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意识

2024-07-13

教师创新意识(通用12篇)

教师创新意识 篇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师是教育的主人,主人必须拥有创新意识。

1 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非常重要

江泽民同志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敢于走新路,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不能只是按部就班,跟在后面小心翼翼,亦步亦趋。这就需要中国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作为育人的教师,就必须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

(1)从教师的作用来看,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他做事,授课,教育学生都是老一套,那么跟着他学习的学生会什么样?他一定会和老师学习,一样处事,一样对待问题。教育界一直有一句老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拥有一个水的源头,而老师没有,学生哪里会有?所以这就要求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从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从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会有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从师生关系看,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催生剂。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老师或害怕老师的感觉,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向师性,一切都模仿老师,向老师学习,所以,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会相当大的影响到他的一大批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的教诲相当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催生剂。

2 教师创新意识的内涵

教师创新意识是指他们必须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执著的拼搏意识,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执著的拼搏意识。

(1)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如今的信息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每秒钟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有适应意识,适应社会的变化,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这样的教师思想敏锐,遇事处理恰当,这样一定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影响与教育学生,拥有这样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生活在其中的社会。

(2)执著的拼搏意识。如今社会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到处充满竞争,有可能时常会受到各种挫折,而作为教师,一定应该不惧怕竞争,不怕挫折,做事情要有执著的拼搏意识,战胜各种困难,让自己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作为新一代的未来骄子,这种能力更为重要,所以,只有教师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培养拥有执著的拼搏意识的学生。

(3)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是指,教师要相信科学,以人为本,坚持真理。不向世俗所屈服,不被领导所左右,认清自己,认清现实,服从科学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思考前人为思考的事,探索前人为探索的领域,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

(4)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如今社会,知识是丰富的,而获取的途径也有千万种,而作为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能够拥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获取知识。拥有服务于人民的能力。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影响他的学生,主动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拥有学习的能力。

(5)善于发问的探究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做为教师应该作一个善于发问的人,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从而,才能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寻求解答。这样的探究意识,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识,对于创新意识来说最为难得,但也是最为珍贵的。

(6)追求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件事,可以说有多种解决办法,而有些人喜欢标新力意,喜欢用新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有些人就喜欢习惯的用老方法,而实(下转第111页)(上接第95页)际上,虽然新方法有时会失败,但总会给试验者带来一定启示,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从主观上要求自己有追求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 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方法

(1)要有接纳新事物的习惯。作为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先行者,从主观上喜欢新鲜事物,接纳新事物。并且时刻教育自己的学生喜欢新鲜的东西。

(2)教师要学习新知识,做个有渊博知识的人。在如今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新知识,想教育好学生那是不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是空中楼阁。作为教师,还必须加强对一定科目的研究,这样才能把担当的教学任务富有创造性地教授给学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日日学习,时时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从而给学生献出新知识,让自己带着学生快步走在时代的前沿。

(3)教师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如今接触各种事物的学生,不适合他们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也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这些新的手段,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会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学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4)教师应该多交有成就的人为朋友。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一定在为人上有突出之处,在处事上有创新之地,但是作为教师平时与社会接触比较少,工作中比较少的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人,所以在校外,要尽可能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多向他们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

(5)多修养自己的品格,做“大写”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步,而改进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创新。所以,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鼓励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6)教师要学习创造技能。科学家姆傅曾说:“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性之潜力。”可见,创造性是多么重要了。而实际上,创造是有一定技能的。所以,教师应学习创造一些方法。多用理论来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创新意识的人。

综上所述,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内涵非常宽广,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途径也很多,所以,从学校角度和教师本人,都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要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才能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培养出能适应世界激烈竞争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进而开创一个创新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江总书记讲话.

[2]新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新时期教师.甘肃出版社,2001.12.

教师创新意识 篇2

刘世龙

吾山中学地处偏远,教研教改方面比较薄弱,新学期学校采取得力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

一、抓住契机,积极转变教师思想作风

改变必须从改变思想入手。学年初,学校将个人的述职升格成教师“我的价值观”演讲,引导教师审视自己;抓住教师闪光点,积极宣传,比如教师自觉拖走廊、教室地面,送生病学生去医院等,调动正能量行为的积极性;利用情境,教育教师增强责任意识,比如,有一次垃圾桶里被丢弃了一把尚可用的笤帚,学校引导教师反思“我们缺失了什么”的打讨论……不断的引导,激励,现在教师思想作风改变极大,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以“三助”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以“自助”“互助”“助导提升”为核心教学环节,构建了“三助”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倒逼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去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组织,更多的研究教法的实施。学校为了促进“三助”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

1.每学期都组织导学案设计比赛、赛课等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行政听课推进 学校规定中层正职每天推门听课一节,中层副职个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后立即反馈。3.课堂巡查规范 学校每天不定时间抽查课堂教学两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4.磨课提高 对于授课水平低的教师,采取盯人战术,连续跟踪听课、评课,帮助他提高授课水平。

三、以校本教研为纲,引导教师投身教研教改

1.说讲评一体化教研板块化 学校统筹安排校级教研活动,一般按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模式研究课——教学方法展示课——复习课进行。

2.四定促进集体教研 对于集体教研,学校采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方式加以规范。本学期,学校实行“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制,每个学科确定一个半天,搞集体教研。具体安排是:第一节说课,第二节听课,第三节评课,第四节集体教研。

3.小课题撬动 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一个小课题,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规定每位教师两周提交一个案例,两月一阶段小结,学期结束一总结,一学期一篇论文。

4.培植个性化教学法

教学模式的创建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法的成熟的标志。所以学校要求一线教师在学校“三助”教学模式之下,结合教研室“三以”高效课堂建设要求,努力构建各人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我的模式我的课”晒课,跟踪打磨,涌现了一大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四、积极搭建平台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展示。

1、课堂展示 学校每学期都安排骨干教师示范课,让老师们观摩;安排全体教师晒课,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教学论坛 学校每学期都开设教学论坛,让每个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论坛的学术性比较强,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比较明显。

3.外出学习学校重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凡是上级安排的教师培训,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并且回校后必须二次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还自己组织教师到临朐县的辛寨中学、东城双语学习。

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如果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不能打破常规,那么他必定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惯于接受,不爱钻研,缺少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有了创新意识后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细小的发现和思考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树立好敢于创新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只有这样,一株株蕴含创新意识的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指导管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是教師培养训练的结果。教师要多开展课堂讨论,活跃学生思维,鼓励求异思维。教师要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多一分热情,多一些微笑,多一分鼓励;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彼此的发言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实行民主教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都有利于学生发表见解、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开拓创新途径和创设良好环境

创新教育重在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人尽其才。近段时期来,许多学校开展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成立各种社团,这无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环境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现和发挥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象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一锤定音”的权威式教学方法,结果只会使学生形成对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唯命是从,丧失创新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所以努力开拓创新途径和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能首先进行创新式的教学,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浅谈教师的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教师,创新意识,教育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没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 那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创新, 要让他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创新, 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囊袋。教育就是要挖掘人的潜能, 因为只有把人的潜能挖出来, 才能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要把自己所有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爱因斯坦, 而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加工成各种成品的原始材料, 学校不是人才加工厂。

曾经有一段时间, 在教育上有人想把工厂里管理工人生产的那一套经营方式, 迁移到基础教育的管理中, 其实那是一种愚蠢的笨办法。学校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 主要目的不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 而是要让这些人成为能够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去创造社会、发展社会、推进社会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教育工作者:“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和如何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都可以成才的人, 让他们养成终生求知的良好习惯, 这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出发点。

其次, 他要把自己的爱心献给所有的孩子们。教育是一种情感投入, 不是工厂生产产品。对于教师教育学生来说, 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不是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文或是开班会, 才是教育孩子。比如家访, 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教育。带他们去远足秋游、参加社会活动……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无小事, 再细小的事情也是教育, 哪怕就是校园里的一条标语, 老师的一投足一笑颦, 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位教师的一节课, 有时候可能一钱不值, 还会伤害学生心理, 甚至让学生终身难忘, 造成心理偏差, 难以融入群体。但有时候可能也只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像火种一样, 点燃学生的智慧, 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改变学生的生活轨迹。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来评价教育教学工作, 既然教育是良心事业, 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付出很多, 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和共振。因为教育效果的隐蔽性, 教育效果总是经过一代人的成长才能显现出来, 而这种显现也同样具有隐藏性。所以人们才将教师的付出比喻成红烛, 比喻成春蚕吐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老师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爱心, 当然这种爱心是多方面的, 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 都化为对自己的学生的爱护。爱护也是多方面, 爱护学生的身体、爱护学生的自尊以及能够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种身心。教师的爱是一种人文精神方面的“博爱”, 不是为了既得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即使教师在改革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也要以“博爱”为怀, 毕竟下一代人是我们地球的未来, 他们是无辜的, 不能牺牲他们的未来。

再次, 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 自己本身就能做一些创新的事。人们常有一句名言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当老师的有了创新能力, 怎能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现在的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传授知识型, 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为了使教师成为一桶水, 而要求教师是一股鲜活的长流水, 这股长流水还必须长流长新, 长流不腐, 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当代教育其实是教师在用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培养学生, 传授知识是应当的, 但不能将传授知识放在首位, 而是用教师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去熏陶学生、鼓舞学生、启迪学生、鞭策学生。

最后, 要有一套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我们评价一所学校也好, 评价一位老师也好, 单一地用分数和升学率去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很不科学的, 教育这种比较特殊复杂的劳动, 归根结底是这个人或者培养出来的这个人才能否适应这纷杂的社会, 是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呢, 还是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包袱?这就是最直接、最优秀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而不是现在所指的, 考上多少个学生就是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 2006, (5) .

教师创新意识 篇5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F)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T)(F)(F)(F)(F)7.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T)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T)(F)(T)10.发展并不是全盘否定旧事物,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有资料显示,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上述材料反映了()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C.一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

C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A错误;B说法太绝对;联系的条件变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化,D错误。本题选C。] 1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在浙江杭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引用古语“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希望各国同舟共济,努力形成各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开创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未来。从哲学上看体现了()A.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D.联系的主观性

A [习近平主席引用古文,希望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联系具有普遍性,A入选;B、C与题意不符;D表述错误。] 1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哲学上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事物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时、因地而异

D [淮南与淮北的气候条件不同,同样的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从哲学上看主要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不同所致,D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14.中国制造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才有前景,“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这说明()A.中国制造与互联网存在客观的自发联系 B.人们应该不断创造制造业和互联网的内在联系 C.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就能促进各自发展 D.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

D [中国制造与互联网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A表述错误;B与材料不符;C表述过于绝对;“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说明要借助互联网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 15.2016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深入开展。三网融合因其涉及之广泛、推进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必然带来信息业的新一轮洗牌与重构,重塑传媒业的今日格局与明日图景。这体现了()A.联系的多样性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矛盾的对立统一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C.抓住事物的主流,立足客观规律促成事物转化 D.统筹兼顾,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全面发展

A [三网融合必然带来信息业的新一轮洗牌与重构,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促进了事物的变化、发展,A符合题意;事物性质的改变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本题强调的是整体的作用,D与题意不符。] 16.“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是()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 ③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④部分离不开整体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B [引文强调的是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③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应舍去;①观点错误。] 17.一年多来,我国在价格改革上取得不小进展,但是,从与市场决定价格形成的目标和客观要求上看,不少领域和环节上的价格改革还亟待理顺。这要求()①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消除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②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革止步不前的痼疾 ③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解决商品价格偏高的问题

④以实事求是的观点看问题,科学理顺价格改革的关系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C [①错在“干预”;③不符合题意。] 18.读漫画《各有标准》,从哲学上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发挥意识能动性 B.把握规律性 C.从整体着眼 D.具有创造性

C [漫画中二人用不同的标准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没有全局观念的体现。这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故C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19.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实现“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从系统优化的方法上看,要()①服从各要素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②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统筹全局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D [①③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指出要处理好封闭小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表明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着眼于整体,优化内部结构,故②④符合题意。] 20.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下列说法与此包含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 [韩非的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A与之一致;B是静止的观点;C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21.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是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这表明()A.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发展是一种不显著的变化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A [红色种子代表新事物,终会成为“民族的脊梁”,A正确。B不符合题意;C、D观点表述错误,排除。] 22.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从哲学方法论看,这段诗文强调的是()A.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B.对事物发展充满信心,做好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准备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重视量的积累,从而实现美好的未来

B [这段诗文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选B;A后半句太绝对;C、D不符合题意。] 23.2016年7月,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门在兰州联合召开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场关键战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健康保障。下列说法与材料反映的哲理不一致的是()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④牵牛要牵牛鼻子

A.②③ C.③④

B.①④ D.①②

A [从材料“关键战役”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强调的是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①排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②可以入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③可以入选;“牵牛要牵牛鼻子”强调的是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④排除。] 2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事物的场所是否发生变化 B.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变化是显著的还是渐进的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含义,即事物性质是否发生改变,答案为D。] 25.“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手机依赖症”,沉迷于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正成为一种“遗失的美好”。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①真理的发现取决于人们认识的深度 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B [智能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正成为一种“遗失的美好”。这说明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④说法正确;①表述有误;③与题意不符。] 26.“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哲理相近的是()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以一瞬

A [题目语句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入选;B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C强调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只承认绝对运动。] 27.“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重视质的变化 B.要积极推动事物的创新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D符合题意;A、B、C观点正确,但诗句没体现。] 28.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下列说法与材料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B.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D.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C [材料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C与之体现的哲理一致,入选。A体现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B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体现的是面对生死的观点。] 29.孔子哲学既蕴育于深厚的中华本原文化土壤之中,又凝炼提升出中华本原文化的精髓,其倡导的许多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相契合。这说明()A.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批判的继承是辩证法的核心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 [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A本身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创新的作用,故B与题意不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C说法错误;孔子哲学与中华本原文化、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存在一定联系,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说法正确。] 30.尽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很艰巨而繁重,但面对未来,我们充满必胜信心。要实现改革的发展就要求我们不能老停留在原有的阶段,还要进入不可预测的新的领域。这里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改革需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④改革需要尊重权威、立足实践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A [改革不能老停留在原有阶段,体现了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改革要坚持“扬弃”,立足实践,但是不能一味“尊重权威”,④说法错误。] 31.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非黑即白”:只有标准答案是对的,其他答案则不被允许和接受。长此以往使得我们只求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敢尝试新事物。这给我们的反思是()A.应善于寻找新思路,适度否定现存一切事物 B.要以创新思维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推动教育的发展应创造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 D.需在实践中推翻真理,实现真理的自我超越

B [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敢尝试新事物,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体现,要求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以创新思维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B符合题意;辩证否定观是既肯定又否定,而非否定一切,故A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够被创造,C错误;D中推翻真理,表述错误。] 32.大画家齐白石桃李满天下,但他却不赞成学生一味地模仿他。他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B [材料强调学而非似,意指要继承但并非一味固守,要有保留也要有发展即“扬弃”,①当选;保留什么要具体分析,④当选,答案为B;②③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三、综合题(共2小题,16分)33.(8分)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杭州峰会上,中国呼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提出,应该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考虑国内政策的联动效应和传导影响,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等,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分)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考虑国内政策的联动效应和传导影响,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分)③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坚持以伙伴关系为依托,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整体和部分的统一。(4分)34.(8分)1981~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随后近20年里,中国女排步入低谷,不仅丢掉了亚洲冠军,而且输日本、输泰国、输韩国竟成了家常便饭,那时的中国女排,连参加大奖赛总决赛的资格都没有。在2015年9月6日,女排世界杯最后一轮,中国女排3:1战胜东道主日本队,时隔12年再捧世界杯,重返世界之巅,同时收获了直通里约奥运会的门票。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也是她们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教师创新意识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课时老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可通过谈话激趣、板书激趣、多媒体辅助激趣,可让学生讨论生趣、实践体趣、提问诱趣等。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同时考虑到趣味性,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提问中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去讨论、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

教师应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因为“先学后教”立足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充分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潜能。从质疑到问题再到创新,这正是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要耐心地给予解答,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才能使疑问和创造联系起来。

二、在尝试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是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是创新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定理、法则、公式只是一个方面,而对定理、法则、公式的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模式,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多数是以不明顯的方式隐含在数学知识和解题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去揭示、提炼、概括。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着意挖掘那些适合归纳、猜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和发现能力。也就是说,不是把新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对猜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尝试科学家发现此结论过程的艰辛和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学生实际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还要考虑设计出的问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多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可利用条件开放型题或结论开放型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充分利用一题多解题、一题多变题,启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多设计一些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主要是有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题方法,对公式、定理、规律、公理的不同运用等。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源于教师的探究式问题的引导。例如在习题教学中可经常设计一些探究性例题,要求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解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探究式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尝试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完几何第二册后,给学生设计这样一道问题:学校后面池塘南北两岸的宽度无法直接测出,现在我们间接测,你能设计出那些测量方法呢?学生积极思考后,便纷纷回答,有的用三角形相似,有的用三角形全等,有的用三角形中位线,有的用勾股定理,有的用矩形……方法多种多样,独特、新颖皆创新。

浅析高校舞蹈教师的创新思维意识 篇7

关键词:舞蹈,创新思维,情感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行, 大众化教育日渐深入人心, 教育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不仅成为教育者, 而且也成为受教育者实现个体价值的目标取向。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增多了, 就会对社会需要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就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意义而言, 既是社会发展, 也可以算作是个体发展。

就高校舞蹈专业而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已经开始由精英教学向大众培养模式转变。面对这种转变, 高校舞蹈教师必须要认真思索如下问题:我们该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指导舞蹈教学?该如何教育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以创造个体价值、实现社会目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 笔者你从如下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正确定位

学习舞蹈需从小开始训练, 长期坚持, 方可成功。如果此前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等到考上高等师范院校再训练的话, 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学习舞蹈的最佳时机。因此, 对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的教学, 一定要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起。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明确学习的意义;教育学生“学如弓弩, 才如箭簇, 识以领之, 方能中鹄”, 强调从认知的角度去积累学识;要坚持从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课余时间掌握不同知识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 准确定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培养其个性化发展。

二、情感培养

大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已趋于成熟, 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情感意识。可要将这种情感意识准确无误地投入到舞蹈表达上, 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不断的磨练。只有“舞之以心”, 方可做到“动之以情”。教师在日常的舞蹈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进行动作抒情性训练, 就拿训练中常见的“手一位”、“压腿”、“踢腿”以及头、身、腰、臂等训练动作, 尽管看起来非常简单, 可由于方向、速度、力量、幅度等不同, 每一次的举手投足都或多或少地和人的情感流露联系起来, 而每次产生的效果也总有差异。随着这种由“点”的情感积累, 到“面”的情感塑造的不断深入, 学生掌握的舞蹈词汇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生动, 对舞蹈语言的体会也越来越有心得。

如果学生能够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 其学习热情势必得到有效激发, 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化其有目的的学习行为。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面对大众化教育的深入, 高校舞蹈教师应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除了更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套路以外, 对那些已经脱离高校舞蹈教学实际的陈旧的精英教学模式和教材必须大胆舍弃,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最新教材。

1、强化舞蹈内涵理解

(1) 直观感知:如芭蕾舞“阿拉贝斯”这个动作, 除外形动作协调外, 还需要头、眼及内在气息的配合, 方可做到位。为了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体会这个动作, 教师可亲自示范, 并让学生们和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 找出错误, 发现不足, 从而更好地感知此动作。

(2) 启发讨论:如古典舞蹈“鹰展翅”, 动作要求开肩、直背、坐臂、屈膝, 实际训练中, 很多同学动作不到位, 驼背、翘臀或者肩打不开。此时, 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观察鹰在高空翱翔以及俯冲觅食时的动作, 增强感性认识, 仔细揣摩此动作要领。

(3) 互相学习:受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 也有一定的不足。要提倡换位思考, 教育大家谦虚谨慎,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 让大家相互观摩, 找出对方优点, 取其之长, 避其之短, 不断提高自己。

2、鼓励发言

学习是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的过程, 是人和人的交流, 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这么简单。只有交流顺畅了, 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 不敢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在舞蹈训练上出现了问题, 也不敢当面向教师请教。长此以往的话, 一旦错误的动作养成习惯, 就很难再改正过来。对教师来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宽严结合, 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 认真负责;对待学生, 要宽厚仁爱, 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对犯错误的学生, 要谆谆教导, 不可严厉斥责,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理解性障碍, 要耐心细致,

3、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出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自觉的、勤奋的、刻苦的学习风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对于技巧性、操作性很强的舞蹈教学来说, 就更是如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过去那种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操作的模式, 提倡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培养其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对高校舞蹈教师创新能力的基础分析》, 《高校教育研究》, 2008年4期。

[2]聂谦:《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年13期。

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是课堂教育的统治者, 教师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表演场,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埋没了, 教师根本没有“学生主体”的概念, 只有自我表现的意识, 观念的桎梏造成教学中只重知识的传授, 不重能力培养的定势,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跟班走式的死记硬背模式, 所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学习新课程理论,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善于分析学生实际和反思教学过程, 善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敢于尝试新的教学途径, 不拘泥于教材所说的条条框框, 善于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 突破前人的经验, 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创新教学模式。因此,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

二、在培养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句名言:“兴趣是成功之母。”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才能够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也只有如此, 才能把语文这门功课学好。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应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 只有喜欢读书, 才会细细品味书中的奥妙, 做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自由读书,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学好语文。“自由阅读”是必由之路。其次, 语文老师对学生要适时加以引导, 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的同时, 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本阶段课程合理安排, 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讨论是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的制造“迷点”, 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 诱导他们质疑, 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就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课的时候, 学生复述事情的经过, 了解“我”冒险的起因和脱险的经过后, 我就提出了一个讨论题:假如父亲没有来, 你作为“我”的同学, 将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 一组同学说可以找梯子来帮助“我”下来, 可以回家叫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帮忙;另一组同学马上进行反驳, 说一是梯子不好找, 就是找到了也不适合作为爬下悬崖的工具;二是去找大人帮忙花费时间多, 夜幕中留“我”一人在悬崖上不安全, 不如把自己爬悬崖的经验告诉“我”, 就像父亲一样指点“我”爬下来。哪个方法对“我”更好?学生在激烈讨论中就会学到许多成长过程中的哲理, 同时也为理解下文中“历险得出的经验”作好了铺垫。可见, 同一问题, 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探究, 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 多角度思考,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在丰富积累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创新意识 篇9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 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整体质量的下降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师面对的是基础差异较大, 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学生。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层次不同的学生。另外,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应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推行由原来的学年制改革为现在的学分制、选课制, 这使得各系开设的课程门类随之扩大。旧体制下, 一名专业教师可能只讲授1-2门专业课程, 现在需要承担3-4门专业课, 并且听课的学生也显著增多。这对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现代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的工科院校能培养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及创新精神, 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本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上。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即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而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法, 由于教学情境及相应教学条件的局限, 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将教学陷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这必将阻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知识的急剧增加以及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 对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工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工程发展实际相结合, 与生产、研发一线所需的内容保持一致。唯有这样, 学生毕业之后, 才可能独当一面, 成为专业人才。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已严重落后于专业知识的前沿。有的科目甚至落后于实践十几年。这种“学而无用”的教学内容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还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下降。

4.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使我们步人了学习化社会, 在学习化社会里受教育者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 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从统计数据看:工科课程学生的出勤率显著低于文科生, 且上课的学生中有一半的人会有不同种类的课堂问题行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 只讲自己的备课内容, 不顾及学生的听课状况,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得教室完全是教师“一言堂”的景象。这样的教学, 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 缺少师生的互动, 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智慧火花”难以迸发, 其创造、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应强调的几个创新意识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强调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相结合, 把创新列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使教学工作更加适势、有效, 对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变革如此步履沉重, 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因此,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和突破口。要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大学生, 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封闭、守旧的弊端中解脱出来, 树立发展型教学理念, 敢于走创新之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至少在两个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只重视教师灌输而忽视大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1]。要改变现有状况, 首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 把思想从“视教学为特殊的认识活动”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 摈弃传统的“只关注教案得以完全实现”的片面观念, 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视课堂教学为对师生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生经历, 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2. 在教学手段上创新。

首先, 在传统的板书讲授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 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CAI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及计算机实验室, 将课程的原理与其技术路线用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有机组合起来, 通过投影大屏幕等多种方式集讲解、演示、操作、练习、交互为一体来表达知识体系。这种鲜活、灵动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体验到该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在讲解之后,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思考课程内容在应用方面的拓展, 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演练, 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 不断探索新的出路。对学生来讲,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战演练,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让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实践表明,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头脑风暴”、不断地想象、尝试错误、争辩已取得丰厚的成果。

3. 在教学内容上创新。

首先, 为跟上知识发展的脚步, 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完善自己的知识层次, 随时掌握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在教材修订速度慢与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矛盾面前, 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最新资料, 随时补充在教学中。其次, 工科课程实践性强, 应强调课堂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工厂, 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思考, 让学生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设计思路、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感受到解决每一个实践课题的重要意义, 保证学生能掌握最新专业知识, 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 也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毕业以后的社会价值。

4. 在教学方式上创新。

首先, 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往往实践性较强, 在开设课程实验的基础上, 可以拿出适量的课时采取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 这样在讲授教材上知识的同时结合现场的观察,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精髓, 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其次,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促进自己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这样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另外, 现代教学愈来愈强调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 还应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国外的教学经验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富有成效的[3]。学生间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合理地整合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于能力, 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的突飞猛进, 社会的全面进步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工科院校而言, 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 又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专业教师必须紧跟新形势的需要, 在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探寻符合我国新的高等教育形势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使得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让高等教育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 培养出能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改革, 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授课对象、培养目标、知识创新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本文在教学理念、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创新

参考文献

[1]熊岚.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3]平爱红, 孟兆新.关于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J].成人教育, 2008 (7) .

教师创新意识 篇10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素质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好。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职业中学学生对学习英语丧失信心。

如果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依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只管讲授课本知识,而不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实际状况,三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将依旧如故。不仅不能实现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

因此,增强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爱去感化他们,用心去引导他们,用知识去武装他们。学生的课堂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像课堂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合理的安排、精心的策划、完善的准备、热情的投入给师生带来的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无疑将逐渐改变应试教学的这一现象,促使学校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需求,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因为学生只有在主体地位被确立以后,才有可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师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热爱,对于教师来说,自始自终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也同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原声电影,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异国的风情

英语教师可以常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了解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传承着文字,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丰富了各种知识,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

2.英文演讲、辩论、短剧、小品的表演,展示自我风采

英语学习的途径可谓是多种多样,关键就在于教师实际的操作中如何运用得当。听歌学英文可以针对的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看英文原声电影,可以针对的是听力突出的学生;而英文演讲、辩论,可以针对的是口语突出的学生;英文短剧、小品的表演,可以针对的是使表演才能的学生。当然,这样的学生划分没有绝对性可言。多种多样的学英文形式,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在于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长,发挥其优势,能够学有所长。

3.课外的阅读不是形式化的,而是行之有效的

适当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学时给学生列一个英文阅读目录并提出阅读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适当的阅读任务。也可以全班订几套合适的阅读书报期刊,全班轮流着借阅。如在每节课之前,让学生轮流做5分钟的报告,谈一谈自己最近阅读了什么,有怎样的读后感。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激增与学生相对有限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也并非一成不变,同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教学创新的重点在课堂上,即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因为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创新理念、方法、程度乃至效果的综合反映。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构成了当前事实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

1.分层次教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如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运用。对于语言能力差的学生,要求适当背课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存储量小,语感不强,这阻碍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进一步学习。通过背诵可以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能力。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重新组合,因此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2.合作学习

英语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的形式,把班级学生按照异质分成多个小组。如把上课的环节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教师可提问某个学生回答或是小组抢答。得分最多的小组为本次的冠军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增进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可以成为后进生的鞭策力量,有利于后进生向先进生的转化。

3.教学游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去自由运用目的语。

此外,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联系密切,不但能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锻炼和增长他们的才干,也能扩大他们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教学要求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多元性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在给出不同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可以灵活多变。

1.注重评语的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适时性

教师的课堂评语和作业批语都是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教师利用好的话就会使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能锦上添花。评语的灵活性、多样性、有针对性、适时性,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缺点,并能从老师鼓励性的话语中得到启发、帮助和信心,从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极大地增进师生关系。

2.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作业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书面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汇报,如学唱一首英文歌曲,谈谈对英文电影中哪个角色的看法;可以是收集资料、组织一场班级辩论赛;玩一个字谜的填字游戏;每位学生找一个英文幽默笑话,比比看谁的笑话最逗人;在网上英语聊天室里和别人用英语聊聊天,把聊天的记录发给老师,作为学生的一次平时成绩。教师也可以作适当的要求,如有上课请假的学生,请假条一律用英文书写。

激发职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日常教学中最为关键,在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有效性,能力的多元化也随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如此长效以往,使得教学相长,从而取得教与学的“共赢”。

摘要:我们正步入一个创新的时代。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并终为社会所淘汰。在教育的变革中, 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多元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转变思想, 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 教学形式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要求的创新, 打造多元化能力的人才。同时, 在教与学的师生交往、互动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得教与学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教师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 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使得许多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面对思维方式已基本形成、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并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只有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教师必须要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任。

一、善于鼓励,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抑,创新能力差。当遇到问题时,甚至有些学生离开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后完全不知道应如何解决。由此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此问题如果在大学阶段仍得不到解决,这些人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针对此种现象,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创新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从而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进而发掘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巧妙设问,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有些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当教师打破常规时,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提出异议,此时如果教师进行妥协,则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曾亲历过这样一件事,在进行课堂小测验时有一道题的设问方式与常规设问方式不同,测验后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设问方式。借此机会,本人向学生们讲述了某地小学生以动物腿脚个数计算船长年龄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应有个人见解,不能进行惯性思维及点式思维。本人相信,此事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此事件中,本人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巧妙设问等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意愿去解決问题,抓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动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问、多质疑,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问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帮助学生消除点式思维、线性思维的影响,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适当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激动,从而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教为主"的观念,树立"教为不教"的观念,面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辅导,甚至是用“引导”代替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避免学生只会一味地照着葫芦画瓢。

总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成为为学生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助跑器。

参考文献:

[1]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9).

[2]课题组.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及措施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3(4).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12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上一篇:程序设计中的数学方法下一篇:直流系统电磁暂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