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共12篇)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获取教师的启发引导类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笔者谈一些有关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一、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学生,不能老是指向几个“得意门生”,不要让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特别要鼓励中下等生大胆发言。应该给各种层次的学生以“出头露面”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音乐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这问题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从弱到强再到弱。”所以回答的机会就给他们。当然这种问题质量不是很高,必须通过更高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描绘了纤夫怎样的情景?”这种探询,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力度层次的演变,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深刻地领会了主题思想,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培养整体意识。
二、问中有导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首乐曲老师听过多次,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这首乐曲第一次听和第二次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不知你们听后感觉怎么样?”“这首乐曲我非常喜欢,但总有一点遗憾,大家听一听,你们能找到使老师遗憾的地方吗?”学生的腰板挺直了,耳朵支起来了,眼睛睁大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送别》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你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歌曲或器乐曲?(2)你经历过送别吗?谈谈当时的情景。(3)请同学们从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中挑选一首为国画作品《送别图》配乐,并说出理由。(4)最后小结: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送别时的情绪也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设计有层次,逐渐深入,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感受体验
如果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音色。比如《渔舟唱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提问一些问题,如:“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如果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如:“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如果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学生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就会更为关注、印象会更深。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达到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
四、深入浅出
在很多的音乐课堂上,当学生欣赏完一首歌曲时,老师就问“歌曲好听吗?想学吗?”学生就机械地回答,“好听,想学”,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没有深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很被动。听完歌曲后,如果老师问:“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就比较广泛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觉:比如节奏、速度、旋律、情绪等。而说到游戏歌曲、网络歌曲等,这就要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比较主动,当学生谈到“歌曲好听”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好听在哪儿?(为什么好听)”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去考虑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歌曲上来,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歌曲进行分析:节奏欢快、歌词好听、旋律优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五、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前,如果先提问乐曲作者或音乐体裁、音乐要素,学生就会张口结舌,解决问题也很被动。先放音乐,听完曲子后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乐曲吗?你在何时何地听过?”学生们就很兴奋,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颁奖典礼上听过。”有的说:“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听过。”还有人说:“我哥哥结婚时就播放了这首曲子。”趁他们兴致勃勃之际,我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场合放这首曲子吗?”这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就引到分析音乐要素这个教学环节中。
六、语言变化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富于变化,根据课堂的情绪,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说法和高低适度的语调,这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发言。如:“哪位同学来试一下……”“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想过没有……”“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好……”等。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对学生的要求,一般宜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可搞“突然袭击”,先放音乐,听后突然提问,请学生马上回答,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谈起,要先向全体学生提问,再指定个人回答;要培养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清晰;要适时给予肯定、纠正与补充。
七、提问时机
首先提问不能滥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用在关键处。切忌随意问比如“好不好?”“对不对?”这样一问齐答的方式要设计一些让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动脑筋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提问又不能完全拘泥原设计,要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应墨守成规,一问再问逼学生就范,而应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看法。其次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不能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超出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或提问过于复杂都不合适,那样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提问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提问后释疑的时机要恰当。一般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有效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Dantonio, 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邵祖亮,编.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 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有效提问,艺术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 (Dantonio, M.) 等, 著.宋玲, 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 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邵祖亮, 编.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2
来源网络
论文导读::大量无效提问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战略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分层提问。论文关键词:问题的深浅,无效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分层提问,创设情境提问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因此,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乃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我在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很有必要对“问题”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1、违背适度原则,问题太浅或太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提问题浅是指没有“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反过来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深奥,学生又会无所适从,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初三教学中,复习到“关于公平与正义”这一专题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公平正义的认识?”结果很多学生都联系自已生活中的事来谈,如“我自习课没讲几句话就被老师批评,而其它同学讲了很多话老师都没说,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提问就过于肤浅问题的深浅,容易让学生对公平的理解停留在琐碎小事上,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另一种提问是:“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重大时政分析国家哪些举措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国家重大时政的分析,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个提问的范围太广,学生一时很难具体回答,教室里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不妨这样引导提问:“你们现在还需要交学杂费吗?国家为什么要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落于俗套,有一定理论高度,有讨论价值,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明确了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
2、提问过多,大量无效提问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就会占去学生阅读、练习的时间,使学习的环节不能相连;另一方面教师抛给了学生一串问题,但他们还要关注教学进度,就很难给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夹生的、肤浅的。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节时,有老师从上课起就开始挨个提问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什么挫折,如何应对,一节课下来提问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但每个学生都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又要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即可:①什么是挫折?②说一说你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③今后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想一想要怎样面对?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三个问题,既可承上启下,巩固前一节课“少年能自强”,为下一节课“挫折面前也从容”打下基础,又可以给学生充分时间来体验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表论文。
二、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技巧
1、战略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有些老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提问好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教学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选择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对较容易的问题可以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留心学生的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
2、战术上要区别对待,分层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遵循《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要区别对待,分层次,有选择的向学生提问,以保护学生自尊、增强自信为目标。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这一知识点时,假如让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为什么自负自卑者所追求的目标必然失败呢?”则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以致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深浅,使他们的心里蒙着“自己是差生,必然失败”的阴影。反之,如果向学习好、脑子反应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肤浅,如“你的自制力与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相比,是不是有了提高?”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探究。因此,政治课的提问应该分层次,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认识的负担,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获得成功的体会。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直接提问与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的间接提问相比,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促进思维大不相同,后者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前者。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首先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或事物,另一类是近期发生在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提供新闻、社会热点等情境,巧设悬念,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讲九年级《科教兴国战略》一课时,可根据世博会、亚运会的情境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与艺术 篇3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所谓的“导”即引导、指导,恰当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找到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教师想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课堂的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多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荷塘?
2.作者的行踪顺序是怎样的?
3.游荷塘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4.根据作者的游踪,分析其感情的变化。
5.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荷塘月色?
这些问题基本涵盖了课文的全部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也能激起其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问题应掌握适度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适时适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的设置应适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才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把握住一个度——难易适中。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就对答如流,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的心理,思想上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反之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提问应该难易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
例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后,给学生印发了朱自清的另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绿》,并指导其自主学习,同时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比较问题:
1.《荷塘月色》和《绿》在抒情方面有哪些手法是相同的?
2.这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三、问题应具有连续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分解,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步步引导,由一个问题的解决逐步引出新的问题,同时学生思维由原认知水平上向纵深发展,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我设计了几个连续性有梯度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拿来”是指什么而言?那么“拿来”的方法又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性何在?最后“拿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这一连串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通过动脑认真思考,再由老师进行点拔,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拿来主义”的含义,也明白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这样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应强调全面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还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效地利用现推行的导学案模式,让学生预习好所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不失时机的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难度较大一些的问题可以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反复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艺术手段和技巧 篇4
一、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设计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五性”, 即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起来。问题的“目的性”:设计问题时, 应服从教学的目标, 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问题的科学性:提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 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问题的启发性:回答启发性的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针对性: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与坡度
设梯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难度, 增强学生信心;挖深度, 探索学习规律;抓广度, 促进整体发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性和方法的手段。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 或作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
四、积极评价,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 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教师要用善意的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段、劝勉温暖的言语,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五、教会学生质疑提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其次, 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好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2、相关性: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为进入到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关注,形成悬念,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或具有挑战。
3、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导入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设计导入形式,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内容。
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效度 :就是有效性,也就是看导入是否能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服务,与教学内容一致。
2、参与度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实用性 :便于操作,简短易行。
三.课堂导入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2.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1
语文课堂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意思的课堂,语文课堂提问,历来被称为一门艺术。因为它不像数理化那样,需要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很多的习题演算。语文课堂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鉴赏某些文学作品,来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家聊一聊,说一说。所以,想象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很唯美的,很活跃的。事实并非如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依旧不够有生气,随处可见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唾沫飞溅,可是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这个在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教师的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什么会这样?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该怎样为师生对话搭建一架梯子,打破这种沉闷的课堂模式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心得体会:
一 、提问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形成共鸣
在特定的语文文本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形成共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来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我最先问的是辛弃疾在此词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感情?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于是我点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他们的答案大多数都是辛弃疾很爱国想建功立业等之类的感情,对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情没有理会。于是我紧接着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弃疾,你很热爱打篮球,并且你也觉得自己可以在本次的班级与班级的小组赛中肯定会表现出色,所以你很想参加。可是因为你的某次无意之举得罪了体育委员,于是他就不让你参加,你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想倾诉给我们听?”问题一出,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话题,学生便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家瞬间就知道这是很郁闷的一种感情,为何郁闷?因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却没机会去实现梦想,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答案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这一次的课堂实践证明,由情境带来的提问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再比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讲完了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景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自身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感情吗?”有学生讲到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所歌唱的伟大父母之爱,在生死一瞬间,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也有学生讲到了某个父母割肝救子的故事,让孩子重获生命。这种体验式的问题让学生拥有的是与文本充分对话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走进斑羚的心,感受到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感人的人性光芒,对照人类,反思自我,从而构建起来的是崭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我想这样在老师提问的带领下思考的语文课堂才是内在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课堂。
二 、提问后要有启发思维的再提问,活跃思维
有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主要就是知识点的灌输,一堂课下来,只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要点的讲解,问题刚刚提出没几秒,就示意学生回答,事实上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可能连问题都没听仔细,你说你怎么让人回答问题,更别奢望有人会举手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他对文本的理解了。也有教师说了,我问了问题,哪怕再给学生十分钟时间思考,也还是没人举手回答的。我觉得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了,作为教师,面对学生遇到问题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再次发问是十分必要的。这里说的再次提问,绝不是简单的将问题重复。而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启发式地提问,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的过程,为回答作准备。
例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这篇课文提到了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我就问学生:“文中乡人的问话起什么作用?”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这么一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涉及到关键。这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再次发问:“要理解这句话出现的作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句话从课文中抽出,体会文章意思有没有区别。”于是学生比较有这句话和没这句话的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这句话,读者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他是为国才去的。另外还可以再启发提问,对待国难的态度,乡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曹刿是忧国忧民积极参与,从这一比较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我最初提问的答案了,原来乡人是起了一个衬托曹刿形象的作用。
再如,今年我刚接手新的班级,在教学初期,因为对学生的程度不太了解,在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候,我问,这篇课文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因为学生对于“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认知不清楚,问题抛下去,竟然没人理我,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的也是比喻拟人等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所以我给学生解释了什么叫做表达方式,它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这时候学生对表达方式有了一种认知,再次阅读课文进行思维,寻找回答我提的问题的答案,有的找到了描写,有的找到了议论,之后的课堂回答气氛较之前好多了。
三、提问要注意拓展延伸课堂,设置悬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延伸、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如果教师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去规范学生的头脑,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所拥有的不再是自己的思想,这岂不可悲?更何况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龙活虎的有个性的青春少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拓展延伸。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课文中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文章: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或是表达需要经常将文章的某一处写得比较简洁,甚至进行省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应适时抓住这些“留白”的地方进行拓展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在对文章主题分析时,大多数的老师可能会以范进中举为分水岭,以他前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周围人员对他态度的改变来概括主题,比如胡屠户张乡绅的前倨后恭,通过周围人态度的改变来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我在备课的时候通过仔细阅读,发现文章中还是有留白之处的,我注意到了文章中范进的一些亲人都有出场,有范进的老丈人老母亲妻子,唯独没有提到范进有无子嗣。要知道这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据文中描述范进已经不再年轻了,至少是四十岁以上了,可是这样的年纪为啥没有一男半女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的疏忽吗?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把在研读课文时发现的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究竟。也很想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讨论大致统一得出这样的结论:范进正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来实现荣宗耀祖的梦想,甚至连最最重要的生孩子这件事都没空去做,蹉跎了岁月,足以见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多深。这样非拓展延伸的提问,对主题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所以一旦高中,喜极而疯也是常理之中了。我想通过这样对文章中留白之处的研读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上《出师表》一文的时候,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诸葛亮这么忠心耿耿、情真意切地写完《出师表》后,带部队北伐去了,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他成功了没有吧,那到底结果如何呢?今天老师就用一首诗歌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出示了杜甫的诗歌《蜀相》,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学生要得出诸葛亮北伐是否成功的答案,必须得先读懂这首诗歌才行。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增长了课外古诗的积累,当学生们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时,相信对诸葛亮这种英雄情怀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和理解了吧。
四、提问需要有梯度地螺旋上升,先易后难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深文浅问,浅问深究,直事曲问,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苹果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的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还是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这一课在讨论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就从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一相对好理解的高潮阶段讲起,先问了这几个大众化的问题:“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当时他重复说了哪些话?(好了!)”顺着学生的回答,再问稍微绕点弯的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后是什么‘好了?‘好在哪里?中举前又‘坏 在哪?”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很快就得出:中举后的范进一切都好了。有银子、有房子、有米、有鸡,有酒喝,还有权势。中举前生活一贫如洗,穷困潦倒,整日饥肠辘辘,邻居不理睬,岳父任意辱骂。此后再进一 步引导深挖:“造成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就有钱有势,爬不上去的就潦倒一生。如此巨变,难怪他会乐极生悲,癫狂发疯,可见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文章
讨论到此,通过三个步骤提问来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牢固掌握夸张、对比、讽刺等艺术手法,这些问题学生都理解到位了,课也就可以结束了。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提问教学。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就是教师要会提问。而好的有艺术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提问的作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模式才会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教”与“学”、“师”与“生”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教材” 与“教法”的潜在魅力被挖掘出来,和谐统一,教学结构也就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14.
[2]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4](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6]曾令格.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物理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技巧 篇7
一、提问的功能
1. 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上提出好的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一些新课导入时, 提出问题, 让学生留有疑惑,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投入。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课中, 我提问:“轻重物体哪个下落快?”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学生在现实生活观察到的现象有所不同, 这就出现了矛盾, 学生发现一直以来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探索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下面的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2. 创设问题情境。
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学习的过程围绕主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在解决过程中又需要将主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一切的教学活动, 如对问题结果的猜想和假设, 为验证结果而收集事实和证据, 进行推理和论证, 作出解释和评估等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实验探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一课中, 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 如三个物理量关系如何探究、怎样得到小车加速度、怎样控制外力、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实验中误差分析有哪些、如何处理摩擦力、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等。在提问过程中, 学生将这个实验的关键点都抓住了, 那么在下面的实际操作时就会明确步骤, 顺利完成实验。
3. 促进沟通和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这构成了围绕问题的交流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别人的想法, 从而更加激励学生的思维, 促进沟通和交流, 共享思维的成果。
4. 培养问题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不仅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 而且总是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这些事物, 提出探究的问题。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 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学习提出问题的途径、陈述和评价问题的方法,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设计
提问不是都具有启发性,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等同于“提问”式, 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 只是表面的热闹的问问答答, 就不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范围和体系为依据,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思维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这些关键一般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比如与“速度”的概念比较后, 引入“功率”的概念, 在衔接处可提问:“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第二, 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如“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力是否就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如一位老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
演示 (1) :一辆车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 (2) :一辆车 (轮子朝上, 倒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师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 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师提问2: (1) 与 (2) 现象中, 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 (3) :一辆车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师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 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师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 而且很长很长, 同学们推理一下, 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有力物体必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 这样的提问很有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 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 逐步搭建问题桥梁, 让学生能顺藤摸瓜, 自主寻求答案, 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 在实验的要害处。如“沉浮条件”教学中用盐水中的鸡蛋进行实验, 在浓盐水中倒入清水, 鸡蛋由浮到沉, 接着问:“如何使鸡蛋上浮, 为什么?”
第四, 在问题的变通处。如学生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后, 提出:“如何简单的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设问, 容易克服思维的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提问的技巧
1. 提问时机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教师启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因而, 在课堂上必须体察学生的思维动态, 发现学生的问题, 适当地提出问题。
2. 提问对象的选择。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要使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用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提问, 因材施教,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
3. 提问方式的选择。
通常要考虑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还是从侧面提出, 是从问题的正面提问还是从问题的反面提问, 是针对重难点反复设问还是针对一般内容稍作发问, 是针对同一内容层层追问还是针对某一些知识设计一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会有不同的效果, 选择适当的方式会提高提问的质量。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篇8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自,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可见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 提问是一门讲究技巧的艺术。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艺术地运用提问技巧, 构建一个更实效的、更有激情的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略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构建提问的“支撑点”, 高屋建瓴
“支撑点”原意是指事物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提问中, 问题的“支撑点”是相对于课堂上一些习惯性的碎问、简单的追问和随意的连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如教授《柳叶儿》时, 我就从“那些天, 全家最乐的是我”这句话入手, 构造了问题的支撑点:“当时正处在自然灾的严重时期, 作者为什么还会感到乐呢?”让学生自己开放地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 发现了“我”的“乐”是因能展示自己爬树的本领, 能够吃柳叶儿, 能够抢柳叶儿。而且通过这一问题, 加深学生对“乐”的理解, 这种乐只是苦中作乐, 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水道渠成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以上过的公开课《愚公移山》为例。这是篇寓言故事, 课文的重点之一是要告诉人们一个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一寓意的揭示是靠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完成的。在设计教案时, 就以此作为提问的支撑点。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我认为愚公是一个%%%的人, 因为%%%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后, 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从移山的困难角度作答, 如“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愚公面对这些困难毫不畏惧;有的学生从众人的态度作答,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 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智叟截然不同, 感染了他身边的人;还有的学生从移山的结果作答,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愚公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人, 连天地也都被打动了。这个作为支撑点的问题涵盖文本, 内容广, 整合力强, 不仅解决了课文的寓意, 而且使学生发现了本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把“移山的困难”“众人的态度”“移山的结果”等琐碎零散的问题一个个交给学生, 我想学生也能在文中找出答案, 但这样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会成了老师和学生间简单的一问一答。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要提在关键处, 问在要紧要点。有效简化教学头绪, 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使教学内容于简约中表现出丰富, 于明晰中透露出细致, 真正构建一个实效的课堂。寻求设计“支撑点”的过程, 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深入解读文本、研读深思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放弃才有选择, 只有选择才有“优化”。
二、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激活心智
赞科夫说,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当学生对某个知识感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并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种自觉性的行为,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教师的提问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唤醒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需求, 激活他们紧闭的心智。
如在讲《斜塔上的实验》时, 我用一个实验导入。看到我手中的“毛钱管”, 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我乘势提问, 当我竖起试管, 管中的羽毛和钱币哪个会先到达管底?初一的孩子还没学过物理, 很多同学都凭经验认为钱币先落到管底。我演示了实验, 当看到两者同时落在管底时, 学生惊叹不已。我乘热打铁, 告诉他们第一个做这个实验的人是伽利略, 并问他们是否想知道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 学生的兴趣点已从实验转移到了伽利略这个人物身上, 于是我让学生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在兴趣的驱动下, 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纷纷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发现了伽利略有着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 有着不轻易相信权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解决了课文的难点。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或充满悬念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发现学生在回答关于第二小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是按什么顺序, 用什么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的问题时, 情绪并不是很高涨。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 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百草园, 你会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立刻激起千层浪, 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学生回答“我要爬到石井栏上去摘桑葚”, 我赶忙提醒他“那你可要当心啊”, 立刻有学生附和道:“对啊, 石井栏太光滑, 会掉到井里去的。”此言一出孩子们哄堂大笑。我趁机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所选用的形容词的精妙。有了前面学生自己的体会, 他们很快发现“碧绿”“光滑”“紫红”“肥胖”等词语, 都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 也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喜爱之情。还有学生回答“在百草园我可以大饱口福, 吃桑葚, 吃覆盆子, 还可以吃何首乌的根”“覆盆子的味道如何啊?”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又酸又甜。”还有孩子补充道:“味道好极了。”全班笑作一团。“味道都品尝了啊, 那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物呢?”“味觉。”学生答道。此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他描写角度, 水到渠成。有学生回答:“我要是在百草园里, 什么都不做, 就躺在高大的皂荚树下, 在茂密的树荫下听蝉儿鸣叫,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倾听一切大自然美妙音乐。”“哎哟, 你真是个懂得自然, 会享受的孩子!可是你美好的愿望可能实现不了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学生立刻从课文中发现了答案, 蝉是夏天的景物, 而油蛉蟋蟀是秋季的景物。这时学生就明白了景物描写的顺序。我接着追问道:“刚刚这位爱享受的同学和这那位爱吃的同学, 他们所说的大自然中的景色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轻而易举就发现作者由植物写到动物, 由静景写到动景。同样一个知识点, 两种问法, 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区别仅在于, 后一种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了他们紧闭的心智, 更放飞了他们被囚禁的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愫。这, 不正是鲁迅先生撰写此文的目的所在吗?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如能以一颗细腻的心体味学生的情感, 在枯燥的知识点中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必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思绪的涌动, 实现活跃高效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会事半功倍。
三、关注认知的“困惑点”, 激活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如果老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困惑,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 则学生必然会再次深入到文本中, 进行积极性主动的思考, 拓宽思维的空间, 深化思维的品质。
如在讲授《敬畏生命》一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生命繁衍是无私、执著、不计成本”, 自以为完全读懂课文的时候, 出示了文中的这段文字:“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几乎是第一次遇到生命呢?”学生读完后, 也觉得不能理解, 陷入了认知的迷茫。我随即抓住这一契机,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作者以前看到的生命只是一种形式, 而现在作者认知的是生命的本质。当学生读到“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 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 蔚然成荫, 教会她, 怎样敬畏生命”一句时, 便很快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就在于它是无私地繁殖后代, 不求回报, 而且不炫耀自己, 没有丝毫功利之心。经历了思维的幽囚, 阅读便有了“豁然开朗”的体验。
又如在初三讲授《昏迷十八天》这篇课外小说时,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亲情和母爱的可贵, 如果面对的是不谙世事的初一学生, 我认为文本解读达到这个层面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的, 然而对初三学生而言, 主题只挖掘于此就太浅显了, 应该引导他们发现文本更丰富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咀嚼文中的两段文字:“唉!累!真累!他想, 假如现在没有了他, 这个家、这个公司、这个世界, 他妈的统统完蛋。”从这段话你读出了冯吉的什么心理?“他倏然明白了:其实,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离了他都行, 惟一离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冯吉还明白了什么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起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 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 进入了积极性主动的思考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唉!累!真累!他想, 假如现在没有了他, 这个家、这个公司、这个世界他妈的统统完蛋。”这段心理描写还折射出了一个成年人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他倏然明白了:其实,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离了他都行, 惟一离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其实他还明白了生活中应懂得适当的放弃。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所要阐释的更丰富的人生哲理, 从而拓宽思维的空间, 深化思维的品质。
此类问题的提出应放在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 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后。此时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文本。这时的问题就能引发新的认知困惑和阅读动机, 使他们的思维在矛盾冲突中积极运行, 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 学生的思维活动必将由渐进向突进发展, 变认知冲突为建构新知的增长点, 统领整堂课走向目标。
四、捕捉教学的“争议点”, 顺水推舟
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争议的不同声音, 是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产生的多元思维的表现, 这常常成为新的提问资源。
如在讲授《往事依依》一课时, 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几件往事。有学生把第二件事概括为“赏山水画”, 此时另一个同学对他的概括提出质疑, 他认为“赏”这个词用在此次并不恰当, 因为当时作者年龄还比较小, 是没有鉴赏能力的, 应该用“看”更合适。我当即表扬他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并以此争议为契机,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看看用哪个词更合适。学生马上带着这个由自己提出的问题, 投入地认真地再次研读课文。很快, 许多同学找到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入了神”这些表明作者全神贯注的词语, 认为“赏”字用得更好。
又如在教《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时, 针对最后的结尾“小亮眨巴眨巴眼睛, 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 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 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 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 又笑了:那泥土, 甜丝丝的”, 有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前文中写到王小亮“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 这样冷的情况下, 糖怎么会融化呢?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觉得他说得也不无道理, 于是围绕“这个结尾是否合理”这个争议,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同学们认为, 结尾很是新奇, 这正是小说结尾的特点, 而且这样的结尾有更深层的含义: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 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 从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一结尾与“落红护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惊奇的结尾也是源于生活的真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顺水推舟地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争议点”进行提问, 化“争议”为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力量”, 激发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交流。提问设计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科学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及时唤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创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 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形成有自身特色、符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化万.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9
一、课堂提问的时机
1. 新课导入时提问。
针对以前学过的内容提问, 借此了解学生课外复习和掌握教材的情况, 起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如初三第一学期Unit7 Lesson26 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这一课,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并提问ight is important to us everyone, especially at night.But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 electric lamb?旨在回忆学习爱迪生伟大贡献, 起到知识的衔接和铺垫作用。
2.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人教社初三Unit14Lesson54“Shopping online”一文, 可以这样发问:We usually buy things in a shop。But where did Sato Miyoko buy things online?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buy everything online?这种提问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 课堂小结时的提问。
通过课堂小结提问, 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德育功能、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如学习人教社初三课文Lesson 50“Standing room only”一课时, 在本课结束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Do you think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the greatest challenge?等等, 通过这样层层设问, 步步求答, 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回答、去努力付诸行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Our country must carry on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populationgrowth.”
二、课堂提问的形式
1. 直问与曲问相结合。
在传授新教材和复习巩固的教材中, 常用直问。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 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曲问开拓学生思路, 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途径, 达到“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把直问与曲问相互结合适用, 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又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
2. 重问与轻问相交替。
重问针对教材或教学重点连续提问, 逐步深入, 着重解决问题的关键。轻问是对教学中非关键的问题发问, 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不必有反馈。重问与轻问交替运用, 可使学生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突破关键,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 近问与远问相配合。
教师围绕教学中疑难提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近问;而为后继的教学任务提问, 使知识、技能连续化和系统化为远问, 前者为先导, 后者为前者创造条件, 近远配合, 相辅相成, 把知识和技能纵向连贯, 横向沟通, 形成体系,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1. 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教师在上课前通常要对以前或前一节的知识进行复习, 这时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如:教<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师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设计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 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情操的陶冶, 要富有高度的启发性, 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
4. 渗透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也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意义, 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10
一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没有真正地明确提问的目的,因而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课堂提问的误区。
1. 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诸如“Yes or No?”“Is there……?”“Do you see……?”等,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但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 问题过于复杂,甚至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
如在还没讲授课文之前就提出“Describe the clou of the text”的问题,这大大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3. 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结论,而不注重引导
如很少对学生提出“Why?”“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等。这样就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而有些提问只求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一致,排斥求异思维,这样就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桥梁,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经过计划和思考便随心所欲地发问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中花心思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而在授课中注重提问的技巧,才能最终将授课效果发挥到极致。
1. 问题的设计技巧
第一,提问的整体性原则。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疑点设疑置问,应注意提出的问题在宏观把握上的整体构成和各疑问之间在微观处理上的相互联系。单位时间内的群组疑问应涵盖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思维线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延展其思维轨迹、感知知识信息、把握突破途径,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而获取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教师提问时一方面要加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另一方面要注意所提问题与课堂各因素之间的轻重、缓急、难易、深浅的发展序列组织,以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时可以组织出以下问题: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Are you late when you arrive at the school?
第二,过渡性。即将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分解成数个小问题来提问。如在课堂上请学生描述一幅建筑物的图片:“Can you describe the building in the picture?”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便接着问:What can you see on top of the picture?What’s the word can you see at the entrance to the building? What can you see around the building?
当以上三个小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完后,再说道:Now let’s describe the building together。学生们便大声地、毫无紧张地将上述小问题的答案汇集在一起复述出来。这种过渡性的提问有利于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关联性。当教师讲授到一个知识点时,向学生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如:在讲解“had better”的用法时,可以提出请学生用“had better”造一个句子来强调这个词组后面必须跟动词原型。
当然也可以用反面例子来说明问题。如在讲解“be going to”句型时,可以举两个例子请学生选出表达正确的一个。(1)Lily is going flies a kite after school.(2)Lily is going to fly a kite after school.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be going to”用法的记忆。
2.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和等待回答的时间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可将提问时机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授课伊始的提问。授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尽快入“戏”。二是重点难点处的提问。教师无波澜地平铺直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人昏昏欲睡;而“满堂问”又会使学生神经过于紧张而容易疲劳、迟钝。因此,提问设疑不可过泛,要“问”到点子上。教材的重点难点恰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提问设疑,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衔接处的提问。在英语教材中,课与课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可在教材的衔接处设疑提问。四是结果处设疑提问。一堂成功的课,也应设疑提问而终,使其课虽尽,意无穷。教师应于结课处,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必须注意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这时可给出一定的提示,若还是回答不出来,则应“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而不要漫长等待。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篇11
一、引言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巧弥深。”。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是教育学,特别是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刘显国,2000:1)。因此,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好的提问方式是激发学生学好语言的动力。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
现在很多中学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设置的课堂提问问题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大多是敷衍,无法引起学生的共勉。总结以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建议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要结合使用,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再次,在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上应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 3到 5 秒或更长,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对目的语提问进行理解,而且还需要时间用目的语来构建答语。最后,在提问的区域分配上,Nunan(1991)观察到,教师更倾向于将提问的范围集中在教室的一个特殊的区域;通常是集中在教室的前面与中间部分,越到后面与两旁,教师的提问就越少。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一)多提展示性问题,避免出现过多参考性问题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在初中这个群体里面,学生的心理自尊心较强,如果在课堂中回答一些标准化的问题,没有回答正确的话,会让自尊心受挫,自信心减退。因此,如果教师多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使用这类型的句子:Whats your idea about…? 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练习英语口语,其次还可以使他们在说的过程中更加的配合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增进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很多中学英语教师缺乏耐心,总是处于一种烦躁的状态,觉得自己的学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认为他们无法回应自己的问题。其实,教师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的水平肯定是低于教师的,不可能像老师一样对提出的问题立即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应该多等等学生,不是说让教师在干等,而是有意识的去启发学生,给学生以提示。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回答问题的信心。更多的参与到教师的提问中。
(三)正确处理课堂提问分配问题
提问分配是指教师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提问技术(胡青球,2004)。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这既体现在提问区域上的均匀分配,也体现在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能有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远近学生不同对待,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合理分配问题,使那些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要让其认为课堂活动与自己无关,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误认为不被重视,不被尊重,体验不到英语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动力。
(四)依照具体情形,采用合理的问答方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中的提问,教师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学生齐答,学生自愿回答,教师指定特定学生进行回答。但在课堂中也存在教师自问自答和对问题没有做出回答的现象。齐答可以扩大提问的覆盖面,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谢春坤,2009)。自愿回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一些内向、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指定的方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之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张智敏,2009)。
(五)教师提问技巧加强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多注意提问技巧。举例说:我们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提问学生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word ‘fantastic?而且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重复的问。比如换成:Can you find another word to replace fantastic? 来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以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变换多种提问技巧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能力。因此,单纯使用重复这一手段并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应结合多种技巧,巧妙应用,才能既使学生保持兴趣,又能使课堂顺利进行。
(六)反馈方式多样化
积极反馈包括一般性表扬,如“good”、“well-done”、“excellent”、wonderful;带有评论的表扬:“you are so smart”;复述学生答案加表扬等等。消极反馈包括忽视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不表扬;或是急于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而中断学生的回答等。正确使用反馈策略可使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反馈要以表扬为主,恰当点评,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或不批评(谢春坤,2009)。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同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评价语切忌公式化和过于机械。教师若能在反馈中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避免机械单一、公式化的表扬,采取多种积极反馈相结合的形式,做到评价因人而异、因答而异,将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总结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的一个过程,而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而课堂提问时链接教与学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掌握以上的几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不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很好的沟通,从而有利于中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06)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12
一、中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现状
仔细分析中学英语课堂, 教师所设计的提问都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 但是所有提问都是有效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些提问并不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多大作用, 有些提问甚至和教学目标是背离的。本文认为, 中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的现状有待改善。
1. 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严谨, 处理课堂生成时追问不够精确
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前备课环节, 教师都会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 但是因为教材钻研不深、学情把握不准等因素,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由于课堂生成的不确定性, 教师的追问会给学生的系统思考带来波动。只有合理地处理追问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更加完美。例如, 八年级英语 (仁爱版) 上册Unit 2Keeping Healthy中Step 2Presentation环节的学习中, 教师设置了以提问开始的师生对话, 谈论健康话题, T:I’m not very well.I think I have a cold.What should I do?Ss: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T:We can also say“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这一段对话中有提问, 有追问, 学生的生成和教师的预设是相符的, 如果学生回答“You should have a rest.”, 那么,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离, 追问不合理, 就会对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不利影响。
2. 课堂提问能够抓住问题要点, 但是在反馈环节中不能够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一般都是针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来设计的, 所以, 能够充分地把握住问题的指向。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则会出现多种思考, 有些思考是有益的, 有些思考并不能够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只有在反馈环节正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来理解, 提问才能够更加有效。例如, 教师讲解be fond of这个句型, T:S1is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 music.S2, are you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 music?S2:No, I’m not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 music.I enjoy reading.T:You can also say“I am fond of reading”.Boys and girls, what’s S2’s hobby?Ss:He/She is fond of reading.教师围绕着提问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反馈, 问题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二、中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对策
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有效度、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提升学生成绩都十分有用, 所以, 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采用多种对策来达成提问目的。
1. 精彩预设, 将课堂提问设计为教学目标完成与英语学习能力形成的连接线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深入做好课前预设。要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和优、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群体学习能力有不同的预设, 让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活优秀生的思维, 也能够引导后进生完成学习目标, 形成学习能力。例如, 通过分角色对话并表演, 巩固本课重点句型used to do sth,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分角色扮演后, 教师提问:Look at 1b.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in pictures 1, 3 and 6.What are they?Yes, they are stones, dolls, and coins.此时学生已经对内容有了切身体验和感知, 无论是在三个新词的学习还是对提问的解答上, 都初步具有了英语学习能力。
2. 恰当追问, 让课堂提问从引领转向思维能力提升
追问是课堂提问的另一重要组成要素, 教师要结合提问的反馈进行科学的追问, 要紧紧围绕提问指向的教学目标而进行, 让追问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 教师连续询问几个学生同样的问题:Did you use to go to school on foot?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这个句型的疑问形式, 然后教师追问:What did you use to do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本句型,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让追问更有效。
3. 优化语言, 让提问用语切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内容
提问语言的设计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教师要结合教材合理地选用提问的语言, 引导学生从提问中体会教材所表达的主题, 并在提问的指引下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针对个人的提问要符合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设计提问语, 针对集体则要综合学生的整体特点来设计。其次提问语要和教材内容相契合, 起到对学习任务的突破和引领作用。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10-06
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09-02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10-03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11-07
有关课堂提问的技巧07-05
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08-05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高中课堂提问的艺术09-10
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11-01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