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

2024-09-27

语文课堂导入(精选12篇)

语文课堂导入 篇1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设问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导入算不上教学创新, 巧妙应用才能获得预设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应用时, 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操作。利用悬疑问题导入, 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热情;利用故事讲述导入, 能够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媒体手段导入,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深入探讨更多种课堂导入方法,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导入 篇2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三、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如教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到《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当教到《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态度,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

“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篇3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导入对于一节课的巨大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初中的三年也正是学生知识涉猎面急剧扩展的时期。随着学生兴趣的逐步广泛,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想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对接下来的课产生期待的心理,那么导入课文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得好,便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导入语的设计方面,我觉得趣味性和简洁性较为重要。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我们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从导入中感受到兴趣,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对新的课程产生期盼。

之所以强调简洁性,是因为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新课。对于一节课而言,后面的课程内容才是这节课的主体。所以,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3-5分钟为好。把握好这3-5分钟,充分发挥这3-5分钟的作用,这才是设置导入环节的目的,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太长了,内容过多了,就会占用后面课程的时间,不能突出主体课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能做到落实与突破。

在导入的方法上,纵观别人的经验总结,对于导入的方法介绍有很多种,但结合平时的具体上课实际来看,其中大多是看似绚烂而实用不强。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以旧带新法和巧设悬念法。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教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情境当中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未进其文,先动其情”。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做到巧妙恰当、真切感人,要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还没有进入课程内容前,就已经进入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也为这种导入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例如,我们在讲邹韬奋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把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播放给学生听:“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动人的旋律富含深情,极具感染力,可以很容易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法运用得好,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的真切共鸣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让我们的课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精巧恰当。情境是为接下来这节课所创设的,所以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也要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使得情境和教学内容不相切合,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层次,合适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景导入的作用。

二、以旧带新法

以旧带新法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方法是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强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又自然地引出新的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连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使得课堂得到自然地过渡。

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是站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立足新旧知识的固有联系,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好处是,既温故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是很难,从而在心理上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们老师在讲《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我想问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接着说:“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剩下来的一个要素——人物”。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很清晰地导入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很轻松地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不至于忘记,也很简单的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中来,使导入简短、恰当、自然。

三、巧设悬念法

悬念式导入法,是指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而不得其解时对新课产生一种急切期盼的心理,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利用人固有的好奇心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当然,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也要注意:①老师所设置的悬念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切合,最好是初中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设置的悬念脱离学生实际,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②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还要和所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因为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新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那么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是指悬念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才是有效的。切不可为了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故弄玄虚而没有效果。

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很多同学都住小区,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只鸽子飞到了你家,你会怎么对待它呢?”这样一问,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今天不封阳台》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這样学生便又急切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知道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了。从而很好的导入到了课文中去。

悬念式导入主要在能设置出扣人心弦的问题,让学生急切地想要想要知道答案。悬念的设置要做到“精”“新”“奇”,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思考与解答的愿望。

当然,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能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和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还要能针对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甚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情况来设计导语。

(2)启发性。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导语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通过导语激起对新知识的学习期盼,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3)递进性。课堂导入要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因为复习旧知识并不是本节课的目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才是目的。

语文课堂导入 篇4

一、“伪语文导入”现象

1.依赖多媒体手段的“假语文”课堂导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语文课堂, PPT几乎成了语文老师上课不可或缺的工具, 于是很多课一开始就展示缤纷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视频。这些内容与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关系, 需要深入探讨。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时这样导入:播放一段“凤凰传奇”的流行金曲《荷塘月色》, 请学生猜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并请喜欢这首歌曲的学生谈谈此歌流行的原因。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所学内容, 从这点看, 这位老师的导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出课文标题的作用, 但猜歌曲的名字、谈此歌流行的原因, 最后主观地判定原因之一是因为朱自清的一篇同名散文《荷塘月色》, 引出所学内容, 与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有多大联系?恐怕唯一有联系的只是歌曲的名字和文章的名字相同。如果导入的目的只是引出这篇文章的题目, 直接把标题写在黑板上岂不更直观更能诱发学生的认知?这种“伪语文导入”, 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引入以歌词中的意境而取代文本中的意境的歧途。此外, 图片、视频导入是当下语文课堂流行的导入形式。其实, 语文课是“语”和“文”的课堂, 不是图片观赏和影视欣赏的课堂,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而不是对图片和影片的热爱。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使用多媒体, 而是要把它当做是课堂导入的辅助工具, 用它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

2.借“语文”之名行“伪语文”之实的课堂导入。这种导入看似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其实本质上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 一位教师教《风筝》时, 以诵读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接下来的教学流程就是“自由阅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跟这首诗就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是很美的, 但是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跟所学内容有所联系, 而以下的教学流程中几乎再没有提及这首诗。这样的导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一位老师在教《沁园春·长沙》[2]时, 以“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导入。虽说所学课文的标题中有长沙二字, 但是文中的“长沙”跟长沙的风土人情并没有太多联系, 显然这样导入是不恰当的, 是“伪语文导入”。

二、“真语文导入”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材料感兴趣。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要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语文材料, 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 语文课堂导入从所学文章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 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真语文”的, 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导入的“语文味”。

1.从课题入手导入。课题也叫做标题, 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作为文章的“眼睛”, 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 使人从“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果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导入, 那么学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全文的线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偶得》中提到:从课题入手, 等于牵着牛鼻子,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样, 不会偏离教学重心, 解读课文时便一气呵成, 不会产生拖沓、冗长的感觉[4]。下面以用一位老师的教例《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位老师的导入包括: (1) 板书“圆明园”。请同学高高举起写字的手, 一起认认真真地书写课题, 老师一边解说:“圆”是“圆满无缺”的“圆”, “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后面这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一边书写“圆明园”。 (2) 读“圆明园”。要求:一起读, 再读, 大声读。 (3) 板书“的毁灭”。老师:同学们,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4) 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 再读。开门见山, 读题入课,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迅速展开思考。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一种无言的悲怆的情感融入其中,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节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一个好的课题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课题导入,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 与课文主题要揭示的主题内容联系不大, 老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2.从作者入手导入。《孟子·万章下》写道:“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5]主张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极密切的关系,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 介绍作者能起到知人的作用, 为学生了解课文、理解文本打好基础。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这样导入: (1) 提问:在外国文学中, 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是谁?学生回答: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2) 进一步发问:请说说他们的代表作? (3) 教师介绍前两位大师写作的独特风格, 进而请同学们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小说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夸张幽默。 (4)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

3.从写作背景入手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 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许多文章的写作背景都像是有趣的小故事,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为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例如, 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教师可结合课本注释, 或配合视听设备展现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 或请学生自己收集课堂介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揭示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是如何发展、如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有语文味的教学就是教师要教“真语文”, 即所教内容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新课, 就是教师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 意亦明”。教师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让学生很快进行课文中心的探求, 教学效果显著。一位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王安石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 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这位教师联系《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 以主题“乡愁”为抓手, 提出“乡愁”之问,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联系了新知识, 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从文章体裁入手导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渐渐淡化了体裁知识, 以致某些学生不清楚记叙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写出来的议论文“四不像”。“真语文”要求教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教学。同时我们也不能枯燥地讲体裁, 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文章体裁知识的讲解过渡到文章内容, 再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体裁的特点。这样既不花费太多的时间, 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比如教授小说, 就可以结合篇目的内容和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导入新课。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有的篇目人物形象鲜明, 有的篇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有的篇目语言很有特色,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特色侧重讲一个方面, 这样零存整取, 几篇课文讲完学生也基本上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和必修5都有小说单元, 但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一样, 必修3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语言, 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就应该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必修5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那么教授的侧重点就是介绍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从课题、作者、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文本体裁等入手进行语文课堂导入, 能够向学生呈现贴近生活的语文学科知识, 创造贴近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体现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当然, 体现“语文味”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植根于教真语文, 悉心揣摩和研究真语文蕴含的真意, 就能找到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摘要: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 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 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关键词:真语文,语文课堂导入,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郭吉成.拒绝碎片化, 呼唤语文味——以《像山那样思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3 (12) .

[2]赵振翔.语文课堂教学应去伪存真[J].语文建设, 2013 (18) .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9.

[4]贾志敏.上公开课偶得[J].语文建设, 2013 (9) .

语文课堂导入读后感 篇5

韦家坡小学

曹义芳

课堂导入和过渡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坐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过渡是联系各环节之间的纽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过渡语言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应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知识面覆盖率的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素养的优劣;精彩的导入和过渡,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下面提出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运用此方法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以先由学生回顾在世界地理学过的有关地形的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设置疑问,开启思维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探求“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国主要山脉”一节的导入,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它们是怎样分布的?走向如何?在地形构成中有什么作用?”然后由这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巧引故事,活跃气氛。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故事特别爱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记忆。如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位日本妇女购买了一张美国花旗银行的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但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对奖时间,彩票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废票,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如讲授《海陆的变迁》时说:我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海洋变成陆地的,而台湾海峡是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变迁。巧妙设置悬念,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五、谜语导入,趣味横生

谜语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倘若能巧借谜语来导入新课,将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地球仪”有关知识时,可先设置谜面:“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其谜底就是“地球仪”,由此引入新的课题。再比如上“地图”时也可采用此种方法导入,谜面为:“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采用谜语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对这方面素材进行积累,再加上教学时合理的应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诗歌导入,创设意境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可以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作为导语,带领学生来学习“中国的旅游业”。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景,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可引用“雪山连绵,冰川纵横”、“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来导入初中地理第四册“青藏地区”这节课。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导入“地球的运动”。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浅析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导入 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即教师在开始新课内容之前,结合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结构特点,准备的一个简短的、可以顺利过渡到新课内容的环节。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吸引和集中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最初始阶段,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有直接的影响,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这短暂的几分钟绝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组织和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课堂导入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多种课堂导入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一、运用问题式课堂导入,调动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

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语文教师不担心学生短时间的不学习,反而更担心学生不会学习,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只有会提问,才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学习贵在有疑,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探求和思索,同时巩固和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追问个“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课堂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式的课堂导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问题的带领下进行积极的思考,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在开始新课内容之前,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听说过张家界吗?这是一个特别美丽迷人的地方。有爱好旅游的同学去过张家界吗?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篇详细介绍张家界的课文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地方,看看作者是怎样将张家界的美丽与迷人展现出来的。”通过这个既有趣味,又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就会从心底受到触动,自发进入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顺利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来。这个问题的设置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阅读中,并自觉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成功地使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朗读了美丽的散文,而且通过朗读了解了张家界的神奇和美丽,进而深刻感悟到张家界的迷人。由此可见,问题式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运用故事式课堂导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而且也非常期待听故事。“故事是小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喜欢故事而且爱听故事这一特点,适时地运用故事式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通过故事使小学生在快乐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文时,可以结合新课内容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家的春节是如何过的:除夕夜是否热闹、年夜饭是否丰盛等,再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在学生互相分享后,教师通过简单的课文内容概括,将文章中小女孩儿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讲解给同学们,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迫切愿望和语文学习欲望。由此可见,故事式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提升学生对新课的关注度。

三、运用名言警句式课堂导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名言警句用语精炼,句式简练,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名言警句大都有警示与提点的含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式课堂导入,以有效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认识。学生们对于一些熟知的名言警句一般都能背诵,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熟悉的内容都比较有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名言警句式课堂导入时,一定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丰富感情、发展思想、提升感知、发散思维。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晨读》一文时,可以先将 “为中华崛起,为中华人民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这句名言写在黑板上,继而顺利引入课文的讲解,通过周恩来经历的讲述,使学生感悟周恩来的爱国和伟大,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好好学习的必要性,进而珍惜学习时间,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目标。也由此可见,名言警句式课堂导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了动力支持。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和运用,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导入艺术,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力求通过多样化课堂导入的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强化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贤友.新课导入激趣例谈[J].文学教育,2009(5).

[2]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苏琼华.开启心智门扉诱发浓厚情趣[J].保山师专学报,2002(1).

[4]吴满花.怎样使语文课堂“活”起来[J].贵州民报,2010(7).

[5]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胡玲玲.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7]冉飞.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J].魅力中国,2010(10).

[8]张嫦嫦.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10).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管窥 篇7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出丰富多彩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执教《老山界》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假如你半夜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 路只有一尺来宽, 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 路上的石头高低不平, 你睡觉的感觉如何?”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的, 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名言导入, 发人深省

名言警句是中华文化的精彩表现, 因此, 我们也可以之作为导入新课的有效途径。例如, 我在执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 就开门见山地设置导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 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学生深受感染, 都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知识探究。

三、问题导入, 悬念跌宕

巧设问题导入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例如:我在讲授《都市精灵》一课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 (1) 都市精灵指什么? (2) 文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 (3) 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关系如何? (4)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促使同学们深入文本、积极思考,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瞄准重点, 抓关键词

课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问题中的关键词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例如, 我在执教《幽径悲剧》一文时, 就先安排学生讨论解释何为悲剧, 点明“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即悲剧”提问:“本文中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学生肯定的回答:“古藤萝。”再根据“悲剧”的两大要素提问:“古藤萝的价值何在?文章从哪里开始写古藤萝被毁灭的?”这样的导入对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五、师生互动, 辩论导入

在《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你们家里的阳台封起来的举手?你觉得阳台该封还是不该封?说说理由。”大部分学生各抒己见, 在辩论中活跃思维,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水到渠成,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自然。

六、认知导入, 温故知新

所谓认知导入, 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例如, 我在执教《草》一文时, 先请学生回忆《柳叶儿》一文, “柳叶儿好吃吗?为什么还要吃?”再问:“草好吃吗?周副主席为什么还要吃?”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轶事导入, 强化感染

中学生往往对名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很感兴趣, 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 我用贝多芬的一段轶事作为导入语:“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时候, 曾多次受到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关照。有一次, 在公爵的庄园里, 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 这些客人不是别人, 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军官们得知大名鼎鼎的贝多芬在庄园时, 便纷纷表示敬仰之意。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 便客气地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 但贝多芬基于一个平民音乐家的爱国热情, 不愿为侵略者演奏一个音符。当公爵强迫他这样做时, 愤怒的贝多芬不顾外面的倾盆大雨, 猛地推开客厅的门愤然离去。回到住处, 他把利西诺夫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粉碎, 并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公爵, 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 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 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 将来也有的是, 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请同学们结合故事谈谈感受。”非常自然地引入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论题。

八、用多媒体, 创新情境

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 学生乐于接受。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口技》一文时, 就应用多媒体播放了模拟各种交通工具声音的口技表演, 让学生对口技有了感性认识, 感受到口技的魅力。同时, 在同学们啧啧称赞时告诉学生, 还有更为精彩的口技表演, 想不想看。在一片肯定的回答中, 带领同学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九、背景导入, 过度自然

解读作者的写作动机、时代背景, 对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例如, 我在讲授《马说》一课时, 先简要介绍了韩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多次被贬的经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文章是托物寓意,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十、成语导入, 入木三分

很多成语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中, 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我们可以用成语导入, 诸如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由“世外桃源”导入《桃花源记》;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导入《陈涉世家》等。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篇8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故事导入课堂, 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文学家毕沅的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 一天到庙里住宿, 看一位和尚在念经, 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 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 聪明得很, 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 谁也没有统计过。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听后对《论语》有了初步的印象, 很快地有了想读《论语》的欲望, 课堂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地展开。

二、引用诗词导入法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 诗词以其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打动了读者的心, 适当地加以引用, 既可以吸引学生, 又可以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时, 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 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今天我们来学习《岳阳楼记》, 去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这样的导入, 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增长了见识, 又顺利导入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又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新课导入, 教师要设置一些悬念, 让学生产生疑惑,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 在学习《白兔和月亮》一文时, 我巧妙地引用名人名言设疑: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有两大不幸, 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 二是得到心爱的东西。”为什么得到心爱的东西是不幸呢?

学生心中有了疑惑, 有了疑惑, 就有了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 同时对人生的“得”与“失”有了理性的思索, 对完善人格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真是一举两得。

四、创设情景导入法

创设情景, 由生活到文本, 再由文本到生活, 将文本、生活、学生统一起来, 让学生在教师有意创造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学习, 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比如,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 正值端午之后, 学生们都戴着花线和香包, 我借机创设情景:

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 这几天我们校园里弥漫着一种香香的味道, 同学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短短的笑意, 那是什么味道呢?同学们又为何如此快乐呢?原来呀, 那是端午的味道, 请看大家的手腕上还戴着五色的花线, 衣襟上挂着清香的香包呢!

这样的导语, 除了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对课堂的学习, 还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民俗文化的渗透, 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教育。

五、回顾导入法

初中语文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在主题思想方面是贯通的,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几篇课文都是有关民俗文化的, 我用生动的语言将几篇课文串联起来, 引入《春酒》的学习,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我们欣赏了《云南的歌会》, 吃过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听过了萧乾为我们喊响的北京城古老的《吆喝》, 今天, 作家琦君又为我们盛上了一杯《春酒》, 这甜甜的春酒, 醉了作家, 也醉了无数的读者, 让我们也端起这杯春酒, 在甜甜的春酒浓浓的乡情中一醉为快!

有效导入,激活语文课堂 篇9

一、 运用音乐导入

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音乐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背影》一课时,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也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一起感悟那父子之间浓浓的挚爱深情吧。”

二、 运用诗词导入

诗歌的魅力夺人心魄。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诗词导入,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扉,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故乡》一课时,我深情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跟着轻轻地吟诵,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悟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三、运用时事导入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由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时事导入,必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父母的心》一课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她死亡时的姿势是: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倾,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用自己的身躯庇护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未伤。在她的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编好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听完后,唏嘘不已,于是,我顺势导入:“亲爱的母亲,我们向您致敬!父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共同领略父母的伟大情怀。”

四、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些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故事导入,也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捕蛇者说》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礼记·檀弓》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派学生子路去询问。子路问她:“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情吧?”那妇女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问那妇女:“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女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学生听完故事后,窃窃私语,于是,我顺势导入:“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不相信,可是当他经历了一件事后,不但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的脚步,亲自去永州见证一下吧。”

五、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直观性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图片导入,同样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前配发的黄山图片,并且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黄山的巧石“猴子观海”。在学生啧啧称奇时,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只是黄山一角,我们看到的‘猴子观海’仅是其中一绝———怪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有关黄山的解说词《飞红滴翠记黄山》。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惊叹、向往黄山的秀美风光。”

六、 运用影视导入

影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很能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材料:有一个名叫徐秀娟的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以前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女孩与丹顶鹤朝夕相处的唯美画面,歌手朱哲琴的凄怆歌声,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于是,我顺势导入:“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同样,一个男孩和一只鸽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

七、运用悬念导入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在讲析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从题目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2作者为什么要听泉而不看泉?3鼎湖山听泉,作者听到了什么?4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想成为破解“密码”之人。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要想成为解码专家,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跟随谢大光先生的脚步去鼎湖山听泉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不能千篇一律,要讲究形式,注重创新。只有这样,导入才能有效,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导入是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导入方能聚拢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为真正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10

一.典故传说导入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式。在讲授枯燥的古文时, 我经常从《东坡志林》、《世说新语》中挑选名人的逸事、趣闻来讲, 让古文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比如在介绍王羲之的文学常识时, 我用“东床快婿”的故事导入, 让学生能够亲密接触历史名人。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 嘈杂的教室, 只要一听要讲故事, 学生都安静下来, 集中精神来听。

二.图片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我通常在讲科普文章时使用。比如在讲《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 (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 ,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呢?翘起如翼的屋顶、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构部件、脊吻、瓦当, 小到门窗、门环、角叶,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原本枯燥的专有名词有了实物的帮助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音乐和视频导入

在讲授《合欢树》时, 《懂你》的音乐响起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 也进入到特定的文章意境中。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 有关王熙凤的视频导入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演员精彩的表演可以很好地诠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又比如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目标, 名家的配乐朗诵以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 对于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有帮助。

四.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

有些文章距离学生太遥远, 那么适当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帮助, 尤其是外国作品, 必须要把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关于作者的介绍一定要客观、翔实。尤其是古今中外无法忽略的大家, 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要产生畏难的情绪。比如讲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 文革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 以及当时的人们人性扭曲的状况。对于文革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 也可以正确理解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五.设疑和制造悬念

在导入时设置问题, 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他下一步的学习, 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答案的兴趣。比如讲解鲁迅的《药》这篇课文, 我的导入就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 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 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那么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导入时抛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3-01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导入效果如何对整节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导入环节不够重视,有的教师甚至采用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一上课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但是学生往往还沉浸在课下的松散状态,很难在新知的学习中集中精力与注意力,基本上就是教师讲得很投入,而学生的心根本就没在学习上,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于导入环节,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导入环节我们要精心设计,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谈话方式导入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谈话导入法,这也是最常用的导入方法,紧扣课题进行谈话,提问题,创设悬念或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探索新知识的目标,借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想像,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这种导入法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平实,但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可依靠教材紧扣学生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展开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种导入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及脉络,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断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去品读文章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要下雨了》,我们看到了乌云,闪电、雷鸣、知道就要下雨来了,可是我们的朋友——小动物们,它们不根据这些,也可以知道天要下雨来了,它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虽然这段引入看起来很平实,但对于学生来说,听完引入谈话后,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要去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创设激情氛围导入

导入新课像一部音乐序曲一样,教师要为整堂课教学作情感铺垫,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激情。比如教学四年级《草原》一课,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有富饶的西沙群岛,有雄伟的赵州桥,还有环境优美的颐和园和美丽的日月潭……祖国山河美景数不胜数,请同学们用‘有……有……还有句式,以祖国美丽风光说话。”同学们说: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有水平如镜的西湖,还有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教师接着提示:草原呢?还有怎样的草原?“还有一碧千里的草原!”学生回答道。“对!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多壮观美丽啊!让教师带着你们乘上汽车到祖国北方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大草原去看看吧!”教师说完,开始引读第一自然段。这样的导入既训练了语言,巩固了旧知识,又烘托了气氛,奠定了情感基调。

三、巧妙设置悬念导入

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四、通过寓言故事导

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总之,课文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因此导语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陷入机械呆板的地步,在教语文时,我们应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1] 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综述 篇12

一、悬念激趣式

导入时设置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 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戚泽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 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 我说:“女主人公聪明美丽, 勤劳贤慧, 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 并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 展开讨论, 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的学习。再如在教学《祝福》时, 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设置悬念导入。

二、串联照应式

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 我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 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 汩汩滔滔, 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 (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 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 更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 引起了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了新课学习中去。

三、面点过渡式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 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可反其道而行之, 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教师可这样导入:“许多古人, 每见名山大川, 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 情为水发, 锦文华章喷涌而出, 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同样情难自己, 醉书一曲《念奴娇》, 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吸引式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 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 他访问法国时,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 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趁热打铁地导入课文内容。

五、对联引入式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对于它, 学生知道得不多, 但都很想了解, 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 进行适当的引导, 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 教师可用对联:“死了倒也罢了, 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 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 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 弹雨淋头。”学生读了对联, 会兴趣倍增, 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再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 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 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 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 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 学生理解文章就方便了很多。

六、背景激情式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 所以在导入时,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例如文章中涉及的一些内容, 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 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 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七、关注生活式

世事洞明皆学问, 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 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 且丰富多样, 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的形态等, 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 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 并能信手拈来, 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 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上一篇:非环境类专业下一篇:创新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