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婚恋节目论文(精选9篇)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1
2010年, 电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火速在全国走红, 从“拜金女”马诺到“富二代”刘云超, 两性、金钱、毒舌成为这类节目的卖点, 话题人物和相关议论充斥媒体,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各电视台此类节目纷纷上马, 例如《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在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收视率节节攀升之后, 出现了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 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 上海东方卫视《相约星期六》……此类节目最多时达到了三十多个。在创造收视神话之后, 这类节目走向衰落。从2010年开始, 婚恋节目再度成为各电视台的新宠。目前的婚恋节目从形式到内容, 都与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大不同:娱乐性更强, 话题更开放, 言语更犀利, 社会争议更多。这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形式雷同、话题出位, 特别是涉及到价值观上的出位言论, 引起众多观众的争议。
有学者将电视婚恋节目定义为“一种以电视为节目媒介, 以爱情和婚姻为主要题材, 集服务和娱乐为一体的电视综艺节目” (2) 。它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婚恋节目与旅游相结合, 让嘉宾在共同出游的过程中互相了解, 例如《男生女生》;二是婚恋节目与游戏类节目结合, 让嘉宾在游戏中增进感情, 例如《当男孩遇上女孩》;三是以英国婚恋节目《Take me out》为蓝本, 环节和布景几乎一样, 采用多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的方式, 多靠话题人物提高收视率, 例如《非诚勿扰》;四是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较为纯粹的婚恋节目, “速配”功能相对突出。
一、“电视婚恋节目生产”相关研究内容
关于电视婚恋节目生产的文献并不是很多, 多集中于对20世纪90年代的婚恋节目的探讨。研究2010年《非诚勿扰》引起的新热潮的相关文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 皆为博客和评论。电视婚恋节目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 讨论其产生背景及火爆的原因 (李刚;2003;习涓、风笑天, 2001;陆高峰, 2010;孙红云, 2001;刘峰, 1999) ;二是从创作实践入手, 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 (门大泉, 2003) ;三是对于电视婚恋节目存在问题的研究, 并提出发展策略 (习涓、风笑天, 2001;门大泉, 2009;何春耕, 2004;杨会飞、唐冰南, 2004;李娟, 2006;郭勇;2001) ;四是针对具体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或比较 (傅煜冬, 2000;王彩平, 2005;) 。
(一) 兴起原因
电视婚恋节目的兴起, 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兴起及火爆原因进行分析:首先, 婚恋节目的参与性强, 形式灵活。节目将隐秘、含蓄的婚恋交往放到明处, 为异性交往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交流空间, 达到展示自我的目的。“从主持到参与嘉宾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发挥;这类节目对嘉宾综合素质要求不高, 节目的目的性不强, 一切为了娱乐, 所以这类节目的参与性很强” (3) , 正是这种嘉宾的高参与性使得观众也产生一种参与其中的快感。其次, 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增强, 娱乐节目兴盛。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媒体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我们电视节目的类型正在摆脱以往单一、刻板的局面, 逐渐转型由市场主导, 传媒越来越娱乐化” (4) 。媒体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娱乐化趋势不断增强。三是消费文化的兴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消费文化在中国兴起, 也影响到了电视业。“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正是在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下诞生, 它在快感、俗化的外衣下, 传递着服务性的内容, 并取得了颇高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商业回报” (5) 第四, 青年人的婚恋问题严峻, 传统的婚恋观受到挑战。当今生活节奏快, “剩男剩女”现象较为严峻;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流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通俗化和市民化, 婚恋观念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开始趋向多元化, 并愿意公开发表和讨论自己的婚恋观。
(二) 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批电视婚恋节目, 在短短十年间都面临着停播或改版的命运。学者对电视婚恋节目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1.抄袭现象严重, 缺少创新。我国的电视婚恋节目多是国外节目翻版, 一个节目走红之后, 类似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同小异。刘云峰、崔艳芳指出:“婚恋节目这种互相仿效、一哄而上的局面, 不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各个媒体的收益分散, 从而导致单位媒体的收益逐步下降”。2.娱乐过度, 忽略了电视婚恋节目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最主要目的。电视红娘的服务功能逐渐弱化, 娱乐功能逐渐强化, 嘉宾表演和作秀目的超过了寻找伴侣的目的。《电视征婚:有助于青年人择偶吗?》一文中调查数据显示, “在大部分观众眼里, 电视征婚节目不太重视其婚介功能, 它的节目定位更倾向于娱乐功能而非婚介功能。” (6) 节目明显的娱乐倾向给观众的暗示, 限制了参与者以征婚为目的参加节目。“服务和娱乐的关系失度让娱乐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让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失去了以往情绪高涨的观众。” (7) 3.格调不高, 部分言语低俗轻佻。“嘉宾谈论的情感话题过于前卫, 过于敏感, 不符合中国国情, 让人听后脸红心跳;对有争议的爱情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 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8) 有些交友类节目甚至依靠出位的言论来吸引观众, 拜金、富二代、外貌协会、全职太太等话题被放大成焦点。
(三) 改进策略
婚恋节目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寻找自身的发展策略:首先, 利用创新思维, 对节目形式和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对节目进行更加准确细致定位, 确定清晰的目标受众。“观众想看什么样的节目?”是创新的出发点;在内容丰富的前提下, 要在节目形式上多下工夫, 创造出独具一格、新颖奇特的环节;对国外节目进行模仿的同时, 尝试走出本土化的路线, 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二是突出服务性。服务性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首要特性, 让观众看到电视婚恋节目的真实和真诚, 才会有更多有真正婚恋目的的嘉宾加入, 从而寻找到这类节目生存的立足点。三是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 利用多平台进行节目宣传和推广。多媒体平台的使用可以达到无缝隙的信息覆盖, 扩大节目的影响力。“电视媒体可以跟网络媒体合作, 或者跟相关的社会组织, 如婚介中心, 妇女联合会等, 互相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节点。这种多元化的运作肯定会赋予婚恋类节目全新的生命力。” (9) 四是提高节目的品位和内涵, 创造品牌效应。在电视节目普遍走向娱乐化的今天, 似乎寻找噱头, 发表出位的言论才能搏得观众的注意力。但当过于依赖这种方式时, 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大众情感取向与人文精神渗透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等多种文化元素的整合, 是当前电视娱乐节目摆脱文化困境的必由之路” (10) 。只有创造出
节目的品牌核心和内涵, 节目的生命力才会更长久。
二、“电视婚恋节目生产”相关研究方法和角度
之前研究主要使用定性研究方法, 少数使用定量研究。《关于电视征婚节目的问卷调查及思考》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围绕“观众对婚恋节目的看法和态度如何呢?他们真正能够接受这种择偶方式吗?”等问题进行调查;《三种功能结合节目内涵丰富》、《创新是电视速配节目魅力的源泉》等文章采取了个案分析方法。其余文章基本都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视角方面, 少数文章提出了消费主义视角、后现代语境等等, 都没有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女性主义视角是今后研究的可行角度。目前从此视角出发的研究集中于选美、美容这类定位于女性观众的节目。女性主义视角是从“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对媒介生产研究。电视婚恋节目非常突出女性的地位和决定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观念, 有强烈的颠覆;在“剩女”问题成为社会一大热点的今天, 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拜金女”“外貌控”在这类节目上频繁出现;节目中部分女嘉宾话语之犀利, 尺度之宽令人咂舌。节目中不乏对传统的女性形象和角色定义有强大挑战的言论, 同时某些极为传统的言论也存在于节目中。这种转型期间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义及女性自我定位的激烈碰撞, 从侧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的混乱与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2
“你愿意经常跟我一起骑自行车吗?”在中国收视率颇高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位年轻的男嘉宾向女嘉宾马诺祈求般地提问。马诺则笑着用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回答,让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哗然。
而另一对男女嘉宾在节目中赤裸裸的对白更令人感到惊愕:女嘉宾问一位男嘉宾:“你家有钱吗?”男嘉宾直接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创下收视冠军,广告暴利激增的刺激下,中国各地省级卫视争相模仿,纷纷推出相亲节目。一时间,荧屏里遍布“剩男剩女”,“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轮番登场亮相。中国政府的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对此迅速重拳出击,整治电视婚恋情感类节目低俗丑陋之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12日通报,总局2日和8日先后下发管理通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二、造成的影响
6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发深度报道《让婚恋情感类电视节目健康发展》,用11分钟的时间严厉批判了中国有些婚恋交友节目和情感故事节目“嘉宾身份造假、出语低俗、公开讨论涉性内容、宣扬拜金主义、混淆是非善恶、宣扬不正当的婚恋观,有些则传递了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价值观,这些节目严重误导广大观众,损害电视媒体公信力。”
11日,新华社也重磅推出了“新华视点”专栏文章《电视相亲节目“八宗罪”》,痛陈电视相亲节目“形式雷同”“盲目追求收视”“真爱难寻”“贬损价值观”“语言暴力”“炒作丑闻绯闻”等罪状。
6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罕见地聚焦电视相亲节目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刊发了介绍各方批评意见的《不能为收视率丧失社会担当》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倡导清新健康的荧屏之风》两篇文章,批评部分相亲节目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亲节目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收视„掠夺战‟。身份作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言辞犀利不惜„出口伤人‟,虚假身份的„托‟„拜金‟„享乐‟的非主流价值观被刻意放大和无限放任,并得到受众的盲目追捧。这是急功近利的媒体人毫无责任心和缺失道德底线的表现。”湖南卫视节目制片人刘蕾说。
三、原因分析
是我们的社会道德真的败坏沦落到如此地步吗?以至于如此露骨的拜金主义居然登上了电视荧屏的“大雅之堂”。笔者以为并非如此,真善美永远是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因为我们的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真善美。
那么本来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荧屏为何却要“贩卖”这些低俗价值观呢?笔者以为,虽然其中原因颇多,但关键因素和决定因素却是“唯收视率论”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广告收入和经济利益。
收视率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一档节目、一个频道,乃至一家电视台的收视表现,如果运用适度,它会使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观众;但是,我们在强调收视率的同时绝对不能丢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看待、分析与运用收视率的一个基础。
应当承认,某些低俗化的东西可能会带来高收视率,但对电视人来说,如果一味迎合,放弃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这就是“媚俗”。
电视行业“唯收视率论”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有了收视率,电视台广告量就会激增。所以在“唯收视率论”的推动下,一些电视台甚至采用演员来冒充嘉宾,使电视相亲节目变身“情景连续剧”,雇佣的演员在荧屏上不断炮制出雷人言论,以混淆视听,赢取收视率。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和行业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如果任由电视行业低俗之风大行其道,电视行业的未来实在令人堪忧。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
四、提出对策
第一、有关部门应该在电视行业大力开展“低俗化”专项整治活动,对于电视婚恋相亲节目低俗之风应该成立专门调查组,详细调查这些节目中是不是存在人为操作、使用演员的恶性情节,一经查出,必须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怠。
第二、应该加强电视行业监管和自律,探索建立一套整治电视行业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以根治电视行业低俗之风。节目要有助于展现嘉宾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择偶观念,不得设计出位环节。所有交友类节目均不得现场直播,要严格执行播前审查和重播重审制度,对有问题的内容和错误的观点必须删除。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3
几年下来,婚恋节目长盛不衰,但有一点广大电视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就是在此类节目受到热播之后,便一石击起千层浪,各地电视台竞相模仿,婚恋节目迅速增多,可惜节目内容大同小异,连主持人的言谈举止也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开始大量的重复,出现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之为“克隆”。必须承认,婚恋类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电视节目《相约星期六》剧照
二、婚恋节目出现同质化现象的原因
1998年以前,婚恋类电视节目在国内还属于手工作坊时代,在对外的模仿上生搬硬套,长此以往就会给节目的制作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造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陈旧,给此类婚恋类节目造成了一些收视率方面的问题。
以《相约星期六》为例,节目中的游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走的就是流水线式的生产。自节目开播至今,经常离不开气球、独木桥这样的道具,他们在节目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时每月一次。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惯性思维和审美疲劳,也开始对这样的游戏感到乏味,认为无聊。只要这样的道具一出现,就知道嘉宾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吸引力可能就相对减弱了不少。在我跟一些男女嘉宾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居然也对游戏这一环节感到最为不屑,认为节目组的游戏安排太为俗套,有时甚至可以猜到接下来自己要参与的游戏内容是怎样的。但事实上节目组对此是完全不予以透露和保密的。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对于一档快速的婚恋速配节目来说,互动游戏这一环节,无疑是整档节目的亮点,可谓是重中之重。依节目目前的改变状况来看,编导们亦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改进游戏的形式,也小有成效。但我认为,从这一环节的策划之初开始,就不应该把嘉宾们可能会有的表现套入到编导们自己所预先设计好的一个固定模式中去,把自己的想法去强行套在观众和嘉宾的身上。这样他们的表现就会受限和做作。这也是通过短信互动这一平台上观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正意愿和真实想法。
相对于其他专利来说,电视节目等知识产权在界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国家也在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方面不断取得发展,但还是难以满足现状的需求。电视节目方面表现在:电视节目的创意难以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护,这就造成一些在创新方面进行较大投入的电视节目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而一些模仿的节目则从中渔利。因此电视节目制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不少人不愿意在创新方面投入太多而希望在模仿中获取利益。因此,节目个体的创新依靠节目制作者个体,但电视节目的整体创新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视业。
当然,节目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缺乏。电视节目制作者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不少人不愿意在创新方面投入太多而希望在模仿中获取利益。由此可见,节目个体的创新依靠节目制作者个体,但电视节目的整体创新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视业。这就有必要为电视节目的创新方面培育健康的环境,比如建立健全电视业的行业制度和规范,增强创新和自律意识,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另外,加强节目信息的收集和调研也很重要,电视节目制作者埋头做节目,根本不清楚别人的节目做到什么程度了;电视节目在制作前缺乏调研,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节目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缺乏。现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节目组为此也成立专门的部门或依托外面的机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并根据这些信息找到突破口,进一步去研发节目。保持自己在电视婚恋节目市场中的份额和绝对领先的优势。
三﹑避免婚恋节目陷入同质化现象的方法
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节目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之后,遇到了收视率下降的严重问题。该节目也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较于原来单一的棚里录制,改版最突出的就是“互动”这一全新的方式,增加了短信互动、外景棚互动、街头随机互动等环节。改革前的《相约星期六》更多的是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似乎称之为谈话节目更加合适,节目制作比较保守。改革后节目加强了与场内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收视率稳步上升。客观地说,电视节目的高度类型化,决定了琳琅满目的视觉形象背后是简单的“俗套”。不过,俗套需要装点,而要把俗套装点得“花枝招展”,眩人眼目也并不容易。已有的类型一方面为制作提供了模板,另一方面,也使后来者感到“焦虑”,要想超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婚恋类型节目的创新,可能并不需要高深的艺术想象力,但必须精心研究与探索,必须从节目策划、节目形式、后期制作等等去思考,如何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
电视婚恋类节目在各个地区与各个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我的电视我作主”,这是电视观众看电视的最高追求。当代社会,电视婚恋节目发展其实也就是观众参与程度大小的发展。前面提到,科技的进步使得观众与节目互动的能力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收视效果的互动感是建立在娱乐节目的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婚恋类节目只有在真实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做到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例如《相约星期六》栏目出过书,现在也正对节目游戏的速配大解码这一环节进行总结整理,也在请心理学专家来分析,配合一些心理测验讲解,整理成一本实用的恋爱秘籍。为渴望爱情的男女和恋爱中的情侣们所遇到的困惑给出一些帮助和解决方法;还举办过情歌比赛,《相约俱乐部》网络交友社区的线下活动,影响广泛,强烈。近期,还出了一档由主持人亲自操刀主持的广播版的恋爱节目,使它的受众更广,充分发挥了节目的品牌效应。给不能或没有时间看节目的人又多了一种空间和选择范围。节目组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要能将品牌效应渗入的更为全面。像日本还为婚恋节目《恋爱巴士》开办了一个乐园。《相约星期六》可以从中学习借鉴,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定为一个小主题乐园,不管是“星期六”,还是“约会”,会有更多的青年男女愿意加入到这个轻松的相约大家庭里面。让节目在人们心里升华成一种形象,可以不拘于节目一个多小时的播出时间,而更多的是要让大家每天都能想到它。还有主持人如果要成为节目的标志,就必须与节目的形象风格相统一。如我们主持婚恋类节目时就应该根据节目性质,以亲切、和蔼、热情的语气和态度,来解决在节目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男女嘉宾提出的问题。此类节目的受众主体主要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一族,要适应他们的口味,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就要求节目时尚、新颖、多变。再加入综艺节目的元素,把主持人的个人表演、游戏活动、观众互动等等形式结合起来,形式生动活泼,经常增添新内容、新变化,把观众单一集中在“找对象”上的视觉焦点扩大到节目形式的各个方面。各种视觉亮点相互呼应,必然大大增添节目的娱乐性、可看性,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娱怀取乐”的目的。《相约星期六》这样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其实,它所提供的无疑也应该是一个磁场,一个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巨大的情感磁场,而不是一道简单的“爱情快餐”,它完全应该成为一道“都市的情感大餐”,为城市年轻人相亲交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都会男女爱情的时尚风向标,成为很多渴望被发现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展示自己青春风采的最好舞台。
婚恋电视节目路在何方 篇4
一段时间以来, 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 然而好景不长, “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等雷人语录, 以及之后几个嘉宾流出的不雅艳照, 瞬间把嘉宾和节目《非诚勿扰》推到了拜金主义、低俗的风口浪尖, 炒作、刻意安排、欺骗观众等唾骂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当相亲成为表演、“牵手”变成作秀, 媒体道德的底线也就面临着拷问。
一、婚恋电视节目面临走进“死胡同”
1. 制作团队倾力打造“噱头”欺骗观众
很多媒体的策划人对观众的“审美疲劳”熟谙于胸, 最懂得怎样挠人的痒处。从一些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幕后运作的陆续曝光, 人们看到是——《我们约会吧》约的决非寻常男女, 《百里挑一》净挑敢“出位”的嘉宾, “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之类的雷人话语层出不穷, 殊不知这些不过是在编导们纵容甚至诱导之下事先备好的台词……在常理当中, 人是不可以太贪财、太势利的, 所以越是嚣张的拜金、炫富, 越是将自己置于德行的底线之下, 越容易迷惑人, 以为是实话实说、真情流露, 进而觉得如此“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 俨然已成身边的时尚、社会的“主流”。对于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年轻观众来讲, 恐怕是最容易落入这种圈套的。从另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分析, 这些节目不管有意无意的在宣扬非主流个性文化, 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也许仅是一时收视率的飙升, 也许是收获广告商一时的轰炸。然而节目在多数观众中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 给观众造成的心理落差也许会使他们从此不会再关注这个栏目、甚至是整个频道乃至所有同类的节目。
在良莠不齐的观众群当中,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火眼金睛。总有观众对制片方精心设置的陷阱并无防备。观众容易在节目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污染。特别是婚恋类节目的观众, 他们大多是年轻人, 更容易误入歧途或者导致心理畸形。
2. 个别嘉宾动机不纯坏了“一锅粥”
目前各大电视台婚恋节目嘉宾参加节目的动机大多是好的, 然而也有一部分嘉宾参加节目的出发点令我们感到心寒和遗憾。从《非诚勿扰》中的马诺、闫凤娇出位的言论以及随后不雅照事件等等反面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嘉宾来参与节目本身就是动机不纯, 初衷不健康, 她们并非奔着真情真爱而来, 相亲反倒多了相金的成分。甚至个别嘉宾纯属为了出名, 刻意“炒作”, 甩出一大串令人刻骨铭心、倒胃口甚至伤风败俗的言论, 一下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节目的低俗。难道这是观众希望看到的吗?
二、婚恋节目:另辟蹊径天地宽
1. 真诚才能到永远
真诚即真实诚恳。真心实意, 坦诚相待, 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真诚也是个人文学描述性词语、用以形容人格。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 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由此可见, 真诚能够使我们广结善缘, “真诚”在婚恋电视节目的定位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 一些电视台开办了《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爱情来敲门》等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的机会, 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 其社会效益也是不可磨灭的。那么婚恋节目是否真诚也就决定了电视台是真诚还是虚伪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经常论及的大众媒体、公共平台的良知与责任。“真金不怕火炼”, 婚恋节目不管从策划、编导、主持人、嘉宾, 包括话题的选取都应当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归根到底就是要真诚。即:策划人、编导要对观众真诚, 要对主流文化真诚, 嘉宾双方要真诚, 对话题也要真诚, 只有真诚才能使婚恋节目健康地在观众的心目当中扎根, 只有真诚才能让婚恋节目的社会功能得以长久的显现。相反, 如果婚恋节目失去了真诚, 时间长了, 观众不会一直买账;靠低俗文化博取眼球, 有关部门也不会袖手旁观;比猴还精的广告商们必然销声匿迹, 那么试问:没有观众、主管部门拦截、没有经费的婚恋节目会面临怎样的尴尬。
2. 疏堵结合提升内涵
就电视节目形态说, 婚恋节目有很强的生命力, 挖掘空间也很大, 可惜的是, 一些婚恋节目忽略了社会责任, 呈现出一种病态。那么, 怎样才能使一些已经生病的婚恋电视节目不在误入歧途呢?
首先, 寻找病根, 呼唤健康策划。这也就是婚恋节目的价值观的取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婚恋节目, 他的社会价值观总是相同的。无论是怎样的节目形式、游戏规则, 策划至关重要。因此, 从事节目策划的人要警钟长鸣, 丝毫不能动摇节目的价值观。婚恋节目鼓励异曲同工, 但绝不容许走调,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把《非诚勿扰》初期和现在的节目对比, 前后大相径庭。改版后收视率的确有微幅下降, 然而节目看上去却健康了许多。
其次, 雅俗共赏但绝不是低俗。由于观众文化层次不一, 婚恋节目更应当雅俗共赏, 但绝不是低俗。目前多数婚恋节目仍然是以相亲为主。怎样才能雅俗共赏呢?如今很多的节目相亲已经做到极致, 一段时间之后都面临着观众收视疲倦的问题, 怎样创新, 使节目宝刀不老呢?节目的出路又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品位, 丰富内涵, 充分考虑“对象”。广西卫视即将播出的《大嫁光临》的样片已经不再局限于相亲类和情感故事类的范畴, 它更像一档婚恋服务类节目, 是为准备结婚的或者刚结婚的新人提供知识、经验和规划。它的定位是‘年轻人婚前必修课’。”北京台生活频道一档节目叫《选择》, 当初的定位主要是为丧偶或者离异的老年人征婚。不过后来有结婚需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找到栏目组, 于是栏目组开始拓展目标人群, 发展至现在, 嘉宾没有明确的年龄细分, 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有婚姻需求的人群, 用该栏目编导的话就是“成年之后、老年之前的所有单身人士。”这些也许能给很多婚恋节目改革予以启发。丰富节目内涵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节目价值取向。除了充分考虑参与节目的对象, 受众对象外, 节目的内涵也就是节目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是至关重要的。也许很多观众看婚恋节目只是消遣时间, 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 然而做为婚恋节目的主题、话题选择、嘉宾观点表达, 这些都有可能渗透给观众某种人生态度、处世原则。毕竟在我们中国, 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早已在观众心中扎根。丰富节目的内涵就是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 只有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 才能把好各道关口, 也就是话题关、嘉宾关、录制关、播出关, 无论是哪个岗位的媒体人, 对节目都应该过五关斩六将, 当断则断, 当掐则掐, 只有层层把好关口, 才不会误导观众, 才不会让观众一笑而过, 再也记不得任何的东西。
纵观发展趋势, 今后我们也不排除类似《非离不可》、《我们离婚吧》这类栏目的出现, 把婚恋节目的一条龙服务延续到底。要办好婚恋节目, 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嘉宾, 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观众, 相信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收视率固然重要, 节目社会责任更重于泰山!
参考文献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5
关键词:电视婚恋节目,同质化现象,发展趋势
1电视婚恋节目同质化现状分析
近几年,综艺节目发展迅猛,电视相亲再一次卷土重来并以前所未有的火爆形势占据了中国电视荧屏的半壁江山。而这些婚恋节目几乎都是模仿复制《非诚勿扰》的电视相亲模式,造成电视婚恋节目从形式到内容甚至到节目流程的几多雷同,同时也浪费了宝贵有限的频道资源。
虽然婚恋类节目前景看好,但这种“繁荣”并非永无止境,“市场总会有饱和,现在同质化节目过多的现象已经开始凸现,时间一长观众肯定会有厌烦心理。但是目前在电视节目领域马太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好节目,有名牌节目的收视要远远好于一些同质化节目。”
2避免电视婚恋节目同质化的对策
2.1节目形态整合,回归服务功能
电视婚恋节目的本质还是相亲服务类电视节目,无论节目表现形式上如何娱乐化,它的服务性本质绝对不能丢。经济利益要实现,但服务性职责不能丢。摒弃先前的噱头和炒作等手段,改走“温情”路线,回归真实的生活、回归单身男女对爱情的最初的渴望,使电视婚恋节目重新回归到温馨温暖的相亲氛围内。“真实、安全、实用、积极”,真正从单身人士的爱情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真正能够交流沟通的平台。毕竟,寻求真爱和姻缘才是电视婚恋节目的本质和最终归宿。
2.2地面频道凸显竞争优势
现如今,省级卫视的电视相亲节目之间的竞争残酷程度越来越大。未来省级卫视的收视压力必定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为了实现省级卫视的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除极个别做得比较好的省级卫视有可能保留电视婚恋节目之外,其他在这场“电视红娘”的战争中伤痕累累却并捞到什么好处的省级卫视必定会放弃相亲这一领域的垂死挣扎,转而向省级地面频道寻求新的市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地面频道,像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旗下的生活频道、时尚频道等,未来省级地面频道的发展前景无限广大。
2.3与交友网站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未来的天下必定是网络媒体的天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变得不再只是空谈,婚恋网站近几年的发展也是近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现在电视相亲节目已经和婚恋交友网站有着很亲密的合作关系了,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和世纪佳缘、珍爱等知名的婚恋交友网站都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未来电视婚恋节目要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婚恋交友网站的深度合作。婚恋交友网站可以给电视婚恋媒体提供更多的嘉宾信息,为栏目发展储备更多的“优秀资源”,而通过提供这些资源,网站也实现了宣传网站,树立品牌形象的这样一个结果。可谓是双赢。
2.4节目制作更加规范化
针对目前婚恋节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曾正式下发“限娱令”,对婚恋节目中存在的造假、过度炒作等不良价值观等现象进行整治,严禁欺骗观众、侮辱参与来宾、讨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题等。这有利于电视婚恋节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促使节目加大创新和整改的力度,使之更加规范化,通过持续的创新,来提升整体质量。
3结语
“创新赢得未来,差异获取效益”是电视传播媒介之间竞争的潜在法则。不断整合电视婚恋节目的节目形态、回归其服务功能,同时突显地面频道的竞争优势,与网络媒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目制作更加规范化这些措施对长久发展有好处。此外,未来的电视婚恋节目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判断力,独特的节目品质和巧妙的传播方法,这既是电视婚恋节目未来走出同质化泥沼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也是电视婚恋节目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方向点。
参考文献
[1]郭华,林影倩.当下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浅谈[J].企业家天地,2010(8).
[2]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于仰飞.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J].今传媒,2011(1).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6
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节目内容所展现出来的电视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定位、内容表现的载体,是将电视节目信息传达给受众的主要路径,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形态来源于英文format,又称为模式、模本、模版、样版、范本、范型、版式等。在当下各类媒体蓬勃发展、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吸引受众眼球,成为每一个电视节目首要考虑的问题。无论是电视节目有着怎样的策划与设计,还是以何种方式提高收视率,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表现为某种模式或版式结构等才能呈现到受众眼前。
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本文分析的《非诚勿扰》则属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形态。国内学者孙宝国将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定义为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个性化拓展与延伸,即由题材、叙事、娱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娱乐节目设计模版。本文重点分析《非诚勿扰》有关题材、叙事、互动结构、环节设置等节目设计模版。
2《非诚勿扰》节目形态分析
《非诚勿扰》是2010年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由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孟非主持,其目的是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友平台。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前期由乐嘉和黄菡两个人分析点评,后有多位文艺圈名人作为嘉宾参与点评。截止2014年10月5日,该节目已播出480期。为满足观众需求,该节目推出过美国、英国、法国、外来务工、教师等专场。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
在节目设置上,一是选择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如何择偶、如何选择交往对象,婚恋交友逐渐成为当下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剩男”“剩女”“宅男”“宅女”成为青年人普遍生存与生活状态下,加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加深,父辈与子辈之间婚恋观代际差异,都促成了节目关注度不断提升。二是主持人孟非,由原来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转变为综艺娱乐方面的主持人,在原本有较高知名度和观众接受度的基础上,加之其个人的相对独特的表达与评判风格,以冷幽默吸引了观众群;前期点评嘉宾乐嘉、黄菡,一位是情感问题专家,一位是社会心理学专家,两者的点评既有理论层面,也有日常生活通俗一面,这也容易为观众认同接受;后期采用多位文艺圈名人,既依托他们来提升人气,也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变得更为娱乐化。
在叙事结构上冲突性与戏剧性。无论是男嘉宾的自我表述,还是周边亲朋的助力演说,两者既有鼓劲,也有“拆台”一面;女嘉宾的提问表述中,一方面阐述自身的婚恋观;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对话中既有相互称赞,但也有冲突。因个体生活背景、经历各异,价值观、婚恋观取向各异,这些冲突性成为重要看点。此外,灭灯环节的设置、最后一关选择等整个过程充满了悬念,有些桥段充满了戏剧性,不断吸引着观众不断投入到节目中。主持人、点评嘉宾以及男女嘉宾三个主要群体之间的互动,有幽默故事、个人才艺展示、互动配合协作、脑筋急转弯式对话等,将不同价值观、婚恋观在同一舞台上展示,呈现出较高的娱乐性。符合了“娱乐元素旨在满足电视观众‘求乐’的合理需求”,给节目带来了较高的收视率,也有学者将该节目称之为“一面折射社会变迁的明亮镜子”。
3《非诚勿扰》节目后续发展建议
应该说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就如同一件商品,有其自身发展周期,包含了生长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及衰亡期。《非诚勿扰》节目已经经历了生长期、发展期,目前正处于成熟期,不论是环节设置、叙事结构、互动模式都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局和表现形态,在观众群体中也相对稳定;从前期的内容低俗等方面逐步向正态的、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念方面倾斜,不是一味地用噱头、奇谈怪论来吸引,这些特征也侧面反映其节目的成熟。在后续节目形态设置中,节目应该向三个方面不断推进:一是娱乐化,除了才艺展示、真人秀、冲突戏剧性对话上,更应进一步丰富娱乐手段,将目前流行的元素予以嵌入;二是生活化,在主持人、点评嘉宾、男女嘉宾三个表现群体外,也应该将现场观众、场外观众逐步地引入到节目中;三是综艺性,作为一个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在娱乐、真人秀方面该节目下了较大的功夫,但是在综艺性上还有欠缺,可以开辟角色扮演、情景短剧等,增加男女嘉宾交流互动。
摘要: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真人秀《非诚勿扰》节目,自其开播以来,就在同类节目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在其它同类节目不断推出与演变之际,《非诚勿扰》依旧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较好的收视率。这一结果与《非诚勿扰》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环节设置、互动结构等电视节目形态方面紧密相关。本文试图对《非诚勿扰》节目在其板块设计、内容设置、批判解读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其节目形态。
婚恋类节目热度探析 篇7
1. 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
就以《非诚勿扰》为例, 因其对娱乐性、话题性的关注以及对嘉宾个人真人秀的展示, 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超出当时娱乐节目收视神话《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据统计, 仅2010年全年88期节目中就有14期节目收视率保持在4.0%以上, 53期节目的收视率保持在3.0%以上。2011年《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进入稳定期, 全年平均收视3.485%, 较2010年3.239%略有提升, 而2012年由于观众进入疲劳期, 全年平均收视率开始下滑, 仅为3.184%, 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七年之痒”的状态, 收视率难创新高。现代社会, 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 再加上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和瞬间性特点, 使得这类节目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 不得不遭受收视下滑的风险和挑战。
2. 婚恋类节目现状出现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 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改版效果不明显以及新节目的冲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现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从众化现象特别严重, 一旦出现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形式, 各个电视台就开始纷纷效仿, 缺乏必要的创新,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加快这种节目形式的消亡。江苏台《非诚勿扰》出现之后, 天津、东方、山东等卫视纷纷也制作播出了自己的婚恋类节目。这类节目大多换汤不换药, 在某种程度上对《非诚勿扰》的观众进行了分流, 所以出现节目收视下滑的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其次, 改版效果不明显。2012年出现收视率下滑现象后, 《非诚勿扰》节目组也尝试进行了几次改版, 不过效果一直不很明显, 这给婚恋类节目也敲响了警钟;最后, 新节目的冲击。2012年横空出世的《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推出的, 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又给《非诚勿扰》造成了冲击。《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以及大受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 歌唱类节目现在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更新一点的现在各个卫视又推出了明星跳水节目, 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总之, 多媒体时代各种节目的生存期都被无情地缩短了, 旧节目总是会被新的更新的节目所取代, 这是根本无法避免和回避的。
3. 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
鉴于现在婚恋节目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呢?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更加注重“情”的表露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要想保持婚恋节目的青春与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特征, 目前娱乐性是收视率的宠儿, 不过, 作为以服务于人为终极目标的婚恋类节目来说, 要尽量避免因过分追求娱乐性和收视率而掺杂过于虚构的内容欺骗受众的行为, 如不这样很难保证婚恋节目长久的维持下去;其次, 更加注重“情”的表露。传统的婚恋节目没有太过华丽的舞台和灯光, 但是它们追求的是真实的情感, 它们以能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宗旨和目标。而现在的婚恋节目虽然形式更加多元, 舞台和灯光更加绚烂, 嘉宾更加美丽, 但是对节目的实质过于忽视了, 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忽视情感表露的节目也是华而不实, 没有竞争能力的。
4. 结语
现代社会, 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以及婚恋市场的庞大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电视婚恋类节目也顺势火了一把, 不过, 由于改版不成功再加上人们审美疲劳期的到来, 这类节目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与发展瓶颈。本文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婚恋类节目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 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何梦.电视婚恋类节目在曲折中发展[J].魅力中国, 2011, 30 (5) :429-429.
[2]史雅娟, 陈旭阳.电视婚恋类节目舆论导向转型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29 (10) :44-46.
浅析婚恋交友节目的成功转型 篇8
一、品牌升级下的创新举措
品牌构建是分众传播时代卫视的生存之道, 品牌升级则是卫视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江苏卫视在2010年1月公布将频道品牌定位从曾经的“情感”升级为“幸福”, 这场斥资6亿元的品牌升级是江苏卫视应对激烈竞争的一次冲刺, 《非诚勿扰》的播出强化了频道定位的形象。
近年来, 由《快乐女生》等选秀节目引发的收视热已经退潮, 此类节目观众呈现“审美疲劳”的趋势。各大卫视的差异化竞争使受众群进一步分化, 综艺节目缺乏创意的近况使得观众期待新兴节目。《非诚勿扰》的推出使昔日婚恋交友节目实现品牌复活。
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速配”婚恋节目《玫瑰之约》, 随之各大卫视纷纷仿效掀起一阵婚恋节目风潮。相隔多年, 江苏卫视借鉴国外节目《take me out》的模式推出了《非诚勿扰》, 在情感内涵上呼应“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品牌口号, 同时创造性地拓宽了婚恋节目的形态。
《非诚勿扰》是基于传统婚恋节目的“选秀化”改造———“一对一”的模式被置换为更具看点的淘汰制。24位女嘉宾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去留, 留下的男嘉宾可以权利反转挑选女生以决定速配命运。婚恋交友平台变成了“选秀交友擂台”, 更具刺激性和娱乐性。擅于打造“情感品牌”的江苏卫视一直坚持“民情综艺”的风格, 嘉宾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有各种诉求的民众, 使节目深入民情, 平民化的节目形态没有收视门槛。
二、选秀模式下的戏剧张力
《非诚勿扰》最鲜明的特征是充满丰富的戏剧张力, 节目的参与者承担了最主要的戏剧性功能。主持人孟非其亲切却睿智的主持风格符合节目个性, 又能很好地调度全场;性格分析师乐嘉同样是一个巧妙的设置, 现场心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嘉宾选择, 近似于心理访谈的元素也增强了节目看点。
男女嘉宾是吸引观众的主要戏剧性对象, 其表现出的个人特质和价值观念创造了众多话题。例如节目中颇受争议的女嘉宾马诺, 其出位的言行以及与多位男嘉宾的“冲突”制造了多期节目高潮, 其丰富的话题性和争议性不断强化节目戏剧性。“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等犀利言辞制造了很多看点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该节目进程中设置多重悬念, 并由此构成了节目进展的强大叙事动力。层层环节下嘉宾的命运引人入胜, 男女嘉宾速配结局令人期待。节目改造的一大亮点在于进程安排的延续性, 女嘉宾在速配未成功前会一直亮相, 在嘉宾人气积累的过程中创造出“明星效应”, 其不可预知的命运将会引起观众的持续关注, 利于构建稳定的受众群。
三、媒介资源的整合营销
《非诚勿扰》的成功在于综合多种媒介资源共同推销, 形成了增强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
婚恋交友节目的创办宗旨一方面完全发挥真人秀节目娱乐休闲的功能, 更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其节目属性上———给单身男女提供交友平台。节目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是嘉宾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非诚勿扰》利用冯小刚贺岁片片名, 先声夺人, 不仅成功挪用了电影的知名度, 而且与电影内容贴切, 巧妙地传达了节目宗旨。
《非诚勿扰》作为一个迅速走红的婚恋交友节目案例, 其成功不仅来自于节目“选秀”、“塑造相亲明星”性质的自我宣传, 网络媒体的适时炒作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娱乐平台中观众对于节目的讨论无形中为节目做了直接且有效的广告。几期关注度较高的节目前后, 百度贴吧、天涯社区、腾讯网等媒体中, 纷纷出现关于该节目中沸腾点、争议点的讨论。甚至有些网站还会爆料出下一期节目中即将出现的戏剧性情节与看点, 引起观众的无形期待。网络媒体逐渐成为该节目潜在的大后方, 通过网络讨论炒热收视率。当“观看节目与参与讨论”成了观众追逐的一种时尚潮流时, 节目便能有效维持旧有观众并逐步拉进新兴观众。
江苏卫视同时推出了一档由《非诚勿扰》女嘉宾参与的节目《时刻准备着》, 不仅可以提高嘉宾关注度, 塑造“相亲明星”, 同时为节目做宣传, 提高节目收视率。
四、超越娱乐的社会影射
电视媒体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剩时代”的观念流行之际, 有很多年轻人有婚姻方面的担忧, 尤其以女性为主。《非诚勿扰》不仅迎合这部分人的情感需求, 同时现场心理分析也为一部分人的感情问题解惑。此外, 从节目中影射出年轻人的价值观念特征, 使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获得娱乐享受之余, 对社会和人生有所思考, 这体现出一个节目的内在的情感内涵和核心价值。
观众可以在这档节目中感受当代80、90后的恋爱、婚姻观。例如其婚恋观表层化倾向, 即注重婚恋对象的外表、注重物质享受, 并由其诞生出“富二代”、“拜金女”、“农村事件”等争议话题。在此基础上, 这一年轻群体颠覆了传统的恋爱观, 新思潮下的爱情婚姻观得以形成和体现。一定程度上, 节目给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心理诉求平台, 使其观点能够直达每一位受众心中, 在这种意见领袖的引导下, 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的人际价值体系。
电视娱乐节目应该脱离“纯娱乐”的模式, 不应该只是让观众一笑而过。大众媒体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用能够给观众产生亲和力的方式让整个社会民众有所思考与收益。■
摘要:《非诚勿扰》作为江苏卫视2010年推出的高收视率节目, 受到观众强烈的反响, 本文通过对节目产生背景、进程模式、营销模式和社会影射四个方面来分析婚恋节目的成功转型。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 篇9
一、《非诚勿扰》对当代青年“犀利”婚恋观的立体呈现
在电视媒体对当代青年的恋爱观与婚姻观的表述创新中,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占得先机, 且和其后继的两档“婚姻幸福秀”《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 共同组成了“幸福节目带”的婚恋节目品牌。
开播之初, 《非诚勿扰》以锐意的锋头, 展示了青年一代的“犀利”面孔, 迅速树立起极高的辨识度。几位女嘉宾的直露言辞激起了网络内外的质疑批判, 甚至出现了火药味浓郁的攻讦。那些激烈批评, 其实只是《非诚勿扰》所触动的诸多社会神经中的一根:转型期的中国众声喧哗, 传统与现代、主流与个性、梦想与现实、世俗人情中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 以及单纯的道德理想中始终存在的打破世俗偏见的冲动, 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找到了可以共鸣的内容。
长期以来, 主流媒体鲜少直观呈现当代青年的个人世界, 是网络首先为他们提供了释放真实自我的巨大平台;而当电视媒体主动将网络精神“引流”回现实, 年轻人在网络世界养成的直言无隐、搏出位的行为方式, 就成就了《非诚勿扰》的时尚和麻辣。由嘉宾之口, 那些人们私下里热烈谈论却“不上台面”的种种观点 (如炫富、拜金、以貌取人等等) 都一一吐露出来, 男女嘉宾不甚得体却十分坦白的态度自有一种征服力, 令观众在批评之余对节目欲罢不能, 躁动的“寻爱”表象, 反映的是时代的真实面孔。在赢得全国观众之后, 《非诚勿扰》成功转型, 立足于真实直率的基调, 在情感色彩上则明显地转为温情积极, 这也是对江苏卫视“幸福中国”宗旨的切实践履。
以爱情幸福为主题, 婚前与婚后的幸福又大不相同。《非诚勿扰》的嘉宾处于“待婚”状态, 男男女女以个体为单位, 在独自挑战生活的过程中, 人不得不犀利尖刻, 彼此试探、质疑, 以一种有些过火乃至咄咄逼人的态度来强调自己的幸福, 这在《非诚勿扰》中有充分的展现;而恋爱成功的结果——婚姻, 则已然将两个人联结在一起, 共同面对生活、追逐梦想, 安心、踏实的感觉日益增长, 步调趋于沉稳而笃定。因此, “幸福节目带”对当代青年婚前、婚后状态的呈现在手法形式上必然要有所区别。继《非诚勿扰》之后推出的《老公看你的》和《欢喜冤家》, 在婚姻主题上与《非诚勿扰》直接衔接, 全面呈现人们从婚前到婚后的幸福, 是江苏卫视“幸福节目带”的“野心”所在。
二、《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对婚姻生活的多样态表述
同为“婚姻幸福秀”, 《欢喜冤家》和《老公看你的》这两档节目的主调和样态又各自不同。《欢喜冤家》以谈话呈现平实、生活化的婚姻状态, 参与的夫妇年龄跨度很大, 话题也天南海北, 以其细腻与坦诚打动观众;《老公看你的》以游戏竞赛来强调年轻夫妇之间的默契、信赖与协作, 是80后夫妇高调的幸福比拼, 其敢秀敢比的冲劲与《非诚勿扰》嘉宾的秀个性、搏出位同出一源, 都是青年一代自我张扬、自我肯定的生活态度, 与以往小夫妻谦逊、羞涩的传统形象截然不同。
《老公看你的》的看点颇多。首先, 参与节目的每对夫妻独特的个性和相处方式、成功或失败时展现的单纯甜蜜, 都能在不期然间打动观众。同时, 节目充满了悬念和博弈。各对夫妻之间的争强斗胜、好勇赌狠的场面, 一向都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美艳少妇之间的勾心斗角与唇枪舌剑尤其噱头十足。就此而言, 《老公看你的》对人的攀比心态、好胜心理做了大胆而微妙的反复触动, 将节目的气氛做到了极致, 很有张力, 有效地抓住了观众。即便节目中使用的游戏创意有重复, 引起观众关注的人物关系却每期出新, 推迟了审美疲劳的出现。最后, 作为挑战成功的终极奖赏——选择世界任一地方去旅游, 又是当代年轻人共同的浪漫梦想;“世界向你们敞开” (满版的世界地图直接在获胜夫妇面前展开) 也是对青年夫妇未来人生 (也包括所有的观众) 一个振奋人心的远景隐喻, 感染力十足。
《欢喜冤家》的风格则平易亲切了许多, 节目的内容是邀请明星嘉宾及十对夫妻评审, 为当期的主人公夫妻“评判”生活中出现的某个具体的小矛盾、小问题, 以小矛盾衬托大幸福。
实际上, 婚姻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小矛盾、小问题, 往往最能体现男女两性、夫妻双方在思考方式、生活细节、心态观念上“不可调和”的顽固差异, 这些差异总能产生说不尽的话题, 也是夫妻之间一再达成更深的彼此认同的动力。节目中, 评审方的讨论点评将当期主人公之间的分歧点放大开来, 以掰开揉碎的方式, 把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观点都纳入讨论之中, 实现的不仅是与观众的间接互动, 也是感性经验上的直接共鸣。节目不是简单地为到场夫妻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个问题, 而是让双方学会用更理性的态度倾听对方的心声, 在此基础上的让步和认可, 令人信服。
三、以“幸福”提振“情感”:江苏卫视主题升级的内在诉求与成功经验
纵观近几年国内的电视荧屏, 情感类节目大行其道, 其中, “苦情戏”似乎更成为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有太多的节目一味求悲求苦, 乱洒“狗血”、故弄玄虚、制造矛盾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造成了电视媒体间的恶性竞争。观众在围观之余, 往往会产生一种被愚弄的不满之情, 对节目的观赏兴趣迅速减弱。
其实, 观众收视诉求的精神内核始终有严肃反思的一面, 不是单纯为了猎奇、看戏, 而是希望以诚恳的正面态度来看待生活, 以增进自己的幸福感。
2010年初, 江苏卫视的定位从“情感世界”升级为“幸福中国”, 明确要求改“悲情为主流”的叙事手法为展示幸福生活, 以抑制同类节目一味求悲求苦的恶性竞争。婚恋题材的《非诚勿扰》、《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三档节目, 正是江苏卫视探寻当代中国婚姻幸福的多角度尝试。制作方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幸福、民星和叙事, 这也是节目定位的三个基本点:幸福是契合频道定位, 也符合观众内心的感受, 传递主流媒体的责任;民星则是指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第一主角;叙事指的是讲述, 例如《非诚勿扰》是初次邂逅的情形, 《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则是“浪漫冲突”和“默契甜蜜”的叙事。将叙事与幸福、民星并列, 显露出江苏卫视策划意识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将良好的创意顺利转化为精彩的节目, 得益于节目主创方积极横向拓展、吸收转化同行经验的学习精神。《欢喜冤家》的节目模式是购买了NBC的节目版权, 制作团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改造, 以期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婚姻模式;《老公看你的》则是由江苏卫视和德国的71公司共同研发, 该公司旗下四十几家电视台的策划人员参与了这档节目的设计, 从制作、内容、形式等多方面, 都达到了国际水准。
近年来, 国内电视媒体机械模仿国外影视节目的现象备受诟病。江苏卫视边做边学的节目开发模式, 为国内电视媒体走出“山寨”怪圈积累了脚踏实地的经验。与国际一流的节目公司合作、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加以本土化, 进而再制作出国际化的新节目, 不失为培养本土人才、确立精细制作模式的可行之途。
江苏卫视选择以婚恋为主题搭建“幸福节目带”, 抓住的是当代中国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在富足稳定的常态社会中, 家庭、源自家庭生活的幸福最具感召力和“权威性”。尽管感叹意义缺失的迷惘之声随处可闻, 暗流涌动的正面力量其实亦在迫切寻求可以发声的出口。立足于这样的现实语境, 以积极的话语表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幸福节目带”因此能够成为表述、传播新的幸福观念的一个值得期待的特殊平台。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档节目的舞美设计。从《非诚勿扰》到《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 三档节目不仅在话题逻辑上顺畅衔接, 在舞美风格上也连贯一致。《非诚勿扰》与《老公看你的》, 以湖蓝、桃红为基本色, 主要道具颇具高科技色彩, 前者的投票计数器, 后者的投注台、360度旋转的设计和画面明丽的触摸屏, 都大大增加了互动博弈环节的考究感。与节目的气氛相配合, 别致醒目的舞美装置并未掩盖掉人物的光芒, 反而更好地烘托了这两档节目的时尚、醒目气质。《欢喜冤家》的舞台更为质朴, 配合节目的婚姻主题, 用高大的背景书架和舒适的矮沙发营造出更为亲密融洽的谈话气氛。恰如其分的舞美能够直接为节目“点题”, 这也是为无数成功的节目一再印证的基本经验。
【电视婚恋节目论文】推荐阅读:
留学生婚恋观论文06-28
电视舞蹈节目论文06-13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08-12
做好电视科技新闻节目论文10-04
青少年电视节目论文11-13
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论文08-15
电视节目中的美学运用论文05-13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09-23
婚恋模式06-10
婚恋意识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