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创新模式

2024-05-23

现代化创新模式(共12篇)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1

一、指导思想

1.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下一步农村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现代农业园区要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必须从实际出发, 转变发展观念, 理清发展思路, 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 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现代农业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了跨越性发展的可能。从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来看, 现代农业一般要依次经历以追求数量为主、追求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追求自主知识产权等三个阶段。现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正在为全面跨入第三阶段探索经验、准备条件、积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应提前规划、因势利导, 梯次构建完善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监管、生产支持服务、科技自主创新等三个体系, 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促进其加快向更新阶段、更高层次跨越。

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1.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提升休闲旅游功能

(1) 要因地制宜, 力求办出特色, 海伦市现有农业人口62.7万人, 总户数14.8万户, 耕地面积422.9万亩, 其中, 承包田面积396.1万亩。增添一些吸引游客的特色休闲旅游参与性互动型项目。要吸引一大部分观光型的城市游客, 发展休闲旅游经济, 须有新的亮点和卖点。

在现有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增添一些水车、水磨、石磨等设施, 让游客参与车水、磨米粉、磨豆腐、捣年糕、、烤玉米饼、编中华结、织情人结、收割稻谷、缝制衣服等创新的旅游体验, 也可让游客参与种菜、拔秧、插秧等农业基本劳动, 体会古代农民播种、耕耘、收获劳动果实的乐趣。针对有文化底蕴的游客, 可以开辟一定的场所专供摄影艺术创作;也可准备一些书画用品, 让书画爱好者和书画家挥毫泼墨尽情创作;有了这些参与性、互动型的活动项目, 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休闲文章也一定会做得更大。

(2) 增加硬件投入,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休闲旅游品位。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选准开发项目, 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 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部分较高档次的硬件设施, 增添部分娱乐性的项目, 促进休闲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同时,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3) 开辟多种渠道, 丰富销售产品, 不断延长休闲旅游经济的产业链。在想方设法吸引游客的同时, 要积极开辟本地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逐步形成销售网络。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黑土资源, 通过多种渠道, 扩大农业园区的知名度, 延长休闲旅游经济的产业链, 从而使业主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休闲旅游是富裕一方百姓、对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活动, 目前我省休闲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们对新兴的农业园区精心加以培育, 休闲旅游在不久的将来, 定能不断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

2. 建立新的创新机制, 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福利待遇

农业企业对科技人员应实行流动管理, 新招聘的大学生不受岗位和人员编制的限制, 实行动态管理, 能者上、庸者下, 保证人才队伍的高水平和高素质。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 使人才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合的报酬, 从而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使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各个方面均达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政绩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各类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实行重奖, 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从薪酬、福利、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方面进行奖励, 使人才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激励人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 内创外引, 寻求新的经济支撑

农业企业应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共建和技术合作, 积极寻求技术支撑,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可以从国内外各大农业类高等学校派驻研究生与研发中心科技人员共同进行试验和研究, 提高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 为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4. 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链条中与农民深度合作

农业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农民合作社, 在一个合作社内, 农民通过广泛深刻合作, 可以共同兴修水利、共同防治风险还能与农产品的买家进行集体谈判。通过大家帮助大家, 降低成本, 人人受益。

然而传统乡村的合作仅仅局限在家庭或家族内部, 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并不普遍, 这就需要合作社这种经营管理形式, 将同一个专业的农耕者联合起来。如今, 很多农民并非专业农民, 一些常年打工的农民仅仅将种地作为一种贴补家用的副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这部分人将成为二三产业从业者, 逐渐从农业生产中退出。剩下一些以种地为生的人, 或称为家庭式农场主、或称之为种粮大户, 或仅仅就是普通蔬菜、水果种植户, 他们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 农民也将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在合作社外部, 合作社作为一个独立主体与果蔬超市、农药化肥厂、以及客户端等主体合作, 进行社会分工, 提高效率;在合作社内部, 农民之间相互合作, 在内部采购产品和服务, 或通过内部合作, 从外部以更低的成本购买产品和服务。

通过与农民群体的广泛合作, 不仅会促进本企业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也将会促进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

摘要:现代农业如何开拓创新, 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观光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措施, 以促进我国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创新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N].农民日报, 2013-11-23.

[2]黄祖辉.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与制度的创新空间[N].农民日报, 2013-11-23.

[3]侯满平.休闲生态农业的路径思考[N].中国旅游报, 2013-11-11.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产生的不利因素也逐渐增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环境污染程度的逐渐增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其中包含了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以及雾霾等,不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危及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程度,城市园林建设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大多数城市已经开展了园林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园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城市园林工程自身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下面,本文将重点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随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环境发展中,逐渐产生了绿化经济管理改革,并具备时代性阐述意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构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迎合城市生产需求,同时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站在社会不间断发展的角度上,落实现代化群众生产建设工作,并且借助合理化建设方式,实现关键性标准业务的规划建设,利用园林绿化环境,在谋略上,产生一些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力度,能够保证园林发展要求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开展,这针对园林绿化管理而言,可以实现绿化养护管理配置的分级管理。运用分级管理的方式,落实各个等级的规范化标准建设。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消耗一定人力的条件下,起到对建设资金合理管控的效果。针对管理人员具备的适应性要求来说,利用高质量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构建,进而对各个阶层管理模式展开全面探究,借助区域安全性理论构建方式,同时根据城市形象,在提升环境美化度的同时,还能实现城市环境的绿化、环保。

二、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随着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模式的不断形成,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其园林管理形式也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构建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时,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基于分级管理的创新思路;第二,基于分组管理的创新思路;第三,建设与养护相结合的管理创新。下面,本文将重点对这三种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介绍。

1.基于分级管理的创新思路

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园林本身采用的分级管理形式,针对管理质量,以及标准性模式而言,会构建一条合理的资金管理流程,这给园林规范化管理以及目标,提出了高效的谋略。站在管理标准角度来说,人力以及财力的消耗标准,主要会受到管理标准的影响。采用分级管理形式,会给管理环境提出更高的工作需求,除了要加强管控力度之外,还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城市各个基层的合理管控。并且,针对城市关键区域要求来说,在进行园林规范化建设时,可以利用城市关键途径,来明确各个阶级的园林政策,从而起到对基础环境策略全面探究的目的。在运用管理形式时,借助群众生活区域保障的方式,来落实路边绿化地带的基本建设,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基础政策的全面开展。站在基层管理战略的.角度来说,开展基础设备建设工作,可以起到对园林城市形象修整和完善的目的。针对管理方式而言,不管是园林本身的城市形象,还是优化环境的基础方式,都会实现城市本身形象的完善和修整,从而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管理形式,落实管理方式框架上有关政策实现全面改革。

2.基于分组管理的创新思路

在开展园林建设工作时,因为管理地区范畴比较广,所需管理工作人员的数量比较多,采用分级管理方式,针对环境基础建设而言,会使得体系构建上管理丧失,从而造成工作建设不成功。为了迎合实际生产需要,在进行地区配置工作时,需要加大基础信息的明确力度,同时实现对综合绿化模式的高效管控。针对地域基层建设而言,要想实现化整为零的操控形式,就要站在基础战略改革的角度,来落实地域高效管控工作,并通过地域划分的方式,来起到在不同地域下绿光作用的高效建设。借助多种渠道的合理构建,从而实现各个地域安全形式建设,在绿化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形式修整,同时结合园林绿化标准,明确各个框架下的安全构建设施,并借助基础形式上的规范性构建,落实基础设施下的综合环境修整和完善。

3.建设与养护相结合的管理创新

为了迎合当前现有的绿化管理形式,在开展施工建设工作时,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来落实繁琐阶层框架下的规划性管理工作,借助安全保护措施,来保证建设安全,同时在和养护相融合的条件下,借助安全防护设施,落实各个地域的安全建设工作,并且借助双层安全模式,进而保证建设框架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因为在开展现代化基础建设工作时,需要借助有关工程的干预来明确生产需求构建工作,同时通过安全问题的合理管控,来实现各个框架阶层建设工作的固化明确,借助安全保护,推动各个阶层性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落实管理形式的规范性建设。在迎合养护工作中,对基础园林拓展方式多样性进行统筹建设,在满足新建设需求的条件下,利用城市绿化园林构建,起到因素式改革全面管控的目的。

三、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其构建战略以及管理形式,针对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自身含有的管理意识来说,都会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途径;针对管理事物浇筑战略方案而言,园林管理知识种类,对于其所了解的环境来说,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战略。下面,针对现代园林改革,起到对基础管理意识有效提高的目的。

1.管理观念的创新

针对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来说,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一些平时管理措施,同时还要具备规范管理意识。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更好开展。对基础地域面积管控而言,在提升本身管理能力的条件下,保证绿化工作的合理管控。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来说,需要站在多个角度来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从而了解更多的基础信息。只有管理工作人员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稳定上升,进而保证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质量。

2.强化对管理目标的综合控制

在进行整体管理标准特点整理时,需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其水平构建的修整和完善,而这一现象的发展,针对基础化处理形式而言,可以结合城市美观度,实现其稳定提升。当城市美观度得到了稳定提升时,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借助高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美观度的提升,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强化对管理目标的综合控制。

3.健全城市管理体系

针对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而言,还想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就要对绿化环境建设工作进行规划修整,同时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起到对相关责任机制的干预目的,并通过此种方式,实现机制上的全面管理。针对基础科学性监管理念来说,其养护性监管,可以推动其综合机制的更好构建。

四、结语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3

关键词: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大动脉,在我国公共运输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铁路企业职工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培训,不仅仅是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铁路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动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中,存在着教育培训模式简单、可操作性差、培训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结合现代化的铁路企业对于职工素质技能的新要求,改革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在铁路企业内部建立优秀的职工队伍。

1.铁路企业职工培训的作用分析

(1)为铁路企业职工自身发展提供渠道。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铁路企业职工需求层次也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随着铁路企业的经营发展,职工更渴望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而培训教育体系就是铁路企业职工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够将铁路企业职工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化为铁路企业外部前进发展的推动力。

(2)实现职工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铁路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理论涵养得到更新、工作技能得到提升,这有助于铁路企业职工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职工劳动生产率,实现工作绩效的大幅提升。

(3)提升铁路企业的效益。铁路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之后,铁路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人才成为提高铁路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通过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可以通过对职工能力、素质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其前潜能,进而实现人力资源价值创造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我国铁路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铁路企业职工对于培训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到培训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将培训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单应付,培训过程中不能认真积极参与学习,导致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提升,参加过培训之后也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2)职工培训方式单一、内容不全面。当前我国大部分铁路企业的培训方式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训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造成了职工培训课堂缺乏活力,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较差。而且在职工培训内容上,内容宽泛,没有重点与针对性,实用性较差,造成了职工培训效果的不理想。

(3)对铁路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估。在铁路企业职工的现有培训模式上,往往是培训结束之后就终结,没有培训效果评估这一环节,造成了企业职工培训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掌握评估失效,也难以对培训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这对于提升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十分不利。

3.现代化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措施研究

(1)提高对于铁路企业职工培训的认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强化对于铁路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工作的宣传,让职工充分的认识到培训工作对于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同时,铁路企业应当加大对于职工培训体系的建设投入,确保培训工作开展所需资金能够及时的落实到位,保障铁路企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在培训方式上,尽量多采用讨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模块教学等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工作需要、企业发展为出发点,确保培训对象能够接受理解,重点应该涵盖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素质培训三大方面的内容。使铁路企业职工经过培训后,能够了解铁路企业的发展形势、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规章、岗位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措施来真正提高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实效。

(3)积极采用铁路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对于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应该将现场教育、实践教育作为重点,突出教育培训的实效,对职工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完善。在培训模式的构建上,应当整合内部以及外部资源,重点培训体系的专业化与全面覆盖。除了进一步的做好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基地的开发利用以外,还应该积极的利用内部培训资源,积极的将不同岗位专业领域的负责人、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培训师资,采用师徒帮带或者是系统组织的模式,发挥这些管理、技术人才的牵引、带头和再培训作用,对新入职以及在岗职工进行理论、任职资格、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补充教育培训,推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还应该进一步的拓展培训渠道,探索与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合作建立委外教育培训网点,重点对职工的专业学历和专项技能培训进行培训,提高铁路企业职工培训效果。

(4)强化对于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在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体系完善上,应该将培训评估工作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及时掌握职工技能、知识改变状况,同时结合培训效果对培训体系进行改革完善。对于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评估,应该以笔试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同时结合对参与培训职工返回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岗情况,准确的掌握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效果。此外,还应该将教育培训评估考核结果与企业内部的岗位、待遇调整等激励制度相联系,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激发铁路企业职工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提高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

4.结语

新技术、新设备以及管理新模式在铁路企业的应用,对于铁路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实现铁路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动力。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当前铁路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优化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手段等措施,建立现代化的铁路企业培训体系,通过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推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恩林.训练式教学是提升铁路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4(6):51.

[2]王丽静.精细化管理思想在企业培训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4

一、实行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是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正在向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管理并重的新阶段迈进,并向网络化管理方向发展。我们过去长期积累的档案工作经验和知识,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因此,要做好新时期档案服务工作,企业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破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中,大胆采用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措施,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需要的档案管理形式和方便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和努力开辟多途径、多渠道的档案服务工作,不断探索和开辟档案利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新路子。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档案信息由静态转为动态,使管理实体转为管理信息。要把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作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把档案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我们要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为企业发展服务。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自身建设的需要。1992年开始,我厂就着手实施采用以光盘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我厂已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单轨运行,制定了建设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信息管理、全文级图象管理和视频音像管理融为一体的档案管理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加以实施。目前,我厂已经建成了包括打字、文书、档案为一体的办公网络,开发应用了包括人事档案、经营档案、生产实时信息档案等全方位的综合档案信息查询功能,使授权用户可以上网查询所需信息,全厂各类文件的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微机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1983年以来的文书档案已全部著录进微机网络,自建厂以来的科技档案也已著录进计算机,档案立卷、统计、检索、打印均实行了微机管理,科技图书资料实现了微机管理和目录检索。现在,我厂档案室配备有6台IBM液晶显示屏幕微机,激光打印机5台。档案微机管理已与厂MIS系统联网,厂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室均可按照管理权限,在各自的工作站或档案信息站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

我公司新近投资购置了清华紫光工程图档管理系统,包括绘图仪、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浏览器、软件等设备,它能与电力系统现行的基于LOTUS NOTES的档案管理系统有无缝的连接。该系统以光电扫描为主要输入手段,将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通过光电扫描仪转换成电子图象,经过净化处理压缩后存入光盘,充分利用我厂现在使用的“OA”办公自动化NOTES档案管理子系统数据库中已输入的数据,与此电子图像自动对应,网络用户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浏览器方便灵活的实现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我公司在公司内部网页上挂接了清华紫光电子档案检索系统,公司员工只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密码就可方便的利用电子档案检索系统进行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

二、搞好服务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要求科学的管理、正确的决策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这些都离不开对企业档案的依赖。如何做好企业档案工作,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各项工作和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是企业每位档案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比资产更重要的资源。企业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要壮大竞争实力,振兴发展,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企业档案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开发利用档案,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公司从1994年开始探讨对4台125MW和4台200MW机组全面改造方案,我公司综合档案科提供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总图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档案,利用科技档案卷次共800余卷,从1997年至2001年,先后对8台机组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不仅延长了机组的寿命,使老机组焕发了青春,而且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可靠性、可控性、可调性和自动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迎接新世纪挑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改造中,以汽机通流部分改造为重点,对发电机部分、锅炉部分以及相应辅机进行了全方位配套改造,热控部分改DCS、调速系统改DEH纯电调,使机组综合技术装备和安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取得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

2、发挥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例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电公司)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目前,关停1—6号机组的申请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机组拆除出售工作也已于2008年3月开始。在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过程中,档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徐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筹建处拆迁部门在机组拆除前和参与机组拆除出售工作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军、闻陈军、吴永利、张开东、张鑫、李光忠等同志一同到公司档案室查阅了1—6号机组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并以档案为重要依据,编制机组拆除方案,使机组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在1—6号机组设备拆除后的出售工作中,作为购买方的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把档案视作机组出售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他们在徐电公司档案室看到保存完整、齐全、系统的档案,表示满意。正是由于1—6号机组设备档案保存的完整齐全,并可以与1—6号机组整体发电设备出售同时移交,能为购买企业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意出2亿元买下1—6号机组设备。由此可见,完整齐全并管理良好的档案,在徐电公司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1—6号机组设备只能作为废铁或报废设备处理。档案价值的发挥,使机组设备变废为宝,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为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护大气环境,完成江苏省政府和省环境保护厅下达的“十五”期末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防治计划,我公司在#7、#8机组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龙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和我公司生运部、锅炉公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综合档案科查阅了0308-8266-1、0308-8835-1、0307-8022-17、03-839-01、03-836-00等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为改造工作的前期初步设计、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7、#8机组安装脱硫装置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145吨,脱硫洗涤塔具有50%的除尘效率,烟尘排放浓度可进一步降低,改善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因此项目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又如2000年10月,山西省某煤矿二位同志来我公司要求查阅1995年和1996年两笔煤款未收到,要求徐州发电厂支付此款。我公司财务部同志来到综合档案科查1995年度(431—1、8、9、17)、1996年度(431—6、7)燃料明细帐及1995年度(433—199、200)、1996年度(433—3、4、5、6、37、99、149)会计凭证档案,我公司分别于1995、1996年度向对方已付过款,使对方承认了此款已汇出这一事实。为我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

3、提供档案为企业经营决策、查处经济案件、惯标认定、编史修志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2002年12月我厂朱厂长借阅徐州发电厂征地实况及红线图以及#1、#2灰场等处征地问题的批准通知书及协议书等(0300-8030-1、8、9),为领导关于我公司机组扩建提供了参考。再如1997年我公司编写《徐州发电厂志》,厂编委先后调阅了综合档案科大量档案资料(89-073-45、92-601-01、02等)编写厂志共查阅各种档案案卷202卷次,复印资料近5000张,为厂志的顺利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4、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做好资料汇编

我们坚持调查研究,确立实用、可行的编研课题,做好经常性的资料汇编工作,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项管理需要。几年来,我公司档案管理人员自己编研或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生产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历年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汇编》、《科研成果汇编》、《安全经济指标分析》等22种165万字的编研材料,其中,通用性编研资料17种,深层次编研资料5种,同时还编制了检索工具28种161册,对生产经营等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如《电气设备铭牌手册》、《征地文件汇编》等,都成为了管理人员日常办公离不开的工具,深受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三、实行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1、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切实加强档案管理

建厂初期,我厂一直处于边生产边基建状态,建设工期长达10余年,一度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资料不完整,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实践中的教训和随着《档案法》的实施,使全厂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及档案资源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1987年,我们将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了《厂长任期目标》和企业升级达标规划之中,建立档案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健全管理制度,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1991年档案升级活动停止后,厂领导明确指出“档案升级停止了,但档案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工作正常开展。一是领导重视。厂领导一直重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始终把档案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整体目标,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实到创一流规划中,亲自过问并切实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次安排档案人员到兄弟单位收资、学习、调研。二是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在我厂多次体制改革中,我厂在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幅度精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档案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不但强化了档案工作的领导,而且调整充实了档案人员,同时还健全了全厂档案管理网络,明确了各单位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兼职档案员,使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档案管理硬件建设。我厂每年列有10万元档案资料专项费用,用于档案资料的收集和补充。1990年以来,又先后投资60多万元,统一了档案装具,配备了微机、除湿机、吸尘器、灭虫杀菌机等专用设备。

2、更新改造技术设备、提高档案人员现代化管理水平

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档案工作面临许多复杂问题,如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保管负荷越来越大;传统的工作方法,落后的技术装备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只有锐意改革,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把档案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移到现代化的基础上来,才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更好地整理、加工档案为利用者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的专业干部队伍。

在思想上,档案工作者要改变故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技术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认真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针对使用中的微机比较陈旧、软件比较落后的状况,要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添置性能比较先进的计算机和软件系统,逐步做到用光盘存贮档案,同时实现工程图纸档案为一体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网上优势,将从网上收集电子文件的工作提到档案工作的日程上来。为此,科技档案工作者要与已用CAD的各部室、各检修公司协作,着手从网上接收数字化基建工程图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到档案人员的素质不能再停留在仅会操作计算机的水平上,必须加速自身知识更新的进程,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学习档案管理新技术、新知识,争做行家,把微机的应用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以完善设备为重点,加大档案管理投入力度

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档案室,应配齐密集架、防磁柜、微机、复印机、录像机、扫描仪、温湿度计等。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不仅是设备配置的现代化,还包括管理技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管理标准的统一化,而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息息相关。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而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在企业档案设备配置上,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着眼适用性,一般来讲,购置软件时,要着重考虑兼容性、扩展性、容错性及是否便于升级的问题,如我公司新近投资购置了清华紫光工程图档管理系统,包括绘图仪、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浏览器、软件等设备。清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集通用档案、工程图纸档案为一体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它解决了目前档案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工程图纸档案的处理),是一套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的档案管理软件,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实现计算机对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技术或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可以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所产生的电子文件材料信息通过MIS(信息管理系统)直接传输到档案部门的计算机终端,也可以传输给有一定权限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档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打印设备将所需信息打印若干份,作为纸质材料存档或分发。它不仅大大减少了文件信息流转的环节,节约了时间,而且还使文件的有效性得到了根本的保证。目前已经在电力行业的档案部门使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且获得了用户的好评。更主要的是它能与电力系统现行的基于LOTUS NOTES的档案管理系统有无缝的连接,避免了档案人员对现在管理系统中已有数据的再次输入。该系统以光电扫描为主要输入手段,将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通过光电扫描仪转换成电子图象,经过净化处理压缩后存入光盘,充分利用我公司现在使用的“OA”办公自动化NOTES档案管理子系统数据库中已输入的数据,与此电子图像自动对应,网络用户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浏览器方便灵活的实现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并可根据用户需要与AUTOCAD图纸处理系统结合使用,进行图纸的修改、复制和绘图输出,有效地解决了电力系统长期以来因设备异动带来的图纸与现场不符的矛盾,弥补了现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的不足。

4、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容应包括案卷组织方式、格式、分类规则,著录、索引规则,文献编纂规则等,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要增强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意识,真正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大力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统一制订和完善档案工作信息化所需的各种标准,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组卷、著录、标引体系,不能各自为政。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档案信息网络化、社会化。

5、增强效益观念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企业的需要,是企业档案存在的前提,企业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档案工作也必须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和位置,坚持服务宗旨,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提高服务质量中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利用需求,尽可能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员工认识档案的价值,感到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档案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指导档案工作实践,建立现代化档案室。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5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金融理财信息系统(Bankfp)和专业化人才的专业性。富晨理财知识管理信息系统——FKMS的栏目是由资深理财专家设置的,在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根据需求,栏目不断发展、整合、创新;专业化咨询团队:富晨拥有20余名以博士、硕士为主的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研究咨询队伍。

富晨

理财——TCR研究模式

富晨—大陆零售银行研究第一品牌 电话:010-59361259第1页

《富晨•渠道为王-现代零售银行物理网点创新模式》

前 言

伴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加速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同时,国内银行对网点模式创新渠道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但是,不断提高的客户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客户忠诚度的降低,国内的银行期望网点在网点实现模式的若干方面做出改进。在国外的零售银行网点模式上,除了传统模式外,还有很多中创新模式,例如:在人流密集的超级市场内部建立所谓的“店中银行” ;为了给客户带来随意舒适的感觉、提高客户在银行网点的停留时间而设成的咖啡厅形式;以艺术展览的方式营业的“艺术”银行;为了宣传银行形象,扩大银行零售产品的销售,出现的“机场网点”,规模小,网点多,覆盖范围广,可以最大限度的向最多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卫星网点等等。

而在网点模式分析上,国内也不甘落后,有方便使用巧用家门口的理财便利店;写字楼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汽车自助银亭,电话银行金融超市等等。

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业内人对银行网点规划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案例支持而生。全书分8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为零售银行网点创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包括它的探究,创新趋势,以及对它的成长思考;第二章介绍了网点创新的基本内涵,模式理念等;第三章主要提出零售银行模式的专业化趋势;第四章放眼国外,列举目前国外的几种创新模式,第五章即是我国的与时俱进,我国目前引进的网点创新模式,第六章第七章提出我国的两种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创新模式进行探讨,第八章即放眼未来,探讨未来我国银行网点创新模式。

书籍目录:

前言 3

目录 4

第一章应运而生:银行网点渠道创新兴起 6

第一节 银行网点创新是趋势 6

第二节 传统网点创新的思考 9

第二章 正本清源:银行网点创新基本内涵 12

第一节 网点创新模式概述 12

第二节 网点创新模式理念 13

第三节 银行需要网点创新 15

第四节 社区银行将国内银行网点创新突破口 17

第三章重中之重:银行网点模式专业化趋势 21

第一节 银行综合化经营与交叉销售大行其道 21

第二节 分销渠道多元化及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23

第三节 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的客户价值管理 27

第四节 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多元化 29

第五节 银行经营网点虚拟化趋势 31

富晨—大陆零售银行研究第一品牌 电话:010-59361259第2页

第四章它山之石:国外银行网点创新模式 33

第一节 超市银行 33

第二节 咖啡厅银行 35

第三节 理财便利店 37

第四节 “艺术”银行 39

第五节 机场网点 43

第六节 流动银行 44

第七节 离行式自助银亭 46

第八节 乡村银行 49

第九节 “卫星”网点 59

第五章与时俱进:国内银行网点创新进展 60

第一节 离行式自助银行 60

第二节 理财便利店 80

第三节 财富管理中心 82

第四节 金融超市 93

第五节 店中行 100

第六节 村镇银行模式 101

第七节 写字楼银行 109

第八节 流动银行 112

第九节 汽车自助银行 116

第十节 私人银行财富俱乐部 119

第十一节 富晨网点设计案例分享 136

第六章 运筹帷幄:探索社区金融服务新模式 138

第一节 社区理财室功能定位 138

第二节 社区理财室必要性 138

第三节 社区理财室可行性 140

第四节 自助银行转化为社区理财室 141

第五节 开发社区理财室的几个问题 143

第七章 波澜再起:自助银行成为网点创新渠道 145

第一节 为“排队现象”解困 146

第二节 从服务客户到盈利中心 147

第三节 安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49

第四节 ATM机竞争日趋激烈 149

第八章 放眼未来:银行网点创新未来发展模式 152

第一节.网络银行能否成为主要模式 152

第二节.美国社区银行模式对中国银行的借鉴 152

第三节.未来思考:零售银行网点应居安思危 155

第四节.“网点脱媒”:国内银行必须面对的挑战 155

附件一:富晨理财介绍 159

附件二:富晨研究丛书介绍 161

附件三:读者反馈表 162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互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85-03

技术创新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利于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各种不利条件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各部门之间进行自由流动,从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物性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将技术创新作为主要实现路径之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工作,需要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全面考虑多种因素,选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推进。实践中,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政府主导型模式、农户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农业科技项目区模式、多元化合作创新模式等。综合比较这些模式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并结合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应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

一、政府主导下多方协同互动模式的含义

农业技术创新包含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推广机构等多种主要参与主体。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是指农业技术创新的多种参与主体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协同互动、有机耦合,从而形成技术创新强大的整体合力和推进效应的一种开放式模式(如图1所示)。对于该模式的含义,需要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各级政府虽然也是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之一,但是它需要在中间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要“大包大揽”,从事技术创新的所有工作和活动,而是指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优势,在其中发挥统筹协调和指挥等作用,以便于多种主体在行动上能实现协同,保持创新步伐的基本一致性。

2.该模式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同互动,并不否定农户、企业等技术需求者的独立地位。也就是说,该模式虽然是政府主导型,但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尤其是供求规律。即充分遵循上文所讲的市场需求导向路线,充分了解农民、企业等最终使用者的市场需求,从而在需求的引导下,发挥政府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二是综合运用各种作用手段。即不能仅仅采用行政手段,而是要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的多种方式,引导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多方行为的协同互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多个参与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1]。

4.多方协同互动的核心在于通力合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主体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是无论存在哪些主体,无论谁起主导作用,关键问题在于合作。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所需的人、财、物资源投入上的合作以及创新计划和决策上的合作[2]159。

5.在具体实施模式的选择上,应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在政府主导、多方互动的总体模式下,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合作模式。在具体模式的选取上,不同主体的取向和偏好也不尽相同,如: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多数高等院校倾向于技术成果的直接转让,而很多企业则倾向于长期性的合作开发。因此,在具体模式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各主体之间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以从属或支配的角色出现[2]162。

二、政府主导下多方协同互动模式的构建依据

该模式构建的重心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强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二是突出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性。对于这两大重心的构建依据,主要体现在:

1.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典型的公共和准公共性。公共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条件下,这些物品是无法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必须由政府这种公共部门承担必要的责任和投入。其次,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知识外溢性。它不仅对农业自身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出于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考虑,政府应当给予适度支持。回顾世界农业发展史,这些理论已经多次被美国、日本等农业现代化成功推进的实践所证明。对此,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评价道:“作为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基础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由公共支持的农业教育与研究体系(该体系在生物科学和技术进步方面尤其重要)的发展。”[3]298他们所说的“公共支持”实际上就是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

2.政府主导技术创新可以发挥与市场诱导创新相同的资源配置效应。林毅夫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一省的水稻面积规模是决定该省农科院将资源分配到水稻科研上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该省杂交水稻采用率的重要因素。这个结果与格里克斯—施莫克勒、希克斯—速水—拉坦等市场需求诱导创新假说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虽然当时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公共机构从事的,在创新决策上也存在很高程度的政府干预,但是对水稻研究资源的分配以及杂交种子的扩散是合乎经济理性的[4]24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政府依据资源禀赋结构特点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诱导技术创新基本相同的资源配置效应,能够促进丰裕要素对稀缺要素的替代[5]。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容易启动农业技术创新。相对于企业、农民等其他市场主体主导的技术创新而言,政府主导模式更容易启动技术创新。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缓解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缺点。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尤其是部分重大科技项目,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般的市场主体根本无法承受。而政府通过集中手上的财力、物力以及掌握的有利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农民、企业等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参与者”,其行为决策是理性的。在对新技术获利预期的追求下,他们有参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是在技术创新的行为上,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如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等[6],这有可能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创新。而政府主导模式对于减少技术创新的信息成本、降低创新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相对于农民和企业来说,政府承担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要更强一些。

4.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发挥政府和其他主体(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协同互动的重要作用政府主导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主体的排斥,相反,更需要其他私人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对此,速水佑次郎等在对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研究中指出:“在生物科学领域强调公共部门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私人部门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不重要。相反,在美国和日本,改进农业机械和设备以及为化肥和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提供更有效技术的农业供给厂商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私人部门研究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公共部门的研究和培训计划的支持。”[3]298此外,众多研究表明,只有在各主体协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顺畅的合作,才能有效保证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源的投入和高效配置以及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这既是由国际农业技术创新领域的实践与发展趋势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农业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所决定的[2]60。但是就实际操作情况看,农业技术创新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主体之间各自为战,甚至出现很多矛盾和纷争,无法形成创新的整体效应和合力,从而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推进。因此,应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多方互动模式,理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

三、政府主导下多方协同互动模式的构建途径

1.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手段。在我们构建的这一模式中,政府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力量。因此,应首先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作用手段等问题加以明确。总的来讲,政府应在农业技术创新中扮演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质主要提供者和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三种角色。其发挥协调作用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宏观调控。即通过制定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从宏观角度对其他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指导、规范、支持或约束。二是资助诱导。即政府可以通过资助项目的形式,要求各主体进行协同,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主体能够相互合作,按照项目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三是分工协作。即政府可以运用各种强有力的手段,对不同主体的任务进行指导性分工,使他们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1]。如对于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应主要由政府资助的公共研究或推广机构完成;对于商业性较强的项目,可直接由营利性的社会机构来完成。

2.探索丰富多样的协同互动方式。我国多种创新主体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协同互动方式,如“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方式、“科研—开发—推广”联合攻关方式、基地建设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的互动方式、“科、工、贸”一体化方式等等。但当前,还应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方式上进行重点探索。(1)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以利益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形成某种联盟或独立实体,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信息获取等活动以及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农业技术创新方式。该方式目前运用较为成熟,对于农业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积极性、成果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2)农业科技园作为一个科技型经济实体,它具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类似的研究能力,又是技术的直接转化部门,能够较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对新技术进行投资研发[7],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多种主体的协同互动。但就目前科技园的运行情况看,由于体制的原因,科技园受政府干预较多,不能完全以企业的身份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对农业科技园进行技术创新的拉动并不强,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3.构建顺畅的需求传导机制。技术创新的各参与主体只有在市场真实需求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协同互动,实现技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但在我国目前层级复杂的公共科研体制和多种主体参与的情况下,如何使农民、企业等技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顺畅地表达出来,并适时、有效地传导至各个主体,是一个十分关键但是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借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我国广泛分布的农技推广人员收集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整理各种新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经验和教训,并适时地逐级向上反馈,最终形成健全的需求传导机制。因此,当前应在完善以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为主要体系的同时,加快建设多种社会推广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扩大农技推广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对象。

4.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为常见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其中任何一种风险的产生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失败。而对于多方协同互动的技术创新模式来说,一旦某项风险出现,就可能直接损害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导致互动链条出现断裂。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促进模式的顺畅运行非常重要。目前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信息指导,建立包含政策法规、技术交流、科技统计、技术咨询等信息在内的统一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发展技术创新保险,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投保,将风险进行适当转嫁;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经纪人等。

参考文献:

[1]戴思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1).

[2]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3]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朱广其.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问题,1997,(4).

[6]赵家凤,朱广其.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J].乡镇经济,1999,(6).

[7]宋燕平,栾敬东.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5).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7

进入21世纪,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赣南教育学院又属于振兴苏区地区中小学教师培养摇篮, 在未来几年教育投入会有飞跃式发展的情况下,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 对实现教育信息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学校特别重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研究, 我在这十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且深得学生认可的方法。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二) 、信息能力: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三) 、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 、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 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应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 、理论课要多进行实例演示

《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有70%左右是上机课, 30%左右是理论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 没有理论指导, 学生面对计算机会觉得“不知道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这时, 老师在上理论课时就要多做操作演示,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任务要去完成, 怎么去完成等等。精彩、新颖的演示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极大兴趣。例如, 在进行教材第二章文字处理教学时, 我先把文字文档和图文混排两种文档进行对比, 让学生感受到word图文混排的魅力, 从而产生一种“让我来试一试”的心理, 从而促进了学习。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对新鲜事物敏感, 接受能力强, 若能抓住中学生这些特点去进行引导, 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种先操作演示, 使其产生兴趣, 然后讲授课本内容, 从而使其认真听课的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 、教学目标典型化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 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中, 学生完成了典型任务,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 老师在设计典型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典型任务设计必须要善于引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做好这一步, 一节好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 我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 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 并填好各人的成绩 (当然是随便填的) 。上课时, 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 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 完成表格, 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 学生兴趣很浓。老师这样一提出,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 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 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 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实现这个典型目标———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的要求。

(三) 、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信息技术课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而应合理调整,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中第二章文字处理 (Word) , 我是这样调整的:首先讲授排版与打印, 先做一份关于“参加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的申请书”的文件存盘共享。然后将其复制一份进行编辑排版, 配上动态的标题和优美的图片、彩色文字等各种效果存盘备用。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好的申请书, 再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 调用共享文件进行排版, 达到老师展示的效果。只有在课内完成任务的同学, 课后才能申请加入活动小组。学生学习的气氛骤然高涨。然后讲授编辑方法、汉字输入、建立文档、高级编排技巧。而Word基本知识一节则融入到其它各节中讲授, 不再单独讲授。经过这样的调整, 既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也能避免讲授第一节Word基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及对第二节汉字输入的畏难情绪。

(四) 、实验课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机房上课, 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 由于计算机的操作对初学者存在着许多细计算机怎么怎么了, 人人都对计算机产生问题, 教师根本忙不过来, 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理论课示范操作后, 一边巡视辅导, 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通常都是城里的孩子且爱玩游戏的那些学生。找到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 予以表扬, 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师的助手, 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五)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为学生把握好学习方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当今世界互联网日新月异, 上网正是时下的热门话题。的确, 互联网以世界资源共享和方便快捷的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推广, 中学生上网已不再是新鲜事, 网络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网络之大, 世界之事无所不有, 上网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利有弊。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黄色、网恋等已致使很多中学生痴恋上网, 荒废学业。有关专家认为网络对学生负面的影响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 必须为中学生指明方向,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 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应引导学生上中青在线、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101教育网、央视国际互联网站等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网络, 从而发挥网络的优势, 避免了对学生不利的东西, 从而给学生指明方向。

我们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素质教育来不断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工作, 一定能够引领学生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 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十年时间里, 我的教学方法逐步改进、逐步完善, 现在我所教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学生虽然只用一年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 但对他们而言, 这种学习方法的创新意义在于, 他们可能会因此学会终身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应有其一整套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中, 教与学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有机整体,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姜全生:多媒体应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守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3]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篇8

1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现代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发展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加大,企业所要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品是其根本,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竞争也主要是来自于产品的竞争。当前企业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交货期比之前短,产品的成本结构改变。产品的竞争所带来的改变影响着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所存在的内部及外部的环境。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了解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的动向,及时研发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当前,个别企业的生产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正确认识生产管理的目的、手段和范围等方面,仍有个别企业只将生产管理限定在企业的内部,甚至是只局限于生产的过程。而在企业生产管理的目的方面,很多企业则一味注重成本的降低,而很少专注成本的效用。而降低成本的手段就是节约,这样的方法在现代市场中并不一定都能奏效,有些时候一味地降低成本会使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效益,得不偿失。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一体化经济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也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作保障。

2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2.1 更新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更加自由,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竞争,企业要赢得更大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前企业的产品在制造生产中,不仅要涉及投入制造生产的成本,还包括生产前的设计成本以及生产后投入市场的营销成本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成本控制相比较之前要复杂得多。

因此,在现代市场形势下,企业必须更新生产管理的观念,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更科学合理的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更新企业生产管理的模式,更有效地配置企业中的各种资源,减少企业生产管理中不必要的损耗,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2 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管理

现代市场的开放性使得企业随时都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如果企业仍是闭门造车,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必须面向市场、立足市场、研究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应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多变需求,顺势而行。当市场中某一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要能迅速作出反应,适应市场需求,完善生产的机制,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果当前市场要求产品更精细化、更具创造性,那么企业就要更注重产品的研发,进行创新,要重视研发人员,提高企业的技术生产力。

2.3 做好现场管理

企业的现场是其主要的活动范围,主要的生产活动都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同样的,损耗也在其中产生。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现场的管理,做好现场各项资源的配置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果企业对浪费的问题不加以重视,那么企业生产的成本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控制,会造成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当前的市场中,物美价廉的产品是客户的第一选择,企业必须将自身的产品提升到质量高、价格低的理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2.4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产品的品种、质量、生产经营周期、价格及产品服务5个方面进行。产品的质量、可靠性等相关要求不同,顾客的服务要求不同,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的需求可能会存在的差异,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合理制订生产管理方案,也就是进行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的基础是柔性化生产,柔性化生产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生产模式,实际的生产管理工作中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反应迅速、产品种类比较丰富、生产比较分散,产品及人员都具有较强的柔性,使用这种生产方式之后企业的应变能力会有所增强,生产成本也能够有所降低,能够满足顾客的各种生产需求。企业员工实际上是最具柔性化的资源,在柔性化管理模式中,应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此外,想要提高企业的灵活机动性,还应该关注企业技术基础的发展及业务流程的重建,保证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时能够快速作出相应的反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因为市场的变化,其范围也比之前更广,企业只有将各方面的工作做好,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生产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面向市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做好现场管理和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立足于现代市场之林。

摘要:本文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其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

关键词: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谢帮强.创新生产管理模式的探究[J].杭州科技,2014(3).

[2]喻开陆.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J].内江科技,2004(2).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思考 篇9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日趋多元化

我国当前的财务管理管理目标存在着紊乱的现象。企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 但复杂的外部形势, 企业间相互间激烈的竞争都使企业在客观上无法达到财务最大化的理想目标。所以在企业的运营当中, 达到企业综合利益得到最大保障以确保企业内部流畅运行达到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目的, 这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重要体现方式。

为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在追求三个最大化, 即“利润最大化”、“消费群体最大化”、“产值最大化”的同时, 现代企业更多地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活动。企业的盈利行为不再局限在对利润最大化的单纯追求上, 而是通过决策分析选择更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经营策略。所以在这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确保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当中, 如何把握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如何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成为更多的企业决策者们的头等大事。

(一)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环节, 优化企业运行机制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一种有意识财务的管理行为, 它的运行是一个可操作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加强对企业内部各个操作环节的监控, 通过对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多个环节的监控管理以确保企业的流畅运营。目前有些企业未能完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了企业的时间价值、品牌价值、风险价值使企业的长远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 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更应该注重对企业运行机制的的优化, 转变财务管理策略, 使企业在获取效益目标的同时又能兼顾企业的时间、风险、品牌等多项价值。

(二)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逐步地完善, 但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仍然没有完整的体系, 这就造成了财务控制中在企业活动中不能实现效益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控制当中完善财务控制方法, 加强财务预算的分析工作;注重财务结算的反馈;实现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统筹方式, 从而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科学掌控。

此外, 由于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方面由于基础较为薄弱, 甚至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企业仍然无法形成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达到科学性和时效性。财务管理只有在高效、规范的管理运营当中, 企业的内部控制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 调整企业资源分配方式, 建立健全新型财务预算制度

由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日趋多元化, 在进行企业活动的时候更多的企业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是从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调整了自身的运营策略。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当中, 企业如何利用预算资金进行最为高效的投资活动获取高额回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但我国的许多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并没有与国际接轨, 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投资多少, 回报多大”的旧式观念中, 高效的企业投资活动很难得以实施, 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速度。调整企业资金的分配方式, 建立新型的财务预算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当中, 如何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达到效率的最大化成为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中最被看重的一项。企业资源分配的观念的转变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建立健全新型预算制度, 所以, 企业的管理决策者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在企业的管理活动当中完成对财务管理的监控。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利用数据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年度计划的的处理分析, 及时向经营者反应出企业可能会出现的财务风险的一种财务管理手段。企业的决策者可以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自身企业经营情况的对比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是以自身情况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的潜在风险大致分为四大类, 包括筹资的风险、企业存货积压的风险、流动性资金流失风险以及存货管理风险。这四种风险需要企业决策人员根据面临的风险情况, 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把握风险与报酬之间利益的平衡问题。根据企业组织的形式和发展规模, 选择适合的预警机制来规避风险。

现代的企业活动当中, 企业财务的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规避了更多的风险投资从而防止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企业管理手段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和高效。通过预警制度企业能更多地了解到企业自身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财务的损失也大大地降低。在模式的选择和财务活动的运行当中, 结合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研究产品的生产周期, 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企业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首先, 在初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要确保信息收集的规范化,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收集上来的数据的准确性也能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其次, 在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应该从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 不能因为暂时的利润不合理就放弃关系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行之路。最后, 预警机制需要高科技手段为依托, 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来提升预警机制的科学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当中, 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仍然不系统化, 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过去单一、机械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被更具系统化的、更具内部控制力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模式所取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也向着更为全面、更为高效、更为精确的方向发展。

(一) 网络技术的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在逐步信息产业化的今天, 网络技术被更多地应用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 它的出现使得多个独立的、职能单一的企业逐步发展过渡为多个相互联系、分工不同的的企业相互协作, 这既节省了企业的财务预算又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通过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更多的财务管理信息情况通过网络模式被更为广泛地应用。

在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的各个环节中, 网络技术起到了分析、计算、联络的作用。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比对和分析, 企业决策者的决定会更为高效, 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网络技术在一起合作的频率大大增加。

(二) 内部信息管理的逐步系统化

在企业的业务信息处理上, 企业财务内部信息的体制逐步完善, 内部信息的处理也更为系统化。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因此, 面对财务预算准确度度要求高、难度大的挑战, 内部信息系统化应当具备更为高效的运转模式, 内部信息的系统化使企业在财务报表和年度计划的统筹与信息技术结合, 真正实现内部信息处理的高效化, 机构的约束力度也大大的加强。

(三) 企业财务监督职能地不断强化

在企业的财务预算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财务信息失真、预算使用不当、预算信息缺乏分析等问题, 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不断强化, 监督体制逐步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被加强, 有效地控制住了经营风险。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也逐渐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起了财务管理系统的平衡机制, 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内部审计进行定期、不定期以及专项的监督体系, 充分地保障了企业的财务安全和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企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残酷和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使自身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加强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从而形成企业良性的发展机制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制度改革,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于秉群.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4 (4) .

[2]、梁德仪.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与会计, 2003 (07) :17.

现代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与创新思维 篇10

21世纪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 是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 建立以人本思想为指导, 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基本管理模式。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以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记录了各时期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涵盖了校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历程、教学特色等。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在思想上将档案视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档案的积累、整理、开发和利用, 树立档案文化观。在此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高校档案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于校园建设。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体现出的日趋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将档案文化建设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同时, 在打造网络化校园的进程中, 可建立校园文化之档案文化板块, 开展网络浏览、视频点播、关键词链接等, 切实将档案管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二是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依托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最终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应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融入。在体现档案文化功能的同时, 以社会文化的动态与走向为引导, 继而开展高校档案的编辑、整理等相关工作;三是与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文化素质相统一。一个体制的完善其决定性因素取决于人, 人是整个活动组织当中的创造者、执行者。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树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 在相关管理人员的观念、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为其创造轻松、愉悦、奋进的工作氛围, 同时注意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从而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 建立以工作评估为重, 教学建设为中心的同步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评估工作也日渐提上议程, 这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档案管理评估纳入到日常高校评估工作当中, 建立以工作评估为重, 教学建设为中心的同步管理模式是实现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1. 评估为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评估工作的开展为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础, 如增建档案管理工作室、办公设备、空调、灭火器材等, 确保将管理要求落实到实处。在档案管理的工作当中建立了一种周期性的自检、自评、自改、自建的长效机制, 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使得高校档案事业在稳步中持续发展。

2. 评估使得高校档案管理统一化、规范化。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依据, 其体现的是记载、参考功能, 强调了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而评估工作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档案管理统一化、规范化。例如, 在档案的分类工作上可结合《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等相关指示文件, 采用问题分类法, 强化档案材料间的联系。同时, 定期检验各类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以保证评估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评估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以使高校档案管理和学校教学管理同步进行。

(三) 建立服务功能完善, 信息资源共享的现代管理模式。

高校档案管理的服务性, 决定了其服务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基本目标。建立服务功能完善, 信息资源共享的现代管理模式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转变服务方式。转变服务方式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由闭塞型服务方式转变为开放型服务方式。档案资源具有可查性, 国家公民拥有利用材料信息的权力, 加大档案材料可查的宣传力度, 通过开放型服务来满足从事学术论究、编撰史志、经济建设、证件补办等各界社会人士的需求。另一方面, 由被动服务型转变为主动服务型。在此过程中, 应树立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使其在充分了解利用者需求的前提下, 加大高校档案信息领域、类别和开发深度的编辑、整理工作, 以确保迅速、准确地提供服务。二是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以校园网站为寄托, 划分档案管理板块, 并将可公示性文件以文字、图像、视频的方式上传于网络之上, 将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以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在此过程中, 还应注意网络安全的定期维护工作, 可设定密码保护、病毒查杀、下载检测等, 以确保高校档案的安全。

二、创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 只有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以完善的管理模式为基础, 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管理观念创新。

意识引导行为, 行为创新以意识创新为前提。创新管理观念, 以人本思想为指导, 施行“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源于西方工业管理理念, 其重点强调了精、细、准三个点。在档案管理过程中, 以新的理念指导管理行为, 把满足社会和学校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和价值走向, 强化档案管理, 以开辟新的档案管理发展途径。

(二) 管理内容创新。

现代高校档案因建立目的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档案的编辑、收集、整理、划分等工作当中。在档案管理内容上, 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利用者需要的信息资源, 并对档案文献做到及时的更新、优化、分类,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档案系统。由于档案内容种类繁多, 在管理过程中, 应注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 将现有档案资源制定为电子文件, 并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可根据首写字、问题种类、文件类型、可否公示等进行种类划分以便于管理者的管理和利用者的查找,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 人才资源创新。

人才是一个体系建立的必备因素, 努力造就一个专业性强、道德素质高、思想意识明确、纪律严明的团队是提升高校档案管理质量的必经途径。实现人才资源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优化人员配置。

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要求, 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 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白皮书, 知晓于每一位应聘者。在人员配置上可通过职场招聘的形式, 全员竞争上岗, 择优而聘, 以保证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校方有关部门协同档案管理人员依据校园资源状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依据岗位职责、要求和实际操作情况的不同制定规范的工资待遇制度以及奖惩措施, 并编辑相关管理文件, 列入档案文件当中, 鼓励馆员积极进取, 主动学习、提高, 以确保高效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开展再教育工作。

组织档案馆馆员开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确保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 提高专业技能。再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例如同行技能研讨会、专业知识讲座、计算机培训等。

4. 协调好三个关系。

一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管理服务过程中, 应坚持基本的服务原则, 不能过于强调被服务, 而管理松懈, 切实落实好管理行政的职责。二是社会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所有管理是以保证社会利益为前提的, 同时社会利益始终大于部门利益。三是保密与开放的关系。在档案材料中部分是国家机密, 具有不可公开性, 在开放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以国家的政治利益为重, 决不能危害到国家的政治利益。只有协调好这三个关系, 才能使高校档案管理在和谐中创新发展。

摘要:现代高校档案作为学校基建项目之一, 记载着学校各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教学工作的动态, 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建立现代化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为基础, 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高校,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夏晴.高校档案的系统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现代化创新模式 篇11

关键词:电子文本;PPT;微课;纵向题型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的重要性。但凡人类历史上的有影响的文明和当今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重视教育的。例如美国从建国伊始就十分重视教育,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总统曾指出“如果要建立一个发达国家,我们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以发展生产力、向发达社会转变作为主要目标,主张重视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之必要。

一、教育模式创新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显性知识为基础构建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注重的是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忽视了学生隐形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学习隐形知识所应有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技术以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的发展,为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自主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解决了上述教学模式的不足。

信息化自主式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知识的有效互动,提供个性化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考评方式,增强教与学的知识传播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探索“有教无类”的多元教学方法,提供可供参考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模式创新的内容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研究认为,学生自我主要学习意愿及能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教育的作用发挥的就越充分,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应用,就越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本文构建了四种学习方式,即电子教材、教学课件、专业视频和交流互动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构建好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课程的多种学习资料,如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及微课等。然后建立好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智能手机、iPad或平板电脑等进入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进入网页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习平台提供了四种学习模块,分别是“电子教材”“PPT课件”“微课视频”“互动交流”。

电子教材要适应学生自学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书本教材,可以“激活”某些内容,在教材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关键词、定义、定理甚至段落等内容可以设计超链接的方式让学生“穿越”到“视频”“图片”“详细注解”等另类途径学习。把抽象的、晦涩的内容视频化、浅易化、通俗化。比如,电子教材中的“难点”可以超链接到“PPT课件”或者“微课视频”模块。学习完该“难点”可随时点“返回”按钮,再返到电子教材继续学习,不影响电子教材学习的连续性。这样,“电子教材”“PPT课件”“微课视频”三个学习模块互相链接,内容可以互补,可以扬长避短。

当然,超链接的内容要显示红色等。这样,学生就可以点击红色内容借助视频、图像、文字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理解,达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电工技术》课程时,在讲到三相交流电章节中的功率因数概念时,可以把“功率因数”显示成红色,通过鼠标点击红色“功率因数”就能链接到微课视频,通过视频中的教师讲解,详细介绍什么是有功功率P,什么是无功功率Q,什么是视在功率S,然后推导出功率因数cosφ=P∕S,再结合工业用电时的功率因数补偿过程和设备等应用视频介绍,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实现了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

同样,PPT课件中内容也可以应用超链接的方式穿越到电子教材模块或者微课视频,设计PPT课件中的内容时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以及知识重点,要突出图片显示、动画显示的优势。PPT的文字描述性相对简单,所以要通过“穿越”到电子文本辅助学习才行。

通过上述模块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引导。如果还有难度可以进入“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用截图或者拍照的方式把每个学习模块中不懂的内容,上传到互动区请教、交流。用类似微信群等聊天的方式请求同学或老师帮助,在交流中不理解的公式推导、电路也可以在纸上画出,通过手机拍照等方式上传请教,甚至还可以应用声音进行交流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氛围,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应用了一种反例教学法,就是在学习电子教材中某些知识点前,可以先让学生超链接一段工程事故视频或者事故报道。通过观看典型的工程事故,以及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设备财产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追根求源,引出教学知识点。

例如,在电子教材中学习到“变压器结构”内容时,当出现“储油柜(油枕)、安全气道(放爆管)、吸湿器(呼吸器)、气体继电器(瓦斯继电器)等”。其中“安全气道(放爆管)”显示红色。如果学生不知道“安全气道”的作用,通过点击该红色部分“安全气道”,立刻链接以下内容:

“据韩联社5月20日报道,韩国地铁4号线京畿道军浦市衿井站发生车厢顶部变压器爆炸事故,造成11名乘客受伤。对于事故原因,韩国铁道公社(KORAI)表示,估计是变压器内绝缘油过热汽化,压力过大造成爆炸”。

上述链接的内容可以应用信息资源库中“虚库”资源链接到网络。

通过上述报道,究其原因是“变压器内绝缘油过热汽化”,也就是气体继电器产生故障的原因导致的爆炸事故。学生点击返回到电子教材时,对学习“安全气道”的气体保护作用知识时就会求知若渴、兴趣盎然。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互动性学习平台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评;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对信息化平台模块或者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师自我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或改进教学设计,必能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预习之前,教师提前在互动区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任务和方案,具有统驭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灵魂作用。

微课的设计,可以设计成与网上影视打分和评价方式相似,看完一段就可评价和提问,教师就可改进和答疑。

在互动模块中,通过类似微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随时关注学习过程及效果,在课前交流中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主题做准备。

互动评价区中,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可以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交流探讨人生困惑,进行心灵沟通。通过交流,教师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而解决了课堂上教育时时空的局限性。这样,在学习中探讨人生,在探讨中促进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科学的考评体系

1.过程评价

通过同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并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品质,增进学生的评判能力,学生通过同学的评价可以互相帮助,提升学习效果。学生互相评价的电子表格,在互动模块的副屏可以显示。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可以对同学的表现打分,然后上传。教师也会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两种结果通过模块分数自动加权汇总,得到每个同学的过程学习考核结果。

2.结果评价

目前考核的电子化试题,基本上属于横向题的考核,即回答一个层次问题,就能得分。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这三种考核方式,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只答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属于浅层次考评与答题方式,在这里可定义为横向题型。考核的结果有失水准。

是非题容易猜对,单相选择题也能猜对部分答案,多相选择题答对部分答案不得分,甚至扣分,有失公平。况且,全班用同一考试试卷,容易作弊。

为此,提出了在题库建设方面应用纵向题型的考核方式,对考评的题型进行了创新设计。

采用层层答题的考核方式,也叫“剥皮式”答题,这种题型也叫纵向题型,应用这种题型,能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所谓层层答题,就是第一层问题答完之后,再回答出现的第二层问题选项,内容是原因或论据,两层都答对了才能得分。这就基本考核了一个完整的概念,达到考核目的。另外,由于在计算机上(或者在其它数字终端上)每层只有一个答题界面,相邻同学只有做题速度一致才能观察到邻座同学的每层题的答案,才能作弊,不像横向答题,每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容易作弊。因此,考核纵向题增加了学生的作弊难度,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纵向答题具体形式有四种:是非题+是非题;是非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是非题。每种形式,+号前是第一层问题题型,+号后是第二层问题题型。

三、教育模式创新的构建

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在此提出创新教学模式。选择章节“对称三相电路的故障分析”。教师首先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书:

星形连接的对称三相负载的故障分析:

一相负载断路时电路有何特点?

一相负载短路时电路有何特点?

中线断路时电路有何特点?(自学路径:参考学习资料见电子教材章节5.4,PPT章节5.4,微课5.4对称三相电路的故障分析(1)~(3))。

学生在电子互动平台上看到上面的学习任务书后,可以选择进入电子文本教材、PPT课件或微课视频方式自主学习。

三个问题三段微课,例如,通过微课“一相负载断路时”学生通过教师对电路进行模拟演示,看到故障现象,了解故障隐患和故障状态下电压、电流参数。应用三种自学方式,可以通过“穿越”手段自由转换学习方式,达到预习的目的。预习后再进入现实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考评个人和小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构建如图1:

四、教育模式创新的挑战

现代应用信息技术为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和创设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及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实现实时互动、实时考评、实时发现、实时查阅等教学目标,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满意度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冯宁.基于“天空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

[3]潘梅勇,宋伟奇.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4]金陵.微课程教学法视域看微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

现代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及创新 篇12

1、成本管理的对象。

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2、成本管理的目标。

(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2) 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经历了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比来降低成本和通过保持竞争优势来降低成本等几个阶段。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

3、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容。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我国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1、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2、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

3、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手段老化,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4、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企业成本核算存在问题。

5、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本资料缺乏准确性。

综上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市场经济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任意驰聘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成本控制是改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会计和管理科学作出适应环境的经济化调整,配合经济发展的步伐,有节奏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制造业企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市场链

制造业企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将企业机制与市场机制进行整合,建立企业内部市场链。将企业外部市场目标转化为企业内部经营目标,将企业内部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利益目标。这种内部市场链的建立是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的。即,通过将过去的职能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建立企业由定单开始一切活动的新业务流程。企业内部市场链是以客户定单信息为起点和终点,由定单客户、营销部门、产品组装部门、产品部件生产部门、原料采购部门、会计部门、研发部门、原料供应商等所构成的闭环结构。

四、制造业企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1、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

实行制造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定单信息要在企业内部市场链节中分解为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其履行的子定单信息,那么应收账款子定单在会计部门也无例外的有专门人员负责,即有专人负责应收账款的收回。当任务直接落实给具体员工,并且对任务的完成与否设置有效激励机制时,任务的完成自然就有保障,所以这种直接与员工利益联动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和收款速度。这样就可以有效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破产。

2、降低生产成本。

实行制造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即在部件生产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先进水平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将原材料和出厂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核算参数,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内部价格和内部成本。

3、降低库存成本。

企业要根据客户定单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即以最终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进、全面安排生产任务。实行制造业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企业正是按照“适时制”的原则进行原料的采购、产品部件的生产、产品的组装和产品的装运。由于企业各个控制点的活动都有定单依据,所以产品、原料等都无库存存在,这就极大降低了库存成本。

摘要:本文剖析了现代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及传统成本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 最后探讨了成本管理创新形式及优点。

关键词:成本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玉英;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年05期

[2]、桂良军;面向供需链的成本管理和方法集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上一篇:公共环境管理下一篇:数字互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