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方式

2024-05-11

干扰方式(精选6篇)

干扰方式 篇1

1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概况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将之简单地分为四类, 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这四种主要的方式。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1.1 中性点不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用我们通俗的理解, 即中性点对于地面处于一种不带电的状态;根据结构的角度来说, 结构的设置很简单, 在运行的过程中, 不需要附加其它的东西, 非常方便, 非常适合在小山村使用。

在农村, 一般不需要10千伏以上的线路供电网络。这种接地方式有一种好处就是, 一旦发生故障, 漏出的电流并不是很大, 所以不会造成巨大的事故。如果是一瞬间就发生的故障, 一般情况下, 它是可以自动熄灭的, 这样就提高了供电的安全可靠性[1]。

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谐振接地)

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 也称为谐振接地系统。我们将系统中性点和大地之间并入消弧线圈, 一旦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的时候, 此处的电流就会大大地减少, 消弧线圈里面有铁芯, 电阻的阻值比较小, 产生的电抗很大, 在铁芯的空隙处添加纸板, 防止出现饱和的现象。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 当发生一相完全接地时, 其电压的变化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完全一样, 故障相对地的电压变为零, 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值升高到倍, 各相对地的绝缘水平是按照线电压设计的, 因为线电压没有变化, 不影响用户的工作可以继续运行2个小时, 值班人员应尽快查找故障并且加以消除。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 接地的系统在正常工作时, 中性点的电位等于零, 在它的两端的电压是零。因此, 并没有电流经过线圈。当某一相发生金属性接地时, 消弧线圈中就会有电感电流流过, 补偿了单相接地电流, 对于消弧线圈的匝数, 能够电感电流和对地电容和电流基本一样, 进而减轻了电弧的破坏。

1.3 中性点直接接地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就是中线点和大地之间进行连接, 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 出现了单相与大地连接的方式, 便会出现短路的情形, 使得发生断路跳闸事故。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致使内部产生的电压变低, 电网绝缘需要过电压进行配合, 绝缘水平的高低, 反映出了电网的风险情况, 因此, 在实际的电网安排上, 要非常注重电网绝缘问题。

如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这样就会与大地连接时, 产生较大的接地电流, 这样对于通讯系统也会有很大的干扰, 如果当电力线路和通讯线路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线的时候, 就会因为耦合产生感应电压, 进而对通讯系统产生较大的阻碍[2]。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在运行中, 如果发生单相接地的情况的时候, 就会有很大的跨步电压出现, 接触电压也会很大。所以, 电工由于错误登上杆子或者是碰到了带电的物质, 都会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一些有保障的安全措施, 比如说:

(1) 要使电杆接地的电阻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 对于有裸露的电线的地方要加上保护套, 防止漏电;

(3) 倒闸操作人员, 要严格地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作业。

1.4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这种接地方式主要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连接入一定的阻值, 所连接的这个电阻要同系统之间形成一个并联的回路, 这样才不至于消耗过大的能耗, 造成电荷释放出元件, 这样对于有效防止谐振的阻尼元件, 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对于选定的电阻进行连接, 对于中性点, 可以采取低电阻接地的形式, 这样可以使得单相接地电流增大, 对通讯设施线路形成很大的影响。有的系统会造成电流值迅速增大, 达到600A以上, 这样对于电磁, 进行干扰, 产生很大的严重后果, 对人员造成危险[3]。

2 强电对弱电造成干扰原因和危害

电网不出现故障时, 一般不会出现强电对弱电造成的干扰, 但是如果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后, 不同接地方式下的中性点电网, 对于弱电系统, 就会出现电磁干扰现象, 而且随着接入方式的不同, 干扰程度也不一样。主要表现形式为:音频干扰、工频干扰、接触干扰和纵向电势等。

如果在发生故障时, 恰好出现电力线和通讯线平行的情况的时候, 由于电磁耦合, 产生了较大的感应电压, 这样通讯系统就会出现干扰情况, 当电力线的导向线处于一相的时候, 搭在通讯线上时, 会对通讯系统造成干扰;或电网运行中发生中性点位移而产生较大位移电压, 通过电容耦合而对通讯系统造成干扰影响。

强电对弱电造成干扰危害表现为:从轻者的角度来看, 对质量造成影响质量, 在电话回路中, 出现杂音较大, 信息失真和误码率增多等, 重者则危及通讯设备和人身安全。

3 串联谐振接地具有抑制干扰的作用

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 表明:对于补偿单相接地所出现的故障电流, 这是有效阻止强电对弱电造成的干扰, 也是实现电磁兼容的一种最经济的方法[4]。

电网中性点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 (谐振接地) , 其零序阻抗接近于非常大的程度, 对于单相接地的形式, 由于残余电流比较小, 对于电磁所造成的干扰和电流传导都有一个很好的抑制作用, 串联谐振接地电网, 产生对通讯设备的干扰, 主要是静电耦合的情况, 而当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后, 发生单相接地时产生的接地故障电流很小, 因而谐振接地电网, 便能与线路之间进行很好的线路密集, 从而有效地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信息往来。

基于上述的分析, 我们要保护电磁环境, 在使用中, 要经常采用较小的电流, 进行接地的系统, 从而增强电网的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保护人身、设备, 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同时, 我们知道, 串联谐振接地电网对有效抑制音频所造成的干扰等方面, 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下面分别简单地介绍一下。

3.1 音频干扰

音频干扰, 主要是指音频范围内的干扰, 其产生的信号对通讯系统会形成一定的干扰因素, 串联谐振接地电网的零序阻抗, 处于一种无限大的趋势, 所以, 在音频范围内, 要对出现的干扰信号进行阻断, 这样才能保证通讯系统的顺畅。

3.2 工频干扰

工频干扰系统, 主要是指电网在一些正常的情况下, 中性点位移电压出现电容耦合, 这种情况下, 对于通讯系统造成的干扰因素还是相对较小的。出现的干扰因素较低, 同时, 要是在谐振接地的时候, 电网能够正常运行, 中性点位移电压就会很小, 即使发生了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其中性点位移电压也只能升高为相电压, 因此产生的干扰作用也不大[5]。

目前不少城网已采用微机接地保护或自动选线检测装置, 当发生接地故障时, 便能很快地检出单相接地故障并自动作用于跳闸而断开电源, 因而对通讯系统干扰更少。

3.3 接触干扰

接触干扰系主要是指电力线一相或两相断线后, 我们可以将其直接放在通讯线路上, 这样就不会造成对线路的干扰, 谐振接地电网, 对三相对地电容的不平衡状况, 非常敏感, 当断线的电力线与通讯线直接接触时, 该相对地电容就会变大, 中性点位移电压逐渐升高, 出现了类似于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又因谐振接地电网,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其接地故障电流很小, 故对通讯系统造成的干扰影响不大。

3.4 纵向电势

纵向电势, 主要是指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在通讯线路上, 出现感应的纵向电势。感应的纵向电势大小与零序电流之间、导线之间的互感成正比例, 因此, 谐振接地电网就能够很有效地改变相接地故障零序电流的分布, 因此, 就能够明显有效地降低纵向电势, 从而能减小对通讯系统造成的危害[6,7,8]。

电网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转变为两相短路时, 也会引起电磁干扰, 但这种故障出现的概率极低, 因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电网, 一般装设优绝缘监察装置,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 绝缘监察装置就动作, 便对单相接地故障进行排除处理, 因此发生两相短路机会甚微。谐振接地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并不破坏系统的对称性, 而且接地故障电流又较小, 所以串联谐振接地电网对抑制干扰影响具有优越性。

综上所述, 强电和弱电这两大网络与国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研究强电和弱电之间的矛盾, 有助于我们更好利用电, 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陈亚, 任建文.不同接地方式配电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J].继电器, 2005 (05) .

[2]周平, 焦斌.大型发电机组中性点接地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力建设, 2009 (12) .

[3]吴加新, 张劲光, 裴志宏.电力系统谐振接地及接地电流自动补偿装置[J].继电器, 2003 (01) .

[4]王中元, 何克忠, 姚朝顺.紫坪铺水电厂190MW发电机中性点的接地方式选型与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 2009 (03) .

[5]李健生.对南昌市城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方案的建议[J].华中电力, 1994 (02) .

[6]秦高原, 沈云.某核电工程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接地装置选型的研究[J].广东电力, 2010 (01) .

[7]郁岚, 倪伟.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仿真分析[J].电气技术, 2010 (11) .

[8]赖绍熙.中性点接地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21) .

可控硅的干扰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篇2

关键词:可控硅,电磁干扰,抗干扰

0 引言

在各种工业监控系统中, 可控硅等电力电子装置对监控系统的电磁干扰日益严重, 相对应的抗干扰技术已经变得越为主要。可控硅系统的干扰有时能直接造成系统的硬件损坏, 有时使PLC系统程序运行失控, 通讯失败监控失灵及采集的数据值偏大或偏小。因此, 如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是自动化装置研制和应用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 也是工控机监控技术应用及推广的关键。谈到可控硅的抗干扰问题, 首先要了解干扰的来源、传播途径, 再针对这些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

1 干扰的来源

首先是来自外部供电线路的干扰。供电线路中的谐波干扰主要通过可控硅的供电电源干扰可控硅。供电线路中存在大量谐波源, 如各种整流装置、交直流转换装置、电子电压调整装置等。这些负荷都使供电线路中的电压、电流产生波形畸变, 从而对供电线路中其它装置产生危害的干扰。可控硅的供电电源受到来自被污染的交流供电线路的干扰后若不加处理, 供电线路噪声就会通过供电线路电源电路干扰可控硅。供电电源的干扰对可控硅主要有:过压、欠压、瞬时掉电;浪涌、跌落;尖峰电压脉冲。

可控硅装置对可控硅的干扰。当供电线路网络内有容量较大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时, 由于可控硅总是在每相半周期内的部分时间内导通, 容易使网络电压出现凹口, 波形严重失真。它使可控硅输入侧的整流电路有可能因出现较大的反向回复电压而受到损害, 从而导致输入回路击穿而烧毁。

电力部门对企业的功率因数有一定的要求, 为此, 许多企业都在变电所采用集中电容补偿的方式, 在补偿电容投入或切出的暂态过程中, 电网电压有可能出现很高的峰值, 其结果是可能使可控硅的整流二极管因承受过高的反向电压而击穿。

其次是可控硅自身对外部的干扰。可控硅的整流桥对供电线路来说是非线性负载, 它所产生的谐波对同一供电线路的其它电子、电气装置产生谐波干扰。另外可控硅的逆变器, 当工作于开关模式且作高速切换时, 产生大量耦合性噪声。因此可控硅对系统内其它的电子、电气装置来说是一电磁干扰源。

可控硅的输入和输出电流中, 都含有很多高次谐波成分。除了能构成电源无功损耗的较低次谐波外, 还有许多频率很高的谐波成分。它们将以各种途径把自己的能量传播出去, 形成对可控硅本身和其它装置的干扰信号。

2 干扰信号的传播途径

可控硅能产生功率较大的谐波, 由于功率较大, 对系统其它装置干扰性较强, 其干扰途径与一般电磁干扰途径是一致的, 主要为电路耦合、电磁辐射、感应耦合。

3 抗干扰方式

对电磁干扰, 一般采用硬件抗干扰和软件抗干扰。其中, 硬件抗干扰是应用措施系统最主要的抗干扰措施, 一般从抗和防两方面入手来抑制干扰, 其总原则是抑制和消除干扰源、切断干扰对系统的藕合通道、降低系统干扰信号的敏感性。具体措施在工程施工上可采用隔离、滤波、屏蔽、接地等方式。

一般在现场采用屏蔽、接地等方式, 屏蔽干扰源是抑制干扰的最有效的方式。通常可控硅本身用铁壳屏蔽, 不让其电磁干扰泄漏;输出线最好用钢管屏蔽, 特别是以外部信号监控可控硅时, 要求信号线尽可能短 (一般为20 m以内) , 且信号线采用双芯屏蔽, 并与主回路线及监控线完全分离, 决不能放于同一配管或线槽内, 周围电子敏感装置线路也要求屏蔽。为使屏蔽有效, 屏蔽层必须可靠接地。

正确的接地既可以使系统有效地抑制外来干扰, 又能降低装置本身对外界的干扰。在实际应用系统中, 由于系统电源N线、PE线不分, 监控系统屏蔽地 (监控信号屏蔽地和主回路导线屏蔽地) 的混乱连接, 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可控硅, 主回路端子的正确接地是提高可控硅抑制噪声能力和减小可控硅干扰的主要手段,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非常重视。可控硅接地导线的截面积一般应不小于2.5 mm2, 长度控制在20m以内。建议可控硅的接地与其它动力装置接地点分开, 不能共地。对于通过感应途径传播的干扰信号, 可以通过合理布线的途径来削弱。

4 结论

干扰方式 篇3

1.1 电磁干扰

自动化仪表系统的电磁干扰主要分为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前者通过仪表信号线引入干扰,后者通过干扰磁场产生辐射干扰仪表系统中的信号线。自动化仪表系统的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工作环境,如装置区内部电力或电子设备的交变电流,是产生交变磁场的重要因素。该磁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自动化控制仪表的测控回路产生干扰。

1.2 漏电耦合干扰

回路间绝缘性能较差是导致自动化仪表漏电耦合干扰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造成高电位回路通过绝缘电阻向低电位回路漏电,进而对系统运行产生干扰。回路间的绝缘电阻值越小,漏电耦合干扰越大。

1.3 共阻抗耦合干扰

在自动化仪表系统中,若2个及以上回路共用1个阻抗,则在其中1个回路产生电流的情况下,会导致其他回路产生干扰电压。干扰电压的大小受电流大小的直接影响,进而形成共阻抗耦合干扰。这类干扰主要分为电源内阻、公共地线、信号输出三种形式的共阻抗耦合干扰。

1.4 静电干扰

干扰电场一般会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在自动化仪表系统的信号线上产生干扰。对于自动化仪表系统而言,其信号线上的2根平行导线间存在分布电容。由于2根导线为平行分布,故在电容耦合的作用下,其中1根导线上的电位会在另1根导线上感应出相应电位。若是信号线与动力线的敷设距离较近,便会使2根导线产生电位差,从而对自动化仪表系统产生静电干扰。

2 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干扰问题与解决方式

2.1 抑制干扰的原则

在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干扰现象。对于内部干扰而言,自动化仪表系统的结构设计是产生干扰的关键性因素,可采取优化系统结构布局、改进生产工艺等方法,将内部干扰控制在系统可靠运行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外部干扰而言,由于干扰形式多样且具有随机性,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从整体上来看,抑制自动化仪表系统干扰应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在抑制干扰过程中,要分清干扰类型、干扰性质、干扰来源等,采取针对性的抗干扰措施,将干扰控制在自动化仪表系统可接受的程度。

顺序原则。在解决自动化仪表系统干扰问题时,先采取减少干扰源的措施,之后再采取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实用原则。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因素,选用效果好、费用少的干扰抑制措施,保证干扰抑制措施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安全原则。想要完全抑制干扰是不可能的,若采取的抗干扰措施失败,则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降低抗干扰措施的负面影响,保证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安全运行。

2.2 干扰的抑制方法

2.2.1 仪表电源干扰的抑制

在自动化仪表系统中,共存着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由于电源端口最易受电磁干扰,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具体的,①分开数字电路的电源模拟与电路的直流电源,减小数字电路直流电源内阻,从而降低数字信号对模拟电路的干扰。②将滤波器安装在电源端口是常见的干扰抑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具有上百兆赫兹以上的频率噪声无法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此,建议将群脉冲干扰抑制器安装在仪表电源中,不仅能够向信号源反射低频干扰信号,而且能够有效吸收高频噪声,通过反射与吸收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抑制干扰效果。③对电源进行隔离,选用DC变换器,消除通过自动化仪表的电源电路引入强干扰的现象,避免对CPU系统造成过大干扰。

2.2.2 印制电路板干扰的抑制

印制电路板是提供电路器件电气连接的重要硬件部分,其性能与自动化仪表的性能密切相关。为了控制自动化仪表系统的成本,经常采取均匀布局、减少空间的做法设计印刷电路板,但是没有考虑电磁的兼容问题,进而导致信号辐射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做法:①适当加粗电源线和地线,将其分别布设在印制板的两面,有效避免因电源线和地线过细而造成电源和电位随负载变化,抑制噪声产生。②分割印制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空间,集中放置同组的元器件,确保元器件之间互不干扰。先按照电源和电压对元器件进行初步分组,而后再按照数字与模拟、电流的大小进行细分组,保证组内的元器件具备相关性,统一元器件的排列方向。

2.2.3 单片机干扰的抑制

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微处理器通常为单片机系统。为保证单片机系统稳定运行,必须提高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正确性。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两部分存在着相互干扰,主要表现为线间耦合形成的串扰通路以及辐射对电源造成的干扰。所以,应对单片机系统采取有效的干扰抑制措施。具体的,在电磁兼容设计中,要做好接地设置,有效隔离功率与频率;在电源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电源特性,如功率裕度、电源类型、供电方式等因素;在单片机系统中引入降频控制技术,以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降低频率。

2.2.4 模数转换器干扰的抑制

在自动化仪表系统模数转化器运行过程中,若受到较强的干扰噪声,则会影响运行的可靠性。数模转换器干扰主要来源于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安置环境,一旦发生外部温度变化、设备预热及引线电感等现象,就会产生干扰。具体的抑制措施:①选用积分式或双积分式的模数转换器。该类型模数转换器采用均值转换原理,可有效降低高频噪声影响,避免瞬间干扰的产生。②将转换器集成在传感器上,增强自动化仪表的抗干扰性,有效降低线路干扰影响。③为了抵消积分过程中因低频正负半波产生的干扰,可将同步采样频率设置为干扰频率的整数倍,有效抑制自动化仪表周围环境带来的低频干扰。④相较电压传输,电流传输具备传输距离长、干扰耐受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应当将电压传输替代为电流传输。⑤为降低共模电流,可采用浮地技术对地电流进行隔离。⑥屏蔽法是抑制高频共模干扰的有效方法,在干扰信号较强时,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屏蔽体与传输线在分布电容上的共模电压。⑦在模数转化器中采用软件滤波技术,以降低周边环境对系统的干扰。

3 结论

综上所述,自动化仪表系统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稳定与否至关重要。如果出现干扰问题,则会对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在分析干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合理可行的干扰抑制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扰,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莉莉.仪表自动化优化设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9):132-134.

[2]徐利红.工业自动化仪表抗电磁干扰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0,(11):98-99.

[3]姚嘉俊.自动化仪表(DCS)常见故障以及预防性维护方法[J].科学家,2016,(4):125-127.

干扰方式 篇4

1 中短波广播及电磁干扰概述

1.1 中短波广播发展现状。中短波广播在现代广播行业发展中由于其自身应用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短波发射台在信号发射及接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便利性, 因此公众更多选择该形式实现广播收听,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除此之外,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在工作中仍存在外界干扰等缺陷, 一般而言, 中短波广播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对信号实现调幅调频[1],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资源长时间占用, 外界干扰会对信息的传输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中短波相邻及相同频率干扰;同时电磁干扰也表现在对自动化监测系统数据搜集的运行影响, 导致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信号出现异常, 严重会导致新型电磁干扰源出现, 因此中短波广播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由于电磁干扰等因素, 严重制约了中短波广播发展。

1.2 电磁干扰信号分类。一般而言, 电磁干扰类型主要可分为传导及辐射干扰两部分, 传导干扰主要是指电磁信号以导电为介质实现对广播电磁网络的干扰, 辐射干扰主要指干扰源利用空间所现信号实现干扰, 前者在电磁干扰中出现几率较少, 而后者则是主要干扰类型, 其处理措施具有相对复杂性;电磁干扰源在干扰中可分为人为及自然两种类型, 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各类电磁设备间的能量干扰[2], 主要处理措施多以解决设备能量传输问题为主, 自然干扰主要是指自然噪音对电波传输信号方式予以改变实现干扰。

2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类型

2.1 被测信号干扰。被测信号干扰是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的主要类型之一, 在干扰过程中, 主要以无规则信号交流实现对其正常传输信号干扰, 导致传输信息异常, 被测信号电磁干扰类型同时还可细化为共模及常态两种干扰模式, 一般情况下, 共模干扰模式主要是指转化器输入端口直流或交流电压干扰, 常态干扰模式主要是指中短波广播发射台信号传输过程中干扰噪音重叠出现于直流信号或无明显变化交流被测信号上[3], 在此过程中, 干扰噪音主要是指信号频率无规律明显变化。故实际电磁干扰分析中, 被测信号操作以单端输入, 共模干扰电压可换为常态干扰信号, 使用双端输入。

2.2 线间耦合干扰。线间耦合干扰是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类型之一, 主要包含电感性耦合、电磁性耦合及电容性耦合三类型, 以广播传输多种线路耦合实现电磁干扰, 其中电感性耦合主要是指各线路回路磁场影响导致, 电磁性耦合主要是电场及磁场相互作用形成干扰, 而电容性耦合则是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引起。

2.3 程序干扰。程序干扰是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常见干扰类型之一, 现阶段,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及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多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现已逐渐形成智能及监测系统应用,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但广播发射器电磁环境具有相对复杂性, 发射台工控机箱体及可编辑逻辑控制器抗干扰能力并不能完全避免干扰问题产生, 故而在广播操作中多现点位接地及屏蔽等事故, 对于此类相关问题若未及时处理会造成相关机器受到一定的电磁干扰, 从而导致系统难以实现正常操作, 不利于程序应用[4], 导致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安全性及可靠性降低, 严重亦可造成相关设施设备损害, 故而在以上操作中, 可对相应应用电缆及部分编程逻辑控制器予以屏蔽从而提升程序操作安全性及稳定性, 减少电磁干扰所造成的相关危害。

3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控制方式

现阶段, 我国中短波发射技术随着现代信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但在此过程中, 电磁干扰作为其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中短波广播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抑制, 故而针对此类问题, 我国相关单位需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结合现代新兴科技实现对电磁干扰的控制, 其具体方式如下所述:

3.1 抗共模干扰措施。一般而言, 现阶段对于共模干扰其抗干扰方式主要包含两种, 其一主要是以发射台转换器为主实现抗干扰, 其二采用数字滤波技术抗干扰。前者主要是指对模数转换器予以前置后将其放大器换为双端输入运算功能放大器, 分散变压器及干扰器信息荷载, 从而有效减少输入压力, 有效降低电干扰, 在此操作形式下, 被测信号可实现较小负载压力数据传输[5], 造成共模回路形成条件缺乏, 实现抗干扰;后者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多通道一个程序共享, 减少不同通道线路干扰, 降低电磁干扰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3.2 抗常态干扰措施。抗常态干扰措施主要可以干扰信号特征及信号源分析为主, 从源头实现干扰控制, 降低干扰影响, 广播信号传输时, 若常态干扰频率无法检测则表明其已超出固定被测范围, 因此根据此类情况, 相关单位可应用低通滤波器输入方式使其信号频率达到相关平衡, 从而减少高频常态干扰产生, 但若现较低常态干扰频率, 则需输入高通滤波器减少低频常态干扰。

3.3 抗线间耦合干扰措施。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在操作中其自动化及监测等系统信息输入及输出与信号线具有密切相关性, 但此类信号线在具体应用中多会造成电磁干扰, 从而对其信息造成一定影响, 故针对此类干扰情况, 相关单位可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抑制线间耦合干扰, 同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干扰源屏蔽, 保护易受影响信号线, 从而最大化实现线间耦合抗干扰。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短波发射技术作为广播行业重要应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具有广泛性发展, 电磁干扰问题作为中短波广播发射重要影响因素严重制约我国中短波广播发展, 目前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类型主要包含被测信号干扰、线间耦合干扰及程序干扰, 故针对此类问题, 相关部门需采取有效性及针对性措施减少电磁干扰对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影响, 促进中短波发射技术的完善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军.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电磁干扰及其应对措施[J].硅谷, 2015, 2:126, 232.

[2]梁广平.抗电磁干扰措施在中短波广播发射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2:86.

[3]蒋东华.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干扰及抗干扰措施[J].电子世界, 2014, 14:83.

[4]李君.浅析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电磁干扰与解决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 06:41-42+50.

干扰方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毛细支气管炎60例, 年龄2个月~2岁, 数为6个多月以内, 男女发病率相等, 病程平均3d, 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喘憋。观察组3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病历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疗效评价标准[2]

(1) 治愈:治疗7d, 咳嗽、喘憋消失, 气促缓解 (R<40次/分) , 肺部啰音消失。 (2) 好转治疗7d, 咳嗽、喘憋减轻, 气促缓解, 肺部喘鸣音及啰音明显减少。 (3) 无效治疗7d, 以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好转。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性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05。

2 结果

2.1 两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比较

见表1。治疗组患儿治愈率和对照组患儿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症状和体征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治疗组在咳嗽、喘憋等主要症状和肺部啰音缓解和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于对照组, 治疗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变主要在直径75~300mm的气管, 早期出现纤毛上皮坏死, 黏膜下水肿, 管壁淋巴细胞浸润, 但胶原及弹性组织无破坏, 细胞碎片及纤维素全部或部分堵塞毛细支气管, 并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使管腔明显狭窄, 广泛肺水肿及斑点状肺不张见于毛细支气管临近肺泡, 毛细支气管堵塞物则由巨噬细胞清除[3]。干扰素是抗病毒感染中具有多功能的一类细胞因子, 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可减轻气道黏膜损伤。另外, 干扰素可介导细胞抗病毒能力和调节免疫功能, 并进入细胞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本组60例病例患儿应用干扰素治疗疗效满意, 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但在治疗组中应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比对照组干扰素肌肉注射在住院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 主要是因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以咳喘为主, 干扰素经雾化吸入生成雾粒均匀、浓度高, 易深入呼吸道并沉降于呼吸道表面, 所以雾化吸入能够增加局部药物浓度, 从而发挥其快速和高效作用[4]。

总之, 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满意, 而雾化吸入因操作简单, 能够减少不必要损伤和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肌肉注射引起痛苦。更容易被患儿所接受, 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干扰素肌肉注射和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 对照组30例。观察组使用干扰素 (北京凯国益生重组人干扰素a-2b注射液) 10万U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一天一次, 每次20min, 疗程3~5d。对照组30例, 使用干扰素, 100U, 肌注, 一天一次, 疗程3~5d。其他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相同。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效率, 总有效率大体相当, 观察组平均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效果满意,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血管疗效确却,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干扰素,雾化吸入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5.

[2]吴瑞祥, 胡亚美, 江载芳.褚福棠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165.

[3]薛章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1.

干扰方式 篇6

关键词:双水内冷,发电机,振动,保护,电涡流,励磁干扰

汽轮—发电机组是一种高速旋转机械, 在启动和运转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产生振动。振动在允许范围内, 属于正常情况;当振动超过允许值时, 就会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准确地测量、监视振动是保证汽轮—发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我厂所用汽轮—发电机组轴振动监测系统是本特利公司3500系列的电涡流传感器-前置器, 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性能稳定、线性度好和测量精度高。但电涡流传感器受变化的磁场干扰时, 会严重影响电涡流传感器正常测量, 对正确监控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来讲就没有达到安全意义。简单介绍我厂#4汽轮—发电机组主要参数如下。

(1) 汽轮机主要技术参数。

汽轮机名称:双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汽轮机型号:AA125-9.5/1.3/0.259型。

汽轮机型式:单轴、双缸、双排汽、双抽汽、反动式、凝汽式, 两级调整抽汽。

额定功率:125 MW (纯凝工况) , 回热抽汽:6级 (2高加+3低加+1除氧) 。

旋转方向:汽轮机向发电机为顺时针, 制造厂家: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制造。

(2) 发电机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QFS—135—2;转速:3000 r/min;超速:120%;

励磁:292 A;

定子绕组冷却水:280t/h;兆帕:0.2~0.3。

转子绕组冷却水:260t/h;兆帕:0.2~0.3

1 问题的提出

以下是我厂#4汽轮机—发电机组五瓦处轴振动测量系统改造原理及过程分析。

1.1 原理分析

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等效电感

从图2中可以分析出, 被测导体的磁场变化会影响到电涡流传感器的电感量L1, 从式 (1) 中可以得出L1的变化会影响到L的变化。因此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磁场的变化对电涡流传感器的影响。

(1) 空载运行时。

发电机被原动机拖动到同步转速, 转子绕组通入直流励磁电流I1, 定子绕组开路 (定子电流为零) 。此时电机气隙中只有励磁电流所IF产生的励磁磁动势FF建立的励磁磁场。这时励磁磁场影响电涡流传感器交变磁场。

(2) 负载运行时。

发电机定子接上三相对称负载后, 定子绕组中就有三相对称电流, 该电流产生旋转磁动势及电枢反应磁通, 产生旋转磁场, 此磁场也会影响到电涡流的交变磁场。

1.2 介绍发电机工作原理、轴振测量原理

(1) 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线圈L由高频信号激励, 线圈的周围空间产生正弦交变磁场H1, 当传感器接近导体表面时, 导体内就会产生高频感应电流i, 由于此电流在导体内是闭合的, 所以称为电涡流。同时, 电涡流又将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2, H2的方向与H1的方向相反。由于磁场H2的反作用, 当被测导体与传感器线圈的距离改变时, 使通电线圈的有效阻抗发生变化, 即线圈原来的电感量变化, 电感量L的变化与被测距离有关。通过测量等效电感L、等效阻抗Z和品质因数Q值的变化量来测量位移d, 因此, 通过适当的测量电路, 可以将位移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

(2) 以下为发电机工作原理。

定子上有三相对称线组, 每组有相同的匝数和空间分布, 其轴线在空间互差120度。转子上有磁极, 磁极线组中通以直流电流励磁, 产生恒定方向的磁场。当原动机拖动发电机转子以转速旋转时, 磁力线将切割定子的线组的导体,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 定子线组中将感应出交变电动势。每经过一对磁极, 感应电动势就交变一周, 若电机有P对极, 则感应电动势的频率F=p n/60 Hz, 三相绕组在空间位置上有120度的相位差, 其感应电动势在时间相位上也存在120度的相位差。若在三相绕组的出线端接上三相负载, 便有电能输出, 定子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转矩与原动机的拖动转矩相平衡, 即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2 投入历程

(1) 改造过程叙述如下。

改造前5瓦轴振动测量如图1所示。

改造后5瓦轴振动测量图如图2所示, 加了装置1。

(1) 装置1结构图如下。

(2) 原理如下。

截面3直接接触大轴, 当大轴振动时, 通过弹簧2传送至截面1, 电涡流传感器直接测量截面1的振动量, 截面1的材质跟大轴的材质是一样的。弹簧的长度避开励磁磁场范围。

3 结语

通过准确计算发电机带电负荷后沿转子表面分布的变化磁场所覆盖的范围, 依据计算所得的变化磁场所覆盖的范围增加对轴系振动量无衰减进行传递的机械装置1后, 进一步确定测量5瓦轴振的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电量线性范围;通过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运行正常, 得到了预期的效果——确实消除了变化的磁场对5瓦轴振的电涡流传感器干扰现象。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在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QFS—135—2双水内冷发电机组轴系振动量的测量, 在同类型机组上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引用标准:《本特利3500系统运行技术指标及安装调试试验导则》[S].

[2]胡念苏.汽轮机设备及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干扰方式】推荐阅读:

优化干扰07-16

电气干扰07-18

运动干扰05-19

动态干扰05-30

干扰隔离06-10

谐波干扰06-13

应对干扰06-16

复杂干扰06-17

工业干扰06-19

欺骗干扰06-23

上一篇:华北落叶松下一篇:审计信息化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