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大径材

2024-09-19

落叶松大径材(精选7篇)

落叶松大径材 篇1

辽宁省实验林场现有落叶松人工林3 300hm2, 蓄积44.9万m3。 境内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植被茂密、生境多样, 长白落叶松为当地的乡土树种, 日本落叶松在当地栽培已有65年历史, 经过多年的生产和实验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在此做以探讨。

1合理确定抚育间伐起始年限

为了合理确定抚育间伐起始年限, 我们从林分生长量的变化, 从林木生长量进行分析, 也就是林木连年生长开始下降的年限, 适当考虑间伐木的价值, 增加经济效益。

在同一立地条件下, 在辽宁省实验林场9林班14小班对落叶松人工林中林木作了树干解析, 对解析木生长过程进行分析, 大径材的林分在8年前一直处于生长旺盛期, 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长。从第10年开始生长量受抑制。15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所以, 林木在13年左右进行第一次透光抚育。同理, 林龄23年左右可加大抚育强度, 林龄38年左右可进行冠下红松更新, 林龄51~55年以上可以进行主伐利用。

从间伐木的利用价值及经济效益上进行了分析。采取了同一林分同一立地条件的15年及10年生落叶松采用相似强度的抚育间伐, 并对间伐木的径级结构作了分析。对1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以株数强度20%~25%之间, 蓄积强度在10%~15%之间进行间伐后, 每公顷出材量为5.0m3, 其中, 有利用价值的胸径超过4cm的间伐木占总出材量的74.8%, 而胸径超过4.0cm的株数仅占总间伐株数43.9%。 间伐木最大径级为6.0cm, 用同样的方法以36.7%的强度对15生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间伐后, 每公顷出材量为21.6m3, 其中, 有利用价值的材积为21.0m3。占总出材的量的97.3%, 而胸径超过4.0cm的株数则占80.3%, 胸径8.0cm以上占总间伐株数的21.8%, 个别间伐木径级达到15.0cm。由此可见, 落叶松人工林的第一次间伐应在营造后10年至15年间进行, 以15年时最为适宜。因该林龄正是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的年龄, 而有利用价值的间伐木株数较10年时增加30%, 每公顷间伐木材积较10年时增加16m3。

2抚育间伐期的确定

抚育间隔期的确定, 是在不违背林木生长规律的条件下, 与当地经济条件和间伐强度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条件较好、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地区, 适于采用间隔期较短而强度较小的间伐, 反之, 应适当延长间隔年限并加大间伐强度。为了合理确定间隔期, 在辽宁省实验林场地车沟实验区71林班5小班间伐作业区内, 对5株解析木的生长过程做了综合分析。胸径连年生长量在8年时达到最高峰, 为1.8cm。8年后逐年下降, 到13年时连年生长量仅为0.4cm。在同年经过抚育间伐后, 胸径连年生长量又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4至5年后生长量又开始下降, 显然需要进行第二次抚育间伐。由此可见, 落叶松人工林的抚育间伐间隔期一般为5年最为适宜。

3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

抚育间伐强度对于保留林木的干形生长及林分生长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强度过大或过小对林分的生长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确定适宜的强度, 在辽宁省实验林场东山实验区9林班14小班设置样地, 强度分别为原保留株数的34%、50%、58%及对照区四种。 经过两年的观测, 间伐强度50%标准地生长最佳。其胸径和蓄积生长量分别较对照区高71.4及23.7%;而间伐强度在58%的标准地生长指标最差。

落叶松大径材林通过抚育间伐后, 营养面积的增加及环境的改善, 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表现为胸径及蓄积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强度小于50%的情况下, 间伐的效果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标准地中以强度50%效果最好。当间伐强度超过50%时, 由于林分过于稀疏, 环境条件的忽然变化较大, 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从实验可以看出, 落叶松大径材林的第一次间伐强度以株数强度在40%~50%之间, 蓄积强度在15%~25%之间为宜, 在生产实践中应视当地具体条件情况而定。在林分密度较大而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 间伐强度可适当加大些, 但不能超过株数和蓄积强度的上限;在经济条件好, 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地区, 间伐强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低于株数和蓄积强度的下限。

4抚育间伐的方法

抚育间伐方法的确定, 抚育间伐采用下层抚育法, 林木分级采用“五级木法”, 坚持“留优去劣, 密间希留”的原则, 伐除非目的树种以及目的树种中的Ⅳ、Ⅴ级木和部分Ⅲ级木, 伐除Ⅰ、 Ⅱ、Ⅲ级木中的弯曲、多头、偏冠和受机械损伤的林木, 保留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健壮的林木, 对生长旺盛的植生组予以适当保留。在抚育时, 注意保护林冠下有培育前途的针阔叶目的树种幼树, 割除藤本植物及非目的树种、下木、灌木。

5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辽宁省实验林场的调查, 通过对落叶松大径材林合理的间伐, 与落叶松一般用材林相比, 落叶松大径材林林龄51年主伐, 多生产木材117.4m3/hm2;与41年主伐的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相比, 落叶松大径材林林龄51年主伐, 多生产大径材150.1m3/hm2, 林龄61年主伐, 多生产大径材352.3m3/hm2。

通过上述调查获取标准地内生物量及相关林分因子, 并测定相应生物量的碳含量, 从而建立固碳量与各林分因子的数学模型。进而科学计算评价辽宁省实验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碳汇。森林碳汇调查可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的机制创新, 进而推动辽宁省林业碳汇项目, 实现碳交易, 完成生态效益市场化的价值补偿, 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模式取向。林业碳汇项目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化的问题。因此, 在辽宁省开展森林碳汇调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学春, 牛瑞萍.国有森工企业引入BOT融资模式探讨[J].森林工程, 2007, (2) :94-96.

[2]钟晓玉, 董希斌.我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探讨[J].森林工程, 2008, (1) :18-21.

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 篇2

关键词: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竹林质量,冬笋品质,效果

毛竹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竹竿高大通直、材质轻、收缩性小、弹性和韧性强, 竹材的抗拉强度相当于杉木的2.5倍, 顺纹抗压强度相当于杉木1.5倍, 竹材材质致密、光滑坚硬、纹理通直、抗弯曲强度高、劈裂性能好[1,2]。近年来仙居县竹胶板、竹地板的加工行业正在兴起, 畅销国内外, 大径材的毛竹利用率高[3], 仙居县群众一般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来重视大径材的培育, 笔者根据毛竹工艺行业发展的需要, 从2006年开始, 对毛竹大径材的培育作了探索, 现简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1.1 供试竹林原状。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仙居县福应街道赵永垟村冷水孔山场, 海拔500~600 m, 坡向西南, 坡度25°, 土层厚度0.6~1.0 m, 面积0.7 hm2。竹园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人工纯林, 立竹度中等, 密度为2 385株/hm2, 竹龄结构不合理, 老竹偏多, 幼竹偏少, 1度竹占3%, 2~3度的壮龄竹占51%, 4度以上的老龄竹占46%;眉径在8 cm以下的占总株数的52%, 眉径在9~10 cm的占41%, 眉径在11 cm以上的只占7%;高度在8 m以下的占株数的35%, 高度在9~10 m的占46%, 高度在11 m以上的占株数的19%。

1.1.2 原经营状况。

竹林原来属于粗散经营, 过量挖笋、挖好笋、过伐、失管, 造成竹林逐年衰退, 立竹量偏小, 林分稀疏且分布不均, 有1/5是竹、针、阔混林;竹林结构不合理, 缺乏科学管理, 没有进行科学的劈山、垦复、锄草、松土、施肥, 造成低产;竹林采伐不合理, 有的采伐过早, 有的采伐过迟, 有的春、夏采伐, 引起竹液大量外流, 影响竹生长, 老竹、雪压竹、病虫竹未及时清理, 竹、笋产量明显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1.2 试验方法

1.2.1 竹园清理。

林地的老竹、病残竹、杂灌木、特别是5节芒与竹井争养分争水, 是竹林发展的劲敌。2006年以来, 每年的4—5月间结合松土及时砍伐挖除, 平铺在竹园内, 使竹园形成纯林, 减少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 促使阳光充足, 为幼竹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1.2.2 调整竹木结构, 留笋养竹。

一是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 平均在3 500株/hm2左右。二是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 1~6年的竹, 按相同比例保留, 7~8年的竹不超过10%, 9年以上竹不保留[4]。三是留笋养竹。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挖除500 kg/hm2左右的冬笋, 约为1 300株/hm2, 春季及时挖去细弱笋, 笋尖生长点矮缩, 笋箨无光泽、色暗灰、箨毛枯萎、笋尖变硬、有病虫痕迹和过密的笋, 留笋养竹1 800~2 000株/hm2。

1.2.3 加强土壤管理, 科学施肥。

每年7—8月深翻、松土, 清除带黑色的老鞭、死鞭, 使竹鞭网络宽松, 根系舒展, 形成地下幼龄竹鞭占绝对优势的生长空间。在幼竹成长后的7—8月间施硫酸钾复合肥450 kg/hm2, 氮、磷、钾、比例为10∶15∶15;在出笋前, 每年12月施浙江安吉产的毛竹专用复合肥450 kg/hm2, 氮、磷、钾、硅的比例为2.0∶1.0∶0.5∶1.5;利用竹鞭有趋肥性的特点, 有目的地引鞭, 在母竹长势好的竹林空地内挖穴, 施有机复合肥 (150 g/穴左右) 。

1.2.4 合理采伐。

竹林的合理采伐, 实质上就是竹林更新、复壮。采育兼过, 才能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原则上只采伐6~7年以上的毛竹, 对生长不良竹、病虫竹、畸竹、过密的竹及时采伐。采伐的季节以不影响竹材利用价值和毛竹生长规律为原则, 在立冬至立春期间采伐, 采伐后打通竹蔸, 促其腐烂, 以排除竹鞭抽鞭发笋的阻力, 提高土壤肥力, 以利竹林更新发展, 采伐量以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7度, 主竹保留3 000~3 500株/hm2为宜。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林质量

经过2年的培育, 新竹平均眉径从原来的9 cm, 增加至现在的12 cm, 平均高从原来的9.5 m, 增加到现在的11.0 m。新竹重量从原来平均24 kg/株, 增加至现在的32 kg/株, 并且有10%左右的单株重量达40~50 kg, 毛竹售价可达0.68元/kg, 而一般毛竹市场价只有0.56元/kg。

2.2 冬笋品质

一般每年能挖取冬笋500~550 kg/hm2, 单笋平均重达0.4 kg/个, 而未培育前的冬笋重只有0.25 kg/个。冬笋由于个大质好, 市场售价达28~30元/kg;未培育的冬笋个小质差, 售价只有12~16元/kg。春笋每年能挖取1 800~2 000 kg/hm2, 售价在2元/kg左右。

2.3 老竹园大径材培育效果

根据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及肥料价格, 一般第1年需投资8 000~10 000元/hm2;第2年需投入资金6 000元/hm2左右, 笋的收入能抵消投入费用;第3年开始获得收益, 竹笋增值, 增收在9 000~15 000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应用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 可改善竹林质量, 提高冬笋品质, 增效明显。毛竹大径材的培育措施不同于一般的竹林经营, 对松土、深翻除草、施肥、留笋养竹、科学采竹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不可粗放经营。要特别注重更新母竹, 留笋养竹。个大的笋成竹后, 在6—7月在离竹株30~50 cm处环施有机复合肥200 g/株, 达到既引鞭又发大笋的目的, 以及逐年复壮、眉径逐年培粗的效果[5,6]。

参考文献

[1]蓝春能, 陆媛媛, 郑林水, 等.毛竹笋竹两用林挖掘鞭笋增产效应[J].世界竹藤通讯, 2010 (5) :10-13.

[2]陈福生.毛竹丰产林培育探讨[J].福建林业勘察设计, 2004 (1) :68-71.

[3]周紫球, 陆媛媛, 邱永华, 等.利用早期笋培养毛竹大径材试验初报[J].世界竹藤通讯, 2010 (2) :21-23.

[4]杜兆培.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 2001, 28 (1) :44-45.

[5]曹流清, 丁建国.毛竹大径材培育的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 1999 (1) :17-18.

秃杉人工栽培及大径材培植技术 篇3

1 秃杉特性

1.1 材质优良

木材密度大, 抗压性强, 不翘不裂, 红心芳香, 坚韧耐腐, 尖削度小, 圆满通直, 是优良的建筑、家具、装璜用材。

1.2 材色美观

纹理美观, 色泽独特, 其边材少, 心材红亮, 红心比例高, 而且最大特点是棵棵红心。据调查测定, 18年生树木, 胸径处红心比例高达50.5%, 40年生时为65%以上, 红心比率比其他良种源高达40%左右。

1.3 材性稳定

材性比较稳定, 笔者曾多年试验研究, 引种栽培到南方秃杉适生区, 材性不会引起变异。经测定, 红心杉遗传力高。

1.4 生长较快

秃杉生长速度比较快, 具早期慢, 后期速生的特点。

2. 秃杉栽培技术

2.1 采种

采种宜选10~25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 于12月~翌年1月上旬果苞开裂时采收。曝晒脱粒, 种子装入袋中, 置通风干燥处干藏或密封贮藏。秃杉育苗可采用条播或撒播2种方式。春秋2季均可播种, 但以春播为佳。

2.2 育苗

2.2.1 育苖圃地选择。

育苗圃地应选坡度平缓开阔, 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 灌溉方便, 排水良好, 光照充足的土地。严禁在菜园地及前作为易感病的作物, 如瓜类、烟叶、马铃薯等地育苗。

2.2.2 整地作床。

育苗圃地要做到“三犁三耙”, 仔细碎土, 施足基肥。结合犁耙整地, 每667m2施饼肥50~70kg, 或厩肥1500~2000kg。在做床前1个月左右用5%福尔马林喷洒或每667m2撒生石灰20~25kg, 或硫酸亚铁1.5~2.5kg进行土壤消毒, 待药液与土壤充分混合后, 再平整床面。在山区新开垦圃地一般可以不必消毒。做床时, 床面宽100cm, 床高25~30cm, 步道30cm, 床面要平整、中央稍高, 床四周还要开边沟, 以利排水。苗床做好后在床面上铺上1.5~2cm厚的黄心土, 以减少病害和杂草。圃地最好夏秋翻土, 冬季碎土, 这样土壤经过霜雪冷冻, 消灭虫害, 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2.2.3 播种育苖。

播种可采用冬播 (1月以前) 和春播 (2~3月以前) , 播种前把种子用清水浸种24小时, 取下沉种子, 釆用条播, 播种沟宽2~3cm, 沟深约1cm, 沟距20cm左右, 667m2播种量3~3.5kg, 种子播后用黄心土或火土灰覆盖, 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然后盖草, 厚度以不见床面为宜, 并在苗床两头打桩, 拉上草绳, 以防被风吹动。

2.2.4 苗期管理。

当幼芽大部分出土, 下胚轴转青时, 就可以分批分量揭草, 揭草应在傍晚或阴雨天进行, 如遇低温、晚霜, 要暂停揭草。揭草后要注意防鸟、防旱、保湿、防低温。

2.2.5 松土除草。

松土深度早期宜浅, 后期稍深。除早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不伤苗, 不漏除, 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连根拨除或采用除草剂, 但不要影响苗木生长。

2.2.6 合理施肥。

当幼苗出现真叶进入生长初期, 可第1次施高磷低氮的混合肥 (氮1:磷5:钾1) , 苗木开始进入速生期 (6~8月) 可施速效高氮肥料 (氮3:磷1:钾1) , 速生期第2阶段 (9~10月) 应停止施氮肥, 应施磷、钾肥。

2.2.7 防涝、灌溉。

春季要做到大雨后雨水不淹苗床, 步道不积水。5~8月暴雨过后苗木基干上往往沾有很多泥土, 天晴后要及时用扫把轻轻地扫掉或用手把它剥掉。灌溉应在早晚进行, 做到适时、适量, 最好引水灌或采用喷灌。

2.2.8 移苗间苗。

4~5月份, 幼苗出现真叶后, 雨天移苗, 移密补稀, 以确保苗木分布均匀。间苗可分几次进行, 第1次结合移植补苗, 间去过密苗, 以后看生长情况及留苗密度再进行1、2次间苗, 最后1次应在7~8月份定苗, 定苗密度100株/m2左右, 产苗量应控制在4.5万株/667m2左右。

2.2.9 防治病害。

秃杉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 (立枯病) , 猝倒病多在雨季流行, 在幼苗期每半个月喷洒0.1%的敌克松或0.5%的波尔多液, 用敌克松时应在太阳下山后进行。

2.3 造林

造林地宜选择在海拔1000~2500m, 土层深厚、湿润的地区。秃杉萌动早, 应以萌动前的冬季造林为好。故整地时间宜在8~9月, 整地一般采用穴状整地, 规格30cm×30cm×40cm。屏边县冬季大部分山区阴雨天多, 雾大, 空气湿润, 此时进行造林, 成活率高, 可达90%以上。秃杉为速生树种, 考虑大径材的培植到需求, 初植密度宜为株行距2m×2m。

2.4 抚育管理

秃杉生长快, 如立地条件好, 造林后3年即可郁闭成林。造林后连续抚育2年, 每年2次。5~6月和8~9月各进行1次, 主要是除草、松土、壅蔸正苗。第2年的第1次锄抚时结合进行刀抚, 砍除杂灌、藤。危害秃杉林的害虫主要有秃杉线虫和秃杉灯蛾, 可采用人工捕杀、施放741烟剂等方法防治。病害有秃杉锈病、煤污病, 可于春、夏季节用石硫合剂防治。秃杉是屏边县的优势乡土树种, 通过加强抚育管理, 秃杉种植的长势很好。

3 大径材培植技术

3.1 抚育时期

当林分自然疏松时, 胸径和高度达到定向培育目标时及时抚育。

3.2 目标树种选择

一般选木材通直饱满且能速生丰产, 木材胸径较大, 长势较好的树木为目标树木给予保留。通常为胸径达24cm以上树种。

3.3 采伐方式

通常采用无主伐作业方式, 其优势在于能保持秃杉大径材树种的可持续性, 可先选择择伐作业, 择伐方式可采用单株采伐成熟木, 砍小留大, 砍弯留直。也可以呈小群状采伐或用带状伐, 并进行人工促进更新的方式, 形成秃杉为绝对优势人工混交林, 在采伐的林窗内可以及时批量相应幼苗并及时抚育。

3.4 采伐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不能伤及目标树种, 及时清理病腐木和虫害木, 伐后林分郁闭度大于0.4, 尽量避免皆伐作业, 减少水土流失。

4 产出

4.1 间伐收入

根据目前秃杉小径材销售价, 8cm的小径材700元/m3左右, 8~10年生秃杉第1次间伐时就可把投资成本全部收回, 而且还有结余。

4.2 中径材收入

按中径材20年主伐, 每年生长量按国家标准:2类地区每667m2年生产量0.64m3计, 20年可产1.28m3, 实际上, 如按以上措施进行实施, 生长量还会更高一些, 18cm以上可卖到1000元/m3以上。所以按现行价格, 667m2产值可达1.2万元以上, 20年后的销售价一定会更高, 再加上国家对林业的重视, 会出台一些好政策, 效益会更高。

4.3 大径材主伐收入

按培育秃杉大径材30年主伐, 每年平均生长量按国家标准2类地区667m2年生长量为0.5 m3, 30年667m2可达15m3以上, 实际上会更高一些, 根据目前市场秃杉20cm以上大径材销售价, 2500元/m3以上, 按现行价格, 产值近3万元/667m2左右, 30年后销售价会更高。

摘要: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用较少的林地通过科学育林、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我国用材林, 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问题。培育大径级用材林, 尤其是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已定为国家林业中长期发展重要目标, 加强秃杉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秃杉,栽培,大径材,培植枝术

参考文献

[1] 梁胜耀.优良濒危珍稀树种——秃杉[J].广东林业科技, 2003 (1)

[2] 李晓储, 黄利斌.珍稀树种秃杉的播种育苗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 1986 (3)

江西杉木大径材的培育技术探讨 篇4

杉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工造林用材树种, 在我国南方商品性用材林基地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 林业区域的分类中, 其经营水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国内的木材市场将会发生两大转变:第一, 社会上对林业进行投资, 营造杉木丰产速生林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第二, 杉木木材市场的销售价格会一路飙升, 特别是杉木大径级材的价格将会是杉木中小径材的几倍。本文结合多年的多点试验研究, 对杉木大径材培育集成配套技术进行了一些总结。

2 杉木培育技术

2.1 选择地位指数在16 以上的立地

限制材种出材量的主要因子和限制生物产量的关键因子就是立地。坡度、方向、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等因子均会对营林措施的成功机会和适用范围造成强有力的影响。如果立地的指数太低, 不管是哪种经营措施和保留密度, 都很难在培育期限内达到培育大径材的目的。立地的地位级指数越高, 培育出来的杉木大径材比例就会越大, 生长量也越大, 质量就会越好。林木的生长量表现为14 地位指数小于16 地位指数小于18 地位指数, 而且立地指数越高, 单株材积的生长增长效果就会越显著。所以, 培育杉木大径材需要选择的立地地位级指数最好是在16 以上。

2.2 采用优良无性系或杉木优良种源育苗造林

林木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种苗, 良种的选育是实现林木优质、丰产、速生的重要措施。在对杉木大径材进行培育时, 首要内容就是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和优良种源的选择。相关试验显示, 在经营条件相同时, 从种源到优良种源, 其中的优良无性系造林会产生种质的叠加效应, 其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材积生长和胸径上的叠加效应, 与普通种源相比, 使用优良种源培育大径材, 其材积生长会提高30%左右, 而采用优良种源中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来培育大径材, 在种源的基础上还能提高20%以上;在立地条件相同的同林龄林分中, 不同的种源, 林分径阶的分布情况也不同。例如在16林龄的林分中, 优良杉木种源中大径木占27.9%, 普通种源中占 18.4%;14 林龄的林分中, 优良杉木种源中大径木占25%, 普通种源占17.8%。江西省试验过的优良杉木种源包括江西铜鼓、湖南会同、福建建瓯、贵州锦屏、广西融水、安福陈山红心杉等。

2.3 科学的实施林分密度管理

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关键措施就是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杉木大径材的培育需采取1 665~3 300株/hm2的中等初植密度, 这样既能节约种苗, 也能降低造林成本。相关的研究显示, 在培育杉木大径材时, 需适时的多次间伐, 控制好林分密度, 以促进大径木的生长。在已有的杉木优良林分中对大径材进行培育, 在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的前提下, 进行2次间伐。第1次抚育间伐时间应在林龄8~9 年, 将林分内的杉木个体株数保持在1 800株/hm2, 将强度控制在 30%左右;第2次的间伐时间应在林龄14~16年, 林分内的杉木个体株数保持在1 200~1 500株/hm2, 将强度控制在35%以下;如果林分长够13年后没有进行间伐, 胸径的年生长量就会逐渐下降, 从而对大径材的出材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2.4 幼林施肥

对杉木幼林进行施肥可以改善林分结构, 降低林分分化程度, 促使林地提早郁闭。进行施肥的种类应该以K、P、N的混合施用为好。在造林后5年内保持连续施肥, 可使肥效增益持续至10年以后。国外早已作了长期的试验研究, 研究人工林的施肥方法, 而且很早就已经在生产中进行了应用, 认为施肥可以使林木生长量提高5%~10%甚至更高。在杉木林龄7~8年时, 对杉木进行了施肥, 每株施200g或400g的复合肥, 蓄积、树高和胸径与不施肥相比分别增长了11.25%、7.36%, 5.2% 、2.65%和11.0%、5.65%。

2.5 主伐和收获

成熟期是对主伐年龄进行确定的基础, 通常包括经济成熟、工艺和数量, 还要以杉木人工林的培育目标为依据。经济成熟龄和木材的、利率、售价有关, 而工艺成熟龄和数量成熟龄主要受林分立地条件的影响, 在杉木大径材低利率和低售价的前提下, 相比工艺成熟龄和数量成熟龄而言, 经济成熟龄来得较早。应该以经济成熟和数量成熟为参考, 工艺成熟为基准来确定杉木大径材的主伐年龄。经过综合的确定和评价, 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主伐年龄为:20地位指数级的是30~32年, 林分立木蓄积量是579.75~596.25 m3/hm2;18地位指数级的是33~35年, 林分立木蓄积量是525.6~575.25 m3/hm2;16 地位指数级的是38~40年, 林分立木蓄积量是457.8~506.55 m3/hm2。

2.6 优化经营模式

以研究实验结果为依据, 再结合具体的生产实际, 采用杉木大径材的材积和胸径生长模型, 在地位指数级为20、18和16的3种立地条件下, 制定出使用优良无性系或优良种源对杉木大径材进行培育的优化经营模式, 每一个模式都应该包括主伐年龄和保留密度、蓄积, 间伐强度、时间, 抚育次数、初植密度等。

3 结语

对于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机制, 关于栽培措施不当、杉木种自身特性造成的林地微生物区系变化、生化活性降低、土壤养分匮乏等已比较深入, 但关于杉木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的运转过程, 分泌机制、来源、种类等还应深入的重点研究, 这对杉木的可持续经营及杉木地力退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杉木混交林是克服地力衰退、改善林分结构的有效途径, 但相关采伐方式、种间关系及其调节、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树种选择、更新方法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同时还需对现有的实践经验进行适时的总结, 以研制新的栽培制度。

杉木的良种选育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但还应加强多目标育种研究,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除普通用材外还要注意特殊工艺用材、装饰用材及纸浆造纸用材等的选育进行营养遗传的研究, 选育能够适应立地条件较差的新品种, 对多世代遗传改良的研究进行深入, 与生产需要相结合, 开展优良无性系的区域化推广和试验, 开展提高第2~3代种子园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推广及研究, 使良种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摘要:通过连续多年对江西杉木大径材经营管理的综合调查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培育杉木大径材时应该采取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包括施肥管理、密度控制、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等, 同时也分析了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林分产量和主伐年限, 为杉木大径材人工林集约化、高效、高产、定向经营配套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示范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关键培育,技术

参考文献

[1]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进展 (2000-2005) Ⅱ.杉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营、计测、木材加工利用的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 (3) :67~69.

[2]曾志光, 杨先锋, 肖复明.陈山红心杉材性变异及其基因资源利用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 2001 (3) :163~164.

[3]曾志光, 黄小春, 罗坤水, 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良种效应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 2007, (5) :17~18.

[4]刘礼祖.林权改革显成果赣鄱再掀植树热[J].绿色中国, 2007 (5) :237~238.

落叶松大径材 篇5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 国家加大林业建设的投资, 加强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 林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公益事业。国有林场是森林培育的基地, 寿宁景山国有林场是宁德市森林资源总量最大的国有林场, 也是杉木资源规模较大、集中连片、林分质量较好的林场。

1 自然地理概况

寿宁景山国有林场地属闽东北山区, 位于寿宁县的西南部和东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120°26′, 北纬26°25′~27°09′, 经营总面积4 875 hm2。林场经营区分布于斜滩、凤阳、芹洋、平溪、犀溪、大安和坑底7个乡 (镇) 。林场属中山丘陵地貌, 地势复杂, 群山起伏连绵, 海拔多在400~1 000m。山脊多为东西走向, 坡向以南北为主, 坡度在20°~40°。

林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湿暖, 雨量充沛, 冰霜少见。年平均气温14℃, 最高气温38℃, 平均日照时数1 819 h, 无霜期299 d;年均降水量1 967 mm, 年均相对湿度79.2%, 年均8级以上大风50 d, 年均台风3次。主要灾害性气候是“三寒” (春寒、梅雨寒和秋寒) 、干旱、台风和暴雨。林场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其次为黄化红壤, pH值5.4左右, 土壤深厚疏松, 有机质含量较高, Ⅰ、Ⅱ类地占38.8%, Ⅲ、Ⅳ类地占61.2%。

林场植被区划隶属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建群种以米槠、丝栗栲、南岭栲、钩栗占优势, 杉木长势良好。林场经营树种以杉木、马尾松为主, 阔叶树仅占1.8%, 树种主要为木荷、火力楠。根据2008年森林资源续档统计结果, 全场经营总面积4 875 hm2, 其中林业用地4 781.8hm2, 有林地3 855 hm2, 林木总蓄积量38.8万m3。

林场从1973年建场开始进行杉木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现有杉木纯林和杉木为优势树种的混交林约为1 070 hm2, 且长势良好, 蓄积量为20.4万m3, 平均蓄积量达190.5 m3/hm2。

2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的意义

通过杉木大径材基地的建设, 提高林场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科技兴林的战略步伐, 满足木材市场对大径材的需求。基地建设有助于杉木大径材培育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能有效保护杉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品质, 有助于提高大径材培育技术的科技含量, 能有效提高林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有助于福建省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1,2]。

3 杉木大径材基地设计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杉木大径材基地设计要体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 遵循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认真贯彻适地适树、适材种原则, 做到认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 建成档次高、质量好、设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

3.2 长短结合原则

既要培育长轮伐期的杉木大径材, 又要培育中、短轮伐期的杉木中、小径材, 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商品的需求, 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

3.3 规模效益优先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基地规模和经济效益, 选择交通运输方便、相对集中连片林地建设基地。

3.4 市场化原则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建设和发展杉木大径材基地。

3.5 生态优先原则

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在措施设计上, 注重保护生态, 合理确定改培措施。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制定相应的措施, 尽可能降低对生态条件的破坏。

4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目标

一是以培育大径材用材林为主, 加强林木的定向培育, 加快速丰林培育推广步伐, 提高林场自身经济实力, 实现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设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 提高大径材培育水平, 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大径材的培育。三是通过基地建设, 推动速丰林工程建设, 促进大径材森林资源的培育。

5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技术措施

5.1 改培杉木大径材基地的技术措施

5.1.1 成熟林林分改培技术措施。

通过主伐择伐, 保留600~750株/hm2, 采伐时选优良木作为保留木进行标号, 做到伐后林相整齐、林木分布均匀, 并做好林下植被清理、块状深翻。

5.1.2幼、中、近熟林林分改培技术措施。

参照《福建省抚育间伐设计规程》进行抚育间伐, 间伐时要坚持“三砍三留”原则, 选准优良木作为保留木进行标号, 做到伐后林相整齐, 保留木分布均匀, 最终保留600~750株/hm2。间伐后进行深翻施肥, 深翻应在秋末冬初进行, 翻土深度15~25 cm, 施肥可结合深翻进行撒施, 以施氮肥或复合肥为主, 每次施肥量为0.2~0.5 kg/株。对于初植密度小、枝下高较低的林分, 要及时进行人工修枝, 减少节疤, 提高材质[3]。

5.1.3 未成林地改培技术措施。

幼林抚育、抚育间伐、深翻施肥、修枝等措施参照新建杉木大径材基地的技术进行。

5.2 新建杉木大径材基地技术措施

5.2.1 造林地选择。

新造林的大径材基地应选择在适宜的海拔范围内, 多选背风、水湿条件较好的山坡中下部、山洼、山谷中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如红壤、黄壤、红黄壤[4]。

5.2.2 选育良种壮苗。

新造林基地所用苗应优选杉木一代种子园中的优良家系或无性系良种, 用一级苗上山造林。

5.2.3 整地造林。

严格按省速生丰产林技术标准执行。挖明穴、回表土, 穴规格最低标准:60 cm×40 cm×40 cm。

5.2.4 初植密度。

栽植密度为1 050~2 250株/hm2。造林时每穴基施钙镁磷肥0.3~0.5 kg。

5.2.5 幼林抚育。

栽后前2年每年全面松土除草2次, 栽后当年进行1次扩穴培土80~100 cm见方, 培土高15~20 cm。第3年下半年进行1次深翻垦复, 翻土深度在10~15 cm。

5.2.6 抚育间伐。

参照《福建省抚育间伐设计规程》执行, 一般分2~3次进行, 间隔期3~5年。间伐强度由强到弱, 首次间伐可根据林分分化情况确定, 一般掌握在五至七年生, 最后一次间伐在15年以内, 最终保留600~750株/hm2。

5.2.7 深翻施肥。

一般12年左右的林分结合间伐并进行深翻。深翻抚育最好在秋末冬初雨后进行, 翻土深度在15 cm以上。施肥以林木营养诊断为依据, 一般第1次施肥可选择第1次间伐后的翌年初春 (2—3月) , 沿保留木根系生长点进行沟施;第2次施肥可结合深翻撒施, 把肥料翻埋入土中;肥料宜选用复合肥, 每次施肥量为0.2~0.4 kg/株。条件允许的区域要在林内套种生物量较大的绿肥固氮作物, 收获后压青改土, 维护和提高地力[5]。

5.2.8 修枝。

依培育目标及市场要求, 造林后第4年进行第1次修枝, 以后每隔3年再进行人工修枝1~2次;修枝季节以晚秋和冬季为宜;修枝强度以树冠的保留长度与树高之比即冠高比表示, 一般冠高比应控制在1∶2左右。修枝要用锋利的刀、斧、锯, 可紧贴树干自下往上修割避免拉伤树皮, 保持切口平滑, 用锯子锯掉大枝后, 将锯口用刀削平, 以利于伤口愈合, 培育无节良材。

6 效益分析与评价

6.1 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可有效提高林分质量, 通过定向集约的经营方式, 培育生产的大径材, 以顺应市场的需求。项目建成后, 林分主伐时, 预计单位蓄积量增加90 m3/hm2, 增值7.2万元/hm2, 项目建设101 hm2, 可增加经济收入727.2万元, 效益显著, 对促进林场经济发展, 实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6.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 一方面, 总结探索杉木大径级材的培育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南方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新的科学模式。依托项目建设, 对研究大径级杉木的保护、开发利用, 特别是大径级材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能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并且这些劳动力经过上岗技术培训和技能实践, 劳动技能将会大大提高。因此, 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6.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建设, 既有利于调整树种结构, 提高林分质量, 又有利于杉木大径级的保护利用。同时也间接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效益显著。

摘要:根据寿宁景山国有林场发展实际, 提出建立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的意义、设计原则、建设目标和技术措施, 并分析效益, 以为国有林场林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景山国有林场

参考文献

[1]叶功富, 涂育合, 廖祖辉.福建山地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 (3) :72-75.

[2]涂育合, 叶功富, 林武星, 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22 (5) :530-534.

[3]陈友根, 易孟生, 李荷云, 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中试初报[J].江西林业科技2001 (1) :5-11.

[4]梁理勇.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对策[J].中国林业, 2004 (7A) :43.

落叶松大径材 篇6

关键词:年轮生枝法,修枝,杨树

长期以来, 杨树的传统修枝方法有冠高比法、主干直径指标法、枝条直径指标法等。但由于各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制约, 致使杨树用材林的营造中低效林分占有较大比例。2009年高级工程师马永春提出了杨树修枝新技术、新方法―年轮生枝法, 在科技推广总站的部署和指导下, 兴隆林业局实施了杨树修枝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并于当年在进行了技术推广示范, 截至2013年底, 已连续实施了4 a,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试验地兴隆林业局地处山丘陵区, 平均海拔348 m, 年均温度1.2℃, 无霜期115 d, 年均降水量700㎜左右。全部宜林水湿地均分布在山底的河流两岸, 土壤为沼泽土和草甸土。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一些地区修枝量过多, 保留的枝叶较少, 导致树体过于单薄, 不利于光合作用;一些地区修枝量过少, 没有及时修去老弱枝、多头枝和一些“卡脖子”大枝等, 树形臃肿, 主干不明显, 直接严重影响其生长;大部分地区未修枝, 任其自然生长, 管理粗放, 树形和林相不整齐, 不实用, 操作较难。

1.2 试验材料

试验林是2005年3月造林的I-72杨, 位于和平林场杨树林带, 面积100 hm2, 树龄5 a, 每侧10行, 株行距4 m×4 m, 密度630株/hm2, 以前从未开展过修枝。

1.3 试验方法

1.3.1 修枝方法

在树木单株生长相近、林相基本整齐一致的地段, 选择100株, 采用年龄轮生枝法修枝;另100株采用冠高比法修枝;再选择100株作为对照 (ck) , 不开展修枝。试验组按年龄轮生枝法进行修理, 即在冬季或生长季节进行修枝, 以萌芽前后为佳, 采用ARS牌 (日本) 伸缩式高枝锯进行修技, 修除消耗性枝条、枯老枝条、“卡脖子”大枝。

1.3.2 修枝时间共开展4次修枝, 时间选择在2010~2013年的3月中旬。

1.3.3 修枝质量

每个修枝口要平滑、无劈裂与主干表面基本平齐, 利于伤口愈合, 促进树木生长, 提高木材质量。2013年3月修枝后, 枝下高保持在8 m左右。

1.3.4 生长量测量

以修枝前后的树木胸径生长量和活立木蓄积量作为衡量修枝成效的标准, 3种修枝法前后分别进行胸径测量。2009年1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6日分别对300株树木胸径进行测量, 并对蓄积量进行计算。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和Excel 2010进行分析处理。

1.3.5 组织管理

固镇县林业局与石湖乡密切配合, 组成联合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小组, 县林业局负责全面技术把关, 石湖乡林业站人员跟班作业, 及时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并组织开展了检查验收、测量记录和成效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修枝方法对杨树胸径生长率的影响比较

对试验地修枝前后杨树胸径的测定结果进行计算, 得到树胸径生长率。可知, 不同修枝方法修枝后, 杨树的胸径生长率均大于未修枝, 年龄轮生枝法大于冠高比法, 采用年龄轮生枝法修枝后的平均胸径为21.09, 比冠高比法多1.23 cm, 比ck多3.48;胸径净生长量7.39 cm, 比冠高比法多1.25 cm, 比ck多3.49 cm;未修枝组与修枝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同修枝方法对杨树蓄积量的影响比较

对试验地修枝前后杨树活立木蓄积量的测定结果进行计算, 得到活立木蓄积量, 见表l。由表1可知, 不同修枝方法修枝后, 杨树的活立木蓄积量增长率均大于未修枝, 年龄轮生枝法大于冠高比法, 采用年龄轮生枝法修枝后的100株活立木蓄积量为24.53 m3, 比冠高比法多3.27 m3, 比ck多8.79 m3;100株活立木蓄积量净生长量16 m3, 比冠高比法多3.27 m3, 比ck多8.79 m3;未修枝组与修枝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树形比较

采用年龄轮生枝法修枝的杨树的生长量大, 树体匀称, 主干尖削度小, 林相整齐;采用冠高比法修枝的杨树的树体匀称, 主干尖削度小, 林相整齐, 生长量较小;未修枝的杨树的生长量最小, 树形较差, 主干尖削度大, 林相不整齐。

3 结论

3.1杨树是本地速生用材树种, 通过开展年龄轮生枝法修枝, 改善了杨树品质, 提高了生长量, 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本次修枝选择和平林场杨树林带营林管护中, 林农对林木的管护意识不强, 对松土、施肥等林间管理不到位, 且造林密度偏大, 树木长势受到影响。通过4 a的年龄轮生枝法修枝的修整, 直接除去下部“卡脖子”大枝和净消耗性枝条, 减少了主干上的死节, 有效调节了树体营养的再分配, 并形成了合理的枝条结构, 提高了树木的品质和出材率, 为生产高干、无死节、大径级良材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杨树木材的经济价值。

落叶松大径材 篇7

1 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

第一, 人工林多种效益得以提升的基础是良种壮苗, 我国的南亚热带地区缺少培育珍优乡土阔叶树种良种壮苗的研究。研究起步晚, 技术水平低, 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进一步改良种植材料, 增加木材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营林水平。

第二, 对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木材利用、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强化研究, 加强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发掘。特别要注重对天然林进行调查研究, 切实把握天然林内的树种间关系和演替规律, 并对其加以利用, 进行珍优阔叶大径材人工林的大力培育。

第三,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缺乏对优良干形及无节良材的培育研究, 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珍优阔叶人工林的修枝、间伐等知识理论及实用技术, 力求大径材培育速度及质量的提高, 进而提升我国珍优阔叶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四, 试验示范应选择较大的集水区, 组装并集成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各种科学技术, 同时实行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的各种状况与效益的监测与反馈, 整理出关于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生态功能的基础数据, 进而提升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经营的科学决策。

2 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

2.1 对林地进行细致规划

我国南亚热带林区因具有较为破碎的地形, 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 不同的树种必然在南亚热带林区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及生长表现, 因此, 珍优阔叶树种在不同立地上势必存在着不同的生长表现、变化幅度, 所以在培育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时, 必须以珍优阔叶树种的林学特性为依据, 以适地适树为原则, 细致规划造林区域。现代林业技术提倡在景观水平上, 根据立地类型及当地森林的分布进行各树种的镶嵌配置, 进而在保证景观的同时争取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对林地进行细致规划, 具体而言就是以适地适树原则为依据树种造林, 例如, 坡上部或坡顶因不适于珍优阔叶树种的种植, 可种植马尾松等;在坡中部及其中上部主要种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降香黄檀、格木等, 在坡下部或者沟谷一带主要种植红椎、香梓楠等树种, 可以使景观格局朝着斑块镶嵌的方向发展, 使造林区域内的景观异质性得以提高, 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 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

2.2 培育良种壮苗, 进行抹芽修枝

作为人工林培育, 应保障遗传材料的优良, 以保障林分的高产优质。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进行研究, 筛选优良的种质材料, 并对其进行无性繁殖, 通过组培或扦插繁殖, 既保障其良好的遗传特性, 大面积发展也成为可能。然而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研究水平较低, 虽然许多科研机构进行了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选育研究, 但还未经过试验检验, 现阶段只是进行小面积试种。要有效培育珍优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 可以将母树林作变为采种基地, 也可以采用优良单株采种的方法。另外, 可以通过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接种菌根菌或施用生物肥料等方式进行珍优阔叶树种壮苗的培育。另外, 通过抹芽修枝, 进行优良干形的培育, 能使节疤减少, 木材质量提高。适时修枝还能够减除病虫枝条, 有效避免害虫、病菌对林木造成的破坏。但是修枝会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所以必须注重分析修枝对树种的分枝习性及木材质量的不利影响, 制定修枝次数、强度 (修枝高度) 及时间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损伤处于最小的科学的修枝方案。

2.3 进行多树种混交

混交林是实现长周期经营的大径材人工林稳定优质的重要措施。混交林的主要树种围绕大径材培育实行长周期经营,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伴生树种, 一般进行中小径材的培育。现阶段, 国内外大多对大量的天然林及人工林进行调查, 从树种间的竞争关系、树种的生态位等因素出发, 以天然森林群落为模型, 采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 以目的树种及其混交树种为依据, 实现竞争平衡时的相对优势度, 对目的树种和主要混交树种的比例进行确定, 进行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林的构建, 在最大范围内获取大径材人工林收益的基础上, 维持人工林的生态平衡, 促进大径材人工林朝着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发展。对于珍优阔叶树种的大径材培育而言, 加以一些绿化树种或中短轮伐期的树种混交, 有利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使林地利用率提高, 促进生产单位的资金周转。

2.4 对林分密度进行适时调控

目前, 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缺少适时调控林分密度的研究。间伐可以使光照增加, 使土壤温度提高, 有机质的分解加快, 地表植被改善, 同时林分空间的结构调整, 有利于保留木营养空间的扩大, 林木间竞争关系的缓解, 进而使保留木的材积生长及树冠发育加快。在对混交林密度进行适时调控, 进行高初植密度和高强度的抚育间伐, 既有利于协调树种关系, 促进珍优阔叶树种的生长, 改善优阔叶树种的木材质量, 还有利于林内卫生状况的改善。格木、红椎等是既可以生产珍优阔叶材, 又可以作为园林绿化的树种, 从林分内移出间伐木的方式对其实施密度调控, 将其变为绿化大苗, 有利于提升间伐的经济效益。

2.5 实施择伐

合理择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调整, 林分异质性的增加是有效促进自然林业发展, 使人工林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举措。在择伐之后对天然森林群落进行模拟, 促进多树种、多林层异龄林分结构的构建, 充分保障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及生态效益。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 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及生产单位的资金周转, 对年度木材生产任务量加以确定, 进而以木材订单为依据确定择伐任务, 将其细分到每个经营小班甚至单个林木。

3 结语

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意义, 它满足了我国的木材需求, 是南亚热带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 因此必须坚持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 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着手, 加强其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 发挥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大径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对中高档大径级阔叶材有着更大的需求, 加上大量采伐使天然林资源已显严重不足, 加快阔叶材生产基地建设显得愈加重要。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对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进行培育, 有利于生产珍贵用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进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本文分析了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经济效益, 并探讨了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未来优先方向。

关键词:珍优阔叶树种,大径级培育,未来优先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镜明, 王洪峰.论我国南方发展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J].热带林业, 2002 (2)

[2] 蔡道雄, 贾宏炎, 卢立华等.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J].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费用分析下一篇:大学公共英语听说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