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

2024-06-06

留学生(精选12篇)

留学生 篇1

一、重庆市留学生教育现状

1. 来渝留学生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规模较小。

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国际间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来中国留学的外籍人士呈快速上升趋势。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来渝留学人员也快速增长。据了解, 近几年, 来渝留学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重庆来华留学生规模自2007年的1152人增长至2011年的4033人 (见表一) 。尽管重庆市留学生逐年增加, 但相比其他直辖市及中东部大城市, 重庆市留学生规模还很小, 在全国来华留学生总量上的比例很低 (见表二) 。

资料来源:表一、表二留学生人数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1]和《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 全国比例根据数据计算所得

2. 来渝留学生国别、教育结构、层次不均衡。

经与重庆市相关高校外事部门调查发现, 目前渝来华留学生近80%来自于东南亚及非洲国家, 而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较少。学习形式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非学历生包含语言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短期生, 其中以语言生和短期生为主。学历生方面, 虽说从专科到博士都有, 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层次。在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中, 汉语教育、医学、经济管理及部分工科专业较受欢迎, 而其他专业吸收的留学生较少, 甚至有些学科还没有接纳过留学生。

3. 渝各高校留学生分布严重不均。

重庆接受留学生的高校有17所, 而留学生的分布严重不均衡, 并且呈加剧趋势。目前大部分留学生分布在主城区的各个高校, 特别是985、211或具有特色学科的高校, 经与相关高校了解, 2011年,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6所大学的留学生人数约占渝留学生总人数的86.19%[2], 而所在地段离主城较远的普通高校则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小, 留学生数量非常少。

二、扩大来渝留学生规模的建议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对于城市和高校来说, 都极为重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 它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为促进重庆地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重庆及辖区内高校实际情况, 提出了以下建议, 以供相关部门和高校参考。

1. 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

(1) 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作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的政策导向、协调监督功能。职能部门应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广泛调研其他省市, 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 明确重庆来华留学生工作发展方向;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政策规范, 为高校具体实施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如为保证外籍人士在渝学习质量和合法权益, 教委、外办、高校、公安局出入境等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 共同制定有关留学生招生、教育教学、学籍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依据和规章制度。此外, 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统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然后采用评估、认证等质量评价手段引导高校对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关注, 并定期就国际学生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 对来华留学生工作进行反思和阶段性调整。 (2) 进一步加大地方奖学金投入, 鼓励企事业单位配套投入。为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渝学习, 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 扩大重庆教育的国际影响, 200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该项奖学金的设立不但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渝留学, 而且在丰富生源国别、优化教育层次方面有重要影响, 在重庆市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该项奖学金的投入, 提高使用效率, 同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配套投入, 以吸引更多特别是攻读高学历教育的留学生, 比如部分重庆企业的海外分公司往往需要中文良好、技能素质高的当地人才, 则可以通过在渝设立相关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定制培养”人才, 对企业和高校都是双赢。 (3) 利用多渠道宣传重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留学生教育宣传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一方面, 各政府部门网站可以提供重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英文介绍, 为准备来渝和在渝来华留学生提供准确信息。另一方面, 利用友好城市、驻渝外事机构等平台, 帮助学校和境外机构建立联系, 并积极组织渝院校赴境外举办或参加招生展览, 拓展招生渠道。此外, 继续组织一些外籍人士能参与的全市性的活动, 在帮助渝外国人更好地融入地方社会、培养沟通交往能力、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 也进一步扩大重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 (4)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民办和职业学校吸纳留学生。国内外很多知名高校通过设置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吸引留学生, 如澳大利亚高校提供西点制作、汽车修理、美发等培训课程吸引国际学生[3]。目前渝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基本没有接纳留学生, 地方政府部门应鼓励并帮助这些学校设置适合国际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课程, 如中国厨艺、中国茶艺等;进一步挖掘和扩大能招生外国留学生学校的范围, 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5) 完善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提高城市竞争力。2010年由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旅游卫视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 近八千外国人评选出了中国城市形象排行。前十强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成都、杭州、宁波、西安、长沙、昆明、长春[4]。评价体系涉及了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治安状况、便捷程度、城市个性、诚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资价值、发展潜力和国际化程度等12类指标, 可见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及魅力对来华留学生有重大影响。重庆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的成功经验, 对城市治安、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加以改善, 努力使重庆成为一个安全、开放、宜居的国际型大都市。

2. 对于重庆辖区内高校的建议。

(1) 全体师生强化国际化理念, 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方案。只有国际化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且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全体师生员工才能真正愿意并能够提供国际化、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进而形成一个开放、友善、便利、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内部需进一步加强理解国际化理念, 明确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设计详细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方案。发展方案应包含具体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方案的实施要按部就班, 保证落实, 而且还要不断进行反馈, 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必要的阶段性调整。 (2) 整合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继续深入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首先, 学校相关部门要协调制定针对性强的招生宣传策略, 如制作精美的中英文招生手册;建设和完善学校及二级单位中英文网站;逐步设立高校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开拓留学毕业生校友宣传渠道等。其次, 整合资源, 扩大招生范围, 利用友好城市、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 积极与境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各类项目合作, 如联合培养、校际交流、合作研究等项目, 若条件允许, 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中学和高校建立招生基地。再次, 积极参与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重庆市教委组织的各类海内外教育展等活动;积极组织和策划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如国际文化节、汉语比赛等, 提升高校的美誉度和国内外知名度。 (3) 提升高校综合办学水平, 加大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配套投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需要软硬件支撑。一方面, 高校要以国际型大学的要求标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宿舍环境等;另一方面, 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能力培训, 完善来华留学教师业绩评价办法,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有所保障;同时, 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部门、招生部门, 并努力提高留管队伍素质, 如通过组织培训、实地调研等方式, 帮助留管人员开拓视野, 加强工作研究和交流, 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平, 使高校更有条件、有能力接收和吸纳大量留学生。 (4) 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必要调整,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 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对现有课程、教材、学制、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或改革。一方面, 高校可广泛吸收和采纳国内外成功经验, 对现有教育模式作必要调整或创新;另一方面, 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专长, 针对国际化需求, 开办特色课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学科及专业, 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满足各类不同学习需求, 如重庆大学开设了一批工科全英文授课课程;重庆医科大学开设了针对外籍人士的医学专业;重庆部分高校联合建立大学联盟, 资源共享, 丰富选修课程、支持跨校选课, 形成合力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往重庆就读。 (5)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是来华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认为留学生数量较少, 忽视了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 这样为留学生安全问题、院系沟通、教育质量等问题留下隐患, 反过来又制约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5]。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如学籍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住宿管理、安全管理、生活管理等, 促进学校在留学生招生、入学、教学、考试、毕业等全过程的规范化, 在兼顾教育质量保障的同时, 帮助外籍人士更好地在渝学习和生活, 并通过在渝留学生口碑, 提升学校知名度, 吸引更多境外人士来渝学习。 (6) 加强高校内部各单位的协调和合作。在推进留学生发展计划过程中, 留管部门及相关人员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并不只与招生管理部门有关, 还牵扯到高校内部其他部门, 当内部单位就留学生问题产生摩擦和纠纷时, 高校专人或部门应立即引起重视, 并介入协调商量, 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同时, 高校应定期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 加强校内单位及人员对留学生招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集思广益, 加强内部合作, 这样才能使渝留学生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2007-201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07-2011) [Z].

[3]吴敬.借鉴澳大利亚经验转变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01) .

[4]黄兴.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亟待重视的三个问题[J].文教资料, 2012, (13) .

留学生 篇2

最新消息

回国就业的学生,竞争力会更大,毕竟是出国镀金的海归,有很多东西是国内的同等学历的人是比不上的,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国内企业对国外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更加认可的,还是学校的名气,学校的名气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HR会更加重视你。

所以在留学初期挑选学校的时候,如果你准备回国就业,那么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学校的综合排名以及在国内的名气,然后再考虑其他的方面。

此外,一份在英国的企业的实习经历也是可以为你的求职加分的,所以如果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紧张可能的寻找国外公司的实习。

回国准备

一、关注地域容易错过机会

大多数留学生回国择业的过程中很看重工作地点,只想留在一线城市进展,错过了许多实力不凡,薪资福利很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二、留学专业对就业很重要

赴英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选择热门专业课程,如会计、金融,工商治理等。回国择业就造成了局部专业人才拥挤的现象,与机械,工程和制造业等专业相关的留学生甚少,大部分企业表示很难聘请到技术性留学生人才。希望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能依据本人的爱好理智选择。

三、肯吃苦才能有好将来

留学生们要有创新吃苦精神。毕业的英国留学生还算年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应具有创新吃苦的精神。现在中国进展的这么快,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差距越来越小,且晋升机会更多。中小城市更能体现本身的价值,猎取成功和满足感越大。

留学生择业时一定要清晰就业地的经济形势、社会进展趋势,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点。并且要对本身爱好和能力有清晰的`认知,为将来就业不难制造良好的基础。

留学福利

1.留学生购买免税车方针

依照方针规定,国家为鼓舞海外学子回国效力,然后在他们回国购买交通工具层面也推出了相关优惠方针,这便是日常所广泛提及的留学生免税车。留学生购车享免税优惠前提是国外结业回国一年内,有意向处理免税购车的“海归“,应该在归国后第一时间就申请处理,避免错过了最佳时间。

2.留学生回国落户方针

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一年以上,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处理留学人员引进,处理北京市户口:

(1)在国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2)出国前已处理免除公职手续的留学回国人员;

(3)出国留学一年以上(满360天);

(4)申请在北京落户的需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且学业完毕回国两年内,按要求把一切申请材料递交至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受理;

3.政府作业创业奖金赞助方针

假如你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北京作业创业,经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组织的确定评估的,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集合工程,那么政府会给予你个人一百万元人民币的奖赏; 假如你是创业,你的企业还会得到政府的资金赞助。“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担任这方面的评审,网站上有申报方法和流程。

4.做学术研究方面的方针

假如你想到大学、中科院或许一些研究机构做学术作业,你大致能够得到以下优惠:

(1)在职称上,许多人的职称都比在国外时高了一个或许几个档次。

(2)其他补贴:中科院有百人方案,科研经费大概是两百万,还有几十万的住房补贴等。一些大学不只供给几万至几十万元的安家费,也供给房子补贴等。许多大学自己建房,譬如说清华大学,能够供给住房。

(3)许多大学或许研究所对回国人员家属的作业也做出组织。

5.关于创业方面的优惠方针

假如你在北京创业,那么能够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注册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内有许多留学生创业园,假如你的企业注册资金达到五十万人民币而且你在海外拿到硕士及以上学位,那么你的企业能够享用无偿贷款、办公司租金费用、代理费用、立异基金、税收、贷款等各方面的优惠。

6.子女入学优惠方针

小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 篇3

1949年后,我国有三次留学潮:50年代留苏,清一色的公派;80年代起,公派自费兼有,主要目的地美日欧和澳洲;90年代后期起,中学生留学热在中国兴起。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一是清一色自费,二是“留”向全世界,三是年龄小。前两次年龄多在25到40岁之间,这次多是少男少女。最年轻的一位竟是“留学”新西兰幼儿园的五岁幼童。

清代曾向美国派过小留学生。1981年杨振宁在中国招聘的研究生中也有16岁的少年。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挎洋书包的孩子们有的劣迹天涯,使海外华人感到忧心忡忡。越来越多披露小留学生种种问题的报道出现在华文媒体上。

斗富比阔

新西兰的华人报刊披露,留古怪的发式,穿世界上最时髦最豪华的服装,吃山珍海味,开着宾士、宝马、劳斯莱斯或保时捷,这些小留学生在奥克兰刮起一阵“中国风”,当地媒体惊呼:“了不得啦,中国人!”一位朱姓学生,一人买了三部豪华车。只因他的同学买了辆宝马,他对房东说,“我瞧不起他,在数量上要压倒他。”

新加坡报纸惊叹:中国大陆小留学生嫌新加坡的菜不好吃,让家人做好菜真空包装快件专递至新加坡。一位新加坡记者在咖啡馆约见几位中国小留学生。这些叼着烟卷目无旁人吆三喝四的孩子们在其他客人鄙视的眼光中就坐后,一位张姓男学生在回答记者问题“对新加坡印象如何”时,满脸鄙视地说:“新加坡,穷!”记者惊呆了。一位女孩子说:“我在这里花一千多块新币做头发还没有东京做得好。早知道飞到日本去做了。”一个男学生一年喝酒的钱就是一二万新币。他们每人每年在新加坡的生活开销约十万新币。这是当地一个养家糊口的打工仔差不多五年的收入。

未婚怀孕

一个福建女孩来到新西兰一家语言学校就读。一年后母亲发现女儿已有身孕。这个女孩告诉记者,她班上十四名中国女中学生中九名与男友同居。她说:“人生地不熟,心里不好受,又学不好,只剩下恋爱还有点感觉。”一位福州女孩赴澳洲留学四年,没有拿到任何文凭,反而抱着自己的黑婴儿回家。新西兰政府的一份报告说,新西兰每周平均有25名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堕胎。

一位在新西兰给女儿陪读的中国母亲说,当地中国留学生一半以上与人同居。她说,她哥哥的儿子也在新西兰读书,19岁就当了爸爸。她怕女儿吃亏,所以花大价钱来陪她读书。

嫖娼卖淫

这位母亲还告诉记者,一些小留学生包养暗娼。一位男生用炫耀的口气对记者说,他一年在“棕南海”(奥克兰一家妓院)玩了两百多次。一名儿子在新加坡留学的母亲说,有的小留学生为了斗富,到香港红灯区“潇洒”一番,然后带着与妓女淫乱的照片回来比试谁的妓女最靓最嫩。也有记者报道,在东京新宿歌舞伎町被拘留的风尘女子和皮条客中,不少是中国小留学生。

还有一些女学生看靠读书无法实现绿卡梦,就想走捷径与洋人恋爱同居。误以为有了性关系就能结婚定居,所以争先“奉献”,因此上当受骗的不少。有的有姿色女生则刊登广告“寻找有经济实力的密友”变相卖身,甚至明目张胆地登广告“提供应召服务”。

福建一位高中一年级男生到欧洲留学,两年后就不要家中寄钱了。得意的父亲逢人就夸儿子能自立。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当地一位五十七岁的富婆所包养。

赌博犯罪

华人赌徒使新西兰的赌场绝处逢生。涉足赌场的华人中不乏小留学生。一个东北来的女学生,一次赌博就输掉五万新元。有的因年龄不合法定参赌年龄,就用假证件混入赌场。有些甚至终日盘桓赌场。一些人输了钱就编借口向家里要。有的因赌博干偷抢、绑架、卖淫、吸毒贩毒的勾当。

菲律宾的一位中国学生在行窃现场被抓获。品学兼优的他,堕落起源于迷恋上一位风尘女郎。为了这个女郎,他走上了犯罪的路。

小留学生的结帮凶杀绑票事件海外华文报刊时有报道。2001年5月多伦多五湖学院董事长被绑架。家属被勒索50万美元,结果被撕票。两名绑匪分别来自河南和黑龙江。奥克兰市的一位崔姓中国学生手持利刃刺杀三位同伴后逃匿,造成两死一伤的惨剧。在奥克兰今年亚洲学生绑架事件平均每周发生一起。澳洲悉尼的两名中国少女遭朋友绑架,绑票者向她们在中国的父母勒索十万澳元。所幸三日后她们被澳洲警方营救。

小留学生的挥霍无度,使他们自然成了被当地黑帮恐吓的物件。受害的学生怕校方处分怕被勒令退学而不敢报案。有的在威胁利诱下上了贼船。澳洲悉尼警方破获不少中国小留学生被黑帮招募进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案件。

“留学垃圾”

2003年1月3日的《顺畅网》载有《中国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一文。该文作者在德国和日本进行了五个月的调查,又访问了20多个国家的驻华签证官员和教育官员后说,只能用八个字描述他的采访结果:“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他把这些有劣迹的小留学生称为“留学垃圾”,“这并不是个别留学生的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这个大群体中”。这个“垃圾现象”十多年前存在于台湾的小留学生群体中,现在轮到了大陆学生。当前的“垃圾现象”因人数多影响要更甚。当前的小留学生潮还在“蓬勃发展”,估计到2005年可达十万人。

小留学生并非个个是“垃圾”,其中也不乏成功者。留学澳洲的河南学生张征在维多利亚州中学会考中得第一,受到澳洲总理的接见。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广东女孩Jojo 32门课中,27门“优秀(HD)”,5门“优良(D)”,因而获得校长荣誉奖章,对广大澳洲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也记不住这些优秀者。他们“刻骨铭心”的是,开豪华车招摇闹事的中国学生打搅了社区的安宁。对当地学校师生来说,他们对中国来的个别纨绔子弟成了学校的害群之马而倍感头痛。

中国大陆出版了不少《小留学生创世界》之类的书,对这次小留学生潮作了或正面或报喜不报忧的报道。但现在是向小留学生或准小留学生父母敲响警钟的时候了。海外华人对“留学垃圾”问题倍加关注。《星岛日报》加东版总编辑古伟凯说:“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品流也越来越复杂,带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麻烦。”

谁应负责

古编辑的话不无道理。“留学垃圾”现象是中国国内问题在国外的反映。曾几何时,只有那些得到中国政府或外国资助的学子才能实现留学梦。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可以负担得起把孩子送到外国念书的昂贵费用。只要有钱每个中国人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中国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一文的作者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适于留学。“从目前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总体效果看,负面效果远远大于正面效果。对一个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来说,其在国外的成功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个在国内读完本科的大学生。”

小留学生出国有各种情况:有的家长屈服孩子的压力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则强迫孩子留学;有些是为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干净把孩子送出国;有的把孩子留学当成曲线移民的第一步;有的看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把他们送出去;还有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欺骗把孩子送走的。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语言教学机构EF国际语言学校负责人菲利浦先生认为,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总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国内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呵护自己。那些从小过的是“众星捧月”式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出国之后,要么仍然是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要么不跟别人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身处异乡,心灵的孤独与生活的无助使一位来自大连李姓中学生,到温哥华后几个星期就自杀身亡。“心理关”过不去,整天又和中国来的同伴泡在一起,“语言关”更是难过。有华人说,要毁掉孩子的前途,那就把他送出国。这种说法可能太极端,但不幸的是确实有大量的留学垃圾故事支持这个说法。

西方富有家庭的孩子并不炫耀父母的财富。不少富有家庭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打工自挣学费零用钱。澳洲塔斯马尼亚州州长上中学的女儿每天早早起床送报挣钱,为的是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而中国的富家弟子不要说打工,只会把父母生意场上的暴发户恶劣行径带到国外。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因逃学过多被取消学籍,哭哭啼啼地离开悉尼机场的时候,记者问为何哭啼,他说:“我恨爸爸,他给了我太多的钱。”多少?大约二十万澳元。这是澳洲中产阶级全家五六年的开支。

小留学生的父母对国外的情况也不应期望过高,并非出国就是前程锦绣。不要听信那些报喜不报忧的消息,更不要听信留学中介的花言巧语。对子女、对国外的情况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期望值。

中国的父母应帮助孩子在国内就尽早自立,尽早让孩子脱离过分的呵护。一个每天早晨依赖父母的越洋电话叫醒才能起床上学的孩子,一个每年要回国五六次,而且非头等舱商务舱不坐的孩子,一个每月要给家里打几百美元越洋电话的孩子,怎能在国外自立?一个不能自制自律,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孩子,出国留学对他来说是一个陷阱。

留学生 篇4

一学生中文名用字抽样调查

( 一) 调查背景

截至2014年末,浙江师范大学先后与英国、美国等40余个国家的8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分别在1987年和1997年取得招收短、长期来华留学生资格,并在海外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在校留学生500余名,以乌克兰、韩国、喀麦隆、埃及、也门等国家的留学生为主,覆盖地区和国家达80余个。

( 二) 调查途径

1. 信息采集

为确保样本数量以增加分析信度,本次调查通过学校教务系统共搜集到浙师大2009 ~ 2014年在校留学生( 包括语言进修生、本科生及研究生) 740个中文名,共计89个国家,其中非洲地区涉及34个国家共242个姓名,亚洲地区涉及22个国家共228个姓名,欧美地区涉及33个国家209个姓名,其余61个姓名未能确认其国别。

2. 问卷发放

因中文名采集样本量较大,且逐一联系到留学生本人了解人名详情有一定难度,为便于科学量化分析,我们同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留学生中文名来源、母语名含义、中文名与母语名之间音义关系、对个人中文名的态度、对理想中文名的选择倾向及中文名对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学生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男女比例54∶ 46。

二留学生中文名用字情况分析

( 一) 调查结果分析

留学生中文名与母语名联系紧密,我们首先分析留学生中文名来源及中文名与母语名音义关系,其次分析中文名的语音、结构、文化特征,最后概述部分姓名的国别化特点。

1. 中文名来源

来华留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适应程度不同,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合适的中文名对其生活和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数据显示,留学生中文名来源渠道不一,100名被调查的留学生中, 54% 的中文名由其任课老师或留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命名。在目的语环境,中文名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母语名的作用,中国老师是留学生进入汉语环境首先遇到的对其影响力最大的群体, 其与学生的接触频度高于其他群体。留学生中文名来源的第二渠道是自己取名或直接翻译命名,14% 的留学生( 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及越南) 在其国内就已具备一定的汉语学习基础,能自主选取喜欢、合适的中文名,或通过直译而得名。在课堂学习之外,大部分留学生都有其“语伴”,中国学生为留学生取名也占了11% ,但部分中国学生为留学生所取中文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取名随意性较大、名字过于简单或繁复,不符合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等。另外,21% 的留学生中文名来自宿舍管理员等其他渠道。

2. 音义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纯音译名较多,占34% ,这是目前留学生取名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纯音译名方便留学生中文名发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陌生感,问题是纯音译名往往过简或过繁,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中文译名和中文姓名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 中文译名是对外国人的姓名进行直接音译,而中文姓名则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名字。

35% 的中文名与母语名音义无直接联系,是完全中国化的名字。如乌兹别克斯坦的Aziz Rozlaleiev,其中文名为“周亚”,有姓有名,符合中文名规范,其名表示他来自亚洲地区,发音简单,字形简易,有文化内涵。再如坦桑尼亚的“张飞”、叙利亚的“诸葛亮”、乌克兰的“李致远”,均选取中国古代名人名为己名。还有瑞典的“胡歌”、英国的“方彧”、刚果布的“阮美丽”、埃及的“龙泰华”,这些中文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让人印象深刻。

音异义似的中文名主要采用意译法命名,占15% ,这部分中文名与母语名意义相关,很好地体现了母语名的寓意。如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Elaman,其母语名意为“太阳”,其中文名为 “旭辉”,两个名字相得益彰。另一较成功的意译名是来自埃及的Elasid Basma,Elasid与Basma均有笑和高兴之义,其中文名为“黄笑灵”,与母语名联系紧密,“灵”与“笑”二字结合, 更显女性聪慧可爱。

音似义似的中文名只占16% ,这类姓名要求命名者仔细斟酌学生母语名发音及含义,然后择取贴切的汉字,难度最高。成功用例如索马里的Hamda adadi Haji,Hamda是漂亮的意思, 中文名“郑和佳”,有名有姓,且“佳”字形容女性漂亮优秀。

我们也希望对搜集到的740个中文名进行音义关系分析,但因无法准确判断姓名含义,所以基本只考察了母语名与中文名之间的语音关系。所得结果见图1,基本与表1相符,纯音译名占绝大多数。与音无关的如“王勤友、高兴、黄紫薇、成龙、陈曦”等,占19% 。部分音译名指音译一部分, 再另加姓或加名,加姓如印度尼西亚的“刘美吉” ( Meggy Cinthyac) 、德国的“席凯沛”( Caspar) ,加名如哥伦比亚的“拉俊杰”( Rafael) 、印度尼西亚的“马耀伟”( Manopo William) 、德国的“白玥”( Bachmann) ,其中还有部分音译兼表义名,如塔吉克斯坦的“茉莉” ( Karimova Munisa) 、也门的“大王”( Wadhah) 、喀麦隆的“周丽彤”( Zouliatou) 。另有一些中文名部分与其母语名含义相关,但因语种繁杂,无法详尽考证。

调查显示,母语名与中文名在语音方面联系最为紧密,是最简单便捷的中文名命名方式,但因文化内涵缺失,尚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理想中文名的需求。完全中国化的名字比例虽不大,但成功用例较多,成为目前汉语教师为留学生取名的首选。留学生中文名不同于中国学生的中文名,并非每个学生都渴求完全中国化的名字而与母语名脱离关系,对留学生而言,最理想的中文名是音义皆能与其母语名相关联,这不仅能帮助学生适应中文环境,还能维系其母语情结。

3. 姓名语音

姓名是让人称说的,语音的和谐悦耳、清晰响亮、便于称说至为重要。一个音节分明、平仄协调的中文名不仅易于称呼,而且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由于纯音译姓名数量较大,且多数无法有效体现取名动机,所以我们选择了调查对象中69个部分音译名( 一半音译,一半加字加义) 和140个完全中国化姓名( 与母语名发音无关) 的名字进行分析,考察其语音情况。

( 1) 中文名用韵情况考察

我们将中文名去掉姓,只考察中文名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情况。

部分音译的中文名有“何万达、王若琼、许子坚、徐丝兰、吴丽珊、洪蕙梅、玫瑰、林安、赛佳、何美婷、米通达”等。

与母语名发音无关的中文名有“朱毓玲、李小龙、林心如、岳好、云飞、小宝、王勤有、风和平、泰岳峰、李想、金小鱼”等。

普通话有39个韵母,一般来说,主要元音舌位低的音节响度大,舌位高的音节响度小,据此我们把6个舌面元音按照发音响度作以下排序: a > o、e > i、u、ü,然后把普通话38个韵母( ê 除外) 按主要元音的发音状况加以分类:

1. 以a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发音最为响亮: a、ai、ao、an、ang、ia、iao、ian、iang、ua、uai、uan、 uang、üan。这类韵母14个,可命名为A类。

2. 以o、e、ê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发音响度次之: o、e、er、ei、en、eng、ie、üe、uei、ou、ong、iou、 iong、uo、uen、ueng。这类韵母16个,可命名为B类。

3. 以i、u、ü、- i( 前) ( 后)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发音响度最低: i、in、ing、u、ü、ün、- i ( 前) ( 后) 。这类韵母8个,可命名为C类。

分析表2可知,38个韵母缺失ou、ueng,共出现36个。A类14个韵母出现82次,B类13个韵母出现56次,C类9个韵母出现71次,A、B、C所占比例分别为39. 23% 、26. 79% 、 33. 97% ,A类占优势,即开口度大的韵母较开口度小的韵母要多。但C类小开口度韵母虽数量少,却占相当比例,尤其出现频率最高的韵母ing,为小开口度韵母。究其原因可以发现: 女性取名尚阴柔,男性取名崇阳光。随着时代发展,男性名字也转向婉转浪漫,如“明、俊、杰”等,女性名字多取“婷、玲、灵、静、玉”等,加上有部分中文名是昵称,如“金子、王子”等,从而增加了中文名开口度小韵母的比例。上述中文名用韵情况显示,总体用韵基本均衡,开口度大韵母虽占优势,但开口度小韵母也占相当比例。今后我们在给留学生取名时要注意韵母开口度,尽量使语音响亮悦耳。

( 2) 中文名声调情况

声调对姓名的响亮度和抑扬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我们对上述208个姓名( 剔除一字格名 “金”) 进行了声调分析。

从表3可知,二字格姓名只有两种用调情况: 同调型和异调型。同调型如“王明、罗兰、晓宇、王博”等,所占比例较小。异调型如“岳好、心如、安然、丁力”等,虽然二字格姓名中二字同调的比例较三字格中相邻两字同调比例要高,但是异调组合的比例仍占绝对优势。三/四字格的抑扬调姓名也不少,一三同调和三/四字异调共占25. 48% ,而三字同调只出现1例。其中四字格“司马祝年”用四调,抑扬分明。可见人们在给留学生取中文名时能尽量规避同调现象,以达到较理想的听觉效果。

姓名的末尾字调对姓名响度有较大影响,分析以上209个留学生中文名发现,最后一个字为平调的有131个,最后一个字为仄调的有78个,两者相较,平调占优势,张家禄( 1981: 239) 对汉语声调有详细的研究和讨论,他总结出高声调响亮度高,低声调响亮度低; 郭锦桴( 1993: 100) 通过语音实验,发现高声调不仅有较高的响亮度,而且抗噪音干扰的性能也比低声调强。 所以取名时以高声调结尾往往具有提升名字响亮度的效果。

( 3) 中文名叠音情况

姓名中的叠音名往往能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并含亲切、爱怜的色彩。我们对740个姓名中的叠音名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为: 740个留学生中文名中共出现19个叠音名,如“苏苏、娜娜、丹丹、莎莎、婷婷,菲菲”等,占2. 57% 。其中有两个姓名同音不同字,分别为“露璐、 丽莉”。19个叠音名中男性叠音名只有两个,分别为“木木、卡卡”。女性叠音名占比近90% , 可见叠音名更适合女性群体。在中国老师或朋友为留学生命名时,往往会带有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女性阴柔,男性阳刚,叠音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叠音名的通病是有名无姓,作为昵称较适合,而作为正式的中文名则欠完整。

4. 姓名含义

留学生中文名的内涵应该是取名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缺乏内涵的名字仅是语音符号的代称而已。一个有内涵的中文名能使学生从自身姓名中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纯音译的中文名往往在这方面严重缺失。我们对209个与音无关和部分音译的中文名进行了分类,详见表4。

从表4可见,这209个中文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 1) 自然景物: 这一类名字主要是跟自然界的景物和季节天气有关。江河湖海、山川蓝天、春夏秋冬、风云雨雪、花草鱼燕,每个别具特色的中文名背后都反映了取名者的审美心理。

( 2) 祝福期望: 这类名字是寄托了取名者的殷切祝福,或反映典型的儒家文化和宗族思想,或蕴含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期许,同时,这些名字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 3) 古今名人: 这类名字采用古今名人的姓名作为留学生的中文名,学生往往对这些名人有所了解甚至崇拜敬仰,通过以名人名为己名这种形式来效仿名人,完善自我。

除这三大类之外,其余均属于半音译名字,由中文姓+ 音译名构成,无以体现文化内涵。 此外,有些中文名过于偏僻、怪异、不得体,如“跟腱、弟波、禁歌”等。

5. 国别化特点

留学生来自五洲四海,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风俗、思维习惯、语言特征等差异较大,为留学生取名时必然要兼顾留学生本国的文化特征,我们所搜集到的89个国家的留学生中文名就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

亚洲地区,姓名特点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日本、韩国和越南,日、韩、越同属汉字文化圈,长期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故这三国留学生将母语名对译成中文名,基本实现了音义对应。属阿拉伯国家的也门留学生中文名有70个,占亚洲姓名的31% ,其中有67% 的姓名完全属于音译名。 也门信奉伊斯兰教,留学生姓名中较多出现伊斯兰教领袖“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的名字,反映了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非洲地区,同属阿拉伯国家的埃及表现出与也门完全不同的中文名用字现象。埃及学生中文名共33个,占非洲学生中文名的13% ,其中高达91% 的姓名属于完全中国化名字,15个有名有姓,其余虽无姓,但名字或反映自然美景如“茉莉”,或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如“海博”。 但这些留学生大部分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来华前就有中国文化知识积累,选择中国元素较多的名字理所当然。罗伯特帕克、欧内斯特·伯吉斯( 1921) 和米尔顿戈登( 1964) 指出,由于主要的联系在主流团体中建立起来,同化就会迅速发生。他们认为保留种族痕迹是成功融入新社会的一种障碍。该理论旨在表明,移民子女选用新社会的姓名会提高孩子的接受力,降低文化陌生感和受歧视度,进而加快融入新环境。

喀麦隆留学生在非洲留学生中人数最多,61个姓名中有34个属于中国化名字,其中不乏成功之例,如“郭一夫”( Koumo Guelifack Yves Beaudelaire) ,名字易写易记,且“一夫”比喻学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由于喀麦隆历史上受英法等欧洲国家入侵,学生中欧化姓名占多数,如“保罗、玛丽、查尔斯、露丝”等。

欧美地区,来自乌克兰孔子学院的留学生90人,占欧美留学生比例43%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7% 的姓名属于中国化名字,其余均采用音译名,其中重字或重名的现象较多,重字如 “坦莎、丽莎、达莎、萨莎,娜佳、卡佳、娜佳、娜思佳”等,重名如“安娜、娜塔莉、莎莎、卡佳”等。 这些姓名的辨识度较高,但是重名、重字或过于复杂的姓名( 阿娜沙西娅) 会给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不便。

三留学生中文名态度分析

( 一) 调查方法及内容设计

我们针对留学生中文名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对姓名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个人中文名的喜好态度、对理想中文名的预估情况以及中文名对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等项目。为更好地进行留学生中文名倾向性研究,问卷最后一部分给出20个男、女性中文名供留学生选择。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有70% 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姓名文化比较陌生,一方面受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文化认知程度局限,另一方面也与当下教材编写现状有关。现有的留学生文化类教材和读本,如《文化全景中级汉语教材》《新视野中国文化三十讲》《中国文化常识》《文化中国》等,介绍了包括地域、 历史、旅游、饮食、艺术、语言、习俗、交际等中国文化内容,但对姓名文化的介绍均未涉及。唯一有所介绍的是《体验汉语文化篇》第三课“你叫什么名字”,涉及姓、名字、小名以及姓名中龙文化的含义。目前仅有30% 的留学生知道中文名的姓名构成、常见姓氏、名字中的性别差异和中国传统名字中富含的各类文化意义等。

留学生对中文名的认可程度比较高,75% 的学生认为拥有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用中文名可以较大程度拉近留学生群体间的距离。从调查看,70% 的学生认可拥有一个中文名并长期使用,只有10% 的学生( 大多来自韩国和越南) 认为仍使用母语名比较方便。

除了互相称说,中文名还用于办理签证、住宿等针对留学生的统一管理。此外,好听又特别的姓名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初始印象,被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以及能说出别人的名字是打开交流之门的法宝,所以中文名更方便留学生顺利交到朋友。 另外,中文名还用于汉语水平考试等各种学习场合,汉字书写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文名的发音中感受汉语语音的美妙,也可以从汉字结构和书写自己的中文名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各项结果数据见图1) 。

留学生普遍对自己的中文名比较满意,调查中有近80% 的留学生表示一直很喜欢自己的中文名。从喜欢的原因看,发音和书写因素是中文名倾向性的指标,留学生认为理想的中文名也应该是发音简单动听的名字,而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含义有趣特别的名字是留学生钟情自己中文名的主要因素。

姓名倾向性选择结果表明( 见表5) ,含义美好、发音简单、书写方便成为女性名字中占比最大的隐含倾向。在男性名字中,“李小龙”受关注度最高,“张杰”“王宝强”这些影视、娱乐明星的名字也受到留学生的青睐,上文提到部分中文名直接选取古今名人名为己名的现象在此项调查中得到印证。目前使用较普遍的,如“玛丽、安娜、马克、约瑟夫”等为纯音译名,符合留学生倾向中文名发音简单、与母语名相关这一特点。而“东方不败、西门吹雪”这两个武侠复姓双名的中文名并没有受到学生喜爱,一方面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四字格名也不太符合中文名传统命名习惯。

四留学生名取字优化

( 一) 高频用字分析

我们将740个留学生中文名中重复计数超过5次的32个字定为高频用字,这些中文名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如出现频率最高的“阿、丽、娜”,“娜”和“丽”全部用于女性名,“娜” 100% 为音译名,“丽”90% 为音译名( 除“郑和丽、丽琦、美丽、杜灵丽”) ,且这两个字分布地区多为欧洲和非洲,尤其是乌克兰和喀麦隆( 浙江师范大学在这两国建有孔子学院,故乌克兰和喀麦隆学生占多数) 。“阿”同时出现在男女姓名中,男女比例为32∶ 9,显然男性名中更常见, 但“阿”字同样多为音译名用字。

前20个高频用字中,“德、拉、克、尔、安、斯、玛、里、莎、萨”属于常见音译字,与“阿、丽、 娜”一起共占537个高频用字的59% ,可见,音译字是留学生中文名用字中最为普遍的汉字。

32个高频用字中,除“丽、娜”外,“莎、莉、佳、美、妮、雪”也均用于女姓,而“莎、妮”是常用音译字,“莉、佳、美、雪”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希望女子美丽智慧、冰雪聪明。常用于男性名的高频汉字是“德、拉、克、尔、萨、汉、杰、迪、华、龙、明、曼、力”。其中“汉、杰、华、龙、明、力”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希望男子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另外还有以华夏图腾龙入名,希望学生学有所成、吉祥如意。

这32个高频用字中有多个昵称字,如“阿、小、子”,占17% ,一方面这类昵称字便于学生识记,表达对学生的亲切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留学生中文名的确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二) 优化原则及方法

留学生中文名中虽然不乏用字取义甚佳的姓名,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音译化问题过于突出,用字繁简择取不当,文化内涵缺乏,等等,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留学生中文名的优化原则及方法。

1. 加强母语名与中文名联系,重视文化求同存异

母语名是陪伴留学生成长的特殊称呼,为尽快使学生适应汉语环境,需要我们在为留学生取中文名时兼顾母语名,实现中文名与母语名音义之间的最优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汉文化的魅力。在重视音义的同时,要了解留学生母语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避免触犯学生文化禁忌。“除了有中国姓名文化的知识贮备外,还需要了解外国学生的姓名文化。就喀麦隆而言,像墨、红、俭、龙、朱、费丝、果果等字眼均要慎用。”( 景盛轩,2012: 61) 可见,既要发挥中文名的最优价值,又要寻求共通的中外文化理念,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追求声韵配合,注重语音和美

传统的命名法给予姓名含义以最多的关注,而语音却降为其次。实际上,一个成功的中文名必须要实现形音义的三重优化,故语音上要自觉追求声韵配合,斟酌韵母开口度、声调平仄、 语音修辞等因素,力求发音顺畅、响亮悦耳。如喀麦隆学生“珂星”谐音“克星”,带贬义文化色彩,应自觉规避。几内亚学生“玛玛地”直接采用音译名,听起来像在骂人,这样的名字会给学生造成许多困扰,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3. 讲究姓名炼字,提高汉字构形美

留学生汉字学习首先从练写个人的中文名开始,汉字如图画,在给留学生取名时要利用汉字书画同源的特点,帮助学生感受汉字构形之美。如“发媞玛”“跟腱”“桑娣”等名字直接音译并选择了不恰当的汉字,“媞”“腱”“娣”均属于较为偏僻的汉字,跟学生释义有难度。此外像“杨炳勳”的“勳”属于繁体字,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许多学生的姓名虽然表面上看似有姓有名,但其姓并不在《百家姓》之列,需要换字优化,如“藤朱丽”可改为“滕朱丽”,“玳发宁”可改为“丁发宁”,建议取名者在兼顾母语名姓氏发音时参照《百家姓》姓氏使用排序,尽可能择取常见姓氏,或用加姓的方式实现连姓的构词效果,如“马俊、高兴、夏雨”等。姓名整体的美感需要从炼字着手,不仅从单字上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也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配合。

4. 遵守姓名规范,提倡多元命名

取名者要遵守中国传统姓名文化的规范,讲求入乡随俗,做到有姓有名,这也是向国际友人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至于昵称如“老、阿、子”等表达特殊情感的汉字可以用于日常称呼。此外,重复的名字( 音同字同,音同字异) 不仅降低了姓名的多元化程度,甚至还给学生造成诸多不便,740个学生名字中共有23个类似“阿里、玛丽、安娜、杰克”的重复名, 共计54个学生可能面临同名困扰。所以取名要尽可能为学生量体裁衣,依据情景式命名法或引经据典式命名法,取音形各异、彰显文化魅力的姓名,让异彩纷呈的中文名成为汉语教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五余论

姓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文名又是留学生抵达中国后必须接触和较长时间使用的重要文化符号,为留学生取中文名自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管理必须面临的课题。如何把取名工作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加强姓名文化传播。传统的语音、汉字等课程并没有将姓名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对外汉语课堂可以选取有特色的学生中文名进行教学尝试,从语音、汉字、构词、修辞等方面进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姓名文化的了解。姓名文化传播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介绍中文名的构成、性别差异、文化含义等,利用中文名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例如姓名文化中的字辈文化、用典文化、民风民俗、儒家思想、宗族思想等等,尤其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中文名的文化内涵。同时,留学生母语国姓名文化也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分享母语名的文化背景,在文化碰撞中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2. 教学及管理部门应重视留学生取名工作。留学生中文名取名并不是例行公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其对留学生产生的影响渗透于生活和学习各方面。名字缺乏内涵或不尽如人意已成为目前留学生中文名最为突出的问题,面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取中文名除了要音形义兼顾,还需要注意学生的母语名,与母语名音似义似的中文名才是留学生心目中最为理想的。部分国家的学生并不追求地道的中文名而更愿意使用直接音译的母语名,这其中有宗教信仰、文化认同、安全诉求等因素,不容忽视。此外,较多的重名现象会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取名者应尽量规避这类情况。

完善留学生中文名取名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命名者具有良好的中国姓名文化知识储备, 同时要用跨文化交际的眼光,结合留学生母语国的姓名文化,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留学生取名是一项颇具挑战又趣味十足的任务,担任此项任务的群体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摘要:本文对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中文名的语音、用字、文化含义、母语名与中文名联系、国别化特点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研究发现:留学生中文名音译化问题突出,大部分中文名缺乏文化内涵,中文名规范有待提高。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留学生心目中的理想中文名,为姓名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留学生 篇5

【留学生回国求职】留学生海外工作经验足 回国薪资不用

愁!

几天前,在单位食堂,一个陌生女孩拍了拍我:“听说您是英国卡迪夫大学毕业的?我是您的学妹,刚入职。”

又是一年毕业季尘嚣落定。包括我这位学妹在内的许多海归过关斩将,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中的一员。其中艰辛,滋味万千。

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在业界素有口碑的中央媒体,每年应聘者不计其数,且多是“名校精英”,单凭海归的帽子就想突出重围,实无可能。

我问学妹:“你以前在英国工作过吗?”“嗯,我在英国媒体实习过。”果不其然。我不禁想起6年前,自己从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前后经历的“求职故事”。在英国找工作,几乎被拒信淹没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没能通过我们的筛选……” “虽然您很优秀,但由于竞争激烈,我们只能放弃您……” 有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堆满了来自英国各传媒机构的拒信。

那是2009年春,随着毕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多数英国学生在海投简历,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上。

想在英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的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我把简历润色了无数遍,在网上给各类媒体发送自荐信,还咬咬牙花上百英镑去商场置办了一身正装,“时刻准备着”。

和英国本土的学生争夺“媒体人”的岗位,我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谓“屡败屡战”,点开邮箱看完一封拒信,再字斟句酌地发出一封求职信。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服务电台的视频定制商C-Cubed Media给我发来了面试回复。

该公司要向BBC英伦网等华文媒体平台供应视频产品,需要招募“能摄像、采访、剪辑”的新闻人,而且要求能在中文和英语之间流利切换。

听起来,这是一个我奋力往上跳跳就有可能摘到的苹果!机不可失,我很快踏上了去伦敦的火车。

几经辗转,我来到伦敦东区一栋普通的办公楼,深吸一口气,敲门。迎接我的面试官,是全球服务台的一位资深女主播。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你会用视频剪辑软件吗?”她问。

我暗忖:“虽然会用,但不熟练……”一抬眼,撞上面试官质疑探询的目光,赶忙压住慌张,连说了几个 “Yes”。

“你看过我们的哪些节目?”“你之前有哪些作品?”“如果我让你就猪流感做一个专题报道,你要从哪些角度入手?”……

连珠炮般的问题,让原本自认为英语流利的我变得结巴起来。

某种程度上,英国的面试与国内并无不同——面试官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的回答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在最后都能自圆其说。看到对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我心想:这次有戏!

果然,两周后我接到录用通知,开始了在伦敦的媒体生涯。大喊一声,采到伦敦市长

我的任务,是为BBC英伦网(原名BBC中文网)制作视频节目,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翻译中文字幕,都要全程参与。

我采访过活跃在伦敦西区的资深戏剧导演,采访过首次为伦敦时装周走秀、做着“超模梦”的普通女孩,采访过伦敦收入偏低却乐观热情的少数族裔,也采访过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你问我怎么连市长都能采访到?哈,其实很简单。

在英国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英国人非常讲究“预约”。生活中看病、买车票,工作中谈事、采访,都需要预约;你约得越早,越容易达成目标。

于是,我会同时准备多个选题,第一时间开始预约。

同时,英国也是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要预约及时,并简明清晰地阐述自己的采访方向,一般都能顺利展开采访。当然,有时还要配合一点机智和运气。

比如采访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009年伦敦时装周举办前,得知他要来助阵,我和同事提前几周向时装周组委会递交了采访申请。

不出意料,我们很快拿到了采访通行证。

伦敦时装周开幕当天,约翰逊一出现,就被一大堆预约了群访的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身材瘦小的我瞬间被人高马大的英国同行挤在了外面。

情急之中,我只好大喊:“我的节目全世界华人都能看到、能看懂!”

约翰逊听见了,甩了甩他那标志性的金色乱发,笑嘻嘻地指着我说:“你先来采访吧,让中国朋友多了解了解英国的时尚产业。”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我和约翰逊聊了半天,他可以说是有问必答。采访的结尾,市长先生一脸狡黠地表示:“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中国消费者会爱上英国时尚设计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每次欣赏刚刚完工的节目,我都忍不住乐起来。

当然,这背后的辛苦一言难尽。和同事一起扛着摄像器材,我几乎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经常顾不得吃饭和休息。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制作完片子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凌晨3点。

我搭一位华人同事的车回家,她的车上循环播放着一首歌——《乌兰巴托的爸爸》,讲述女儿对在异国工作的爸爸的思念。

说不清为什么,我和同事都默默流泪了。在异国他乡,我们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用工作成绩回报家人的牵挂。

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工作给予我的锻炼,绝不亚于,甚至大于研究生一年积累的课堂知识。

我不再是畏手畏脚、怯于交流的留学生,而是敢和英国各阶层、各种身份背景的人展开对话的记者。我的英语能力也突飞猛进。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在回国后,比多数缺乏工作经验的海归,多了一分底气和竞争力。

海归求职,没经验就没优势

2009年底,由于家人的一再催促,我辞去了BBC的工作,回国发展。我幸运地获得了在一家中央媒体——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实习的机会。

实习之初,我就听闻这家媒体“极其难进”,最好早作打算,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我暗想,不管多么难,拼尽全力试试再说。

巧的是,实习几个月后,这家媒体要建设一个青年国际交流的传播品牌,急需用人。由于我有海外留学、工作的背景,被调到这个部门实习。

我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各国驻华使馆、国际友好组织联系,策划交流活动,组织宣传报道。

我觉得自己在伦敦工作期间锻炼出的能力派上了用场,在与各色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相对从容地实现工作目标。

然而,当时实习者众多,其中不乏从美国、法国等地的名牌高校学成的海归,而最终能留下者只有个位数,竞争十分激烈。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我的名字出现在最后一次待筛选的入职候选人名单中。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一些老师善意地提醒我:“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被刷下来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这次竞争太激烈了……”我以为八成没戏了,心有戚戚地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一一收集留念。

在最终入职者名单将要公布的那天早上,平日里素面朝天的我,破例对着镜子很认真地画了妆,心想“即使被淘汰了也要漂漂亮亮地说再见”。

到了单位,带我实习的老师一眼看见我,迫不及待地说:“你留下了!”

我后来得知,在决定我去留的关键时刻,是某位领导一锤定音:“她不仅留过学,还在国外工作过,有不少作品,英语不错,能采写,也能制作视频,还是留下吧。”

可以想见,如果我没有海外工作经历这一“加分项”,十有八九会在竞争中黯然落败。海外工作经验足,回国薪资不必愁

此后每年,我对单位新入职的海归都会投以惺惺相惜的关注。

不出所料,他们也大多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平心而论,由于中国人在国外谋求工作的难度大于国内,海归的实习经验往往逊于国内大学毕业生。

在用人单位看来,缺乏实践能力的海归并非理想选择,“来则能战”的海归才是用人单位乐于见到的。

某种程度上,海外工作经历既强化了外语能力,又增强了国际沟通能力。工作经验还意味着工作能力的提升,包括专业技能、执行力、规划力等。

海外工作经历很可能直接带来薪资待遇的提升。我认识一个曾在英国制药厂工作的中国男生,由于在英国期间参与了多个产品的研发,刚回国就被一家药企相中,年薪30多万元。

《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对想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来说,海外工作经验具有极高的价值。

该报告指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平均年收入为16.5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平均年收入为26.71万元。可见,海归需要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留学生=“流血生”? 篇6

中国留学生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从很多方面来说,他们也是一个弱势群体。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成为中国留学生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留学生海外避险需关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低龄留学人群监管三类问题。

流血事件

巴黎恐袭事件

2015年11月13日晚上,法国巴黎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分别为6起枪击事件、3场爆炸和1起人质劫持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据人民网报道,其中一起发生在巴黎11区50 Boulevard Voltaire名为巴塔克兰的剧场。一名中国留法女生腹部中枪,后经救治已无大碍。对于众多目击者来说,那也许是他们有生以来经历过最大的噩梦。

美国加州枪击案件

2015年10月1日,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乌姆普夸社区学院发生枪击案。据美媒报道,枪击事件已造成13人死亡,20人受伤,未涉及中国公民。开枪者为一名20岁男子,在与警察交火中被击毙。

2015年12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一所名为“内陆地区中心”的残障康复中心发生恶性“群体枪击案”(“群体枪击案”是指每起枪击案中包括嫌犯在内至少造成4人伤亡),共造成14人丧生,21人受伤。这是自2012年康涅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以来美国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群体枪击案”。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将加州枪击案定性为恐怖主义行为。

布里斯班中国留学生飙车殒命

2015年1月25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昆州布里斯班城郊Eight Mile Plains与人飙车时发生碰撞事故,这名21岁的留学生在事故中死亡。据报道,碰撞发生时,他的驾驶速度已经超过100km/h。

苏格兰中国留学生醉驾超跑被没收

2015年5月,苏格兰一名22岁中国留学生李某因为在斯特灵火车站外驾驶时,走错行车线。警员截停后要他做酒精测试,“当时他已经脚步浮浮”,随后发现他体内酒精超标两倍,须在9月17日出庭应讯;在8月22日凌晨3时半,李某再次被怀疑醉酒驾驶,但他这次拒绝做酒精测试。11月11日,经法院认定李某涉嫌醉驾被捕,判其停牌三年,罚款1950英镑,并没收其玛莎拉蒂超级跑车。闻判后李某仍无悔意,指不满判决。

悉尼中国女留学生不慎落海溺亡

2015年8月9日,1名中国留学生在悉尼东南部溺亡,警方称她是在摆姿势拍照的时候被冲下岩石,坠落大海。事发时与朋友在La Perouse游玩,一个大浪将她卷入海中。其他人立即跳入水中想救她,但找不到她。大约30分钟后,潜水员发现她的尸体已经沉入海中。

温哥华中国留学生遭绑架撕票

2015年9月29日早晨北温发生一起命案,四名涉案男子已经被捕,其中一名嫌犯为华人。该案已于10月2日在北温省级法院开庭。据报道,被绑架受害者孙某是来自中国的一名富二代。他在与另一名驾驶20多万元McLaren超级跑车的华裔友人参加大型派对时,当场得罪了一批本地土生华裔的“道上兄弟”。 华裔友人在派对中遭人毒打,所驾驶的McLaren超级跑车也遭破坏,车门都被人拆下。事隔数日,孙某独自前往北温参加饭局,随后遭几个人绑架。孙某当时银行账户内有数十万元,绑匪要求孙某将所有钱取出便可放行。但孙某没有付款并在两日后试图逃跑未成功,惨被杀害。

不安全因素透视

不可预见的外界因素

社会的不安全成为影响留学生海外安全问题的外部因素,这种因素也是留学生难以掌控,往往表现为种族歧视、当地的治安混乱、恶意恐怖袭击等。对这一外部因素,留学生虽然往往难以掌控,但却可以降低风险。以美国为例,它是一个倡导自由的国家,特别是允许合法拥有和携带枪支。所以出国之前留学生要通过学校、校友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美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包括美国当地关于枪支管制的法律、移民政策、种族歧视问题、社会治安、风土人情等,这样可以适当减轻和降低风险。

虽然留学生遭遇枪击等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不需太过惊慌,但每当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时,都会牵动无数家长以及国人的心。所以,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还是要予以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炫富攀比?

中国留学生屡遭绑架和勒索。究其原因是部分中国留学生出手阔绰、挥金如土,每天竟能花着大把大把的钱去泡酒吧、泡夜总会、买跑车、买别墅,喜欢相互攀比,因此他们极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对象。

漠视法规?

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受害人缺乏安全意识和漠视法规所造成的。闯红灯、不按交通标志行路,都是漠视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外国的法规责任划分很明确,如德国交通法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一切责任都由违规方承担。行人在红灯的情况下过马路被车撞伤甚至身亡,该行人不仅要独自承受巨大的人身痛苦,还要弥补对方车辆因撞击造成的损失。所以,留学生一定要具有安全意识,了解和熟悉留学目的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交通法规。

心理问题?

留学生在远离国内的亲人、朋友及一切社会关系的新环境中,要独自面对一切,加上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巨大,对于心理成熟的人来说尚是一种挑战,更不要说那些心理不健全的学生了。在多种压力下,人的思想很容易产生扭曲,一旦最后的心理防线崩溃,就会做出伤害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来华留学生留学目的及收获调查 篇7

关键词:留学生,留学目的,留学收获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及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 不少高校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国际化战略, 并争相招徕外国留学生, 力争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以浙江科技学院 (以下简称浙科院) 为例, 随着该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 截止2013年上半年, 已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900余人前来就读。这些海外学生前来就读的具体原因和目的有哪些?他们对所在学校的留学环境及留学的收获评价怎样?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做了一次调查。

1.调查工具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并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17) 等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在已有研者如杨军红 (2005) 和黄倩 (2009) 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当修改, 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来杭学习的原因与目的”, 共计14个问题;第二部分为“对所在学校的看法”, 共计9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留学收获”, 共计8个问题。最后一部分为被试的人口学等相关信息统计。前三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 (Likert Scale) 的方法, 邀请接受调查的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表中的陈述进行评价, 并选取相应的分数, 同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看法。

调查对象为浙科院在校留学生。为了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 笔者随机从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中分别抽取一个留学生班级, 并邀请他们帮忙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78份, 收回70份, 其中有效问卷58份。这些留学生有男生39人, 女生18人, 年龄在20到39岁之间, 汉语水平大多处于中级以下, 在华时间从半年到三年不等。他们主要进行本科课程学习, 来华之前有31人没有海外生活经历。他们中, 15人来自中亚和东南亚, 24人来自非洲, 9人来自欧洲的德国、罗马尼亚及波兰, 另有10人未填写国籍。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所得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相关统计信息如图1。

图1留学原因与目的统计

注:此处五级量表为:1=完全不同意, 2=不同意, 3=一般, 4=同意, 5=完全同意

从图1可以看出, 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提高汉语水平, 学习中国文化 (M=4.5517) , 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M=4.3276) , 以及在学习之余在中国旅游、领略中国文化 (M=4.2069) 。这同许多研究者, 如吴文英、周红玲等 (2012) 的结论相似, 留学生的留学动机主要为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排在第四位的是“杭州这座城市吸引我” (M=3.9655) , 这说明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虽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但因其闻名于世的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发达的经济在海外也开始日益为人熟知;这也同时印证了得分最低的陈述2 (M=2.0862) 和第二低的陈述11 (M=2.2069) , 说明大多数人通过别的渠道主动对前来留学的城市和大学进行了解。

其他得分较低的陈述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陈述1 (M=3.0345) 和陈述8 (M=2.8966) 。笔者在录入数据时, 不用说来自欧洲如德国和波兰的留学生, 就连大多数的非洲留学生都不认为所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本国要好, 也不认为所读学校的学术地位比本国大学的要高。这说明要很好地推进国际化战略, 所在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加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同时也说明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陈述12“浙科院开设的课程适合我”的M值为3.1897, 应该说偏低, 留学生选择本校就读, 应该对所学的课程有较高的期望, 这方面留学生课程的制定者应该能够做到和他们协商沟通, 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了解和分析留学生的留学原因和动机之余, 笔者试图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所在学校及留学收获的评价, 进而考察留学生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

注:此处五级量表为: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 3=一般陈, 述4=满意, 5=非常满意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从表1可见, 参与调查的留学生对9个方面的看法趋同, 各项的M值介于3到3.6之间, 这说明留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看法一般, 似乎没有一项让留学生特别满意或特别不满意的。得分最高的如学费 (M=3.5517) , 从长远看, 这对学校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并不利, 要吸引留学生并不能总依靠相对低廉的学费, 而得依靠一流的软硬件设施, 良好的学术和文化环境, 以及一种开放、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和风气。得分最低的是学校的网站, 其M值为3.0517。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一般, 他们要很好地了解学校, 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浏览学校的网站, 学校网站虽然有英文网页, 但内容比较贫乏、更新迟缓, 页面也不够生动。为了让校园网能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学校网站应该增派英文采编和维护人员, 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在了解了留学生对所在大学的教育环境的评价后, 笔者进一步考查了他们对留学收获的看法。

表2反映了被试对留学收获的评价。分值靠前的两项是“适应能力” (M=3.5690) 和“汉语水平” (M=3.5517) 。在中国这一文化环境与西方迥异的国度生活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这在情理之中。汉语水平得以提升也正好达到了留学生“想提高汉语水平,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而留学生在“知识更新能力” (M=3.2759) 和“学术研究水平” (M=3.1207) 等方面则表现相对较差。这说明在以教学为主的浙科院, 针对留学生的教学, 学校在课程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上还要下大力气进行提升。

为了考察留学生对留学收获和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之间的关系, 笔者随机抽取了30位留学生的问卷, 分别取他们在问卷第二部分“对所在学校的看法”和第三部分“留学收获”中各问题得分的平均分, 得到两两相对的30对数据, 并借助excel生成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两条折线走向基本一致, 这说明留学生对留学收获和留学环境的看法之间存在正相关, 也即留学生对留学环境持正面看法时, 他们也认为留学收获相对较大;反之, 则认为留学收获相对较小。这也证明, 为了让留学生学有所成, 学校应尽量提高留学教育质量, 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3.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 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留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总体看法一般, 他们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与其学习收获的评价存在正相关。为了促进留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留学生接收学校应该大力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并最大限度协助留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黄倩.重庆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层次,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国家。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第十六章五十条明确提出: 进一步扩大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政府奖学金金额、提高高校外语授课水平的举措, 提升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服务和经济功能, 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也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突出了学校的法人地位, 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开始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时期,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5万人发展到2013年35.6万人, 如下图所示。

一、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现状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主要为来华的长、短期学位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就读报考专业并经过自己努力获取该专业的学历和学位, 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本人和他们国家对目的国高校专业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准的认可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在高等人才专业教育方面的国家影响力。学历生尤其是其中高层次的硕博士留学研究生的人数和比例, 代表了留学群体的学习层次。

目前,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但还未超过50% 。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不断增多, 比例逐渐加大, 也说明我国高校的专业学科综合实力在不断的提升。相信今后来华留学生高层次学历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留学生层次反应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人数及层次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1. 学历生的增长呈现良好态势, 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2013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47, 890人, 同比增长10.77%。学历生的提高体现了培养人才层次的提高, 也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认同逐步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优秀的硕博士的培养也可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有效促进中国的公共外交。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2013年为41. 5% ,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学历生比例, 从生源上尚需扩大宣传, 稳定发展留学生生源。

2. 保证培养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之核心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培养质量, 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输出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在体现。留学生教育的关键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效管理队伍。

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要发展英文授课的教学师资, 要配备高层次人才教员, 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 还需根据学科发展调整留学生的培养方案, 优化学科结果,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保持优秀传统, 同时与国际接轨, 以满足其教育要求。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 其教育背景及经历、汉语水平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这使得留学生教学更为复杂。教师需有针对性的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3.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保证

学校及学院等培养单位需针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质量考核体系、监控措施以及反馈体系和整改办法。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有效的监控及考核方法。对留学生教学队伍的建设有着良好的激励体系保证。

留学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扩张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市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已经突破以前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 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有效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7) :11.

[2]喻明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 2010, (5) .

留学生教学体会 篇9

1. 教学对象

1.1 留学生的语言习惯

我校的留学生来源于十多个国家, 而人数最集中的是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和印度, 绝大部分生源国官方语言为英语, 因此这些国家的学生英语流利程度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发音, 许多国家的学生口音很重, 类似我国不同省份的人讲的普通话带口音, 比如湖南人会把普通话中的“挥发”发音为“飞发”。毛里求斯的学生常把“Two”发成“[d藜u]”;巴基斯坦和印度学生则把[t], [k], [p]读成浊辅音[d], [g], [b], 没有爆破音和清辅音, 如把“what time”读成“wa dim”, “two”发成“[du]”, “thirty”读成“dirty”, “tongue”读成“dongue”[1]。实验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交流不畅, 只要老师把关键的几个单词说出来, 学生往往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老师的意图, 但老师如果不能理解各个国家学生的发音习惯, 即使学生说话的语速再慢, 也很难理解意思, 如果要等到学生把想表达的意思写在黑板上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 彼此之间进一步交流的意愿将会大打折扣。

1.2 留学生文化特点

与语言这种纯技术性上的差异相比, 文化上的差异则要求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由于各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特点及文化根基不同,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 在学习习惯上有巨大的差异, 如留学生纪律性和自律性较差, 体现为上课经常迟到早退, 偶尔在实验课上有学生打闹的情况发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提问积极, 经常有人问“Why?”。部分学生, 特别是巴基斯坦学生学习刻苦, 动手能力和欲望都很强, 此外, 许多留学生不会顾及教师的脸面, 如果他们觉得本班的教师讲得不如其他班的好, 他们会去其他班听课, 这对授课教师是一个自信心的打击, 同时也能促进授课教师积极备课, 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2. 教师特点

我校的留学生教育采用全英语教学, 这对官方语言及母语都为汉语的中国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由于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创造、新技术, 大部分是以英语的形式在世界范围传播, 掌握医学英语对于医学高校教师来说是极其必要的, 它是一个教师国际化的基础, 因此, 我们也视其为一个大的机遇。本教研室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结构为以老带新, 由留学加拿大多年的唐茂林教授带领以硕士、博士为主体的青年教师组成。年轻教师劣势在于英语口语基础差, 专业英语底子薄;优势在于学习动力足, 肯钻研, 不怕“掉底子”。

提高英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听多说。本教研室采取如下步骤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 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解剖教师掌握专业英语具有先天优势, 通过美国原版真人发声教学软件快速掌握专业英语的识记及发音, 这是建立信心的最关键一步。其次, 鼓励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针对为留学生授课教师定期举行的英语培训, 同时加强教师的自学意识, 寻找一切网上网下视听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另外, 利用实验课及课外时间与学生交流, 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 大有裨益。

3. 教材选择

我们最初采用科学出版社刘执玉、应大君主编的ENG-LISH-CHINESE TEXTB OOK OF SYSTEMIC ANATOMY作为留学生的系统解剖学教材, 这是一本主要提供给中国学生使用的双语版教材, 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与人卫版的《系统解剖学》完全同步, 与教师的教学习惯一致, 而且课本中编排有专业英语的中英对照, 不足之处在于英语表达和拼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使得我们把目光投向原版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代理出版的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 尽管售价三倍于前者, 但无论从语言表达、内容编排次序、印刷质量及图片精美程度都远远优于前者, 目前该书作为向本校留学生推荐参考书, 与规定课本Systemic Anatomy结合起来学习。

此外, 关于局部解剖学的教材, 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习惯, 我们采用王怀经与宿宝贵主编的Regional Anatomy作为理论教学参考书, 也照顾到留学生的阅读习惯, 采用Patrick W.Tank主编的Grant’s Dissector作为学生参考用书, 后者对学生的局部解剖实验操作指导性很强, 因此, 不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留学生主动使用该书, 在局部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中, 我们也参考了该书的编排, 并大量使用该书的图库进行教学。

4. 实验室管理

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文化差异很大, 实验室课堂如何管理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管理得不好, 有可能出现大批学生不来课堂或者实验室的情况[2]。个别老师由于不了解留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自身能力也有些不自信, 对留学生基本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其实, 正是这种态度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管是什么背景, 留学生到中国来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学习。宽容而有章法的管理会使留学生信服, 同时也会提高教师的自信。这是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3]。和对待中国学生一样, 我们教研室规定在第一次上实验课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实验室须知, 比如:

a.Tables should be kept clean and free from bits of tissue.Buckets are for collection of tissue fluids and should be emptied into the sink when full.

b.The floor around your dissecting table should be kept free from tissue scraps and grease or fluid at all times.

c.No visitors are allowed in the dissecting laboratory unless the Anatomical Board has granted specific permission.If an unauthorized person enters the dissecting laboratory, ask them to leave.

d.Food, drinks, and cameras shall not be brought into the laboratory.

e.Please conform to professional conduct at all times.Dissection is a cooperative affair and a table group shar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displaying and preserving the anatomy of the specimen.It is important to be considerate and congenial with your partners for these are the persons who will assist you in learning the maximum from your specimen.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since a poorly functioning team will adversely affect your own achievement.

5. 结语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预言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也是中国的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 也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逐年提高, 留学生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不仅是对外开放、扩大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未来若干年, 由于我国生育高峰即将过去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过剩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着眼于提高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质量, 拓展海外生源, 就可为消化未来即将出现的教学资源过剩找到解决方案之一。

摘要: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师特点、教材选择、实验室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来华留学生解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以为今后的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与经验。

关键词:解剖学,留学生,教材,语言

参考文献

[1]董炜疆, 胡海涛, 王唯析, 钱亦华, 李月英.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实习课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2) :115.

[2]吕梦翔, 王杨杜.围绕实验教学谈提高留学生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5 (10) :560-562.

留学生 篇10

一、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生源分布及在校情况

广西医科大学自1958年起招收留学生, 目前生源国遍及全世界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越南、印度、也门、毛里求斯、法国、美国、厄瓜多尔、汤加等国。近年来, 我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招生层次, 在校留学生数大幅增加, 截至2015年6月, 共有851名在校留学生, 层次包括了博士、硕士、本科、语言进修等, 其中全英班留学生515人。2000年至今, 我校自费汉语生主要来自印度和越南, 印度现约500人, 占全校留学生的64%;越南现约120人, 占全校留学生的15.4%。

截止2008年9月, 我校有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下简称临床)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下简称口腔) 、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药学专业 (下简称药学) 、四年制护理专业、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 专业和四年制英语专业共九个本科专业。其中留学生集中分布在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和四年制药学专业, 故我校专门针对这四个专业的留学生开设了基础医用汉语课程。特别是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生, 由于专业授课语言为英语, 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要求留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可进行师生、医患沟通, 会看中文病例, 医学汉语被列为该专业的必修课。而现实情况是, 该专业学生以选修课的态度待之。

二、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汉语情况

用汉语授课的本科留学生 (在校内我们简称汉语生) 入学时汉语言水平要求达到HSK (汉语水平考试) 三级或三级以上水平 (现新的HSK要求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水平) , 这类留学生入学就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 汉语生学校根据趋同化管理理念, 编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 为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和中国学生接触, 进行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交流, 在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双方可以形成互动、相互影响, 5年的医学学习都是使用汉语, 当这类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 汉语问题便不突出, 能较快地融入, 除了要在看病例上多花功夫, 听说一般没有问题。但是英语授课的本科留学生 (在校内我们简称全英班生) 入学时没有HSK要求, 汉语零起点, 母语或官方语言均为英语。虽然学校根据情况编排了医学汉语课程, 但由于医学专业课程5年全都是使用英语, 学习生活跟中国学生没有交集, 一周只有4~6个学时的汉语课, 第6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汉语造成的问题极为突出, 学生难以快速融入临床实习, 听、说困难, 更不用说看病例的问题了, 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

三、基础医用汉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时间配合现状

基础医学汉语课是为五年制 (汉语授课) 临床医学、药学、口腔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设置的一门语言课程。该课程共开设了两学期, 主要介绍了基础医学课一些最基本的定义、专业词汇, 同时以医学为背景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目的是为留学生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语言基础。

根据广西医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课程是中国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不是留学生的必修课而为免修课程, 取而代之的是医用汉语课程。临床、口腔和药学均设置英语课程为280学时、14学分, 医用汉语课程为130学时、7学分。相较之下笔者认为医用汉语课程学时应增加,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医用汉语实践部分。

根据广西医科大学MBBS培养方案, 医用汉语课程共计216学时、12学分。以中国学生为例, 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 到大学后在280学时的专业语言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也无法使用英语进行医患沟通和病例阅读书写。同理, 对全英背景的留学生, 零起点汉语, 虽有576学时的基础汉语学习, 但只靠216学时的医用汉语课, 一下子进入全中文临床实习环境, 达到与同等学历中国学生的程度十分困难。

笔者认为应增加医用汉语实践课, 即预实习阶段。以我校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中文授课留学生为例, 进入正式实习前, 安排到我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为期8周的预实习。该项目学生对此赞不绝口, 调研结果是100%认为非常有必要增设该课程, 非常有利于迅速进入实习, 让留学生提前了解实习模式、结构, 适应实习环境, 把医学汉语课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往届留学生进入实习时迷茫、不知所措, 但是经过预实习的学生在预实习阶段对实习“框架结构”已经基本熟悉, 能听明白领导的指示, 大多能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不会坐等领导的安排。所以笔者认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设医用汉语课程的实践部分。

四、医用汉语教材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针对医学生的汉语教材极其紧缺, 首先是因为专业性较强导致需求量不大, 再次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新兴学科, 更不用说医学汉语了。我校曾经使用过外研社出版的《实用医学汉语》系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用汉语教程》, 选择性较少。

就我校使用过的教材来看, 目前还没有哪部教材能堪称完美, 如要编写更是困难。由于医用汉语教材的缺乏和专业性强的特点, 这就需要编写教师既要具备语言教学能力, 也要有丰富的医学背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更需要任课教师能补充一定的医学常识来丰富课堂。担任留学生医学汉语课程的教师几乎是非医学背景, 在编写上十分困难, 而有医学背景的教师一般不了解语言教学的特点, 偏向与医学思路, 对留学生学习效果一般。

在编写医学汉语教材的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能充分调动起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练习尽量发挥图像作用, 冲击感官记忆效果佳。语法练习必须与医学词汇结合起来, 便于留学生举一反三, 能活学活用。功能练习必须估计情景, 在情景设计中切勿凭空想象, 应基于实际, 越贴近生活实用性越强, 也可避免贻笑大方。

五、医用汉语课堂教学中“医学”和“汉语”权重的问题

医用汉语课堂教学中“医学”和“汉语”权重的问题往往让任课教师和留学生都很头疼。在2011级开展的评教活动中, 有的留学生认为这门课非常有用, 能够帮助他们, 有的则认为毫无作用浪费时间, 有的留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授课方式, 需要更生动的语言。笔者认为在医用汉语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充分考虑医学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调实用性;其次医用汉语课堂不应以讲授式为主, 而是以交际场景为主线, 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最后要注重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因为医用汉语, 毕竟是汉语课, 不可能代替医学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讲解医学专业时, 笔者认为应把握尺度点到即止, 尽量从语言的角度来讲解, 培养科技文阅读技巧与医学术语的表达能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 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日渐重要, 医用汉语课程问题日益显著。

关键词:留学生,医用汉语,课程,现状

参考文献

[1]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广西医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Z].

留学生回国后 篇11

“越来越多的海归有就业难的感觉,主要因为现在正好是海归回国潮,从2007年经济危机开始,海归数量就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智联招聘海外事业部产品经理兼招聘顾问朱兆丰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根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中国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并仍然以英语国家留学的人员为主。

留学生群体纷纷选择回国发展,朱兆丰认为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经济低迷,开放给留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有限;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加大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智联招聘所做的《2014海归就业情况在线调查》也证实了这点,调查中显示,留学生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快速的经济发展能给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还是考虑到家庭亲友多在国内。

相比较国内的毕业生而言,海外留学生从国外回到国内,除了更具语言优势外,海外留学生也能带回更多国外的思想和做法。而对应地,他们往往会缺乏对于国内市场大环境的了解,以及没有更多的人脉资源的积累,因此,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海归们来说很重要。“以前的海归总觉得高人一等,要求也更高;现在的海归不一样了,他们更加踏实,想得非常清楚,目标也比较明确。可能是出去看过了,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所以决定回国了解清楚。”欧莱雅人力资源部的蒋晨翱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时,外企依然是留学生的首选,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同国外接轨,对留学生的兼容度和优先级可能比其他企业更高,同时,它们也会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海外留学生。以欧莱雅为例,中国区的人力资源团队每年都会去美国高校办宣讲会,目标群体就是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美国学生没有参加宣讲会的习惯。在它们今年招的200个应届生中,留学生占了15个。为了招到更好的人才,欧莱雅全球32个国家的分支都会承担为中国区招聘合适的留学生的任务,它们甚至还会采用Facetime面试,或为留学生们设置机动的招聘时间,也提供国外分部实习的机会。

除了外企之外,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留学生的招聘,它们往往是由于企业扩张,有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的需求,就会优先选择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人才;或是希望引进国外发达的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制造业等;也有的企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它们希望改变管理模式和理念方法,这就使得它们需要在海外引进有想法、有能力改变企业环境的人才。

从留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他们面临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时,他们的衡量标准也变得更注重长期发展。《2014海归就业情况在线调查》报告中显示,除了薪资福利依然是他们最看重的标准外,晋升机制、公司能提供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留学生们着重考虑的范畴。朱兆丰认为,不能单纯地只关注某个因素或一时的数字,以薪酬为例,海归毕业生和国内毕业生可能差不多,因为企业在最初设定薪酬的时候是根据岗位来的。“但是未来海归收入呈现出的特点就是:龟资起步、兔速增长。”朱兆丰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海归在刚开始时,在环境适应度和人脉方面有些劣势,所以他们的起点低很正常;但一旦他们适应了企业环境,发展潜力被激发出来,在国外锻炼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时候就能展现出来,薪酬上升空间极大。“欧莱雅无法承诺你的薪酬一定会快速上升,但是我们有完善的机制,可以衡量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内容和能力。”蒋晨翱说。

虽说在就业方面,留学生不再像以往显现出那么大的优势,但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数据来看,21%的海归基本都能在3至6个月内找到工作,86%的人能在半年内应聘成功。

本期我们选择了四位海外留学生来分享他们回国求职的故事,来看看在这波留学生回流热潮中,他们的困惑与收获。

夏之霓 25岁

目前就业状况:

某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分析师

留学经历:

2006年出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2年去英国伦敦政经学院读全球媒介专业,2014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我想做的事情,和我实际上得到的太不一样。

求职经历:

投了50份简历、面试了10多家公司、成功拿到3至4个Offer。

“我想做的事情,和我实际上得到的太不一样。”这是夏之霓今年回国求职的最大感受。突如其来的公司变动和对国内求职环境的陌生,让她找工作的进程并不顺利。

本科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夏之霓的简历很漂亮。事实上,她在赴英求学前,就已经在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工作了一年多,而这家公司还承诺她硕士毕业后依然可以回来工作,且薪酬不低。然而当她回国后,公司合并了,招聘名额取消了—这意味着她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因为有工作经验,所以找工作对她来说并不难,但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却不容易。在求职过程中,她发现海归的简历并没有太大优势,“很多地方只招北大清华,像伦敦政经这种学校在国内的认知度并不高。”

不过,一旦进入面试环节,凭借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和不错的表达能力,夏之霓很容易就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一家知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她先后通过了五轮面试,目前还在等待下一轮通知。“但战线拉太长,已经两个月了,还没有结束面试。”

nlc202309020155

这也是让她决定先接受目前这家咨询公司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她已经通过了几家公司的面试,但收入水平一直很让她犹豫:很多公司提供的工资还没她出国前那份工作的一半多。如今作为高级分析师的她,发现工作内容也和她想的不太一样。“原来觉得咨询业是高端职业,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样,一切要以客户需求为主,企业找我们来做报告也只是为了IPO,而不是解决真正的问题。”

尽管回国之后的求职路颇为曲折,夏之霓还是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她认为先在自己的行业里踏实做好,然后才能慢慢找到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C=CBNweekly X=Xia Zhini

C:海外学习经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X:出国学习更多的是叠加本身的个人素养和知识积累。对于国企之类的求职帮助不大;但是非常锻炼你单独处理问题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和学习参与能力。

C: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期望如何?

X:咨询行业其实最注重的是思维,我们的客户都是在行业内经营多年的公司,为什么要找咨询公司来为它们提供解决方案?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能作为第三方来客观分析这个行业。这就要求我们对行业的研究非常深入,而我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最强,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能力和努力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回报,我做出来的东西被别人需要和感谢。目前,还是希望先做好手头的工作,不要频繁跳槽,以后能利用对于市场的知识、对媒体运作的理解,参与到实业中去推广产品,甚至自己创业。

徐纯纯 25岁

目前就业状况:

面试中

留学经历:

2011年出国,就读于伦敦政经学院管理学,2013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在伦敦找到梦想的方向,回国让我踏踏实实去实践想做的事情。

求职经历:

投了10多份简历、面试了6至7家公司、成功拿到了2家Offer。

徐纯纯想做个服装设计师,而且她马上也要推出自己设计的第一批作品了。在她颇有艺术气质的外表下,很少有人能看出她读了4年金融和2年管理—也就是说她从未受过服装设计的科班训练。不过刚从伦敦政经学院毕业时,她也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设计。

2011年,是徐纯纯去伦敦读管理学硕士的第一年,那时候的她还特别想做投资银行,甚至还趁着暑假去当地的毕马威实习了一段时间,毕业之后她得到了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的面试机会,“但面试并不太顺利,而且金融业也不太景气,我想了下觉得不能以此为终生事业,就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徐纯纯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爱好摄影、喜欢看艺术展,在和设计师好友经常交流之后,徐纯纯渐渐发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是在创意领域。于是,趁着上海东华大学开设5个月的服装设计培训课程期间,她决定回国进修,并找机会发展。

完成了东华的课程后,她在时装设计师Masha Ma那里找到了一份实习:帮她做巴黎时装周的准备。“在专业上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钱,就只能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面对跨度这么大的转型,徐纯纯想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实践的机会。

另一方面,她也在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申请一些服装行业相关的管理和职能类岗位。“我现在主要还是找行业,学管理的人可以去任何行业。现在我肯定不能直接去做设计,等我在这个行业里有能力、有人脉积累后,就能做这些事情了。”徐纯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并慢慢接近理想的目标。

目前徐纯纯已经进入一家高级定制服装公司的最终面试环节,她的想法是即便进不了高端品牌,也可以从相关的领域做起,只要每天接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她就感到很满足。

“就像每个设计师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想法,拿到市场上才能定夺,市场不是衡量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好的设计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肯定。”徐纯纯相信只要一直努力,想做的事情总会有成果,而她的目标是,成为管理者中最懂设计的人。

C=CBNweekly X=Xu Chunchun

C:跨专业的职业选择,会不会让你觉得在英国的学习经历浪费了?

X:在英国的读书经历主要是让我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在国内主要的问题是容易受周边人影响,大家最后都走了大同小异的路。我在伦敦的同学也有学烘焙的、做媒体的,在那里你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慢慢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不出国,我可能正努力挤进银行、咨询业等,和现在完全不同。伦敦主要让我开拓思维,而真正要实践我梦想的地方是国内。

管理 24岁

目前就业状况:

两个Offer选择中

留学经历:

2012年出国,就读于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2014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要想好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着眼于眼前,忽略了10年后的自己。

求职经历:

投了6份简历、面试了3家公司、成功拿到了3家Offer。

受一直在投资银行工作的父亲影响,管理从出国前就已经规划好自己的方向:回国从事金融行业。

从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后,2012年,他选择了波士顿大学开始自己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一段时间后,管理发现经济学专业更偏向理论,而他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财务知识,于是他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运筹学。

这让他的课业任务加重,“国外一周就会安排一个任务,我平均每周都有一天晚上不睡觉。”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让管理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nlc202309020155

硕士毕业后,管理就想好了不在美国找工作,一方面那里的经济行情不好,另一方面一两年的实习期对他而言太长—他已经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绕了不少圈子,于是他决定立刻回国。

有着留美硕士文凭,再加上证券公司的实习经历,管理对自己的就业未来有很高的期待。

但真正开始找工作时,他发现国内的就业市场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尽管很多公司有针对海归的人才通道,但今年名额明显少了很多,比如交通银行的海外管理培训生项目只招10个人。“简历投过去之后就石沉大海,至今3个月都没回复。”管理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陆续申请了几家心仪的公司后,管理得到了中金的面试机会,整个面试过程分为四轮,其中两轮的时间都将近两个小时,压力虽大,管理最终还是拿到了中金的Offer,但销售岗位和他最初的设想并不相符,因此他决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继续自己的坚持。

很快,管理又拿到了另外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信托公司的二级市场投资职位和另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前者是大公司,并能解决北京户口,但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后者是投行工作,但公司规模并不大,待遇保障也不一定好。经过再三权衡,管理还是偏向后者。

在正式入职前,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在中信证券做IPO项目的实习。经历过这样一段找工作的经历,他对“海归”的认识更加清晰。“海归的优势在于语言和国外行业的思想和想法。但海归并不稀奇,平常还需更多地学习。”对于未来的打算,管理希望先从大机构积累经验,了解各个行业,研究新事物,也许将来有一天,他能经营自己的商业项目—这才是他最大的目标。

C=CBNweekly G=Guan Li

C:海外留学经历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G:在国外的时候,要一个人面对所有东西,在陌生环境中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方面有质的飞越,这种学习能力对于以后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在投行做,如果你的学习能力不强,会拖团队的后腿,很容易被淘汰。还有与人沟通的能力,海归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当然还有将国外行业内一些不错的想法带回来。

陈秋帆 23岁

目前就业状况:

某人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见习

留学经历:

2011年出国,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精算学,2014年回国。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广阔,意识到需要改变或创新的事情越来越多,但行动还受制于许多现实的因素。

求职经历:

投了30份简历、面试了5至6家公司、成功拿到了2家Offer。

陈秋帆在出国前觉得精算师是神坛般的工作,为此她放弃了在中山大学读了1年的金融学课业,申请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读精算。

“我一直都很喜欢数学,精算是商科里和数学比较相关的,又不像金融那么纯商科,当时觉得就业前景应该挺好,就选择了这个方向。”然而当陈秋帆结束3年的学习,开始求职的时候,才发现并非如此:精算的就业面很窄,只能在保险行业,而保险公司对精算师的需求又很有限。更糟糕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大公司都在削减这块的人员预算。

在美国找工作不顺利,陈秋帆决定回国发展。一纸本科文凭、考了一半的精算师资格证和一份之前在国内做过的保险经纪公司暑期实习经历,这就是她找工作的全部筹码。非常幸运地,她得到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面试机会,但它们的精算部门并没有招人名额。

在找工作屡屡受挫之外,陈秋帆还发现国内的面试环境和国外很不一样。“国外的HR会把一切信息跟你说清楚,而国内很多公司由于体系不健全,HR甚至不会提前告诉你要干吗。有一次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对方直接扔过来一份题就让我开始做。”陈秋帆说那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处于“黑暗状态。”

正当她准备放弃精算的时候,之前面试过的那家保险公司又打电话来问她是否愿意去一个新组建的部门,负责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条件是需要实习半年以上,陈秋帆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用她的话说是“工作那么难找,没钱也做”。

幸运地是,进入这家公司以后,陈秋帆很兴奋,因为工作团队是全新组建的,同事都是有海外背景的人,所做的工作也是很多精算新人做三四年才能接触到的内容,尽管一开始上手慢,但学的东西很充实。

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和尚未成体系的培训机制,陈秋帆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除了能学到很多东西外,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最大价值在于成就感—帮助企业做风险管理、对公司资产负债匹配,这些在她看来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工作的时候充满了热情。

当然,她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真正开始工作时,对公司的工作体系还没了解清楚,发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锻炼,但她很坦然:“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信心满满的,说明你没有在学东西;所以我要保持不停地去学习,绞尽脑汁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CBN=CBNweekly C=Chen Qiufan

CBN:国外和国内找工作有什么不同?

C:首先是人群不太一样,国内的精算行业基本被研究生垄断,美国比较普遍的是本科出来先工作两年再回去读MBA等。其次,国内外对行业的认知度相差太大,国外行业和学校的对接更好,比如美国的很多保险公司都直接去高中讲精算师是做什么的、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精算师等。国内的人一窝蜂挤进精算行业,这时候保险公司招的人不多的话,他们就很难找到工作。

CBN:以后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C:在这个公司先把基础打好,不要一直跳来跳去,要走比较正规的道路,踏实学好新东西,达到非常专业的地步。有机会有技能的话,能跳去企业的风险规划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真的变成专家。

走近学生观察学生感染学生 篇12

一、深入生活, 走近学生

初中阶段, 学生强烈渴望被理解、渴望他人尊重、渴望交流。但在生活中, 他们不愿和老师、家长深入地交流, 很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主动走近学生, 引导学生向积极、乐观、上进的思想转变。如何走近学生?我的具体做法就是:深入学生的生活, 常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晨跑。

吃饭时学生总喜欢把班级一些“八卦”的事情和我聊, 今天让你猜猜这个, 明天让你评评那个, 甚至于把最隐私的班级秘密泄露给我, 每天一顿饭的工夫, 足够让你把班级里发生的大小事务和学生的欢喜悲伤了解个透。而每天的晨跑, 学生因为我的参与有了更高的热情, 让我体会到了和学生一同成长, 一同进步的喜悦。这是我班级工作努力的第一个方面, 即真正意义上走近学生。

二、用心观察, 用心交流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多次给青年班主任做报告时, 都强调, 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 他毕竟是青少年, 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世界。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本领, 使学生的心灵中的假恶丑与真善美作斗争,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这一方面我的具体做法就是: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情绪的变化, 用心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 找寻能激励每一位学生进步的闪光点, 做到优点分散, 缺点集中, 以此来激励学生进步。

一方面, 我会特别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班主任有许多和学生相处的机会, 比如走进寝室, 就是一个最能发现问题的点子, 利用好这个点能充分观察学生细微的情绪波动。另一方面, 我特别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我的所谓特殊群体, 包括这样几类人:第一类, 缺乏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学生;第二类, 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第三类, 教师子弟。这几类学生之所以特殊, 就在于他们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关注。第一类学生, 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因此受到过一些排斥。关注这样一批人, 作为班主任有时会很被动, 但只要你的付出得到哪怕是不多的回报, 你都会觉得很自豪, 因为,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你赢得了家长和学生双重的信任和尊重。第二类学生, 是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 他们有的父母离异, 有的父母早逝, 有的家庭经济极度困难, 这类学生内心十分脆弱、敏感。关注他们, 如何避免他们偏执、任性、自卑, 这是一门艺术, 同样需要大量的细致耐心的工作。第三类学生是教师子弟。这一类学生很容易被忽略, 其实, 他们在班级有很大的号召力, 活动能力很强, 他们在班级发表的议论往往很容易被同学当成权威。这部分学生引导得不好, 很可能让你的努力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引导得好, 你的工作就多了好些帮手。在班级管理中, 抓住了这三类学生, 就是抓住了最关键的群体, 就能促进班级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锤炼风范, 人格感染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指导好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面对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在班级管理当中, 我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总是多唱正气歌, 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记得在班级歌咏比赛中, 学生纷纷抱怨抽签顺序不利, 精心排练后, 我义无反顾穿上学生装跟着学生一起登台合唱, 学生们因为我的参与, 纷纷斗志昂扬, 硬是在先前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取得了第一名。或者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延伸, 也是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的方式, 学生真的就在无形之中愿意把心交给一个自己钦佩的人。

当有同学告诉我, 我有小女生情怀的时候, 我开心, 因为他们知道了我最大的缺点, 并敢于取笑我;当有同学拍着我的肩膀问我为什么还不长高时, 我自豪, 因为学生们真的当我是年轻的好朋友;当我收到一张张小纸条, 抛过来无限的信任时, 我伟大, 因为我竟然可以徜徉在70多个七彩的小世界。

人的心灵是微妙的, 人的内心世界又是广博的。要想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需要耐心、细致、周到、反复的工作作风, 用真诚换真诚, 用感动指引人内心真、善、美的弘扬。作为众多艰辛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 在教育工作中我也一定会更加刻苦, 更加努力, 不断完善, 加强学习, 将我们学校这种善于学习, 勇于拼搏, 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发扬光大。

上一篇: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下一篇:内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