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共12篇)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 篇1
导入语设计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项技能,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导入语的作用, 虽然他们精心备课, 但是往往上课时没有导入, 而是开门见山, 直接进入主题, 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节奏, 进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 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 在一上课就应扣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浅显认识, 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些许帮助。
一、通过讲故事导入教学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因为故事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喜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设计课堂导入语。笔者在教学中就根据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 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思维活跃, 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比如, 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在南美洲的大草原上, 有一天, 天气酷热, 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 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 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 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 紧紧地抱成一团, 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 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很快, 蚁球就被烧成了火球, 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 一些在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 但很多蚂蚁却绝处逢生。我们不能说处在蚁球外围的蚂蚁的举动是高尚的, 这或许只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本能, 但有一个事实是存在的, 这些蚂蚁都有舍身的精神。不仅小小的蚂蚁能做出这样的壮举, 温顺的斑羚也做出了类似令人震惊的伟大壮举, 那么斑羚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学生听得入心入脑, 很想知道《斑羚飞渡》的故事情节, 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 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因此在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环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 笔者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就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入课堂教学, 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只要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基本上都知道孔乙己这个人, 只要是读过《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人, 都会对孔乙己这个人印象深刻, 认为他是一个“苦命人”。那么,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我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就会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依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巧设疑问, 造成悬念,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顺利地进入了之后的课堂教学。
三、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般情况下, 课堂导入语都具有饱含深情、形象生动的特点, 它可以营造教学氛围, 为课堂定下基调。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导入语选取哪种基调和感情色彩, 要因文而异。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是充满激情、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给人启迪的佳作名篇,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 还必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以创设一种氛围,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让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绿油油的春草生机盎然, 和煦的春风轻拂柔嫩的柳条, 灿烂的春花竞相开放, 细细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一群群孩子在春天里嬉戏玩耍, 一只只飞翔的风筝是他们放飞的梦想。) 同学们, 这就是春天——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 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一个绽放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春》。”
因为此文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 适合于运用这种方法, 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产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 情绪高涨起来, 认知心理积极活跃起来。导入语创设这种课堂教学氛围和基调, 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精神基础和心理条件, 在他们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激发了深入探索课文的欲望。
四、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通过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也是一种常用的设计导入语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此外, 初中语文课堂中设计导入语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谜语导入、歌曲导入、图片导入等, 这里笔者不再一一介绍。但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 因文而异, 选择合适、恰当的导入方法。
综上所述, 好的导入语犹如一首乐章的优美动人的序曲, 一出戏剧的钩人心魄的序幕, 一篇文章的引人入胜的开头。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 使教师能顺利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中畅快地学习文化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付华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2011 (01) .
[2]刘基远, 聂长青.语文导入语设计[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8 (07) .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 篇2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几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要求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语文课的导入语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为引入新课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过程,是让学习者学会一个单位教材的过程”,学习者、教材、教学目标是其三个主要变量,而“导入———展开———终结”构成了基本教学过程的序列阶段。作为教学过程组成部分的导入阶段,一般限制在五六分钟之内,但是它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设计好导入环节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导入语的设计上,教师们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或创设情境而导,或设置悬念而导,或利用道具而导,或联系实际而导。好的导语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但是,导语设计中也存在不近人意之处,如“会错了意”(偏离文章主题,凭空臆造)、“表错了情”(忽视情感把握和情境渲染)、“站错了位”(喧宾夺主、拖沓冗长)、“拨乱了弦”(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甚至误导了学生)。由此可见,导入语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本文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四个方面对导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一、温故
这里所讲的“温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旧知识,它还包含将导入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含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产生“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因此,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应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在《统筹方法》一文的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今天放学后你们要完成三个任务:煮一锅饭、烧一壶水、择一盆菜,你要怎样安排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三项任务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最佳方案显然运用了科学的统筹方法,然后导入课题。在这则导语中,因为所举之例是生活中常见的,显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就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要在学生的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有较清楚的认识。
二、切题 “为了使中小学生对先进的课程顺利接受,是方法问题;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则是方向问题,不降低先进性或科学水平是原则;方法要服从原则。”任何导入语的设计都应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纯粹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不切题的导入语只会降低课程的“先进性或科学水平”,因而是不可取的。以下是两位教师为《警察和赞美诗》一课设计的导语,让我们试作比较。
一对夫妇家里有五个孩子。有一天,爸爸中了彩券,非常高兴地回到家里,并给孩子们买了非常漂亮的洋娃娃,孩子们看到洋娃娃都想要。爸爸说:“谁最听妈妈的话不跟妈妈顶嘴,这个洋娃娃就给谁玩。”五个孩子听后,异口同声地说:“洋娃娃还是给爷爷玩吧。”这则故事的结尾让人始料不及,它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警察和赞美诗》一样,具有巧妙的构思。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欧·亨利用幽默、辛辣的语言描绘了“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式的美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第一则导语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更具趣味性,但它除了体现构思的巧妙外,对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其语言风格与原文的幽默、辛辣也有很大不同。而第二则虽较朴实,却为课文主题的揭示和情感的表达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比较发现第二则导语更加切题,相对比较成功。可见切题是导语成功的关键,而导入语是否切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认识的高度和拥有相当知识背景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
三、启思
导入语若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而不得就会产生认识内驱力,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正如普朗克所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但是提问时也应注意问题的难度与深度。如《食物从哪里来》一课,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食物?”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找到食物的定义并把它念出来:“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样的回答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定义之抽象,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食物。钱梦龙老师却不是这样问的,他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道理来”。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它将抽象的、静态的知识激活了。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住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让一切皆“入我彀中”,而该恰恰相反,是抛一石而激起千层浪,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四、激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出一种推动个体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怎样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教学道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等审美化的语言行为。如以下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提醒幸福》一课的导入语的:
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访。天晴了,老婆婆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了,她又担心大女儿的布晒不干。整天在忧虑中度过,一点也不幸福。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下雨天,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天天开开心心,沉浸在幸福中了。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角度去想就不同了,你们说说老婆婆变得快乐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板书:提醒幸福)看来幸福有时确实需要别人的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凑巧的是,有个叫毕淑敏(板书:毕淑敏)的女作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提醒幸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上面这位教师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导入水到渠成。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的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言语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包括主动的讲话和学生的反应,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教师应该力争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牢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导语环节的设计上,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或任意套用导入方式,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只有深入钻研,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才能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篇3
摘 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0-01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进行探讨。
一、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他的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父亲的菜园》。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直接导入法
四、谈话导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教学案例《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五、谜语(游戏)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是高年级谜语导入我采用得比较少。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刍议 篇4
在导入语的设计上, 教师们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或创设情境而导, 或设置悬念而导, 或利用道具而导, 或联系实际而导。好的导语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但是, 导语设计中也存在不近人意之处, 如“会错了意” (偏离文章主题, 凭空臆造) 、“表错了情” (忽视情感把握和情境渲染) 、“站错了位” (喧宾夺主、拖沓冗长) 、“拨乱了弦”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甚至误导了学生) 。由此可见, 导入语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 而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本文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四个方面对导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一、温故
这里所讲的“温故”,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旧知识, 它还包含将导入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含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 并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 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产生“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因此, 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应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在《统筹方法》一文的导入环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今天放学后你们要完成三个任务:煮一锅饭、烧一壶水、择一盆菜, 你要怎样安排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三项任务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最佳方案显然运用了科学的统筹方法, 然后导入课题。在这则导语中, 因为所举之例是生活中常见的, 显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了什么是统筹方法, 就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要在学生的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 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有较清楚的认识。
二、切题
“为了使中小学生对先进的课程顺利接受, 是方法问题;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则是方向问题, 不降低先进性或科学水平是原则;方法要服从原则。”[2]任何导入语的设计都应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纯粹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不切题的导入语只会降低课程的“先进性或科学水平”, 因而是不可取的。以下是两位教师为《警察和赞美诗》一课设计的导语, 让我们试作比较。
一对夫妇家里有五个孩子。有一天, 爸爸中了彩券, 非常高兴地回到家里, 并给孩子们买了非常漂亮的洋娃娃, 孩子们看到洋娃娃都想要。爸爸说:“谁最听妈妈的话不跟妈妈顶嘴, 这个洋娃娃就给谁玩。”五个孩子听后, 异口同声地说:“洋娃娃还是给爷爷玩吧。”这则故事的结尾让人始料不及, 它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警察和赞美诗》一样, 具有巧妙的构思。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 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 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 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欧·亨利用幽默、辛辣的语言描绘了“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式的美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第一则导语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更具趣味性, 但它除了体现构思的巧妙外, 对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其语言风格与原文的幽默、辛辣也有很大不同。而第二则虽较朴实, 却为课文主题的揭示和情感的表达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比较发现第二则导语更加切题, 相对比较成功。可见切题是导语成功的关键, 而导入语是否切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认识的高度和拥有相当知识背景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
三、启思
导入语若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而不得就会产生认识内驱力, 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正如普朗克所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 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但是提问时也应注意问题的难度与深度。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次买东西》一课时这样设计导入语:教师板书《“___”买东西》后进行提问:“谁能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并大声朗读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 导入新课。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课文, 我想最可能填的就是“某某人”买东西或“在某某地方”买东西, 而预习了课文就会不假思索地填上“第一次”三个字。教师设下了一个陷阱, 就等着学生往里钻, 这种没有难度和悬念的问题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食物从哪里来》一课, 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食物?”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找到食物的定义并把它念出来:“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样的回答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 定义之抽象, 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食物。钱梦龙老师却不是这样问的, 他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 喝了一杯凉水, 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 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 都要讲出道理来”。[3]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解, 它将抽象的、静态的知识激活了。由此可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住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 让一切皆“入我彀中”, 而该恰恰相反, 是抛一石而激起千层浪, 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四、激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出一种推动个体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怎样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4]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教学道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等审美化的语言行为。如以下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提醒幸福》一课的导入语的:
从前有个老婆婆, 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 大女儿开染访。天晴了, 老婆婆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了, 她又担心大女儿的布晒不干。整天在忧虑中度过, 一点也不幸福。后来, 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 天晴了, 你的大女儿赚钱, 下雨天, 你的小女儿能赚钱, 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于是天天开开心心, 沉浸在幸福中了。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 换个角度去想就不同了, 你们说说老婆婆变得快乐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提醒幸福) 看来幸福有时确实需要别人的提醒, 我们在生活中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幸福, 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凑巧的是, 有个叫毕淑敏 (板书:毕淑敏) 的女作家写了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提醒幸福”,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上面这位教师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导入水到渠成。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 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的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 言语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 包括主动的讲话和学生的反应, 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5]教师应该力争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牢牢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导语环节的设计上, 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或任意套用导入方式, 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只有深入钻研, 因势利导, 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 才能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几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441-444
[2]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 (修订本)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4-85
[3]裴递娜主编.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83
[4]陈莉萍.导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宁德师专学报, 1997 (1) :27
数学课堂导入语 篇5
一、动画导入
在教学三年级《重叠问题》时,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动画片和《熊出没》主题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师问: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郎》的请举手。那剩下的就是喜欢《熊出没》的了,下面我想来统计一下,请同学们分别将自己的学号贴在黑板上的对应位置。贴好后,学生汇报人数。老师还在本班中选取了一些同学调查,喜欢《喜洋洋与灰太郎》的7人,喜欢《熊出没》的8人,老师调查了多少人?生:15人。师:恭喜你答错了!想知道原因吗?引出课题。
二、游戏导入
在教学《推理问题》时,进行课前小游戏,跟着指示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拍拍肩,拍不是左肩,哪个肩?右肩。师:为什么是右肩?生:不是左肩肯定是右肩。师:粉笔不在我的左手,在哪?生:不在左手肯定在右手。刚才我们通过已知条件找到答案就是推理,板书课题
三、谈话导入
进行谈话,师:周末大家都喜欢去哪儿玩?生:植物园。师:我也喜欢去,上周我和我家宝贝也去了,我为宝贝选了几件衣服,出示图片。教师要求学生帮助她进行搭配,小组合作完成。
四、设疑导入
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设置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已经过了多少个生日?小华今年13岁,可它才过了三个生日,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五、问题导入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 篇6
【关键词】导语愉悦,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导入;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导语愉悦,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
如教学《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识,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可见,巧妙的质疑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导入
孔子说:“温古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例如我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就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谁愿意来说一说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子。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读课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出示:我认识了:
( )的林则徐
( )的李时珍
( )的竺可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再来说说吗?
出示:我从本单元的课文中认识了富兰克林,他( );
认识了李时珍,他( );
还认识了竺可桢,他( )。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哥伦布。
出示:哥伦布头像。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师: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板书:发现新大陆)
可见,用复习的方法设计导语,既能回忆学过的课文,又能对新学的课文激起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孔祥爱.谈语文新课导入语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08(21)
[2]翟言常,付长城.浅谈英语课堂导入语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董晓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议职高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的设计 篇7
1.温故式的导入语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促进知识的延伸, 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 为许多教师所喜用。
教学《锦瑟》时, 可引用学生们背诵过的“春蚕到死 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无题》诗, 引出李商隐最难解的并不是这些无题诗, 而是被元好问评为“独恨无人作郑笺”的《锦瑟》。
2.趣味式的导入语
趣味导入语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 真正做到寓 教于乐。
讲授《雨霖铃》时, 可以问学生在电影《食神》中, 周星驰做出的美味是什么, 学生自然会说“黯然销魂”饭;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创立了 一套什么掌法 , 学生也会 说“黯然 销魂”掌。之后可引用江淹的名句“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导入文章。
3.名句引用式的导入语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 生动活泼, 知识性强。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 意境优美的特点, 能顺利导入 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
如学习《屈原列传》可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导入;学习《荆轲刺秦王》可以从“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导入。
4.音乐激趣式的导入语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 利于调动学 生情绪, 并能克服紧张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蒹葭》一诗时, 可以用《在水一方》导入, 顺势引入这首歌就是通过《诗经.蒹葭》演化而来的, 导入了新课, 使学生在唱歌时集中了注意力。
5.激疑性的导入语
激疑性导入语是用教师不立即给出答案的设问构成的导 入语。如果教师要引发学生思维, 而且是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引发, 那在开讲时, 最好就使用激疑性导入语。
如在讲授鲁迅的《药》时, 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中国民族历来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 华夏本来是 一家, 现在却分成了两家, 而且华家吃了夏家的血,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
6.析题式的导入语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 分析标题含义, 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 , 开门见山, 简洁明快, 三言两语直切正题。
如《故都的秋》可以对文题所写的内容“故都”与“秋”进行分析, 顺势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寻找文中描写的具有故都秋的特点的景物, 进而分析文章。
7.情感渲染式的导入语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 精心组织一段含 义深刻, 意味隽永 , 充满激情的语言, 渲染气氛, 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 极具吸引力。
一位老师在教学《雨巷》时是这样导入的: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 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 因为爱情,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 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那么一个地方, 那么两个人, 有那么两把油纸伞, 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雨巷》, 走近那个故事。
一个老师 在上《卖炭 翁》时, 恰巧遇到下雪 , 他灵机一动, 开始导入新课:“今天的雪下得可真大, 大家觉得冷吗?” (学生回答:冷!) 教师又接着说:“你们已经穿了这么厚的衣服依然觉得冷, 而有一个老翁下雪天只穿一件破单衣, 可还嫌天不够冷, 为什么会这样呢?学完《卖炭翁》之 后 , 大家就清 楚了。”这就是即景而发的导入语, 使导放语显得自然贴切, 紧扣实际。
教无定法, 导入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位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 学生的学情, 教学时的情境, 做出符合实际的调整。这样, 导入语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好的导入语,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导入语并非千篇一律,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 篇8
一、师生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一种很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都习惯于采用谈话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易行, 只要稍微地进行语言加工就可以有效实施。
例如, 执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的时候, 在课堂导入阶段, 我根据课文的题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们将来选择职业, 你们会有何考虑?”问题抛出之后, 有的学生说:“我一定会考虑离家的远近, 我希望能找到一份离家比较近的工作, 最好就是在扬州。我不希望离自己的父母太远, 希望能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学生说:“我一定会考虑到是否与我的所学专业相符合, 专业对口的话我能够更好地施展我的所学。大学的时候我想选择机械自动化专业, 想找的工作也应该是这个方面的。”有的学生说:“我希望能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去工作, 做什么职业无所谓。希望能在大城市立足下来。我最希望去的城市是上海, 那里我有很多亲戚。”……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基于这样的谈话我也顺势引入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新课教学, 可谓水到渠成, 浑然天成。
谈话导入一定要切合课文主题, 不能跑题。这是谈话导入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的教师在进行谈话导入的时候, 与学生们进行天马行空的讨论, 最终话题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谈话导入无疑是无效或低效的。
二、多媒体导入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多媒体对于我们师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感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执教《鸿门宴》一课的时候, 在课堂导入阶段, 我用多媒体呈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鸿门宴的部分片断。学生们看完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之后, 我问道:“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电视剧中的哪一个片断吗?”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难, 因为其中不乏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学生。于是教室内有学生回答说:“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鸿门宴的部分片断。”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不置可否, 答案当然是正确的。于是我接下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 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描述鸿门宴的。”由于受到之前多媒体视频的刺激, 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多媒体导入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不过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果高中生学有余力的话,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让他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唱歌导入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采用唱歌导入。高中生对于唱歌普遍非常感兴趣,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听到有学生小声歌唱。唱歌导入正是基于高中生的这一兴趣特点而设置的。
例如, 执教《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 在课堂导入阶段, 我提问道:“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唱歌, 那我现在就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歌颂祖国的歌曲吗?可以唱给大家听吗?”这个问题抛出之后, 立刻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有的学生说:“我知道,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应该当属《爱我中华》。”说完之后, 该名学生大声唱了起来:“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伴随着美妙的歌声, 其他学生也忍不住了, 有的说:“我还知道一首, 那就是《祖国你好》———祖国你好祖国你好, 你的儿女都在为你祈祷, 愿你家家快乐人人幸福, 甜蜜蜜的好日子欢欢笑笑。祖国你好祖国你好, 我们都生活在你的怀抱, 愿你岁岁平安事事如意, 喜洋洋的好天气热热闹闹。”在学生们的歌唱声中这节课成功地完成了课堂导入。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篇9
一篇新课文教学如何导入是“导无定法”的。好的导语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更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导入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呢?
一、课题导入,开门见山
由审题入手是语文课上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学文,首先要接触课题,弄清题意变成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课题入手,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同学们先看到课题中文眼“爱”字,请同学们说说对这个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说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像阳春三月的春风;也有的同学说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学生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再品味“茉莉”两个字时,谈谈茉莉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到了茉莉的幽香、平淡无奇又洁白纯净。紧扣课题,以“爱”贯穿始终,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爱。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感受了爱的真谛,了解了有关茉莉的特点,同时又牵出了“真爱就像茉莉”,并提出思考性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学习,从而感受茉莉般的温暖与爱。
老师和学生一起解析了课题的导入方法,不但培养的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问学习课文,阅读时就有了目的,避免了盲目性。
二、多媒体导入,景真趣浓
多媒体导入,景真趣浓。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的很仔细,想法很多,有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有发现那里的小艇特别多,两头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小艇成为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态各异。
教师导语:这就是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同学们相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小艇》。
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激情导入,情深意切
所谓的激情导入,是指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的情思,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去探索、领悟文本,使文本中的情景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感受相互沟通,碰撞出思想火花,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强烈的求知学习氛围。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丰富的语言及真挚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的环境气氛中进而进入文本角色,使学生有如临其境。
如在上《再见了,亲人》时,课文记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在依依惜别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忆起朝鲜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娘顶着打糕,冒着炮火,到阵地上给志愿军送吃的。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秦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中朝两国人的共同努力,美帝国主义于1953年被迫投降。在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友谊。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时,在车站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导入,使学生迅速地引入教师所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得到了感情上的陶冶并产生迫切想学文本的心情。
四、结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篇10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 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引子、做铺垫。所以,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非常讲究导入的设计, 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情境导入
学生的情感触发, 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 在导入新课时, 可根据教材特点,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 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 从而形成动力, 上课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当然, 导语中的情一定要跟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 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自作多情。一位教师在教授《留住童年》时, 先让学生回忆童年的游戏, 并出示自己童年嬉戏的照片, 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的回忆, 带着喜悦而又迫切的心情学习课文。这堂课效果之好就在情理之中了。导语以情取胜的关键是:教师自己对内容怀有深情。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缺乏甚至毫无感情, 又怎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呢?
又如图画导入法。学习《社戏》一文时, 文章是由四幅画面组成, 如“回乡消夏”“坐船看戏”“偷吃蚕豆”“公公夸奖”, 有的教师采取图画导入法, 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组画一幅画, 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配以解说, 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 学生们热情很高, 都纷纷举手, 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学生作品被贴到学习园地里, 小作者本人感觉很自豪, 也以此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动听的音乐旋律也是引入新课的好办法。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就放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学生听得很入迷, 他借此引入了《小巷深处》, 令学生很是感动。伴着美妙的音乐, 读着作者的心声,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似乎都感同身受, 这样的课谁还会分心呢?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故事导入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引人入胜,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离别的礼物》前,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领着儿子把爷爷背在背上的竹筐里 (爷爷全身瘫痪、骨瘦如柴) , 他们翻越了很多的山路来到一个悬崖边, 爸爸准备把爷爷扔下悬崖。儿子说道: “爸爸, 把竹筐留下。”爸爸不解地看着他。“等你老了的时候, 我还要用它把你背到这里来。”儿子说。通过这个故事, 我引出了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离别的礼物》一文, 请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孝敬老人的事迹, 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 我让他们给父母讲这个故事。相信家长们会心领神会、心有所悟, 学生们从这节课中也收获颇丰。
三、诗歌名言警句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警句,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 “一提到春天, 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 绿满天下, 鸟语花香,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 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 但是我们往往知春, 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 而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 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 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读《春》。
教师也可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诗歌或名言警句,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名言警句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警策力, 它以强烈的感染力在我们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多数学生有搜集和诵记名言警句的习惯, 用名言导入, 会比较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其自然掌握所学内容。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这也是用诗歌名言警句导入课文教学的基本条件。
四、回顾导入
孔子云: “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一路走来, 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 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 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 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 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 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五、问题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 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 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在你前进的道路上, 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 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 还是绕路行走 2.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 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 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 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教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再如在执教《藤野先生》时, 先问学生: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哪本书中选来的?”学生答: “《朝花夕拾》。”我又问: “你们懂吗?什么叫‘朝花夕拾’?”有的学生说: “顾名思义, 就是早上开的花, 晚上把它拾起来。”我说: “讲得真好!那么, 这里的文章都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呢?是回忆性散文, 是年纪大的时候, 回忆童年或年轻时的情况的文章。同学们已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是写童年时代的。”这时就提出: “这篇文章写什么时候的?写的是什么事情?”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兴奋点,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可以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对课文有兴趣, 对解疑有信心, 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地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 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 进而解疑”, 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 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引诱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开启这座宝库, 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 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 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总之, 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一步, 是气氛的调和剂, 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成功的导语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 放射出独特的光芒, 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同时, 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 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 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成功的导入语既要新奇, 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又要自然, 要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篇11
语文教学导入学习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良好的开端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精彩的导入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教师高超的课堂导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向新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中来,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为本堂课教学过程做好了铺垫,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了可能。
一篇新课文教学如何导入是“导无定法”的。好的导语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更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导入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呢?
一、课题导入,开门见山
由审题入手是语文课上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学文,首先要接触课题,弄清题意变成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课题入手,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同学们先看到课题中文眼“爱”字,请同学们说说对这个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说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像阳春三月的春风;也有的同学说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学生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再品味“茉莉”两个字时,谈谈茉莉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到了茉莉的幽香、平淡无奇又洁白纯净。紧扣课题,以“爱”贯穿始终,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爱。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感受了爱的真谛,了解了有关茉莉的特点,同时又牵出了“真爱就像茉莉”,并提出思考性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学习,从而感受茉莉般的温暖与爱。
老师和学生一起解析了课题的导入方法,不但培养的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问学习课文,阅读时就有了目的,避免了盲目性。
二、多媒体导入,景真趣浓
多媒体导入,景真趣浓。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的很仔细,想法很多,有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有发现那里的小艇特别多,两头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小艇成为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态各异。
教师导语:这就是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同学们相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小艇》。
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激情导入,情深意切
所谓的激情导入,是指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的情思,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去探索、领悟文本,使文本中的情景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感受相互沟通,碰撞出思想火花,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强烈的求知学习氛围。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丰富的语言及真挚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的环境气氛中进而进入文本角色,使学生有如临其境。
如在上《再见了,亲人》时,课文记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在依依惜别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忆起朝鲜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娘顶着打糕,冒着炮火,到阵地上给志愿军送吃的。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秦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中朝两国人的共同努力,美帝国主义于1953年被迫投降。在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友谊。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时,在车站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导入,使学生迅速地引入教师所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得到了感情上的陶冶并产生迫切想学文本的心情。
四、结语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 篇12
一、无效“导入”与“过渡”的具体表现
1.无效“导入”
(1)哗众取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美国圣荷西州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第一条就是“能够引导全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了追求“另类”与“华丽”,采取花样繁多的“引入”方式,并非真正发挥“唤醒”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及“引导全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实际效能 , 而且有“哗众取宠”之嫌。比如,有位教师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中播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听课时发现,歌曲不是把学生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在我旁边就有两位学生一节课都在有意无意地哼唱这首《好汉歌》。下课铃声一响,没等听课的老师走出教室,“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就响彻教室。那么,这个“导入”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2)喧宾夺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中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引用大量的课外材料作为导入的内容, 但对材料的针对性缺乏思考,或者对材料的内容不作适当的取舍和精简,造成导入时间过长,内容繁杂,目的性不强而喧宾夺主,无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比如一些老师利用故事引入时,一个故事讲了十几分钟,把导入当做讲故事。又如利用电影片段引入,一些老师将影片播放到关键处时停止播放,目的是利用悬念,引入新课。可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总会要求老师继续放影片,表明学生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而是沉浸在影片中……
(3)引发歧义。在一些语文课的导入中 ,由于教师不能预设到导入语的生成,导致课堂导入出现歧义的现象。比如,有位语文教师在讲《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一课时,利用《语文笑语》中的一个笑话导入新课:从前,有个老财主,他有两个女婿。大女婿是做官的,二女婿是种田的。老财主偏爱大女婿,小瞧二女婿。有一年,老财主六十大寿,老财主要两个女婿给他祝寿,一个用“福如东海”开头,一个用“寿比南山”开头,并且要求头一句的最后一个字, 就是后一句的第一个字。大女婿说:“福如东海,海比河大,大命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之犹荣,荣华富贵,贵儿当来,来之有理,理之当然。”老财主一听,心里乐开了花。接着,二女婿说:“寿比南山,山不老,老杂种,种非好人,人面兽心,心眼不好,好大混蛋,蛋(旦)夕要死,死无葬身之地,地起我就不愿来,来者后悔,悔之晚矣。”结果,二女婿挨了大家一顿毒打。讲完故事老师问:为什么二女婿挨大家的毒打呢? 学生说,因为二女婿不会说话。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二女婿说得好啊,他说的是实话,而大女婿是在拍马屁! ”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顿时不知所措,非但没能引入课题,反而引发一场争论,偏离教学内容。
2.无效 “过渡 ”
(1)过渡语等同于过渡。课堂教学中的 “过渡”是从一个教学环节向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从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的迁移,犹如机械传输过程中的“轴承”或“传送带”,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过渡语不是过渡,它只是“过渡”的一种语言性表述,把“过渡语”等同于“过渡”,就如同把“过渡”当做是节目中的解说词,无疑会造成无效“过渡”。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过渡语的设计, 缺乏对过渡的教学行为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引领,比如不是在对前部分知识的总结中引出后一部分知识, 或者是利用前部分知识生成后一部分知识。教师只是用设计好的导语过渡,表面上看起来一节课似乎自然流畅,完整无缺,可是学生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思维的转移,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之间还存在脱节和断层,过渡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2)忽视过渡的承上作用。过渡要具备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过渡的启下作用,忽视其承上的作用,其结果造成教学过程“虎头蛇尾”。承上就是要以上一知识点或上一环节为基础,寻找到与下一知识点或下一环节的结合点、连接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对教学行为而言,过渡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的平台,也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承上启下”的学习平台,而不能仅仅凭借几句“漂亮”的引导语。
二、有效“导入”和“过渡”的两个关注点
不论是“导入”还是“过渡”,其作用主体都是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的转变、转移和提升。
1.关注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引领
导入与过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其关键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课堂收敛、向教学目标收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导入和过渡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做到:第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第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三,要简洁、灵活、多样。
2.关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领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11-29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06-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设计策略07-24
语文课堂导入09-27
创新语文课堂导入07-03
语文课堂导入形式09-10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12-05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07-04
语文课堂导入激活策略08-06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