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2024-06-11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通用12篇)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1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作为一个单一的一种画的工笔花鸟画,在唐代已经形成,花鸟画,从细致,写意画。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陶瓷花鸟已经有一个高层次的艺术成就,独特的中国画精彩。陶瓷花鸟的绘画风格,形式。陶瓷花鸟画的装饰材料分类,可分为粉彩画,工笔花鸟画,新彩工笔花鸟画等。当代中国花鸟画与陶瓷花鸟画,它是在现代与传统相互协调,相互冲突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早在明代晚期,花鸟画创建一个新成就,为未来几代陶瓷花鸟画奠定了基础。当代陶瓷花鸟继承了传统的中国花鸟画风格,有相当的改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花鸟画传统,他们按照以上与传统的方法,形成了多种风格独特的现代陶瓷花鸟画。

利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摆脱了传统的观念,不断变化,呈现出新时代陶瓷花鸟风格。受今天的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陶瓷花鸟画也显示出从来没有过的强度和广度,现代陶瓷艺术的社会应该不只有继承的传统文化,但也到是创新的,所以当今现代化的潮流而不会迷失。花鸟画对陶瓷艺术的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新的作品,艺术风格,这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话题。陶瓷花鸟的艺术特点是构图严谨,形象概括夸张,笔线刚劲有力,个性鲜明,对比强烈,且多为装饰图案相结合、质朴的民间艺术。现代的柔和色调和装饰工艺的新变化,新发展。

新的彩色颜料的品种很丰富,更薄的颜色,但是鲜艳明快。除了个人颜料,绝大多数的颜料相互形成一个新的色调前后变化将不会太大,容易掌握色相的艺术效果。由于新颜色都有自己的长处而被修广泛使用,除了的手绘装饰形式,也可以适用于刷花,贴花瓷器描绘。它有一个显着特征是新的颜色会重复颜色的缺陷,五颜六色的厚深预期的效果,色斑的颜色,使用樟脑油,,结合西画花鸟画的特点,因此,在画面上产生一个淋漓酣畅韵无尽的审美效果。

陶瓷花鸟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是从其他画种不同,它不是简单的花鸟画创作的,是利用在陶瓷全面的.各种元素,它是一个过程,高度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花鸟装饰创作,考虑的鸟组成,但也被熔化到其他进程的特点,然后所有的艺术之美,是通过“火”的洗礼,最后呈现在眼前,我们的陶瓷艺术。颜色釉表面光滑,有光泽,硬度,耐酸,碱侵蚀。相同的玻璃作为没有固定的化学组合物,气体和液体不渗透。烧成的釉鸟装饰的“火的艺术”的反应烧结条件下,其氧化焰,还原焰窑位非常敏感的比色不断变化的。颜色釉色彩艳丽,醒目,创作者巧妙的构思,产生不同窑的艺术作品。颜色釉在高温下产生自然流畅的肌理效果,独特的自然风光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是现代陶瓷装饰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其反映现代文化和审美情趣。陶瓷花鸟画装饰的创新也在发展中,它是时代的进步的结果。

花鸟和花北宋绘画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感知,几十万的画就没有生命形式生活。这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南宋花鸟画的基础上发展和进步。南宋朝廷花和鸟,虽然没有太突出的主题,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从性能状态艺术描绘精工,它都不低于北宋画家的水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提出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后的五代至宋代,景气下降的审美转印材料的变化,文人画的兴起,辉煌的时代去了。花鸟进入明代,清代,人们放弃传统的,花和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内容以欣赏的角度,创造一种新的绘画。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2

历代名家在他所处时代能崭露头角地从众多同仁中“走出来”, 源于他们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成长内因, 并紧承于自我创造的进取意识的成熟外因。这里所言及的进取意识, 就是画家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郭怡琮在新时期画家中是有思想、有技艺的代表性画家。他在艺术创作上充满激情, 他对前人的成就以及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具有清醒的认知。他以艺术家的敏感, 冷峻的思虑和严肃的态度对待自我进取精神。我们可以从郭怡琮的创作轨迹和状态来研究他的创作进取意识, 能够清晰地认知这位画界大家的风采。

一、郭怡琮绘画进取意识的根基

美术创作中的“意识”是各种技艺性条件在人脑层面上的精神汇总, 是艺术家依靠实践养成的品质进而确立的一种规律性的自觉行为。成熟的自我进取意识是一名画家成功的关键, 这里的“取”很关键, 意在“取”哪些, 怎样“取”, 这是每位画家都应该时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这个意识和没有这个意识在绘画艺术的修为上大相径庭, 更对创作意义的实现影响重大。“取”的慧眼和能力是影响使一个艺术家是否能够真正进入艺术殿堂, 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必要阶梯。

郭怡琮进取意识来源于传统。郭怡琮自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学习绘画, 接受的传统教育比他人会更多一些, 观其画, 能看出传统功底深厚, 但是郭怡琮能够突破传统, 超脱一个凝固不变的观念, 在不断变化之中, 既师传承又变发展, 这种观念使得出自于他的画笔下的作品稳重、超然、大气。在他看来, 传统不只是历代艺术家创作成果的累积和责任, 亦是艺术家突破自己的一个基础, 更是一股奋发向上获得更大成功的促进力量。

郭怡琮的进取意识来源于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艺术生命延续的动力和支柱。没有知识就没有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艺术。与以往的艺术家相比, 现代艺术家的知识储备路径相对要繁杂一些, 画家既要延续传统, 又要掌握现代知识。同时现代艺术理念的瞬息万变更会使得画家越发感到紧迫, 因此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技艺投入上, 这就令其所承受的创作压力倍增。郭怡琼清醒的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 他一直在冷静与真切的思虑中前行, 并善于吸纳新观点、新知识, 所以, 他自身文化素质的积累日渐丰厚, 并在他的作品中很好的诠释出来。

二、郭怡琮绘画进取意识的的形成

一个艺术家成功的机会很多, 但是真正成功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如果一位画者对历史发展拥有清晰的认识, 就可能已经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了。郭怡琮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环境中, 他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自己的思维定式, 对待艺术创作有明确的目标, 并在创作中逐渐提出自己鲜明、独到的学术观点, 如“大花鸟精神”“灰箱——中介状态的艺术”“创立新程式”“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等等。他是个言行一致的艺术家, 大花鸟精神开阔了他的视野, 提高了他的境界;对程式的再次认知使他从精微层面, 探究技艺的精髓;“宣言”倡导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呼唤的是绿色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他的花鸟画在主题、内涵上达到了较高境界的根基。对艺术家来说, 太熟悉的、常用的绘画语言已激发不起创作的欲望, 也不会创作出令自己满意。令欣赏者惊诧和欢呼的好作品。由此, 郭怡琮在创作中有意追求一种“不安分”的艺术修养和契机, 当一个机遇来临时, 他会恰如其分的把握住它, 乘势而上地突破旧有程式。

三、郭怡琮绘画进取意识的的目标和实现过程的阶段性

从绘画的最终结果来看, 无论如何, 画家的进取意识都当是永无止境的, 这也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但任何人和事包括画家在探索前行中都要要摸索和驾驭其规律性, 并不能随性而发, 随性而发的结果有可能是倒退的, 或者是莽撞的, 画家理应明确自己行进的目的, 要清楚自己将会遇到一些困难, 并能够下决心解决问题, 勇闯难关。而要克服困难, 想着成功的彼岸奋勇当先, 创作前就要预先理清问题并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度, 分步骤阶段性完成。郭怡琮孜孜以求于绘画风貌的改变, 1993 年完成的新作《西湖过雨图》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时他的艺术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件作品标志着他在进取意识探究上的渐趋成熟。接下来, 郭怡琮又在后面的个展中, 陆续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作品, 进取意识不断以新的画作的新面貌示人和演进。进取意识的建立过程, 少不得自信, 这是内在动力, 而自信又是在正确的进取意识中形成的, 二者相辅相成。正因为郭怡琮具有这种进取意识, 所以他的自信就显得从容:“当代国画家应缺少一点彷徨, 少一点盲从, 多一点自信, 昂首阔步, 理直气壮, 真情实意地走自己的路, 唱自己的歌。”

四、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郭怡琮的绘画实践, 解析郭怡琮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进取意识, 指出其必要性。郭怡琮是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家, 是在绘画艺术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先行者。郭怡琮在绘画中的进取意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应当张扬这些先行者的奋进精神, 如果每一位根植于传统沃土的画家的进取意识越浓烈, 他与现代艺术的距离就无限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立于世界艺术殿堂制高点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宫建华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圭臬[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 (03)

[2]李佳芯浅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画论思想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 (08)

[3]邵大箴表现大美——读郭怡琮的花鸟画[J]荣宝斋2011 (15)

浅析陶瓷花鸟画的时空意识 篇3

西方的传统绘画是以再现为目标,画家力图在二维空间中再现和模仿二维空间的存在。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艺术家们更加强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把光学、解剖学等科学原理运用于绘画之中,严格讲究“透视法则”,用焦点透视的方法来观察客观事物,试图在绘画中寻求视觉的真实,促使绘画的科学化。因而,科学的原则成为西方艺术遵循的普遍原则和金科玉律。但若以此目标来评判中国的绘画,就会发现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说行不通。这是因为中国绘画的时空表现往往与常理不符,不是现实时空的表现,画家对时空的运用十分随意,体现在绘画之中的往往是画家的心理时空。中国绘画艺术的这种独特的时空意识,在花鸟画中有很好的体现,并成为花鸟画的一大美学特征。而陶瓷花鸟画在创作表现时则更多地秉承了这一艺术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花鸟纹饰始终是伴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逐渐形成反映社会审美意识的装饰思想、造型规律和结构形式。花鸟纹样广泛而普遍地运用在陶瓷装饰上,并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花鸟本身形态万千,色彩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花鸟奇特完美的形态结构,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魅力。这些无疑都在客观上激发着设计的创作灵感与激情。

二是由于花鸟的结构特点,在艺术加工时,较动物、人物、山水等其它题材更具有自由性。纹样的组织、结构、造型、色彩的处理有极强的灵活性,表现起来无拘无束,适宜各种手法表现。

三是花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花鸟千姿百态,或纤柔厚重,或飘逸朴拙,或素雅瑰丽……人们在与花鸟共存的过程中,往往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赋予花鸟隐喻、象征或人性化的品格。借助花鸟题材来反映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花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理想载体。

鹤是花鸟瓷画装饰常表现的题材。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鹤与鹿、花卉、松树等纹样组合,称“六合同春”。因鹿与陆谐音,代表六;鹤与合谐音;春取于花,松常青同于春;“六合”泛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构成一幅理想化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是我国陶瓷花鸟艺术设计与人文环境求“和”的又一种表现方式。

喜鹊被认为是传递吉凶信息的神鸟,一些文人常常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喜鹊。喜鹊不仅为诗文咏颂的对象,也是花鸟瓷画装饰的重要题材。在花鸟瓷画装饰图案中,常常同其它形象组成别有新意的图形。如两只喜鹊画在一起称为双喜;喜鹊与梧桐画在一起,表示同喜;把喜鹊同三只大圆果组合在一起,称“喜报三元”;把喜鹊画到梅枝上,称之“喜鹊登梅”,有喜到眼前之意。在“喜相逢”图案中,用两只蝴蝶、两只飞鸟、两朵花相对排列的形式,传达出“好事成双”、“两全齐美”的美妙意境,这种超时空意识,代表了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美满的要求。

梅、兰、竹、菊这四种花卉,其不同的内涵品质被世人称之为“四君子”;还有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象征同心和团结;橄榄枝象征平安,萱草意含忘忧;梓树喻能人,甘棠喻能臣;牡丹花比喻春,荷花比喻夏,菊花比喻秋,梅花比喻冬等。四季花还可变化组合,如桃花、茉莉、桂花、水仙等。这种将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组合在一起,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象组织起来,象征四季平安、祥和、富贵昌盛,是中国人文思想求天下之大和在艺术设计中的突出体现。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在许多畅销的陶瓷商品中,花鸟纹样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装饰题材。

时空意识不仅局限于画面空间的构成形式,而且是画面形式所传递出来的一种境界,一种感觉,一种气象。陶瓷花鸟画强调主观的加工取舍、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质东西,也就是抓住它的特点,对重点突出的形象刻画入微。花鸟画不是自然描绘,应删繁就简,对不需要的旁枝末节,大胆简化,留有空白,更富有想象力。陶瓷花鸟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一个画面上同时表现四季花。这种时空意识的独特性,艺术与现实的差异性,在许多陶瓷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王锡良、秦锡麟、戴荣华、刘平、李林洪、熊汉中等人联袂创作的大型瓷板画“繁花似锦”,就是在一块瓷板上描绘了迎春花、荷花、兰花、菊花、梅花、水仙等四季花卉,而且陶艺家们灵活有机地采用了俯视、平视、仰视三种视点观察和表现笔下的百花,摆脱了现实空间对物象的限制,冲破了客观的物理时空,充分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为情造景,在画面中为自己、为观念营造出一个自由的心理时空。

景德镇的陶瓷花鸟画所显现出来的自由的时空意识,是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阴阳学说和老庄哲学影响的。清人丁皋在《写真秘诀》中说:“凡大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陶瓷花鸟画也正是利用“虚实相生”来取得画面的灵动,来反映“道”的。此外,中国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也与西方不同。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焉,收视反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要求艺术家们用心去感受世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作画也经常“画物多不同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突破人类视觉的局限,突破观照对象的局限,在有限中求得无限。中国绘画中的视点是自由的,即所谓的散点透视,要求艺术家们用心去感受世界。陶瓷花鸟画的透视,则是通过景物的疏密、聚散、虚实、俯仰、反正、向背等来说明和反映画家的观察视点。所以,为了绘画主题的表现,为了创作主体内在精神的传达,在同一画面中可以经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物象,更可以超越现实的时空,表现异时异地的物象。只有这样,陶瓷花鸟画在时空的处理上才更具有灵活性。

陶瓷花鸟画艺术以诉诸于视觉的实在形式,在特定的空间中展现人的创造性及人的思维深度。在表现手法上,并不拘泥于具象世界的客观再现,二维、三维、四维空间的表达及运用并不鲜见,从而大大丰富了空间语言的作用,比较充分体现了画家思想情感的深度和丰富性。当然,传统绘画的空间语言形式为我们艺术创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关键是怎样打破陈旧模式,通过空间语境的转换,用我们的创造拓宽精神空间的表现思维深度,对千篇一律、约定俗成的公众趣味、审美习性进行挑战,对先入为主的审美期待心理予以无情拒绝和反叛,从而追求艺术作品非同凡响的人文价值。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研究。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增加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让学生走出班级,到校园里统计校园里的各种树木的棵树;到图书室里统计图书的种类及数量;到校门口统计某一时段的车流量……在收集了想要的真实数据之后,再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当学生经历了上述的这些真实的统计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有真实地体会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我们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特征。

这样,一节课就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众所周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实践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交流机会。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热情,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5

洋州镇中小

李花

当孩子在观看蚂蚁时,当孩子在想象中做画时,孩子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保护它吧,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请听专家对你说——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萌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狼子刨底地探索问题罢了。”积极探索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我的一个同事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5岁的孩子在楼下玩,叫他吃饭总也叫不回来。这位父亲想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的儿子,便下楼下次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聚精会神地在看吗蚁搬家,他没有打扰儿子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观察。孩子见爸爸和他一起看,便问:“爸爸,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那么大的食物?”他接着一面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包一同说:“咱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山去。”爸爸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前进了,这时,小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实验做完后父子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饭吃得很香,关于蚂蚁的话题直到饭后还饶有兴趣地谈侃着。这位父亲体察童心,爱护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这就很有利于孩子萌发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富于想象,这一点我深有感觉。我曾对某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过一次有关想象力的测试。要求用5分钟在一张印有20个圈的纸上,用圆作画,画出的东西不得重复。孩子们各自作画,画出娃娃头,眼镜,乌龟,小闹钟„„。有一个孩子在圆形中画了许多由大至小的圈,说这是大树锯断后的横切面。还有一个孩子在圆形的中下部涂了个黑黑的点,说这是猪八戒的大肚皮。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画的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舞蹈等等,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对成人作品的衡量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的创作。在此我想强调,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俗称“过家家”),这是幼儿模仿各种社会角色的游戏,像玩娃娃家、医院、商店、邮局、幼儿园等。在这种游戏中,幼儿不仅在人物及情节上可根据各自的经验与想象进行假装,而且还可凭想象运用代替物,如用半个皮球当小锅,用一块积木当肥皂,用旧纸箱当电视机等等。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孩子们在家里开展角色游戏往往缺少儿童伙伴,家长应抽出时间做他们的伙伴,如充当商店里的顾客、医院中的病人。家长要怀着一颗童心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利孩子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家长要相信幼儿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潜力,必须克服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呼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首先林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去做。建构游戏对孩子动 手动脑培养创新意识很有益处。这种游戏是指孩子运用积木(塑)胶、泥、沙、石、娜等各种材料构建建筑物和其它物体,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这类游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与创新。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进行思索。幼儿特别爱提问题,如:“毛毛虫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一般说来,两三岁的孩子常问”这是什么“再大一点要刨根问底问:”这是为什么?“”那中这什么?“这也是幼儿的天性。有一年我去青岛参观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幼儿园。园长告诉我,有一次请所里一位研究人员来园给孩子讲赴南极考察的见闻。事后,这位科学家说,他也曾应中小学的约请给学生讲过多次,但是提问题最多的数幼儿园的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的表现,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考虑,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

四、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各种景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词汇魅力。大自然是最令孩子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家长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花草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变化多端的花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奇异的士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能增强探索情趣,激发好奇心,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启智慧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家长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幼儿探索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

五、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教师的创新意识 篇6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祝福》这篇课本的教学,按照传统教学程式来授课,就是用四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等等,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较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就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契合。我自己也是用传统教学程式教学,但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祝福》教学实录的文章以及听了另外几位老师的课,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两种创新教学方式,用来督促自己在以后教学中也应重视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第一种:活动式。

这种教学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二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研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人物性格、归纳小说主旨,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课时,组织道德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由学生分角色担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审判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明晰,锻炼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教学前沿,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种:研究式。

这种教学分四课时。第一课时,老师简单介绍小说背景,然后把学生分成9个研究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课题,然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寻找资料。第二课时,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研究小组内讨论、争辩,然后形成共识,再指派一人负责整理,老师在课上充当引导者、咨询者。第三、四课时,每研究小组选派一人汇报研究成果,让其它同学分享,最后老师再布置每位同学回去完成一个研究性作文,这就可以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寻找资料、争辩、汇报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知识形成过程,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要把形成共识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成文,更是锻炼了思维、写作能力。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7

新中国成立不久, 郭味蕖被调往中央美术学院, 后任花鸟画科主任, 他怀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在花鸟画创新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并取得了杰出成就。郭味蕖非常重视师法传统, 并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在“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导下, 在“双百方针”的鼓励下, 并在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结合——“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等诸多新的花鸟画创作原则。本文重点研究郭味蕖的“三结合”关于“勾填法”的创新。“勾填法”, 是中国画的一种设色技法, 多运用于传统壁画、民间年画、工笔重彩画中。郭味蕖这样介绍这种方法“勾填, 先勾墨廓, 然后填彩。填彩时可有深浅变化, 也可用平涂的方法, 以求取整体效果和装饰性。”重彩勾填与水墨相结合的画法, 这在花鸟画表现技法中实属独创。那浓丽、庄重、大度、明快的效果, 令人过目难忘、流连驻足, 也受到画界的肯定, 成为他的花鸟画创作的代表风格之一。

郭味蕖花鸟画中的“勾填法”主要创新表现在:

(一) 响应国家文艺政策, 写生对花鸟画素材有很大突破, 这也为郭味蕖勾填花鸟画的创新开拓提供了内容上的革新。建国后“十七年”中, 中国画界在创作风格面貌上起了非常大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素材的突破, 郭味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科主任,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走进山野乡村, 画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这也拓宽了郭味蕖花鸟画表达的素材与境界。建国后, 文艺界提出了中国画创作要与时俱进, 首先必须“内容新”, 其次才是“形式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贯穿始终, 这也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写生, 让花鸟画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生机蓬勃。

郭味蕖说:“我注意深入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 并努力把自然生活和人民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赋予这些自然物以人民的思想感情, 努力去把握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乐观、欣欣的社会情调和气氛。”画家饱含深情地用作品讴歌了对新中国新生活的热爱之情, 素材上突破了文人画的局限。建国后, 国家成立了文联, 组织了大量团队写生, 花鸟画家如潘天寿、郭味蕖等纷纷深入山野田间写生, 逐渐形成了清新、明快的新风格。郭味蕖在1962 年和1963 年率学生游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山川, 得稿无数。如《怒发》题款曰“东风熙熙中”, 《淡妆》题款曰:“味蕖写川西离堆园中一枝, 意在留住春光也”, 《晨光》落款“味蕖写于青丘海滨客舍”, 《嫰情》题曰:“青城山白山茶, 枝叶扶疏, 娟娟如静女, 味蕖率写其致。”《春秀》题曰“玄武湖上金丝桃甚盛, 披风映日, 煜煜煌煌, 味蕖率写其致”。也曾壮言:“我愿杜鹃声里, 行遍春山处处。”“春山处处行应好, 一路看花到几峰。”[1]作品中, 新鲜的农野气息扑面而来, 野卉杂花跃然纸上, 如《芭蕉》《绿天》勾填相结合的作品, 甚至有《归兴》《银锄》这样的农家题材入画, 严谨的勾勒与活泼的色彩相得益彰, 既符合国家文艺政策, 又体现了艺术来自生活的勃勃生机。

(二) 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将勾廓之力度与填色之雅丽融于一炉, 营造了一种挺拔、清丽、茂然森秀的新花鸟画气象。郭味蕖的勾填花鸟画比之民间绘画和勾花点叶派等, 更注重线条的力量与变化。其用勾填法作画, 多用狼毫笔, 着重墨, 以中锋线条勾线, 深浅粗线变化小, 以求线形的整体感。郭味蕖创勾填法正值壮年, 是精力最旺盛, 用功最勤, 用笔也最有力的时期。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 郭味蕖的书法以篆籀为基础, 兼长真行, 其用笔韧健、含忍, 藏而不露, 其笔间、笔势绵绵相生, 脉络连通, 捻转有力、腾挪灵活。为了能够与填色相结合, 郭味蕖特别讲究勾线时用笔的方法。勾勒时注重结构, 严而不紧, 松而不散。多用短线, 抑扬顿挫, 似断还连。虽墨色粗线变化不大, 但是笔法要求有勾有勒、有捻有转, 在单纯中求变化, 在看似单调的线条中追求写意的笔法趣味, 线条自然而凝重。这些笔法都是为了写意花鸟画的“勾填法”而独创的。他指出:思想内容变也, 也必然带动表现技法的变革, 它要求在表现形式的构图、赋彩、用笔、用墨等方面去突破旧的传统。郭味蕖特别指出在“勾填法”中更需要线条的质感:“用笔讲究笔气、笔力、笔韵。笔有气, 就是活笔, 无气, 就是死笔。”[2]提出用笔要运气, 要一气贯注, 从始笔到末笔, 要首尾衔接, 笔笔送到, 做到游刃有余。讲究运笔要有力气, 气到力便到, 须做到“笔力扛鼎”。运笔时, 讲究用指、用腕、用臂、用肘, 必须取得指力、腕力、臂力的统一。如《惊雷》以扛鼎之笔写出了雨后春笋迅速成长为参天毛竹的憾人气势, 仿佛能听到竹子拔节生长的声音。

(三) 融合文人画赋色与民间工艺赋色经验, 主次分明, 绚烂清雅, 独创写意花鸟画的填色程式。中国画的赋色, 在文人画与民间工艺方面的区别是十分显著的。文人画色彩样式的哲学基础是儒道玄禅思想的共同合力, 中国文人画看似以老庄思想为核心, 也受禅宗影响颇深, 却与儒家思想不相交融。其实, 正是因为有许多不能“兼济天下”的遗憾, 儒生们才不得以“独善其身”, 而“依于老”, 才“逃于禅”, 在老子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庄子的“心斋坐忘”、禅玄的“无迹、空明”的泽染下, 文人画以“深清冷眼”的荒寒境为最高的美学意境。[3]儒家不仅以“诗言志”的思想, 启发了“四君子”题材的样式;而且“绘事后素”的审美原则奠定了文人画设色的淡逸、清奇。这也是郭味蕖的花鸟画勾填创新艳而不俗、清新怡人的内在原因。

勾填法看似简单, 但是要让画面生动不呆板、颜色靓丽而不艳俗、画面层次分明而不杂乱无章, 同时, 还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这些都需要深厚的色彩修养和赋色经验。《写意花鸟画的赋彩》一文指出赋色既要符合生活真实, 又要顾及艺术性的夸张, 从而使笔下的物象更逼真、更感人。“一幅色彩缤纷的花鸟画, 尽管朱黛纷陈, 必须分清主次, 要举一色为主, 众色为辅, 做到主从揖让, 配合照应。使面面绚烂, 不在众彩骈举;气息新鲜, 不在五彩兼施。”指出赋彩净淡, 效果不一定不厚, 相反, 如果一味浓重, 也未必能表现出质感来。郭味蕖对统一的主调非常重视, 提出要善于运用主调, 使全幅情绪调子做到统一, 要有意地增减色阶, 需创造性地去处理色阶, 这是使作品增强艺术性的重要方法。如果复杂色用得太多, 一笔点出五颜六色, 反觉混乱而不能突出主调。只注意小处变化, 失却大块色彩的对比, 不可能出现好的效果。他指出用没骨法、勾填法或勾花点叶法来画花鸟画, 用色就多;用泼墨法或水墨淡彩法, 用色就少些, 这主要在于各家表现技法上的习尚。这些都是他多年的赋色经验。如《大好春光》《馥馥春正酣》《红茶花》表现了对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赞美之情;《月夕》《凉月》则表现了一种清新雅淡的意境;而《朱颜常如十八九》《惊雷》《东风飞花时节》等都是信手拈来, 随类赋彩, 恰到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 郭味蕖的花鸟画设色虽然以传统文人画设色与民间设色为主要设色体系与依据, 但早在20世纪20 年代, 郭味蕖曾于上海美术艺专系统学习过现代西洋画, 对于图案设计、油画色彩写生都非常谙熟, 可以说, 人到中年以后的郭味蕖在勾填法设色方面的成就, 也因为早期在中西色彩修养都有比较扎实深厚的修养。

(四) “推陈出新”, “工笔”与“写意”两种语体相互交融, 创造了中国花鸟画新的审美意趣, 体现了“人民的新文艺”的面貌。郭味蕖“推陈出新”, “推陈, 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出新便是解放思想, 破除一切清规戒律, 大胆创造, 改革旧面貌, 确立新的形式和风格。”[4]经过了“内容决定形式”的论辩, 经过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生历程的开拓与成长, 中国画创作进入了对笔墨形式的讨论与回归, 同时,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家并不甘心对传统的一味延续, 此时的郭味蕖结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将传统的“徐黄体异”语体向新式语体转变, 即“半工半写”语体, 将勾填之功力与水墨之洒脱融于一炉。出生于书香世家, 成长于新中国的郭味蕖, 有着与良好的传统家教以及沪上京城的学习经历, 都使得郭味蕖早早就了解了大量传统中国画和民间艺术的风格样式与技法特点, 作为美术史家, 郭味蕖从宋人缂丝中、从周之冕勾花点叶派中、从家乡杨家堡木版年画中、从民间壁画中, 甚至从装饰图案设计中汲取营养, 独创了花鸟画的新程式——“勾填法”与水墨画相结合, 即“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程式。“当他为了花鸟画的创新而‘寤寐求之’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这些, 并表成新的技法构想。当他通过多次试验, 成功地将新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 那火红的山茶、金黄的迎春、蓝得像宝石一样的鸢尾花, 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觉是很强烈的, 并已被证明这是经营大幅写意花鸟画的好方法。”[5]这一转变, 体现了画家作为新中国的知识分子, 真诚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喜悦之情;也体现了乐意为新中国的文艺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一介儒生的抱负与爱国情怀。

郭味蕖有意识地将工笔画法结合于写意画, 客观上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政治要求, 主观是对创造新审美意味的一种积极尝试。当时的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 将大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相结合;而潘天寿是将简笔水墨花卉与少量勾填野卉相结合;郭味蕖则以鲜亮的色彩、大面积工整的勾填创造了花鸟画的新的程式, 一种可以与大众审美相沟通的现代感。“郭味蕖是一位持积极入世态度的画家, 而且自觉地要求自己深入现实生活, 体察劳动者的情感, 使花鸟画从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的审美圈中解放出来, 使之回到人民大众的怀抱。”刘曦林先生如是评价。[6]郭味蕖认为, 旧社会的山水花鸟画家和自然中的山水花鸟的关系一般是消极的、妥协的。而在百废待兴、政通人和的新中国, 人们的思想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艺术中的花鸟形象应该面貌一新地具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乐观、欣欣向荣的社会情调和气氛。郭味蕖花鸟画作品大多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与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他讲究“色彩的运用, 首先要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 不赞同单纯情地形式主义的手法来玩弄笔墨色彩, 或是泥法古人, 甚至一丝不变地去再现现实。如《惊雷》《淡妆》《山茶花》《月夕》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郭味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科主任, 肩负着时代的使命, 他抱着济世安邦的家国情怀, 以画笔作战笔, 以作品作献礼, 遵循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手法, 表现了自己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 对新中国的美好祝福溢于书画创作之中, 体现“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而他“茂然森秀”的文人学者气质却从未褪色, 因此, 郭味蕖创造性地发展了“勾填法”, 并成功地运用于花鸟画创作之中, 确实为中国花鸟画创作开一代新风、开启了新的征程。

摘要:现代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郭味蕖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术院第一位花鸟科主任, 创造了半工半写的“勾填法”这一新的花鸟画笔墨程式,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代表了建国之初中国花鸟画的成就。以“勾填法”为主要笔墨程式, 独创“三结合”, 开启了中国花鸟画创作新的征程:首先是题材与时俱进, 主张“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又创造了骨力沉雄、设色清丽的“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技法新程式;作品融合泼墨写意与民间工艺赋色经验, 创造了“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的赋彩法, 创造了中国花鸟画新的审美意趣, 体现了“人民的新文艺”的面貌。

关键词:郭味蕖,花鸟画创新,“勾填法”,“三结合”

参考文献

[1]郭怡孮.郭绵孮.郭味蕖艺术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3.

[2]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9.

[3]王文娟.墨韵华章[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194.

[4]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41.

[5]郭味蕖、郭怡孮、林维.郭味蕖讲花鸟画[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5.87.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而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个体创新性的竞争上,于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借以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这样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数学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极易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不会也不愿进行自主地、带有创新性地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数学教育新理念,努力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课堂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情感就越强.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导师”而非“讲师”.

2.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氛围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3.掌握解题策略,激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真正发挥“思维体操”之功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多种问题,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构成创新能力的两大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仿”向“独创”过渡. 创新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引疑导学”―“拓展问题,发散思维”―“达标升华,反馈小结”四个阶段,教师应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落实在各个具体的教学阶段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开展变式训练,并鼓励学生自编变式题.这不仅能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老师做自己仿”的教学模式,而现在必须让他们适应“教师设置问题,以学生为主解决”的模式,所以,在我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天,就向学生宣传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有几大好处:

①可使每个学生专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

②互相交流,博采众长;

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首先在理性上认可我的做法,在实践中能较快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需精心设计提问,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适当进行“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开放题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材料,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开展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数学创新意识实质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的不断冲突和平衡。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问题意识。教师从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直观的提出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注重合情推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观察、类比、归纳、抽象、概括中学会推理思考。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篇10

习风气不正。有的忽视理论武装,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了、不求甚解,分析问题缺乏辩证思考、解决问题缺少正确方法。有的把学习当负担,不愿在深入上花时间、费精力、动脑筋,满足浅尝辄止。有的学习不扎实,对做好本职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知识技能,领会不深、把握不准。有的态度不严肃,聊花边新闻滔滔不绝,谈学习心得寥寥数语,做实际工作花拳绣腿。有的自以为是、心浮气躁,学而不信、学而不行。有的脱离实际、远离实践、大话连篇,讲空洞理论头头是道,讲基层情况若明若暗,碰到具体问题束手无策。有的干部对学习掌握“双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肯学。

创新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学用结合不紧不实。有的对自治区党委的重大战略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摸不准、吃不透,贴不紧、靠不上,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领会不深、运用不实。有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工作墨守陈规,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进取精神不够。有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精神。有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有的工作状态不佳、精神萎靡不振,上班等下班、周一盼周末,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丧失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花鸟画创新意识论文 篇11

活动以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以改革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在思路措施、行动重在实践落实为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

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题,搞好专题培训,完善学习制度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调研。

二是创建创新型机关

结合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各自改革创新、争先进位的目标和措施,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推动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三是创建效能型机关

着眼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机关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机关效能投诉和暗访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诫勉。四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机关服务承诺。开展“机关与基层(企业、社区、村)结对服务”活动,积极为基层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五是创建廉洁型机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和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工作中如何体现创新意识 篇12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企业更加需要办公室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为企业服务的新途径。

要创新服务理念。工作创新源于理念创新。实践证明,办公室成功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当前更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树立以决策为中心、以人为本、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理念,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和实践创新服务理念就要强化效率意识。优质服务本身就包含对效率的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绷紧效率这根弦,不断降低各项服……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一、创新精神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利器

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创新不是盲目蛮干,而要有科学精神。不遵循客观规律,或者调查研究不细,专业知识不精,或者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创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就要打破旧模式,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要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

希望在于创新,未来在于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创新应该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绝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只等着上边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等着别人创新。

二、结合实际工作的创新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我们办公室工作的灵魂,如何在办公室工作实践中体现创新意识,是我们办公室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办公室工作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出新,如何在行政中心工作的落实、协调、督查、调研中出新,是本文阐述的要点,结合实际工作应当做到四个创新:

(一)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是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办主任,要么整天忙于事务,要么混混僵僵,是难以在工作上出新。在办主任脑海里应当有三快:⒈对新精神、新文件学习快、领会快。文件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人多看出几点,思考问题比别人多想几个。2.对新的经验和做法接受快、消化快。3.对新的方法引进快、运用快。大到一个单位的成熟经验,小到兄弟单位行办文稿的一段写法,都是我们可以学习运用的。

(二)思路创新。也就是想问题、出主意要有新思路、新理念。1.想问题、出主意超前一点、前瞻一点。什么事情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就缺乏新意了,什么事情都要领导点破就被动了,什么事情总要“亡羊补牢”就不称职了。2.制定工作计划时新颖些、独特些。也就是要有自己本单位的特点、特色,要有时代和时效特点,不能照办照抄上面的,照葫芦画瓢跟别人的,老调重弹老话重提过去的。3.总结经验要简练些,生动些。要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要有让人读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少是看了感觉是本单位的东西。

(三)工作创新。不按部就班,集中精力研究自己的工作,集中精力把交办的工作干出色。要有点要么不干,干就干好,干过硬、干出色,不甘落后的认真精神。1.工作走一步想三步。好比下棋,要有一种通盘考虑的思路,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件件事情到位,项项工作落实的负责精神,决不能走到哪是哪。2.事务性工作要一步三回头。也就是要过细,办完回头看看,多检查几遍,重要的活动模拟一遍,办事办会做到滴水不露,天衣无缝,这方面局党政办及局有关部门的会议准备给我们都树立了典范。3.本职工作走一步是一步。干好份内的事,做好本职工作,件件工作让领导满意、同级满意、群众满意。

(四)方法创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手段,应用新设备、新载体,主动地、能动地作好工作。方法上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摈弃陈旧落后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创造新颖、有效、吸引人的新方法、新载体,创造出办公室工作新效果、新途径、新局面。1.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善于运用当今一切先进成果,运用于党政办公室日常工作。如网络、计算机、各类办公软件都要去掌握,学会运用。2.钻进金字塔,弄个明白。这实际就是调查研究的功夫,对什么问题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只知道了大概差不多,唯一的方法就是深入基层,去调查,去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基层反映的正反典型就一定自己下去调查清楚,尽量不吃二手馍,不用二手货。3.不依不饶,知难而进。在督查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就需要有一种不落实不放过,没有一个满意的交代不放过的劲头。4.积沙成丘,积水成河。作为党政办公室应该是信息中心,是领导的耳目。但是有时信息不是成套成系统的提供给你的,需要你在日常工作中扩展你的耳目,收集平时的点滴,积累别人没有感到的信息,这样日积月累,你就会对本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发掘出有用的信息。

三、创新的实践来源于主观能动性

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实践主要来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感知能力,来源于对实践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有效作为,归纳起来讲就是学习、敬业、奉献和团结。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培养很强的学习精神,善于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事务。没有学习,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敬业是创新的原动力: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十分重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靠它。人类历史上记载着很多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牛顿七十五岁还在解决数学难题,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辛劳,才完成《本草纲目》这本书。他们是敬业的典范。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没有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财富从何而来?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发展就越迅速。所以说,敬业是创新、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奉献是创新的要件:要做到忘我工作讲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淡泊官欲为事业,甘为绿叶扶红花。要认识岗位之重要,珍惜岗位之不易;要有非常强烈的奉献精神,安心定志,躬身做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要尽心尽力地办好,做到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件件有回音,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放心;要淡泊名利、淡泊官欲、淡泊权位,宁静以致远,过好名位关、权欲关;为了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比干劲、比付出、比质量、比业绩、比贡献,做到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真正忘我工作,默默奉献,鞠躬尽瘁,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所以说,没有奉献就没有创新。

上一篇:教师工会活动之--趣味运动会方案下一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