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蜗居》

2024-11-06

电视剧《蜗居》(精选10篇)

电视剧《蜗居》 篇1

我国许多电视台于2009 年11 月16 日开始同步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蜗居》掀起了一轮收视狂潮。这部36 集的电视连续剧虽然因为某些原因停播一段时间, 但是续播并没有受到影响。时隔很长时间之后, 这部电视剧仍然在热搜的排行榜占据着一席之地。“蜗居”一词迅速成为人们口中的流行词语, 也成为了百度等搜索网站的热门词语。从这些我们能够看出, 蜗居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实在是不可以低估。当然, 一部如此火的电视剧也难免在受到大家关注的同时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但是, 争议往往意味着这部电视剧很受大众关注。

一、《蜗居》备受关注的原因

《蜗居》是一篇由我国著名作家六六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我国备受关注的住房问题展开的故事, 故事中交叉讲述了几对都市青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蜗居》这部电视剧真实反映了当时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急速上升的房价, 以及当时社会上备受关注的小三问题和腐败问题。它能在众多电视剧中走红, 主要原因如下。

( 一) 以反映客观现实为依据。在观众的心中, 大众媒介是舆论的权威, 立场比较客观, 因此, 大众媒介反映的故事应该以现实为依据。《蜗居》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现实, 真实, 所以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长久以来充斥着荧幕的那些古装戏说的帝王、武侠以及俊男靓女爱情的风花雪月等媚俗剧相比, 《蜗居》在选材上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剖析”。这部电视剧的核心——房价问题, 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中国为什么一直注重结婚买房子这件事情, 因为, 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是一个栖息的地方, 是一个“家”, 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就像《蜗居》中主角海萍在电视剧的第六集中说, 现在楼房的豪华, 精装修, 全进口和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她所要的是一个家, 这个家不需要那么豪华, 不需要那么漂亮, 它只要交通便利, 附近有学校, 菜市场, 医院就足够了。与此可以看出来, 房子的意义是根据不同的人, 不同的观念而变化的。房子这个绝大多数人都关心的问题, 在《蜗居》中成为都市青年所终身奋斗的目标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这使得观众似乎从《蜗居》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影子。

( 二) 《蜗居》中吸引观众的大量黑色幽默。随着社会的发展, 好像越是高雅的文化越来越没有市场, 而这些通俗的草根文化越来越符合大众的口味, 成为大众传媒中的流行。《蜗居》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 “蜗居”这个词语迅速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常用词, 惯用语。不仅如此, 《蜗居》中的其他词语、台词也变成了热搜词。比如宋思明的“钱能办到的事, 都不算是事”, 以及郭海藻的“人情债, 我肉偿”。这些通俗的台词, 口语突出了人物性格, 传达了人物情绪。剧中黑色幽默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电视剧的趣味性, 能够使观众哈哈一笑, 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电视剧里的有些情节有些讽刺和嘲讽的意味, 例如, 郭海藻在宾馆对宋思明说“别搞得我的职业跟二奶似的”, 她说得郑重其事, 但是仔细想想, 她不就是宋思明的二奶吗? 这种没有自知之明不就是一种自我嘲讽吗?

《蜗居》以现实生活为剧中的主要内容, 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剧中台词幽默风趣, 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因此, 它能够在众多的电视剧中一炮走红, 成为电视剧中的经典。“在剥离情感戏的外衣之后, 《蜗居》所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一部具有着严肃的态度和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蜗居》所辐射的大众文化时期的电视剧

《蜗居》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也是一种符号, 所以相互之间传达着信息和意义。“符号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用以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符号, 即所有符号系统。”在电视剧《蜗居》中, 贯穿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郭海萍和丈夫一家为了买房子省吃俭用, 拼死拼活, 努力奋斗。另一条线索是郭海藻与小贝甜美爱情生活因为宋思明的到来而变得复杂纷乱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齐头并进, 交叉进行, 在这两条线索的推动下, 剧中把爱情、官场、生活联系起来,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传播学中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 作为媒介的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都可以传播和传递信息和符号。“信息是关于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明确和具体的说明, 但是大众媒介, 包括使得那些会话得到实现的符号, 却没有这个作用和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蜗居”这个名字应该包含了多层含义, 首先, “蜗居”的含义应该是具体的一个房子, 一个家, 像郭海萍一家这样为房子甘愿当一辈子房奴,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这层含义使得电视剧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建立了相互对应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房奴”写到了电视剧中, 这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影子, 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蜗居”的第二层含义, 是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都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比如, 剧中的主角郭海萍, 她从小城市考到大城市的名牌大学, 大学毕业后努力奋斗, 省吃俭用, 拼死拼活就为了能在城市里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 她本身是有着较高的思想追求。她对于郭海藻和宋思明的暧昧关系本身是持有反对态度, 她也劝过海藻要离开宋思明。但是, 当看到宋思明的权利和他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后她也不再反对, 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这就说明, 郭海萍这个人物性格本身是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在电视剧的结尾, 她虽然拥有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房子, 但是海藻却流产了, 坐在了轮椅上。海藻的悲剧和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她能阻止海藻的行为, 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悲剧。像郭海萍这样的人物每天行尸走肉, 并不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么, 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 有多少像郭海萍这样的人失去了方向。在这个现实社会里,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心灵的房子, 来安慰我们已经遍体鳞伤和疲惫不堪的心。很多电视剧都有正反不同的影响, 《蜗居》也不例外。《蜗居》在播出后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三、《蜗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大众媒介在一般公众的心中应该是社会舆论的权威, 立场比较客观, 所以,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和信息都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电视剧等大众传播媒介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遵守法律法规, 传播正能量, 引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蜗居》中引用了许多的黑色幽默和伦理段子, 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趣味性, 但是还是引起了消极的不良影响。“转喻指的主要是一个词能够以一种破除老套等方式方法, 用到另一个目标或者动作上”。

当对观众进行问卷调查时, 80% 的女生喜欢宋思明。宋思明在剧中成熟典雅, 风度翩翩, 具有迷人的成熟男性的魅力, 在他那里, 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他还风趣低调, 聪明, 有责任感, 对自己喜欢的女人用情至深。宋思明的人物形象一经播出就成为了万千女性的梦中偶像。似乎他在剧中那个婚姻出轨, 贪污腐败的官员形象被大家忘记。演员张嘉译也因为出演《蜗居》中宋思明这一角色而成为许多青年女性的偶像。《蜗居》这部电视剧无疑把宋思明这个形象完美化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蔑视婚姻出轨现象, 一个男人在有妻子有孩子的时候出去和其他女人鬼混是没有责任感的。然而, 在《蜗居》中宋思明却显得没有那么可恶, 他的行为没有让观众觉得可耻。因此, 电视剧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 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计的不良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

《蜗居》在播出之后, 许多黑色幽默的台词也成为人们的口语, 但是家长认为这样毫不遮掩的关于性方面的表现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 如此直白的表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 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剧中的宋思明会让他们觉得钱是万能的, 小贝和海藻的爱情会让他们感觉细节能打败爱情。所以, 大众媒介在传递信息时应当适时, 适度。在体现电视剧的剧作效果的同时, 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本文简要分析了电视剧《蜗居》备受关注的原因, 产生的影响及其所辐射的大众文化时代电视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大众传播媒介必须符合现实生活, 体现现实生活才能获得成功。而大众传播媒介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考虑有可能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 媒介组织必须考虑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个人及其社会的影响, 避免庸俗的传播内容, 在优质和积极向上的传播过程中去营造一个和谐, 完整, 健康幸福的媒介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 大众文化在新的时代借助新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发展起来。电视剧作为一种比较受观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文化造成了一定影响。大众文化需要借助各种力量尤其是大众媒介得以发展和进步, 从而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各种影响。传播媒介尤其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介的发展会推动信息的传递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媒体对于社会和个人既是积极的, 也是消极的, 大众媒介带来的有些信息元素中包含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了传播的标准。《蜗居》这部电视剧引发了我们对于电视剧所表现和影响的大众文化的思考, 也引发了我们对新时期电视剧特征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蜗居》,大众媒介,影响力,社会责任

电视剧《蜗居》 篇2

人们为了自己不同的目的,盲目的去做了很多错事,以为谁也不知道,其实最后还是被别人知道了。

看着他们为了买房子而到处拼命赚钱,衣服也不敢买,好吃的、肉也不敢吃,吃泡面的日子也不在少数,就为了买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

海藻是里面的一个女主角,本来有很爱自己的男朋友,对她很好,什么都依着她,给她做好吃的,特别疼她,爱她,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对于一个爱自己的人,就容易忽略掉,平时对她说的:“我爱你”,总觉得是应当的,可是当她爱上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时,她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了,并且献出了自己,而且有些失控了对于这个成熟男人,在无助时求救于他,他什么都可以满足,真的,人在钱的面前就变得脆弱了,在几次之后,他们的关系就变得暧昧了,而海藻一直觉得她的男朋友不会知道的,可是事情总是有个公平之分的,后来终于有一次被她男朋友撞了个正着,看到了他们俩,然后就痛苦的跑开了,那一夜,小贝(海藻男朋友)很痛的哭了很久,很久,还淋着雨,后来就感冒。

第二天回来了,就病倒了,昏迷中躺在床上还说着“海藻,我爱你”,海藻难过的哭了,心里很惭愧!可是,就算这样,小贝后来还是原谅了她,可是毕竟心里受伤了,一时无法彻底原谅,所以就像摔碎的玻璃,就算粘好了,也有裂痕,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需要慢慢再恢复,小贝不允许她再见那个人了,这是正常的,可是海藻心里应该还没有完全放下那个人,我感觉是。之后两个人就一直在冷战了,没什么话可说的。

我觉得后面肯定海藻还是没有和小贝在一起,可惜啊!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是蛮难过的,其实小贝这个男孩挺好的,对海藻那么好,就踏实的工作,没有哪个男的可以这样一直坚持下来,真的很难找!可是海藻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到,只是在她失去的那一刹那明白了,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珍惜这段感情,自己断送了。

人啊,有时候太盲目,有时候太冲动,觉得满足眼前的一切最重要,可是想想,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有时候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把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都淹没了,一切都扭曲了,这不是我想看到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告!~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断送了自己的幸福!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想明白了再做决定。

“蜗居”在宋朝 篇3

作为上接五代,下承元代的宋朝,住房问题已日趋紧张。宋朝鼎盛时期,开封首府的人口已过1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与日俱增的人口,给居住带来很大压力。此外,宋金交战以及天灾而导致大量难民南迁,也成了开封首府附近城市住房问题日趋紧张的重要原因。

民众的大量涌入,自然带动租赁市场的发展。于是很自然地,宋朝出现了如现代出租房或者旅馆式的住房,这种住房属于国家房产,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看管,在当时称为“店宅务”或者“楼店务”,是国家行政机关之一,州县一级的城市几乎都设有“店宅务”。“店宅务”收来的房租,除了供日常官员的工资和开销外,其他都要上缴到国库,由此可见,房租成了宋朝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宋朝时,在首府开封做官的官员,无论官大官小,大多数都是租房过日子。“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苏轼的弟弟苏洵一生是在出租房里度過的,因而才会徒生感慨。欧阳修的《闲居五咏》里有首《买宅》:“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东家欲迁去,余积尚可捐”,说的也是与苏洵差不多的状况。“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谨则住僧舍或僦居”,北宋宰相寇准为官四十年,也不由发出尚无住宅而四处租房借居的感慨,人称之为“无地起楼台”的宰相。这些状况的出现,除了与当时宋朝不能在首府建房的规定外,很大程度与住房紧缺有关。宋朝江休复《江邻几杂志》里的诗句:“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更是形象地道出当时人们租房的心理状态,颇有点现代人月月要为之缴纳房租的味道。

在雨雪或者瘟疫灾害频发时期,朝廷一般都会适时颁发一些减免房租的政令。英宗时期,皇帝下诏州县长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钱三日,岁勿过九日,著为令。”天降大雪,城民缴纳不起房租,皇帝能亲自下令减免房租,这实在是大快人心的大好事。只是虽然有减免房租政令的颁发,但其减免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因而宋朝的城市住房依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么看来,宋代人的租房生活和现代人的“蜗居”没两样,又或许今天的现实只是历史的翻版吧!

(摘自《钱江晚报》 图/辛克靖)

电视剧《蜗居》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篇4

一、思考一:对高额房价的思考

目前一般的二、三线大城市每平方米的平均房价达6, 000元以上, 中等城市也达到了3, 000至4, 000元的水平。事实上就一个中等城市而言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其价格的组成基本上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政府的税费 (含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三分之一是房屋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三分之一则是开发商的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各国为拉动经济发展常开的三驾马车。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口下降, 居民收入水平低且消费水平有限, 唯有通过投资拉动经济, 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上下游牵涉到许多行业的利益, 从这一角度看房价是很难降下来的, 更何况从长期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价总体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结合目前百姓的低收入水平, 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梳理高额房价的形成渠道, 规范定价, 稳定房价。

(一) 合理确定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我国消费税对应税消费品制定了不同产品的平均利润率, 这样有利于核定消费品的计税价格。房屋既然是一种商品,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也应该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利润率水平, 当该行业的盈利水平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政府应该出面调控, 使房价保持稳定水平。同时合理的利润水平也可规范开发商的定价, 以防漫天要价。

(二) 清理房地产行业的税费。

按产品的定价原理, 一种产品的价格组成包括成本、税金和利润, 房地产行业中的土地成本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多年来居高不下。构成价格组成要素的税金是指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 但企业所得税则不在其中。事实上在定价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已默默把企业所得税加入其中, 都作为花费的代价再考虑自己的纯所得, 这样无形中推高了房价。另外虽然建筑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方式, 但该行业转、分包现象非常严重, 无形中推高了房地产成本, 同时给房屋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政府有关部门在招投标中应该注重资质审查让那些真正资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公司承担更多的建设任务。

(三) 铲除附在房地产行业的毒瘤。

《蜗居》告诉我们一个项目在审批、征地、建造、验收各环节都有潜规则, 这种规则是见不得光的, 商人深谙舍不得羊套不住狼, 更懂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 这些都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 加大对房地产行业腐败现象的治理就成当务之急。

二、思考二:对消费信用的思考

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 次级贷款的对象是该国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 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 简称次级贷款者。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导致了大量人无法还贷, 银行收回房屋却因房价突然走低而卖不出高价, 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和美国的发展水平、美国百姓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相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的收入水平决定了百姓的承受能力, 勤俭节约的美德也决定了中国百姓的消费习惯与美国不同, 中国的百姓大多数人还是不习惯消费信用这种超前的消费理念。现在的事实是国人的低收入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不得不接受这种超前的消费理念, 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推波助澜, 不论你来自城乡、不论你有没有持续的偿还能力全部赶鸭子上阵。美国的次贷危机归根结底是信用危机, 而引发信用危机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的高低, 从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指数看我国近一两年来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却增长缓慢, 当中国的百姓还不起房贷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与美国一样的后果呢。因此从解决房价与收入的矛盾出发正视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 不断提高百姓收入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抑制物价过快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每月发布的统计公报看, 2008年至今我国的CPI指数屡创新高, 食品价格的上升成为推高CPI的主要原因, 表明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 持续的物价上涨会使百姓收入贬值必然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及其生产积极性, 居民举债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显著下降, 最终拖累宏观经济的增长。政府在加大力度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同时, 应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是职工收入水平与国民经济实现同步增长。

(二) 政府要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以满足低收入者的需要。

目前的事实是买不起房的人也租不起房, 市场上根本没有多少廉租房, 人们要租房全部租的是私人房产, 租金低则几百元、高则几千元, 付房租的钱都可付房贷了, 大多数人自然就产生了租房不如买房的想法。如果市场上有大量的廉租房供应, 私人买房炒房、囤房出租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抑制, 最终百姓受益。

(三) 大量建设经济适用房以满足中等收入者的需要。

经济适用房以其价格适中而受到大家普遍欢迎, 人们即使贷款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我国目前将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定位为特困户, 事实上真正的困难户连经济适用房都买不起, 错误的定位把更多的百姓推入市场, 人为造成了市场上房产的需求出现白炽化, 房产供不应求, 开发商有利可图, 谁不愿意投资呢。

三、思考三: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思考

《蜗居》中涉及到的官商结合、以权谋私, 莫不体现社会分配不公, 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导致了个人收入不均衡, 而且这种差距在逐渐加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按大行业划分看, 2009年, 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按细分行业看, 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93倍。通常, 行业划分越细, 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越大, 因为大行业内不同岗位间的工资收入也存在相当差距。按大行业标准, 2009年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为4.7倍, 而欧洲国家通常在3倍左右。另一方面, 从教育、医疗、旅游及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角度就可看出百姓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不同的收入面对的是支出上相同的收费水平, 又如何能体现相对公平, 而各地高低不同的房价相比这些似乎比较合理, 百姓也能接受。事实是在同一个地区由于客观的原因人们的收入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百姓无能为力的, 政府应该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

(一) 规范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

政府应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一定比例确定垄断企业的工资水平和职工薪酬水平控制线, 再依据这一控制线作为核定企业工资总额和职工薪酬总额的预算控制标准。工资总额和职工薪酬总额预算经政府部门核准后,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部门也应严格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加强检查和审计工作, 及时发现处理各类问题。垄断行业大多是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的收益理当国人共享, 政府应该从中拿出更多的部分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工资, 逐步缩小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实现相对公平。

(二)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

加快发展中西部的经济以带动这些地区百姓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财政支付转移制度, 直接向中西部倾斜。近些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增加收入的方法, 如增加补助、补贴、提取住房公积金等,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 很多措施的兑现最终要靠地方财政或单位自行解决, 结果是有钱的单位和地方落实了, 没钱的单位和地方只有空头支票一张兑不了现, 人为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

(三) 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治理。

收入分配中的以权谋私百姓深恶痛绝, 在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房改和股份制企业的股票发行中就体现得非常露骨。社会发展到今天以权谋私的明目、方式愈演愈烈, 政府只有加强监管力度, 严惩腐败, 才能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空气, 还百姓一个公平的分配环境。

摘要:高额房价和百姓收入缓慢增长的矛盾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拟通过电视剧《蜗居》揭示的一些社会现象, 结合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高额房价形成的原因和消费信用的隐患, 并通过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思考, 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公民住房,消费信用,社会分配不公

参考文献

[1].吴红英, 孙爱民.次贷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9

[2].白天亮.人社部称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为4.7倍而非15倍.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2-14

[3].何珍芳, 吴利群.税收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篇5

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一口气连续看了11集电视剧《蜗居》,之后,我手脚冰凉,心情更是沮丧到了极点,一时间,我竟将它看成是一部写实的纪录片。甚至担心其中的某些片段会在我身上上演,我能想象得出,这是多么的可怕!虽然以前也设想过这种局面,但是这一次,却感受最深,泪腺已经退化,我想哭却挤不出眼泪。

电视剧中的女性不像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下凡,真实得让我相信这就是周围会存在的一个人。对她们,我固然没什么好感。环顾四周,难道不是相当一部分女性思想的代表,最起码数量不在少数。

她们虚荣,以为具有了名贵东西,自身的价值从此也变得不普通,难道镀上金面的铁片就不是铁? 她们因为钱跟富翁在一起,最后富翁把她们抛弃了,不去面壁思过,想到自己已人老珠黄,已经没有资本去挥霍,然后抱怨:“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她们不体贴,丈夫事业上不顺利,不仅不鼓励,反而指责说:“你这没用的东西”。怎么不去想,自己又几斤几两?就这品行,优良品种的男人又为什么选你?

什么时候不再“蜗居”? 篇6

安居乐业,安居是乐业的先提条件。对于张家口市来说,这个生长在大山夹缝中的城市,土地本来就有限,并且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市民收入普遍不高,买房更加成了山城人民的头等大事。

市民感叹买房难:涨得太高了

张家口市民小刘是2011年才毕业的大学生,她和男朋友都在张家口市从事小学教育,每个月的工资都是1300元左右。小刘因为买不起房子,她现在一直没有和男朋友结婚,租房结婚实在不愿意,只好拖着,一直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

他最近去看房子,一套11楼100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5200元,首付款就得18万,按20年还贷算,每个月还3000元左右,再加上装修最少也得10万元,这些数字,对于两位教师来说,实在不敢面对。

毕业快两年了,小刘眼瞅着很多同事、同学在父母的支持下都买上房子,自己却无能为力。原来,他和对象都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家里供出大学生已经花了不少钱,按说毕业了、工作了,应该回报父母了,可是面对房子的压力,回报起来实在没有底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也根本无力支持孩子买房,只能这么熬着。

同样,市民李先生也很感慨,他上班20多年,现在工资是3000多元,妻子无业,儿子马上要结婚,看着5000多元的房价,他也是欲买不能。

据了解,2011年,张家口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401元,2012年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根据2011年数据,也能看出和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的房价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一年也就买3平方米。

张家口本身经济落后,大部分市民收入较低,这样的房价是很多市民无法承受的,他们希望张家口的房价应该和张家口的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使房价能够理性回归,让广大市民都能够安居乐业。

房子是买了,但月供比工资还高

小赵出生于1983年,在北京读完大专之后,回到张家口一家单位上班,至今已经参加工作7年了,2010年他终于买上了房子,2012年拿到钥匙,现在刚刚装修完毕,准备2013年结婚。

说起买房的经历,小赵就差眼泪汪汪了。

小赵的老家在尚义县,父母都在内蒙打工,收入也不多。2006年他毕业后回到张家口一家单位上班。

几年间,小赵也处了几个女朋友,但因他一来工资低,二是家里没有房,对方了解情况后都和他拜拜了,这一度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小赵三姨夫家在张家口,2009年的时候,三姨夫给小赵的表弟预定了一套期房,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四中附近名仕家园小区,11楼,房价当时为3800元。

到了2010年的时候,张家口的房价也涨到了4000元左右,而小赵的工资还没有突破2000元,买房更成了奢望。

这期间,小赵经过同学介绍,认识了老家一位善良的姑娘小侯,小侯在尚义一所学校任教,俩人情投意合,但房子依然是结婚的最大障碍。

看到这种情况,仗义的三姨夫做出决定,将预定的房子按照原价转给小赵,而此时,这套房子每平方米已经涨到4300元了。

为了凑足首付款,上了5年班的小赵第一次向父母开口,父母拿出攒了一辈子的10万元,随后,小赵又找朋友、亲戚、同学凑了几万,终于交上了首付款。

2012年7月,小赵的房子终于拿到了钥匙,但装修费又成了问题,小赵说,张家口的工资本来就低,他几年来也没攒下几个钱,最后又跟朋友借了点钱,加上女朋友的赞助,2012年底,小赵的房子终于装修完毕,可以在2013年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说起这些经历,小赵感慨万千:“虽然现在有了房子,但面对每月2000多元的房贷,我依然没有逃脱房子的手心,估计,这样的状况,等20年后还完了贷款,才能改变。”(燕赵)

声 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部分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最主要还是供给、需求和管理上的问题。 抑制高房价首先要增加供给: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扩大供应范围;加大、加快限价房建设,扩大供应范围;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其次是抑制不合理需求,主要是抑制投机性需求,对第二套房的消费要采取经济上的措施,进行控制。第三是加强管理:增加土地总量供应,包括已经在开发商手里的土地要促其加快开发;切实解决捂盘惜售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

电视剧《蜗居》 篇7

关键词:神话,房产,符号,叙事,《蜗居》

不同的时代赋予“房子”不同的意义, 当下的“言语意义”需从当下的“话语”进行分析。霍尔指出, 文化是一个循环[1], “房子”作为一个符号, 在中国的文化底本中与“成家立业”、“落叶归根”、“家和万事兴”等符号联系在一起, 深刻体现出在“和文化”的背后, 房子已然代表了“安全”、“归宿”等概念。文化伴随时间发生改变, 语言与言语体系也随之改变。诚然如索绪尔所说的, 对于当下的言语、符号的意义需要从当下共时态的语言中挖掘[2]。媒介形塑了我们头脑中的“虚拟世界”, 而其背后则是话语权利的运作。

权利规定了媒介的话语, 受众头脑中的“房产”话语支撑了房价。媒介处于社会宏观环境之下, 媒介话语受制于外部压力。话语霸权往往与商业利益融合在一起, 媒介与经济的同谋外显于广告, 隐性的存在于活动营销以及各类公关活动中, 定位理论指出, 消费者发生购买的前提是在受众的头脑中留下与该商品或者品牌相关的定位点, 定位点发生的前提是话语的植入。福柯说过:“不是你在说话, 而是话在说你。”[3]并不是你认为“房产”很重要, 而是你头脑中的“房产”话语让你认为其很重要, 其重要性甚至甚于“幸福”、“爱情”。话语即深化的实践, 购买者在房价偏离经济发展现状的当下, 依旧坚持购买, 其背后必然与大众头脑中的话语建构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房产”符号的研究现状与局限

李岩教授将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主流范式的, 为了改进当下的现状而存在的, 另外一类则属于批判范畴, 其目的是为了反思当下的现状。后面一类是必要的, 因为其揭示了存在的原因、目的与意义[4]。

国内对于“房产”符号的研究主要属于第一类范畴。宁利娟等人主要从IMC (整合营销传播) 的视角进行分析, 诸如多样化的媒介应当通过何种策略来包装“房产符号”, 这些研究多属于营销的范畴, 以提高“房产符号”价值为其目的[5]。

与之相对的, 从批判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则是胡春阳等人提出的研究, 该研究基于新闻话语中针对“房产”符号的叙事策略, 分析在符合“常识”的房产新闻后面所存在的权利控制手段, 如何将“房产”符号进行“迷思”, 使得房产购置者在房价高涨的情况下, 将购房看做合理行为[6]。

“互文性”理论将本文的研究视线导向“房产”符号在电视剧中的话语叙事。费斯克指出, 文本的意义取决于受众, 而受众在理解文本时, 并不限制于该文本本身, 同时会在与该主题或符号相关的其他文本中进行联想, 费斯克将其称为“互文性”[7]。电视剧作为通俗文化的载体, 是大众解读“符号”的语境。基于电视剧的房产符号研究并不是很多, 仅限的几篇, 则从议程设置理论等角度进行一个宏观的媒介———社会效果分析。目前尚没有基于符号学角度的研究, 本研究将以《蜗居》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电视剧中的“房产”符号建构策略。

二、主题梗概与结构分析

《蜗居》以房子为中心的二元对立将“房产”符号置于主体地位。主题的发展不是一个自主的存在, 而需要矛盾的二元对立来推进。从电视剧的名称即可看出, 《蜗居》以房子为主题, 以有房子与没有房子作为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进行演绎。从而形成了如下两组角色丛, 角色丛之间及内部产生矛盾, 推动故事发展。

受众本身在投入式解读的过程中成为文本, 并卷入情节的建构。费斯克指出, 电视文本的建构需要依托受众的参与, 受众往往会与卷入剧情之中。现实中想买房或者已经有房的群体在解读电视剧时, 会与剧中的两类人物一一对应, 现实中的读者会从中读到专属于自己的片段, 并且在差异性的解读中, 解读出同质性的主流价值, 多样化的角色背后却共同指向了房子对他们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

1. 海藻:

海藻与小贝感情一直很好, 海萍买房子遇到问题时, 海藻不得已求助宋思明, 并开始背叛小贝。

2. 小贝:

小贝与海藻的感情, 一直到海萍购买房子亟需用钱都非常的好, 发现海藻与宋思明之间的关系后, 两人感情逐渐崩溃。

3. 海萍:

受够了租房生活的她省吃俭用, 却一直买不起房子, 并在买房过程中与苏淳发生争执并差点离婚, 其求助海藻, 间接导致海藻与宋思明关系的发展。

4. 苏淳:

与海萍一起省吃俭用, 为买房子借高利贷, 由此引发危机。

5. 宋思明:

对海藻一见钟情, 后期由于海藻家人买房中出现的问题使其与海藻最终走在一起。

6. 宋思明妻子:

宋思明与海藻的关系最终被其发现, 并将海藻赶出了宋思明的别墅。

叙事本身如同文化一般, 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伯格指出, 人们在叙事中认识世界, 又从世界中找到叙事的影子[8]。从故事模式上而言, 《蜗居》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矩形结构。矩形的四端分别为:拥有房子的人、没有房子的人、幸福、不幸福。一切的故事指向中心:房子。在该叙事模式之下, 人们经历着文本中的情节与世界, 并将这样的经历与视角带入现实的生活之中,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符号的动物”[9]。

电视文本、社会、受众、作者处于一个文化循环之中。电视剧神话了“房产”的形象, 而该形象激发了社会中对于“房产”符号的关注, 这种关注又再次激起了“房产”形象在其他电视剧中的塑造。《蜗居》中基于“房产”为矛盾中心的叙事法则, 在后期的一些电视剧中得到加固, 诸如《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为了房子, 将其心爱的女友出卖并逐渐迷失自我, 《丈母娘来了》中双方家庭一切的争端与危机均源于房子, 文本在电视剧与社会之间的循环, 最终使得“房产”形象在电视剧的不断叙事中被固化下来。

三、《蜗居》中“房产”符号的神话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文本中符号的所指可以不断的被重新建构, 话语的权利也正在于此。解构主义认为, 世界不存在本源, 事物的含义处于不断的弥撒与延宕之中[10]。罗兰巴尔特所指的“神话”是一种所指不断的被替换的过程[11], 背后蕴藏的是社会的权利斗争。当大众头脑中的“租房”的所指从原来的“可以过日子就行”到“一定要买自己的房子”, 这样意义变迁过程的背后, 蕴藏了权利集团的话语控制。该“神话”的过程依托电视文本而展开。

在《蜗居》中, 以时间为逻辑, 截取五个片段对海萍的“房产”的变化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的“房产”承载着不同的场景与内容。

海萍的“房产”有四次变化, 而在其每次变化之后, 又有一个被读者文化所解读出来的新的含义, 即所谓的神话。

从二次意指的内容, 可以看出, “房产”从最开始的幻象到最终的再次圆满, 暗示了只有购买了自己的房子, 才能够给自己安全感, 生活才可以幸福。在视频图像转喻的背后, 读者与作者依托共同的语言底本, 共同探求到了背后的隐喻。

与画面同样有隐喻作用的, 还包括《蜗居》中很有特色的解说词。叙事理论中, 文学叙事一般包括以下六种参与者:真实作者、作者、叙事者、叙事对象、读者与真实读者。在蜗居中的旁白则担任了幕后叙事的功能, 而且在叙事过程中, 具有隐喻色彩。举例而言, 《蜗居》中有个桥段:在海藻向宋思明借钱救海萍时, 宋思明十分爽快的将钱拿了出来。与之相应的旁白是“这时候, 海藻明白, 眼前的这个男人能够给他小贝无论如何不能给他的安全感与保护”。从整体的电视文本而言, 小贝作为一个符号, 其能指是“海藻的男友”, 在这里的所指是“不安全”、“没有房子”, 宋思明其能指是“插足者”, 所指是“安全感”、“房子”。因为房子, 原本的爱人被第三者替代, 也是对“房产”符号的一种神话方式。

主体间性让《蜗居》中的神话变得真实, “蜗居”的言语被固定。胡塞尔指出, 某物的存在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诚然如同“911”这个符号对美国而言意味着恐怖袭击, 《蜗居》在被“解读”之后, 纳入了读者的语言系统, 并成为其中的言语, 语言体系中原本的“租房”、“合租”、“暂时先不买房”等言语的所指被重新填充, 并构筑了他们所认为的新的“真实社会”, 即没有“自己的房子就是不安全的”感觉, 而“蜗居”一词也类似“911”一般, 意味着不幸与恐慌。“蜗居”该符号基于主体间性的原则, 进入了个体的话语体系, 构建了国人心中普世的真理与常识。

四、微观层面毗连轴分解与“房产”符号的渲染

对“房产”符号的渲染存在于《蜗居》中的不同地方, 读者对于电视符号的解读, 最终落脚点在于分镜头的层面。沃伦指出, 艺术性效果指向电影的另外一个意指层面, 而艺术性效果往往由表现型符号实现[12]。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中将技术符号分为:灯光、摄法、剪辑、服装、道具[7]。基于此, 基于宣传片的分镜头脚本标准格式, 从《蜗居》中选取一段, 来分析《蜗居》中是如何在微观的层面渲染“房产”这个符号的。

选择的这段是在《蜗居》第一集中, 海萍与其他房客的一段对话, 表面上使用指示符号描绘与其同租的其他房客的小市民嘴脸, 而其意指的是“租房生活时的不易”。沃伦指出, 影视的符号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最后的效果的实现是该系统内各个符号元素合作的产物[12]。在该片段中, 运用的较为出色的是第二个镜头。该镜头用长焦取景, 以海萍为起幅, 到最终将诸多房客一起纳入取景框, 用长焦的特性, 将空间的拘束感放大, 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 并突出空间小、人多等其他的感受。同时, 在这段中, 对话对于其他租客的小市民嘴脸的表现也入木三分, 十分生动。正是通过这种微观层面的刻画, 使得“房产”符号的第一层面的所指显得显而易见, 读者十分容易将自己的文化底本赋予其上, 形成第二层所指。可以说, 微观层面的分镜头中各种指示符号, 是“房产”符号不断被重新赋予新意义的前提。

五、小结

隐喻具有框架作用, 而这也正是话语的功能所在。话语权利掌控了隐喻的含义, 并且使每个读者以其为真理与真实, 并依据此来生活。在马斯洛的五层需求模型中, 房产本身应当与安全需求对应, 且只要有房住即可以保证安全, 说到底, 租房与买房应当实现同样的功能。但是, 在现在诸多的电视剧中, 将“房产”符号进行了不断的重构, 让不安全、不幸福、压抑、恐慌等元素不断入住到“非自购房产”这个符号类别中, 使得大众认为只有购买了房子, 自己才能获得安全与幸福。这并不意味着大众的无知, 毕竟话语是权利集团操纵的产物。阿尔都塞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话语所建构的主体, 只有认识到符号背后的真相, 我们才能够获得幸福与真正重要的神祗。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0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83.

[3]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22.

[4]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4.

[5]宁利娟.房地产广告对炫耀性消费的传播[J].新闻世界, 2012 (5) .

[6]胡春阳.中国经济新闻的话语迷思—以房产新闻为例[J].新闻大学, 2011 (1) .

[7][13]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07, 44.

[8]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137.

[10]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17.

[11]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5.

电视剧《蜗居》 篇8

《蜗居》 (以后简称《蜗》) 是2009年中国大陆最热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之一, 探究其中的原因当然有一些夸大和炒作的成分, 但不可否认它的确触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蜗》的故事围绕着百姓买房难、“小三”、反腐和拆迁等社会热点和矛盾的焦点问题, 并且关注到一个都市新兴社会群体“漂一族”的生存状况。故事发生在一个作者虚构的城市———江州, 但江州狭窄拥挤的弄堂、世纪明珠塔和博物馆等其实则是上海的表征, 而故事是从1998年开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妹, 她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通过考大学的方式从一个小地方来到江州, 毕业后决定在江州买一套房子从此过上大都市人的生活。姐姐海萍努力、勤奋, 为房子心力交瘁, 妹妹海藻在看到姐姐的生活后, 思想逐渐发生变化, 最终成为市长秘书宋思明 (后简称为“宋”) 的“职业二奶”。

《蜗》的热播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 有人认为涉及的话题太敏感, 有人认为台词太露骨, 也有人认为它反映的并不是现实, 甚至此剧曾一度从电视荧屏中消失而被外界猜测遭遇了“禁播”。笔者不想探究《蜗》热播的原因, 但是《蜗》究竟是否反映现实, 在何种程度上反映现实, 这种反映又会对现实造成什么影响却是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蜗》文本符号建构的超现实神话

电视剧所呈现、建构和传播的文化, 是当代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首先, 电视剧是当代文化借以呈现的主渠道之一。当今中国, 电视剧已跃升为中国当代第一叙事艺术, 它通过一幕幕悲欢离合表现着中国受众的行为与思维模式, “见证着当代人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演化” (1) 。其次, 在反映的同时, 电视剧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建构的主渠道之一。它提供价值和意义的象征体系, 以叙事的方式进行着民间社会的经验重组、观念交流和话语转换, 潜移默化地对当代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蜗》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房地产元年1998年, 这一年国家颁布第2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此通知规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与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2) 《蜗》的故事发生地是上海的镜像, 而上海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 《蜗》的编剧通过时间和地点等大环境的典型化, 创造出一个电视剧文本符号, 而这一符号反过来又对人们关于现实的理解产生作用。笔者认为《蜗》建构了一个超现实的神话乌托邦, 它是对现实的拟像与模仿。

超现实神话的界定

超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碎片化拟像与模仿, 符号学认为在某些社会问题上, 符号和意义的缺场会导致符号的片面化。符号的某些部分不被感知而消失, 某些部分被感知而凸显。符号在被感知时, 片面化到只剩下与意义相关的品质。一事物成为符号, 不是它作为物的本体存在, 符号载体不是物本身, 符号是相关可感知品质的片面化集合, 符号的片面化“挑拣”构成文本。在《蜗》文本符号中, “江州”和“1998年”就注定其片面化的趋向, 而故事中涉及的核心字眼:百姓买房难、“小三”、反腐等则构筑故事的现实性, 因为这些字眼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被高度关注与无限放大。《蜗》成为种种社会现实的镜像集合体, 在这之中现实得以实现, 成为超现实而非现实本身。

“神话及传说的意义, 常常是隐讳的而非彰显的、含蓄的而非直接的, 听者无须有意识地明了其所以然, 就能充分地接受其存在。电视正具备了这一个特色, 它的出现及生存, 基于一项先验的假设:接受现状。” (3) 神话可以提供人的理想自我形象的模式, 给我们梦想、希望和超越。因此, 尽管古代神话消失了,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现代神话即世俗神话。“神话是禁忌与欲望的满足, 在神话中寄托着有关可能的统一性和创造出平衡可感的世界的令人欣慰的淡淡希望。” (4) 《蜗》是一种神话叙述, 它体现了神话叙述的几个特点:

《蜗》在结构上是封闭的, 但在事件和剧情上则是开放的。《蜗》的剧情以姐姐海萍买房为主线, 而又以妹妹海藻沦为“小三”为辅线, 又加以宋一家的矛盾、反腐机关对宋的暗中调查、老李一家的拆迁、苏淳因泄露商业机密险些坐牢等线索共同建构整个故事, 形成一个复调叙事结构。故事最后以贪官宋的死亡、妹妹海藻出国重新生活、姐姐海萍创办自己的中文学校结束, 引发受众的联想与希冀。

通过受众不断地参与和介入, 《蜗》表现了一种集体想象力。《蜗》构筑的社会与人们生活的社会相对一致, 故事中主人公遭遇的问题也似乎是现实中人们会遇到的难题, 故事展现的社会是我们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的有选择的表征, 是一种艺术加工和想象的结果, 表现编剧对现实社会某些问题的敏锐感知力和受众丰富的集体想象力。

《蜗》通过口头和受众的创造, 在人们的闲聊中再创作和再表现。神话是仪式的语言层面和方式, 凭着这种符号方式仪式得以传达。符号既是现实的表征 (of) , 又为现实提供表征 (for) 。这是硬币的两面, 它代表着符号形态的双重性能:作为“……的符号” (symbol of) 以表现现实;作为“为……提供现实” (symbol for) 则创造了它所表现的现实。 (5) 《蜗》的故事原型来源于现实, 但这一新文本一旦被创造出来则会变为存在, 成为超现实反作用于现实。

《蜗》台词对超现实神话的建构

台词作为语言符号是最能表达剧情变化和发展的, 也是受众最容易理解的电视剧文本符号。《蜗》的台词是引发此剧争议的核心所在, 它以一种幽默诙谐又略带伤感的风格带领受众去关注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存状态。

《蜗》中个性鲜明、略带哲理的台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及抱怨社会种种不满情绪的小花招, 台词也成为《蜗》建构超现实的理想工具。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有其能指与所指, 它们像硬币的两面, 一起构成语言的表意结构, 能指是指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指涉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当前大众媒体构成的影像中, 出现无能指的所指, 也出现同一能指的众多所指以及能指链的滑动和漂流的能指。《蜗》的台词就隐射多种所指, 引发受众丰富的联想, 也许这就是《蜗》台词之所以引人关注的原因之一。语言符号形态都拥有两种不同的特征:代替性和生产性。代替性能力是当“真正”的刺激物在实物形态上并不在场时产生复杂行为的能力;生产性指每种符号形态都是生产性的, 掌控符号的人有能力在有限的符号元素基础上生产无数个表征。《蜗》通过语言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创造了超现实, 并使超现实成为一种存在。或者说, 现实是由创造这些系统的人创造的———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即台词强调现实的存在并创造社会秩序。现实是一种大量生产的、具有表现力的创造物———是一种由人类生产并维系的产物。无论这世界有着什么样的秩序, 它既不是我们基因中本来就有的, 也不是完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台词是现实的一个表征, 人们的生活可以以不同的语言与言语行为展现。这和宗教仪式并无二致, 在某种形态上它代表了人类生活的本质、人类生活的意义, 在另一种形态上———宗教仪式也提供了一种形态———它所扮演的特性就是描绘意义。 (6) 这些台词也存在符号片面性的缺陷, 因为意图意义 (主观想法) 与文本意义 (主观的想法落实到文本表现) 并非实现的符号意义 (文本意义在受众自己解释基础上的“现实”意义) 。反过来, 这三层意义也在一步步否定前者:文本意义否定了意图意义的存在, 如果意图意义并没有在文本中实现, 就只是传者的一厢情愿;反过来, 如果文本意义体现了意图意义, 那么意图本身不再有意义价值而只是意图的变异。符号意义否定了文本意义———得到解释, 使文本失去存在必要。不管解释意义是否符合文本意义, 它至少暂时地结束一个符号表意过程。因此《蜗》的台词也同剧中其他非语言符号一起共同构筑超现实神话。

《蜗》主要人物的叙事结局对超现实神话的建构

《蜗》中以海萍、海藻两姐妹和宋思明为主要人物, 他们在剧中的结局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宋因贪污死于交通事故, 妹妹海藻因成为宋的“小三”意外流产而丧失生育能力最后出国寻求重生, 姐姐海藻努力拼搏, 创办“海萍中文学校”, 事业初成。由此可见, 《蜗》的编剧似乎遵循着“好人有好报, 坏人有坏报”的理念,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表面上剧中的“坏人”得到应有的报应, 但笔者认为不应把剧中人物复杂的人生境遇和心理活动简单化。剧中抽取现实生活中众多人生的典型结局并做了冲突话语夸张化的艺术处理, 这种结局已经不是现实, 而是一种“叙事结局”。“叙事结局”是虚构性艺术叙事矛盾冲突的解决时刻。戏剧冲突的解决和戏剧性的结局有关, 在这个结局中, 妥协或是暂时的解决冲突之道, 都被投射到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永恒之中。

这些“叙事结局”是通过仪式的固化与象征表现的, 具体来说是通过剧中长焦镜头的运用与人物自言自语或旁白来表现的, 其中以宋的死亡最具仪式性。宋得知自己的老婆去找海藻便冲出会议室, 驾车赶往海藻所在的医院, 在途中又接到一通电话, 说海藻肚子里的孩子已流产, 她的子宫正在摘除中, 这个电话让本来就因涉嫌贪污的宋陷入绝望。在宋的车后面紧跟着准备抓捕他的警车, 而前面迎面向他驶来一辆大卡车, 在一念之间, 宋选择了懦弱, 他松开方向盘, 车子侧翻在马路上, 被卡在驾驶室的宋已是奄奄一息。此时, 画面切换到海藻动手术的医院, 病床上海藻同样是昏迷不醒, 最后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长镜头, 那是搭着白布的宋的尸体。这三个场景的顺序切换完成一个仪式, 仪式是一种具体情节的系统, 它们是象征性质的, 以明显的隐喻风格来包容和表现某种抽象的信念———宗教的、社会的或个人的。仪式是语言, 但比语言更富有静穆的力量, 它直接作用于心灵而非理性, 并把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如同纪念碑一般固定下来。在这个仪式中, 《蜗》完成了“叙事结局”, 并建构了超现实神话。

结语

电视剧《蜗》以现实为原型却又构筑了一个超现实的神话乌托邦, 文本表现的现实只是一种“虚拟环境” (“媒介环境”) , 在这里, 意图意义和文本意义发生断裂, 而文本意义又与符号意义相去甚远。《蜗》热播后, 人们不禁提出疑问:“难道这就是现实吗?”甚至一些网友批评《蜗》, 认为其问题恰恰是过度追求现实深度和典型效果, 反而失之于虚假。不可否认, 电视剧不断地生产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叙事, 这一过程, 实际上是表达我们个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 电视剧提供了一种方式来理解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困境的问题。在消费剧情的过程中, 受众不断地以愿望投射的方式使自身的经验获得意义, 这种身心投入使得当代电视剧获得了一种几乎是无以伦比的文化建构力量。我们不必迷信现实题材的电视剧, 尽管此类电视剧对揭露社会热点和矛盾有重要作用, 更不能天使化或妖魔化“社会问题剧”, 而必须明白电视剧所呈现的文本仅是社会的种种镜像的集合体, 它并不是现实, 而是超现实, 是人们想象催生的神话。

摘要:本文通过对《蜗居》台词语言符号、场景和大环境等非语言符号以及主要人物“叙事结局”的分析得出结论:在肯定此剧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迷信《蜗居》, 其文本符号所反映的只是现实种种镜像的集合体, 它并不是现实本身, 而是超现实, 是人们想象催生的神话。

关键词:《蜗居》,超现实,神话,建构

参考文献

①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第2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99页。

②http://202.204.208.109/fangguan/policy/disppolicy.asp?id=23, 国发[1998]23号。

③费斯克[美]:《解读电视》, 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版, 第63页。

④伊芙特·皮洛[匈]:《世俗神话》,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年版, 第95页。

广州,“蚁族”蜗居城中村 篇9

眼前簇拥着的“群蚁”, 令人不期然地想到了一个热门的社会新名词——“蚁族”。它形象而生活地描绘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生存状态, 在无奈的调侃中, 带着些许的苍凉, 还有挣扎的苦楚。而这, 也正是大多数80后, 甚至是即将踏出校门的毕业生们不得不直面应对的, 残酷的现实。

准毕业生:住房首选“城中村”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披露, 2010年,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5-20万人, 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广州生源毕业生和2010年在广州求职的外地生源毕业生, 预计今年将有高达25万的毕业生到广州求职。也许早早预知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大城市房价高不下的现实, 很多大学生在谈及未来的梦想时都纷纷表示:“找份薪水高一些的工作, 以后在广州买房。”

同一个求职、求生存的世界, 同一个置业、置理想的梦。同学们的住房梦是执着的, 也是务实的。小章, 一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时说:“我刚毕业, 肯定买不起房, 只能和师兄一样, 跟别人合租, 这样有个落脚的地方, 也算是在广州有了一个自己的窝。”

在记者随机访问中发现, 和小章持同样想法的准毕业生不在少数。在14名前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 有9人表示毕业后会先租房住, 待经济条件成熟后再选择买房;有3名是广州本地大学生, 他们表示会继续和父母或亲戚同住;有1人表示有买房的计划, 但不得不“啃老”, 目前正动员自己和男朋友家里各自拿一部分钱出来作为新房的首付;还有1人希望自主创业,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实现商住两用。

在选择租房的9人当中, 有3人明确表示会选择租单房, 一个人住;有6个人希望跟同学或与自己能处得来的人合租以节省租金。其中两人表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合租, 会考虑选择一个人住。在选择合租的6人中, 有两人认为只要有张床躺下睡觉就行了, “因为刚毕业没有太多的钱, 而且还要支持家里或偿还助学贷款”;有3人则认为一人一间小房比较理想,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重要”;还有1人选择和别人住在合租房子里的大房间里, “即使是像大学里上下铺那样, 也无所谓”。

至于居住地的选择上, 有7人表示首选是广州市的“城中村”, 尽管居住环境欠佳, 但胜在价格比较相宜;其余2人则明确表示希望租住在有良好环境的居民小区, 而且最好能离工作单位比较近。

毕业生:期待“窝”能更好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 对“窝”的设想, 可以浪漫, 可以现实。但是, 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对“窝”的选择, 难免更多地屈服于现实。

毕业近3年的李茂灵, 从广西一家高校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广州。原来从事的那份工作是包吃包住的, 后来, 为了有更好的个人发展, 他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继续寻梦。失去了食宿的保障福利, 李茂灵享受着新工作带来的短暂激情之余, 更多地体会到了沉重的住房压力。

李茂灵现在一家民营企业任职, 每月的薪水约2600元左右。由于要接济家里多病的父亲, 他只能选择在离公司较远的“城中村”租了一个只有10平米的房子, 每月租金350元, 加上水电费, 一个月下来大概需要400元。加上吃饭、交通、通讯以及平时的一些开销预算, 李茂灵只能从寄给老家的生活费中拉上补下, 算下来, 每个月的余资不足300块。“买房?我现在想都不敢想, 何必给自己徒增烦恼呢?!”

这边厢, 毕业生们省吃俭用为买房, 而在另一边厢, 大城市的房价疯狂上涨。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在2010年1月公布的2009年广州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年度报告显示, 2009年广州全市十区一手住宅成交均价高达9346元/平方米, 在5年之内翻了一倍。其中, 2009年三季度后房价飙升累计涨幅超过40%。天河区的房价更是达到17686元/平方米的历史高点, 并且“万元区”的触角甚至延伸到郊区。

同样, 广州的居民小区房租金也让刚毕业的收入不算高的大学生难以承受。以非黄金地段的一般小区房为例, 一房一厅的月租金大概是500-1200元, 两房一厅大约在1000-2000元, 三房一厅大概为1500-3000元。

相比于居民小区房, 广州的“城中村”的房子因租金不高而受到“80后”大学生的欢迎。以“城中村”为例, 一间单房的月租金大概是300-500元, 一房一厅大概是350-700元, 两房一厅大约在400-1000元。很多“城中村”的房东为了获得更多的租金, 把房子越修越小, 很少有三房两厅之类的大房子。

目前, 广州中心城区的大学生聚居比较多的“城中村”主要集中在天河区的棠下、冼村、石牌, 白云区的三元里, 越秀区的杨箕村, 以及高校附近的城中村等。

在广州, 像李茂灵这样, 因为薪酬有限而只能蜗居在“城中村”一角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万人。有人将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蚁族类”, 没有住房, 工作极不稳定的大学毕业生;第二类是“蜗居类”, 没有住房, 工作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第三类是“凤鸣类”, 目前没有住房, 但工作处于上升期, 只要再通过几年的奋斗, 基本上就可以买房的大学毕业生。

当然, 也有相当部分的广州大学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 已成功购房, 或在还贷中。这部分人中, 以毕业5年及以上的人居多。毕业5年以下的绝大部分都只能靠租房生活。有高校教师粗略测算后指出, 租住在“城中村”和租住在居民小区房的大学毕业生之比为13:7。随着房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 以及大学生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大学生就业逐步由精英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理想的“窝”

在做出租房或买房的决定前, 毕业学生们不得不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如果准备长期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和谋求发展的, 选择买房是比较现实、自然的;如果难以找到发展机会或者没有在当地长期发展打算, 选择租房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专家认为, 大学生以自己的未来换取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本是无可非议的, 但也应该讲策略:可以先买一套面积小一点的房子, 有个自己的安乐窝, 也便于谈恋爱。当然, 如果能够容纳结婚后的两人世界则更好。到准备生育下一代时, 再把这套面积较小的房子卖掉, 换一套更大、更适用的。采用逐步升级的方式置办房产, 可以使自己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不至于太大。一步到位的购房计划, 可能就要慎重考虑了, 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得有父母帮衬才能如愿。

当然, 大学毕业生的住房条件改善除了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国两会上, 就有很多代表、委员提出, 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共租赁性住房或其他保障性住房。

可喜的是, 广东省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 (2009—2020年) 》, 根据《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广东省将试行建立政策性租赁房制度, 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推行, 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新建、购买或利用腾退公房等方式筹集房源作为政策性租赁房, 到了2020年, 广东省将全面实施并完善政策性租赁房制度。

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 广州在住房方面先行先试的措施对于大学生是个利好。2010年广州市将推出3000套经适租赁房, 安排给买不起经适房、又不符合廉租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大学生如符合条件, 也有望以低于市价的租金, 入住这部分租赁房。

在招聘会采访结束的时候, 一位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女记者问:“看到学生们焦虑的样子, 你们着急吗?”随行的工作人员回答道:“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 这位工作人员毕业不到3年, 也蜗居在广州的某个“城中村”。他说:“我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是让我和所有找工作的毕业生对明天有信心, 让每个人都通过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当然, 这包括但不限于住房的梦想。因为, 我们在蜗居的时候, 除了努力去寻觅一个理想的‘窝’, 更多的, 是追寻这个‘窝’所承载的, 属于青春, 属于生命的梦。”

抛弃蜗居 快乐租房   篇10

在很多人的眼里,租房生活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而给人一种“颠沛流离”的感觉,但在现实中,的确有人选择了这种生活,而且日子还过得有滋有味。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从理财角度去考量,这些人的选择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是否拥有一套住房,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就算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一样可以做个快乐的租房族。以下几位租房族,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单身族:初出茅庐无力购房

老家在湖北的杨帆(应采访者要求此处为化名)2005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繁华的城市,成为了一个“海漂”。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他想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来给自己在这座城市中打拼出一片天下,收入也一直在稳步提高。然而转眼快到了而立之年,虽然还没有女朋友,但老家的父母却催他早日在上海买房安居下来,这样找对象也方便。

杨帆盘算着,自己工作4年来攒下了6万元,父母也愿意拿出10万元支援自己,但这点钱当首付的话,如今只能在上海外环线附近买套一室一厅。“房子小点倒也算了,关键是上班实在不方便。”杨帆说道。

杨帆所供职的广告公司位于淮海中路,如今杨帆在常熟路附近和同事合租了一套小公寓,煤卫设施齐全,透光良好,平摊下来每月房租也就1000元左右。由于距离公司只要步行20分钟路程,上下班交通费也省了,而且出门购物娱乐十分方便,距离地铁常熟路站也很近,实在觉得租房生活也蛮有乐趣。

然而一旦在上海郊区买房的话,每天上下班就要花去两个多小时,交通费也要激增,而且也无法享受到市中心众多便利的生活服务。“虽然有地铁,但我公司经常加班到很晚,说不定回家地铁都没了,那不是得打车了嘛,更费钱了。”他说。

于是杨帆想,眼下自己租房生活也挺开心,可一旦在上海买了房,不但自己多年积蓄和父母的养老金全部套在了里面,而且以后生活工作出行都会变得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面对上海节节攀升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杨帆也曾动过回武汉发展的念头,“反正现在我在上海也没成家,说不定过两年我就回老家武汉了,万一在上海买了房子,那岂不是很麻烦?”杨帆说道。

点评对于那些刚刚大学毕业的社会新鲜人以及外来人员来说。应该以自己的职场发展作为生活的重心,没必要在自己经济实力还非常有限的时候硬是背上很难承受的负担。年轻本身就意味着充满变数,无论是职业还是情感。将来都充满未知数,此时应该先选择在自己工作地附近租房,这样既降低了耗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学习和工作。为了降低租房成本,可以选择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同事合租。

对于扬帆这样的“海漂”一族,未来还存在前往别的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没必要过早考虑买房事宜,先租房享受当下的便捷生活,不也一样自得其乐?

新婚燕尔:以租代供静观其变

高荣博和张倩夫妻俩都是上海人,先生是公司白领,妻子是医生,但两人去年结婚时并未考虑买房。原来他们两人结婚前总共攒了20万元存款,但双方家境都很一般,双方父母的房子都不大,他们结婚原本准备买新房,但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夫妻俩发现首付20万元在当时上海只能买到中环附近两室一厅的二手老公房。虽然月供还能勉强支撑,但一下子把家里的钱全部掏空了,可能会对未来生孩子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而且双方父母也都老了,张倩父亲还有糖尿病,生怕以后父母生病得用钱。于是他们最后还是决定在徐汇区梅陇地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租金1800元,比自己原先看中的房子大些,出去购物交通也非常方便,而且距离双方工作的地方也都不远

高荣博表示:“我有个做房产的朋发也觉得现在房价太高了,让我先观望观望,不要急着买。如果买下我原来看中的房子,月供要4000多元,而现在房租只有月供的一半不到,房子面积也更大,还省了装修的钱,而且现在我们家还有20万元可以去投资基金,压力真的小了很多,我和我老婆都觉得租房没什么不好。”

点评现在有许多年轻小夫妻,可能是两人世界,也可能是三口之家,都面临买房的问题。而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暂时选择租房可以极大地降低自己的生活压力,并且释放大量现金流,让这些钱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避免自己的资金都沉淀到房地产中。

当然,在租房时还要考虑到两人的实际情况,而不能随意选定某个地方。如果夫妻两人都上班,就要综合考虑,尽可能把地点选择距离两人工作都不太远的地方,即使两人工作地点相差较远,也需要有所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如果是三口之家,则还应该适当考虑小孩入托、上学等问题,尽量做到方便接送小孩上学。

精英人士:买得起房也租房

老家在宁波的陈平是上海某银行的高管,月薪4万元,每天出入陆家嘴,属于标准的金融金领人士。然而这两年虽然有在上海买房的打算,而且自己平时理财有方,如今已经攒下了将近90万元,足以支付上海市中心一套不错的房子的首付款。但看着上海节节攀升越涨越离谱的房价,陈平觉得现在的房价已经有了过多的泡沫,随时可能崩盘。“我现在是越看越害怕,这样的房价和老百姓的收入差距太远了,我真的不敢现在买房子,生怕像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时一样接到最后一棒。”陈平说道。

于是他一直在上海选择租房生活,如今在陆家嘴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月租金8000元。“你看陆家嘴豪宅的房屋租售比都已经快要1:600了,这种租金和房价相差悬殊的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租金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实际情况的指标,我相信房价一定会回归理性的,到时候再买也不迟。”陈平信心满满地说。

点评对于陈平这样的人群来说,属于社会精英人士,因此对居住地的选择慎重而挑别。但随着上海房价的一路飙升,他们越来越处于买与不买的两难境地:买吧,总得买好的,但豪宅价格飙升得更加让人咋舌:不买吧,又怕房价继续上涨,自己会错过买房的机会。

事实上,12月以来,上海房价连破2万元/平方米、2.2万元/平方米两个关口。与去年同期13665元/平方米的均价相比,已经大涨46%和61%。沪上各个楼盘的年均成交均价涨幅达到50%。这样的疯狂上涨真的让许多人看不懂了,但租金水平却并没有随之上涨,有些豪宅的租价甚至还有所下滑。

如今市场前景极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跟风追涨入场无疑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此时租房其实不失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明智选择。

快乐租房轻松生活

买房不代表从此进入了天堂,租房也不代表世界末日的来临。与其背上一身债务每天看着自己的房子愁苦万分,还不如放下“我住在谁的房子里”的问题,直接享受当下的租房生活。

上一篇:评价体系多样下一篇: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