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剧探究(精选10篇)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1
近年来, 我国电视娱乐资讯、娱乐谈话、综艺表演、游戏娱乐、益智娱乐和真人秀娱乐等娱乐节目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凭借着强烈的审美性、趣味性、观赏性与娱乐性特征, 在为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娱乐选择的同时, 也因激烈的竞争而产生了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部分节目逐渐失去对社会大众的思想引导作用, 甚至不断突破社会大众的道德底线, 而招致各种批评。基于此, 有必要重新审视娱乐节目对于思想引导的意义与践行方式。
1 娱乐节目的思想引导意义
1.1 培养人们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 是人们对于如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活动价值意义的判断标准与判断方式, 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在物欲横流、激烈竞争的社会中, 社会个体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娱乐节目虽然是以娱乐大众为核心目标和节目样式, 但却能够通过节目题材的选择、节目内容的建构、节目方向的控制, 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人们对于金钱、物质、消费, 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 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梦想星搭档》以“公益为主、娱乐为辅”的理念, 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当作节目活动的开展形式, 关注于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追求, 传达出互助、互爱的价值观念。这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心里隔膜、情感障碍、冲突对抗, 营造和谐社会。
1.2 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们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必然面临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形式, 而这也恰恰是部分娱乐节目所经常采用的一种节目题材, 然而其所阐述的故事内容、故事思想、故事情感看似是某一个人的事情,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电视观众对于各类情感的认知, 并由此决定着其对于此类情感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例如, 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 江苏卫视的《人间》节目, 将恋爱中的男女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和矛盾搬上舞台, 通过资深情感专家、家人、朋友的指导、忠告、劝诫与建议, 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可以帮助当事人排忧解难, 而且对电视观众也的情感产生启迪作用, 能够丰富其情感思想, 提高人们的情商水平, 使人们的情感生活变得更加顺利而富有意义。
1.3 塑造人们正确的性格与品德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但能个人性格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前, 广受欢迎的各类电视娱乐节目无疑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性格塑造、品德熏陶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任何一档电视娱乐节目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向社会大众展示、倡导一种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 或者是坚忍不拔的性格, 或者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或者是与人和谐的思想, 或者是互帮互助的理念等。例如, 湖南卫视的《少年进化论》《向上吧!少年》, 在使青少年观众体验奇幻跌出的故事情节的同时, 也深刻地感受到同龄人、明星偶像在面对挫折、困难时, 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态和行为。这显然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榜样作用。
2 电视娱乐节目思想引导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形式和数量越来越丰富, 以提高节目收视率为目标的节目创新行为也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由此使电视娱乐节目思想引导功能越来越弱化, 甚至在不自觉间被忽略掉,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 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不惜采用“毒舌”“恶评”“骂战”“冲突”之类的语言和行为来点缀、建构节目内容。这看似激烈、火爆, 甚至给人以真实、娱乐的错感, 实则向电视观众传达一种尖酸刻薄、自我中心的观念, 不断地降低甚至是泯灭观众的道德底线, 并塑造不良的性格性情。其次, 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以“娱乐”外衣, 向观众传达各种各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 如“宝马女”所说的“宁愿在宝马里哭, 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将人们一直以来所秉承的“朴实爱情”观念击碎一地。这很容易误导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 使其误入歧途。最后, 部分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趋于媚俗化, 暴力、情色、审丑、揭露隐私等行为层出不穷, 从以前的芙蓉姐姐、犀利哥到当前的凤姐, 以及曾风靡一时的“兽兽门事件”等。这无不在挑战观众的“三观”, 冲击观众的道德底线。如何创作出“娱乐”与“教育”并重的电视娱乐节目, 实现“收视率”与“口碑”双重效果, 则成为众多娱乐节目策划者、创作者与传播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3 电视娱乐节目思想引导方式
3.1 选择能够传播正能量的题材
当前,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题材形式十分多样, 即便是同一题材之下也拥有诸多主题、诸多事件、诸多视角可供选择, 而以传播正能量作为基本标准之一, 无疑是提高节目思想引导价值的首要前提。具体来说, 电视娱乐节目所选择的题材首先要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道德思想, 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可;其次, 要对社会大众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思想道德教育、性格性情培养方面的价值, 使社会大众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
3.2 秉承正能量心态来创作节目
当前,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 根本原因则在于部分节目策划者以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作为创作节目的终极目标, 为实现该目标则不惜采用负面言词、负面内容的形式来创作节目, 或者是打着“娱乐”“公益”“帮扶”的旗号, 来传播不良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基于此, 电视娱乐节目策划者不仅要选择能够传播正能量的题材, 而且在策划、制作和传播电视娱乐节目作品的过程中, 还必须秉承关爱他人、引导他人、教育他人的正能量心态, 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和思想来看待电视娱乐节目的思想引导价值, 塑造正确的“娱乐”“教育”“收视率”与“口碑”并重的创作目标,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接下来的各项工作都能够规范地进行。
3.3 以正能量的行为建构节目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电视娱乐节目策划者和制作者在选择能够传播正能量的题材后, 秉承正能量的心态来创作节目过程, 一定要避免“为了传播正能量而传播真能量”, 否则便极容易出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唱高调之类的问题, 最终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各策划者和制作者应以正能量的行为去建构节目内容, 如真实地参与公益活动, 真心实意地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真切地帮助当事人排忧解难, 真诚地与嘉宾进行沟通与交流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接受和认可, 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和引导其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与行为方式, 最终发挥电视娱乐节目思想引导价值。事实上, 如《梦想星搭档》《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之类的节目也充分证明, 只有能传播正能量、能够真情投入的节目, 才能获得理性的收视率, 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广受社会大众青睐和欢迎的一种节目样式, 理应系统地把握其在思想引导方面的多重价值, 承担起思想引导的责任, 从选择传播正能量题材, 秉承正能量心态来创作节目, 以正能量行为建构节目内容三个方面, 呈现出优秀的节目作品, 发挥对广大电视观众的思想引导价值。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2
三类题材占据荧屏主角地位
从CSM近几年来的统计结果看,都市生活、社会伦理和近代传奇题材是近年来制作和播出市场的主力军,2009年其虽然因为军事类题材的冲击而有所减弱,但中流砥柱的地位并没有被撼动。进入2010年,军事斗争题材减少,这三大类题材的比重随之回弹,总比重达到43%左右。近代传奇剧大多内容厚重、情节曲折,老百姓比较爱看,因此被选播的几率越来越大,行情不断看涨,其播出比重从去年一季度的不足10%涨到今年一季度的14%,逐步击败前几年流行的言情剧;都市生活题材以贴近百姓的优势而获得了大幅的增加,以15%的播出比重跃居榜首;社会伦理题材凭借“情感、道德、伦理”直达观众内心,播出量稳步提升至13%。同时,偏轻松娱乐的戏说演绎、神怪玄幻剧播出比重增加(见表1)。
收视表现好的题材在各地高度集中化
从CSM的201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收视表现好的题材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80城市播出了34类电视剧,但进入收视前50名的题材却仅占总量的20%左右,其中,近代传奇、都市生活和社会伦理题材是百姓最多收看的。
电视剧题材高度扎堆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电视剧呈现出“高播出——高收视”的循环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热播剧正向两条道路发展:一是向贴近百姓生活、充满现代气息、反映人与人之间伦理情感和道德反思的方向充分延展,体现为都市生活剧和社会伦理剧;二是向百姓陌生、新奇但又能看得懂的方向发展,解密近代人物的跌宕命运、传奇故事,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在此之外,在2009年国庆题材热播的惯性基础上,反特/谍战和军事斗争题材尽管阵营所有缩小,但仍有一定市场。
相对优势剧目资源向非黄金时段溢出
晚间黄金时段是电视剧竞争的红海,尽管承担收视重任,但由于资源极大饱和,要想提高一个收视点都是非常吃力的。对于想提升整体价值的频道而言,除了在此时段排兵布阵,更要致力于见效更迅速的非黄金时段的耕耘。因此,越来越多的频道向非黄时段加码,展开全天候的竞争。尤其是22:00次黄时段成为电视剧竞争的“第二主战场”,中央台一套也开辟第二档电视剧场,和中央台八套联袂出击。
收视市场反馈如何?从各级频道的收视份额看,出现了颇有意味的局面。19:00-22:00时段,中央级频道和地市级频道在今年1季度实现了年度增长,分别达到21%和17%的比重。省级频道则出现了下滑;而在全天时段,中央级频道“受亏”最明显,份额仅为17%,省级卫视稳定在41%左右,省级地面频道增长至28%,地市级频道也分得更多份额(见图2)。随着越来越多的省级卫视把好剧资源分散于白天、次黄金时段,电视剧竞争更加全面化、系统化。
联合上星模式生变
N家上星联合播出是省级卫视一种比较常见的购买模式,尤以四家上星首播最为流行。然而,进入2010年以来,逐渐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趋势:前两年购买此类剧目最多的一线频道正在逐步退出或不再增加,实行“减量”,重心转向独播;而二线、三线频道则积极参与,递进成为购片的主力军,上演“增量”的好戏,似乎在重复着当年一线频道所走过的道路。
然而,这种交替仅为数量上的此消彼长,对于高质高端的精品、优质剧目,一线频道不会放松警惕,牢牢地抓在手里。而想分杯羹的二线和三线频道唯有通过联合一线频道方能消化高昂的购剧成本。由是,实力不同的省级卫视互相结合,构成不同的购片模式:3强+1弱,2强+2弱,1强+3弱……
“对外收视垄断、对内收视共振”是这种联播模式的理想结局。但强弱组合凸显播出不同平台的实力差异,因此,尽管播出节奏同步,实力高低一目了然。对于染指其中的二三线频道而言,尽管收视率不敌一线频道,但也可能藉此获得相较自身较高的收视。
独播剧成差异化竞争突破口,
强势省卫视差距有逐步缩小趋势
省级卫视之所以选择独播剧,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的博弈,更因其是塑造品牌力、影响力的良好契机。2010年以来,几个强势省级卫视的独播剧目不仅在数量上齐头并进,而且排名靠前的几部剧彼此之间的收视率上差距甚微。
短短三个月内,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均播出5部独播剧(湖南卫视:《爱上琉璃苣女孩》《篮球火》《丑女无敌完美季》《天使之翼》《天使之翼第二部》;安徽卫视:《锁清秋》《牌坊下的女人》《女人魂》《幸福一定强》《乱世新娘》),江苏卫视和北京卫视也播出多部(江苏卫视:《身份的证明》《仙剑奇侠传第三部》等;北京卫视:《牟氏庄园》《赶走你的忧郁》《苍穹之昴》等)。其中,播出时期相近的江苏卫视《身份的证明》、北京卫视《牟氏庄园》和安徽卫视《牌坊下的女人》的收视率相差仅仅0.01-0.02个百分点。
好剧稀缺被多次重播,小题材涌现大剧目
第一季度电视剧市场,一方面打破题材界限,不仅大众题材涌出若干好剧,而且不少相对小众(整体播出比重较低)的题材也都脱颖而出自己的明星剧目;另一方面,好的剧目依旧稀缺,电视台趋之若鹜,导致一剧鲜吃遍天,多地多频道播出率较高。例如,浙版《西游记》在神怪玄幻题材中播出比重占据16.8%,《仙剑奇侠传第三部》也达到12.1%,《神话》占到11.8%,以上三部剧总比重超过40%;而戏说演绎题材中,《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占该题材播出比重为17.1%;《父亲的战争》占军事斗争题材总播出量的12.8%。相对大众的题材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不过程度相对较轻——《媳妇的美好时代》《小姨多鹤》《北方有佳人》均占据相关题材播出量的6%以上。
热点收视剧目风格迥异、“软硬”互补
收视表现好的热点剧目成功秘笈不尽相同,央视一套持续发力,《老大的幸福》和《乡村爱情故事》创造了收视亮点,部分剧目成为省卫视争抢的目标,《滇西1944》《神话》和《为了新中国前进》在央视甫一播毕,旋即被多家省级卫视二轮抢播;省级卫视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表现甚为抢眼。地面频道播出题材更为丰富多彩,各种剧情内容——豪门与底层、伦理与神怪、战争与生活,都各有市场,以《媳妇的美好时代》《小姨多鹤》为代表的女人戏很出彩,而《历史的进程》《尖刀》等阳刚的男人戏也很受青睐。
2010年电视剧市场开局精彩,尤其是“五一”以来,随着多部重量级剧目——《三国》《手机》《杨贵妃秘史》等的同时热播,相信第二季度的市场更加充满夏天的火辣风情。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3
关键词:我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策略
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最开始只有少数几套电视节目,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 逐渐推出各种各样内容的电视节目。比如体育、教育、少儿、综艺、新闻、音乐、科教、社会与法、戏曲、财经、记录、军事与农业、电影、电视剧, 以及与国际有关的内容。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 推出一系列电视节目。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许多国外电视节目也慢慢走进中国电视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的电视节目需要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使其更加富有“本土化”的特色。
1 我国电视节目面临的困境
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面临着两大困境, 分别来源于国外竞争和国内环境。随着国外电视节目进入中国电视市场, 我国的电视节目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中国非常火的电视娱乐节目, 比如“中国好声音”、“舞林争霸”、“中国偶像”等, 都是模仿的国外著名娱乐节目。由此看来, 中国的电视节目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电视节目, 总是走在国外电视节目的后面。所以,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进驻中国市场的时候, 中国电视节目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另外, 在国内的复杂环境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 以及社会的发展,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如果我国的电视节目不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进步, 就会被淘汰。
2 我国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视节目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也日益凸显严重的缺陷。我国的电视节目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内容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的电视节目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 无法获得自由的发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不良电视节目的出现, 提高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但是这也阻碍了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受到各种条件和标准的限制, 无法进行突破和创新。而且我国的电视节目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跟风和模仿国外的电视节目, 没有自己的特色, 没有形成“本土化”的电视节目。
3 我国电视节目的的“本土化”策略
我国的电视节目总是引进和模仿国外的电视节目, 只是看到了它们的收视率非常高, 而没有深入认识它们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盲目地照搬照抄, 会严重影响我国电视节目的正常发展。所以, 为了应对国外的严峻挑战, 适应国内的变化环境, 我国的电视节目需要采取一系列“本土化”策略, 从而使得我国的电视节目能够朝着健康而光明的道路前进, 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 也提高它们的质量。我国的电视节目在定位时, 应该考虑到中国的传统道德, 以及中国人的心理特点。这些电视节目需要寻找根植中国人内心的主题, 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 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国的电视节目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还需要有关责任主体对其进行批评和监督。
我国的电视节目需要不断寻找原创, 力求创新。节目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中国人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得电视节目既具有新奇特点, 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又能符合中国的独特文化, 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除此之外, 我国的电视节目还要注重宣传, 利用一些成功的营销策略来为电视节目造势。在宣传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发起媒体和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 引起所有人对其的关注。
4 我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外电视节目走进中国市场, 同时国内的传媒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 我国的电视节目寻求“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能够防止外来媒体侵蚀本国的传统文化, 避免西方不良观念对中国人造成不利的影响。西方虽然在电视节目上比我国略胜一筹, 也有其成功致胜的关键法宝。但它们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而且西方文化毕竟与东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本土化”来克服国外电视节目的问题, 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除此之外, “本土化”还对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促使其更加完善。“本土化”使得我国的电视节目能够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 发挥本国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全中国人民都能够在电视节目的强大影响中, 了解和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外国人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中国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陈虹, 郝希群.从“吸引眼球”到“召唤心灵”——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之路探析[J].域外视野, 2011, (6) .
[2]郭桂萍, 黄玥.我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 2011, (11) .
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探究 篇4
关键词:电视节目;安全优质;节目播出;必要性;思考
2014年8月,广电总局对卫视黄金档播出剧目做出调整,要求各家卫视于9月到10月底间,必须播爱国主义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有卫视表示,广电总局只是要求一线卫视必须在黄金档播出反法西斯题材,至于哪天播可自行调整;二线卫视必须在黄金档播出爱国题材,而反法西斯题材并不限档期。2014年11月27日,《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公布,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具有强制性,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必须遵守节目播出规范,杜绝或者减少误播事故,使电视节目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以实现广播电视行业可持续性发展。
一、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电视节目播放存在许多问题,节目类型类似和节目播放过于媚俗化成为当前各电视台节目播放中的普遍现象,同质化和媚俗化的电视节目不仅导致电视节目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观众的厌弃,还使电视台艰难前行、丧失收视率,经济效益下降等,为此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势在必行。
电视台电视节目的播放代表的是地区的整体形象和地区政府管理下的民生政治状况,安全优质节目的播放对于塑造地区形象至关重要。还有观众所看的并不是电视,而是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是电视台艺术生产的重要产品,综观各级电视机构,无论制定了怎样的发展战略,都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节目质量,打造精品电视节目,吸引广大观众这一关键点。安全优质节目的播放可以全面提升电视台艺术创作水平,也是电视台提升竞争实力、扩大观众市场的战略性选择。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是提高电视台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文化媒体市场已经初步建立,电视台面临着与境内外其他媒体机构竞争的巨大压力,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就必须在做好提高节目质量、节目创优工作;其次,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是打造本土节目精品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些地方电视台来说,提高电视节目整体制作质量虽然十分重要,但要想把每一个电视栏目都办的精彩纷呈,却是十分不现实的。可选择贴近本土的题材,整合本台优势资源,做深、做透、做好几个富有特色的节目,打造本地精品节目,反而能够以优取胜;最后,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是电视台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安全优质电视节目的播放能够有效提升电视台综合实力、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广告投资,进一步开发电视台市场潜能,因此,可以说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对电视台发展意义深远。
二、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策略思考
1.确保优质的播出环境和设备。电视节目播放是一个大系统,播出环境和设备是节目播放的基础,具体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控、传输、发射等环节,播出及测量设备、机房播出环境、监听监看设施、配电设施、天馈线系统等。机房环境包括值班人员工作环境和设备运行环境,机房环境应保持清洁、通风、滤尘,播出设备摆放合理,照明设备、防火、防雷电设施要齐全、有效;同时播控系统安全稳定,播出部门要按“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的要求,对相关设备、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和检修,排除各类故障和隐患,并做好维护检修记录;测量仪器配备齐全,具有播出设备相配套的视频测量和射频测量仪器,以便对设备进行精确测量调整;还有应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信号监听监看系统,随时监听监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图像、声音、信号质量,及时发现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題。应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发射设备,提高播出设备运行可靠性,才能保证发射系统高质量、高稳定地工作。
2.提高电视节目播出运行人员业务技能。电视节目运行人员作为电视节目播出的一线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工作需求,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应该都能熟练掌握播出设备工作流程、基本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和操作要领,如有干扰破坏和不利于安全播出的问题出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果断处理,确保节目播出万无一失。还要强抓干部队伍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播出、制作、供电各部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各部室每个月都要集中训练一次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重点是熟练操作,特别是不常用的内容,防止因操作不熟练而导致的安全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得到了不断地丰富,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确保安全优质播出的顺利实现。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出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电视节目运行播出人员必须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用新技术、新知识来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难题,使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延长使用寿命。
3.完善安全优质播出制度,加强工作科学化管理。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提高电视台经济效益,应完善工作制度,具体落实管理制度。应加强机房值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播出制度,确保不发生人为事故。不断完善的安全播出制度和各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建立完备的权限操作管理程序;建立上下班交接制度、值班巡机抄表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应急播出预案、月度播出工作总结等制度。非机房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机房,机房要有安全防范报警装置,并保证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对自办节目的监审,做到内容有审签、传递有专人、交接有签字、播前有重审,确保节目从制作到播出各个环节的安全。其次,要规范播出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播出设备安全运行。对电视播出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制定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维修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维护责任人,着重落实机房负责人、机务员责任制,使检修工作分工明确,具体任务落到实处。再次要抓好各项制度落实工作,建章立制是前提,落到实处是目的,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及时解决排查发现的各种问题,消除事故隐患。此外,还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安全播出奖惩机制。为提高安全播出水平,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安全运行管理的长效激励机制作用,积极鼓励工作人员为安全播出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对年度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
三、结语
总之,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运行播出工作做的好可以提升地区电台竞争实力,提高地区知名度。目前我国各省电视台也存在着激励的竞争和压力,电视台领导人应在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的宗旨下,采用优质高效的播放设备,强化电视节目安全优质管理,为播放人员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播放运行团队,以不断创新电视节目,提高收视率、吸引群众、丰富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范薇.如何实现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08,1:120-125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5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电视业已是我国广播影视业的主力军, 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日益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当今时代是传播技术革命的时代,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革命催生了种种新型媒体。我国数字电视从无到有, 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其普及率正处于一个加速上升的阶段, 因此, 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视概述
1.1 基本定义
数字电视 (Digital TV) 又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是指从信号源开始就将视频信号数字化, 之后所有的环节, 比如发射、传输、接收整个系统处理, 都采用的是数字信号。通过由0、1数字串共同组合的数字流进行传播的电视类型。同样它也是由节目内容、信号传输以及信号接收三部分组成。
1.2 数字电视的优点
(1) 清晰度、音频质量高。数字电视从节目获取、存储、传输到接收, 整个过程都采取了全数字化技术;
(2) 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外界音频和视频的干扰, 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图像不清等负面影响。
(3) 数字电视技术跟计算机技术"融合"构成一类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技术, 成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一部分。
(4) 更好避开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的不好影响。而在模拟电视系统中, 非线性失真是会造成数字电视节目图像的明显破坏。
(5) 频道数量成倍增加。数字电视系统目前具备传送几百套节目的能力。
(6) 更加易于实现数字信号的存放, 而且存放的时间跟数字信号的性能是无关。
(7) 提供增值业务。数字电视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 增加了交互能力, 使电视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
2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对数字电视系统进行研究最早的国家, 1997年,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给整个美国1650个电视台分配了用于数字电视广播的频道。在我国, 2000年6月, 广西南宁市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电视平台。尽管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晚了一些, 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 发展非常迅速, 其特点如下:
(1) 支撑数字电视的新技术发展非常快。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合, 极大地推动了大量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系统和产品的产生。在发达国家, 很多技术运用得更为成熟, 可为我国所学习借鉴。
(2) 数字电视生产企业联盟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内容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及全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样性, 使得相关企业自然地结成联盟。然而在数字电视技术方面, 我国联合开发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仍未形成成熟模式。
(3) 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共存。在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 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终将被数字电视技术所取代, 我国计划到2015年将关闭原本使用的PAL制的模拟电视信号, 然后顺利完成向数字化电视的过渡, 最终全面实现数字化时代。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顺利交接, 并降低相应的管理费用, 将是管理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4) 行业标准滞后阻碍了数字电视的推广步伐。我国现有的数字电视标准很不确定, 尚未推出完善的统一制式标准, 也将影响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增加了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打击了各地广电部门和投资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 由于各地机顶盒技术的不兼容,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电视, 就更加剧了将来整合的难度。
3 我国数字电视推广策略
3.1 提高认识, 更新思想观念
数字电视作为我国一项特殊的产业发展, 由于观念、政策和市场等原因的交互影响, 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但是有迹象表明,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相关官方的政策改变与实施。为此,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控制成本
成本费用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不可控制成本一般是指决策而形成的成本, 数字电视可控成本取决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性, 为此,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向, 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以便让更多的住户接受我们的数字电视整改。
3.3 另辟蹊径、在经营方式上解放思想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信息的流动方式, 信息会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势必会带动相关的新产业链的发展,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数字电视产业如何在经营方式上解放思想, 利用所有的环节完成这个产业的完美收官, 显得尤为重要。今后, 数字电视也能完成宽带增值服务等业务, 从而促进了数字电视的快速推广和发展。
3.4 建立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要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 多借鉴其它消费品的营销模式, 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 确立灵活的商务模式。如开发多种收费模式, 包括月租、多频道包、按次付费等, 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4 结束语
总之,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它不仅是提升了电视画面质量, 还扩展了服务, 已深刻影响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国的数字电视也将步入新的发展新阶段, 它将与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 信息传播更为便捷, 并为新型技术的再创新和再运用提供可资之鉴。
参考文献
[1]吕勇祥.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及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1) :28.
[2]徐瑞山.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5.
[3]格兰研究.数字电视发展综述及展望[J].电视技术, 2012, 362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6
一、解析《爸爸去哪儿》的传统环境
本文主要围绕着《爸爸去哪儿》的内容展开, 研究这一典型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过程, 对热播的因素进行阐述, 从而得到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发展的启示。任何的传播过程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主要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爸爸去哪儿》在国内的热播几乎掀起了亲子互动的高潮, 可以说是“零差评”得到了任何年龄段人群的认同。
(一) 内部环境
1. 湖南卫视
从2004年起, 湖南卫视就以“快乐中国”为核心, 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视节目品牌, 并且在2013时就有了很好的规模, 几乎成为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先锋军, 该台的其他电视节目屡创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纪录。
2. 主创团队
《爸爸去哪儿》的导演与制片人是谢涤葵, 谢涤葵在湖南卫视曾创作过多当电视综艺节目, 例如, 《乡村发现》《变形计》等, 可以所示成绩显赫。由于以前有多次野外拍摄的经历, 所以说《爸爸去哪儿》的拍摄方式对于谢涤葵来说并不陌生, 再加上专业的拍摄团队, 可以说《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是势在必得的。
(二) 外在环境
1. 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
对于以往电视综艺节目泛滥并且节目性质低俗, 从2011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娱措施, 限制每个卫视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综艺节目不能超过两档, 并且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限制。《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互动类的节目, 其内容完全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 并且社会的关注度也是很好的动力。
2. 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环境
自从2008年之后,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种市场经济, 各个电视节目的品牌慢慢的建立起来, 在加上网络的发展, 观众的收视习惯就随之改变。我国改革开放有三十余年了, 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也逐渐的开发并且和世界接轨, 高速度的工作方式以及舒适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们追求的。
3. 受众以及媒体环境
以目前的形式来看, 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 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平台应该从电视上转移到手机以及互联网上, 从而是受众面积更加广阔。
二、《爸爸去哪儿》传播内容分析
(一) 具体的传播内容
1. 亲情流露, 家庭互动
社会生活在随着时间的进步, 物质与国家政策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但是高速的工作节奏让人们倍感压力, 致使人们转变交往的方式, 人与人之间渐渐缺乏了感情的交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爸爸去哪儿》选择的是亲子互动这一题材, 通过野外的互动讲诉父亲与子女之间问题, 并且将这些情感因素作为感染思维的材料。很多观众都被当中的情节所打动, 勾起了观众以往的回忆。
2. 引出新话题, 父式教育
长时间以来, 生儿育女都是母亲的责任, 这是国内最为常见的, 父亲只是扮演一个监护人的角色, 而女性则以温柔慈爱、细致周到的方式陪伴儿童成长。但是这些女性的特质本身就存在很多无法弥补的缺点, 比如, 过度温柔的教育会导致儿童胆小懦弱, 害怕单独应对一些事情, 从而导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健全。但是父式教育却可以弥补母式教育先天的不足。《爸爸去哪儿》是一个成功呼唤父式教育的电视综艺节目, 对社会大众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 内容呈现的方式
1. 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
野外生存互动综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明星家庭在残酷的野外环境下的真实表现, 针对性的策划痕迹较小, 感染能力较强。明显家庭在节目录制当中, 展现出的百姓生活态度与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 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收视方式。对于叙事方式, 全面的展现出明星嘉宾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个人的感情, 比如, 由于野外环境艰苦, 明星家庭的孩子显得尤为耐烦, 都被完整记录了下来。
2. 电影化的拍摄方式
拍摄方式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核心, 与电视综艺节目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在《爸爸去哪儿》当中, 电影化的拍摄方式随处可见,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并且让拍摄方式与多种镜头巧妙的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拍摄方式, 可以说这种拍摄方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
三、《爸爸去哪儿》传播渠道分析
(一) 电视媒体
1. 湖南卫视的播放频率与周期
湖南卫视作为《爸爸去哪儿》的主要播出频道, 其播放的频率与周期必定会有所上升。《爸爸去哪儿》是以季度计算播出的电视综艺节目, 第一季的时间为2013年的第四个季度, 周期一共有12期。自从《爸爸去哪儿》播出以后, 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就直线上升, 打破了《我是歌手》创下的收视纪录。
2. 全面利用台内资源, 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台内资源对其他节目进行宣传, 是湖南卫视常用的宣传方式,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开播之前, 就通过《快乐男声》对其进行前期宣传。除此之外,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也邀请了《爸爸去哪儿》的明显嘉宾来进行节目宣传, 从而达到整合台内资源, 提升节目影响力的目的。
(二) 网络以及新兴媒体平台
1. 网络以及新兴媒体传统渠道汇总
湖南卫视是多个网络媒体互动的平台, 通过这个交互式的互动平台, 观众可以对《爸爸去哪儿》当中的嘉宾进行打分, 从而得到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准备的礼品, 同时还可以观看拍摄过程当中的花絮, 参与相关话题的互动。以下表格是各个网络以及新兴网络媒体:
2. 线上与线下整合式营销
在新的媒体环境当中, 电视台既要整合台内的有效资源, 还应该开拓网络媒体平台, 从而实现双管齐下的整合式营销。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出以后, 节目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急速上涨,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450万, 观众通过节目组的官方微博, 了解节目的最新信息以及拍摄相关的花絮, 同时可以发表评论, 让观众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爸爸去哪儿》传播效果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主要分为微观效果以及宏观效果两种类别, 微观效果是人的大脑所引起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的变化, 而宏观效果则是大众传媒带来的社会效果, 其主要包括认知、价值观以及社会影响。
(一) 《爸爸去哪儿》刻板印象的呈现以及突破
1.“爸爸”印象刻板的呈现
在节目当中所呈现出的节目样式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家庭状况, 其思维方式较为固定, 节目与现实两者之间没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在节目当中, 爸爸通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不能与孩子良好的交流, 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 爸爸不能使用合理的方式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说是将“传统爸爸”的形象完全的刻画在荧幕之上。
2.“爸爸”印象刻板的突破
节目当中的爸爸都是行业当中的成功人士, 但是对于管理孩子却束手无策, 这样也是将明星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 可以说是全面垫付了明星在观众当中的形象, 从而引出了“父式”教育的思考。
(二) 推动电视综艺节目风格的革新
1. 选择独特的拍摄场景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选择的拍摄场离机场通常都不会太远, 避免因为嘉宾舟车劳顿而导致拍摄状态不佳。同时外来保证拍摄的神秘感, 通常都不会选择较为热闹的旅游景点, 而是选择一些较为偏僻的村镇。
2. 健康积极的嘉宾形象
选择嘉宾是节目拍摄最为关键的一步, 特别是明星嘉宾的孩子, 就是所谓的“星二代”, 经过多番的商讨与争论, 最终选择了林志颖与他四岁的儿子Kimi, 前奥运会冠军田亮和他的女儿Cindy, 导演王岳伦和他的女儿Angela, 国家明模张亮和他儿子天天, 演员郭涛和他的儿子石头。
五、结语
以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原材料, 对节目当中的各项环节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来带的启发。单独案例的成功与失败, 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启发效果, 其适用性也是最为重要的。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起步期, 其整体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界的90年代, 最终在21世纪得以成熟, 如果将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都为晚会、游艺、竞赛以及真人。《爸爸去哪儿》是我国2013年最为火爆的电视综艺节目, 其所属电视台的收视率直线上升, 取得了社会与经济的双丰收, 换句话来说《爸爸去哪儿》是电视综艺节目成功发展的典型。当然这只是单独的经验典型, 从全面战略观来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本文主要从《爸爸去哪儿》这一典型电视综艺节目出发, 探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当中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华玉.综艺节目官方微博传播研究[D].安徽大学, 2014.
[2]柳志鹏.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张乃瑜.《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学分析[D].西北大学, 2014.
[4]马若晨.“走出去”与“请进来”: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5]沈清.《爸爸去哪儿》热播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D].内蒙古大学, 2014.
[6]陈秋名.作为父亲的明星—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研究[D].兰州大学, 2014.
[7]马姝婕.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移植——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新闻世界, 2014.05.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7
在国内的电视剧类型中,以家族这一原始母题为主题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佳作。湖南卫视制作的《血色湘西》就堪称家族剧中的佳作。
家族剧具有独特的叙事形态,这种叙事形态在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的叙事基础上,在现代的视野中有了新的生命力以及更深的内涵。家族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中一种以家族和家庭为明确表现对象的类型,它更加突出地吸纳和表现了“家国同构”叙事的艺术特征。家族剧通过描写一个大家族的历史命运形象地透视一个社会的兴衰变革,观照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在电视剧《血色湘西》中[1],民族抗战主题是电视剧后半部故事围绕的核心。在故事的前半段中,是围绕家族宗族的矛盾来展开的,而后半部则是以民族矛盾为中心,表现出了民族矛盾对于家族宗族矛盾的超越。在国家大义、民族存亡面前,湘西人民终于做出了正确地选择。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赖以生存的国家没有了,那么,家庭、宗族也成了空话,家国是相互交融的,龙家、石家、田家之间的家族恩怨是该剧的一条主线,但该剧却没有仅仅将目光聚集在家族自身的故事里,而是将家族的故事与抗日之间联系在了一起,演绎了一出荡气回肠、家国同在的爱国情怀。
家族剧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电视剧艺术本身、题材内容的民族特色和观众的审美体验上。民族性即是一个民族的特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建立在对民族的想象和象征之上,它并不是一种天然形成的东西或自然物,而是人们生活的创造,包含了一个民族独有或者特定的生活方式、情感与想象。对湘西题材影视剧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要了解湘西的概念与历史。湘西这一词最先是指地域概念,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是湖南的西北门户,境内聚居了多个少数民族。多个民族的共同繁衍与生活,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造就了湘西地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最先在作品中展现湘西风采的应该是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从神秘而原始的湘西走出来的沈从文在他的各种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中都用浓厚的笔墨展现了湘西的风俗习惯、乡土民情。在湘西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不仅生动鲜明地为我们展现了湘西地区神秘美丽的山水,也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人们独特鲜明的风土人情。《血色湘西》将美丽的民俗风情与至情至性的民众完美契合,在端午节时,人们要祭拜屈原、包粽子、赛龙舟、喂鱼虾,身着民族盛装。影片将这些风俗民情融入影片的整体结构中[2],并使之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命运紧密结合,从而使影视作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2 从影视批评的角度来解读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西方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是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词,它旨在理解一种文化的文本是如何特别地体现与规定着特殊范围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的。甚至可以说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文本中隐秘的意识形态对公众进行解读。有关湘西的电视剧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极为粗犷的“匪患电视剧”,如《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另一极则为柔美的女性形象为主角的“田园剧”,如《边城》《萧萧》等。在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影视剧的衬托下,二者的符号建构亦是矛盾的,可以说在“田园剧”中,沈从文在极力摆脱湘西的“匪患”标签,在他笔下的湘西是一个温和的世外桃源,这两极善恶交替,二者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但这也更加值得深思。
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影视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在沈从文的作品《萧萧》中[3],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她从小失去了母亲,被寄养庄子上,甚至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的小丈夫。实则为这个家庭的奴隶,什么活都得干,而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更要受婆婆的折磨。但早期的她并未在这种压迫的环境中失去自我,早期的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中,她渐渐迷失了自我,成为封建的一员,这种愚昧的童养媳制度还在一代一代地上演,对女性的压迫还在继续。在湘西题材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及女性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或者屈服,或者逃离,或者麻木不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却终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写悲惨的命运。相信湘西题材影视作品对于湘西地区女性描述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命运。
3 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解读
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量地收看有意制成的电视节目,能够改变收看者的信念、态度甚至是兴趣。在这其中,有些主题比另一些主题更容易取得效果,有些结果比另一些结果更容易取得效果。[4]”众所周知,《血色湘西》演绎的是与大多数受众生活环境不同的少数民族世界,生活习性、甚至话语表达都有很大区别,这种别致的风俗民情是取得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众在收看电视剧时,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猎奇心理,希望在剧中看见一个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存环境。偶像剧吸引众多女性观众即是这个原因。女性在观看偶像剧时,可以还原自己的“幻想人生”。因此,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满足受众需求,使受众获得接受满足感,是电视剧取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血色湘西》不同于一般的偶像剧,它不仅包含着儿女情长与爱恨情仇,在剧中,这种表面的情爱却与家国抗战融为一体,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更为新鲜的是,剧中还原了湘西人民的风俗民情,这类民俗的真实性与独特性为电视剧剧情的叙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蕴含了湘西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
4 从文学创作角度进行理解
传奇,是一种叙事的美学模式。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历来就有着悠久的传奇传统。传奇既指情节离奇曲折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也指长篇连续的英雄故事或者讲人或团体的历史传说[5]。中国的影视创作也继承了文学创作中的这一传统,更为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同时也善于运用传奇手法。
在《血色湘西》中,运用了大量的传奇手法,这也与剧中所设定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纵观《血色湘西》这部电视剧,可以发现,其讲述的爱情故事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同时,创作者把故事放置在抗日背景下,使人物身上具有的传奇性更为浓烈。正如《血色湘西》的编剧黄晖所说:“我的意图是要让《血色湘西》成为一幅湘西风情画卷,是一个爱情传奇,更是一个抗战传奇。”
在《血色湘西》中,观众还是能从故事中看出沈从文小说的影子。《血色湘西》中对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继承与改造,也使湘西的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逐渐变得更加深刻与丰富多姿。但湘西人民热爱家国,宁愿为大家舍弃小家的情怀却不曾改变。同样,文化蕴含是湘西影视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通过推敲剧中的血性的人物形象、民族习俗的浸染以及镜头下湘西雪峰山层峦叠嶂的优美风光,湘西文化便清晰地跃然于荧幕之上。
5 结语
《血色湘西》通过这些元素与符号的运用,使湘西人民的文化与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彰显。《血色湘西》这部电视剧立足于民族这一出发点,把湘西人民的生存、生活的小家置于国家这个“大家”的环境下,这样就使这部剧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般电视剧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也蕴含着巨大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摘要:《血色湘西》这部电视剧是2007年由湖南电视台投资拍摄的,该剧不仅拥有高收视率,还收获了极佳的口碑,并获得了第24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在湖湘文化观照下的湖南卫视,制作了一批生动展现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精神面貌的作品,《血色湘西》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下,湘西有了不同的韵味,本文试图从多维角度理解这个神秘而又丰富多姿的湘西。
关键词:多维视角,血色湘西,电视剧类型
参考文献
[1]张斌.镜像家国——现代性与中国家族电视剧[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01.
[2]何双百展示、表现、重构——《血色湘西》中民俗文化及其传播学价值[D].重庆:西南大学,2010(4).
[3]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23.
[4]毛攀云.湘西原生态与抗战的影像呈现——析电视剧《血色湘西》的二维叙事[J].电视研究,2008(3).
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探究 篇8
一、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存在的物质基础
从电视技术、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 电视技术决定了电视艺术的产生、发展, 是电视艺术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缺少了电视技术的支持, 电视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实践表明, 几乎每一次电视技术的创新都会对电视艺术的发展、创新产生强烈的影响, 自从电视技术诞生之日起, 其最初的机械电视发展到后期的电子电视, 再由模拟技术发展为数字技术, 从而实现了电视技术的大变革, 而电视技术变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电视技术成为了电视艺术存在并发展的物质基础。电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电视媒体的产生、发展, 电视媒体的诞生是电视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对于广大的电视媒体工作者来说, 要制作出一档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必须要掌握必要的电视技术, 否则电视节目就会缺乏艺术表现力。只有熟练掌握了电视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视技术进行电视艺术创作, 电视节目才具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电视媒体是电视艺术内容表现的载体, 而电视技术又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物质基础, 因此, 脱离了技术的电视艺术将根本不能存在, 电视艺术必须以电视技术的产生、发展为基础。目前, 电视艺术不再是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简单复制, 还要求其能够将人们内心思想、追求等虚拟的东西表现出来, 这必然需要以电视技术作为保障, 才能够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 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艺术享受。
二、电视技术丰富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
电视技术对电视艺术的影响是直观的、鲜明的, 很容易被观众所感知到, 比如, 数码技术、3D技术等等, 将以往不能呈现的、虚拟的艺术画面呈现到观众面前, 对于广大的电视观众来说, 真可谓是饕餮盛宴。电视节目主要包括生产型、再现型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前者强调通过必要的电视技术手段创作适合电视节目内容的视听表现形式 (比如, 新闻节目) , 后者则强调通过电视剧等载体将电视艺术在电视荧屏进行再现, 这两种表现形式是电视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上的产物, 丰富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所熟知的倒放、慢放、叠化等图像特效制作技术是电视技术发展的直接表现, 而这些“手段”又成为了电视艺术表现节目内容的“艺术修辞”。
利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来处理图像、视频效果是电视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一处理技术引发了传统电视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新及创作形式的变革, 一方面, 电视艺术创作者可以突破现实中的人、物、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创作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电视节目, 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比如, 科幻片、动画片等;另一方面, 电视艺术不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现实世界还原的“载体”, 其更加倾向于表现虚拟的、新颖的、夸张的内容, 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实现了电视艺术的艺术价值增值, 比如,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豪华游轮的沉没场面, 离开了电视技术的支持根本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 在电视节目中运用大量的数字特技技术, 可以丰富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并给广大的电视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
三、电视艺术是电视技术的价值增值的“重要载体”
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有着浑然一体的天然联系。电视技术本身并不具有艺术价值, 甚至于离开了电视媒体其就毫无价值可言, 可以说, 电视艺术是电视技术价值转化、价值增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首先, 电视艺术通过吸引电视观众视线价值增值。对于广大的电视观众而言, 他们关注的是节目是否具有欣赏价值, 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点, 而对于这一电视节目采用什么样的电视技术则根本不关心。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电视技术根本不在受众的思考范围之内, 他们所真正关心的就是节目内容、表现形式是否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其次, 电视艺术是电视节目、作品的外在表现, 是电视技术得以存在、发展的媒介。电视剧、电影、新闻等各种电视栏目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才能够将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传递给受众。不可否认, 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的物质基础、是电视艺术存在发展的必要保障, 但是, 电视节目制作工作者必须首先进行栏目定位、艺术效果分析等, 才能够制作成具有较高“价值”的电视节目, 在这些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电视节目制作工作者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实现艺术价值增值、如何吸引观众观看这些节目等, 而对于采用什么样的电视技术来制作这些电视节目则几乎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鲁玉琴.电视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影响[J].新闻世界, 2011 (01) .
[2]牛凌霞.电视技术进步对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 2010 (02) .
我国电视剧探究 篇9
【关键词】电视技术 电视媒体 发展
从电视媒体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知道电视技术作为推动电视发展的具体性技术同样也会改变电视媒体,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近二十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技术的发展仿佛走上了高速路,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电视新媒体不断涌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电视技术到底改变了电视媒体什么?它是怎样改变电视媒体的?电视媒体将去往何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这篇论文的写作。
一、我国电视技术的基础
电视技术是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而发展的,近二十年来,电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电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本论文将对电视媒体行业正在使用的电视技术基础—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梳理。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
无线电通信技术源于电磁场理论,得益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发明,至今己经被广泛应用了130多年,是人们当前使用最为廣泛的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手段。发展至今,因无线电具有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可用性高和较高可靠性等特点,在国防、科研、交通、生活、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无线电通信技术也有了其更多的拓新,包括3G技术、Zigbee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WiMAX技术、W i-F i技术、3.5GHz技术、Bluetooth技术等各种各样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自电视诞生开始,无线电通信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于电视图像和伴音信号的传输。
(二)有线电通信技术
有线电通信技术是相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而言的,是指通过铺设电缆、光缆和光纤同轴电缆网络作为介质,传输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电光信号的一种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拥有架空电线路和电缆工程(包括架空、地下、水底电缆等)两大块内容,这样就为其提供了纵横交错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我国,有线通信是电视信号传输的最主要的传输方式。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互相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的网络,为信号的传输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方式,只有它们之间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卫星通信技术
1962年,美国发射了全球第一颗有源轨道通信卫星,开启了通信技术的新纪元。卫星通信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者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卫星通信实质上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地球卫星接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悬挂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的通信中继站。
(四)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它是把若干且具有独立功能机、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资源共享和实现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就是联接在网络上的供网络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的集合。这些计算机被称为主机,主要用来运行用户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资源。这一主机也被称为结点。另一部分是把主机联结在一起并在主机之间传送信息的设备,我们称之为通信子网。
(五)数字技术
西方媒体推崇的计算机和传播科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提出:“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比特((bit),作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地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比特指的是“0”或“1",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黑或白、高或低、开或关、真或假,总而言之,比特简一记为“0”或“1"。基于这种数字技术的原理,无论文字、图像、声音还是视像,在计算机存储和传播时都可分解为一系列比特的排列组合,即数字化“0”或“1”的排列组合。比特易于复制,而且复制的质量不会随复制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比特可以以极快的速率传播,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所以借用这种数字技术用以记录表示信息,使得数字信息的记录密度高,可用计算机处理以及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达到最理想化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技术的革新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电视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在意见或观念层次上发挥作用,但是它带来的就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逐步改变这人们感官认知的形式,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下面将从传播方式、受众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电视技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
(一)对传播方式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革新首先改变的就是电视媒体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变化,电视媒体已经不可能按照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顺应时代的变化,电视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效率、频道建设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甚至在新的电视技术下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交互式传播。
1.传播渠道的扩张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视技术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都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扩张。电视媒体也不甘示弱,利用网络和手机平台开辟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渠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促使电视内容播放无孔不入。
以湖南电视台为例,自2001年湖南电视台迁至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开始,就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全硬盘化、全网络化。2004年又推出金鹰网,实现电视媒体网络化平台发展。接着推出芒果TV (www.imgo.tv)即芒果网络电视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电视机,实现“三屏合一”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其包含有视频网站芒果TV、手机电视芒果TV和互联网电视三大网络电视平台。其中于2010年3月全面上线的芒果,rv手机电视客户端,实现了湖南卫视等44路频道的直播以及综艺娱乐、新闻纪实、电视剧、电影、MV、动画片为主的内容点播体系。同时打造tazai互动电视(www.tazai.com ),成为国内首家深度植入模体资源的电视社交产品,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屏幕的互动。湖南电视台的这种全方位传播平台打造模式,是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视单一的电视传播途径,实现多终端收看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全国各大省级电视台以及部分城市电视台也都在实行这一传播渠道扩张模式。
2.传播效率的提高
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有线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电视节目的制作、集成和传播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电视传播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3.频道专业化
数字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和卫星电视等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加,频道容量由传统电视媒体的几十套扩展到几百套。面对如此多的电视节目,受众难以选择,不可能每一套节目都看完,因此受众会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收看的节目。因而受众开始出现分化,逐渐向小众化、分众化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电视频道走向了专业化。
4.交互式传播的出现
交互式传播是交互性在传播上的体现,是一种双向信息传播模式。数字技术下的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使得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數字电视技术和交互技术的相结合使得电视媒体由传统电视媒体的点对面的单一传播向点对点、点对面多向传播共存的局面转变。与传统电视的观众只能通过电话、短信、电报、信函等方式进行反馈不同,交互式传播下能够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直接向运营商反馈信息。
(二)对电视受众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进步使得受众在收视习惯上收视时间和空间的解放。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新的收视终端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人们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空间,也不必按照电视节目时刻表定点收看。影视剧里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过收看某电视栏目的桥段将不再出现,错过了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再去观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载体收看电视,在商店、大厦、KTV、酒吧可以通过楼宇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可以通过车载移动电视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Ipad、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收看网络电视,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谁是随地收看电视节目。数字技术使得电视媒体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拓展,电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对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倍增,使得越来越多的频道和节目可供人们选择。节目的扩增,收视人群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普遍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问题,全民收看同一个频道或节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交互电视的产生,一种新的收视趋势—个人化收看开始出现,收看电视节目成为了个人行为,而不是群体行为,传统电视时代形成的收视习惯同一性开始瓦解,必然会带来个人化的收视习惯。
2.对受众地位的改变
电视技术发展至今,受众的被动地位改变了,翻身成了主人。电视本身不再只是提供电视节目和信息产品,成为了一种与多种媒体相结合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受众可以在自家电视机上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辑属于自己的收视菜单;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任意查找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可以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新的电视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应该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和快乐。
(三)对运营模式的改变
1.打造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拓宽了内容传播的信道,需要更多的数字节目内容来满足播出,制播分离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内容生产不足的问题,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电视媒体内容运营模式的变革。因此打造开放的、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对电视媒体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平台的建立主要通过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就是通过对电视媒体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内部的共享和内容的重新组合和包装,形成一个具有很强价值的电视节目体系;第二步就是当电视节目内容的价值体系运营成功并逐步强大之后,通过技术支持,将平台内的资源逐步开放,通过市场运作和利润的分配机制,吸引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组织、机构和企业主动向电视媒体平台靠拢,形成一个强大的电视节目内容利益的系统。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媒体,需要建立多元准入通道,向内容提供商购买内容产品,在经过审查之后进行内容集成、播出。
2.电视媒体与网络、手机媒体的融合
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得益于有线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发展,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成果。二者融合实现了电视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的互通,即电视媒体内容可以在网络电视台中播放,而互联网的内容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媒体之上。这样既在内容上扩大了内容提供商的范围,丰富了内容产品,也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渠道和范围,相应地提高了电视节目内容的收视率,有利于广告收益的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尤其是3G和即将推出的4G技术以及CM MB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融合更加紧密。这主要是体现在手机媒体收看电视节目是的流畅性上。手机媒体用户群对于内容的需求个性化,要求内容提供商在内容创作时对内容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小批量生产。同时注重内容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编码压缩。
三、结语
纵观电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视技术的进步,而电视技术的进步又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正如麦奎尔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大众传播理论》里指出的一样,“在媒介全球化和新媒体化的背后,一直都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其中首要因素就是技术和经济”在近十年以来,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电视媒体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电视媒体的改变,同时思考电视媒体将来的发展趋势,从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视在良性的环境中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冉主编.电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我国电视剧的行业困局及竞争态势 篇10
1 演员片酬与制作经费配比倒挂
演员片酬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扰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问题,为了保障收视率,制片方会更愿意付出高额片酬选择一线当红演员,演员片酬占比过高造成整体制作经费分配不均,使剧集质量无法保障,就造成制片抱怨演员片酬高、水准低;导演抱怨经费分配不均,时间分配不合理;演员抱怨剧本东拼西凑,多人合成;编剧抱怨行业待遇差,地位低;后期抱怨资金不足,时间仓促;卫视抱怨政策限制,播剧不赚钱;观众抱怨演技浮夸,剧情雷人等尴尬现状。演员片酬占比高是行政性的手段没有办法控制的一个市场价格,而演员的价格也是随行就市,这无疑是电视剧行业的一个恶性循环的无限黑洞。
2 政策限制使电视频道的平台价值下滑
首先,新的电视剧播出政策使电视剧首播权的购买成本只能由两家上星卫视分摊,卫视频道购剧成本翻倍,但“限广令”禁止中插广告,又使电视台的购剧能力下降。为控制制播成本,制片方选择牺牲剧集部分品质,而电视台则选择减少播出总量。其次,电视开机率持续下降,观众流向网络。有数据显示仅上半年的第一季度,全天开机率降为12.065%,较去年同期降幅达到4.1%。而相反,一些电视剧的网络播放量则比去年同时段的电视剧有较大涨幅,这样广告商更愿意投资互联网,互联网广告不仅投放成本低,针对性强,而且其网状重复传播模式,能大大扩大广告的影响力。最后,总局限制视频网站境外剧的购买,不许同步播出,这就导致视频网站的内容空缺,从而提升了国产剧的网络议价能力。这些都推动了网台联动中互联网占据强势主导地位时代的正式到来。
3 收视率对赌加速电视剧空心化
由于广告收入节节下滑,电视台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在购剧时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即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这样,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与自身利益捆绑,制作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数据污染的恶性竞争会进一步挤压守法公司的生存空间,这样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只会渐行渐远。在电视台风行收视率对赌,制作公司买数据成风的同时,视频网站却在尝试着点击分账,用受众点击量来分得利润,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网络视频品质的提升,也会使电视台陷入更大的发展困境。
4 热门IP遭哄抢
首先,电视剧市场提及最多的“IP”主要围绕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版权改编。IP剧井喷首先是由于原创剧本创作动力不足,好剧本严重匮乏。而优质IP将商业化诉求与读者互动相结合,题材多样。其次,网络小说对90后乃至00后的多屏时代主力受众群体具有内容源适应性,影视投资者选择已经拥有基本受众群体,经过市场考验的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来进行影视改编风险可控性更强。同时,热门IP催生出“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的完整产业链,容易实现品牌化营销效果。但目前影视行业的“唯IP论”令人堪忧,许多垃圾影视IP也受到优质IP礼遇,空有IP,内容空泛经不起推敲;部分投机客屯集垃圾IP来忽悠资本以巨额对价购买,占用和浪费行业资源。同时,就IP本身来说,由于政策的强压,不少IP剧难以恢复原貌,高收视率和点击率背后口碑严重两极分化。
5“先网后台”的个人付费时代到来
据《网络视频个人付费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初至2015年初,中国视频个人付费市场规模从2.1亿成长到5.9亿,年度同步增幅高达178.1%。中国视频行业用户付费市场已经步入快速增长期,并且增速迅猛。从2015年7月《华胥引》宣布付费观看,并台网同步播出,到爱奇艺用两个一线卫视黄金档价格买下《蜀山战纪》网络首播权,并先网后台季播付费观看,再到《班淑传奇》与腾讯合作网络独播付费观看全集,这些都打破了先台后网的传统播出模式。中国视频会员服务市场规模和内容类型迎来全面爆发,个人付费时代也正式到来。
摘要:2015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从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到盈利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甚至面临着转型与重构。但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剧行业在原有痼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基于此,将结合近一年来播出的电视剧类别和收视情况来探讨我国电视剧目前的行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电视剧探究】推荐阅读:
我国电视文化发展08-14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09-10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08-12
分析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措施07-30
我国刑法立法探究10-16
我国统计教育问题探究08-29
我国城市化发展探究06-01
我国司法改革原则探究07-23
关于我国典型围墙民居建筑的探究05-28
对我国民族法学发展意义的探究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