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

2024-11-06

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 篇1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环,针对不同学科设计的课堂导入也有所不同,指望通过一个固定的模式复制是绝不可行的。一堂成功的课与成功的导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万事开头难,而导入恰恰是课前的铺垫,是开启知识海洋的海岸前线。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文将对课堂导入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对语文的重要性

(一)形象的导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形象性的导入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导入新课时,老师通过多种媒体的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幻灯、图像、模型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仅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生动地感知, 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

(二)新奇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赞科夫也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 越能吸引人。

(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四)有针对性的导入能够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如果课堂教学导入时,老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流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思考

一堂优质课离不开成功的导入,针对不同学科精心设计相适应的导入是成功的起点。语文导入工作下足功夫,体现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刺激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学习探索创新。

(一)教学语言活泼幽默

如何将设计的导入情景实现,与教学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前面说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那么教师就要有相应的演技。教师在自我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教学语言,例如诗歌朗诵, 说故事等。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导入设计的故事情景具有很好的烘托效应。通过锻炼获得感动、情趣、诙谐也可以点燃课堂气氛。幽默课堂、活泼课堂是需要教师用心,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要想过导入这一关,教学语言的苦功夫必须要下的。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虽然这一点与课堂教学本身无关,但是作为新课改进程中成长的教师,眼光应该放远,不能只是就课堂而论课堂。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一方面是教师深入学生心中,目的是形成影响力,方便组织教学,学生适应习惯教师教学风格,积极情感投入;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兴趣特点与基础能力,这对教师备课有重要支撑作用, 使课堂具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如果忽略了学生因素,导入就无从谈起,出现“满堂灌”“独角戏”的尴尬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三)教姿教态生动形象

一堂好课离不开学生的热情投入,教师的教态不可忽视。这里要指出的是,教态自然,体面与热情奔放不是矛盾的。以古代的私塾先生为模版套用在新课堂上无疑是自找麻烦,建议从事教学工作中,以阳光正面的形象激发学生。想让信息技术教学达到既要让学生动手又要让学生动脑,教师就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带动学生积极投入情感。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教师本身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四)课堂导入的一些具体方法

课堂导入方法丰富多样,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和“课情”加以具体应用。以下是几点主要的导入方法。

1. 看图导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提问导入。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 , 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 , 直接提出问题 , 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

3. 故事导入。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 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 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三、结语

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一门表演艺术,导入相当于演出的序幕。教师如果仅仅只有教案上的设计规划,而没有自身修养上的提高, 也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说,上一堂好课需要诸多因素的支持。因此,改善课堂导入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 篇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各科学习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语文学习难,学好语文难,教好语文难上加难的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任务有条不紊的开展,从而达到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是课下与上课的分割点,如何快速地把学生从轻松的休闲状态全身心地集中到学习中来,把学生尽快带入学习的佳境,非同寻常,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如同奠基石,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自然、生动、活泼。小学语文导入教学对于缺乏自主学习的小学生而言尤为关键,综上,浅谈一下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的导入方法。

一、播放音乐,引出课文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通过乐曲中音调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之中大多都喜欢唱歌、跳舞、听音乐,授课伊始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臵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大大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在消除紧张、胆怯的心理的前提下,表现欲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了。可见,精心挑选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乐曲作为导入环节,完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上阵。

如教学《长城》一文时,我先播放了《长城长》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有的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于是我顺势问道:这是要表现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长城长‛、‚修建长城的不容易‛、‚赞美劳动人民‛.......适时引导‚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也是我们即将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去感受那雄伟壮观的伟大奇迹吧!‛音乐导入如同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大门。

二、巧设谜语,走近课文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开始入学时的新鲜感退去,他们就会很快就会失去探究兴趣。在小学生中绝大多数很爱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致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一上课就给他们展示谜语,巧设悬念引起其注意,学生爱追根求源,使其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和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拓展了思维跨度,从而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再者谜语内容简单,读来琅琅上口,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入手,先出示了两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打蔬菜和水果)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一下子点燃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我话锋一转导入‚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可厉害了。(出示插图)哪些同学看见过爬山虎?它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要是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爬山虎,你会介绍爬山虎的什么部分呢?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进入‚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臵悬念,揭示课文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有疑问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并想方设法去弄懂问题,想方设法去探究问题的本质、真正地去揭开问题的神秘面纱,学习才会有成效。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在低龄孩子身上则表现得更为彻底,他们会对人物命运的最后结局或文本故事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一种十分关切的注意,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特点去导入新课,即上课伊始便设臵一些悬念的问题,自然顺利地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悬念运用得好,他们就会一直追随教师的引导专注地学习课文,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时,我从介绍太空知识为起点,‚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有着‘上天’的梦想,而今,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上天’不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2003年10月,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这美丽的太空中活了二十多个小时。太空生活很有趣,那么人喝水、吃饭、睡觉是怎样完成的呢?(就题质疑)那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太空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太空生活会这么有趣?(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到。‛这种悬念的诱惑,驱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随即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悬念要从学生实际和课本教材出发,如果故弄玄虚的话,那样就会失去了设臵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迷糊,不知老师所说为何事。

四、激情渲染,导出课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皆为有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舍得感情投入,如果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就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要知道教师的感情是课堂教学的纽带,它既犹如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又犹如诗人大发的诗性。师生的情感是始终融入文本教材的,当教师对教材、学生了解的一清二楚时,灵感产生了,情绪激动了,这样就能焕发出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气氛,教学成效自然达到最佳状态。激情渲染是在导出新课时,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例进行直接的描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老师情感的带领下,学生的内心受到深深的感动,心灵感到强烈地震撼,精神得以新的凝练与升华。学生的感情之花在课堂上绽放,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张扬。可见,学生的状态正是来自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来源于老师激情的点燃,来自老师积极的鼓舞。这样,学生的信心被一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的燃烧,学生的激情被一点点点燃,课堂的温度在一点点提升,以至于沸腾。使文章的‚心‛、学生的‚心‛,教师‚心‛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上课初便和学生一起回忆关于送别老朋友的诗句,并用深情的语调有感情地背诵,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诗句。学生头脑中即刻形成送别时的生动画面、忧伤场景,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随即导入:‚大家一起来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新诗是要表达什么?是否和这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种导入方式可以使学生从纷繁的思绪中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新知识中来,竭尽全力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同时它还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学习目标。特别要注意的是激情导入的设计必须和新课融为一体,但作为一堂新课的序幕要精炼简洁,以免喧宾夺主。

五、讲述故事,拓展文本 故事导入法指教师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讲述了一个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小故事(例如名人轶事、寓言、典故等)或生活实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类导入法一般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教学,还有口语交际教学。

如在一次口语交际授课时,由于所教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我根据他们喜欢大自然的特点,在春暖花开之时,我安排了他们放学后写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课堂上我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孩子和鸟的故事》。我发现孩子们都听得入了神,他们专心极了,完全融入于故事之中。于是我因势利导启发孩子们讲放学以后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孩子们群情激昂,讲了许多出色感人的小故事,如:《偷吃奶奶贡桌上的苹果》、《给奶奶买药》、《给小兔子采菜》、《骑羊》、《种花》、《捕鱼》......他们都讲得很生动很出色,特别是讲《给小兔子采菜》的那个孩子,他讲道:‚小兔最爱吃苦麻子和蒲公英两种野菜,苦麻子白地最多,蒲公英路边最多。妈妈告诉我苦麻子非常苦,我不信用嘴尝了尝,苦得我直打颤。‛老师适当点评,‚苦麻子叶和茎是苦的,但它开一种淡黄色的小花儿是香的,况且她是你小白兔最爱吃的食物,因此说,苦麻子苦了自己,香了别人。‛一个小故事,一次有新意的导入,引出孩子们这些出乎意料精彩的讲述。教师适当点评,孩子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不仅乐说、善说,而且很自然地有许多成型的东西,为课堂所用。

六、对话交流,导入课文

这一方法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通过精心设计结构、认真构想好语言,充分安排好自己的问话,猜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答,尽可能使得学生的想法、答法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这样师问,生答;生问,师答,衔接紧凑,有来有往,很容易激发学生感受,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当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当他们的提问被认可,并从我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时,我发现学生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更加轻松、和谐。

比如在一次口语课上,我课前让学生画出喜欢的图画。我记得一个学生画了一棵大树。我问他为什么画树,他说:‚因为这几天风很大,风沙很多,妈妈告诉我,因为人类乱砍乱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大自然开始惩罚我们人类。我画树,希望人们不要再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平衡。‛我随机点评,你说的非常好。因为我国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沙漠。由于绿色植被过分的采伐和利用,造成森林减少,沙漠扩大。水土流失严重使我们这个地区扬沙和沙尘暴的天气增多。现在我国已经强令退耕还林,保护自然,那么我们作为小学生又该怎样做呢,孩子们纷纷说植树造林保护自然。这样的导入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学生在消除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新知,在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七、游戏活动,闯入课文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而创设良好和谐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想象活跃,思维敏捷,表现欲增强。巧用游戏,使他们‚乐学‛。巧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爱表现、模仿能力强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另外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服输的学习劲头。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安排好游戏的各个环节。游戏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组织好课堂纪律,不能一盘散沙,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现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把你们认为最亲近。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我找了四个同学,四个同学,同时写了自己母亲的名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一一回答,母亲是最亲,最近最疼爱她们的人。我又随机问到,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孩子们纷纷说关心他们。疼爱他们帮助他们。于是我出示爱迪生挂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这就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根据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医生救助病危母亲生命的故事。虽然这篇文章是让学生理解。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聪明可爱,爱动手爱动脑的故事。但将亲情教育渗透文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对他们亲情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使得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事半而功倍。

八、复习导入,牵出课文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样的导入形式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篇3

一、以猜谜语入文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有趣的谜语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在猜谜语游戏中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这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啥够不到?因它在天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以多媒体动画入文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中,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讲故事入文

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语文课文,常常话出有因,语中有典。故上新课时,以故事为突破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把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既能增添课文的情趣,又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让其懂得了乌龟很努力,不怕失败,最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小兔太得意,最后失败的道理。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趁热打铁,引出《蘑菇该奖给谁》并提问: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读、思、议,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强,学习氛围浓,好的课堂导入,完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四、以设疑入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如:笔者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第二课时时,师: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各是什么结果?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小黑兔真了不起,蘑菇该奖给它吧!可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自觉地对兔妈妈的做法产生了疑问,激发了学生想探究下文的欲望。当然,设疑式导语的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疑,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课文插图入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配有插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作为入文的教学手段,就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做法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让学生把图面用口头语言讲述出来。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学生极为熟悉,都争相发言,互相补充,之后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带进课文,这种领悟是自悟自得,效果特佳。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草原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看图再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雀跃,兴趣盎然,尤其是对图中人物、动物描述得十分生动形象,到了一定的火候,教师适时地带领学生步入课文。笔者借助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这样的导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了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一起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快乐。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课堂导入真正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篇4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教师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动作等手段营造一种意境, 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的一种方法。情境导入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六年级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 (饱含深情)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人的工作和生活, 去感受他的伟大人格。他, 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结合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为学生做声情并茂的介绍) 。通过这些图片及对周总理的了解, 同学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总理的生活真是太简朴了。

生:晚年总理的病已经很重, 但是他仍然拖着病重的身体日夜操劳, 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生:总理处理国家大事的办公室太简陋了!

师:周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总理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3个小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夜的工作》。

在这一导入中, 将图片、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话语相结合, 将学生引入周总理工作、生活的情境中, 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释题质疑导入

释题质疑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产生疑问,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质疑思考, 并带着疑问研读文本的一种导入方式。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入手,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

(1) 抓住课题的关键词思考

抓住题目中的一字一词不断追问, 学生心中有疑, 就会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 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题, 体会一下你会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为什么? (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题。)

生: (非常自信) 我会把重音放在“百年”上, 因为它强调时间的久远。 (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与他的观点不同, 我在读的时候, 会把“美丽”一词重读。 (朗读课题)

师 (不失时机地追问) :你为什么抓住这个词?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 世上很多东西是可以跨越百年的, 但一个人的美丽怎么可以呢?除非她吃了长生不老药…… (他的话马上被其他同学打断了。)

生: (激动地反诘) 本文的美丽难道单指外貌美吗?它应该还有精神上的美丽。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潜心读文, 努力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并直奔主题。

(2) 抓住课题的形式特点思考

很多课题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蕴涵一定的哲理。例如, 《生命生命》一课, 抓住课题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命生命》,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老师想问, 你们为什么读课题时自然地停顿了一下?

生:因为题目中两个“生命”之间有空隙。

师:今天, 老师和大家再次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课文, 去聆听作者对生命的呼唤, 去体会这课题间留空的深刻内涵。

此课例通过课题中两个“生命”之间的空隙,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领悟课题间留白的深刻内涵。

(3) 抓住人物的关系思考

有些课题体现出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关系展开思考, 可以更好地理清课文中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教学《将相和》第二课时, 我这样导入:

师: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同学们回忆, 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围绕他俩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生:题目中的“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生: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是“渑池之会”, 第三个是“负荆请罪”。

师: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为何放在了一起, 想要说明什么呢?请大家从课题中找找答案。

生:课文是讲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事。

师:廉颇和蔺相如如何和好, 他们以前关系怎样?

生:他们好像有矛盾了。

师:他们不是好像有矛盾了, 是确实有矛盾了。是什么矛盾呢?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三个故事, 找到描写他们确实闹了点矛盾的语段……

释题质疑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疑思, 触发学生的情思, 开发学生的智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失为一种教学导入的良策。

另外,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把学生引向新知识的学习, 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 或冗长拖沓、哗众取宠。

摘要:合理的课堂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顺利展开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进行好的课堂导入,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技巧策略, 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 篇5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的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导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99-01

一、引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美的乐曲讲究好的“引子”,好的文章讲究精彩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第一时间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快速引入课堂正轨,向他们展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成功的语文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技巧性。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导入的技巧作去下分析。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牵动学生的思绪,使其产生疑问激发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趣味性。趣味性是课堂导入的最基本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教学,不管是引入环节还是其他环节,都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不能脱离所要说明的问题,引入要为整堂课所教的内容服务。

3、有效性。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课堂的引入必须围绕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引入需要回归到课堂的教学。

三、课堂导入的技巧分析

1、直接导入。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它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字字珠玑,篇篇佳妙,不仅文质兼美,且文题高妙,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功,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我们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开门见山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

2、意境导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高度统一而形成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写作阅读都要达到的极致。在教学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

3、情感导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4、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法。“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有些课程逻辑性强,前面已学的知识是后面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导入新课,首先必须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由于是复习,学生对复习的材料往往兴趣不大,但教师可以变换复习的形式,或通过讲评作业,或通过提问。关键的是,要在复习中自然地引出新课的内容。

5、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新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它在一节课当中所占据的时间不是很长,可是意义重大。有效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 篇7

一、设置悬念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爱追问“为什么”,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就可向学生提出富有悬念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进入对课文新知进行探索的状态。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老师为你们出个谜语,你们猜猜是什么?形似蜥蜴爬得快,粘在墙上格外怪。打一动物。”“是壁虎!”“真聪明,你们都见过壁虎吧,有没有观察过它的尾巴?”“见过,它的尾巴细细的、长长的。”“没错,但是有这样一只小壁虎,它的尾巴断了,于是到处向别人借尾巴,那么它的尾巴到底是怎么断的?它都向谁借尾巴了?最后有没有借到?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一开始向学生提出悬念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音乐作为一门诉诸人类听觉的艺术,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能触发听者情感、丰富听者想象、带给听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可在导入环节引入与课文情感表达类似的背景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凡卡》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播放了具有哀婉悲凉旋律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然后,在这首旋律的烘托下,我向学生描述了本篇课文所描写的凡卡的悲惨命运,然后,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于是,学生在这种情感氛围的带动下,迅速开始阅读课文,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研究各种导入策略,并依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文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广大教师应对此环节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悬念性问题,背景音乐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 篇8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此基础上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也是如此。有了有效的新课导入, 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 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究竟如何导入新课呢?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导入环节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活动参与意识。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小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通过看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进行新课导入, 这样容易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感情,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第32课《渔夫的故事》时,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够理清课文脉络, 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在此基础上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以及渔夫的智慧, 我在新课导入时这样设计:大家请看课文插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提出三个问题后, 学生们都在认真看图, 然后我说:“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再如, 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秋天葡萄熟了的一组图片, 并配以泛读:秋到葡萄沟, 珠宝满沟流, 亭亭座座珍珠塔, 层层叠叠翡翠楼……尝一颗葡萄心甜透。这样的新课导入, 学生们看得直观, 听得认真, 能够融入葡萄成熟时的那种甜美、丰收的景象, 感觉新鲜有趣, 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

二、情境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过程中,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 以及教学内容尝试情境导入法。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第31课《普罗米修斯》时, 为了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火”的知识 (起源、用途……) , 然后在新课导入中,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总是与火打交道, 对它也都非常熟悉了, 那么, 我问问大家, 谁能说出火的用处? (比如:火能烧熟食物, 火能驱赶野兽, 火能照亮夜空, 火能……) ”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然后进行明确。总之, 火, 是光明的使者;火, 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 有普罗米修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今天, 我们就来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板书课题)

这样的新课导入, 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 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融入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高效教学。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都比较爱听故事。那么,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利用故事来进行导入, 这样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 实践故事导入时, 一定要注意故事与课堂学习间的联系, 这样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渡到课文学习中来, 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如,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第30课的《文成公主进藏》时, 我课前通过网络充分备课, 把这一课转化成一个故事, 并以此来实现新课导入:唐朝时, 有一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文成公主”) , 她非常漂亮, 她对于西藏和当时的中国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分钟的故事导入, 我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单地讲述故事, 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文成公主的功绩, 受到民族团结的相关教育, 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学生们听得认真,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 高效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再如,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在新课导入环节, 我先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个寒冷的大年夜里, 当人们都和家人朋友围坐在火炉旁开心的吃东西、看电视时, 街上却有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卖火柴……第二天, 可怜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里了。”悲惨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结论

总之,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法,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提升课堂参与意识和教学效果。

摘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 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新课导入环节,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起学生质疑, 启迪学生的思维等,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9

一、利用旧知导入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 是教师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从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顺势过渡, 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既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举多得, 极有实用价值。

二、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经常会问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个有趣的问题, 设置悬念引起注意,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以求解开疑团。如教学《大海的歌》时,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 你们看过海吗?”很多学生说:“看过。”“那么你们认为大海会唱歌吗?”“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老师说, 大海会唱歌。”话音刚落, 学生就议论开了, 满脸不信的表情, “怎么可能, 大海怎么会唱歌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 想知道大海为什么会唱歌吗?它又是怎么唱歌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知识。

三、揭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 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教师如果能从题目入手, 进行分析解读, 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对重难点知识有所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中运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师说:“同学们, 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讲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 它找到了一块肉, 非常高兴, 嘴里叼着肉站在树上。这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 它很馋, 想得到这块肉, 于是, 它就使用计谋骗了乌鸦。你想知道狡猾的狐狸是怎么骗了乌鸦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揭示主题,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开始新课的学习。

四、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比如《鲸》这课是一篇说明文, 比较枯燥, 学生不愿意学习, 或者根本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鱼类舞蹈大赛, 欢迎所有的鱼类来参与。小鲸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 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舞跳得很好, 肯定能拿冠军。于是, 它兴高采烈地来到比赛现场, 跃跃欲试地去报名, 结果却被挡在了门外。“为什么我不能参加比赛?”“因为你不是鱼类。”“我不是鱼类?我生活在水里, 从不上岸, 怎么不是鱼类呢?”小鲸觉得非常委屈, 哭着回家找妈妈去了。如果你是小鲸, 你会怎么问妈妈?小鲸的妈妈会怎样安慰它呢?它真的不是鱼类吗?在这样的情境建构中, 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会高涨起来, 会非常投入地进行学习。

五、故事诱导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正!处在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候, 他们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 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教师就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课文:“从前, 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 疼爱她的奶奶和妈妈都不在人世了, 她每天都要去卖火柴, 就是大年夜也是如此。大年夜的晚上, 家家户户都是欢声笑语, 只有她走在空荡荡的街上, 没人买她的火柴, 她还不能回家, 天好冷, 她好饿、好冷、好孤单……”用这样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就把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出来, 使得学生牵挂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 自然而然地就能全情投入,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 是激发人体情感的催化剂, 用音乐导入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找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 引入新课学习, 从而可以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教学《二泉映月》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二泉映月》的乐曲, 优美的旋律一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 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教师可以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放给学生听。听着优美的歌曲, 学生的情绪非常饱满。教师再导入新课时, 学生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学生一般对哲理性比较强的名言警句有很浓厚的兴趣, 所以, 教师可以用名言警句来进行课堂导入, 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学习《晨读》时, 教师可以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入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认真学习。

八、猜谜激趣法

给小学生猜谜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思考, 自然而然地投身学习。比如, 在教学语文第三册《看雪》这课时, 教师可以引用关于雪的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 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在猜出答案后, 教师还可以展示很多美丽的雪景。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轻松愉悦, 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0

一、情境导入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 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 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 教师先要动情。教师在上课前依据要讲的内容, 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表情形成一个情境, 一个氛围,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以真实的环境把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景中去, 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我播放着乐曲。在舒缓的乐曲中, 我说:“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四五百年前, 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 有一条小河, 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 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的静而优雅, 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来也奇怪, 不久, 榕树生长起来, 枝繁叶茂, 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 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 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 万千灵鸟鸣声呼唤, 凌空翱翔, 形成南国一个奇观——鸟的天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 体会鸟的天堂的静美, 感受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设疑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导入布疑能极大地诱发他们的这种天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去探究去思考。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 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 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 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92年的年度新闻人物是邓小平, 因为他发表的“南巡讲话”, 开创了中国新纪元。1998年, 它评选出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 令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知道是谁吗?

(点击课件, 出示旋转的地球, 生:“地球地球!”)

以前都是评选人, 现在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为什么不选它?《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答案就看看《只有一个地球》吧 (板书课题) 。

设疑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驱动了学生内在求知动力, 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 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了, 思维活跃了, 加快了教学节奏,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故事引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够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适当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等, 让学生思维活跃,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 美的陶冶。

例如, 《再见了, 亲人》中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 一声声催人泪下的告别话, 简直是一曲中朝人民深情厚谊的颂歌, 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导入课文时, 教师用舒缓缠绵的语调简介稳重的故事, 把学生带进作者所构筑的感情世界中。

运用故事导入,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四、影像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 影像也来越多地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认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 喜欢看吗?

生 (齐) :喜欢。

(播放无配音的《小壁虎借尾巴》动画片)

师:好看吗?

生 (齐) :好看!

师:是好看, 但好像缺了什么似的。

生:动画片里的动物都没有说话。

师:那大家有信心给他们配上音么?

生 (齐) :有!

师:老师很高兴, 但要配好音, 就必须先读好剧本, 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 (板书课题)

采用直观影像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五、揭题引入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 可见理解了题目, 也就抓住了中心, 为此, 在备课时, 教师要从弄清题意、审清文章体裁、理清文章脉络入手,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揭题方法及教学导入环节。

如在教学《丰碑》一文时, 我就直接揭示课题, 直入文本。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丰碑》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碑”, 想想它是用什么做成的?是什么意思?

生:碑一般是石头做成的, 石上刻着文字, 作为纪念物或标记, 也用以刻文告。

师:唐朝最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他戎马一生, 骑过八匹马, 都是非常好的战马, 他去世以后, 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马, 按原来八匹马的样子一一刻在八块石碑上, 叫“八骏碑”。“碑”有记载功能, 有纪念意义。那么“碑”字前再加上“丰”字, 又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的石碑, 比喻不朽的杰作, 伟大的功业。

师:课文中“丰碑”是指什么?

生: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

师:那么, 这样一个被大雪覆盖的身体又怎么可以称为丰碑呢?

教师通过对课题的剖析, 把课题与文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又如, 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 可从题眼“壮”字切入,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 而用“壮士”?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

这样的导入既抓住了题眼, 也抓住了中心, 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来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音乐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11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堂重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以本为本,及时复习旧知并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尤为重要。例如,我在教学《春雨》时,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提问:“哪位小诗人愿意为大家吟一吟上学期所学的小诗?”如此一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吟诗,他们个个深情款款,无比投入,整个课堂俨然一个诗会。抓住这个契机,我再次提问:“谁能介绍一下这些小诗的作者?”经过质疑思考,学生们得出了诗人均是唐代的结论,此时,我便以一句“今天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们再次走进唐代,认识一位新的诗人朋友”成功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在对古诗的热爱以及对唐代诗人的向往的牵引下,学生热情饱满地学会了杜甫的《春雨》,同时又对唐代诗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设疑引趣”导入法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为互动高效的课堂搭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如教《会走路的树》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见过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答:“高大的、站在公园里的、结满果子的……”师:“有一棵树跟小朋友们说的都不同,它会走路,你们说奇怪吗?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走路么?快走进课本认識这位会走路的小树朋友吧!”这段富有童趣的谈话式导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悬念设计”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时巧妙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追求、探索知识的动力。如教《开天辟地》一课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世纪传说。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此后才有了人类。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创造了人类。盘古被誉为‘开天辟地的神,那么在神话传说中,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创造出世界的呢?希望大家能从今天的课文中找到答案。”悬念的设置,首先将学生带入了故事情境中,而由悬念带来的疑惑推动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锁定,学习思维得到扩散。

四、“情境创设”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读来让人感受到美,体会到文章蕴含的美感。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为了让学生对大海更加憧憬,讲课伊始,我播放一段大海的视频,帮助学生领略大海的无穷魅力。视频播放时,我配乐解读:“透过云的缝隙遥望大海,还是蓝的,天也是蓝的,仿佛海与天融为一体了。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夕阳西下,随着夕阳光芒的渐渐收敛,海面也渐渐平静下来,我想它是睡着了吧。”孩子们深深地被大海吸引住了,他们投入地看着、听着,仿佛真的来到了大海边。这时,我再抓住时机点题:“烟台的海是不是也这般美丽呢?快跟着老师一起去游览吧!”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烟台的大海中,不知不觉,他们已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

五、“谜语猜测”导入法

将谜语突破性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在教学《蚕姑娘》时,可以出示这样一则谜语:一个姑娘,实在荒唐;造间房子,不留门窗。(打一小动物)。在活跃的思维下,学生很快猜出了谜底:蚕。这时,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这个谜面来介绍一下有关蚕的知识,学生踊跃发言,谈到了蚕吐丝结茧的本领。师点题:“蚕究竟是怎样吐丝结茧的呢?让我们跟着蚕姑娘一起去学习学习吧!”简短的一则谜语,实际上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目标,又从谜面中获得了有关蚕的知识,同时学生有言可发,品尝到了学习的喜悦和成功感。

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均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高效。我们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规律和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色,创设出灵活、新颖、有效的导入方法,将导入环节——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恰到好处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敲打出最和谐、欢快的乐章。

试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篇12

一、导入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书籍和他们的教学案例, 我从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 从“小事”入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断, 或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 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在课前导入这个细节中, 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 像巨大的磁石, 使学生倍受吸引, 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 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用语策略

课堂导入技能是指授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及手段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的教学行为。课堂导入多用于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或者教学重、难点的铺垫,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当受到重视。

俗话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如同拉开的大幕, 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 犹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 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导入语的运用。

1. 沟通

导入语的“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沟通。“亲其师, 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匆匆开讲, 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或提示, 架设信任、理解的桥梁。二是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师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用简明扼要的讲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或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介绍, 然后解题明旨, 进入新课的教学。

2. 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学习兴趣, 就会产生求知的“内驱力”, 获得学习上的自觉性, 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3. 布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同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语调从容不迫, 语势异峰突起, 一个强调性的重音、一个回味性的停顿, 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4. 激情

即激发情感。一上课, 教师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 把学生很快带入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与氛围中去,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获取知识。

三、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进而引进新知识, 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旧的知识, 进而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运用这个导入法时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从旧的知识里得出新的结论, 从新的知识中去寻找和追溯旧的知识, 新旧结合启发学生。此导入法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 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提问式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然后因势利导, 自然地进入新课, 这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导入法”就是以问题为一条引线,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 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 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 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 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 要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 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 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 如讲完故事, 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 效果最好。

3. 设置悬念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人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学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理解、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上《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时, 我告诉孩子们关于小皮匠和诸葛亮有这样的一句话——“三个小皮匠, 赛过诸葛亮。”读了这句话学生会想三个普普通通的小皮匠是怎样赛过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呢?小皮匠和诸葛亮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上一篇:电视剧《蜗居》下一篇:熵权-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