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干扰素(精选4篇)
普通干扰素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38例)和普通干扰素组(38例),分别接受96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中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 DNA)检出率及含量、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水平以及肝功能。结果 治疗96周,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V ccc DNA检出率和含量、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的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的降低量更为显著(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cc DNA的清除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共价闭合环状DNA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减轻肝脏损伤,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基因组复制中间体m RNA和前基因组RNA的模板,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也是各种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关键所在[2]。干扰素 α-2a(IFN-α-2a)是目前临床应用于抗肝炎病毒的重要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半衰期短、易被肾脏清除、需要频繁给药以及用药后出现“峰谷”效应等副作用[3],并不适宜长期给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长效干扰素)同时具有抗病毒效应和免疫调节效应。因此,这种药物可能比抗病毒药更有效[4]。
为了更好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对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与普通干扰素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活检,同时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肝组织中HBV ccc DNA、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以及肝功能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以期为临床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及分组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59例,女17例,年龄(29~47)岁,平均38.1岁,均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患者。本研究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血清HBs 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2血清HBV DNA连续2次阳性(HBV DNA>103copies/ml);3血清ALT超过参考值上限2~9倍;4无HAV、HCV、 HDV、HEV和HIV重叠感染;5不伴有失代偿期肝硬化;6无明显的心、脑、肾病史,无精神病和糖尿病病史,无酗酒和吸毒史;7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8近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9血常规正常。
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干扰素组与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病情变化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本院人体试验的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且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普通干扰素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IFN),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均为96周。
1.3实验方法
1.3.1肝组织学检查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局部麻醉,在彩色B超的定位和引导下应用活检枪、18G肝穿针进行快速肝活检,切取的肝组织送本院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1.3.2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1.3.3肝组织中HBV ccc DNA含量检测所有标本收集后采用HBV跨双缺口的特异引物进行荧光PCR定量检测进行肝内病毒DNA分析。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序列为:5'-CGACC ACGGGGCGCACCTCTCTTTAC-3';5'-CAAGGCACA GCTTGGAGGCTTGAACAG-3'。 Taq Man荧光探针5'-TCTCCTCCCCAGCTCCTCCCAG-3', 检测值用copies/mg表示,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4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病毒检测指标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血液10 ml,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仪(美国ABI公司)进行血清HBV DNA检测。检测值用copies/ml表示,检测下限为100 copies/ml,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5肝功能检测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血液, 分离血清,采用美国Beck 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用 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 组内时间的显著性研究用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组织学检查
治疗前后的肝组织病理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治疗前后的病理检测图如附图所示,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为G2~G3,纤维化分期为S1~ S2。治疗后炎症分级为G1~G2,纤维化分期为S1。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和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炎症、纤维化程度均下降。
2.2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和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前基线情况见表1。在治疗96周后,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HBe Ag阳转阴22例,阴转率为95.7%, HBV-DNA阴转率为100%;普通干扰素组HBe Ag阳转阴15例,阴转率为68.2%,HBV-DNA阴转率92.1%。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的HBe 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两组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含量和检出率的变化
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HBV ccc DNA含量以及检出率均显著降低。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后肝组织中HBV ccc DNA的检出率和含量也显著降低(P <0.05); 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肝组织中HBV ccc DNA的检出率和含量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 (P <0.05)。见表2。
2.4肝组织和血清HBVDNA病毒检测结果
经过96周给药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的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但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3。
2.5肝脏活组织检查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治疗前肝组织HBe Ag阳性23例,治疗48周时4例阳性,96周时1例阳性;普通干扰素组中HBe Ag阳性22例,治疗48周时,12例阳性,而96周时7例阳性。经过治疗后, 随着患者HBV DNA对数值的降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明显降低,且患者肝组织纤维的活动度也相应降低。
注:覮 α-2a 组之间治疗前的各基线比较,P >0.05
注:覮 48 周和 96 周后的 HBV ccc DNA 含量比较,P <0.05
注:1)两组在治疗 48 周后的肝组织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2)两组在治疗 96 周后的肝组织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3)两组在治疗 48 周后的血清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4)两组在治疗 96 周后的血清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
2.6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变化
普通干扰素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48周后,转氨酶水平较基线水平有明显好转(P <0.05),同时,与治疗前基线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经12周治疗后,血清中ALT、AST和Tbi L的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05);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两组的ALT复常率均有所增加,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讨论
蛋白质聚乙二醇修饰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1977年DAVIS等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经PEG偶联之后免疫原性极大降低,体内的循环半衰期增加,药效学等性质都得到了明显改善[5,6]。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是40 k D聚乙二醇与普通干扰素 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2002年FDA批准瑞士罗氏公司的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上市。聚乙二醇分子的大小和支链结构决定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点,在干扰素表面形成分子屏障, 使其免受酶的分解,与器官、细胞的接触时间延长, 同时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清除率减慢,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可使患者体内干扰素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延长,每周给药一次即可达到持续抑制病毒的目的[7,8]。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与肝细胞表面的 Α 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信号,其中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有免疫调节作用[9,10]。 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可以持续有效地抗病毒,长期应用可能起到清除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 改变肝病预后的作用。
研究表明,肝细胞内持续HBV感染是以核内HBV ccc DNA的存在为特征,HBV ccc DNA是HBV m 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也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因此抑制或清除HBV ccc DNA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11,12]。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对外周血HBV DNA清除效果显著,但对细胞内的HBV ccc DNA的清除几乎无效[13]。口服单一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对肝组织内和血清中的HBV DNA清除效果显著,而对肝组织内HBV ccc DNA的清除作用微小[14],因此寻找能够清除肝组织内HBV ccc DNA的有效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本研究通过肝组织活检及血清检测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后肝组织中HBV ccc DNA检出率和含量均明显降低,肝组织中和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样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也显著降低,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均有效,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的治疗效果比普通干扰素更加显著。
本研究观察到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 DNA的清除及肝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有较持久的疗效,同时以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简单的每周1次给药方式,可使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普通干扰素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188例手足口病患儿为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患者, 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普通型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都有手足及肛周皮肤疱疹、咽颊部疱疹及溃疡, 大部分患者伴发热、食欲差, 少数患儿偶有惊跳、肌颤等神经系统症状 (但均未达到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 治疗前均检查心肌酶谱和外周血液分析, 心肌酶谱大部分均正常, 个别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乳酸脱氢酶 (LDH) 略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 最高均在15.0×109/L之下。18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104例, 对照组8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 (3.08±0.35) 岁, 平均病程1.8天, 体温 (38.3±1.05) ℃;治疗组患儿年龄 (2.58±0.75) 岁, 平均病程2.2天, 体温 (38.4±0.95) ℃。两组在年龄、病程、体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利巴韦林针剂10~15 mg/kg, 加入5%葡萄糖液80~150 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并辅以赖氨匹林粉针剂入壶退热及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规格:每支2 ml, 50 mg, 江西青峰制药厂生产) 按5 mg/ (kg·d) 计算用量, 加入5%葡萄糖液50~100 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7天;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规格:每支1 ml, 100万单位, 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0万单位/ (kg·d) , 最大剂量不超过100万单位, 每天1次, 连用3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惊跳肌颤缓解时间、皮疹消退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显效:用药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 饮食好转, 口腔疱疹缩小, 无溃疡形成, 3天内皮肤疱疹全部干燥结痂, 且无新皮疹、疱疹出现, 惊跳肌颤消失;有效:用药4天内, 体温降至正常, 饮食好转, 口腔疱疹缩小, 无溃疡形成, 5天内皮肤疱疹全部干燥结痂, 且无新皮疹、疱疹出现, 惊跳肌颤消失;无效:治疗5天以上, 体温不能恢复正常, 口腔疱疹形成溃疡, 惊跳肌颤次数增多。
1.5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用列联表χ2检验, 记录各症状改善时间用
2结果
2.1 两组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经χ2检验, P<0.0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组在退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惊跳肌颤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皮肤疱疹消退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1周后复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正常, 对照组有4例治疗疗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 停药及使用提高白细胞药后恢复正常, 治疗组无白细胞减少, 未见骨髓抑制征象出现, 未发现其他皮疹出现。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儿童传染病, 近年来危重症手足口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除了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整治工作, 就是找到有效的抗肠道病毒感染药物。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的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 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脂磺化物, 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 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它能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病毒、细菌的吞噬能力。
干扰素 (IFN)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 可分为α、β、γ 3种主要类型, 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显著, α-干扰素是病毒进入人机体后诱导人白细胞产生的反应物, 它从细胞释放后促使其它细胞抵抗病毒的感染是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 但IFN可引起发热、寒颤等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发现尽早足量使用干扰素, 并在注射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或口服退热药可以得到缓解, 故临床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IFN可缩短发热、抽搐、意识障碍时间, 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体征[3]。
本研究结果表明, 喜炎平注射液与α-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 观察到治疗组患儿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惊跳肌颤消失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 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说明两者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 可提高疗效, 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亦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占卿.手足口病[J].世界感染杂志, 2007, 7 (6) :446-4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普通干扰素 篇3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普通干扰素α-2b,慢性丙型肝炎 (CHC)
在临床上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其中有效药物为干扰素, 本研究主要对比了在慢性丙型肝炎 (CHC) 治疗中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α-2b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研究经过和结果进行如下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0例进行分组研究, 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 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即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40例患者为1组, 其中对照组包括23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 最高年龄者为55岁, 最小年龄者为25岁, 中位年龄为 (43.15±3.18) 岁;实验组包括21例男性患者和19例女性患者, 最高年龄者为56岁, 最小年龄者为23岁, 中位年龄为 (45.05±2.78) 岁, 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研究资料中的基本信息, 结果显示P>0.05, 说明差异对比并不明显, 证明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 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 可作为其他类似研究的参考。
1.2方法:将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中, 普通干扰素的剂量为500万单位, 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 每隔1日进行1次给药, 以患者的体质量情况给予利巴韦林, 即体质量在65 kg的患者每日口服800 mg, 体质量在65~85 kg的患者每日口服1000 mg, 体质量在85 kg以上的患者每日口服1200 mg[1];而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应用于实验组患者治疗中,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剂量为180μg, 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 1次/周, 以患者的体质量情况给予利巴韦林, 即体质量在65 kg的患者每日口服800 mg, 体质量在65~85 kg的患者每日口服1000 mg, 体质量在85 kg以上的患者每日口服1200 mg,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2]。
1.3评价指标[3]:对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完成时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而复发率、无应答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研究资料及结果中对比数据分析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21.0, 研究结果中各项对比数据均为计数资料, 表示方式为%, 验证方式为χ2验证, 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值进行判定, 若P值<0.05, 表示差异对比显著, 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实验组患者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明显较高, 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明显较高, 治疗完成时病毒学应答率明显较高, 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也明显较高, 而复发率及无应答率则明显较低, 各项差异对比P<0.05, 可见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确切,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在治疗7 d两组患者存在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及发热等症状, 伴随治疗的推移症状缓解, 甚至消失;很多患者有骨髓抑制存在,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均降低, 将中性粒细胞刺激因子及升白药物给予患者之后, 其水平基本恢复正常, 实验组患者脱发1例, 对照组患者中脱发2例, 药物停止之后脱发恢复正常, 同时对照组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 给予患者甲巯咪唑进行口服, 干扰素停用之后恢复正常, 因此,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P>0.05, 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
3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疾病, 在我国高达3.2%的感染率, 由于其临床症状大多数并不明显, 因此, 很难被及时发现, 影响及时治疗, 因此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多患者会变为肝硬化, 严重者会导致肝癌,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 甚至是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4]。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其功效为抗病毒、提升机体免疫力、抗纤维化、抗肿瘤等, 在干扰素治疗中血药浓度要保持稳定, 以此对病毒进行最大抑制, 应用普通干扰素, 有较短半衰期, 24 h用药之后, 血药浓度降到最低, 造成峰-谷效应, 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有较大的分子量, 分支结构存在, 机体很难清除, 进入到血液中在肝脏中分布, 抗病毒作用较强, 使其治疗效应发挥到最大, 与普通干扰素相比, 延长半衰期, 改善药动力, 每7d给药1次会使血清药物浓度保持在有效水平上, 将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5,6,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实验组患者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 早期病毒学应答率, 治疗完成时病毒学应答率, 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均明显较高, 而复发率及无应答率则明显较低, 各项差异对比P<0.05, 可见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确切。综上所述, 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治疗疗效确切, 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菁, 欧亚非.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快速及早期病毒学应答临床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4, 12 (4) :209-211.
[2]张英英, 武淑环, 安敬军, 等.普通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快速及早期病毒学应答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0) :48-50.
[3]张英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治疗的疗效比较及抗病毒疗效预测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4]程继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18) :2514-2516.
[5]张青文, 兰静, 薛瑞霞等.普通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11) :1539-1541.
[6]龙云铸, 谭英征, 李丹等.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IL-21含量变化[J].肝脏, 2016, 21 (4) :291-293.
普通干扰素 篇4
关键词:终点HBsAg定量,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干扰素,复发,相关性分析
根据现有临床证据, HBs Ag清除是理想的慢性乙肝治疗终点, 是最接近临床治愈的结果。免疫控制是实现这一终点的关键。APASL指南指出, HBs Ag定量<1 000 IU/m L可作为非活动携带期即免疫控制期的判断指标。为了解停药时HBs Ag定量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停药1年内复发的关系, 进行了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 男48例, 女42例, 年龄22~45岁, 平均35.6岁, 谷丙转氨酶2~10 U/L, 平均约197 U/L, HBV DNA 4~7 lgcopies/m L。诊断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可排除妊娠、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精神病史、癫痫、酗酒或吸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前血常规异常患者, 无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以及HIV及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 经普通干扰素α-2b 600万U, 隔日1次皮下注射, 基本疗程48周。达到治疗终点 (若HBe Ag阳性则HBe Ag已发生血清转换, 每个病例至少连续2次不同时间HBV DNA<3 lgcopies/m L) 后分别于停药时及后4、12、24、48周行完整定期复查。
标本采集:患者于清晨空腹选择肘静脉抽取全血5 m L, 样本均无溶血等异常, 保存备用。同次不同种检测的血清样本均须同次采集。
检测项目和监测指标:入组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 分别在治疗终点及停药后4、12、24、48周收集血液标本, 每次检测HBs Ag (Architect HBs Ag定量检测系统检测) 、HBV DNA定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检测下限为103copies/m L) 。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检验各组变量正态分布情况, 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 (QR) 表达。比较两组定量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Mann-Whiney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较正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年内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治疗终点时HBs Ag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停药后1年内复发组, 停药时HBs Ag定量较高;无复发组停药时HBs Ag定量相对较低。这说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乙肝达到治疗终点时HBs Ag定量的高低与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形势严峻, 其治疗关键是抗病毒, 而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都不能彻底地清除HBV。近年来根据现有临床证据, HBs Ag清除是理想的慢性乙肝治疗终点, 是最接近临床治愈的结果, 免疫控制是实现这一终点的关键。干扰素通过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抑制HBV复制和清除HBV, 故其作为免疫调节剂对持久应答的贡献更大。但是由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费用较高, 所以在基层医院符合指征的患者更偏向于使用普通干扰素进行治疗。然而其应答率仅30%~40%, 且不良反应明显, 使最合适的疗程达到更好的持续应答这一目标显得更加迫切。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可以降低乙肝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较持久的达到免疫控制。
目前已知, 抗病毒治疗终点时达到低水平ccc DNA被认为与停药后获得长期持久应答有关[1], 所以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关键是达到低水平的ccc DNA。ccc DNA进入肝细胞核与宿主DNA整合以后, 以其m RNA和前基因组RNA等为模板, 不断逆转录产生新的乙肝病毒, 与血清HBs Ag水平密切相关。Chan等通过取样研究发现治疗前或结束时肝内ccc DNA与血清中HBs Ag水平均显著相关[2], 且二者的下降程度明显相关, 这说明在临床工作中, HBs Ag可以作为ccc DNA的替代指标监测病毒的复制程度。
在一项核苷 (酸) 类似物抗乙肝病毒达到治疗终点标准停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中, 治疗过程中血清HBs Ag定量下降与停药后持续应答有关, 因为HBs Ag定量与肝内HBVccc DNA定量密切相关, 显示停药时HBs Ag定量越低越不易复发, 其中5例HBs Ag转阴患者停药12~36个月均未见复发, 提示对于虽已达到抗病毒停药标准、但HBs Ag水平仍高的患者, 建议延长抗病毒治疗疗程[3]。故有人指出HBs Ag水平定量监测可以作为持续治疗及是否停药的一项指标[4]。本研究通过对90例患者普通干扰素治疗停药后1年的随访监测分析, 发现治疗终点时低HBs Ag定量的患者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较低, 较高HBs Ag定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说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终点时HBs Ag定量水平与停药后1年内乙肝的复发率呈正相关。这为普通干扰素对慢乙肝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部分依据, 为我们指导患者做出停药的选择提供了帮助。但是由于基因变异, 可以使得血清中HBs Ag定量不能实际地反映真实水平, 且我们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检验误差及统计偏差等均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研究结果, 故对于终点时HBs Ag定量值以多少作为停药的参考点, 我们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更成熟的操作技术及统计技术来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智.乙型肝炎病毒ccc DNA研究现状[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3, 21 (1) :8-10.
[2]Chan HL, Wong VW, Tse AM, et al.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quantitation can reflect hepatitis B virus in the Iiver and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5:1462-1468.
[3]梁延秀, 江建宁, 苏明华, 等.核苷 (酸) 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达到治疗终点标准停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传染病杂志, 2011, 39 (5) :2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