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

2024-08-13

中国留学生(通用12篇)

中国留学生 篇1

2 月17 日, 在中美两国华人圈中引发哗然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凌虐案宣判, 3 名主犯翟云瑶、章鑫磊、杨雨菡被判处6 到13 年的监禁, 之后三人将被驱逐出境, 几乎没有再返回的可能。受害者刘某控诉留学生翟云瑶、杨雨菡和章鑫磊等被告人对她的暴行, 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她吃掉等。据悉, 该案是因为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而引起的。当时12 人参与绑架凌虐, 美国警方逮捕6 名嫌疑人, 部分未成年人另行审理。翟云瑶和章鑫磊已被羁押324 天, 加上48 天的表现良好奖励, 已经服刑372天。杨雨菡已被羁押305 天, 加上45 天的良好表现奖励, 已服完350 天的刑期。因为他们所犯案件性质恶劣, 要服完全部刑期的85%方能出狱。

述评

在中美两国华人圈引发哗然的留学生欺凌案件经过近一年的审理, 终于尘埃落定。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涉案人员都是高中生。据了解, 2005 年中国赴美读高中的人数仅为65 人, 但在2014 年, 这一人数达到了2.4 万人。低龄化留学的趋势正在变得不可阻挡。近年来, 中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读中学, 往往是希望让孩子在国外锻炼独立能力, 开拓眼界;希望孩子在美国中学学习期间提升背景为申请顶尖大学做好铺垫;希望让孩子在学习之外, 可以拓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等多重因素。

但是低龄留学也有很大风险。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尚未成型, 心理机制尚未完善的人格塑造期, 不可避免地会有青春期的情绪化表现, 而在思想观念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欧美等国家, 来自语言、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冲击对孩子的性格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缺乏家长的监护, 很容易产生冲动, 而且大多数留学少年家境比较优渥, 从小专宠带来的优越感也会形成性格上自私专横的一面, 从而影响他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矛盾的方式。

6 到13 年的有期徒刑, 对这几个年轻人来说可谓当头棒喝, 他们的命运可能也会随之改变。这使人想到近几年校园暴力在中国内地也是轮番上演, 然而法律的约束力却显得薄弱。父母作为青少年的最直接监护人, 应该充分考虑低龄留学的影响并且要对法律有所了解, 不能忽视校园暴力的危害, 同时也要多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 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陪读。此外, 学校和社会也应当在监督和制定法律方面引起重视, 让留学真正变得有意义。

中国留学生 篇2

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映入人们的心扉;一场场激烈的战争,牵动人们的心弦;一次次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人们的心灵。是的,国家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那正是因为我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

自,这个崭新的起点依赖,中国边不在寂寞,不再消沉,而是从世界的东方站起来了,真真正正的站了起来。 正因为改革开放,正因为解放思想,才得以实现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在着三十年中,我国发生了许许多多重大的时间。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的骄傲。

7月1日,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推选。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用他那雄浑的声音,年初了这座城市“BEIJING”。这也是中国凭借着自己国人的优势与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座城市中,脱颖而出!

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千年飞天梦,终于在这一刻得以实现,这次发射,也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是我国航天事业重要里程碑。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屹立于世界的发达国家之林。

208月8日,这一举世瞩目,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历时十几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和观众,欢聚在北京各个体育场馆。共同见证盛世空前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没有强大的国力、人才、财力,怎能成功举办这样的盛会呢?但命运偏偏要考验我们的毅力:在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地震粟,一时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民,摧毁了数以万计的房屋,道路、公共设施几乎全部瘫痪。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阴霾一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然而灾害无情任由性,上自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信,众志成城,纷纷向再续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使灾区人民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尚存。有的还自愿陪着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也让他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鉴定了重建家园的决心。

三十年来的所有辉煌,让我们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只要有坚定顽强的意志,没有什么事可以阻挠我们,因为我们正在为我们自己的年轻奋斗着;因为我们正在为祖国拼搏着;因为我们正在理想的路途中艰难的行走着!三十年的璀璨星光,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会像天空中那最亮的星星一样,永远璀璨于蓝天之上。永远翱翔与蓝天之上。

回想过去的三十余载,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数以万计,但是我们都咬紧牙关,挺过来了,这都是我们祖国人人民的短节合作。正因为我们从不气馁,从不向困难妥协,更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才支撑着我们走到现在,因为我们坚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的命运是掌握在国人的手中的!

回首过往的三十年,我们哭过、笑过。高兴过。也悲伤过。但是我们从没灰心过,因为我们都很团结,因为我们都很坚强!

三十年,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非常漫长的,因为我们的一声又有几个三十年呢?但对于国家,乃至于真个时间诶,都是非常短暂的,也许正如余个出生的婴儿般,那么娇小,而从这娇小的三十年那可以看到祖国的希望,难道不是么?

三十年,我们又有什么留念的呢?三十年,只是刚刚起步,更加漫长的旅途还在后面,道路越来越艰辛,但我们也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加昌盛繁荣。

中国留学生盗书案 篇3

窃书案的主角为石瑛,字蘅青,湖北阳新人,24岁时中清光绪癸卯科举人。按清制,中举之人,可向朝廷求官,也可出洋留学。当时同榜的许多举人都去了京城以求仕进,但石瑛却立志救国,而选择了留学欧洲。赴欧之初,石瑛认为铁路是当时中国所急需的,因而选择了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学院学习铁路专业。但在1905年与孙中山会谈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中国所急需的不是铁路,而是可以改造中国的武力,因而1905年石瑛转而去了法国,入法国海军学校学习海船制造及兵舰造船业。

但石瑛一入校就发现,在这里他很难掌握海军的精髓,因为校方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对中国留学生只教星学、驾驶学、造船学及机器物理学等,而对于较重要的潜艇炮学与水雷却加以封锁,不肯教给中国留学生。在石瑛看来,如果学不到这两门学科,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海军专家,那么中国海军就不会实现真正的自立,因而他既气愤又焦虑,终日盘算着如何把这两门学科的书籍弄到手。就在这种焦躁不安中,时间转眼到了1906年正月。再有几个月他们就要毕业了,而一旦离开海校,他就再也没机会搞到这方面的书籍了。情急之下,石瑛决心伺机窃书。因为此事甚为重大,他恐一人完成不了,就去探询另一个留学生向国华的态度。他先把法国人对中国学生的不公正待遇进行了一番抨击,并对炮学与水雷对中国海军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分析,直说得向国华频频点头。石瑛心里有了底,便说:“进了虎穴却不考虑趁机得到虎子,将来回国,到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机会呢?我想咱们最好趁一个节假日校内无人时,偷偷地把书窃出去,找一个抄书的把每本书抄一份,这样纵有不测,不过是一两个人获罪,而对于国家来说贡献却是极大。”向国华表示赞同,并建议说:“你的想法很正确,但用人抄书速度太慢,并且那些书中有许多插图,更非徒手所能临摹得了,最好办法莫如利用摄影技术,把书照原样影印下来,这样差不多就能避免出现所谓的‘鲁鱼亥豕’的弊病了。”

与向国华商量好后,石瑛便开始积极地寻找窃书的机会。几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法国海校例有放春假的习惯,假期往往有十余天,本年放假的日期则定在3月18日。起初学校规定在法国外省住的学生在下午两点离校,在海校附近城市住的学生下午5点离校,但后来却临时改为所有学生均可在下午2点离校。石瑛得知后,故意假装不知道离校时间有变更,偷偷地回到了空荡的学习室。进去一看向国华居然坐在里面,不由大喜说:“我们还影印书不影印了?”向国华听了便胡乱点了一下头,他其实早把窃书的事给忘了个一干二净。他之所以也在学习室呆着,是因为得知离校时间变动的消息晚,而错过了回城的小火轮,此时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发呆。海校设在停泊于海湾的轮船上面,需乘小火轮方能上岸,而渡船一般只在下午2点和5点方各有一班。石瑛和向国华说过话后,转身走了,向国华见了也没多问。后来快到5点时,两人去宿舍各自拿了手提麻袋,一起乘船回附近的城中住所。然而向国华回到宿舍打开自己袋子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他的袋子里不知什么时候竟多了几本海校禁书。原来石瑛和他说过话后,便乘校内空旷无人的机会,潜入密室,取出了潜艇蓝图及兵器制造书籍数卷,也不和向国华说,便分藏于他和向国华的袋子里,带出了学校。

从内心而言,向国华并不想这样做。但既然事已至此,况又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冒险,向国华也不好再推辞,便决定听从石瑛的建议,去比利时进行拍摄。到那里后先购一照相机拍照,可惜相机镜头太差,照的效果总是不好,又由于所窃的五六卷书每卷都不下几百页,任务繁重,而假期有限,两人担心自己照时间上来不及,就由石瑛在布鲁塞尔近郊找一照相师进行拍摄。为了避免照相师携书报警,两人便早上携书而往,晚上携书而归,全天陪同照相师在一起拍照。但饶是如此,照相师仍把两个中国人奇怪的举动报告了当局。因而在拍摄书籍的十余日里,他们曾见先后有两个不明身份的人到照相馆里游荡,但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不过两人从照相师那诡异的举动中,也看出此人非善类。想不回去吧,又担心另两个在海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受到海校恐吓,并且滞留比利时不归,法方也会向使馆纠缠要人。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由一人携书赶在假期结束之前冒险回去,伺机将书放回原处,一个人持所摄制胶片留比利时观望。一旦有变,中国所损失的不过就一个人,并且由于没带胶片,既使被法方追究,也可多方辩解。当时原本是由石瑛将书带回法国,但由于石瑛临时有要事,需在比利时多呆几天,就由向国华携书返法。结果向国华刚在法国境内下车,就被早已盯上他的两个法国警察给逮捕了。被捕之后,向国华本不想承认偷拍书籍之事,不想法方却从他的皮袋中搜出了他们付给比利时照相师报酬后,照相师所给他们的收据;本不想供出石瑛地址,不想他随身所带的石瑛在比利时的地址也给法方搜了出来,可谓功败垂成。所幸石瑛侥幸逃脱,而所拍摄胶片则全被没收。针对这个案子,法方打算以间谍罪对向国华、石瑛提起诉讼。

石瑛脱逃后,为营救向国华,昼夜奔走于新闻界、外交界及华侨界,同时又让在法中国留学生向清驻法的公馆力陈要害,敦请清政府出面交涉。消息随之传播开来,一时间,“中国留学生盗书案”,轰动了法比两国的舆论界,人们对两人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称“清皇朝统治的中国,居然有如此热血青年”。又纷纷据实指出,石、向所窃之书,并非国家秘密文件,因而群起谴责法国当局,要求释放向国华。负责海校工作的法国海军官员也为向、石二人求情,说他两人这次盗书“实为求学,非同奸细”。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拿出大笔钱财通过外交途径与法方交涉。这一切,使得法国当局逐渐认识到,两名中国留学生的举动实为自发的爱国热情使然,并非是清朝或日本、德国等法国敌国的间谍。且“盗书案”的发生,实在是海校歧视、排斥的结果。因而几个月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法方释放了向国华,以驱逐石瑛、向国华出境了事。

揭秘耶鲁大学的早期中国留学生 篇4

1846年, 18岁的容闳随布朗牧师来到美国, 成为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850年, 他“带着辫子, 穿着中国长袍”进入耶鲁大学, 不过不到一年, “就把这两样都割弃了”。容闳是耶鲁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成绩优秀, 尤其是英文论说, 在第二、第三学期连获首奖。1854年他毕业的时候, 不少著名学者为了看一看这位不寻常的中国人, 特意赶来参加毕业典礼。与容闳同年毕业的耶鲁学生共有98位, 至今耶鲁大学档案馆还收藏着这些学生的毕业赠言本。

1872年8月11日, 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 从上海登船前往旧金山, 这就是清政府派出的首批“留美幼童”。此后到1875年的四年间, 先后四批共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赴美。这原是一个长达15年的派遣留学生计划, 然而在进行到第十年时, 因遭到部分官员强烈反对而停止, 留学生们也被“召回”。他们中的50多人, 曾进入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学习。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 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 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为国人所熟知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当时也在耶鲁学习。十年的留美生活, 对这些孩子的思想和观念, 甚至命运都有深远的影响。 (摘自亚洲网易)

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 篇5

基金会会长刘建国、执行会长卢雅娟、高级顾问崔占峰、顾问薛正利、联合诺华(天津)有限公司总裁崔雪峰、天津高新区海洋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超、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窦克忠、驻园区有关单位代表,以及基金会副会长林杰、秘书长卢德传等出席揭牌仪式。

基金会执行会长卢雅娟和联合诺华(天津)有限公司总裁崔雪峰共同为办事处揭牌,基金会正式落户园区内中英医疗健康产业基地。

基金会会长、意大利宝莱集团董事长刘建国介绍了基金会的有关情况,其宗旨是帮助留学欧洲的中国籍学子解决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帮助他们在国内寻找融资渠道,完成项目落地,使其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他表示,天津滨海新区的创业氛围吸引了基金会,办事处落户中英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后,将筛选留欧中国籍学生中优秀的、拥有一定科技含量、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帮助他们前来天津落地发展。刘建国感谢联合诺华(天津)有限公司的支持,希望通过与天津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将留欧学生在祖国的创业创新事业做大做强。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表示这将使以英国为主要投资来源国的健康产业基地扩展到欧洲更多国家,丰富基地内的项目种类,基地将为基金会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各方共赢。

清华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揭牌仪式,他在致辞中肯定了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其成立中国办事处的意义,希望基金会发挥桥梁作用,并与清华大学创业项目加强合作。

天津高新区海洋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超、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窦克忠分别致辞,祝贺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中国办事处入驻园区,表示将积极支持有关项目。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篇6

美国高等教育是相对自由的,选课自由、选导师自由。换个角度说,这要求学生要有主动性,主动索取信息以权衡利弊再下决策。以选课为例,学校每年可能有上千门课可供选择,内容多样,足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逢期末,大家就会讨论下学期的选课,互相询问打听。在我的专业里,流传着一份文档,里面记录着往届学生选过的课程及相关评论。比起本地学生或其他国际留学生,中国留学生的选课方法要“高效”得多,因为他们往往不会以兴趣为出发点,更多的时候考虑的是课程是否容易通过,老师是不是“人美心善”,会不会学得太多太累……在“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微信平臺上,这些信息甚至还被称为“干货”。

有一学期,我修读一节经济发展的课(经济系里中国学生占半壁江山),这是一门两百多人的大课,课室刚好能坐下。如果想坐在前排,就需要提前来课室。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中国留学生常会在前排为同学占位,但占到好座位之后,往往又不能坚持认真听课——上课期间他们有的用电脑网购,有的用手机看社交平台更新。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都要面临是否回国就业的选择。近年来,留学人数不断上升,国内出现了海归就业难的问题,“留学无用论”盛行。即便在国内顺利找到工作,有的留学生在美期间习惯了西式个人主义,回国后难以适应国内的用人制度和办公作风。若要留在美国就业,看似容易,实际上找到好工作也很难,因为除了要有专业技能外,对美国办公室文化的了解也是必须的,而这往往是中国留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无论作何选择,留学生都容易夹在中西制度之间,进退维谷。

在父母的高期望下,留学生如同行走在横跨万里的独木桥上。有的留学生决定背井离乡拥抱西方,变成黄皮白心的“Banana(香蕉)”,有的在美国仍墨守成规地过着全中国式的生活,但我想更多的情况是,中国留学生在这窄小的独木桥上,走到半途时才猛然发现,前方断头,后方迷失,孑然一身。

中国留学生 篇7

第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积极吸引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留学生文化体验正是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各国文化可以互相借鉴,从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第二,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同样明确指出要“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建立起教学与实习对接、课堂与社会衔接的教育机制。”促进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毕业生的培养。文化作为软实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和群体。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就会产生心理认同,更加理解和热爱中国,从而为日后成为知华友华的交流使者打下基础。

第三,医学汉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在专业教学英文授课的背景下,留学生还要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进行汉语环境下的临床实习,难度较大。目前医学汉语教学还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也有待提高。我们既要注重汉语能力的培养,又要合理加入文化的内容,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学习汉语和体验中国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汉语实践活动,学生一方面运用了日常汉语,另一方面,亲身感受了中国文化,形成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2 我校汉语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为了使留学生更快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我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多角度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比如,带领学生观光游览,参观文化艺术展,举办汉语歌曲、普通话大赛和世界美食节等,一些学生也积极参加中国学生的社团活动,或者找到语言伙伴等等。

以硬笔书法展为例:我校留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各选一首主题为春天的古诗。首先各班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对诗歌进行讲解,使留学生对其内容有所了解,然后示范汉字书写笔顺,书写硬笔书法,体会字里行间的魅力。最后,选拔优秀的作品进行展出。留学生硬笔书法展,弘扬了我国古典诗歌文化,活跃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了留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此时,开设毛笔书法兴趣班就成了大势所趋,学生们报名踊跃。兴趣班由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的水平。

另外,部分留学生也参与到社会志愿者的队伍中去,定期到社区为群众进行义诊,不但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留学生们也学有所用,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行业精神。

第二,我校建立了有特色的汉语文化实践基地,中国文化精粹给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留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

(1)《汉语教程》第二十二课提到中国国粹——京剧的时候,教师先在课堂上作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的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老干办,向退休教授们学习京剧、书法、绘画、舞蹈和传统乐器表演等文化艺术。以京剧表演为例,表演者先介绍一下弹奏京剧的几种乐器,说明并弹唱几段京剧选段,然后讲解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再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吹拉弹唱之中,学生们兴奋不已。最后,大家一起逐句学习演唱几首京剧片段。期间双方用简单的汉语进行交流,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2)《汉语教程》第二十四课讲到了太极拳,教师先以视频形式为学生播放演示,然后,利用去中学联谊活动的机会,中学生们集体为留学生们展示了太极拳表演,留学生们也饶有兴趣进行地现场学习,体会太极圆柔连贯的特点,及老庄哲学“柔弱胜刚强”的境界。

(3)《汉语教程》第二十七课谈到医生这个职业,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医院词汇和句式,(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之后在与中学生的文化讨论中,中国学生提到了他们敬仰的白求恩医生,希望留学生们成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医生,救死扶伤,为全人类服务。留学生们感受到成为一名国际医生的责任,提升了学医者的人文素质。

在活动的设置上,活动前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活动的理解,扩大了其知识面。活动之后,学生利用拍摄的照片、搜集的图片和资料等,配上自己写作的感想,形成课件,完成口头报告,再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的问题。这是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扩大了文化视野。

第三,我校在中高年级设立了中国文化课。课上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的讲解,同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留学生参与其中。中高年级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长幼有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等。当学生具备更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素养时,就会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交际内容和交际手段,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关于有效开展文化实践的思考

首先,带领学生参加文化实践忌走马观花,需要系统全面的设计。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具体安排,能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初、中、高级文化实践的安排,要与各年级的学生汉语水平相匹配,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并与书本知识结合和互补,力求活动内容多样化,保有新鲜感。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文化课的优秀教师,不但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而且要有对世界文化求同存异的胸怀,兼具一定的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才能使文化实践达到最佳效果。另外,也鼓励教师拓展个人才艺特长,例如书法、绘画和中国乐器等。

再次,形成科学的文化实践教学体系。活动前指导,活动中监督,活动后评价和考核。将考核评分公正地纳入期末成绩中,保证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给予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有利于拓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医学汉语教学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精心探索。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比如时间、经费、实践基地的接待能力等,学校有必要让每次文化实践活动精益求精。教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需要,将多种文化实践形式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真正达到提升留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留学中国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网www.china.com.cn,2011-10-26.

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篇8

中国的近代留学教育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从容闳1846年赴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赴法勤工俭学潮,这70余年间,无论是自费、公费,也无论是去往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等国家,这些人带着强烈的改造中国现状的美好愿望,奔赴异国。他们身上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更表现了中华民族开始了向世界学习的历史进程。这70余年的中国留学史,如果按照发展阶段粗略划分,大致如下所示。

1.1 洋务运动前后的留学欧美

185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容闳不仅是中国留学生从美国大学毕业的第一人,也彻底拉开了中国留学发展史的序幕。他回国后,向曾国藩积极进言留学计划,得到同意。旋由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名上奏选派幼童赴美留学,直接促成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4次向美国派出120名留学儿童的浪潮。同一时期,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清政府着手派员前往欧洲学习,主要为船政学堂学员,如邓世昌、严复等。除了这些政治意识较为强烈的留学活动,以王韬为例的民间留学活动也开始发展起来。

1.2 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韶日热”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受到战败的刺激,清朝驻日公使安排使馆学生赴日留学,各省

纷纷效仿,开始大规模官方派遣留日学生。又由于路近、费省、文字相近、风俗相似等原因,导致当时东渡日本的留学生无论人数还是比例都是中国留学史上空前的。梁启超、孙中山、鲁迅和章太炎等都是这一时期去往日本,并成为这一群体当中的佼佼者。

1.3 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

由于留日之风渐盛,美国颇受刺激。为了争夺日后在华的利益,控制中国未来的发展。1908年,美国决定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用于吸收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后来,英法等国竞相效尤,这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庚款留学”运动。辛亥革命前后,北京一共先后3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这些人中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还有很多我国科教文事业的开拓者,如胡适、赵元任和竺可桢等。

1.4 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

民国时期,由于英法等国开始仿效美国的庚款留学计划,民国政府向欧洲派遣了部分留学生。这一时期,赴欧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赴法勤工俭学。从1912年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前往法国,到1919-1920不到两年间又有1600多人踏上法兰西的土地,赴法留学在五·四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都是该群体中的一员,因为这场留学运动也开始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的新闻事业发轫于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东南沿海一带创办的中文报刊。伴随着风雨飘摇的大清朝逐渐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或出于宗教宣传的目的、或充当列强入侵中国摇旗呐喊的助威者,纷纷在中国沿海进行新闻活动,并进而将范围延伸至内地。中国的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和西方文明的频繁接触中,逐渐对外报垄断感到不满,也对西方列强操纵中国新闻传播和社会舆论的现状感到深深的担忧。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开始仿效外报、自办报刊。到19世纪70年代,国人自办报刊开始登上中国新闻事业的舞台。而后,经过中国第一代报人王韬等人艰辛的努力,以及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两次办报高潮的推动,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2 开拓性的贡献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留学生群体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影响深远。而成长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无论是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无论是新闻实业还是新闻教育都得益于近代留学生的伟大贡献。

2.1 新闻思想的引入

从郑观应和王韬等人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国人自由办报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逐渐认

识到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他们认为报刊应该议论时政、监督舆论,强调报刊“通上下之情”的作用;认识到客观主义的新闻报道思想,但也不否认报刊的政治性,认为报刊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这一时期,以留学生为核心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冲破层层阻碍,把西方关于报刊舆论功能的阐述、新闻自由的思想和客观主义的新闻观介绍到中国来,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西方新闻思想加以改造。

2.2 新闻实践的摸索

从效仿外报蹒跚学步到民国初年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记者,留学生在中国近代

新闻事业的实践上具有开创意义。在这个阶段,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副刊、新闻图片和摄影等不仅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而且在新闻本位观念的诠释上,越来越趋于西方,对以后的新闻业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1 新闻报道

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奠基人”的黄远生开创了中国新闻通讯的新时代,他的作品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通俗自然、不拘一格;消息文体的创立首推邵飘萍,他强调消息在时间上要注重实效、在结构上要简明扼要;另外,黄远生和邵飘萍都很重视采访,特别致力于挖掘身边的重大新闻,尤其是邵飘萍,曾第一个自备汽车采访,并在最早撰写的新闻学著作《实用新闻学》中有相当的篇幅对采访进行阐述。

2.2.2 新闻评论

从王韬的政论文写作,到梁启超的“时务文体”,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应运而生。其文风“纵笔所至,略不检束”,不仅戊戌前后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报刊文章也有很大影响。林白水尖锐泼辣的评论之风,刘少少“庄谐杂出、务出己意”的评论特点以及徐凌霄深刻的“剧评”文章,都为近代中国的新闻评论注入了新的元素。

2.2.3 副刊

自1897年《字林沪报》推出我国最早的副刊《消闲报》以来,副刊格调一直不高,多为消闲读物。直到五·四时期,在以留学生为主力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报纸逐渐突破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李大钊参与编辑的《晨报》副刊、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副刊,都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也为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4 新闻图片和摄影

1902年,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照片。1903年后,在日本出版的一些留学生报刊先后刊登了不少新闻照片。到辛亥革命前两三年,新闻照片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北京、广州等城市甚至出现了一大批专门刊载时事图片的画报。留学生引领的图片报道,对新闻摄影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促进了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2.2.5 报纸的经营管理

从国人自办第一张报刊《昭文新报》,到邵飘萍自办国人第一家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再到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和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以企业名义复活《大公报》,中国的新闻事业逐渐开始了企业化经营的进程。从靠集资、赞助维持报纸运营到靠发行、广告收入自负盈亏,从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政论政党报刊到不偏不私、不党不盲的商品化报纸,这一历史性蜕变的过程中到处充满了留学生群体的身影,是他们卓越的智慧与具有洞察力的眼光为中国新闻事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2.3 新闻学术研究体系的建构

留学生通过自办新闻学术刊物、创作新闻书籍,组织新闻学术交流团体、建立新闻教育机构,为中国新闻研究建构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新闻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彼此交流经验和认识,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与学术化,并进而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整体建立与发展。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蔡元培担任会长,徐宝璜与邵飘萍任导师。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也是中国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此后,在留学生的组织下,中国第一个大学新闻系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等陆续建立起来。

留学生创立的中国新闻教育机构,很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亲身参与各种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1931年由黄宪昭创办的燕京大学新闻讨论周和1935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师生创办的“世界报纸展览会”影响最大,是中国新闻学术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那一时期,留学生还先后创办了十几种新闻学术期刊,如1919年4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办的《新闻周刊》,1927年1月由北京新闻学会出版的《新闻学刊》,这也是中国第一本纯粹意义上的新闻学术期刊。新闻学著作方面,任白涛于1922年出版了《应用新闻学》一书、邵飘萍于1923年和1924年分别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总体来看,这些期刊和著作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为后来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拓展了中国新闻学术的研究空间。

3 结语

近代留学生群体的出现,使控制中国新闻事业的主体不再是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们当中涌现了一大批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让以往无心插柳的新闻活动和研究变成了一种具有高度专业性、学术性的新闻事业。而随着新闻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大规模脱胎于近代留学生的新闻从业者使得记者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新闻事业功能的发挥以及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也越来越高效。可以说,近代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引领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启蒙,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从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次向美国派出总数为120人的留美幼童,到20世纪初,伴随着废科举、建学堂以及清末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数以万计的青年人负笈海外,此后的中国形成了一支中西兼通的新知识群体。这个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织的产物,在政治和民族斗争日益激烈的乱世之中,引领中国文化变革与新生的伟大历程。而由当时环境孕育而生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其蓬勃发展,虽然与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些新兴知识分子在此发挥的,在今天仍闪耀着巨大光辉的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留学生,新闻事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丁硷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喜所.留学生与中国新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J].百家讲坛,2009.

[5]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J].文史哲,2005.

中国留学生 篇9

一、人文奥运的含义

1 人文的含义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贲卦·象传》中的“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1] (P146) 一句。今天人们所理解的“人文”, 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主要存在于哲学、宗教、伦理、法律、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 人文精神则超越于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之上, 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 肯定人的价值, 注重通过文化教育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以优化人性, 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新时期奥运会的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杰作, 发源于古希腊, 而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预先的体育运动本身的范畴, 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全球体育竞技的大会, 更是人类文化的盛会, 无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无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二、当代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在中国住上一年半载, 学习一些基础汉语, 而是进入中国的正规大学, 接受全面的、严格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我国政府始终重视接受外国留学生工作, 把它看作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50年来, 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为许多国家, 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 对发展和巩固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 开展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 来华留学生毕业生已遍布世界上170国家, 他们正在为其本国的建设和发展, 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上, 对于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经济上, 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竞争的重要方面;在政治上, 有利于培养对我友好人士, 特别是在外交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如何将人文奥运精神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相结合

1以人为本, 使留学生尽快入乡随俗

“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 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显现奥运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尊重人、锻炼人、教育人、熏陶人, 使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都得到提升, 以求得人的自我完善。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价值等等, 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本来可以共同存在, 互相交流, 调整人们的价值观, 增进人民的友谊。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缺少了解、误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 敌视东方中国, 否定、排斥中国文化, 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

将留学生专业教育与中国文化教育相结合, 能够让身处异国的留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 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 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习惯, 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今后发挥促进中国与留学生本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2 文化浸泡, 使留学生多渠道了解中国文化

“人文奥运”是“文化奥运”, 就是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突显出来, 寓奥运于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通过奥运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充分融合, 使奥运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方面都体现出高雅的文化追求, 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大学培养出来的有学之士不仅仅是技术专家, 而且是博学之士。留学生虽然有来华学习的专业目标。但是, 在校园氛围浸染中, 他们学到的必然还有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人与人的交流特征。从这个角度讲, 中国的大学同时担负着影响留学生思想内容的任务。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自主调整知识结构,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自己精神生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留学生在华学习, 相对地就生活在中国式的“关系”中, 为了处理好与中国社会及周围人的关系, 他们必然要凭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来选择相应的规范与要求, 以顺利地处理其留学期间的各种问题, 并在这种生活实践的积淀和筛选中, 形成以自我认知内容为基础的对中国社会生活及道德标准的评判。这种评判倾向影响着他们对未来和秩序的认定与构建, 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文化渗透程度之多少。

1)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渗透中国文化教育。

留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约有二分之一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中国文化教育是最好的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教书育人的主导力量, 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都有育人的职责, 都有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责任, 要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备课、讲课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 让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做人。进而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不仅在中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从内心真正成为中国的朋友。

2) 提高课外活动的文化品位, 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 受外界环境的熏陶并通过个人“内化”而成。正如斯蒂芬·利孝克所说的那样“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因此提高留学生课外活动的文化品位, 是人文素质教育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开展教育, 让留学生天长日久耳濡目染, 达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如游览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活动中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 寓文化教育, 形势教育、思想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为内容, 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启迪、感化和升华作用, 引导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塑造。也可以组织留学生到农村、工厂及开发区参观。这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课外活动, 也使他们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 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3) 为留学生选拔任用人文素质较好的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

留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学习生活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言行对留学生学习知识及心理素质的成熟、对中国感情的增减乃至完成整个学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拔任用高素质的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尤为重要。他们应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道德修养。所谓政治素质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策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 恰如其分地协调好各种关系, 在保证留学生教育秩序的同时, 利用课余和留学生接触的机会向他们灌输中国文化;知识素质则要求要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多学科的知识, 以适应多方面工作的需要;道德修养则要求要有良好的言行, 要勇于吃苦, 敢于奉献, 在留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其良好的言传身教影响和熏陶留学生的素质, 以博学的人格魅力引导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

3 规范教育, 使留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观念的国际化人才

“人文奥运”同时又是“文明奥运”, 就是要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引导人们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文明风尚。恪守以人为本的奥运, 体现优秀文化的奥运, 追求文明进步的奥运。

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我们不仅要教给留学生专业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并且如何做人的教育应该放在首位, 这才符合中国教育的传统, 也符合现代国际社会“学会做人”的普遍要求。要使留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德育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从我们培养留学生的目标来看, 我们是要把留学生培养成为了解中国、对我友好、学有所用的人才。其实, 世界各国接受留学生都有其目的, 除了将留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外, 都希望培养出来的留学生能客观地认识接受国的国情, 对接受的人民、文化等怀有友好的感情, 能够促进和扩大接受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这也是世界留学生教育中的一个共同点。

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中, 我们奉行“政治上积极影响, 不强加于人”的方针, 我们不强求留学生要具备马列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在对他们的素质教育中, 我们必须突出道德素质教育,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对留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应侧重于勤奋学习的教育, 遵纪守法的教育, 社会公德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也应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积极影响的内容, 贯穿于对外国留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总之,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留学生不仅是各国人们友好、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 也是留学生派出国和接受国共同拥有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教育国际化为我们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 新时期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理念和当代留学生教育相结合, 以人为本,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和文化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把握和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更新教育理念, 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 充分注意日常中国文化的灌输, 对留学生进行各种素质培养, 收获留学生这一片人才基地, 从而在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M].长沙:岳麓书社, 1988.[1]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M].长沙:岳麓书社, 1988.

[2]唐红春:《新时期来华留学工作的新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2]唐红春:《新时期来华留学工作的新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3]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3]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

[4]施俊华:《“人文奥运”的彰显》[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3) :26-26.[4]施俊华:《“人文奥运”的彰显》[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3) :26-26.

[5]李本义:《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 .[5]李本义:《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 .

[6]刘晖、徐为民:《试论“趋通”“求和”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2005 (3) :24—28.[6]刘晖、徐为民:《试论“趋通”“求和”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2005 (3) :24—28.

中国留学生 篇10

我将越南留学生在华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成五个方面 (来华之前的准备、生活环境适应、服务模式和公德意识的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适应、来华之后的状态) 共计25项来考察越南留学生在华期间的社会文化适应。为确保被调查者对问卷的完全明白, 尽量避免误解, 我用越南语作为问卷调查的语言。调查问卷采用五度量表 (1.完全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 , 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表中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在京各所高校的越南留学生发放了90份问卷, 收回78份 (86.67%) , 其中有2份没有回答全, 实际回收率为84.44%。他们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 汉语水平分别是初级13人、中级32人、高级31人, 其中有47人已参加工作 (62%) , 10人是越南华人 (13%) 。

除问卷调查外, 我还用越南语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越南留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力求更为真实直观地了解越南留学生的社会适应的情况和感受。

一、来华之前的准备

来华之前, 大部分越南留学生对中国很感兴趣 (3.724) 。北师大的一名男生说:“高三时, 有一次在图书馆找书, 偶然看见一本中国文化。于是就随意翻开看看……然后就喜欢上中国。决定来中国留学, 了解中国文化。”“为在这儿 (中国) 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2.987) “我来中国之前就听说中国菜很油腻, 所以来中国后要自己做饭, 不吃食堂。”“我的老师说中国年轻人现在谈恋爱时非常‘开放’, 在路上看到他们拥抱、亲密时不要觉得奇怪, 也不要盯着他们。”来华近一年的一名女生说。北航的一名男生告诉我们:“早就知道中国文化和越南文化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没必要做任何准备。”可见, 越南留学生来华之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所了解, 他们或多或少已为在华的生活做了些准备。

二、生活环境的适应

生活环境适应的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交通 (3.842) >风俗习惯 (3.742) >居住条件 (3.632) >娱乐生活 (3.434) >气候 (2.882) >饮食 (2.645) 。

越南留学生对中国交通、居住条件、娱乐生活很满意, 对北京的风俗习惯很感兴趣。他们觉得“中国交通实在太方便了, 服务质量也很好”, “只要4毛钱就能坐公交车, 2块钱就能乘地铁, 非常便宜”。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中国的交通方式, 公交车、地铁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他们认为目前的居住环境挺不错, “学生宿舍像宾馆一样高档”。周末的活动很丰富, 跟他们在越南时没什么两样, “可以去公园玩儿, 逛街, 看电影, 吃火锅”。北京的风俗习惯使他们感到好奇, 想去了解。北师大来华近一年的一名男生说:“中国人过春节, 我们越南也过春节。好像中国有什么节日, 我们都有。但节日的活动有些不一样, 特别是北京, 挺让我好奇。”

但在京越南留学生难以接受这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北师大的一名女生说:“北京的气候太干燥了。冬天太冷, 夏天又很闷热。我很难适应!”大部分被访者认为“中国菜油太多了, 吃不惯, 又不合口味”。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自己做饭, 偶尔与朋友出去吃。他们经常说在北京很难找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虽然饮食适应随着居住时间增长而上升, 但仍属于比较低的程度 (见图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当饮食方面遇到困难时难免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甚至降低学习兴趣和生活的质量。

三、服务模式和公德意识的适应

有关服务模式和公德意识适应的各个问题的赞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很难找到一份兼职工作 (3.461) >医疗保健不错 (3.250) >中国人公共道德感低 (2.961) 。

参加调查的越南留学生有5.26%打算毕业后在华工作, 71.05%越南留学生决定毕业后回越南发展。他们认为“很难在这儿 (中国) 找到一份兼职工作”或一份正式的工作。

他们认为“中国医院有先进的设备, 好的服务质量和干净卫生”。青年人的赞同度 (3.283) 和中年人的 (3.281) 差不多。“我刚来的时候生病了, 发烧好厉害。去医院看病时, 中国医院给我第一印象是干净、服务好。”北航的一名同学说。

他们不认为“中国人公共道德感低”。虽然“中国年轻人谈恋爱过于公开, 在公共场所拥抱、接吻”, “中国人讲电话时声音过大, 还随便吐痰”, “中国男生穿短裤, 女生穿得特别少, 这样都能进教室上课, 在越南肯定不行”, 但大部分被访者觉得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还有很多方面值得他们学习, 如:排队, 不随便乱扔垃圾, 吃完饭自觉把餐具送到清理台上, 等等。

四、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适应

有关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适应的各个问题的同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人既友好又体贴 (3.211) >很难区别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 (2.645) >很难理解中国人的笑话和幽默 (2.408) >被中国人歧视 (2.355) >其他外国留学生不喜欢越南学生 (2.132) >很少和中国人打交道 (2.105) >尽量避免和中国人打交道 (1.513) 。

越南留学生大多会主动尽可能地和中国人说话、聊天, 以便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了解中国文化。加上中越两国人的体貌特征很像, 越南留学生常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南方人, 他们与中国人接触的机会也相当多。在与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 他们感觉到“中国人既友好又体贴”。

在华6—12个月的越南留学生比在华1—6个月的越南留学生更“难区别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 (3.471) , 更“难理解中国人的笑话和幽默” (2.824) (见图2) 。这是因为刚来华的越南留学生认识的和接触过的中国人相当少, 因此他们对中国人的能理解度也相当低。

大部分越南留学生不觉得“被中国人歧视”或“其他外国留学生不喜欢越南留学生”。来华近6年的一位男生说:“我班有中国学生又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我们经常互相帮助。关系特别好, 经常一块出去玩儿。虽然现在他们都回国去了, 但还经常跟我联系。上个月有个日本同学来华出差还特地来看我。”

五、来华之后的状态

大部分越南留学生来华之后认为:“在华的经历有着积极的意义” (3.908) , “在华的生活是安全的” (3.500) 。他们很快就能适应中国社会, 不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这儿 (中国) 的生活” (2.382) 。大多数越南留学生觉得“待在中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3.342) , 但他们当中只有21.053%的人“已经开始觉得这儿 (中国) 是我的第二故乡”。

经过访谈了解到, 由于长期不能适应中国饮食文化, 周围没有亲人, 加上想家、想念家乡的风俗习惯等思乡症状, 近一半的越南留学生没有感觉到中国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2.605) 。一位越南女生跟我们说:“这里的生活环境什么都挺好, 我很喜欢这里。可是我还没有感觉到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没有我的亲人。”但不少越南留学生已经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在华差不多6年的一位男生告诉我们:“可以说现在北京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每次离开北京到别的地方去我都特别想念北京, 回到北京就感觉像回了家一样。”

六、结语

由于中越两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 且现实政治制度相近, 越南留学生踏上中国土地后很快就能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除了饮食和气候之外, 其他各方面越南留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他们感觉到“中国人既友好又体贴”, 没有“被中国人歧视”或“其他外国留学生不喜欢越南留学生”。可以说, 在越南学生眼里, 中国是适合留学的理想国度之一。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亓华, 李秀妍.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 2009, (2) .

中国学生首选八大留学国家 篇11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学府,而且现在美国国内也有很高的呼声,希望尽可能多地吸引中国高素质的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到美国去读书。美国助理国务卿毛拉·哈蒂女士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美国驻华使馆已出台包括增加签证官员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

NO.2英国

首先,英国能为各国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研究、居住、交通条件。此外,英国是最正宗的英语国家,从学习语言的角度看,也是理想的留学地。英国的教育事业相当发达。教育水平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全世界排名前100所名牌大学中,有四分之一在英国,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更是举世闻名,培养出许多政治家和科学家。仅剑桥毕业生中就出现了82位诺贝尔奖得主。

NO.3澳大利亚

金黄的海滩、奇异的海洋大堡礁、蹦蹦跳跳的袋鼠。秀丽宜人的自然环境加上宽松的人学条件和一流的教学质量,这些都让澳大利亚成为留学的焦点。

NO.4日本

日前,日本政府决定拨款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亿多元)设立日中留学基金,以便在近期引进大批中国留学生,促进日中两国青少年间的交流。这一举措是让参与日中交流的两国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携手建立一个联络网,促进相互的信息共享。培养日中交流事业的接班人。最后,则以中国的大城市为中心,在公用图书馆和大学校园内开设日本信息角,邀请活跃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和企业人员参与介绍日本的活动,从而让中国的年轻人和普通市民更多地接触、了解日本。

NO.5法国

法国以悠久的历史,浪漫的气息,高质量的教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在法国,外国学生享有和法国学生同等待遇:缴纳同样的学费、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在欧洲,只有法国和德国实行相同的高等教育政府津贴政策。这两个国家的教学水平和文凭质量,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等学科,都堪称优等。

NO.6加拿大

为吸引高科技人才,加拿大政府打算放宽有关移民政策,并提供优厚待遇,鼓励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高科技人才到加拿大定居,解决目前加拿大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加拿大大幅度放宽对亚裔高科技人才移民条件的限制,允许他们的家人更容易地移居加拿大。而加拿大为这些高科技人才每年提供一到两次的探亲假期及旅行费用等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留学生,留住人才。

NO.7德国

针对新学位制度实施越来越广泛的现实,很多在德的中国学者及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就是说,处于英美学制中的中国学生。去德国留学后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国际化的教育手段,获得国际认可的学士、硕士学位。

NO.8新加坡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篇12

20世纪初, 留学海外的学生们纷纷回国, 这些留学生的归来, 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其代表人物就是蔡元培、徐悲鸿等。蔡元培 (1868~1940) , 浙江绍兴人。1907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甚至美术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多次留学德国、法国, 学贯中西。在任教育总长期间, 颁布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四育”方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将美育列为教育宗旨之一。将美育与科学并列, 以及后来提出的“终身美育”“全民美育”观念, 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 一批美术学校不断成立, 美术团体也纷纷涌现, 使得美术教育活动空前活跃, 也直接对林凤眠、刘海粟等人的美术教育思想、方针的拟定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徐悲鸿 (1895~1953) , 江苏宜兴人。1916年, 徐悲鸿结识了在广仓学会讲学的康有为, 便拜其为师。自此之后, 康有为关于中国画改革的预言, 中国画改革趋势必然是“合中西画而为学新纪元”, 决定性地影响了徐悲鸿的艺术成长, 并直接反映到他的教育思想中。1917年, 徐悲鸿赴日本留学, 形成了用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想法。1919年, 先后游历欧洲各国, 潜心研究西方历代艺术杰作, 使得他的写实技巧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写实主义是徐悲鸿美术思想的核心。他在《中国画之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指导思想。这也是继承了康有为关于中国画改良的理念。从而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倡导者中提倡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 徐悲鸿学成回国, 自此, 他基本都以美术教育, 振兴中国艺坛为己任。徐悲鸿主张革新、反对守旧, 提倡写实主义的教育原则, 提出了美术教学《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正确;三、黑白分明;四、动态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强调对素描基本功的训练, 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这些思想至今都被从事美术教育的人们所传诵。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 以“……导中国美术入于正轨, 将来多出纠正美术界之人才……”为己任, 建立了以写实主义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体系, 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林凤眠 (1900~1991) , 广东梅县人。1919年, 赴法国留学, 先后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1924年, 林凤眠与林文铮共同组织了“海外艺术运动社”, 并应法国阿尔萨斯省首府, 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邀请, 在欧洲举行首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 林凤眠结识了当时在法国的蔡元培, 精神上的契合使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之交”。1928年, 在林凤眠的提议下, 正在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的蔡元培同意在江南设立一所艺术最高学府, 并派林凤眠等人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林凤眠在杭州国立艺术院任职期间, 贯彻了蔡元培反复强调的艺术救国思想, 拟定了国立艺术院的宗旨:“本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 提倡艺术运动, 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提出了“介绍西洋美术, 整理中国美术, 调和中西美术, 创造时代美术”的口号。

林凤眠在1926年《致全国艺术界书》中表示:“至于我个人, 我是始终要以艺术运动为职志的!……我以为担起艺术的重担, 自非我一个人所能胜任的, 必须大家团结起来, 共同努力!即或不幸, 不为艺术界的同志们谅解, 我同三五同志, 也要一样地担负这种工作!即再不幸, 连三五同志也不肯谅解, 只我一个人, 也还要一样地担负这种工作!”这正是林凤眠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为理想奋战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 经过以蔡元培、徐悲鸿、林凤眠为代表的留学生们的不断努力, 形成了以校园为阵地,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 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 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要:辛亥革命之后, 随着众多留学生从日本、欧美的回国, 重振中国艺术, 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的呼声日益高涨。以蔡元培、徐悲鸿为代表的一大批留学生, 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确立,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并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周棉.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J].史学月刊, 2005, (11) .

[3]刘海粟.齐鲁谈艺录[M].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5.

[4]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郑朝.艺术摇篮[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前抛实心球下一篇:工业以太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