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2024-05-30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精选10篇)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1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HBV, 这样可减少HBV的致病力和传染性, 从而阻止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坏死。临床上, 治疗的近期目标是减轻肝炎活动, 防止发生肝功能失代偿, 在治疗结束或治疗结束后6~12个月HBeAg阴转 (血清转换成抗- HBe) 和 (或) HBV阴转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恢复正常。从而防止ALT波动, 防止发展至肝硬化和 (或) 肝细胞癌, 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选取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进行IFN素治疗, 收到满意效果,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其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15~58岁, 平均 (35±4) 岁。所有患者均为大三阳, 病毒定量高于正常, 谷丙转氨酶在50~105 mol/L之间, 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 均经B型超声下行肝脏穿刺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1]。

1.2 适应证

①HBV DNA≥105copies/ml (HBeAg阴性者为≥104copies/ml) ;②ALT≥2×正常值上限 (ULN) ;如用干扰素治疗, ALT应≤10×ULN, 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③如ALT<2× 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 或≥G2炎症坏死。具有①并有②或③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 应监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 且ALT异常, 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 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有失代偿期肝硬化或重型肝炎者不主张使用。

1.3 给药方法

普通干扰素α治疗;长效干扰素135~180μg, 治疗。一般疗程6个月, 根据病情可延长至1年。

2 结果

单独应用普通干扰素常规剂量肌内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HBeAg、HBV DNA的阴转率仅为40%左右, 长效干扰素疗效有所提高, HBeAg、HBV DNA的阴转率为50%~60%, 但其价格昂贵,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患者, 高额的药费使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乏力、肌内酸痛, 以前3 d明显, 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 穴位注射组明显低于肌肉注射组 (P<0.01) 。

3 讨论

抗毒治疗为抗HBV药物治疗的简称。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繁多, 主要有干扰素类、核苷类、聚肌胞、腺苷类以及苦参素等药物。到目前为止, 尚没有一种药物能够确切有效地把HBV杀灭和清除, 而只能起暂时或短期的抑制作用。IFN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IFN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促进肝细胞表达HLA-Ⅰ类抗原, 从而促进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被CD+8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 清除。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寡腺苷酸合成酶的表达, 促进寡腺苷酸合成而激活核酸酶, 使之降解新合成的HBV DNA, 从而阻断HBV DNA的复制;它还可诱导蛋白激酶表达, 通过磷酸化而失活真核细胞起始因子, 使蛋白翻译不能进行, 从而达到某些抗原消失和病毒酶活性降低的目的。干扰素治疗适应证:IFNα适用于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增高, 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 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而且肝功能代偿良好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病例时要注意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对于出现血清胆红素增高,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重要脏器病变 (严重心、肾疾患, 神经、精神异常) , 或有失代偿肝硬化的患者, 应慎用或禁用IFNα治疗。

α-干扰素的“诱导治疗”[2], 所谓“诱导治疗”, 是在IFNα开始治疗2周或1个月, 加大治疗剂量, 使血清IFNα维持较高和稳定的血浓度, 能有效的抑制血清HBV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疗效判断做临床观察。方法 对2009~2010年应用干扰素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 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 在小剂量时可轻微刺激B淋巴细胞转变成浆细胞, 而使抗体生成增加, 但大剂量应用时反可抑制B淋巴细胞转变为浆细胞, 使抗体生成减少, 对IgG、IgM和IgE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病程越短越早治效果越好。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干扰素,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脏, 2000, 5 (5) :257-263.

[2]赵国明, 俞红, 张红薇, 等.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 (6) :361-362.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2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人民医院甘肃平凉744600)【摘要】目的:对于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对于疾病转归进行护理干预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500万IU/次,3次/周,连续治疗6个月。开始15日每日皮下注射500万单位,以后隔日注射1次,直至6个月。在治疗期间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并且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已经顺利转成HbsAg、HbeAb、HBcAb阳性,还有两例HbsAg、HBcAb转为阳性;并且在系统的护理干预下,患者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用药、监测依从性得到提高,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还可以减少并发症,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护理;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92-0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病程长、对健康危害面广的传染病。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功能,是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但干扰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及厌食恶心;少数病人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帮助病人顺利完成治疗计划。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对本科30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总共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29例为男性,剩余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达到46岁。在进行干扰素治疗以前的常规检查结果:丙氨酸转氨酶106~389U/L,HBV-DNA的定量为每毫升1.19*105~3.96*108拷贝,其中26例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b)均呈现阳性,并且有4例患者的e抗体(HBeAb)、HBsAg以及HBcAb呈现阳性,血常规白细胞3.7*109~7.6*109/L。1.2 治疗方法:注射500万单位的重组干扰素ɑ-2b安达芬,疗程为6个月,前面的15日应每日皮下注射,15日以后则隔天注射1次,直至疗程结束。[3] 在注射五百万单位的干扰素后,其中18例在第一周的平均体温达到了38℃和39℃之间,有11例患者超过了39℃,低于正常体温37.6℃的有一人。并且,全部30例患者在注射干扰素后都出现关节疼痛、乏力的现象,有五例的白细胞明显下降2.6*109~2.9*109,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的有两例。1.3 护理方法:(1)基础护理 :在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一些会增加使用干扰素的副作用危险性的疾病,更应该谨慎对待,例如具有糖尿病、心脏病、精神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家族病史者。在进行治疗之前,必须注意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血常规、心电图等做常规的检查。[2]由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之后会出现白细胞下降的现象,并且抵抗力较差,因此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流通,并且定期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2)心理护理:对于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必要性、适应性要进行宣传,关于干扰素的疗效和副作用的发生规律,应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积极主动地做好卫生宣教工作,让病人对于治疗心中有数,在用药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干扰素的药价较为昂贵,并且治疗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应加强和病人的沟通,帮助病人乐观面对治疗,指导病人如何应对用药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干扰素注射时,应多观察,以关心体贴的态度多与病人交谈,帮助患者完成治疗。(3)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护理:在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初期,由于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热或是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像患了流感一样的症状,因此护理时要注意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和血压,还有患者的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情况,也要注意观察。如果患者的体温超过正常的37.6℃,则应嘱咐病人多喝水,注意卧床休息,并使用冰袋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手段进行降温。当患者的体温达到39℃及以上,则需要利用药物予以降温。发热降温的过程中,由于出汗较多,护理时应及时提醒患者更换贴身衣物并注意保暖。如果个别患者的副作用反应较重的,则在注射前服用约1.0g的百服宁。对于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也无需中断干扰素的质量,可以给予惠尔血75μg的皮下注射,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升高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对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现象的,则采取更换注射部位的方式来避免,同时应注意注射的深度以及注射后的热敷。2 结果通过以上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其中26例HbeAG、HbsAG、HBcAb均呈现阳性的患者,已经顺利转成HbsAg、HbeAb、HBcAb阳性的有18例,还有两例HbsAg、HBcAb转为阳性。同时,30例患者当中,HBV-DNA转为阴性的患者有19例,并且丙氨酸转氨酶降到45U/L以下的有27例。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上,重组干扰素ɑ-2b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免疫调节、减轻肝脏炎症和抗纤维化等功能特点。但是由于使用干扰素的副作用比较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在用药前积极进行卫生宣教,帮助患者了解药物和疗程情况,乐观面对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对于治疗过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副作用并对症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的难关。除此之外,還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与病人多多沟通,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坚持达到治疗目的。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 f6):421——429.[2]邱玉琴,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千扰索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 l,24(8):963—964.[3]王崇围,李树清,大剂壁重组干扰素d—Ib与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关系[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19(5):319—320.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60例,ALT≥2×ULN, HBV-DNA<2×108拷贝/L。其中治疗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2.6岁;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6.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六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患者年龄以及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干扰素组使用肌肉注射干扰素3次/周,每次300万~500万单位,疗程至少为12个月[2];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保肝治疗,连续观察1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及随访6个月时,观察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HBeAg、HBeAb、HBV-DNA及血常规、肝功能等的变化。观察期间除危重患者需要临时加用一般支持疗法外,不再另行给药,观察时间为18个月。

1.3 检测方法

HBV-DNA使用美国BLO-RAD PCR扩增仪测定;HbsAg, HBeAgHBeAb使用上海SN-695B智能放免测量仪测定;ALT、AST、Tbil, ALB等使用日产7170生化分析仪测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肿大有明显的回缩,明显压痛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转阴、HBV-DNA转阴;有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得到明显改善,肝脾肿大稍有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转阴、HBV-DNA转阴;无效标准: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肝功能没有改善或加重[3]。

1.5 统计方法

使用t检验来计量资料,使用四格χ2检验来计数资料。

2 结果

治疗12个月后,干扰素组患者ALT、AST复常率分别为82.1%和79.3%;对照组则依次分别为66.7%和62.1%。干扰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对照组28例HBeAg阳性的患者中阴转率为14.3%,30例HBV-DNA阳性的患者中有33.3%被清除,抗HBe阳转率为7.7%。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25例HBeAg阳性的患者中阴转率为68%(P<0.001), 30例HBV-DNA阳性的患者中有63.3%被清除(P<0.001),抗HBe阳转率38.5%(P<0.001)。两组都未出现HBsAg阴转以及抗HBs阳转的病例,见表2。

出院之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16例患者,结果治疗组HBeAg阴转的9例患者中,4例阳转,8例HBV-DNA清除的患者,3例阳转。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肝脏发生病变的进展和病毒的持续复制密切相关[4]。干扰素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毒增值,从而降低血清转氨酶。目前研究认为,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优异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国外文献已经有大量报道[5,6]。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除患者体内HBV复制。干扰素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可以增强清除病毒的免疫功能和直接抑制病毒。经研究得出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以及AST的复常率与一般保肝治疗的患者相比得到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阳性的阴转率、HBV-DNA阳性的清除率以及抗HBe的阳转率也显著高于一般保肝治疗患者,同时也具有显著差异(P<0.001)。本文通过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得出干扰素能有效地减轻或防止肝细胞损伤和疾病进展,从而提高了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程涛, 李灼亮, 张宜俊, 等.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1 (1) :14-15.

[3]丁国锋, 程振兰, 刘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3, 35 (4) :38.

[4]汪江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1 (增刊) :24-25.

[5]Iwai K, Tashima M, Itoh M, et al.Fulminant hepatitis B following 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 in an HBsAg-negative, HBsAg-positive re-cipient;reactivation of dormant virus dur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period[J].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0, 25 (1) :105-108.

乙肝治疗别被干扰素“干扰” 篇4

对慢乙肝病人来说,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最大优点是有明确疗程,一旦有效,可以按预定疗程停药。然而,干扰素的有效率不足40%,而且还有非常多的副作用,有严格的使用限制。

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α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高有低。

应用干扰素α出现不良反应后,应该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掌握一些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对解除病人对不良反应的恐惧有一定帮助。下面就具体聊聊常见不良反应表现和处理:

流感样症状

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

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和(或)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或)血小板<25×109/L,则应暂停使用。

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或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治疗。

神经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干扰素,必要时会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

其他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 (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哪些乙肝患者适合使用干扰素

干扰素的有效率不足40%,而且还有非常多的副作用,这就限制了它的使用人群。

一般说来,肝病医生常常推荐未生育的年轻人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选用干扰素。这是因为,如果取得满意疗效,年轻人可以在生育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从而提高生育安全性。而对于老年人,由于担心他们不能耐受副作用,则很少推荐干扰素。

除年龄以外,HBeAg阳性的慢乙肝病人(也就是“大三阳”)如果治疗前具有以下条件,疗效会更好:①HBV DNA定量比较低;②高ALT水平;③基因型为A或B型;④HBsAg水平低。如果病人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使用干扰素治疗。

但对于HBeAg阴性的慢乙肝病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前预测因素,因此肝病医生也不积极推荐小三阳的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不能用干扰素

作为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干扰素并非唯一选择;而且干扰素本身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副作用,因此使用起来就要非常谨慎。

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首先应当了解乙肝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证或易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选择口服核苷类药物,而不是干扰素。

干扰素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未控制的癫痫、酗酒或吸毒,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 L或血小板计数<50×109/ L。

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胆红素偏高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干扰素的使用会面临全身多器官疾病的发生风险,所有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的使用。而确定干扰素治疗前,也需要病人同医生的充分沟通,才能让医生详尽了解病人的以往病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长效干扰素有何优点

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短,只有4个小时,就是说如果今天注射了干扰素,第二天体内的干扰素就完全清除了。所以,干扰素不得不每隔一天就注射一次,使用很不方便。

另一方面,普通干扰素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达高峰, 并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用药后24h血药浓度降至很低, 病毒重新开始复制, 这就是普通干扰素的“峰一谷”效应。当体内的干扰素清除后,体内的病毒又重新复制,所以不能持久地抑制病毒。

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的原因是由于分子太小,大量干扰素很快就通过肾脏“漏”了出去,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长效干扰素又叫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将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大分子物质。聚乙二醇是一种惰性、易溶于水、可以做成任意大小的分子,普通干扰素同聚乙二醇结合后分子就会变大,经肾脏“漏”出的速度减慢,达到了延长在体内存在时间的目的。

长效干扰素的半衰期为40个小时,可以在体内持续作用168小时,刚好满足一周一次给药。

长效干扰素每周虽然只给药一次, 但在给药后的1周内, 血中可维持恒定的干扰素浓度。因此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也是持续性的, 而非间歇性的, 不存在普通干扰素的“峰一谷”效应, 这是长效干扰素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干扰素的主要原因。

闫杰,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肝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肝病学会委员,北京感染病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慢性肝病(如慢乙肝、慢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尤对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进行广泛研究,具有深刻认识。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6例均为我院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均符合诊断标准[2];男114例,女82例;年龄6个月~2岁3月,平均1.54岁;病程最短4h,最长3d,平均病程1.5d;临床表现:起病急,部分伴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腹泻、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少数带少许粘液,无脓血,多数大便每天10余次至20次不等,个别患儿有发热,体温37.8℃~40℃,轻至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125例,伴发惊厥9例,心肌损害32例,合并支气管炎,肺炎13例。血常规:白细胞2.7×109/L~11.5×109//L,淋巴细胞分类0.49~0.86、血红蛋白89 g/L~130 g/L。粪常规:黄稀便或水样便,无脓细胞,脂肪球少许,个别有少许白细胞及红细胞。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按照随机原则,设治疗组100例,对照组9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其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伴发惊厥者积极止惊,心肌损害者予维生素C营养心肌治疗,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给予抗菌素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加思密达及肠道益生菌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重组人α-1 b干扰素肌注(10ug/kg,最大剂量100ug/次,1次/d)疗程3~5d。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痊愈时间平均为3.6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平均6.8d,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发生电解质酸碱失衡、惊厥、心肌损害、合并支气管炎,肺炎者38例,对照组141例

注:*P<0.05。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芬.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5.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共价闭合环状DNA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减轻肝脏损伤,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基因组复制中间体m RNA和前基因组RNA的模板,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也是各种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关键所在[2]。干扰素 α-2a(IFN-α-2a)是目前临床应用于抗肝炎病毒的重要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半衰期短、易被肾脏清除、需要频繁给药以及用药后出现“峰谷”效应等副作用[3],并不适宜长期给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长效干扰素)同时具有抗病毒效应和免疫调节效应。因此,这种药物可能比抗病毒药更有效[4]。

为了更好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对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与普通干扰素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活检,同时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肝组织中HBV ccc DNA、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以及肝功能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以期为临床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及分组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59例,女17例,年龄(29~47)岁,平均38.1岁,均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患者。本研究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血清HBs 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2血清HBV DNA连续2次阳性(HBV DNA>103copies/ml);3血清ALT超过参考值上限2~9倍;4无HAV、HCV、 HDV、HEV和HIV重叠感染;5不伴有失代偿期肝硬化;6无明显的心、脑、肾病史,无精神病和糖尿病病史,无酗酒和吸毒史;7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8近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9血常规正常。

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干扰素组与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病情变化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本院人体试验的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且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普通干扰素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IFN),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均为96周。

1.3实验方法

1.3.1肝组织学检查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局部麻醉,在彩色B超的定位和引导下应用活检枪、18G肝穿针进行快速肝活检,切取的肝组织送本院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1.3.2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1.3.3肝组织中HBV ccc DNA含量检测所有标本收集后采用HBV跨双缺口的特异引物进行荧光PCR定量检测进行肝内病毒DNA分析。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序列为:5'-CGACC ACGGGGCGCACCTCTCTTTAC-3';5'-CAAGGCACA GCTTGGAGGCTTGAACAG-3'。 Taq Man荧光探针5'-TCTCCTCCCCAGCTCCTCCCAG-3', 检测值用copies/mg表示,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4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病毒检测指标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血液10 ml,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仪(美国ABI公司)进行血清HBV DNA检测。检测值用copies/ml表示,检测下限为100 copies/ml,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5肝功能检测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血液, 分离血清,采用美国Beck 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用 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 组内时间的显著性研究用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组织学检查

治疗前后的肝组织病理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治疗前后的病理检测图如附图所示,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为G2~G3,纤维化分期为S1~ S2。治疗后炎症分级为G1~G2,纤维化分期为S1。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和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炎症、纤维化程度均下降。

2.2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和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前基线情况见表1。在治疗96周后,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HBe Ag阳转阴22例,阴转率为95.7%, HBV-DNA阴转率为100%;普通干扰素组HBe Ag阳转阴15例,阴转率为68.2%,HBV-DNA阴转率92.1%。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的HBe 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两组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含量和检出率的变化

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HBV ccc DNA含量以及检出率均显著降低。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普通干扰素组治疗后肝组织中HBV ccc DNA的检出率和含量也显著降低(P <0.05); 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肝组织中HBV ccc DNA的检出率和含量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 (P <0.05)。见表2。

2.4肝组织和血清HBVDNA病毒检测结果

经过96周给药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普通干扰素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的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但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3。

2.5肝脏活组织检查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中治疗前肝组织HBe Ag阳性23例,治疗48周时4例阳性,96周时1例阳性;普通干扰素组中HBe Ag阳性22例,治疗48周时,12例阳性,而96周时7例阳性。经过治疗后, 随着患者HBV DNA对数值的降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明显降低,且患者肝组织纤维的活动度也相应降低。

注:覮 α-2a 组之间治疗前的各基线比较,P >0.05

注:覮 48 周和 96 周后的 HBV ccc DNA 含量比较,P <0.05

注:1)两组在治疗 48 周后的肝组织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2)两组在治疗 96 周后的肝组织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3)两组在治疗 48 周后的血清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4)两组在治疗 96 周后的血清 HBV DNA 含量比较,P <0.05

2.6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变化

普通干扰素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48周后,转氨酶水平较基线水平有明显好转(P <0.05),同时,与治疗前基线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经12周治疗后,血清中ALT、AST和Tbi L的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05);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两组的ALT复常率均有所增加,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组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讨论

蛋白质聚乙二醇修饰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1977年DAVIS等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经PEG偶联之后免疫原性极大降低,体内的循环半衰期增加,药效学等性质都得到了明显改善[5,6]。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是40 k D聚乙二醇与普通干扰素 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2002年FDA批准瑞士罗氏公司的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上市。聚乙二醇分子的大小和支链结构决定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点,在干扰素表面形成分子屏障, 使其免受酶的分解,与器官、细胞的接触时间延长, 同时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清除率减慢,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可使患者体内干扰素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延长,每周给药一次即可达到持续抑制病毒的目的[7,8]。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与肝细胞表面的 Α 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信号,其中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有免疫调节作用[9,10]。 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可以持续有效地抗病毒,长期应用可能起到清除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 改变肝病预后的作用。

研究表明,肝细胞内持续HBV感染是以核内HBV ccc DNA的存在为特征,HBV ccc DNA是HBV m 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也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因此抑制或清除HBV ccc DNA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11,12]。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对外周血HBV DNA清除效果显著,但对细胞内的HBV ccc DNA的清除几乎无效[13]。口服单一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对肝组织内和血清中的HBV DNA清除效果显著,而对肝组织内HBV ccc DNA的清除作用微小[14],因此寻找能够清除肝组织内HBV ccc DNA的有效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本研究通过肝组织活检及血清检测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后肝组织中HBV ccc DNA检出率和含量均明显降低,肝组织中和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样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也显著降低,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均有效,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的治疗效果比普通干扰素更加显著。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干扰素,微波,临床研究

慢性宫颈炎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发病率较高, 有关研究报道, 有性生活史的女性人群中, 本病的发病率已超过50%[1], 诱发本病的因素除性生活外, 尚与清洁过度、人工流产、宫腔内操作、月经不调等因素有关。慢性宫颈炎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发作等[2], 故而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本文联用干扰素及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 疗效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2例。观察组年龄24~46.5岁, 平均年龄39.8岁, 病程8个月~5.5年, 平均病程3.7年, 宫颈炎程度分级:Ⅰ级1 8例, Ⅱ级26例, Ⅲ级8例, 糜烂类型:单纯型19例, 颗粒型24例, 乳头型9例;对照组年龄25~48岁, 平均4年龄0.3岁, 病程6个月~5年, 平均病程3.9年, 宫颈炎分级:Ⅰ级16例, Ⅱ级27例, Ⅲ级9例, 糜烂类型:单纯型20例, 颗粒型26例, 乳头型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宫颈炎分级及糜烂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3]

(1) 症状和体征:白带增多, 性状为乳白色粘液样, 或黄色脓样, 有时可带血;伴有外阴瘙痒, 腰骶部或下腹部疼痛, 痛经, 月经不调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及肥大、宫颈糜烂, 宫颈息肉或黏膜炎等。 (2) 辅助检查:常规宫颈刮片有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3 宫颈炎程度分级[1]

依据宫颈糜烂面积进行分级:Ⅰ级:糜烂面积不足宫颈面积的1/3;Ⅱ级: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1/3~2/3;Ⅲ级: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2/3。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告知患者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治疗, 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 给予微波治疗, 嘱患者取膀胱结石位, 置入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 将分泌物彻底清除并常规消毒, 再按照微波治疗仪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微波治疗, 调节输出功率为45 W, 将微波探头从阴道内置入, 以同心圆的方法在宫腔内由内至外移动, 注意烧灼深度维持在2~4 mm以破坏糜烂面, 以糜烂面变为乳白色或焦黄色为宜, 糜烂程度严重者患者可适当加强烧灼程度, 但注意避免导致宫颈出血。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治疗, 首次使用即在微波治疗后, 取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1支 (规格为5 g/支) , 由专用干扰素推注器将药物送到阴道深处后穹窿处, 注入药物后取出推注器。隔日用药1次, 第2次至最后1次, 治疗时在推注药物前应嘱患者清洁会阴及外阴。共治疗7次。

1.5 疗效判定标准[4]

(1) 治愈: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表面光滑, 糜烂面全部消失。 (2) 显效: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减轻, 妇科检查可见糜烂面积缩小≥50%。 (3) 有效: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 妇科检查可见糜烂面积缩小<50%。 (4)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糜烂面积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愈31例 (59.62%) , 显效14例 (26.92%) , 有效6例 (11.54%) , 无效1例 (1.92%) , 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治愈22例 (42.31%) , 显效12例 (23.08%) , 有效11例 (21.15%) , 无效7例 (13.46%) , 总有效率为86.5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方法较多, 如抗感染、物理疗法、干扰素及中药治疗等, 但抗生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欠佳, 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笔者采用物理疗法之一的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 疗效较好, 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如微波具有热效应,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组织细胞的再生、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同时微波烧灼糜烂表面亦具有消炎、杀菌、抗病毒、促进糜烂愈合等作用[5]。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属于一种新型的妇科应用干扰素药物, 为多肽, 由氨基酸构成, 该药物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 抑制病毒的繁殖能力, 又可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病毒杀伤活性增加, 从而发挥较好的抗病毒、抗炎等作用[6];另外,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尚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改善阴道内环境、促进糜烂愈合等作用。

综上所述, 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又可促进糜烂面的早期愈合, 且疗程短, 毒副作用小, 疗效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萍花, 林仲秋.聚甲酚磺醛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a在微波治疗宫颈炎中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9 (8) :895-897.

[2]马红霞.微波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4 (6) :121-122.

[3]梁军育.微波联合西药治疗宫颈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7 (14) :16-17.

[4]王丽.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4) :356-357.

[5]张有新.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6) :72-73.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治疗的CHB患者156例,均符合200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修订的CHB诊断标准,其中男96例,女60例;年龄19~44岁;病程6个月~7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α-干扰素3×106U,肌内注射,每天1次。疗程2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应用18-α甘草酸二胺及维生素类保肝药物,常规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HBV-DNA定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功能相关指标

治疗组HBV-DNAALTAST低于对照组,ALBCHE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及关节酸痛3例,出现轻度脱发1例,轻微的食欲不振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因为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病程长、起效慢、费用高的治疗过程,所以在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应告知药物的治疗方案及进展经过,让患者有一个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并且告知患者治疗后效果并不一定都理想,做到患者知情同意,以便有较好的依从性[2]。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忧郁、悲伤、烦躁等负性心理,应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护士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心理上给予疏导、支持、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心理状态。

3.2 发热护理

患者发热的程度与剂量有明显关系,并随疗程延长而减轻,护士应预先向患者说明,让患者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通风,及时进行降温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并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嘱患者多饮水,按医嘱补充足够液体,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避免体温骤降,发生虚脱。在退热过程中,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被服,防止受凉。

3.3 不良反应护理

α-干扰素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证候群、一过性骨髓抑制、精神神经症状等。在α-干扰素治疗的前3d,流感样证候群症状比较明显,患者会在注射第1针后出现头痛、发热、寒战、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症状,体温最高可>39℃,告知患者多饮温开水,可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且随着疗程进展,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3]。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可以通过定期的抽血化验进行监测,必要时可给予对症治疗并告知患者该现象为暂时的可逆的,不必太担心。并应经常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精神状态。

3.4 休息与饮食

抗病毒治疗时患者的肝功能并不一定迅速恢复至正常,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因此应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并予以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利于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并告知患者避免饮酒。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应用α-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HBV-DNA定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HBV-DNA、ALT、AST低于对照组,ALB、CH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干扰素治疗CHB效果显著,临床应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干扰素,乙型肝炎,慢性,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23.

[2]郭坤.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7):95-97.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9

【摘要】1目的 观察干扰素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喘憋性肺炎的臨床效果。 2方法 将92例喘憋性肺炎病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均给予抗感染、止咳、祛痰等规范治疗外, 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氧驱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γ-干扰素氧驱雾化吸入。 记录两组咳嗽、喘憋症状消失、气急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消失时间。3 效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2.51,P<0.05) 。4 结论 γ-干扰素氧驱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γ-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病毒效应。我院儿科自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γ-干扰素氧驱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52例,疗效较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病儿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2月至2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干咳,阵发性喘憋,32例伴发热,28例伴口周紫绀,15例有明显的鼻翼煽动、三凹征、呼吸困难。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月至2岁,临床以表现为持续性干咳、阵发性喘憋,26例伴发热,22例口周轻度紫绀,14例有明显的鼻翼煽动、三凹征、呼吸困难,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与病情基本相同。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儿均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采用一次性氧驱动雾化吸入器经氧驱动给予雾化吸入,雾化液配制方法γ-干扰素10万U、布地奈德0.5mg、特布他林 2.5 mg,加入2-4ml生理盐水中,每日2次氧驱吸入;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0.5mg、特布他林 2.5 mg,加入2-4ml生理盐水中,每日2次氧驱吸入。疗程5天,重症可延长2-5天。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用药后24小时内喘憋消失或明显减轻、呼吸平稳,心率减慢,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②有效:用药后48小时内上述症状及体征减轻;③无效:用药后72小时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γ-干扰素经氧驱雾化吸入2天内,喘憋症状即减轻,氧驱动雾化吸入3-5天后,咳嗽、喘憋症状明显减轻。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γ-干扰素是一类分泌性粘蛋白,具有光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制剂有自然和重组两类,临床应用干扰素主要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对RSV感染导致儿童喘憋性肺炎的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水平明显下降。基因重组干扰素对RSV喘憋性肺炎有抗病毒效应,可调节其紊乱的免疫功能状态。若肌肉注射给药8小时后,肺内含量不到全身的1%,且给病儿造成疼痛;相反,干扰素经过氧驱雾化后,雾化颗粒为2-5um 容易到达支气管、肺部(若大于5um颗粒仅沉积于上气道,小于2um随呼吸而呼出 )雾化时雾化器应垂直于患儿,头轻扬打开气道 。 雾化给药时70%吸入药物直接分布到呼吸道表面,呼吸道分泌物中干扰素浓度迅速达到高峰,约为血浆浓度的500-1000倍,远远高于体外最小抑病毒浓度,足以调节并增强其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增殖。但应用干扰素也会出现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多次给药后病儿可耐受。对干扰素过敏者和不能耐受副作用者禁用。我们在应用雾化吸入过程中,尚未发现其明显的副作用。

氧驱雾化吸入控制婴幼儿喘憋急性发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一定要掌握好氧驱的吸入量。喘憋性肺炎常伴粘液分泌物,此种分泌物具有强吸水性,雾化时其吸水后膨胀,可使原来梗死的小气道阻塞,故雾化时应遵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防治支气管发生痉挛。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面色、呼吸,有无喘憋加重等情况。如雾化过程中病儿呼吸困难加重,面色灰青,口周青紫,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给予吸痰吸氧,并给予相应处理。我院经氧驱雾化吸入过程中尚未发生此类情况。雾化吸入后,应给予病儿排背,以利痰液排出;

干扰素治疗的健康教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2008年1月我院明确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 其中, 男性65例, 女性15例;年龄18~55岁, 平均32.2岁;轻度慢性肝炎 (G2, S0~2) 62例, 中度慢性肝炎 (G3, S1~3) 10例, 重度慢性肝炎 (G4, S2~3) 8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均超过6个月, 临床血清学检查:HBs Ag阳性、HBe Ag阳性、抗HBe Ag阳性和乙型肝炎病毒定量 (HBV-DNA) 阳性, 氨基酸氨基转移酶 (ALT) 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并排除肝硬化及其他有关的病毒性肝炎。

1.3 治疗方法及相关检测

所有病例均应用α-1b干扰素50μg, 肌肉注射, 隔日1次, 连用6个月。采用荧光定量PCR (FQ-PCR) 法检测HBV-DNA;HBe Ag及HBe Ab定量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病理改变的患者中, HBV-DNA阴转率和HBe Ag血清转换率显示, 在肝活检患者中, 中、重度组患者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HBe Ag血清转换率较轻度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根据治疗前ALT水平高低将80例患者分为<100 U/L组、100~200 U/L组、>200 U/L组, 三组治疗24周后HBV-DNA阴转率及HBe Ag血清转换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本组患者治疗前ALT水平与干扰素疗效无明显关系, 见表2。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清除和 (或) 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 复制, 控制肝脏慢性炎症和积极改善肝功能, 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发生肝癌, 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存期[1]。干扰素 (IFN) 是一类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活性蛋白, 是细胞感染病毒后释放出来的免疫物质, 其活性的发挥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2]。近年来应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为肯定。IFN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m RNA信息的传递, 阻止病毒在机体细胞内分裂繁殖;同时可以诱导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大量的蛋白激酶及腺苷合成酶, 使乙型肝炎病毒生长受抑制, 合成减少[3];IFN可以有效清除体内HBe Ag、HBV-DNA, 使机体ALT恢复到正常水平[3];IFN通过有效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病毒效果。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时, 机体免疫应答系统对HBV的免疫清除处于激活期, 肝组织炎症活动明显, 此时抗HBV治疗疗效更佳, 肝组织炎症程度更高, 经应用干扰素综合治疗后HBV-DNA检测值下降更明显[4]。有研究显示, α-1b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治疗组血清ALT复常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显示, 抗HBe Ag阳转率、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等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本结果与文献报道[5]一致。

综上所述, 病程较短, HBV-RNA水平低, 无重叠感染 (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 , 肝脏病理检查示活动性炎症病变, 无HIV感染, 未用过免疫抑制剂, 肝组织含铁量低, 治疗前HBV-DNA水平低 (<100 pg/ml) , 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相关酶的活力持续升高, 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 用药后ALT持续正常达2个月[6,7]等, 以上情况应用IFN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缪晓辉.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5) :322-324.

[2]李声方, 赵登蕴, 刘贵章, 等.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 (2) :90-92.

[3]曹艳雪.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初探[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5, 8 (5) :287-289.

[4]李秀峰.干扰素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5, 14 (45) :77-78.

[5]熊墨龙.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7) :62-63.

[6]刘立定, 骆抗先, 冯筱榕, 等.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反弹与干扰素中和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 (6) :422-424.

上一篇:急诊介入栓塞下一篇:个体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