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提问

2024-08-05

科学提问(精选12篇)

科学提问 篇1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者在这一环节上容易陷入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的误区。如何使语文课堂提问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启发点拨于“愤”而未发之时, 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轻松自如中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呢?

抓住契机, 设“扣子”

学生接触文章时, 不是一开始就有情趣的。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目标, 抓住突破口, 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作为“障碍”。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扣子” (问题) 时, 也就意味着思维训练的实现, 教学目标的凸显, 学生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如教授《死海不死》一文时, 笔者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否矛盾、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字又指什么等问题。通过这几个提问创设的“扣子”, 难易适中, 目标明确, 这就能激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并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 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解答了文中“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 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又如, 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地诱导学生细研文本。然后笔者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了教学难点。可见, 抓住契机设“扣子”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由浅入深, 有递进

教师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施教者站得高、看得远, 从整节课、整篇文本来筹划, 适时设计出科学有序的提问,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可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提出问题。教师设立“作者选用了哪几个小故事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的问题, 学生经过研读文章得知有三个, 即松骨峰战斗、火海救儿童和战地谈话录。教师可继续设问:“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得知, 通过松骨峰战斗的故事塑造英雄群像, 展现志愿军的主要任务是“抗美”, 通过火海救儿童的故事描绘个像, 展现了志愿军的另一个任务是“援朝”, 通过战地谈话录的故事揭示了志愿军的“爱国”精神。教师还可以设问:“这三个故事的次序能否颠倒?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有很多, 作者为何只选这三个?”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让学生体味作者选材的精妙。以上由浅入深、富有递进的提问使学生对文章能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这对学生写作文时的选材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平中见奇, 抓要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还要抓关键词句, 抓要害细节进行提问。由于学生思维常常处于弹性状态中, 他们有时不善发现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即使有所发现, 也不易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教师通常需要在这里设问, 从看似平常的小处入手, 抓住要害, 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 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 教师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关键句, 就“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等关键词语设疑置问, 从而启发学生理解人物的畸形性格。再如《春》一文的结尾三句:“春天, 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教师就此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妙在何处?”让学生知道此三句集中表现春的“新”、“美”和“力”, 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在此处提问, 学生兴致盎然, 备感新奇精妙, 还可以体味作家的精妙之笔。

发散思维, 善联想

语文课堂提问要使学生由此及彼, 把握前后文意, 联系课堂内外。如教学《空城计》一文, 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唱空城计’?司马懿对‘空城计’作何反应?文中三次写孔明的笑, 该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会成功?如果把司马懿换成司马昭, 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学生要回答以上问题, 必然要联系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 这样就诱导学生在课外来阅读《三国演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你还知道类似‘空城计’的战例吗”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联想, 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行阅读和积累。

科学提问 篇2

梁父中心校姜荣水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疑”即是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而思,思源于疑”.只有发自内心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动机和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努力的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当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真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下的科学这门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而学生的“问题”的则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首先,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重点突出事物的矛盾,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由此,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承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疑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的确,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发现了某种问题,便是他们对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所以,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为学生主动投入到了科学课的探究学习之中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提供学生提问的途径要多样

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活动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同时也要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在多种途径下产生一系

列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以下几种途径中提出问题:

(一)在材料准备过程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是一系列的“活动”贯穿而成的探究课,进行科学探究少不了一系列的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学生他们分组自行筹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下节科学课所需的材料.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跟材料一并带回课堂.“问题卡”的任务促使学生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让他们感悟到“其实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我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树叶,同时还让学生上交“问题卡”.问题卡上有关树叶的问题很多:1,树叶为什么很多都是绿色的2,为什么秋天会落叶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黄颜色

4,为什么松树,仙人掌的叶子像针一样

5,树叶有的椭圆形,有的像我的手掌……自然界有几种形状的树叶......又如:在动物单元教学“蚂蚁”这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寻访蚂蚁.现在很多学生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就习惯在寻访蚂蚁的过程中记录下问题在“问题卡”上.在他们上交的问题卡上,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1,为什么蚂蚁找到食物后,同伴会跟着来

2,快下雨了,蚂蚁为什么成群结队的搬家

3,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4,蚂蚁和蚂蚁之间为什么用头上的触角打架

5,蚂蚁爱吃什么

......可见,在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时,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无疑是课堂探究的一首前奏曲!可以把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带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这是个好机会,建议教师把握好!

(二)在学生观察,实践中提出问题

新教学理念下的科学课提倡要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历亲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下册“搭支架”这一课时时,上课伊始,我就要求:“在25分钟内,每组用自己带的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高而稳固的塔”.学生兴趣高涨,个个投入到塔的设计和建造中.25分钟过后,形形色色的塔诞生了.“下面让我们比一比哪组的塔最高并且最稳固 ” 比赛下来发现大部分塔都没有学生设计时预想的效果.这时,我在多媒体上投影了埃菲尔铁塔 ,高压电线塔等,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刚才自己建造的塔提出问题.通过比较,问题就产生了:

1,我建立的塔各面是实体,实际的塔是框架,有什么差别

2,我的塔用大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搭建成,实际的塔“底大头小”,如果我选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子建造塔,有没有更稳固的效果

3,实际的塔下面材料粗重,我的塔没有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影响塔的稳固

......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这时我让学生用这些发现继续进行塔的改造,再与先前的比较,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全班同学在一系列活动中,不但初步了解了塔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设疑中改进了自己的塔,使得活动达到了高潮.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他们在观察,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初始疑问,有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许多问题在成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不成其为问题,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充满童心童趣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有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解决.但小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儿童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三)在听取汇报时提出问题

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一阵地中充当的是主体角色,因而教师留给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案,展示探究成果的时间也很多.教师要抓住机遇,鼓励学生对别人的研究方案或者探究成果有意见分歧时敢于质疑,并予以反驳.如:我在教学”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形状有没有关系“这一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时,有学生汇报他们组的方案”把纸折成V形,U形,∏形,△形,□形……在纸上放上重物实验“.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们的方案有问题.他们没有说是不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因为不同材料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字用的纸和硬纸板就不一样.“ 他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脱口而出:”对,要用同一种纸“.接着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要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做实验,用来折成各种形状的纸的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比较.“ 在后面的争论中,学生还提出”不同形状的纸架起来的跨度不一样,对实验会不会不公平“ ”没有折成任何形状的纸也要做实验, 不然没有比较对象.“ ”把重物放下去的时候不能扔,要不我们扔的力也影响实验“......在不断的质疑中,把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逐步明朗化了.对他人的汇报提出质疑,这比简单的提问更进了一步,学生在质疑时已经通过思维活动自我完善探究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的问题是错误的,我们也要首先肯定他勇于思考的勇气和胆量.(四)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课前或者课后去查阅一些跟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也能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我在成长“这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资料,学生带回来的资料非常详尽:1,小衣服,2小鞋子,3小照片,等等.除了带回这些资料外,值得可喜的是:学生同时也带回了许多的问题.诸如:

1为什么头大身子短?

2,为什么声音不一样?

......学生不仅仅从资料中吸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从资料中提取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提问无需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领域!

三,注意问题的后继效应

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固然是可喜的!但是,假如只停留在学生能对

科学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传统课堂提问方式的利与弊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多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理解,甚至去讨论完成。这种提问方式,既有利,也有弊。首先是不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单一的提问方式,加之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肃性,这样就让学生失去了主动表达的机会。其次是,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面向绝大部分学生的,那么这就会造成,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两种境况。再次是,长期的单调的课堂提问方式,让课堂气氛逐渐走向沉闷,特别是一部分不主动学习的学生会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不主动的思考问题,教学效果自然低下。传统的数学课堂提问方式虽不可以全盘否定,但必须要进行优化、革新。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 主体地位下的学生课堂提问方式

1.学生向老师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或求助,老师要给以充分的尊重并给出科学的判断,应尽可能地给予当堂解答,即便不能当堂解决,老师也要在课后尽早处理。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听讲、探讨时,对老师讲述的观点或对教材的剖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时候,教师应积极面对学生的提问。因为这不仅是学生和教师彼此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分享智慧、交流心得、互相启迪的过程。如果学生有勇气“挑战”教师的观点和用科学依据指出教材出现问题,那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2.学生提问学生。利用学生提问学生,实施检查功能。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具有思考的价值,从而来检测其他同学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这种提问方式具有落实和巩固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提问学生,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讨论争辩使得大多数学生经历“思维和情感的撞击”后,收获知识并提升能力。

三、学生自主进行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

1.在探讨重点时。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其实也集中了当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一些重点内容的探讨,是完成当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探讨重点这个环节中,应该留给基础较弱的学生充足的提问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吃得到”的基础上“吃得饱”。

2.在过渡转折时。学生如果带着遗留的问题进入下一环节,就会出现负面的连锁反应,必将会影响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

3.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活动结束时的总结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常言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的就是总结的重要。因为这时候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反馈,一种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通常我的课堂结束时我总会问上一句:对于本课还有没有疑问?请你大胆提出来……

四、激发学生有效课堂提问的途径

1.倡导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环境。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宽松环境和教学民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可以解除心理障碍,驱除胆怯情绪,减少身心疲劳,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潜能,让学生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自然乐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才有激情去解决问题。

2.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教材,换位思考问题,深层次探求方法。如开展推测与假设训练,开展头脑风暴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敏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巧于表述问题。

3.教师下放“话语权”。常识告诉人们,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主动性和主导性。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是教学行为的简单变化,更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的传授向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下放“话语权”,也正是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体现。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4

当前的科学课堂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引发思维价值不大;问题的提出过大, 不够清晰, 缺乏指向性;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够合适, 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提出只针对个别, 没有面向全体;还有是问题转换过快, 缺乏思考的时间;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等, 影响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曹金雁老师提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要善于在 ‘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注意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

针对以上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专家的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问得有价值, 引发思维, 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信息, 再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获得的答案。这类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这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群小朋友在喝热水, 引出一个话题:这么热的水怎么喝呀?怎样使水凉得快一些?从而引出“热从哪里传”的探究任务, 为以下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2.创设认知冲突,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摩擦、撞击、压、挤等方法让物体动起来, 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了动起来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 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 让其发出声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动, 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 有时听不到声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

这样为下面要进行实验探究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接下来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得清晰、紧扣要点, 具有指向性

问要清晰、准确。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问题则缺乏指向性, 不够清晰, 虽是一个知识点, 但不易把握, 答案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在前面的课例中, 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 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继续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过大, 他们无从入手, 教师应该把问题准确、具体化。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提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 盐的多少怎么算?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 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 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准确地表述, 提问必须清楚问什么, 学生方知如何回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则不够清楚;“疾病是由什么引发的?”则不够准确……可调整为“上节课在**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

三、问得适宜, 把握时机, 具有时机性

课堂提问具有时机性, 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 问什么。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 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 较随意, 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 要提在点上, 要精心设计, 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 实现提问的时机性。

1.为激发兴趣而问

就是提问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 教师通过铁钉演示, 在水中下沉, 而图片出示同样是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提问:同样是钢铁制造成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2.为突破疑难点而问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外物观察鼓面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由于它们的振动现象是不明显的, 应该怎样办呢?教师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明显地观察到音叉或鼓面振动的现象呢?接着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放些泡沫, 鼓面发声时, 泡沫在振动, 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音叉的实验,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为引发思维而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强调求异思维,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物体浮上来”我们在让学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团时就下沉时, 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浮。”有的学生回答:“橡皮泥捏成船的样子能上浮。”等等, 学生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问得适度, 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但不能太过简单,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让学生经过努力, “跳一跳”就能摸得着。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实验后能回答, 而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如问题有一定难度, 则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做些铺垫性问题, 化难为易, 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如在教学“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 教师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溶解得更快, 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加热”或“搅拌”等方法, 但比较难说出“碾碎”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方糖能马上溶解吗?”不能;“那方糖是怎样溶解的?”一点一点地溶解。“那是里面先溶解还是表面先溶解呢?”表面。“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表面积变得更大呢?”慢慢引导学生提出碾碎或切碎的办法。只有适度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学生才能更自信地回答;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有效的科学课堂提问还不仅仅于此, 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如教学有效的问题反馈, 有效的提问方式, 有效的引导等等。但无论如何, 只要教师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有效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 问题问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现问题的价值, 那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建国.优化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科学课, 2006 (12) :20.

科学提问 篇5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提问观念、改进提问技巧、有效理答等策略,这对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张海英 郭中然 王铄 作者单位:张海英,郭中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心理系)

王铄(沧州颐和中学,河北,沧州,061001)

小学科学有效提问策略初探 篇6

一、控制提问频率,提升提问效率

课堂提问应该控制好频率和速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看学生答不上来就立刻换人,或者自己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热情,提问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我提问:“人和食肉动物吃动物、植物,食草动物吃植物,那植物吃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包括土里的营养、水、吸收阳光等。我继而追问:“同学们,你们讲的都有道理,植物要充分利用你们讲的这些原料,通过一种特殊的作用,来合成自己的“口粮”,关于这个,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陷入了沉思。有学生问:“老师,我听说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里的废气,这个跟你讲的那个作用有关系吗?”这个时候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结论,我继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和产物。这样提问不仅顺利地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延伸和认识的升华。

二、巧设提问类型,明确提问目的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因而问题的指向性也更加明确。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两者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关键在于怎样合理安排,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中,我出示一张美丽景致的课件,问学生:“同学们,这个环境里面的空气清不清洁啊?”学生的思维都被我限制住了,直接异口同声地说:“清洁!”我又出示了一张环境被污染的照片,又问了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马上回答:“不清洁。”我接着说道:“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清新空气。”教研员在听完我的课后,建议我将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对比,问学生他们的感受,我这样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后,效果果然很好,在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能更好地生成。

三、尊重学生原有经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下面是《让湿布干得快一点》部分内容。教师从简单的晾晒毛巾入手,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用不同方式把它晾晒悬挂起来。不同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从而提出不同方式导致变干速度不同的争论。

师(出示毛巾):同学们,老师有条刚洗过的毛巾,你们能帮我把它们晾起来吗?

生晾毛巾。

师:还有什么方法吗?想想家长平时是怎么晾的?

生:……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晾?这样晾有什么好处?

生:有的可以干得快点,有的慢一些。

师:你们认为不同的晾晒方法可能让毛巾干得有快有慢。

在孩子们“真实”的晾晒活动中,他们发现了矛盾,提出了新问题。围绕问题再开始进行假说和实验的设计,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因为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不能像记生字那样背诵,也不能像数学那样单纯地做逻辑推理。

四、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途径。把握提问时机还可以帮助学生关注问题的焦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与探究。例如,四年级上册《不同的声音》一课,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我提问:“怎样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学生大多认为改变橡皮筋的长短、松紧可以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认为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长短、松紧,因此,我又提问:“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它的振动速度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振动的频率,从而理解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

五、科学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值得深究。如果让一些學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但如果只让少数尖子学生回答问题,那其他多数学生就成了陪衬,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回答的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问题。

(1)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提问。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所以必须根据所有学生的领悟能力来设计问题,尽量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例如,在导入环节多为这些学生设问激疑,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和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主人翁意识,相对来说,这些问题比较简单,不但能帮助他们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也能帮助他们增加成功体验。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一般而言,中等生需要的是巩固和提升,多帮助他们把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巩固,能够促进他们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要回答这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同时针对某些知识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因此需要安排优生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科学提问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科学,策略

在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策略往往是以学生学会为主, 至于学生能否根据已学知识完成探索工作, 教师们根本不去思考。长此以往, 便间接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定式, 以至于学生只会老师教过的, 老师没有教过的却不知从何下手, 继而让教学工作出现了短板。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纵使课堂教学效果上去了,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依然无法得到加强。而且受到定式思维的束缚, 当学生遇到其他类型的习题时将很难成功解答, 从而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提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延伸, 还能让他们的探索领域变得更加宽阔。

一、构建趣味情境, 让提问形象逼真

问题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构建问题, 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情景中感受知识, 这样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并让课堂教学效率更加高效。但是, 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思维等各项因素,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适当让问题偏难一些, 或者让问题更加贴近生活, 这样一来, 学生更容易感受知识的韵味。

比如, 在学习《改变生态瓶》的时候, 我们可以给学生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 我首先将两个生态瓶摆在讲桌上,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快看,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的好吗?假如我们把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进行改变, 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配合这个问题, 我将教学带入到小实验中:将其中一个生态瓶中的水草数量增加一倍, 将另一个生态瓶中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 之后提出问题:“这次大家看一看两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几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了解水草增加, 生态瓶中的氧气便会增加, 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降低;而小鱼数量增加, 则会耗费大量的氧气, 这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加。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了解生存环境改变对于生物的影响, 还能间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抓准提问时间, 让提问灵活有效

课堂提问不是盲目且无所顾忌的, 我们教师必须抓准时间, 利用学生兴趣高涨的机会提出问题, 这样可以让提问更加有效。相反, 假如我们不去考虑学生的情感, 也不去考虑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是任意的提问,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厌烦, 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继而干扰教学, 降低教学效率。

以《神奇的小电动机》为例, 在讲解之前, 我首先给学生观看了电子遥控汽车这类电器玩具, 然后提出问题:“相信大家对这类玩具都不陌生, 那么大家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听到我的问题, 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纷纷回答出“小电动机的作用”。这时, 我趁热打铁:“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 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学生对这道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 我适当地给予引导, 而当学生回答完毕之后, 我趁机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开放化。不过, 如此创设问题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样事物, 而是希望他们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继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导入问题实验, 让提问科学合理

科学离不开实验, 实验是将科学还原于课堂的有效途径。所以, 在创设课堂提问的时候,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强的小实验来加以辅助。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让他们既能学好, 又能动手, 继而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比如, 在学习《铁生锈了》时, 我们可以开展相关的小实验, 并在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原因。之后, 配合这个实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如何做才能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呢?”这个问题具备了一定的延伸性, 能让学生的探究范围延伸到“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上面。此外, 由于实验让人看得到、摸得到, 所以当学生对这一问题成功解答出来后, 他们对这类知识的领悟、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延伸探索领域, 让提问联系实际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所以, 当我们创建课堂提问的时候不妨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 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不过, 受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束缚, 我们究竟该如何让提问回归生活, 并深化他们的认知呢?

以《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为例, 在讲解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事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幻灯片,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 能源也几近枯竭, 那么大家能不能想出一些好的治理对策呢?”这是一个开发性的问题, 透过这个问题, 学生的思考范围会更加宽广。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温故以往所学的某些知识, 还能间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从而让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们明白了生活处处是知识的道理。

总而言之, 教学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 而是教会他们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技巧。所以,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 并以书本为平台, 帮助小学生构建更加实效的知识探索空间, 然后通过合理有趣的课堂提问延伸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 才能“问”出学生的思考, “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思想,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房小龙.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教师, 2012 (11) .

[2]曹金雁.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1) .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 篇8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精当的提问, 最能够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精当的提问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且能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的习惯;精当的提问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 及时交流反馈信息,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加快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可见,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如何掌握科学提问方式?笔者就个人的看法谈谈以下几点:

1.提问要讲究风趣幽默。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清醒的头脑, 保持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因为一个教师风趣幽默, 提的问题设计精当, 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教师精神乐观, 语言风趣幽默, 可使学生乐此不疲, 精神为之振奋, 在愉快中潜移默化、顿悟、开窍。

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提问。

老师:碗碟是她 (杨二嫂) 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 我们也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学生: (一齐) 闰土。

老师:闰土会不会放?

学生:不会!

老师:怎样知道闰土不会放?

学生:因为母亲 让他挑东 西, 他只挑了 几件东西 ……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教师:对, 如果闰土要碗蝶的话, 他可以挑嘛。这碗碟究竟是谁藏的?是一个历史案, 谁也搞不清楚。 (学生大笑) ……不过自私贪小的性格的形成, 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产。否则, 她就不必拿个狗气杀, 拖着小脚跑得那样快, 万一摔了跤怎么办? (学生大笑) 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好, 杨二嫂的贫困, 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

钱老师教学提问风趣幽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杨二嫂的形象, 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所以, 教师要保持精神乐观, 多多进取, 保持并提高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水平, 才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提问要注意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意思是诱导学生, 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里想说出却没有说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他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箭, 张满了弓却不发射, 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强调对学生的引导。朱意认为:“教师只得做个引路人。”“师友之功, 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二十分工夫, 自用力去做。”

由此可见, 在教书育人问题上,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启发诱导。带有启发诱导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发学生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祝福》时, 教师可以针对里面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 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提问:为什么写竹篮、破碗、竹竿?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大都认为因为是乞丐, 这是对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应进一步开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思维:写竹竿“比她更长, 下端开了裂”有什么用处?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说明她走很多路, 所以竹竿下开裂了, 足见乞讨艰辛, 连换一根合适点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可见, 祥林嫂是一个乞丐, 但又比一般的乞丐更悲惨、更痛苦。针对学生的认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她这么一个勤劳、朴质的妇女为何如此悲惨?这一问学生就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惨遭迫害的本质。教师如果能够这样通过启发诱导进行提问, 会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说提问宜曲忌直, 问题要拐个弯儿, 富有思考性。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叶圣陶说:“我之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 即于其处提出问题, 令学生思之, 思之而不得, 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必有的放矢, 箭中“课眼”, 促使学生思考、琢磨, 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赞可夫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内三分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 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没有思考价值是毫无用处的。

以下是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 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境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老师:那么, 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学生:七八岁。

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呢?

学生:从“龀”字知道。

老师:“龀”。这个字很难写, 你上黑板写写看。 (学生板书) 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学生:换牙。换牙时, 约七八岁。

老师:对, 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 (学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 而且都记住了。那么,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 (一时不能答, 思索一会儿, 七嘴八舌地) 他没有爸爸!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

学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 只有妈妈。

在这段实录中有两处曲问, 启示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思考,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直接问“龀”是什么, “孀”是什么, 就变得平淡乏味了。

4.提问要有预测性。当一个问题提出后, 教师应心里有数, 知道该怎样回答, 或者有几种回答,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欲望, 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盲目地问, 否则你在学生心目中就难树立自己的威信, 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你还不如他。

教《故都的秋》时, 为了引导学生对旧的知识的回顾, 有个老师提问:

老师:大家记得描写秋天的诗句吗?

学生: (争先恐后地)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听完学生回答, 老师点头称好, 然后继续讲另一方面的内容。

其实老师事先要预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 但不应该限于这两句, 在学生答完后应补充学生想不到或还没学到的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等。这样一来, 不仅对旧知识的回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自己也成为学生心目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了。

5.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提问, 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 更不要千篇一律:作者是谁、课文分为几层、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 几个令学生腻烦的问题。要适当提些有创意性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能包括世界的一切, 有想象, 才会有创造, 社会才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原有内容的前提下, 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 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而再想象, 或插叙, 或续写, 或改写等等,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发挥想象,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 教莫泊桑小说《项链》,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这样进一步提问:

玛蒂尔德因为丢失项链而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家想象一下, 如果玛蒂尔德没丢失项链, 结局会怎样?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想象, 改写出新的小说情节,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例子。

6.提问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数学的思维链,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孔子说:善问者如攻尖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眼, 及其久也, 相说 (同“悦”) 以解。这里说, 教师善于提问的, 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 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 然后再砍伐那些坚硬的部分,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 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

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 对于翠翠胡思乱想, 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 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 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发问,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 学生的认识顺序, 由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如果乱七八糟地瞎问一通, 学生就会是“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 于教学是毫无用处。

7.提问要抓住时机。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 搞什么突然袭击, 或者没抓准时机、错失良机, 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 启而不发。提问应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欲言而未能”之时提出, 这样效果最佳。

此外, 提问要面向全班。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对象, 提问时尽量避免被遗忘的角落。对待差生更要多提问、多鼓励, 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同时, 还要弄清教学目标, 有了目标, 提问才有方向性;深透教材内容, 否则就是瞎问、乱问, 越问越离谱;熟悉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浅谈科学课的提问艺术 篇9

一、选择恰当时机, 呈现疑难情景

1.开门设疑, 引生入胜

文章讲究开门见山, 同样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开门设疑, 也有着引导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 在学习“浮力”时, 我先讲了一个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纯度的故事, 然后质疑, 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从水的外溢中找到什么办法来鉴定王冠的纯度呢?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 各抒己见, 有的说……有的说, 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玩具人和一小杯水拿出来, 请同学上台演练, 探寻浮力现象, 学生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通过自身实践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解决了学习浮力的难点。

2.“妙问生花”, 让课堂结尾画龙点睛

以提问的方式结尾, 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完“分子”这一节内容后, 教师提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一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下一节课“原子”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展开了思考……给出问题让学生回家以各种方式探究, 打开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门, 使课堂有了画龙点睛之笔。

3.有疑之处齐探究, 师生同心寻解答

杜威认为:因为困难, 产生疑问, 才有思考。如果教师能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 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 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新陈代谢”时, 可问学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什么区别?”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 可提问:光合作用发生在白天, 呼吸作用发生在黑夜, 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 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又例如, 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 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 让师生间擦出思想交汇的智慧火花, 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 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寻求正确答案。

二、难易适中要把握, 循序渐进提问题

再恰当的时机,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 也会使探究陷入困境。好的问题不同于难题和怪题, 它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探究性, 要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线索, 就如同为他们的探究指点了一条道路。要做好这个“引路人”,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计划, 使课堂提问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介绍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 教师可以出示实验的装置图,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实验中, 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②实验开始时, 为什么要先通氢气, 后加热?③实验结束时, 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 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④实验中,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 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从而了解氢气的还原性。

三、“问”线放得长, “收”线不慌张, 提问收放自如

提问有收敛式和开放式两种。在课堂教学中, 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1.收敛式提问

收敛式的提问大多用于提问已学过的知识或讲述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在地壳中,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等等, 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它的优势, 因为问题简洁明了, 学生能根据他们的经验作出回答, 教师也能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的问题往往能鼓励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活动, 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由此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从更高的层次去研究已收集到的资料或促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穿插介绍“干细胞”技术, 继而提出“你认为干细胞技术可以有哪些用途呢?”又例如在学了酸的性质后, 可问学生“实验室制取氢气时,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学生碰到这类问题, 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他们会通过已学过的知识, 展开他们的想象力, 产生一些不同的回答,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的课, 应该是两种提问方式的有机结合, 一个好的教师, 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 既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 又能有所突破,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学习, 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这对教师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挑战。

大学课堂信息科学化提问模型构建 篇10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优化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课堂教学的环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显著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学提问是维持课堂秩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选取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艺术的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1 大学课堂教学提问

从提问的本质属性出发研究大学课堂教学,才能正确把握方向,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问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传讯审问,二是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大学课堂教学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讲授动作重点或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发问,并要求解答的行为。主要体现教师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设置疑问,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达到巩固动作或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为目的的行为。

大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目标往往是针对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进行设定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目标重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传授,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而且能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还能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检验教学是否偏离教学目标,以便及时纠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2)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进入高度集中的状态,使课堂气氛活跃,朝着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方向前进,有着共同的目的。因此,一个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兴奋剂,又是凝聚力,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聚拢,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改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实践发现,所传授的知识大多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学习的知识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需求处于一种潜伏状态[1]。如何激发这种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课堂提问艺术。一个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提问,可以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好奇心理;或者在关键处设置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体会到习得新动作的激动和兴奋。总之,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新授动作的新奇,蕴含的智慧和趣味,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4)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提到:人类最早的教学活动就是起源于彼此之间的交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人类的协作与交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2]。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媒介进行新授动作、知识交流的过程。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与实践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以提问与练习的形式进行的。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然而一个不合时宜的提问会起到相反的结果,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致使学生在动作习得过程中进入一种朦胧状态,不能很好地接受与掌握新授动作。5)反馈教学信息。大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过程,要想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突破点,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反馈教学内容,所得到的信息是及时、准确、有效的,同时也是双向的。在教师“教”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提问,了解学生对动作、技能要点的掌握,检查学生在课后对所教内容重点的复习与巩固,同时也可以探明学生在接受新技能过程中的漏洞及其原因,能够全面掌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需求,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教学不足或错误,及时进行修正与完善,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学生“学”这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回答与演示,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校验自己的练习方式与动作要点是否正确,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富有成效。6)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前苏联教学学家沙塔洛夫认为: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并能找到合适的例子加以说明。课堂提问艺术就是要求教师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成功转述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起到巩固新授动作要点等作用。因为,教学提问使学生处在一个要面向教师和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对问题看法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能慢慢学会语言组织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让身体很好地参与其中,有时教师根据学生所答问题情况需要进行补充,有利于动作、技能知识点的巩固。

2 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准确地掌握提问契机,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习惯性提问,问题简单,缺乏创新

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问题过于简单,完全没有思考的价值[3]。例如:教师每讲一两句话就会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缺乏新意,面对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虽然表面上看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很明显,发问次数很多,但是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很差,类似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可言,只会让学生的思维退化。

2.2 提问只是为了引出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是演员,教师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就一定要执行教科书所写的或者事先备课的内容,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接受掌握所讲的知识技能。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若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都会给予否定,直到经过教师的“引导”,找到“标准答案”为止,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思维的发展。

2.3 集中式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较为固定

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当然也包括回答问题的权利,但是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固定的几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学生方面,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外向、能说会道,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教师方面,教师追求课堂“效率”,回答问题时只让优等生作答,而差生即使手举得再高也不会有机会。这会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大学课堂信息科学化提问模型构建

科学有效的大学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然而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设计是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笔者在运用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模型[4]构建了大学课堂教学提问模型,见图1。该模型主要针对本地大学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的人数、成绩等数据的录入和储存、处理和分析、归类和总结,以便在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的选择时,能够提取合理有效数据进行查阅。其数据包括本班级、学生信息、提问方式信息及问题的回答率信息等。

这个模型中分为四个层次:最初的是控制层,主要是将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加以排除,起到控制提问方式及回答对象的作用;第二层是数据层,主要的任务是将本地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学生成绩等因素录入,以备数据分析层的提取;第三层是数据分析层,从数据层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和分析归类;最高层是用户层,主要是指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艺术时的应用层。

该模型的具体应用是: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科学合理,尤其是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对提问方式的选择尤为慎重。教师在用户层输入所教的班级名称,学生人数,以及本节课所授知识技能的名称或关键词,系统会自动提取,分析出有关数据供参考选择,如本节课采用不同提问方式学生的回答率的变化,及知识技能掌握与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提问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不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大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使课堂教学提问时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种状态下,适时地给学生一点提示,或一个启发式提问,会引发学生探索知识技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因此,一个好的提问时机对课堂的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及机体尚处在由平静向活跃的过渡,在这一过程多提出一些回忆性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机体的兴奋性,使其更快地融入课堂中,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当学生的思维到达高度活跃的状态时,在这一时期教师就多提一些综合性和模仿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与完成所学内容,使其在对新授知识技能更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自发探索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对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兴奋性得以长时间保持。

在学生的思维兴奋性有所下降时,教师多提出一些巩固性和非数学性问题,可以重新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与学习新授知识技能无关的事情,影响教学质量。

4 结论

科学有效的大学课堂提问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我国学生综合素质降低的趋势,然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提问方式仍然存在着问题,针对主要的不足,提出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学化技术,建立大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模型,并对提问时机进行了阐述,达到使大学课堂提问做到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潇.钱梦龙提问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范运祥,张宝玲,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2):40-44.

[3]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20(3):69-74.

[4]徐扬,程媛媛.企业ERP投资公告信息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10):114-120.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 篇11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精当的提问,最能够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精当的提问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精当的提问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反馈信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如何掌握科学提问方式?笔者就个人的看法谈谈以下几点:

1.提问要讲究风趣幽默。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因为一个教师风趣幽默,提的问题设计精当,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教师精神乐观,语言风趣幽默,可使学生乐此不疲,精神为之振奋,在愉快中潜移默化、顿悟、开窍。

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提问。

老师:碗碟是她(杨二嫂)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我们也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学生:(一齐)闰土。

老师:闰土会不会放?

学生:不会!

老师:怎样知道闰土不会放?

学生:因为母亲让他挑东西,他只挑了几件东西……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教师:对,如果闰土要碗蝶的话,他可以挑嘛。这碗碟究竟是谁藏的?是一个历史案,谁也搞不清楚。(学生大笑)……不过自私贪小的性格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产。否则,她就不必拿个狗气杀,拖着小脚跑得那样快,万一摔了跤怎么办?(学生大笑)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好,杨二嫂的贫困,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

钱老师教学提问风趣幽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杨二嫂的形象,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要保持精神乐观,多多进取,保持并提高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水平,才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提问要注意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诱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里想说出却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他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箭,张满了弓却不发射,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强调对学生的引导。朱意认为:“教师只得做个引路人。”“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二十分工夫,自用力去做。”

由此可见,在教书育人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启发诱导。带有启发诱导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祝福》时,教师可以针对里面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提问:为什么写竹篮、破碗、竹竿?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大都认为因为是乞丐,这是对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应进一步开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写竹竿“比她更长,下端开了裂”有什么用处?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说明她走很多路,所以竹竿下开裂了,足见乞讨艰辛,连换一根合适点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可见,祥林嫂是一个乞丐,但又比一般的乞丐更悲惨、更痛苦。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进一步提问:她这么一个勤劳、朴质的妇女为何如此悲惨?这一问学生就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惨遭迫害的本质。教师如果能够这样通过启发诱导进行提问,会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说提问宜曲忌直,问题要拐个弯儿,富有思考性。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必有的放矢,箭中“课眼”,促使学生思考、琢磨,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赞可夫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分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价值,没有思考价值是毫无用处的。

以下是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境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老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学生:七八岁。

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呢?

学生:从“龀”字知道。

老师:“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学生板书)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学生:换牙。换牙时,约七八岁。

老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学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一时不能答,思索一会儿,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

学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在这段实录中有两处曲问,启示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直接问“龀”是什么,“孀”是什么,就变得平淡乏味了。

4.提问要有预测性。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心里有数,知道该怎样回答,或者有几种回答,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地问,否则你在学生心目中就难树立自己的威信,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你还不如他。

教《故都的秋》时,为了引导学生对旧的知识的回顾,有个老师提问:

老师:大家记得描写秋天的诗句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听完学生回答,老师点头称好,然后继续讲另一方面的内容。

其实老师事先要预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但不应该限于这两句,在学生答完后应补充学生想不到或还没学到的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这样一来,不仅对旧知识的回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自己也成为学生心目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了。

5.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提问,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更不要千篇一律:作者是谁、课文分为几层、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几个令学生腻烦的问题。要适当提些有创意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包括世界的一切,有想象,才会有创造,社会才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原有内容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而再想象,或插叙,或续写,或改写等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教莫泊桑小说《项链》,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进一步提问:

玛蒂尔德因为丢失项链而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没丢失项链,结局会怎样?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想象,改写出新的小说情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例子。

6.提问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数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孔子说:善问者如攻尖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眼,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这里说,教师善于提问的,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些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

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发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如果乱七八糟地瞎问一通,学生就会是“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教学是毫无用处。

7.提问要抓住时机。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搞什么突然袭击,或者没抓准时机、错失良机,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启而不发。提问应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未能”之时提出,这样效果最佳。

此外,提问要面向全班。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对象,提问时尽量避免被遗忘的角落。对待差生更要多提问、多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同时,还要弄清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提问才有方向性;深透教材内容,否则就是瞎问、乱问,越问越离谱;熟悉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以上这些无不说明了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师讲授时必须时时问之,而且要问得巧妙,问得科学。

体验式科学活动中提问策略的思考 篇12

一、趣味性提问———唤醒幼儿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中常出现观察活动较枯燥, 幼儿难以切身体验的情况。因此我常引导孩子做想象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被观察的事物, 并进行提问。如:在《追引起幼儿兴趣。我便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树, 活动中, 孩子们身披树叶, 扮演“常绿树”和“落叶树”, “落叶树”抖落身上的树叶, 然后高举双手做树枝, 我便问:“‘落叶树’, 你身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掉了啊?”“为了减少水分流失, 只好让叶宝宝先离开我, 到了明年春天, 我还会长出新的树叶的。”“‘常绿树’, 为什么别人的叶子落光了, 你的叶子还好好的呢?”“我的身体里储存了足够的水, 所以我们不要把叶子落掉呀!”有趣的想象体验加上趣味性的提问, 让孩子了解了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表情直接影响幼儿回答的兴趣和结果。教师富有语气的提问加上丰富的表情, 给幼儿声情并茂的感受, 更能吸引、唤起幼儿思考探究的欲望, 并积极地顺着教师的提问去做。

二、发散性提问———引领幼儿积极探索

发散性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 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 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班科学活动《老虎钳本领大》中, 幼儿带着“老虎钳的哪些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探索老虎钳的作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 幼儿了解了老虎钳的顶部可以拧钢丝, 中间可以剪东西, 头部可以剥电线皮等作用。这里的提问是开放性的, 没有确定答案, 但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猜测性提问———激发幼儿大胆想象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 孩子能利用已有的, 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 进行预期性的猜想。如科学体验活动《向下落的物体》中, 教师先让幼儿猜猜皮球和彩带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谁先落地, 然后通过自身探索找出答案。猜测性问题激起孩子的探索兴趣, 孩子们有了尝试的欲望, 并急于在尝试中验证。

四、层次性提问———让活动层层深入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从现在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设计问题时应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导入教学, 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逐步加深, 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 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 体现层次性原则。

五、追述性提问———验证中解决问题

传统科学活动中, 更多的是教师问幼儿答, 有时很沉闷, 缺乏活力。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 我们不妨多用一下追问, 教师的追问能激发和保持孩子之间的活力。如在观察《泥鳅吃什么》科学活动中, 孩子们有的说泥鳅吃饭粒;有的说吃鱼食;还有说泥鳅吃菜叶;“怎样才能知道泥鳅是喜欢吃饭粒、鱼食还是菜叶呢?”在我的追问下, 孩子们尝试在装有泥鳅的玻璃缸中分别放入三种食物, 然后看看哪条泥鳅吃了, 就知道泥鳅究竟吃什么了, 我接住孩子抛出的问题又用追问的方式进一步追述刚才的问题, 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六、延伸性提问———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好奇、好问、好想, 是幼儿的天性, 在组织体验式科学活动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 不要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 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 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科学活动《蔬菜是怎样喝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白菜是靠小细管来喝水的, 我设计了问题“还有哪些植物也是用小细管来喝水的呢?”让幼儿扩展想象, 开阔知识面,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延伸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 满足了幼儿好奇心的, 又增长了知识。

上一篇:作文评语的撰写下一篇: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