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教学设计

2024-06-14

工笔花鸟画教学设计(共10篇)

工笔花鸟画教学设计 篇1

现代花鸟画中,由于构图的纷繁复杂,许多画家在表现鸟时,采取了一种“藏“的方式,也就是把鸟画在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在观赏作品时,如果不通读全画,只是一扫而过,就很难发现鸟的存在,这正如鸟在自然中的生存、栖息一样,当你走近了才能发现它的存在,这种深曲含蕴,意脉不露的手法,往往能创造出虚处藏神,花气袭人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也更贴近自然,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只有当你仔细观赏作品时,才会发现。这种鸟的作用既不是主题,也不是点睛,而只是画面的点缀,点缀的作用是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多彩,更符合生活的实际,鸟与画面溶成一片,更显得气韵生动。

有时,画面中的鸟又起到渲染气氛、情调的作用,一幅成功的画,有时同气氛、情调的渲染有直接关系,气氛渲染不仅能使画面灵动起来,还可表现出画家的精神气质来,有了渲染,画面的某一方面就更加突出,分外传神,因此,渲染能够加浓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特征,使美的事物更美,使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鲜明,要提高花鸟画的艺术性,这种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象征手法是“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也就是画家体会造化自然的微妙的生机动态,用生动、传神、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样创造出来的境界是深静的、是哲理的,也是偏于清醒的,画家创作的这种鸟的形象,往往寄寓着画家对社会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清醒、深厚的感情。画中的鸟,不再是一种写真的、简单的鸟,而是具有深厚、丰富思想内涵和感情内涵的鸟了。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强调,一幅作品不仅要表现一定主题,有一定的内涵,还要有一定的外延,有时外延已远远超出了画面,延伸到画面以外,达到画外有画,象外有象的境界。

 

工笔花鸟画教学设计 篇2

毕业创作课是中国画专业在本科期间最后的一次课程, 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课程, 因为它是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总结与汇报。毕业创作课的课程时间比较长, 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在此期间, 学生要进行搜集创作素材和画小草图, 画素描稿完成后, 最后到正稿的制作。这里主要以工笔花鸟画毕业创作课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之所以选择工笔花鸟画为例, 是因为通过这些年的毕业创作课程的教学, 发现工笔花鸟画最适合中国画专业的学生用来当作毕业创作的绘画形式。

一、与写意画相比, 工笔画更适合学生用来进行毕业创作

工笔画在制作的时间上比写意画长, 制作的程序也相对繁琐和精细, 所以中国画的学习必须在“心静如水”的状态下进行。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静”字。而学生在本科期间一般都比较心浮气躁, 很少有能真正静下心来画画的学生, 如果在他们本科期间能训练细心观察和深入刻画画面的能力, 不仅对学生的绘画生涯有无穷的好处, 对他们做除绘画以外的任何事都是有帮助的。工笔画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深入刻画物象的绘画能力, 更能让浮躁的心绪平静下来, 从而使创作者更能冷静地思考绘画的本质及与人自身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又反过来促进了绘画水平的提高。如果学生选择写意画的形式来进行毕业创作也未尝不可, 但是在写意画里, 笔墨技法是很大的一个难点, 写意画的练习更在乎时间和数量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在短短的四年本科期间是难以在笔墨技法上获得大突破的, 何况也并非四年的时间都在学习写意画, 本科期间的文化课和其他专业课都占去了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在本科期间的写意画教学只是起到给学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如果以写意画的形式来画毕业创作, 并不是说一定画不出好作品, 而是相对于工笔画, 写意画的创作对本科生而言难度更高。

二、与人物画和山水画相比, 花鸟画也更适合学生用来当作毕业创作的题材

众所周知, 人物画的难度比花鸟画和山水画都难, 原因是人物的造型比山水画和花鸟画更严谨。东晋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曾说过:“凡画, 人最难, 次山水, 次狗马……”, “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更是人物画创作难度的真实写照。而大多数学生在本科期间所掌握的人物造型基础还很薄弱, 如果画人物题材, 无疑暴露了自己的弱项。当然也并不排除有少数造型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人物题材, 但这里所指的大多数学生在创作中适合的题材。山水画的题材虽好, 但缺点是学生一般所处的院校是在城市,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 只有两次学校组织去外地写生的机会, 而山水画的学习必须要饱览大山大河, “搜尽奇峰打草稿”, 如若不然, 笔下是断然画不出大好河山的。唯有以花鸟画为题材的毕业创作才是最适合学生的, 这是因为不论是在校园还是其他地方, 植物似乎无处不在, 要想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画的植物也并不是难事, 而且可以静下来在它旁边画速写和拍照, 更彻底地了解和研究植物。与人物画相比, 少了一份造型的拘束, 多了一份表现的自由。而同样是“师造化”, 但却比山水画有更多的机会写生, 所以, 作为毕业创作的题材来讲, 花鸟画是最适合的。

三、选择工笔花鸟画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来看, 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 选择工笔花鸟画作为毕业以后的研究方向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毕业创作时能画出一张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是一个很好地开端。高校的美术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以服务于社会。不可否认高校也是产生绘画大师的摇篮, 但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目标还是美术工作者。这就涉及到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很现实的就业问题。作为大学毕业以后继续从事中国画本专业的学生已属不易, 毕竟中国画专业相对于其他美术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冷僻的, 能够凭此专业学问谋生的学生更加艰难。但是如果这些学生能在工笔花鸟画领域深入钻研下去而不放弃, 前途定会无比光明。这是因为社会上对工笔花鸟画的需求相对于其他画科要大一些。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单位、社区、家庭的装修对绘画作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大, 最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无疑是刻画精美的工笔花鸟画, 花鸟画中一些以象征富贵、平安、吉祥等寓意的题材更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艺术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 高尚的艺术品一定是雅俗共赏的。齐白石之所以能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也是因为他的作品能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 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必要一味自视清高, 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绘画生产”中去。而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课——毕业创作课所完成的作品, 必然对即将就业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将来的艺术之路指明了方向。

工笔花鸟画的毕业创作相对于学生平时所创作的一些作品是有区别的。首先表现在画幅的大小上, 毕业创作毕竟是要在画完以后参加毕业作品展览的, 所以在作品的尺寸上是有一定要求的, 一般比平时的作品要大很多。虽然评判一张画的好坏不在大小, 但是就毕业创作而言, 相对大尺幅的创作一是能让学生对毕业创作的重视度提升, 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更加认真, 提高作品的质量。二是在作品参加展览的时候能充分发挥大尺幅作品的优势, 让展览的视觉效果更好, 以增强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心。其次, 毕业创作所需的时间较长, 一般为两至三个月, 充足的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把毕业创作做得更好。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从搜集素材到正稿的完成虽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是在创作完成之后画面给予人的感受是赏心悦目的。往往听到学生感叹:大学四年, 唯有毕业创作才算真正学到了东西!虽然此言未免偏激, 但足以见毕业创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毕业创作指导老师, 在创作开始的第一个环节, 即搜集素材阶段就要为学生把好关。很多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从网上下载一些珍稀动植物当作素材, 自己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如何画得好呢?只有引导他们从身边熟悉的动植物里找素材, 一幅好的花鸟画作品, 最重要的不是题材新不新颖, 而是以构图和画面效果取胜, 哪怕很平常很不起眼的题材, 如路边的小草, 只要构图合理, 表现恰当, 同样也能创作出好作品, 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除了在题材上学生容易犯“理想化”的毛病外, 在构图上, 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零碎和缺少层次感。点、线、面这些绘画元素还没有深入到学生的观念里。要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给学生欣赏古代经典作品以外, 还要带学生看一些当代优秀的工笔花鸟画展, 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如从当代工笔花鸟画坛杰出的名家之一陈运权老师的作品里就可以学到很多画面的形式美感, 如在他的作品《客于江湖》、《情系江南》、《秋声》中, 采用块面与线条的强烈对比, 烘托出“点”, 即鸟的主体, 虽然看起来简单, 实则在构图上经过精心的布置与推敲。构图正如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所提“六法”里的“经营位置”, 如何去“经营”, 是有很大的学问的。在素描稿的制作阶段, 学生不容易画细致, 以为素描稿不是正稿, 简简单单了事, 殊不知很多问题如果不在素描稿上解决, 最后拷贝到宣纸或绢上时麻烦更大。因此, 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每一步的利害关系必须都要和学生阐明。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曾写到:“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他所指的当然是人在学习书法的不同阶段所获得的效果与成就, 但我以为用在中国画的学习中也非常合适,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初学分布”的阶段, 我们只需要教会他们在绘画上如何做到“平正”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对于“既知平正”的学生, 引导他们走入“险绝”之境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摘要:毕业创作课是中国画专业在本科期间最后的一次课程, 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课程, 因为它是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总结与汇报。毕业创作课的课程时间比较长, 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在此期间, 学生要进行搜集创作素材和画小草图, 画素描稿完成后, 最后到正稿的制作。这里主要以工笔花鸟画毕业创作课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花鸟画,毕业创作,素材,构图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108.

[2]阮璞.画学十讲[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167.

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工笔花鸟 教学 传统 临摹 创新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工笔花鸟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国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以其精致、变化莫测的风韵独树一帜,具有高深的文化精神内涵。

作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工笔花鸟画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艺术精华的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及相关理论,为学生进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目的。

一、立足中国文化,认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立足中国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才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不仅是纯技法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体现。

中国画体现了很强的文化性,工笔花鸟画亦是如此。工笔花鸟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自然为主要关注对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人们可以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精神的愉悦。工笔花鸟画长于抒情,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由追求自然美的念想,升华到花鸟和自己的意念融合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某种品格,呈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

花鸟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鸟画在唐代受到达官贵族和民间文人的普遍欢迎,成为了与人物画和山水画相并列的独立画科之一。五代时花鸟画继承了前人的写实传统,形成了“黄家富贵,徐家野逸”[1]两种典型的绘画风格。接下来的两宋是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技法上的“勾勒、填色”、“落墨法”,还是“没骨法”等形式上都有了很多变化。到了元代,受到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工整艳丽的工笔花鸟画很少为文人欣赏,水墨写意花鸟画成为了主流,这对后世的花鸟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个完备的艺术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思维,中国人以独特的审美角度、表达方式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工笔花鸟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中。因此,学习工笔花鸟画要坚持和捍卫它正确的文化立场,正确地去认识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工笔花鸟画的独特性和自身的内在规律性。

二、抓住造型,重视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和写生

工笔画鸟画家细致地观察着花木四时生长的规律与变化,敏锐地捕捉鸟禽动物的动态结构,注重一切物象在自然中的真实状态和生长规律。造型是表现基础的动植物的入口,工笔花鸟画离不开造型。一朵小花、一只小鸟的姿态、外形与结构,以及相关的疏密关系都体现为造型,造型是贯穿于临摹和写生的全过程中。如何去看一幅画,临摹或者创作一幅画,都围绕着造型产生。

临摹多以宋代工笔花鸟画为范本,原因在于宋代工笔花鸟画工整,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和和谐的思想为主,多选取珍禽异兽、奇花怪石,造型很美,风格华丽细腻。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具有传统的“写实”精神,以“生动传神”为主要特色,那么造型好不好看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通过临摹,基本上可以得到传统工笔花鸟画历代造型表现元素。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如何理性地去感悟工笔画鸟画的美。古画是如何画的,怎样感动了我?或许这些就在那“一点”、“一画”[2],就在那一朵小花的造型中。

临摹在学习工笔花鸟画之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宋代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可以体验到中国画写实求真的笔墨趣味,又可以体验到如何对物象以线造型。可见,能在写生中得到的东西在临摹中大多都可以学到,但是临摹学到的未必能在写生中得到。

临摹的目的是学习传统的笔墨技巧和功力,为写生、创作做准备。对于学生或者画家来讲不可能完全不写生就进行创作。有了临摹的功夫,对景写生时临摹所学到的各种技法及造型自然就用上了,当然也有写生的对象与传统的方法对应不上,那么作者对真景进行艺术加工,便成了自己的创作,这创作显得格外有力,更富有文化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是艺术的范本,师法造化,画家还必须体验生活。用理性思辨的头脑进行写生,从自然界中提炼精华,以唯美的眼光,表现自然花鸟之物性,描绘出比现实更美的形象。在具体的画法上仍然离不开要抓住动势、讲究外形美、重视结构,以期达到以形传神或以神造型的目的。

“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4]在画面中要做到“写其形,传其神,达其意”,必须做到在写生的过程中将各类物象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忆、比对、分析,研究各类物象的特点和生长规律,也就是说作者要对写生对象特点和神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解决画面的造型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贵在活学活用。临摹古画不在多,而在于临摹的初衷,要临摹得精;写生要写活,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比现实更美。

三、注重诗文书法金石的辅助,向创作迈进

看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不难发现上面除了绘画还有诗、书、印。古人视诗书画为修身的功课,为立名的功业。古代的大画家大多是大文豪、书法家或者篆刻家,精通绘画、书法、诗文等多种技艺,个人修养较高。“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5]在唐宋时就以诗文为考题试“天下”画工,如宋徽宗时出题:“‘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见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6]宋徽宗的这种反对模仿、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诗情画意的做法,对于当时的画家们在创作上给予了很大的刺激。同时,在画院还提倡画家们学习“小学”(文字学)、经学以及绘画遗产。“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7]既然是自己的工笔画也要配有自己的书法,无论是题字还是所提的内容哪怕是一笔一画都应当认真择取,适合自己的最好。“一世兰,半世竹”,从画兰竹上最能看出书法的功底和修养。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由此可见,前人非常注重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修养,通过画外功的修养促使画格的提高,这才是画艺之大道。

在当今的一些教学中,常常会忽略了对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要求,致使工笔花鸟画缺失了足够的文气、雅气,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在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教育培养。

潘天寿先生曾告诫学生:“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创作是美术学习过程中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临摹和写生都是为了最后的创作准备的,学生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如具体的如何构图、造境、敷色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经过个人的艺术加工、提炼成画面形象,赋予花鸟以新的品性,从而“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8]

无论是临摹、写生还是创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从最感兴趣的点入手,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画,也才能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找到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特的意境构思、创新手法的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如何认识和学习工笔花鸟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好好地去解决和把握。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传承和发展中国工笔花鸟画,未来的工笔花鸟画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作品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页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15页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9页

[4][8]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235页,283页

[5][6][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34页,522页,541页

作者简介: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作品欣赏 篇4

于非闇《红叶栖禽》立轴,1948年作于非闇《拟李迪《雪树寒禽图》》立轴,壬午(1942年)作于非闇《花鸟》镜心于非闇《白牡丹》立轴,1945年作

于非闇《红叶鹦鹉》镜心,1941年作

于非闇《草虫图》立轴,1940年作

于非闇《富贵图》镜心

此作品原为美国史迪威将军之女儿珍藏。史迪威将军曾于

1940-1943年间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

于非闇《工笔花鸟》立轴

于非闇《秋梧鸣禽》立轴,丙子(1936年)作

于非闇《草花蚱蜢》立轴,丙子(1936年)作

于非闇《耄耋富贵》立轴,1948年作

此幅《耄耋富贵》作于1948年,当时画家在北京任古物陈列所

研究馆导师时,时常往返于故宫的御花园,在御花园里有很多从洛

阳运来的名贵品种,花色浓艳娇姿欲滴,于非闇常常对临其态,目

识心记,得牡丹之真性情,在加之于非传统的绘画功力,他的牡丹成

为当代画坛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数只蝴蝶在丛中飞舞与牡丹融为一

体,静动相依。在花石旁,倚地而坐的小猫,双眼凝视着舞飞的蝴蝶,其憨态可掬,双眼炯炯有神。绘者将牡丹、蝴蝶、猫三者一起融入画

面,取其诙谐和寓意,即《耄耋富贵》 图,象征着富贵长寿,花叶

用双勾敷色的传统技法,重彩敷色,用笔劲健,设色亦明快典雅,形

象生动,富于装饰性。再加之在左上角于赵佶开创的瘦金体题写款识,更增加画中韵致。

于非闇《朱竹翠鸟》立轴于非闇《水仙蝴蝶》立轴于非闇《世世有喜》立轴于非闇《梅雀争春》立轴

于非闇《紫牡丹》镜心,戊子(1948年)作于非闇《红牡丹》镜心,庚辰(1940年)作于非闇《天台春色》立轴,1937年作于非闇《绿野萍踪》立轴,黑桥艺术馆珍藏于非闇《红叶双禽》立轴,1948年作

简介于非闇简介

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阳历4月21日),于非闇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诞生了。于家本是汉族,祖籍山东蓬莱,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其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人,故后来于非铑从母为满族。他初名魁照,号抑枢,后改名照,号非厂、非铑、老非,曾以“闲人”为笔名,堂号玉山砚斋。他曾任中、小学美术教职,以后又相继担任了市立师范、华北大学美术系、京华美专、北平艺专的教师,同时又以其文才得以兼任北平《晨报》“艺圃”版编辑,并曾任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导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担任过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959年7月3日逝于北京。

魁照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接受了来自祖父和父亲的文化薰陶,兴趣倾向于诗文和书画篆刻。民国七年(1918年)他开始从民间画师王润暄(德顺)习画工笔花鸟草虫,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努力自学踏上了画坛。“五四”运动前后,一批敏感的学者有感于中国画竞尚高简、崇尚仿古的风气,曾经大声疾呼美术的变革,他们一方面主张引进西画的写实主义,也同时主张复兴院画的写实作风,以救治中国画的“弊端”。于非铑即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走进了画坛,他的工笔花鸟画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审美时尚更新的时代的选择。

于非闇在《自我绍介》中说:“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五六年的光景,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这是说他从民间画家王润暄学画之始,是自工笔起步的,这位启蒙老师擅工笔花卉草虫,尤以画蝈蝈闻名于世,对他终生的艺术样式都产生着影响。此后,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花鸟,工笔、简笔,以半工半简、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自1935年始,在他四十几岁的时候,把艺术的重心移向了工笔,这艺术的转化是由博及约的艺术规律使然,也是艺术家发现自己把握自己的结果。从外因讲,除前述时尚的变化,启蒙教育埋下的种子之外,张大千对他的启发亦不容忽视。于与张有莫逆之交,于曾为张代言与徐燕孙笔战,张亦关注于之艺术。据包立民先生考证,张大千曾劝他弃小写转工笔,专攻双勾花鸟画,并配以瘦金书题款,于非铑听其劝,遂致力于此①。他从明末陈老莲上溯两宋五代的双勾花鸟画,继专学宋徽宗,并以其栽花养鸟知识从事写生,研究丝绣和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逐步形成了于派工笔花鸟画的样式和语言。

1949年之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艺术也在相当程度上发生了与社会同步的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画坛因为艺术市场的关闭而有些冷寂,山水花鸟画能否为社会服务也遭到怀疑,于非铑又遇到新的困惑。但他明丽的工笔花鸟画艺术显然具有超越政治的魅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新国画研究会的成立,“推陈出新”文艺政策的贯彻,对民族虚无主义观点的批评,北京中国画院和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创办,很快为中国画的繁荣展现出了新的文化环境,于非铑在其人生的最后10年里,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在他的画卷里,蓝天更加澄碧,翔鸽更加自如,牡丹更加富丽;笔法更加坚挺,色彩更加明亮,构图更加严谨。

于非闇是由院体工笔花鸟画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家。他对传统极看重,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认真地临过赵佶的《御鹰图》、黄筌的《珍禽图》,并对其流传进行过考证。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

工笔花鸟线描 教案 篇5

题:工笔花鸟线描

时:一课时 课

型:绘画课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用线不是简单的自然模仿而是画家经过提炼概况归纳或是主观塑造来再现物象,这个过程体现出画家的才学个性及审美观。画家的学养、境遇及性格的不同其展现的线的样式也不会相同,线型的不同传达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如:高古游丝描,给人以宁静、平和、平淡无奇的自然美;而柳叶描或行云流水描则变化较多,有很强的动感,给人以活泼率真之美。行笔过程的快慢、轻重呈现出的线条具有不同的美感。用笔轻则快,则给人以活泼、流畅、飘逸,洒脱之美。用笔慢而有力,则有凝重、朴实之感。

线条除具有约形传神的意义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高度的形式美,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线条或凝重端庄、或轻盈婀娜、或洒脱飘逸、或恬淡平和。不同形式显出不同的艺术境界,线条的审美应具备圆润富有弹性及张力的特性,应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要内在含蓄,不可使蛮力,要藏而不露,畅而不滑。再就是线条要有气势,气脉相连,笔笔相生,一气呵成。线条要有变化,有动感,有节奏,有韵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通过勾线临摹的手段,学习前人勾线技巧,掌握其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现有的资料及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人和现代画家的绘画作品,同时讲解其线条的走向以及方法,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关于古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工笔花鸟画 入手,逐步解决花鸟画中的造型,构图等问题。通过临摹、写生、习作、创作来提高学生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临摹的同时,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

内涵,使学生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使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勾线中见笔及用笔的起收 教学难点: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 教学方法:

1.教法:展示、提问、讲解、演示 2.学法:欣赏、练习、临摹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作品、尺子 学具准备:笔、墨、纸、砚、色、回形针、纸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1.组织学生进入教室,进行师生礼。2.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绪,查学具。3.对学生进行考勤,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二:引入新课:

(2分钟)

工笔花鸟画的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具有韵律和节奏美,而线的节奏和韵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上线的种种变化,顾盼呼应,同意谐调所形成的美感。二是每根线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的反复重现。线本身不仅是表现花鸟形神气质,又是画家本人内在情感和性格的外露。当作者的客观人之与主观情思交融后,则达到了超越表象与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从而线也具有了高度概括的独特表现能力并成工笔花鸟的基本技法特征。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工具介绍

笔:勾线笔,(叶筋,大红毛,点梅,衣纹,小狼毫)

染色笔,(大、中、小的云羊毫,兼毫,白鹭)。

墨:墨色要亮、润、匀、重、清(一得阁,中华)。纸:画工笔要用熟纸,熟绢,以不漏矾为宜。

砚:砚中不可有陈墨、残渣,砚面要平,质地要青亮、光泽。(端砚,歙砚)色:宜用块状中国画颜色,高级中国画颜色。

其他工具有:画毡,白瓷盘,明矾,笔架,纸巾、枕尺,笔洗(两个),小水勺,回形针。

(二):如何学习工笔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在“法”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宏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的方法、过程、步骤,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从微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工笔花鸟画所涉及到的章法、线条、晕染、造型体的问题。另外,学习工笔花鸟画也不能忽视对“理”的探究,因为“理”直接影响到“法”的进一步提学习工笔花鸟画从总体上讲要经历四个环节,即:临摹、写生、习作、创作。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交替进行,这主要看学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法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变化的,法的主体是人,不能被动而法,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流露。法不是用来表露的,而是含在作品里面的,一张作品中所包含的法的高下直接影响到这幅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学习学的是方法,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体会、研究、深入,使法与法之间,相互统一,相互递进。

(三):勾线的基本方法

1、临本的选择

2、临摹方法:工笔临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临,要求与对象的构图、造型、晕染、用笔都十分相似,另一种是变临,要求用同样的手法来人现相同题材或类似题材,但构图不同。后一种难一些,但可以从临摹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3、勾勒时应注意的问题

A、要注意对临本的线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古代有十八描之分。

B、线与形,线根据形分为内线和外线,一般外线比内线稍粗,线据表现形体的需要又分为虚线与实线。

C、临摹白描要注意分析线的起始、承转、粗细、疏密、横直。注意线的起、行、收,有快有慢,要见笔。

4、工笔花卉的基本表现手法

A、.游丝描:也有称为游丝描的,线条纤细而均匀,有如发丝。待染好色后,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分素雅空灵。

B、丁头鼠尾描:线条提按明显,富有变化,显得生动自然。

C、铁线描:线条均匀凝重,古朴稚拙,富有韧性。

D、折带描:线条挺拔有力,捻转明快,干净利落,富有神采。见图26、27

5、工笔枝干的基本表现手法

A、先勾后点:先勾出枝干的外形,再以集点的排笔手法画出树干的表皮。这种手法可使对象显得丰富自然。

B.勾点结合:勾枝时随机而发,线条虚虚实实,毛涩老辣,流畅自然。常用来表现枯枝、老树。

C.点线结合:线条多用丁头鼠尾描,通过线条的长短以及点的运用来表现枝干的结构起伏特征,常用来画荆棘灌木。

D.勾擦结合:先用笔擦出枝干的结构及动态,再依势双勾,这种手法显得很有气势,变化也十分丰富。

E.积染结合:先将枝干用淡墨或色一次性画出,再用水或墨、色添加其上,将前后、浓淡一点点积染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于没骨工笔花卉中。见图28

6、工笔禽鸟的动态及翎毛的表现:

画工笔禽鸟首先要解决动态的问题,鸟的动态特征可用两圆三线来表示,在画时心中要有数,在把握好动态的基础上再勾画羽翼。羽翼眼嘴的勾画可参见摹本或写生稿。画禽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毛的勾勒,它的方法比较多,基本有六种手法:一是排笔叠压法;二是组合留白法;三是短线交错法;四是排线交插法;五是丝缕法;六是乱线交织法

四:课堂总结:

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用线不是简单 的自然模仿而是画家经过提炼概况归纳或是主观塑造来再现物象,这个过程体现 出画家的才学个性及审美观。画家的学养、境遇及性格的不同其展现的线的样式 也不会相同,线型的不同传达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如:高古游丝描,给人以宁静、平和、平淡无奇的自然美;而柳叶描或行云流水描则变化较多,有很强的动感,给人以活泼率真之美。行笔过程的快慢、轻重呈现出的线条具有不同的美感。用笔轻则快,则给人以活泼、流畅、飘逸,洒脱之美。用笔慢而有力,则有凝重、朴实之感。

五:作业布置:

1、临摹线描作业30张

2、体味中国线条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

工笔花鸟线描

(一):工笔花卉的基本表现手法

A、.游丝描 B、丁头鼠尾描 C、铁线描 D、折带描

(二):工笔枝干的基本表现手法

中国画工笔花鸟创作 篇6

教学目的:怎样应用所学的绘画知识进行创作,构图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中国画工笔花鸟创作画的一般程序中国画工笔花鸟

重 点:构图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难 点:基础知识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示范画(数张)学生作品1─2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以 下 画 线 部 分 为 板 书 内 容)

一、讲授新课:

1、学习中国画的意义:

(1)继承:

中国画是我国的民族绘画,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崛起了光照四宇的艺术峰巅,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进行创作:

学习的同时是为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善于捕捉自己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并在造型和色彩上强化其表现,更多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2、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步骤:

(1)确定思路,构想

(2)写生、搜集资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深入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收集素材(口述:公园、花圃、盆栽都可以作为写生的素材)。

(3)自描定移:

(首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白描。白描的特点?)

白描:也称双勾。它的特点是不借助任何色彩和明暗关系、完全用线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和立体感,圆满地完成画面效果,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

白描的空间感、质感、立体感:

①空间感:是靠线的虚实、疏密、浓染、粗细、松紧、强弱等对比手法表现的。

②质感:主要是根据对象轮廓特征与表面纹理而概括出来的那些线条。

③立体感:是根据物体的透视结构而产生的。

(4)构图:指在特定的有限平面范围内,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组织结构,从而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构图的方法和规律:

①宾主:分清主次、突出主体,可以从位置、分量、角度、虚实、色彩等方面考虑。

②疏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构图应密处密,疏处疏,不能平铺直叙。

③呼应:画面上所有的特点不同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且相互联系。

④画里画外:构造时,要冲出纸的边框,使画里与画外互相先发呼应,补充、使观者通过画面产生联想,达到画面有限而意境无穷的效果。

(5)工笔花鸟画的设色

渲染手法:(提问:常用的渲染手法有几种)

①分染 图1

②罩染 图2

③统染 图3

④接染 图4

⑤平涂 图5

⑥哄染 图6

⑦注水注色法 图7

(6)色彩的配置

(7)提款

(8)印章

二、课堂小结:把所学的绘画知识能够运用到创作上去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在造型和色彩上强化其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作业布置:牡丹花创作一幅

工笔花鸟画教学设计 篇7

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这三大科。其中, 花鸟画萌芽较早, 从原始岩画、已出土的古代器物等中均可见到花草鸟兽的图案, 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 流派众多, 风格各异, 其中的工笔花鸟画历史尤为辉煌。在中国画本科教学中, 临摹是学生学习一门画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工笔花鸟画临摹的摹本通常选取的是工笔花鸟画历史中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一段———宋人工笔花鸟画。

一、临摹是本科生掌握工笔花鸟画技法的有效途径

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学画应是一临摹二写生三创作。”即是说通过临摹可以掌握一门画科诸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其中最为必须的即是绘画的技法。如何画?怎么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技法的问题。面对一幅画, 首先要先读画, 从不同层面读画其结果也是有差异的。以初学者来说, 读画就是最表层的东西, 物象的位置———即构图, 物象的结构线条———即笔墨, 物象的固有色———即赋色等等, 其实这些便是技法的范畴。工笔花鸟画的绘画过程是极为严谨和细致的。画面要做到工整不僵硬、华丽不艳俗、精细不细碎, 要严格按照工笔画的步骤进行。白描线条与赋色晕染尤为重要, 宋人的线条刚中见柔, 其排列法规森严但又灵活轻巧, 从摹本中可见, 宋人笔下的花瓣、花蕊、花枝、花茎、花叶及其脉络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其结构、质感、状态等, 栩栩如生;其笔下鸟的羽毛, 虫的质感, 不同角度的姿态同样以线条进行区分, 在笔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在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线条时应注意线的虚实、顿挫、质感、排列等问题。画线要纤细中带遒劲, 繁密中见疏朗, 既要富有弹性又要流畅, 这需要学生对中锋用笔的把握和对线条状态的揣摩,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需要学生长期练习和运用的。宋人的赋色也是极为精致的, 在丝质的绢本上虽历经百年, 却依然能够看到宋人高超的赋色技艺。画面上的色彩晕染细致入微, 颜色恰如其分, 明艳而不失稳重, 华丽而不失精微。在临摹时, 需要严谨的按照晕染步骤进行, 在颜色调配和晕染时切勿操之过急, 颜色要薄薄地层层晕染, 既要保持颜色的纯度又要符合宋人工笔花鸟画的面貌。

二、宋人工笔花鸟画中的文化内涵是本科教学临摹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宋人工笔花鸟画意趣风雅、意境古朴, 具有精深的文化内涵。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页。在“安和闲适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下, 宋代统治者对绘画极为重视, 并设立了画院, 使得这一时期画家之多, 作品之众, 表现手法之丰富都是历史空前的。宋人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画家所生活的环境、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有关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宋人花鸟画给人一种情在景中生之感, 观者会随着画面走入花鸟世界, 感受其生机和趣味, 在其神韵之中能体会到画家的心境和情感, 它并不是单纯的花花草草、翎毛鸟虫, 而是被画家赋予了精神, 如《鸡雏待饲图》中, 两只毛茸茸的鸡雏, 一立一卧, 眼睛圆睁, 均盯住一个方向, 在其眼神中可见其迫切的神情, 从张开的喙中仿佛听见了它们的嘶叫, 画面虽然没有任何背景, 但观者却仿佛看到了绿意盎然的土地。画家将新生鸡雏刻画的细致入微, 细润丰满的羽毛似乎在随着鸡雏的呼吸而颤动, 鸡爪用力的支撑着它的躯体, 爪皮上的鳞纹刻画的栩栩如生, 不仅体现出了质感, 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意趣。这幅画中所体现的闲适意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 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对事物观察的入微, 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因而学生在临摹此画时, 首先要进入到画境之中, 体会画中的情, 感悟画中的意, 揣摩出画家创作此画时的心境, 然后再动笔临摹, 这样临摹出来的作品才能有生机有深度, 而不是机械性的拟古摹古, 流于表面而忘却其中的真正内涵。

临摹是掌握画技的重要前提, 只有掌握了技法, 才能运用所掌握的技法进行素材的收集———即写生和素材的组合———即创作。因而临摹在本科中国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而对于工笔花鸟画临摹来说, 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对于学生之后的工笔花鸟画写生和工笔花鸟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单单是临摹其技法, 那之后的创作也只是延续图式和绘画技巧, 作品无可避免地会沦为缺乏文化内涵地画匠式的简单重复, 所以本科阶段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的方向和重点应是双方面的, 即画面中所运用的技法和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摘要:学习一门画科, 临摹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可以习得相关的很多知识。本文着重分析宋人工笔花鸟画临摹在中国画本科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作用, 旨在明确中国画本科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方向和着重点。

关键词:宋人工笔花鸟画,本科教学,临摹

参考文献

[1]金纳.宋人花鸟画的精髓[J].美术观察, 2003 (10) .

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研究 篇8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研究

一、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现实中的色彩没有不好看的,只有不好的调配。调配的基础是艺术素养,以及真正认识和理解色彩空间的变化,在调配中色彩的对立和统一具有可变性。构成工笔花鸟画的重要因素是色彩,画家重视用笔、用墨以及统一和谐,也需要对色彩单独的审美特点积极重视,突出色调的统一和谐,这也是色彩平衡需求。我们需要色彩带来的愉悦,也就是对和谐色彩的追求。因此在复杂的色彩结构中,应当寻找色彩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平衡。科学梳理传统的以及现代色彩理论之后,我们能够发现在工笔花鸟画运用色彩中,处理画面色调具体包含以下方法。(1)强调主次。不仅对画面上各种色彩的主次进行强调,还突出了调制与搭配色彩的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色调。可以将少量的补色关系纳入同类色中,使巨大的色彩比例数量形成和谐。其特点为:统一之中存在着变化,画面充满生机,重点突出。这一和谐在色彩面积和明度上十分悬殊,例如在万绿丛中有一点红更好看,有重点和生机。(2)重视调和与应用对比色。科学利用墨线、墨色、金银色缓和视觉的作用进一步对强烈的色彩刺激进行减弱,从而组成和谐模式。这也是传统中国画色彩使用的方式。其特点为:高贵、典雅和肃穆。(3)单一色彩的调和变化。例如水墨工笔花鸟画,在一个趋势中统一整个色彩,仅存在墨色的色阶意义,缺少对立色相,體现出最大程度的和谐意义。其特点为:舒缓、统一、单纯。单一色相的调和与变化,也可以认为是以墨代色,进一步获得明确与单纯的画面,还可以凸显用线和用笔,突出了中国画形式组成的民族特征。

二、工笔花鸟画色彩的艺术特点

1.随类赋彩。工笔花鸟画的随类赋彩过程属于一种物象外贯、内赋色性的再生。采用整体、发展的观点对随类赋彩进行解释,我们才可以对工笔花鸟画色彩变化原因有准确把握。纵观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多样化色彩进行了刺激。此外,由于唐代提出的水墨为上,墨分五彩,推动了宋代水墨画的产生。在某一意义上,研究分析水墨可以认为是对新色彩理念的追求,这一追求来源于天人合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一体化理论在中国画用色方面的体现。在工笔花鸟画上这一色彩理念产生了四种基本模式,墨彩、淡彩、粉彩和重彩。在工笔花鸟画色彩上,一般采用的表现技法为平涂法、晕染法等。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作品没有受到观影条件带来的影响,表达的理念为色性或者色质,利用的表现手法为夸张浪漫主义,表现色彩时不受到光影的限制,以及明暗关系造成的影响,采用了晕染填色方法,促使物体出现凹凸的质感,在组合作品内容各个色块之间采用色质理念,突出了极高的艺术力,装饰特点对意境进行了描绘。在唐代随类赋彩的方法已经成熟表现了多彩绚丽的色彩风格。例如《簪花仕女图》中所赋色的花鸟山石,不但协调还利用复杂的色彩实现了一色之中寻求变化,在浓淡晕染时还对一些微妙的结构关系进行表现,画家按照这个主体感觉积极描绘,促使画面突出了理想美的创作方法。总而言之,作为传统色彩设计原则的随类赋彩,可以理解随类为中国画提供了实践色彩理论,强调了深刻的文化语境,它综合发挥了主观象征色彩,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绘画色彩体制。

2.装饰性。装饰性色彩的基础是美,中介为美感,具体对色彩的形式美进行研究,更好的体现画家创作意图。它不会受到自然色彩的限制,没有突出光影的功能,积极寻求强烈的空间感,在纯粹的平面中寻求改变,色彩的基础是对比调和,对其实施换色或者变色,属于一种理想化的非写实色彩。运用中国画颜料也对装饰属性发挥了决定作用。花鸟画早期的赋彩,最初仅采用单色的矿、植物颜料,进一步发展为使用间色,之后将铅粉丹黄和藤黄进行添加等。这两种颜色运用到画面中,在色相上与实际颜色有所差异;植物色产生的却是透明清澈的,这些颜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装饰意蕴。工笔花鸟画运用装饰性色彩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镜鉴镫炉工艺品中,产生了一些几何纹样的极具装饰性的夸张表现图案,利用写意方法实施简单描述,朴素的线条体现出人们简朴的审美情趣,可见,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特点,我们能够从古代的壁画中观察到形象的花鸟形象,夸张的外型,绚丽的色彩,一般利用平涂装饰方法。东西文化在唐代之后开始彼此交融,其中描绘出的花鸟色块更加凸显了装饰特点。画面带给人欢快、动情等直接的体会,利用色彩实现了和谐的装饰效果,产生了具备中国特色的色彩规律,同时也彰显了工笔花鸟画极大的包容特点。从绘画发展过程中可知,在最为成熟与盛行重彩人物画及青绿山水画时期产生了工笔花鸟画,很多方面直接对其表现手法造成了影响。随着不断拓展的社会人类精神领域,产生了多元文化,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繁荣阶段,画家也在积极进行着创新,不但对吸收与使用古代美术形式进行了强化,同时还将东西洋直接描绘感性世界的色彩进行了引入,适度扩大了装饰性色彩的领域。还试图结合其他民族审美特点及装饰色彩,创造出具备新时代特点的色彩理念。

三、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教育根据西方美术教育方式,进一步产生了素描与色彩必修课程,促使很多美术学生踏上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不断融合与吸收技法和艺术方式,有效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对其色彩语言的表现能力进行了丰富,形成了一种理想的效果。很多画家在对自然美积极表现时,陆续把环境和光源色等与中国画创作有效结合,并且得到了极好的画面效果。金鸿钧先生对西方绘画用色进行了吸收处理,通过色调的统一进一步对画面实施了处理,在谐调的大面积色块中利用色彩反差对主体积极凸显,利用冷暖对比丰富色彩。例如《榕根》中的绿色调,在运用色彩过程中借鉴了油画的方式,更加突出了主体。当代工笔画家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工具材料,颜料方面也不再是传统的色彩,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工业颜料。利用一些水粉、丙烯等颜料也对画面的色彩效果进行了加强。媒材上也较多的运用了一些自制材料,当媒材利用工具体现画面时,极大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达,同时,组合高品质色相和色质产生的色彩语言对工笔画创作进行了有效丰富。

我国千年文化对工笔画花鸟画的色彩进行了浸润,在变迁的朝代过程中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空间。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便是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文化促使它变得更加理想;中国拥有复杂的色彩情感,表达了生命的意象,当工笔花鸟画色彩完善之后,个性化的色彩促使工笔花鸟画呈现了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发展,燃烧了画家的艺术热情。(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①张伟民.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J].美术.2009(2)

花鸟画教学反思 篇9

首先,向学生介绍花鸟画的题材。因为中国画家喜爱表现自然界的事物,使花鸟画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致于农家蔬菜瓜果无不入画。

其次,师生共同欣赏课本和课外的花鸟画名作。如宋代的张舜咨的《鹰桧图》,无名氏所作的《出水芙蓉》,崔白的《寒雀图》,现代喻继高的《鸳鸯戏水》为工笔画,其特点是工细、端庄、文静;写意花鸟画名作如王震的《桃花飞燕》、现代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关山月的《红梅》、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与《祖国万岁》、李苦禅的《鹰》,其特点是简练概括,让学生体会中国花鸟画笔墨趣味,给学生以初步形象。

再次是花鸟画的临摹。因为中国花鸟画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技法日臻完美,有许多基本技法可供临摹。临摹名作是学习花鸟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临摹名作的构图、造形,又可以学习用笔、用墨、用色来丰富自己。假如失去了临摹名作这一关,就失去了花鸟画发展的基础,会使花鸟画变得虚无,无所适从。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示范何为中锋,何为侧锋,示范如何墨分五色以及一些破墨法或者破色法。前人有“墨分五彩”之说,意思是墨有浓淡变化,墨的浓淡取决定于水分的多少,水多墨淡,水少墨浓,并告知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地去体会。

第四是花鸟画的立意。中国花鸟画十分讲究意境美,因为意境美可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一种潜在精神,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喻情。如画荷花,表达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画竹子,体现高风亮节;画梅花,表现清风傲骨;画菊花,以示淡泊言志;画藤花蜜蜂,会感到春意无限;画油菜花燕子想及春天的田野;画青蛙跳跃,体会其充满情趣;画游鱼戏水,让人怡然自乐;画蔬菜瓜果,回味农家乡土气息清新扑人;画雄鹰展翅,体味人生理想等等不一而足。在教材中,如欣赏和临摹王震的《桃花飞燕》时,教师可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以及吴昌硕的题画诗:“小溪深处阿谁家,人面桃花水面霞,细语喃喃听不得,隔窗妒煞碧桃花”。同时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播放作品让学生感觉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再如体会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此为著名作家老舍出题请齐白石先生作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为清代一诗人的名句,齐白石不愧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他没有按照一般画家的想象画出一群青蛙争鸣于山泉之中,而是画了几只蝌蚪随着山泉汩汩流出,让人体会到蛙声无边,春意无限,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在无垠的旷野中有无数的青蛙,有流不尽的山泉,可谓不落寻常窠臼,别出心裁地画出意境美。

第五是体验生活、注重写生。写生是依照具体的物象来描绘,是解决作品“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的问题”,是从观察生活中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也是学习花鸟画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画是有写生传统的.,古人所谓“应物象形”就是面对实物的写生方法。历来有成就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的,宋代著名画家赵昌、易元吉就是至今传诵的写生高手,据说:“赵画花,每晨露下时,绕栏谛玩,手中调色彩写之,自号写生赵昌;易机灵深敏,花鸟精长,尝于舍后疏凿池沼,间以花石丛花,疏篁折苇,多蓄水其间,每穴窗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恣笔墨之妙。”故赵、易画作流传至今,彪炳千古。一个画家没有生活,没有体验,不了解花卉的风、晴、雨、露,禽鸟的飞、鸣、宿、食就很难表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自然界。

第六是教师的创作示范。演示教学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艺术重视相互交流。我们看一些画家现场作画往往会得到许多启发,而且可以吸收他人长处为我所用。而相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够看到教师示范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教师是如何调色、调墨,如何构图,如何出枝布叶,如何点染,如何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包括题款盖章等等。当然可以借鉴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花鸟名家创作的碟片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花鸟画创作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拜,使学生产生对花鸟画的兴趣,以激励他们在课后默默地学习花鸟画。

北方文化语境下的高师花鸟画教学 篇10

【内容摘要】对高师院校花鸟画教学进行地域性探索,从而形成理论系统完备、教学与创作紧密结合的高师花鸟画学术体系,对于新时期花鸟画教学发展、地域审美和时代精神的表达以及中国画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特点 花鸟画 教学与创作实践

文化艺术的变革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开放的世界使以往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交错、互融,各种艺术观点、流派、技法的介入,为中国画发展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的花鸟画,也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审美。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及理论研究,普遍持开放且宽容的态度。其中,有取宋人工笔之古典与细密,有借明清写意之清雅与深邃,也有吸收西画技法的表现风格以及装饰绘画的构成内涵,形成了花鸟画形式面貌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其中,花鸟画的地域文化价值研究,也逐渐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思路之一。作为中国北方之北的黑龙江地区,近年来,有关中国花鸟画北方地域审美的形成与发展、创作与理论研究,亦成为花鸟画研究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地区位于祖国北疆边塞,在中国文化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中原地区所具有的汉文化中心地位,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更多地体现在不同民族融合产生的地域文化(亦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中原文化的分支)。该地区的中国画历史发展,从题材风格到理论研究也都显得匮乏与单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中国画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该地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画家更多地把艺术视野投放到前人关注较少的边塞冻土、洪荒山野、野卉珍禽之中,人们在这里对生命和自然进行重新审视,并在这里发掘出意趣天成、爽直奔放的品格特点。在精神世界的解放中,树立了以黑龙江地域为代表的北方花鸟画的荒寒、大气、野逸之美。

艺术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之外,也脱离不了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和自身学养与品格的培养提升,更在于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优秀美术人才的培养,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时代引领意义的艺术创作与严谨而权威的理论研究,使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了艺术领域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由于黑龙江地域尚无独立的艺术高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其悠久的高师办学历史、优良的学术传承与治学风范,以及层出不穷的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成为该地区美术教育领域里的佼佼者,其花鸟画教学也成为研究和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注重北方本土地域花鸟画表现及人才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在高师办学体制下,为高等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北方花鸟画地域性研究的良性发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

第一,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实践。由于高师教学的办学特点,根据美术类高考在招生方式、生源构成、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积极借鉴学习专业美院以及同类兄弟院校的优秀办学经验,不断调整中国画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由以往的“二二制”(1-2学年造型基础训练,3-4学年中国画专业训练)到“平面推进式”(1-4学年逐步进行完整系统的中国画训练),再到目前的“立体复合式”(1学年中国画基础训练,2-4学年按山水、人物、花鸟分科训练),以及即将推行的“一三制”(1学年造型基础训练,2-4学年按山水、人物、花鸟分科训练)。教学模式的更新调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于中国画专业认知能力薄弱甚至是零认知的问题,也极大地解决了与高师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第二,夯实基础,始终注重艺术规律的传授与优秀传统的继承。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内涵广博、积淀丰厚。教学中,坚持绘画技法与艺术理论的结合,并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艺术规律。在临摹、写生与创作的不同阶段,一方面,确保各自课程体系的完整,同时又根据实际,将三者的精髓交汇贯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在技法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水平的提升,努力使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提升自身的学养,良性发展。

第三,合理进行课程编排,注重写生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拓展题材、激发情感、培养灵性。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气候使得气候复杂多变且冬季寒冷而漫长。与纬度相对较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缺少了温润暖湿环境条件下的千枝百卉、花香鸟语、水色徜徉。严酷的生存环境促成了花鸟自然个体在短暂的生长期内,与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互为依赖、共存共荣的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条件决定了花鸟教学中写生课的开设时间与方式应与之相匹配,一方面,在植物生长比较集中的每年6月至10月间,大量安排花鸟写生课。在基础训练的同时,体会北方花鸟世界的宏大景致,以及生命个体与环境之间表里交融、生死相依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结合各个阶段的创作课程,突破既有的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全方位感悟北方自然世界,在连绵峰峦和沼泽荒原里,在杂木野卉、禽鸟草虫间,在四季变换的雨雪风霜中,感受北方世界无处不在的天成之美与豪爽奔放的民族性格,从而在内心与自然的交流中培养情感、历练意识、发掘题材,感悟北方花鸟世界的大美与纯真。

第四,民族文化背景下,坚持教学主导性与多元化并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一样,高师美术教育也把培养高级专业艺术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在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在与广泛的文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中,进行花鸟画地域性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在表现本地区自然特点与地域风情的带有较强本土自然与生活特征的绘画实践中,“穷观极照、心与物冥”,广泛吸收多元化的审美意趣、题材风格,深入探寻民族文化与黑龙江地域特点兼具的花鸟画实践方略,进而成为充满艺术个性、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具有鲜明地域风格与时代精神的优秀花鸟画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高卉民.北方花鸟画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2003(3).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高句丽的历史演变下一篇:高二下英语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