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巧(共12篇)
提问技巧 篇1
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提高课堂艺术, 就必须重视课堂提问, 讲究课堂提问技巧。在教学中怎么提问, 问什么, 应注意哪些问题, 虽无固定方法, 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要先提出问题, 不要先叫起学生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提问的目的是要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之前先叫起学生,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 很难把思想集中到老师所提的问题上来,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 就收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要启发学生举手, 不要一味指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鼓励学生举手, 先叫举手的回答, 然后再问:“他答得怎么样?谁还要补充?”或依据答题的情况, 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作回答, 并非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答,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很愿意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要普遍提问, 不要只叫好学生
课堂提问要点面结合, 普遍提高。特别是提问后进生要注意把握时机, 创造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各类学生应答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分等次提问。可先叫中等生, 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思考, 等启发了后进生的思维时再由其回答, 难度较大时由好学生“救急”。这样普遍提问, 就兼顾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问得适度, 不要大而空泛
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适度, 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提问题过浅, 学生毫不动脑便能对答如流, 这就不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开发智力。如果一味追求深度, 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泛, 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答起, 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提问要适度, 且具体而有针对性。
五、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
提问的作用是引发思想交流, 应是老师和学生的纵向、学生和学生横向的多向交流。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比如, 以提问的方法温习旧知识,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适当发问, 或只问不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任其思维纵横发展, 或引导学生自己发问, 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接受情况, 去探究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 教无定法, 提问也是如此, 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 把握学生的心理, 讲究提问的技巧, 使课堂更加活跃, 更具艺术性。
提问技巧 篇2
谈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技巧.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老师和同学积极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提问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问呢?下面谈一点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做法,我将它概括为“三要三不要”.“三要”就是:
作 者:吴丽芳 作者单位: 刊 名: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z1) 分类号: 关键词: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注重课堂观察,是听评课的主要手段。而打造高效课堂则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三)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如:讲授《雷雨》时,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喜剧的冲突,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几个小问题,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以课型特点为例,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三)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如:讲授《雷雨》时,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喜剧的冲突,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几个小问题,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以课型特点为例,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提问的技巧 篇5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状况,就务必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新闻记者就应如何提高提问技巧呢?
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
记者和采访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两者之间都感觉很陌生。因此,也容易让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距离感。有经验的记者,一般不喜爱单刀直入,而是想方设法和采访对象套近乎,让对方感觉到眼前的记者和蔼可亲,值得信赖。如此一来,对方没了距离感,谈起话来也自然会滔滔不绝了。
有次采访山区一个女劳模,笔者就使用了这一技巧。在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女劳模,原本就很腼腆,一见到笔者后就更紧张了。还没等笔者向她提问,就已经脸红脖子粗说不出话来了,还一个劲儿地往后躲。为打破僵局,笔者灵机一动,转移了话题,问她:“您这几年不容易,为带动乡亲吃了不少苦吧?手都裂了好多口子。”充满人情味的提问,让女劳模感觉心里暖暖的,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女劳模的羞涩劲也没了。“是呀?每一天睁眼闭眼就是想着怎样给大伙跑销路,可没少受累。哪有工夫打扮自己!”女劳模的话匣子一开,就关不住了。就这样,笔者很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
这也是最能体现记者采访功力的。有的记者墨守成规,事先把采访问题一一列到采访本上,逐条向采访对象发问。这种填鸭式的提问显得呆板,会让采访对象感觉不舒服、不自然,并导致其不愿多讲,敷衍了事。其实,这种事前充分准备并无不妥。但有经验的记者在充分准备的同时,更乐于倾听采访对象的发言,并喜爱从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激情。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认真聆听采访对象的话语,并见缝插针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采访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时,笔者总想让其谈谈自己廉洁自律的故事。但该村支书很谦虚,一个劲地解释说:“哪能自己夸自己。”笔者专心地听支书讲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彩故事”。当他说到自己亲自监工路面硬化场景时,我的灵感来了,问他:“你整天泡在施工现场,顾不上照管有病的老伴,就不怕落埋怨?”
“不仅仅老伴埋怨,还往里多搭钱呢!”
“为啥?”笔者追问。
“没人照顾的老伴一生气,病情重了,又多加了一顿药吃。你说能不多搭钱吗?”支书回答。
“吃这么大亏,你干得还挺卖力!图啥?”
“要是图挣钱,我早就发了。”支书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怎样个发法?”笔者紧追不舍。
“就拿硬化路面来说吧,我还得罪了不少人。有的人半夜敲我家门送两万块钱想揽工程,都被我撵了出去……”支书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详细地诉说着自己拒腐蚀的幕后故事。
结果,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把笔者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全部谈了出来。显然,这次采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用了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的提问技巧。
旁敲侧击外围采访
有的新闻人物,肚子里东西很多,却谈不出来。碰到这种状况,记者不好急于先去采访本人,而就应旁敲侧击,先采访报道对象周围的人,包括这个人的领导、同事、同乡、家属等,了解到足够的材料以后,再采访报道对象本人。由于记者在采访外围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好多事实,即使报道对象自己不愿意说,记者根据已掌握的事实进行实质性问题提问,也能够在较短的时刻内顺利地得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记得采访一位京郊农民企业家时,他脑子有很多东西,但他很谦虚,不想自己出名。应对记者的采访,他欲言又止,东扯西扯,就是不入主题。笔者只好采访了他身边的同事、妻子和以前的同学等。结果,笔者在报道对象不知不觉的状况下,拿到了所需要的新闻材料。
见机行事,直拉主题
在采访中,经常有新闻人物不按记者的提问去回答,而是比较爱“张扬”自己感兴趣的政绩。假如记者打断其谈话就显得有失礼貌,但如任其自由发挥,又让记者获取不到所需的材料。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下,记者应见机行事,直接把话题拉到自己所提的问题上来。
在采访一个回村任职的致富能人支书时,他对笔者的采访主题似乎不感兴趣,老是大谈特谈自己的创业经历。无奈,笔者只好洗耳恭听。当他说到回村任职时的话题时,笔者见机行事,立即反问他:“致富您是能人。可回村任职对你来说是新岗位,需要重新做起。应对新挑战,你有压力吗?”“没有压力是瞎话,但我放着好好的企业不干,目的就是铁了心要带领群众闯市场,走致富路……”正是笔者的见机行事,直拉主题,把支书的话题引入了“正轨”。
身心投入,让其有感而发
笔者有条原则:无论任务多紧急、采访困难多大,都要到现场采访,找当事人采访,而且务必采访充分,否则不写稿。要做到这一点,务必身心投入。身心投入了,就能走近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持续零距离接触;就能感染对方,使对方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吃苦也是技巧。
有一次,笔者去一个镇采访创先争优活动。按计划,采访时刻需要一个星期。但那里的党员听说笔者来采访,心里直发慌,怕说错了话,亮了单位的“丑”。在采访过程中,大家都避重就轻,不愿多谈整改的具体措施和事项。此次采访,时刻紧,任务重,如果笔者“蜻蜓点水”地去一下,“走马观花”地转一转,也能够完成采访任务。但笔者认为:寻访事实真相,是记者的天职。只有眼睛和腿脚的“深入”,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稿子。于是,笔者一对一地和科室党员群众交朋友,促膝交谈,寻找与挖掘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不料,其间笔者的爱人和孩子发高烧,无人照顾,多次打电话到该镇,催促笔者回家照料,但笔者硬是坚持到采访任务结束。为此,爱人埋怨说:“你采访不完,还不好这个家了?”
笔者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感染了乡镇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纷纷向笔者打开了心扉。7天时刻里,笔者顺利地采访了50多个党员群众,并采编成重头稿件在刊物上发表,引发了党员群众的共鸣和高度好评,获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兼顾读者和采访对象,提问彼此感兴趣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被采访人物前,要做足功课。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想一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爱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思考: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想到了读者和采访对象,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当然,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保密,不好问粗俗、猎奇和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进位)》时,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来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效果。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创设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提出了“小猴要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小猪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它俩谁吃得多”这一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朋友明明解决“每份地各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的这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都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实际指导性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提问。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面上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参考文献:
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数学通讯,2006(09).
作者简介:周海燕,女,1980年10月出生,大专,就职学校: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7
一、化难为易, 易中生趣
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 如果一下子提出一个难题, 学生就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就会对问题失去探究兴趣, 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这时如果能挖掘问题的内涵, 将难题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再略加整理, 问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而有些问题虽然浅显, 但又涉及解题的需要, 不问不行, 若直接提出这类问题, 学生会感到太简单, 不屑于思考和解答, 所以, 遇到这类问题就要巧设波澜, 巧问精思, 易中生趣, 便于启迪。
二、选好视角, 抓住时机
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所提问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而且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需要和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为最佳时机, 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教材的关键处, 教材的疑难处, 教材的精华处, 教材的深奥处等都是提问的最佳教学视角;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或精神分散及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 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
三、方式灵活, 角度新颖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 老是“旧调重弹”, 再好的时机也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提问时应采用灵活的方式, 按照教学需要, 提问的方式及内容也要随时变换, 给学生以新鲜感。如, 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教材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提问等。
四、处理答问, 反馈调控
实践证明, 学习者只有吸收信息, 通过反馈和评价, 知道是否正确, 才能顺利学习。如, 教师不及时将评价加以强化,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受到尊重, 久而久之, 自信和兴趣都失掉了, 这就是失败的开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时, 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 把问题补充完整;当学生的回答只是浮于文字表面, 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开拓学生的思路, 加以引导;当学生不能或不肯回答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 降低难度, 消除自卑, 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8
一、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的效果, 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 及时回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 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 质疑相吻合, 并在学生有思、有疑, 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么样表达之时提问。此外, 就是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时, 通过提问, 突出重点, 解决难题, 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 已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之中。这时老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 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提问对象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因人而异, 适度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提一些浅显的要求,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让他们找出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做了些什么事?这样一来, 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了。这时, 老师要适时地给予赞扬性的语言, 增强他们的活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优势, 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思维的题目。如在分析《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大臣和百姓看着皇帝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 却无人敢说出真相, 最后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骗局呢?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 对于里面的情节, 大家都了如指掌。但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积极性较高的同学才能马上投入到课文情节当中去认真思索, 以获取答案。
这两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标,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关键上来, 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9
关键词:准备,技术,采访,提问
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就是采访。此行业需要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采访对于一篇好的报道是多么的重要。采访的实现需要人们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它包括采访双方的思想沟通和信息传递。好的采访能看出记者的能力还能展示个人风采魅力, 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人们所推崇的。由此可见精湛的提问技术对记者是非常的重要。
身为记者, 怎样才能精彩的提问而且受人们喜爱呢?
1 目的明确, 清楚自己自想要知道什么信息
记者需要记得从广大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知道人们渴望了解什么, 只有奔着这个方向提问, 报道出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 并且做到采访深刻且有思想内涵;若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开场白也必须围绕主题, 这样才能完美的完成任务。
2 现场采访的准备工作举足轻重
若采访双方沟通交流顺利, 那么采访无疑是成功的。所以, 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比如, 提前通知被采访者在采访时可能被问的问题, 让被采访者有准备的应答, 以防出现一些尴尬情况。众所周知, 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 记者充分准备了访问就会顺利圆满的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要简洁并且通俗易懂, 这样广大听众听起来才会舒服, 毕竟报道就是给群众听的。
3 提问时要有逻辑很重要
与所有的道理很相似, 提问也需要层层递进, 这样就容易很自然的被接受。有逻辑性就是遵从人们普遍的思考习惯, 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来提问事情的发展, 或者由目的找原因, 按一定的次序发问。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便是, 若被访问者故意偏离主题时, 采访者能及时发现并且回归, 或者采访者访问受阻时也能根据逻辑来继续采访, 这时增大了成功率。如果像雪花一样零零碎碎的提问, 听众就不能很好地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被弄得一头雾水, 也很可能会导致采访者方寸大乱、焦虑不安、令人生厌。
4 采访者需认真对待并且尊重他人, 具有良好的素质
记者是求知者, 被采访的人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人, 即是老师, 对待老师需要谦恭。认真并且虚心请教, 老师就会和蔼的把自己知道的传授与学生, 每个人都想要他人尊重自己, 想作他人的老师, 这是天性。同时, 语气要和谐亲切, 这样才不会阻碍思想, 让思想自由飞翔, 达到畅所欲言的效果。人生来平等, 一个人是不愿意对一个平等的人仰视, 当被采访者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时, 就意味着访问就要无法进行了。因此, 尊重他人要时刻谨记。
记者需要有高度的热情来时双方产生共鸣达到融洽, 他同时还需要具有自信心、大方得体, 这样的气质会让被采访者欣赏, 对记者产生好感;还要有意志力, 当被采访者拒绝时要顽强地坚持下去, 不要被他打败, 这样就会打败对方, 感动对方;最后, 灵活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对方回答问题。
5 提问因人而异
树叶每片都不同, 指纹人人有异, 性格也是各不相同。面对不同的采访者就必须采取不一样的策略, 可以在准备期间去打听其为人, 或者在访问开始前仔细观察、试探, 以了解其性格。最理想的是让人感到采访人是他的老朋友, 能够在他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借鉴
5.1 直截了当式
此法适用于两类人, 一类是记者的朋友, 非常熟悉;另一类是老练精明的人。前者由于熟悉, 就不需要客套打官腔, 直来直去更能获得朋友的信任, 配合记者完成任务, 增进感情。后者则就像是如来佛祖, 在他面前还是不要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 坦率地面对更能博得好感。
5.2 做一个引导人
面对大场面很多人都会紧张, 甚至出现死机状态, 不知所措, 这时就是记者展现个人实力的时候, 用记者灵活的头脑和能起死回生的嘴巴来让被采访人回归自我, 比如他紧张时记者就要表现的特别放松, 被采访者对人冷淡时记者则用如火的热情把其燃烧, 让被采访者无形中受到记者情绪的影响。
5.3 多种提问方法相结合
有时所提问题的回答是广泛的, 概括性的;但有时是闭合的, 只能有几种选择, 如是或者不是等。两者均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相结合后会互补, 使访问顺利。
6 采访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6.1 具体的提问被采访者
比如了解在事情发展中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把事情发展到最后的。若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就要让其尽情的描述, 让他的经历展现在大家面前, 观众从中体会其中的惊险刺激, 跌宕起伏, 这就完美至极了。
6.2 时刻谨记主题
采访一般情况都是分秒必争的, 它可以真正称得上速度时代的代表, 快节奏的反应, 短短几分钟就要字字如金, 信息充沛, 偏离主题则是最大的浪费。同时, 也浪费了亿万听众的宝贵时间, 因此, 提问需慎重。
6.3 访问时全身警惕
眼睛是心灵的反应, 从人的肢体动作可以反应心理, 这是心理学中的常识。若记者能捕捉这些外在的反应则能准确的抓住被采访者的思想使其自然倾倒出自己所知道的, 表现真实的自己, 事情的真相则会真实地呈现, 报道就达到了效果。
6.4 结束前确定细节
重复先前的提问可以确保自己的报道准确, 不会因为小细节而造成大的失误, 尤其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再次确认, 准确的报道是对一名记者的基本要求。回顾还可以补充遗漏的问题, 使之画上完美的句号。
7 结论
总之, 新闻采访提问考察了采访人员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是对一个人的整体考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采访者需要不断的研究, 可以研究被采访者的心理, 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习惯、心理等都会随之改变, 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知识文化, 这样才不会与时代脱轨。任何事物脱离时代都不会被大众所喜欢, 作为新闻类的工作者, 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报道进步的科技、进步的思想、新潮的想法等。因此, 新闻采访者必须不断提高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11) .
[2]李京芳, 李长江.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长治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冰.浅析新闻采访提问的技巧[J].当代矿工, 2011 (7) .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面对提问?现谈谈体会。
一、抓住机会,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钟时间,但如果用图像只需1/3的时间,用图画需要1/2的时间。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多数时间是通过情景对话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形象鲜明而生动。有效地缩短了学生接受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乐趣,多难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不再难,枯燥的知识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但是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使他们保持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单调的教材内容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同时多媒体教学的知识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提高,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教学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趣的同时,还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一)可增加信息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以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办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板书,然后费力地讲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且积极。
二、提问要变直为曲,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则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这样的提问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风筝》一课中结尾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针对这句话,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而又为什么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句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深刻地揭示出了“‘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悲哀,无可摆脱的。只有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见不到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而‘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更是指心头的悲哀。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三、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解,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的形式,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接受新知识。学生学起来不费力,易于接受。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既不费力,又省时间,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可突破教学难点,省时省力。
初中生的思维并不全是抽象思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因为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所以很难突破,造成老师在教学上的一些困扰。为了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给学生们以直观的印象,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上帮助最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用语言难以表达和解释的现象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情景再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可以说省时省力。例如:对说明文颜色的介绍阅读中,如果单纯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八种颜色的特性,使用多媒体则不然,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各种颜色,再配以生动的Flash动画做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视频,之后做一些适当的练习,我们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能记住所学内容。
总之,多媒体技术使初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它的运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多媒体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培养兴趣。不仅如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再难,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自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用爱心播撒阳光,让课堂焕发光彩
端木彩霞
(新郑市八千乡第二初级中学,河南新郑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蜡烛光亮太弱太暗,老师应该做太阳,让学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老师心中的阳光在哪里,就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里,就在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里,就在良知和责任里。
一、用爱心让学生更向师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首先,要求老师有爱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爱。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要面子,这是中学生的共同心态,要把握好。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经常用成功人士的故事启发学生形成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好品格,比如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的故事。学生出现的缺点、毛病及发生矛盾时,老师应先自控,再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切不可抓住缺点不放,狠狠地批评一顿。当然,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严肃、严厉不能过了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相信学生也会喜欢你教的学科。
二、实施自主教学,推行成功教育
根据现在学生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总是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安排时间,提前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长负责制,荣辱与共。组长围绕预习任务、学生的不同程度给每位学生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组长不断督促和帮助。上课时,都给予展示的机会。为了本组的荣誉,有了充分的准备,谁又甘心落后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当学生有了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看到学习语文的未来,聚沙成塔,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意义,或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教育意义。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可能回答上。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
三、师生和谐共处
课堂上,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内心沉重,总有惶恐感,那么他们怎能自主呢?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心里有“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大胆与老师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习惯给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敢于交流,常常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微笑,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像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那样,给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有感情的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大胆探讨、发表见解,让学生敢说敢讲。我从不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强加于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怎能不灵活?思维的闸门怎能不开启?怎能不迸溅出智慧的浪花?
课下,我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学习问题,都是我观察到的,我会抽时间,及时帮他们解决;要是学生主动找到我了,我更乐于帮助。一测前,我班徐春远就是一例:他父亲买了辆车开出租,一天,在路上出了事故,车子被暂扣了下来。周末回到家,发现车不见了,亲戚朋友还送钱来,尽管父母装作没事,但有心的孩子还是看出了问题。返校时闷闷不乐,晚上就找我说了心事,我和他的家长电话沟通后,觉得隐瞒不是办法,决定将问题换个角度说,就这样,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释然,露出了往日的笑容,学习状态转为正常,还在一测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年级第12名。
四、适当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满分作文》《名人名著》《意林》《青年文摘》《读者》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思维能力了。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还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联想、比较、运用。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巧定教学切入点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们可以先找出课文中的“文眼”或总特点,再进行提问,让学生讨论“文眼”的含义,归纳课文总特点的具体表现。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可以提问学生:天赋极高的方仲永为什么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的结局?教师应引导学生扣住文中有关语句加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力求得出全面客观的评论。这样,学生至少可以从“秀才”、“邑人”与仲永之“父”三个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2]徐国英,高春利编著.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一、冷不防提问
冷不防提问指的是在任意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不管学生是否举手,点名学生回答。目的通常是在学生走神之前让其积极参与。比如,在课堂刚开始时点名提问学生一些以前所学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冷不防提问能给课堂带来几个关键益处。首先,使教师有效、系统地检查到学生处于何种掌握水平;其次,增加了教学进度与速度,不必提问后再巡视课堂上等待举手的学生了,那种单调乏味、没人想发言的情景不会出现;最后,能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他们可能随时被提问,老师也时刻关注着他们。
冷不防提问是一剂良药,它是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每天都用好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冷不防提问,否则会变得具有可预测性,那就不叫冷不防了,相应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便会减弱。另外,使用冷不防提问时要用积极乐观的语调,以此表明教师希望营造所有学生参与的氛围。
二、适当强化提问
强化提问指的是教师问一个问题,全班学生或某个集体共同大声地说出答案,通过你提问他们共同回答来构建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
强化提问的一个有效方式是教师提问一个学生问题,当他给出了准确答案后,再要求班上所有学生重复这个答案。比如在数学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学生常忽略应满足的条件,在教师通过例题纠正后,可提问一个学生: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正二定三相等。之后,教师对所有学生再次提出该问题,让他们大声整齐地回答清楚,这样会让他们知道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强化提问通过有力的方式来建构学生的服从行为,从而强化了教师的课堂掌控力。当然强化提问也有不利的方面,会使一些学生浑水摸鱼,不能有效地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
三、连续提问
连续提问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迅速提出问题,有某位同学回答,教师通常不会降速以讨论答案,如果答案准确,教师就会问另外一名学生新问题;如果答案错误,教师就会问另外一名学生同样的问题,然后继续向前。如此快节奏地出人意料地复习基本知识技能,并给予学生大量的参与机会。比如在章节复习时,教师便可准备一系列的问题,以连续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
连续提问经常包含冷不防提问,如果愿意也可以让学生举手,迅速提问自愿者,同时也包含任何水平与类型的问题,但教师很少停下来讨论分析错误答案,而会要求其他学生来纠正,其目的是总保持节奏,不断向前。连续提问几乎总是快速提问一些基本问题,通常复习时用得较多。
四、等待时间的把握
教师提问后通常不要着急让学生给出答案,而是有策略地延时几秒,学生在少于1秒的时间内得出的答案并不是他们所生成的最成熟的答案。等待时间的缺乏使教师在学生讨论好答案之前,浪费更多时间在处理糟糕的答案上,而等待一定时间确保得出高质量答案会节省不少时间。
研究表明,提问后给学生3到5秒的等待时间,以下的事情就可能发生:学生反应的准确性增加,不做反应的学生减少,自愿回答的学生增多,学生在答案中使用的理由、依据更多,让学生形成追求成功的习惯。其实,等待也在有效地教学。
五、尽量避免悬空、匿名的问题
什么是悬空的问题呢?比如:“这个题目为什么这么做?” “哪种方法更好?”教师提问后,如果没有指定某人回答,那么由于学生知识、认识水平差异,他们可能会喊出各种不同答案,此时,他们的回答毫无秩序而言。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任何提示、指导,教师只不过提出了没有任何说明的问题,其结果是获得少数学生做出的混乱、分散的回答,很多同学可能一头雾水。
所谓匿名的问题如:“谁能告诉我这个解答错在哪?”“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你们都听懂了吗?”在以上问题中,所有学生都被匿名了,没有人的名字叫“谁”“有人” “你们”,他们不知道教师和谁说话,也不知道是否该做出回答,和悬空的问题一样,使用匿名的问题必然会导致课堂混乱、松散和无序。因此,教师提问的对象要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名字,以避免被其他学生无故打断。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渠道。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明准确的思考方向,既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会收到不同效果。正确处理好课堂提问,意义非凡。◆(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小议课堂提问技巧 篇12
一、激发兴趣,注重词句技巧的运用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可以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矛盾”。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矛盾”(问题)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文中出现“父亲过铁路买橘子一节”,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一环节体现了什么精神? 那是非常没意思,令学生乏味的。 如果教师能抓住连续的动词做文章,让学生把握:“蹒跚”、“探”、“攀”、“缩”等词所表达的感情,就具体多了。 顺着这些往下体会, 学生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能充分体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简单且饱含感情,以动写情更感人。
二、出其不意,注重问题设计的引导性
课堂的提问直来直去,启发性差,假如我们把问题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跳跃 ”起来 ,这样一定可以回答问题 。
如在《社戏》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尾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问:“罗汉豆真的很好吃吗?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好豆”在这里该怎样理解呢? 又如:李老师紧张工作了一天,下午放学时刚宣布完下课,王影飞似地跑到她面前“抢”过她手中的讲义就向办公室跑去,“抢”字又体现了什么呢? 到这里,经过老师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罗汉豆的好吃自然理解了。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达到“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难易转换,注重不同层面的挖掘
老师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
如《再塑生命》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学生马上可以答出:“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有爱心、耐心的老师。 ”接着问:“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学生会回答:“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再塑生命’这一题旨的?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最后,教师就顺延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呢?”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怎么会困难呢?
四、灵活学习,注重设问技巧的妙用
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 他们会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 就像高尔基,他笔下的海燕是怎样的? 它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海燕,而是巧妙地通过对海燕的描述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同时号召人民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要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再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只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故事吗? 不,它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骄傲自大却不被看重的人大有人在。 要怎样看待呢? 这样一层一层地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只要谦虚做人,就一定可以实现所有愿望。 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就会有新发现、新感受。
五、关注情感,以“情感”因势利导
有效的课堂提问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 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
如讲授《散步》一课时,可以通过情感熏陶设计问题。 如:先播放体现亲情的音乐,提问:同学们从中听出、悟出了什么?音乐和文字的有力结合,本身就会催化学生的感情思维,再加之这样的题目引导,效果肯定差不了。 最后我让学生用名人名言总结感悟亲情,起到了深化主旨的目的。 (举例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经历的平凡的日子里,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的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更爱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
六、关注全局,让学生全面成长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既让优等生“吃得好 ”,又让后进生 “吃得饱 ”,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
如教《我的老师》一课时,可以因人而异,对差一点的学生提问:“我的老师是谁? 我们之间经历了什么事情? ”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表达了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思考:“你将怎样将这种感情进行深化和延伸,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 ”
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提问技巧】推荐阅读:
简历提问技巧07-31
课堂提问之技巧07-16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09-11
记者的提问技巧11-0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05-14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05-30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05-31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06-10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06-16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