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2024-05-20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通用4篇)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篇1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体现教师主导性,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途径。好的课堂提问首先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重难点上, 又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的兴趣。其次, 好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教师科学的教学及育人理念。再次, 好的课堂提问还能调节课题节奏, 使课堂节奏松弛有度。

现阶段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课堂中的“满堂问”, 既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缺少内在联系的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分先后次序处理一个个问题。问题解决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种提问把课堂教学切割为若干零碎的板块, 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课堂节奏缺少变化, 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针对这种现状,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 提出自己对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寻找能统摄全文的问题, 解决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在教学设计中, 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行动等, 由其同事全文, 贯穿全堂, 一气呵成。如教《变形记》, 可抓住“变形”二字, 串起人物形象的“变形”, 社会心理的“变形”, 写作手法的“变形”三个方面。教《项链》让学生围绕情节讨论作者原文中的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化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 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据此设计问题, 你认为丢项链成全了玛蒂尔德, 还是败坏了她?要设置这样的问题, 就要求教师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理解, 自己要能对文本拎得起, 放得下, 既能入乎其内, 又能出乎其外。

以“问”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的角度要巧, 要能突破长规思维。问题不能太深, 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能太泛, 让学生信马由缰;更不能太多, 让学生难以取舍, 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还得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例如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时, 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主人公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情节设置, 作者究竟借如此荒诞的情节要表现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 可设置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谈谈现实中人怎样活着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确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才能明确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在遭受身心极度压抑的荒原般的环境中已被“异化”为非人, 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这样的设问, 会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课堂的开放性及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 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按部就班地呈现文本的精华, 还是引导学生自然的走进文本, 与作者交流。如果让学生按原来设计好的问题走进文本, 那就会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即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然的走进文本, 这要求设置的问题只指明学生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及思维方向, 而不围绕文章的局部理解中的某一点来设置。如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许友超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设计的一个问题, “请大家品读诗文, 看看你对诗歌中哪些夸张和想象的诗句文句最感兴趣;诗人在描述中, 哪个词语特别能打动你请你借助于诗人的诗句作一下属于自己的想象。让我们同李白一起完成神奇的天姥之游”。这一问题, 只是指明了走进诗歌的一个角度, 即想象和夸张;同时设计中要求学生借助其他诗句展开自己的想象。其实这一设计呼唤学生借助文字, 展开自己的想象, 在想象中体验作者贯注于诗歌中的感情。让学生在品味体验中走进文本世界, 感悟作者心灵。

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指明学生理解文章的方向,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生成, 教师能迅速的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程度, 然后对症下药, 在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施教, 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相时而问, 相机而问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整体知觉、品味体验、综合理解、鉴赏评价几个阶段。因此,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应遵循这些规律, 在不同的阶段提出本阶段的问题。例如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欣歆老师执教《相脊轩志》时, 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借鉴“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两句话,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仿写。这就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直觉。而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阶段, 吴老师又以姚鼐对归有光的评论, 即“震川之文, 每于不要紧之题, 说不要紧之语, 却自有分韵疏淡。”引出设计的问题, 要求学生找出此文中“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中各自表现的真情。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指明了品味的方向, 也抓住了此文的关键, 即以日常琐事来表现作者深沉的家道衰落之感, 前途渺茫之叹, 思念亲人之情, 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课堂提问的再思考。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值得我们探索。我们要依据新课标精神, 探索既符合新课标精神, 又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本身积极思考,更需要有老师的科学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模式。良好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学习语文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可是效果往往并不怎么明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予理睬,最终只能够造成课堂气氛的尴尬、教师自问自答来缓解气氛。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是当前教师授课时应当时常思考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诱导学生等方法,通过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切实设计一套适合学生本身的教学方式。再者教师要主动探索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教材的重难点等融入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去,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从而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提问方式,有助于提升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一)难点分析法

课堂中总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单独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将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提意见来使学生自主质疑课文的难点。如《金色花》这篇文章中其中有一句话:“‘我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学生就可以对这句话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自主质疑。通过课堂中学生讨论结果的反馈,我们可以考察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学生说:“‘我只是一个孩子,孩子总喜欢异想天开,变成一朵金色花既好玩又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符合孩子天真、可爱、活泼、调皮的心理,送花就少了味道。”这就能够看出这些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从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地分析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学生的发言具有独特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发言是其对文本理解的自然深化。但是,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回答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总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质疑讨论,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争辩法

面对语文课堂沉闷的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记分制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进行分组,然后记分竞争。如此学生会在难度较大的内容和看法有分歧的问题上,积极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变色龙》中教师在分析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如果奥楚蔑洛夫秉公执法,处死了小狗,会带来什么后果?反过来,如果奥楚蔑洛夫坚定捍卫小狗的利益,又会如何?”教师提出问题来使学生开展讨论,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背景内涵等等,从而使得学生理解主人公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出发点——揭露沙皇统治的腐朽性,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行为,进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我们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联系实际来审视自己,提出自身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散步》这篇文章,教师让学生对主人公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文章教师可以提出“假如有一朵康乃馨,这朵康乃馨你会送给谁呢?”从而通过学生对教师问题的争论深刻地懂得感恩父母的道理。

(三)注重人际关系

教师应当深刻把握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其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要做好这些,首先其自身要学会调节情绪。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缓解其自身的紧张情绪和对立情绪、淡化学生因为学习成绩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调节课堂气氛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如果教师拥有良好心境也可以开阔教师的思路,更加有效率地使得教师精准阐述文章中的内容、解决文章中的问题。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得教学信息得以很好的交流,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效地联系知识、深入地理解知识。教师应当在课前充分地做好备课,挖掘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防止课堂中学生随便作答现象的出现。教师还应当对问题拿捏准确,防止难度过大对学生造成困扰,影响思维的积极性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秦晓静.关注课堂提问,构建有效引导[J].考试周刊,2011(6).

[2]潘大卓.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1(14).

附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编号JCJYC140117108 )。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篇3

一、对语文课堂提问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的再认识

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反馈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从学生角度讲, 由于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学生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是从疑问———思考———答案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因此, 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就必须围绕这一过程来精心设计。但是, 我们以往的课堂提问大多是老师提问, 学生作答, 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如果老师对所提的问题设计得不好, 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制约, 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也很难使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 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要具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应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设计一定的坡度和难度。同时, 要注意提问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能只是师问生答, 有时还应该激发和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向老师提的问题多了, 说明他们的思维活跃,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高涨。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还要特别注意设计生问师答的问题, 做好回答学生提问的准备。只有这样, 课堂提问才全面, 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二、对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几点思考

1.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要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太直接,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来。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 提问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 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教者应根据“学情”的变化, 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

3. 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语文课堂提问既然是一种双边的教学过程, 就不能仅限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固定传统模式。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积极引导和大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鼓励学生在看书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我们可能经常会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局限于字词理解方面, 缺乏探究性、思考性的提问, 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不会提问。对于学生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回答, 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有时对问题的回答有些幼稚或是因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提问而感到厌烦。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说过:“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 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 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提问。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篇4

关键词:提问,激趣,设境,引究,留空,拓思

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这是课堂教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相机而问, 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思考与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新学之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 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 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 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 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 ”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 ”“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 “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 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 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 ”“它们是怎样很快作出判断的呢? ”

问题带动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求知欲被调动起来的同时注意力也迅速集中. 于是我再适时指出:“若要知道它们是怎么又快又准作出判断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有余数的除法 》吧! 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

这样的质疑使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关联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激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设境,诱发思考之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 因此, 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后学生思维的闸门立刻被打开,纷纷议论,加入到学习、讨论的队伍中来,并在老师的启发、小组的活动中纷纷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情景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自然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引究,开放有度之问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 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

在课堂提问情况下要适当, 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四、留空,难易适度之问

《学记 》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 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将其分解,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出问题后,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努力而发现知识的规律, 调动每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成功带来的愉悦这种成功学习的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拓思,引发创造之问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 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教学提问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拓展思维的机会,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方向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 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好的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上一篇:探索式创新行为下一篇:裂缝性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