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数学

2024-06-08

初级中学数学(通用12篇)

初级中学数学 篇1

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 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从而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再创造”.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出问题, 运用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探究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着手:

一、先设存在, 假设探究

先假设结论存在, 根据假设的条件展开一系列的探究, 论证.最后得出与定理 (公理) 或与已知条件一致的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加深、掌握了反证法.

二、以数引路, 直接探究

这种方法是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 以数字为突破口、结论为探究目标, 深入浅出地探究, 使得问题容易浮出水面, 显山露角.同时让学生学懂数学中的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

例1 (1) 已知动圆C过点A (-2, 0) 且与圆M: (x-2) 2+y2=64相内切, 求动圆C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2) 设直线y=kx+m (其中k, m∈Z) 与 (1) 中所求轨迹交于不同的两点B, D, 与双曲线undefined交于不同的两点E, F, 问:是否存在直线l使得向量undefined 若存在, 指出这样的直线有多少条;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易得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由直线方程与动圆圆心方程化简整理得到 (3+4k2) 2+8kmx+4m2-48=0.设B (x1, y2) , D (x2, y1) , 由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以及向量条件得到m=0或k=0.当k=0时, 由两个判别式大于0的条件可以得到m取值为-3, -2, -1, 0, 1, 2, 3.同理可知, 当m=0时, k取值为-1, 0, 1.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共有9条.利用数字特征, 分类讨论, 得出结果.

三、以图为工具, 形象探究

根据图形非常准确的特点, 抓住点、线、面在图形中的位置关系及特征, 大胆推测探究, 从而得出意想不到的与题意非常吻合的结论出来.同时, 学生学会了看图、分析图.

例2 设b>0, 椭圆方程为undefined, 抛物线方程为x2=8 (y-b) .如图所示, 过点F (0, b+2) 作x轴的平行线, 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G, 已知抛物线在点G的切线经过椭圆的右焦点F1. (1) 求满足条件的椭圆方程和抛物线方程; (2) 设A, B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 试探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ABP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 请指出共有几个这样的点, 并说明理由 (不必具体求出这些点的坐标) .

分析 易得所求的椭圆方程及抛物线方程分别为undefined和x2=8 (y-1) .

∵过A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P,

∴以∠PAB为直角的Rt△ABP只有一个.

同理以∠PBA为直角的Rt△ABP只有一个;若以∠APB为直角, 设P点的坐标为undefined, 则A, B坐标分别为

undefined

得undefined

关于x2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一解, ∴x有两解, 即以∠APB为直角的Rt△ABP有两个, 因此抛物线上共存在4个点使△ABP为直角三角形.这就是充分利用图像的准确性形象得出三角形的个数.

四、数形结合, 有效探究

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问题复杂变为简单, 抽象变为形象, 数形结合, 很好地解决问题.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如图, 在组合体中, ABCD-A1B1C1D1是一个长方体, P-ABCD是一个四棱锥.AB=2, BC=3, 点P∈平面CC1D1D且undefined.问:若AA1=a, 当a为何值时, PC//平面AB1D.

分析 当a=2时, PC//平面AB1D.

当a=2时, 四边形CC1D1D是正方形, ∴∠C1DC=45°.

而∠PDC=45°, ∴∠PDC1=90°, ∴C1D⊥PD.

而PC⊥PD, C1D与PC在同一个平面内, ∴PC//C1D.

而C1D⊂面AB1C1D, ∴PC//面AB1C1D,

∴PC//平面AB1D.

探究题型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考查的内容, 所谓不懂探究就不会创新.让学生在数学中会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 了解和深化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加强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卫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魏万庆.高考总复习 (数学)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初级中学数学 篇2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 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 计算:(1) (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 141 1,2.

例3 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 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 1,2.

四 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 ,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 ,n为一个负整数, 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 A组4,5,6; 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效果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方法 错误资源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本文就启发式教学、小组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等方法的特点及效果进行讨论,进而提出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現了一些不足。其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误区之一——结果启发式;②误区之二——“提问”即是启发;③误区之三——“少讲多练”。

二、小组学习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合作。②学生素质的差异,造成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③教师提出问题不当,难易无度,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目前,研究性教学法仍然存在诸多缺点。如学生的研究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研究的问题价值不高,对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

四、利用错误资源的教学方法[2][3]

错误资源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失误或偏差,通过互动,在集体“认识错误”、“思考错误”和“纠正错误”过程中得到的课堂资源。把课堂中的错误看作一种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提供有利的帮助,将“错误”变为资源,充分利用。

错误,正是被忽视又有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切实地重视各种有利于教学的错误资源,更应该用心的理念、新的策略,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再加以巧妙引导,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课前预先设置的错误资源,并积极捕捉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积极进行课后反思错误资源,视学生的错误资源为一种教学的契机。使错误变为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纠错追因意识,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原因,然后使学生有目的的纠正错误,使错误变为最大的育人资源。

课堂学习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学生出错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使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从而才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放弃经历错误也相当于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相当于远离创造。极大的防错、避开错误,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极大的缩小了学生认知范围、接近新发现的机会,让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精神被压抑甚至被扼杀。伴随而生的思维和个性特征必然是害怕出错、谨小慎微。课堂利用错误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拓展智力的教学资源。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错误,给学生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审查问题、条件、结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错误资源类型有多种,总体上可归纳为①知识性错误资源;②逻辑性错误资源;③策略性错误资源;④心理性错误资源。

学生的练习中正确与错误交织,根据错误资源的不同类型,正确对待错误、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能力逐步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秫.数学教学方法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徐伟建,夏雪君. 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跟进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12年第7-8期。

农村初级中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 篇4

一建立高效数学课堂必要性分析

在新课标要求下, 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必然, 是新时期新教学手段应用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 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不能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整个教学质量十分有限。在这种现状下, 就需要教师根据新的教学要求以及中学生身心特点, 来制定新的教学方式,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来教学, 力争建立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 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农村教学水平与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初级中学数学教学, 很多教师就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参与程度有限。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高效课堂, 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 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大有裨益。构建农村初级中学数学高效课堂, 在满足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提升教学含金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实施策略分析

1. 以学习兴趣为教学基点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缜密性比较强的学科, 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就数学学科而言, 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可以说是差别巨大。因此, 建立高效数学课堂,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点,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游戏, 或通过一些奇妙的解题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学习“平移”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只是一味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 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 然后总结平移的定义和条件。随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移定义在教室范围内寻找平移可得到的事物, 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去。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提升教学质量, 对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2. 以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基础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的阶段, 他们往往能更清晰地捕捉到教师与同学对自己的各种细微看法, 进而可以对其学习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 教师想要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工夫, 转变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环境, 创建师生平等、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如在学习二次函数与其图像时, 因为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 再加上教学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摆正心态, 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因学生的不理解、不掌握而情绪波动, 将整个课堂气氛弄得很紧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怕被教师抽到回答问题, 因为怕回答错误。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配答题, 既不能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包大揽, 也不能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胡乱答题。这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功能, 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3. 以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动力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过分膨胀的阶段, 教师想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在农村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教师也应对初中生具有的“好胜心”加以利用, 充分调动其主动性, 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新课标的提出,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教师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式来达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时, 必须要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 合理利用其具有的各种心理特点, 并选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其学习兴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探讨, 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 进而才能构造出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5

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怎样教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把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章,作为教师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内容。我们开学组织全体中学数学教师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并进行了业务考试,从而使大家对教学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积极开展高效课堂,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而高效课堂是我校初中数学教师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数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业务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一年中,我们数学教研组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教研,积极开展数学校本教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等理念,鼓励教师们大胆实践,让每位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定本学期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并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将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落实于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数学活动中。同时,我们还提倡反思,要求教师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做到反思,写教学后记。我们鼓励教师写手写教案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以促进他们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三、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行数学高效课堂。

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理念被每一位数学老师所接受。

四、认真开展公开课,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期初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学校组织到双语学校进行交流,到赫山实验听课。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优质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要求数学教师每学期要听10节课。每一位九年级新教师都与一位老教师进行师徒结对。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们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初中部)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数学课程改革而努力工作。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 篇6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数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诗篇。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融入一些数学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一、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史是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只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学生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终身受用的。

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人们要弄清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增长对数学的通识,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特别是,现代数学的体系犹如“茂密繁盛的森林”,使人“站在外面窥不见它的全貌,深入内部又可能陷身迷津”,数学史就是在这森林里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和明鉴。

二、融数学史于数学教育之中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直观,也不像历史、地理那样生动有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数学史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智”的意思就是启迪,开发智力。数学是人类理性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3.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我国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还有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以及“鸡兔同笼”“七巧板”“折竹问题”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国外的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等等。这些丰富的数学史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源源流长的文化积淀和绚烂多彩的人文情怀。

三、怎样把数学史融于数学教育

把数学史融于数学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系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形成精确严谨的数学思想。

1.落实数学实践,建构新知能力

实践是数学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数学的发展史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与天争,与地斗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数学规律、法则都有其自身形成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往往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它们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只记得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下去,最终将使学生失去探索新世界的精神和能力。

数学的发展史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通过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2.揭示思维历程,培养探索精神

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模型,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现实的意义,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沿着前辈们曾经趟过的艰险道路,作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真理的旅行,使学生充分领略数学大师们的灵感,感悟他们的启迪,继承他们的策略和经验。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名题,了解相应数学内容的真实背景,或者揭示实质性的数学思维、思想方法。因为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与历史名著和大数学家有关,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中感受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数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动态的发展,数学科学的演变,形成系统的数学大概念,而不是只学到一些作为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因此对于数学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呈现结果,必须指出创造性探索的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面前,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探索。

3.追忆成败案例,汲取前车之鉴

前人的成功和失误都是后人聪明的源泉。从别人的工作中汲取智慧和启迪,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常我们的数学教育却把数学家在探索数学命题的过程中失败的案例有意淡化或屏蔽了,失败的记录最终都进了废纸篓。对数学家错误的开始,遭遇的困难,演绎的漏洞无从知晓,展示给我们的只是精心优化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节略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数学史记录的就是数学家对数学问题渐进摸索的过程,它不仅呈现确定的数学知识,同时浸入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教育中通过追忆数学家成败历程的再现,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寻求和探索打开数学宝库金钥匙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和歧路。

4.挖掘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育中注意挖掘数学史中的数学方法,并恰当的渗透,使学生深省贯穿于其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精髓。例如了解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数学问题及求解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思想从孕育、发生、发展、飞跃到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全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不断为人们所掌握和运用,并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果。数学家是在数学研究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而这些数学家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主要就在于他们在思想方法上的创新。因此,挖掘与剖析数学家的思想方法,既是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方面,也是探讨数学创造规律,加强数学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总而言之,要想把数学教育做好,就必须充分认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和应用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功能,找到数学史中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认知变化的接合点,使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推动中学数学教育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1.

初级中学数学 篇7

通常情况下, 情感因素涉及到三大类, 即情绪、信念以及态度, 并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 信念也可称为观念,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 信念会长期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包含了三个方面: 第一种是关于数学的信念, 例如,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等; 第二种是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 包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或者应当通过怎样的渠道去学习数学; 第三种是指关于自己的信念, 例如, 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数学等. 态度通常是学生具有的适当稳定性, 对于数学以及学习的感觉以及取向, 包括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等. 而情绪通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短期的具体反映, 例如, 在学习过程中解题或者考试时的焦虑以及兴奋等情绪. 情绪、信念以及态度都含有情感以及认知两种成分, 且在量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变化, 信念较为稳定, 持续时间较长, 不容易出现改变, 而情绪则较容易出现变化.

二、加强中学生数学情感培养优化方式的策略

数学情感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来说非常重要, 经过调查发现, 一些学生均未意识到自身数学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无法通过自我调控数学情感因素促使自身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数学情感因素多数处于“低唤醒”状态, 影响了学习效率, 因此调控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数学情感因素非常重要[1].

1.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的教育中, 不断推理, 开拓思路十分重要, 正如神探断案一般: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因此, 教师在发现学生犯的错误时如何正确的引导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如, 一道中学数学常见的问题: 已知数列{ an} 与{ bn} 是等差数列, Sn和T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 且Sn∶Tn= ( 5n + 3) ∶ ( 2n + 7) , 求a20∶b20. 正确解法是: ( a1+ a39) = 2a20, ( b1+ b39) = 2b20, a20∶b20= ( a1+ a39) ∶ ( b1+ b39) = ( a1+ a39) ×39∶ ( b1+ b39) ×39 = S39∶T3= ( 5×39 +3) ∶ ( 2×39 + 7) = 198∶85. 而有学生却给出了错误解法: 因为Sn∶Tn= ( 5n + 3) ∶ ( 2n + 7) , 可设Sn= k ( 5n + 3) 且Tn=k ( 2n + 7) ( k≠0) , a20= S20- S19= k ( 5×20 + 3) - k ( 5×19 + 3) = 5k, b20= T20- T19= k ( 2×20 + 7) - k ( 2×19 + 7) = 2k, a20∶b20= 5∶2. 教师没有直接打上错误的红叉, 而是耐心地查看学生的解题步骤, 终于找出错误的原因. 第二天, 教师先将错误的解法写在了黑板上,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查找错误原因, 并公布由这种错误解法演变而得到的正确解法时, 全班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开展了热烈地讨论, 之后又有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 通过这个过程, 锻炼了学生检查错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大胆设想, 让大家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同时也保留了解答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2. 加强课外师生的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常喜欢听自己欣赏的教师所教的课程, 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后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兴趣, 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 用教师自身的经验去体谅与帮助学生, 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数学教师足够的信赖和喜爱, 那么对数学这门学科就会产生求知欲, 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3. 努力营造探究的氛围

假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就能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 引发求知欲望[2]. 探究活动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求知欲为主, 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学习数学唯一的方式就是实施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将要学习的东西进行创造,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己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3]. 例如, 在学习了“概率统计”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统计自己家庭近年来的收入与开支, 或者统计班上学生购置手机以及电脑的数据, 做成统计学表格, 并与两年前的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让情感之树根植于数学课堂——谈培养中学生数学情感的基本原则[J].云南教育 (基础教育版) , 2008 (4) .

[2]刘楠楠, 江宝龙, 徐世娟.谈谈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情感教育”的学习与具体实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

初级中学数学 篇8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来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1985年,美国数学协会主持第一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in Modeling)以来,数学建模比赛几乎遍地开花,影响深远。2015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和美国的1326所院校、28574个队(其中本科组25558队、专科组3016队)、850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目前,国内举办的数学建模比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OMAP)、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GMCM)、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TZMCM)、中国电机工程学(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EMCM)、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俗称小美赛)(CAMCM)、苏北赛、华中赛、华东邀请赛、东北赛。尽管如此,针对中学生开展的数学建模比赛不是很多。虽然美国自1999年起已经连续15年举办高中生数学建模比赛(Hi MCM),但是在中国参赛队伍中,上海、香港、深圳等发达地区的中学关注和参加Hi M-CM较早。如上海外国语学校,已经连续十几年参加此项比赛,并获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张明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比赛提出一些启示,介绍了一些经验。杨建珍[通过分析数学教育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了开展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开展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策略。朱培提出了改进我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的建议。张迎春和邓伟娜探讨了数学建模思想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意义及对创新思想的影响。

虽然以上研究针对国内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数学建模更重要的是强调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比赛与一般的学科竞赛也不一样,更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思路。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必须要贯彻到整个数学的学习中。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训练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展开研究。

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际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真题不难发现,竞赛题目内容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通过把生活中身边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用数学来解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地出现在普通人面前,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提法很新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开放,不再是一张封闭试卷,按照固定模式作答,并且答案唯一。第一,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多样,强调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在于具体用了什么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的,在同等条件下,越是所用的数学工具简单越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知识的用途与用法。第二,在评价上更注重的学生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论文的清晰性和表达的连贯性。通过完成一份数学建模作品,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计算机的应用、文字叙述能力、文档排版等。一般赛题涵盖了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目前,初中数学建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虽然老师们都意识到数学建模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必要性,但数学课程标准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规定,这就让一线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漫无边际,无从下手。其次,专门针对中学数学建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大批的中学教师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数学建模概念、建模意识、建模意义都很模糊。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本身对数学建模的认可度不高,抱着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题,熟能生巧,能考出好成绩就意味着数学学好了。

三、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需要对中学数学课堂大胆地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就落实中学数学建模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教学方法:

1.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活动旨在达到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养和发展学生的目的。教师对于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必须有正确而清楚的了解,必须恰当地运用,以争取最优地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内容多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问题。

2.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将课本知识点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它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把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既让学生乐于求知,又可加速记忆并巩固所学知识。

3. 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里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也可以结合网络教学组织开展探究学习。

4. 创新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及学生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避免单一评价机制的片面性。这其中需要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课堂表现、课后实践和理论考核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后探究式研究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张扬,从是否能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等侧面进行量化。在理论考核方面,尽可能少的对死记硬背型知识点的考核,应强调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突出对求解思路、求解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数学建模将深入到中学课堂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会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从国外到国内,从大学到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中学阶段数学建模教学有其特殊性,通过学习数学建模可以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方法训练综合起来,达到以学生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与课本有机结合,改变原题,将知识重新分解组合、综合扩展,构建立意高、情景新、设问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适当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建模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建珍.新课程中开展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策略及意义[J].科学咨询,2012,(24):76.

[2]朱培.中美高中数学建模竞赛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也谈“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篇9

1对概率部分的总体把握 (理论依托)

概率的学习应遵循实验概率的思路, 即在各种实验活动中学习概率:接触不确定现象、体验随机性、认识概率的意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了解确定与不确定现象——知道可能性有大小——在实验中了解公平性含义、互斥和对立含义、相互独立含义——体会概率意义——构建初步的概率模型解决问题。

2“做数学”具体案例

2.1初识概率

实验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验导入对概率的初步认识, 让学生通过大量重复实验中事物呈现的规律接触不确定现象、体验随机, 并引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设计实验:上概率部分第一节伊始, 教师扮成集市上的赌主在街头设摊“摸彩”, 拿一个布袋, 内装有6个红球和6个绿球, 除颜色不同外, 球的形状、大小、质量都相同.每次让扮成顾客的学生在袋中摸出6个球, 输赢规则为:

6个全红——赢100元5红1绿——赢50元

4红2绿——赢20元3红3绿——输300元

2红4绿——输20元1红5绿——赢50元

6个全绿——赢100元

许多学生都去碰碰“运气”, 每人各摸了5次, 竟没有一个人赢, 这是为什么呢?

过程及效果:教师准备口袋和小球, 在课堂上至少做10次实验, 全体学生作记录, 最后引入概率初步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2.2学习概率

实验意图:解读公平性含义 (即等可能性事件) , 对立含义 (即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 独立含义 (相互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实验) 。每次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验导入, 引入概率的理论知识。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概率, 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实验如下。

公平性含义 (即等可能性事件) 。

1991年1月, 美国《Parade》杂志M.塞望小姐主持的专栏中刊登了如下的题目:“有三扇门。其中有一扇门的后面是一辆小汽车, 另两扇门后面则各有一只羊。你可以猜一次, 猜中车开走车, 猜中羊牵走羊。现在假设你猜了某扇门的后面是车 (例如1号门) , 然后主持人把无车的一扇门打开 (例如3号门) , 此时, 请问:你是否需换2号门?

过程及效果:教师指明实验要求, 同桌合作做8次实验, 由我汇总实验结果, 老师和学生分析理论依据。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学生兴趣高涨, 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模型化, 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提升。

对立含义 (即互斥和对立事件) 。

有个传说, 一个人得罪了皇上, 将被处死, 众人替他求情, 皇上就给他出了个难题:给他两个碗, 一个碗里装50个小黑球, 另一个碗里装50个小白球, 规则是把他的眼睛蒙住, 要他先选择一个碗, 再从这个碗里拿出一个球, 如果是黑球, 就要处死;如果是白球, 就获得自由, 但在蒙住眼睛之前, 允许他用他希望的方式把球在两个碗里进行混合, 犯人紧皱眉头, “天无绝人之路”, 只见他把所有的球都混合在一个碗里, 再拿出一个白球放在另一个碗里, 说:“现在我获得自由的几率为”。因为他仍有25/99的概率选到黑球, 怎样才能把获释的机会再扩大一点呢?思维如奔驰的野马, 只见他把这个碗中的白球覆盖在黑球上, 这样他获释的机会为100%, 皇上大叫一声:“君无戏言, 立刻放人。

过程及效果: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总结果、分析原因, 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 诱发了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的欲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 巩固、运用了知识。

2.3其他

以上只是在引入每一部分内容时所设计的实验, 其实在概率部分课堂教学中利用“做”的例子也很多, 比如:生日、属相问题。

(1) 概率和法律。

在1968年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案件——见证人报告说看到一个金发且扎成马尾辫发型的白人妇女和一个长有八字须和络腮胡子的黑人男子一起在洛山矶郊区的一个小巷中跑出来, 那里正是一位老年人刚刚遭受袭击和抢劫的地方。这对男女开着一辆部分为黄色的汽车跑了。因此, 警察就逮捕了科林斯夫妇。因为他们有一辆部分为黄色的林肯牌汽车, 妻子通常把她的金发挽成马尾型, 而且丈夫是一个黑人, 尽管逮捕他时, 他的胡子刮得很干净, 但仍能看出不久前他还是满脸络腮胡子的痕迹。在审判中, 公诉人说他有科林斯夫妇有罪的“数学证明”, 他给出了由见证人指出的特征的下列“保守的概率”:

具有八字须胡子的男子1/4

扎马尾发型的女人1/10

金发女人1/3

长有络腮胡子的黑人男人1/10

不同种族的夫妇同在一辆汽车中1/1000

部分黄色的汽车1/10

公诉人于是争辩说这些概率的乘积为1/12000000, 因此在这个地区具有上述所有特征的另一对夫妇的可能性小于千万分之一。陪审团于是判定这对夫妇有罪。

也可以让大家做一个“设计游戏”的调查研究:以组为单位, 一起构思出一个新的游戏, 可以用自己比较喜欢、比较熟悉的游戏为模型。对构思的新游戏做一个梗概, 设计出这个游戏的一套规则。例如:参赛者怎样比赛, 怎样确定胜负, 用概率知识帮助他们使这项比赛公平并且具有挑战性。列出制作这个游戏所需要的物品的清单, 以及每一项费用。最后写出一份介绍新游戏的报告, 要说明游戏中有关概率知识的应用。等等……

3一点体会

大千世界中充满着概率现象, 如此充满魅力的东西,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 教师的授课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为达到这个目的, 设计有趣、可行的实验,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授课方式。望与诸位同仁切磋。

参考文献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教学 篇10

那么数学思想方法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基层教学中实施的情况怎样呢?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应用过程中,因此,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的数学教学变成了短期内效果明显的“解题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数学课上常常是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接这些知识的观点,以及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再者,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并且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与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不同步,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比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加困难。

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呢?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

一、深挖教材,化隐为显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1)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不断学习,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2)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掌握知识,才能较好地形成数学能力,受益终身,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3)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备课时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纳入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精心设计,循序渐进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1)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对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一直处于一种“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2)明朗化阶段,随着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实践机会的增多,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以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甚至达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境界。(3)深刻化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正确运用某种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在应用中又加深了对思想方法的理解,逐步达到对这种思想方法运用自如的境界。

结合学生对思想方法认识的特点,将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成多次孕育、初步形成、应用发展三个阶段。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了初中学习的始终。我在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就直接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中顶角和底角的不同,底和腰的不同给学生适当地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举例:(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0°,则此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10,则它的周长为%%%。让学生积累起足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然后在初三解答题中讨论等腰三角形时再给学生渗透,当两点固定时,相当于已知一边,讨论时应该分这条边为底,或为腰;当仅有一点固定时,可以讨论三角形中腰的不同,将此等腰三角形分为三类,直接把怎样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整体思维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一个正面突破,最后通过对应练习加强对分类讨论思想的集中训练,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实质,认识到它们的重大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三、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数学知识教学是数学认知活动结果的教学,呈静态,重在记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呈动态,重在思考辨析操作;离开数学活动过程,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能逐步领悟、形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教师要把备“课本”式的备课方式转变为备“学生”。思考:“学生会怎样认识这一问题?教学是否超出或低于学生水平?怎样创设出合情合理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其次,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接受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容忍学生的错误,不要把正确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这样只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死记硬背,挫伤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师心态的调整,不要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不敢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让学生花费一点时间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怎样在离开学校后继续提高,即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数学中学担当 篇11

在讲17-9和17-2这两个算式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两个上山去砍柴,弟弟能砍的就让弟弟砍,弟弟砍不动的就让哥哥去砍。然后就把17分成了10和7,问问孩子哪个是兄弟,哪个是哥哥,把减数9和2比作是要被砍的柴……这时不用我多说了,聪明的孩子就知道了该让谁来减谁了。没想到这节课的重难点一下就解决了。

这时一个孩子的手一直在高高地举着,并用急切的目光看着我,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老师,如果你把故事换一换会更好,我在家经常帮妈妈打扫卫生,只要我能干的就不让妈妈插手,如果我干不了的……”他很认真地说道。

“老师,我也是的,老师……”孩子们都在说自己在家如何帮妈妈做家务。

对于这一阵小小的“混乱场面”,我立刻制止了。没让孩子们继续说下去。

本以为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这堂课的余音还真袅袅呢!

晚上,我们班一个孩子的家长给我说:“我家孩子今天突然打扫起卫生来了,把我高兴坏了,这可是第一次小家伙这么主动,你给孩子灌什么‘迷魂药’了?”

“呵呵,我哪有什么‘迷魂药’,就是在上课时讲了一个故事啊……”我把整个故事的过程给孩子的家长讲了一遍,他很认真地告诉我:“宋老师,你今天教会了孩子们什么是担当,这比什么算理都重要!”

以前我总认为教育孩子是校长和班主任及品德老师的任务,和我们数学老师扯不上边。但现在我突然明白了,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机会教育孩子,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做事要先要学会做人嘛!

(单位:河南省扶沟县实验小学)

“玩”中学数学 篇12

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 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 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1 0的加、减法》时, 课前, 我准备了10颗糖。一上课我就给孩子们看一颗颗糖, 然后让一位孩子到前面来随手抓一把并握紧, 而我背对着孩子。接着我转过身来猜他手中糖的颗数。孩子们一听猜糖, 兴趣来了, 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试了好几次, 我都能又快又准确地猜出他们手中抓糖的颗数。每猜对一次, 孩子们都是既兴奋又惊奇。

“再玩最后一次了!”我郑重地宣布。

接着我又叫了一个孩子到前面来, 他随手抓了一把, 我迅速数了一下桌上, 还剩3颗糖。

“我猜——”

“我知道, 我知道, 他手上抓了7颗糖。”只见夏天小朋友高高举起小手, 憋红了小脸, 站直了身子大叫起来。

“是的, 7颗, 7颗。”又有几个小朋友附和着。

“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1、2、……7”。

“总共7颗, 对了, 对了。”孩子们欢呼着。

“你们怎么知道的呢?”我接着问。

“一共有10颗糖, 桌上还剩3颗, 10-3=7, 所以他抓了7颗。”

在这一过程中, 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猜一猜”引入新课, 在他们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 由学生自己一步步独立思考并获得知识。

二、让表演激活数学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 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学数学、玩数学,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 课一开始, 我请了一部分同学到教室前面扮演小乘客。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把手搭在背上, “嘟”汽车开动了, 孩子们兴奋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起来。“好孩子车站到了, 请从后门依次下车, 下车请走人行道。”车停了, 两个小朋友从后门下了车, 同时又有秩序的从前门上来了三个小朋友。“嘟”汽车又开动了, 随即我让他们说说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怎样想的?孩子们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画面, 并轻松地列出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

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 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学习与个人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 虽然用去一定时间, 但学生真正“动”了,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三、借操作感受数学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思维和想象是最为活跃的, 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 还是情感态度上, 均得到发展, 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课, 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发给每个小组很多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图形。课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有两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 拿着图形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 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 呵, 这两个小家伙竟然用这些图形摆了一艘挺气派的轮船。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轮船, 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得端端正正, 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 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 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 孩子们不喜欢听课, 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 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 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 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 请看, 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

“轮船”。

“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你们想拼吗?”

“想!”声音特别地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 每组拼一幅图, 比一比哪组设计得最好, 好吗?”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 各个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

几分钟后, 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展翅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 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 我非常激动, 孩子们也玩得特别开心。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 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 而且在这种氛围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 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形象直观的教学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能有效地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上一篇:大学德语课堂下一篇: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