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猪α干扰素

2024-05-31

重组猪α干扰素(通用8篇)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1

20世纪30年代, 人们发现机体感染一种病毒后, 会阻止另一种抗原性毫无关系的病毒增殖的病毒干扰现象 (viral interference) 。1957年, Isaccs和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 称为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1]。1980年,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正式将干扰素定义为: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一类蛋白质, 其活性受基因的调控, 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等环节, 即干扰素是一种类似多肽激素的细胞功能的调节物质, 属细胞因子类。

1 猪干扰素研究概况

干扰素主要是由动物细胞在病毒等诱生剂的作用下诱导产生的。许多动物, 包括人、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都能产生干扰素。根据干扰素的抗原特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类型。干扰素 (IFN) 分为I型和II型, I型干扰素基因缺少内含子, 包括α、β、δ、ω、τ5种类型, II型仅有γ型1种, 含有内含子。它们具有相关的结构并共用同一受体 (第一受体) , 第一受体分布相当广泛, 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2]。Ⅰ型干扰素的表达常因细胞类型和诱导物的不同而异。IFN-α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则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而造血细胞则产生IFN-ω。在牛、绵羊胚胎着床的早期, 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能产生大量IFN-τ, 它与维持正常妊娠有关。IFN-α、β、δ主要是对病毒感染的应答产生的, 能诱导机体抗病毒蛋白的产生。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 即IFN-γ, 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 (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 和NK细胞产生[2]。

目前所发现的猪干扰素包括IFN-α、β、ω、τ和IFN-γ, 并且IFN-τ未在其它物种中发现[3]。猪IFN-α、ω, 分别是由12个和5个以上的相关功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家族组成, 这些干扰素的各亚型之间同源性很高, 天然IFN-α常常是IFN-α、ω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的混合体, 而INF-β、ω和IFN-γ仅由单一基因编码。现在已完成基因克隆、测序和定位的猪干扰素基因主要包括IFN-α、β、ω和IFN-γ。

2 猪α干扰素作用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导致IFN的产生, 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IFN分子向附近扩散, 随血液循环至全身。IFN是由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 因其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基因而发挥作用的, 故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当IFN进入细胞后, 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后, 可诱导细胞产生具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 (Antivirual Protein, AVP) 。已经知道的AVP至少有3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寡腺苷酸合成酶。蛋白激酶和磷酸二脂酶能破坏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 2’-5’寡腺苷酸合成酶能降解m RNA。这些抗病毒蛋白或抑制转录酶, 阻止m RNA的形成, 或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因此, 可以说干扰素是通过AVP间接地抑制病毒的增殖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基因组控制。细胞DNA中干扰素基因抑制物 (IFN supressor) 与干扰素基因结合, 抑制复制酶系统, 一般情况下, 干扰素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当机体受到诱生剂的作用时, Toll样受体通过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r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即天然免疫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识别病原入侵的一种能力) 的识别和信号放大, 从而激活NFOκB、MPKS、ERK、JNK等炎症信号来放大反应。进而依次激活骨髓分化因子88、丝/苏氨酸激酶、TNF受体相关分子6 (TRAF6) 、TGFβ活化激酶 (TAKO1) 和IKK复合物, 导致NFOκB活化及核转位, 进一步诱导IFN等表达;干扰素的表达还可以通过介导MYD88非依赖性的信号转导, 诱导α干扰素的表达。

3 猪α干扰素生物学活性

3.1 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干扰素可增强免疫球蛋白Ig G的受体表达, 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K、N 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 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IFN-α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 可以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 调节机体免疫。IFN-α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的调节或诱导MHC I型分子的表达起免疫调节作用的[4]。IFN-α能诱导淋巴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TNF) , 启动细胞毒性T细胞 (CLT) 和NK细胞的分化;IFN-α能诱导巨嗜细胞提高Fc受体的表达, 增强巨嗜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IFN-α能诱导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提高MHC I型分子的表达水平, 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清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IFN-α在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转变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IFN-α这一主要功能以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激活为纽带[5]。

3.2 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能使病毒增殖量减少、受感染细胞损伤程度降低等, 其抗病毒作用并非本身直接灭活病毒, 而是抑制病毒的增殖。IFN-α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m RNA翻译, 并促使病毒m RNA降解;能提高细胞表面MHC 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 有助于向T细胞呈递抗原, 引起靶细胞的溶解, 并可增强NK细胞对病毒的杀伤能力。干扰素作为一种抑制和干扰病毒繁殖的可溶性细胞因子, 可刺激机体淋巴细胞分泌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质, 阻断病毒的繁殖。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T和B淋巴细胞或K细胞在Ig G的作用下使病毒感染细胞溶解而失去致病性。猪干扰素对许多病毒性疾病具有有效的防御功能, 虽然病毒性疾病能诱导机体产生少量干扰素, 在体内抑制病毒的增殖, 但因表达量低, 所以难以保护机体抵抗疾病的侵袭。干扰素还可以通过诱导N K细胞、T细胞等免疫调节细胞来发挥抗病毒的功能。对于NK细胞, 主要是通过促进其增殖来实现的, 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杀伤活性无MHC限制, 不依赖抗体, 其杀伤的靶细胞主要包括部分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部分自身组织细胞、寄生虫等。当NK细胞增多后, 可以将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掉, 从而达到清除体内病毒的目的。

3.3 抑制细胞分裂活性

干扰素在试管内和在机体内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产生这一作用的干扰素量要比抑制VSV繁殖量大30倍, 对细胞生长快的远比对生长慢的抑制作用要强[6] (Derbyshire and De Laat, 1991) 。干扰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迅速分裂的肿瘤细胞, 故可用来防治肿瘤性疾病。干扰素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并不是单一的, 除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外, 还可以抑制肿瘤病毒的繁殖, 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以增加肿瘤特异性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 以利于杀伤清除肿瘤细胞。另外, 干扰素可以增进NK细胞的活力, 这可能是干扰素抗肿瘤作用的最为重要的原因[7] (Filippo et al., 2002) 。

4 猪基因工程α干扰素的研究近况

Lefevre和La Bonnar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Po IFN-α1基因, 得到了一个含189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 去除其N端的含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后, 得到了具有完全天然猪IFN-α1生物学活性的产物, 并且其在猪源性细胞上的抗病毒活性至少是病毒刺激猪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的6倍[8]。Horisberger MA[9]对重组猪IFN-α (r Po IFN-α) 在猪的细胞中抗病毒活性测定发现r Po IFN-α可大大降低猪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在猪PK-15上引起的病变, 并能削弱猪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和流感病毒在猪肾细胞中的复制。Jordan LT等发现r Po IFN-α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有很好的预防作用[10]。Buddaert W[11]对r Po IFN-α在体内、外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PRRSV) 的抗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PRRSV在体内、外对r Po IFN-α都很敏感, r Po IFN-α可明显抑制PRRSV的产量和感染细胞的数量。Chinsangaram J等[12]用大肠杆菌表达r Po IFN-α进行了抗口蹄疫病毒 (FMDV) 实验, 发现r Po IFN-α抑制FMDV复制是在蛋白质翻译水平上的, 主要是激活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 (PKR) 作用的结果:在细胞中加入PKR抑制剂2-氨基嘌呤后, 病毒的产量就会上升;而RNase L和PKR基因缺失的细胞在干扰素的作用下仍能感染FMDV, 充分说明了PKR在抑制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我国学者也对猪干扰素进行了多项研究。曹瑞兵等[13]克隆了一种新的猪IFN-α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其成熟蛋白的单纯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杜以军等[14]利用猪IFN-α的成熟蛋白基因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质粒p Ad-po IFN-α转染HEK-293A细胞, 滴度为107 TCID50/m L。RT-PCR证明目的基因在m RNA水平上可有效表达;在PK-15细胞上可以检测到较强的抗猪口蹄疫病毒活性, 从而为研究猪口蹄疫免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谢海燕等[15]克隆了猪IFN-α基因, 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初步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我国学者夏春等 (2005年) 报道了用p QE30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r Po IFN-α在猪源细胞和非猪源细胞系上可显著抑制CSFV、PRRSV和VSV的增殖, 证明了原核表达Po IFN-α的可行性及将基因工程原核表达的Po IFN-α真正用于生产实践中作为抗病毒制剂可行性。曹瑞兵等对猪IFN-α1基因进行了改造, 在保留编码蛋白序列的同时, 使用了大肠埃希菌的偏爱密码子, 将合成的猪IFN-α1成熟蛋白编码基因插入原核单纯表达载体p RLC中, 实现了猪IFN-α1在大肠埃希菌中的高效表达, 且重组猪IFN-α1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 约为6.4×106 U/mg。此外, 葛丽等克隆了猪IFNα基因,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 初步对其作了真核表达研究。刘占通等对丹系长白和法系长白、英系大白和法系大白猪IFN-α基因进行克隆, 得到了上述4个品系的猪IFN-α基因, 证明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7.2%以上, 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2.8%以上。陈瑞爱等克隆了新兴猪IFN-α基因片段, 与Gen Bank上登录的2个猪IFN-α基因序列 (登录号为M28623和X57191) 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2%。焦茂兴等成功克隆获得猪IFN-α基因, 编码166个氨基酸, 与Gen Bank上序列号为M28623及X57191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6%和96.4%, 氨基酸的相似性为91.6%。

5 猪α干扰素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以其抗病毒作用广泛、残留小、廉价、无污染、无耐药性、无药物残留等优点, 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人重组干扰素和细胞因子产品已广泛用于人类医学临床, 但动物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的应用在我国兽医临床中才刚刚起步。由于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故同一种属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只有对本种属动物疾病才有疗效。正常情况下, 动物体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基因处于封闭状态, 只有在病毒感染或诱导下才表达干扰素基因, 但是表达量很小, 因此单靠病毒感染自身诱导的干扰素对病毒性疾病和细胞内寄生菌和寄生虫病的治疗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由于其表达量低, 也非常难以提取纯化。所以, 在考虑使用干扰素防治动物病毒性疾病时, 最好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原核表达技术生产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具有活性效价高、产量大、成本低廉、生产速度快、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因此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干扰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特别是PCR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动物干扰素基因的研究, 动物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成为研究热点,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研制重组α干扰素已成为干扰素制剂研究的重点。

当前, 猪的病毒性疾病危害严重, 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病毒性疾病。尽管一些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物如盐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对少数病毒病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药物在人医上也广泛应用, 为防止药物残留及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已禁止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而干扰素具有的生物学活性, 及其速效多能的特点使其在防治病毒性传染病, 抑制肿瘤生长, 促进增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研究开发的猪基因工程IFN-α可有效控制当前对我国养猪业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因此, 猪α干扰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2

2、不推荐儿童使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若必须使用,应权衡得失。

4、万复洛可增强免疫功能。接受移植并使用棉衣抑制治疗作用可能会被减弱。

5、据资料介绍,使用万复洛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自身抗体。

6、万复洛可能会通过降低肝内微粒体细胞色素霉P450的活性影响氧化代谢过程。

7、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密切观察。

8、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适当治疗。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所有患者均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 均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或糖尿病;女性患者无妊娠或哺乳;无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喷昔洛韦过敏史;局部无合并其他细菌或真菌感染;治疗前2周内均未系统或局部使用抗病毒药和免疫调节药。皮疹部位:男性主要发生在龟头、冠状沟、包皮, 女性主要发生于阴唇、阴道口及肛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 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 2例, 男2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31岁, 平均病程2.8周;对照组26例, 男18例, 女8例, 平均年龄31.7岁, 平均病程2.9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大体相似。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尤靖安, 合肥兆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105 U/g, 每支5g) , 对照组用1%喷昔洛韦乳膏 (可由, 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每支10g) 。用法:局部洗净后, 涂药于患处, 每次涂药后按摩患处2~3分钟以帮助药物吸收。每日4次, 连续用药1周, 未痊愈者再用药1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及饮酒, 禁止性生活。

1.3 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第3、5、7、10、14天来门诊复诊, 观察有无新水疱发生、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完全脱痂时间、有无不良反应, 并作记录。

1.4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完全脱痂。显效:开始结痂。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d时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 P>0.05) , 治疗14d时两组病例均全部治愈;但治疗7d时, 两组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4.32, P<0.01) , 开始结痂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 对照组有2例出现用药后局部轻度瘙痒、疼痛和灼热感, 症状均较轻, 无需处理, 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GH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 而且研究表明HSV感染者存在免疫异常, 因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是控制GH的关键。喷昔洛韦为核苷类抗病毒药, 它在病毒感染细胞内可竞争性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多聚酶[1], 从而迅速减轻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皮肤症状。

重组人干扰素α-2 b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膜受体结合而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 进而切断病毒mRNA和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 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2]。重组人干扰素α-2 b凝胶涂于患病部位, 直接作用于疱疹病毒及周围组织, 抗病毒活性强。新型药物透皮剂可使药物与患处皮疹充分接触予以吸收, 局部的药物浓度高, 作用时间长, 减少病毒DNA的复制及由病毒引起的细胞损伤, 少量吸收入血的重组人干扰素可增加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 明显增进抗体的作用。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 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生殖器疱疹, 与对照组相比, 疗效相当, 而在缓解局部疼痛、开始结痂时间、缩短痊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因其使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瑶华, 李端.中国常用药品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95.

猪α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篇4

1猪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α 干扰素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单核 - 巨噬细胞等, 在细菌、病毒、人工合成的双链RNA、原虫感染及某些细胞因子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下产生的,α 干扰素不同亚型的诱导可能与诱生剂的种类不同有关。干扰素伴随感染病毒细胞的崩解、死亡而被释放,被释放出来的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由血液运送至全身各处。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 antivirual protein,AVP) 。已知的AVP主要包括磷酸二脂酶、蛋白激酶和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 。磷酸二脂酶和蛋白激酶能够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终止病毒的复制; 而2’~ 5’寡腺苷酸合成酶能够降解病毒的mRNA。因此,干扰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首先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之后经过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AVP,从而实现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猪 α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1) 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AVP抑制病毒; 2) 种属特异性,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3) 广谱性,AVP是一类作用无特异性的酶类,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4) 起效快,干扰素既能中断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初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以前,干扰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2猪α干扰素的分子结构

猪 α 干扰素由166 ~ 17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约为19 ku,有四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两对二硫键( Cys1 - Cys99和Cys29 - Cys139) 使 α 干扰素分子形成球状折叠构象,这种构象对于 α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非常重要。猪 α 干扰素与猪 β 干扰素之间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仅为30% ,在核苷酸水平上约为45% ,但它们识别并结合相同的受体,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天然猪 α 干扰素常常是猪 α 干扰素、ω 干扰素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的混合体。编码猪 α 干扰素的片段无内含子,现已证实,大多数猪 α 干扰素基因中存在TATTTAAA序列[4]。

3猪α干扰素的生物学功能

合成的猪 α 干扰素与特异性细胞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使细胞相应基因激活,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增殖抑制

α 干扰素能够抑制前癌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株从G0期进入G1期,并能诱导肿瘤细胞株分化[5]。 干扰素可以抑制分裂迅速的肿瘤细胞,因此可用来防治肿瘤性疾病。干扰素可以增强NK细胞的活力, 这可能是干扰素抗肿瘤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6]。干扰素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以增加肿瘤特异性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杀伤、清除肿瘤细胞。郭人花等[7]通过试验得出,不同浓度的 α 干扰素对淋巴瘤细胞的杀 伤能力是 不同的,α 干扰素浓 度在2 000 U / m L以下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不明显,随着 α 干扰素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对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当 α 干扰素浓度达到5 000 U/m L时,对淋巴瘤细胞能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3.2抗病毒作用

猪 α 干扰素具有很广的抗病毒谱,由诱导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同种或异种病毒均有效果, 即可抑制多种RNA病毒的复制,又可抑制多种DNA病毒的复制; 并且对动物无毒性或毒性很小,抗原性也很弱,因此可以反复应用。猪 α 干扰素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猪 α 干扰素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mRNA的翻译,并促进病毒mRNA的降解; 提高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有助于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 引起靶细胞的溶解,并可增强NK细胞对病毒的杀伤能力; 在未感染细胞表面与特殊受体结合,产生细胞蛋白,其中抗病毒蛋白分别对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

3.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3. 3. 1干扰素对免疫监视功能的调节作用 α 干扰素能诱导淋巴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并促进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之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干扰素促进细胞毒作用主要是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这种增强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干扰素能激活现有的NK细胞。2) 干扰素能诱导NK前体细胞向效应细胞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干扰素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 性与所使 用的干扰 素剂量呈 正比,即当≥2 × 104单位剂量时,杀伤活性呈直线上升。α 干扰素还能诱导感染病毒的细胞和肿瘤细胞提高MHC Ⅰ型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清除作用。

3. 3. 2干扰素对免疫防卫功能的调节作用1 ) 对体液免疫的调节。干扰素能够抑制依赖胸腺和非依赖胸腺抗原的抗体形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α 干扰素主要影响B淋巴细胞的早期分化,随着加入 α 干扰素时间的延迟,其抑制B淋巴细胞分化的效应也相应降低。

2) 对细胞免疫的调节。高浓度的干扰素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抑制有丝分裂原( Con A等)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某些受体的表达。

3) 对吞噬功能的调节。干扰素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α 干扰素能诱导巨噬细胞提高Fc受体的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

3. 3. 3干扰素对免疫自稳功能的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增强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销毁能力,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自稳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等目的。

4猪α干扰素的特性

与人类干扰素不同,由于动物种类繁多,从不同动物得到的干扰素在基因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动物干扰素的研究工作需要具体到种属上。种属特异性是干扰素的一大基本特性。即某种属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对同种属或亲缘相近的动物有效。 闫若潜等[8]研究发现,在猪的各种干扰素中,猪 α 干扰素的种属特异性较弱,可在人、牛、猪及鼠等动物的细胞上起效,而猪 β 干扰素、γ 干扰素的种属特异性则较强。但因为猪 α 干扰素的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所以抗病毒活性在不同细胞上存在差异。

5猪α干扰素的研究现状

S. M. Kim等[9]通过串联使用口蹄疫病毒( FMDV) 2A序列间接影响重组腺病毒表达 α 干扰素和 γ 干扰素过程中两种干扰素蛋白的分裂,得到的产物被称为Ad - porcine IFN - αγ。Ad - porcine IFN - αγ 能够刺激猪肾细胞( IBRS - 2) 诱导产生与 α 干扰素和 γ 干扰素相关的干扰素刺激基因( ISG) 。此外,与腺病毒仅表达单一 α 干扰素或者 γ 干扰素相比,Ad porcine IFN - αγ 对FMDV的抗病毒效应更强。S. L. Brockmeier等[10]研究发现,感染病毒时,α 干扰素的出现能够改变机体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PRRSV) 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应答。O. García Nicolása等[11]研究发现,Ⅱ型PRRSV更容易逃避由 Ⅰ型和Ⅱ型干扰素诱导的机体抗病毒效应。我国学者也对猪干扰素进行了多项研究。钟鲁龙等[12]优化并合成猪 α 干扰素基因,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中表达猪 α 干扰素,在家蚕幼虫体内成功表达了有活性的猪 α 干扰素。刘淑敏等[13]对猪 α 干扰素 - 白细胞介素 - 2重组复合蛋白( r Po IFN - α linker - Po IL - 2) 在猪体内抗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HPPRRSV) 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得出r Po IFN - α - linker - Po IL - 2蛋白对HPPRRSV的抑制作用优于单一r Po IFN - α 蛋白,稍优于r Po IFN α - r Po IL - 2蛋白等量混合物,显著优于单一r Po IL 2蛋白。周顺等[14]利用兔 β - Globin Intron Ⅱ基因调控序列改造真核表达载体p VAX1,构建基因调控型质粒,对猪 α 干扰素( p IFN - α) 和 γ 干扰素( p IFN γ) 进行串联表达。体外抗病毒活性表明,p IFN - α /γ 的量为100 U( 稀释度1∶106) 以上时,对HPPRRSV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6猪α干扰素的前景展望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5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2a,宫颈炎, 慢性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与单纯性疱疹病毒 (HSV) 和人乳头病毒 (HPV) 的侵染密切相关。新型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2a (奥平栓) , 对病毒有广谱的拮抗作用, 在宫颈炎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我院应用奥平栓治疗宫颈炎患者80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宫颈炎患者80例, 根据宫颈刮片均排除宫颈癌。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采用妇科检查目测法分度、分类, 标准划为轻度 (24例) 、中度 (37例) 、重度 (19例) 或单纯型 (30例) 、颗粒型 (31例) 、乳头型 (19例) 。

1.2 治疗方法

80例患者采用奥平栓 (每粒含α-干扰素60 000U) 治疗, 临睡前将该栓放入阴道深部, 隔天1次, 6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明确记录宫颈糜烂程度、糜烂类型及自觉症状, 2个疗程后复诊, 记录白带及主诉症状变化, 复查阴道宫颈情况, 重新评价宫颈糜烂程度和类型。

1.3 疗效标准

(1) 痊愈:宫颈光滑, 糜烂面消失; (2) 显效:糜烂面积缩小50%, 或中度转为轻度、重度转为轻度, 或乳头型转为颗粒型、颗粒型转为单纯型; (3) 有效:糜烂面积缩小<50%或糜烂面积缩小Ⅰ度以上, 或颗粒型转为单纯型而面积无缩小; (4) 无效:糜烂面积无变化或变化不大。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中, 白带增多60例, 用药后消失45例 (75.0%) ;腰酸12例用药后症状消失8例 (67.0%) ;接触性出血8例, 用药后消失5例 (62.5%) 。其宫颈炎糜烂类型、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其中痊愈11例 (13.8%) , 显效31 (38.8%) 有效28例 (35.0%) , 无效10例 (12.5%) , 总有效率为87.5%。将例数较多的中度组和颗粒型组分别作为标准来估算各组疗效值 (R) 和其置信区间, 结果见表2。表2表明, 标准组以外的各度和各型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5以内, 各组疗效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多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根据调查了解已婚妇女或有性生活的女性中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达50%以上, 而慢性宫颈炎又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积极开展宫颈糜烂的治疗是预防宫颈癌的手段之一[1]。

慢性宫颈炎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过去一致认为该病与机械性损伤、物理、化学因素而致的细菌感染有关。近年来, 病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发现, HSV和HPV感染才是该病的主要原因, 而奥平栓具有激活细胞内抗病毒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继而由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繁殖, HSV和HPV的侵染得到有效控制, 使之达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目的[2]。

本结果表明, 奥平栓对轻度宫颈糜烂的疗效显著优于中度和重度糜烂 (轻度>中度>重度) , 对单纯型糜烂显著地优于颗粒型和乳头型 (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 ,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药效与药物和糜烂部位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药物的放置深度直接影响糜烂组织与药物的接触。

总之, 采用奥平栓治疗宫颈糜烂, 该法无痛苦、方法简便、安全易掌握, 用药次数少、疗程短, 并无需设备, 不受客观条件影响, 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特别适宜于妇女病普查, 能达到抑制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志巧.慢性子宫颈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0) :95.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6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14例, 年龄23~45岁。奥平组58例, 其中Ⅰ度糜烂19例, Ⅱ度29例, Ⅲ度10例;均伴有HPV感染。对照组使用保妇康栓56例, 其中Ⅰ度糜烂8例, Ⅱ度28例, Ⅲ度10例, 也伴HPV感染。两组在年龄、孕次、流产次数、宫颈糜烂分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人选标准

①患者均有白带增多或接触性出血症状;②临床诊断符合慢性宫颈炎;③愿意接受临床随诊观察。治疗前查宫颈HPV均为阳性。

1.3 排除标准

①宫颈内瘤样病变;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或不能排除妊娠可能的妇女;③进入本研究前2个月内, 在慢性宫颈炎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者。

1.4 诊断标准[2]

根据糜烂面积分为三度:①轻度: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②中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③重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根据糜烂的深浅程度可分为三型:①单纯型:在炎症初期, 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 表面平坦;②颗粒型: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 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③乳头型:间质增生显著, 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变状[2]。

1.5 用药方法

于月经不干净后开始用药, 每晚睡前清洗外阴后, 患者自行用带有消毒手套指将药片缓慢入入阴首后穹窿接近宫颈口处, 奥平栓隔日1次, 1粒/次, 6~9粒为一疗程;保妇康栓1次/d, 每次1粒, 7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每次月经干净后来院复诊, 观察患者症状消失情况及宫颈局部变化情况, 记录治疗情况, 经判断疗效, 本研究均为2个疗程。再次复查宫颈HPV。

1.6 疗效判断标准

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糜烂面愈合, 宫颈光滑。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糜烂面积缩小1/2, 中度转为轻度、重度转为中度。③有效:症状、体征稍有改善, 或糜烂面缩小﹤1/2, 或乳头型转为颗粒型、颗粒型转为单纯型。④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 糜烂面积无变化。⑤HPV阴性。

2 结果

表1示, 用奥平、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炎, 白带增多消失率, HPV转阴率奥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宫颈糜烂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长期的宫颈炎可诱发宫颈癌。故对慢性宫颈炎应及时恰当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 在疗效评价上不应过分强调糜烂面的缩小。奥平属于干扰素制剂, 适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 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奥平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 在应用中有以下优点:①阴道给药, 黏膜吸收, 作用直接, 疗效显著。②明显改善阴道内环境及阴道清洁度。③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④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加速宫颈糜烂面的愈合。⑤患者可自行放置, 方便、安全、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 (5) :261.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4月在我院妇科就诊接受治疗的慢性宫颈炎患者232例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按照糜烂面积划分均为中重度宫颈糜烂, 既往未行过宫颈物理治疗, 均自愿接受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盆腔检查正常, 阴道常规检验无滴虫, 无念珠菌, 无细菌性阴道病 (BV阴性) ;非妊娠期, 3个月内无性生活。根据《妇产科学》六版的分类标准[4], 按照糜烂的深浅程度分3型, 分为单纯型、颗粒型和乳突型。入选的232例患者中, Ⅱ度142例, Ⅲ度90例;单纯型93例, 颗粒型81例, 乳突型58例;患者年龄为21~71岁 (平均36.6±11.2) 岁;妊娠次数为0~9 (平均2.4±3.4) 次;婚次均为1次, 无年轻未生育者。232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微波治疗组 (79例) 、干扰素治疗组 (75例) 和联合治疗组 (78例) , 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微波治疗方法:

采用国产ECO-100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 微波治疗输出功率根据糜烂类型选择。手术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进行, 患者术前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和阴道, 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常规消毒后, 用干棉球拭宫颈黏液, 将双极探头对准糜烂面, 输出功率调至50~60W, 治疗面积达糜烂面外围1~2 mm, 宫颈管内3~5 mm, 使整个创面呈灰白色无渗血为止, 注意不要伤及周围正常组织, 术后禁止性生活4周, 保持外阴清洁。

1.2.2 药物治疗:

手术后,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 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基础上, 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 (商品名为长生德佳,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9粒/盒, 每粒含干扰素α-2a 50万IU) 治疗, 术毕置干扰素栓1枚, 塞入阴道深部, 添塞纱布1块 (4~6 h取出) , 之后隔日每次1粒, 睡前阴道给药, 连用12周后评价疗效。两组均在术后4周、8周和12周复查, 观察创面修复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疗效判断[4]:

痊愈:宫颈光滑, 糜烂消失;显效:糜烂面积缩小>50%或Ⅱ度糜烂转为Ⅰ度;有效:糜烂面积缩小<50%;无效:糜烂面积无变化。总有效为痊愈、显效和有效三者之和。

1.3 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统计处理先用F检验, 再行q检验。配对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联合治疗组1次性治愈率为98.7%, 显著高于其它2组, 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见表1。

*与联合治疗组比较P<0.05。

2.2 3种治疗方法对各类型宫颈糜烂1次性治愈的疗效比较

对单纯型、颗粒型宫颈糜烂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后, 联合治疗组1次性治愈率高于微波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于乳突型宫颈糜烂, 联合治疗方法效果较好, 联合治疗组1次性治愈率显著高于微波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 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2。

2.3 3种治疗方法对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比较

联合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 (4.82±2.37) 周, 低于微波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 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3。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因很多, 以病原体感染为主要原因。炎症蔓延至膀胱, 可产生尿频、尿痛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诸多症状和病痛, 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是一种物理方法, 当微波电极触压局部组织时, 即可在瞬间产生小范围高热而达到凝固目的, 使糜烂组织蛋白质凝固, 细胞变性坏死, 柱状上皮脱落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所覆盖, 使宫颈糜烂面消失, 宫颈变光滑。微波可对直径2~3 mm的血管起良好封闭止血作用[5], 术后一般7~14 d脱痂, 会有少量出血, 若碰到量较大系脱痂后小血管出血, 可凝固止血。痂皮全部脱落, 出现新生鳞状上皮, 覆盖宫颈而痊愈。由于微波治疗是一种有创性手术, 慢性宫颈炎往往有其他慢性炎症存在[6]。手术治疗过程同时也有使原有炎症扩散、加重的可能。因此, 术后联合用药治疗成为首选。重组人干扰素α-2a是广谱抗病毒药物栓剂, 其主要有抗病毒、免疫、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等。重组人干扰素α-2a将抗病毒药物以外用的方式应用于妇科, 且无耐药性, 使用方便, 无明显副反应, 是近年药物治疗慢性宫颈炎比较满意的药物。本文将微波和重组人干扰素α-2a同时应用于慢性宫颈炎的治疗, 1次性治愈率达98.7%, 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 (P<0.05) ;对单纯型、颗粒型宫颈糜烂1次性治愈高, 但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乳突型宫颈糜烂1次性治愈高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 (P<0.05) , 而且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提前了2周, 平均为 (4.82±2.37) 周, 低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 (P<0.05) 。在3种方法中, 微波和重组人干扰素α-2a同时应用效果很理想, 与有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对于中重度宫颈糜烂在微波治疗后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可促进创面修复, 使治疗后的创面提前愈合, 同时可降低微波治疗后阴道流血, 且对颗粒型、乳头型和乳突型均有较高治愈率。因此, 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宫颈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波手术,重组人干扰素α-2a,慢性宫颈炎

参考文献

[1]陈丽娟, 李伟莉, 张涛.慢性宫颈炎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健康文摘, 2008, 5 (4) :365-368.

[2]杜小丽.复方莪术油栓治疗慢性宫颈炎[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5) :81-82.

[3]王建英.微波联合爱杰特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4) :3-4.

[4]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5-267.

[5]方俊杰.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3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179-180.

[6]吴应平.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180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2) :97-98.

重组猪α干扰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48例,男79例,女69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1±0.8)岁;病程1~5d,平均(1.6±0.1)d。纳入标准:(1)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3)排除严重营养不良、病毒性疾病、已接受药物治疗、药物过敏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利巴韦林治疗,在5%葡萄糖液中加入10~15mg/kg的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d。实验组患儿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给予患者重组人干扰素α1b(商品名赛若金,由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100万U,肌内注射,每天1次;在5%葡萄糖液中加入10mg/kg的炎琥宁,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除时间,包含手足皮疹、口腔溃疡、发热。

1.4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24~48h后,患儿发热症状消除,体温恢复正常,手足皮疹、口腔溃疡明显缓解;有效:治疗48~72h后,患儿发热症状消除,体温恢复正常,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症状改善;无效:治疗>72h,患儿发热症状消除,体温恢复正常,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症状未见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74例患儿中,显效38例,有效22例,有效4例,总有效70例,有效率94.6%;对照组74例患儿中,显效33例,有效18例,有效13例,总有效61例,有效率82.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症状、体征消除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症状、体征消除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实验组相比,*P<0.05。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皮疹、口腔黏膜溃疡等,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痊愈,预后状况良好,但患儿病情比较严重时,会引发并发症,如神经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等,威胁患儿的生命[1]。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时,关键在于尽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缩短病程,改善患儿预后。

药物治疗为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方式,常用的药物比较多,比如利巴韦林、炎琥宁、重组人干扰素等,疗效各不相同。利巴韦林为抗病毒药物,属于广谱强效药物,可有选择性的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期间,患儿较易出现食欲减退、头痛乏力、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重组人干扰素α1b经DNA重组技术研发出来,属于水溶性蛋白质,对DNA和RNA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人体的K细胞和T细胞可被此药物激活,促进淋巴细胞抗毒杀菌,增加患儿自身的抵抗力及免疫力,抑制病毒生长[3]。炎琥宁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功效为镇痛、解热、抗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将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显著增强,提高血清内溶菌酶含量[4]。临床上合用两种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时,消菌灭毒的作用可显著增强,并缩短各个症状消除的时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联合治疗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儿,而且其症状、体征消除的时间也短于利巴韦林治疗组患儿,疗效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病程,促进患儿痊愈,改善患儿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利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4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实验组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治疗,均治疗5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时,可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儿康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蔡剑雄,陈亮,王元凤等.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1):208-214.

[2]陈聪,余春梅,王晓宇.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121例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09):1233-1234.

[3]李兰玲.探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61-63.

上一篇:新型混凝土下一篇:合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