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大学生

2024-06-02

中国女大学生(精选10篇)

中国女大学生 篇1

就业调查:中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1、哪些职业女生就业量大?

——会计、教师、护士

这份调查报告以20xx届中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和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为主要依据,前者回收全国总样本约25万份,后者回收全国样本4万余份。

就女毕业生群体来看,调查显示,会计是本科和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

具体来看,在本科女毕业生中,就业量最大的前五个职业分别是会计、小学教师、文员、行政秘书和初中教师;在高职高专女毕业生中,就业量最大的前五个职业分别是会计、文员、护士、客服专员、电子商务专员。

就业后,所学与所用相符吗?调查显示,从20xx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来看,在女生十大职业中,护士(本科:99%,高职高专:98%)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其次是高中教师(本科:94%)和会计(高职高专:90%)。

文员(本科:35%,高职高专:29%)和行政秘书与行政助理(本科:36%,高职高专:34%)则由于职业门槛较低、专业性不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

2、什么职业最有“钱景”?

——女大学生最看好电商等行业

从就业后的薪资来看,这份调查显示,根据20xx届学生毕业半年后数据,在女生本科十大职业中,银行柜员月收入优势明显,为4586元,其次为电子商务专员,平均月收入为4037元。

报告显示,分析20xx届女性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电子商务专员保持了薪资优势,月收入为6675元,收入涨幅为110%。护士职业发展前景也较为明朗,从20xx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的3027元,三年后涨到6558元,涨幅为117%。

在女生高职高专十大职业中,月收入最高的是电子商务专员(3488元),其次是客服专员(3263元)。不过,从职业中期发展来看,20xx届女生毕业三年后收入最高的两个职业分别为护士和电子商务专员,平均月收入分别为4779元和4665元,收入涨幅分别为98%和82%。

报告称,电子商务专员的月收入优势可能源于近年来互联网行业与“互联网+”的改革和发展。护士职业的月收入优势则可能是由于职业性质,加班与夜班费用较多造成的。

报告中的另一组数据,也能证明电子商务行业在女大学生中的“受宠”。调查数据显示,20xx届本科女生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最高的.职业是电子商务专员,晋升比例为69%;在高职高专女生中,晋升比例最高的职业是电子商务专员和幼儿教师(68%)。

3、女大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幸福感高?

女大学生就业

——教师、银行业、护士

就业满意度可谓是工作幸福感的标尺,女大学生从事哪些职业幸福感最高?

这份报告称,20xx届毕业生数据显示,在本科女毕业生就业的十大职业中,满意度最高的是银行柜员、护士和高中教师(75%)。

在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的十大职业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70%)。

报告称,就业满意度与多种因素相关,月收入、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对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教师类职业工作较为稳定、有较长的寒暑假、较受尊重,或许是满意度较高的原因。

中国女大学生 篇2

什么是女大学生?通过百度百科, 我们知道, 女大学生, 即为女性的大学生, 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但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有另外一层引申义, 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由于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负面新闻频繁出现, “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贬义词, 成了媒体哗众取宠的对象, 黄色新闻的牺牲品。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键入“女大学生”这个关键词, 用时0.102秒, 就找到相关网页约62, 600, 000篇, 各种负面词汇出现在眼前。网络媒体的发达, 为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 媒体上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层出不穷, 媒体的报道常常将女大学生们与性、暴力、凶杀、犯罪等等一些负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制造卖点, 吸引人的眼球, 女大学生成了被消费的对象, 这让女大学生们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中国青年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 是否像网络媒体一样对女大学生的形象有所扭曲, 它塑造的女大学生形象如何, 这种形象又是如何呈现给读者的。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 就是通过分析媒体的具体报道, 来看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呈现是否客观, 还女大学生一个公正的形象, 防止刻板偏见, 让女大学生有一个健康成才的舆论环境。

二、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回顾

对媒介形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界, 早在20世纪初, 李普曼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他认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社会并不是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 在现实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挈入了一个虚拟环境, 这个环境是由媒介所造成的, 从而揭开了媒介能够塑造社会现实的这层窗户纸。人们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接触一些事情, 只能通过媒介来进行了解, 媒介是沟通公众与外界的桥梁, 而媒介的非公正报道很容易让公众对某个事物形成刻板偏见。

国内对媒介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媒介品牌与营销”上, 偏重于媒介“品牌经营和整体包装”。栾轶玫在《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中谈到近几年媒介形象研究主要存在着3个问题:1.媒介形象定义的模糊与多义。2.媒介形象研究的零散与片断。3.没有跳出媒介品牌的研究限阈。[1]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发现, 有关“80后”、农民工的研究比较多, 如《主流媒体上的“80后”形象研究—对中国14种主要报纸的内容分析》、《〈华商报〉对“80后”的媒介形象构建分析》、《〈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都市类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等等。

由于大学生的形象也涵盖了女大学生的形象, 我们把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也纳入到分析范围之内。关于大学生形象分析研究成果不多。蔡月亮在《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中, 以三家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 从宏观的媒体报道和具体的文本分析上, 得出有关大学生的新闻呈现负面化态势。他认为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 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大学生的精英形象正在被消解。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形象的损害, 导致了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2]

李薇在《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中, 以网络新闻为研究文本, 研究发现, 在主题分布中以就业与创业报道所占比重最大, 新闻报道呈现出的大学生形象出现了消极和积极并重的现象。对主题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观点:他们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热衷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两性观念开放, 高消费和缺乏理财能力, 在犯罪报道中呈现弱者形象。他还对女大学生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我们接下来再说。最终发现媒体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以负面和消极呈现居多。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形象、热衷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形象、两性观念开放的形象以及高消费形象, 在一定程度反应了大学生群体特征, 但新闻报道也还有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地方。[3]

侯迎忠、罗利娜在《主流媒体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 从报道主题分析, 三家报纸关注较多的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创业、生活点滴、需求与救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总体上以正面或中立报道为主, 报道角度各有侧重。他认为主流媒体在涉及大学生群体的报道中, 以正面或中立报道较多, 很好地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4]

关于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 我们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关键词“女大学生”或“女大学生媒介形象”, 文章大多是有关女大学生的性别、心理、道德、就业等问题的研究。从新闻学的角度来分析女大学生形象的文章屈指可数。

严梅在《我国新闻传媒中“女大学生”群体报道研究》中选取了三家都市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以及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都市报和网站中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集中在犯罪、死亡、暴力、性等方面, 女大学生群体形象正在被异化。并从微观的角度对非正面新闻呈现的主题和特点进行分析, 另外也分析了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成因。[5]

李薇在《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中, 分析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同时, 又分出女大学生这一小群体, 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消极形象占新闻总数的68.24%。[6]

叶兵、蒋兆雷在《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中, 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 在百度资讯频道做新闻标题搜索, 在标题不重复的前提下, 发现负面新闻116篇是正面新闻14篇的8倍多, 而包含重复标题, 负面新闻的比例迅速上升, 女大学生的形象被丑化。同时也分析了女大学生形象被丑化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策略。[7]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以网络新闻为研究对象, 对网媒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网媒扭曲了女大学生形象, 如《网络新闻中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以新浪网为例》、《论网媒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以Sohu、Tom、Sina、163网站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关于女大学生报道的叙事特征》等等。

(二) 问题提出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研究者们都采纳了内容分析法, 大多以网络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女大学生在网媒中几乎都以负面形象出现。对传统纸媒也进行了分析, 在以上研究的几类纸媒中, 都市报新闻中女大学生形象以负面为主, 而《中国青年报》作为全国的主流媒体, 对大学生形象报道则以正面宣传为主。

由于对网络新闻研究的比较多, 还没有在传统媒体中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具体研究, 本文将选取《中国青年报》这家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 对女大学生形象进行分析。那么, 在主流媒体中女大学生形象如何, 主流媒体又是如何呈现女大学生形象的,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答案。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 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日报, 主要以青年为读者对象, 在中国主要报纸公信力调查中, 《中国青年报》连续10年位居前3名。[8]可以说, 《中国青年报》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态度。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来进行具体分析, 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以关键词“女大学生”进行搜索, 得到2001年3月12日至2010年12月17日之间样本117个, 去掉未将大学生作为报道主体的报道7篇, 评论5篇, 得到有效样本数105个。采用标题检索的方法是出于媒体新闻报道的规律:记者往往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放在标题中。[9]十年的新闻报道, 足以反映此类媒体对这一群体的形象塑造, 不管形象是好还是坏, 都能说明一定问题。

在类目建构过程中, 参考了前人对类似群体形象研究的方法, 并进行了一些完善,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从报道时间、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角度、版面位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 报道时间

从表一可以看出, 只有2001年和2004年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偏少, 分别为1篇和3篇。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各种问题开始出现, 另外, 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让女性处于不利地位, 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与以往的女性形象不同, 她们的生存状况更是受到大众关注。从2005年开始, 较以往的报道量有所增加, 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状态, 平均每年约14篇。从报道数量看来, 《中国青年报》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比较平稳, 没有过分去渲染这一群体。

(二) 报道主题

从表二可以看出, 《中国青年报》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报道主题分布比较全、广, 涉及到就业/创业、女大学生村官、婚恋观、带母 (父) 求学、帮助他人、犯罪、凶杀以及警示等方面的内容, 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群体形象。

下面我们对报道主题进行分析, 《中国青年报》的主题分布特点:

一是关注热门话题。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群体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成了人们的关注, 自2007年以来,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报道增加了不少 (见表二) 。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 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关就业/创业主题方面的报道最多, 占报道总数的34.3%, 如《凉皮卖得热, 小店生意大, 新疆女大学生创业年赚50万》、《辽宁渤海大学教育系本科女大学生陈杰毕业后自主创办了社区幼儿园》等等新闻报道。其次是有关大学生村官方面的报道, 共有8篇, 占7.6%,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热门话题, 最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大学生村官方面的政策, 既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也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二是突出正面主题, 强调宣传。《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大量有关女大学生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先进事迹, 如《女大学生带着盲母上学》、《武汉大学女大学生黄来女人生的苦难轻捧在手心里》、《女大学生董金凤车轮下救出四儿童》等。有关女大学生婚恋观报道, 如《女大学生未婚同居者62.4%表示后悔》、《南京理工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女大学生择男友更看重品质与能力》, 这些报道体现了女大学生积极正面的婚恋观。

在对就业/创业相关主题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 (见表三) , 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有11篇, 占相关报道的30.6%, 如《公平就业:女大学生小张的期盼》、《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遭遇三大歧视》、《女大学生找份工作好辛苦》等等, 女大学生就业难大多是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让女大学生就业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中国青年报》在报道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 也为解决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有关报道9篇, 占25%, 如《专家建议通过培训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能改变市场, 就积极改变自己就业难, 催生女大学生创业热》、《女大学生求职难谁是救星在口诛笔伐性别歧视之余更应该克服自身依赖心理》等等。还通过报道一些女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树立典型, 来激发女大学生的士气, 鼓励女大学生要克服自身, 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相关报道13篇, 占36.1%, 如《女大学生创办“擦鞋公社”:梦想比擦鞋走得更远》、《女大学生“猪倌”的创业人生》、《父辈眼中“没前途的苦差事”, 在她看来充满商机———女大学生甘做创业版“豆腐西施”》等相关报道。在就业/创业相关主题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青年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在反应问题的同时, 也倡导了积极高昂的主旋律。

三是刺激性报道少。有关犯罪、凶杀、性、网恋等负面报道比较少, 占报道总量的11.5%, 《中国青年报》作为主流权威媒体, 以服务于大众为己任, 没有一味迎合公众趣味而降低报纸的格调。

(三) 报道倾向

从表四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以负面形象出现居少数, 共17篇, 占报道总数的16.2%。本文所定义的负面形象为有关暴力、凶杀、性、网恋等方面的内容, 不包括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难形象的呈现, 以前有关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媒介形象时将就业难也归为女大学生负面形象。如果我们将这一项也包含在内, 则有接近37篇报道, 占报道总量的35.2%, 所占比例不足一半。有关正面形象报道34篇, 以中立形象出现54篇。报道倾向以正面、中立为主, 没有刻意去报道负面新闻, 丑化女大学生形象。

(四) 报道角度

从表五可以看出, 从树立典型的角度进行切入的报道28篇, 占26.7%。《中国青年报》塑造典型人物, 反应女大学生的先进事迹,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全国青少年塑造了学习的榜样, 以正面宣传为主, 倡导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从群体个性进行着手的报道有18篇, 如《放假前, 女大学生变身“血拼族”》、《120名女大学生的“天使乐团”》、《一个女大学生的创业烦恼》等等相关报道, 反映了女大学生的各色形象。满足大众趣味的报道占15.2%, 报道的主题多与犯罪、凶杀、性有关。负面新闻多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理, 引起读者的阅兴趣, 但从表五统计数据看来, 《中国青年报》有关此方面的报道不多。从反映问题、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切入的报道篇数分别占21.9%、8.6%, 对女大学生群体发展中存在问题反映的比较多, 但对解决问题措施报道力度不够, 不仅要看到问题, 更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推动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

(五) 版面位置

从表六可以看出, 在要闻、综合新闻、青春校园、创业周刊、教育科学、法制社会、大学生村官等版面刊登的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比较多, 其中要闻版, 即头版新闻条数最多, 有13篇, 综合新闻次之, 有8篇。由于版面位置的优势性, 头版新闻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一般比较重要的新闻会放在头版, 综合新闻版面的关注度也较高。由于女大学生具有高学历而且在性别上的特殊性, 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 将其新闻也放在显要位置。有关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活等也是一些热门话题, 因此在青春校园、创业周刊、教育科学、法制社会等版面报道的数量较多。随着大学生村官的增多, 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而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开设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版面, 进行专门报道, 反映大学生们“为官”的故事, 当然, 其中的女大学生村官更是媒体报道的主要选择之一。

五、总结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近十年的有关女大学生的报道进行研究, 发现媒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很高, 报道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关注女大学的发展, 有关就业创业等热门话题报道的比较多, 一些刺激性报道较少, 主要是树立典型, 倡导积极的舆论导向, 以正面报道为主, 塑造了女大学生正面的媒介形象。之前有学者对网络新闻进行研究, 发现网媒多是呈现女大学生群体负面形象, 而《中国青年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 像一些非主流媒体一样, 以刺激性报道为主, 吸引人的眼球, 这样极易扭曲群体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媒体在对女大学生形象进行塑造时, 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为她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而不能为了商业利益, 就一味哗众取宠, 让公众对女大学生群体产生“刻板印象”, 这不仅有悖于一个职业新闻人的形象, 也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群体形象, 但是在报道中也还存在着些许不足, 研究发现, 反映问题的相关报道比较多, 但对如何解决问题报道力度还不够, 因此需要加强对策方面的报道, 为女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指导性意见, 以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 2006 (9) :6-9.

[2]蔡月亮.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J].青年记者, 2006 (1) .

[3]李薇.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7.

[4]侯迎忠, 罗利娜.主流媒体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 21 (2) :51-54.

[5][6]严梅.我国新闻传媒中“女大学生”群体报道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7]叶兵, 蒋兆雷.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28 (3) :54-57.

[8]百度百科.中国青年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3.htm.

透视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 篇3

女子学校与男女合校

在此前几千年的中国,读书基本上是男子的专利。

在中国女,性正式登入大学教堂之前,各地兴办的女塾和西方教会在华创办的各类女校,就使部分中国女性开始获得本不应被剥夺的教育权,接受现代教育,如宋厌龄的母亲倪桂珍毕业于裨文女中,宋氏三姐妹毕业于中西女中,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毕业于贝满女中,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中,张爱玲毕业于圣玛利亚中学等等,这些女子教会学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女大学生和许多杰出女性。在这些教会学校中,以培养了999朵玫瑰,也就是999名毕业生而闻名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地位最高。几乎所有的中国第一代崇尚西洋学的人士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这所学校。她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成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家或社会学者。即便是没有杰出成果的学生,在暮年举止言谈仍旧是大家风范。

1920年,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开国立大学招收女生,中国女性正式登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东南大学当时决定招收女生时,曾引起轩然大波,连非常开明的教育界、实业界领袖、社会活动家张謇,中国最后一位状元,都警告东南大学不得轻举妄动。东南大学在南京高师时期的首任校长江谦更是断言:“如果实行男女同学,不出一两年定出大乱子”。在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推动下,坚持招收女生的校务定案。当年最后正式录取了8名女生:李今英、陈梅保、张佩英、黄叔班、曹美恩、吴淑贞、韩明夷、倪亮等人。同时还招收了50余位女旁听生。从此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男女合校。

曲折的求学之路

对于那一代的女大学生而言,女子求学既荣幸也是艰难的。即使有开明父母的支持,求学之路未必一帆风顺。陈衡哲就是其中一位。

她出身名门望族。祖父陈钟英、伯父陈范、父亲陈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母亲庄曜孚曾师从恽派画家邑人袁毓卿女士学画,擅长恽派没骨花卉,是当时著名的画家。4岁陈衡哲便开始随母识字读书。7岁父亲参加科举考试,母亲则开始教她用文言文写信。但教完开头和结尾的格式,母亲已无暇再顾她。聪颖的陈衡哲发挥了自由的天性,最后用文言夹白话的方式写出中间部分。父亲和大伯读信后大悦,认为陈衡哲很有创造性,鼓励她继续用这种方式写信。

陈衡哲自由的天性在这个相对开明的家庭里生长着,13岁的她内心涌动着的强烈进学校的愿望,促使她离开父母来到广东做官的舅舅家,舅舅耳闻目睹欧美文化,思想先进,陈衡哲深受其影响。由于年龄没到18岁未能进入学校,只好继续做舅舅的学生。在1911年的冬天,她被舅母带到上海,在蔡元培等人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后来又进了一所新办的学校。

上海三年,陈衡哲颇感失望,但她的英文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成为考取清华学堂赴美留学的关键筹码。1914年,她参加清华学堂留美考试后有机会去美国,真正实现进学校学习科学文化、做个独立女子的理想。她到美国后,入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瓦沙女子大学,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学习西洋文学。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后,便急电她回国任教。她在北大开西洋史和英文课,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与现在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相比,百年前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担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吴贻芳先后主校23年,将金陵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吴贻芳提倡培养完备的女性,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要有健康的身体。金陵女大非常注重体育,不但设有体育系,更重视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每年春、秋两季学校还要开运动会。每年5月1日的五朔节花柱舞舞会是金陵女大重要的娱乐活动。五朔节花柱舞流行于欧洲,最初是祈求丰收仪式的一部分,后来成为娱乐活动,教会将它从欧洲带到了金陵女大。舞会上,女孩子们穿着具有各国风情的华丽衣服,在操场上围着花柱舞蹈,而且还要选出“五月皇后”。除此之外,她们穿着短衣短裤做操,还学习音乐、艺术等,业余活动很丰富。

吴贻芳是位既严谨又亲和的校长。在学生的印象里她总是穿着旗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走路时腰挺得很直,风度翩翩。吴贻芳对学生非常关心,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那时金陵男大的一些男生爱往女大跑,有些人还与女大的学生谈起恋爱。一天早晨,吴贻芳校长散步时发现学生寝室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恋爱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好爬窗户进了宿舍。吴贻芳很担心学生的安全,于是就把一座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装饰一下,隔了些半封闭的小间,里面设一些桌子和椅子,供恋人们聊天。在晚上9点之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谈话时吃的糖纸瓜壳,在临走时用纸包走。因为有了固定的约会地点,学生们开始把恋爱戏称Local(意为“本地”),谁的男朋友来访,就纷纷打趣:“你的‘Local’来了!”可见吴贻芳有着母亲般的关怀。

男性的理想伴侣

当时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很受男性的追捧。她们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不仅具有新的思想还有着优秀的体质和优美的举止,她们是男人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当时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林语堂,对圣玛利亚女校的女子情有独钟。令他一生难忘的恋人陈锦端和最终与他厮守到老的妻子廖翠凤,都是毕业于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厦门巨富的爱女陈锦端当时在圣玛利亚女校学习美术,她的兄长陈希佐、陈希庆是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窗好友。在好友的介绍下,林语堂对美丽活泼的陈锦端一见倾心。

由于受到陈锦端父亲的反对,林语堂最终未能和她结成眷属。后来,他选择了同是圣玛利亚女校毕业的终生伴侣廖翠凤。他同廖翠凤六十多年的“金玉良缘”一直以来为世人津津乐道。这位文学大师的圣玛利亚女校情结,最终成全了他美满而幸福的婚姻生活。

第一批职业女性

对于第一代女大学生而言,进学校意味着她们不再仅仅是父亲的女儿,也意味着她们不再仅仅被視作宫太太或少奶奶的候选人,更意味着她们从一个家庭女性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意志的社会女性。这样的身份转换,对于1920年代的女孩子而言意义重大,她们成为第一批职业女性。没有她们的自由、解放、独立,中国女性的地位不会有这么快的提升,她们的意义是显而易见、不可磨灭的。

她们有的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中国女性教育的发酵粉,为祖国培养出无数的优秀女性。严莲韵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来到安徽怀远县一个偏僻山区任教三年,后受聘上海中西女校教书,她用一生实践着“厚生”精神,奉献、从善,回报社会,她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享誉文坛的女文学家,比如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张爱玲等,她们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写入文本中,把现实中的、理想中的女性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冰心的素雅委婉的女学生形象;冯沅君的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者形象;凌叔华的女学堂生涯;张爱玲的上海女子,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具有新思想的女学生和女知识分子,也影响着当时的代女大学生们。

结语:第一代女大学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学习现代文化教育,融入世界女性这个大环境中,她们西学中用,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谱写现代中国女性新的篇章。时光一去不复返,曾经的光辉岁月已载入历史的史册。然而第一代女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与奉献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中国剩女调查报告 篇4

历时半月500名剩女受访

本报记者在走访市妇联、市社科院、市内高校的专家后,设计出一份共有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是28岁以上(含28岁,下文凡提到数字“以上”的都包括本数)未婚且无结婚对象的女青年。随后,重庆商报“报网互动”调查中心通过重庆杨红娘大型婚介公司征集了250名剩女,通过大渝网征集了250名剩女,总共有500个调查样本。本报派出5名调查员,每位受访“剩女”至少花费半小时回答问卷。整个调查历时半月,这次调查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与职业的剩女,对重庆剩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映。

基本状况年龄:半数“剩女”为28~30岁问题1:你的年龄? 调查结果:剩女的年龄段分布为,28~30岁占剩女总数的45.26%,31~34岁占38.85%,随着年龄的增长,剩女逐渐减少,35~37岁的占14.34%,38~39岁仅占1.55%。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 篇5

1、课程代码:E2201

2、英文译名:Classical Dance Training

3、课程性质:专业课

4、适用专业和年级:表演(舞蹈表演-古典舞)专业/二、三、四年级

5、学时与学分:900学时,35学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为培养中国古典舞优秀表演人才设立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在中专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开发和训练,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为今后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对肢体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进行专业化规整

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技巧训练转向“短句形式”的训练,即把动作多种因素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形成身法与技法相结合的训练短句,为综合性组合阶段作好铺垫和过度。(第三/四学年省略)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

三、把杆部分训练:

1、活动

2、蹲

3、擦地

4、小踢腿

5、单腿蹲

6、腰

7、弹腿

8、控制

9、大踢腿(前、旁、后)

四、中间部分训练:

1、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控制

3、旋转:

单一旋转:a掖腿转 b反跨腿转 c旁腿转 d拧身吸腿转 行进旋转:平转

4、翻身:

a踏步翻身 b点翻身 c 吸翻身 d串翻身

5、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中跳: 原地中跳:a一位 b变位

舞姿中跳:a大射燕跳 b旁燕式跳 c分腿跳 大跳:

a凌空越 b吸撩腿跳 c倒踢紫金冠

二年级

一、把杆部分训练:

1、活动

2、蹲

3、擦地

4、小踢腿

5、单腿蹲

6、腰

7、弹腿

8、控制

9、大踢腿(前、旁、后)

二、中间部分训练:

1、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控制

3、旋转:

单一旋转:a后腿转 b大掖步转c紫金冠转 d抱前腿转 原地复合转:a正掖腿转接反掖腿转b旁腿转接吸腿转

c旁腿转接掖腿转

行进旋转: a平转接上步掖转 b平转接抱前腿转 c平转接抱旁腿转

4、翻身:

a原地踏步翻身2—3个 b点翻身 c点翻身接吸翻身 d正吸腿翻身

e反吸腿翻身 f 反端腿翻身g刺翻身

行进:a串翻身(斜线、圆圈)b串翻身接蹦子

5、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c劈腿射燕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中跳:

原地中跳:a一位 b变位

舞姿中跳:a大射燕跳 b旁燕式跳 c分腿跳 d单腿变身

7、大跳:

A摆腿跳 b旁腿一字大跳 c拧身紫金冠d吸撩腿接紫金冠 e凌空越接紫金冠(第三/四年级省略)

三、教学方法

(一)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

1、以地面的方式进行练习。

2、把杆练习。

3、中间练习的形式在第一学期多以地面和扶把练习为主。

(二)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

掌握达到复合技术技巧所必备的能力即、旋转、翻身、跳跃的幅度、力度、速度,以至从原地的、移动的、转向完整性及连续性,并借其动力动势(顺势、反势)等运动规律,达到对技术技巧进一步强化的目的,采取训练方式以把干、中间练习的形势进行。(第三、四学年省略)

四、考核方式

1、期中考试:由系内组织教师集体看课,根据授课教师制定并在系教研室通过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进行检查。

2、期末考试:授课教师按照系通过的教学计划在学期期末以课堂考试的方式,学院考委打分的形式进行教学考核。

(1)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以简单搭配的动作短剧训练为主的典型示范课。

(2)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组织一堂短剧训练阶段的典型示范课。

(3)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以专注能力技巧训练为主的典型示范课。(4)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组织一堂集综合性变奏组合集复合性技术技巧的典型示范课。

(5)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集综合性变奏组合集复合性技术技巧的典型示范课。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参考教材及书目

参考教材: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 王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结合教师自编教材,讲义 参考书目:

《古典芭蕾舞基本功教程》

中国女大学生 篇6

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女子开始进入学校。传统女性大多以家庭为生活中心,也通常不与男子一样去上私塾。女子变为女学生,则意味着她们跨出了跳跃式的一步。由于学校大多设在都市,因此,乡下的女性若要进入学校,也必须由农村而入城市。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集中在女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边城》、《萧萧》等小说对此进行了关注。

在乡下人的眼里,女学生是一个怪物,是一个异类。《萧萧》中,夏夜乡下人在院子里乘凉时,大家谈论女学生。祖父开口说话了,“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大家就哄然大笑。乡下人为什么谈到女学生就笑呢?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了辫子,留下个小尾巴,象个尼姑, 但又不完全象。穿的衣服象洋人又不象。“吃的,用的…… 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可笑!”[1]女学生意味着异类,意味着与传统大众处于不同的圈子。故在《萧萧》 中,爷爷及乡亲们每每以做学生来取笑萧萧。其中的悲凉意味在于,爷爷以及乡亲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女学生”。认为她们是丑八怪。他们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女性变成“女学生”是时代发展趋势,是女性进步的标志。

在乡下人的眼里,女学生是一个奇闻。“每年一到六月天,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 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地过身。从乡下人眼中看来,这些人都近于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装扮奇奇怪怪,行为更不可思议。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2]这一段文字用近乎幽默的方式描写了乡下人眼中的“奇闻”,用女学生这一新生事物反衬了乡下人的愚昧落后,同时表现了女学生出现代表的社会进步。

乡下人或者说边城中人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正统。故此,在祖父之类的乡下人眼里,女学生是不会做事,只会享乐的女性,在婚恋方面尤其很随便自由。她们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而且她们很会花钱。“她们在学校,男女一处上课,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3]小说中诸如此类的描写,表明,乡下人对女学生们的婚恋观特别不赞同 :女学生们开放的,自由随便的婚恋态度是不对的,她们是只顾享受的一类人。

对女学生们的家庭、职业和生活方式方面,乡下人也表示不理解。小说中有这样描写 :她们甚至出去做官。她们会做各种地方官员,也带家眷上任,男子被喊作老爷,小孩子被喊作少爷。甚至她们吃的食物也很特别。她们不喂牛羊, 但却像小牛小羊一样吃牛奶羊奶,而且奶都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会到一个完全像大庙的唱戏的地方去,从包包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一小方纸片儿,拿着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的影子戏。她们年纪很大了还不肯嫁人,她们敢跟男子打官司,她们不洗衣煮饭不养猪喂鸡,她们也不带小孩……,“大把的时间用来看戏打牌,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4]总之, 女学生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女性完全不同。表现在工作、生活、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从表面到内心都如此。因此, 围绕着女性的夫妻关系、母子关系以及主仆关系也全都发生了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在乡下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是应该是被嘲笑的。故此,祖父以及乡亲们每每以做女学生来取笑童养媳萧萧。

正如休谟所指出 :“当心灵看到它面前直接呈现的东西以外时,那么它的结论决不能归于感官 ;而当心灵由单纯的知觉推出了双重的存在、并假设其间有类似关系和因果关系时,它确实是看得已经较远了。”[5]《萧萧》对“女学生” 的描写是一种侧面描写。是以乡下人为视角的描写。表现了新生的“女学生”在农民阶层中的印象。乡下人对“女学生” 的这种偏见,其根源在于乡下人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他们无法看到女学生们新式的服饰,新式的行动以及观念背后所蕴含着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容。

按理说,女子由乡下进入城市中生存,应该获得了乡下人的敬意。因为,女学生的资格也是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取到的。她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该高人一等。但由《萧萧》中的描写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是,社会下层人通常所持的“阿Q”式的自大。无知者无畏。在他们,美丑好坏都有自己的标准。这种标准更多带有原始的意味。关于这一点, 《萧萧》中童养媳的命运走向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萧萧与花狗通奸,按照当地的习俗,是需要遭受沉潭或者被卖给他人为妻的处罚的。然而,因为萧萧生下的是儿子,又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一切的罪孽都一笔勾销了。这种现象,完全不能依当代的伦理道德来解释,但在当地,则是如此理所当然。

沈从文生于农村,长于乡村,生活于都市中。他对都市和乡村中的种种差异有特别明显的体会。他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并企图提出解决的办法。在《萧萧》中,女学生形象的设置应当不是随意而为之的。小说似乎告诉读者,萧萧们若要改变自己的低下的地位,若要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成为 “女学生”不适为一种正途。

略论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审视 篇7

关键词:现代小说 女学生 现代新女性

女性一直是古今中外小说中的重点描写对象。在中国现代社会,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这时,“女学生”这种人物形象也开始在小说中出现。在中国的现代小说中,有不少作品出现了女学生的形象:如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家》,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离婚》,庐隐的《余泪》、《或人的悲哀》,郁达夫的《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沈从文的《边城》、《潇潇》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女学生或为主角,或为配角;或因作者的有意关注而进入作品,或为作者的无意关注而进入作品。但她们在小说中都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王蒙的《青春万岁》与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是业界公认的以女学生为主人公的佳作。这两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充满朝气,有理想和有追求的女学生形象极具感染力。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虽然没有类似《青春万岁》和《女大学生宿舍》这样的作品,但描写女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作品也并不少。如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庐隐的《余泪》,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可能不仅仅是巧合,这些作品中的女学生都是弱者,如同迷途的羔羊。

女性走出家庭来到学校,一方面她们因为学校的新式教育而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却因为缺少家人的贴身管教而很容易误入歧途。在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女学生不好好读书,却有着其他各种恶习。如李文卿很用功,但所看的书,都是些鸳鸯蝴蝶式的什么什么姻缘。她有一件长处,就是在用钱的毫无吝啬,与对同学的广泛的结交。i土豪阶级的李文卿,富贵且虚华。双性恋,极强的占有欲,天生就带一种傲气,没有追求,只求自己快乐,这就是她李文卿的人生。但她是一个弱女子,她通过淫靡、浪荡掩饰着自己的怯懦无能。小说还比较详细地描写了郑秀岳与李文卿以及冯世芬的同性之恋。郑秀岳不仅与同学有着同性之恋,而且同时与几个男性保持着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小说的最后安排郑秀岳被人打死在街头。这种结局早已注定,她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直面这个世界,所有的现实都让她不知所措直至抓狂。她也只是一个弱女子,作者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小说对色情和肉欲有着赤裸裸的描写,却也因为主人公的遭遇引起读者的悲悯之情。郁达夫以写青春小说闻名,他塑造了典型的现代“零余者”形象。与“于质夫”等著名男性形象相比,郑秀岳等被抛出社会正常轨道的女性形象显得相对单薄,但也显得别具一格。女学生和女同性恋集于一身,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是极其敏感的字眼。可惜这类人物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出现不多,未能产生更大的影响。郑秀岳的弱者特征被突出,同性恋特征被掩盖,她作为一只迷途之羊为人们所同情。

现代的学校教育具有现代性,故此,与私塾相比,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比重明显降低。同时,由于寄宿于学校,父母及亲友的言传身教作用也明显降低。如此,造成校园内与校园外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相对隔膜。女作家庐隐注意到了这种隔膜。她在《沦落》展现了这种差异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小说中,女学生松文为了报答水手赵海能的救命之恩,一时冲动献身于他,从此被抛出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最后,她心爱的男子也重新有了结婚的对象,她病倒在医院里。她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便是窗前的树叶,也仿佛对她冷淡的,也好象走到了天尽头的孤岛里了。这时,她只有哀求万能的慈悲上帝来接引她了,但上帝也似乎没有听见她的哀求。ii女性在赵海能这类男性的视野中,不过是自己消费后哪怕把她毁灭了也不能被别的男人消费的性所有物,根本不具有追求幸福的资格。如果说郑秀岳是因为家境、性格等方面的原因被动地成为了一只迷羊,松文则是因为自己的单纯而自投狼口,“主动”地成为一只迷途之羊。其实,松文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方式来报恩,结果她却选择了以身相许。她不知道,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中万万不能轻易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一旦作出,几乎就意味着彻底的牺牲。松文作为女学生,她在学校接受着现代教育,却忘记了传统文化的禁忌,结果迷失了方向。

女学生成为“迷途之羊”, 有时是女性自身的原因,有时却并非如此。茅盾的《林家铺子》中也出现了女学生的形象。林老板的女儿是在校学生。因为家里的店子卖洋货,所以她在学校里给人家笑骂。而且,因为要抑制东洋货的原因,她原来添置的很多漂亮的衣服都不能够穿了。小说这样描写林小姐:这许多衣服和杂用品越看越可爱,却又越看越像是东洋货呢!全都不能穿了么?可是她——舍不得,而且她的父亲也末必肯另外再制新的!林小姐忍不住眼圈儿红了。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么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iii女学生的民族感情与爱美之心发生了冲突。不仅如此,学校里的抗日会还给林家送信说,要是林小姐再穿东洋货的衣服去学校,他们就要放火烧铺子。时局混乱,国民党党部找借口抓了林老板,而祸不单行,警察局卜局长又要强娶林明秀为姨太太。林家不知所措,店里的伙计寿生花了几百块钱终于把林老板赎了出来。在走投无路之际,林老板匆忙地把女儿许配给伙计寿生,然后带着女儿悄悄出走躲避。因为社会大变动的原因,女学生林小姐提前遭遇到社会的洗礼。由社会矛盾投射到个人身上,并深化和激发出个人矛盾。此时的她如同迷途之羊,彷徨而无助。林小姐的最终结局如何,《林家铺子》没有揭示。可以推测的是,她可能成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式的人物,也可能成为《腐蚀》中的赵惠明式的人物。

无论是郑秀岳,还是松文,还是林小姐。她们之所以成为“迷途之羊”,“女学生”身份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如何避免使女学生成为“迷羊”,值得深思。

一方面是客观再现,一方面是作家们的有意审视。种种情况表明,女性成为女学生,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只能说她们有可能成为新人,或许结局比传统女性更糟糕。所以人們不要因为女性成为了女学生而盲目乐观。事实上,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陷阱,这在以前和现在都是如此。人们应当谨记:从女学生成长到成熟至能够自主自立自强的现代新女性,中间有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当今,有关当代女大学生的不良故事频频现诸报端就是明证。文学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现代小说客观地表现了在中国女性在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的情形。再现了现代社会风貌的一角。从现代社会的育人过程看来,“女学生”是现代女性成长和成熟过程中不能跳过的身份和阶段,故此,中国现代小说对“女学生”的审视,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 释

i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郁达夫小说全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97页。

ii庐隐:《沦落》,《庐隐小说全集(上、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iii茅盾:《林家铺子》,《茅盾小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中国女大学生 篇8

性感靓照颠覆教师形象

最近记者浏览网络、优酷、新浪等各大网站以及各贴吧,发现关于朱松花的靓照和视频俨然成了最吸引网友眼球的“焦点”。其中在网络的贴图区,就有67张朱老师的靓照,各种时尚装束无一重复,主人公或俏皮可爱,或莞尔一笑,或火辣性感,引得无数网友跟帖、转载,直呼美艳。9月初,朱松花参加江苏卫视《幸福晚点名》节目“我的老师很特别”单元,一出场,她就艳惊四座,观众直夸“漂亮”。当在电视节目中被问起教师这个职业,她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生爱和责任是首位,遇到调皮的小孩,她不会严厉批评,而是耐心引导。现实中“性感教师”是个“教学能手”

记者在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了解到,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之后,朱松花一直在该校担任语文老师兼导师至今。网上的朱松花似乎是个思想开放、时尚新潮的美女,但工作中却是成绩优秀的教师。网络走红之后,她的很多学生家长并没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认为女性爱美是天性,美女上课或许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一些,家长更关心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

朱松花早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的同事告诉记者,热爱教学的朱松花一直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平时她着装并不像拍摄的写真那样尺度很大,而是时尚简约,并依靠优秀的教学水平与亲和的教学态度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她曾获得过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教学比赛,获南通市崇川区二等奖,此外还获得南通市崇川区粉笔字大赛一等奖,并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杂志上。朱松花多次被邀请作为杂志及专业摄影机构模特儿

对话 “有家庭有孩子,想过平淡日子”

中国女大学生 篇9

世界十大网球女运动员排名 中国李娜与孙甜甜均入榜!

说起网球,在2012年以前,相信大家对网球还是比较陌生,但是自从她的出现,网球的热度就大幅提高,她就是李娜。李娜在小编心中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人,个性鲜明也非常的坚强。今天这个榜单是关于世界十大网球女运动员的,不过不是小编排的,是根据网友的投票来排的,一起来看看吧。10.麦迪逊・凯斯在这个榜单上排第十的是美国职业运动员凯斯,她是美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2017年的时候,她负伤上阵都赢得冠军,是澳网公开赛的四强,赢得过3次冠军,年仅22岁的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9.孙甜甜孙甜甜是国家运动员,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九,是河南郑州人,搭档是李婷,获得过的荣誉有2000年网球巡回赛总决赛单打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2008年获得澳网混双冠军,这个成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8.吉姆・克里斯特尔斯吉姆・克里斯特尔斯现在已经退役了,是比利时职业网球女运动员,是四个大满贯得主(3美网1澳网),这个成绩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那些网友运动员羡慕的`。7.贾斯汀・海宁贾斯汀・海宁是世界网球运动员中比较矮小的一个,但是她的网球技术可以说很少有人超越。她是网球名将,前世界第一,女子网坛最伟大的球员之一,曾缔造了女子网坛的“海宁时代”,是05-07年法网三连冠,在自己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候选择退役。6.玛蒂娜・辛吉斯玛蒂娜・辛吉斯是瑞士的职业运动员,。她曾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三度成为WTA单打年终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球员,除了单打,她的混双也是非常了得的,不够她在2017年宣布退役了。5.维纳斯・威廉姆斯维纳斯・威廉姆斯是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五,她是同时代女网天后塞雷娜・威廉姆斯的亲生姐姐,所以有“大威”之称。获得荣誉有2000,2001,2005,2007,2008温网冠军、 2000,2001美网冠军、 2000悉尼奥运单打金牌 、2000,2008奥运双打金牌、2008年终决赛单打冠军等,也曾是2002年的单打世界第一。4.塞雷娜・威廉姆斯塞雷娜・威廉姆斯就是维纳斯・威廉姆斯的亲妹妹,可以说她们两个人长得还是很像的,她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小威”。她的重要奖项有3次奥运会女双金牌、1次奥运会女单金牌,获评2017年度国家体育记者大会(AIPS)最佳女运动员。3.加尔比妮・穆古拉扎加尔比妮・穆古拉扎球不仅打的好,最主要的是她长得也很美,可以说是许多爱看网球比赛的女神了。她是西班牙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员,2016年战胜卫冕冠军塞雷娜・威廉姆斯,获得第一次大满贯,也因此次比赛知名度大增。之后,击败了维纳斯・威廉姆斯,首夺温网冠军,赢得了有一个大满贯,成为2017年女单世界第一。2.李娜李娜是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是亚洲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 亚洲网坛最高排名选手、亚洲首位两项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也因出色的成绩两次载入时代周刊封面,入选世上最重要的100人之一。其实李娜是小编心中非常佩服的一个人,除了个人成绩,她的影响力早已经远远的超出了网球的范围,她是一名真正的世界级的运动员,非常真实,也非常努力,祝福李娜。利亚・莎拉波娃利亚・莎拉波娃也是一位美女,是俄罗斯职业网球运动员,在04年的温网决赛中横扫塞雷娜・威廉姆斯,夺得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冠军。是05年的WTA排名世界第一,之后战胜海宁和伊万诺维奇,2012年,在法网决赛中决赛击落埃拉尼,完成职业生涯的全满贯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中国女官员群体透视 篇10

女性官员任职结构存在几大问题

表现之一:副职多,正职少。调查显示,女性领导干部在整个领导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虽有所增加但仍然比较小,而且担任副职的多,担任正职的少。调查中,在回答“您是否为一把手”的问题时,70%的女性领导选择“否”。

表现之二:处级及以下多,局级及以上少。调查显示,女性领导群体仍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副处的男女比例相近,而正处级男女比例差距大,局级的男女比例更是相差悬殊。这种“玻璃天花板”现象严重阻碍了女性领导的成长发展,使女性领导难以进入核心决策层。

表现之三:业务型多,政界领导少。调查显示,女性领导中,业务型的领导较多,而真正从政的政界领导相对较少。调查发现,一方面,许多女性领导的起步和出身就是专业业务骨干。在调查的女性领导中,有69.9%的女性领导具有正高职称,17.1%的女性领导具有副高职称。另一方面,女性领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许多都是在专业业务领域从事领导工作。这种“业务型多,政界领导少”的现象,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女性人才参政议政有待加强。

表现之四:高层次女性领导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在所调查的局级女性领导中,有28.1%的女性领导在50~55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的女性领导,占24.5%。也就是说,局级女性干部50岁以上的比例是52.6%,占到一半以上。而40岁以下的局级女性领导仅占8.7%,不到十分之一。

女性领导人才越到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女性领导结构中,越到高层人数越少,越是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其原因,一是女性成才的整体后备力量素质薄弱;二是干部选拔任用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对女性成才不利。就女性整体来说,当前仍然存在着普遍素质尚待提高的问题,无论是女性的智能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从政能力,还是非智能素质,包括成就动机、从政意识、政治人格、个性心理特征等,与社会要求相比,均体现出不足和薄弱。不少女性更多去适应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角色要求和价值定位,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心理上的弱势心态,从而造成文化素质、自身能力的整體不足,进而造成女性领导人才的整体后备素质薄弱,很难适应和满足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需求,最终形成了女性领导的“单株独苗”。

唯结构化倾向不容忽视。这是指单纯为了完成政策制度规定的结构比例任务,来配备女性领导干部的倾向。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领导干部大多数往往是组织任命,被动从政,是制度性安排结果。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使女性领导始终徘徊在凭借平等竞争还是依靠各项配比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将真正有从政愿望,同时又有从政能力的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出来,而不是在需要配比时“临时抱佛脚”,是需要组织人事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

从岗位角色看,

女性领导的女性特质较为明显

女性领导普遍从政功利性不强,从政成本相对较低。调查中我们发现,违法违纪的人员中女性少之又少。女性作为领导,由于女性特质使然,相比较而言,权力欲、占有欲较小,相对来讲更加廉洁,腐败发生率较低,因此从政成本也会随之较低。在座谈会中,一些男性领导也认为,女性从政的负面效应较少。

女性领导多为非主动从政,被动从政倾向明显。调查显示,无论是在回收问卷,还是在座谈和个别访谈中,我们都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多数女性领导都认为,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很努力,很上进,很要强,但却从没有主动想去从政做官,甚至在从政之前,对政治并不熟悉,也谈不上喜欢,许多女性领导的从政之路都是组织安排。

女性领导的男性特质逐渐减弱,基于女性自身特征优势的角色发挥增强。座谈会中,有女性领导指出,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女性领导由于经历不同和知识结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访谈中的男性领导都较欣赏既有女性特点,又吸收男性优点,即具有中性特质的女性干部。

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年龄期呈现非匀加速状态,两个黄金期明显。调查座谈中,我们发现,女性领导成长并非均匀加速,其中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35~55岁,是女性两个发展的黄金期。过了生育期后,35~45岁女性大多已过婚姻和生育关,开始重新活跃在职场,实践经验日渐丰富,知识日渐全面,创造力呈高潮状,其中40岁是女性的最佳峰值。到了45~55岁,女性进入成熟期,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阶段。而问题恰恰又出现在这个时期,当女性所有的负担都已过去,当经验与阅历更加有利于她们投入工作的时候,很多女性若不能进入局级的层次,根据当前的退休政策则面临着退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生理性别差异对女性领导力的发挥未有决定性影响。调查座谈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男性领导还是女性领导都认为,作为领导者来说,尤其是高级领导,对男性领导和女性领导的素质要求都是一样的,而男性与女性在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力的表现也无差异。这一认识,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在回答“与男性相比,您觉得女性担任领导的优势大还是劣势大”的问题时,男女领导平均有37.9%选择没有差别,23.4%选择优势大,两者相加共计61.3%,还有18%的人选择“说不清”。

“女强人危机”应引起关注。调查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女性领导在座谈中表达一个心结,即“女强人危机”。许多女性领导不愿意别人称她为“女强人”,而且这种形象和概念会危及到家庭。虽然大多数女性领导的家庭都很幸福,但访谈中也有一些女性领导表达了一种忧虑,她们当中有的已经因此而离异,有的因此一直未找到合适的终身伴侣,有的家庭虽然很幸福,但她们的成长给丈夫造成无形的压力。作为女性领导自身来说,这些苦恼和心理压力有时只是私下里与朋友倾诉,不便倾诉的就只能自己消化,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缺失,组织部门对此也较少予以关注。

五大因素成就女性领导人才

女性领导人才的成长受到多种支撑要素的影响。女性领导人才的顺利成长正是有赖于这些多元支持要素的不断优化而得以实现。

家庭因素:家务劳动不再构成女性领导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调查中,有50%以上的女性领导在回答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时,选择的是“父母和爱人”。可见,家庭及家人在女性领导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影响支持作用。

教育背景:女性领导人才的教育成本与成长呈明显的正相关。此次被调查的女性领导总体呈现出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调查中,53.4%的女性领导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14.9%拥有博士学位,36.4%拥有硕士学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另有48.8%的女性领导拥有学士学位。在职称方面,调查中69.9%的女性领导具有正高职称,17.1%的女性领导具有副高职称。

任职环境:女性领导人才成长更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男性领导成长道路不同的是,女性领导干部成长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较多,女性领导干部成长受干部政策是否有利、组织要素是否良好、领导群体结构是否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它们决定着女性领导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其中,政策的起伏直接影响着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数量、速度和质量;不同的组织要素规定着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成长的类型;上级领导的重视是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优化的领导群体结构对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起到催化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持。

工作经历:丰富的岗位经历是女性领导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调查显示,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历是女性领导成长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领导干部都有着丰富的、多方位的、自上而下的、有顺境有逆境的实践锻炼基础。她们大多数经受过各种台阶的锻炼,绝大多数都有5年左右及以上的副处、正处经历,也接受过各种岗位的锻炼。调查中还反映出:民主党派的女性领导成长发展似乎比其他女性领导的机会更多一些,从而成长也就更快一些。

自身素养:成功的女性领导个体表现出与一般女性群体不同的更为优秀的素质。调查显示,在关于本地区“女性领导人才的素质特点”的问题回答中,“综合素质高、自信、气质优雅、知性、注重形象、口才好、善于交际”成为女性领导干部的突出特点。倘若进一步追踪分析女性领导成才的内因,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女性领导的成才与其心理素质关系极大。她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健康的心理品格,优良严谨的职业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

上一篇:【温水镇】温水镇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行动工作方案下一篇:胡子头乡教师暑期集训学习动员大会主持词