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技能创新(精选6篇)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 篇1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 是探究的起点。一切科学假说的产生, 都是以特定的问题为先导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个老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是, 在物理课堂中采用了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也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满意效果。只有科学的课堂提问, 才能够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只有精心设计问题, 尽可能地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才能使学生愉快而自觉地接受新内容, 才能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 每一个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提问的技能, 以便充分实现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从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看, 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一、设疑技能
问题创设有疑之处, 发问才有最大价值。“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 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存在真实的疑, 问题发出后才能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 引起学生的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 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 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把“疑”释开了, 学生才会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内有空气的牛顿管中铁片、木屑和羽毛的下落。实验时, 要让学生先猜测它们下落的情景, 然后再演示。此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的猜测都和实验结果相同。接着, 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再来做这个实验。在实验前提问:与前一次的结果一样吗?当这次实验的结果与上次大相径庭时, 学生们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在冲突之处设问, 在矛盾之处发问, 问题之疑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难易度控制技能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 难易度要适当。过于容易的问题, 等于简单重复, 不仅浪费时间,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过于困难的问题, 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 也会损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关于课堂中教师设问的难度问题,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用作基本评判依据。维果茨基指出, 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景进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 才能主动与老师互动合作, 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 如果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差甚远, 以至于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即使这些问题再有价值, 学生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对此, 我们不妨以下面关于匀速运动的教学内容来分析。某学生甲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 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钩住长方形木块, 实验时拖动弹力计, 并读出弹力计上的示数, 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某学生乙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钩长方形木块, 木块下面是一块长木板。实验时托运长木板, 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 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学生甲看了学生乙的实验后, 认为学生乙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根据课题所列提示设计的实验。此刻, 可以给学生设疑:请说出其中的原因。
图1是课本提供的实验装置, 但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很多问题: (1) 木块的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 (2) 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指针是抖动的, 难以读数; (3) 由于悬空拉着弹簧测力计, 所以在拉动过程中不一定能够保持水平运动。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方案, 学生可以对学生乙设计的实验方案的优点作出以下评价: (1) 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会因拉木块拉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指针稳定, 读数方便; (2) 由于木板是平的, 在拉木板时, 很容易保证拉力的水平方向; (3) 木板不一定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设计该问题时, 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只有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前提下来开展本问题, 学生才可能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来进行深入思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才会在学生身上发生, 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同时, 还应当注意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问题, 其难易程度不同。同时, 学生学习的情况不同, 在参与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需求也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可能获得成就感。
三、情境诱导技能
一般认为, 只要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就能够因此得到启发。但是, 由于激发学生顺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因素很多, 只有当这些激发要素都具备, 并且能够起到真正的激发作用时, 对学生的启发才能够有效发生。从教学实践看, 创设一个诱导学生思考的情境是促使启发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提问, 启发性因素无法得到表现, 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而且还会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因此, 我们在使用问题式模式进行物理教学时, 必须关注问题提出时的诱导情境问题, 要善于曲问, 善于连问, 善于妙问。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出学生固有的好压奇心, 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适应求知欲的过程。我们不妨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为例来分析。学生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温度变化不明显, 导致示数不准确, 请你分析说明导致玻璃管中液柱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不明显的可能原因。对于这道题的情境, 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带来不同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如果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情境诱导, 学生在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束手无策。为此, 课堂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加以启发: (1) 玻璃管的液面升高说明液体的体积和温度发生了何种变化? (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 (2) 玻璃管的粗细对玻璃管的液柱变化有何影响? (温度的变化相同时, 粗管液柱的变化不明显, 细管液柱的变化明显) (3) 你觉得玻璃管中液柱变化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液体种类、体积) 有了这些情境诱导, 预设启发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灵活性有明显提升。
四、参与诱导技能
教师提问自问自答、教师提问学生互动回答, 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其实质差异在于, 前者没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后者则不仅诱导学生在师生之间互动, 而且诱导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发挥主动作用, 应通过问题的引导和穿针引线, 确保教师在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基础上, 诱导学生对教师的配合、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 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其中, 我们特别强调发问对合作学习的积极诱导作用。合作学习, 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为此, 有很多小技巧可以选择。比如, 让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集体探讨, 抓住不同学生对某个问题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的场景。另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从“师—生”课堂提问模式向“师—生”“生—师”与“生—生”共存的课堂提问模式转变。在前者, 一般是教师提问、学生互动回答。在后者, 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外, 还强调诱导学生向老师提问然后由教师讲解、诱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与相互讨论。显然, 在后一种模式中, 学生的参与度要高得多。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 篇2
最近认真拜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有很多的难度,提问视乎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某一环节,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一些技巧也还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没有好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能;问题;改善对策
G623.5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课堂提问教学思想,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进而实现有意义且目标明确的小学数学教学。 虽然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提问技能逐渐重视起来并有所改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仍暴露着一些问题,故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课堂提问技能的粗浅认识,从而帮助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高其自身的提问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设问技能不够重视。一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设计好的问题仅占了一节课所提问题的一小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临时想的;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当。例如针对例题: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级,求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教师直接提问:“你能算出是多少棵树苗吗?请列式计算。”有的学生会列式计算,而有的学生不会计算甚至还没弄懂题意。显然,教师并没有做到由低到高、逐层提问。
其次,教师对发问技能的使用不够恰当。教师的发问比较乏味,很少变换提问方式,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新课时,教师总会问:“观察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时间久了,这样的提问会显得很单调。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以理解型和记忆型的为主,尤其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基本上提出的都是记忆型和理解型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从书本中或者经过简单的思考和计算就能得出结果,且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对导答技能的掌握不扎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障碍时,教师并未及时给予适当的导疑。虽然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引导方式比较单一,比如:教师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并未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来进行引导。由于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他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而数学又是一个联系性比较强的学科,这样就会导致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更加困难。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改善对策
1.优化提问内容,改善提高质量
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明确提问意图。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准备问题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质量。在准备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教学中每个环节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并能将问题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锻炼哪种能力,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难易适中。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要少設计,将低水平和高水平的问题相结合,一般与重点问题相结合;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从而确保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来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逐步突破重难点。
2.完善发问技能,提高提问效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1)激趣式提问。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地设计好问题情境,使问题情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迁移式提问。小学数学知识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以旧引新、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问题情境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下从而迁移到新的知识中;(3)悬念猜想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后,留给学生一个悬念,而不是先作答,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把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例如:钱守旺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的时候,他组织学生观看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精彩片段,片段中播放了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的过程。观看完视频后,钱守旺老师提问:“刘翔夺冠用了多长的时间?”并由此引入时间单位“秒”。
3.耐心启发引导,提高导答技巧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先核查学生是否听清问题、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一是按照问题的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二是抓住问题中的关键性信息(如词句、符号等);三是注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因人而异。对待基础较好的学生,当他们回答出现障碍时,小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巩固的导答方式进行引导,也可以采用探询的方式,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把应答与已学的知识相联系,进而解决问题。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缩小思考
范围或提供部分答案让他们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直观的材料让他们对问题进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时,在设问技能、发问技能及导答技能等方面的掌握和应用上存在诸多不足,故本文从优化提问内容、完善发问技能、提高导答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话语的有效性探究[J].江苏教育,2015(2).
[2]郑云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2(4).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 篇4
一、提问在各教学阶段中的作用
提问是与所有教学方法相关的基本技巧, 是通过措辞简洁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随时提问。在此列出一些提出问题的特定方式在各教学阶段中的作用。
●在新知识传授阶段: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当前的实践经验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小组活动阶段
-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加强小组讨论的话题性
-使小组活动产生更多的想法
●在知识回顾总结阶段
-鼓励学生 (例如, 比较安静、沉默的学生)
-检查学生知识理解程度
-促进讨论,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加强
-确定课程之外的应用 (例如, 实践工作)
●在所有阶段
-让其他学生 (而不是教师) 回答某个人的问题
二、提问的措辞技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 提出正确类型的问题来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最能刺激学生想法和见解的问题应以下列词语开头:什么?何时?何地?何人?为什么?怎样?
因为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出详细的解释。
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 以“为什么”开头, 在提出一个问题, 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若想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或探察学员的实践经验, 可以使用下面的短语:
“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在……方面的经验”
“告诉我们更多关于……的情况”
“能不能为我们举例说明……”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 可以将提问的措辞风格归纳为三种, 这三种措辞风格可以用来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下:
●主动回答
将问题交给全班, 每个人都要想出一种答案, 其中一位学生自愿回答
例如老师问:我所说的你们都理解了吗?
这是主动回答, 没有指定哪一位学生, 而是抛给所有学生, 但这样的提问措辞并不合理。因为这样的提问不够具体, 没有让学生说出哪不理解。如果改成, “我所说的关于……你们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就更具体, 学生回答哪些地方不理解, 老师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措施, 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指定回答
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 然后提出问题
例如:小明, 你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指定回答, 但是语气太生硬了。如果改成“小明所说的……我还不明白, 能不能再解释一下。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推迟指定
先提问题, 然后停顿, 以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全组成员都要思考答案, 但由教师来决定由谁回答。
例如:那么重点是什么呢, 小明?
这是延迟指定, 但是这样提问的题目太大, 学生不知道老师问的是哪个重点。如果改成“那么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呢, 小明”
所以合理的措辞才能达到设定问题的理想效果, 才能成为真正的好问题, 甚至比答案更重要。
三、提问的多种类型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 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让学生自由讨论, 自由发言,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 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 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 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使学生有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将提问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一) 开放式问题
以“什么、怎么、为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为疑问词的问题是最有用的问题, 因为这种问题需要被提问者做出解释和说明性的回答而不仅仅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作为售后服务人员你在处理客户满意度调查方面有什么经验?”
(二) 诱导性问题
教师可以使用诱导性问题或陈述句来鼓励其他学生继续谈下去或对他们已经说过的内容进一步扩展。例如:
“你是否能够举一个例子?”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关于哪一点请你多谈谈”
(三) 探究性问题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某个回答不完全满意, 或则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了解更多的细节, 教师可以使用探究性问题对其他学生进行进一步询问。例如:
“你之前说过, 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不会放弃。在那种情况下你具体是怎样做的?”
(四) 挑战性问题
使用一两分挑战性问题能够向其他学生施加一点小小的压力。但是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挑战性问题, 不要留露出批评的态度, 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而只去应付, 不愿积极回答。例如:
“是什么让你认为你的操作完全规范?”
以上四种类型的问题, 能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创造和谐的课堂秩序。教师亲切慈祥的态度, 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给学生提供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增进师生相互的情感交流, 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的互动相长。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适当的启发引导、旁敲侧击、纠正提示、鼓励赞扬都是极其有效的促学促进的良好方法, 教师真正起到了循循善诱的指导作用。
总之,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是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法。有趣有效的提问, 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情绪, 变沉闷乏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学堂, 使课堂气氛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另外, 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 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 是师生双方的互动, 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进行个人表演, 所以,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 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 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 善于创设情境, 运用好提问技巧,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提问, 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师的核心技能。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是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法。
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 篇5
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 黄子易
《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课题在我校开展以来,我本着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的宗旨,积极参与其中,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现,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不断读书,善于学习。我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有效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等进行了学习,并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课例,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确立了新的课改理念,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发现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很有问题,语文课堂上,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竞相发言,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想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少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少部分学生走神或开小差,缺少倾听意识和能力,更缺少“扬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向,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由此我也着重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师经验论文,在充分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现状作了分析,设计并采用了一些措施尝试着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制度的制约以及改进语文课堂的交流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被动倾听,着力培养班级学生的倾听能力。一阶段的实验让我明显感到学生的进步,学生学会了听他人之言,取其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探讨
问题即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疏理,提出有 1
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与化学组老师进行探讨,即围绕“提出问题——交流诊断”这一流程进行话题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积极深入探索,研究成效明显
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以前我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课题研究下来,我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同时,我还撰写了《浅议新课标下打造高中优质高效课堂的策略》等研究论文。
是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区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10多项荣誉称号。
在课题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尽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自己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二是课题研究中跟踪调查与反馈程度还不够,很多停留在交流讨论上,还没真正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探索新,进一步拓宽、拓深研究领域,取得更加好的成绩。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 篇6
一、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 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 解决问题”, 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即实效原则, 适时原则, 梯度原则, 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 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 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 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 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 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 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 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 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 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 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 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 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即要因时设问, 恰到好处, 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不去深入思考, 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 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 现代信息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 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 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 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 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 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 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问题, 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 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 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 恰到好处, 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 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 用手托住枪杆 (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 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 这种形式的提问, 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 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 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 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 现每边长扩大b米, 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 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 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完全平方公式。转贴。
三、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 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 要提在点上, 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 更应慎重, 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 要给学生足够答问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 有一个“最近发展区”, 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 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 教师要及时的点拨, 像疏通河道一样, 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在疑处, 点在惑时, 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 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推荐阅读:
教师提问设计08-07
新教师课堂提问05-13
教师的课堂提问08-25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研究07-03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
语文教师提问艺术09-03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08-14
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11-14
提问技能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