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精选7篇)
华北落叶松 篇1
为了引种华北落叶松, 我们从2011~2013年进行了3次育苗试验, 初步掌握了华北落叶松在本场育苗的每个环节。
1 圃地的选择
(1) 选择圃地在育苗的前1年进行。 (2) 根据华北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 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深厚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沙壤土。 (3) 选择圃地时, 要进行土壤调查。病虫害较严重的地点, 一般不宜选择圃地, 如果必须选用, 应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和治虫。 (4) 圃地忌用前茬作物为瓜类、马铃薯、蔬菜等土地。
按这些要求我们在不同海拔高度的二郎沟、老虎腰、盘龙山等处选择了3块圃地, 进行全光育苗试验 (圃地基本情况见表1) 。
2 苗圃整地
圃地选好后, 在雨季或秋季进行整地, 深度25cm, 拣出石头和草根, 耕作面要平整。整地是改良土壤、消灭杂草和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 种子的处理
3.1 精选种子
为了提高种子品质, 便于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在播种前需精选种子。做法是:先用簸箕进行簸选, 然后用清水进行水选, 以剔除杂质和空粒、瘪粒, 选出饱满充实的种子。
3.2 种子消毒
为了避免种子感染病菌, 预防幼苗发生病害, 需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常用的药剂及方法:用0.3%的硫酸铜水溶液浸种4小时, 捞出后再用清水浸泡12小时, 或用0.3%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种2小时, 捞出后再用清水浸泡22小时。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 可进行沙藏或温水浸种催芽。
3.3 种子催芽
种子催芽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 是种子完成发芽的准备阶段, 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使种子播种后能迅速整齐出土, 减少苗木分化现象, 便于抚育管理, 提高成苗率。因此, 做好种子催芽工作对于提高苗木产量质量, 降低育苗成本都有很大的意义。
选用露天混沙埋藏的方法进行种子催芽。具体做法是:选择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坑, 宽50cm, 长80cm, 深50cm (因用于试验的种子不多) 。挖好坑后, 先在底部铺10cm的河沙 (沙的湿度, 以手握成团, 放开即散为宜) 。坑中央插一束蒿杆或草把以流通空气, 然后按1:8的比例将种子和河沙搅拌均匀, 将混合物堆放在坑内, 直至距坑沿10~20cm为止, 其上再覆盖湿沙, 凸出地面20cm, 在湿沙上再覆盖湿土10~15cm。最后在坑外周围挖好排水沟, 以免积水。一般埋藏30天左右。
由于沙藏催芽种子埋藏的时间较长, 所以必须做好沙藏期间的管理工作, 勿使种子遭受鼠害。进行沙藏催芽的种子, 在播种期到来之前, 要注意检查种子的萌动情况。如种子已经萌动裂口, 要抓紧时间进行播种。
4 作床
(1) 作床的时间, 要在播种前10天进行。 (2) 床式:华北落叶松育苗一般采用高床。它的优点是能提高土壤温度, 便于排水, 土壤通气性好, 幼苗不易淤漫。 (3) 作床的顺序: (1) 先修步道和水渠:为避免把肥沃的表土层修成步道, 先把表土集中堆在一起, 然后挖底土放在步道的位置上作成梗, 步道宽40cm, 一般比地面高10cm, 既能灌水又能排水。最后把表土整平。 (2) 土壤消毒和施肥:为了防治立枯病等病害, 要进行土壤消毒, 施硫酸亚铁10kg/667m2。并撒施基肥, 每667m2施有机肥4000kg, 为了防治地下害虫, 在基肥中可用辛硫磷50%乳油100g兑水5kg混合均匀。 (3) 翻地、作床:先把药剂和肥料均匀地翻入土壤, 并把地面整平, 然后作高床, 床宽60~80cm, 床高15cm。3处苗床情况见表2:
作好床后, 洒1次水, 使苗床固定。于播种前5天在苗床的侧方灌1次底水。
5 适时播种
5.1 播种时间
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子从播种到幼苗出土所需天数而定。在不至使幼苗遭受晚霜危害的前提下, 愈早愈好。华北落叶松从播种到幼苗出土需要10天左右, 根据我们选定的3处圃地的气候条件, 适宜播种的时间是4月15~20日。
5.2 播种方法与要求
在播种时, 采用横行宽幅条播, 播幅10cm, 幅边距10cm, 用播种板开沟0.5cm深, 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播种沟内, 覆土0.5cm。播种后洒1次水。播种量10kg/667m2。
6 抚育管理
6.1 适时浇水
根据华北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 播种后要适时浇水, 经常保持苗床湿润。在出苗前, 一般每天洒1~2次水。从播种到开始出苗, 需要10天左右, 出苗后, 一般每天洒2~4次水;天气炎热干旱, 每隔5~7天灌1次底水。一般8月15日左右最后停止浇水。从播种到停止浇水约4个月。
浇水的目的:一是满足幼苗生长之需;二是调节地表温度。每天洒几次水, 要看天气和苗床情况。在出苗前, 只要苗床湿润, 也可以不洒水, 如果水分过大, 土壤通气不良, 并且降低了土壤温度, 种芽容易腐烂。在出苗后, 只要苗床湿润, 床面温度不超过30℃, 也可以不洒水, 如果水分过大, 土壤通气不良, 幼苗根系腐烂, 容易发生立枯病, 如果床面温度超过35℃, 幼苗易受灼害。
第2年, 苗床一般不用洒水, 气候干旱只灌底水, 保持苗床湿润即可。
6.2 幼苗保护
刚出土的幼苗, 要防止晚霜危害。如果气候反常, 气温下降, 可能有霜冻时, 要采取措施。防霜冻的办法很多, 我们采用圃地覆草的办法, 有效地防止了晚霜危害。这个办法既简单经济, 又切实可行。
6.3 注意排涝
夏天和秋天阴雨天气, 要注意排涝。如果苗床水分过大, 土壤通气不良, 苗木根系容易腐烂, 不利于苗木生长, 甚至可能发生死苗现象。
6.4 松土除草
为了土壤不板结, 必须及时进行松土除草。除草的原则是“除旱、除小、除了”。松土除草工作一般是结合浇水进行, 一般每年最少进行4次。
6.5 追肥
为了促进苗木的生长, 必须进行追肥。第1年追1次肥, 在7月中旬进行, 追150kg/667m2人粪尿。第2年追2次肥, 第1次在4月份进行, 追250 kg/667m2人粪尿;第2次在6月份进行, 追2.5 kg/667m2化肥。
6.6 防治立枯病
7~8月间气候高温高湿, 苗木容易发生立枯病, 这时没有日灼危险就不要洒水, 并做好苗床排水工作。苗木如果发生立枯病, 可在苗床上撒施敌克松药土, 用敌克松1 kg/667m2同40倍液干燥细土混合均匀使用。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 施用2~3次, 可抑制病害发展。
7 华北落叶松二年生苗的调查
2012年11月5日, 对二郎沟、老虎腰、盘龙山的华北落叶松2年生苗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3) 。
通过引种华北落叶松进行全光育苗试验得出结论:华北落叶松在大宁县国营场海拔1260~1450m有水源的地区都能进行全光育苗。
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属冀西北山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7′~115°30′, 北纬39°50′~40°7′, 东西长60 km, 南北宽28 km, 总面积21 833 hm2。区内山峰峻峭、谷深坡陡。海拔2 300 m以上的山峰达50余座, 其中东台高达2 882 m, 为河北第一峰。气候年均温6.4℃;无霜期110~140 d;年降水量700 mm, 其中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9%。水资源比较丰富, 主要山谷都有溪流, 且水质较好。土壤是根据各自的独特条件发育成的一种自然物体, 主要是亚高山草甸土、棕色森林土及褐土类。温室容器育苗试验在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河口管理局的温室内进行。露天播种育苗试验在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河口管理局前面的空地进行, 该空地是管理人员的蔬菜种植基地, 土壤相对肥沃。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5 d对种子进行消毒及催芽处理。在消毒过程中, 先对种子进行漂洗, 将上层漂浮的种子及杂质去掉, 然后用0.5%氧化锰水溶液浸泡, 2 h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再浸泡24 h。在催芽时, 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在40℃温水中进行搅拌, 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停止搅拌, 将其静置24 h, 捞出后置于室内向阳处, 将其摊开, 温度控制在20℃左右, 用蓬草席覆盖保湿, 每天翻动2次, 并定时喷洒35℃左右的温水, 使其保持湿润, 8~10 d后待85%左右种子萌动露白时即可播种。
1.2.2 育苗。
一是温室容器育苗。选择高15 cm、直径5 cm、厚度2μm的无毒圆筒状有底容器袋, 在容器袋底部打6个直径为4 mm的小孔。基质选用青海草碳土、当地林区森林土、蛭石、珍珠岩, 其比例为草炭土∶森林土∶蛭石∶珍珠岩=50.0∶35.0∶7.5∶7.5, 将其混合均匀后, 用0.5 kg硫酸亚铁进行消毒处理装入容器袋, 至容器上沿1 cm处。于2013年4月15日对温室进行全面整地, 苗床做好后, 将装好基质的容器袋在苗床上摆放整齐, 容器口保持平整一致, 将容器间空隙用细土填实。苗床整好后开始浇水, 浇水2 d后即可播种。播种时, 将催芽后的种子播于容器中央, 平均每个容器播种3~4粒, 并及时覆土, 覆土厚度控制在0.5 cm左右。播种完成后调整温室的温湿度, 在种子发芽前, 温室温度控制在30~35℃, 湿度在75%左右;种子发芽后, 进入生长阶段, 温室温度也要相应下调, 以免温湿度过大出现烧苗或幼苗根腐烂的现象, 其温度控制在20~25℃, 湿度控制在55%~65%, 同时, 每隔24 h观察记录其发芽成活状况。当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 本着留优去劣、留大去小、留中去边的原则开始定苗和间苗, 当苗木生长到茎杆红色半木质化程度时, 开始间苗, 每个容器袋留苗2株, 当苗木根茎全部木质化时, 进行定苗, 每个容器袋留苗1株。二是露天播种育苗。于2013年4月15日对空地进行全面整地, 做苗床。苗床做好后开始浇水, 浇水2 d后即可播种。在播种时, 先开1条种植沟, 沟深0.5 cm左右, 然后采用点播的方式, 将种子播于种植沟内, 每点播种3~4粒, 每点距离10 cm。播种完成后将土抚平, 并轻压, 而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 以提高地温, 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在种子发芽后, 将薄膜撤去, 同时每隔24 h观察记录其发芽成活状况。
1.2.3 间苗与定苗。
当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 本着留优去劣、留大去小、留中去边的原则开始定苗和间苗, 当苗木生长到茎杆红色半木质化程度时, 开始间苗, 每个容器袋 (播种点) 留苗2株, 当苗木根茎全部木质化时, 进行定苗, 每个容器袋 (播种点) 留苗1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北落叶松种子发芽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 温室容器育苗的种子在播种4 d后即开始陆续发芽, 而露天播种育苗的种子在6 d后才有破土而出的种子, 且其最终发芽率为93.7%, 低于温室容器育苗的99.4%。出现该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室内的温湿度控制比较严格, 更适合华北落叶松种子发芽对外界环境的需求。
2.2 华北落叶松苗木生长状况
在播种30 d之后测定成活苗木的株高与地径, 之后每隔30 d测定1次, 直至苗木生长稳定, 其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同一时间段, 温室容器育苗的株高与地径明显高于露天播种育苗, 这是由于温室内的温度较室外高, 湿度也大, 并且其昼夜温差较小, 光合作用强, 植株生长较快, 这说明, 华北落叶松的幼苗期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同一时间段, 温室容器育苗的株高与地径明显高于露天播种育苗, 这是由于温室内的温度较室外高, 湿度也大, 并且其昼夜温差较小, 光合作用强, 植株生长较快, 这说明华北落叶松的幼苗期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
从此次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华北落叶松种子质量和基质微酸性是容器育苗成功的基础, 在幼苗期加强对温湿度的控制是加速苗木生长的主要方法。结合当地的环境及当地农民的育苗技术, 温室容器育苗可以作为当地未来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的第一选择。
摘要: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时间段, 温室容器育苗的株高与地径明显高于露天播种育苗, 该育苗方式可以作为未来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的第一选择。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露天播种育苗,生长状况
参考文献
[1]王亚龙.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技术[J].陕西林业, 2006 (6) :12-14.
[2]郭志红.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要点[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6) :21-22.
[3]樊亚鹏, 扈花, 胡永强, 等.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技术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2) :279-280.
[4]安江宁.甘肃省天水地区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3 (10) :37-38.
[5]王志波, 季蒙, 任建民, 等.华北落叶松育苗丰产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3 (2) :40-46.
华北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1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针叶尖部或近中部生有褪绿小病斑,发展后病斑逐渐扩大。叶背面形成圆形小丘隆起状,呈奶黄色或赭黄色,即夏孢子堆。孢子堆成熟后破裂,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即病孢子。夏孢子飞散后,叶片上形成段斑。进一步发展后,秋季8~9月间叶背出现3~5个黑褐色小粉堆,凸起于叶面,即冬孢子堆。后期针叶萎黄、枯亡、脱落,导致树体长势不良,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树木死亡。
2发病规律
褐锈病由落叶松拟三胞锈菌侵染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病原菌随落地的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活跃萌发,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情况下5~6h即会萌发,侵染危害。
3发病条件
褐锈病的主要发病条件是雨水多、连绵阴雨、湿度大,排水不畅,以及冬季温度高,翌年发病率高且发病重,极易造成连片发生;反之冬季温度低,翌年发病较轻。发生褐锈病的苗圃或幼龄林常常与落叶松落叶病混合发生,危害苗木生长。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选择林地时,要注意提高排水能力。苗木栽植时,要控制好合理的间距,以提高林木间的采光、通风、透气性能,降低林间相对湿度。每年春秋季节,要及时清除圃地、林地内的落叶残枝并集中处理,能有效减少病原菌,降低发病几率。圃地、林地土壤较贫瘠的情况下,要适时施肥补充所缺养分,促进树体长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4.2药剂防治
可在每年发病前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向林冠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结合新高脂膜500倍液喷雾加以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福美双500~700倍液等喷雾防治。对已经郁闭的林分,可用百菌清烟剂防治,防治效果较好。
5注意事项
进行林地管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清理烧毁圃地、林地的落叶残枝、病枯枝时,一定要注意防风防火,避免在大风天气里进行焚烧,以免引起山林火灾,威胁林木安全。药剂防治各类病虫害时,要几种药剂轮换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影响防治效果。各类药剂的用量,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配比,严禁随意加大或减少用量,避免对林间其它植物、鸟类、动物等物种的威胁,维护自然生物链的平衡有序的良好发展。
总之,要提高落叶松的营林效益,首先要做好日常的抚育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及时防治褐锈病等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为林木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促进树体长势优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营林效果。(020)
摘要:近年来,随着育林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全面启动,华北落叶松在庄浪县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甘肃省造林绿化的主要苗木之一。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营林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全县林业生产的发展,抑制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但随之而来的是危害林木生长的病虫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影响着落叶松林的生长发育,威胁着落叶松林的成长成材。
华北落叶松育苗日灼害防治技术 篇4
笔者对华北落叶松日灼害的防治进行了两年的定点试验, 实验地点在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东会林场。东会林场年平均气温5℃左右, 年降水量600 mm~700 mm。早霜期在9月中旬, 晚霜期在6月上旬。5月~6月两月平均气温相差5.2℃, 6月份地表温度高达40℃, 而降水量少, 相对湿度小。试验地海拔在1 600m~1 700 m之间向阳缓坡, 壤质, 土层深50 cm以上。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地表温度高、土壤湿度小, 日灼危害重;地表温度低、土壤湿度大, 日灼危害轻
1.1 土壤温度与苗木日灼害
据观察, 2007年6月11日~6月15日期间, 地表最高温度平均为38℃, 地表最高绝对温度为47℃,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48.30%;6月16日~6月20日期间, 地表最高温度平均数为33℃, 地表最高绝对温度为34℃,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比例为0%;6月21日~6月25日期间, 地表最高温度平均数为37.6℃, 地表最高绝对温度41.50℃,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31%;6月26日~6月30日期间, 地表最高温度平均37.50℃, 地表最高绝对温度41℃, 死亡苗木率占苗木总数的20.70%。
1.2 土壤湿度与苗木日灼害
据观察, 土壤湿度为7%时, 苗木死亡率为12.90%;土壤湿度为5.90%时, 苗木死亡率为17.70%;土壤湿度为8%时, 苗木死亡率为11.20%;土壤湿度为4.2%时, 苗木死亡率为19%。由此可知, 华北落叶松日灼害与土壤温度和水份有关。水具有比热、气化热较高的特性, 因而土壤湿度大能降低温度, 减轻日灼害。不同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 日灼害轻重不同, 种子出土后至6月底以前重, 7月~8月份日灼害轻。
2 苗木生长阶段与日灼害
据观察, 2007年5月22日~6月20日期间, 这一阶段的苗木死亡率最高,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比例为61%;6月21日~8月10日期间,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26%;8月11日~10月1日期间, 死亡苗木占苗木总数的11%;
3 小结
1) 华北落叶松日灼害与土壤温度、湿度、苗木生长阶段有关。在苗木出土后 (5月22日) 到6月中旬这一阶段的苗木死亡率最高, 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才能减轻日灼害。不同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死亡率不同, 6月下旬以后, 苗木木质化程度增加很快, 因而死亡率会降低。
2) 有天然植被侧方遮阳的圃地日灼害轻, 没有天然植被侧方遮阳的圃地苗木日灼害重。
3) 圃地间作农作物的苗木, 日灼害轻, 不间作的重。
4) 圃地进行浇水的日灼害轻, 不浇水的重。
5) 床面覆盖的苗木日灼害轻, 不覆盖的重。
6) 人工遮阳措施亦能减轻日灼害, 但相应地增加了投资。
7) 环境条件不同, 适宜的遮阳程度也不同。
4 防护
4.1 出苗期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为出苗期, 大约15 d时间。这一时间, 幼苗顶着种壳出土, 主根不断向下延伸, 幼苗自己不能制造营养物质, 主要依靠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此阶段控制水分和温度是减小日灼害的主要措施。浇水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保持床面湿润, 这样有利于提高地温, 促进种子尽快出土。苗木有80%以上出土后, 随着苗木生长需要, 要逐渐加大光照时数, 遮阳时间一般在10:00~16:00, 待苗木适应后逐渐撤去覆盖物。适时早播也能预防日灼害, 在晚霜到来之前, 力争使苗木全部出土。温度过高时, 可以进行喷灌降温。
4.2 生长初期 (幼苗期)
从幼苗出土到长出侧根、抽出新梢、出现第二轮真叶, 这一阶段为生长初期。此时地下根系生长开始加快, 幼苗已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但幼苗地上部分茎叶生长仍较缓慢, 对过高、过低温度抵抗力弱, 对土壤水分敏感, 易受日灼害, 此阶段大约40d左右。这一时期是保苗的关键时期, 要根据幼苗期的物候习性, 调节幼苗期所需的各项因子条件。在持续高温情况下, 要勤浇水降温, 满足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缺肥时可少量追施氮肥, 促进苗木抽出新梢;浇水要适时适量, 经常检查墒情, 保证根系保持在湿土层内, 床面可稍见干, 土壤含水量15%~20%。幼苗长出侧根、抽出新梢后, 应适当“蹲苗”促进苗木根部生长, 增强苗木抗逆性。地表温度达到35℃时, 要浇水降温, 防止日灼。
4.3 速生期
从苗木高生长大幅度上升到下降为止, 这一阶段是苗木生长最快时期, 一般在6月~7月份。这时, 苗木地上部分蒸腾最强, 需肥、水量增多, 应多施氮素肥料, 保证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原生质合成, 加速苗木生长, 以避免日灼害。7月下旬追施磷钾肥, 停止追施氮肥。苗木速生期浇水应多量少次, 有利于提高地温。
4.4 生长后期 (又称苗木硬化期)
自苗木高生长显著下降到根系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为止。这一时期, 苗木整体木质化, 径生长加速, 并逐渐封顶形成冬芽, 体内含水量降低, 营养物质转入贮存状态, 抗逆性较强, 不易受日灼害。应停止施用氮肥, 增施磷钾肥, 促进苗木木质化, 防止苗木贪青徒长, 以增加抗寒能力。浇水量相应控制, 尽量减少浇水次数, 这一时期大约持续1个~2个月时间。还可以通过切断苗木主根和过长侧根, 控制苗木对水份的吸收, 防止徒长。总之, 苗木生长初期组织幼嫩, 对炎热等不良条件抵抗力很弱, 尤其是当幼苗刚刚出土或覆盖物撤除后, 生长条件的突然变化, 阳光直射地面, 温度过高会灼伤苗木。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 可避免、减小日灼害。实践证明, 通过遮阳、松土、除草, 可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保持地面温度、湿度, 促进气体交换, 减小日灼害。除草还可以减免杂草对土壤水份竞争, 保持土壤湿度。合理灌溉是减小日灼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追肥增加了苗木抗性, 亦能减小日灼害。
摘要:日灼害是危害华北落叶松育苗的一种主要病害。本文介绍了苗圃地土壤湿度、温度与日灼害发生的关系, 提出了控制水分和温度是降低日灼害的主要措施。
华北落叶松 篇5
1 土石山区华北落叶松育苗
土石山区华北落叶松育苗涉及较多环节, 如选择育苗地、处理育苗地、催芽与播种等,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均会给最终的育苗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为保证华北落叶松的育苗质量应重视育苗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不同的环节可参考以下内容进行操作。
1.1 育苗地的选择
育苗地肥力、透气性、排水效果等会给华北落叶松的育苗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 为确保育苗满足预期要求, 应重视育苗地的选择。选择育苗地时应选择土壤相对肥沃、土层深厚、灌溉方便的土壤。同时, 为给后期的幼苗的运输及移栽提供便利, 育苗地应选择在造林地附近。另外, 为防止华北落叶松育苗过程中发生病害, 如需进行连作应进行换茬, 通常选择生长有沙棘的地块为宜。
1.2 育苗地的处理
落叶松育苗时应在前一年秋季深耕育苗地, 并将草根、石砾等杂物清理干净。同时, 细碎土壤进行25cm左右的深耕, 并按照每亩施25~50kg的过磷酸钙、4000kg腐熟有机肥。而且应做高床, 确保高床具有透气性强、排水效果好、地温高等特点。一般情况下, 将床高控制在15~20cm, 苗床的长宽分别在10m、100~120cm范围。同时, 为防止虫害的发生, 每亩将20~30kg的黑帆、1.3~1.4kg的50%辛硫磷掺入土壤中并进行搂平。另外, 播种前一周左右将底水灌足, 并在床中间预留60cm宽的排水沟, 防止雨水的冲刷。
1.3 催芽与播种
为提高出芽率, 保证育苗质量, 华北落叶松播种之前应进行催芽处理。催芽操作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精选的种子2h, 而后使用清水浸泡约22h, 紧接着进行雪藏处理, 当种子出现咧嘴时进行播种。播种之前检查土壤温度, 当日平均气温在10℃, 地下5cm位置处的温度超过5℃时即可进行播种。播种时播种沟的深度应根据种子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约为2~3倍种子大小即可。播种后使用1.5cm厚度的覆土进行覆盖。为做好保湿保温, 避免鸟害的发生, 覆土结束后使用无籽的松柏枝条、苇帘等平铺在床面之上进行覆盖。
2 土石山区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
土石山区华北落叶松造林包括苗木出圃、造林以及后期管理三个重要环节, 尤其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以提高华北落叶松生长质量。接下来逐一探讨不同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2.1 苗木出圃
华北落叶松出圃时间应选在土壤解冻至萌芽前的这段时间, 或选择苗木落叶到土壤封冻这段时间。起苗前为防止损伤幼苗, 保证幼苗的根系的完整性, 应先浇透水, 而后进行起苗操作。对于外运苗木, 应将其根部蘸泥浆, 而后进行包装, 并加强运输过程中的保护, 一般使用帆布遮盖, 洒适当水分进行保湿。
2.2 造林技术
选择正确的造林时间、种植密度以及造林方式等。一般情况下, 将造林时间选择在次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造林。种植密度应结合造林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将株行距控制在1.5m×2m。造林方式可选择造混交林, 如可将其与油松、山杨、桦木等进行混交。待上述内容确定好后进行造林地的处理与苗木栽植。处理种植地应为造林前年的雨季, 并结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进行适当处理。栽种时应将苗木放在穴中央位置, 扶正后填土踩实, 一般情况下, 将种植深度应深于苗根原土印1~2cm。填土时应依次填充表土、心土以及覆土。
2.3 后期管理
华北落叶松造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后期的管理有关, 因此待幼苗栽种完毕后应将后期的管理当作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尤其应避免华北落叶松病害的发生。
2.3.1 松土、除草及修枝
待华北落叶松生长5年左右应进行除草与松土工作, 并进行适当的间伐。间伐有生长间伐、透光间伐之分, 间伐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春、冬季。间伐应适度将植株数的25~45%伐去, 并将间伐后的郁闭度控制在0.6以上。当长至10a左右进行修枝处理, 即, 将树干之下一、二两轮或枯死枝砍去, 并保证切口的平滑, 尽量不要伤及至树皮。
2.3.2 病虫害的防治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中球蚜、叶蜂虫害的发生概率较高, 因此生长过程中应加强防治, 其中防治落叶松叶蜂可采用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人工方法。利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时应使用烟雾剂熏杀羽化初期至羽化高峰期的成虫。如华北落叶松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时按照7.5~11.25kg/hm2使用林丹粉进行地面封闭。在羽化、产卵高峰期以及幼虫初卵期使用敌嘛烟剂以及林丹进行熏杀处理。成虫期可综合使用烟熏、触杀、地面封闭方法进行防治。使用生物防治法时使用拟青霉素菌、白僵菌等进行防治。人工防治则是在秋季进行搂树盘操作, 冬季对越冬虫茧进行收集, 春季则配合化学药粉杀灭害虫。
防治球蚜时在卵化期至若虫阶段, 使用50%的敌敌畏1500倍或使用40%氧化乐果1500进行喷雾防治。并加强其天敌食蚜蝇、瓢虫的保护。
另外, 还应预防鼠害的发生, 使用毒饵或人工方法进行捕杀, 为华北落叶松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 总结
华北落叶松是一种优良的造林树种, 尤其在土石山区应重视育苗技术的研究, 培育出健康、茁壮的幼苗以提高后期造林质量。同时, 造林过程中应加强管理, 在生长的各个阶段注重除草、松土、修枝操作, 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确保华北落叶松的健康成长, 提高造林质量及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周超.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01) :192, 194.
[2]檀杰华.华北落叶松育苗及造林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 2014 (01) :26-27.
[3]刘俊林.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要点[J].山西林业科技, 2013 (01) :53-54.
华北落叶松 篇6
1994年, 华北落叶松鞘蛾继落叶松叶峰大发生之后, 在全省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区关帝山林区、五台山林区、灵丘林场等地又开始发生, 1996年到1998年达到了暴发程度, 使大面积的华北落叶松针叶全部或大部分枯黄干死, 平均虫口密度达到2头/叶簇。由于该虫为潜叶蛀食, 生活隐蔽, 初期危害不易被发现, 因而防治难度较大。为了有效控制华北落叶松鞘蛾种群密度, 降低华北落叶松立木受害程度, 在华北落叶松鞘蛾发生年份, 笔者曾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本次的研究地选择在山西焦煤集团灵丘林场的华北落叶松林区 (位于灵丘县境内) , 林龄15 a左右, 平均树高4.60 m, 平均胸径4.50 cm, 总面积约13.33 hm2。该林分鞘蛾发生严重, 有虫株率100%, 每20 cm标准枝上平均有虫5.15头。
1.2 研究方法
1.2.1 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特性调查
在华北落叶松鞘蛾发生区, 选定10株代表本区受害程度的标准木, 并以红漆编号标记。从4月下旬起, 每隔3 d室外调查1次, 并从室外采虫样在室内培养进行观察, 记录其发育进度, 调查周期为1年。
1.2.2 华北落叶松鞘蛾防治试验
防治试验使用药械为WFB-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机, 供试药剂为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1 500倍液。防治试验选择两个喷药时间:一是4月底, 当华北落叶松鞘蛾越冬幼虫活动达50%左右时, 落叶松针叶已吐绿, 但很短。鞘蛾幼虫不能钻入叶肉取食, 只能爬在叶簇上取食, 虫体较裸露。二是5月上中旬, 幼虫随虫龄增加而长大, 开始换新鞘, 新鞘没做成之前比较薄, 虫体较裸露。
防治试验标准木的确定:在试验林分防治区和对照区, 按对角线在每个试验区随机抽取10株华北落叶松作为标准木。在每株标准木的下层, 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选取4个标准枝, 每枝长度50 cm左右, 有虫10头~20头左右, 并系绳作标记, 调查防治前后的总虫数、活虫数和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北落叶松鞘蛾生物学特性
2.1.1 生活史
华北落叶松鞘蛾在山西每年发生1代, 以幼虫做鞘在枝干皮缝、芽苞及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 幼虫负鞘移动到芽苞、嫩叶上取食危害, 有时吐丝下坠, 借风迁移。5月上旬开始化蛹, 最早于5月4日发现蛹, 5月下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开始羽化, 中旬达到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过2 d~3 d即交尾产卵, 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 孵化幼虫由卵底咬破钻入叶内潜食危害, 到9月下旬幼虫做鞘越冬。
2.1.2 生活习性
1) 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羽化, 羽化时成虫咬破分泌物封口处, 然后从鞘中爬出。这时, 由于该虫身体较湿翅伸展不开, 常在筒鞘上或附近的针叶上静栖, 待晾干后才爬动飞行。鞘蛾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在光线充足的林缘、阳坡及郁闭度小的林分, 虫口密度大, 危害重。当光线较强时, 多停留在针叶背面;光线弱时, 则在叶表面并多在叶端部分静栖不动, 触角向前直伸。一旦受惊, 便迅速从一个枝到另一个枝作短距离飞翔。鞘蛾成虫的羽化高峰通常在6月中旬, 从6月2日发现成虫羽化, 6月10日前后进入羽化高峰, 6月下旬进入羽化末期。羽化历期大约20 d左右。成虫羽化后经2 d~3 d进行交尾产卵, 常见于上午9:00前及下午16:00~22:00之间。交尾场所多选择在针叶或小枝上。交尾后的雌成虫在树冠上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绝大多数的卵产在针叶背面端半部中脉的一侧, 只有少数卵产在叶表面及叶背面的基半部。卵单产, 通常一片叶子只产一粒卵, 只有极少数叶片上产有2粒卵。
2) 当卵孵化幼虫后, 新孵化幼虫不咬破卵壳钻出, 而是直接在卵内咬破卵底和附着卵的叶表皮, 蛀食叶肉。当幼虫全部钻入叶内之后, 卵壳无色透明, 里面塞满黑色的虫粪。此时针叶被蛀食处, 有一个黄绿色的圆形斑点。幼虫整体进入叶内之后, 便开始沿着与中脉平行的方向, 先从一侧向叶尖端蛀食, 快到叶尖端时, 转向返回蛀食另一侧, 直至蛀食殆尽, 被蛀食叶片呈现水渍状。当一片叶子被蛀空后, 幼虫负鞘转移到另一束针叶上继续危害。被蛀食叶片提前发黄、枯干、脱落。越冬时, 幼虫已很少取食, 而是负鞘在枝干、针叶上蹒跚爬行, 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越冬场所常选择在芽苞、枝干基部和树皮裂缝等处, 有的随落叶在落叶层内越冬。幼虫选定越冬场所后, 便吐丝将筒鞘前端十分牢固地粘到树皮、枝干上, 任冬季寒风吹动, 也不会掉落。翌年初春, 越冬幼虫负鞘移动到芽苞上继续危害。这个时候, 老熟幼虫的食量剧增, 因此危害严重, 受害林分像火烧过的一样, 呈现出红色状。该期虫体迅速增大, 原来的筒鞘已显得小了些, 于是只得另做筒鞘。
蛹:老熟幼虫做好筒鞘后, 选择叶簇基部、叶片上以及枝干等处化蛹。在室外调查中, 最早于5月4日发现蛹。5月8日化蛹进入始盛期, 5月18日进入化蛹高峰期, 5月22日~5月25日, 化蛹进入盛末期。
2.2 落叶松鞘蛾防治效果调查
在落叶松鞘蛾发生区, 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1 500倍液两种药剂, 选择两个不同的喷药时间进行防治试验, 然后再调查防治前和防治后的总虫数、活虫数和死虫数。
由落叶松鞘蛾防治试验可知, 在两种药剂的防治区中, 鞘蛾幼虫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区。在防治时间上, 4月26日施用40%氧化乐果乳油和2.50%溴氰菊酯后害虫死亡率分别为92.20%和82%;而5月9日施用两种药剂后, 害虫死亡率分别为89.10%和79.60%。这说明, 4月26日为最佳施药时间, 该期虫体较裸露。在供试药剂上, 两个施药时间施用40%氧化乐果乳油后, 害虫死亡率均高于施用2.50%溴氰菊酯。这说明, 施用40%氧化乐果乳油的防治效果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落叶松鞘蛾越冬幼虫
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出蛰, 危害落叶松直至5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在6月初直至7月上旬进行交尾产卵, 孵化幼虫从7月初蛀食针叶危害, 直至9月下旬做鞘越冬。掌握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生活史, 有利于在其发生的林区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3.2 防治最佳时间的确定
通过对两种试剂、两个施药时间的药效试验结果比较发现, 防治比较理想的时间是4月底。因为该期落叶松的针叶刚刚开始生长, 落叶松鞘蛾的幼虫不能钻入落叶松针叶危害, 只能爬在针叶上啃食, 而且由于针叶很短, 幼虫得不到针叶的遮蔽。如果该期施药, 虫体完全暴露于喷雾之下, 接受药滴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所以施药后的死亡率也较大。而在5月上旬和中旬, 华北落叶松针叶已经较长, 鞘蛾幼虫易钻入叶内, 而且能够得到叶簇的保护, 体表受药面积较小, 死亡率自然就较4月底低。
3.3 落叶松鞘蛾发生与环境关系
研究中还发现, 在华北落叶松林内, 郁闭度大的林分华北落叶松鞘蛾幼虫的虫口密度小, 林缘、林内林缘与疏林地虫口密度大于林内, 阳坡虫口密度大于阴坡。这与落叶松鞘蛾具有趋光性的特点有关。所以在生产中, 通过合理增加华北落叶松林分郁闭度,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华北落叶松鞘蛾对林木的危害。
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两种不同的华北落叶松鞘蛾幼虫寄生蜂, 经过鉴定分别为金小蜂和姬蜂。这样可以在生产中, 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鞘蛾种群密度的控制。
摘要:华北落叶松是山西省直林区的主要森林更新树种和造林树种。但是, 近年来落叶松鞘蛾危害严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弄清了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特性, 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鞘蛾,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杨立铭.落叶松鞘蛾〔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0.
华北落叶松 篇7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鞘蛾,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研究
华北落叶松鞘蛾属于鳞翅目鞘蛾科, 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以及河南等省 (区) 。由于落叶松鞘蛾在山西五台山林区和关帝山林区对华北落叶松林分曾造成严重危害, 所以将其作为主要森林害虫进行研究和防治。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华北落叶松鞘蛾形态学特征
1.1 成虫
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 体长约3mm, 翅展8.50 mm。体、翅暗灰色, 闪绢丝光泽。头部呈圆球形, 其上鳞片紧贴于头壳上, 致使头壳表面光滑。触角暗灰色, 丝状, 长于前翅前缘脉之半, 但不超过前翅长度。触角基节的鳞片细而长, 除基节外的各节都覆盖颜色深浅不同的两环鳞片。复眼发达, 没有单眼。下唇须向上轻度弯曲, 第二节最大, 第三节稍长于第二节之半, 上面布满鳞片。胸、腹部密被灰色鳞片, 胸足跗节式为5-5-5, 足上着生小毛。中足胫节末端有一大一小两个距, 后足的外侧着生灰色长毛。胫节中部及端部各有一大一小两对距, 转节处有一簇长毛, 但短于后足外侧的长毛。前翅颜色较胸部稍浅, 窄而长, 后翅呈明显的狭披针形, 前后翅都有缘毛, 后翅较前翅缘毛长而密, 翅面密被鳞片。前后翅脉退化。腹部末端具浅黄色的鳞片丛, 腹部每一节的背板上均有纵向具刺的长方形薄片。这种特点, 有利于羽化后的成虫从鞘袋内向外爬出, 当新羽化出来的蛾子由鞘袋内向外爬出时, 通过腹部的伸缩运动, 成虫便可以顺利地爬出。华北落叶松鞘蛾的雌雄仅从形态上难以区分, 主要应借助于外生殖器辩别。
雌性外生殖器:雌蛾腹部最末端呈现三角形, 其上茸毛丛生。内阴道短, 交配囊小, 囊刺突呈“山”字形。囊导管的皱状带较短, 囊导管的中带末端分叉明显。亚生殖板后角只有一枚尖端, 呈钳子式向内弯曲。
雄性外生殖器:颚形突明显且宽大, 槽形, 其上没有刺或齿。阳基端具有2条尖削的边框或侧带, 其末端向上略弯曲。抱器瓣小, 抱器腹没有突起物, 小瓣短而宽, 其端缘呈明显的圆弧形。小瓣突出部分的下缘与抱器腹末端之间所构成的台阶很不明显。抱器腹下缘短, 其顶端尖锐。丘状突发达, 密生短的茸毛。
1.2 卵
新产下的卵表面呈现米黄色, 并且有水晶般的光泽。随着不断发育, 逐渐依次变为淡黄、淡绿, 最后变为暗灰色。半球状, 直径约0.30 mm, 表面有10条~15条宽度一致的棱起。孵化后的卵壳变为透明的皮壳。卵多产于针叶中脉的一侧, 单产。
1.3 幼虫
华北落叶松鞘蛾幼虫形态圆桶形, 共分四龄。Ⅰ龄幼虫米黄色, 头部和前胸盾黄褐色, 体长1.0575 mm, 头宽0.1045 mm;Ⅱ龄幼虫黄褐色, 头部和前胸盾棕褐色, 体长1.6575 mm, 头宽0.1645 mm;Ⅲ龄幼虫黄褐色至棕褐色, 头部和前胸盾暗褐色, 体长2.2575 mm, 头宽0.2245 mm;ⅳ龄幼虫棕褐色, 头部和前胸盾黑褐色, 体长4.0575 mm, 头宽0.4045 mm。老熟幼虫前、中、后胸两侧各有一棕黑色圆形小斑, 中胸背部有一长椭圆型褐色斑, 较前胸色浅, 臀部红褐色。腹足退化, 幼虫第三腹节~第六腹节及臀节有二横式趾钩。
1.4 蛹
华北落叶松鞘蛾蛹化于筒鞘内, 长约3 mm左右, 黑褐色, 其他部位的颜色较翅稍浅。
2 华北落叶松鞘蛾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华北落叶松鞘蛾在山西每年发生一代, 以幼虫做鞘在枝干皮缝、芽苞及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 幼虫负鞘移动到芽苞、嫩叶上取食危害, 有时吐丝下坠, 借风迁移。5月上旬开始化蛹, 最早于5月4日发现蛹, 5月下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开始羽化, 6月中旬达到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过2 d~3 d即开始进行交尾产卵, 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 孵化幼虫由卵底咬破卵皮钻入叶内潜食危害, 9月下旬幼虫开始做鞘越冬。
2.2 生活习性
2.2.1 成虫
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羽化, 羽化时成虫咬破分泌物封口处, 然后从鞘中爬出。这时, 由于该虫身体较湿, 翅伸展不开, 常在筒鞘上或附近的针叶上静栖, 待晾干后才爬动飞行。鞘蛾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在光线充足的林缘、阳坡及郁闭度小的林分, 虫口密度大, 危害重。当光线较强时, 多停留在针叶背面;光线弱时, 则在叶表面并多在叶端部分静栖不动, 触角向前直伸。一旦受惊, 便迅速从一个枝到另一个枝作短距离飞翔。鞘蛾成虫的羽化高峰通常在6月中旬, 从6月2日发现成虫羽化, 6月10日前后进入羽化高峰, 6月下旬进入羽化末期。羽化历期大约20 d左右。成虫羽化后经2 d~3 d进行交尾产卵, 常见于上午9:00前及下午16:00~22:00之间。交尾场所多选择在针叶或小枝上。交尾后的雌成虫在树冠上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绝大多数的卵产在针叶背面端半部中脉的一侧, 只有少数卵产在叶表面及叶背面的基半部。卵单产, 通常一片叶子只产1粒卵, 只有极少数叶片上产有2粒卵。
2.2.2 幼虫
当卵孵化后, 新孵化幼虫不咬破卵壳钻出, 而是直接在卵内咬破卵底和附着卵的叶表皮, 蛀食叶肉。当幼虫全部钻入叶内之后, 卵壳无色透明, 里面塞满黑色的虫粪。此时针叶被蛀食处, 有一个黄绿色的圆形斑点。幼虫整体进入叶内之后, 便开始沿着与中脉平行的方向, 先从一侧向叶尖端蛀食, 快到叶尖端时, 转向返回蛀食另一侧, 直至蛀食殆尽。被蛀食叶片呈现水渍状。当一片叶子被蛀空后, 幼虫负鞘转移到另一束针叶上继续危害。被蛀食叶片提前发黄、枯干、脱落。越冬时, 幼虫已很少取食, 而是负鞘在枝干、针叶上蹒跚爬行, 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越冬场所常选择在芽苞、枝干基部和树皮裂缝等处, 有的随落叶在落叶层内越冬。幼虫选定越冬场所后, 便吐丝将筒鞘前端十分牢固地粘到树皮、枝干上, 任冬季寒风吹动, 也不会掉落。翌年初春, 越冬幼虫负鞘移动到芽苞上继续危害。这个时期, 老熟幼虫的食量剧增, 因此危害严重, 受害林分像火烧过的一样, 呈现出红色状。该期虫体迅速增大, 原来的筒鞘已显得小了些, 于是只得另做筒鞘。
2.2.3 蛹
老熟幼虫做好筒鞘后, 选择叶簇基部、叶片上以及枝干等处化蛹。在室外调查中, 最早于5月4日发现蛹。5 月8日化蛹进入始盛期, 5 月18日进入化蛹高峰期, 5月22日~5月25日, 化蛹进入盛末期。
参考文献
〔1〕杨立铭.落叶松鞘蛾〔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0.
〔2〕谢映平.论落叶松鞘蛾的可持续控制〔J〕中国森林病虫, 2003, 22 (1)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