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2024-07-07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通用12篇)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学生的专心与投入打下基础。因此, 好的导入将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一步。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种比较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背景导入法

所有文章都是作者依据一定的背景原因创作出来的。课堂教学开始时, 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作者或者讲述当时的创作背景, 以此来加深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联系, 消除两者间的生疏感, 达到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在教授梁思成的《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时, 我们首先可以介绍这篇文章的创作原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为新中国首都——北京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时, 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的派系, 主张围绕旧城进行扩建, 以天安门为中心, 沿着长安街建设行政中心;另一个是以陈占祥和梁思成为首的派系, 提出保存北京古城, 在古城之外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建议。当时, 面对“拆除古城墙”的强大呼声, 梁思成为“梁陈方案”奔走呼号, 想要捍卫围绕北京城500多年的明代城墙。因此, 他抱病写下了这篇文章, 并于1950年5月7日发表于《新建设》杂志上,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梁陈方案”保护古城墙的观点, 还提出将城墙建设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 认为古城墙不但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而且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游览、阅读、乘凉的好地方, 城墙之下可以根据交通需要开辟隧道和城门。可是, 政府最终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认为古城墙阻碍了新城区的规划, 将大部分城墙拆除, 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介绍文章背景的课堂导入形式, 让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时代、社会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 这样, 他们对文章也就不再有陌生感, 也能比较迅速的融入对文章的理解当中。

但是, 要注意的是, 利用背景导入在设计故事时, 其内容一定要紧扣教材, 且时间不宜过长, 能够简单说明问题即可。

二、悬疑导入法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 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好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都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授课之初, 设置悬念和疑问,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制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情境, 使他们在种种疑问中, 随着教师的引导, 快速融入对新知识的探求中。比如, 我们在教授《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时, 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十七八岁是个怎样的概念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绝大多数都充满了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 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 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时常会表现出反感的情绪, 使得家长基本没有办法跟他们沟通。那么, 怎样才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压制自己的逆反心理, 充满活力与朝气, 并且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呢?台湾的一位作家杨子从自身感受出发, 为十七八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这种课堂导入方法有利于学生追寻问题, 深入文章内部探寻答案,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 能够抒发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性情。现在的高中生也非常喜欢欣赏音乐,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 在课堂上用音乐的形式直接表现和激发情感, 这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意境。例如, 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 在授课之前用《丁香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导入, 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他们在丁香花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的丁香情结;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听《我的未来不是梦》或者《光辉岁月》, 在激昂、高亢的乐曲中, 让学生产生坚定的信念, 怀着激动、崇敬的心情进入文章的学习;在教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 以学生们都很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开始导入, 再插入作者的有关事迹和传说, 这样就一下子提起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鸿门宴》时, 也可以让学生从《霸王别姬》的旋律中, 找到末路英雄的悲壮气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以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让学生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深沉曲调来感受“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

这种音乐导入法, 有效预热了课堂气氛, 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了学生奔放的热情, 使学生达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当然,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新闻导入、影视导入、故事导入、学科渗透导入等方法。总而言之,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细心观察, 对文章深入研究, 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素材都可以拿到课堂上作为导入方法。但是, 教师们应当注意的是, 导入的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实际, 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2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 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火辣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释疑”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提出疑问:

1、凡卡是谁?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4、爷爷能收到信吗?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三、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会使整个教 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 4 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作者简介: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喜欢最新最早最热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歌曲、影视导入

: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五、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 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七、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八、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了 解民居的兴趣。

九、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 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角,身处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的概括性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还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这时,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好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十、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十、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 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另外,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名人名言、引经典、温故知新、做游戏、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成功的导入法,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入 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多种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及实际情况,我浅谈以下几种课堂导入:

一、活动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要把新课活动导入设计好(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活动导课),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活动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元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参与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尽量让他们发挥的最好。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活动导入设计。

如: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师出示一枚一元硬币,定好正反面,准备抛向空中。问学生:“你们猜一猜,一会儿硬币落在地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学生有的说正面朝上,有的说反面朝上。

教师抛出后,让一名学生来讲台看结果。他告诉全班同学结果。

教师请这个同学第二次抛币,先让学生猜一猜,哪面朝上。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币,分组抛一抛,抛之前先猜一猜,哪面朝上(生抛)。

让学生在抛后讨论:从中你有什么发现?是不是一定是正面呢?(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朝下)。

总结:抛一次硬币,抛的结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正面、反面都可能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本节课由抛硬币活动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新课活动导入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有趣味性

2、新科导入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

3、新科导入活动设计要有新颖性

二、激疑导入法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心理水平一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时,便会发生矛盾。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因而他们遇到矛盾、悬念时,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促使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求等活动,给予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始,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分桃子,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伸手指来表示分到的桃子数量。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伸出了两个手指。

师:“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顺利的伸出了一个手指。

师:“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表示。

此时,学生到了欲达而不能的状态。这时,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得的桃子,他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自己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半个桃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新知的探索就显得迫不及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体验导入法

如教学“认识角”

教师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图案——五角星、红领巾,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亲自把它们剪下来,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触觉体验五角星、三角板上的角。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角”已经有哪些认识和了解。揭示课题:“认识角”。

针对学生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差异展开有效教学导入,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的、生成性的状态。

四、谈话导入法

如,教学“统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动物物,想跟同学们做游戏,你们喜欢吗?”

出示动物卡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你想知道有几名同学喜欢小白兔吗?小花猫呢?很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须要进行调查、统计”。

出示课题:统计

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从学生喜欢动物这一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故事导入法

如,教学“观察物体”

教师播放动画,介绍“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在儿童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观察物体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发儿童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儿童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孩子们在明白“盲人摸象”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后,主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六、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通过几何画板制作三维空间的空间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在学习算法初步概念时通过学生玩野人过河游戏,给学生渗透按部就班的算法思想;在探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和角度距离数量关系时,通过几何画板来探究达到准确直观的效果。

其实,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还有很多种。如,实验导入、旧知导入等。总之,设计好课堂导入,一节好课就有了引领。新课的导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导入新颖有趣、恰到好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知识的领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迈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例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4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的环节,更是教师须具有的教学技能.一个好的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且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所谓的直接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向学生说明该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内容等,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程序向学生交代,并点明本堂课的课题和重点.运用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地导入,学习的重点突出,主题也比较鲜明,还能节省时间,不仅能够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定向,还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进入教学.

案例 “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你们还记得是怎样定义的吗?

生: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三角函数的数值的.

师:是的,但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就显得方便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直接导入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但明确了该堂课的主题,还说明了该堂课的学习背景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来延伸的.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通过挖掘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学生能快速地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知难度.复习导入法的思路是通过对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的复习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从该联系和新课内容的主题来进行导入设计,学生去思考,再由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案例 “反函数”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础知识,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呢?那么还记得吗?

生:记得,主要有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师:对,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种比较特

殊的函数呢?若存在这样两个函数f(x)=2x-1,f′(x)=0.5x+0.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作图看看(如图),由图可见,这两个函数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像这样的两个函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那么判断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前面学习过的函数的基础知识来总结.

生:(讨论、总结)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一一映射的,且与反函数在相应的区间单调性是一致的.

师:(补充并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发现导入法

发现导入法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在某些现象中发现规律,进而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喜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 “勾股定理”

师: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两个三角板、量角器和直尺拿出来,知道今天我要你们做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现在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测量两个三角板的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生:(测量并记录)

师:三角板的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讨论)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量角器测量两个三角板的每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Rt△ABC,∠C为直角,BC=6,AC=8,那么AB边的长度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尝试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计算出来.生:(计算)

师:(观察学生计算)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根据这个比例来算出AB边的长度,算出来了吗?生:AB边的长度是10.

师:为什么呢?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就要学习今天的新课:勾股定理.通过今天新课内容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够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从生活情境方面入手,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分析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运用情境导入法来进行新课的教学导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师:(播放动画)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动画,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在砌墙,将一根一端拴着铅锤的绳子从屋顶放下来,看绳和墙面是否一致,工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议论)保证墙和地面相垂直.

师:但是,这种方法可行吗?真的能够保证墙和地面垂直吗?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判定两个平面是相互垂直的.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各种导入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完全单一存在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类型等选择合适且自然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得教学更加和谐、自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方法 篇5

永城市高庄镇初级中学:陈燕飞

摘要: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导入原则

导入设计

艺术方法

兴趣

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的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导入要遵循时效性原则。

导入所占时间要短,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如果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时间要短,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认真提炼,要选择非有不可的内容;在选词、造句、语言组织上要十分精心;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省时有效的原则,我曾在一次上课课现场看到有一位教师上《华南虎》一文导入时颇费了一番功夫,先是介绍华南虎分别,然后是与其他老虎的区别等等。可以说,这不仅费力,而且又费时,并且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一课语文课被导入占去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导入应该遵循时效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导入要遵循目标性原则。

导入设计,是围绕教材,引起学生注意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场,是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不能偏离教材,更不能背离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导入设计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有效的导入设计往往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往往是为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出现做铺垫或蓄势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记得曾有学生对我说过,他们每天上学来最期待的就是上语文课。而且总感觉语文课上时间过得太快。我听后倍感欣慰,我知道这是学生对我授课的最大认可。之所以会收到这样的效果,精彩的课堂导入当然是功不可没的。

1、音乐导入法。

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时,我没有从惯用的介绍苏东坡着手,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教室里几个王菲的“粉丝”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水调歌头》了。教学《荷叶 母亲》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到教学进入尾声时再让学生齐唱《母亲》。利用音乐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2、故事导入法。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信客》这篇课文时,文章主旨是为了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我选取了曾子杀猪①这段故事。通过曾子言而有信教育孩子这一点来切入主题。还有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让学生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②的故事。晏子与对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仅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让对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务。晏子的机智幽默让学生开怀大笑,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我顺便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凭借三寸之舌战胜虎狼之国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课文题目。

又如教《愚公移山》时我先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文中谁具有这种精神,由此导入课文。

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渲染了整个课堂氛围。故事导入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

3、古诗对联导入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运用古诗导入,可以积累名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爱这土地》的导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又如《出师表》的导入: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上: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令土木金刚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些对联都是写谁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

4、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让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事先出示了几道数学算式题让学生计算,学生饶有兴趣,然后问学生:这些计算的结果可能更改吗?学生说:不可能。老师问:那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你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再看一幅图。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体现了学生的文体地

5、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如教读《苏州园林》,可用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图片导入;教读《三峡》可以展示三峡图片。

6、背景导入法。

让历史作载体,让岁月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时空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教学《蜡烛》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导入的切入点。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普法战争入手,在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便为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打下基础。

7、文体导入法

文体导入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更好的把握课文。如《爱莲说》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8、名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导入法就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句名言,或引用一句名句,可以起到直奔主题,及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首先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学生说出与珍惜学习时光有关的诗词名句,再让学生读课文,说说文中是谁珍惜学习时光,热爱学习,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岳阳楼记》。

9、图画导入法

在教学有的景物描写类的文章或诗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预习给诗文画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图。这样既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让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个自然段画一幅图画,有的《百花盛开》,有的画《小草风长》有的画《春雨如汁》有的画《春风拂面》有的画《春早人勤》。在展示这些图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感情的进行描述。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诗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先让学生给诗歌做画,学生兴趣盎然,兴奋不已,有的画《胡天八月》有的画《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将军置酒饮归客》有的画《风掣辕门》有的画《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首情深意浓的诗,用学生的图画展示导入课堂,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也引导学生理解的朋友间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10、问题导入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公输》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战争信息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直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11、诗词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引诗词名句,引出新课。教学何其芳《秋天》时的导入:“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刘禹锡的人生感慨。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欣赏何其芳《秋天》。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尽情说出有关写春的诗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有关春的诗词句写在黑板上——“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雨不知春早去,一晴方觉夏更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再从诗词中选一句为每一个自然段贴上标签

12、成语导入法。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是的,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如何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有用“黔驴技穷”引出《黔之驴》,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悬念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引用警句法等。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生实际和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择善而用。但是导入的时间一定不能过长,一般应控制在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之内。另外,课堂导入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总之,导入是一课堂要走好的第一步,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气氛的调和剂。所以我们在进行导语设计时,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洞开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导入就像那春天里的花园,奇葩朵朵,争奇斗妍。但是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要做好课堂导入这门功课,我们的探究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还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教,让我们共同携手为课堂导入这个花园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朱慕菊汇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彭小明著:《语文教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例谈 篇6

一、直接导入式

直接导入式,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不避不绕,开门见山,通过直截了当、简明清晰的语言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及重难点等,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的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海燕》和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时,笔者均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方式:“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重点和难点是……”直接导入方式的优势是直指主题、节省时间,但存在着平淡无奇、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等弊端。

二、激趣导入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看、听、想、问。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方式时,要善于利用与教学有关的故事、谜语、童话、名言、俗语等内容进行导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时,笔者说:“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的第六回,前五回讲的是东胜傲来国花果山顶的石头经受日月精华,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带领群猴找到水帘洞,并被推选为美猴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不老,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技艺。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蟠桃、金丹,偷喝美酒,惹恼了玉帝。玉帝派巨灵神、哪吒、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温故导入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心理学指出,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事物,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新学课文的题材、思想、表现手法等内容,寻找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感到新知识不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时,笔者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建筑功能、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与桥有关系,学习当代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感受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同样采用温习旧知识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鲁迅先生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欣赏老舍先生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景色吧!”

四、情境导入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绝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剧作等体裁,这些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道德内涵,教师在设计这些篇目的导入方式时,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首先自己进入角色,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图片、视频、事例等素材,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中去,使学生入情、动情、冶情,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撞击力量,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在出示几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女、起早贪晚操持家务的图片后,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然后说:“同学们,歌中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母亲那瘦弱的身躯、蹒跚的步伐和忙碌的背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呵护,母爱似风,母爱如水。现在,请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一起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感受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导入方式,勾起了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设疑导入式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这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说明有“疑” 才能有寻求答案的动力,才能不断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引发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而不解、欲罢不能的感觉,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教师在设计疑问时,切不可不切实际、胡编乱造、故弄玄虚,应该设置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带有启发性、学生感兴趣的疑问,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中。针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句‘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古诗,你们知道古诗中提到的‘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份吗?你们去过云南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呢?云南的歌会有哪几种形式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的歌会》,在一起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六、释题导入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结晶,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概括性。释题导入式就是教师直接从分析解释文章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在释题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下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时,学生初看题目,很难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在导入时,笔者就直接阐明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而是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韩愈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容易认为“悲剧”和“伟大”之间是矛盾的。于是,在上课伊始,我就解释了题目中的“伟大”指的是科学探险家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伟大。而“悲剧”指的是其中一个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所以,这两个词之间并不矛盾。这里的“伟大”是精神,而“悲剧”则是结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例谈 篇7

一、直接导入式

直接导入式, 顾名思义, 就是在上课伊始, 教师不避不绕, 开门见山, 通过直截了当、简明清晰的语言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及重难点等,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 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以下简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的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海燕》和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时, 笔者均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方式:“同学们, 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重点和难点是……”直接导入方式的优势是直指主题、节省时间, 但存在着平淡无奇、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等弊端。

二、激趣导入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看、听、想、问。所以, 教师在设计导入方式时, 要善于利用与教学有关的故事、谜语、童话、名言、俗语等内容进行导入, 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时, 笔者说:“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的第六回, 前五回讲的是东胜傲来国花果山顶的石头经受日月精华, 孕育出一石猴, 石猴带领群猴找到水帘洞, 并被推选为美猴王。数年后, 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 获名孙悟空, 学得长生不老, 七十二般变化, 筋斗云的技艺。后来, 孙悟空大闹天宫, 偷吃蟠桃、金丹, 偷喝美酒, 惹恼了玉帝。玉帝派巨灵神、哪吒、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 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温故导入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心理学指出, 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事物, 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 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新学课文的题材、思想、表现手法等内容, 寻找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样, 既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 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 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感到新知识不难,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时, 笔者说:“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 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建筑功能、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 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智。今天, 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与桥有关系, 学习当代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感受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又如, 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同样采用温习旧知识的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 鲁迅先生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春夏秋冬, 四季更迭。今天, 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欣赏老舍先生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景色吧!”

四、情境导入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 绝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剧作等体裁, 这些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 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道德内涵, 教师在设计这些篇目的导入方式时, 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首先自己进入角色,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图片、视频、事例等素材, 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中去, 使学生入情、动情、冶情, 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撞击力量,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在出示几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女、起早贪晚操持家务的图片后, 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然后说:“同学们, 歌中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母亲那瘦弱的身躯、蹒跚的步伐和忙碌的背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呵护, 母爱似风, 母爱如水。现在, 请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一起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感受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导入方式, 勾起了学生的回忆, 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设疑导入式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这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说明有“疑”才能有寻求答案的动力, 才能不断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所谓设疑, 就是教师在上课前,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引发思考,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而不解、欲罢不能的感觉, 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教师在设计疑问时, 切不可不切实际、胡编乱造、故弄玄虚, 应该设置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带有启发性、学生感兴趣的疑问, 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中。针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有一句‘彩云之南游赏罢,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古诗, 你们知道古诗中提到的‘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份吗?你们去过云南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呢?云南的歌会有哪几种形式呢?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的歌会》, 在一起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六、释题导入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 是作者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结晶, 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概括性。释题导入式就是教师直接从分析解释文章的标题入手, 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在释题过程中, 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内涵, 为顺利学习全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下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时, 学生初看题目, 很难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在导入时, 笔者就直接阐明了“说”是“谈谈”的意思,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 而是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韩愈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 不重视人才,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 学生容易认为“悲剧”和“伟大”之间是矛盾的。于是, 在上课伊始, 我就解释了题目中的“伟大”指的是科学探险家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伟大。而“悲剧”指的是其中一个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 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 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所以, 这两个词之间并不矛盾。这里的“伟大”是精神, 而“悲剧”则是结果。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置例谈 篇8

一、引发学习期待的导入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一)设悬念。

在教学《螳螂捕蝉》这课时,我利用绘画制造悬念:“小朋友们,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弹弓)“我还会画什么呢?” (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黄雀、螳螂、蝉”的绘画。) “黄雀、螳螂、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学习《螳螂捕蝉》这一课就明白了。”

(二)讲故事。

在新课展开前,用故事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能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课的展开。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在21世纪的某一天,地球发生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时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想起:‘赶快进入地下通道,乘坐海底电梯,那里已经为你们建造了新的家园!’……”

(三)做游戏。

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我设计了蒙眼贴鼻子的游戏,让他们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

二、奠定学习基础的导入方式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回顾已有经验,渗透学习方法。

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游园不值》的导入:“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明确方法。

(二)同类对比,奠定情感基调。

利用已经学过的同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很快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如《三亚落日》的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夕阳真美》,那也是一篇描写落日的文章。今天我们就看看洋溢着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夕阳。”

(三)由浅入深,深化知识内涵。

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按教材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导语,为深化知识内涵做好准备。如《夜晚的实验》,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人类的老师》吗?在这一课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仿生学”:“今天,我们学习的《夜晚的实验》就是仿生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

三、指明学习方向的导入方式

(一)剖析课题。

剖析课题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中心及阅读重点和阅读思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二)简介背景。

教材中集中精选的许多课文都产生于一定的年代,是对那个时代现实的反映。学生如果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所处的年代,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就不能深入地了解课文,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感情共鸣。

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大不了。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生崇敬詹天佑奠定了基础。

(三)走近作者。

了解了作者相关信息之后再来读课文,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我从作者巴金的文学成就和人们对他的评价谈起开始了新课的导入。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初步感受到巴金人格的伟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营造学习情境的导入方式

生活与课文描绘的情境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课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导游解说。

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可以采用导游解说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优美迷人的景色描写,只有游览方式的特别,而学生在预习中的浅层阅读并不能体会具体。为了营造体验的氛围,我采用了导游解说的方式,极生动地渲染了游双龙洞的奇趣,让学生迅速产生了对双龙洞的兴趣。

(二)音乐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利用音乐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听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优美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三)多媒体再现。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多媒体出示夹竹桃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的意境图,将学生引入夹竹桃盛开的美景中。“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四)问题设置。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习《船长》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对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船长的赏析、品味阶段。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导入方式

(一)引用插图。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如果能有效利用插图,就能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了快速进入《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我出示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具体描述的基础上,我这样导入:“一位穿着朴素、身材瘦削、目光炯炯的扫路人,作者却对他满含敬意。这位扫路人普通的外貌后面,蕴含着怎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引用句段。

作者常将文章的焦点和脉络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直接出示。抓住这些句段就抓住了教材的灵魂。如《学会合作》揭示课题后,我直接出示:“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谁都希望成功,这样明确的意义自然能激起学生对合作的探究:“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这样直接把教学推进到重点段的学习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导入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57-167.

[2]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3]陶本一, 王光龙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1.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9

一、利用音乐进行导入, 激发兴趣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涵丰富,通过优美的旋律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抒发情感,有强烈的感染性,这也是音乐能够吸引高中生的原因。现在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喜欢听音乐, 更爱唱歌,加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一特点,找到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这个故事学生也比较熟悉,再加上熟悉的歌曲旋律, 学生深深体会到歌曲中项羽面对虞姬时,表现出来的无限柔情以及处于末路时深深的无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再去学习《鸿门宴》, 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琵琶行》 一课时,可以播放琵琶相关的音乐,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也都有相对应的歌曲等,这些歌曲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学。

所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音乐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缓解紧张的气氛,使人身心愉悦,从而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朗读进行导入,创设意境

有这样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激情昂扬的朗诵,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渲染的情感世界,这是那些粗浅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成功的朗读, 确实可以在课堂上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进行导入,同时注意在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朗读法的好处是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引起共鸣。

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课文的十八到二十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而且这部分感情充沛,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适于作为朗读素材。所以,在上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直接朗读,进行直接感受,以情动情,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然后结合学生的朗读,引导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马丁·路德金为了梦想而显示出来的激情万丈,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可以说,有效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导入新课,不仅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优美的名言佳句,扩充自己的词语储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以及写作水平。同时,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

三、利用故事进行导入, 引人入胜

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甚至一生,故事对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说爱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说,如果教师能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定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生活实例,也可以是与作者相关的趣闻轶事,关键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有关内容。 通过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天津有一位叫冯骥才的著名作家,有一次他出访法国,在宴会上,有一名外国记者问他‘冯骥才先生,贵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向西方的资产阶级学习,难道你们不怕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冯先生机智地回答:‘难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吗?所以,我们毫不担心。’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只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 同样的继承文化遗产,我们也要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这样使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概念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牢牢地吸引住了,而且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也缓解了畏难的情绪,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跳出故事的局限,转入课堂的学习。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10

然而小语教材体裁不一, 内容丰富, 新课导语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 我们应如何导入新课, 努力打造课堂的“第一槌”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浅析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的几个小技能。

一、温故知新, 深入浅出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故”是手段, “知新”是目的, 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即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复习旧知识为手段, 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 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 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温故知新法”是导入新课的最传统的方法。

笔者在古诗教学中常常运用此方法导入。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一诗, 导入时我引用了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陆游的《示儿》, 让学生找出这两首诗歌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从“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句中悟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借此感悟, 我让学生读读《马诗》, 试着找找和前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这种“类比”中汲取了新知, 并加深理解了“托物言志”这一方法的使用。又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 笔者先引导提问:谁还学过或背过杨万里的诗?学生马上能答出《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诗。“温故知新导入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诗的欲望, 又复习了之前所学的古诗, 让学生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 真是一举两得。

二、巧妙质疑, 多维思考

“疑问”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浓厚兴趣。这个“疑问”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也可以是老师提出的。课伊始, 老师巧妙质疑, 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维度思考, 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 教师可以紧紧扣住课题的“愤”字, 引导学生质疑: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并从课文中找出“愤”的原因:“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悲愤交加”、“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克制自己”、“埋在心底”、“重又摊开”……一下子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当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去引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积极探索, 就能点燃学生渴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的那把求知之火, 促使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多维度思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音乐渲染, 烘托气氛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新课,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音乐有关, 甚至有的作品本身就是歌词, 教师要善于把音乐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来激发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 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 先让学生欣赏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来谈感受, 再去阅读课文, 学生受到音乐的渲染, 就会以一种别样的情怀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再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播放歌曲《为了谁》, 引导学生体验课文和乐曲中所蕴含的人民子弟兵与广大群众的鱼水之情;在学习《明天, 我们毕业》时, 播放《友谊地久天长》, 以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教学这类课文前, 先播放相关歌曲, 让学生静静地听, 轻轻地唱, 音乐的导入既烘托了课堂气氛, 愉悦了学生心情, 更易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

四、介绍史实, 引发深思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这就是教学上常说的“知人论世”。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传承的作品;亦或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表达作家那种特定感情的作品。这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 他们常常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因此, 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 进行史实式导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师可通过介绍作者及其特定的创作背景或讨论历史环境为切入口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 因为课文的主人公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距离这些00后的小学生较为久远, 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笔者在授课时, 先简单介绍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 然后边播放骨灰撒大海的视频边深情地引用文中的话语:“1997年3月2日上午, 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 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 然后穿过云层, 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今天, 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 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位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伟人。”笔者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 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 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五、聚焦时政, 与时俱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 还要了解时事新闻。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贴近生活和现实, 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用时政知识导入新课能拓宽学生视野, 对课文内容挖掘得有深度, 而且可以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梦圆飞天》时, 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媒体关于“神舟”五号~十号的新闻;看后, 教师顺势而为, 讲解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进而教师引出飞行员杨利伟、聂海胜、刘洋等航天员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感人事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本课学习。

六、乡风乡情, 耳熟能详

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 一提起家乡的乡土风物、故事传说等内容, 学生就会倍感亲切。用乡土文化导入新课, 入情入理, 很接地气。如在教授《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知道我们家乡常熟也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花边吗?”学生回答后, 教师予以总结介绍: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 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是江苏省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雕绣抽纱制品之一。它以精巧的手工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图案, 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 使之镂空, 以衬托和加强主题, 使图案形成明暗对比, 具有立体感。常熟花边既是生活用品, 又是艺术装饰品。我们的奶奶、外婆那辈人都是制作花边的好手。今天, 我们学习的也是有关民间工艺的课文, 这就是———《姥姥的剪纸》。由此学生感觉文中的姥姥仿佛就是自己的亲人, 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敬佩感油然而生。

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细心推敲、因“课”利导, 定会使每节课都能引人入胜,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课堂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在瞄准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的类别, 灵活设计, 因“课”利导, 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槌”, 敲在学生心灵上,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海霞.智慧的导入成就灵动的课堂——小学语文导入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3, 09:15.

[2]徐明雪.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的创新[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02:80.

[3]朱亚燕.响鼓还得重槌敲——重视课堂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2, 11:120-121.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03-02

特级教师于漪把课堂导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方法方面做了如下有益的探索。

一、设疑导入法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如果一只老虎遇到一只狐狸,哪一个厉害,到底是谁怕谁?”学生答:“当然是老虎厉害了。”老师说:“今天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害怕狐狸,听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吧!”这段导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急于弄清怎么回事,就全神贯注地读起了课文。

二、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运用语言、多媒体、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导入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创设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动画课件: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苏醒过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并且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轻风吹过,阳光和煦,池水温暖了,这些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了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学生的思绪随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这时,教师适时引发:“这群可爱的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什么样子?她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蝌蚪找妈妈》,从中找到答案,帮助动画来编辑后半部分吧。”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由动画视频转移到了课本的阅读中。

三、演示导入法

通过直观演示导入,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设计中,演示一些直观性的东西比说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这样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小壁虎的图画(小壁虎的尾巴做成了活动的)。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同学们对它了解吗?”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然后,教师趁机引导:“壁虎虽然不好看,但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教师顺势把壁虎活动的尾巴拿下)学生惊讶地说:“哎呀不好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这该怎么办呢?”学生说:“那该怎么办呐?”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发生的事。”这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导入课文时,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以王二小的故事轻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吗?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敌人来扫荡的时候,抓了王二小带路,王二小就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非常爱听,个个喜形于色,老师接着说:“王二小是抗日小英雄,今天,我们再来聆听一个抗日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的故事吧。”

五、导游导入法

小学课文很多是写景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客的视角,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思维。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简介金华双龙洞的概况。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叶圣陶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题,直接交代了旅游的景地双龙洞,全文介绍了那里的自然风光。这篇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扮演导游的角色,先带领学生欣赏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游览”洞口、外洞,再领着学生小心翼翼地穿过石壁下方的孔隙,最后到达内洞,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奇异的钟乳石,特别是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职校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研究 篇12

一、利用音乐导入, 提升职校语文课堂活泼性

音乐,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音乐作品导入, 会让语文课堂更加活泼, 也会让学生从课下状态转变到课上状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是实施音乐导入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的风格与情感倾向选择音乐作品。比如讲解《鸿门宴》, 可选择《霸王别姬》音乐进行导入。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豪气以及无奈, 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歌曲背后的情境中去, 促进学生与《鸿门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当音乐渐渐退去, 教师提出“你们如何描述项羽的一生呢”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启发下有所思考。再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司马迁心目中的项羽, 开启《鸿门宴》的学习。

二、利用故事导入, 提升职校语文课堂趣味性

从心理角度来讲, 课堂对许多职校学生来说具有约束性, 他们期待在课堂中学到一些课外内容。遵循学生这样的学习心理,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开始一堂新课。学生会因为故事而聚精会神, 当教师从故事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上时, 学生也能够高效学习。比如讲解《孔雀东南飞》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讲“: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 兰芝毅然请归, 仲卿向母求情无效, 夫妻只得话别, 双双誓天不相负。”故事讲到这里, 教师可以提问“两人分别之后, 如何做到不相负呢?”学生会顺着故事的思考讨论与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后续故事, 有利于学生快速接受学习内容, 并积极进行自主阅读。

三、利用诗文导入, 提升职校语文课堂文化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韵味的学科, 用诗文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促进学生思考与想象, 能够让一节创新的语文课堂以诗情画意的形式开始。比如讲解《赤壁赋》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赤壁的宏伟与雄壮, 让不少人为之倾倒, 就连古往今来的名人也不例外。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诗句, 表达自己对赤壁的感受。杜牧为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情与政事的无奈, 写下《赤壁》这首诗, 用“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描述自己因赤壁而思考的事物。不同的人都有关于赤壁不同的思考,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赤壁赋》。用诗文导入新课, 会让语文学习氛围更加浓烈, 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

四、利用视频导入, 提升职校语文课堂形象性

职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很少有时间看电视。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满足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 时间长的让学生在课前观看, 时间短的在课上观看。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前, 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有关“荷塘月色”的小视频, 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给学生观看。视频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让课文中的内容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用视频直观导入教学内容, 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利用表演导入, 提升职校语文课堂灵活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较大影响。每一个学生, 都喜欢百变的教师。也正是因为如此, 一个优秀教师, 必然是一个好演员。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教师要放下课堂权威的架子, 将自己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 化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从而提高课堂趣味性, 让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比如讲解《包身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逼真的衣服、头巾, 甚至可以给自己化妆。在教学时, 以包身工的姿态出现在教室中。教师拿着自己擦汗的头巾来上课, 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一些学生会问:“老师, 您怎么把毛巾搭在脖子上, 皮肤变这么黑了呢?”教师借力于学生的提问, 回答他们:“因为我换工作了, 现在是一名包身工。”教师用自己的表演去诠释包身工的特点, 演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课堂导入虽然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小部分, 但做好这一部分, 会让整个课堂效率得以保障。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针对职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利用趣味性、灵活性的课堂导入, 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职校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其语文知识的扩展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冬丽.如何实现中职校语文的复兴[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07) .

上一篇:心脑血管病事件下一篇: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