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留学生

2024-07-31

初级留学生(共12篇)

初级留学生 篇1

国际交流与教育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个重要方式, 也是发挥我国国际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 而语言就是打开与世界沟通的金钥匙。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1]。根据“语言存在于运用之中”的理念, 结合医学留学生专业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实现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笔者在汉语口语课堂中更注重其基本语言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本文针对目前X校留学生汉语口语的教学现状, 提出一些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策略。

1 X校留学生基本情况

朱熹说:“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均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 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这一原则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这要求教师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由此首先分析X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X校留学生多来自于东南亚, 中亚, 和中东国家, 不同国家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性格各有不同, 东南亚和中亚学生性格直率外向, 思维跳跃性大, 乐于交流和表现并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论有没有把握都勇于积极回答, 表现出强烈交流的愿望。同时, 他们也会对授课内容的任何不理解直接的指出。相比较而言, 来自中东的学生性格内敛保守, 不喜欢表达自己, 缺乏灵活性。

本文研究的留学生主修医学专业, 专业课学习任务重, 并且专业课及实验课都是用英语授课, 在很多学生看来汉语语言学习更多是负担, 但是口语教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如何把汉语的语用规则和交际习惯融合到学生的口语表达当中, 使汉语口语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尤为重要。

2 X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X校汉语教学采用XX出版社的《医学汉语》, 本系列教材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而设计的的一套专业汉语教材, 主要介绍临床医学一些基本的定义、专业词汇, 模拟不同医学场景下的临床用语, 使学生了解临床问诊、查体、诊断等完整过程, 同时以医学为背景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为留学生在中国的医学实习打好语言基础。

X校汉语口语教师多采取教师教授为主体, 以句型操练, 替换练习, 简单交际性练习的模式, 期终考核采取提前设定题目, 和背诵规定课文, 最后结合学生平时上课考勤, 课堂表现综合评定。

在平时与学生沟通时, 依然发现学生学习的是哑巴汉语, 不愿说, 不敢说是普遍现象。

3 教学策略

3.1 生词教学

不论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还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学生, 词汇量都是影响学生汉语水平进步的首要条件, 如果在课前不扫清生词障碍, 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口语课不需要像综合课详细讲解文章的句法语法,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丰富的了解单词是重点, 因此在单独讲解生词时, 可以扩充一些重点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或意思相近的口语词, 或让学生分类归纳学过的同类词语与所学新词,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生词讲解方法不得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 学生反而不愿意主动理解与记忆单词, 杨惠元认为, 使储存在大脑中的词汇具有可感应性有两个方法:一是存储时给以强烈刺激;二是多次提取, 反复使用, 克服遗忘[3]。在初级阶段, 学生学习的口语词汇多为实词, 因此教师应尽量采取直观的手段, 例如使用实物、模型、图画、图像、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的途径解释生词词意, 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 使他们在脑中将词语与实物建立起联系, 从而也培养学生能够直接用汉语思维的能力。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查字典学习与本课重点字词的相关知识, 然后采取竞赛的方式, 比如字词接龙, 相近词汇对连,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词汇, 并巩固词汇。

3.2 合作教学

由于在传统对外汉语课堂中缺少学生与教师的充分互动, 课前课后学生也仅依靠作业约束自己而不能够自主自动的学习, 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束缚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口语教学, 相较于听力课、阅读课等课程, 对学生实际运用汉语交际能力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更高。因此, 对外汉语课堂需要一种新教法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课堂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合作学习倡导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相同或不同的任务, 以小组为核心,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 既依靠自己的努力, 又共同利用资源, 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4]

笔者在口语课上,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给出情境, 因为在语言的学习中, 情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由学生根据情景自行分配小组, 注意东南亚, 中亚学生和中东学生的搭配, 相互调动学习积极性, 采取头脑风暴形式设计小组情景对话内容, 自由合作完成对话内容;随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采用一问一答形式, 激励学生合作完成对话, 最后分组合作表演课文。规定课本内容完成之后, 笔者随机抽取个别小组展示自行设计的情景对话, 要求强调重点句型的利用, 由此不但激励学生创作能力, 同时巩固了课文重点字词句型。课堂中, 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重要。例如引导学生积极互相纠错、通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互补, 达到整个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笔者在也十分重视展示真实语境中的语料, 鉴于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 虽然通过激励学生创作对话, 可以充实内容知识, 但是教师更应该对教材做一定的加工, 补充学习材料。在扩充语料时, 教学资源应具有多样性及真实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真实语料都可以拿来当做教学材料, 在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教学资源进行恰当地取舍, 同时教师要考虑到语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既要展示日常交际中典型语境中的语料, 又要展示可能引起学生语用失误的特殊语境中的语料, 引起学生对不同语境下语言形式和用法匹配的注意, 提高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

3.3实践教学

对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够的, 虽然课堂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学工具、教学方案等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但课堂中设立的虚拟语言情境毕竟有其局限性, 学生走出教室, 面对社会日常生活还会遇到很多新的交际问题和障碍, 教学证明,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需依靠反复练习、大量实践。口语课, 限于课堂, 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与真正社会生活的交际具有一定差距, 常有学生抱怨, 能听懂老师说的, 听不懂售货员说的。因此, 笔者提倡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实际生活, 在实际生活语境中进行口语练习。比如去超市买东西, 去饭店点餐、去医院尝试当导医等等, 鼓励学生在专业示教课中主动用汉语与病人交流, 并采取录音形式, 之后在课堂上播放, 与学生一起分析, 查找录音学生的语用错误, 从而让学生切身领悟语言运用法则。学生反馈, 实地学习不但提高了口语能力, 也可而且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中国文化生活。部分高年级学生通过与不同民族对话发现了不同的语言运用习惯, 通过与老师交流更是提升了语言能力。

4 小结

口语教学是语言学习中重中之重, 这不仅要求教师按照课本安排完成教学任务, 更要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讲究教学的趣味化、交际化和实践化, 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的交际实践结合起来, 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汉语的交际习惯, 学会得体的表达和有逻辑的表述, 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丁艳.关于留学生汉语精读课教学的反思[J].时代教育, 2013, 19 (10) 128.

[2]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社, 2002, 2029.

[3]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 2002, 2:23-25.

[5]王青.浅谈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J].教学研究, 2013, 9:81-83.

[6]翟静静.浅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技巧[J].语言研究, 2012, 5:91.

[7]周陆芳.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4, 2:246.

[8]辛玉彤.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现代语文家, 2012, 5:12-14.

初级留学生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进一步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贯彻绩效工资优绩优酬原则,特制定《敬业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奖励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力求通过方案的贯彻实施实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方案的实施

1、本方案敬业初级中学教代会表决通过实施

2、本方案由学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3、本方案有效期三年(XXXX——XXXX)

4、学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的.构成:

组长:校长

组员: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总务处主任以及年级组长

三、奖励条件及办法:

(一)奖励类型:九年级中考奖励

(二)奖励科目:九年级所有当年中考的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政治学科(体育学科参与年级组公办高中达线率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达线率的分配,政治学科参与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达线率的分配)。

(三)奖励项目:九年级中考总分合格率、公办高中达线率、市示范性高中(包括推优生、特长生)录取率、文理科合格率、总平均分和单科均分排名等项目。

(四)奖励范围:备课组、年级组。

(五)奖励到各组室的奖金,由年级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按照校评审小组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择优分配原则进行个人分配。

(六)本奖励条例所参照的数据均以当年获取的联考学校的数据为准(以联考15校为统计基数)。凡百分率采取取整数去尾法。

四、奖励分配情况:

年级组:

(1)语、数、外、物、化五门总分合格率:

95%、95%以上-98% 、98%以上分三个等次给予奖励

(2)公办高中达线率:(包括推优生、特长生)

40%以上-45%、45%以上-50%、50%以上-60%、60%以上分四个等次给予奖励

(高中达线率统计说明:随班就读生除外)

(3)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达线率:(包括推优生、特长生)

15%、15%以上-25%、25%以上-35%、35%以上分四个等次给予奖励

(示范性高中达线率统计说明:随班就读生除外)

(4)五门总平均分排名:

11-13名、8-10名、5-7名、前4名分四个等次给予奖励

备课组:

(1) 单科均分排名

11-13名、8-10名、5-7名、前4名分四个等次给予奖励

(备注:中考排名如果拿不到,以二模统计数据为参考)

(2) 文、理科合格率:(文科—语文、英语;理科—数学、物理、化学)

95%、95%以上—98%、98%以上分三个等次给予奖励

体育:中考均分达28—28.5分,奖励300元,28.5分以上奖励600元。

XXXX市敬业初级中学

校长室

初级留学生 篇3

关键词:“比”字句  省略形式  美国留学生

一、引言

汉语“比”字句的句法结构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的构成要素:参与比较的比较项、构成比较关系的标记词、比较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其中,比较项的省略是汉语语言使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朱德熙,1983;刘月华,1983;李临定,1986;马真,1986;吴继光,1990;刘慧英,1992;殷志平,1995;张和友,2002),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什么才算比较项的省略;(二)什么成分可以省略。

(一)什么才算比较项的省略

比较项的省略,又称为比较项的“不对称”,是指“比”字前后的成分在句法形式上不整齐,长度不相等,具体而言,就是参与比较的两项事物——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在词性、短语内部结构上不相同,此外也可能包括语义类型的不一致。有两类短语在充当“比”字句的比较项时经常出现省略:定中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例如:

(1)我的个子比你高。

(2)我比你的个子高。

(3)我的个子比你的高。

(4)我个子比你高。

(5)他坐着比躺着舒服。

(6)我出门比你早。

(7)我去他家比你家近便。

(8)他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在上述几种不对称句外,提出了其他几种不对称句。例如:

(9)他看球比打球的时候多。

(10)有钱总比没有好。

(11)从这边走比那边近。

刘慧英(1992)把不对称结构分为三种类型:1.句法结构不一致,语义类型一致;2.句法结构一致,但语义类型不一致;3.句法结构、语义类型都不一致。

(二)什么成分可以省略

一般看法认为,句子成分的省略是造成比较项不对称的原因,也有的称为删除或隐含。那么什么成份可以省略?什么成份不可以省略?有的认为省略的通常是“比”字前后的词语中相同的部分(刘月华,1983;曹逢甫,2005),有的指出省略的条件远非那么简单。马真(1986)在分析“N1的N+比+N2的N+VP”这种格式时,发现比较项“N2的N”省略为“N2的”和“N2”是有条件制约的。她总结出语义、社会心理、句子重音、结论项“VP”的性质等几种制约比较项省略的因素。李临定(1986)指出,“比”的左项的简略不能快于右项的简略,也就是“比”的左项要大于或等于右项,而不能小于右项。不过,后来的研究发现(刘慧英,1992;刘焱,2004)除了比较后项可以省略以外,比较前项也可以省略,甚至可以双项省略,如“她(现在)比过去漂亮多了。”“许多东西(这儿)都比广州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示比较关系的“比”字句是一个出现较早的语法项目,也是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十年来,采用各种方法、从各种角度对“比”字句的二语习得进行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关于“比”字句省略形式的二语习得研究却几乎没有。那么,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比”字句的省略形式是否同样普遍存在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使用中呢?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省略形式的使用上是多还是少?具有哪些特征?第二语言习得者与第一语言习得者的“比”字句省略形式是否一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本研究尝试对初级水平美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的省略形式进行考察,探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比”字句省略形式的习得情况,以便为今后有关汉语省略形式的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语料搜集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在美国达幕思大学学习汉语的美国大学生,共9人。他们在参加该项研究之前均已在大学进行过为期30周、每周约7.5个小时的课堂汉语学习,所使用的教材为在美国出版的汉语教材《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9名研究对象中除了4名毫无中文背景的学生外,还包括4名父母均为华人的学生和1名母亲为华人的学生。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这5名华裔学生在家庭中都多少使用一些汉语(有些是汉语方言)与家人进行交流。但无论其背景如何,在进行课堂汉语学习之前,都参加了该校组织的汉语水平分班考试,根据他们的书面和口语成绩被划归到初级班。

我们收集了上述9名学生在7个月中所写的作文。之所以选择作文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只有在完整的语篇环境下才能正确判断学习者对“比”字句的真实使用倾向及准确度。本试验未采取任何诱导性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使用比较句,因此,可以说是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基于自身表达的真实需要而主动使用的语料。7个月中,每个学生的作文篇数为10篇,共收集到90篇,总字数约27000字,共得到包含“比”字的用例43个,其中1个由于句子意思不知所云而被剔除①,全部42个用例中,介词性“比”字句36例,占85.7%,动词性“比”字句6例,占14.3%。

三、美国学生“比”字句比较项的构成情况

关于比较项的句法类型,吕叔湘(1980)指出:“比”的前和后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小句,前和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由此,我们可将比较项的句法类型分为4类:名词与名词性短语、动词与动词性短语、形容词与形容词性短语以及小句。根据这一分类,我们考察了研究对象的介词性“比”字句的比较项的句法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1:美国留学生介词性“比”字句的比较项的句法类型

比较项的构成 数量 用例

名词与名词性短语 31 我家的晚会比兄弟会的晚会小。

动词与动词性短语 4 生多几个孩子比只生一个孩子好一点。

形容词与形容词性短语 1 为了别人开心总是比为了自己开心好。

小句 0

由上表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在比较项的句法构成上呈现出不平衡性。名词性的比较项占绝大多数,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比较项非常少,而小句构成的比较项则根本不出现。这种分布情况是否与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的语料的分布情况相一致,还有待我们对母语语料的考察来加以证实。从人类的认知来说,名词具有指称功能,是各词类中成员最多、最具开放性的类别。比较两种事物的不同,用名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名词在语言中也是出现率最高的。另外,研究对象所用的比较项一般比较精炼短小,构成成分简单,没有复杂的小句作比较项,这也符合汉语水平不高的学习者的言语交际策略——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以免出错。我们注意到,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句子的前、后比较项在词类或句法结构、语义类型上一般都相同,这种前后语义类型甚至句法结构都相同的比较项出现得最多,共18例,占一半。如:

(12)我家的晚会比兄弟会的晚会小,可是比兄弟会的晚会方便得多。

(13)哲学比历史好。

(14)在南美洲,教育十分不好是理所当然,再说,秘鲁的比其他的南美洲的国家的更坏。

(15)公立学校的教育不比私立学校的教育差。

(16)我觉得圣诞节比生日好多了。

(17)为了别人开心总是比为了自己开心好。

(18)我觉得住在房子里比住在公寓里容易认识邻居。

以上均可看出前后比较项的语义类型甚至句法结构是极其一致的。然而,正如汉语也同时存在大量不对称的前后比较项一样,研究对象在这方面也呈现出变化,而且具有自己的特征。

四、比较项的省略

尽管我们考察的美国学生介词性“比”字句的比较项在结构上大多数呈现出前后对称或者说一致的状况,但在语料中也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不对称的情况。例如:

(19)乡下是更好的地方,学生可以运动,吃滋补的饭,等等,比城里的学校好得多。

(20)这一年,我在美国住的时间比在秘鲁的多十个月。

(21)坐公共汽车比较好,因为公共汽车比出租汽车便宜。(我觉得也比纽约公共汽车安全。)

(22)Novaok咖啡吧也有好早饭食物,但是比The Hop的食品清淡一点。

例(19)是因前文已经提到而在后文的“比”字句中省略了比较前项(比较主体)的句子,这样的用例共有6句,约为总数的17%,剩下的12例则全为比较项不对称的句子,其中双项省略的有2例。下面是有关这些省略形式的类型的统计。

表2:美国留学生“比”字句省略形式的类型及数量

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完全对称 比较主体完全省略 比较基准部分省略 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部分省略 总计(例)

18 6 10 2 36

通过分析这12例比较项不对称的“比”字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美国学生的“比”字句比较项的省略形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已经开始出现根据上下文完全省略比较前项(比较主体)的用法,但是还不太熟练,有一些根据语境可以省略比较前项的地方并没有省略,如上面的例(21)。例(21)中没有把“因为”后面的“公共汽车”省略掉,但是把后面另一句的比较前项“北京的公共汽车”省略了。

第二,双项省略的用法也出现了,但这是由承前省带来的比较前项的部分省略。这样的用法仅限于两名语言水平相对较高的华裔学生。例如:

(23)在正常的乒乓球中,一个人的目的是要打球打得比他的对手快和准确。

(24)Portland的冬天就有一点冷了,下的雨比春天和秋天下的多。

第三,已经开始把名词性“的”字短语作为一种省略形式用于比较句中,但是这种形式的使用还不普遍,呈现出个体差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字省略形式集中地出现在两个人的用例中,而有的人即使在可以省略的语境下也不使用“的”字省略形式。对比省略形式和完全省略形式的使用频率可知,大多数比较项还是没有经过省略的完全形式。

第四,虽然出现了“的”字短语的省略形式,但是没有发现进一步省略“的”的用例。例如:

(25)我也觉得秘鲁的文化比美国(的)好得多。

(26)这一年,我在美国住的时间比在秘鲁(的)多十个月。

(注:括号内为本可省略的词语。)

就所考察的语料来看,除了上下文的连贯性所带来的比较前项(比较主体)的省略外,研究对象在总体上倾向于省略比较后项(比较基准),而且前后比较项在表层语义上一定具有一致性,而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即便是在语法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这点与汉语母语者的使用倾向既相似又有所不同。

五、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在“比”字句省略形式上的异同

追求语言的经济性是所有语言的共性。在言语表达上,为了适应语义简洁明晰、迅速传递信息的需要,人们往往把不影响理解的重复的语言成分省略掉,这种省略后的表达形式甚至比所谓完全形式使用得更普遍、更自然,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发、本能的性质。这一点我们从汉族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可以发现。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1)在汉语儿童中如何习得“比”字句的研究中曾提到一个有趣的案例

(27)“(被试与取样人一起吃红萝卜,被试拿手里的萝卜跟取样人手里的萝卜比)我比你大。(取样人:啊?你比我大呀?)我的萝卜比你大。(取样人:萝卜比我大呀?)我的萝卜根比你大。(取样人:还不对。)我吃的萝卜比你大。(取样人:还不行。)我吃的萝卜比你吃的萝卜大。(5.5岁)”

文章随后这样评论这一现象:“取样人多次反问和否定,意在引出完全式,而被试完全未察觉到b(指比较后项——笔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事实上没有不合适之处),直到a(指比较前项——笔者)再也无可改易时,才想到可能需要补充b。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运用简略式已经达到纯熟乃至定势的程度。”作者由此认为:“儿童习得‘比字句是从完全式开始的,而在习得简略式之后,他们在使用策略上通常倾向于选用简略式而回避完全式。”应该说,作者的细致观察的确反映了儿童习得比较句的重要特点——喜欢使用简略式,然而,由此得出“儿童习得‘比字句是从完全式开始”这一结论却还是值得商榷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习得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由简到繁,由语义简单的独词句发展到语义丰满的长句,这是基于儿童认知机制不断发展完善而出现的必然过程。因此,很难判断儿童习得完全式先于简略式,即首先学会说结构更复杂的完全式,然后再学会说相对简单的句子。这从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说是讲不通的。另外,从儿童习得母语的环境上看,在言语交际中,成人对这类完全式并不使用或者不太经常使用,把所谓的省略部分补充出来反而显得不自然,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学习母语的儿童,最有可能首先接触到的,应该是简略式而不是完全式。因此,体现在言语输出上简略式应更有早出现的可能。只有当儿童的认知机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理解、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了,他们才可能知道简单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精确的完全表达。

与汉族儿童习得母语“比”字句倾向于使用省略形式的情况相反,我们发现在该项研究中初级水平美国学生在“比”字句的使用上却是倾向于完全形式。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从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存在差异性的角度来考虑。

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否相同,这是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差别,其中,人的认知成熟度的影响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在认知机制上,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有别于第一语言学习者。儿童习得母语是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是伴随着儿童认知机制的发展而发展的。而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般都是过了儿童期,相当一部分人已进入了成年期,因此,在习得第二语言之前,已经具备了完善成熟的认知机制。这种在认知机制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除了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外,反馈的提供、学习者的学能和动机、教学质量等都会影响到二语习得。具体到“比”字句的习得上,成人具备了成熟的认知能力,具有相对完善的概念系统,对事物的类别范畴及属性具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比”字句的加工首先建立在概念清晰完整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是先从完全形式开始的,等接触到大量的省略比较项的“比”字句以后,才逐渐发展为省略形式。如果缺少接触这种省略形式的机会以及输出后的正面反馈,那么即使其母语的比较句本身存在着省略的表达形式,也难以出现汉语省略形式的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所收集到的处于汉语初级水平阶段的美国学生的实际语料中完全形式大大多于省略形式的原因。可以说,在这方面,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差异是由认知机制差异导致的。

尽管儿童自然地使用了所谓的简略形式,但是有些常用的简略形式却没有出现。李向农等(1991)的研究还发现,有两类句式在儿童“比”字句中找不到:一类是“A比什么都X”,一类是“A比B+X”,表示同一人或物现在和过去相比较,例如“你比以前胖了”。他们认为原因可能在于比较后项B在前一句中表示周遍性的泛指,在后一句中与比较前项A构成不同类的比较项(一指人,一指时间),超出了儿童思维关联和句式变换的能力,因而未能习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生的比较项的语义类型也呈现出跟儿童习得母语比较句相似的情况。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同样没有发现上面提到的两个句式。语料中有一个句子:“我的爸爸常常告诉我健康比别的东西都重要”。在这个句子中,比较后项“别的东西”可以替换为“什么”,然而,却并未如此。其实,我们已经发现“什么”表任指意的用法早已出现在留学生的语料中了。此外,研究对象在使用简略式时,也只是最多将比较项省略到“的”字结构为止,没有再进一步省略下去,如“秘鲁的文化比美国的好得多”,比较后项“美国的”可以省略为“美国”。一般而言,汉语“比”字句要求前后比较项在语义类型上一致,然而,在语言交际中,汉语比较句的前后比较项仍存在大量的语义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如:

(28)他的年纪比我爷爷大。

(29)她比小时候长得更俊了。

(30)你先走,你的路比我远多了。

(31)他去广州比去北京的机会少。

这种语义类型的不一致是语言上的省略、隐含等手段造成的,这种由于成分的省略而导致的语义类型差异不独汉语存在,其他语言,包括英语的比较句,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省略比较项构成成分的现象(曹逢甫,2005:220)。初级水平的美国学生显然没有在汉语的“比”字句上尝试这类省略,原因可能如李向农等所说的,比较前项与比较后项在语义类别上变得“不同类”了,违背了人类的认知习惯,不符合人们对比较项必须属于相同语义范畴、具有可比性的“常识”。依赖概念系统与逻辑关系的成人在刚刚接触汉语,对汉语的语言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就不会产生这类句子。另外,从母语本身的角度来看,尽管学习者的母语(英语)中的比较句也存在不同程度省略比较项构成成分的现象,但是却不会出现这种表示领属关系的短语的省略。

注释:

①“美国也有的比不上的习俗,这个特有的联合”这个句子中,

“有的”的“的”很难判断属于什么性质,另外下文也无法给我们提供理解前句的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曹逢甫.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M].王静译.北京:北京语言大

学出版社,2005.

[2]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儿童比较句和介词“比”习得状况的

考察和分析[J].语文建设,1991,(5).

[4]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

1992,(5).

[5]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

社,2004.

[6]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8]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

1986,(2).

[9]吴继光.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

[10]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

[11]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

习,2002,(5).

[12]朱德熙.关于“比”字句[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

索(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初级留学生 篇4

关键词:汇量,精练,运用,汉语释义,媒介语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元素,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词汇学习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处于中心地位。李如龙、杨春吉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1]杨惠元也说:“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 词语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在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2]赵世举则论证了词汇语义对语法的决定作用, 提出建立以词汇为主导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设想。[3]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文化五项教学内容中, 词汇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贯穿于其他教学内容中, 并且是其他教学内容的基础。留学生初级阶段汉语学习是整个汉语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 在初级阶段, 词汇学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留学生而言,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与培养都需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做保证, 词汇量越多, 语言运用的自由度就越大。因此, 留学生初级阶段的词汇学习是整个汉语学习过程的关键, 其效果直接影响留学生的综合汉语能力和水平。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陈旧。现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词汇, 除常用词和高频词外, 新生词的收入较少, 很多词汇明显带有历史的遗痕, 不能与时俱进。比如很多教材所选词汇中频频出现“BB机”、“大哥大”等明显被时代淘汰的词语, 相反, 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语不能及时收入教材, 导致学习者课堂所学词语滞后于现实交际需要。

2.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长期以来,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法不外乎三大流派:一是“直接法”, 主要着眼于句型训练;二是“结构—情景—功能”法, 整体侧重语法概念构建;三是“结构—功能—文化”法, 强调语法与交际的结合, 显而易见, 此三大教学法流派都把语法教学放在首位, 而词汇教学只能渗透、服务于语法教学, 更谈不上有专门的词汇教学法。

二、留学生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学习的原则

1.以重点带一般。目前通用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 如《登攀》《发展汉语》《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等生词量都很大,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留学生的课外学习占很大比重, 那么, 如何使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 能够自主进行词汇学习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指导下, 对课文中的生词做进一步的分类, 即高频重点词汇、常用一般词汇、非常用难点词汇三类。高频重点词汇是日常交际、阅读、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词汇, 这类词汇是留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应该加大练习量;对于浅显易懂的常用一般词汇, 可以点到为止;对于非常用难点词汇, 知其义即可。

2.以多练促运用。在初级阶段词汇学习中, 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练习, 使留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词汇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有条件, 最好多人一起练习, 想办法多说话, 特别是多用所学的新词说话。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用所学新词进行交际。要使教材中所学词语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自如, 就必须在课堂操练和课下练习中, 建立所学词语的语境, 在语境中学习词语, 才能缩短课堂与交际的距离。那些讲解完新词词义马上就造句的操练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 留学生脱离具体语境做出的句子正确率也很低。如“诞生”一词, 在释义时要着重强调“诞生”是褒义词, 用于庄严、隆重的场合。用于人时, 多用于那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知名人士, 不可用于自己;“诞生”还有引申用法, 指新事物的产生和出现。如:“普普通通的胡同, 普普通通的四合院, 这是著名作家老舍的诞生之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避免与“出生”一词的用法相混淆。

3.以汉语释义为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学语言应以汉语为主, 尽量少用或不用媒介语, 课下学习也是同样。以汉语释义为主, 可以使汉语环境进一步强化, 有效地建立汉语思维, 并且对所学词语的含义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避免了媒介语的干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课下学习经常使用的媒介语为英语, 留学生所学的词语意义与英语中某些词有对应之处, 但并不是完全对应, 更不是完全相同, 有很多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近的词来解释。如果牵强附会地用英语讲解词义, 极易导致留学生词义和用法的错误。比如有的教师用“but”来解释“但是”的含义, 由于英语中“but”是可以放在句首的, 所以, 留学生就会认为“但是”也可以放在句首, 就会出现“但是我没带伞, 雨下得很大”这样的句子。因此, 初级阶段的词汇学习, 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课下学习, 坚持用汉语释义是十分必要的。

三、留学生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学习的方法

1.卡片认读法。初级阶段留学生词汇量、日常用语量都有限, 教师过多的语言讲解有可能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 课下学习只看教材的生词表也不利于理解和记忆。用一面写有生词并注音, 另一面绘有该生词实物的卡片进行认读, 就更明白易懂。卡片认读对于记忆一些含义较具体的实词, 生动形象效果显著。比如讲解“葡萄”、“洗衣机”等词的含义时, 运用生词卡片, 就一目了然, 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那些含义抽象的虚词, 也可以用卡片, 同样会收到明白易懂、一目了然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又”这个词的含义时, 图片上是一个人先买苹果, 后买梨的画面, 可以说“这个人买了苹果, 又买了梨。”这样, 留学生就能通过直观视图明白“又”的含义, 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讲解。

2.视频助记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初级阶段词汇学习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方法。利用视频帮助记忆, 尤其涉及那些留学生从未接触的陌生事物及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事物时, 可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如学习“针灸”、“四合院”、“花旦”等词时, 通过有关视频了解这些词的文化含义, 就会形成深刻的印象,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应该注意的是视频不宜过长, 否则会分散注意力, 影响学习效果。

3.对比联想法。在初级阶段词汇学习中, 教师在讲解生词时, 不宜直接将词义以概念的形式传达给留学生, 留学生在课下学习时也不能只凭概念理解词义, 而是要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对比联想来学习新词。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情感色彩意义区分困难, 褒义词、贬义词容易混淆, 因此, 在学习新词时, 可以通过与其情感色彩不同的近义词的对比来加深理解。如学习“后果”一词时, 可联想已学过的“结果”一词, 通过在情感意义上前者贬义, 后者中性的不同进行对比, 加深对“后果”一词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丑陋”一词时, 可以联想其反义词“美丽”的含义, 通过二者词义的对比, 来理解“丑陋”一词的含义。如此, 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联想对比, 不仅扩大了留学生的词汇量, 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4.以“旧”释“新”法。这里, “新”指将要学的词, “旧”指已经学过的词。由于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留学生要尽量用已学过的词来理解“新词”。教师可以启发留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词语来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教师再进行纠正、归纳和总结, 这样, 温故而知新, 效果显著。例如学习“兴趣”一词时, 可以解释为“喜欢做的事”、“乐意做的事”, “喜欢”、“乐意”都是学过的词;以“旧词”释“新词”, 不但可以帮助留学生巩固旧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 初级阶段的词汇学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 其效果直接影响留学生的综合汉语能力和水平。除严格规范的课堂教学外, 留学生的课下学习也不可忽视。在课下学习中, 应以汉语释义为主, 以重点带一般, 以多练促运用, 用卡片、视频等教具扩展所学词汇, 通过其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对比以及已经学过的“旧词”引出“新词”等方法, 积极有效地进行词汇学习, 来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并取得牢固持久的词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如龙, 杨春吉.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 (4) :21-29.

[2]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1) :37-43.

[3]赵世举.试论词汇语义对语法的决定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2) :173-179.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

大学生初级党校学习心得 篇5

所以我们学生干部要更加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同学服务,而为同学服务就需要提高本领。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关于党员的义务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提高本领。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人民需求,服务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只有加强能力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同学们服务。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经验是联系实际学习研究的成果,十分难得,也十分宝贵。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经验是熟能生巧而来,有些经验则来自于精益求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用心去工作,用心去工作好,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巧与精的决妙,才能把经验转化为本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初级留学生 篇6

关键词 学习者自主;教学策略;教师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4-0015-02

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我们最终的目标”(Brookes A & P.Crundy 1988),即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可分为不同程度的自主阶段。理想的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有能力完全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时间、地点、材料并能对自己的外语学习进行监控、评估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而多年来传统的课堂角色定位,使学习者面对责任的转变时,往往无法即时做出决定或做出合理的决定。因此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英语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培养学习自主性,使学生从“被引导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半自主语言学习”,从而达到“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笔者根据教学理论和自身教学经验,从师生合约、教学互动、知情并重几个方面探讨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自主。

1 师生合约策略

师生合约源于“学习者合约”,是指“学习者与指导教师或学习者与自己的一种约定”(Dickinson 1987:99),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组织自己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计划框架及一系列学习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所利用的资源、完成目标的期限、自我评估等。因为自主学习培养初期阶段,这种合约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教学大纲,并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在学期开学前制定和实施的,所以在这里改为师生合约。内容应包括每门课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简介、教学任务和目的、课程进度、测试与作业、成绩评定标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还要包括任课教师的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照合约内容监控并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课程结束时教师也可验收结果。合约打破了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为学习者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使学习者独立于教师和一本教材的控制而培养自主学习。因为信息公开透明的合约,使学生在一开学时便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课程进度、测试安排、成绩评定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合约,学生清楚学完该课程后应了解到的知识,能得到的收获,这样学习就会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进度表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如果确实因故缺课,也可以根据进度表自学落下的内容。对没有自主学习愿望或尚未做好自主学习准备的学习者,合约可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目标和评估,培养他们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过程的意识。师生合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 教学互动策略

自主学习培养初期阶段,学习者总是恢复为传统的学生角色,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他们认为对学习和学习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教师,教师应告诉他们做什么。因此,教师应采取教学互动策略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

2.1 学习策略渗透学习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以及宏观管理学习的能力,然后有的放矢地讲解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及学习管理策略等知识,并告知学生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学习和管理策略;在相应的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微观的学习策略,如词汇学习策略、阅读学习策略、听力学习策略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监督并管理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学习责任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习自主的培养。

2.2 兴趣激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aslow指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鉴于此,教师应从培养兴趣出发,让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再例如在口语课上进行话语分析讲解时,教师可以围绕语言功能节选电影片段,使学生体会不同交际场合下语码转换的规则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地位之间的会话原则。这就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开一扇窗。

2.3 学习资源引导培养学习者自主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外语教学创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运用目的语。笔者在讲泛读时,有2篇关于Nike公司的发展和美国高校教育的文章。笔者把学生带到网络语音室,分4人一组借助网络合作完成文章的阅读,并回答基于课本阅读内容之上的几个知识性问题;然后在课堂这个平台上进行陈述或辩论。现代技术运用策略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练”和“思考”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主体,有学习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给学生打开学习的渠道,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2.4 日记/周记即让学习者每天或每周保持书面记录,对某一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分析。记日记可帮助学习者对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经历和成效进行思考,也为学习者提高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估提供了一种工具。

3 知情并重策略

社会学家Meighan 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信念会对他们的课堂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情感上,师生应是客户和伙伴关系。看作客户,指学生不再是凭教师意愿可以随意塑造的原材料,教师的角色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看作伙伴,指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容纳器,相反,学生参与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必须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方面的交流。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仅通过认知结构发生交流,而且还通过情感内容发生交流,教学实现知情并重,知情合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缓焦虑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 结语

初级留学生 篇7

一、初级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1.教师思想不够重视, 教学方法指导不够。现在的初级英语水平考试形式仍然停留在听、读、写的方式, 对于口语部分没有明确的评价和测试。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把教学重点都集中在读、写、听方面, 继而教学时间也有所严重的偏移, 导致课堂上口语训练时间会很短, 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了这部分的训练。这些都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关系, 认为当前没有口语测试, 所以这方面不重要。同时, 在口语方面的教学中, 更是不重视, 方法老套, 模式单一。

2 .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口语练习严重不足。据调查所知, 大部分学生对口语学习不感兴趣, 所以在课堂上也不愿意张口, 懒于互动。学生们都在“沉默如金” 课堂气氛极其不活跃。有时教师不得不以点名的方式来完成口语交流的活动, 可是点名也足以有效, 有些学生羞于开口讲英语, 怕发音和语调上拿捏不准, 被同学耻笑, 从而产生心理障碍而采取回避的态度。显而易见, 在有老师带动的课上, 学生的表现亦是如此, 课后的自我练习更是不会实现。这样会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极其的不利。

3.学生口语基础不牢, 语音、语调把握不准。上述讲到有些学生羞于开口讲英语, 怕说错, 这都是对口语基础掌握的不牢的原因所导致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没有完全掌握音标的发音, 甚至有误。尤其是对一些发音相似, 很难辨别的音。还有部分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 发音时也很难精准。第二, 单词重音、语调撑握不准。例如, 同一个单词, 重音发在不同的音节上, 就会有不同的词性意思。同一个句子也是如此。第三, 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口语技巧不熟练。有些学生在进行口语交流时, 都是生硬的清楚的念出来, 用力平均, 没用连续、弱读、失去爆破等。听上去, 很古板, 没有节奏感。

二、提高初级水平英语口语的有效途径

1.倡导“任务型”途径, 优化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首先要优化教学模式, 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在口语教学活动中, 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 按老师给的轨道走的原则完成口语教学活动。并在其过程中多设计些交流、沟通的环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口语学习的重视, 使其充分发挥口语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 就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整个口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是其中的“指挥者”只有指挥正确无, 底下的学生才会唱出“动听的歌曲”也就是讲出正确流利的口语。

2.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口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身处于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尤其对于初级水平的学者来说, 更是一个快速提升的好办法。因为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才能学会运用英语思维, 掌握语言的精髓。传统英语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用英汉结合的方式传教, 而不全采用英语式教学, 这样混乱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提升口语能力, 反而加更依赖于汉语。所以要给学生创造全英式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 整节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之间, 还是生生之间都要用英语交流。必要时, 可以设立“奖惩制”如果发现有谁说出一句汉语, 就要罚其背诵一篇英语小故事, 并在下一节课讲给大家听。这样无形中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口语基础, 打好学生口语学习基础。只有无书面语的语言, 没有无口语的语言。只要是有声的语言, 音标便是其根本。语音、语调不准确, 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是致命弱点, 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听力, 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 因此抓好、抓实语音、语调的教学是开展好英语口语教学之要著。具体方法就是:加强语音、语调教学, 使学生英语口语发音准确、规范。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英语的发音只有一种, 可是口音就会有很多种, 这与国家、地区和民族等因素有关。就尤如中国的方言一样, 当然是什么口音不重要, 重要的是发音要准确、规范。

4.运用各种方法, 拓宽学生口语学习渠道。要想拓宽学生口语学习的渠道, 可以运用很多方法, 比如多读多背, 正所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意指是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而对于英语口语练习中也同样重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累积词汇量, 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语感。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朗读和背诵时要注意模仿, 模枋对于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多给学生多播放一些纯正的英文阅读或是小故事, 让学生模仿其发音、语调, 甚至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练。这样可以利用语言与场景和人物结合起来, 效果更佳。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英文电影、歌曲等, 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口语, 达到寓乐施教的目的。

结束语:要想掌握精准的发音, 说得一口流利英语,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 特别是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更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极积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灵活施教, 使学生的口语能力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初级留学生 篇8

本文汉字书写偏误调查对象为彭世洛府朱拉蓬公主学院初二学生 (65人) 、初三学生 (34人) 、高一学生 (21人) 、高二学生 (27人) , 总计147人。年级不同, 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年限只有大约一年, 汉语水平为初级。

本文展现的书写偏误语料来自上述被调查者2012至2013学年间的试卷、作业及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搜集的资料。

根据汉字构形的特点, 笔者从笔画、部件、整字三个方面对书写偏误进行了分类, 并深入讨论了偏误的特点和成因。在判断书写偏误属于哪一类型时, 根据以下标准确定:第一, 笔画偏误根据笔画数目、笔形准确度、笔画间的关系正确度进行区分;第二, 部件偏误根据部件数量、部件组合关系、部件比例搭配进行区分;第三, 笔画偏误导致部件变形的归入笔画偏误;第四, 整字偏误以字音、字形为标准进行分类;第五, 部分书写偏误综合多种笔画偏误和部件偏误, 导致难以辨认, 笔者将把其归入整字偏误的乱形类别之中。

一、书写偏误类型

笔者把收集到的书写偏误从笔画、部件、整字入手, 每一类下分出许多小类。笔画偏误标记为A, 部件偏误标记为B, 整字偏误标记为C。

(一) 笔画偏误 (A)

由于学生为初学者, 笔画偏误种类出现较多且形态各异, 所以笔者把笔画偏误 (A) 细分为以下12种:

(二) 部件偏误 (B)

部件偏误 (B) 出现相对较少, 笔者根据语料把部件类偏误分为以下四种:

(三) 整字偏误 (C)

整字偏误 (C) 出现较少, 笔者把它分为别字和乱形两种。

二、书写偏误的分布统计及特点分析

此次收集到偏误字380个, 其中一个汉字出现多种偏误的, 将各偏误归入不同类型。经统计共产生5832处、三大类、18小类偏误, 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表中数据显示, 学生的书写偏误大量集中在笔画类偏误。笔画类中最少的混淆近似笔形偏误 (A2) 也达到2.6%, 相比之下, 除了部件类偏误的部件组合偏误 (B2) 和部件比例失衡 (B4) 外, 其他部件偏误及所有整字偏误的比例都不到1%。

以上18小类偏误分属于汉字笔画、部件与整字书写偏误三大类, 其比例如下图:

此饼状图清楚地展现了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类书写偏误所占比例, 笔画偏误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种偏误, 而部件类偏误比例接近20%, 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 朱拉蓬公主学院汉语学习者汉字书写偏误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从整体上看, 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笔画偏误、部件偏误、整字偏误, 且每部分偏误比率相差很大, 笔画偏误高达81%, 整字偏误仅占1%。这充分体现出该校学生汉语水平尚停留在初级阶段的特点。

第二, 从笔画偏误的各小类来看, 偏误主要集中在笔画变形 (A1) , 达到29.9%。由于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停留在“画”的阶段, 因此很容易“化直为曲”, 或者“化横为斜”, 导致笔画写出来歪歪扭扭、东倒西歪而变形。其他占5%以上的偏误有笔画长短失衡 (A3) 、笔画错交或错接 (A4) 、笔画增减 (A6) 、笔画断裂 (A7) 和笔画分离 (A9) 。从出现频率较高的这些笔画偏误类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笔画形态、笔画组合关系及对笔画数量的观察都还有待提高。

第四, 两类整字偏误出现频率都相对较小, 别字出现9例, 乱形出现44例。乱形偏误较别字偏误多, 这与学生不能掌握汉字结构, 或书写态度不端正密切相关。

三、书写偏误产生的原因

汉字书写偏误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及听课发现, 多数学生对汉语汉字的学习是被动的。课上, 不积极响应教师互动要求且每堂课都有迟到或缺席现象;课下, 笔者曾多次随机走访学生宿舍, 大多时候学生都在上网, 在学习的也不是学习汉语;学生汉语汉字学习被动还体现在作业完成上, 笔者共收集到70名学生共551页作业, 完成质量尚且不谈, 单看完成数量, 平均每人8页作业, 有39人在4页以下, 页数不到平均值的一半。此外, 学生不愿意买汉语课本, 教师只能每次课前为学生打印上课资料, 如果学生不注意整理, 那么打印资料很容易丢失。

汉语课堂上学习不积极, 课下不复习、不预习, 作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 甚至不买教材、不使用工具书等, 导致学生汉字基础薄弱, 对汉字的理解停留在“画”上。笔者认为多达29.9%的笔画变形偏误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

(二) 汉字本身的原因

1. 汉字折笔画类型繁多, 不易书写。

笔者认为汉字折笔画类型繁多, 主要导致朱拉蓬公主学院学生出现3种笔画偏误:笔画变形、折笔画的断笔和部件形近改换。

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汉字的5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其中“折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常见的宋体折笔画有4大类、23小类” (黄伯荣、廖序东, 1991) 。

折笔画形状多样, 笔形复杂且相似, 对于初接触汉字的泰国学生来说折笔画之间的辨识度不高, 要正确书写难度不小。

由此可见, 折笔画的笔形特征、折笔画之间的相似度及折笔画的笔画数目都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

2. 汉字笔画间关系复杂。

此次收集的语料显示, 紧随笔画变形偏误之后, 出现次数最多的偏误便是几类笔画间关系的书写偏误:笔画错交或错接、笔画分离、笔画断裂、笔画长短失衡。笔者认为这些偏误的出现都与汉字本身笔画关系的复杂性相关。

3. 汉字笔画变形规则复杂。

4. 汉字总体笔画数目多且相似笔形多。

5. 汉字部件组合多样。

在部件书写偏误中, “部件组合偏误”出现727次, 仅次于“笔画变形”偏误。笔者认为汉字部件组合多样, 造成学生理解记忆困难, 是此类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汉字是二维的, 泰文作为拼音文字是线性一维的。根据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的划分, 有多个部件的合体字的组合方式有四大类:左右组合、上下组合、包围组合、框架组合, 每一大类还分多种小类。如果遇到复杂的字, 就会出现多层次组合的情况, 如“想”就有两层组合, 一层组合是“相、心”上下结构, 二层组合是“木、目”左右结构。

(三) 教师的原因

1.教学策略过于传统。

教学策略的传统性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 认写同步教学策略。朱拉蓬公主学院使用的汉语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汉语》, 此系列教材汉字教学以“认写分流”为理念, 即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分开要求和训练, 初期多认读、少书写, 逐渐增加识字量, 要求学生书写的汉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是近年来学界对汉字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理念。笔者通过听课和对离任汉语教师的访谈发现, 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认写同步”方法要求学生能认读、书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随文记忆。然而课文中汉字的出现必须服从课文内容的需求, 因而生字没有规律性, 有时候笔画偏多, 有时候结构复杂, 对于初学汉语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 所以“语文同步实际上是把汉字教学作为词语教学的附庸” (周健, 2009) , 汉字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体验汉语》第一册第一课“我出生在泰国”为例, 出现的生词有“出生”、“日本”、“美国”、“泰国”“中国”、“女孩儿”、“男孩儿”等, 其中“美”、“泰”、“国”、“孩笔画数目都超过7画, 研究显示, 7画是外国学生记忆汉字的一个临界值, 同时“泰”、“国”、“孩”三字都为合体字, 结构更是包含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左右结构。在“随文写字”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汉字, 学生书写难度大、负担重、不容易掌握、效果差。

第二, 词本位教学策略。“词本位”教学策略指教师以词为单位向学生介绍汉字。如教师教学生“我在泰国”时, 会先教“我”、“在”、“泰国”三个词的意思, 再教这三个词组在一起的意思。“词本位”对于“教授英、法语等拼音文字语言是合适的, 因为这些语言词的划分是清楚的” (张朋朋, 1992) 。但是汉字有自身的特点, 适合教授拼音文字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教汉字。吕叔湘说过汉语“由于历史原因, 语素和短语的重要性不亚于词” (吕叔湘, 1979) , 很多语素都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如“泰国”的“国”还可以构成“国家”、“国土”、“国际”等词。掌握语素的涵义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词语的涵义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采用的教学路子, 基本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把‘词’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 使其成为词汇的附属品” (吕必松, 1999) 。“词本位”教学策略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关注词而忽视字, 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汉字和拼音文字一样, 记忆汉字时总是整体记忆, 不清楚汉字其实都有自己的意思, 更不知道如何通过不同汉字组合推导新词的意义, 无形中降低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

2.教学策略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汉字教学法一直停留在板书示范、逐字教写、领读正音的水平上” (孙文访, 2008) 。从汉字教学现状来看, 彭世洛府朱拉蓬公主学院汉语教师的汉字教学也存在相同问题, 每堂课教学方式基本相同, 在汉字书写的教学方法上, 不论汉字复杂简单与否, 始终采用分解笔画的固定方法, 鲜有利用形近字的对比、文化渗入等灵活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有教师教“雾”的写法时, 并没有有效利用已经学过的“雨”字帮助学生理解“雾”, 还是一如既往地一笔一画地对其进行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 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 就不容易发现雾的上半部分其实就是“雨”字的变体, 只能死记硬背13笔的“雾”字。“反复听写、多练多写、死记硬背成为学生掌握汉字的主要途径” (王志胜, 1997) ,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导致学生学习汉字逐渐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3.教师教学环节的问题。

(1) 展示环节的问题

(2) 练习环节的问题

第一, 汉字书写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每次汉语课教师仅用十五分钟作为汉字书写练习时间;课后作业练习量不够:笔者共收集到70名学生上半学期的作业共551页, 平均每人不足8页, 每个班一学期有40个课时, 共80小时, 不足8页的作业量偏少。

结语

本文在参考对外汉字教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泰国彭世洛府朱拉蓬公主学院汉字教学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深入研究进而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 但愿有助于同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从泰国彭世洛府朱拉蓬公主学院学生汉字习得现状入手, 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把书写偏误分为三大类、18小类。其中笔画变形偏误最多, 其次是部件组合偏误。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 学生学习被动, 汉字基础薄弱;第二, 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复杂特性;第三, 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教学环节存在不足。

关键词:汉字教学,泰国学生,书写偏误

参考文献

[1]孙清顺, 张朋朋.初级阶段留学生错别字统计分析[A].北京语言学院第三届科学报告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5.

[2]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2) .

[3]孙文访.不同学习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类型的统计与成因分析[A].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

[4]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5.

[6]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初级留学生 篇9

1 传统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存在的不足

1.1 忽视个体差异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 学生会在思维、注意、分析、判断等智力因素方面显出一定差异, 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仅会体现上述差异, 还会体现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体能、运动兴趣爱好等方面显现差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 运动成绩或“达标测试”也不能及格, 而部分学生即使不练, 也可以达到较好体育成绩。这就对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和进行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进行体育评价就必须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 重视综合评价, 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 问卷调查发现, 整个陕西省所有的初级中学,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都是以教师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不论是评价的主体, 还是评价的客体都显得单一, 未能体现教学的双边活动, 缺乏师生的互动与共同完成的过程, 过分强调“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过程评价, 过于强调了结果评价。

1.2 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根据当前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考核的内容不能够反映学生体育技能水平。问卷调查得知, 部分初级中学,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仅仅是简单的投篮或单一的传垫球, 甚至部分学校把是否达到《高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体育课考核成绩, 而没有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心理和情感的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因此, 当前初级中学体育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 考核内容过于单一。

1.3 考核方法枯燥

体育课考核方法的优化与完善是深化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体育课考核方法的不完善严重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不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达标”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问卷调查发现, 陕西省90%的初级中学每个学期均对学生进行耐力测试, 如男生跑1000m, 女生跑800m, 并且根据《高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计算得分, 计入学生体育成绩, 然而耐力跑是学生最“害怕”的体育项目, 每个学期都进行测试, 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学生畏惧体育课。耐力跑可以促进学生体质提高, 但是, 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方法, 不以一次测试决定学生成绩, 如每节课让学生跑800m, 顺利跑下来得1分, 不跑则不得分, 这样坚持一个学期, 最后就不用对学生进行测试, 直接根据学生平时跑的情况给予成绩即可。

1.4 评价效果不显著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当前的体育成绩评价过分关注学生“学会”的程度, 过于注重学生各项运动的技能掌握程度, 忽略了体现学生自我发展递进式的纵向提高, 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及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评价。

2 健康理念下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健康理念的树立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考核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刻苦地锻炼为主, 成为一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机制。……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必要的知识, 技术与技能, 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此为依据, 本文认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而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或者在高级别的运动竞赛中夺得奖牌。因此, 评价者应具有大局观、全面观, 树立健康第一的评价理念。

2.2 评价中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知识的内容

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是衔接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中间环节, 因此, 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而体育健身知识是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灵魂, 所以,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学习体育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是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2.3 注重个体的纵向评价

个体纵向评价是指反映个体原有身体素质与现测身体素质相比较变化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原有身体素质可为学期初所测得的成绩, 现测身体素质则为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锻炼后取得的成绩。根据提高的幅度制定得分标准, 一般来讲,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直接给予成绩, 因为身体素质较好, 提高成绩的难度较大。纵向评价主要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测试不是目的, 关键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测试能够体现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起点不一样,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2.4 运动技能评价

运动技能是指根据教师一个学期教学内容, 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动作的能力。技术动作的评价一般是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 一般作为考核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考核时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给相应得分, 该种考核次数要多, 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练习, 以达到健身目的。

2.5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

体育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参加本学科学习与锻炼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合作状况。对情感目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迟到早退, 学习态度, 课堂常规表现、体育课的着装及合作精神等内容。考核组织方法是:按照新大纲的规定, 对上课进行考勤, 并登记考勤簿。对病、事假登记在册, 并注明原因。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堂常规表现, 合作精神以平时随堂考核为主。

2.6 日常参加锻炼分析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得学生平时锻炼情况, 根据学生平时锻炼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

3 结语

体育成绩评价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树立“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转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色彩为主的评价观, 树立尊重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鼓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观念。体育成绩的评价要从教育评价出发, 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水平成绩, 更要重视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 尽量让大部分学生均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树立新的目标, 在不停地奔向目标的旅途中发现健身的乐趣。在体育教学实际中, 一定要引进纵向评价, 改变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 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不合理现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昂.体育课学生学习动机和效果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23 (1) :139.

[4]汪孝英.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23 (5) :16-18.

初级留学生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类型,分布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根据库利的解释, 所谓初级群体, 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 具有亲密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按其成员间的联系, 一般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友谊型和业家型四类。高校学生初级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 它更偏重于友谊型。高校学生初级群体具有多种类型, 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学因某种爱好或兴趣而成立的小组或社团等。但宿舍、班级以及新兴网络小群体则构成当前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的主体类型, 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一、宿舍初级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高校学生初级群体较为典型的具体形式之一。一般而言宿舍初级群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1.

宿舍各个成员之间直接面对面交往, 关系密切高校宿舍成员一般情况下会在一起生活三年或四年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频繁且稳定, 经常会一起吃饭上课、逛街等, 其共同生活时间甚至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2. 宿舍具备初级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宿舍的成员有限, 一般为4到8人;宿舍内的成员有持久频繁的面对面交往机会, 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宿舍集体整合度高, 成员行为模式彼此间影响较大, 存在较多的共性和交集。

3. 宿舍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规模和结构作为外在特征, 不能作为界定初级群体的核心要件, 具有类似特征的群体也并非都是初级群体。在高校学生宿舍群体中, 只有同时具备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特征才能被视作高校初级群体。调查中发现, 有的宿舍成员虽然在宿舍居住, 但是同宿舍其他成员关系并不密切, 缺少应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甚至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离心倾向, 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认定为初级群体。

二、班级初级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班级是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般论者多持班级社会组织论倾向。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首先, 班级规模虽有大小之分, 但一般而论以30或50人居多, 与初级群体成员相对有限的基本特征有所出入;其次, 班级多有相对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有悖于初级群体依靠非正式手段控制群体的典型特征;再次, 班级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工, 群体活动亦常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亦与社会组织的结构特点符合。

应当说, 上述三点论断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实非论者之主观臆断。然而与此相反的观点同样得到了实证和理论研究的支持换而言之, 学界之所以争论不休, 从根本上说, 还在于对象的复杂和界定的困难。

首先, 初级群体虽然具有成员有限的典型特征但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并无具体、统一的标准。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 小班化教学逐步在中国国内普及, 尤其是高等院校。有些地方和学校直接要求小班化教育规模应在“24到32人左右”。而从理论上讲, 初级群体的人数至少应在2人以上, 至于上限很难有具体标准, 一般以5人、10人为准,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坚持认为可以放宽至30人, 甚至40人。大群体显然不利于形成成员间密切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情感联系。但是就人数本身来说, 显然无法作为判定初级群体的根本指标。

其次, 班级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的特征, 但同样无法忽视的是, 班级的制度化和组织化却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班级不同于学校和院系, 作为教学单位和具体的组织形式, 其内在构成和运作机制具有过渡性、半独立性特点。班级制度规范执行乃至日常运作, 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组织权威, 而是基于群体成员情感维系的人际互动实现的。因而, 作为外在控制渗透和影响的中介化过程, 透过班级制度化、组织化运作完成的内部接纳, 注定是大打折扣的。

再次, 针对班级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或者说存在分工与权力的分配问题, 应该看到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 并没有严格的权力分工问题, 在同一件事的协作上, 班干部或骨干成员可能只是起到带头为大家服务的作用, 一些重大事情一般会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来决定, 班级的分工与权力的分配, 并非绝对的。

此外, 大学班级成员之间在专业、兴趣、志向和价值观等方面往往具有相当的交集, 彼此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这些都是其他群体, 特别是正式的组织群体难以比拟的。因此, 就内在结构与群体特点来说, 与其将班级视作正式组织, 不如将其看作是具有组织外壳的初级群体更加合适。

三、网络初级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网络的出现到底是加速初级群体的衰亡还是推动其发展, 学界尚存争论。一种看法认为,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初级群体的衰弱。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互联网会减少人们的交流, 缩小社会人际交往圈子, 孤立人际关系, 使网民心理阴暗, 形影孤单,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所形成的社会群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且容易造成群体隔离。而另一种相反的看法则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初级群体衰弱的趋势并且在某种意义上重构着初级群体。网络不仅不会加速初级群体的衰亡, 反而可能促进初级群体新形式的发展。

就高校学生而言, 网络群体存在多种分型,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具有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网络初级群体是初级群体的全新形态, 具备宿舍、班级等传统类型所不具备的某些新特征。从调查数据看, 虽然高校学生网络初级群体尚未成为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的主体形态, 但其影响正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日渐扩大, 代表着高校学生初级群体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其依据如下:

(1) 网络使学生的交往的频率加强, 范围扩大。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遍与应用,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的方便、快捷, 彻底打破了人际互动的空间壁垒。手机上网的便利为学生的交流解除了时空限制, 使其更加持久、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取代传统初级群体类型面对面沟通方式的潜力。从范围上看, 网络不仅方便了校内学生间的交流, 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校际间学生的交流。

(2) 网络视频与语音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交流机会获取、所传递的信息量以及便利程度上, 都是现实面对面群体无法比拟的。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在对象和手段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同学间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反而减少。在此情况下网络所构筑的虚拟面对面模式无疑为学生的人际沟通提供了新的替代渠道。

(3) 网络沟通具备良好的情感交流功能。学生网络群体是建立在互相认识的基础上的, 他们彼此成为网络里的好友。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述说自己的心情, 好友则通过评论、留言表示关心, 这种交流比面对面的交往更加使学生感到满足。

正是以上特征,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 使高校网络初级群体有了产生的可能。网络初级群体作为网络技术的产物, 在学生身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 网络群体数量庞大, 情况复杂, 其中绝大多数并不具备初级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但确实也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无论在规模、构成, 还是功能上, 都具备了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

总之, 高校中以宿舍、班级和网络小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 具有整合度高、亲密互动、富于情感、成员角色不可替代等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 构成大学生成长最直接的微观社会环境, 发挥着一系列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于高校学生初级群体划界与分型的讨论, 将为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动因与社会功能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 1998, (11) .

初级留学生 篇11

1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改提高学生课堂兴趣路径

在乡镇初级中学各方面软硬件相对落后于城市的背景下,语文新课改也需要更多地依靠教师去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以及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技术,满足对学生兴趣培养与提高的需要。

1.1文本性学习提高兴趣

即,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文本内容的信息,满足初中生好奇心的需要,进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从学生好奇知识点切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不可能学生对每篇课文都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每篇课文中总会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精神》等哲理性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科普类文章,以及一些说明文等,学生显然兴趣较低,教师可以从他们喜欢的兴趣性知识切入。如从获得事物答案的正确方法、格物致精神的现实表现、大自然的奇异现象与当前克隆技术的发展切入,首先激活他们对文本知识的好奇心,进而去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从学生好奇的作者信息切入。针对上述类别的课文,教师也可以从作者切入,如作者的国籍、作者所在的年代、作者的历史事迹以及作者的一些轶事等,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对作者的好奇,去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不断地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兴趣。

1.2技术性运用提高兴趣

技术的科学与成分运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时尚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类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较为常用且效果较好的信息技术当前有两种:多媒体与白板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把教学内容都融入 进信息技术中,不仅可以把教学内容实现最大化的优化整合,还能为学生呈现更加立体与全面的教学的内容。如在教学《月球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美国、前苏联与中国采集的月球照片,和关于月球研究各种信息,满足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把相对枯燥的说明文,以更具有兴趣激活性的方式,创设高效学习路径。教师教法技术。即教师的教法选择,如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与表演法等,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可以切合性地参与。如针对上文,教师也可以运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题目,去积极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把其中的知识在小组荣誉与个人荣誉的激励与引导下,依靠个人或小组的力量学习与吸收,既突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也把学生兴趣充分激活。

2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改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操作办法

在新课改被以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教法所推动时,乡镇初级中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为基本,才能真正发挥上述作用,达成学生兴趣提高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2.1学生主体表现欲激活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坚决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因而,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把激活学生主体表现欲作为基本的动力与动机。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进步性展示兴趣激活。即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展示自己主动学习的成果。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让学生对范进中举前后周围的人表现进行对比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也可以运用思辨的形式展示;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准确地把文本中的信息,实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进步,都可以予以鼓励,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励性的保护与提高。创新性展示兴趣激活。即学生积极地开展创新活动,且把自己的创新展示出来,对其他同学进一步形成了创新启发,如上文中,学生也可以与前面所学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中的主人翁的命运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存在历史背景、国家背景与体制背景的差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育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并把其作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能力做出要求。在乡镇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与实践中,需要根据乡镇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各种信息相对比赛的实际,充分发挥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望,组织学生实现各种信息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来达成对语文学习的合作探究。为了确保学生合作探究兴趣支持,可以采用两种小组组织方式: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即打破班级管理的小组分配形式,按照班级内兴趣小组的组成形式,如歌唱兴趣小组、绘画小组等。运用他们志趣相投的特点,激活他们合作探究的交流便捷性。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各小组由于兴趣不一,他们展开探究的视角也有着区别,如文学视角、艺术视角、美术视角与歌唱视角等。因而,在班级展示中会表现出更多的角度与差异性,为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现了更加全面的学习效果。兴趣点一致临时性组织探究。即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的某种兴趣知识点,进行暂时性的小组组织。如在《阿长和《山海经》》的学习中,就会组织成鲁迅兴趣点小组、阿长兴趣点小组与《山海经》兴趣点小组等,立足各自的兴趣点展开探究学习,再通过各小组的展示,会为全面同学呈现一个全面的文本知识学习。

结语

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改实施,需要真正立足乡镇初中的各种实际切实性的展开,既要有开放性学习,也要有创新的努力,把现有的实效教法和先进教法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级留学生 篇12

关键词:初级中学,学生社团,经验,校园文化

一、初级中学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教育部体艺司先后公布了《在全国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肩负着培养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社团作为学生发展各种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初级中学如何摆脱现行中考制度的桎梏,开创崭新局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无疑是学校发展的选择之一。

二、初级中学开展社团建设的一些经验

丹城二中目前共有15个学生社团,按性质可以划分为5大类,如下表:

根据课题制定的计划内容,近两年时间里,丹城二中15个学生社团从形成到发展,从发展到壮大,从壮大到异彩纷呈,经历了一次次蜕变,走上了稳定创新的局面。

当下很多学校也都在开展学生社团建设。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做得并不好,有些社团只有其名,没有其实,有些社团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被动接受,有些社团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些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发展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从1个社团到15个社团;从学生不了解社团到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从社团活动小范围开展到全校联动,走出校门,活动开展有序,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经历了生存、发展和提升三个阶段。

1.社团的生存阶段。

(1)建设社团要先建立一整套工作班子。丹城二中有专门的社团建设领导小组与课题小组,定时召开会议,论证学生社团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学校校长多次在教师会议上宣传社团建设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促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窗口;鼓励全校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社团的指导教师、组织教师,甚至成为社团成员,支持社团的发展。

(2)社团活动要建立在师生支持的平台上。初级中学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承担着社会各界的期望。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往往不支持,认为社团活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书本里的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各自的兴趣,如果这些兴趣引导得好,将更有助于学生各科成绩的提高、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学校要多宣传社团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并发动教师支持、参与社团建设。

在社团建设中,同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社团知识的宣传,让学生成立自己喜欢的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组织社团徽标设计、大赛,选拔在社团成立、授旗仪式上展示各社团成员亲手设计的徽标大旗,极大地焕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又如,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社团目标和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自主聘请辅导老师、利用社会资源,自己招募会员、安排活动时间与场所,启动社团的独立运行,使社团更加受到学生的支持。

(3)社团要有各自完善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社团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制定、颁布了社团成员酝酿的《丹城二中社团管理章程》,各社团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活动章程,使社团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推动了社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社团活动的探索中,我校又相继制定了《丹城二中优秀社团评选制度》、《丹城二中社团之星评选制度》,每学年据此评选优秀社团与社团之星,有序引导社团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社团的发展阶段。

(1)社团的发展需要创新管理方法。在社团活动开展的初期,我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各社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团活动虽然正常开展了,但活动秩序还不是特别良好,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有的学生在社团中既是成员,又是社团联合会成员,身兼数职,投身多项,怎能分身有术呢?因此,要精简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丹城二中学生会成立至今已有7个年头,运用学生会累积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丹城二中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条列》,由学生会管理学生社团,既精简了机构,又让学生会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我校学生会社团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图所示。

(2)社团的发展可以引入校本课程模式。社团活动开展以来常会遇到与其他课程冲突的情况。为了使社团活动在时间上有保障,经社团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讨,决定把大部分社团活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起来,形成丹城二中的特色社团活动课。同时,又制定《社团活动课学分制细则》。根据要求,学生初中三年,参加一个社团一学年以上将获得1个学分,有突出贡献的将获得3个学分。学生每个学年初团党委后可选择其他社团,在三年初中生涯里,社团活动课学分达到5分、4分、3分将分别被评为社团荣誉之星、社团优秀学员、社团积极分子称号,记入学生毕业档案。

社团活动课毕竟不是国家或地方课程,而是校本课程,在安排上可与校班会课、活动课、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等相互整合,以期达到在原有课程功能上更有实践与激励效果。

(3)社团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信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代学生相比过去更具独立、自主的思想。开展社团活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这一舞台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因此,开展社团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张扬个性”,使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3.学生社团的提升阶段。

(1)让社团活动有展示的空间是社团提升的重要方法。社团活动拥有了固定课时,这使社团建设比过去更有规律、更有秩序了。但各社团之间缺少一种相互交流、比较、碰撞、学习促进的平台。没有比较与展示,社团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如何让社团在稳定发展中得到提升呢?这就需要给众多社团一个展示的舞台。

根据社团发展的内在需要,我校将原有校园艺术节拓展为“丹城二中社团活动展示月”,在艺术节的基础上,让所有的社团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充分展示各自的精品活动,达到了社团交流学习与展示提高的目的。

(2)精品社团的涌现是社团提升的重要特征。通过几年的社团建设,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有名气的精品社团。比如“摄影协会”、“科技协会”、“半岛文学社”、“爱心社”等。这些社团参加的学生众多,校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在省级比赛中获得过较高的荣誉。例如摄影协会曾获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国际天文年浙江省天文活动优秀组织奖”,三名同学的观察日记与摄影作品荣获浙江省三等奖;“科技协会”的朱思涵同学在“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折桂,其发明的“导向起页式翻页器”荣获全国一等奖,王凯瑜的科研与论文《圆形紫菜成形机下料罐中搅拌器装置的改进》荣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校社团蓬勃发展的明证,相信随着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社团迈向精品化发展之路。

(3)对外宣传是社团提升的外在动力。酒香也怕巷子深,社团活动虽然在校内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必需对外宣传,外界才会知道你在干什么,才会支持你。

我校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社团活动,例如“县教育网”、“青年网”、“今日象山”、《东南商报》、“象山电视台”等媒体宣传社团活动。通过这些媒体的报道,又让上层媒体了解了我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情况,加入到报道的行列。例如我校“学生志愿者协会”在今年4月发起的保护海洋鱼类繁殖期护渔行动,在象山电视台播出后,又得到了宁波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相继报道,引起了公众对海洋资源的关注。这些媒体的报道不仅宣传了我校的社团活动,也提升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

(4)社团活动遇到的困难是社团提升的另类途径。我校社团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最头疼的困难是“三无”问题,就是“无指导教师、无场地、无经费”。其实在社团成立初期,都安排有指导教师、场地与经费。然而,随着教师的调动,我校的“乒乓球社团”、“棋类协会”没有了指导教师;此外,学校没有合适的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协会”只能尴尬地在空地上进行训练;而经费问题在2010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年里成了社团活动的不小阻碍,15个社团的运作需要资金的投入,绩效工资改革,使原本可以投入到社团的资金出现了新的变动,如何改变运作模式成了社团建设的大问题。

有困难不抛弃不放弃,问题总有解决的途径。没有指导教师,但可以有管理教师。通过加强管理,弱化指导,反而培养出了有能力的社团干部,促进了社团和成员的提升。

某些社团无场地问题其实也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社团活动学校可以“零场地”,那就是把社团活动化解到家庭、社会上去。例如“羽毛球协会”,校内无正规场地,但我们利用休息日时间在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社团活动;“乒乓球社团”利用周末时间到县体育中心开展训练;“爱心社”、“学生志愿者协会”把活动开展到家庭、社区。这些校外资源的利用,既弥补了学校场地资源的劣势,也拓展了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

虽然学校每年给予各社团2000元的活动经费支持,但是很多大型的学生活动依然资金匮乏。然而,今年开展的”社团活动月“告诉我们,社团活动无经费一样能取得成功。

社团活动月到来之前,我校的社团积极外联企业为社团活动月赞助资金。经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最后请来了杭州中萃公司作为赞助商。该公司是可口可乐的生产商,资金雄厚,为活动提供了超过万元的物资赞助,社团活动月几乎实现了零成本。社团活动月的成功举行对我校社团建设与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新模式也吸引了媒体与各校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小结

丹城二中作为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者,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学校紧紧围绕宁波市立项课题开展社团活动,在社团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借鉴。

上一篇:打车行业下一篇:预备技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