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

2024-07-17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精选4篇)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 篇1

一、前言

报纸编辑这一行业从17世纪初在欧洲国家出现印刷报纸发展至今。从过去到现在, 报纸编辑也由单一走向成熟。随着时代的变迁, 报纸编辑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报纸编辑应当具备的工作意识还是没有减弱。与此同时, 报纸编辑还必须带有超前意识来适应新时代,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各种媒体, 使报纸这一最久远的媒体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与多种新生媒体共舞。

二、报纸编辑政策意识的深化

报纸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媒介, 必然与政治紧密相连。报纸编辑过程中描述的事件如果存在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 就不能准确、敏锐地把握相关新闻报道的政治性, 也不能清晰明确地向社会大众传达出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方针政策, 甚至会使作出的报道出现舆论偏差。所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要求报纸编辑具有很强的法律道德意识。报纸的理论创新更要求报纸编辑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编辑创新的动力, 编辑要深知自己担负的使命, 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与图片。从稿件与图片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同时也应避免在编辑过程中走进低俗化的误区。

三、报纸编辑策划意识的创新与深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报纸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 报纸的成功策划便显现出其至关重要的作用。“策划”是指谋略、筹划, 也被称为“策略方案”或“战术”。笔者认为, 报纸编辑策划的具体含义是:报社编辑在了解当前报刊行业的市场需求基础上, 继续寻找新视角并且对报纸的框架、文风、篇幅大小以及读者群等为主体的内容进行策划过程, 即为报纸编辑策划。报纸编辑策划, 可以有效地考量报纸中的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报纸编辑策划意识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客观真实是报纸编辑策划的基础

编辑策划是预见新闻而不是臆造新闻。编辑策划必须从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换言之, 全部的编辑策划应该围绕新闻事实而展开, 而不应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而编造事实。若如此, 新闻只能获得一时的关注, 对报社的进一步发展并无好处。

(二) 树立预防和变通意识

报社编辑策划本身就是围绕一个重大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指定方案, 特别是动态事件。对于未来的事件我们只能预测, 不能完全掌控。所以, 报纸编辑应该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 以便及时作出修改。这样, 才能在事件发生进一步变化时, 能够以上一篇报道作为背景基础, 下一篇报道紧密对接。

四、报纸编辑读者意识的深化和创新

读者是报纸的主要对象, 也是报纸编辑的主要目标。因此, 以读者为本是编辑应有的意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 报纸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那么, 在认真研究读者的心理之前, 必须对读者进行定位, 定位读者从而明确目标读者动机。因此, 便要求报纸编辑转换视角, 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读者意识。

(一) 通过市场准确定位目标读者, 使服务对象更具针对性

报纸编辑首先要了解读者心理特点从而做到满足读者需求, 不断提高服务读者的意识。对于报纸来说, 只认识到目标读者群是不够的。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 编辑还需要对读者进行市场细分, 要区分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区、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消费水平等众多因素。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形成不同的读报需求组合, 从而更准确的定位受众群体。通过报纸不同栏目、不同侧重的编排设计, 针对性更强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 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特点, 增强报纸的报道深度和形象设计

信息接收者希望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身心放松的情形下获取信息。因此, 受众群体更倾向于通过视觉的形象刺激, 而非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努力获得信息。也就是说, 对真实性、结论性、娱乐性的受众群体心理构成了传播过程中受传者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报纸编辑需要具备把握读者心理特点的素质。从读者的内在需求出发, 将报道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相联系, 在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同时实现报纸品质的提升。

五、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

在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下, 国家与民族需要创新, 报纸行业也需要创新。在保证读者数量的前提下, 报纸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创新意识呢?第一, 树立文化创新, 与新兴的各种网络新媒体相比较。报纸的刊登数量较少, 形式也比较单一。报纸编辑人员必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基础, 对报纸的版面进行创新, 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受到读者的喜爱。第二, 树立竞争创新意识。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大部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报纸行业也不例外。在这个大环境之内, 报纸编辑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使报纸行业能在众多媒体当中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六、结语

报纸行业的发展与报纸编辑现代意识息息相关。报纸编辑行业先得对政策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这四个现代意识有充分的理解, 学习编辑报纸的技巧, 提高自身的能力, 努力从多元化发展角度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在现代社会多种媒体共存的前提下为报纸媒体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淑莲.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编辑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4) :43-44.

[2]王显琴.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J].科技传播, 2014 (22) :73-74.

[3]赵文品, 陈秀玮.浅谈报纸版面编辑的创新意识[J].中国软科学, 2010 (05) :182-185.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 篇2

浅谈职高生应具有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和谐社会是在每个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社会对职高教育和职高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当代职高生应具备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 者:阮伟琼 胡伟  作者单位:泸州树风高级职业中专,四川・泸州,646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5 关键词:职高生   职高   现代意识   创新精神  

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 篇3

报纸编辑不仅是报纸形象的设计师, 更是报纸内在灵魂的塑造者。无论是报纸编辑方针的制定, 还是具体的报道与策划的组织安排, 都与报纸编辑息息相关。处在总指挥位置上的报纸编辑高层次的意识和理念是办好一份报纸的基础与前提。就现在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而言, 报纸编辑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政策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四个方面, 而如何对这四个方面的现代意识进行深化与创新, 也逐渐成为了广大报纸编辑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之一。

1 报纸编辑政策意识的深化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的重要代表, 在把握舆论导向, 传达国家和党的精神路线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而报纸编辑作为报纸稿件的把关者, 如果缺乏优秀的政策意识, 在对稿件进行甄选和汇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无法对新闻报道的政治性进行全面剖析, 无法判断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政治内涵, 严重还可能导致所编辑的稿件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报纸编辑政策意识的深化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严格审核稿件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

报纸编辑的内心中需要具有所编辑的报纸的精准定位, 在对稿件进行甄选时, 一旦发现稿件中涉及到较为敏感的政治性问题, 需要根据报纸的定位, 确保所涉及到的政治性问题不会危害党和国家的安全, 如果需要对较为重大的政治问题进行报道, 相关的报纸编辑除了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报道能够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以外, 还需要注意报道中的具体用词, 注意把握报道的方向与宣传力度, 避免危害社会的负能量信息借此传播。

1.2 坚持正确的报纸舆论价值导向

坚持正确的报纸舆论价值导向需要报纸编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以维护国家团结和民族和谐为最终目标, 进一步倡导和谐社会的稿件。在撰写和编辑新闻报道时, 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能量, 及时传播党和国家所宣扬的方针, 进而有意凸显和宣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而在对已发表的新闻事件撰写短评时, 更需要报纸编辑自身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 以客观积极的评论内容引导读者对事件进行看待, 而并非是单纯的批判或是赞扬, 从而确保社会舆论导向不偏离正确的政治轨道。

1.3 注重报纸舆论的社会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同时发展,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也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报纸编辑肩上承担的责任也更为重大。基于此, 报纸编辑需要在保障报纸经济效益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对报纸舆论的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在坚持党的正确新闻理论思想的基础上, 对社会群众较为关心的问题予以剖析和报道, 对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 更是应当采取组织报道、系列报道的形式, 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 使得群众在了解党和国家新政策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新政策和自身的生活紧紧相连。以笔者所从事的《林芝报》为例, 林芝报从创刊以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紧紧围绕为全党全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目标, 从全党、全国的大局出发, 在人员缺乏、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仍然能够将报纸舆论的社会效益放在高于经济效益的地位上, 积极探索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办报规律, 起到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最终成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2 报纸编辑策划意识的创新

报纸编辑的策划意识是指报纸编辑在获得由记者或作者撰写的新闻稿件以后, 对这些稿件在报纸出版中应当怎样放置与安排的总体谋划思想。在专栏的设置安排、稿件的甄选加工、版面的统筹规划、色彩的搭配运用等方面, 报纸编辑的策划意识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报纸编辑策划意识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1 实现报纸的编排美与版式美

读者在阅读报纸刊物时, 首先接触和关注的是它的视觉冲击力, 也就是报纸的外在形式, 其次才是内容, 所以报纸刊物的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致。只有树立起报纸刊物的特有风格, 从版面到印刷等方面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才能真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报纸的编排美与装帧美具体表现在字符、线条、图表和色彩等形式, 而策划工作作为报纸编辑的工作中最具艺术色彩的一份工作, 对报纸编辑掌握美和运用美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版面美, 重点在均衡和调和, 版面中的篇题、署名、标题和图片的插入等都要做到有序、均匀和清晰, 要有层次感和美感。而变化和统一是版面美化的最主要原则, 过于整齐的排版往往显得报纸略微呆板单调, 过于变化的排本又显得报纸版面散乱繁杂, 报纸编辑需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达到和谐统一, 最终实现报纸的编排美与版式美。

2.2 对不同受众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策划

除了实现报纸的编排美与版式美以外, 报纸编辑还需要分析报刊受众面的不同特点, 包括心理特点、语言特点、文化特点等等,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策划, 最终使得报刊发布的稿件能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部分报刊除了汉语版以外, 还存在蒙文版, 这种报刊主要是针对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蒙古族同胞而编辑的, 相关的报纸编辑需要进一步把握蒙古族群体的语言习惯, 使得报纸在语言和内容上都能与读者进一步贴近。因此, 报纸编辑策划意识的创新还与编辑把握受众需求的能力密不可分。

3 报纸编辑读者意识的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 报纸编辑需要建立起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观念, 也就是编辑现代意识中的读者意识。实际上,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当代的报纸更需要广大的读者作为基础, 进而体现出报纸的实用价值。也就对报纸编辑读者意识的建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关的报纸需要转变视角, 从广大读者的眼光重新审视报纸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向。具体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3.1 把握读者阅读心理, 实现报纸品质提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信息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 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基本概况拥有求知欲, 而是渴望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形, 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真实性、事后相关人员的处理方法等。此外, 考虑到信息接收者的心态, 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获得信息的方式相较于视觉的直接刺激也是不够满意的。报纸读者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可靠性、具体性、可获得性共同构成了读者的心理特点, 读者往往习惯以简单的方式获得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况。相关的报纸编辑需要在分析读者阅读心理的基础上, 具备把握读者心理的基本能力, 从而将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建立在同读者阅读心理相联系的基础上, 例如通过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对某一事件进行详细跟踪报道, 从而在满足报纸的广泛性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报纸的报道深度, 最终达到提升报纸品质的最终目的。

3.2 追踪社会热点问题, 引起读者关注

就报纸广大的受众群体而言, 多是以普通民众为主, 而普通民众往往对近来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和较浓厚的兴趣。报纸编辑需要把握普通民众的这一特点, 及时追踪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并在排版过程中将其置于较为显著的位置上, 进而引起读者的关注, 达到提升报纸影响力的效果。例如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事件发生后, 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第一时间展开追踪报道, 不仅第一时间在当日的报纸头条上报道了雅安的受灾情况, 使得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震区的情况, 还及时协同多家媒体, 对党和政府展开的抗震救灾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报告, 起到了优秀的舆论导向作用。此外, 次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也在头版的整幅版面上刊登了四川雅安遇难民众的照片, 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曾经觉得这些事件离自己颇为遥远的读者也能够产生一种切身实地的体会, 进而引起大批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而这种关注的形式也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传统媒体和广大读者对遇难者同胞极其深刻的人文关怀, 更是表现了党和国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坚强精神。

3.3 全面分析政策性新闻, 引导读者了解其现实意义

政策性新闻的报道往往难以取得较为优秀的反响,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广大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 相关的理解力和认知力也参差不齐, 不能深刻理解一系列政策背后的现实意义和对国家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其二是读者往往受到历史文化因素或是部分负面言论的影响, 在理解政策性新闻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妥之处, 这一现象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较为明显。这些原因就使得即使党和国家公布的新政策往往能够给百姓带来切实利益, 但发布后的反响却不尽人意。基于此, 政策性新闻应当是现阶段报纸编辑读者意识深化与创新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的报纸编辑需要进一步分析政策性新闻背后的一系列现实意义, 可考虑采取新闻短评的方式, 在报纸中对这些政策性新闻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同时注重以广大读者的角度作为切入点,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逐步引导读者了解这些政策发布后给国家、给自身带来的实际意义, 同时充分发挥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 引导读者充分领会新政策并予以贯彻, 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 报纸编辑创新意识的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普通公民现在已经能够借助手机或电脑, 在微博、论坛、博客等一系列平台上发布新闻或是表达自身的观点。而这种趋势势必会因为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成为主流。因此, 报纸作为传统传媒的代表, 在众多新兴媒体的挑战下, 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创新。就报纸编辑而言, 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 从而帮助报纸在与新兴传媒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4.1 用创新的手法发展报纸的深度报道效果

现阶段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过于追求时效性, 在深度报道方面还显得有所欠缺。报纸编辑需要立足于此, 利用创新的手法充分发挥报纸的深度报道效果, 例如针对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 报纸编辑可以有组织地编发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体裁报道, 从广大读者的角度, 采用人情味的笔触去深刻剖析一系列的新闻事件, 让读者细细品尝而回味无穷, 借此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4.2 考虑报纸发展模式的深化与创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期下, 拘泥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报纸已经渐渐难以与信息的巨大数量相匹配, 传统的纸质传媒这一发展平台与网络媒体借助因特网这一发展平台而言也存在不小的缺陷。因此, 报纸编辑需要不断的自我升级, 以应对新形势下报纸媒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进一步探索报纸未来的发展之路。例如报纸编辑可考虑采取按照地域出版的出版模式, 将多种资讯按照受众面进行分类, 将报纸这一广阔的含义细化到小层次中, 如进一步细化为都市报、生活报等等, 借助这种由大众转为小众的发展模式, 充分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5 结论

报纸的发展与报纸编辑的现代意识密不可分, 基于此, 报纸编辑需要从提升自己的政策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创新意识等不同方面着手, 努力从不同角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终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每一位报纸编辑, 都能多拿出一份严谨与认真, 帮助自身所从事的媒体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摘要:无论是报纸的表象还是报纸的灵魂, 都与报纸编辑的意识息息相关。报纸编辑所具备的现代意识对报纸的发展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此, 将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细分为四个方面, 并分别论述了相关的重要性及深化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以望对二十一世纪下报纸编辑的现代意识深化与创新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报纸编辑,现代意识,深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文军.论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J].新闻传播, 2012, 19 (32) :56-57.

[2]那青雄呼尔.论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J].科技教育, 2011, 3 (11) :10-14.

[3]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 篇4

一、传承传统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义不容辞

文学就是人学, 教人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 教人学会怎么做人。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和思考, 对人生命价值的追问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容。目前一些学生或因为生活优裕, 或因为竞争激烈, 承受力和耐挫力较差, 存在不少心理缺陷, 不善与人交流, 心胸狭窄。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语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 语文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还是极富人文素养综合效应的。学好语文可以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也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 树立远大目标, 确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准则。在语文教育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的传统人文精神, 应当加以突出和强化:

1.培养学生从小明是非, 辨善恶, 重廉耻, 讲气节。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方面重要的核心内容。孟子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主张对于“非”与“恶”的东西要给以抗争, 而不能迁就妥协, 虽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对此我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都大力倡导。如杜甫, 虽然饱经磨难, 却始终心系天下, 传世的不朽诗篇, 都表现了他关注社会、关心人民的执着精神。屈原的忠恕, 陆游的忠愤, 文天祥、夏完淳、秋瑾等人的忠烈,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正气,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历史上这些杰出的人物, 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以及人格的完善等,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效应。

2.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雄心远志, 坚强毅力, 勤奋而有所作为。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优良传统, 而且有着更为迫切的大力提倡的现实性。新世纪从特定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而人才的造就, 积古今中外数千年人类文明历史之经验, 无不雄辩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勤奋是成才的阶梯。司马迁发扬春秋史学传统, 编写《史记》, 因李陵事件获罪之后, 凭着坚韧意志, 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 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著作。苏轼、韩愈、杜甫也都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执着地追求, 顽强地奋斗, 才走上创作的颠峰。韩愈从亲身体会中总结出的治学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至今仍然是我们读书做学问的座右铭。精神追求本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从诗词文中诱导出的人生观, 动之以情, 示之以例, 往往事半而功倍。

3.重视亲情和友情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以淳化社会风气。一个和美的现代社会应该是建立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充满友谊与关爱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情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家国情、乡邻情、师生情等共同构建成人们心灵的依托和精神的支柱, 从来为我们中华民族所珍视。但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以及在校学生早恋成风。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总是会做很多正面的教育工作, 大道理谈尽也未必产生好的效果。而文学作品却能以情感达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如《蓼莪》的真情流露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针对现代人对人不感激, 对物不珍惜的态度就可以藉以此篇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无常, 懂得惜福、感恩, 进而珍惜家人, 及时行孝。儒家的仁爱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可挽救目前道德沦丧的社会危机, 为今人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到《史记》中鲍叔牙与管仲的交友美谈;从李密《陈情表》的“至情至性”到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惨痛悲切”;从辛弃疾与挚友陈亮的“鹅湖之会”到夏完淳与恩师陈子龙的“细林之游”。尽管时代不同、经历有别、层次各异, 但都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亲情友情的多姿多态。这些情感朴素而瑰丽, 既严肃, 又沁人心脾。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体现出的是他们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和责任心, 当学生从巴金夫妇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懂得了爱情是对生命的承诺和托付时, 当学生为萧珊的高尚人格所折服时, 就会检讨自己游戏人生、游戏爱情的人生态度, 这力量远比枯燥的理论批评“校园泡沫爱情”要强大得多。

4.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利于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由于片面或者过分地强调了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许多地方开发过度, 严重破坏了动植物资源, 威胁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灾害一再向人类敲响警钟:若不改变掠夺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 大自然将要给予人类以毁灭性的报复。庄子凭借绝顶的天才、超人的想象, 他笔下的寓言每个都具有无穷的意味。如《浑沌开窍》一则主旨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但我们换个角度理解: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本性, 人类应当尊重它, 顺着它而发展, 若单凭主观热情, 将会导致相反的结局。在我国古代, 人们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引下, 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提倡节俭, 儒家比德自然, 称颂“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道家视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关系, 主张“天而不人”, “天人不相胜”, 都是影响深远的。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重要传统人文精神, 对我国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 滋养着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值得我们去传承。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均具有形象思维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充满艺术虚构的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由于自身的思维特点更富有创造性。郭沫若曾深刻地指出:“科学也需要创造, 需要幻想, 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束缚, 才能发展科学。”[2]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掘古今文学作品艺术创造的丰富想象力, 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高度进行归纳阐释, 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突破学科性思维定势, 激活其创造性智能。

文学作品生动新颖的艺术形象, 是作者依据艺术想象力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形容“愁和恨”, 词史上有不少名句, 李煜《虞美人》词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难以述说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愁容愁绪, 用汪洋恣肆、不舍昼夜的“一江春水”进行富有创意的类比联想, 艺术地表现了其愁的深广与无尽。秦观的《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飞花与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 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细”两个共同点, 于是将四者构成了新奇的比喻。一般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 但词人反其道行之, 不说梦似飞花, 愁如丝雨, 而说飞花似梦, 丝雨如愁, 非常新奇。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同样使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 但她又另辟蹊径, 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颇有新意。这是在感物生情的联想中, 把不同性质的表象, 通过相似点的发掘, 由此及彼地复合出富有新意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思维。古今诗文中大量使用的比兴、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均是这种想象方式的具体化运用。

再如李贺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 去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中所描绘的天上仙境与遥望九州的情景, 运用的便是幻觉性想象。这是依据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展开幻想的翅膀, 遨游于非常自由的情感世界, 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和崭新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李元洛在《诗美学》中曾就其创造性想象诙谐地评价道:“一千多年前, 这位短命的天才诗人就乘坐‘想象’这一阿波罗飞船登月了, 比现代科技创造的登月飞船早了十多个世纪。”

通过剖析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 帮助学生突破学科性思维定势, 激发创造潜能, 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便能在学以致用的实践中触类旁通, 发挥不可低估的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下一篇:辅助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