们需继承这些好的传统,认真借鉴,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在全国范围进一步加大经费投人,改善办馆条件。在图书馆的发展上,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其管理水平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计算机等现代设施已在图书馆里广为应用,从而使图书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图书馆员学习现代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已成为大势所趋。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员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思维,及时学习掌握各种新科技、新技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把握新的领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充实自己。

5.建立现代管理理念

图书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是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两个环节。以往我们在组织图书馆工作时,经常只重视知识组织环节而忽略了科技不断发展环境下的知识服务环节,这种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网络阅读、数字图书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不再是传统模式,读者关注的已不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各种载体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和吸收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信息内容,需要更加直接融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知识服务的方法,树立起现代化的服务观念。

6.更新现代管理知识结构

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的现代化图书管理人才,既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因此。培养优秀现代图书管理员的关键就是继续教育,不断吸取新的技术和思想,其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更新和网络应用知识两方面。专业知识更新是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领域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标志,它是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业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更是完成图书馆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图书馆员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服务社会。

7.创新现代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传统图书馆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读者的需求。远程读者、远程教育、数字图书等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图书馆员也必须掌握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技术知识,向远程读者学习提供所需的网络支持和技术服务。

8.培养现代网络管理人才

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的载体,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被远程教育和数字图书等取代,用户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传统图书馆集中教育已不能实现高校育人这一目标。为此,图书馆要首当其冲担负起这一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技术过硬的网络管理员,分专业、分层次、多样式地供给读者知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创新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篇12

1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重要手段。“创新”指的是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过去所没有过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 一般包括引进、改进以及发明等。创新的主要特征为:创新出具有革新意义的成分;适用范围相比于革新的范围更广。而创新教育则指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义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手段等。其中创新方法指的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中涉及到的智力因素。创新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种类。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主体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这一客体在现有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革新和改进, 以此来实现具有体育教学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所以,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密切围绕创新人才的这一根本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在体育能力,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现状

2.1 教学死板, 缺乏变通, 学生思维被固化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只是强调理论的传授, 围绕书本和理论进行灌输式教育, 所有学生接受到的都是统一模式的教学, 毫无针对性可言。并且体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而传统教学则只是过多的进行课堂授课, 像一些需要体验的科目和技巧, 都被机械式地分解为数个步骤, 进行程序化、步骤化的学习, 久而久之, 不仅只学到了理论的皮毛, 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感受不到体育学习过程中的魅力, 思维也会被固化在课本上、在理论中, 毫无实践能力可言。

2.2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过度围着教师转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教学活动开展和推动的主要力量,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却过度围绕着教师转, 课前由体育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校要求完成课堂授课计划, 课上由老师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机械式地完成教学, 课后还要由老师进行总结和扫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核心, 却恰恰忽视了作为最主要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习惯性地接受“填鸭式”教育, 由此也使得学生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对老师的过度依赖, 导致自身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遭受严重抑制[2]。

2.3 高校扩招与体育教学实施匮乏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高校不断扩招, 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的同时, 另一方面则是给高校的正常教育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多招学生则意味着高校能够有更多的经济效益收入, 这就往往容易导致学校过度膨胀, 而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条件则相对滞后, 致使上体育课时场地极其拥挤, 而且运动器材严重不足, 部分需要宽松场地的项目无奈只好放弃。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员拥挤导致活动区域狭小, 给体育课和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危险风险, 给教学效果带来较大影响。

由于资源配置的严重不足, 也导致学生无法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锻炼, 会对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3 创新教育视域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创新对策

3.1 从教学主体和客体出发, 合理编排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进行有效的有趣味的教学, 但又不脱离课程教材, 不至于使教学变成无源之水, 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灵活体育教学方法, 善于创新和应用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育方法, 是植根于课程内容, 万变不能离其宗, 而作用的对象是学生, 老师通过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教师运用方法的是否得当、是否灵活、是否具有新意直接影响着教育方法的实施效果, 对学生的作用也可能有好有坏, 另一方面, 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 其自身的状况, 包括接受能力、自身身体素质、运动技巧等更是千差万别, 即使接受相同教育方法, 最终结果也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创新、革新教学方法,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实际状况, 进行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创新, 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从学生主体出发,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就必须从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着手, 充分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把影响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充分渗透到平时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 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学习体育, 并长期坚持下去。而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让他们体验创造的快乐, 感受创新的魅力, 并学会欣赏体育之美。例如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 可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大胆创新、自编动作, 大胆组合, 并给他们以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机会。具体实施包括: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 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想象和集思广益, 每组应至少有7-9人,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编排出一个节目, 其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 根据自己的审美和所学, 创新动作, 为该组的节目提出建设性意见, 待自编节目成形后, 再给每个小组适当的完善修改时间, 最终确定下来后, 进行统一表演, 由各小组互评和各体育老师组成的专家组评价, 经综合后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同时也展现了自我风采, 张扬了个性, 大大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 可谓是一举多得[3]。

3.3 从创新思维培养出发, 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

要锻炼创新思维, 就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适当扩大思维的广度和维度, 培养学生跳跃式思维的能力。其次, 扩大思维的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事务中, 进行发散思维, 广联系、深挖掘, 把平凡的事务和现象联系起来、关联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再次, 加大学生思维的转变跨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性, 避免让学生因循守旧, 抱着老路不肯放, 而是引导学生应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努力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后, 则是要着力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正所谓“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如果学生只是就事论事, 只是从局部去理解、去把握, 就不可能看到体育学习这个宏观上的大格局, 学习就不可能深入, 而只是在浅层次徘徊。另外, 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扑捉灵感, 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嫁接应用到体育学习和体育实践锻炼中, 让思维的闪光点开出绚烂的花朵。

3.4 从实际情况出发,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效果各异, 只有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其中体育场地的宽裕程度、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以及体育课实施的现实条件等都是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由于受到城乡等因素教学条件差异的影响, 学校的体育设备配备情况不可能完全统一, 也不可能全部都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针对条件较差的学校, 应进一步改进现有体育教学方法, 确保其能够满足体育教学所需。当然也应意识到,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争取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和创新技能。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扩大某一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效果, 通常应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扩展和改进。例如可以进行教学分组, 传统的分组方法主要是按照人数进行, 但是随着现代创新教学理念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兴趣分组、按照体育水平分组、按照伙伴关系分组等新型的分组方式层出不穷[6]。由此可见, 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就是在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的基础上, 通过体育教师的实践和总结, 改进出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适应教学条件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总之, 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面临着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不断降低、大学生愈加活跃的学习思维,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 关键是看体育教师能否有效运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 启发、激励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高校体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 只有基于创新教育视域下, 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 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提出的更多要求, 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子建.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6 (7) :91-95.

[2]彭小伟, 杨国庆.对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重析与再认[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4) :93-95.

上一篇:运行模式的探讨下一篇: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