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共12篇)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1
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央视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开始, 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崭露头角, 迄今已有20余年。综艺节目从歌舞类到益智类, 从选秀类到励志类,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 综艺节目为丰富中国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成就了一批草根明星。然而, 随着全民娱乐“大跃进”, 综艺节目也显示出快速发展带来的低俗、庸俗等负面影响。一面是追求收视率, 一面是广电总局的限娱令, 综艺节目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分析电视综艺栏目的文化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来把握综艺节目的现状, 以期求得综艺节目发展出路。
关键词:电视综艺,文化特征,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国电视综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既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表演类、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类、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 这四个阶段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当前, 我国综艺节目进入全民娱乐的时代, 各类平民选秀、竞技娱乐、青春励志节目占据着各大卫视的屏幕, 综艺节目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一、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特征
目前支撑各大卫视收视率的都是综艺娱乐节目, 尽管遭遇节目质量不过关、节目无文化底蕴等诟病, 但是却不能阻挡综艺节目一路高歌向前, 综艺节目之所以取得骄人成绩, 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 降低准入门槛, 主打亲民牌
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明星表演为主的综艺节目固然好看, 但大众只是局外人, 无法参与到其中, 而且对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明星表演产生了审美疲劳, 因此, 综艺节目开始把主角转到了平民百姓身上。央视《星光大道》以“百姓自娱自乐”为节目宗旨, 为百姓开办了“一个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 这种不设繁琐的参赛限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比赛, 意味着凡是有意愿参加比赛的人就可以上电视。随之, 各地的综艺节目纷纷开设零门槛平民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节目吸引了数十万的参与者, 收视率节节攀升, 选秀节目占据了各大卫视荧屏, 至此, 综艺娱乐节目迈入了平民化时代。
(二) 吸引观众参与, 主打互动牌
早年的综艺节目会请现场、场外观众参与其中, 《幸运52》就允许参赛选手求助于现场观众或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场外求援, 这种方式是综艺节目“互动”的有效尝试。后期,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互动”到了极致, 它创新地把观众短信投票定为决定选手去留的方式, 这意味着选手的命运掌握在观众的手里, 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大大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使观众踊跃地参与到节目当中。事实证明, 这种互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宇春、张靓颖等平民女孩在数百万张选票支持下迈上了巨星的舞台。但是, 短信投票的方式很快受到了质疑, 一元一条的短信让主办方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彻底消除选秀节目圈钱现象, 广电总局在07年出台文件严禁选秀节目采用短信投票方式决定选手排名。广电总局还对选秀节目进行播出时段限制, 这使得选秀节目遭遇了开播以来最严厉的政策管制, 于是各大电视媒体开始另辟蹊径, 寻找选秀节目的出路。
(三) 传递主流思想, 主打励志牌
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使得综艺节目朝着“励志”方向发展, “励志加娱乐”在主流上符合广电总局的要求, 又不失“娱乐”这块阵地, 这应该是综艺节目拓荒的又一次成功。
2012年红透中国的《中国好声音》就是成功范例, 制作方将节目定性为“国内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 宗旨是只要坚持梦想, 任何人都有机会通向成功。该档节目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既注重平民性又注重音乐文化, 以往的选秀节目, 刻意强调“亲民”, 忽略了音乐本身, 参赛选手素质参差不齐, 观众要忍耐许多低质量的表演之后才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作品。而凡是出现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选手, 个个名副其实的“好”, 无一例外的“好”, 这种优质选手的演唱和导师专业的点评使观众认为没有浪费时间。
此外, 《中国好声音》讲述了普通人的音乐故事, 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比如, 盲人女歌手张玉霞, 尽管没有邓丽君的美貌, 但是歌声中透出的温婉却让人感觉恍如邓丽君在世;比如, 当平安把气势磅礴的《我爱你中国》献给知青时, 歌声中尽情地表达着对父辈的尊重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再比如, 吉克隽逸母亲的那首《草帽歌》比吉克隽逸本人的表演更受欢迎, 因为她展现的是母女两代人的音乐梦想……尽管《中国好声音》没有摆脱选秀的实质, 但“励志”因素使它成为2012年最受好评的综艺节目。
这里要提到的另外一档节目是上海卫视的《中国达人秀》, 前面提到, 广电总局在2007年禁止综艺节目短信投票, 达人秀却在2010年得到了广电总局的特批, 重新启用短信投票。其实, 中国达人秀的节目制作不够精良, 选手整体实力不够上层, 它凭什么说服广电总局?因为达人秀打出了励志牌。参与《中国达人秀》节目的选手大都有着艰难的人生经历或社会底层的挣扎, 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积极、向上的情感, 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种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积极理念符合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同时也获得了大众的情感认同。可以说《中国达人秀》表达的思想内涵远胜于节目本身。
二、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目前, 综艺节目的存在着引进成风、抄袭成风、庸俗成风等弊端。1) 各家卫视不惜重金向海外购买综艺节目版权, 以期在综艺娱乐的战场上拔得头筹, 结果出现了海外节目压制本土创新发展的现象;2) 无论是竞技类还是相亲类, 无论是职场秀还是脱口秀, 只要一出现好的节目形式, 马上就会有跟风现象, 观众看哪个节目都眼熟, 哪个节目都不想看;3) 部分综艺节目从业人员文化底蕴略显单薄, 有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 炮制庸俗的节目风格和各类事件, 比如宝马女事件, 比如某些衣着不得体的女主持人, 比如某些不当的言论等, 综艺节目既然登上了卫视这个高端平台, 就必须注重社会影响。
电视综艺节目如果想要走的长远, 必须实现娱乐与教化双重功能, 既要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又要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一方面要注重创新, 观众的需求在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综艺节目也要随之更新换代, 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结合本土特色进行创作, 杜绝低质量竞争。另一方面要注重内涵, 昙花一现的综艺节目往往是因为缺乏内涵, 还没站稳就被迫下课。综艺节目与其绞尽脑汁迎合大众, 不如依靠节目内涵来提升大众品味, 这既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 又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3]徐捷.从超级女生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新探索[J].中国电视, 2005.
[4]白小易.论"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2
—浅谈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
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与嘉宾或参与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起源于美国的广播,是一些广播节目主持人移植到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档电视媒体容量很大的成人节目,英文为“Talk show”,香港译为“脱口秀”。
一、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昨天”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刚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㈠、20世纪60至80年代,谈话类节目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会组织受众对社会上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节目制作粗糙、主持人意识淡薄,但就播出方式而言,基本上和现在的谈话节目相差无几。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台的客人》。
㈡、90年代以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谈话节目进入了创始期。之后,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至此相继推出了《第12演播室》、《一丹话题》、《东方之子》等等
㈢、90年代末,由杨东平策划、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在全国掀起了谈话热潮,开始了谈话节目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电视台谈话节目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相约夕阳红》、《艺术人生》,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台的《新青年》等栏目。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今天”
谈话节目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一哄而上、单纯靠话题的奇与异来吸引观众,已走向了以个性见长而生存发展的阶段,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谈话节目出现在众多电视台的节目表上:有《时事开讲》、《面对面》、《新闻1+1》等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有《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娱乐性谈话节目;有《金牌调节》、《人间》、《冷暖人生》等情感故事性谈话节目;有《谁来一起午餐》、《健康之路》、《头脑风暴》等专题性谈话节目;也有《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等分不清类型的“综合性”谈话节目。节目类型各不相同,节目风格多种多样。
(一)、我国现今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开放性、参与性与娱乐性。
1、开放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既为电视谈话类节目创作了良好宽松的谈话氛围,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来源。大到最新最热最快的国际或区域政治局势、中国外交战略、海峡两岸等时政内容;小到喝酒的人、街头巷尾修理工、传达室的老大爷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如《鲁豫有约》的话题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开放性还表现在讨论方式和结论方式上,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为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如《锵锵三人行》采用的就是一名主持人和两个嘉宾围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的由头开始进行讨论,但这个由头不是中心,甚至会在谈话中被渐渐淡忘,是一种典型的意识流结构模式。又比如《一虎一席谈》是一种辩论的谈话方式,选用比较有争议的热点话题,让正反双方进行辩驳,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不进行总结,不发表对问题的结论,充分调动观众好奇、揣测、推断的兴趣,正确把握观众爱看热闹,喜欢看电视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场面的心理。
2、参与性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而谈话类节目正好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我的今日之最》,每期选取时下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关心的热门话题,时下人们特别是网民们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作为当期的互动参与话题,即时征集观众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平台参与在线讨论;而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和嘉宾则共同就这些话题建立与观众的互动,强调“你的感受最主要”,特别突出观众对互动话题的话语表达。
而很多情况下,观众只能坐在电视机面前旁观,不能参加节目,但他们的思想和目光会随着节目的播出过程进行思考和激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参与行为。
3、娱乐性
在谈话类节目中, 增添一定的娱乐性也成为一个显著特点。纯粹的新闻评论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灌输, 这种形式有一种高高在上,不可藐视的庄严感,在某种程度上,会或多或少在观众心中产生距离。而把道理蕴含在宽松的语境中, 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明了事理,正是谈话类节目的高明之处,也是其感染力之所在。就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时常以独特的面部表情搞笑, 或以简短的笑话穿插逗乐, 加上乐队不时奏出欢快的音乐, 使整个现场处于一种轻松、自然、欢快、和谐的谈话氛围中,得到观众的肯定。
观众对趣味性的追求越来越高,轻松娱乐的谈话方式能给他们带来疲劳后的欢愉,因此便衍生出了娱乐性的谈话节目。这种节目主要和著名娱乐界人物之间进行谈话,气氛温和、幽默、轻松,尽量避免争执,同时还可挖掘明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如《艺术人生》和《超级访问》。《超级访问》栏目制片人李静曾说过:“如果把《艺术人生》比喻为散文的话,《超级访问》则更接近于朱德庸的漫画。我们的定位就是大众娱乐,轻松幽默是我们的主要风格”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节目缺乏个性
一个电视节目,凭什么样的能力获得成功,成为市场竞争中争相效仿的对象,并成为一种流行节目模式呢?答案就是:创意。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拷贝是我国电视产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比如说自《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流行爆红之后,内地电视台争相模仿有《幸福来敲门》、《爱情连连看》、《男生女生对对碰》等等。
谈话类节目也不例外,自《实话实话》开播后,各个电视台群起效仿,谈话类节目一哄而起,而选题千篇一律,缺少新意,难以形成个性品牌。如近来的访谈类节目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名人化,无论是《杨澜访谈录》、还是《名人面对面》,都把采访的主要对象放在了明星、名人、成功人士的身上,很少关注普通百姓。
2、选题缺乏深度
我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偏重于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被一再强调。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强调的是教育性、指导性,由此选题的范围大受限制,讨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不太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就如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节目的时候,题材非常广泛,收视率也较高。但不久后《实话实说》经过改版,给人一种选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现场讨论偏向内向和保守的感觉。
3、现场缺乏互动
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对一个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许多谈话类节目仅仅是主持人、嘉宾之间的一问一答,现场观众形同道具,互动不够。比如《鲁豫有约》,观众从不参与意见,只是配合主持人发出一些情绪感叹词。整个节目播出下来,只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表演。
4、主持人综合素质不高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与魅力。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发展的时间较短,尚没有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主持人。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主持人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以及亲和力等方面都显得略逊一筹。
三、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明天”
(一)节目模式形态将会流行“混搭风”
当前的电视业发展,一些典范的节目,其节目模式往往是基于多种节目形态的高度复合,进而融合多种创意元素,谈话类节目也不例外。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混搭”的现象。比如台湾的电视节目《全民大闷锅》,既有脱口秀谈话节目的形态特征,也有模仿秀、综艺娱乐、幽默短剧等节目形态特征,很难将之归到某一单一的节目形态类型中。
(二)谈话类节目三要素的转变
电视谈话节目的构成有三大要素:谈话人、谈话话题和谈话方式。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预测一下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景。
(1)、谈话人
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①主持人的“三化”
主持人的风格将会多元化。在电视荧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鲁豫的睿智、王志的犀利、陈伟鸿的儒雅、张越的率真、窦文涛的幽默。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色彩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并使他们成为该节目固定的收视者。由此可见,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将呈现各式各样的风格特性。
主持人的节目将会品牌化。由于我国的电视节目缺乏个性,要想使谈话类节目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建立一种优势,树立独特的品牌,使其无法被复制、抄袭和模仿。在这方面凤凰卫视具有超前意识,采用把主持人与节目联系在一起,打造独特的品牌效应,比如说《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杨澜访谈录》、以及很早之前的《小莉访谈录》,而在央视也出现了《咏乐汇》这样以李咏的名字命名的节目。因此,我们猜想大陆这几年也会推出这样一些品牌类的节目形式。当然,要想树立节目的品牌,仅仅把主持人和节目联系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意识地保持各地方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地域特色,反映本土的文化特点、人物风貌和人文色彩,这不失是一种电视谈话类节目“个性化生存”便捷、有效的方式。比如说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独创了“海派清口”的主持风格,再加上周立波滑稽幽默的表演方式,成为了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知名品牌。
主持人的能力将会多样化。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也就是节目最有效的“金字招牌”,比如说《我爱记歌词》节目主持人朱丹集表演、唱歌、主持、编排于一身。因此,随着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日益成熟,在今后挑选主持人方面,会越来越重视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
②、嘉宾的“故事化”色彩将会被突显
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选择有特点、有说服力的嘉宾是一大看点。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经过收视率分析认为,一个栏目的高视率创造,除了依靠嘉宾的高知名度外,特色鲜明的嘉宾和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的嘉宾”容易创造高收视率。对比美国的《奥普拉·温弗瑞节目》在嘉宾选择的差别,可预测到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越来越看重嘉宾本身的故事性。
③、现场观众的选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现场观众并不是在每一个节目中都会出现,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谈话场,作为现场故事讲述的一个重要角色,演播室的观众是必需的。
在很多谈话类节目中,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编导往往会安排一些特定的观众坐在观众席上,就是所谓的“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节目的真诚感。而如今节目组一般会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或者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使那些真正对话题感兴趣的观众进入到演播室。比如说《对话》栏目,不仅关心观众的想法,把观众的问题融入节目的设计中,而且对观众的外表和衣着也做了具体的要求。于此可见,今后的现场观众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2)、谈话话题
①、由“大事件折射小道理”为主将转为“小事件反映大道理”为主
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多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大而空,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为了提高收视率,在话题切入上将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而反映出社会大道理。比如说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获奖节目《谈话·我的孩子不完美》,节目围绕是否应追求孩子的完美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上升到子女教育问题上。这样更能贴近观众的生活,不乏味、不空洞。
②、由“大人物、小故事”为主将转向“小人物,大命运”为主
明星、名流、新闻事件的焦点话题固然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这方面的素材往往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弱势群体的情感生活等这方面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后对这类话题的定位将成为我国当代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流。在这方面做的较为突出的是凤凰卫视推出的《冷暖人生》栏目,通过记录一些小人物的生存与生活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时代。
③、由编导制为主将转为制片人制为主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三种模式: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编导制,而编导制是目前我国电视台采用的最广泛的节目运作模式。
由于编导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节目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找到的选题在质量、风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猜想这种管理模式必定不会长久。同时主持人制必需由主持人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这相对于我国全能主持人较少,优秀主持人游走在不同栏目的现状来说普遍施行较为困难。因此,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必将以制片人制为主。制片人制的运作是设立一个非常强大的策划组。节目选题的初选、话题制作的思路,都会由这个策划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这也有利于节目品牌效应的形成。
(3)﹑谈话方式
①、谈话模式将呈现多样化
不管是像《一虎一席谈》那样的群言式,还是像《名人面对面》那样的一对一,还是像《锵锵三人行》那样的一对二,还是像《壹周立波秀》那样的“唱独角戏”,今后的谈话类节目必将为适应不同的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②、谈话氛围的营造将更有吸引力
为了更好的活跃现场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并且更有看点。电视谈话类节目将会适当的运用外景采访、现场游戏、音乐电视、片花隔断等多种手段来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节目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现在在很多的谈话类节目中,也会看到这样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谁来一起午餐》栏目,节目刚开始会用一个短片来介绍这期节目的导师,选手入场时要进行才艺展示,节目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心理游戏环节,可以说是从多方面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模式创意》 袁靖华著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
2、《谈话节目主持概论》 王群、曹可凡主编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3、《电视专题与专栏—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石长顺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 篇3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
表演选秀节目是在节目以受众为本位,“以观众喜爱为重要指标”的时代诞生的,是满足受众与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产品。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电视市场新宠的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同样处在一个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如电视剧,在电视仍在大众媒体中占强势地位的今天,收看电视剧仍会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同时,游戏娱乐节目、体育娱乐节目、娱乐资讯与娱乐谈话类节目,以及电视晚会等也会对表演选秀节目构成一定的威胁。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之间的竞争。对于表演选秀节目来说,其他真人秀节目也是它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以《走入香格里拉》、《生存大挑战》为代表的生存挑战型,以《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闯关型,以及类似于《金苹果》的游戏比赛型。这几档真人秀节目大都已经有了品牌效应,对选秀节目发展有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随着《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的火爆,各大电视台竞相效仿,纷纷推出自己的选秀节目。盲目跟风,直接导致各电视台的节目大同小异,令观众提不起胃口,没有新鲜感。同时,这些选秀节目在取得高收视率和高广告回报率的时候,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
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生存条件,表演选秀节目要想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走品牌化经营道路是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最佳选择。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品牌经营
品牌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品牌栏目容易吸引和巩固电视观众,品牌效应对于受众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当一档电视栏目形成了自己的牌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无疑会更容易吸引受众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再加上品牌栏目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上往往都有一定的优势,能保证节目的稳定性、精品性、创新性,容易形成固定的受众群。①其次,品牌栏目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开发价值。电视机构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都会把品牌栏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或是安排在其他比较好的时间段,以对其市场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尽管其广告价格比较高,但在收视率高的节目中穿插广告是富有影响的,因而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像《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非常6+1》等节目就取得了高收视率和巨额广告回报率的可观成绩。同时品牌栏目的开发潜力也是很大的,一档品牌栏目往往可以拓宽节目领域,为副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这样也有利于品牌栏目的品牌延伸。再次,品牌栏目的生命周期比较长。②任何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通常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来讲,品牌栏目的导入期、成长期较短,而成熟期和衰退期则比较长,湖南卫视的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节目内容从一开始的明星加娱乐的方式转换到现在的全民娱乐,每一期都有一个不同的全民娱乐主题,这种节目的改版,让《快乐大本营》从衰退期成功地进入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稳坐同类娱乐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发展成品牌的巨大潜力:第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具备打造品牌的观众基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是一种帮助普通人实现舞台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除了娱乐性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平民化。节目方式和节目内容都贴近民众,大众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更多地成为节目的直接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就为栏目的品牌建设打下了观众基础,从而也就有了收视率的保证。
第二,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相比,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不是专业表演,而是让许多普通人来表演,让观众通过这些普通人产生一种真实感,消除了观众在观看专业表演时产生的职业距离感和神秘感。这种以人为本的真实性,满足了当代电视观众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拉近了镜头前主人公和观众的心理距离。竞争者的广泛代表性,也让更多的观众在竞争中得到了认同感。这种真实感和认同感使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品牌打造打下了基础。
第三,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拥有打造品牌所必需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推动力。首先表现在它的高收视率与巨额广告回报率。从国内外成熟的电视产业看,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那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如2005年《超级女声》的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二位,总决赛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春晚。惊人的收视率带来巨额的广告收益,湖南卫视的合作伙伴蒙牛集团盈利2.5亿元人民币就是一个明证。这种互动双赢的合作让很多厂商都想与大众选秀节目挂钩,这就让电视台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营整档节目。其次,电视选秀节目所带来的连锁经济发展潜力大。如一个名为“职业粉丝”的新行当,正在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而日渐热门。2005年11月成立的粉丝网被称作挖掘“粉丝经济”的“急先锋”。现在“粉丝网”已有3000多个俱乐部进驻,庞大的粉丝群吸引了百事可乐、耐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知名大公司前来投放广告。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认为,运用互联网可以打造“粉丝经济”的财富链条。如湖南卫视推出的超女娃娃,就是《超级女声》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电视选秀节目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品牌效应。一个品牌栏目不仅需要自己发展良好,而且还应该起到较好的社会作用和影响。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很好地带动了信息业、传播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联合网络、报刊、电信、短信平台等现代媒介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方式与观众互动,不仅可以拓展节目宣传渠道,而且可以产生更多、更新的利润增长方式,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同时,报刊、网络等媒介也会对娱乐选秀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从而使报纸、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在对同一事件的关注中取得一种整合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对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品牌经营的几点建议
要有一套完整的品牌经营战略。当前的各种表演选秀节目在与观众见面之前,都要经历选择场地、物色选手、媒体造势等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海选、概念及品牌推广一系列运营环节,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节目生产者和品牌推广者只有具备经营意识和完整的经营战略,采取更可能多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产品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警惕过分追求市场效益的庸俗化倾向,把握节目尺度,不以怪异和低级的感官刺激取胜。
精心策划节目内容,科学设计节目环节,严格实施精品战略。在品牌推出前,务必要先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策划设计和组织准备,对受众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应当科学地分析目前的表演选秀节目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推出精品。
突出个性,精心打造,注重宣传。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仅靠形式上的“克隆”是难以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在打造品牌栏目时要彰显自身的风格和个性,强力打造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节目中加入地方特色,不斷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如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就很好地利用了江西的红色资源,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要注重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只有通过宣传将栏目的风格和价值向外推广,才能获得观众和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使观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所推出的品牌栏目。
培养风格各异的主持人。对于一个想把选秀节目打造成品牌的频道来说,一个风格独立的主持人也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节目的标志,提到李咏,我们就会想到《非常6+1》及《梦想中国》;提到毕福剑,我们就会想到《星光大道》。观众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喜爱他所主持的节目,反之亦然。节目主持人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是构成品牌的人格化符号,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加以培育和保护。③因此我们应根据栏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择恰当的主持人,重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
要善于在变化中把握观众的需求,因时而异。观众、市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品牌栏目也应该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变,不断满足观众要求。一个栏目品牌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只要进行工业化式的批量生产就可以了,相反,要维持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制作出更多的有影响、符合观众娱乐需求的节目,否则品牌就可能消失。
注释:
①②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③刘洁:《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4
一、节目模式的海外引进
节目模式的引进已经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生产的成熟模式, 也正是因为这些节目曾经拥有在海外非常成功的案例, 它们向中国市场的移植才更具说服力。众所周知, 浙江卫视购买了韩国sbs的热门综艺《running man》并将其改造为中国化的《奔跑吧兄弟》, 备受观众喜爱的撕名牌环节也是在韩国原版中实践了五年之久依然人气超高的游戏内容;《中国好声音》的灵感来自于同一模板的荷兰之声、爱尔兰之声、美国之声等;湖南卫视引进了韩国mbc《爸爸!我们去哪儿?》做成了《爸爸去哪儿》;除此之外《爸爸回来了》《我是歌手》《极限挑战》等不少时下热门综艺均是引进了外国的优秀节目从而一炮而红。成熟模式的借鉴和海外制作团队的参与, 使得这些节目从一开始就拥有比较高的起点, 从而为收视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明星的日常化
成功的综艺节目都拥有着一些相同因素, 其中难以忽视的一点就是它们都展示了明星普通人的一面。明星真人秀节目嫁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在明星身上不常见而在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场面, 让观众找到了认同感。例如, 《爸爸回来了》就展现了大明星们“奶爸”的一面, 节目基本上只是采用半记录的形式来展现明星和萌娃之间的日常生活, 却备受观众喜爱。此节目更是让在影视表演领域反响平平的贾乃亮一跃成为备受大家喜爱的“神经奶爸”。看爸爸们在与孩子相处中的真实状况, 观众们得以摒弃对明星一贯的仰视心理, 而有了平视的姿态, 自然带来良好的收视体验。
对于很多艺人来讲, 参加综艺节目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也助长了自己的名气, 不管是以奶爸的身份照顾萌娃, 还是放弃偶像光环“滚泥潭, 都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性格, 让很多影视演员在荧幕上回归了本真状态。而观众看到明星的身上更多可贵可爱的特质后, 也成为明星的支持者, 并将自己纳入偶像消费的环节。
不过, 抛开节目的成功营销和话题, 单从明星自身来讲, 参与综艺节目其实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明星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神秘感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的, 而如今明星过度地在节目中呈现自我, 消费自我, 也有可能产生想负面的效果。例如, 范冰冰以美貌感染观众, 但这种美得力于电影中分毫不差的镜头语言, 但参加真人秀《出彩中国人》坐在评委席上的范冰冰却受到了舆论的批评。再比如周冬雨在近期参加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就因为对同期嘉宾表现的傲慢无礼, 在节目播出后被观众倍加诟病, 曾经清纯透明的谋女郎形象仿佛一夜间荡然无存。相较于上文提到的让明星走下神坛展现普通人的一面, 这也是另一种走下神坛, 对偶像的神秘感的破坏, 一如本雅明所说的“灵韵”的消逝, 也可能对整个偶像工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三、让普通人戴上明星的光环
选秀类综艺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综艺节目形态, 刚刚开播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就以5.455%的收视稳居首。从最初的“快女”、“超男”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 选秀类节目一路火爆, 其原因大抵就是因为, 观众得以通过节目看到普通人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 从而产生一种虚拟的代入感与体验感。包括看到明星导师之间因为抢夺一个选手进行争辩等环节, 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令观众产生心理满足。当然, 选秀类综艺节目不同于明星真人秀节目或游戏竞技类的节目那样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 此类综艺节目一旦形式被熟知了内容也不会有更多的悬念, 这也是为什么类似的综艺节目总是不停更换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导师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或是不断的制造话题选手、明星学员的原因了。
在节目的制作上, 综艺节目时常结合自身节目特点, 进行取舍。也有一些节目因为没能把握好明星化的分寸而导致收视惨败, 如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我不是明星》的栏目, 意在吸引“星二代”们来参加选秀节目, 这些星二代有的子承父业, 有的做着其他普通的职业。每一期节目展示个人特长, 依据现场观众投票来进行排名。节目第一季反响颇为热烈, 节目同样也是利用了观众对于明星生活的好奇心, 但显然节目并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这些星二代并不算明星, 无法吸引固定的收视人群;并且他们的个人特长远不如选秀节目中的选手耀眼, 最终节目也是草草收场。
四、良好互动与观众加强情感
综艺节目的互动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首先是屏幕外和屏幕内的互动, 即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以选秀节目为例, 普通人参赛使参赛者变成了大众的代言人, 他的成功与否会直接牵动观赏者的心, 他们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实现观众的梦想。节目也经常采取观众投票的形式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观众们也更愿意看到因为自己各种形式的支持而获得成功的选手, 觉得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 曾经有一段时间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了竞相比“惨”, 最初总是深深的让观众为其动容, 但看久了也就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综艺节目为保证节目看点而采取的叙事手段, 但现在看起来未免简单粗暴。
第二种互动是电视与网络的互动。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我们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电视带动了网络还是网络带动了电视, 往往微博就是人气最直观的体现, 在一部综艺节目热播之前官博会推出各种各样的预热信息, 让观众对其保持一定的好奇与期待;前期不断进行话题营销, 也是节目保证收视率的一种手段。并且在节目热播后网络上都会形成一定的热度, 有些是观众自发的, 有些是主办方发起的, 总之, 在节目播出后依然可以使其热度维持一段时间, 以此吸引更多的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注的观众和网民。如果说过去电视节目是“制造业”, 现在则是纯粹的“服务业”, 往往在电视之外所留下的选择更多。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观众主宰了屏幕。到底是应当引导还是迎合, 是文艺创作常年探讨的问题, 而很明显现在的主导者是观众, 迎合的是艺术。
五、总结
我国综艺节目的成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节目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呈现, 如《综艺大观》等;后来出现的以“解惑”为主要功能的综艺节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 旨在娱乐的过程中给人们知识, 使知识趣味化, 节目也更加的有价值;而现在的综艺节目可以被归结为“解渴”性质的节目, 其主旨在于为观众提供纯粹的娱乐。在艺术创作中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 如果说两种思维都是如平行线般并驾齐驱永不相交, 那如今的综艺节目中所秉承的便是游戏思维, 而游戏思维更像是一条曲线, 使节目的内容和文化自然地在感性和理性中过度, 让人感觉到即不是过分的严肃, 又不是过分的煽情,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沉闷的, 同时也开创了一种更加新颖轻松的形式, 使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高。虽说游戏思维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 但也正是源于这种思维, 节目得以用更加刺激的视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用更加开放的行为来增加人们的兴趣。我们注意到现在的综艺节目都会或多或少的展现一些矛盾, 这便是“解渴”性使然。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的《花儿与少年》第二季, 并没有依靠剪辑来规避嘉宾们的争吵, 反而是依靠各种手段夸大了这种冲突性。但依靠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关注度, 虽然解了观众的渴, 或许是饮鸩止渴。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5
摘要:电视选秀节目兴起于2004年,典型形式是“超女”。自开播伊始,它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并因此被广泛“克隆”,在全国各地的电视上迅速繁衍了众多的类似版本,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本文试图把握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脉络:分析历史演进过程;从选秀节目热潮遭遇的批判进行分析;从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缺乏创新的模式化,缺失人文内涵的商品化分析当前在选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选秀节目;批判分析;发展
一、我国电视选秀型节目的发展历程
1990年代末期是娱乐节目繁荣发展的黄金时间,当时,各个电视台蜂拥而上、紧锣密鼓制造出一大批娱乐节目,不惜模仿与克隆,绞尽脑汁,凡是有助于搞笑、煽情和刺激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种繁荣只是长期压抑后的一种释放而已,一段时期过去以后,必然会冷静下来,迎来一次新的调整。2000年至2002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遭遇了整体。降温”,一些节目甚至从原先的20点下滑到不到2点,跌幅之大,令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低潮之后,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体收视率终于开始回升,2004年,娱乐节目在全国76个城市所有频道的人均收视时间为3707分钟,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达到6.7%。而2005年全国102个样本市县515个电视频道综艺娱乐节目播出总量约14万小时,综艺资讯类节目254档,综艺晚会2,767部,单项艺术317档/部,互动游戏类272档,真人秀类982档/部,娱乐脱口秀148档,综艺集锦709档,其他490档/部,总制作量约为6.08万小时.其中真人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举行,使得2005年观众收看综艺节目的时间大大增长,观众收看娱乐节目时间共计有4000余分钟.平均每天收看时间约为12分钟,占总收视时长的7.4%,为近年来最高。
2006年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选秀节目呈现“蝴蝶纷飞”效应。表演选秀类节目火爆荧屏,野外生存类选秀节目渐入佳境,职场类选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涌现。央视的“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我是冠军”,上海文广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创智赢家”、“舞林大会”,北京电视台的“红楼梦中人”,广东卫视。空姐新人秀”,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山东卫视“天使行动”,山西卫视“男人大典”,安徽卫视“超级新秀”,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等,不胜枚举。原有的新创的,中央台到地方台都铆足了劲来抢滩选秀市场,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选秀年。其中,东方卫视的崛起成为新的亮点,它凭借新推出的两档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以及原有《我型我秀》在娱乐节目市场与央视、湖南卫视抗衡。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规范引导,重塑公信力
面对“黑幕”,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有的时候可能是真的因为有问题而被揭露,但是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一种宣传方式,造势方法。媒体通过一些拐弯抹角、故意含糊不清的方式“自曝家丑”,等造出声势后再站出来“辟谣、澄清”,以此来扩大知名度,吸引大众关注。在传播学理论中,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暖昧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较高的关注度把那些负面新闻给放大了,这也正是媒体的目的所在。观众不是傻子,长此以往,毁坏的是整个电视的形象。选秀节目正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包括赛制、评委、制度建设都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要加强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规范,提升整个行业素质,优化电视品牌形象,重塑公信力。
(二)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电视选秀节目因为导致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减少以及剥夺公众话语权而
倍受垢病,实际上,它完全有机会摆脱这个恶名。2005年1月发生印度洋海啸之后,制作方马上宣布2004绝对男人将会把销售写真集《雪域传说》的`全部收入捐赠给海啸灾民,同时绝对男人们还将奔赴省内各地举行“爱心拥抱会”对写真集进行大力推广。这无疑是个讨巧的举动:既能大幅增加节目以及制作方在观众中的美誉度,又能有效的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实在是一箭双雕。值得当今各个选秀节目学习。抛开这些功利因素,组织或者参与公益活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自身的宣传之外,电视选秀节目有责任也有能力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将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引入到观众的视野中,并号召他们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在这一过程中,选秀节目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将逐渐被消除,而正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逐步突显,电视与社会之间最终形成积极的互动。
(三)拓展“明星”的外延
当前选秀节目趋于同一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多数制作单位和观众一样,简单的把“明星”定义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娱乐明星,从而大大限制了节目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明星”的外延远比这要宽泛,适宜于在电视上展示过程的远不止歌唱大赛,而观众的兴趣也绝非全都集中在唱歌跳舞之上。“行行出状元”的老话早就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埋下了伏笔:在任何领域里有突出作为的人都有可能被视为“明星”。将这些平日里不为众人所知的人们搬上屏幕,能够极大的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湖南卫视在《超级男声》《超级女声》大或成功之后,不失时机的推出了“超级”系列节目《超级英雄》魔术师大赛、《超级堂客》评选等等作为品牌的延伸,同时又面向学生及家长受众推出了“青少年电视翻译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节目。这些举措不仅很好的维护和发挥了原有选秀节目创造的品牌价值,而且拓宽了选秀节目的整体发展空间,进一步细分了受众群并予以锁定。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他们的措施很值得其他制作单位学习。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节目品牌形象的营造
遥控器时代,品牌能量巨大。“品牌创造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品牌从本质
上说,是电视机构向受众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西方成功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美国偶像》。而国内的电视选秀节日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要想把短期利益发展成长期利益,选秀节目必须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注重整体自身形象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工作,不仅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外在整体形象上不断提升。比如开发相关品牌商品形成良好市场形象,尽量避免可能有不良影响的炒作,适时以发起或参与公益事件等方式提升自身格调等等。同时,经营品牌节目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根据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而不断发生变化。针对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任何品牌节目都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内容。更何况每个节目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既维持节目一贯的风格、文化理念,又不断创新,根据受众新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微调,才是节目生命力不竭的源泉,而锐意创新也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是一种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雅俗共享
新颖的节目理念、多元的表现形式、轻松的节目氛围以及成熟的运作方式,在这个“娱乐至死"、“娱乐为王”的时代,确实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也给多元的文化市场新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但是,秀要秀出质的东西,秀出思想内涵,秀出文化积淀,秀出艺术品位,秀出审美情趣,秀出独创品质,秀出人性美的东西,秀出人之为人高贵、健康、爽朗的一面,而非单纯为了追求片面刺激,满足部分受众扭曲的收视心理,朝着低俗化发展,丧失大众传播本该有的格调。“雅与俗的关系,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关系,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社会主流审美意识和民间话语之间的消长互动关系。”电视真人秀是市场选择的产物,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而不能让大众陶醉在低俗的文艺当中,更不能让年轻人在娱乐和笑声当中受到毒害。选秀节目迎合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宣传了一种自我价值表现。青年群体在选秀节目的观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喜欢追星、喜欢模仿,很多粉丝不惜金钱疯狂投票星,更多关注的是明星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在。节目对人的精神魅力宣传比较欠缺,节目风气过于浮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讲,会有误导趋势,应该注重培养文化责任感和文化素养。选秀节目应该对年轻的学生给予下面的健康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塑造健全健康的情怀。不管是明星秀,还是平民秀,要注重挖掘人生百态中真、善、美,要提高节目的内涵层次,减少功利性,开阔人们的视野。文化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选秀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选秀的出现,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待选秀,我们需要全盘的考虑和理智的判断,不能一味地批判和压制,是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扶持。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持续的努力,并勇敢地处理其所提出的挑战。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能够正视选秀,为通俗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引导选秀逐步走向成熟,对文艺资源进行整合,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让电视选秀节目的寓教于乐功效得到实现。
(三)细分受众市场,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
现如今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动了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性摆脱了束缚,个人意志可以充分表述,同时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修养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社会职业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不同、理想追求的不同等等,都使人们在进行电视文化消费时有不同的审美需求,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受众变成了一个个有不同节目需求的目标受众群。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向广泛的受众传播是件难事,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甚至小众传播已是不争的事实。媒体要获得成功的前提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大而全的概念,树立细分市场的观念,电视台应通过了解男性、女性、儿童、青少年、老年或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等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不同反映,缩小受众目标,分门别类,根据自身特点和环境情况进行差异性定位,以此来指导节目的策划、制作与经营。娱乐节目的主题策划意识和定位思维要求节目的发展目标首先是使其占据一个独特的受众心理位置即获得独特的品牌效应,也只有这样电视娱乐节目才能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娱乐节目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参考文献
[1]蔡贤胜.“真人秀”是把虚构的游戏和真实的人物结合起来一兼评“真人秀”节目的产生与发展[J].南方电视学刊,2003(1).
[2]陈立强.论娱乐节目新的类型运动与欲望诉求一以“超级女声”为例[J].文艺研究,2006(1).
[3]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J].学林出版社。
[4]程俊才.“百万富翁”的成功之道[J].电视研究,2002(5)。
[5]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董伟.社科院文化蓝皮书解读“超女”产业链团“超女”贡献社会经济至少数十亿[J].中国青年报,2006-1-12。
[7]黄瑞.电视速配,七年之痒[J].南方周末,2004.05-06。
[8]黄晓芳.综艺节目,敢问路在何方?[J].电视研究,2000(6)。
[8]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9]咎玉林.青年文化热点的时代透视--“超级女声”热的冷思考叨[J].青年探索,2006(1)。
[10]李姝.选秀泡泡越吹越大风光难掩“泡沫”危机[J].市场报,2007-l一15.
[11]林莉.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J].当代传播.2003(5).
[12]刘京林、罗观星主编.传播一媒介心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3]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
[14]张同道主编.时尚拼贴一解析中国电视栏目[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M].武汉人学出版社.1998.
[16]高雁.电视娱乐节目痛并快乐着[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4).
关于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的思考 篇6
由于电视具有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产生知识积淀的特点,又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所以电视就成为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手段。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电视的科普作用,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定位 “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并明确“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项任务起,我国科教节目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尤其是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发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当今科教电视业已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观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从规模上讲已由单独的栏目发展为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为龙头的众多专业频道。根据《中国电视收视年鉴》统计,到2007年年底,我国内地共有科教频道34个,其中国家级科教频道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教频道10个,地市级科教频道23个;节目制作理念上,也由过去的注重科技知识介绍的专题片和讲座,发展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节目;科教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也趋向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观看,还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点播或购买光盘等方式获取相关科技知识。
总的来说,现在的科教电视节目来源丰富,种类较多,极大地充实了科教电视栏目的内容,丰富了我国的电视屏幕。然而,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并不乐观。从全国电视节目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科教节目的传播力度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科教节目收视率并不高,普遍而不普及。在各级电视台的科教频道中,科教栏目所占该频道栏目总数的比例不到1/3,有的甚至更少,有些台的科教节目还在减少,与各地电视台开办的各种综艺娱乐节目、播放武打、言情类电视剧的火爆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一、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发展不乐观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既有节目本身制作理念、内容、形式和播出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也有节目本身的宣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科教电视节目发展
我国有二十几家电视台都拥有科教频道,但这些科教频道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有些科教频道的经费投入近乎为零。一方面,地方对科普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难以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娱乐类的节目长期成为荧屏上的投资热点。投资人认为拍科教类节目难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从而导致国内大部分科教类节目仍停留在低水平制作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想创作出优秀的科教节目,可以说困难重重,经费短缺成为节目创作的掣肘。据了解,由于资金不足和频道亏损等原因,全国目前还保留科教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已经由2001年的26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家。
(二)形式与内容过于严肃呆板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是科教电视节目神圣而高尚的使命。但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不仅其形式和内容相对显得呆板和严肃,又缺乏吸引观众视觉的表现形式,对科学的认识,观众感觉高深莫测又难以理解。
(三)表述不够通俗,故事性不强
当前,有些科教节目采用讲座方式,照本宣科,有些科学术语连篇,令人不知所云。科学虽然是深奥的,但是它与生活密切相关,电视节目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独特手段,找到科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将枯燥、深奥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通俗化、形象化的再处理,通俗地报道出科学新闻的社会意义。
(四)市场体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教电视节目创作者和电视机构编辑制作的节目放在本台播出,很少向外交流,缺乏面向节目市场的意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制作科教电视节目
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科学还有一种神秘感,那么现阶段,高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有着联系。
如何使公众成为电视科教节目的忠实观众?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参与科教节目创作的经验,认为要想制作出广大观众易于接受的科教节目,应该本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注重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应该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科教电视节目本身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制作电视科教节目。
一是充分了解观众的特点及需求,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在了解观众的文化取向、思维方式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节目内容、形式和播出时长及时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唤醒或激起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应是科教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科教节目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三是科教电视节目形式要多样化,应以观众为中心,增强互动。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电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应用,要让观众与节目互动成为可能。
四是科教电视工作者要不断高自身素质。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科教电视工作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节目的制作者要以平等的心态、参与的方式制作节目,并与受众展开适当的对话、讨论,平等交流。科教理论工作者,应对国内外各种科教电视节目认真研究,为我国科教节目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思路和观念及我国科教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是政府要加强对科教节目的政策扶植。其实,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科普工作也有市场化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广泛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满足不同阶层的群体对科普的需求,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就可以用获得的收入来支持我们的科普事业。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优化策略 篇7
1 节目内容兼具广泛性与深刻性双重特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此才能提高观众收视率,从而发挥自身应有的信息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监督与控制方面的功能价值。首先,确定一个有价值的主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主题既要呈现出深刻性的特征,能够抨击不良社会风气,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对社会道德风尚进行宣传;其涉及要广泛,既关注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事件,同时也要涉及到国家甚至国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等,由此满足关注多样化的新闻管观看需求。其次,在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电视观众的实际需求情况,要注重选题的宏观意义,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电视台就做得比较好,它们的选题在政治上充分遵循着“民众关心、政府关注、意义深刻”的原则;业务上要求合理、合情和有趣;效益上监督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等,由此大大提高了选题质量和选题效率,基本上也就预示着节目作品已成功了一半。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由于新闻采编人才、新闻评论人才的限制,在选题方面大都是以所在地区的民生新闻事件为主,虽然内容比较琐碎,但都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等,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同样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这对于建构起个性化的节目特色和独特的节目风格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过程中则必须以节目定位为核心来展开。其次,各个频道应提高对节目策划的重视程度,由此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质量与意义内涵。具体来说,电视台要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要从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对特定的新闻评论主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由此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系统性,提升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效率与创作质量。最后,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充分做好在舆论导向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和监督社会舆论,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比如积极报道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贪腐、渎职事件等,在传播此类信息时要注重其方式,既要能够发挥监督政府行为方面的媒介功能;但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不能为了单纯博取公众眼球而故意破坏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等。
2 节目形式要灵活多变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论是节目内容、节目程序上,还是在整体节目模式都要灵活多变,要能够加强对节目作品的策划与呈现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活动,由此来吸引群众观赏目光。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在节目类型与节目性质上是相似的,但可以改变节目形式,由此为观众带来迥异的视听感受,或者是在不同的节目作品中获得迥异的信息内容等,比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新闻观察》、《东视广角》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节目性质与节目类型相同,但具体的节目定位点与节目评论方式不同,得以围绕相同的新闻事件产生迥异的评论内容等,发挥着不同的新闻传播价值。其中,《新闻透视》中的新闻事件都是小而精辟,就事论事,而且都是最近才发生,能够呈现出强烈的时效性的特征;《新闻观察》节目则是选择某一时期内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具大影响的新闻事件,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使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产生一个新的认识;而《东视广角》节目将故事性的节目内容与个性化的节目评论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由此塑造其个性化的节目内容与节目风格特征,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感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节目模式与节目风格进行考察和评估,实现多向交汇,电视观众在观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在“单向性”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应尽可能不要违背电视观众心目中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是抨击。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增强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介入程度,通过诸如QQ视频连线、网上跟帖、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由此提高电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等,实现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 主持人要个性鲜明、业务精道
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体,其对于节目现场谈论话题、谈论内容、谈论风格的引导与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着节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内容风格等,由此影响到整体节目质量,因此,电视台应根据节目特征选择合适的节目主持人。首先,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要具有个性化的形象特征,也即能够形成与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一致的独特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亲和力、语言特征特点,给观众以迥异的视听感受。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具有节目策划、节目采访与节目编辑方面的素质,还具有一定的新闻评论能力,尤其是要具有宽广的视野、足够的阅历、丰富的知识、快速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等。第三,在表达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要尽量口语化,比如要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得体准确、出口成章,深入浅出、鲜活生动、机智幽默、冷嘲热讽等,也就是要尽可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提高关注度;另外专业人士的专业术语表达应当让普通大众听得明白。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工作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方面,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对待在每分每秒评论内容,并且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由此主持节目过程中能够语言流畅、言之有理,提高节目的观赏效果。
4 以系统化标准衡量节目质量情况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普法困境 篇8
困境之一——节目
追求高收视率, 忽视普法功能。收视率是衡量节目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媒介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出于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需要, 法制节目也出现了一些为吸引眼球而忽视与误解普法教育功能的不当操作倾向。如许多节目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案情的叙述, 而从法律角度进行的评论则仅仅是节目的结束语, 案件叙述与剖析法律被严重割裂。一方面观众无法从节目中获取相关的法制知识, 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观众陷入当事人声情并茂的“人为说理”, 对“法理”漠视, 甚至误解法律。又如, 重刑轻民。刑事案件情节曲折, 后果严重, 总是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 带动收视率, 因此一直是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中最主要的选题。法制节目关注大案要案而忽视了许多虽小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
受众定位偏失, 造成普法空缺。很多节目只报道一些精英人士, 忽略了一些弱势群体。如针对农民题材的法制节目比重非常小, 而即便在为数甚少的这类节目中, 也总是惯于反映农民的落后与愚昧无知, 没有真正地做到关注、反映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 青少年应该是法制节目的又一关注对象, 而此类题材的节目却少之又少。目前, 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原因在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 具有极强的叛逆性, 容易被感染, 不考虑后果而冲动行事。同时, 青少年更是需要法律保护的弱者。这便需要法制节目能够配合家庭和学校教育, 用更为轻松、寓教于乐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积极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预测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 同时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使自己免受侵害。除此之外, 很难看到面向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制节目。法律专业人士需要更深层次的法制节目以丰富其学术研究, 而在我国, 这种高档次、有固定受众的品牌栏目甚是缺乏。
制作者法律素养低, 法理解析不到位。电视法制节目归根到底是由新闻工作者拍摄和制作完成的, 其编导、策划、主持人、记者的观念、立场和法律素质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宗旨, 决定了节目的质量。我国法制节目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积累, 节目中法理解析深奥难懂, 甚至出现法律用语错误。此外, 缺乏深厚的法律素养积淀, 不能准确、敏锐地发掘出事件中隐藏的法律看点和可进行分析的切入口, 将法理与案件、新闻融合起来。对于法律的理解流于片面和简单, 难以真正用法律的眼光、从深层次上对所要阐述的事件进行分析。 (2)
困境之二——受众
受众是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普法教育的对象, 受众对法制节目的接触动机、对节目的解读能力以及自觉运用法制节目的能力, 直接关系到法制节目的法制传播效果。
不关注。电视是一种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媒体, 它对电视观众既有听觉刺激, 也有视觉刺激, 而且电视屏幕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具有相当的仿真效果, 再配以法制节目特有的离奇故事, 受众很容易被深深吸引, 沉醉于节目中对故事情节的讲述, 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旁观者”或是“看客”的心态关注着事件的进行。故事一旦结束, 受众的收视行为和收视心理也随之停止, 不去关注法理的解析或是进行自我反思。
难掌握。我们即将完成“五五普法”, 20多年来,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开始学会诉诸法律手段, 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纠纷与困难。但是我国法制建设起步比较晚, 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法制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公民的法律素养也相对比较低, 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 法制节目中的法理解析, 如不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 依然会带来法律知识难以为受众掌握的结果。
少互动。电视法制节目主要有法制信息型、以案说法型、法制专题型、庭审直播型等几大类, 但以央视《今日说法》节目为典型, 从全国到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克隆”现象严重。大多数节目都采用“画面形式叙述案件+演播室主持人和法律专家点评”这样一种“以案说法”的模式, 在其他形式的开掘和创新上相对欠缺。节目类型和形式的单一, 使得观众没能参与其中, 没有进行疑问、讨论、发言的机会。在这种长期缺乏受众参与的过程中, 受众自觉运用法制节目的意识和行为也就随之减少。
困境之三———外部环境
政治环境。1985年, 电视法制节目依据国家开展全民普法工作的政治需求一蹴而就。这样的突然出现, 不可能迅速走上一个运行良好的发展轨道。20多年来, 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 使得法制节目有了一定的推动力而得以发展。但具体管理办法的缺失, 仍然制约着电视法制节目普法功能的发挥。法制节目的内容、形式应该怎样, 法制报道的功能是什么, 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是否应当予以配合, 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规定, 因此节目制作者对此多持观望态度, 节目内容、形式都过于呆板、严肃。
此外,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是开展普及法律教育的结果, 是国家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工具。因此, 从节目开办之初, 法制节目在内容的制作上就必须配合国家法治进程、配合国家的法制宣传重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束缚, 阻碍了法制节目的自由发展。
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 电视媒体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视法制节目不得不面向市场环境。一方面, 法制节目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不仅面临与同类节目的竞争, 也在与其他类节目和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市场竞争。另一方面,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 使得每个节目都希望能通过节目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来带动其经济效益。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 迫使各节目都积极抢占法制节目领域的制高点, 不择手段地去吸引观众, 从而引发内部的无序竞争, 使节目走向低俗化, 普法功能被逐渐淡化。
法律环境。我国古代儒家法律思想以“礼治”为核心, 经过两千多年的沿革, 这种传统思想必然对当代的法律思想和公民的法律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思想中对教化功能的强调, 模糊了公民对道德和法律界限的理解。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行政管理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系统去协调和解决。这些传统法律思想在影响节目工作者对节目内容取舍、制作的同时, 也影响着受众对法制的理解与领悟。
封建因素和人治余毒的留存, 再加上十年内乱对法制的严重破坏, 我国的法制基础极其薄弱, 法制不健全。这样的客观条件, 阻碍了法制节目向公民普及法律的进度。也正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 法制记者在采访中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挫伤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 大大影响了节目的内容及普法性。
小结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也面临着众多新的具体的法律问题。法制节目配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 对广大人民进行普法教育, 让他们掌握法律知识, 做到懂法、守法、用法仍然尤为重要。同时, 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需求, 也是电视法制节目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法制节目必须以普法为出发点, 加强受众研究, 克服外部束缚, 通过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公民正确、理性地认识和利用法律。
参考文献
[1].杨引琴:《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范晓:《论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潜在危机与潜质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现状及发展 篇9
关键词:谈话节目,现状,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人庆祝五一座谈会”是我国谈话节目的雏形,由于当时受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节目样式并未得到发扬。1992年,我国荧屏出现首档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但并未引起较大反响。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 电视谈话节目类型
1.1 对话沟通类
这类谈话节目注重平等交流,重视的不是权威性,而是公众参与度以及通过正常人际沟通所带来的愉悦性、放松感。平民化是它的一大特色,《实话实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话沟通类谈话节目。
1.2 讯息传播类
就某一热点新闻或专业话题采访嘉宾或共同探讨,是以信息为核心的谈话节目。我国的《东方之子》是名人与记者对话,《对话》是重点围绕热门经济话题与焦点人物对话。
1.3 娱乐话题类
这类节目常常邀请明星参加,话题与明星有关,并伴有明星的表演,主持人幽默风趣,栏目风格轻松愉快,典型代表为《超级访问》。
1.4 文艺访谈类
文艺访谈节目形式多样化,通常分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访谈以及拥有众多现场嘉宾的多人访谈,代表有中央电视台的《精彩十分》《艺术人生》,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节目样式。《艺术人生》自开播以来,有几百位来自各文艺领域的艺术家和知名艺人做客节目,拥有较高的收视率。
2 电视谈话节目的困境
近十多年来从关注平民生活的《实话实说》到注重精英文化的《对话》,从以情动人的《艺术人生》到爆料明星、娱乐至上的《超级访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谈话节目在我国不断创造高收视率,影响时代风向标和大众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2.1 谈话节目形成话题危机
中国的谈话节目正在走入无话题的尴尬境地,话题单调,重复堆叠。比如《实话实说》开播后,许多省市电视台纷纷跟风推出类似以百姓生活为话题的谈话节目,泛滥的节目不仅没有提高收视率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不出一两年,这些克隆节目就纷纷散场。
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鲁豫有约》开播之初,打造的是一种“寻访”感觉。后来越来越多的明星、新闻人物、普通百姓甚至新闻话题出现在节目中。表面上话题似乎开放了,实质上反映出《鲁豫有约》正在走入无话题的窘境。《鲁豫有约》缺少了原有的节目特色、精确定位,同时“泛话题化”也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收视率下降。
2.2 谈话节目观众的参与度、互动性不够
目前,通常的谈话节目观众接受的方式以倾听为主,嘉宾和主持人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观众只能作为被动的听者,现场提问寥寥无几很难反映大众的心声。录播的节目形式限制了更多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程度,谈话现场相对封闭。
2.3 谈话节目做作,缺乏真实性
目前,谈话节目在我国还很少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大多数采用录播。尽管录播方式有很多优势,可以实现对节目的有效控制,但正是这一点,使得节目制作人可以将节目按照自己希望的意图剪接甚至对谈话内容断章取义,从而忽略了节目的真实性。
从谈话人方面来看,谈话者在敞开心扉谈论事件时,他必须考虑社会舆论是否允许他这么讲话。因此,谈话者有时候会有所顾忌,甚至做出违心的选择。真实是谈话节目的灵魂,只有在谈话节目中敞开心扉、平等地交流对话,才能产生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从而整个谈话节目才能有悬念,引起受众的关注。
3 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
3.1 利用双向传播渠道,增强节目互动性
“电视谈话节目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本身具有双向传播渠道。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嘉宾和主持人以及现场观众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创新应该充分发挥传播双向性的优势。[1]”设法增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双向互动性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比如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增加反馈渠道,增加互动性、参与性、及时反馈等。
3.2 开掘话题潜力,注重栏目个性化
谈话节目的选题应具有鲜明个性和争议性。凤凰中文台推出的《锵锵三人行》是一档相对成功的节目。小巧精致的聊天室,节目采用的是一种3人讨论的形式,每期选择一到两个话题,主持人和两个嘉宾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大到国际形势、经济危机,小到柴米油盐、个人情感纠葛甚至是八卦娱乐。选择的话题还要有争议性。谈话节目本身就是思想观念的碰撞,因此,话题选择应具有“争议性”,在谈话节目中,只有“争议性”充分体现,才能使节目不拘泥于表面,增进话题的深度和全面性。
3.3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节目
受众掌中的遥控器代表着一个信息时代的特征,而品牌消费观念日益成为受众日渐清晰,愈加注重的因素,它驱动受众在电视机前进行选择。从电视受众角度看,品牌已成为受众心中无形的资产,在节目中起到固定化和标识化的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它也能带来无限的商机——广告经济效益。谈话节目在我国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正朝着成熟的品牌阶段靠拢,因而创造高知名度的品牌栏目,成为节目孜孜追求的目标。
质量是品牌战略的必备前提,同时要重点加强节目的整体策划和包装。现代节目制作需要品牌意识、专业化的运作,最终产生高质量的产品。例如,央视二套《对话》节目的片花是由5支羽毛汇聚而成的金色翅膀,“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作为节目的理念与此息息相关。每当受众看到屏幕上的片花,就会由此产生联想,把它与其他电视谈话节目相区别。长此以往,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以及节目的品牌效应得以凸显。
3.4 从录播转向现场直播方式
谈话节目在我国应逐渐从传统的录播转向现场直播,为受众营造一个真实的“场”。山东电视台的《开讲天下》,就大胆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场外观众的电话互动,更使节目的真实“场”得到增强。
3.5 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
“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全新谈话方式。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点对点的交互传播技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发送E-mail、网上聊天等形式打破谈话的时空限制,为场外观众提供一个更加活跃宽阔的谈话空间,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话实说》通过央视国际网站招聘策划人,征集现场观众、讨论的话题以及反馈意见,并开通了视频点播,调配多种手段促进栏目与观众间的互动。可以说,网络拓展了电视谈话栏目的话语空间,延续了栏目的播出时间,也扩大了栏目的影响氛围,它的出现对电视谈话栏目有着积极作用。
总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和电视发展的竞争,许多谈话节目面临着危机。面对现状,作为中国电视人,当务之急应该是认真反思谈话节目面临的种种困境。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只有看清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求好的解决之道,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探析 篇10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 电视访谈类节目选题视角的贴近服务性
访谈类节目选题视角要贴近服务, 关注民生问题, 注重人文关怀, 才是顺应我国历时代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观众需要故事、需要精彩、需要新奇的感觉、需要娱乐, 同样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经验, 作为传媒的电视节目在不自觉中已经承载了这一重任, 也将更好的发挥这一功效。只有在选题上区别其他的节目, 贴近群众生活, 关注民生, “接地气”、“近人文”, 视角独特, 丰富多元, 才能真的做出人们爱看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二) 电视访谈类节目谈话内容的深度剖析性
电视访谈类节目不仅要对我国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行报道, 还要对相关社会的民生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 用最浅显易懂的报道方式让广大的受众获取信息, 寻求解决途径。
以《杨澜访谈录》2014年3月5日专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为例, 作为优秀的深度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杨澜犀利地提出了锯腿自救、袁厉害收养儿童事件、流浪儿一氧化碳中毒的个案, 相比于其他节目的官话套话, 既阻止了官方的回答, 也让百姓真正地了解了关于此类事件的发展始末。杨澜直面政府官员, 平等对话, 才能真的挖掘到百姓真正需要的信息。
(三)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人文平等性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秉持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的工作规范, 发扬其现场对话的优势和主动权, 尊重受众及嘉宾的话语权, 这也是电视传播的基本要求。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 节目选题夸张, 人文关怀流于形式
随手打开电视, 随处可见为了制造噱头而违背人文关怀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一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前期选题时并没有想过这样的节目内容是否违背了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导向。通过严谨的选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避免人文关怀沦为形式, 使其得到真正的弘扬和发展。
(二) 盲目追求明星效应, 平民视角有所欠缺
全民娱乐化的现象使得节目内容低俗、大胆露骨, 而真正需要大家关注的先进人物成功的经验、社会新近发生的民生问题等却长久被忽视。访谈类节目必须要以正确的立场和社会责任作为前提, 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观众的传播效果。
(三) 主持人过度煽情, 忽视嘉宾内心感受
迫于收视率的压力, 众多的访谈类节目不惜八卦本色, 不忘煽情添油醋, 纷纷搏出位祈求收视率破表, 却忽视了嘉宾内心的感受, 忽略人文关怀真正的内涵。成熟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让嘉宾卸下心防、敞开心扉, 还要营造良好的谈话环境, 让嘉宾有感而发。不要为了追求节目效果过度渲染, 忽视真情实感。
三、解决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缺失的对策
(一) 节目选题要从人文精神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最便捷最快速的窗口之一。因此, 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该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所有事业发展的大前提, 正如《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的开场白一样, 爱传万家, 说出你的故事。从简单的故事打动人心, 用动人的情节引人入胜, 如果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开往你心底的列车, 无疑优秀的选题就是带领节目整体的驾驶室。
(二) 避免节目娱乐化、庸俗化,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在节目中, 主持人面对的采访对象无所不及。主持人无论是采访享誉国际的知名影星, 还是平凡岗位的老百姓, 都应该避免全民娱乐化的泛滥, 一视同仁、平等交流、以诚相待。无论是深度剖析的对话节目, 还是平民参与的实话实说节目, 主持人都要注重倾听, 做到节目以社会人物和社会事件为中心, 正确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三) 主持人要避免过度煽情, 注重人文内涵
我们喜爱访谈类节目, 正是因为它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特点打动和感染大众。如果把情感变成一种工具, 访谈类节目就丧失了节目真正的宗旨和内涵。情感是主持人和嘉宾沟通的关键, 主持人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让嘉宾主动分享, 而不是为了煽情而主动出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随着媒介理论的不断发展, 人们更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调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将是访谈类节目永远不变的追求。
四、结语
近几年的时间,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与此同时, 以盈利为目的的节目也纷纷出现, 访谈类节目也正面临着普遍雷同、陈腔滥调、形式单一的瓶颈期。而且我国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起步较晚, 发展快速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问题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解决。从人文关怀的精神出发, 返璞归真, 脚踏实地, 让我们一起期待访谈类节目突破局限, 迎来新的春天。
摘要:电视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作用, 所以, 我国电视媒体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的精神的指导下, 做出更多更好, 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然而近几年很多节目不惜夸张媚俗来博取收视率, 导致了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传播媒介, 应该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继承和发展人文关怀的精神要领, 才能真的为民所想, 被民所爱。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平民视角,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澜.一问一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尼尔·波兹蔓.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N].南方周末, 2002-4-25.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11
关键词:美术;大众传媒;美术学;传播学
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播,研究美术的传播少不了对传播媒介的关注。在当代传播媒介中,电视作为最普及,最快捷,最大众性的传播媒介,在人们群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宣传作用。
为了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受众情况,观众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了解情况和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评价和建议,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关于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调查问卷,以便对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对回收回来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项目组对于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情况有了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了解并对我们调查结果加以分析。
一、是否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
对于这一项调查经过数据统计我们了解到,在有效的824份问卷中,经常观看的人所占的百分比为3%,偶尔观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为25%,知道但没有观看过得人数所占的比例为32%,从未观看过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0%。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程度还是很低的,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专题类电视节目如音乐,舞蹈专题类电视节目仍旧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度的调查研究是是势在必行的,这与电视作为最普遍的大众传媒手段对于美术教育的开展,美术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
二、平时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美术知识
通过对这一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美术知识的各种渠道所占比例基本上接近,而在这些了解渠道中,通过电视渠道了解到美术知识的占到35%,这在各种渠道中是相对较低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美术的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对美术知识进行传播,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是否对了解美术知识感兴趣?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被调查的人中,有20%的人对了解美术知识非常感情趣,37%的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比较感兴趣,15%表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一般不在乎,28%的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不感兴趣。从这项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还是具有一定兴趣的,这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说明,在理论上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现阶段是拥有较为广阔的需求空间的,也说明了第一项调查中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度不高与人们对于了解美术知识态度并无直接关系。
四、是否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感兴趣?
通过对这一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在没有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中,非常感情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4%,比较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2%,一般不在乎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2%,不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0%,感到反感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
在对于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中,对于是否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感兴趣这一项的数据统计为,非常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3%,比较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7%,一般不在乎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0%,不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5%,感到反感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
在这一项调查中,我们对未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与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感兴趣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未观看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的感兴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不感兴趣和反感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在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感兴趣程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不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多。
五、对美术专题类的电视节目了解情况
通过对被调查者能够说出几个美术专题类的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能够说出三个以上的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能够说出两到三个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4%,能够说出一个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9%,不记得节目名字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1%,没看过不知道的人数为40%。
从这项调查数据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观众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的认知有很大的欠缺,从一方面也发映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给观众的印象不够深刻,节目的吸引力不强,本质上仍旧是其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单一陈旧所导致的原因。
六、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评价这一项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除去没有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中,1%的人认为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节目内容充实有趣,3%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节目形式新颖,78%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内容枯燥无聊,85%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由此可以反映出现阶段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给观众的印象是节目形式陈旧,节目内容枯燥,也说明了美术专题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是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为我们接下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基本方向。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 篇12
一、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综艺娱乐节目为受众提供审美享受, 它是以保留电视节目的原有艺术形态为前提, 并利用相关技术手段所能带来的特殊艺术功能对文艺作品进行加工再创作的节目形态[1]。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 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经历的阶段包括:1.文艺演出为主, 受众参与为辅, 从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 是综艺娱乐节目发展时代的先河;2.与受众互动游戏为主, 明星参与为辅, 从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以邀请明星嘉宾, 注入游戏环节为主, 而且观众还可以同现场的明星一起互动;3.受众参与为主, 知识答题为辅, 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 以有奖问答节目为主, 参与选手主要是普通百姓;4.草根明星参与为主, 唱歌表演为辅, 2004年至今, 平民参与节目程度加大, 真人秀发展并大行其道, 其可以包括唱歌、相亲、求职等真人秀节目。
二、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浅析
社会发展、媒体架设逐渐完善, 人们对于电视节目也提出更高要求, 众多不同类型的综艺娱乐节目便应运而生, 这些节目逐渐分化, 表现形式和节目样态多种多样, 真人秀节目发展大行其道, 是如今电视屏幕上综艺节目最常见的形态, 比较典型的如婚恋节目《非诚勿扰》, 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 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等, 表现出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的明显多样化, 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真人秀节目是综艺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电视为媒介, 以普通人或明星以普通人的身份参与到节目组预先设定的规则形式中进行表现并被记录, 进行艺术加工后进行呈现。电视综艺节目话题选取、嘉宾选择、参与人群都在体现其平民化趋势, 最为典型的就是真人秀节目的盛行, 低门槛、范围广, 在吸引着很多人参与节目的同时, 也让“平民娱乐”在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化背景下顺理成章。
(二) 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立靠新闻, 赢靠娱乐,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增多和发展, 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市场, 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或片面追求收视率, 或在大量综艺节目的运作中把关不严, 导致综艺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1. 综艺节目相互模仿、复制
当真人秀相亲类节目诞生并打响第一炮获得高收视率作为回报时, 其他电视台也争相开设相亲类节目, 甚至靠模仿复制节目来占领市场,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影响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本应具有的丰富性。
同时, 同质化的节目往往引用他人的创意和形式, 并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运作, 代替原节目的部分甚至全部内容, 吸引到受众, 同质化节目的创意盗取者轻易获得回报, 这对于创新者和创新市场无意都是一个冲击和破坏。[2]
在真人秀节目当中, 就求职类节目而言, 天津卫视有《非你莫属》、江苏卫视有《职来职往》、湖北经视有《天生我才》, 无论哪档节目, 都沿用着《非诚勿扰》“一对多”这一表现形式, 而在结构设置上又因为过于雷同导致原本该具有的个性化没有显现, 一样的节目类型、一样的表现形式, 导致同质化特征明显。
2. 节目文化品位降低
在“限娱令”影响下, 一味追求高收视率、一味贪图经济效益, 导致节目低俗化严重, 主要包括:部分电视节目以满足受众窥探、猎奇等心理为目标, 或因诸如收视率、关注度等为诱因而通过不雅语言、动作等感官表现或节目本身定位、环节设置而反复呈现出来一种审丑特征。电视节目创作的目的是获得受众认可进而收获传播效果, 过于强调“教化”自然无法获得受众认可, 但若通过低级大胆方式来吸引眼球博取高关注度同样不可取。[3]
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因其大胆、犀利的言论而被人关注, 被称作“拜金女”, 但其却因为拜金言论而身价飙升, 这一拜金主义爱情观凭借电视节目而一炮打响, 背离了媒体本身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指引的原则, 低俗不言而喻。
3. 节目更新频率高、速度快, 主持人缺乏特色
受众欣赏标准提高快, 而综艺娱乐节目又必然需要根据受众们的需求而设置, 因而, 多种多样的综艺娱乐节目开始诞生, 但却往往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节目寿命较短, 新旧节目更迭快, 部分节目不断改版, 而受众在社会压力普遍较大的背景下, 愿意通过电视节目达到放松的目的, 使得综艺节目的不断创作诞生与受众的不断接受或排斥构成因果。
此外, 综艺娱乐节目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综艺娱乐节目需要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同一类型综艺娱乐节目也需要各主持人具备自己的风格;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对所从属的栏目的风格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部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缺乏个性色彩或个人风格不明显, 综艺娱乐节目层出不穷, 但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并不多。
三、综艺娱乐节目存在问题的应对
好的娱乐节目不是闭门造车, 也不是简单复制, 它应该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基础上的创新。[4]对症下药, 找到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提升电视综艺节目文化品格
当今受众的文化娱乐追求与日剧增且层次越来越高, 受众决定媒介内容取舍、风格定位, 需要电视综艺节目与此同时丰富文化精神内涵, 但现实状况是, 部分综艺娱乐节目格调低俗, 需要雅化。
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节目价值取向, 发扬优秀人文素养是电视综艺节目迈上文雅道路之根, 节目在设置过程中应考虑如何靠近人文精神, 如何远离低俗、谄媚内容, 河南卫视的真人秀节目《汉字英雄》将知识问答与淘汰赛的节目表现形式相融合, 在真人竞技的过程当中引领新一轮汉字学习的潮流, 既赢得受众又传播文化内涵;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秉持“内容为王”的准则, 在寻求符合受众收视兴趣内容的同时, 将知识性融入其中, 既做到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又将文化常识散播传递, 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二) 以创新思维应对电视综艺节目复制模仿风
在综艺娱乐节目数量日益增长的今天, 要想赢得受众, 就必须避免节目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即在“创新”中获得。创新, 需要由内而外, 才可使节目脱胎换骨、独树一帜, 节目运行初期, 需要高深的远见和洞察力、需要与时俱进的节目运作理念, 进而在内容上下功夫, 并在形式上进行加工, 紧跟时代步伐, 应允受众需求, 如此理念即为创新思维, 是解决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问题的关键, 具体说来, 包括以下几点:
1.理念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的思维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只有不断更新思维方式, 与时俱进并不断改造节目, 才能使节目及时创新, 适应受众需求。近期关注度高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制作理念上另辟蹊径, 颠覆传统的妈妈带孩子的理念, 由明星父亲带领孩子参与节目, 本身在父亲带孩子这一话题上就受到关注, 又凭借明星父亲的身份来吸引眼球。
2.内容的创新可以使一档节目保持平稳的收视率, 带动着电视综艺节目的积极更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让已经成名的歌手重新站在舞台上以新人的形式进行PK, 明星登台前被安排在各自独立的房间里互相没有交流, 增加了节目的悬念, 这些内容上的创新都为《我是歌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形式创新可以包含与技术方面相关的手段创新, 包装的创新既包含一档节目内容包装 (如固定时刻的固定背景音、舞台的整体色彩、参与人员的个性化等) 又包含广告宣传多途径的创新。主持人的创新主要是指主持人选择和设置的创新, 典型的如《非诚勿扰》三位主持人的搭档选择。
(三) “拿来文化”本土化
综艺节目在引进和模仿国外节目时需要进行更深入地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和沿袭, 对于“拿来文化”和“拿来节目”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剔除露骨的缺乏本土精神文化的内容, 立足本土特点, 朝着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前进, 以此适应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心理需求, 在节目中将本土文化传播交流。
作为真人秀节目创作量大的湖南卫视, 早期的《快乐女声》借鉴了英国的《流行偶像》和美国的《美国偶像》等节目的创意, 运用到本地节目制作中获得了成功;而电视剧演员选拔的真人秀节目, 如《红楼梦中人》也同样将选秀的方式与电视台的自身需要进行结合, 将选秀这一方式很好地为己所用;陕西卫视每年的《朝阳行动》主持人走进百姓家中送温暖, 这是将真人秀与城市特色相结合的代表。在创意和内容为王的媒体时代,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意识也相当重要, 作为中国综艺节目制作的首起之秀———湖南卫视, 其在地方台中之所以保持稳定的首屈一指的收视率, 与其打造的鲜明的“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密不可分, 而这无论从受众角度还是文化传播角度而言, 都是综艺节目引进国外节目形式并本土化改造后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四) 建立科学的节目运行和评价体制
电视综艺节目打造成功需要一批精良的节目制作团队, 从节目正式播出后的收视效果测试和反馈, 到节目正式播出制作, 再到前期的节目策划和受众市场的调查, 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节目运行体制对节目整个运作过程进行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完善, 才能保证一档综艺节目长期运行不衰败。这就需要突破“舞台式”的模式化的节目形态, 不仅仅是在直播室内、固定的三五个机位中寻找素材。《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获得受众关注和热爱, 与节目团队制作精良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节目嘉宾买菜到回到指定现场, 一路跟拍的和固定的机位多达十几个, 而真正用到节目中的并不多, 这种精良的节目制作方式保证了节目组可以捕捉到最有效和最吸引人的镜头, 这也是节目运行团队始终保持“电视化”思维进行节目创作的结果。
节目播出后, 受众的反馈和评价是综艺节目进行后期调整的重要依据,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健康合理的节目收视和评价环境。新媒介不断发展, 受众拥有更多的言论空间和自由, 而言论内容自然良萎不齐, 这就导致了节目评价门槛和标准模糊化, 受众本身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提升自身素养, 而一个成熟的媒体机构需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 而这一体系可以由收视率、技术水平、市场反应构成, 更可以包括专家、普通受众和节目总编室的评价反馈[5], 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找到有效的参考。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速度快、多样化, 在“限娱令”、“限广令”影响下, 媒体竞争更加激烈, 其新节目诞生、老节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只有明确节目发展现状, 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才能使综艺节目质量得到保证, 才能使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摆正舵向、受到认可。
注释
1[1]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0.
2[2]杨状振.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发展十年回顾与反思[J].声屏世界, 2009 (8) :17-18.
3[3]陈旻.通俗不低俗——电视娱乐节目的导向把握[J].东南传播, 2007 (1) :63-64.
4[4]孙玉双, 田蕾.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误区与创新[J].现代视听, 2010 (1) :60-62.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电视剧探究05-08
我国电视文化发展08-14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09-10
分析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措施07-30
电视舞蹈节目论文06-13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11-23
电视相亲节目论文01-03
电视谈话节目特性论文01-03
做好电视科技新闻节目论文10-04
青少年电视节目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