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

2024-09-19

来华留学生(精选12篇)

来华留学生 篇1

为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华留学生管理已经从过去的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管理。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活动范围广泛而分散, 他们从学习到生活, 与周围的群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年轻留学生, 在新的环境里, 很容易发生各类与安全稳定有关的事件, 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浙江大学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学习期间顺利完成学业, 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较好管理效率的立体管理模式。

一强化法规校纪教育, 从源头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

持续做好常规的留学生管理规范教育和安全措施普及。在春学期和秋学期新生入学后, 国际教育学院邀请杭州市公安局外事警官、交警用中英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上法制课, 向留学生新生做“出入境法规”和其他相关安全的教育。按不同的学生类别让所有新生签收《外国留学生手册》, 通过各班班主任向本班学生做安全法制和校纪校规细则教育;每学期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还组织一次安全、法制宣传活动, 组织职工和留学生参加消防演习。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国际教育学院基本上让每一位留学生都知晓该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二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学生工作机制

第一, 在国际教育学院的积极争取和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学院在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共有5位新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 加上之前到位的两位辅导员, 共有7位, 其中5位是辅导员, 2位是校聘的行政人员。使得在留学生心理辅导、信息咨询、环境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能够深入到留学生当中, 与他们做朋友,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丰富留学生文化生活, 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帮教效果。

第二, 为了及时了解留学生的动态, 在研究生每学期其中考核的基础上, 制定了留学生动态“月报制”, 每月各科室都要报告留学生学习生活和考勤等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月报的覆盖面为全校所有留学生, 不留一个死角。

第三, 继续强化教师班主任制以及管理干部辅导员制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学院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兼职的信息员。学院负责教师平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对学生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了解和更新外, 每逢在节假日、敏感时期, 除了解学生的去向、动态外, 还通过班主任向班上学生宣讲、学院网站进行信息发布、短信平台发送温馨提示、宿舍楼道等重要场所张贴告示等方式向留学生强调安全意识, 提醒学生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对分布在各专业学院的学生, 采取定期组织活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同时与学生所在学院保持密切联系, 努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将留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融入留学生的常规管理中。

第四, 学院不断完善预警机制, 积极发动干部群众, 几乎每一名留学生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都担当了安全信息员的角色, 基本上都能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和苗头, 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学院还要求每位管理干部24小时保持联系畅通, 如有突发事件, 能够做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配合公安和保卫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和维护稳定的工作, 做好相关留学生的帮教工作, 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在这样一种管理态势下, 我们成功处置了精神异常、交通意外、醉酒滋事等多起留学生突发事件。

三安全检查常态化

采取常规检查和针对性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消防、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和重点部位做定期安全大检查, 努力防止留学生违章用火、用电, 使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大大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针对出现的问题, 认真对待, 积极解决。

四加强学籍管理, 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培养机制

强化“宽进严出”政策, 对于表现不好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少数留学生做出严肃处理, 对少数学风不正、长期缺课的留学生实行勒令退学, 对考核不达标的留学生及时办理退学试读手续。通过这些举措, 有效地端正了留学生的学风, 广大学位留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处理一批学生的同时, 国际教育学院还表彰了一批优秀外国留学生学位生, 为近百名遵纪守法、成绩优异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发放各类奖学金, 为广大在校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五密切关注和关心学生

对心理有障碍、身体有疾病、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或者经济上有困难的“重点”留学生, 及时发现并给予特殊管理。分管留学生管理干部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身体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预防此类学生引发突发事件;对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的学生, 学院则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采取劝其退学或其他措施, 确保稳定大局;对于经济有困难的“重点”学生, 学院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及其平时表现, 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帮助。

六善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 突发事件的发生, 必然要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 要学会跟媒体沟通与合作, 善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但也要注意防止媒体的炒作而使问题复杂化。要注意加强校园网的监管, 防止有人利用校园网对事件进行不正当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钱明才.大学国际化和留学生教育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3]张继桥.刍议留学生管理工作[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3)

来华留学生 篇2

我是B2班的学生,我叫KHAKBERDIEV KARIM护照号是TXXXXXX 来自塔吉克斯塔,我很高兴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我之所以想在中国读书是因为我对中国语言非常感兴趣。中国风景美不胜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中国人十分善良好客。一年前我开始学习汉语,三年前我学的语言是英语。但是我明白只有来到中国才能更好的学习中文。不仅要学习中文让我感觉最值得学习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我已经学习了六个月,在这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学习的知识远远超过在我国家一年中学习的知识。总而言之,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学习汉语的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解决。如果我能得到在中国上大学的机会,我很想读中国文化,我无法表达多么有意思。如果能拿到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我会觉得十分荣幸,而且我保证我会很认真,努力地读书。请老师相信我,帮助我更上一层楼........

浅析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留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逐年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实力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加。这样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随着外国留学生数量的突飞猛增,留学生教育事业逐步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1950年开始接受来华留学生,当年只有33人,而到1978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236。到199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突破了一万。从1996年的4.12万到2002年的8.58万,六年间来华留学生数量翻了一番。而2005年比2004年总人数增加了27.28%。[1]随着生源结构的不断优化,2015年根据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生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2]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不到百人,发展至如今的近40万人,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

人数速度发展上去,同时,教学质量也应跟上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既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因此,应把教学工作放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位置。留学生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声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以教学为中心,规范管理,紧抓教学质量,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保障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外国留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性、宗教信仰方面和国内高校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和国内高校教育的不同。所以在留学生教学方面应不断总结、不断优化,采取独有的、科学的方式与方法。

任何先进的东西都是通过不断从失败和不足中总结并汲取经验而来的,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同样是。在优化教学管理措施之处我们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所常用语言不同来华求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授课。虽然在留学生申请我国高校专业时基本都按照所申请院校要求也都考取了HSK四级证书,但是这只是基础的汉语,仅供日常交流使用。而在上课时,会遇到很多的专业词汇,这样给很多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上课期间,学习上并没有专门的相应辅导项目来帮助留学生们普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专业汉语知识,因此导致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留学生而言有着比较大的难度。这就是他们汉语基础相对较差所导致的。

针对于此我国高校可以开始针对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障碍开设相关的专业科技汉语。当然这就对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这样可以为留学生巩固并增加相关专业的词汇及相应的专业科技汉语,这样就可以使得这些留学生不再有语言上的障碍,可以使得来华留学生更得心应手的在课堂上听见求学。另外,高校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时,可适当调整对来华求学的外籍学生的汉语水平尤其是相关申请专业的科技汉语的水平的要求。这样既可以上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进入校园就可以很好的投入的专业的学习中去,而且也可以减轻去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压力。

其次,除了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差,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地方,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甚至是基础方面与中国学生相比较起来总体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国家的留学生反应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原本在其国家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我国高校所授课的部分存在一定的不同,出现了这部分留学生出国前后所学课程无法正常衔接。这也使得留学生在听课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语言基础差,使这部分留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难上加难。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留学生中间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困难再一定程度上对留学生的课程学习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他们国家其他欲来华留学的学生有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的过程。

古语有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基础的同学,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即,对留学生“量体裁衣”,单独开始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课程。这样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的程度到不同的班级上课。这样既不打击留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有利于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然而除了留学生自身所带来的问题增加了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对这些学生授课的教师本身也难免有需要提升、改进之处。前面我们提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些学生的专业词汇量不够,对专业科技汉语术语不了解或者不知所以然。而我国高校教师所授课虽然都是采用普通话,但是这些教师本身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少教师的普通话带有家乡口音并不标准。这样对那些汉语基础差的同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听课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对留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而对于那些用英语授课的教师而言,虽然他们的专业素养都非常的高,但是其英语水平却是让人不敢耳听,这对留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缺课甚至不来上课,而是花大把的时间通过自学来完成课堂上无法吸收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增加了留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学的质量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针对于此,首先对于那些对留学生授课的老师的资质应加强审核,并提高审核条件。其次,可以针对普通话不能过关的教师加强语言培训,集中练习,并进行测试。而对于英语表达不够流利的教师可以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毕竟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是在这个国家生活。我国高校也可采用邀请国外高校的教师定期或长期到国内高校进行授课,并指导国内教师的英语授课,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师语言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措施稳步提升并改善。但是高校留学生教学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所选取的针对留学生的教材以及规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明显的特色。毕竟来华留学生的层次、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来华学习的时间长短也有同的需求。而对外汉语的教学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设计不够详尽。这样就给我国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要求创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进一步细节化。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国别、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这样既可以有利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同时对于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也有了更好的可参考可丈量物。也可以加强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对于教材方面,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没有自己编撰的,基本通用北语出版的教材。但是不同的高校,而且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外籍留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处于不同的层级。而这套教材在难易程度上,很难适应这么大面积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而且有些教材所选用的材料过于陈旧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力。而且在短期班的教学中,还没有适合的相配套的教材。这就对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组织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经验丰厚的教师和学者,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时间长短的要求,编撰出,如初级、中间、高级等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发展,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我们科技、学术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如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继莫言之后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外籍学生申请来华求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亲身体会这个文化大发展的国家,这个在日渐崛起的东方大国。而这个巨大潮流下也对我国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应严抓教学质量,加强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并鼓励现有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权威机构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3] 在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还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高校应洞察国际发展趋势,创新课程设置国际化理念,设置出能培养具有创新思想、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使留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4] 同时对与来华留学生的申请工作也应加强要求。保障即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也提升留学生质量。提高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申请水平。设立或增加学院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可以更积极的汲取留学资金欠缺但是专业知识强,汉语能力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籍学生来华求学。增加国际合作资源,寻求新的合作契机,增加来华留学生源,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

总之,我国高校应以“严入严出”为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输出留学生质量,提升我国高校留学生教学知名度。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夯实基础。并逐步实现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的提出的50万人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3-44

[2] 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人数稳步增长,2016年4月15日。http://gaokao.eol.cn/news/201604

/t20160415_1387607.shtml

[3] 荣丽春.留学生教育中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8):152-154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篇4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留学生教育一直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留学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接收或认同全新的价值观念, 从而对其留学国家产生感情, 最后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政治立场和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上。这些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会在他们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对曾经留学国家的友善和倾向性, 也会极力促进本国与该国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的信赖和友好。我们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成才的同时, 更应帮助他们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 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情感, 加强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使他们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1. 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目前, 国际局势相对不太稳定, 中国的周边环境不太安全, 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认识不全面的国家很多, 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于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有着重要作用。以中美两国的交往为例, 新中国成立20多年, 中美两国基本不来往。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美两国的交往才走上了正常的道路, 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除了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外, 也离不开一批谙熟对方事物的“美国通”和“中国通”的努力。尤其是美国当时有一批因家庭或个人原因在中国待过或学习过的学者, 这些“中国通”“知华派”在推动尼克松打开中国大门和卡特总统决心与中国建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他们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为促使美国历届政府保持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若能将这些未来在对华关系领域中掌握话语权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客观的“知华派”和“友华派”, 从长远来看, 他们会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当然, 这不仅需要少数精英的相互熟悉, 而且需要一代人的相互了解。培养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可以从来华留学生抓起。

2. 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较之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历史文明更为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不间断文明的国家, 其丰富的文化成就举世公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重视。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首先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 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培养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友好人士, 为中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因此, 我们应努力培养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和好感的来华留学生, 通过有效的教育, 培养出一批从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使他们能成为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专家, 然后通过他们来推介中国文化。我们可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马可波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能激发起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节吗?同样的, 如果没有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许多扎根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常年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国家地位能冲破西方的封锁, 而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同情和认可吗?我们应看到, 国际友人在推介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无可替代的。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 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后期的培养和毕业有很大的隐患。

有人片面地认为, 学生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毕业论文质量和发表文章数量上, 其实不然。这两者只是学生学术水平的某些方面, 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说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不是在最后毕业时用学位授予标准的硬性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学术水平”, 这样致使很多来华留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不利于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很多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上要求与本校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研究生阶段, 要求学生在期刊发表文章并用中文完成论文撰写, 用中文完成论文的答辩, 这些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术水平, 但会造成很多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原因也许不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没有达标而是中文水平不够, 无法完成中文论文的撰写及用中文答辩等硬性要求。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三四年, 要完成专业的学习同时还要兼顾中文的学习, 这是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 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可以不完全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位授予条件,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弹性要求来华留学生, 以吸引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亲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现途径

由上可见,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 规范入学考试制度, 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

制定合理、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是保证中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高校或放弃考试, 盲目“宽进”, 或各自设定入学考试方式, 导致考试标准不一、考试内容各异的现状, 这样不利于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报考, 也不利于高校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 同时给后期的学生培养带来困难。我们应在参照先进国家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大多采用预科考核的方式, 通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对自费的留学生却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笔者认为, 先要把对自费生的学习要求以大纲形式统一确定下来, 才能把考试难度与公费生预科考核区分开来。由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统一考试, 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但必须符合自费留学生的学习大纲。首先, 主管部门做好调研, 把握好命题尺度, 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试题库。再者, 主管部门将开发好的内容发给高校, 然后看能否得到各高校的认可, 即各高校是否愿意把它作为标准进行录取操作。同时参照国际留学生入学考试的规律和趋势, 做到简化、重视考察综合能力及文理科的综合渗透。

2.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中国教育制度的教学计划, 结合派遣国的需要和留学生的不同情况, 培养他们成为能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身心健康, 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的人士。”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应在培养环节加强, 而不是硬性地以为学位授予标准来要求。如完善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采取多元化的课程;强化教师的外语能力, 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水平;编订属于来华留学生的教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公选课;建立一对一的辅导机制, 为留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中国提供辅助;建立专业的教授委员会, 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等。这样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及实践的环境。

3. 适当放松学位授予标准

目前, 中国学位授予标准对来华留学生而言过高。尤其是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论文方面的要求。为更好实现政治原则优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在提高生源质量和加强培养力度外, 可以对学位授予做出如下调整:

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有所要求, 但程度上可适当放宽, 根据派出国生源的实际可灵活变动。

由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而中国教师外语水平也不高, 学生学习交流有困难, 在规定的学制内来很难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这种情况下可允许学生延长一定的时间 (半年到一年) 补修或重修有关课程。

学位授予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但论文要求可适当放宽, 如做一个小论文或论文设计, 能表明学位申请者基本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即可。对来华留学生必须发表文章才能获得答辩资格这一条件不做硬性要求。

除了汉语言专业学生, 其他来华留学生在学位论文用汉语撰写和答辩有困难时, 可用国际通用语言撰写和答辩, 但必须能用汉语写出论文摘要, 同时要求学生能使用中文生活用语, 基本能阅读专业汉语资料。

摘要:近年来,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人数显著增加, 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中国而言十分重要, 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应该在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的前提下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政治原则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国家利益角度更有效吸引美国学子来华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2]刘玉珂.学位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授予来华留学生中国学位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1991 (4)

中国农业大学来华留学生外出证明 篇5

1.外出学生返校后需向学院、研究生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到,当年或当学期未注册者需补办注册手续。

2.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时间为每年5月份(具体时间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公告为准)。

3.中国政府奖学金只支付学生在华期间相关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保险等),离华期间一切费用停止发放。

4.离华期间如遇疾病、人身意外伤害及意外事故由学生本人自行负责相关费用。

中国农业大学留学生(本科生)外出调研申请表

1.外出学生返校后需向学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到,当年或当学期未注册者需补办注册手续。

2.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时间为每年5月份(具体时间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公告为准)。

3.中国政府奖学金只支付学生在华期间相关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保险等),离华期间一切费用停止发放。

如何做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 篇6

关键词:留学生 预科教育 严格管理 热心服务

预科,欧美国家称“Foundation course”,是针对外国留学生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前的语言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进行的培训课程,它是一种过渡性教育,是留学生顺利读完本科或研究生的必不可少的课程,是教育相对发达国家为外国留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启动与现状

自1991年始,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9年有23万人,到2010年人数突破26万人。根据教育部《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到205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万人。未来十年仍然是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2005年,教育部决定在三所高校(山大、天大和南京师大)进行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试点,先后两次试点学校扩大到7所。为保证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高奖学金使用效益,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要求全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学生接收预科教育。自此,我国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制度正式建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制度的建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自此,我国政府为来华留学生进行预科教育设立了七所院校,即: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自2005年始,上述七所学校培养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留学生人数约为2500人。根据我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10年共有1070名学生参加了预科教育考核。

二、严格管理是做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1.严格管理非常必要。2005年以前,我国政府对学历层次的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实行语言学习制,有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要求,但学生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过渡期,进入专业学习后学习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不能按期毕业。中国政府提出预科教育,就是要解决以前出现的问题,意在保证留学生教育质量,高校严格管理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对奖学金预科生入专业学习的要求十分严格。对预科生有三项要求,其一,汉语水平的要求。其二,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三,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国留学生学习习惯与我国的高校学生不同,文化差异也大,为了弥补留学生的不足,高校只有通过严格的教学和目标管理才能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暂时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奖学金使用效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如果放松了对奖学金留学生的管理,造成留学生质量不合乎要求,上则未达到政府实施预科教育提高奖学金效益之目的,下则对学生本人造成损失一年时间却又不得不中途回国的后果,这绝不是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三方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2.严格管理重在教学的过程与目标管理。①制定预科教学大纲,科学、灵活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我国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已初步建立了针对留学生教育的预科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对预科留学生的培养要求,各高校选取合适的教材,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他们在教学时数和学生成绩管理上都有一些共性,如:加强预科教学时数,预科生每周课时不少于30节,比普通语言生高50%;毕业成绩采用新的组织方式:平时成绩(出勤成绩、周考、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除了汉语课程外,都开设有专业基础课、计算机课和文化课等。②做好入学前法制和校纪校规的教育,特别是学籍管理方面的教育。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我国学习的学生多半来自欠发达国家,他们大多学习习惯差、汉语零起点,在数理化等专业知识方面参差不齐。鉴于此种情况,加强入学前的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要特别向预科留学生宣传预科生管理规定,反复强调他们在第一年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留学生的特殊群体,课时量重,要求严格,特别是在考勤、考试和专业学习方面与普通语言生不同,违反管理规定将受到严处。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多次灌输这种思想,“打预防针”。做好入学前学籍管理方面的教育,可使预科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严格教学纪律,加强考勤这一教学重点环节的监控。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除了周测验、月考和期中期末考等常规手段外,加强考勤是促进留学生学好汉语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留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不高,这一直以来是困扰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一大难题。由于预科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与原有的学习习惯存在巨大反差,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因此,严格的考勤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规定:按月上报预科学生考勤,缺勤率超过10%的,上报基金委,超过20%的,上报基金委、抄报学生驻华使领馆,超过30%的,上报基金委和驻华使领馆,学校可予以开除,基金委自动终止其奖学金的发放。上述政策有力地保证了预科生的学习效果。④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个体差异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在高强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上,山东大学的做法是开学四周后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普通班和奋进班,在期中考试后又分成尖子班、奋进班、普通班。在经过两次分班后,形成尖子领跑、奋进随后、普通生不掉队的格局。有的学校对留学生设立每天一小时的课余辅导,对差生实施一对一的“小灶”辅导。

三、热心服务是做好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必要手段

1.积极实施关爱行动,引导新生心理平稳过度。留学生刚到中国,会发生文化冲突现象,留学生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甚至出现一时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留学生会因为时差、气候、饮食、作息、娱乐等等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不适症状,住房、购物、乘车、看病、去银行、上邮局等日常生活事务与国内的差异让他们常常无所适从。面对刚到校的新生,学校不仅要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更要在工作中将重心集中在留学生在华生活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问题上,以缓解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特别是在入学前几周,要对留学生进行适度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以降低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立班主任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预科生的课时量很大,是普通留学生的1.5倍以上,心理压力很大。如何为他们“减压”,是每一位留学生教育者们应当关注的问题。预科院校应当建立班主任制度,明确要求预科班主任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为留学生舒缓压力。比如举行“快乐汉语大舞台”、汉字比赛、、“我们一起过春节”、举行球类比赛、教学实践、观看皮影戏等活动;开展“吃年夜饭”,包饺子、给学生派发红包、与中国学生寝室结对子、开办每周一次“汉语角”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交际场所,达到使学生减压的目的。

尽管我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但随着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规定的202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我国预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严格要求和正确引领下,在各预科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将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教学大纲和教材、考试的统一,将逐步得到化解,预科教育也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同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会逐渐向自费生传递、过渡,我国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最终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预科教育也会象英、美、澳等西方国家的大学在我国开办预科教育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志平.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高校国际交流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0,(3).

[2]王勇.改革開放与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发展[J].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3]本科来华留学生将接受预科教育,保证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9-03-27.

[4]刘巍.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及对策研究.

[5]李军,李子夏.高校留学生管理的文化性因素及对策.

[6]李彦光.关于2011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情况汇报.国家留学基金委.2011,(3).

[7]姜书华.山东大学预科教育工作汇报[Z].山东大学,2011,(3).

[8]同济大学预科教育工作总结[Z].同济大学,2010,(9).

[9]刘宏达.华中师大预科工作汇报[Z].华中师大,2011,(3).

[10]http://www.eic.org.cn/,http://www.wiseway.com.cn/.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7

来华留学学生多为青少年,由于留学生处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学本领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时期,从体力、智力、个性都处于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1]。此外中西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这些生理、心理、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和可塑性,使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在华留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想象和现实的反差,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所学专业特点带来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孤独感和思乡,怀疑和焦虑,怨恨和敌意等等。在神经官能症方面,出现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大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半学生性格多疑、不相信别人。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学生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缺少朋友又高度敏感。这些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能主动就医,从而更增加了危险性[2]。能否顺利度过最早的文化适应期,减弱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将直接对他们的留学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学家Kalver Ober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著名的“文化休克”理论,指出人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与旅居地文化接触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丧失心理安定,产生各种心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等,并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3]。作为旅居者的来华留学生恰恰面临这种文化适应问题。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因素还包括留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和应对方式,人格,自身知识和技能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等。积极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与国际学生个体的内心自我控制点有密切的关联。其他制约跨文化适应的其他人格因素还包括性格的外向性,敏捷性、歧义容忍度、控制力、成就动机、决断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力等。

另外,留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应对策略和期望值也影响其社会心理适应。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把社会文化适应和个人心理适应情况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4]。Kealey(1989)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如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就达到跨文化适应。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5]。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 adaptation)。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

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学生教育大国普遍设有专业心理咨询部门或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也都设立了学生咨询处或烦恼咨询室。新西兰理工大学甚至专门为中国留学生专门设立了中国学生咨询室,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6]。让留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人可找、有处可去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避免心理亚健康发展为心理疾患。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为留学生新生提供“新生指南”等资讯服务,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北京邮电大学陈慧、常悦珠关于各高校留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与留学生的信息沟通上存在严重障碍,有近50%的留学生不清楚学校有无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学生组织、有无奖励机制,55.8%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各种活动、讲座等,仅有6.4%的学生由学校的相关机构获得信息。由此可见,多渠道、全方位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拓展留学生新生资讯服务是国内各高校普遍急需加强的工作重点[7]。留学生主要的心理改变如下所列。

1)孤独感和思乡病

在完全陌生而又“难以理解”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留学生们失去了自己原先十分容易沟通的环境和生活圈子,而陷入一种难于理解别人也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窘境。他们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并滋生本能的思乡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发散会妨碍他们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有的留学生会突然变得严重依赖学校里和周围社区中的同胞,把自己封闭在同胞、乡党的小圈子中,放弃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与中国学生、老师及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

2)怀疑和焦虑

如果缺乏周围同学、老师和环境的良好沟通,留学生们会产生对周遭人物的不信任感和怀疑、焦虑的意识。他们会怀疑来华学习的意义,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种学习,怀疑周围的师友是否真诚地对待自己,甚至会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在华生活产生严重的压迫感。

3)怨恨和敌意

陌生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怀疑和焦虑情绪的滋长而会加重这种情形,微小的刺激很容易被夸大地或歪曲地理解,进而产生怨恨和敌意的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转移到留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抱怨所学习的内容。初到异国他乡,留学生都有“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体验[8]。

4)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

就一般的社会生活特征而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差异是巨大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那些生活在所谓“自由世界”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留学生们不会被要求接受中国的社会-政治观念,但他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在宪法和其它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发表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主张。

5)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千百年来影响中国人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打交道,就是与这种文化传统打交道。与前述的两种反差相反,这种比较狭义的“文化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是不同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之间的碰撞[9]。例如,在传统意识、历史观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爱情观、家庭观乃至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等诸多问题上,双方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看法。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中国本身宗教氛围并不浓,匮乏的宗教文化氛围令留学生在初来乍到时倍感不适应[10]。同时,留学生人群中本身信奉不同的宗教也常常引发他们内部关系的不和谐。而民族观念,包括民族自尊心、民族敏感性、价值观等,加之宗教的影响,都可能加重留学生的心理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交友方式等也是引起留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11]。

有调查显示,留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别与中国青年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别均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尤其是强迫因子分有极显著性差异。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跨文化心理转换、使来华留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曾有学者做过一个调查,在个人情绪与性格方面有38.67%的学生对生活小事有莫名烦恼,31.33%的学生过于担心未来。另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其中有23.64%学生反映父母期望过高[12]。

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探究 篇8

“ 文明”词义丰富,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国家。这里讨论的文明是指一切符合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具体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要求,也是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 具体的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宴请文明、乘车文明、观众文明、旅游文明、卫生文明、购物文明、走路行车文明、爱护公物文明、待客文明、民俗文明、公共活动文明、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上。

思想意识指导和决定具体行为,具体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那么,文明意识指导着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文明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表现。个人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个人文明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涵养,也是国民整体素养的一个缩影。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 为此,高校规范学生行为应从增强其文明意识入手,树立文明行为标杆,对学生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笔者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了本校102 名在读留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个人文明行为得当性及个人对文明行为教育的看法。

问卷按个人文明行为影响范围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调查留学生在宿舍里、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文明行为情况。 所调查的留学生不文明行为中,在宿舍里,8%的学生曾在他人休息或学习时高声说话或大声放音乐等,14%和22%的学生分别有过浪费水电和食物的行为,4%的学生在宿舍养宠物,8%的学生曾高空置物;在校内20%的学生有过开会、 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迟到的行为,4%的学生曾有过不与教师打招呼的行为,13%的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大声喧哗, 8%的学生在图书馆穿拖鞋; 在校外,9%的学生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9%的学生曾电动车超速行驶,15%的学生曾闯红灯或逆行,5%的学生曾乱停乱放车辆,4%的学生曾随地吐痰,6%的学生曾乱扔垃圾,4%的学生曾随地大小便,4%的学生曾乱贴广告、乱涂乱画,6%的学生曾插队,30%的学生曾公车上不让座,9%的学生曾捡到他人物品不归还,13%的学生曾不经他人同意拍照,7%的学生曾攀爬栏杆和树木,1%的学生曾破坏公共设施,4%的学生曾破坏花草树木和在禁烟区吸烟,21%的学生曾不帮助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人士。

每项调查内容里,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

三、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分析

( 一) 来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有的留学生在本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来到中国后仍然我行我素,保持原有的不良言行习惯;其二,有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无人管束,不能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其三,由于文化差异,有的留学生崇尚个人自由,缺乏集体观念等。 以上留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

( 二) 校园不文明行为的“ 榜样”作用

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和家长崇尚成绩第一,忽视道德教育,使中国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言行,像浪费水电、纸张和粮食,随地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不文明行为,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给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为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 三) 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文明行为方面的缺失,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不强,导致公共场所有不少不文明行为存在,如随地扔垃圾、禁烟区吸烟及闯红灯等。 社会风气及传媒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所居住的人,留学生难免会效仿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成为所谓的“ 中国通”。

( 四) 留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缺失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63%的留学生承认在母语国常被教育要讲礼貌和注意自身的言行,71%的留学生觉得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只有46%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受到过文明行为教育并觉得有用,有一半以上的留学生来中国后并未受到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觉得文明行为教育无实际意义。留学生在母语国虽然受到了文明行为教育, 但是如果中国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下课不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留学生平时又受到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贵宾待遇,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注意自身行为了。

四、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 一) 校园维稳的需要

文明言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缺乏了这种润滑剂可能就会因不礼貌的言行而激起矛盾。如本校一名泰国学生因想阻止一名中国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行为,而被一个中国学生暴打,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又如,同寝室的两个留学生,一个在休息,另一个大声放音乐,两人争执不下,导致发生口角。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 各自习惯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学会礼让、包容及交际技巧,像以上这样的摩擦随时都会发生,无疑会破坏校园和谐、团结气氛,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 二)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市民的文明言行是城市文明的基石,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每个市民在法律法规、 社会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下, 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否则每个人因只顾自身的方便而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无法与他人友善相处,进而有碍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试想,市民不讲卫生,随地扔垃圾、吐痰,即使满大街的清洁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也难以维护城市的清洁形象;同样,来华留学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不和谐的行为,这既影响他人,也有损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

(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为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对本科人才教育改革, 强调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高教[1998]2 号) 。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学生应该加强的方面, 同时也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 留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服务于国人。 留学生教育越是重视文明修养,越能提高其行为的文明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排斥外来文化、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入乡随俗等问题,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观念。

( 四) 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留学生走到任一国家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资源都不是哪个国家的, 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 因此,保护地球资源是任何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培养来华留学生自觉节约水电、保护动植物、保护文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

( 五) 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高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培养的留学生将来应是他们国家的栋梁,综合素养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培养留学生综合素养从规范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行开始,逐步习惯于文明言行。

( 六) 来华留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

大部分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年龄在17—24 岁,正值青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树立的关键阶段。 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应有对人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求同存异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以中庸之道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高校应在这个年龄阶段,对留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其文明行为,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深远。

五、加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 一) 强化道德文明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留学生在入学时,高校可以整理中国和地方道德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告知他们,尤其是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在校内粘贴的图册、宣传画,留学生能经常耳染目睹;还可以通过文明行为评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校园文明行为榜样;同时也要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留学生能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荣辱感。

( 二) 利用网络宣传与交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作用,组织关于文明行为的评选、演讲等各种践行活动;留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网上了解留学生思想动向,与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

( 三) 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

国家先后出台了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和《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规范中国公民出游行为,重视个人或国家在他人或他国的形象。 国家2012 年首次在《 中国烟草控制规划( 2012—2015 年)》 中提出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此后各地都出台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文明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规范市民行为。留学生在就读的城市里感受到市民的文明举止,也会自觉遵守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应重视其践行的有效性,文明行为应成为留学生们的自觉习惯性行为。 高校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留学生,在国际上传播文明有礼的正能量。

摘要:文明行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现象及其文明行为教育缺失的原因等,并提出加强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学院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鹏程.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闫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宋正富.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杜钢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吴亚君,辛瑟·克拉克,付伟等.高校护生不文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层次,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国家。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第十六章五十条明确提出: 进一步扩大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政府奖学金金额、提高高校外语授课水平的举措, 提升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服务和经济功能, 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也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突出了学校的法人地位, 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开始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时期,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5万人发展到2013年35.6万人, 如下图所示。

一、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现状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主要为来华的长、短期学位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就读报考专业并经过自己努力获取该专业的学历和学位, 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本人和他们国家对目的国高校专业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准的认可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在高等人才专业教育方面的国家影响力。学历生尤其是其中高层次的硕博士留学研究生的人数和比例, 代表了留学群体的学习层次。

目前,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但还未超过50% 。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不断增多, 比例逐渐加大, 也说明我国高校的专业学科综合实力在不断的提升。相信今后来华留学生高层次学历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留学生层次反应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人数及层次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1. 学历生的增长呈现良好态势, 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2013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47, 890人, 同比增长10.77%。学历生的提高体现了培养人才层次的提高, 也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认同逐步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优秀的硕博士的培养也可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有效促进中国的公共外交。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2013年为41. 5% ,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学历生比例, 从生源上尚需扩大宣传, 稳定发展留学生生源。

2. 保证培养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之核心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培养质量, 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输出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在体现。留学生教育的关键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效管理队伍。

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要发展英文授课的教学师资, 要配备高层次人才教员, 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 还需根据学科发展调整留学生的培养方案, 优化学科结果,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保持优秀传统, 同时与国际接轨, 以满足其教育要求。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 其教育背景及经历、汉语水平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这使得留学生教学更为复杂。教师需有针对性的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3.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保证

学校及学院等培养单位需针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质量考核体系、监控措施以及反馈体系和整改办法。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有效的监控及考核方法。对留学生教学队伍的建设有着良好的激励体系保证。

留学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扩张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市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已经突破以前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 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有效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7) :11.

[2]喻明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 2010, (5) .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对策研究 篇10

一、来华学历留学生现状

自2009年以来, 学校开始接收学历留学生, 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留学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来源国由原来以非洲为主, 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亚非为主, 包括来自南非、赞比亚、加纳、蒙古国、韩国等国家。目前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 研究生占90%, 奖学金人数占总数90%。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动物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人数最多, 占留学生总数40%。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3年3月11日, 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此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校是学校长期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取得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迈上了历史新台阶。

二、学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 其中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 是来华留学生工作非常重要的工作, 直接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对外声誉。本文将主要以学校在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一) 招生管理中的问题。

1. 招生宣传力度不足, 方式单一。

学校招生宣传途径主要以政府奖学金网站宣传、印发给友好院校招生简章为主, 导致学校留学生类别单一, 主要以奖学金生为主。目前学校90%的留学生为政府奖学金生, 自费生比例只占10%。而一个学校的来华留学生应该是自费生为主, 奖学金生为辅的科学学生组成结构。所以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比例极不合理。

2. 招生渠道单一。

目前学校招生渠道主要包括两方面:友好院校及单位派遣、相关上级政府部门派遣, 招生渠道比较固定且单一, 导致目前学校留学生生源单一, 国别比较固定, 主要以南非、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为主。很少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学校留学, 未能真正达到学校国际教育化的目的。

3. 招生层次结构不合理。

学校政府奖学金学生中研究生占到80%, 本科占20%, 学校缺少大量的留学本科生, 学历层次为倒三角的模式, 极不合理。同时研究生相对数量过多, 同时也难以找出更多培养留学生责任心、外语水平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的质量。

(二) 学历留学生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来华学习目的很明确, 希望学习在本国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留学生教学管理应是留学生管理之本。随着留学生规模扩大, 学校越来越多学科开始招收留学生, 教育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逐渐显露出问题。

1. 留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现行的留学生管理制度还非常不完善, 很多制度尚未建立, 包括留学生学籍管理、毕业及学位授予、奖学金制度等。有些制度虽已建立, 却不够细致、准确, 缺乏可操作性, 如留学生入学手册、留学生保险制度等。

2. 留学生管理职责分工不明确。

目前学校留学生管理主要采取集中型管理, 即有关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生活及服务实行一个部门归口管理的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学校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 在校留学生人数不多, 因此采取集中性的管理模式, 比较经济、集约和灵活。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若各部门没有很好地沟通协调, 便会导致职责分工不明确, 包括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成绩管理, 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都没有明确的分工。职责分工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出现各种问题, 也会影响留学生教学计划、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的正常完成。

3. 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留学生课程开设基本依据本国学生课程计划, 没有单独的、切实可行的留学生培养方案。留学生的培养基本由其导师和留学生根据中国学生培养方案商讨制定, 没有统一的留学生培养方案, 从而导致不同导师所定课程不同, 无法安排留学生集中授课, 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统一管理学分成绩上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目前制定完善课操作的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成为紧迫任务。

4. 留学生教学方式及方法缺乏灵活性。

学校留学生人数不多, 除动物科学和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外, 其他专业分布零散, 学校只能安排来华留学生插班听课, 无法单独授课。其结果造成授课效果差、考试通过难等一系列问题。留学生的各种问题, 也带来了导师指导学生的困难, 从而影响了指导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的积极性。

三、解决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 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强度, 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

一是注重与各国来华留学中介机构联系, 扩大来华留学生的留学渠道;二是与海外教育机构开展关于学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三是参加各类海外教育展览会、洽谈会, 组织招生宣讲团直接到国外招生, 对优势学科重点推广, 大力发展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留学生教育;四是大力开展短期培训项目及各类非学历教育培养工作,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育长期生源市场;五是充分调动学校资源, 包括有出国访问经历的老师、在校留学生和外籍教师, 共同参与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

(二) 完善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自学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来, 完整健全的留学生管理制度成为重中之重。在现有体制下, 各部门职能职责不清, 互相推诿。要改善这种状况, 唯有从建立制度出发,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留学生管理。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 应包括留学生学籍管理、学习培养、生活管理、各项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奖惩制度等,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 制定适合留学生管理的规范条例, 以更科学有效地管理留学生。

(三) 健全留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明晰各职能部门权责。

留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作, 若没有清晰的工作体制, 则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为清晰明了地了解各部门工作, 首先应将留学生管理系统化, 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设置完整的工作流程, 包括留学生入学申请、注册报到、课程设置、考试要求、毕业及学位授予直至离校。同时清楚地划分出每个环节的责任部门, 各部门之间依据学校制度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 形成管理主体之间各司其职,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管理局面, 按各自的责任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

(四) 建立和完善学历留学生的培养体系。

制定完善且可操作的留学生培养方案。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中国学生是基本相同的。但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情况, 各学科应对留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作适当的调整, 以进一步拓宽留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对中国文化, 历史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了解, 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统分结合灵活的教学方式, 采取独立开班的形式。

留学生基础水平与中国学生相比差异较大, 且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基础也不同, 非洲国家留学生由于语言系统不同, 学习汉语能力较差, 大部分留学生无法适应汉语授课, 而亚洲学生学习汉语能力较强。所以安排所有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堂上课很难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取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统一安排、单独开班授课、加强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等方式, 同时留学生所在学院安排中国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留学生。这样, 统分结合的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又灵活地解决了留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面临新形势, 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勇于实践, 建立和完善适应实际的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 来华留学生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留学生开始来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留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议题。而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加强和改善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留学生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探讨了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招生管理,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2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12:3

[2] .徐宽乐.农林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 .徐枚.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JN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刘小军.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5] .宫兴林.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管理与改革, 2006

[6] .刘爱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浅析 篇11

關键词:外国留学生 管理工作 重要性 思考

基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政府为了扩大我国本土教育的影响,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外籍人士,对来华留学生政策也越来越放宽。在我国不断地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怎样做好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来华留学生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友好国家培养专门人才”,从1950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当时只有来自东欧的33名留学生。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不断转变,和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和巩固,来华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总人数从61869人(2001)增到328330人(2012),留学生的国别也从最初的日本、美国等20几个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留学目的也在日趋多元化,从单一的实习培训发展到了攻读学位、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技术、为职业发展做准备等等。根据留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来华留学生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具体分为两大类即学历留学生即学历留学生(简称学历生)和非学历留学生(简称非学历生),其中学历生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包含短期留学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

(二)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现状

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最初由高校的国际交流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处等负责外事的职能部门担当,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为了能将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很多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来主要负责留学生的工作,同时由学校的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财务处等协同管理。所以留学生管理队伍即充当着留学生管理的主体又是留学生与校内和校外其他部门和单位沟通的桥梁。

(三)来华留学生涉外事件的频发

来华留学生数的不断增加,给留学生管理队伍和国家涉外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来华留学生涉外事件也不断发生。主要原因有:[1]来华留学生招生门槛过低。国外招收留学生时,学校和签证授予机关同时需要申请人提供个人信息、学历及成绩证明、家庭经济能力证明、家庭成员信息等数十种材料,并进行严格审核后由国家出入境部门决定是否授予签证。而我国在招收留学生时,主要决定权在于录取的高校,而很多高校只需要留学生提供简单的个人信息、学历和成绩证明,进行简单审核后便给留学生发放JW202表及录取通知书,学生拿着学校发放的材料和简单的个人信息去当地的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即可办理签证。除部分敏感国家外通过率几乎100%。[2]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管理队伍的落后。很多学校在来华留学生工作中,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沟通不及时,再加上有些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语言沟通能力不强,涉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外国文化知识缺乏,导致了一些高校涉外事件的频发。[3]我国现行的外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涉外监管体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对涉外案件的过于敏感,导致了案件发生后,出现无人能管,无人敢管,无人想管的局面。

二、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其管理好坏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必须要重视其管理工作。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看作一个主体,尊重每个人的各种需求、爱护每个人、关心每个人,切实从个体人的利益出发,为人服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对象是人,不能像对待物品的管理那样过于呆板、机械、形式化,管理的工作中心要放在留学生的身上,要充分了解这些留学生,并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秉承管理方法的灵活化原则,并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我们要不仅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问题,还应该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真正的了解外国留学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实施管理工作。作为行政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且真正的把理念融入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管理中处处显示我们的人性化,为外国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模式

外国留学生都来自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他们之间有一些文化差异。相邻国家间的留学生文化差异不太大,还是容易相处的,但是,像东亚与欧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比较大,相处起来就比较容易出问题。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外国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不能是单一的,可以综合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点综合运用。也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对非洲国家的学生,针对非洲人容易抱团的特点,可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领头人的身上,就可以减轻管理中不必要的麻烦。

(三)重视设立留学生冲突问题的防御机制

外国留学生由于各自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中产生一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民族自尊问题最容易产生冲突,大家对种族问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行政人员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提前进行预警,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要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制定比较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的健全完善。防患于未然,防御机制制定的好,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健全相关制度,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法律意识

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我们也不能过于宽松,在中国就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度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各个方面顺利的进行。对于外国的风俗文化,我们必定会尊重,但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差异,容许他们践踏我们的国威。针对明明违反了中国的法律,却拿他们本国的法律为自己辩护的问题,决不能没原则的纵容。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留学生到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了解中国的相关法律,严格遵守。在管理中,要加强对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中国法律意识,使他们可以很好的尊重和理解中国的法律,从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为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留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是各项工作执行者,是形象的代言人,他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方面工作开展的效果。作为外国留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要热爱祖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全面综合的能力,健全的知识结构。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的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用实践锻炼自己,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紧跟时代的脚步,做好本职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知,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繁杂,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更要恪尽职守,把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外国留学生服务,要同时要兼顾法制管理和情感教育,勇于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并且不断加强学习和完善,为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钱明才.大学国际化和留学生教育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2]李燕.地方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浅析[J].学术探索,2009(05).

来华留学生学习瓶颈及机遇分析 篇12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瓶颈,机遇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年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292611人。(1)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他们的学习教育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在华学习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呢?又面临那些机遇呢?

1 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瓶颈

1.1 跨文化适应的困难

朱国辉认为,当人们由一种文化情境进入另一种文化情境时,由于受到原有文化要素的影响而会表现出心里不安和行为不适,来华留学生在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等三个维度面临着挑战。(2)陈慧得出了相似的结论。(3)

1.2 语言上的困难

语言上的困难是在华留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韩秀梅指出,来华留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常常受到语言问题的影响。首先,他们跟不上专业课教师讲课的语速,因为专业课教师的语速往往快于他们学习语言课时老师的语速。如果专业课教师再带有比较严重的口音就更麻烦了。其次,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词汇量不足。在汉语学习阶段,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专业词汇,一进入专业学习,大量生词扑面而来。这是困扰留学生专业学习的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再次,他们较低的汉语水平也影响了他们同专业课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在学习时,错过了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受益的机会。(4)

1.3 教学条件滞后

我国高校在校舍,教学科研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无法充分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张美云,刘开南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偏低,科研投入不足,致使我国大学的科研条件,基础设施很难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加之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本国学生数激增,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也以平均每年3成左右的速度增加,这加剧了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紧张局面。(5)

1.4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刘培锋指出,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依旧应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没有对教学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他们对新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用得也不多,达不到理想要求。(6)

综上所述,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如汉语水平较低等;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高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相对落后有关。

2 来华留学生学习的机遇

2.1 稳定的政治环境

我国具备吸引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稳定政治环境。刘学东认为,外国留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时,留学国家政治稳定是选择留学目的国首要考虑的因素,我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对内积极维护社会安定,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7)

2.2 广阔的经济前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陈奕容认为,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市场潜力巨大,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同中国接触,同中国发展贸易,同中国对话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促成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8)

2.3 学科优势

王颖、张志成和陈妙玲指出我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传统特色的学科,如汉语、中医、中国哲学、中国武术、京剧、书法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这些课程的开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且,我国在一些自然学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亚洲地区相对领先,具有一定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生来华学习。(9)

2.4 地缘优势和费用优势

陈全生指出,我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与14个国家接壤,而且众多的邻国大多为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巨大的向心力、中国市场的潜力、中国教育及科技的相对优势,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动因,因此,我国的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的留学生生源,另外,与到发达国家留学相比较,来我国留学的费用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对留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10)

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广阔的经济前景,举世瞩目,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国,渴望到中国学习。中国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低廉的留学费用为外国学生,尤其是亚非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中国留学提供了便利。

3 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瓶颈和机遇的新认识

首先,以上所述的种种瓶颈和机遇是与中国目前的国情和现状分不开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不过也刚进行了三十几年,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它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和压力必然会反映在教育上面。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瓶颈,正是我国仍不算发达的现实的一个缩影。但中国又是一个具有希望和活力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它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很多方面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又为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次,瓶颈和机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来华留学生学习面临的瓶颈让中国人明确了改进的方向,相对落后的现实也激发了中国人努力的动力。相信中国人民会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化问题为机遇,创造出更好的留学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交流。

再次,来华留学生也应积极面对在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机遇。他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留学生社团。留学生社团内的成员有着相似的处境,面临着相似的困难,这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参加留学生社团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文化适应困难,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此外,他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内的其他社团,多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艺术节、歌唱会、歌舞比赛等活动。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减少双方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

注释

1http://www.edu.cn/dong_tai_421/20120228/t20120228_745546.shtml.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韩秀梅.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与突破.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6).

5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5).

6刘培锋.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柔性思维.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7).

7刘学东.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竞争优势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陈奕容.多重动因结构:华裔留学生来华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兼与非华裔留学生对比.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颖,张志成,陈妙玲.我国留学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EPC项目的进度控制下一篇:以项目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