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形象

2024-06-13

留学生形象(共11篇)

留学生形象 篇1

众所周知,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是绝对权威、圣贤、知识化身, 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 是成人眼中一无所知的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和, 教师喂、学生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主体地位被忽视, 情感交流和人格培育被边缘化, 甚至扭曲。

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要眼中有人, 心中育人, 将学生作为与教师地位、人格、尊严平等的学人来对待, 以宽容为前提, 以信任为基石, 以合作为纽带, 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发展能力, 增长智慧,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点播者和平等中的首席。

十年课改实践, 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的艰难、重要, 特别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给数学教学带来的活力和变化。学生由原来远离数学到现在亲近数学, 由以往惧怕数学到而今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探究欲望普遍增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现了数学冷峻之美与趣味之美, 枯燥之美与活动之美, 严谨之美与思维灵动之美的完美统一。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行为方式的转变, 需要教师走下神坛, 走进学生;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平视看人, 用心与学生沟通。其实走进学生, 教师形象会变得更高大。

一、与学生一起探究, 鼓励创新——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走进学生, 与学生一起探究。在学习方式上, 除接受学习外, 要灵活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 灵活多变, 以学定教, 启发诱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大胆质疑, 鼓励求异, 启发学生思考, 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不在于讲多少知识, 而在于引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 在关键时刻指导点拨, 在疑惑时刻指点迷津, 在顿悟时刻提升方法, 成为学生的“大同学”,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中, 讲到了勾股数的概念, 教师举例:3, 4, 5是一组勾股数, 因为32+42=52, 再比如52+122=132, 72+242=252, 这样5, 12, 13;7, 24, 25都是一组勾股数。然后诱导“看看谁有新的想法”,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等号后边的那个数比前面两个数中大的那个数多1, 也就是弦比股多1, 比如92+402=412, 同学们马上验证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老师肯定了他的结论。如果这时教学就此中止, 未免有些遗憾, 教师继续引导“看看谁有更漂亮的发现”, 很快有同学反映:“是不是每一组连续的整数都能成为勾股数的股和弦呢?”“1002-992会不会是平方数呢”?有的同学很快得验证“不是”, 这时有同学发现“勾应该是个奇数才行, 看前面的3, 5, 7, 9都是奇数”,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学生自己探索问题, 自己发现问题, 沉浸在发现问题的快乐之中。此时教师话锋一转, 问:“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可以呢?”同学们立刻开始验证:先用11试, 设股为x, 那么弦就是 (x+1) , 谁能列出一个方程呢?同学们很快就写下了:112+x2= (x+1) 2, 并且解出来x=60, 很多同学兴奋的大声喊出:11, 60, 61也是一组勾股数!我们又验证了132+x2= (x+1) 2, 解得x=84, 又得出一组勾股数13, 84, 85。在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们也提出了疑惑:“为什么只能是奇数不能是偶数呢?”教师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学生说“因为等式的右边展开之后是x2+2x+1, 其中的x2与左边的x2相抵消之后, 剩下的就是 (某个数) 2=2x+1, 等式的右边是一个奇数, 而奇数的平方才等于奇数”。教师对他的结论给予肯定, 并提出“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总结你们的结论呢?”“当勾为奇数时, 一定存在股为整数, 弦也为整数, 并且弦比股大1”。教师非常欣赏他的总结, 接着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个奇数能是1吗?”马上有同学列出等式:12+x2= (x+1) 2, 计算出x=0, 因为三角形的边不能为0, 所以奇数1不行。那么我们的结论就可以说成:“当勾为不等于1的奇数时, 它的股和弦一定是连续的正整数。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勾股数都一定满足这样的规律呢?大家可以回去继续探讨”。同学们丝毫没有下课的意思, 仍然沉浸在探索问题的快乐中。第二节课时, 同学们各自交流了自己研究的结果,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如果勾为偶数也可以, 这时的股和弦不都是整数, 比如4, 7.5, 8.5;6, 17.5, 18.5等都可以”, “勾股数除了3, 4, 5还有他的倍数, 还有5, 12, 13;7, 24, 25;我还找到弦比股大2的勾股数, 比如8, 15, 17, ”这时同学们发现8, 15, 17就是4, 7.5, 8.5的2倍, 于是大家大胆的提出设想, 勾股数是不是以一些数为基数, 再乘以倍数得出一系列的勾股数呢?而这些基数都满足弦比股多1的规律吗?同学们给教师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 教师坦诚的对他们说:“你们这个想法我以前没有考虑过, 我们共同继续探究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点拨, 为学生提供智慧服务, 智慧导航, 这就是平等中的首席, 也是教师形象高大的表现之一。

二、聆听学生的声音, 以爱育爱——成为精神的缔造者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符号演绎, 也不是枯燥法则、规律、习题训练的灌输, 数学教学同样流淌着情感的交流, 智慧的碰撞, 人格的磨练。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在你的冷眼下有瓦特, 在你的讥讽中有牛顿……, 尽管那些调皮的、有问题的学生在一些教师的视野中多次被忽视或“心生厌恶”, 但是这些学生的发展、成人、成才, 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转变一个差生、感化一个问题学生, 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秉承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缔造者。

问题学生和差生往往声音很弱, 有时弱到无声无息, 很多时候教室里好像他们不存在, 教师在光荣榜里根本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而只有在“坏事”中, 才让老师们想起他们, 提起他们。其实这些学生何尝不想得到阳光的照耀, 雨露的滋养, 何尝不想被人重视, 发出最强音。因此, 数学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 用关爱之心、责任之心, 以爱育爱, 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滋养。

记得几年前, 接任一个八年级的班, 有个小宇同学, 他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信心、上课时常走神, 和同学交往不融洽, 成绩更是糟糕。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他对老师总是有一种敌意, 表情有些冷漠, 通过他的眼神老师能感觉到情感上有距离。开始找他谈话, 他从不抬头正视老师, 忽闪着大眼睛左顾右盼。出于师爱, 老师本能的伸出手把他半敞开的校服拉锁往上拉了拉, 这时他第一次抬头看了老师一眼, 嘴角上掠过一丝淡淡的微笑。老师赶紧说:“在老师眼里, 你和我儿子一样可爱!升入新的年级, 你不再是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我们从各方面都要有新的起色, 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 相信你一定会很快赶上来!今天回去你要认真地做好自学, 以后老师每天都会在课堂上提问你……”就这短短的几句话, 给了小宇极大的鼓励。爱是相通的!教师及时扑捉“感化”、“沟通”的契机, 鼓励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他完成相对简易的学习任务, 增强他的自信心, 让小宇感受我也能行。比如, 上课有意安排让他回答问题, 估计他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一展身手等等。课上课下教师都对他察言观色, 如果发现他进步, 哪怕只是很小的进步, 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小宇他感觉到:他的一言一行老师都会记在心里, 他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老师都感到欣慰, 不断地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 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课堂上, 开始老师问他比较简单的问题, 他基本上都能答对, 每次都会真诚的说:“太好了!”“你很棒!”逐渐地提问他的问题有点“难度”, 有时候他也能回答的很好, 甚至还有独到的解法、思路, 这些表现让许多同学感到吃惊, 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真是个非常聪明的好孩子!太棒了!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鼓励他只要每天都收获, 人人都可以变得更优秀, 其实优秀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

有一天, 小宇的父亲在学校门口等着老师, 满脸笑容的求证孩子变好的事:“小宇回家向全家人宣布一个好消息, 说老师经常表扬他, 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好孩子, 刘老师, 这是真的吗?”是真的, 孩子本来就很聪明, 进步很大, 很爱学习, 咱们共同努力, 一起帮助他吧!”小宇的父亲非常感动, 连声道谢!老师心里涌动着幸福感, 自己很平常的一句话, 在一个孩子的心里, 以至于他的家庭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教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给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在以后的日子里, 教师更加关注他, 作业面批, 每次考试之后和他一起查漏补缺。教师深刻的感觉到关注差生要从细节入手, 眼中有爱, 用心观察, 用语言感化他, 用行动来说服他, 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小宇一次又一次经历了成功的体验, 他越来越自信, 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步一步地登上了知识的阶梯。他的变化, 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他还竞选了班级卫生委员, 如今的小宇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

通过小宇的转化, 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如此重要, 教师形象的高大不就是以爱育爱, 用责任和爱心为学生构筑起精神成长的家园吗?

三、开启孩子的智慧, 方法导航——成为思想的提升者

学过数学的人, 都有这样的体会, 如果以后不再从事与数学有关的职业, 假如在让他们解数学题, 小学的也就勉强过关, 初中的、高中数学题目解答起来会相当的吃力, 尽管他们是大学毕业。然而, 数学的学习, 留给他们的是办事的严谨、思维的缜密, 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迁移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活动, 将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足见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时时渗透思想方法、处处总结思想方法、阶段提升思想方法, 让自己的数学课因充盈着思想而有厚度, 让自己的学生因获得思想的导航而综合素养大幅攀升。

记得在复习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时, 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道例题:在Rt△ABC中, ∠C=90°AC=6, BC=8, 将AC沿直线AD折叠, 使它落在斜边AB上, 且与AE重合, 求CD的长.

因为有直角, 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如何列方程, 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起, 借助几何图形的性质列出所需要的方程。因此得到下面的解题方法:勾股定理法:在Rt△ABC中, ∠C=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10, 根据图形的折叠可知AC=AE=6, CD=DE, ∠AED=∠C=90°,

设CD=DE=x, 则BD=8-x, 因为AB=10, AE=6所以BE=4, 在Rt△BDE中, ∠BED=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2=BE2+DE2, 则 (8-x) 2=x2+42, 解得x=3, 即CD=3.

教学中“警示”学生, 将问题解决了不能就完事大吉, 而是要思考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吗, 有更优的方法吗?这时, 学生们展开讨论, 思维的畅想开始活跃。一个同学说我探究出整体面积法, 比刚才那个方法还要简单, 过程如下:解:S△ACB=S△ADB+S△ACD, 所以可得:

这个同学刚解答完, 又一名同学站起来说, 我的解答更具备一般性, 用相似法:△BDE∽△BAC, 所以有.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欣赏自己的杰作之时, 教师话锋一转,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千秋, 但是同学们想过吗, 最根本的就是借助方程思想寻找解题的途径, 而如何列方程就是剖析并抓住几何图形的性质, 集中到一起, 抓基本图形, 整体思考列出所需要的方程, 这就是我们解题的秘密武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十年的改革之所以收获不断,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始终浸润着思想的源泉, 让学生运用生成的思想破解一道道难题, 运用掌握的思想方法攀上一个个高峰, 这就是教师形象高大的资本。

综上所述, 教师形象的高大, 不在于自己的标榜, 行为上的高高在上, 更不在于华丽词语的修饰和渲染, 而在于拆除“师道尊严”的屏障, 建构师生平等的立交桥, 在思想上、观念上, 特别是在行动中有所改变, 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者, 知识获取的帮助者, 智慧人生的奠基者, 成为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快乐教师。

摘要:课程改革要革除传统的师道尊严, 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资源提供的帮助者, 疑难解答的引导者, 这应是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新形象。努力成为教学平等关系中的首席, 促进学生精神缔造, 思想提升应是当代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师生关系,平等中首席,精神缔造,思想提升

留学生形象 篇2

提问方式:作品的形象有何特点?

提问变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物象、作者的形象。答这类题要求把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凝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题步骤:①抓住重点词语解释原诗内容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③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误区】

①画面再现类似文言翻译。诗歌的语言是异常凝练的,因此,再现画面离不开根据诗歌内容而进行的联想和想象;诗歌的语言又是非常优美的,干枯的翻译很难再现其美感; ②景物(意象)的特点把握不准确,因而意境的概括有偏差;

③解答时常常会出现“跳跃”现象,即容易将“意境”一点疏漏,从而造成采点不全面而导致失分现象。

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茂盛

(1)诗歌中的“兰”“桂”是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本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词中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词的第一句写出少女活泼快乐的特点;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有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心理。因此,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而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请结合马戴的《出塞》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时写了这首词。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阕通过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借助汉语形象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7-02

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听、说、写诸多能力以及提升个体智慧和精神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加强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死记硬背、肢解文本、一味说教等问题,令学生对阅读教学敬而远之。

基于这一现状,笔者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现状,认为应当从汉语形象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何谓“汉语形象”呢?汪曾祺曾明确地提及“汉语形象”问题,他认为汉语不只是一种表意的手段,更是美的艺术形象本身的组成部分。所谓“汉语形象”,在文学中是表现意义、创造艺术形象的语言组织,主要指汉语的修辞性形象,包括语音形象、文法形象、辞格形象、文体形象四个层面。笔者认为,在初中小说和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从汉语的语音形象、文法形象、文体形象入手,带领学生细细分析文本的魅力,将会对学生的语感培育、文化厚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化作用。

一、借助语音形象,加强诵读涵咏,培养语感能力

语音形象是指汉语的语音组织在表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系统,表现为声、韵、调统一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语音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个整体,不单在诗词中有语音形象之审美,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屡屡可见。教学中,教师借助语音形象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诵读涵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声、韵、调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中,鲁迅先生用了一个动词“横”准确地描绘了现实故乡的荒凉萧条。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诵读涵咏,让学生从语音角度体会这一语音形象所表达的情感意涵:“横”的字面意思是躺着、坐落的意思,为何作者不用“坐落”这个字眼来表示呢?读一读“横”的发音,感觉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认为,从语音的角度分析,“横”读[x?35],读起来感觉气流就似乎梗阻在胸腔和嘴巴那里,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那么到底是何种情感呢?学生继续吟读这个“横”的字音,体会到其余音充满悲凉和压抑,似乎欲言又止,再仔细对照文本挖掘其中的内涵,可以领悟到这个字眼表明了作者胸中的郁闷悲凉无法释放,由此,学生借助一个“横”字,感受到鲁迅小说中浓郁的文学味。

林语堂先生曾说:“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且意味无穷。”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吟咏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横”字,感受到语音形象传递出的情感意涵,体会到鲁迅先生笔下那难以言说的悲凉,为探究文本意涵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文法形象,进行品味赏析,培养审美能力

所谓的文法,在这里并非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而是指“作文”和“作诗”的修辞法度。文法形象是汉语通过词、句、篇等有机组织体现出来的一个富于修辞性的形象系统,其中包括词法形象、句法形象和篇章形象。尤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古诗词中,文法形象更是为人称道。教师借助文法形象,能够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和新奇感,通过品味和赏析达到提升语文思维,激发语文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意蕴,感受汉语文化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课文《桃花源记》有这样一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笔者抓住其中的“并”字,带领学生进行品析,感知诗歌中的文法形象:“读了这个‘并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并”字表现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快乐很享受的样子。笔者继续启发:“这个‘并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认为是“都”的意思。在文中表示“都”之意的还有“咸”“皆”“悉”这几个词。此时笔者追问:“那为什么单单要用这个‘并字呢?从文法上如何理解?”经过一番品析,学生发现,“并”字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深意:这个“并”字从甲骨文上看,是两个人手拉手肩并肩走在一起的样子,显然是兴致勃勃、幸福和睦的。由此,学生深入文本,从这一个字眼,便读懂了陶渊明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沛情感,可谓文法妙理,尽在其中。

以上教学,笔者借用汉语文法形象,从富有深意的字句切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汉语文化的思想和神韵,体会文法形象中渗透的情感和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借助语体形象,开展体验探究,提升阅读素养

汉语的语体形象主要是针对文学中的多种体裁、语式或者是体式的运用而言,是指文学表达所采用的一种外在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汉语形象。其中包括题材分类,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包括语式,如方言、口语、俚语等;还包括体式,如抒情体、叙事体、象征型、写实型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语体形象,从课文的体裁、体式等方面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审美所在,提升阅读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课文《故乡》之后,笔者让学生从文体形象入手,探究文本意涵:“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为什么作者不采用散文的笔法来写呢?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根据散文和小说之间的语体差异展开探究,认为散文重在写虚,小说重在写实。散文要重点表达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感,而小说则是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鲁迅写这篇文章,之所以选择了小说而不是散文体栽,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其一,当时他的写作目的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希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也最适宜的体裁就是小说;其二,当时鲁迅是以清醒的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观察辛亥革命后萧条衰败的农村现实,所以重在呈现而非抒发内心情怀。

再如,笔者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对比辨析,学生经过探究后认为,前者是诗,倾向于追求文本的言外之意;而后者是记,注重“文以载道”。通过对文体形象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即使同为山水游记这一文体,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前者是再现型游记,重在写景,融情于景,而后者则重在抒发自我,借物抒情。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让初中生通过把握语体来分析课文,有些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在语言的审美范畴体系内,只要是能够让学生引发兴趣的,只要是有所裨益的,进行适当的引导也未尝不可。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抛砖引玉,让学生见识语文这一学科所包涵的宏伟风景。

语文教师不但有责任而且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对汉语形象进行挖掘和分析,借由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中,感悟文学语言的魅力,由此进行涵咏和体味,打好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积淀丰厚的文学素养。

学生喜欢的体育老师形象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喜欢,形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我们的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也迫切要求进一步得到提高。事实证明只有教师不断进行人格的塑造, 用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现在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对教师形象的要求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形象是根据他自己的所作与形象, 从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在学生心中的反应。

一、教师的学识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德, 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 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 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 责任重大。体育教师任课的班级比较多, 因而接触的学生也多。此外, 体育教师大多担任组织全校性活动的工作, 如课间操、运动会、大型集会的组织等, 在各种活动中其思想、行为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秩序。

教师都喜欢同学生交往。教师处不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就难以处理日常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 教师在运动场上, 面对每一个学生, 态度要和蔼可亲, 要关心他们;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充满热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去感染学生, 创造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

2. 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教学所需的各种技巧和技术。学生都希望在体育课上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 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就无法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教某项动作时, 固然可以不作示范, 但毕竟有了正确、优美的示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一切要求, 教师都要模范地遵守,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散漫、不怠懈、不敷衍。

3. 掌握行之有效的指挥艺术。

体育课与一般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 学生除了运用听觉和视觉外, 还要运用运动器官进行活动。在体育教学中, 用口令和手势来组织、调动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发布口令或手势时, 要让全体学生都听清、看清, 手势要正确、规范, 口令音调要清晰、果断、宏亮有力。

二、体育教师的性格特点

一个体育老师在学生中的正确形象, 不是“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 而是高大、健康、威而有信。威即“威严”, 让学生心悦诚服, 但不是恐惧。教师的威信可以拉近师生情感, 可以增进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学生的正确模仿。学生, 尤其是青少年, 是社会中最好模仿, 最易感染的群体。他们经常模仿自己崇拜的社会名流、明星。受同龄伙伴的感染而步调一致地行动,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爱出“风头”, 喜欢一窝蜂似的“热闹”, 每当一个新的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出现, 他们便趋之若鹜, 竞相效仿, 纷纷传播, 反之他们的模仿又是简单的、盲目的、肤浅的, 具有快速的频繁的转移性。所以一个老师正确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穿一身青春漂亮的运动服, 学生也可能更喜欢你, 也更喜欢你的教学, 你正确的身体姿势, 幽默风趣的谈吐, 也可能成为学生崇拜的理由, 模仿的形象。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主要受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情绪体验的影响。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爱护他们, 关心他们, 尊重他们并且公正的对待他们。否则就会产生情绪障碍而影响教学。因此教师的工作态度在学生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 以身作则的、认真的体育教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对学校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的等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体育教师,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当然喜欢这样的老师了。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积极的人生观。

教师在为人处世上需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和对事物都要充满爱心。工作上有自信, 同事间能够虚心请教学习。这些表现在课堂教学工作中,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感知教师的自觉性与授课目标达成的目的性上, 在授课中能表现出自己独立见解。

2.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和完善自身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心理和行为是通过自我意识实现调控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是在自我意识下不断完善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优秀的教师, 自我调控能力强, 日常心态平稳, 不畏困难与挫折, 所以他们能取得出色成绩。他们能在不同班级, 不同学生的教学中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正是他们的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发展, 不断进取, 提高自己, 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得到学生和家长及领导的认可。

四、教师的教学技能

体育教师应必须具备体育技能。第一、师生交往技能。体育教师要能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能在课上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要为学生营造快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第二、师生间的合作能力。新课改中, 合作学习在综合课中位置凸显, 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合作需要沟通能力, 教师之间相互合作, 需要有有接受同行意见和建议的胸怀。第三、学科深入挖掘的能力。教育是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 要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 要研究知识的结构与重组, 根据教学计划, 针对学情对知识进行预设、在课堂上谋划动态生成, 都离不开科研能力。信息时代要求教师, 必须从事定量的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课题研究, 和论文的撰写, 在反思中完善自我。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 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社会生动调查、在经验中进行生活常识的积累、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整理。新课改中,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 进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五、小结

作为一名教师, 基本功得过硬, 对所教的知识能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其次, 教师需要在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 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 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最后, 教师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 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总之, 要作为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上所述。

参考文献

怎样使学生画面的形象大起来 篇5

多年来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一年级新生在作画的时候很多人把画画得很小,或者是画面上的形象很小,而我们的美术作业本却很大。作业本就像那双“大拖鞋”,画面就像小女孩的脚,有如手机里的视频形象放在了电脑显示屏里。这种大小悬殊、比例失调的画让人看了真的“很不舒服”。

他们为什么会把形象画得这么小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不可以改变呢,怎样才能让他们把形象画大呢?这直接关系着画面的质量,所以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我还没有做到“最好”,之所以说出来,想着大家能给予更多的指导,集众人智慧而达己之目的。因此,我在这抛砖引玉。

画画小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或者说是本能。画小画也有遗传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人的生理说起。人为什么会胖呢?科学研究表明,远古的时候,人类食物匮乏,经常饿肚子。饿肚子是很难受的,所以有了食物的时候,人们便“很很”地吃,然后慢慢地“耗”,多余的能量转变成脂肪“积蓄”在体内,以免“饥荒”的时候被饿死。这种“积蓄”的机能是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优先选择的结果,即使在食物丰盛的今天仍然保持着,于是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看到了很多胖子。这种“慢慢地耗”、“积蓄”就是一种“节约”,对食物、对能量的节约,推而广之,人会对一切利于生存的东西都会节约。

马克思说:“有一般就有特殊”,任何事都有个例外。极个别学生每次是画了擦,擦了画,就是画不大。我曾经对其采取了“死”办法:规定一个形象的上下、左右分别画到哪儿,事先用笔给他做好记号,结果还是差强人意。这到底是种什么“顽疾”呢?德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对此做过研究,用他的话这孩子具有“肛门性格”:小孩子在2、3岁的时候,父母没有将他“带好”,发生“固结”,形成了固执、吝啬、小家子气的性格叫肛门性格。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种人是属于“学习有困难的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包括美术)不及格,落后(包括构图中的“形象较小”)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这样一些儿童,在一个聪明的、有经验的教师手里,他会经常带领这些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野里、树林里、河岸上去……这种课对于智力发展受到抑制的儿童来说,像空气一样必需……”美术课怎样才能接触“大自然”呢?只有写生。鉴于此,我的美术课中凡是和写生沾边的,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带学生到外面去。

当然,画画不仅仅只是把形象画大,它还要注意构图的均衡,整幅画的氛围,主题的明确性,形象的趣味性,有“儿童味”,还有因个人特长,呈现的多样表现形式……这些“法则”不能一下子全部要求学生做到,否则“贪多嚼不烂”。“把形象画大”是这些法则的前提,做好它才能更好地、轻松地解决其他问题。

留学生形象 篇6

一、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增强,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 可赢得良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社会认同, 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更好的融入世界。印度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也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近年来, 两国综合实力都在提升, 各领域交流合作频繁, 两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印度如一面镜子, 能让中国更清楚的认知自己的形象。因此,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眼中中国形象调查

为了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 笔者对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实地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中国形象, 便于全面的认知中国的国家形象, 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提出相应的建议。目前郑州大学留学生人数在800 人左右, 以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为主, 也有少量的欧美和日韩留学生印度留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是郑州大学留学生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调查对象为200 名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此项“国家形象”问卷调查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的军事外交形象; 中国的经济形象;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同时我们在对印度留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印象, 毕业后是否留到中国工作等问题, 以便更好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 份, 有效收回率为80% 。采用Mic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对这160 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和访谈分析如下:

( 一) 军事外交形象

1. 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倡导并践行的“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友好外交表现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国际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际上重大问题绕开中国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他们认可中国在世界上正面的影响力。但同时受国外媒体制造“中国威胁论”影响,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 让一小部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正面影响力的评价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讲, 印度留学生是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2. 担忧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一半的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会对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小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对印度的影响较小。还有一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不关心。中印两国是领土相互接壤的国家且有部分边界尚未明确, 印度民众对中国不断增强军事实力表示担心是正常反应。而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在各领域的都有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因而部分留学生认为对中国军事实力增加感到担忧是多余的。虽然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引起众多国家的担心, 但大部分印度留学生仍然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 中国政府在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去年中国的裁军行动和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友好的信号, 相当一部分印度留学生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的。

( 二) 经济形象

1.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的印度留学生认为, 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世界尤其是临近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会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 中国民众购买国外产品和赴海外旅游等也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印两国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挤占印度的国际市场。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他们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认为会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

2. 日常生活用品物美价廉, 电子产品受到青睐

调查中我们发现, 印度留学生喜欢中国的日常用品, 中国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也逐渐受到印度留学生的青睐。印度留学生购买的中国日常用品主要有纺织品 ( 主要有箱包、服装等) 、生活学习用品等, 因为这些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但不乏时尚美观、用过之后就更新, 关键是中国的产品有价格优势且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其他国家产品的质量差。中国的电子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在印度留学生中同样受欢迎。印度留学生表示, 最喜欢中国的电子品牌是华为和小米, 认为两者质量有保障、外观好看、性价比高。这反映了中国的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印度留学生表示, 大部分中国产品的没有售后服务或有的售后服务, 但时间过长且态度差, 同时对产品的功能宣传上有夸大的成分。

( 三) 社会文化形象

调查发现,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后较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1. 中国国民素质整体良好

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整体良好, 如中国人具有自信乐观、纪律性强、助人为乐、热情友好等美好品质, 但印度留学生同时认为, 一小部分的中国公民因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上较为准确全面, 提到部分中国公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访谈中, 他们表示, 在来华前后对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中国人并非不善于沟通交流”、“只是小部分中国人有一些不文明行为”、“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开放”等, 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是全面并且客观。

2. 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相对浅显

在“您认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 选“武术 ( 功夫) ”、“丝绸”、“京剧为代表的戏剧”最多。反映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相对浅显。而在“提到中国, 您最先会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答案比较分散, 有熊猫、长城、武术 ( 功夫) , 还有北京、饺子、毛泽东等。总之, 答案是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并且体现个人喜好等特点。

3. 尚未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情况

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印度的文化习俗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学生对印度留学生的节日庆祝方式和穿着服饰方面不理解。印度留学生大部分是素食者, 也有食羊肉和鸡肉但忌食牛肉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印度留学生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在一起使用。但中国学生不认可这些饮食习惯。而“语言障碍”不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原因是来华留学生本身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度留学生明确表示不会留在中国工作, 有语言、饮食、祖国情怀等原因。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会留在中国工作, 他们在中国会有跟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且他们已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三、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 一) 发挥大国作用, 践行“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要在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必须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解决好本国存在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做好大国的表率。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国家社会上, 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印度是中国的近邻,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引起印度民众的担心实属自然。中国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理念,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爱好和平的大国的形象。

( 二) 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可中国产品的质量, 但同时表示售后服务不完善, 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因此, 政府应该完善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杜绝高仿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应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 对产品的宣传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公民应该杜绝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形象。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国民素质的教育, 社会也应积极引导文明的行为规范。而印度留学生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不认同或不理解。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

( 三) 多途径交流, 全方位展示

印度留学生对中国部分的认识是客观的, 但是也有部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来中国之前主要是以大众传媒 ( 电视、网络、报纸等) 、影视作品、亲朋好友口述或学校教育等方式了解中国, 造成对中国认识的不全面。建议政府创办针对印度青年的印度语和英语电视台或广播来全面介绍中国, 并且中国的对外宣传应做到真实客观。建议在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的教材编撰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方面, 不仅要展现中国的古代文明, 更应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将更有利于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构建真实、诚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政府应该为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将青年交流活动常态化, 让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1) .

[2]周宁.《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天津社会科学》, 2010 (1) .

高校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及分析 篇7

一、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在净化党风、严明党纪的前提下, 在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形象、品德形象和知识形象, 分析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专业学习、工作与生活作风, 群众基础、道德修养、法制观念, 然后提出提升大学生党员形象和加强党内作风建设的策略, 重新定位党员的价值, 使之向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石家庄市大学生党员的现状, 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课题组成员首先根据相关资料编写“大学生党员访谈提纲”, 分别走访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等五所高校的20名教师和大学生党员, 与其进行了认真的访谈。

本调查问卷采用全方位抽样调查方式, 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调查组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石家庄各大高校学生中随机抽取, 发放问卷2000份, 共回收1900份, 有效率为95%。被调查的学生构成, 女生1500人, 男生400人;大一学生550人, 大二学生670人, 大三学生430人, 大四学生250人;党员200人, 团员1550人, 群众 (非党团员) 150人。第二步,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由于每个分量包含的题数不一样, 因此在统计分析时我们用各分量表统计平均得分来进行比较和分析。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党员问卷, 为五点量表, 共44个提项, 包含政治觉悟、专业学习、工作与生活作风、群众基础、道德修养、法制观念6个分量表, 6个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代表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六个方面, 以总分代表大学生党员的总体形象。

三、研究过程

从网络上和当地的图书馆查阅和搜取相关的资料, 并结合自身对大学生党员形象的理解与实地的观察, 形成初始调查问卷, 然后经过个别访谈, 对问卷内容的贴切性、清晰性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并且修改和删去那些容易造成歧义的题项, 完善调查项目, 最后交给专家审议, 形成最终问卷。

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评价法, 也就是每个题目都会有五个可供选择的项目, 分别是:完全同意、不完全同意、一般同意、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最后计算分数, 然后计算其平均值, 每一项的分数越低说明被试认为大学生党员的形象越好 (五个可供选择的项目的题号为得分) 。

大学生党员的形象共分六个维度 (方面) , 主要有政治觉悟、专业学习、工作与生活作风、群众基础、道德修养、法制观念, 每个维度都有7或9个题项, 一共设置44个题项。其中专业学习 (1~7) , 政治觉悟 (8~14) , 工作与生活作风 (15~21) , 群众基础 (22~28) , 道德修养 (29~35) , 法制观念 (36~44) 。

本测试的时间定为2013年3月份实行, 7月份结束, 为期4个月。采用个体测试方式, 分别到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 发放相关数量的调查问卷, 被试者当场按照要求填写调查问卷, 最后由主试者当场收回问卷。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处理, 删除无效问卷。

四、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六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学习、道德修养、工作与作风修养、群众基础、政治觉悟、法制观念。其中政治觉悟和法制观念的得分最高, 说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观念不太被公众所认可, 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

五、措施及对策

大学生党员要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为党的崇高事业而奋斗终身。以共产主义事业为精神支柱是党员必不可少的, 少了它就很难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要全面贯彻“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并且要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无论在什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都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要始终坚持党的路线, 永不叛党。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新生力量, 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将其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并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为党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 提出几点措施:一是加强党员干部有关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等相关理论的学习, 并定期地进行培训和考查, 从而使党章深入人心。二是定期地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圣地。三是党员要定期地深入到基层中去, 了解百姓的生活, 关注民生, 为百姓多做实事。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极其重视高校党建工作, 连续召开了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 就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以及青年知识分子人才培养和高校党员的发展工作, 作了战略部署。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国家重视青年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但由于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各种诱惑频频充斥着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大学生来说, 是非常大的考验。有些大学生党员, 经受不起诱惑, 从而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放松了要求, 个别人入党的动机不纯正, 把入党变成了以后从政的一个投机, 加之其功利心较重, 就很难在广大同学心中树立其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 对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 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党的整体形象, 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

留学生形象 篇8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 才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 才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 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运用挂图 和插图。 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 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 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 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 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 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 如教学《海燕》 一课 , 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 想象海燕在乌云与大海间高傲飞翔的姿态, 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学生在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 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 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多媒 体课件。 如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 , 学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过黄河, 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 以及歌曲《黄河颂》, 这样视听结合, 在学生脑海中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 对于诗人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 适时、适度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 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 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例如, 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 “泯 然众人 ”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 的老师 , 你想对仲永 、 方父 、 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 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教师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 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 但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 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 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教学《落日的幻觉》后, 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写一段话, 除了课文中作者写到的幻觉以外, 你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呢? 教学了《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 写这一类文章, 必须先帮助学生吃透课文, 同时, 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 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 有的交替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作为叙述人, 笔法灵活, 跌宕有致, 内容充实, 人物的个性在细节描绘中凸显出来。所以, 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 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 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 进行变式训练, 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 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教学环节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编成剧本, 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 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 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 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之我见 篇9

一、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诚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在课堂上具体化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把抽象的概括的词形象化。一般看来,经常运用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直观手段有以下几种: 首先,实物直观教学法。尤其是现在电脑多媒体的使用,为我们的教学拓展宽广直观教学的情境,展现学生没见过或者不常见的和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它具有鲜明、生动、真实性的优点,能大大地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模仿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复制的幻灯、图像、表格、模型、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此提供学生以有关的形象,这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以实物进行模拟、放大、缩小,突出教学重点而略去次要细节,有利于我们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指导。再次,语言直观教学法。就是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课,用语言的描述,把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把一个个场景活生生地表述出来,已引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表象的再现,借以理解课文的有关词语。要利用图片、幻灯、录像,引导学生把词语的理解建立在视听形象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课教学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空白”的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数选自文学作品。而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文学作品都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召唤着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激发读者积极参与和信息的再创造。读者在阐释、领悟、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审美情愫和认知能力得到培养。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空白”的魅力,精心创设暗示性的教学空白,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课文,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对于情节性强,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小说、故事等,我们教师应紧紧抓住最能展现人物特点的“空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展开联想、想象,领会“言外之意”“意无穷”,深化对人物的理解。对于中心明确,但缺少情节,形象性不够鲜明的课文,如说明文、诗歌、散文等,我们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调动相应的生活体验进入规定的情境,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发挥移情因素的作用,具体、丰富文章的形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阅读课教学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在语文课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引导学生在议论类文章中形象说理 篇10

重议论,会议论,固然是议论文写作之重,但空洞的说理苍白无力,板着面孔说教令人提不起精神。一篇文章全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单调、枯燥。古今中外许多令人折服的说理性文章往往辞采飞扬,意象优美。精彩生动的说理语段,穿插某个寓言故事,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等,或即物明理,或借象喻理,形象中蕴含抽象道理,增强可读性,富有感召力。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很相信说理文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我们老师平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并自觉地运用。

一、读写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和阅读文本中的文章或文段,引导学生学会形象说理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形象说理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少见,从《两小儿辩日》到《劝学》,从《过秦论》到《我有一个梦想》,还有《庄暴见孟子》《谏太宗十思疏》《拿来主义》《宽容》等等,文质兼美,都是说理与形象兼具的范文,教者可充分利用教材示例、示范,利用教材总结形象说理的意义与方法。如:在《庄暴见孟子》这篇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没有从大道理上去进行推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读者描绘了两幅图画,从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中去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两幅画面虽然只是形象描绘,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说明道理。因为看完画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为什么人们怨声载道?为什么“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答案只有一个:是否“与民同乐”。这个答案点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两幅形象描绘的画面,却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不仅是古文,哲理性的诗句也一样。《长歌行》为了引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慨叹,作者用了园中翠绿的葵叶中的朝露易被太阳晒干作比喻;春在万物竞荣,唯恐秋日花叶枯萎;江河浩荡,一刻不停,可见青春易逝,岁月不再,定要珍惜大好的春光。

再如,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有一篇余光中的散文《剪掉散文的辫子》,其中一段是这样的:“理论上来说,诗人不必兼工散文,正如善飞的鸟不必善于走路,而邓肯也不必参加马拉松赛跑。可是,在实践上,我总有一个偏见,认为写不好(更不论写不通)散文的诗人,一定不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我总觉得,舞蹈家的步行应该特别悦目,而声乐家的说话应该特别悦耳。”在这段话中,作者以退为进,运用比较、比喻、类比的手法,周密而形象地阐明观点,很有说服力。

笔者在教学中深切地意识到:选用典型的说理形象生动的优美短文,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鉴赏分析,进而总结说理技巧并尝试迁移写作,是让学生学会形象说理的较好方法。

二、作文评讲,善于运用比照法引导学生提升形象说理的能力

同一道作文题,不同的学生写出的议论文必然不同,有的文章空洞、枯燥,有的文章却避免了抽象说理,显得形象具体,读了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就论证某一个分论点,不少学生是泛泛而谈;有的学生却能做到感性与理性结合,读来颇有兴味;有的学生的话则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或换一种说法,就大不一样。这时,老师就要及时归纳,利用投影呈现等方法,通过比照、分析,让学生感悟,从而提升形象说理的能力。

同样是写“面对竞争我们首先得清醒地认识自己”,两位学生写得明显不同:

一位这样写:“面对竞争,我们首先得清醒地认识自己,先估计自己的实力,了解自己的优势,有什么缺陷,然后去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如果拿自己的短处和对手的长处竞争,这样必然会失败,也不要大材小用,与实力悬殊的对手较量。”

一位这样写:“面对竞争,我们首先得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样,才不会拿鸡蛋去碰石头,也自然就不会拿高射炮去打蚊子了。量力而行,扬长避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两段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但后一位学生运用了两个俗语,同时也是比喻,语段一下子亮了起来,既形象生动简洁,又具有说服力,也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样是写“竞争”,下面两段出自不同学生的议论类文章:

一位这样写:人生不可能一路顺利,会面临种种挫折与失败,有排名的竞争,有入学的竞争……行于纷扰尘世,生活便成了我们竞争的舞台。这时是退缩还是进取,就在于我们的选择。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应该大力提倡争先的精神。学习力争上游,工作力争先进,总之,力争为他人、为社会多作奉献。这种争,是积极的争,进取的争、高尚的争。惟其如此,个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一位这样写:这条竞争拼搏的路的确充满艰辛。或许,我们畏惧前途将经由荒草凄凄的坡壁而犹疑蹉跎;或许,我们惶恐滂沱雨后前路未可知的泥淖而踌躇不前……但风雨之中,我们无畏地痛击着巉岩,不再畏惧强大的对手而退缩迟疑。心怀希望,坚定地拼搏与竞争,站在星空的视角,所有的河流、海湾都将疾速变小,人生的图景在清晓的微风中徐徐展卷,带着拼搏不懈的志气,在天地间吞吐豪迈。

前者平淡地议论,纯粹的说理,显得呆板;后者用了不少比喻,给人画面感,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的画面中去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美感。可见,学会形象地说理,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味道更受欢迎。

教师如果脱离学生作文大谈议论文说理的方法、技巧,由于缺乏可供模仿借鉴的示例、具体的感性材料,就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更感茫然。多从学生作文中选取文段,并进行比照分析,对写得不好的加以升格指导,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说理水平。

三、仿写热身,在语用训练中不断强化形象说理的技巧和文采

形象说理的方法技巧是可以总结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种:运用相似联想,比喻论证;运用相关联想,类比引申;借助特征,形象添补;设置情景,寓言表述;描绘画面,勾勒形象等。笔者发现,这些方法技巧在我们平时的语言运用训练中都有涉及,我们不能为训练而训练,应适当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借助语用训练强化学生的形象说理的能力。

再看高考考试说明,其中对“有文采”的表述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四点,在语用训练中也都有涉及。所以,多做仿写热身训练,对写作大有裨益。

下面是一道语用题: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组成排比句并符合上下文的特定语境。

你如果是一块鹅卵石,就不要抱怨不能成为一块美玉;你如果是一泓清泉,就不要抱怨不能成为壮丽的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绝不能满足于蜗牛的步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你是一尊金佛,就绝不能满足于门神的位置!

这一段话,如果仿写得好,就是一段颇有文采的形象说理语段。兼有比喻、排比修辞,生动地说明了“人要准确定位,认清自己”的道理,可见,借用“自然他物的形象,虽异彩比纷呈,却其理类似”。如能常常体悟生活,感知事物,加强引导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必能意象纷呈,妙笔生花。

教师形象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篇11

“教师形象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 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识的综合体现。”[1]教师形象是对一个人内在知识涵养的外在呈现, 良好的教师个人形象既是对个人涵养素质的体现, 又会给学生个体的成长带来深远持久的效益。

一、教师端庄的外在形象给学生以精神感染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在人际交往中, “教师仪态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最直接的表现”[2]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包括仪容、表情、举止、着装、谈吐。

(一) 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

1.仪容着装。仪容, 即一个人的外观与外貌。一个人的仪容是对外交往的窗口, 包括仪容本身, 即人的面容、仪容的修饰、仪容下的气质。教师首先应按照自己本行业的要求, 对自己的仪容进行必要的修饰, 虽然外貌无法做大的改变, 但良好整洁的发型可使人仪表端庄, 给人精神气儿。作为女性教师, 得体的妆容不仅能使自己更加光彩照人, 让学生更加喜欢, 还可以增加自信, 身心愉快。就服装而言, 教师的服饰应简洁庄重, 明快得体, 要兼顾审美性和育人性, 应时应季, 注重服饰饰品、色彩的搭配, 既要体现出“职业美”, 也要体现出“现代美”。

2.表情。“表情是一个人的晴雨伞, 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 是课堂中最直观, 最富有生机、活力, 最有魅力的教具, 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能流露出一个人内在的情感与思想, 因而“教师掌握好自己的目光礼仪, 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获得学生的好感、强化教育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教师给学生投送一个充满关怀的眼神, 便会给孩子无穷的动力, 目光的转变也可适时的掌控课堂氛围。微笑, 作为一种积极的肢体语言, 让教育充满魅力, 它传达出了师生间的友善和谐、爱与宽容, 教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如沐春风。

3.举止。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学识、品质、性格、教养等往往能从他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加里宁普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着他。”作为学生瞩目的教师, 坐姿、走路的步态、手势动作都会被成倍的放大映入学生的眼帘, 教师端庄、稳重的坐姿, 挺拔笔直、舒展大方的站姿都能给学生以自然大方的美感。在讲课时, 手势是必要的辅助性语言, 适度的手势可强化教学内容, 故而教师的手势应简洁适度、自然亲切、简洁准确, 做到得体、自然、恰如其分。

4.谈吐。教师是教育行业的领头人, 语言规范、谈吐文雅、声音优美动听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 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取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应讲普通话, 语速适中, 咬字清晰, 声音洪亮, 只有讲得清楚明白了, 学生才能从心里接收、消化知识。同时, 切忌讲粗话、脏话, 要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二)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吸引力, 能给人以审美享受, 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 形成良好的互动, 给学生以精神感染。

1.学习上。为人师表, 教师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 便是一道风景, 成为学生注目的中心, 并会以审美的眼光加以评判, 教师整洁得体的服饰衣着, 端庄优雅的举手投足, 亲切热情的语言, 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言一行所散发出的魅力都对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形成良好的首因效应。进而, 当学生从内心对教师有了欣赏之情, 可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投注在教师及其传递的信息上, 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2.育人上。“教师形象的美都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树立真即美、善即美、劳动即美、探索即美的观念。”[5]同时, 提升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又因学生具有向师性, 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有了美的意识, 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形象, 形成良好的意识、行为、习惯, 进一步增长了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自信心。

二、教师高雅的内在修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俗话说得好, “只有在深水里才能摸到好鱼”。教师, 作为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有着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必须要有高深的专业理论素养、教育学条件知识和综合性常识知识为融合的内在知识修养以及高雅的人格魅力。

(一) 教师良好的内在修养

1.知识修养。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其自身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长流水”, 有涓涓不断的溪流、广阔的知识视野、渊博深厚的知识底蕴。当代教师, 首先应精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 做到精、透、深的理解, 掌握学科最新动态, 对教学和科研有所建树。其次要通晓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等条件性知识, 如今再也不是一个“授之以鱼”的时代了, 庞杂的信息科学技术让学生的发展只受好奇心的限制, 一切想要了解的知识都可在互联网上寻得, 面对现代技术的挑战, 教师应兼顾学科特性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更新自己的教授方式, 提升技能与教学效果。

2.人格魅力。《周礼·地方司传序》中说:“师者, 教人以德者之称也”。而师德又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6]礼教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德性与修养,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育人的过程中“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继善成性”, 以教书育人为本职, 以关爱学生为灵魂,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与同事团结合作, 真正的将师之道内化为自己最终的行为准则, 担负起教师应有的职责。另外, 教师应有良好的性格、独特的人格魅力, 以宽容的胸怀、足够的耐心、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乐观、开朗、热情又不失理性与智慧的制约、感染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以人格引领人格, 以智慧点燃智慧”。

(二)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内在的德性与涵养在人际交往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因崇拜教师的渊博学识而产生向师性,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 教师积极向上的性格, 也会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给以人格感召力, 产生深远影响。

1.学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外在的淡雅的气质根源于其内在的德性修养, 历久弥新, 在日常交际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教师身上的专业素养、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 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让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欣之、往之, 也开始注重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 增长他们学习的动力。

2.育人上。檀传宝在《德育美学观》一书中提到“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和改善道德教育的效能。”[7]教师美好的形象、高雅的道德情操, 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榜样作用, 形成一种人格感召力, 时刻激励着学生的发展, 是一杆德育的旗帜, 让学生在无形中参照教师的品德而发展。教师有着比海洋更宽广的胸怀, 何须担忧学生的品行浅薄。

教育实践是“由在特定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导的行动”。[8]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然离不开内在的德性修养的熏陶和深厚的理论知识的储备, 对教师职业的深入了解与热爱, 以坚定的信念引导, 共筑良好的形象, 才能在人类的这项崇高的事业———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自由驰骋。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是教师的教育力量所在, 这种内外兼修的美好形象, 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仲驰.浅谈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J].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2009, (5) .

[2]李兴国, 田亚丽.教师礼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3]宋运来.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0.

[4]李黎, 吕鸿.师德与教师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80.

[5]常文芳.教师——美的使者[J].师范教育, 2002, (Z1) :82-83.

[6]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7.

[7]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51-153.

上一篇:单元平面下一篇:奢侈品消费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