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婚恋观论文(精选12篇)
留学生婚恋观论文 篇1
进入大学以后,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爱情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对于爱情婚姻中的挫折、风险估计不足, 往往容易形成错误的婚恋观。
一、大学生婚恋观误区
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婚恋问题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 发现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呈现以下偏差。
1. 过程重于结果
从古到今, 人们向往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 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现在很多大学生信奉的是“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 满足感官享受, 借机寻求刺激, 有的大学生为了排除寂寞, 充实课余生活, 认为大学不谈恋爱是白读大学, 为了填补空虚, 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
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关于恋爱过程与结果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 有32%左右的男生和18%左右的女生信奉恋爱只求曾经拥有, 这表明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过程重于结果, 这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 而否认爱的责任。
2. 感情重于理智
进入大学以后, 大学生理智上明白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 应该抓住大学的时光学好专业课程, 培养各项能力以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但在感情上,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他们其实更强烈渴望与异性交往, 找到自己的恋人, 而且很多人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 强烈的感情代替了一切, 学习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无意识中逐渐变得“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专注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 爱情变成了生活中的唯一, 信奉爱情至上, 学业可有可无。在笔者的调查数据中, 信奉爱情至上的虽然只有百分之几, 大多数认为在大学里学习重于爱情, 但这只是冷静时的看法, 是做问卷时选择的答案。在真实的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的行为体现出了爱情至上的观点, 这表明了大学生的理智战胜不了感情。
另外, 在择偶标准上也是理智与感情不能统一。在理智上, 大学生在择偶标准的问卷上能做到注重人品、才能、性格气质、共同语言, 但在实际生活中, 其实很多大学生考虑更多的却是外貌、财产、家庭背景。如果更多考虑的是后者, 那么对于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会存在不少隐患。
3. 开放随意重于传统道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体现在对私生活领域的开放随意及包容态度, 这种变化使得大学生的婚恋观变得随意开放, 而传统的婚恋伦理道德越来越淡化。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持同意态度的男生占80%, 女生占45%;而对婚外恋态度上, 认为只要不破坏家庭可以接受的男生占30%, 女生占16%。而且, 即使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的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事实上就真的反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 如果条件存在, 他们也同样接受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这些结果表明了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越来越开放随意, 对传统的婚恋伦理道德已经越来越漠视。
4. 恋爱“抗震”能力弱
由于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前述偏差, 因而大学期间的恋情能修成正果的是极少数, 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会经历失恋打击。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 心理脆弱, 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 无法做到尊重他人的选择, 无法做到放爱一条生路, 因失恋而失去志向, 失去高尚道德情操, 因爱成仇, 因爱生恨, 从而走上犯罪或轻生的极端之路, 这是非常危险的。
5. 体验式婚姻心态
目前,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 对于在校大学生结婚并无明令禁止, 伴随着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解禁及各类媒体越来越繁多的相亲节目的导向,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开始婚姻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 大学生本身的精力、财力和自身经验, 决定了他们对婚姻生活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 导致了他们无法履行起婚姻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 他们仅仅是把在校期间结婚作为一种尝试和体验, 这就会出现任性婚姻、负债婚姻、超前婚姻、无担当婚姻、闪婚等变味的婚姻, 这对大学生自己和他们的家庭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树立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但让大学生心向往之的爱情却恰恰又是最容易让他们苦恼的, 如果大学生不能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将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 树立健康向上的婚恋观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引导大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 但一般而言,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 而恋爱的一般目的是婚姻, 应该说, 每个正常人恋爱想要的结果都是婚姻。如果在恋爱中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 那将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对待人生,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什么样的过程决定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用心体验完美呵护, 那就会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 反之就会得到苦果。所以, 过程与结果是不能分离的, 过程是否美妙, 是否值得追忆和回味, 其实是由结果决定的, 有完美的结果, 才会有值得追忆的过程。
2. 学会理智处理
(1) 平衡学业与爱情
大学是人生的求学季, 也是人生的恋爱季, 所以必须理智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不能只沉迷于恋爱而忽视周围的一切, 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同学相处这些关系必须处理好, 生活重心若只是谈情说爱而放弃学业知识, 甚至为了爱情放弃一生的发展, 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恋爱应该服从于学业, 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 珍惜青春, 不因碌碌无为而虚度青春, 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更富有积极意义。
(2) 择偶标准的理智
第一, 注重人品。爱情不仅是异性的相吸, 更重要的是品德、操守和志趣的相谐, 在对配偶的要求上,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在问卷调查的选择上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把对方的品德情操作为首选。
第二, 注重内在。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适当地考虑外貌条件并不过分, 但不应当只追求美丽的外表, 而应更多地注重对方的才能、道德素养, 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结合构成, 外在美是可变的,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失去, 而内在美即心灵美是恒定的、持久的,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貌, 但德行高尚、心灵纯洁、积极上进的人, 也会有着真正的美, 持久的美。
第三, 注重精神层面。诚然, 物质是基础, 在择偶标准上, 适当考虑物质条件是无可非议的, 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 对婚姻生活的和睦幸福有着一定的意义, 但是, 决不能纯粹从物质角度出发, 用经济的眼光算计爱情, 不能重钱轻情, 如果在婚恋观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 就会使纯洁的爱情变味, 使人成为爱情关系中待价而沽的商品, 这是自贬人格。这种做法除了使自己无法独立, 成为他人的附属品, 不可能换来对方真正的感情, 就算得到婚姻, 也是不长久的。
第四, 注重人格平等。在法制社会, 男女双方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 不管男女, 都有权以自己的才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两性相爱, 是人生重要的部分, 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崇高, 不可强制它, 压抑它, 使它丧失了优美的价值, 应当真正把爱情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 既不单纯为了对方的地位而盲目追求, 又不因为自己地位的升迁随意抛弃对方。
3. 遵守婚恋伦理道德
(1) 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
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 对于婚前性行为, 法律禁止道德谴责, 相关组织也有权进行干涉。现在公民私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这种“管”的现象已在越来越淡化, 婚前性行为也越来越成为公民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关组织进行干涉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存在了。应该说婚前性行为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现象, 它对传统婚姻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但随着这种社会现象的增多, 民事纠纷也逐渐增多。这对社会稳定是有影响的。这种情况现在已不在法律禁止的范围以内, 属道德问题。法律既不提倡又不禁止。
在笔者的调查中, 女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肯定态度也占一定比例, 女性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转变, 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变迁, 社会开放过程中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女性, 而且包括男性的观念变迁。另外, 社会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趋于宽容, 大学生在选择时更自由, 更加不受拘束。但实际上据社会跟踪调查, 随意的婚前性行为, 带给双方尤其是女方受的伤害更大。大量的事实证明, 女性受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 往往处在更为不利的局面。对于一个女性而言, 婚前性行为的损失与痛苦远不是一些补偿所能弥补的。一次处理不好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不幸。
(2) 拒绝婚外恋
根据心理学研究, 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独占性和排他性, 婚姻双方的忠诚特别是性忠诚是决定婚姻幸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任婚外恋的错误观念发展, 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开放, 对婚外恋和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宽容。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 如果夫妻感情破裂, 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对婚外恋持肯定态度的男女大学生有一定比例, 他们认为, 只要婚外恋不破坏家庭就是可以接受的。这当中主要是一些女大学生, 在大学时代不是忙于学业, 而是忙着找个好丈夫, 她们信奉的是“找个好的功成名就的别人的老公, 可以少奋斗20年”, 她们利用自己的青春貌美, 插足于别人的家庭, 认为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纯粹是个人的私生活问题, 与他人和社会无关, 不需要道德干预。事实上, 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不可能不破坏家庭, 所谓的不破坏家庭的婚外恋可以接受, 这实际上只是有婚外情的人的一种借口, 婚外恋对当事人, 对其插足家庭的配偶另一方及其子女, 对社会的危害都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 尤其是女大学生, 是高文化、高素质的人群, 一定要遵守婚恋伦理道德, 做到互相尊重、自由恋爱、彼此忠诚, 行为得体有分寸, 不能随心所欲, 漠视婚恋公德。一定要慎重对待婚姻爱情, 在男女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轻率和马虎, 不要一时冲动就发生婚前性行为、甚至插足他人家庭, 最好思考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爱情还是婚姻?这样做会不会得到理想的结局?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尊严的群体, 应当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 拒绝婚外恋,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珍爱人生。
4. 增强爱情的“抗震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恋爱中的挫折是很平常的, 恋爱既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 大学生不要把恋爱当做生命中的一切, 当遇到挫折时, 应当用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莎士比亚说:“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遇到恋爱挫折时, 阿Q精神有一定意义, 退一步海阔天空, 放爱一条生路, 放手也是一种爱情。
5. 了解婚姻责任
大学生应当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 科学地审视自己的行为, 正确选择自己的婚姻机会。婚姻不仅仅是爱和性的权利, 婚姻更多地意味着责任、义务、道德, 在走入恋爱婚姻前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一旦走入婚姻, 就意味着双方要受到一定约束, 放弃原有的独立人格, 以共同的新人格经营永续性的共同生活。除了对对方的责任, 还有对子女抚养教育的责任, 有为其树立榜样的责任, 也是使道德延续的责任, 是使子女有美好成长空间的责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走入恋爱婚姻之前做好足够的准备, 就能避免任性婚姻、负债婚姻、超前婚姻、无担当婚姻、闪婚等变味婚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金乐.当前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分析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22 (1) :119.
[2]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99-700.
[3]廖轶, 李婧, 李纪滨.南京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21:21-25.
[4]李薇菡, 郑娟.开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道德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 , 25.
[5]薛娟.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教育, 2007 (9) .
[6]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 .
留学生婚恋观论文 篇2
1.在您未来的生活规划中,您的打算是()
A、结婚B、单身C、还没认真想过,随缘
2.您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是()
A、应该谈恋爱,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涯是不完整的B、不必刻意追求,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就谈恋爱
C、应该以学业为主,不应该谈恋爱
D、无所谓
3.您觉得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目的是()
A、随大流
B、恋爱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
C、为婚姻或工作做准备
D、没考虑过
4.你希望自己在大学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吗?
A、很希望B、不怎么希望C、顺其自然,不可以追求D、坚决反对大学生恋爱
5.你认为情侣在一起的消费该如何分配?
A、男方出钱B、女方出钱C、AA制D、随机
6.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最大的好处是()
A、丰富大学生活B、促进成长C、其他7.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最大的坏处是()
A、容易受伤B、花钱太多C、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D、其他
8.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否该以婚姻为前提?
A、应该B、不应该C、看情况D、没考虑过
9.你会将什么时期的恋爱与婚姻挂钩?
A、大学时期B、工作时期C、任何时候D、看感觉
10.你心目中真实的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A、婚姻是恋爱的延续、结晶B、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C、两者没什么因果关系,恋爱不一定要结婚,结婚不一定因为恋爱
11.你最看重结婚对象的哪一方面?
A、家庭背景或经济基础B、为人处事及内在修养C、相貌D、性格E、学历
12.你对婚前同居的态度()
A、支持B、反对C、认为正常但不尝试D、无所谓
13.你希望在结婚后()
A、过二人世界或只带小孩B、很自己父母住C、和伴侣父母住D、无所谓
14.在恋爱或婚姻中,若对方遇到困难,你将()
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婚恋观;卡方检验
一、引言
当前,我国年轻人群的婚恋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社会上流行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白富美”、“高富帅”等,其中“富”、“穷”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此外,许多城市离婚率飙升,一些城市离婚结婚率达到1:3,许多年轻夫妻刚结婚就离婚,“短婚未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标签。同时随着娱乐明星中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一个个被“小三”、“出轨”、“婚外情”等击倒,婚恋行为失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无法回避的现象,这些无不昭示当代年青人的婚恋观发展路径已经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探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以及影响他们的因素,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进行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郑州市10余所高校,分布有本科、专科、民办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全部层次。问卷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组合的方式,采用拦截式访问。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33份问卷。本问卷主要包括7个维度,23个问题,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的婚恋态度、恋爱观、婚姻观、择偶条件、性爱观、家庭观以及生育观等方面内容。
三、大学生婚恋观整体分析
(一)大学生婚恋观主流健康理性。(1)恋爱态度理性积极。大学校园,总能遇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异性,面对心仪的对象,你是否会产生爱情冲动呢?调查中,选择“非常积极主动”的仅占5.8%,28.9%的大学生表示会比较主动,最高的是“不确定”的为37.2%“,比较被动”的为26.3%。恋爱过程中,总会面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问题,那么一旦面临被拒绝的局面,众多90后的大学生又会如何选择呢?调查数据显示,74.6%的学生会理性冷静地面对这种情况,有21.7%的学生选择了坚持,但也有3.7%的人选择了报复。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整体趋于理性,不单单只考虑激情因素。(2)恋爱动机多数认真严肃。人们常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那么当代大学生到底如何看待“恋爱和婚姻”之间的关系呢,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认为恋爱和结婚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表明了大学生恋爱动机的主流还是相当严肃的。此外被调查者中,认为恋爱与结婚没有必然联系的约占28%,显示了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的比例是以其他目的而谈恋爱的。(3)大学生婚姻观积极向上。婚姻观主要包含人们对婚姻本质、作用的观点和看法。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婚姻观,调查主要围绕婚姻与幸福、婚姻与事业、婚姻促进成熟以及婚姻中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提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婚姻能够带来幸福、婚姻能够促进人们成熟、婚姻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另外,仅少量的人表示了怀疑和担忧。(4)孩子依然是美满婚姻的重要核心。当代社会,由于多方面问题,许多家庭遭遇生育危机,另外受国外思潮影响,“丁克”家族也成为国内一种常见现象。同时,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一个家庭坚固感情的纽带,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那么在传统和西方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家庭婚姻中的孩子问题呢?调查表明,传统思想仍然占主流:41.8%的人认为没有孩子的婚姻不美满,38.9%的人选择就算自己没有孩子也要领养一个,另外5.1%的人甚至保留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但认为必须要有孩子,还必须有个男孩。
(二)大学生婚恋观念渐趋开放。(1)性观念整体保守,渐趋开放。传统的婚恋观中,性关系应该只限于夫妻之间,否则将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和审判。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追求“独立、自由”文化观念的影响,性开放观念大行其道,传统性观念甚至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性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恋人曾经有过性行为,而23.6%的大学生也认为可以接受对方的性行为,其中2.8%的完全能够接受对方曾经的性行为,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性容忍度逐渐扩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总会出现各种难以抵制的诱惑。那么,对于自己的配偶发生了婚外情这样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又如何看待呢?调查中,40%的人表示不能容忍对方出现婚外情,这与当前社会上“出轨”成为离婚的头号杀手的现象相符。与此相对应的是,37.2%的大学生表示难以接受,12.5%的人表示要看情况,另外表示会接受的比例超过10%,其中3.5%的人表示可以理解。可以看到,随着社会中出轨现象的增多,大学生开始逐渐地承认甚至认可这样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大学生婚恋观的一定的开放性和理性思考。(2)婚恋方式趋向多样化、开放化。随着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对于传统的相亲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看法,对相亲开始接受。数据显示,63.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相亲,其中16.4%的大学生表示,相对于现代网络等形式,相亲更加容易接受,只有5.5%的大学生表示,不能接受相亲这种形式。在询问“你能接受的年龄差距”时,84.7%的大学生表示能接受5岁以内的差距,3.7%的被调查者表示能接受10岁以上的年龄差距。
(三)重视物质基础成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婚恋行为和家庭生活奠定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在“为了谋取利益是否会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调查中发现有16.4%大学生表示能接受或不确定,而不是拒绝,这样的比例值得人们担忧。在婚恋交往中,“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帮助”等功利性的因素现在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考量依据,如在被问到“是否看重对方在生活工作中能够为自己带来帮助”时,22.2%的被访者选择“很看重”,高于不看重(14.5%)此选项的比例,而63.3%的学生都是具体看情况而定。在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我们让被调查者分别对“学历、职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城乡差异”等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除“城乡差异”外,选择“在意”的比例要高于选择“不在意”的比例,其中“职业”和“经济条件”等关系到物质条件的选项的“在意”比例远高于“不在意”的比例,其中
55.4%的大学生在意对方职业,44.5%的大学生在意对方经济条件。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对于婚恋对象的“出身”并不在意,体现传统观念中“英雄不问出处”,但对于与物质基础有关的条件却比较在意,反映了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四)当代大学生追求婚恋质量。人们通常认为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一见钟情,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否也是这样认为呢?
在调查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优秀品质中选择时,结果发现,所有优秀品质中,“性格”、“责任感”和“专一性”被排在了前三位,“能力”被排在了第四位,而“兴趣”、“爱好”则被排在了最后。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恋爱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而“兴趣”、“爱好”这些只能带来一时欢娱的品质并不受大学生重视。
近段时间,社会上流行着一首歌《嫁人就嫁灰太狼》,针对此现象,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调查“你认为抓不到羊的灰太狼是好丈夫么”,结果只有11.5%的被访者表示“言听计从的灰太狼绝对是个好丈夫”,而80.1%的人认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有8.3%的人表示“能力最重要,灰太狼不是好丈夫”,并且此选项上男女差异并不大。可见,现实并不像歌词中所唱那样,人们也并不是那么地认可“灰太狼”先生。其实对“灰太狼”先生的两难选择揭示了婚恋生活中人们对于婚恋对象各种品质的选择偏好困境。
(五)平等意识在大学生婚恋观中得到彰显。平等的夫妻关系成为维系婚姻、维系家庭的基本因素,夫妻成为了共同支撑家庭的平等主体。问卷中,我们通过问题“如果在沙漠中,只剩最后一瓶水,你认为应该给谁”来体现这种平等。结果显示,
42.7%选择“一人一半”,39.5%选择“看情况”再决定,只有3.7%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优先,而另外有14.1%的大学生则将对方放在了首要位置,说明“平等、理性”观念在婚恋观中占据主要位置。
在家庭中,一般掌握家庭收入的在家庭中通常掌握主动,成为所谓“当家的”,在传统家庭模式中,一般为男性。调查中,31.2%的认为应该妻子管钱,远超过认为应该丈夫管的9.7%,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4.2%的人认为可以AA制,34.9%的大学生则选择了“不确定”,这表明当下,女性已经超越了“半边天”,平等独立的意识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盛行。
经常在新闻中听到,很多女人抱怨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多于丈夫。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在家庭付出中的男女差异呢。数据显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看情况”,达到57.5%,而认为丈夫较多的比例达到32.8%,远高于认为妻子付出较多的比例。通过调查一方面,显示了对男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另一方面超过半数的人选择“看情况”也彰显了女性独立平等的思想。
四、大学生婚恋观相关因素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婚姻观念性别差异。在恋爱观方面,在面对心仪对象时,男女生的反映态度会因性别产生差异。数据显示,在面对心仪对象时,女生选择“比较被动”的比例要远高于男生,同时选择“比较主动”的男生要远多于女生,在面对拒绝时,女生往往也会比男生更理性。在婚姻观上,无论是婚姻与幸福还是婚姻与事业,或者婚姻能促进成熟等观点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倾向于“不确定”,反映出女生在面对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往往缺乏信心。在性爱观上,表现出相当的保守和独立。在择偶条件上,女生在意的比例也要远远超过男生。在家庭关系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占重要地位,但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注重平等关系。
(二)大学生婚姻观中父母婚姻关系差异。大学生婚恋观因其父母婚姻关系差异而存在变化。经过分析发现,父母婚姻关系正常的大学生在面对拒绝时能够更加理性,而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在婚姻观特别是性爱观上则相对更加开放。
(三)大学生婚姻观民族差异。民族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性爱观的差异上,体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性爱观相对来说更加开放。
(四)大学生婚姻观生源差异。大学生生源地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不大,仅在恋爱次数、择偶条件等项目上存在差异,经过交叉数据显示,农村大学生更在意择偶的经济条件,以及对方能力。
结论: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高校,要以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父母,以爱为纽带,构筑温馨、美满家庭;对于社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造健康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自己,要端正婚恋动机,调适婚恋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研究 篇4
对于高职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教育仅仅还是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理论,只是在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简单而且不够深入,没有对高职学生恋爱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没有提出确切而有效的恋爱教育与引导的方式与方法。
恋爱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等情感结合而发生的。男、女高职院的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又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在高职院学生恋爱调查中发现,女生认为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占到了34.3%,大约高于男孩5%;38.8%与34.5%g的高职院女生与男生,都认为一段真挚和值得怀念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和值得回忆的经历。通过对恋爱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男女学生之间产生爱恋的因素很多,包括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情感因素)主要是性别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等等。间接因素(非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与生理需求、情感的寄托、寂寞及孤独的排解、好奇心、从众与攀比的心理等等。本文主要阐述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教育。
一、情感观念教育
男女高职院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与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男女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相互理解、正确的表达情感和自我管理自己的情感。引导正确处理恋人、同学以及朋友,情感与正常生活,情感与学业,情感与工作等等之间的关系。从爱恋到真正的爱情与情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时还要经历痛苦、惆怅与失意等过程。男女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时的表现、心理承受以及抗击挫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对男女学生进行分类的教育与引导,在恋爱过程中增强抗压与抗挫折的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具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为今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男女学生尽快的成长,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二、性观念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男女学生对性的认识差别很大。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相对弱小应保护好自己,为自己、他人及其未来的生活负责,应对高职院女学生的性教育应要加强。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好爱情与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两性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教育,性生理与发育相关教育,性生殖与性病教育,避孕知识与生殖保健教育,婚前性行为与不良后果处理的教育,性约束教育,性保健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等等。男女学生应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系统的认识了解,可以有效的促进与改善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恋关系,正确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与性的相关的各种问题,保证男女双方正确的性生理与心理健康,有效的防止性犯罪和性放纵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与性行为规范。
三、择偶观念教育
在恋爱观教育调查过程中,男女学生在容貌与气质的选项中,分别为28.3%,21.7%,合计占50%。可以看出择偶的标准以及出发点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认为恋爱的基础为爱情和事业。这种择偶的观念也正是中国社会比较流行的观念,人都希望找到条件好的恋爱与结婚对象,注重于相貌、品格、才能、健康、家庭、兴趣与爱好,这都是可以理解。调查过程中男过于看重是容貌、性格、贞操、智力等,女生则看重的是才能、人品、未来的发展、财富及其家庭。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择偶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基本道德内容教育。
包括:孝敬老人,互敬互爱,贤惠以及尊重等等。
2. 基本素养教育。
包括:思想、品味、知书达理、包容、理解、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坚韧的毅力、创新发展能力等等。
3. 基本与人交往的技能培养教育。
包括:双方的信任、自由、平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不酗酒、吸烟、熬夜、合理的打扮以及合理消费等)、个人修养、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说话与做事的方式与方法。
4. 基本的兴趣与爱好教育。
包括:读书、音乐、运动以及旅游等,浪漫与情趣的气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加深爱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四、恋爱价值观的教育
恋爱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中的各种表现,关于恋爱、选择恋爱对象以及爱情生活的综合观念。也就是对爱情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恋爱价值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价值取向的教育。
人生价值以及对社会中各种问题以什么原则为评价标准即价值取向。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会不同,没有固定的标准。例如在婚恋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正常的婚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年龄差异、生活方式与习惯、思维习惯与方式等等。
2. 生活方式的教育。
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婚恋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也影响了现在大学生,特别是思想不成熟的高职院男女学生。婚恋关系一般是以情感与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关系,也会融入了一些时代特征的因素如物质条件、欲望、权利及地位等等。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中,道德观念又被逐渐弱化、道德底线被逐渐突破,物质利益的驱动,人格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男女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恋爱观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抨击“婚外情”、“小三”等现今盛行的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忠诚观、爱情与婚姻的纯洁观的培养与教育。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将“民主、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全方位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切身感受与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古语说的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处事原则以及婚恋观,婚姻是靠男女双方不断理解与经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提携、相互感恩以及用心去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工作及子女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男女学生谈恋爱家庭、学校与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婚恋观,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避免思想上的波动、情绪上的不稳定、冲动,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未来的家庭生活与发展。高校应对婚恋观教育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根据学生的年级与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填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适时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在恋爱的道路上有欢乐、有泪水也有不如意,作为学生应正确的对待恋爱、父母、学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之后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男女学生在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的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婚恋观的特点开展教育,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性观念教育、择偶观念教育、恋爱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行阐述,通过开展系统的、针对性、科学的恋爱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为今后的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婚恋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现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71-74.
[2]陈阳.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分析[J].社会研究,2015(06):71-75.
[3]于海军.浅析中国家庭情感伦理剧的现状与流行原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3-14.
[4]赵文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5.
[5]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26-127.
[6]李伟雄,王庭照,林传军等.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浅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47-50.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 篇5
实践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班级: 组别: 成员:
指导老师: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课题提出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分析
七、体会感悟
八、导师评语
一、调查背景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恋爱已经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了大学生婚恋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由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进而发展到正视现实、积极引导。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问题的态度和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的进步增强,固有的婚恋价值评判体系正受到冲击。作为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正折射出代中国社会婚恋价值观的种种。
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学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其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当代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加上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婚恋已成为高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碰撞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了考验。因此,如何使当下大学生婚恋现实与传统婚恋道德相调和成为当务之急。而所谓的婚恋道德是指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再用以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一定的准则还是要遵循的。
现在有一句流行用语叫做: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在耍流氓,的确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恋爱意识的开放性与传统恋爱家庭的矛盾,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判断的迷失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婚姻家庭,而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婚恋是以孤独为恋爱动机,而以人品、才能、性格、志同道合等为标准,寻求择偶对象。这样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状态:动机“低劣”标准“高尚”。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性”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恋爱产生于性的生理机能的成熟使异性产生倾慕彼此靠近交流的渴望。性爱是性的行为表现是恋爱、婚姻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还是比较宽容的。传统的婚恋观念中恋爱——结婚——性行为的递进模式是符合社会婚恋道德规范的,但在当代大学生婚恋中这一模式已不是必然约束,而是被解构成恋爱——性行为——结婚。在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也是比较宽容的。这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更多,而不太看重中国传统性道德有关。这样的模式在传统婚恋观中是违反婚恋道德规范,受社会群体谴责的。但现实情况是这一模式已被半数多大学生认可。
所以我们就对于生活周围的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而更加了解现今我们生活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且去寻求造成的因素。以下是调查的详细说明。
二、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现象也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但仍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定论。就现状来说,高校掀起的恋爱热,覆盖面广、影响深,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长安大学在校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的本科学生及这些学生周围的朋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对于调查对象也做了分析:关于本次随机抽样调查我们总共受访人数147人,男生79人,女生68人,男女比例1.16:1;关于调查渠道我们用了包括维信朋友圈、qq空间、qq群等多种渠道;关于本次调查问卷问题的设有32个大体上接近真实恋爱的情况确保了样本的准确性使得得出的结果更加的真实可靠)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大学生《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内容涉及到了如何看待爱情、恋爱观、父母对于自己爱情的看法、择偶的标准、爱情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面对、婚姻前后的看法、如何对待性行为、及父母一辈和家庭环境对于自己爱情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们自己及周围朋友中发放问卷确保了调查样本的准确,总体上以长安大学的学生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总体,更能接近我们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真实情况,问卷以电子问卷采用网络形式发放,秉承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五、调查结果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中,男生有79人,女生有68人。其中是独生子女的有64人,不是独生子女的有83人,男女比例,是否独生比例都比较均衡,因此调查结果较为准确。本次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恋爱,婚姻与性。
(1)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36%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处于单身状态,47%的学生则有过一次以上的恋爱经历;而在为什么没有上大学前谈恋爱的问题上,40%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父母和升学的压力,45%的觉得是自身原因造成,其余的则认为没有遇到合适的。40%的学生表示希望大学开始一段新的恋情,60%的学生则表示不希望或视情况而定。关于恋爱的最佳时间,近90%的学生选择是大学期间及其大学后,而只有10%的学生选择在大学前去谈恋爱,因此,在初恋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更多的人表示还没有到这个时间。
而在如何产生感情上,50%的学生选择了日久生情,其余的则更倾向于一见钟情和缘分一说;对于择偶标准的问题上,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有较为明确的择偶标准,而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3个择偶标准分别是性格,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在恋爱的动机上,50%的学生表示是被对方的某种气质或特点所吸引,而5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
对于恋爱中的现实因素问题,60%的学生觉得很重要,35%的学生觉得一般,而只有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
(2)大学生婚姻观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认为婚姻与恋爱的差别大,只有20%的学生认为两者差别不大或者没有根本区别;对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70%的学生表示赞同,30%的学生表示反对。
在对理想的结婚时间的调查中,有近95%的人选择了25~30岁期间考虑结婚;而在婚姻中会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大部分人把感情,经济条件,孩子排在了前三位,而把性,声誉排在后两位。在理想家庭的问题上,54%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孩子,父母”的形式,36%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孩子”的形式,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的形式
在婚姻过程中,80%的学生认为现实因素很重要,18%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而在社会上许多女大学生求保养,男性包小三的现象的问题上,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少部分人的态度理解,但不支持,只有少部分人表示理解且支持。
(3)大学生性知识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过性行为,只有少数的学生有过性行为;而对于性的看法上,95的学生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是生理需求,也是爱情的调味剂;因此在能否接受你的恋爱对象或配
偶在与你交往之前的发生过的婚前性行为的问题上,60%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40%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关于性知识的来源途径,大部分学生表示来自视频书籍等媒介,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来自父母的教育。
六、调查分析
恋爱观首先表现为恋爱认知,大学生在对自我性别的满意程度上,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吗?”问题时,男生中有91.1%的人选择满意;而女生中选择满意的人数比例为77.8%;3.3%的男生和10.6%的女生选“很难说”。在问到“男女生的智力有无明显差异”时,大部分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男生高,仅有一小部分选择女生高。在女生中,有41.2%的人选择“男高”,5.7%选择“女高”,53.1%认为无明显差异;45.3%的男生认为男高,1.9%认为女高,52.8%认为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社会存在的性别偏见有关。存在了很多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被消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男性大多承担政治领导、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军人警察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职业;而女性大多从事服务员、营业员、保育员、护士的功能较低层次的社会职业。这一切表明,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在我 国是普遍存在的。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获取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占被调查学生的71.7%;其次是从朋友和同学处得知,占18.2%;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获得的最少,分别仅占7.9%和2.2%。在问到“你希望从哪里了解更多的性知识和恋爱知识”时,有45.5%的学生回答“希望通过学校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来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无师自通占主导方式。同时,对于性及婚恋知识有迫切需要,婚恋及性的教育应走进大学课堂。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性”的话题是羞于被提起的。而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普及性教育刻不容缓。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
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调查结果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恋爱史的学生占大多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被调查的已恋爱的学生中,女生占61.1%,男生为38.9%。在选择“从没谈过恋爱的”人数中,女生占68.0%,而男生为32.0%。由此可见,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
男生。这一是乎矛盾的结论与男女性别差异有关。与男生相比,女生更为感性,并且在生理、心理上较男生更早成熟。所以,对待恋爱比男生有更多的想象和渴望,希望有位护花使者能让自己依靠。在性意识的指向上,女性多以男性超群的才华、非凡的能力以及潇洒的风度为仰慕内容;男性则多以女性温厚的情感、温柔的性格、俏丽的容貌、妩媚的体态为追求目标。在性意识的表露形式上,男性总是竭力显示才华以博取异性的欢心,显得坦达直露;而女性太多腼腆矜持,甚至故意藏起“庐山真面目”使人难辨真伪深浅。
大学生恋爱比例随年级升高而且呈螺旋式增长。大学四年中,各年级大学生实际恋爱的比例有所不同。大学四年中各年级学生恋爱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呈螺旋式增长趋势。其中,大二有所停顿;大三出现转折,恋爱人数增长较其他年级显著。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第二年各种考试接踵而来,都忙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所以对恋爱这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多;到了大三,由于在学校里已经生活了两年,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比较稳定,也不必忙于找工作,同学间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会更多的考虑到恋爱的问题;大四恋爱比例最高。在大学四年级存在一种“黄昏恋”现象,就是到了大四会有一些人开始恋爱。可能是因为到了大四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有些学生可能过去一直有喜欢的对象,但由于专于学业,无暇顾及恋爱,到了大四,希望能够把握住机会。
不同生源学生在恋爱比例上存在着差异。调查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恋爱比例为44.5%,高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的恋爱比例。生
活条件和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念会带来一定影响。城市生活条件好于农村,所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去谈恋爱,而农村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学习上。文、理科的恋爱比例差异不大,文科生的恋爱比例略高于理科生。大部分文科生认为恋爱的原因是“偶然的,本来没有考虑太多,有了合适的机会也就谈上了”。相比之下,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例略高于理科生。这和不同学科的学生性格不同有关。文科生感性,喜欢浪漫;理科生理性,更注重实际。父母对于你大学恋爱的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人恋爱还是自由的,完全由自己决定,还有近一半要听从父母议建,有十分之一是受严重限制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放松会使很多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体验,而偏离了恋爱的本质。“你是否有较为明确的择偶标准?”对于这个问题一半人是没有择偶标准的。也许大家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要求,但没标准就没法选择出自己满意的另一半。由此可知很多大学择偶是盲目的。或者只是单纯的喜爱对方某一方面。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许多大学生也并不是按照一个既定的模式框架取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订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据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首先考虑的是性格问题,其次是人品。同时对于日常习惯的要求也不低,还有对能力,气质,外貌也有一定要求。“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这你的选择是一种生活、一种目标。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性格、人
品和志趣是大学生所选择恋人采取的主要依据,这是一种比较高尚的标准,注重精神而不在乎其他条件。如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等。大学恋爱还是相对纯洁的,但偏于理想化、浪漫化。
大学里谈恋爱到底会不会有结果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其实很大程度上跟大学生本身的态度是有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此认为困难很多,但只要坚持一定可以。有少部分认为最终很难走到一起。因为大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学生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定型,可塑造性是非常强的,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也不够足,所以在对未来婚姻的把握上不敢肯定,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贵的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支配着行为。大部分是因为被对方所吸引而产生了爱恋,每个人都会对美好的的东西有所向往和追求。有部分同学是为了寻找以后伴侣,正所谓先下手为强,早做准备以后不愁。还有部分的同学则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上大学生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内心比较空虚和孤独寂寞,不可避免地要找一个可以停自己倾诉的朋友。少部分同学是因为生理需求或环境影响。
大多数人认为现实因素(经济,工作,父母)对于恋爱和婚姻是重要并且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
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就业后社会现实的考验、外界物质的诱惑、家庭的责任等等限制的问题直接摆在面前时,又有几份理想化的爱情能维持?
大学生在面对恋爱对劈腿时大部分的人选择果断分,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可以给予一次机会,还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原谅但舍不得分,很少有人会以牙还牙,由此可知大学生恋爱还是理性并且乐观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带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针对社会上许多女大学生求包养,男性包小三的现象,你的态度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中55.10%示坚决反对,28.57%表示理解但不支持,2.04%表示理解并支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信息的交流高速发展,各种观念各种价值观交相呈现在纷乱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冲击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多元文化共生的当代大学生,与此同时,全社会性的拜金主义,人们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这之中,必然会有些人想要走捷径获得高品质的生活与社会阶级较高的荣耀。从调查结果中显示,80%左右的大学生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劝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而健康的审视自身价值。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才。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的人数为高达138人,支持异地恋的人数为87人,支持裸婚和同的人数分别为44人、37人。支持闪婚和网恋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22人、21人。而80.27%的同学没有性行为,19.73%有性行为。在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时,82.99%的同学表示你情我愿,17.01%的同学表示坚守贞洁。在你对性的看法中,179个人认为性是非常正常的是爱情的衍生品和调味剂,65人认为是生理需求,较少的人表示排斥或难以启齿。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等西方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加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传统的婚恋观正在接受挑战。具有一定国际意识与潮流思想相结合的中国当大大学生更是如此。性更多的被认为是恋爱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是情侣间的正常行为。而并非传统文化认为性的婚姻性:婚前性行为女性不贞洁,男性放荡浪子。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应用,让异地恋的情侣更能相隔万里而沟通无阻,视频通话等交流手段更让生活没有距离。同时,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也让距离不再是问题。多种价值观的互相融合正是当代年轻人的特征。同性恋也可被部分人接受,裸婚也是可以。闪婚和网恋相对较少,时间是了解彼此的基础。网络环境的不安全与虚假信息让网恋支持者相对较少。加强网络环境安全与透明是急需的。由性行为数据上看,大学生虽说是观念开放,但实际行为却依然是尽量避免性行为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对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时,17.01%是拒绝的,这仍可体现传统性观念在保守的大学生中任由不小影响。这正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对于性的看法大多数人表示理解正常,少数人难以理解。造成这种现象,正显示出了中国性教育的匮乏,对于保守的古老大国,这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一个无人触及的幽暗领域。
根据你现有性知识的来源途径来看,绝大多数人是来源于书籍视频和同龄人介绍,高达153人,而来源于生理卫生课的仅有60人,父母教育的有22人。可知加强性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或父母对孩子进行正当的性教育远比同龄人或者书籍视频更加健康。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健康的影响。
恋爱关系发生性行为是否要结婚这个问题中,102人选择要看具体情况,要和不要的人数都为21人。可知传统的婚姻与性的捆绑关系正在慢慢变弱,而新型的健康的性观念正在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恋爱对象有婚前性行为是否接受的调查数据显示能接受的有88人,不能接受的有59人。也表明大学生对性的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恋爱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83人选择增加了消费开支。对学习有影响的人仅有35人,没有消极影响的有47人。由此可见,恋爱果然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一定的时间分配。但是收获的可能是学习的好友生活的伴侣。合理的支配时间可以让恋爱学习两不误。
七、调查感悟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
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
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婚恋观;婚恋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当下90后大学生恋爱现象已十分普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顺应社会发展,已不再通过政策强制规定在校大学生不能婚恋,而是与社会青年享受同等婚姻待遇。大学生婚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见,如因失恋产生的情绪低落、情感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断攀增,教育部已将树立正确婚恋观和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呈现,以示重视。
一、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调查
(一)多元的择偶标准
9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存在明显的个人倾向,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调查显示:在择偶标准上,以“道德品质、情感交流、个人能力“为主,分别占到了34.8%、29.7%、21.2%,另有10.1%关注经济条件,4.2%看重外貌。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大,因此年轻一代在选择对象时会更多的考虑现实因素。大学生虽择偶观不同,但均反映出严谨认真的择偶观。
(二)恋爱的情感定位不清
在本次调查中,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2.5%,可见大学生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追问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时,29.3%的大学生为选择终生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38.4%的大学生为排解空虚和寂寞,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20.8%的大学生为满足自己身心需要,跟着感觉走;11.5%的大学生随大流或是证明自己魅力。结合在大学谈恋爱,将来有可能结婚吗?63.7%的大学生认为可能性一般,仅13.2%认为可能性很大;可见,大学生追求情感体验,婚恋指向性不强、重过程轻结果的恋爱模式。
(三)积极严谨的婚姻观
在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中,62.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神圣的象征,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19.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不一定需要爱情,但有爱情的婚姻总是好的,虽婚恋分离,但普遍期望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12.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步入婚姻便失去自由,被家庭牵绊。另有4.9%的大学生认为结婚是为后一代,是一种责任。在婚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一问中,69.9%的大学生认为相互忠诚是最重要的;结合大学生对婚外情的看法,63.7%的大学生坚决反对婚外情。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对婚姻严谨认真、注重婚姻忠诚,但存在少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婚外情。
(四)性观念趋于开放
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性的回避,出现大学生对性的求知欲受限的尴尬局面,引起一些大学生过早的进行性尝试,未婚先孕、大学生堕胎等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们不再谈性色变、避性不谈,而是趋于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男性朋友看来是一种有实力、有魄力的体现,而在其他女同学看来却是不守妇道,传统道德缺失。可见大学生在婚前性行为上,对男性要比女性更宽容。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判断,更不能用道德谴责,而应积极引导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二、建议与对策
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其进入大学前已基本形成。不正确的婚恋观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及前途,影响家庭和谐、学校正常教学,还会导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引起社会动乱。青少年时期的婚恋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婚恋观教育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强化婚恋观教育
首先,大学生要准确把握爱情的本质,恋爱不一定都是美好的,避免不了伤心、挫折,恋爱的经历也不是为打发时间,而是彼此心灵的契合;其次,在婚恋过程中要讲究婚恋道德,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关爱包容,让纯洁的爱情保持新鲜、相伴一生;再次,增强婚恋责任意识,要勇于肩负起婚姻家庭责任,绝不抱着玩耍、随大流的心理。
高校可通过开设婚恋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走出恋爱的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亦可增加婚恋观、价值观方面的书籍,如《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史世海的《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等,学生借鉴他人的爱情经历,完善自己对婚恋的认识,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开发
高校可在已有的心理咨询室中增设婚恋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婚恋咨询服务,指导困惑的解决,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另外心理咨询室可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婚恋的相关知识,防患于未然。同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持理解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遵守保密原则。
3.发挥校园文化功能
首先,大力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借助校园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宣扬正确的婚恋观。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再次,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开辟婚恋教育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婚恋知识与互动。同时,高校还要加强自身管理建设,提高教育和服務水平;另外,高校可与人口计生等相关部门联系,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普及避孕生殖健康、性健康知识;提倡大学仍以学业为重的思想,慎重考虑婚育问题。
三、结语
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新时代特性和可塑性,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时代特点,采取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其在婚恋行为中能够正确、理性地对待出现的问题,这对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陈小琼,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1.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基于重庆市大学城校区大学生的调查[D].重庆师范大学,2012.05.01.
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探析 篇7
1 调查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南京市X高校的200名在校理工专业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的时间截面维度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目。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均为可供分析参考的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基本变量分布如下:年龄分布在18~24岁之间;城镇女学生占总数43%,农村女学生占57%;本科一年级占33%,本科二年级占67%,所学专业全为理工科。从以上分布的数据看,本次调查符合社会统计学分层取样原则,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恋爱现状——多观望,少实践
在本次调查中,未恋爱且暂无恋爱打算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未恋爱但遇到合适的也可以考虑的占41%,正在恋爱中的占23%。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当今理工科90后女大学生中,正在恋爱的并非多数,绝大多数同学需选择观望,此种做法较为理智。可见,多数同学选择将精力投放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上,为今后的发展打牢基础。90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跨进了神圣的文化殿堂,这使得她们选择继续努力,抓紧利用大学校园优厚的资源为自己充电,并不着急投放自己的感情。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恋爱的滋味,那么他们的恋爱动机是什么呢?本次调查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
2.2 恋爱动机——目光长远,放眼未来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3%的人认为与男友应该共同努力坚持到底,66%的人认为应顺其自然,另有1%的人则认为可以有了好的再换;有22%的人认为大学里的恋爱只是单纯地找一个男朋友,35%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也应该精心挑选,最后发展为结婚对象;有83%的同学认为在恋爱是需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由此些数据不难看出,90后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普遍比较为理智,目光也较为长远,将恋爱视为游戏的人并不多,这种理智在90后中实属可贵。
关于选择恋爱对象,有6%的人更看重对方的外貌,11%的人看重才华,47%的人看重人品,25%的人看重对方与自己志同道合,9%的人看重经济条件,2%的人看重家庭背景。从数据看来,她们虽然生于90后,但是在面对婚恋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并非以游戏的态度,好逸恶劳也不是她们的选择,她们更愿意寻找一个为人真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并与之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约会是两个人沟通的必由之路,约会必然会产生支出,而大学生本身还是伸手阶级,生活支出来源一般都是父母提供,恋爱用经费也大多是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那么,90后理工科学生恋爱约会时的支出到底是由哪一方承担的呢?我们特地对此做出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有1%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女生承担,有16%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男生承担,有38%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双方轮流承担,有45%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双方AA制。
在传统思维模式中,似乎男士买单天经地义,也的确有部分同学仍持此观点。不过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认为双方都有义务承担恋爱消费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承认,双方共同承担支出的确利大于弊。首先,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男生的经济负担,如果在恋爱伊始就明确了这种方式,那么约会的过程便会显得更加自然与轻松;其次,双方共同承担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毕竟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恋爱也好婚姻也罢,都离不开两个人对责任共同的承担,何不从现在开始磨合呢?
2.3 对恋爱、婚姻及二者关系的理解
2.3.1 对婚恋的理解
随着人们对于婚恋概念的拓宽和宽容,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婚恋的接受度也有所差异,换句话说,大学生更愿意在什么时候在婚恋上投放精力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图3所显示的是接受调查的同学所能接受的恋爱与婚姻的年龄分布。从图中不难看出,90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恋爱年龄以20至25岁为多,这一点很好理解,在这个时间段,他们精力旺盛,情窦初开,世界观人生关逐渐形成,对未来充满想象,女生渴望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男生也努力寻找自己的白雪公主。现今,90后的大学生们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此外,90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婚姻年龄以25至30岁为多,正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30岁以前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若还能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便再完美不过了,这也的确是这一代努力的方向。
另外的调查显示,90后理工科大学生多数能理解但不能接受闪电式的恋情,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与婚恋的谨慎态度,“慢热”是他们的首选。对于他们而言,恋人或者伴侣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能够与自己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的同伴。
2.3.2 对恋爱婚姻关系的理解
本次调查中有83%的同学都认为在恋爱应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并且,由图四容易看出,对于现在流行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笑而过,并不同意这看似很有道理的说法,他们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只会让爱情升华,使之内化为亲情。正是由于这种信念,90后的大学生们才不会像人们所想那样游戏人生,游戏爱情,而是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积累社会经验,认真对待恋爱与婚姻。
2.4 恋爱对象的选择
首先,有93%的人认为应该与喜欢自己的人恋爱,当然,也有7%的人选择了否定的答案,经过询问,他们的想法是更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恋爱。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理解,选择喜欢自己的人是一种保险的选择,喜欢自己的人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却充分体现了90后的特点——追求个性与挑战,90后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如若自己喜欢的与喜欢自己的是同一个人,那便再好不过了。
其次,如果遇到你喜欢的人你会怎么做?先来看看90后们的答案:
从分析结果看来,90后们给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回答。首先,选择最多的是“努力完善自己,等他喜欢上你”,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不只是90后,相信80后甚至70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若回归到动物的本性,这种做法就好比动物为求偶所做的争斗,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选择也很好地解释了“恋爱使人进步”这一现象。其次,选择“什么也不做,默默地喜欢”的同学有可能是暂时没有恋爱的打算,有可能是因为不自信,也有可能是更加喜欢这种朦胧的感觉而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悄悄暗示他”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做法,先鼓起勇气迈出小小的一步,试试对方的态度,以便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的小聪明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不致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再有就是“大胆告诉他”了,这种选择的出现,是90后的进步,他们有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受挫。
作为理工科学子,对自己另一半学习的专业,由34%的人选择了理工科,17%的人选择了理科,15%的人选择了经管类,10%的人选择了人文类,9%的人选择了艺术类,15%的人选择了其他。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无非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补。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90后理工科学子虽然生于90后,却既具备90后的自信、活力、个性于特立独行,又不乏70后80后的稳重与谨慎。在对待婚恋这一问题上,体现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具备了现代知识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开放。这主要因为当代女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身价值,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表现出了当代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特别是在婚恋价值观方面,这主要因为:
第一,女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并试图尽快进行爱情的实践,这都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一旦缺失理性规范与制约,其恋爱心理便易出现问题,从而引起恋爱观上的种种偏差。
第二,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文化也与各国交融。各种意识形态夹杂而来,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1)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过于崇尚保守与矜持,她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社会经验与阅历都不够的女大学生很容易把握不好这个度,最终对恋爱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理工科女生所生活的环境中男性的比例很大,不论是现在的同学或是将来工作的同事。再加上理工科女生处理感情问题的经验并不多,一旦当恋爱问题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们容易显得手足无措,也容易迷失自己。
第四,家庭和学校婚恋观教育的缺失。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缺乏正确的指导,甚至还提出一些不恰当限制和要求,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诱发各类社会问题。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一般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很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婚恋观教育。当学生盲目犯下错误时往往采用警示或开除的严重处罚措施,这些方法过于简单和消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没有真正起到作用。(2)
总之,90后女大学生婚恋大多数人的大方向还是可以令人放心的,多数人拥有长远的目光。当然,对那些持游戏态度的学生,必要的教育和及时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应该也必须提上高校教育的议程。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生道路上,恋爱是每一个大学生迟早要经历的重要课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线,获得纯真、高尚的爱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同时,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婚恋观进行科学的了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的爱情,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3)
摘要:在对南京市某理理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并对其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探讨,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以期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
注释
1[1]马天芳.关于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以广州X高校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2]何景洋,丽群,高明星.8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篇8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分析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 学术界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如:赵冰洁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大学生的婚恋观可以分为婚前性行为态度、择偶条件、婚恋价值取向三个部分[2]。
刘亚丽认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基础问题的看法, 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3]
王平一认为大学生婚恋观可以分为恋爱与结婚的关系、结婚愿望、生育愿望、同居观、性宽容、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六个方面[4]。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婚恋观是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择偶、恋爱、婚姻、性问题上的展示和反映, 它直接指导着个体的婚恋行为。大学生的婚恋观具体表现为恋爱目的和动机、恋爱价值取向、恋爱与结婚的关系、结婚愿望与就业的关系、同居观、性道德观、幸福观, 等等。
我在2010年10至12月份, 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和皖南医学院三所本科院校的283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对15名女生随机进行个案访谈, 后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重点查阅了2010年4月份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和6月份复旦大学对上海高校女毕业生进行的关于性、婚恋、择业观的调查数据, 发现无论是沿海一线城市还是内地二三线城市,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表现基本一致, 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是健康、积极、向上和务实的, 恋爱比较理智, 对婚姻持慎重态度, 性观念比较传统。但大学生处在敏感年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严峻的现实也使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开放性、选择性明显增强, 个性化明显。有的女大学生不但观念前卫, 行为也同步前卫, 崇尚自在, 随意性增强, 宽容性空前, 伦理责任感锐减[5],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 恋爱目的追求及时行乐, 关注过程, 轻视结果。
调查发现, 多数恋爱中的女大学生只是享受快乐的恋爱, 而没有考虑是否结婚。许多学生把恋爱描述为“体验幸福”和“充实大学生活”, 以至于临毕业时有部分同学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大学时光, 轰轰烈烈地谈场恋爱。当问到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时, 只有30.43%的女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28.7%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和重要的人生体验;11.49%的女大学生谈恋爱仅仅因为感到孤单、寂寞, 想找个人来陪伴自己。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 60.5%的女大学生认为, 恋爱和结婚是可以分开的, 结婚与否视情况而定, 22.4%的女大学生则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只有16.7%的女大学生认为相爱就一定要结婚。
(二) 择偶条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 变得非常现实, 把幸福的标准物质化。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 大学生的爱情本该是纯洁与美好的。但是, 如今, 很多女大学生恋爱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即“恋爱条件化”、“婚嫁逐富化”。而且这种行为得到相当多的女大学生的认可。我所调查的三所高校女大学生对追求富二代的看法是, 47.8%的人认为不违背法律道德, 可以接受;43.48%的人认为过于物质化, 表示反对。接受的人比反对的人多了4.32%, 这一现象令人担忧。甚至有个别人认为追求好的物质条件没有错, 明确表示坚决支持。不少女大学生毕业前夕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忙着相亲, 她们光顾的不是职业介绍所, 而是婚姻介绍所, 或在网上发帖征婚, 明码标价开出择偶条件, 有人戏称“四有”新人 (有钱、有房、有车、有型) 。她们花大量时间包装自己, 增加个人的魅力, 博取众多眼球的同时, 在婚恋条件上为自己增加砝码, 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前夕能掘得一个金矿, 或者是可以转化为这种条件的个人潜在能力, 这样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己今后的生活、工作等问题。这种“曲线就业”、“依靠婚姻谋出路”的做法令人深思。据2010年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 近半女大学生有意“嫁碗” (嫁给有铁饭碗的男性) ;超过半数 (59.2%) 的女大学生坦诚愿意嫁给“富二代”, 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半数 (57.6%) 女大学生则愿意选择“潜力股”;三成女大学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把幸福的标准物质化[6]。“宁做小三, 不嫁穷男”、“宁嫁黄世仁, 不嫁‘80后’”等的观点很好地说明当今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 毫不掩饰对金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追求。
(三) 性观念开放, 性行为轻率, 对他人类似行为宽容。
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女大学生, 尽管身在相对封闭单纯的象牙塔里, 但思想观念毫不落后时代潮流, 敢想敢做率性而为, 在对待性的问题上, 思想非常开放, 她们的爱情往往是和性行为相伴的, 性成为一部分女生对男友爱的表达。对于自己或男友身心的需要都会尽量给予满足, 对于同学或同龄人的恋人同居, 偶尔的一夜情, 都是见怪不怪很是理解。2010年6月, 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 对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 有69.7%的女生表示“可以理解”;13.2%表示“如果恋人要求的话, 自己也可以接受同居”;6.9%认为“同居很浪漫, 是加深爱情的一种方式”。仅有10.2%认为“这是不检点的行为”。超过5%的女生承认在大学时代曾与恋人同居。近50%的女生认为, “婚前性行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7]。2010年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 36.2%的恋爱中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同居是正常的[6]。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 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 有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 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1%的女大学生认为“很正常, 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对“一夜情”现象, 70%的女大学生表示“不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59.2%的女大学生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除此之外, “同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等曾经的敏感词, 对于现在的女大学生来说都已不再是禁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 如今的女大学生普遍将性行为归于爱情之中。当被问到对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看法时, 有55.7%的女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 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2.7%的女大学生认为“很正常, 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每个人行事都有自己的理由, 我们不应干涉别人, 只要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行了”[7]。
(四) 对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
网恋与网络一样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网络的发达是网恋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手机用户达2.77亿[8], 这其中大学生网民占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猎奇心理, 网上的爱情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虚幻、神秘、浪漫, 充满魅力, 他们尽管都能理性对待网恋, 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网上的朋友是一世的, 网上的情人是一时的”。但是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了, 只要有机会还是想尝试一下。调查发现, 有超过半数 (60.9%) 的女大学生不相信网恋, 理由是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但也有近三分之一 (30.43%) 的女大学生对网恋是信一点, 认为只要双方真诚交流, 信息真实、可信, 网恋成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有7%的女大学生对网恋持完全相信态度, 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 心灵的沟通,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 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她们是要寻找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所谓“真爱”, 或追求一份与陌生人的爱。有的同学认为, 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事, 如果网上可以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帮自己排忧解难, 又何乐而不为?她们宁愿向陌生人献出真心、真爱, 而不愿向身边的熟悉的人敞开心扉。大多女生对选中的网恋对象比较专一, 更易投入感情, 难以自拔。
二、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婚恋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以上特点, 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各种复杂物质信息如金钱、权贵等利益诱惑对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腐蚀。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宁要武大郎, 不要穆桂英”。女大学生就业难, 也使她们的婚恋观开始变得很现实。家庭生长环境的熏陶及父母教育的偏差也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有些父母对女儿在大学期间的恋爱行为, 看重的是金钱, 对女儿的身心健康重视不够, 要么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 要么把责任推给学校。大学是女大学生青春萌动、恋爱交友的重要时期, 高校在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时, 对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及时跟上,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婚恋观及婚恋行为的变化, 我主观意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高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三、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
(一) 以观念教育为出发点,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道德观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指出, 真正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因此, 高校应从观念教育入手, 整体规划, 针对不同时期的女大学生特点和需求, 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和恋爱观教育。可以制订各年级段的教育计划, 结合思政课教学,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引导女大学生明确认识自尊、自爱在人际交往和恋爱交友中的重要性。不可游戏爱情, 更不可游戏人生。恋爱一旦发生, 就要做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人。珍惜大学时光, 强化成才意识。做一个新时代自立、自强的新女性。还可聘请婚恋专家进校园, 作报告或定期咨询, 帮助女大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 解答女大学生恋爱、交友方面的困惑和苦恼。确保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 商品经济深入人心, 社会多元化对女性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 女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端正对成才、成功、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 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 或聘请专家指导, 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二) 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身心健康意识。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原因, 女生要比男生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 难免被一些不良情绪所困扰。高校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传授心理调适方法, 以讲座、专刊、橱窗、宣传手册、网络等媒介,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来增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引导女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是生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性卫生健康教育。传统教育中对性几乎是避而不谈, 或谈“性”色变, 使女大学生从小就缺乏性的常识。进入大学后, 女大学生经常被一些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所困扰。在得不到及时正确解决的情况下, 要么压抑, 自我否定, 身心痛苦。要么放纵、越轨, 造成怀孕、流产、妇科疾病等问题, 极大地损伤了身心健康。因此, 应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 或聘请专家指导, 让女大学生在恋爱的季节, 爱人的同时更懂得自爱, 自我保护。
(三) 以解决就业问题为落脚点, 帮助女大学生牢固建立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
传统观念的影响, 生理特点的因素, 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比男生更处于劣势, 因此高校对女大学生更要体现人文关怀, 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女大学生的学业、就业问题。可以开设一些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 辅助女生更好地就业创业。还要加强对女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如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和训练。通过系统培养, 全面塑造, 以提高女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为未来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使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同时要引导女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 投入社会,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克服依赖、等靠、逃避、放弃或曲线就业等心理, 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迈好人生重要的一步。高校还应多元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提供信息服务, 组织专场招聘会, 尽可能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帮助女大学生牢固树立对学业、就业、未来人生的自信心。
(四) 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结合点, 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升华女大学生的人生。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 认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 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 同样, 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 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 从而使他们净化灵魂、塑造品格”[9]。根据这一理论, 高校应该着力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 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节假日, 广泛调动女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志愿服务、网络文化等活动, 拓宽女大学生的视野, 感染、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唤起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成就意识, 培育女大学生的宽容态度、健康心态、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丰富她们的课外生活, 丰富她们的情感和心灵, 让她们化小爱为大爱, 立足小我成就大我, 从而影响她们的德行和品格。鼓励并组织女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和校内各类比赛, 使她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 展示自己的才华, 陶冶自己的情操, 实现人生的升华。
摘要: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恋爱追求及时行乐, 关注过程, 轻视结果;择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性观念开放, 性行为轻率;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高校应从“三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才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几方面, 多渠道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关键词: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9/201012/113482.html.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2) :111-113.
[3]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10) :28-30.
[4]王平一.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4) :33-36.
[5]叶松庆.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前景[J].青年探索, 2004, (4) :17-19, 20.
[6]闫妍.广州发布《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EB/OL].中国妇联新闻.人民网.2010-4-16.http://acwf.people.com.cn/GB/11383973.html.
[7]王安琪, 任玉琛, 倪若琳, 徐鑫.上海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N].瞭望东方周刊, 2010-7-12.http://www.dayoo.com/roll/201007/12/10000307_102795025.htm.
[8]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EB/OL].中国新闻网.易网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10/0715/13/6B KTVDKR000146BD.html.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9
一.不断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管理办法的不断修订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纵观高考恢复三十年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办法就大学生婚恋问题大致经历了禁恋———不提倡恋爱———结婚开除———禁租房———不限制结婚等几个明确的阶段, 其中政策性的文件主要包括: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在校谈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 规定结婚、离婚不需要单位开证明, 这意味着大学生结婚也不必向学校申请, 并获取相关的证明;2004年明文规定学生禁止在校外租房住宿;到了2005年, 教育部再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即可登记结婚, 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执行了30年的在校学生婚禁解除;特别是2005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施以来, 2007年7月, 国家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生育, 在大学生中以及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显然, 新规定和新意见的颁布是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的表现, 是教育法治的进步,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然而, 面对高校放宽学生结婚和生育等相关规定的出台, 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做好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就成为当前高校和计划生育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适时“保护”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爱情“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面貌, 纯洁的爱情具有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巨大力量。然而, 大学生处于情感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 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受到自身性成熟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若在这个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匡正, 未必能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中西文化不断冲击和交融,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婚恋观由“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受到冲击, 现代中国特色的婚恋道德风尚尚未形成, 因而, 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爱情、婚姻和性的困惑, 甚至对任何一种突破传统的婚恋行为都表现出宽容和认同, 普遍缺乏理性判断和责任意识, 有一些青年在婚恋的选择中混杂着明显的商业气息和市场气息。就在当今人追求组建感情丰富的精神型家庭的主流之外, 也涌来了一股由半明半暗到明明白白的浊流, 这就是第三者、情人、婚外恋、试婚等让国人心惊肉跳喘不过气来的现代爱情风暴的怪物, 这股浊流流进社会后不可避免地流进了校园, 影响着大学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高校的周边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大量供学生租用的房屋、洗浴中心、网吧等等。所有这些, 为大学生恋爱的异化提供了方便条件。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 中国大学生性观念的日趋开放与多元化。北京、上海、西安、昆明等各大城市各大高校就此问题几乎都展开过调查, 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性。如经过对2000多名大学生的网上任意调查, “浙江市都市网”得出的调查结果是:42%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和认同, 认为“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同居未尝不可”,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表示反对。另有互联网对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调查显示, 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成的占28.14%, 任其自然的占57.16%, 只有13.15%的人明确反对。
然而, 根据爱情和婚姻的规律, 任何婚恋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道德范畴内的规范, 尽管当代的婚恋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多元化, 但我们需要提倡的婚恋观应当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而不是盲目去颠覆传统。
3、大学生成长的自身需求
大学生进入青春期, 脑垂体分泌促进性腺激素大大加快, 性腺激素在肌体内积极作用, 年青人的性意识异常活跃。面对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这种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能独立地适应这一变化, 一方面又因碰到一些问题无所适从而希望能获取来自父母、学校的有力指导以走好人生的这一步。据调查, 68%的大学生希望校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性知识讲座、生理和心理咨询, 这无疑反映了大学生要求接受性教育, 包括婚恋观教育的心理。
另外还存在一个事实, 由于大学阶段的恋情尤其是性行为较难获得社会、家长和学校及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 给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加上年龄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 很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压力、阻力和自身道德冲突中, 人的注意力分散, 过多地纠缠于烦恼、痛苦之中, 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纵观媒体报道, 各高校每年因为感情问题而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女大学生未婚先孕问题, 许多调查和报道表明, 在医院接受人工流产、引产的女性中, 未婚女性特别是未婚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占总人数的比率上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湛江晚报》的一篇“少女做‘人流’, 谁之过”的报道指出:现在到医院做‘人流’的年轻学生越来越多, 出现低龄化和反复化的趋势特点。女大学生人工流产、引产现象增多, 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个别甚至导致不育;二是影响正常的学业。“处在青春后期的大学生面对性冲动的频繁撞击和性道德的规范, 使他们处在强烈的性需要所致的性失范和痛苦的性压抑的夹缝中煎熬。”但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呢?笔者调研发现, 有81.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或“录像光盘”的途径来获得性知识, 只有6.8%的学生表明自己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知识的。对于2007年7月9日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高达92%的学生抱怨说“根本不了解, 因为学校没有宣传过”, 被调查学生认为“很欠缺计划生育教育”, 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普及婚恋情感方面的知识”、“组建婚恋性方面的社团”和“开辟婚恋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而目前一些高校相关公选课的开设, 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宁波大学在2007年开设了“性病学”公选课, 听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说:“不上这门课会是一种遗憾”。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08年9月开设的“大学生爱与生命教育”公选课, 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在2007年开设的“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公共选修课, 均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当选修课信息在校园网上登载后, 报名的学生立刻爆满;上课的大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不少学生甚至搬着椅子坐在教室的走道上听课。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学生们的观念和行为已经很超前了, 他们自身对于婚恋、生育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所以高校不能对性教育畏首畏尾了。我们的使命就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端正态度, 进而远离不安全性行为, 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若干意见
1、从时间上来讲, 从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造势”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入学后大学生涯的第一课, 起着成才发展的“导航”作用。目前我校的新生入学工作主要是以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组织部、保卫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及专业团队等各个部门为支撑, 以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国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 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校规校纪、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三大模块。我们建议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做法, 把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 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自新生入学伊始就加以“灌输”。《思想库》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天能否预见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将决定事业发展的成败。”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不太了解, 所以这个时候给他们传递的信息容易在其脑海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 提前在思想上打了一剂预防针。增强新生的预见意识和预见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二则, 当今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 任何敏感的话题靠回避是不行的, 只能主动出击, 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任何“堵”或“放手”的做法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婚恋观。相反, 对于刚刚迈入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的学子们来讲, 适时的婚恋观教育非常具有启迪性, 只有这些为学生们需要、能够启迪人生的新知识,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 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 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成为内化的素质。在教育的方法上, 不是简单地告诉新生应该如何, 不能如何, 而是应该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 更多地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
再则, 如前所述, 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 价值选择、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加, 人们很容易失去一个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当纷繁复杂的多种言论和社会生活向同学们走近时, 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 导致他们处于道德评价、是非评断和思想选择的困境之中。而处于多元文化冲突中的人们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所以, 我们有必要一开始就占领先机, 向学生传达主流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主动形成健康美好的婚恋观。事后诸葛亮, 永远不如一场好雨知时节。
实践证明, 入学教育直接影响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养成, 也将影响校风、学风的建设。成功的入学教育能够对新生的大学生活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甚至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和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希望美好的一生之情———婚恋能够伴随新生的入学教育在他们的心灵埋下健康的种子。
2、从空间上来讲, 加强网络教育,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 无数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的文章无不例外地指出当今大学生一个共性而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网络超强的依赖性, 他们平时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而非电视广播或报纸杂志, 这就要求我们占领网上阵地,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加强正面教育。如在计划生育网站设专栏, 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 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 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 提高教育效果。至于沟通模式, 应采取朋友、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 即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或伙伴, 以热情、友好、旁观者的身份和态度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婚姻爱情现象, 以感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爱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念。
其二, 近十余年,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成倍增加, 新老校区办学现象十分普遍, 对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随着我校九月份开学, 部分院系新生迁往首义校区, 建立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网站, 设立生殖健康、在线教育视频、站内留言、电子信箱等多个板块, 做到信息公开, 资源共享, 建立学校计生部门和宣传对象进行直接互通的渠道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工作不便。
其三, 亦是针对我校计划生育工作站现状而言。现有关婚恋及计划生育教育方面的专栏主要分布在校医院主页和心理咨询中心主页。其中校医院主页在“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版块分别上传了健康常识及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文章, 但从点击量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内容还是最近更新的均不超过100, 尤其计划生育版块的内容最近一次更新还停留在2011年, 可见这些网站在校园影响甚微。至于性常识、紧急避孕、意外怀孕及处理这方面的知识并未出现, 医院设有“紧急避孕室”, 但不知道多少学生知道?问题还是出在宣传这一环节。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页确实清新雅致, 内容也很丰富, 尤其在线咨询一项自08年开办以来, 收到了学生两百余条的留言, 一方面说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既然有效果, 就应该想办法做得更好。
2012年学校基于国家宏观的政策背景和我校的现实状况专门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健委员会, 并颁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足见学校对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 在众多可行方案中,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完善网络教育资源来普及健康知识,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3、从内容上来讲应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计划生育教育是一个知识体系, 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 生命与健康教育; (2) 生殖健康教育; (3)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教育; (4) 婚恋道德教育; (5) 性道德教育; (6) 女生教育; (7) 爱情观教育。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来看, 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六章, 第三节) 这节教材, 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仅有一节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明显不够的, 学校还应增设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 具体包括约会, 恋爱, 婚前关系, 性知识, 性伦理, 避孕、生育知识等等。这些观念和知识属于正常的教育范围, 而且也是大学生朋友都需要的知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婚姻恋爱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今世界,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 还是发达国家的加拿大、美国, 都把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考生参加考试的年龄限制取消, 招生范围扩大, 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趋向的基本特征,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的状况。换言之, 良好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 高校需要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 特别是挖掘我国传统的婚姻道德伦理中的人文资源, 实现现代整合, 构建起新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从而发挥新的道德评价机制的调节功能, 确保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点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李斓.女儿将来嫁给谁[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2.7.
[2]meilicoco.新时代男女的22个婚恋观[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1.
[3]周远忠, 熊承等.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8 (5) .
[4]陈小琼, 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1.
[5]窦敏.高校计划生育工作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
[6]郭静, 张爽.北京市大学生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
[7]杨景.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8]杨奇志.高校扩招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8) .
[9]杨越明.计划生育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
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攀比心理 篇10
一、攀比效应的解释以及攀比下的爱情现象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情况和条件, 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的名词解释这一现象, 即攀比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一件消费品就是要用来消费的, 没有了消费也就不存在市场, 那么攀比效应也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而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大学生普遍拥有这样的心理, 在婚恋观上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 即别人能享用的我也一定要享用到, 即经济学角度解读的虚荣心效应。中国传统所鄙视的锦衣夜行, 从来就是一个不断缠绕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幽魂。
爱情一比较, 就开始错误百出。明知道“人比人, 气死人”, 女人却最好比: 比出身, 比肤色, 比胸围, 比回头率, 比母校, 比职位, 比收入, 比出席时尚发布会时坐的排号……在攀比的光环背后, 透露着女人内心的满足或不满足, 安宁或不平, 喜乐或怨恨。
二、社会现状调查
2010 年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和广州市妇女学会联合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 59.2% 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 而可以减少奋斗年限则成为被其选择的理由 (1) 。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一部分年轻人不愿吃苦、想走捷径的功利化思维, 而且这种思维和现象有越来越普遍的倾向 (2) 。攀比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如果将攀比心理用于学习和工作, 让身边优秀的人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追赶的目标, 就会不断地吸收正能量, 进而取长补短, 更上一层楼。
三、分析原因
(一) 大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商品化市场大潮的更加壮大, 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不断改革, 电视媒体和纸媒逐渐被自媒体的劲头追上。个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糟粕随着市场的开放进入自媒体的宣传视野, 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
( 二) 成长过程中婚恋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家庭在20 世纪底之前家庭和学校是没有婚恋教育的, 或者只有一些畸形的婚恋观教育,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往往成长与那个年代, 他们的婚恋观从一开始就是缺失的, 现在返过来要让他们重新接受一套新的婚恋观, 自主意识已经成型的前提下是很难成功的。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一直比较关注, 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育和管理规定, 但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本就是一个见效慢、需要持续的过程, 所以效果可想而知。
( 三) 世俗观念的影响
因为太过于现实, 太过于拘泥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参考性, 所以大多数人会屈服于现实, 只能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遥望美好爱情的狭小空间。于多数人而言, 矛盾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既期待美丽纯真的爱情,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会老老实实地选择“门当户对”的婚姻。 (3)
四、应对之策
( 一) 正确认知爱情
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依恋、亲近的感情, 是非理性的情感表达,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什么事错误的爱情观, 没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我们如何认知爱情呢? 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入乡随俗, 在中国,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 所倡导的, 所引导的那就是正确的爱情观, 如此一来爱情并不需要物质与财富来衡量。
(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丰富大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同时, 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抵制不良婚恋思想侵蚀的保障。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注释
1黄莹.女大学生:近六成愿嫁“富二代”[N].广州日报, 2010-04-12.
2李思磐.殊途同归的两个非诚勿扰[N].时代周报, 2010-06-17.
留学生婚恋观论文 篇1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婚恋观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面,大学都是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两者的差异点主要体现在大学在环境方面更加复杂,需要学生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为成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初中、高中的校园环境比较单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处理简单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改变。此处的环境不仅是指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婚恋观问题不容小觑,也绝不能对此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寻求措施对此进行解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开放化
婚恋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婚恋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持有传统婚恋观的人群大多只剩下中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都拥有更加开放化的婚恋观。现代新式的婚恋观逐渐得到了普及,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外国文化对我國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接触到外国文化,了解更加新潮的思想。在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与往常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更加开放化了。 [1]
2、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谈恋爱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出于情感的需要,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出发点不纯洁,他们有的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则是为了经济利益。打着谈恋爱的幌子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不仅对他人、也对自身造成了伤害,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所以,广大高校应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错误的婚恋观得到纠正,促使自身行为朝着正当化的方向发展,将大部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促进自身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大学校园环境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有很多人认为大学与社会并无两样,因为大学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各项社会能力的基地所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了复杂的校园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自己在婚恋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其中,同学之间的影响、不良校风的影响都是促使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
2、网络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上面信息也良莠不齐,错误、偏激的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性,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各项事务的决策方面也拥有更强的自主性。网络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也是极其复杂的。它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消极、偏激的婚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并且有很多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些人为了谈恋爱而放弃了学业,不顾自身的前途与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这不仅反映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当代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应当得到及时的教育。[2]
三、纠正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教育途径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能够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作用。其中,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在这项工作上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犹如学生的家长与朋友,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班主任可以定期向学生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此外,班主任也可以进行暗访,找出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谈话,让他们明白错误婚恋观的危害以及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正确地为他们解答疑惑,督促他们纠正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将学习与努力提高自身放在第一位,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3]
2、定期举行讲座
除了教师可以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学校定期举行讲座也是一种良好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就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可以在普及正确的婚恋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看到实际效果,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别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在校内摆点,向学生们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进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途径能够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活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自身婚恋观问题的纠正。
3、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家长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应当经常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在恋爱方面,家长应当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婚恋观思想,要关心孩子的恋爱状况以及孩子的婚恋观。对于孩子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出他们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婚恋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忌把恋爱当做生活的全部。
【参考文献】
[1]李秀梅,闫聚峰.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6:51-52.
[2]王大钊,金彦,保积红. 青海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53-157.
从择偶标准研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 篇12
当今, 在社会急剧变迁和不断发展的影响下,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演变成如今的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处理问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也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命题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独特视角所关注的, 处理两性关系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以寻求其特征。从家庭, 学校, 社会, 大众传媒, 同辈群体等一系列社会化因素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时所占比重的分析, 寻求更有利于正确亲密关系建立的途径, 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两性关系, 在建立亲密关系的社会化阶段更好的认识异性和自我。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完美家庭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抉择和自我控制, 拥有比较满意的婚姻生活和未来。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数据来源于2011年4月—5月“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学术科研资助金资助课题”, 政法学院学术科研项目中“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组对于“从择偶标准研究当大大学生婚恋观”这一课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2008-2010级全体全日制统招本科大学生。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 个例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 在院系、班级的选择上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 在性别、年级的选择上则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 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情感”与“现实”层面择偶标准的差异分析
(1) 选择“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时最重要的因素对比
数据分析显示, 被调查者认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品行优良、性格和感觉, 分别占78.3%、48.7%和40.7%。而认为选择“结婚对象”时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外貌、年龄和学历, 分别占92.0%、90.0%和89.0%。此结果说明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时最看重的因素有所不同, 前者更看重感性方面, 而后者则着重于较为现实的考虑, 但这种基于现实的考虑却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所提到的经济因素。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时对经济条件的要求分别占14.3%和58.2%, 在10个备选答案中居于第7和第9较后的位置, 因此, 所谓的大学生择偶“功利化”显然有失偏颇。
(2) 对“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的学历要求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 对“恋爱对象”的学历要求为“相同水平”和“不介意”的分别占38.7%和38%;对“结婚对象”的学历要求为“相同水平”和“无所谓”的分别占37.0%和38.0%。由此可得, 在大学生的婚恋标准中对婚恋对象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志趣相投即可。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婚恋观念及择偶标准的差异对比
(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学历要求”的对比分析
由上表可得, 男生大多数不介意恋爱对象的学历, 表示无所谓, 而女生则大多数要求恋爱对象的学历与自己相同水平, 这说明女生对恋爱对象的学历要求较高, 也符合传统社会“男高女低”的要求。而就“男高女低”这一传统要求来看, 女生所占比率明显高于男生, 说明尽管接受现代教育, 但大多数女生在婚恋问题上的看法还是比较传统的;相反, 就“女高男低”这一反传统的观点来看, 男生却高于女生的比率, 这是由于现代社会赋予男人的角色值以及不断加剧的社会压力, 使部分男生感受到无法承受, 即便是反传统的婚恋观念也愿意尝试。
四、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这两个相对敏感和不稳定的时期。虽然大部分人群和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较好的处理婚恋问题, 但对于如何适当、理性的处理两性和情感问题, 如何面对婚恋对象等, 还是缺乏周全的考虑以及理性的判断。
针对上述提到的大学生朋友在处理婚恋问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对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和谐、温暖的氛围, 使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其在变化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而这个温床自然就是贯穿人生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家庭。
2、父母的感情状况以及家庭的温暖和谐, 能够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予他们榜样的力量, 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父母的婚恋经历、父母亲的婚姻和谐度以及父母亲生活的细枝末节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朋友的婚恋观。
摘要: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变化和革新趋势, 不仅是年轻一代生活状况的体现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婚恋文化环境的折射。然后从中发现总结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的特征以及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最后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或不利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出发, 在家庭教育、朋辈引导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婚恋观,家庭教育,朋辈群体
参考文献
[1]段鑫星、孟莉:《爱是青春的舞蹈之恋爱心理》,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莎伦·布雷姆:《爱情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3]梅根·特莱西德著, 杨思晴译:《爱情世界的语言》,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
[4]商磊:《爱与成长》,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留学生婚恋观论文】推荐阅读:
留学生论文08-08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07-03
外国留学生管理问题论文08-06
留学管理论文08-20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07-01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07-14
高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模式论文06-29
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育分析论文09-21
关于留学优秀论文05-15
留学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