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

2024-09-30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精选10篇)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 篇1

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山区是冀南主要苹果产区, 近年来, 随着苹果品种结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调整及气候条件的变化, 早期落叶病由次要病害逐步上升为主要病害。农民对苹果早期落叶病认识不到位和盲目用药, 导致了苹果早期落叶病日益严重, 直接影响了邢台苹果的质量和产量。为了掌握邢台苹果早期落叶病发生规律, 有效控制该病为害, 2010~2012年笔者在邢台苹果产区对该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环境

试验地选择在冀南太行山区西部邢台县和内丘县苹果主产区, 选择外部环境相似, 管理条件相当的60个果园进行试验。

1.2调查时间

基数调查时间是在苹果展叶开始至秋稍停长期, 最后一次调查数据作为来年的基数。

1.3药剂防治试验

1.3.1预防保护根据当地果农用药习惯, 将果园分为两组, 第一组在芽前喷施30~50Be石硫合剂 (或40%福美砷) 进行病害预防, 第二组不进行芽前药剂预防。

1.3.2药剂防治根据当地果农用药习惯, 将果园分为四组, 分别在花芽露红期、花后7~10d花后11~15天和落花16天以后第一次喷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 00倍液 (或40%丰致 (戊唑醇·多菌灵) 1 000倍液或1%的多氧清水剂1 500倍液) 进行化学防治。

1.4数据调查

1.4.1基数调查选择上一年发病比较严重的果园, 根据果园的大小不同, 双对角线取样, 每个果园调查5~8个点, 在果园中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每个方位调查3棵果树, 每棵果树记录果树的品种、果树的树龄。从每株数上选择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枝条, 自上而下调查10片叶和新梢, 统计落叶及现存叶片的数量, 现存叶片的发病病害种类、叶片病斑情况及发病率等, 记录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

1.4.2药剂防治情况调查调查芽前喷药预防以及在不同时期进行化学防治的果园, 调查记录不同时间进行首次施药时间对防治早期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

1.5发病情况分类

病情严重情况分为6个等级:0级, 叶片上无病斑;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0%以下;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5%;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40%;7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41%~65%;9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5%以上。

1.6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调查总叶数×9]×100;落叶率=落叶数/ (落叶数+现存叶片数) ×100%;现存叶片发病率=现存发病叶片/现存叶片总数×100%;各病害发生率=发生某种病害叶片数/发生病害的叶片总数×100%。自然条件下, 各种不同类型病害可在同一病株、同一病枝甚至同一叶上混合发生, 统计数据自然累加。

2 结果与分析

2.1 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情况

通过统计调查数据, 发现苹果品种间对早期落叶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元帅、红星、印度和红玉等品种较感褐斑病;黄魁、长虹等品种较抗褐斑病。印度、青香蕉和陆奥等品种高度感染斑点病;宫崎、烟富3号、红玉等品种抗斑点病, 其中红玉对斑点病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调查还发现由于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 金冠、国光和红玉等一些原来抗斑点病的品种抗性已丧失, 发病逐年加重。

2.2 早期落叶病分布特点

通过对邢台苹果产区50个管理程度相当, 发生早期落叶病害比较严重的果园进行抽样调查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在邢台地区落叶病发生比较严重的果园, 病菌主要以褐斑病和斑点病为主。发病情况与果园环境、树龄、枝条新旧及位置、叶龄有一定关系。有过发病史的、管理粗放的果园次年发病一般比较严重;8年生以上果树 (每亩挂果量超过2 500kg) 发病比7年生以下果树 (每亩挂果量超过2 500kg) 发病严重;多年生枝条比一年生枝条发病严重, 树冠内膛下部枝条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多;叶龄35天之内的叶片容易感染发病, 11~25天叶龄的叶片最易染病, 36天以上的叶片基本不再被侵染, 同一株树上当年结果枝上的叶片发病率较歇果枝上的高。

2.3 药剂防治效果调查

苹果芽前喷药试验表明芽前喷施30~50Be石硫合剂 (或40%福美砷) 的苹果树 (发病率为47%, 落叶率为23%, 发病程度I~II级) , 远低于芽前不喷药的果树 (发病率57%, 落叶率42%, 发病程度III~IV级) 。通过对比各时间段进行施药果园落叶病防治效果发现杀菌剂的使用时间对于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花芽露红期和花后7~10天防治效果最好, 分别达到87.77%和85.63%, 而花后11~15天效果一般, 只有51.52%, 而落花16天以后防治几乎没有效果。

3 防治方法

3.1 清洁果园

结合冬剪剪除树上病虫枝, 连同地面落叶一同清扫出园, 集中销毁或者深埋, 消灭越冬病源菌。

3.2 增强树势

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 改善排水措施, 重施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增强树势, 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能力, 要合理控制挂果量, 严禁过度环剥, 防止果树“透支”, 影响树势, 这是减轻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

3.3 改造密闭果园, 推广间伐

密闭果园要实行间伐, 一般果园要大改型, 无论采用何种树形, 改造后都要达到“通风透光、行间畅通, 枝不交接、方便作业”的要求。

3.4 化学防治

对斑点落叶病防效好的药剂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丰致 (戊唑醇·多菌灵) 1 000倍液、1%的多氧清水剂、宝抗1 500倍液等。在苹果树发芽前全树喷施一次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 可铲除树体上的越冬病菌。在春季早期落叶病发病高峰期, 对往年为害严重的果园, 在花芽露红期 (4月中下旬) 开始喷药防治;一般果园从落花后7~10天 (5月中下旬) 开始防治, 10~15天一次, 连喷2~3次;秋季发病高峰期, 从8月上中旬开始喷药, 连喷2~3次。

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综合防治 篇2

一、症状

1.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可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轮纹型:叶片发病初期在叶下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中心为暗褐色,四周为黄色,病斑周围有绿色晕,病斑中出现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叶背为暗褐色,四周浅黄色,无明显边缘。二是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无边缘。病斑小,数量多,布满叶片,后期叶片渐黄,病斑周围及背部绿色。三是混合型:病斑大,不规则,其上亦有小黑点。病斑暗褐色,后期中心为灰白色,边缘有的仍呈绿色。

2.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枝条、嫩梢及果实。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近圆形黄褐色、边缘清晰的病斑,以后病斑密集或互相联合使叶片呈焦枯状。病斑中散生多个小黑点。

3.圆斑病。此病主要侵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叶柄、枝梢和果实。染病叶片病斑呈圆形,褐色,边缘清晰。

4.轮纹斑病。病斑较大,呈圆形或半圆形,边缘清晰整齐,暗褐色,有明显

的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多雨年份,多个病斑连片,很快造成叶片脱落。

二、防治方法

这几种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配合清除落叶,可以有效控制发病程度。药剂防治关键在掌握好喷药时间。

1.从发病前15天开始喷80%普诺M-45可湿性粉剂。此药可在叶片和果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并杀死病菌。用代森锰锌或其他保护剂防治也可。然后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相继喷药3次,所用药剂有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0%轮纹杀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可交替使用。未结果的幼树可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各喷1次,多雨年份8月结合防治炭疽病再喷1次药。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以提高抗病力。同时注意苹果树的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秋冬结合修剪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 篇3

探索43%戊唑醇4000倍 (万哥) (江苏新仁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与43%戊唑醇4000倍 (好力克)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在防治苹果树早期落叶病上的防治效果, 以便更好的选择应用。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剂

43%戊唑醇4000倍 (万哥) (江苏新仁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对照43%戊唑醇4000倍 (好力克)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2.2 供试作物和防治对象

2.2.1 供试作物

试验树为当地主栽品种红富士, 往年早期落叶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2.2.2 防治对象

早期落叶病 (褐斑病、斑点落叶病) 。

2.3 试验田块的选择及试验处理

2.3.1 试验田块的选择

本次试验田设在旬邑县原底社区, 南头村果农田春选1200m2果园里, 早期落叶病往年发生较重, 土壤类型属黑垆土, 肥力中上, 果农科技意识强。

2.3.2 试验小区设计

试验共2个处理, 2次重复, 10株为一个小区, 共计4个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未设清水对照) 。

2.3.3 施药方法

所用器械类型和操作包括操作压力、喷头类型和高度、喷孔口径等;均采用统一药械和专业的机器操作, 保证用药量标准, 防治药效有可比性。

2.3.4 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调查有代表性的2株 (喷药前已挂牌号, 调查时尽量避开有可能药液交叉的枝条) , 每株从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取2个枝条挂标记, 调查每个枝条上的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 同时标记最下部没有脱落叶片的位置。调查于施药前和每次施药后15d进行 (第1次药后15d调查防效, 然后第2次施药, 间隔期15d调查防效和再次施药, 以此类推, 共施药2次) , 主要调查标记枝条的总叶数、各级病叶数、落叶数, 计算病叶率, 并以病情指数增长率计算防治效果。

2.3.5 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叶分级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前43%

戊唑醇 (万哥) 的果树的发病率重复I43.44%、重复II 23.76%。第1次施药后15日进行了调查发病率重复I下降了10.54%、重复II下降了6.1%;第2次施药后15日进行了调查, 重复I下降了2.05%、重复II下降了4.02%;该试验施药前重复I叶病情指数37.79, 施药后叶病情指数9.56;施药前重复II叶病情指数11.88, 施药后叶病情指数6.89, 平均下降了16.5。

3.2 试验前43%

戊唑醇 (好力克) 的果树的发病率重复I29.29%、重复II 17.77%, 第1次施药后15日进行了调查发病率重复I下降了5.45%、重复II下降了2.37%;第2次施药药剂后15日进行了调查重复I下降了2.63%、重复II下降了6.26%;该试验施药前重复I叶病情指数11.95, 施药后叶病情指数8.91;施药前重复II叶病情指数13.84, 施药后叶病情指数8.8, 平均下降了4.04。

通过两种戊唑醇药剂的试验, 经对试验数据分析, 43%戊唑醇 (万哥) 的果树发病率下降了10.12%~12.59%;叶病情指数平均下降了16.5。43%戊唑醇 (好立克) 的果树的发病率下降了8.08%~8.63%;叶病情指数下降了4.04。

4 结论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 篇4

1 症状区别

1.1 病斑大小

病斑较大的有褐斑病、轮斑病,两种病斑发病后期均体现出大斑形的特点。褐斑病病斑分褐色大斑形、芒状病斑、同心轮纹形病斑三种。褐色大斑形病斑直径约在0.5-1厘米,另外两种病斑大小不一,轮斑病病斑直径1-2厘米。病斑较小的有斑点落叶病、圆斑病、灰斑病,斑点落叶病病斑前期直径2-3毫米,中期5-6毫米,后期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灰斑病和圆斑病病斑直径均在1-7毫米。

1.2 发病部位

褐斑病主要危害内膛老叶,斑点落叶病主要危害20天以内的幼嫩叶片。轮斑病一般发生叶片边缘,灰斑病侵染的叶片和边沿受伤(如药害、自然灾害等)的叶片最易感病。圆斑病和灰斑病各类叶片都有发生。

1.3 病斑颜色

褐斑病为褐色或暗褐色,斑点落叶病病斑前期为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斑点,中期病斑为红褐色,中心有一深红色小点,后期为灰白色,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圆斑病病斑为褐色或红褐色,灰斑病为灰色病斑,轮斑病病斑为淡褐色。

1.4 典型症状

褐斑病发病后期叶片脱落前病斑中心为褐色,边缘绿色,外围黄色,叶片发黄脱落。斑点落叶病发病后期一片叶片上常可产生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不等的病斑,许多病斑连缀在一起,呈云朵状,叶尖千枯,叶片扭曲畸形早落。轮斑病大多发生在叶片边缘且具明显轮纹。灰斑病病斑灰白色中部表皮易剥落,圆斑病病斑小而圆、中心有一明显小点。

1.5 容易混淆症状

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斑病病斑部分或全部具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褐斑病轮纹病斑正面着生黑色小点,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斑两面均出现墨绿色霉状物,轮斑病病斑背面产生一层黑色霉状物。

2 发生规律区别

5种病害发生规律见表1。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合理修剪,及时夏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的侵染。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于潮湿,加强对其他各种病虫害的防除,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2 清除病源

苹果树落叶后及时清除病叶,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挂在树上的病叶在初侵染中传染范围更广。

3.3 药剂防治

3.3.1 轻度发生年份用药 一般在5月份,病害初发或未发,应喷施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8.75%(w)杜邦易宝1200倍液、4% (w)农抗120水剂600倍液,80%(w)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防病。发病后要用治疗性杀菌剂如1%(w)多抗霉素300倍液,50%(w)扑海因1 000-1500倍液,62.25%(w)的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3.2 以褐斑病为主的重度发生年份用药 目前,对于苹果褐斑病还没有特效或高效的药剂,生产上主要是通过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保护叶片不受褐斑病菌侵染。波尔多液与内吸治疗性杀菌剂交替使用,从6月中旬开始,每10-15天用药1次,直到8月底,连续阴雨时及时补喷,不但可有效地防治褐斑病,而且对轮纹病、炭疽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代森锰锌为主要成分的杀菌剂,也可用作保护剂,但这些药剂粘着力差,不耐雨水冲涮,残效期短,连续阴雨时难以保证叶片不受侵染。内吸治疗剂的首选药剂是三唑类杀菌剂,如世高、福星、仙生、好力克等。波尔多液使用时应注意不宜在苹果树落花后一个月内和果实临近成熟期使用,因为此期使用容易产生果锈。绿乳铜是一种新型乳油型有机铜杀菌剂,比波尔多液毒性更低,粘着性、延展性、渗透性更强,杀菌谱广,是波尔多液的最佳替代产品。其显著特点是:低毒高效,除了在开花期及采果前20天内不宜喷施外,其他时间均可用药,混用增效,绿乳铜既可对水600-1000倍稀释后单独喷施,也可与多种杀虫、杀螨剂混用,且能显著提高这些药剂的药效;耐雨淋,绿乳铜喷药半小时后遇雨不须补喷,因而可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多雨季节发挥作用。多抗霉素对褐斑病防效较差,应不用或少用。

绿佳防治果树落叶病试验 篇5

1. 材料方法

试验果园为坡地, 砂质壤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1%~1.5%。试验对象为富士苹果树早期落叶病 (叶片) , 树龄为6年生, 株行距3米×5米, 试验期间富士苹果树生长正常, 处于第二次发病高峰后, 春梢停止生长前。试验区域内的栽培条件 (土壤、肥力、耕力、作业等) 一致, 符合试验安排。

试验药剂为山东京蓬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48%绿佳可湿性粉剂;以甲基托布津为对照, 同时增设空白对照。试验药剂浓度: (1) 48%绿佳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 48%绿佳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4) 空白对照。试验小区随机排列, 每小区5株树4次重复。操作方法, 将试验药剂根据试验方案浓度准确称量后对水喷雾, 以梨树叶片全部均匀着药为宜。试验器械采用高压动力喷雾器, 喷孔直径为0.2毫米, 工作压力为1.5~2巴。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期间正值苹果树早期落叶病发病高峰期, 依据果园整体病虫害防治要求进行, 首次用药后间隔17天左右进行下次用药。施药具体时间是5月26日、6月12日、6月30日共计3次, 每次实际每亩喷药液量为160~200公斤。试验期间各小区于5月26日、6月12日喷施杀虫杀螨剂防治蚜虫、螨类等。

2. 试验结果

施药前和7月15日调查, 在每小区5株南果梨试验树中间选取2株供试树, 每株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 分别调查两个枝条的全部成熟叶片, 以每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比来进行分级, 计算发病级别。常规用药对照未调查。试验间接影响, 48%绿佳可湿性粉剂是38%甲基硫菌灵、10%戊唑醇混配而成, 对苹果树安全无药害;对其他果树病虫害如褐斑病、轮纹病等也有兼治效果;对其他非试验标靶植物无影响。试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48%绿佳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对苹果树早期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5%、73.64%, 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 与田间常规用药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相比, 3种浓度在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3个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1%水平上差异显著;

试验药剂与对照药剂对供试品种 (苹果树) 安全、无药害, 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

3. 结论

落叶松早落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篇6

分布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尚志、扎兰屯和甘河等地危害。在山东、河北有的林场也发现为害。经调查, 仅公主岭市2012年落叶松早落病发生面积达1640hm2, 发病率41%。该病轻者影响林木的正常发育和生长, 重者由于连年罹病, 已见有少数单株导致濒死状态。

2 病害症状

该病于7~8月间发生于针叶的任何部位。初期出现不足1mm的淡黄色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到2mm左右呈褐色斑点, 外围呈淡黄色, 以后病斑扩大相连, 截断针叶叶面, 出现1cm以下的大斑。一年生枝条针叶病斑较长, 可达3cm左右。8月份在病斑上出现散生隐约可见的黑色小点, 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同时, 病斑变为褐色, 其余部分也因失绿变黄。发病后期, 受害严重的林木针叶全呈赤褐色, 远看像被火烧一样, 针叶纷纷脱落, 似如林木正趋死亡。

3 病原菌

该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 拟球壳菌目, 小球壳菌科, 小球菌属的一种真菌。8月上旬至10月, 在当年罹病针叶的病斑上和第2年春季在地面越冬的罹病叶上散生的黑点, 就是病菌的无性世代性孢子器。性孢子器近圆形, 半埋生于罹病针叶的表皮下, 孔口稍突出。内生许多单孢, 无色略呈杆状的性孢子, 无发芽侵染能力。病原菌的有性时代产生子囊壳, 子囊和子囊孢子于6月上旬左右在地面前1a孢病落叶上逐渐成熟, 单生或群生, 黑色, 瓶状或扁球形, 初埋生, 以后其颈半裸生在针叶表皮组织外。

子囊:棍棒状, 无色无侧丝, 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细胞, 无色长椭圆形, 两端稍细, 直或略弯曲, 双孢子不等大, 在适应条件下很快发芽侵染。

4 病原菌的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地面罹病针叶上越冬, 5月下旬形成子囊壳, 6月上旬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开始成熟, 并向外飞散孢子, 直至8月上旬基本停止传播。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时着落在针叶上, 遇到适宜条件即可从针叶气孔处发芽侵染, 潜育期即27~36d, 一般在7月下旬在被害针叶上开始出现褐色病斑, 8月中旬以后, 受害针叶大部呈现赤褐色, 状如火烧。该病菌1a只侵染1次。病叶脱落后第2年春季又以子囊孢子开始新的侵染和蔓延。

5 病害流行规律

5.1 病害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

空气湿度在80%以上, 林内湿度在95%以上, 利于病菌发芽、侵染。所以, 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6~7月降雨多的年分发病即早又重。在发病期间气温高低与发病的关系不大。

5.2 立地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一般在沟谷洼地, 由于通风不良, 林内湿度大, 有利于病原菌的发生和侵染, 罹病就重, 反之罹病程度就轻。

5.3 发病与林分情况的关系

该病在幼林中就有发生, 其中以7~20a生的林分被害较多, 20a生以后, 病害逐渐减轻。在人工林中, 被压木和径级较小的林木, 一般发病较重。就林分内每株林木的针叶而言, 距地面越近, 发病越重。在一般情况下, 林分郁闭度为0.7~0.8的病害稍轻, 0.9以上或0.6以下的病害较重。林分天窗周围的林木病害严重, 未经修枝的林分一般发病较重, 下木较多的林分被害较轻。

5.4 发病与寄主的关系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易发病、朝鲜落叶松次之, 日本落叶松发病轻。

6 防治措施

培育和营造抗病较强的日本、朝鲜及杂交落叶松。将现有的日本、朝鲜落叶松培育成母树林;加强幼林抚育, 林分郁闭后, 适时适度修枝、间伐;小面积发生病害的林地可结合积肥搂埋病叶;施放烟剂, 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当下雨后子囊孢子传播出现高峰时, 立即进行烟剂防治, 用2.5%百菌清杀菌烟剂15kg/hm2。要在日落后或日出前、气压低、无风或微风, 有露水条件下采用流动放烟方式放烟。历年发病严重的林分, 特别是沟谷地应适当多放一些。在吉林省放烟时间掌握在6月25~7月5日, 最好分2次放烟, 每隔5d放1次, 可收到良好效果。

摘要:落叶松早落病是落叶松人工林一种常见病害, 病原菌在地面落叶松病叶上越冬,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孢子飞散传播盛期, 利用百菌清杀菌烟剂15kg/hm2, 可有效防治该病发生。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防治 篇7

1 症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褐纹病。主要为害叶片, 尤其是展叶20天内的幼嫩叶片;还危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叶片染病, 初发于5月上旬, 初现直径2~3mm褐色圆形病斑, 后病斑逐渐增多或扩大, 形成5~6mm的红褐色病斑, 边缘紫褐色, 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 病部正反面均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二次寄生于病斑上, 使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遇高温多雨季节, 病斑迅速扩大, 呈不整形, 病叶部分或大部变褐。发病严重的, 由于生长受阻, 有的叶片往往扭曲变形, 全叶干枯。夏秋季节, 病菌可侵染叶柄。叶柄染病, 产生暗褐色椭圆形凹陷斑, 直径3~5mm, 染病叶片随即脱落或自叶柄病斑处折断。枝条染病, 在一年生枝条上产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 芽周变黑, 凹陷坏死, 直径2~6mm, 边缘裂开。果实染病裂开, 产生黑点型、疮痂型、斑点型和果点褐变型4种, 其中斑点型最常见。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实呈褐色瘪病状, 直径2~3mm, 有时可达5mm, 并易在病健交界处开裂;近成熟的果实多为褐色病斑。贮藏期病果在低温下病斑扩大或腐烂缓慢, 遇高温时, 易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致果实腐烂。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芽外部鳞片到内部叶原体越冬, 叶芽是重要初染源。翌春产生分生孢子, 随气流、风雨传播, 从伤口或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2个活动高峰:第1个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 孢子量迅速增加, 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 严重时造成落叶;第2个高峰在9月份, 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严重度, 造成大量落叶。受害叶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7月份枝条上才有大量孢子产生, 所以叶片上形成孢子较枝条上早。此外, 在苹果新梢抽生期雨后5天内, 新侵染病斑数明显增多, 进入新梢停止生长期, 即使有大雨, 也难产生新侵染斑, 看来叶龄和降雨同时影响该病流行程度。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 春季干旱年份, 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多, 发病重。苹果栽培品种中, 嘎啦、新红星易感病, 红富士发病较轻。此外, 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均易发病。病害潜育期随温度不同而异, 17~31℃叶片均可发病, 17℃时潜育期6小时, 20~40℃潜育4小时, 28~31℃潜育3小时。

3 防治方法

柿树早期落叶的原因及对策 篇8

1. 种栽轻管, 造成柿园病菌积累过多, 病害逐年加重。

近些年, 果树生长季节常出现连阴雨天, 而果农又无清园习惯, 残留在病枝落叶上的病菌连年繁殖, 各种病害加重发生, 严重影响了树体健壮生长。

2. 多雨季节, 打药次数少, 浓度不够。

2008年6~10月份, 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 特别是七八月份降雨量更多, 果园湿度大, 且持续时间长, 有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播, 在这样的年份里, 增加打药次数和浓度。

3. 施肥少, 树势弱, 抗病差。

有些果农秋季施基肥量少, 甚至不施, 出现了土壤肥力较低的现象。在施肥种类上偏施氮肥、复合肥, 缺少磷钾肥, 造成枝条生长偏旺、叶片光合作用差、树体营养低、抗病性差。

4. 柿树病害发生重。

柿树角斑是柿树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因, 主要危害叶片及果蒂。叶片受害后, 初期在正面出现不规则黄绿色病斑, 斑内叶脉黑色, 以后中部褪为浅褐色, 病斑背面初呈现浅黄色, 后加深渐呈褐色或黑褐色, 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但以背面较多。发病严重时造成早期烧叶、落果, 降低产量, 减弱树势, 可诱发柿疯病。柿树圆斑病、炭疽病也能引起柿树早期落叶。

二、防治方法

1. 在休眠季节彻底清洁果园, 将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

埋, 柿树落叶后用果康宝100倍液或易除200倍液加桃小灵1500~2500倍液喷园一次;柿树萌芽前再喷施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 可较好地防控各种病害。

2.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在秋冬季施足有机肥, 施肥量以斤果斤肥为好, 高产园可按斤果2斤肥比例施入。在施有机肥的同时, 结合施入化肥。未结果树每株氮、磷、钾肥分别为0.7千克、0.7千克、0.14千克;初结果树为1.5千克、1.3千克、0.5千克;盛果期树每株为5千克、4千克、1.7千克。

3. 及时防治柿树角斑病。

近些年来, 在果树生长季节, 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 柿树角斑病逐年加重, 柿树多的果农宜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治, 尤其要做好秋季施肥工作, 以补充树体养分, 增强树势, 否则柿树角斑病很难防控, 甚至引起柿疯症的发生, 造成整株树死亡, 全园毁灭。

苹果早期落叶的发生及防治 篇9

1 病害侵染引起的早期落叶

叶部病害造成落叶是目前苹果早期落叶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病害主要是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等病害,叶片布满许多病斑,并非全部变黄脱落,该病发生的早晚与轻重,与雨季来得早晚及降雨量密切相关,雨季来得早,且阴雨连绵是其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广大果农重视套袋前病虫害防治,忽视套袋后病虫害防治,造成严重的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树势,影响花芽形成和分化,进而影响当年产量和果实品质。防治措施:(1)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清除落叶,减少病源。(2)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3)药剂防治。苹果套袋后,要以保叶为重点,继续加强病虫害防治,6月上旬开始,对红富士、嘎拉等品种以防治褐斑病为主,每隔半月左右喷药1次,注意抢雨前,抓雨后,药剂一般以1∶2∶200波尔多液为好,在阴雨连绵天气时,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内吸性药剂,在雨停间隙喷药防治;对红星、新红星、金冠等品种应每半月喷1次1.5%多抗霉素或扑海因。若雨水较多,应缩短喷药间隔期或雨后及时喷药。

2 虫害引起的早期落叶

危害苹果导致落叶的虫害主要是:红蜘蛛、二斑叶螨、潜叶蛾、梨花网蝽等。螨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正面失绿、变白变红,最后叶片脱落。防治螨类的措施:越冬防治是基础,花后用药是关键,控制点片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越冬休眠期刮老树皮消灭越冬螨,落花后和麦收前是用药关键,防治红蜘蛛的药剂为哒螨灵类药剂,阿维菌素、三唑锡对红白蜘蛛都具有良好防效。毛虫类害虫大多是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或汁液,导致提前脱落,应在成虫出现高峰期喷灭幼脲1 500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环境影响引起的早期落叶

3.1 树体营养不良

苹果开花坐果消耗了大量营养,到6、7月份果实处于快速增大期,若此时树体贮藏营养不足,又没有及时补充肥料,会造成营养断线,引起叶片脱落,因此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要及时追施肥料,弥补因开花坐果造成的营养亏损,施肥后及时浇水。

3.2 旱灾和涝灾

严重干旱落叶先是从基叶、内膛叶开始脱落,随着干旱的持续日趋严重,脱落的叶片呈金黄色,而无病斑,浇水或下雨后落叶立即停止。积水成涝落叶,多是在黏重土壤,或低洼内涝地段,地面积水,土壤通气不良,根系窒息而失去吸收能力,出现突发性的严重落叶,这种落叶褪绿变黄而无病斑。应在雨季到来前,搞好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多余积水。

3.3 树体郁闭

内膛长期光照不足,叶片薄且黄而脱落。要注重夏季修剪,及时剪除过密枝、徒长枝、竞争直立枝、交叉重叠枝,改善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使果园树冠透光率在30%以上。

3.4 缺素症

如土壤缺铁果树幼叶失绿、黄化,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因此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营养保持平衡。

4 人为因素引起的早期落叶

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10

1.1 苗木猝倒病

即立枯病, 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主要危害幼苗, 是育苗中的一大障碍。

病原:复合性浸染。非浸染性病原有积水、覆土过厚、土表板结和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等。浸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

病症:病害多发于4~6月份, 可表现4种症状类型。

防治方法:选择好苗圃地。最好用新垦山地, 地下水位过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不要选。合理施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细致整地。在土壤和天气晴朗时进行精耕细整, 以免板结, 播种不宜太深。

药剂防治:播种前处理土壤以杀死病菌是防治猝倒病的有效方法。五氯硝基苯与敌克松或代森锌混用, 比例为五氯硝基苯75%, 其他药剂占25%, 用药量为4~6g/m2, 配成药土撒于播种行内, 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种子。幼苗发病后及时用上述药土撒于苗木根颈部或配成药液喷洒。喷药后用清水冲洗苗木, 以免产生药害。茎叶腐烂型猝倒病应喷1:1: (120~170) 的波尔多液, 每隔10~15天喷1次。

1.2 幼苗期虫害

蝼蛄喜栖息在潮湿地。它常在落叶松苗床地里穿通小洞, 将土壤掘起, 致使落叶松幼苗苗根被拔起而导致幼苗枯死。

防治措施:一是在傍晚时, 用敌百虫、敌敌畏配制的毒饵放在蝼蛄掘起的通道或洞口处, 于次日清晨捕捉烧掉。二是在育苗地的小道上挖数10个小坑, 坑的四边垂直平滑, 下铺马粪、上盖青草, 招引蝼蛄入内, 于翌晨捕杀。

蛴螬, 即金龟子幼虫。在早晨或傍晚啃食落叶松幼苗苗根, 致使苗木枯死。它的危害时期主要是在每年的6~9月间, 以8~9月为最重。

防治措施:一是在苗床翻地前用6%的六六六粉溶液混拌土均匀施于苗床上, 将其翻入地内。用药量为1.5~2.5kg/667hm2, 切勿过量, 而且不宜连年施用, 以防产生药害。二是当幼苗发生虫害时, 可在每日上午9时左右, 细致检查苗床, 在被害苗木空隙中耧起一条小土沟, 用0.5%的乐果溶液, 顺沟浇注, 然后要及时在小沟中浇水, 使药液扩大渗透范围, 达到毒杀害虫的效果。

2 落叶松成林病害及防治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病原:子囊菌亚门的日本落叶松球腔菌。

病状:病菌浸染叶片后, 先在叶尖端或中部出现2~3处黄色小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成红褐色段斑, 后在段斑上生小黑点, 即病菌的性孢子器。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 整个树冠像火烧一样, 在华北8月下旬大量落叶, 较正常叶片提早30~50天脱落, 严重影响木材及果实产量, 甚至导致全株死亡。落地病叶当年产生小黑点, 即病菌的子囊腔。

防治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后要及时抚育间伐或适度修枝, 控制林分密度, 使通风透光良好, 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选择合适地块造林, 营造针阔混交林, 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3 落叶松成林虫害及防治

松毛虫属于枯叶蛾科的1属。种类很多, 但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是我国北方危害松树的主要种类。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及森林生态系统有关。如果营造大面积的纯松林, 间伐抚育不当, 灌木植被贫乏, 失去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则阳坡山洼首先会形成松毛虫的发生基地, 然后扩散蔓延, 甚至猖獗成灾。

防治措施:以营林为基础, 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营林措施。营造针阔混交林, 并合理密植, 促使其及早郁闭;改造现有稀疏林地, 补植适宜树种, 保持林分郁密;封山育林, 禁止放牧和割灌, 造成复杂的生物群落, 以利于天敌栖息;合理修枝, 防止过度间伐。

人工捕杀。人口较多, 林分低矮, 虫灾区分散的地区, 可组织人力摘茧、采卵或捕杀幼虫。黑光灯诱杀成虫。

控制越冬幼虫上树为害。越冬后的幼虫是松毛虫的主要为害阶段。应努力将幼虫消灭在上树之前。人工翻动树干基部石块、树皮缝、枯落叶, 破坏幼虫越冬场所;用毒笔在刮皮的树干上涂闭合药环, (毒笔制作:2.5%的溴氰菊酯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1:3调和成形, 干燥一天备用) 。用20%的杀灭菊酯乳油、2.5%的溴氰菊酯乳油在树上喷毒环。

生物防治。设人工巢招引益鸟。引进杜鹃, 进行人工饲养、繁殖、驯化, 并且在林间的中下部悬挂鸟巢, 人工招引, 对松毛虫防治很有效。保护利用或人工繁殖松毛虫寄生蜂, 如黑卵蜂、赤眼蜂等, 实施林间放蜂。

药剂杀灭幼虫。防治幼虫时应在越冬前3~4龄时进行, 而且要避开天敌的活动期。可用25%的马拉硫磷药剂的超低容量制剂, 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25%的杀螟松微胶囊剂加水稀释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上一篇:FLAC下一篇:渔业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