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之导入语

2024-10-05

历史课堂教学之导入语(共3篇)

历史课堂教学之导入语 篇1

一堂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完美的结局,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 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迷人的境界,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于无声处奏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导入语方法多种多样, 但好的导入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练性导入

45分钟的课堂教学紧凑集中、环环相扣, 因此要求导入语要短小精悍, 一般不超过5分钟。它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是教师谱写一曲优美教学的前奏。精练短小、语句优美的导入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动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导入语虽然只用了几分钟, 但收获颇丰。

二、过渡导入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导入语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新课的主要内容与知识间的结构关系, 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迁移, 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 可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但是, 导入语的具体方法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它可以从古过渡到今、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从社会现实过渡到课堂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过渡到教学要求……这种导入的方法是直入新课“内脏”的一条捷径, 既省时, 又省力。

三、承上启下导入

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和逻辑性, 每一课、每一章、每一节之间都紧扣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课时, 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 以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为引子, 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 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作铺垫, 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的教学规律。这种导入法注重知识的衔接, 可以促进知识的顺利延伸顺势过渡。例如在学习《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从上一课时入手引入:“奴隶社会后期, 奴隶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奴隶制度的束缚, 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制度。于是在奴隶社会的后期, 与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 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的导入语十分自然, 不会给学生牵强附会的感觉, 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内容, 又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四、趣味性导入

趣味性导入即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等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之乐思乐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想方设法直接引发学生的心理兴趣, 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的境界。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趣的方法有多种方式, 例如:利用故事、对联、谜语、歌曲、图片等, 都是常用的方法。2007年, 我在邳州市初中课堂教学研讨会公开课上, 讲《汉字的演变》这一课。首先, 我用课件显示一组与文字演变有关的字谜游戏和12生肖图片, 图片上显示出每个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如何演变到现在汉字的过程, 通过课件一张张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此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使用这种直观的教学图片, 不仅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启发性导入

启发性导入要求导语内容具有指导性、引导性, 能够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使学生积极思考, 学有所得。

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让他们的感情融在一定的意境中。在学生进入状态后, 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例如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时, 我就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我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 展开了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 对南京同胞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 我国同胞被杀害30多万人。其中, 有19万人被集体屠杀。接着插放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此时, 有的学生泪流满面, 有的愤愤不平。就在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之时, 接着叙述新中国成立之后, 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才逐渐摆脱外来的欺侮与压迫。但是当今的世界也并不安宁, 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你们要勤奋求知, 肩负起历史赋予你们的神圣使命, 让中国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直奔主题, 并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 顺利展开教学。

六、歌曲引入

优美动听的歌曲中常常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一课,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播放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大中国》等歌曲。或者和同学们齐唱这些歌曲, 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唱完后, 教师说明:“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课件展示课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以此点题, 导入新课。

七、问题导入

问题是放飞理想与思维的钥匙,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 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 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 在《鸦片的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中, 教师用如下问题导入新课:

(1) 什么是鸦片?

(2) 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 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4) 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

(5) 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受到什么思想教育等问题?

总之, 好的导入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堂要掌握的内容中去。

(邳州市新河中学)

历史课堂教学之导入语 篇2

在教师招聘考试面试篇目中,内容或为全篇课文或为片段教学,但无论哪一种考核形式,都少不了导语。导语是新课教学内容上的“突破口”。有趣的导入会 激发学生兴趣,能集中注意力到课堂,启迪学生思维,诱发思考。但导入语并非胡乱设置,一味图有趣。好的导入语要精当、简洁、准确,有概括性、启发性。导入 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讲、读、议、练、看。(讲:讲述、讲解;读:朗读、范读;议:设疑、提问;练:小型练习。看:观察图画、视频、图表等。)技巧一:讲,要声情并茂

讲述内容的时候,或跟作者本人相关,或跟写作背景相关,如果平铺直叙的告诉学生,导入又有和意义呢,所以技巧之一就在于讲,要声情并茂、饱满情感地讲,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生命 生命》教学中一位老师以讲述的方式导入新课,(声情并茂的)读课文之前,老师带领你们先认识一个人,一个极其特别的人。(视频播放杏林子图片)她有一个好 听的名字,叫杏林子。她有一脸的微笑,这一脸的阳光。谁又会想到,在她六十三年的生命中,就有五十多年都在病痛的煎熬中,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她就患上了 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致使全身80%以上的关节会都坏死。轮椅上的她,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 力的作家。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杏林子的一双手,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生命 生命》就是这样一双手,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

技巧二:议,要层层设疑

导入环节的议,最好是由浅入深层层设疑,步步引导,往往能给学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端午的鸭蛋》一课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句名句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是谁还记得吗?

生:屈原。

师:我们有个节日是纪念屈原的,能说说是哪个节日吗?

生:端午节。

师:你知道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生:划龙舟、吃粽子、煮鸡蛋、挂葫芦„„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跟很多地方风俗一样,尤其有一个风俗但让作者印象深刻,究竟是什么呢?快拿起书,解除心中的疑惑„„

技巧三:练,要简、短、准

导入部分的练习题设置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的选择要简、短、准。即练习的内容要简洁、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准确严密,不能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

例如《再别康桥》教学时,考生可在新课教学前,布置几道跟桥有关的题,可以是“说说你学过的与“桥”有关的课文。”“你学过哪些与“桥”有关的诗呢,背诵出来分享给同学们”“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进行预习,现在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内容进行填空”等。

技巧四:看,要激发情感

导入部分可“看”的很多,可以看或精美或有趣的图片、或感人或震撼的视频、或直观或丰富的图表、或直接或真实的实物等。

例如教《黄山奇石》一课:同学们,请大家仔细看大屏幕,老师选取了一组镜头,精美极了,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黄山和黄山石的图片,边播放边解说)这一幅是全景式的俯瞰黄山,群峰沟壑,视野开阔;这一幅是特写镜头展示黄山奇特的松;这一幅是流动的云„„这一幅是飞动的泉;黄山上奇松奇石风姿各异,“十八罗汉朝南海”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如此的神秘多姿,尤

其是黄山的石,更是奇胜一绝,看这一幅 “猴子观海”;这一幅“飞来石”;这是“梦笔生花”;这幅更有意思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中肯綮、牵本一发而动全身,导入的方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无论是那种技巧,都需要考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语言及情感表达,恐怕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考生多多积累。

巧设导入语,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篇3

在应试教育的年代, 有不少人认为历史课程就是仅仅依靠记忆进行的一门学科, 是对已经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简单叙述。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简单、机械地照搬下来, 传给学生, 要求记住背过即可。新课标要求,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尤其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述, 进行技能思维的训练, 在灌输思想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未学的知识间进行迁移。这就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那么,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优美的诗词, 创设教学意境

古典诗歌不仅语言优美, 而且意境深远, 能将其巧妙地用在课堂中, 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辅助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我在讲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课时, 先出示了古诗: “塞上香风暗渡时, 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 愧煞貔貅百万师。”从对昭君出塞的情节入手, 配合优美的画面, 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巧妙地暗示了授课的重点,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讲《隋朝的统治》一课时, 我用皮日休《卞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做导入语, 从大运河入手, 引导学生对隋炀帝作出评价, 紧抓学生好奇心理, 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

二、借助歌曲, 课前烘托氛围

根据授课内容, 挑选歌曲, 利用多媒体, 可以在授课前烘托教学氛围, 使之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例如, 讲《秦朝的统治》, 针对电影《英雄》, 我播放了一段主题歌, 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开始争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我很顺利的由此导入教学, 学生津津有味地上完这一节课。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课时, 我播放了流行歌曲《春天的故事》, 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兴趣。下课前, 我又播放了《走进新时代》, 学生始终在高昂的激情中学习, 效果不言而喻。

三、借助小故事小资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听一位教师讲《北洋军阀的统治》时, 他一上课就宣布了一条消息: 河南项城要花费巨资修缮袁世凯的旧居, 并且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这一下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们纷纷耳语, 对此难以理解, 有的学生说袁世凯是个卖国贼, 老师适时引导“为什么说他是卖国贼呢”这样的导入既与时事紧密相关,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能不好吗? 当然, 这种方法既需要教师博闻强识, 也需能具备厚积而薄发的素质。当然, 根据课时的安排、授课的内容等, 开门见山, 点出授课重点、难点, 提醒学生注意, 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总之, 教无定法, 只要把课前导入永远当作新学习不断发生的源头来做。那么, 讲求艺术和思想, 就成为导入语的内在灵魂。由此看来, 更新导入语的观念, 就显得犹为重要。

上一篇:摄像要点下一篇:社会保障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