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策略(精选11篇)
重组策略 篇1
摘要:本文以国家课程标准、省实施方案、教学指南为理论与实践依据, 以制定教学计划为切入口 (即:从制定计划前, 对课程意识的“定位”;制定计划时, 对教学内容的“定性”;制定计划后, 对效果反馈的“定标”为策略) , 对现有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以便规范我们的教学活动,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划体系,教学内容,切入口,重组策略
【前言】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构建的核心之一。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执行的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南》 (2014 年试行) 。而贯彻实施《标准》与《方案》及《指南》以“计划切入”为最理性之举措:确保教学有序, 杜绝随意性!奠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计划先行的必要性) 。
一、制定计划前, 对课程意识的“定位”
1.制定计划遵循的原则。
2.制定计划构成的要素。
计划中要素体现:
3.制定计划呈现的层次。是一个由弹性很大的宏观计划逐渐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观计划的过程。层层递进的六个计划, 构成了整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以计划实施而言, 六类计划中前四类计划应在开学前完成。后二类计划至少应在某一单元教学前完成这一单元的计划及第一课时的计划。
二、制定计划时, 对教学内容的“定性”
1.选编教学内容的教材分类。《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 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
2.选编教学内容的课时比重。
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定, 课时比例可以有5%的浮动。
3.选编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1) 设计条件要求 (略) 。
(2) 设计样板展示。
【例】《水平一》水平计划、《体育与健康学期成绩考评表》、《小学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表》。
【注】第一学期: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期就依此为本学期的考核项目及标准 (除身高、体重、肺活量, 水平一补测一分钟仰卧起坐补足四项考核, 并制订统一标准) 第二学期:非“标准”测试学期按市统一规定考核项目。相关标准第一学期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第二学期制定全市统一标准。
三、制定计划后, 对效果反馈的 “定标”
1.教学计划实施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策略。制定计划一年多来, 一直在调整:即充分依托《标准》、《方案》、《指南》, 同时也要兼顾地区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 还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系统性。 (1) 新兴项目 (校园足球) 足球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增设, 以足球为主要球类项目, 以其他球类为基础项目, 层层实施、步步为营的策略, 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局面。 (2) 教材搭配合理、达到最优化 (体操类内容) 。在省《教学指南》的教材选择条件下, 最为突出的内容为体操类内容, 其占课时比重最大。如何解决教材比重的选择为过渡措施, 并结合学校现有器材场地的条件, 选择适宜的教材内容分层实施。 (3) 学校传统项目 (田径、乒乓球) 。对于学校自选内容应突出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 努力营造“体育品牌”建设, 形成“一校一品”特色。
2.学习成绩评价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策略。 (1) 薄弱项目 (学校乃至地区投掷项目)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 从数据与现场反馈看, 体育与健康学期成绩考评中投掷类 (掷沙包、掷垒球、掷实心球) 普遍成绩较低, 所以针对这一因素在制定计划中要充分考虑, 如增加课时数、增加针对性的素质课课练投掷素质内容, 并考虑主副教材的搭配, 尽量选择主题式教学等手段, 提升学生整体能力。 (2) 需要技能强化指导的项目 (武术) 。武术作为江苏省传统项目, 从技能、技术的掌握都需要相应的课时基础, 所以, 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课时来确保该项目的普及与提升。
3.体质测试评价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策略。 (1) 突出本地区特色项目 (跳绳) 。跳短绳是体质测试中分值最高的项目 (120 分) , 所以结合限选内容中“民族传统项目”与自选项目中增加相应的课时比重, 同时在教学实施中利用准备部分来渗透跳短绳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弥补与强化该技能与体能。 (2) 可塑性大的项目 (座位体前屈) 。座位体前屈作为身体柔韧性的指标, 常常被忽视, 也是令高年级学生非常头疼的一个项目;其实常抓不懈, 利用每课锻炼一分钟, 其效果会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 对于学校课程内容的重组必须以计划为框架, 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程的基本理念, 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精神和基本要求, 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教学指南”的要求和内容, 最终确保教学有序开展, 奠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参考文献
毛振明, 杜晓红, 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3) .
重组策略 篇2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犯罪率不断上升,交通事故大幅增加,致使现代家庭体制不断分化重组,正常家庭格局被打破,产生重新组合家庭。由此产生很多重组家庭的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
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对重组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这类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社会和家庭都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班重组家庭学生情况的了解,探索有效的,有普遍意义的家校共育,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这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异或家庭变故后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
2、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指重组家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出来的与平常学生不一致的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异常现象。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2、探讨学校对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进行综合干预的有效办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我班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重组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
3、以班级为基础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学校、家庭、社会为基础的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5、学校如何预防和矫治重组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
四、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拟定研究方案,教师培训,同时开展调查,了解班级重组家庭学生人数,状况,确定研究对象。
实施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9月)学习理论,观察分析,掌握心理异常学生的行为表现,探索教育对策,方法。实施预防,教育,转 化,撰写研究论文,收集研究过程资料,整改研究计划方案,不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2月)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申请结题
五、研究机制、途径、方法和原则
研究机制
1、建立研究网络,促进全员参与。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的制度,计划措施。围绕课题,规定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提高教研质量,促进思想认识。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必须重新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使自己由一个简单的行为判断者,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研究途径
1、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明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家长的基本职责,家长要教孩子怎样做人,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劳动观 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传授,配合学校教育,是孩子成为健全的人。同时特邀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座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通家教热线,探索和解答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疑难问题。组织家访,上门辅导。
2、以学校教育为抓手
面向全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亲近孩子,打开通向孩子心理世界的道路。教师成功的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加强班级建设
班集体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学生是主体,通过一系列的班级建设的改革,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自己的身心建设这个大家庭,找到自信,学会合作,懂得互相1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自强的能力,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得以纠正,和谐完美的心理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
针对个体,把不同的爱给特别的你
重点关注表现特别严重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
建立心理辅导室,解开孩子心结,做好学生的咨询记录。辅导记录,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3、以社区教育为帮手,研究中拟采用的教育方法
1、互爱教育法
首先是师生的互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其次是同学之间的互爱,教育学生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再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爱。
2、活动教育法
开展课外活动,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针对性的开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受到教育。
3、兴趣促进法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它和一定的感情趋向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最有效、最强大的动力。
4、直面现实法
教育重组家庭学生敢于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家庭变故已成现实,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面对困难,重塑自我,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5、注意转移法
6、教学渗透法 研究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中根据本地实际出发,关照每个学生、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
2、适度性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注重沟通的语气,谈话内容、沟通方式、问卷内容的合理性等问题。
3、针对性原则
4、实用性原则
四、研究人员组成
唐明:区教研室主任,课题专家顾问。组长:吴长英 主研人员:
袁甫: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毛清泉:副校长,联系学校德育工作。苏于:保卫科长。
侯春丽: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文博:小学一级教师,班主任。
五、预期成果
帮助重组家庭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心理健康发展。帮助解决重组家庭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实现教育的多方联动。
六、现有基础
我校于去年成功评为家长学校示范校,家校共育措施得力。学校举办少年宫,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活动平台。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
七、预期成果
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个案集,论文集,访谈记录。
八、经费保证:
第一阶段:1000元。第二阶段:1000元。第三阶段:元。7
小学重组班级班主任工作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重组班级;存在问题;班主任工作心理变化;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45-01
班主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班级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实施日常思想道德教育更为有利,也更有利于引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在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学期或学年中途重组班级的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而中途重组班级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实为一种挑战。
一、重组班级问题多多
重组的班级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内各类矛盾尖锐且极易激化;二是由于各类矛盾的存在导致班级的凝聚力不强;三是重组班级学生抵触情绪浓厚;四是接班班主任心态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二、对重组班级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生心理的变化
(1)“问题学生”的心理变化。班级重组使“问题学生”从不同班级组合在了一起,其心理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都让他们非常活跃。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可以很快地在班内组成一个个小“帮派”,与班主任分庭抗礼,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难度。
(2)班级重组使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变化继而引起其心理的变化。由于班级的重组使学生原本熟悉的环境忽然变得陌生,他们也因此更易产生躁动、不安乃至愤怒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旦爆发,势必影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而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
(3)由于新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不可能相同,也会令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变化。原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可能他们原来并不喜欢,但是在经过磨合后,他们已经熟悉并且习惯。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即使他们并不喜欢原班主任的管理,也很难让他们能轻易接受新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有时甚至还会因为逆反心理而与新班主任发生冲突。
2、教师心态的变化
(1)轻人者自轻。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但并不能简单地以谁对谁错来评判。你可以不认同他人的管理理念,却不能无视前班主任身上的优点,继而有意无意地破坏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对学生原班主任老师的的轻视、批评甚至刻意地贬低来肯定自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也有损自己的威信,增加班级管理难度。
(2)欲速则不达。每一位教师都想让自己带的班级在班风、成绩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新接重组班级的班主任来说,这种良好愿望会更加强烈。然而,一方面,班主任对班级情况、学生心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完全适应新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倘若在这样一种未经磨合的师生关系下,冒冒然地制定并实施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它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重级班级班主任工作策略初探
面对重组班级的实际变化情况和诸多问题,接班班主任又该如何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分为合,融为一体
班主任要在学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强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化分为合。
(1)学生座位安排和班干部的培养上要融合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多种方法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如开展班级内部如拔河比赛、大合唱等各种活动,并有意识地安排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同组,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与比赛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
(2)继承中的创新。实现重组班级的平稳过渡,应该避免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全盘照抄,即照搬照抄地继承班级重组前某一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二是全面否定,即对班级重组前学生所在班级的的所有工作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重组班级接班班主任应认真分析学生原所在班级的各种班级管理方式对于重组班级是否适合,适合的要继承,不适合的要舍弃,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也要在班级管理上融入自己的新的管理班级理念和方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而推行新的制度要遵循适时、适实和适度这三个原则。
2、做“全民偶像”
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对班级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班主任要利用自身优势向学生秀一秀能令他们信服的“绝技”,做几回“全民偶像”,有效地推动班级管理的进行。
有一次,数学老师向我反映,班里学生对列竖式计算的数学题掌握的不太好,作业中的错误率比较高。我在班里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说:“很多列竖式计算的数学题中的几个数字位数不同,所以经常做错。”我就随手指了一名学生,让他在黑板上随机列了一道位数不同的十个数字相加的竖式,然后让他用计算器计算,而我用口算和他比计算速度。结果我计算出来的答案完全正确而且比他的速度还要快。其实,这是因为我曾经学过珠算,而且是能手级,这样的题目压根难不住我,所以就能很快就计算出来,而这却让学生惊叹得直喊“哇!”
所以,教师适时展示自身具备的如电脑操作、体育技能等各种能力,往往能深受学生喜欢,让学生佩服,并能消除师生交流中的障碍,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地顺利开展。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对于重组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来说,不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和同学的变化,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要接班教师能够调节好自身的心态,及时发现班级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不断地班主任实践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就能圆满完成重组班级的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
重组策略 篇4
一、并购重组企业以及核心员工的含义界定
所谓的并购重组企业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或组建新公司而互相参股的情况, 进行企业重组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 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竞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渐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形式的多元发展, 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它对于盘活企业、搞活企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逐渐成为了企业扩宽市场, 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
顾名思义, 企业核心员工就是指在企业建设发展中具有核心位置的员工, 他们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本行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管理才华, 对企业的发展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显示, 企业核心员工大致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20%到30%, 创造的企业价值却在80%以上, 在企业发展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核心员工的作用, 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巨大价值, 某企业曾做出了详细的统计。结果显示, 企业核心员工不仅具有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独立自主性以及工作流畅度, 而且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具有团队凝聚力和较高的人格魅力, 对企业的核心文化具有较高的理解, 是维系客户关系的关键人物。
二、并购重组企业运营与企业核心员工的关系
(一) 并购重组的对象
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并不是简单的行为, 并购企业之间要具有共同性, 或者能满足某些需求, 才能达成并购。并购重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在于看好了对方企业的人才、技术、销售或某些软实力, 而这些内容均与企业的核心员工相关联。
(二) 并购重组的运作和核心竞争力
资本投入量大、整合专业化等特点都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在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就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实现生产力的提高, 而这种专业化运营和投资势必要依靠专业团队和核心员工来进行。与此同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主要的体现也是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具备良好管理能力, 能够将产品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员工才是企业的并购重组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三) 并购重组的体制创新
企业的并购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进行的重新整合, 在完成后一定要对内部各事项进行重新规划, 其中就包括了新企业的制度体系创新和内部管理。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核心员工的整体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重组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想要保证企业以开放的形式实现兼容并蓄, 体现出企业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就要发挥出核心员工的巨大功效, 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面对竞争。
三、并购重组企业核心员工经济激励的主要策略
从上述文章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并购重组企业以及企业核心员工的主要内涵, 也了解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想要提升并购企业的综合实力, 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采取经济激励策略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发, 从而发挥出他们的巨大作用。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激烈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 对并购重组企业的核心员工进行经济激励也是如此。首先, 制定的激励机制要具有竞争性, 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 并坚持长期运用, 避免临时性政策的出现, 使其真正深入人心, 成为核心员工奋斗的目标;其次, 经济激励政策要符合并购重组企业的战略要求, 与其未来的市场规划和发展前景相契合, 从而提升机制的有效性;最后, 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有双向性, 要能够实现“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局面, 使企业与核心员工形成经济共同体。
(二) 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二十一世纪竞争的焦点是人才, 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的员工具有无可替代性, 是每家企业都需要的人员。为了避免由于竞争和人才匮乏而导致的核心员工跳槽现象, 企业一定要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以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方案作为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举措。在此基础上, 还要及时关注市场的外部动向, 了解其他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薪酬体系, 从而做好自身的员工激励机制。
(三) 以企业核心员工为出发点进行经济激励
企业采取经济激励策略的目的就在于留住人才, 发挥他们企业核心员工的巨大作用, 避免跳槽现象的发生。因此, 企业在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员工的诉求, 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一, 企业要把核心员工看作是战略伙伴, 除了给予他们科学的薪酬外, 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中来, 可以适当采取股权方式予以激励, 将高技术员工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二, 做好核心员工的战略规划。很多企业核心员工的跳槽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问题, 而是缺少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无法做好前景规划。对此, 并购重组企业要针对核心员工的工作实质做好前景展望工作, 让他们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 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作用;第三, 做好经济激励的辅助激励方式。对并购重组企业的核心员工, 不仅要在薪酬上予以激励, 还可以将股份制、住房制、培训制等融合在其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意义, 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异常激烈, 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企业核心员工的素质能力, 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各并购重组企业一定要坚持发挥出经济激励机制的巨大功效,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云, 朱治菊.我国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研究的文献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03) .
[2]李曙光, 高艳.并购重组企业核心员工经济激励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 2011 (18) .
[3]杜晓林.基于心理契约的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1.
[4]夏洪胜, 周玉强, 钟东荣.中小企业成长期核心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52) .
[5]肖明, 李忠民.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 (02) .
资产重组协议 篇5
1.定义
2.重组内容的确定
3.重组的生效
4.重组的落实
5.税项
6.相互赔偿
7.不竞争
8.争议的解决
9.签署的生效
_________,是_________企业,其法定地址在_________(以下称“母公司”);________(筹),是经批准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号:_________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其筹委会地址在_________(以下称“股份公司”)。
鉴于:母公司为依法在_________注册成立的国有企业。母公司已得到_________字_________号文批准,作为主要发起人进行部分改制,并联合其他社会法人作为发起人,共同设立股份公司。母公司以其拥有的位于_________的主要生产车间(抗菌素、抗艾滋病药物中间体等)和配套设施,_________车间、_________中心和综合办公楼及其所在土地所有权,公司持有的_________(以下简称_________)_________%的股权作为出资,并联合_________公司、_________公司、_________公司及自然人_________作为发起人以现金出资,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公司。自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之日,母公司拥有股份公司_________%的股份,是股份公司的最大股东。了确保重组的内容和目的得到落实和贯彻,母公司和股份公司同意根据本协议内载明的条款和条件对重组有关事项作出适当的安排。据此,双方立约如下:
1.定义
除非上下文中另有规定,下述词在本协议内有以下的意义:“母公司”_________公司,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和拥有母公司在重组时转给股份公司的全部资产和债务的所有人;“股份公司”_________公司(筹);“重组”是母公司以部分资产及权益与其他发起人改制发起设立一家股份公司,而母公司成为其控股公司;“重组文件”本协议附件中所附关于重组的报告和批文;“财务报表”母公司截止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的资产负债表(连同有关附注)及利润表;“生效日期”重组正式生效的日期,即为重组而进行的资产评估基准日的后一日。
2.重组内容的确定
2.1 双方同意对资产负债的划分及债权债务处理的内容,作出如下确定,重组中资产负债的具体划分,按下述债权债务处理和确定为准。
2.2 根据重组方案,母公司将其位于_________的主要生产车间(抗菌素、抗艾滋病药物中间体等)和配套设施,_________车间、_________中心和综合办公楼及其所在土地所有权,母公司持有的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_________)_________%的股权折价入股投入股份公司,保留在母公司的其他资产,应属于母公司所有。被划入股份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调整明细表,已由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协助编制完成。双方已在该明细表上盖章,以示同意和确认。具体的资产负债的划分,以编制该明细表时所进行的实际划分及本协议为准。此外,双方同意和声明,母公司对下列协议、安排、负债和义务承担全部责任,股份公司对该等协议、安排、负债和义务不承担任何责任:
(a)母公司员工无论在任何时期在母公司的工资基金及职工福利基金中的权利;
(b)母公司在签定本协议之前与重组前母公司员工之间达成的有关集资的协议和安排。
2.3 无形资产的处理
土地使用权处理情况改制主体中,母公司将下属部分土地资产折股投入股份公司,_________土地使用权由母公司在“土地估价结果和土地处置经国土资源部确认后”向_________市国土局缴纳_________%的出让金;_________的土地使用权由设立后的股份公司向_________市国土局租赁使用。
3.重组的生效
3.1 在本协议签订之日前,重组已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重组的生效日期为为重组而进行的资产评估基准日的后一日。重组自生效日期起正式生效。虽然股份公司在生效日期以后才正式成立,重组的生效有追溯性。
3.2 母公司的资产、负债、债权、债务,自重组生效日期起,按重组文件和本协议的规定,分别归入股份公司和母公司。除非第3.3条另有规定,归入股份公司和母公司的资产、负债、债权、债务,于生效日期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其相关业务所带来的盈利或亏损,归双方各自拥有和承担。
3.3 母公司对股份公司作出声明和保证如下:
(a)财务报表真实公正地反映了股份公司截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的业绩。
(b)自重组生效日期起,截至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之日止,母公司以正常的方法管理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债权和经营其相关的业务。
(c)股份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内容和价值,在重组生效日期至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之日的期间,并无重大的不利改变;股份公司在正式成立之日的净资产值,不小于其于重组生效日期的净资产值,但不计算资产在两个日期之间的折旧值。
(d)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前,母公司全权拥有作价入股的资产及权益,有权将该资产及权益投入股份公司,而不受到任何抵押权、留置权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限制。
(e)除了已在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报告中已披露的负债外,以及除了母公司在重组生效日期以后正常操作股份公司业务和资产中所发生的负债外,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前有关股份公司资产没有其他实际的或已有的债务或责任。
(f)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前,母公司没有违反任何有关股份公司业务和资产的重大协议的任何重要条款。
(g)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前母公司经营股份公司的业务从来没有违反任何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而将会令到股份公司遭受重大的损失。
(h)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前,母公司经营股份公司的业务从来没有侵犯任何专利权、版权、设计、商标、商号或其他可注册的或不可注册的第三方的工业或知识产权。
(i)目前不存在对母公司并与股份公司业务或资产有关而提出的正在进行的或待决的或被威胁提出的任何诉讼或仲裁(不论作为原告、被告或其他),也不存在可能导致对股份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索偿要求及任何可能构成索偿要求的事实。如果母公司违反上述声明和保证而令股份公司受到损失,母公司同意向股份公司作出赔偿。
4.重组的落实
4.1 母公司和股份公司确认重组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精神,同意依据重组文件和本协议及其附件的各项规定将重组落实,并处理已发生或遗留的一切有关事项。母公司和股份公司确认和同意,与重组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的转让)对其各自具有法律约束力。
4.2 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之前所未能完成的重组步骤和工作,双方将用最大的努力,相互合作,尽快完成。双方同意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签订或促使他人签订任何文件申请或取得任何批准、同意、承诺或完成任何注册、登记、备案)以确保重组全面落实。重组方案有未尽之处,而本协议亦未作出具体安排者,双方将会诚意协商,寻求公平和妥善处置办法。
4.3 如有任何母公司的资产、权利、债务或义务必须事先取得任何第三者的审批、同意或承诺才能按重组文件和本协议及其附件订明的基准和其他条件转让给股份公司,而此审批、同意或承诺尚未取得的话,双方同意采取一切适当及合理的方法去处理该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以维护母公司和股份公司在其中的利益。
4.4 除非本协议另有规定,双方各自承担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费用。
5.税项
5.1 本第5条中“税项”指所有由国家、省、市地方或地区政府或机关或向其缴纳的税项,包括但不限于对毛利润或净利润、所得、收入、销售、买卖、专利、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动产或不动产(包括它们的买卖、转让、赠与、处置、拥有、使用或占用)征收的税项(包括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印花税、能源建设交通基金费、预算调节基金费等),并包括:
(a)以承包或类似方式或标准征收或缴纳的税项或上缴金额;
(b)任何额外或重征的税项,无论该额外或重征的税项,是因已征收或缴纳的税项不足,或已征收或缴纳的税项所曾获给予或享受的减征或豁免不适当或不合法而产生;
(c)任何与税项有关的罚款、滞纳金或其他应缴款。但母公司产生或应承担的“税项”,不包括已在财务报表中已作出准备的“应付税金”。
5.2 母公司将承担:
(a)一切母公司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前产生的税项,无论该税项是在重组生效日期或以后征收或应缴纳;
(b)一切与按重组文件和本协议的规定保留在母公司的资产、权利、债务或义务(及其相关业务)有关的税项;
(c)一切母公司在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税项;
(d)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后,一切与资产、责任、业务、债权或债务有关的,应转给股份公司但尚未转出的税项。
5.3 股份公司将承担一切与按重组文件和本协议及其附件的规定归入股份公司的的资产、权利、债务或义务(及其相关业务)有关的、在生效日期或以后产生的税项。
5.4 母公司承诺向股份公司补偿(除股份公司按第5.3条承担的税项):
(a)母公司按第5.2条承担的一切税项;
(b)与上述5.4(a)项所述税项有关的一切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罚款、费用和开支(包括但不限于因这些起诉、索赔、诉讼的判决或和解以及这些起诉、索赔、诉讼的判决或和解的执行而产生的或与其有关的一切付款、费用和开支)。
5.5 股份公司承诺向母公司补偿,除母公司按第5.2条承担的税项以外的:
(a)股份公司按第5.3条承担的一切税项;
(b)与上述5.5(a)项所述税项有关的一切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付款、费用和开支(包括但不限于因这些起诉、索赔、诉讼的判决或和解以及这些起诉、索赔、诉讼的判决或和解的执行而产生的或与其有关的一切付款、费用和开支)。
6.相互赔偿
6.1 股份公司对于母公司的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仅承担在重组文件和本协议及其附件中规定从生效日期起划入股份公司的部分。股份公司对留于母公司的其它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均不承担,对其亦无任何权利或责任。母公司的其它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包括潜在的债务和义务),皆由母公司承担。
6.2 双方各向对方承诺将向对方补偿(以下分称“赔偿方”和“受偿方”):
(a)按重组文件和本协议及其附件中规定由赔偿方承担的受偿方的资产、权利、债务和义务及有关业务的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付款、费用和开支;
(b)为了赔偿方的利益,受偿方履行本协议第4.3条和4.4条时而发生的一切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付款、费用和开支;
(c)因赔偿方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使受偿方发生的一切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付款、费用和开支;但是,(i)股份公司向母公司补偿的数额不得包含在前述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所示的长期、流动和或然负债总值中的事项和有关款项;(ii)母公司应按第3.3条(尤其是3.3(a)项)向股份公司赔偿的数额,将等量地抵销第(i)项所述的数额。
(d)上述各项包括但不限于因这些起诉、赔偿、诉讼的判决或和解以及这些起诉、索赔、诉讼的判决或和解的执行而产生的或与其有关的一切付款、费用或开支;但因受偿方蓄意违约、欺诈或疏忽而产生的或有关的一切起诉、索赔、诉讼、损失、赔偿、付款、费用和开支则不包括在本第6.2条下的补偿范围之内。
7.不竞争
7.1 母公司向股份公司承诺,母公司将不会在中国境内任何地方和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拥有在其他公司或企业的股票或权益)直接或间接从事或扩大从事与股份公司的业务有竞争或能构成竞争的业务或活动。
7.2 第7.1条将不限制母公司从事或继续从事:母公司在重组生效日期前已经经营的,与转给或将转给股份公司的资产和义务无关的,且不与股份竞争的所有其他业务。
8.争议的解决
双方就本协议的接受和履行有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_________市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9.签署生效
9.1 双方保证已获得了为签署本协议相应的授权,双方授权代表签署盖章后生效。
9.2 协议一式_________份,双方各持_________份。
9.3 因股份公司尚在筹建阶段,其公章以筹委会公章为准,待股份公司成立后,由股东大会通过本协议,加盖股份公司公章。
母公司(盖章):_________股份公司(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重组策略 篇6
摘 要: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山西省煤炭工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在论述山西省煤炭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山西煤炭改革进程及影响,同时以山西凯嘉能源集团为例,使用兼并重组分析模型,即利用效能、外部合法性、内部合法性三个维度对其兼并重组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凯嘉集团;改革
“十二五”时期,“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扭转“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山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并实施了煤炭资源重组战略。
1.背景
1.1山西煤炭资源现状。山西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全省15.63平方公里。山西是我国能源重工化基地,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煤乡”之称,其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同、西山、宁武、河东、沁水、霍西这六大煤田和浑源、五台、繁峙、垣曲、平陆这五个主要煤产地。
1.2山西凯嘉能源集团。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山西煤炭企业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09年,是基于山西义棠煤业有限公司现有规模上发展并改制而成的,它由晋中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介休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义矿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者等四方股东出资组建而成,现已发展为集煤炭、旅游、陶瓷、房地产、金融、医疗、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型集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概述
2.1山西省煤炭改革进展
2.1.1改革第一阶段。改革初期先在临汾矿权进行试点,立意“有恒产者有恒心”。2004年,临汾市启动矿权改革,规定私人矿权拥有者可以一次性买断矿权,自行制定开采政策,“一直挖到没有”。然而,与政府预期相反,私人煤矿依旧问题重重,尤其是安全问题,依旧十分严峻,亟需早日解决。
2.1.2改革第二阶段。国企资源整合试点,“国进民退”现象显露。2005年,山西推出《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和《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等政策,政府改革决心比较强烈,但在当时煤炭处于“卖方市场”,煤价一路看涨的背景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步履维艰。
2.1.2改革第三阶段。全省强制推进资源整合,外界称之为“消灭煤老板”行动。2009年始,《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强力推出。山西省政府授令省内七大国有煤炭企业主导整合工作,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山西煤炭经济实现巨大转型。
2.2山西煤炭改革影响
2.2.1优点。2010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基本结束,山西五大煤炭集团综合生产能力高达70%以上,煤炭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通过提升生产规模,各企业推动了信息、技术、设备、原料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同时也更好地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
2.2.2问题。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山西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及整合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取代市场配置功能导致低效率,重组融资也面临困难。另外,还需要考虑跨代配置煤炭资源等问题,而这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山西煤炭资源重组分析
3.1凯嘉集团资源整合状况
目前,山西凯嘉能源集团资源整合工作已经结束,集团现有义棠、安益、青云、倡源、城峰、瑞东等6家煤矿企业和张壁古堡生态旅游公司、和实房地产开发公司、同盛小额贷款公司、煤层气发电公司、介休第二人民医院等11个成员单位,原煤生产能力660万吨/年,洗煤能力120万吨/年。
3.2分析理论模型
本文借鉴学者宋华提出的兼并重组分析模型,即根据效能、外部合法性、内部合法性这三个维度对山西凯嘉能源集团的煤炭资源兼并重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
3.3现状分析
3.3.1效能
3.3.1.1客户价值。改善煤炭供求关系。此次兼并工作开展之前,现有可利用矿井的规模偏小,义棠煤矿只能增加购买其他中小煤矿的原煤,再进行交易,这样就提高了原煤成本。开展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工作后,凯嘉集团集中优质资源,提高生产规模,实现技术升级,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3.3.1.2经济利益。增加企业利润。整合之前,由于安全及环保投入较少,一些安全条件较差、生产方式落后的小煤矿比其他现代化作业的大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大,“劣币驱除良币”的尴尬现象增多。通过兼并重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使用充分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企业利润。
3.3.1.3资源和能力升级。煤炭资源得到更好利用。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兼并整合,凯嘉集团利用更安全、集约的方式开采资源,使不可再生的稀缺得到更绿色、环保、高效的利用。如2005年集团并购的金山坡煤矿,在两年后引进开滦集团的先进开采技术,成功完成了90万吨/年的升级改造。
3.3.2外部合法性
3.3.2.1行业方向。煤炭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生产技术,尤其是安全条件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出了重点大矿的16.8倍,整合中小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是保证安全生产、推动煤炭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3.3.2.1政府认证。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持。2001年至今,山西省緊跟国家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有山西特色的一揽子计划,开展并引导煤炭资源兼并整合工作有效进行。
3.3.2.3社区认证。处理好整合主体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对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煤矿采取特殊的开采方法,恢复改善矿区环境质量。同时加强社会公益方面的工作,协助解决村里的吃水、养老问题,与矿区群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3.3内部合法性
3.3.3.1功能协调方面。慎重对待非相关产业。在整合工作逐步推进的这几年中,凯嘉集团对非煤产业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及优化,制定并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总体方案》,通过国有控股、参股、分离核算、退出等形式对辅业单位进行改制。
3.3.3.2内部利害相关人。人力资源问题值得关注。凯嘉集团建立并发展了面向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机制:把煤矿主要负责人和特有工种纳入强制培训体系,全面提高煤矿员工队伍,尤其是煤炭开采人员的安全技能,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煤矿劳动用工和培训管理模式。
3.3.3.3企业文化。凯嘉集团在推进资源整合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统一思想,以“以人为本、依章治企、文化兴企”的管理理念,推进自身向煤炭主业规模化、产业多元化、管理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静怡.从企业兼并重组角度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2).
[2] 胡乾坤.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争论与辨析——政府、市场与产权的视角[J].资源与产业,2010(S1).
[3] 胡乾坤.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新西部,2010(3).
[4] 徐克茹.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商务培训.DB(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0c96f0102e5q3.html.
重组策略 篇7
一、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企业集团己初具规模, 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但与国外企业集团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理论上看,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绝大多数属于战略控股型集团, 几乎没有哪一家可以称得上投资控股型集团。我国企业集团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如何才能缩小与国外企业集团的竞争差距?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投资控股型集团是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 而企业重组是我国企业集团向投资控股型集团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参考外部企业重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集团的诸多特点和优势, 本文对集团内部企业重组中的财务策略进行了研究, 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定价方法的选择、支付方式的选择等。
二、企业重组过程中的财务策略
通常情况下, 外部重组都不是无偿的, 都要支付对价, 因为尽管重组双方的目的不尽相同, 但谋求的都是自身的短期或长期的利益最大化。同时, 对于外部企业重组来说, 交易各方关心的交易价格实际上就是重组企业的价格。虽然最后达成的交易价格还要受到重组各方在重组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各自对机会成本的比较、控制权市场的供求关系及相关附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价格的确定终究离不开一个基础, 那就是企业价值, 即企业到底值多少钱。所以选择何种定价方法来确定的企业价值也就成为了重组各方协商、谈判的一个重点, 因为不同的定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1、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
目前,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市盈率法和现金流量贴现法。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是评估一个企业价值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 是对基准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先进行估算, 而后再用评估值对其进行调整, 得出企业价值;市场价值法就是加总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证券的市场价格来估算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市盈率法是根据企业的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一种方法;现金流量贴现法是预测出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后贴现, 再进行求和, 得出企业价值。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也各有不同的使用限制和难度, 但总的来说,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估算一个企业价值最科学、最准确的方法。
当前我国企业重组尤其是上市公司企业重组中, 应用最多的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 其中在评估值确定时又以评估后的净资产值和账面资产加成法居多。其次是市盈率法和现金流量贴现法。由于我国证券市场, 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 上市公司毕竟只是所有企业中的小部分, 再加上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和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 市场价值法基本上不适用于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 实践中很少有对其的应用。鉴于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具有静态指标、评估比较随意等明显缺陷, 目前己有一些上市公司开始采用市盈率法, 并尝试应用现金流量贴现法。
2、定价方法中的模糊性与灵活性
仔细研究, 就会发现上述四种定价方法均带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需要人为的估算, 如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中对评估值的估算、市盈率法中对市盈率的估算、现金流量贴现法中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和贴现率的选用等。这就使得定价方法的选择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当定价方法的这种模糊性被集团公司广为利用时, 各种不良动机就会顺利实现。本文前面提到的目前我国集团内部企业重组存在的短期目标倾向和投机性之所以能够顺利达到, 定价方法的模糊性是一个因素。
我们承认, 定价方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 它本身不具有性质”, 但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 一旦被选取者充分利用, 尤其是在集团内部企业重组中被集团公司充分利用, 与具体的重组状况和重组动机结合起来, 定价方法就成为了利益调节、实现既定目标的工具, 这是被多次验证, 并被后来者多次效仿的一个事实。
3、企业重组定价方法的选择
在有偿交易条件下, 集团公司需要考虑重组企业的具体财务情况、相关数据来源取得的难易程度以及重组的动机等因素在上述四种定价方法中进行选择:还要照顾到重组各方的利益和对重组所持的不同态度, 力求定价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重组企业的价值做出一个公正的判断。至于如何对定价方法进行选择,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在此仅举一例, 以示说明。
在重组涉及的成员企业均为非上市公司的情况下, 如为集团内部企业兼并或收购重组, 可以采用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 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被重组企业被兼并或收购后, 将与重组企业融为一个整体, 共同朝着同一个战略目标前进。这时集团公司关注的不再是被重组企业自身的未来获利能力, 而是重组后整个企业整体的获利能力。二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法具有直观易懂、容易获得等特点, 容易被重组各方接受, 选择其可以节约重组的成本, 而又不至于引起重组各方的异议。当然, 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时, 还存在一个选择评估基础的问题。如被重组企业已丧失增值能力, 重组后将另作他用, 则资产评估时可以采用清算价值法。
4、企业重组支付方式及应用
因为与企业融资渠道和资本结构密切相关, 企业重组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对重组各方的经营以及各自的股东利益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也是重组谈判中各方关注或相持不下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一般来说, 重组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股票、债券、财务杠杆等。其中, 现金支付就是向对方的股东支付现金, 包括一次性支付和分期支付;股票支付是指重组方不向被重组方支付现金, 而是向其定向发行新股或定向配售新股;债券支付就是向被重组方定向发行债券, 或用已发行的债券交换对方股东的股票;财务杠杆则是指重组方通过举债, 即增加自身的财务杠杆来完成重组, 如企业并购中的杠杆收购等。各种支付方式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 在实践中重组方要结合自身的现金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和向外筹集资金的能力, 以及对方对支付方式的要求等诸多因素, 选择有利于自身、并能得到对方认可的支付方式。
在我国的企业重组实务中, 运用最多的是现金支付方式和股票支付方式, 相比之下, 运用财务杠杆进行企业重组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和熟悉, 这是由我国当前融资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可喜的是, 在最近的重组市场上财务杠杆支付方式己经初见端倪。有理由相信,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重组相关法律规范的逐步健全、企业风险—收益观念的日益增强以及银行政策的渐进调整, 财务杠杆支付方式将成为未来重组活动中的主要支付方式。
5、企业重组资金保障
融通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最为本质的功能。通过财务公司, 可以聚合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分散、闲置以及重复占用的资金, 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横向融通与头寸调剂,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发挥资金聚合优势, 为集团投资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 企业集团可以借助财务公司的社会融资功能, 冲破自身及成员企业不得直接向社会融资的束缚, 从而大大拓展了企业集团整体的融资渠道与融资能力。
在我国集团内部企业重组中, 如果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那么财务公司上述向内聚合资金以及向外融资的功能就可以为重组的成员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就可以大大保证重组过程的顺利完成和重组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 有了财务公司的资金后盾, 重组过程中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频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毕竟现金支付方式是最简单, 也是最方便、摩擦最小的一种支付方式, 最容易得到重组各方的认可。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 集团内部企业重组中可以采用的支付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通常情况下的现金、股票、债券、财务杠杆等方式, 还有更加简洁、便利的内部往来转账和内部结算票据等支付方式, 这就拓宽了选择的范围。同时, 有了财务公司在资金上的保障, 内部企业重组中对现金支付方式的应用将更加灵活, 运用也更加得当。这些是从技术方法角度对集团内部企业重组进行的研究, 主要是为重组决策服务的。但重组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重组过程中定价方法的选择、交易价格的确定, 以及支付方式的选择等每一环节, 更重要的是在于重组后的整合过程, 它是重组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最终实现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林, 《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洪银兴, 《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重组策略 篇8
(一)世界旅游强国战略呼唤培养精品人才
中国旅游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走向亚洲旅游大国,未来将实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旅游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跨国性旅游消费活动,国际酒店等休闲娱乐企业、跨国旅行机构、金融服务企业、国际范围的大型旅游节事促成了全球化的旅游消费流。旅游行为跨国性及旅游产业国际化推动了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急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1]。
(二)旅游教育质量提升要求精品人才培养
旅游教育的计划性对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反映表现为一种刚性。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游客、跨国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国新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旅游本科学生的受教育层次与其具备的职业能力存在错位,缺少“专业核心竞争力”,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管理人才。2012 年教育部推出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升级为与工商管理等并列的一级学科[2]。调整后旅游管理学科地位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更加细化。面对新形势,理清不同层次旅游教育的市场定位、旅游产业的人才结构、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规律等是发挥旅游教育的产业引导和促进作用的关键。
二、旅游专业精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像企业生产产品,旅游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构建和优化精品人才的“培养链”,对人才培养目标、方式、方法、内容和培养结果等环节进行重组。由图1 可知,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系统,其全过程必须贯彻和体现“精品”生产的意识和理念。既关注阶段性,又强调全程性,既注重内容体系,又注重方法手段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完整,才能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目标体系: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有赖于旅游教育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盘,引导着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效运行。
1.国际化。旅游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行业高端人才竞争的白热化。直面世界的中国旅游业,急需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应着眼于产业和教育的长远发展,树立国际视野,以国际化标准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反映当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需要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2.创新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指出高校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开展全面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力,通过创新实践的过程和活动等体现出来。旅游“创新型”人才要在“懂管理、善实践、易开拓”的基础上具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3.行业定制性。旅游高等教育应实现从通用人才培养向行业定制转化。旅游行业目前存在着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专业化与人才供给同质化的矛盾。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精品”模式是目标导向的培养模式,精品的“精”就体现在专业能力的“精”,即基于旅游行业岗位细分基础上的专业对口,强调对其他专业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旅游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旅游专业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能力,帮助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二)内容体系:职业能力与学校教育的梯度互动
职业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具有积累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不同的能力对职业影响的范围及深度不同,本文将旅游职业能力分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包括读、写、算、判断推理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体现专业特殊性,区别其他专业的特别能力,具体说旅游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旅游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专业技能技巧,旅游职业素质等;而核心发展能力则强调其旅游专业能力中不可替代的那部分能力,体现一种独有性、创新性或竞争性,而这一能力也是旅游管理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三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根据本科教学的学制要求和旅游职业能力的构成,可以将职业能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梯度互动的协同效应,由图2 可知,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深度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调整,低年级主要培养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高年级则是在专业能力扎实的基础上发展针对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
(三)运行体系:精品人才培养总体功能的协同实现
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能力培养分层次目标的协同程度。
1.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旅游本科精品人才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顺应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创新型、国际化”的旅游行业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旅游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拥有非常专业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3]。
2.教学安排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外活动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目标要求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创新发展类课程的比例;引进和选编国际高水平教材;创新实践模式,打造成熟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项目策划、创业策划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形成成果转化与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彰显专业建设的贡献度;走出课程教学应试化的误区,建立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分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紧密结合,实行动态化、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机制。
3.师资队伍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创新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扎实、行业熟知、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只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实践,获取各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等。
4.管理制度是精品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严格而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学校在机构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实施专业导师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立足点,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强化学校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统一,从更高的角度规划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围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工作。
(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运行效果的实时反馈
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构想来源于实践的需求,最终也将接受实践的检验。既要进行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培养过程的监控,同时,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状况的追踪调查系统,根据毕业学生的具体就业去向和就职表现分析培养体系的实效性,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各具体环节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取向。
1.时间维度的评价:将培养目标根据能力构成的层次性进行分解,并组合成可评价的能力束,形成梯度,编制出立体化的旅游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将“创新型国际化”的目标与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1~4 年级)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培养计划并跟踪评价。
2.过程维度的评价:评价运行体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整体目标及分年级目标的匹配程度;评价过程体系的各环节之间的协同程度;评价人才输出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等。
三、结语
重组策略 篇9
1电力企业重组中的ERP风险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ERP不可或缺。因为ERP不仅能够反映出公司的经营能力,也能够体现出企业在某一阶段制定的经营策略。相关统计发现,如果企业能够恰当运用ERP系统,企业成本会降低20% ,同时交货率还能提升近15% ,不仅如此,企业生产周期也会大大缩短。虽然ERP系统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的优势,但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同,应用ERP系统整合,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各种风险。电力企业重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风险。
1.1人员风险
ERP系统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分析电力企业重组之后的运营情况,以便能够进行重新的定位以及思考,这本身就是对原有习惯的改变。也就是说,电力企业重组会发生很多的改变,而改变就会影响预期的实现。很多员工习惯原来的工作和原有的预期,一旦发生变动就会出现一定的抵制行为。 即电力企业重组之后,原有的企业员工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原有的工作步骤进行工作,而不希望强行的转变成另一种工作流程,这会产生抵制情绪。在工作流程转变的过程中,员工也会产生抵制情绪,如果员工不配合或者集体漠视,这对企业重组之后的战略目标实现非常不利,ERP系统应用也会最终宣告失败。因此电力企业重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转变的管理工作,以此降低人员抵触所产生的风险。
另外,电力企业重组必然会发生人事变动,一些业绩不突出的部门与人员,成为重组之后各个的重点,此时,某些机构的管理层为了能够维持自身原有的利益,通常会将ERP系统应用设置非常高的门槛和非常多的障碍,这对ERP系统整合应用非常不利,企业可能为此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1.2组织变革的风险
电力企业重组必然会出现组织变革,之所以要进行组织变革,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规划的愿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组织变革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多,比如组织结构、组织系统、业务环节等。电力企业在进行重组之前, 各个企业的管理跨度与幅度差距并不明显,因此ERP系统应用会非常顺利,信息传递也非常方便。但是企业重组之后,ERP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传播。此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向着扁平化方向发展。企业高层领导能够直接了解到企业操作层人员的工作状态,中间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将会被削弱,甚至直接被ERP系统取代。这些中间层管理者就会成为ERP系统实施的阻碍者。再者,如果在使用ERP系统的前提下,依然保留中间层,ERP系统应用者几乎不需要操作,主要的操作内容都集中在线下,这会给应用者带来困惑,最终认为ERP系统毫无用处,也会阻碍ERP系统功能的实现。
1.3业务流程重组的风险
电力企业重组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业务流程重组,换言之,就是彻底地转变定位,重新进行思考。其业务流程重组之后,不仅仅是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与业务相关的人员、 组织,包括企业文化等都会发生转变,而这些大规模的转变非常容易产生风险。电力企业重组之后,相同的业务环节可能会存在人员冗余的问题,为此,重组后,管理者还应该考虑到企业战略目标的情形下,要打破人员职能限制,对经营过程进行不断的重新设计,以便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重组之后无法实现ERP系统整合,企业重组也就失去了意义。
2电力企业重组ERP风险规避策略
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的改组、整顿与整合的过程,以此从整体上和战略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电力企业重组过程中应用ERP系统也是为了能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新电力企业。ERP系统不仅仅作为单一的信息技术手段,还包括策略、组织、 流程和技术四个密切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以上风险的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组织机构的合理调配、业务流程的科学化求同三个方面规避风险。
2.1人员培训
由于电力企业重组之后,面临的首要的ERP系统整合风险就是人员风险,因此企业重组之后要立即对人员进行培训。当然,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抓住重点,并不需要所有的人员都进行培训。工作人员首先对企业重组之后,可能会受到影响的最大利益群体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哪些部门的人员可能会影响ERP系统整合,首先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人员自身的能力。另外,企业还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其与人员培训相结合,这样员工才能够在企业重组之后具有ERP系统整合理念,ERP系统整合的阻碍也就会少很多,ERP系统的优势也会在短时间内实现。
2.2组织机构的合理配置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前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找到可能会影响企业重组的因素,并且与重组企业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使管理者能够明确自身在重组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角色,这样企业重组之后,这些管理层才能够顺利的定位,有效地防止了因人设岗的问题。其次,企业重组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精简、高效,权利与责任相符,既要做到有效的集权,同时又能够有效的分权,集权与分权要有机结合,各个组织机构的管理幅度要符合要求,而且进行相应的跨越,不能管理过宽或者过窄,这会导致组织机构职能无法得到最合理的运用。最后,企业重组之后,组织结构管理配置人员应该努力将绝大多数工作流程都顺利地过渡到ERP整合系统中,尽可能多的运用ERP整合系统。如果ERP下线操作流程已经制定完成,企业管理者就要着手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对于一些冗余的机构,尽量减少在ERP系统中的流通,采取精简的机构模式,凝聚企业的核心优势。
2.3业务流程的科学化求同
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业务流程整合小组,深入研究探讨不同子公司流程上的优点和缺点,找出一套适应整个产业板块的业务流程,与各个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深入沟通和交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于为自身利益而坚决抵制的子公司,可以通过最高层领导的支持方式,果断推动业务流程整合的顺利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电力企业重组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复杂,重组过程中牵涉的内容非常多,并不是简单的资产与人员的叠加或者简单的变动,在此期间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都将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企业重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为此,电力企业重组人员必须制定强制有效的策略规避这些风险,以更好的渡过重组的风险期。
摘要: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能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我国的电力企业开始进行大范围的重组,但是重组之后,可能会出现ERP系统整合风险,为此,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否则重组效果将难以显现。本文主要从ERP风险与规避策略对电力企业重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交流。
重组策略 篇10
(一) 我国电信市场的基本情况。
1999年2月, 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 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此后, 三大集团公司陆续挂牌, 中国电信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 国务院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 从中国电信剥离出来的国信寻呼公司于1999年5月整建制划归联通公司。2001年12月, 信息产业部又决定进一步将中国电信根据南北进行拆分, 南中国电信依旧称中国电信, 北中国电信与网通、吉通等组建了新网通, 以便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局面。经过改革重组, 我国基础电信各个业务领域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企业经营, 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 2007年前三季,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84.65亿元、741.23亿元、1312.20亿元和622.34亿元。其中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2006年全年的利润达到了660.26亿元和221.71亿元, 中国联通仅为37.32亿元。截至2008年1月, 各家运营商的用户数分别为:中国移动:手机3.76383亿户;中国联通:G网1.21689亿户, C网4223.0万户;中国电信:电话2.1911亿户, 宽带3627万户;中国网通:电话1.10055亿户, 宽带2053.1万户。
(二) 电信业新一轮重组的原因及规划。
2008年5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 公告指出, 鼓励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 (包括资产和用户) , 联通与网通合并, 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 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 (以下简称3G) 为契机, 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 实现全业务经营, 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 既防止垄断, 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放三张3G牌照, 支持形成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竞争架构得到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规模应用, 后续技术不断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信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监管体系继续加强,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电信行业发展改革的成果。另外, 公告指出, 改革重组将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 重组完成后发放三张3G牌照。如改革方案涉及公司重组、网络资产转让、上市公司合并等问题, 实施中应遵循国际惯例, 遵守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规则。
二、小灵通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一) 小灵通业务的产生及发展。
从1997年开始, PHS进入中国, 成为人们熟悉的小灵通, 并且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截止到2006年8月已有超过9, 300万人使用小灵通。小灵通原名为“个人手机系统”PHS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 是一种个人无线接入系统。小灵通在网络结构上依托现有固话网, 以无线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 在接入技术上以微蜂窝为主, 每个基站覆盖半径在100米~200米之间。而且难以像采用宏蜂窝技术的移动网络一样做到大面积无缝覆盖, 网络“真空”难以消除。进入2004年, 小灵通用户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2006年上半年, 用户增长速度已是2003年的1/9。而这一趋势并没有明显好转。部分省份已出现负增长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进入2006年, 移动用户尤其是GSM在经历了低迷的增长之后重新迎来快速发展:以中国移动为例, 2006年前8个月净增用户达3, 600万, 比去年同期净增长高出将近1, 000万。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和补充, 单向收费一直是小灵通抢占市场份额和追赶两大移动运营商的王牌。然而近年来随着手机资费的不断下降, 其价格优势正在失去。
(二) 小灵通业务的竞争力分析。
小灵通以绿色环保的优势和低价格作为打开电信市场的切入点, 定位于“固话的补充与延伸”, 发展至今用户总数超过九千万, 业务收入在中国电信总收入中占有相当比重。经过多年发展, 小灵通业务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产业链:“小灵通终端厂商——基础电信运营商——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SP——用户”。然而受到政策、技术、经济环境的影响, 小灵通的发展前景堪忧, 小灵通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发展动力减缓, 部分环节失去活力, 阻碍了小灵通的持续发展。与移动通信业务相比, 小灵通的终端制造商数量少, 技术标准不统一, 实力较弱, 小灵通业务的发展宽度在产业链的源头就受到了限制。而且, 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手机终端相比, 小灵通终端功能上劣势尽显。小灵通受全球市场份额制约, 制造商缺乏进行深度产品研发的动力, 从而使小灵通终端除了基本的语音通话功能外, 可以支持的增值业务较少。面临移动、联通“价格战”的围攻, 受3G技术和政策的影响, 固网运营商在发展小灵通业务上隐患重重, 导致整个小灵通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 电信业重组对小灵通的挑战。
电信业重组后, 3G即将来临, 小灵通命运叵测。首先, 从技术层面来看, 面对全球GSM、CDMA技术普及以及3G的挑战, 小灵通采用PHS这种相对落后的技术陷入尴尬境地。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技术, 小灵通和3G之间平滑过渡是比较困难的。其次, 从资金投入层面来看, 有了CDMA网络后, 中国电信对小灵通的投入与3G牌照的发放以及3G牌照发放以后3G业务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虽然中国电信考虑到3G的商用化程度、竞争的压力以及小灵通投资回收, 仍会维持一定规模的小灵通系统投资, 但投资力度将逐年减弱。第三, 移动通信设备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其业务成本相应降低, 令移动和联通与小灵通之间的价格竞争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 中低端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 各类资费套餐相继推出, 小灵通的价格优势受到严重挤压。
三、迎接电信业重组挑战, 实现小灵通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 明确战略目标, 努力向3G平稳过渡。
首先, 必须从战略目标上明确, 中国电信的小灵通业务向3G过渡, 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因为小灵通在功能、漫游、覆盖等方面都不及2G更不及3G, 运营商拿到3G牌照后必将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3G。所以, 逐步、过渡性地淘汰小灵通, 是重组后的运营商比较现实的战略。其次, 小灵通业务在向3G过渡的过程中, 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 运营商在小灵通项目上投资巨大, 在逐步淘汰小灵通的过程中, 应将小灵通用户的转网、网络淘汰损失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 3G网络目前只在部分大城市试点, 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小灵通业务还是大有可为的。第三, 小灵通业务在过渡过程中, 要保证现有网络的平稳运行。维护网络安全运行, 提高运行指标和稳定性能是小灵通业务发展的保障, 要根据小灵通市场变化和用户数的不断增加, 分析网络的承载能力, 要不断地优化网络结构和网络布局, 以适应用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用户心中树立小灵通的品牌形象, 培育用户的消费习惯, 让用户对小灵通网络产生依托感和留恋感。
(二) 完善网络渠道, 以创新服务赢得客户。
首先, 在营销渠道建设上, 要继续深化推进主渠道建设, 重点完善商客、10, 000号小灵通营销服务体系建设, 改进和完善农村统包、社区经理和营业厅渠道, 建立小灵通营销服务渠道, 落实小灵通业务收入服务责任制。全面设立小灵通客户热线和营业厅专柜等, 拓展小区代办点, 以社会渠道为辅实现对社区的全覆盖。其次, 在营业网点建设上, 要完善农村统包渠道, 强化属地服务。以支局为单位, 通过农村统包员和农村营业网点形成对农村市场的全覆盖。加强对农村统包员的小灵通营销过程指导, 通过流失预警、竞争客户的派单式营销, 提高基层统包员的营销成功率。针对竞争激烈、人口密集、业务需求大的城镇乡村, 完善营业网点的覆盖。第三, 在服务创新上, 要大力开发移动数据与无线上网、个性彩铃等业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 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移动数据与无线上网需求还相对比较有限, 但绝对不能忽略数据业务带来的运营收益和对客户的吸引力。小灵通应加大向年轻人、商务人士等目标客户群的推广力度, 汇聚、培养一批拥有较高价值内容的SP, 形成用户和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 打造电信品牌,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 要高度认识打造品牌的重要性。没有品牌战略, 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竞争力未必要有品牌战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所以建立小灵通品牌战略, 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次, 面对电信重组的巨大压力, 为了弥补小灵通技术和网络覆盖的不足, 应提高小灵通的品牌号召力。为了实现小灵通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增长的转变, 要积极开发、推广新业务以挖掘小灵通的内涵价值, 使小灵通的发展从用户拉动转变为业务驱动。重点发展短消息业务、预付费业务、小灵通与固定电话混合VPN等捆绑型业务、个性化回铃音业务等, 并因地制宜推出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的新业务。第三,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品牌应和经营并重。小灵通品牌建设, 要注意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在宣传上要集中经费、注意实效;还要加强品牌和营销结合, 品牌建设最终是为了收入发展和企业发展, “品牌为王”需要各方面支撑, 包括服务质量、前台接触点的培训等。
摘要:小灵通的出现对移动中、低端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渗透率迅速逐年上升。但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 小灵通中、低端用户市场的优势不再突出, 特别是中端市场用户的离网率逐年增大。小灵通用户低端化趋势更加明显, 收入市场开始萎缩。2008年, 电信业面临再一次重组, 小灵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信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电信业重组背景下的小灵通市场竞争策略进行了研究, 提出小灵通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电信业,小灵通,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海鹏.浅析电信业重组对市场的深层影响.商业文化, 2008, 5
[2].续俊旗.电信重组后的有效竞争政策.通信企业管理, 2008, 5
[3].王湘宁.小灵通发展之路的理性思考.通信世界, 2008, 22
[4].陈防.“小灵通”:辉煌后的困境.经营与管理, 2008, 4
重组策略 篇11
关键词:重组,并购,策略
1 并购的理论背景
当前,中国大力推行战略性并购以适应全球产业竞争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通过产业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并购的内在驱动力。一般,人们把兼并与收购统称为并购,即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在汽车行业里,并购现象特别引人注目,强强联合、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小企业合并而谋求生存,被业界称作“第五次并购浪潮”已席卷整个汽车工业世界。汽车行业的并购重组始终贯穿其发展之中,对汽车企业并购的研究无论对行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并购理论有很多的现实性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六点[1]:降低和控制经营成本、获得内部缺少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世界一流先进技术、分担风险与成本、以较低的风险进入新的市场。汽车企业本身特点决定了如果开发一种新产品往往需要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而有的研制周期要长达几年时间。汽车企业若要占领一个新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而汽车行业又是一个进入壁垒非常高的行业,风险性相当高。汽车行业往往利用并购重组使企业节约新产品研发费用,缩短研发时间,从而绕过行业壁垒迅速进入市场。并购重组为汽车企业解决的这一系列问题。同时,在汽车行业里,不少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后,被并购公司保持其一定的独立管理权,产品与品牌也严格区分,这样除了使并购企业可以迅速扩展市场,完善其产品线,市场地位迅速提升外,还能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
2009年4月,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明确指出,通过兼并重组,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鼓励"四大四小"汽车集团实施全国性或区域性兼并重组之后,在工信部和发改委的直接推动下,2009年5月21日广汽集团和长丰集团在长沙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协议,广汽斥资10.5亿元收购29%长丰汽车的股权,成为长丰汽车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退居二股东,三菱退至三股东。这是3月“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明确鼓励兼并重组以来的第一起重大重组项目,是一宗最大规模的“跨界”并购案———跨越了地域、跨越了资本市场、跨越了中外合资企业、跨越了两大企业的所有者属性。因此该案例具有典型意义。
2 重组原因
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联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各方各取所需,各得所愿,优势互补,是企业发展所需,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一是车型、产能的互补性。长丰汽车一直只专注于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业务,缺少主流产品轿车车型生产。单一的产品路线,使得长丰很难取得突破。近三年,长丰主营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98%、8.67%、3.23%。这样低速的增长率,表明单靠生产SUV、皮卡的长丰确实遇到了发展瓶颈。2008年,长丰汽车净利润同比下降23.44%,销售整车仅仅为2.68万台,产能利用率较低。而广汽集团接手后,长丰汽车将如愿获得新车型,并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从而打开盈利空间。
而对于广汽集团而言,收购长丰汽车不仅仅是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拥有了SUV优势,而且可以借力长丰打开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广汽的自主品牌尚未面世,但与长丰搭配,广汽的自主品牌打开市场的难度会减少很多。
第二是地域互补性。广汽位于“四小”之列,而不是“四大”,“四大”是在全国或者全球兼并整合,国家会给予支持。“四小”更多是在现有地域板块的情况下收购一些离它比较近的企业,形成地域上的集中性,便于之后整个零部件配套体系或者是工厂的建立,便于形成区域优势。广东、湖南两省毗邻,广州、长沙之间的高速铁路开通之后,仅需3个小时车程。这是广汽布局的重要探索。
第三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家产业政策的驱动。两个企业在产业政策出台后第一个响应,是比较有利的政策先发优势,将来对他们推广自己的品牌或者是产品,都有益处。
3 重组过程
2009年4月至5月19日停牌前,长丰汽车股价飙升,涨了将近60%;5月18日长丰汽车公告称,因公司控股股东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进行资产重组,公司股票19日起停牌;5月21日,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23日,长丰汽车发布公告,长丰集团将其持有的本公司国有股151052 70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转让给广汽集团,每股转让价格为人民币6.975元,转让总价款为人民币10.5亿元;5月25日,公司股票复牌。
4 重组分析
(1)兼并重组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做加法。
广汽和长丰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醒中国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要优势互补,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这宗重组是以市场化为出发点的资源再重组。通过重组,长丰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后续产品,广汽获得了生产基地和SUV平台,补齐产品短板,这不仅是双赢,对地方经济也有很大好处,且其地域上还有互补性。
重组并购最核心的问题是是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和有利于自主发展。国内外诸多案例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这一点。
例如,长安汽车和江铃汽车的合并也是双方产品互补的推动。一方面,长安汽车母公司以微型客车为主,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农村,下属两个合资公司—长安福特以中高档轿车为主、长安铃木以经济型轿车为主,但商用车是其薄弱环节。长安汽车要想进入全国汽车龙头企业行列,就应发展商用车。通过与江铃的强强联合,顺利进入了商用车领域。另一方面,江铃汽车作为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商用车制造公司,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进入大汽车集团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江铃本身没有轿车项目,限制了产品推广和产品结构的扩展,与长安合资可以借助其轿车目录资源,丰富产品结构,进入轿车生产,使江铃集团汽车业务更全面。长安对江铃的并购,使得长安汽车如愿进入商用车领域,增强其产品线,也降低了研发商用车所耗费的巨大成本。虽然长安汽车对江铃控股,但由于江铃汽车仍有其一定的独立性,这样长安汽车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江铃,又享有其产品和技术,还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长安福特。
又如,丰田并购富士重工也是竞争优势的有效联合。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研发和制造环节,且尊重各自的管理决策权,严格区分丰田和斯巴鲁品牌,不会并网销售。这样一来,双方既可以利用各自生产基地扩大产量,又可以借助另一方的技术提升自身技术,而且双方在市场影响力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由于各自拥有管理决策权,不需要对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反而可以利用对方的技术,集中力量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再如,克莱斯勒、通用汽车等国际汽车巨头的相继破产,正是从反面验证了这一道理。克莱斯勒、通用汽车的发展史可谓是并购的历史,但其破产重组证明企业不是越大越好,大量的并购没有提升其整体实力,反而影响到了其核心竞争力。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失败正是因为戴姆勒深受克莱斯勒所累,两企业只是强强联合,但管理文化却格格不入,难以融合,并未做到优势互补。
另如,美国银行大通曼哈顿公司购并J·P摩根公司,成立J·P摩根大通公司,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美元,是美国金融行业迄今最大的兼并案之一。大通曼哈顿银行擅长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但投资银行的业务却相形见细,J·P摩根公司在全球影响较大,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尤为专长。因此,大通购并摩根是强势企业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摩根大通公司的竞争力,特别是扩大了在欧洲的业务和影响,两家银行合并后可以节省大量的经营成本。
又如,我国宝钢、上海冶金、梅山三家钢铁企业联合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也属优势互补型的兼并。原宝钢公司的产品以高档次的薄板、无缝钢管为主,高效率、大批量。原上海冶金公司以多品种、多规格的普钢、特钢见长。三家公司联合后,可以发挥各自企业的科研、技术、人才和产品优势,在优化工艺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把上海建成我国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基地。
企业购并更多的应该是考虑企业间各自原有优势的结合与互补[2],以达到信息、技术、资金、市场与人力资本的共享,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我们应该摒弃以往那种购并只能是好企业购并坏企业的观念,鼓励企业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型的“强强联合”,从而营造出一批中国自己的超级“航母”企业,实施中国的大企业集团战略。
(2)政府推动力是把双刃剑。
政府推动力往往能帮企业扫清一些障碍,提供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但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对企业并购行为的行政性垄断、硬性撮合和违背市场规律等问题,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向偏离最佳轨道。
广汽重组长丰确实有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粤湘政府间“有形之手”的资源配置。事实上,工信部和发改委正是把广汽长丰重组作为一个典型范例来推动。从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后,发改委和工信部就进入了该重组事件的推动中,包括协调湖南省和广东省。这样确实为重组铺平了道路,扫清了一定的障碍。但这宗重组案例还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两企业优势互补,是建立在自愿与互利基础上的双赢。
目前,全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00万辆的产能闲置,但要求审批新项目的申请又络绎不绝。为了抑制产能过剩,利用过剩产能,国家在汽车振兴规划中明确禁止新建汽车新项目,明确新项目必须在并购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完成,尤其是异地建厂。这也正是产业整合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模糊,政策法规不健全,会成为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对企业并购行为的行政性垄断、硬性撮合和违背市场规律等问题,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向偏离最佳轨道。第二,企业在并购时,往往将获取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作为主要推动力,包括被并购企业的借款允许五年期的挂账计息,对于亏损严重企业其亏损额允许用于抵销并购企业的税前利润;给予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各项特别政策在并购后予以保留等,而各种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不兑现将极大地影响并购的成效。不少在媒体上渲染得轰轰烈烈的并购案最终并未产生并购后的战略协同、经营协同与财务协同效应,被并购公司往往成为包袱,将并购方原有优良的经营业绩拖垮。齐鲁石化公司兼并了淄博化纤总厂与淄博石化就是例证,兼并后,齐鲁石化自身经营业绩反而受到兼并活动严重影响。
并购或重组等的出发点应该是从市场角度出发,任何以市场为最后依据的商业行为的发生都是比较有前景的。既有政府的政策力量,同时还有市场的力量,当这个市场作为主导决定这个事情的时候效果是可以预见的,当政府的政策决定这个事情的时候,通常很难预见且很难有好的效果。并购重组需要把握好“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黄金分割点,借助政府推动力而不是依赖其推动力。
(3)重组成本过高是难题。
广汽集团以10.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取得长丰汽车29%的股权。29%的股权比例颇耐人寻味,主要是为了避免要约收购。证监会规定收购人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或者增加控制的,应当以要约收购方式向该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的要约,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如果不能豁免要约收购,并购的成本就过大,很可能半途而废。因为无法判断能否豁免要约收购,广汽不敢将收购数量提高到30%以上,只能分步收购,先收购29%,等待时机,再进行增持。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股权收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资产重组方式,它在约束管理者代理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逐步规范和放松股权收购的条件和程序。
另一个造成广汽并购成本高的原因是,并购前广汽股价的涨幅很大。在重组谈判启动不久,消息便走漏,造成长丰汽车股价飙升,结果是收购成本过高。2009年4月以来,长丰汽车股价飙升,至5月19日长丰股票停牌前,涨了将近60%。按照证监会规定,企业间的收购价格为正式公告收购前30天内平均价格的90%。如何合理有效的控制并购成本,是每个企业并购的关键问题。
(4)整合之路任重而道远。
从双方公布的过渡性政策来看,广汽集团只是对长丰汽车的人员、组织、业务、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历史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但不参与长丰汽车的经营决策;双方尽最大努力共同维护长丰汽车经营管理人员与骨干员工的稳定且长丰汽车拥有全面和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利,保障了长丰汽车在过渡期内的自主权和稳定性。可见其过渡性政策是到位的,但并购后的整合依旧任重而道远。广汽将为两个企业间的文化融合与产品线梳理付出巨大心血。
并购后整合不完善,是许多并购和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3]成功的并购整合需要达到四个目标:为新组成的公司制定长远的规划;寻求和实现价值创造、增加收人、降低成本;推动整合减少对现有业务的影响;建立新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并购企业的潜在价值,避免下面五种普遍错误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一旦交易达成,高层管理人员未能进一步付出努力推动整合;二是不能做出艰难而又十分必要的决策;三是不能解决文化冲突;四是不能对于整合流程投人必需的专业人才;五是因缺乏重点而忘记了客户或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的许多产业,如钢铁、机械、家电、洗化、电子器件等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这也正是产业整合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如果中国的企业不主动寻找各自的并购对象抑或是被别人并购或者是双方联手,那么必将面临被国际跨国公司整合的命运。面临着新一轮的行业大洗牌,中国企业如果不主动出击进行战略性整合,就意味着在国际竞争对手兵临城下之际坐以待毙。
资本流动、生产力转移已经是大趋势。这种流动和转移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重组。要真正用好、用活资产,关键在于资产流得动,资本只有不断流动才有活力,才能提高效率。资产有序流动的核心问题在于,按照市场化原则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进行调整、交易、转移和转换,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优化配。并且通过资产的有序流动,带动起广泛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Sudi Sudarsanam:Creating Value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
[2]徐静霞、赵伟:《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