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

2024-09-02

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精选7篇)

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 篇1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教学语言的艺术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 如若能遵循语文的规范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 追求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那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会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针对性和规范性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活动, 它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 以艺术性为先导和手法, 二者相辅相成, 和谐一致。因而要想追求课堂导入和提问用语的艺术性, 首先要注意用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所谓针对性,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设计, 充分考虑所传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随意导入或提问;二是导入或提问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等进行。

所谓规范性, 一是所导所问要紧扣教学设计, 合乎教学内容的认知规律, 比如由浅入深, 由表面到实质等;二是所导所问的语言要严密、具体, 合乎语法规范。

讲究课堂导入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是要求都是用最精当的话语、最节省的时间, 迅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听课上来。

有一个教师讲授《天山景物记》一课时, 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 去过天山吗?天山有高耸入云的雪峰, 清澈见底的溪流、清香迷人的野花、膘肥体壮的野马, 还有草原、牧场, 如果我们能身临其境, 大家一定会赞叹不已, 感慨不已。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山, 欣赏那美妙无比的奇景, 品那奥妙无穷的自然魅力吧!”显然, 这样的导入语很快便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性强, 规范又不失文采。

课堂提问,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它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切中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达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 就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使认识趋向深化。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向学生连连发问:朱自清先生明明是实实在在地拥有了那一片荷香月色, 为什么还说那一片天地“好像”是他的?朱自清先生月光下独自踱步, 他当真是个自由的人?他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之后, 忆起儿时故里采莲的旧事, 这之间的联想是突然发生的吗?

学生围绕着教师的设置的问题诵读、思考、质疑、讨论, 使师生的全部课堂活动紧扣教学目标, 教有方向, 学有目标,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教学活动的阴间性、盲目性。这样层层挖掘步步深入的提问既科学合理, 又体现了教师课堂用语的巧妙。这便是提问用语讲求针对性的规范性的典范。

二、启发性和感染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生心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和提问语, 就是产生这种情绪和心态的催化剂, 它能轻松自如地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新领域强烈探求的愿望。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创造良好的氛围。反之, 则不然。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散文时, 大多数教师开篇往往热衷于范读、讲授, 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一股脑儿摆送到学生面前, 这种一厢情愿的灌输, 往往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力。一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启发性的导入和提问的, 因为直来直去地讲解或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巧布疑阵, 设置矛盾。

三、趣味性和教育性

要达到课堂语文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地要求, 是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的。

首先, 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 就会苍白无力, 就会缺少激动人心的力量。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 而融进了情感的教学语言奔流着的是鲜红的血, 它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共鸣, 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有了台上一段充满激情的开场白, 一句流动炽热情感的设疑提问, 台下一张张稚气的脸便会露出兴奋的表情, 一双双眼睛就会放出明亮的光泽。

其次, 教学用语要讲求技巧。现行语言教材可读性强, 透明度高,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构思, 不妨采取“直题曲问”、“大题小问”、“深题浅问”等方法, 力避所提问题太直太露,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再次, 要善于活化教材内容,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沟通。

总之,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学语言质量的高低, 导入提问语是否具有艺术性, 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 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努力摸索课堂用语, 才有望使整个教学艺术登堂入室, 才能更快地适应21世纪的教坛新形势。

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 篇2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把英语纯粹当作评议知识来讲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转向思维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作为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启发作用

提问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开启思想的机器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又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的提问会使学生明确方向。学生由于自己有能力解答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从自己答案的不完美中,激发对知识的渴求。2.反馈作用

即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语言、语法、词汇、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反省自己的教学目的、手段、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使教师及时补充原先课堂设计的不足。

3.调节作用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所以教师讲课中就应该用问号(?)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教师能用巧妙的一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一点产生疲劳感时,教师又用巧妙的一问使学生豁然开朗,心情舒畅。就这样,一堂课疏密相间,起伏跌宕,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时的技巧和策略 提问包含着教师的提问、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应答和教师对学生应答的反应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提问是最重要的,它是整个问答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采用的技巧和策略对师生间能否相互交流,问答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下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让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问前可适当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通过手势、音调、音量的变化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学气氛对学生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老师应采取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进行提问,而不是用强制回答的命令语气和态度来进行提问。

3.如果教师自问自答的目的不是为了承前启后或是作为引言来导入新的授课内容的话,教师最好不要自问自答。若代替学生回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4.提问后教师要保持沉默,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害怕课堂的沉默,往往容易用自己的回答来打破这种沉默,这样做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又怎样来回答问题呢?

5.有意识地指名让学生对提问进行回答。这种定向的回答必须是建立在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而并非随意指定任何学生。

6.一般在提出问题后不要重复自己的问题。因为在重复问题时,往往词语上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导致与开始所提的问题的意思不能保持完全一致,容易使学生的思考中断或引起思维混乱。

三、课堂提问的时机 1.新课导入时提问。

针对以前学过的内容提问,借此了解学生课外复习和掌握教材的情况,起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如初三第一学期Unit7 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 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并提问ight is important to us everyone , especially at night.But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 electric lamb ?旨在回忆学习爱迪生伟大贡献,起到知识的衔接和铺垫作用。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人教社初三Unit14 Lesson54“Shopping online”一文,可以这样发问:We usually buy things in a shop。But where did Sato Miyoko buy things online?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buy everything online ?这种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课堂小结时的提问。

通过课堂小结提问,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德育功能、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如学习人教社初三课文 Lesson 50“Standing room only”一课时,在本课结束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 Do you think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等等,通过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求答,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回答、去努力付诸行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Our country must carry on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四、课堂提问的形式

1.直问与曲问相结合。在传授新教材和复习巩固的教材中,常用直问。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曲问开拓学生思路,可帮助他们触类旁通地找到解决问题途径,达到“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把直问与曲问相互结合适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又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

2.重问与轻问相交替。重问针对教材或教学重点连续提问,逐步深入,着重解决问题的关键。轻问是对教学中非关键的问题发问,留待学生自己去思考,不必有反馈。重问与轻问交替运用,可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破关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近问与远问相配合。教师围绕教学中疑难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近问;而为后继的教学任务提问,使知识、技能连续化和系统化为远问,前者为先导,后者为前者创造条件,近远配合,相辅相成,把知识和技能纵向连贯,横向沟通,形成体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五、设计课堂提问时的要求

英语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提出问题,明确提问的方式和目的、英语教师知道提问的重要性固然很重要,但课前如果不去下功夫精心地设计问题,提问就会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在课前设计提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对设计的提问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是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

2.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3.要考虑多种水平的提问,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复杂问题的提问相结合,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相结合。

4.在设计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时,应能够预想到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及教师对回答的处理方法。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篇3

一、课堂提问对语文教育的作用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有目的性的提问或是比较生动的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将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在课堂中。教师及时地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索,及时地在教材中或是掌握的知识中进行研究,这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根据一个具有目的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答案。教师掌握很好的提问技巧及提问艺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新颖的或是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以及了解知识的欲望,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关键时刻,及时地设置一些知识点的伏笔,慢慢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发掘与解答。

2.激发学生探索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思维固定的时期,这时候一个比较新鲜的提问能够很好地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播,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学习中,教师讲述了关于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生活背景,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在课文中有一些重要语句,品味这些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例如“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若是换成你们会怎样进行表达。通过有趣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更加的认真,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就可以非常熟练的掌握这篇文章了。

3.缓和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别出心裁的提问形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相互的探讨中寻找答案,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

二、促进提问技巧与艺术的有效措施

1.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突出重点

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很好地掌握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并且突出提问的重点。例如在《雨巷》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的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知识点,在提问时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诗中的“我”有怎样的情绪?可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文章的阅读,这些问题将文中的重点凸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还能很好的掌握文章的重点。

2.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新颖,内容要丰富有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趣味,并以高效的形式进行,在提出问题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还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关键部分设下伏笔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并不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的,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掌握好文章的关键点,在关键的时候进行提问。若是比较繁琐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厌烦,只有具有意义的提问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导入的功能与艺术 篇4

关键词:课堂导入,情感体验,情景教学

导入也叫开讲,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注意

对学生来说,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其内容也各不相同, 而学生在课前却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其兴奋点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关键在于导入, 只要导入得法, 就能使学生离开正从事的活动, 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全身心转到课堂上来。《看菊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教这篇课文时, 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 校园里摆放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菊花, 但学生却不一定会去细细地观赏。上课时, 教师把精心挑选的几盆菊花摆放在讲台上,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了过来。因为毕竟教室要比校园小得多, 东西也少得多, 而且又是在上课的时候, 所以特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的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之一, 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激发起内在动机, 使其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教学《猴子种树》一课时, 老师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呀?”“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 (生甲) “猴子种了些什么果树?” (生乙) “猴子种果树有没有成功?” (生丙) 其实这些正是本课所要学的一些内容。于是老师便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解决刚才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 所以读起来特别认真, 而且带着某种自发性,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想要了解的。

三.激发兴趣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开讲,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四.联结知识

人类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 是在联想的基础上,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因此, 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之上, 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 而籍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的。

记得学生曾经看过木偶剧《华山神童》, 看完以后, 剧中主人公沉香机智、勇敢、孝顺的品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劈山舅母》前, 教师便以学生已看过的木偶剧为切入点, 通过联系旧知,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

五.沟通情感

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 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牵动着学生的心弦。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 完善个性的发展。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篇传统题材的课文, 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由于离学生较远, 所以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王二小的牺牲似乎也无法引起学生内心的痛楚。在上这篇课文之前, 我首先播放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由于整首歌的基调是比较低沉的,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从而激起情绪共鸣, 形成学习热情。

另外, 《东方明珠》一课的导入同样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展示图片, 电视塔高大、雄伟的形象立刻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一片赞叹声中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学生怎能不高兴呢?如果说挖掘音乐元素使语文与音乐联系了起来, 那么展示美丽的图画则使语文与美术结合得更加紧密。

利用问题, 产生疑惑, 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小学生大都充满好奇心, 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 因势利导, 巧问设疑, 引导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里, 与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论文 篇5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索才能有所得,这样的课堂也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问,艺术地提问,会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期望学生短时间内对教材产生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从中学习或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直觉,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章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控索性的提问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实际、引人深思的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提问肤浅,模糊不清,方法不当,就不如不问。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提问要科学,范围要广,逐层深入。所谓科学,就是要难易适度。既不能浅得无需思考,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作答。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浪费时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挫伤积极性,事与愿违。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科学,范围要广,逐层深入。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好的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语言,发展智能,反之,启而不发,最后教师只好自问自答。科学提问要体现教师思路,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有效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兴趣盎然,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有人就设计了这样一问:“许多人读了这首诗后觉得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激起了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从争论中得出结论,效果就很好。再如,教学《荷花淀》时,如“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里?”这些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不能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有时一个班上爱答问题的只是几个学生,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有的教师还不明所以。久而久之,其他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呼唤崇高人性的对话。所以,教师应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成为彰显人性的舞台,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求索,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摆脱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若问“刘焦二人的悲剧可以避免吗?”或“刘焦二人还可以有什么选择吗?”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有利于深入挖掘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若问“十娘可以不死吗?”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又可以激发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人人皆可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提问不能一下子就难住学生,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有效学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一堂好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妙趣横生,这就需设计问题时讲究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艺术与策略 篇6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教师适时准确、适度、灵活多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意义;原因;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64-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系列准确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增强交流,融洽感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缺乏交流,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地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中活动。因此教师设计一个好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当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就会使其在认识上产生矛盾,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设疑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3、反馈信息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不分主次的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3、问题过于表面、空泛,缺少导向性、如同“走过场”,尤其在反馈性提问中流于形式,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概念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也不利于顺利引入新问题。

4、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面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草率的加入个人评价,阻断了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策略

1、要合理的设计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

(3)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不能太难,更不可空泛,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参考文献:

[1] 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 [J].福建教育,2003(4)

[2] 黄光虎,刘家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J].小学教学参考,2000(7)

[3] 柳 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课堂导入与提问艺术 篇7

一、揭示题眼导入,开门见山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教师如果能从题目入手,进行分析解读,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对重难点知识有所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中运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方法。课堂伊始,教师娓娓道来:“同学们,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讲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它找到了一块肉,非常高兴,嘴里叼着肉站在树上。这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它很馋,想得到这块肉,于是,它就使用计谋骗了乌鸦。你想知道狡猾的狐狸是怎么骗乌鸦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揭示主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更有效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入文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标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实践证明:为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导入时精心创设情境,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趣,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广阔的天空,蔚蓝的海水,这就是大海留给人们的印象,然而西沙群岛的海却不仅如此,因为它是五光十色的,犹如一匹巨大的七彩锦缎铺展开来,让人看一眼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今天,让我们来到西沙群岛,踩着它那松软的沙滩,去探寻属于它的那份美丽和富饶吧!同学们来这里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我最想到海滩上去捡贝壳生2:我最想到海上去坐快艇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先踏上神秘的海底之旅吧!怎样才能了解到海底世界的景色呢?

生:可以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师:同学们赶快打开书,去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吧!

三、设置悬念导入,以疑带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针对小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心理,可用设置悬念的办法在课堂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悬念最具有诱惑力,最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形成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开课时设置悬念,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期待。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一种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状态。通过学习弄清问题,就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教学《惊弓之鸟》时,我利用画图设置悬念导入:

师:孩子们,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老师画了一张弓)

生:老师画的是一张弓师:这叫什么呢?(指弦)

生:这叫弦。(老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到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惊弓之鸟》,学了这课就明白了。

老师用板画弓箭导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弦,什么是箭;又点明了题意,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先露一枝”,在这里强烈地激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和兴致。

四、联系生活导入,激情促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导入时把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巧妙的导入,虽然只发生片刻,但其

艺术魅力和独具匠心却常常令人倾倒,久久难以忘怀。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执教《科里亚的木匣》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对话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翻开印有孩子小手、小脚丫的一页)这是你们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与你们现在的手脚对比,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也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生活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媒体导入,激发情趣

上一篇:金融风险控制下一篇:试题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